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核武器及其威慑作用(公元1945年)·第二十七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广岛和长崎
1945年8月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一项声明,宣称:“一架美国飞机在日本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广岛,投下了一颗炸弹。”接着他又补充说:“这是一颗原子弹,其威力超过了2万吨梯恩梯当量。”
1942年12月2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塔格运动场看台底下,建成了一座著名的实验型核反应堆,它具有一个反应系统,其输出功率仅0.5瓦。这样小功率的输出,后来却证明它具有大功率核反应堆的生产潜力。当时,首次从这个实验堆,制造出了0.5克钚。而这种钚是以化学方法,由铀所产生的裂变物蜕变而成。用这种方法较适应于进行批量生产。制造原子弹最突出的课题是,核材料要便于大量采集和加工,零件便于组装,弹体的形状和重量要适宜于运载等问题。而这一切又是要通过秘密的科学工程和科学管理来实现的。经过短短的30个月,原子弹的研制获得了成功。
在早期的一些报刊杂志上,曾刊载过人们对人类有着重要影响的这一新发展的评论:“原子弹的出现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或者是人类本身的结束。” [ 注:英国下议员M·P·罗伯特·布思比著《世界新闻》1945年8月,伦敦出版。 ] 在核时代必将出现运用核武器于战争的前景,成为各国政府和有影响人士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并主宰着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方针政策。
关于核武器的评论,自然是从评述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投在日本的这两颗原子弹的性能和威力入手的。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实际威力,显然要小于杜鲁门总统最初的报告所宣布的2万吨梯恩梯当量,估计约1万5千吨梯恩梯当量;而投在长崎的原子弹,其威力显然要稍大一些。
据调查统计,这两颗核弹爆炸,其后果是令人吃惊的。广岛约有300,000人,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约8,400人,而伤亡竟达144,000人(其中死亡约68,000人),长崎约有200,000人,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约5,700人,伤亡竟达59,000人(其中死亡约38,000人)。在广岛大约有67%的建筑物,在长崎大约有40%的建筑物被摧毁或被损坏。核弹爆炸后,这两个城市瞬时火焰蔓延,浓烟翻滚。在广岛的火焰扩展到了市中心,在长崎的火焰比较小。
核弹爆炸后之所以产生了这样大面积的、毁灭性的火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炎热,天气晴朗、干燥,伤亡者衣着简陋、单薄;加上在爆炸后极关键的48小时内,大多数伤员缺乏良好的医疗条件。据调查统计,伤员中约有70%是由于爆炸冲击波效应而受的伤(几乎全部是由于间接效应或物理效应引起的);约有65%是由于光辐射效应而受的伤,约有30%是由于放射性效应而受的伤(不计因放射性效应而引起的后遗症患者)。还有许多伤员是由于多种效应而受的伤,所以,统计中的百分数超过了百分之一百。在室外受伤的人员中,约有50%的伤员是处在离爆炸中心约1.3英里这一平均距离内,在室内受伤的人员中,约有50%的伤员是处在离爆炸中心约0.8英里这一平均距离内。
战术核武器的出现
在战场上如何发挥核武器的作用,那是1945年以后的数年间才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感到奇怪,当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抑制了战术核武器这一概念的发展。原子弹在战争中首次运用,有它特殊的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重点是用作战略轰炸。最初所研制的原子弹是较笨重的,需要用大型轰炸机来携载,而且当时只试制了有限的几颗,是准备用于对付极为重要目标的。1946年,美国以旧海军舰船作为目标,在南太平洋比基尼环礁进行了一次核弹爆炸试验,但这次试验并未展现出新的远景。
1950年,曾对这种新型武器作了些改进,使其自重减轻,威力增加数倍。当时,美国空军装备中出现了喷气式飞机。这样,轻型的武器用较小型的快速飞机来携载才成为可能。于是,才开始认真考虑研制和发展战术核武器的问题。
当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进行战术核武器设计时,为给它稍留“余地”,得到了军方的协助和支持。当时曾决定由海军和空军资助,共同致力于战术核武器的研制。同时,也由于陆军和海、空军共同分担了战术核武器的研制经费,才决定将260毫米口径炮(1949年发展的)改为280毫米口径炮。这种炮及其运载的车辆是按常规火炮设计的,只增设了一套辅助操作规程,使其具有可以发射原子炮弹的战斗性能。1951年和1952年所试制的弹丸(原子弹头)试验成功,设计方案被验收获准。陆军参谋长上将J·劳顿·柯林斯,对这样一个能机动转移的庞然大物十分重视,并主张军队必须发展具有核攻击能力的原子炮兵。虽然,当时所研制的280毫米原子炮注定将会早日被废弃,但它却成了美国发展具有核攻击能力的现代炮兵的先驱。
美国在致力于将核装置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的改进过程中,同时加紧研制战术核武器。1951年苏联先后进行了两次核爆炸试验,证实了苏联曾早在1949年进行过核试验,于是,苏联人也有了“原子弹”。
