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性质·第八
作者:约翰·柯林斯 ·美国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在战争年代,说话就是行动。
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
冷战的定义
冷战是冲突光谱下端的国际紧张局势的一种活跃状态。在冷战中,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除持续的武装冲突而外,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心理的、准军事的及军事的措施都被协调一致地使用起来。
策略和诈骗手段代替了暴力。压力是多种多样的,除真枪实弹的战争而外,从暂时缓和时期的彬彬有礼的外交手段到肆无忌惮的大吵大闹样样俱全。然而,大多数冷战权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是间接方法的集中体现。
早在孙子之前,人们就力图用威胁或劝诱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基雅维里在大约五百年前就提出了许多行动准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以极大的气魄把该理论付诸实施。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剽窃了纳粹的手法,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代里开始使之更加完善。过去二十年中,特别是共产党的学者已经将这种方法中一些属于假设性的成分去掉,而这种方法直到不久以前基本上还是智慧、直觉和运气的一种偶然的混合物。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索和新方法的出现,斗争肯定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自由世界的那些总的来说成绩不佳的、老老实实的战略家们,应当集中精力去研究冷战,了解它能起什么作用,有哪些局限性以及如何应用。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如何去应付局势。
为了简明起见,关于颠覆、讹诈、破坏和间谍活动等地下活动将在其它章节叙述,本章将着重讨论各种合法的手段,尽管这些手段有时名声也不好,但大体上是法律所许可的。
冷战的目标
罗伯特·拜菲尔德在他的小册子《第五种武器》中指出,苏联有两个基本的冷战目标。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这两个目标可以作为一般规律提出来,因为如果加以适当的修改,它们能适用于其它国家,也包括我们国家。
第一个目标,拜菲尔德称之为“截肢”,它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削弱敌人。它有以下六个从属的目标(不一定按优先次序排列):
一、切断敌人从国外得到的原料供应。
二、破坏敌人工业产品的国外市场。
三、通过国有化、社会化、没收性的税收、苛刻的规章制度等来缩小或消除敌人的海外资产。
四、阻止敌人的资本输出。
五、离间敌人的朋友和盟国。
六、诱使敌人不顾报酬递减律 [ 译者注:作者此处指一个国家为了取得政治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在其它国家花大量金钱,但结果并不是花钱越多,效果越好,有时可能钱花多了效果反而不好。 ] 对强权政治和心理的影响,到处慷慨解囊,从而在经济上削弱了他自己。
第二个基本目标是“自我瘫痪”,即力图在敌国内部制造使其分崩离析的国内问题。凡是增加国家债务、使货币贬值、妨碍工业生产、引起高额税收、动摇对国家机构的信任、阻碍革新、制造内部冲突等手段都属于这一范畴。理想的效果是在敌人阵营中造成混乱、漠不关心和恐惧情绪。
读者无疑可以在每个基本目标方面再添上十多条内容,但对初学者来说以上这些广泛的目标已足以说明问题了。
冷战的战术
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达成冷战的目的。这里列出九种方法,并用便于记忆的代号来表示。这九种方法以无数的组合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其中大部分既适用于热战,也适用于冷战。
蚕食 这种策略用一口一口吃的办法来取得成功,每一口都很小,以不致引起严重的敌意为限。
特洛伊木马 用传统的“第五纵队”从内部来搞垮敌人。渗透进去、扩大影响以及控制政治经济的活动都是重要手段。准军事性的暴动常常成为这类活动的高潮。
马拉松式的讨论 故意妨碍议案通过,拖延耽搁,合法地破坏正常程序,在议事程序上大做文章,无休止地进行辩论和中断会议等等——综合运用所有这些手法来破坏国际讨论会、法律的制定和议会机构。
政策突变 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先让对方抱有希望,然后又使希望破灭,使对方产生惊恐、沮丧和消沉情绪。政党在路线上的突变也能带来同样的压力。
施行骗术 这种手法强调制造“弥天大谎”,其目的是使受害者不得不消耗过多的精力去同破坏性的谣言作斗争并加以驳斥,从而搞得精疲力尽。
神灵的光环和魔鬼的犄角 使用这种手法的人把自己打扮成圣人,把对方描绘成罪人。“我们是进步的,他们是反动的”就是一种常用的题材。
饵钩 毫无道理的自吹自擂可以用来哄骗那些容易上当的人,使之支持他们本来会害怕的那些纲领。苏联的宪法就是一种饵钩式的骗局,它虚假地允许它的信奉者享有言论、出版、信仰和集会等自由。
楔子 这种伎俩可以造成或加剧富人和穷人、黑人和白人、消费者和生产者、劳方和资方、城市和乡村、“鹰派”和“鸽派”等等之间的“阶级冲突”。用这种手法来对付国际上的同盟也同样有效。
玩弄文字游戏 可以通过阴险地篡改字义、文字和符号来加强政治力量。此种手法可以不顾事实而把美好的东西说成是丑恶的东西,或者把丑恶的东西说成是美好的东西,以达到控制对方心理的目的。
