风云激荡的年代·第二
作者:张元伟等·中国
出自————《再现拿破仑战争艺术》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一、激荡欧洲的法国大革命
公元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入巴士底狱,不仅取得兵器与火药,而且解放了狱中囚徒,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各地市民与乡村群众云起响应,革命很快席卷整个法国。
法国大革命实际上是法国政治、经济体制再造之契机。巴士底狱暴动之前,法国正处在被后人称为“旧制度”的框架之中,法国各阶层、各地区间利害冲突错综复杂,整个社会充满了各种危机。
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到17世纪达到顶峰。国王既作为一切立法和司法的本源,又作为一切行政的本原,这一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法国财政也陷入深深的危机。 18世纪以后,法国的军事政治力量虚有其表,国家靠借债度日,军队也靠德国与瑞士的雇佣军来充任。路易十六深知局势难以控制,遂寄希望于召开三级议会。
1788年,三级会议召开。三级会议从它集会之日起,就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6月17日,代表们毅然宣布政三级会议为国民会议,否定国王路易十六的抽税法令,与王室形成对峙。国民大会以“草拟宪法,验国家以新生”等为目的,向路易十六发难,要求自身所代表的阶级的权利。但路易十六暗中调动军队,准备镇压呼之欲出的革命。巴黎人民遂于1789年7月14日起义,冲向巴士底狱,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将这座象征封建专制的堡垒攻陷,革命取得了首次胜利。 10月6日,饥饿的群众再次起义,逼国王迁入杜伊勒宫。人民起义保证了资产阶级的胜利,国民议会在巴黎人民的帮助下战胜了君主制度,并在年底着手对法国制度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更新。1791年,国民议会又制定了宪法,但因自身的软弱性,对许多重大问题如财政、宗教、国防问题均未做出妥善处理。
1791年宪法所确立的自由君主制在尝试中连一年也未能维持,在国王领导的贵族反革命和人民运动的两而夹击下,掌权的资产阶级为了消除国内的困难,不惜与国王同谋,把法国和大革命投入战争之中,然而战争却使其发动者的愿望完全落空,革命运动重又兴起。路易十六见大势已去,拟出奔奥地利,以图勾结外国封建势力平息国内革命,法国高层社会人士也纷纷逃往国外,并企图引德奥王室侵入法国,推翻革命。 1792年8月10日,全国上下对革命进程不满的群众都起来反对通敌的王朝,爱国主义一经点燃便势如破竹,成为又一次大起义和第二次革命,他们要求废黜国王。议会被迫宣布停止国王的职权,王座终于倾覆了。9月21日,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代替了立法会议,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0月16日,国民公会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对路易十六进行了审判,并将之推上了断头台。
但是,执政的吉伦特派十分软弱,面对国内保皇势力和外国干涉却一味退让。 1793年5月,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软弱派——吉仑特派政权,迎来了革命高潮,建立了革命派——雅各宾派的专政。革命领袖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建立了强有力的专政机构,在法兰西共和国和革命处于最危急的关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将没收反革命分子的土地分给贫民,无偿解除农民负担的封建义务,废除一切封建权力等,从而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使农民成为革命中坚和同国内外反革命力量作斗争的中坚。同时,为对付国内外反革命武装,捍卫革命成果,雅各宾派宣布全国动员法案。这一法案使法国的总兵力很快达到120万,旧贵族出身的不忠于革命的将领被清除出了军队,从士兵行伍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指挥官。
法国大革命使法国同旧秩序彻底决裂,并从根本上将之彻底推翻,从而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政变了社会关系和政治结构。
首先,革命使法国从一个建立在神授权力理论基础上的朝代国家推进至民族国家,保障旧贵族特权的君主专制被推翻,代之以建立在国民主权和公民平等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和世俗国家,新建立的社会机构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国家成为一个保护新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国家。
其次,民族统一观念深入人心。当敌人的炮火在瓦尔米即将摧毁法军防线时,凯莱曼在普鲁士人面前喊出了“民族万岁”的口号,使敌人惊讶不已,这一口号传遍了法国志愿军队伍,使得敌人不知所措。难怪大诗人歌德说“此时此地,开始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于是,在革命的进程中,在反对贵族和欧洲联盟的斗争中,民族意识大为增强,法兰西民族不断迈向统一,新的国家机构使国家成为一具在行政上和经济上统一的国家。
总之,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辉煌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激动人心的斗争使以前历次阶级革命黯然失色。它是热情的结晶,它为自由、独立进行的斗争和对平等的向往永远激励着人们的革命热忱。马克思曾以“猛烈锤击”和“巨型扫帚”等字眼予以高度赞扬。拿破仑也正是在这样辉煌的时代开始了他横扫欧洲封建堡垒的不平凡事业——拿破仑战争。