在这以前,早已开始研制具有更大杀伤威力的核装置,这种核装置是以核聚变反应,而不是以核裂变反应为基础的。经杜鲁门总统批准,1952年11月在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岛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这次氢弹试验是在埃尼威托克岛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证明其威力很大,试验中心点是选定埃尼威托克附近的一个小岛,爆炸后该小岛消失,海底炸成一个直径为一英里,深为175英尺的大弹坑。1953年苏联也爆炸了一个核聚变装置。这两次特大功率的核聚变爆炸试验,表明美、苏两国已拥有能产生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级核武器的能力。
当地面部队为适应核武器时代对编制上和战术上的要求时,又在政治上、经济上出现了各种复杂的考虑。这就是在朝鲜是否会使用核武器的问题,曾进行过多次没作定论的专门讨论。(实际上,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这个问题就已解决了。即当时得悉杜鲁门总统暗示有可能要在朝鲜使用原子弹时,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在仓促的访问华盛顿之行中,对此深表惊讶,这时美国就作了不使用原子弹的承诺。)
对核战争作战原则的探索
考虑到未来战场将可能使用核武器这一事实,军界开始对于常规战争和核战争,在战术和作战原则方面同时进行了探索。美军曾确定:要求“扩大疏散配置间隔,提高作战机动性,节制后勤补给,加强小部队作战的独立性”这一作战原则,曾把一些师改变成若干独立作战的部队,以利于达到上述作战原则的要求。
可是,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从作战的实际考虑,战争是否可在核条件下进行。无论参战的某一方,一旦使用战术核武器,是否会使问题更加恶化,使战争突然升级到“大决战”的程度。
“总体战”这一术语,往往和“核战略”这一术语混同使用。“核战略”的含义是表示用核武器来攻击敌方国土的战略目标。即用远程战略轰炸机携载核弹,或用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等武器来攻击敌方国土的战略目标。进行核武器抗衡将会导致十分可怕的恶果。可是,美国和苏联两国一直在发展核力量,以便相互进行核对抗。虽然,英国、法国以及中国也先后发展了核武器,使问题复杂化了,但这并没有根本改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两极对抗的态势。
在战后的几年里,美国与许多西方国家结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苏联和东欧国家共同签定了华沙条约。
美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好象在其盟国的领土上撑开了一把“核保护伞”。50年代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曾公布了一项原则,对于来自任何一个华约国家的进攻,将以战术核武器回击。但如何执行这一原则却并未部署就绪。当时认为只要申述这一原则就能抑制苏联的侵略。因为北约国家比华约国家拥有更多的战术核武器,美国比苏联又拥有更多的战略核武器,所以战争要升级到使用战略核武器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70年代末,关于核武器的战术使用问题,是决策者和分析家所关注的一个论题。但无论怎样议论,究竟用不用战术核武器问题,实际上仍没有解决。
关于技术的发展
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且在美国和苏联开发宇宙空间计划的推动下,武器的技术加工能力迅速提高,促使旧式武器普遍更新换代。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对战争性质有着极大影响。由于形势急剧变化,有些新型武器几乎是刚一使用,就被淘汰。但由于不了解新型武器的数量,也由于许多国家对新型武器都严加保密,所以对此尚不可能详加论述。一般来说,美国和苏联发展新型武器的想法大同小异,所研制出的新型武器也相类似。在其它国家,虽然研制出的新型武器为数较少,但情况也相同。美国研制新型武器倾向于较为“公开化”,其中某些武器,或多或少是作为某种通用武器型号的代表而公布的。
各种类型的导弹,在新型武器中名列前茅。导弹弹头既可以是核弹头,也可以是高能炸药的普通弹头。导弹种类包括从其射程几乎可遍及全球的大型洲际弹道导弹到单兵反坦克火箭。由于控制系统和导引装置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这类新型武器命中目标的概率。人们常把这类精确制导武器叫作“灵巧炸弹”。要达到增大射程、连续跟踪目标,首要的问题是要研制出具有更高能量、更为稳定的推进剂。从制导理论上说,要研制出攻击多个目标的新型武器是可以实现的。
导弹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地地导弹(包括潜地导弹),地空导弹,空地导弹和空空导弹。战后,美国最初研制的惯性制导型导弹,是美国陆军曾装备过的“下士”导弹。它具有以固体推进剂作燃料的助推器,并具有以液体推进剂来维持运转的发动机。这种导弹于1945年9月末,在新墨西哥州怀特沙漠试验场,利用固定发射台,首次发射成功,弹体是沿着一条很高的抛物线轨道飞行。在1946年到1950年之间,美国发展了带有末段制导的、改进的大型防空武器,它在大部分航程内,是沿弹道式轨道飞行。这是美国陆军曾装备的一种远程战术武器。其中象“中士”地地导弹,是一种取代“下士”地地导弹,带固体推进器的弹道式导弹。这种导弹在机动性、可靠性和精度等方面作了许多改进。接着,美国还研制了具有多种作战性能的另一类新型武器。如“红石”地地导弹、“诚实约翰”地地导弹、“长矛”地地导弹等等。