心理战
对实现冷战目的来说,用途最广的工具是心理战。其运用方法五花八门。
从实质上说,心理战就是有计划地利用宣传工具,必要时辅之以其它手段,对己方、敌方或中立方面的舆论、感情、态度和行为施加影响,以利于达成既定的目标。然而,正如保罗·莱因巴格对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哲理分析时指出的,不同的人对这个简单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他说:
按照美国的用法,心理战一词的意思是使用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来补充正常的军事行动;按照纳粹的解释,该词是指在经过仔细研究的心理基础上,制订和实施政治与军事战略。对美国人来说,心理战是通过有效地、大量地运用一种新武器来变更传统战争;而对德国人来说,它意味着改变战争本身的过程。这个区别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对之进行专门的探讨。
一、宣传的分类
宣传是心理战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一切经过周密计划的手段,以形成、操纵或改变群众的观点,使之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宣传者。冷战宣传一般针对国内,针对敌人或潜在的敌人,包括国内持不同政见者,针对中立者和动摇不定分子。
战略宣传可用三种方式进行,三者各有其突出的优缺点。
白色宣传 白色宣传来自官方,它对宣传政府的政策、计划、意图、活动和其它重要事项最为理想,但是必须谨慎从事。这种宣传必须真实,即使对自己不利也须如此,否则就会很快影响信誉。如果宣传对象是怀有敌意的人或是对消息来源存有偏见的人,宣传效果就要大大减低。同时,由于任何人都能收听广播,因而使一部分人感到快慰的内容很可能会激怒另一部分人。
灰色宣传 灰色宣传可以解决上述宣传中的某些难处,因为它的消息来源是不公开的。在国内、在盟国或中立国可能不适于宣传的一些耸人听闻的题材,在不公开消息来源的情况下也可以宣传。用灰色宣传气球,作为试探也是很理想的。可惜由于进行灰色宣传常需第三者的协助,所以很难做到既保持它的权威性又把消息来源掩盖起来。
黑色宣传 黑色宣传蓄意伪造消息来源。它不必考虑声誉问题。它可以在没有矛盾的地方制造矛盾。只要.消息来源能保密,一般来说对其采用反措施是无效的。如果宣传者必须在敌国或中立国的领土上开展活动,采取黑色宣传尤为合适。但是,可以预料,黑色宣传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宣传的准备工作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必须十分小心谨慎以防泄密。此外,黑色宣传难以控制。它的工作机构必须分散;而一旦这些机构被发现,它们所传播的内容也就很容易不为人所信。最重要的是,由公开团体的成员进行黑色宣传要严格限制。
宣传还可用其它几种方法来分类。可以把它分为直接的或间接的,进攻的或防御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点、巩固既得成果或制造分裂。直接宣传的目的是明显的,“忠于共产主义,谴责资本主义”就是常见的例子。间接宣传(包括各种潜在意识宣传)的意图是秘而不宣的。其它几种宣传方式是可以顾名思义的。
宣传的手段可以象舞台演出那样格式化,也可以象传谣那样无固定形式。利用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如无线电广播飞电视、报纸、期刊等等),可以把消息基本上在顷刻之间传到广大群众那里,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口头的传播也能具有同样巨大的效果。象征性的行动常常能起特殊作用。例如一九七零年十二月,美国为了夺回战俘,对河内郊区的山西战俘营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袭击。它在军事上是失败的,但是却对北越人的心理起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感到,北越的心脏地区是易受攻击的。
二、心理战战术
霍尔特和范·德·维尔德将心理战战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他们称之为“欺骗与开导”。他们说这种战术:
从物质世界与外观世界的关系来解释,最能说明问题。欺骗战术的企图,是使群众逐步形成一种与实际环境不同的心理环境。用感觉心理学方面的术语来说,欺骗战术力求促成非真实的知觉,而开导战术则试图使某种被歪曲了的感性认识与实际一致起来。
这种战术通常必须符合三条标准:欺骗宣传必须合乎情理;必须加以伪装,使受骗者难以弄清事实真相;必须不使将来可能有价值的消息来源受到怀疑。下面列举几种欺骗手法,以便了解这种战术的全貌:
假标签 这种颠倒黑白的方式歪曲一些词的含义。比如,在共产党的行话中,人民民主这个词汇被用来代替极权主义。
侏儒与巨人 用精心设计的对比来歪曲事实和数字的意义。这种做法能够使非常老练的宣传对象也糊涂起来。(普通人站在巨人身旁显得很矮小,但是同侏儒相比却又显得很高大。)
连体双胞胎 通过把不同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办法,能够使它们看起来象是同一事物。如共产党把“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
赶时髦 骗子手可以利用人们有赶时髦的癖性,欺诈地暗示“大家都在这么干”。
信天翁 将一个肮脏的形容词加在清白的名词上,是使某些人、某些思想或某些行为丧失名誉的一种方便办法。象“肮脏的美元”和“傀儡政客”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 译者注:信天翁的典故出自英国诗人塞缪尔·科尔里奇(一七七二-一八三四)的长诗《老水手之歌》。诗中叙述一个老水手在参加某人婚礼的宴席上畅谈自己航海中的奇遇。其中一节谈到信天翁的故事。水手们对信天翁都怀敬畏之心,认为是神鸟,冒犯不得。一个水手无意中射杀一只信天翁,为了表示忏悔,把死鸟挂在脖子上以赎罪。但这样做并未得到宽恕,结果海船遇到风暴,舟覆人亡。作者此处将信天翁比喻为丑恶的形容词,一旦加在身上便要倒霉起来。 ]