二、横扫欧洲封建势力的拿破仑战争
路易十六的被处死使整个欧洲的封建君主们感到末日来临前的惶惑和悲哀。英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对弑君的法国发动了无情的战争,以期惩治这些无视王权者。一则欧洲君主间相互有姻亲关系,二则因制度相近而同病相怜,三则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所潜在的要求市场等,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利益将受到威胁,所以他们立即做出反应:组织一个总联盟来反对这个革命民族。在此情况下爆发了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以新兴的资产阶级法同(先是资产阶级成立后成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是以拿破仑为皇帝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一方,以英、奥、俄、普等国组成的七次反法同盟为另一方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是近代欧洲战争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首先是欧洲封建君主为了于涉法国大革命而挑起来的。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对外战争的继续。这场战争最初具有保卫法国革命果实、反对封建复辟的性质。后来转化为法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掠夺及建立法国在欧洲的霸权的战争。因此,拿破仑战争一开始就有着错综复杂的性质。
1793年1月,英、普、奥等国结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企图以武力镇压法国革命。法国政府领导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经过4年多战斗,终于挫败了同盟军队。1797年1月的里沃利会战在这次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会战前,拿破仑担任意大利军团司令远征意大利,配合法军主力对奥作战。拿破仑在意大利连续取胜,迫使奥地利签订和约,奥放弃比利时各省和莱茵河以西地区,第一次反法同盟因此瓦解。 1798年末,第二次反法同盟组成,次年拿破仑掌握了法国军政大权,正式开始了对外国的一系列征战。 6月,法军在意大利境内与奥地利军队展开激战,法军以少胜多,大破奥军。奥地利与法国缔结和约,退出了第二次反法同盟。英国失去奥地利这个重要盟友以后,也不得不与法媾和。
1805年英国又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加入同盟的有俄国、奥地利及那不勒斯。西班牙在法国的压力下,成为法国的同盟者。法国与第三次反法同盟之间的一次决定性会战为奥斯特利茨战役,史称“三皇会战”。会战中,拿破仑歼敌近3万人,而自己损失不足1万人。会战以后第三次反法同盟即告瓦解,翌年奥皇在拿破仑的压力下正式取消神圣罗马皇帝称号。
1806年9月,英、俄、普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法军同普鲁士、萨克森联军在耶拿和奥尔泰同时进行两个会战。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反法同盟又一次瓦解。1809年,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同盟,虽然战争中拿破仑战败,但是经过激战,第五次反法同盟自动解体。从1800年至1809年,法军在欧洲大陆上所向无敌,连续战胜了数量上占很大优势的俄、普、奥等国军队,拿破仑成了欧洲的主宰者。
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进攻俄国。后遭到俄军的反攻,加之早降的大雪,天寒地冻,使远征的法军遭到惨败。
1813年8月,由多国组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正式组成。 10月双方在进行莱比锡会战,反法同盟用大约30万人对莱比锡附近的近20万大军进行围攻,由于反法同盟行动不够协调,法军才免于覆灭。这是拿破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法军的战败标志着拿破仑从此丧失了战略主动权。1814年初,反法同盟以破竹之势攻入法国境内,3月同盟军占领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次年3月,拿破仑逃回法国,重新掌权。俄、英、普、奥、瑞典等国当即结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的滑铁卢进行了一次决定性会战。会战中拿破仑军全线崩溃,法军被彻底击败,拿破仑再次退位,被逐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
总之,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波旁王朝几百年的封建统治,军事上表现出巨大的革命创造精神。革命的法国人民改造全部战略体系,废除旧军队,建立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革命政权实行的兵役制度和补给方法,为战争开辟了大量的兵源,提供了新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使大规模军事行动有了广阔的舞台和物质前提。拿破仑通过指导战争和统率军队等军事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原则。他把资产阶级革命所创立的军事学术发展到完善的地步,发现了战略战术上正确使用广大武装群众的方法。拿破仑所创造的军事科学是革命所产生的新关系的必然结果。拿破仑战争的实践,引起了各国军事将领特别是军事理论家对于战略战术问题的重视和探索。其中若米尼可以说就是拿破仑战争所创造出的杰出的军事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