孤树 从林海般的统计材料中单独抽出一件事情来加以强调,这种做法能使事实走样。只有部分真实性的欺人报导和断章取义的摘录是特别常用的手法。
审判室 在要求改变审判地点时,甚至犯罪分子都能够成功地运用诽谤战术来诬蔑审判官、陪审团和审判制度。
时间幻想机 打乱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前后次序,可以混淆因果关系。聪明的宣传者有时将早已解决的人们不满意的事情,说成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 译者注:时间幻想机是一种假想的装置,具有使人重新回到以往的岁月或使人进入将来的时代的办法。 ]
ABC 用过于简单化的办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很有利于用作口号。“禁止原子弹”、“权力归于人民”以及“从越南滚出去”等口号,具有典型的腐蚀作用。
欺骗与开导战术的另一部分通常被人们称作“真理战略”。这种战略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人如果发现他所理解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大不相同,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而从技术革命以来,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多了。用事实进行开导,需要“对于已知其信仰、态度和处境的宣传对象作透彻的分析,估计他对事实会怎样理解,以及如何将理解变为行动……。﹝因为﹞将事实真相广为传播所造成的后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恰好与预期的结果完全相反”。
心理战战术的第二大类被霍尔特和范·德·维尔德称为“恐吓与宽慰”。他们认为,纯粹的恐吓是大多数威慑战略的一个首要组成部分。例如,爱好和平的艾森豪威尔总统所采取的大规模报复政策,就是主要建立在苏联恐惧的基础上的。与之相对照,宽慰则是为了消除怀疑。
三、心理战的各种限制
在自由世界进行心理战活动会遇到在极权主义国家里所没有的种种限制,因为极权主义国家的社会准则多少有所不同。莱因巴格在《心理战》一书中指出:
谁愿意鼓吹美国使用神经战就让他鼓吹去吧!他是干不出多大名堂的,因为在他干得正起劲的时候,评论家就会公布他的绝密时间表;议员们就会就国际道德问题很正当地对他进行质问;他自己组织内的成员也会把他们的回忆录或他们之间的争论公布于众。他原想吓唬敌人,结果反为敌人所嘲笑。心理战在我们的军事和政治体系中占有它的地位,但这种地位是有限的。……
美国作为非共产主义世界的道德旗手,尤其受到几个方面的严格限制。美国不能把任何意图强加于人类,也不能规定一条对盟国都有约束力的政党路线。美国想进行秘密活动的任何企图往往会被揭露出来,并会被具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宣扬出去。预算分配是变化无常的。传统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然而,心理战这个领域尽管不是十分公开的,对富有想象力的战略家来说,还是大有作为的。
经济战
经济战同政治战一样,可以产生强大的心理影响。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它比心理战似乎更合乎道德一些。从不太严格的定义上说,凡是靠损害敌人来维护或扩大本国及其盟国经济的手段,以及用来破坏或削弱对方经济能力和潜力的一切手段,都包括在经济战的范围之内。经济战的成功可以使许多重要的国家安全目标得以实现。
本章开头列举的“截肢”和“自我瘫痪”这两个基本冷战目标,根据情况的需要作些修改和补充,同样适用于经济战。对外国进行渗透以扩大影响和进行控制,争取与中立国合作或使之放弃中立以及利用地区性的不满情绪等等都是从属的目标。
一、经济战战术
吴元理著的《经济战》是一本标准的参考书,书中提出了对选择经济战战术有影响的几个有说服力的因素: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发动经济战的国家和对象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把一个经济发展程度相同的国家变成经济卫星国是不大可能的),国际政治阵线的性质,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质量和数量对有关各方的重要性,敌方经济组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等等)的情况,双方最近的经济情况(包括通货膨胀、大规模土改和信贷状况等)以及双方在经济战这个领域里的特长。该章指出,“如果行动建立在精确地估量敌我双方所受的限制的基础之上,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在当前这样一个竞争性的共处时代,各国已经使用了许多巧妙手段,其中有些是双边的,有些是多边的。然而,几乎所有这些手段的可取性和有效程度都是有争议的。
经济制裁 旨在使敌人得不到战略物资的制裁,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论。首先,关于“战略物资”的定义就几乎不可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一派认为,战略物资应该只包括具有明显的军事价值的项目,如石油和石油制品,武器、弹药、某些矿物,(每个国家都缺少某些几乎无法用合成制品或代用品来代替的战略物资),等等。另一派则认为,每样东西都是重要的,因为敌人势必用自己的资源和劳力去生产人家不给他的东西。在这两派之间还有好几种折衷意见。吴元理认为,不管是不是“战略物资”,只有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才有理由用来同敌人进行贸易: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情况是,由于进行贸易而向敌人索取的货物或其它支付手段,“从军事观点来看,对敌人来说比他进口的这种东西甚至更有价值”;第二种情况是,进行贸易对本国的战略利益大于敌人由此得到的战略利益。
显然,制裁还会有一些其它的缺陷。除非实行经济制裁的国家基本上能垄断禁运的产品,否则必须要有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广泛合作。令人遗憾的是,“欺诈”是常见的现象,因为中立者、消息不灵通者和无赖之徒都为了自身利益而倾向于同敌人做交易。尽管如此,禁运仍具有相当的损害作用,并能构成相当严重威胁。
外援 外援能够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经济战武器。缺乏警惕的受援国,受到低利率和表面上很吸引人的刺激因素的引诱,是容易上钩的。长期贷款比起馈赠来,更能保证相互关系的持续。军事和(或)技术援助计划能确保进行最大限度的政治渗透。外援的关键性目标是使受援国长期过分依赖援助国。苏联在中东对这些手段运用得特别成功,尽管有时也受到一些挫折。
操纵货币 旨在动摇对敌人货币的信任和破坏敌人的信誉而施展的财政和金融压力,是实行经济战的大有作为的领域。这里举一个不寻常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托马斯·史密斯是一位在经济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美国外交官,曾一度担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曾对国际货币制度和大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认为“一种可行的国际货币制度既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是国家战略的一个目标。……﹝的确﹞对这种货币制度施加影响借以取得或保持某些战略利益,或者把某些其它战略利益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该是可能的”。具体目标也许是削弱敌人的下述能力:
一接到通知就能单方面采取行动的能力;
维持一个有效的联盟机构的能力;
完成有效的对外投资和援助计划的能力。
总之,国际金融领域里的战略潜力至今还未很好地加以挖掘,为了冷战的目的,值得对这种潜力进行研究。
大商业 操纵市场、实行定额分配制、开黑名单、抢购、冻结和清算敌人资产、控制工艺方面的成就(特别是控制专利权)等等,都是经济战在商业界施加压力的表现。
美国空军上校、前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鲍恩对于在跨国公司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如何运用上述手段的问题曾进行过探讨。跨国公司的增多是一种对于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具有重大意义的显著倾向。美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占全世界总数的将近四分之三。它们的总销售额等于世界第三大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此而产生的潜在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共产党阵营里没有任何可与之比拟的东西。问题是:能不能使这种力量转化为战略上的有利条件?
鲍恩认为是能够的,但必须巧妙地进行。用笨拙的直接方法也许能取得短期的利益,“但这样做我们将付出重大的代价,即在我们的盟国以及在我们想渗透并与之竞争的敌国中造成政治上的紧张状态”。除非发生在严重危机的时期并有利于集体安全,否则“这样做显然会起相反的作用”。然而,鲍恩认为,“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到处渗透的跨国公司的活动,能够成为旨在维护和宣传我国社会准则的间接战略的首要因素”。
二、对经济战利弊的权衡
取得任何战略利益,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都要付出代价。懂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理由之一是,切断敌人与世界经济界的联系,将迫使他独立自主。而且总会有自食其果的危险。吴元理把选择问题交代得很清楚。他说:“在考虑经济战的效果时……和在协调经济措施与其它作战手段时,把准备付出的代价和预期的结果作一番比较,是合乎道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任何国家,即使是最富有的国家,也经受不起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盲目行动。”
冷战的前途
总之,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这种冷战,如果说现在还没有消失的话,那么最终必将消失。但是,冷战作为冲突光谱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可能永久存在下去。因此,冷战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战略问题,必须下大功夫加以研究。为了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战略革新家们必须找到能使政治战、经济战和心理战同军事压力互相紧密配合的新途径,以期达成国家安全目标而又不冒大动乱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