当时,根据美国阿伯丁试验场1947年2月28日的报告书证明:高射炮弹尽管其飞行时限大约为40秒钟,但若用它来打喷气式飞机,弹丸需要30秒钟飞抵目标,则用高射炮弹就无效。要有效击毁喷气式飞机,需要用火箭型的防空导弹。于是,在原来固定发射的“下士”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了“奈基”I型地空导弹,并在1953年开始装备使用。与此同时,美国又发展了全部用固体推进剂作动力源的、更新型的“奈基”II型地空导弹。它比“奈基”I型连续飞行时间长,射程更远,毁伤能力更强。不久,美国在其国境周围所部署的防空武器中,绝大多数用“奈基”II型防空导弹取代了“奈基”I型防空导弹。
自从1945年以来,许多采用固体推进剂的各类防空和反坦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早已陆续研制成功。在1970年和1973年期间,苏制的地空导弹实际上已在越南用于对付美国飞机,以及在中东用于对付以色列飞机。据以色列和埃及双方的评论,部署在以色列机场要地周围的美制“霍克”地空导弹,其毁伤目标的能力,至少和阿拉伯人使用的苏制地空导弹一样高;或者“霍克”地空导弹命中精度要更加高些 [ 注:参见表5,表中各项表示在十月战争(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所使用的导弹和火箭的性能(选自《难以理解的胜利》第610-611页)。 ] 。
。 | ||||||||||||||||||||||||||||||||||||||||||||||||||||||||||||||||||||||||||||||||||||||||||||||||||||||||||||||||||||||||||||||||||||||||||||||||||||||||||||||||||||||||||||||||||||||||||||||||||||||||||||||||||||||||||||||||||||||||||||||||||||||||||||||||||||||||||||||||||||||||||||||||||||||||||||||||||||||||||||||||||||||||||||||||||||||||||||||||||||||||||||||||||||||||||||||||||||||||||||||||||||||||||||||||||||||||||||||||||||||||||||||||||||||||||||||||||||||||||||||||
|
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用作地对地反击坦克的导弹。这种导弹首创于法国。它是在原来基础上,经过改进后发展起来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其自重约54磅(24.516公斤),可以从吉普车上或在三脚架上发射。若装填充足的火箭燃料,在两英里(3.213公里)范围内能准确命中目标。当该导弹发射后,其后面拖带两条细导线,用以传输脉冲信号进行有线制导。其制导的基本过程是:当发射后,射手操持发射瞄准装置,始终保持瞄准装置中的十字瞄准线对准目标;同时弹上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及时把信息转换成制导指令,启动弹上的火箭舵,并适时校正其飞行轨迹。在越南战争期间,曾用直升飞机作“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发射台,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是,用直升飞机作反坦克导弹的发射台,在发射中要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这样却又易遭受地面火力的毁伤。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除埃及人使用的类似有线制导的苏制“耐火箱”反坦克导弹外,还有改进后的火箭筒型式的反坦克武器——RPG-7反坦克火箭筒。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曾使用过两种空对地自动寻的制导炸弹。其中一种是“灵巧炸弹”,这类炸弹的制导系统是,当飞机进入目标区域时,利用其光电系统和弹上的微型电子计算机,跟踪目标和自动投弹,当炸弹下落时,借助其重力使其信息存储器启动和控制弹的尾翼,保持弹体始终对准目标。另一类炸弹的制导系统是,当飞机进入目标区域时,利用激光束从载机上射向目标,炸弹自动跟踪激光束朝向目标下落 [ 注:译者注:这类炸弹叫作“激光制导炸弹” ] 。这两种制导系统的炸弹,可以由高速飞行的飞机投掷。对于轰炸小的点目标,比用不带制导的散落性炸弹轰炸,命中精度高,投弹量少,因而每枚弹重也较大。
70年代末,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老式B-52轰炸机可携带20枚空地巡航导弹。这种巡航导弹,实际上是按预定飞行程序,朝其预定目标,在大气层飞行的无人驾驶的喷气式飞机。其制导系统是利用地形匹配,并装有含电子计算机的雷达系统。导弹发射后,制导系统开始工作,导引其按预定航迹飞行,它飞行于离地面约100英尺(30.48米)的高度,弹上雷达不断将实测的地形参数,与预先贮存在弹上微型计算机中的三维地图的目标参数,适时进行比较,以不断修正其飞行轨迹。
美国海军装备的“响尾蛇”空空导弹,是在实战中攻击敌方飞机的第一种超音速导弹。这种导弹装有红外自动寻的制导装置,用于从海面到50,000英尺(15,240米)以上高空中,搜索和击毁敌方高性能飞机。在1958年金门危机中,中国台湾省的国民党,曾使用“响尾蛇”空空导弹攻击中国共产党的“米格”飞机。这种“响尾蛇”空空导弹装常规弹头,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进,其飞行速度为2.5马赫数。
美国海军所装备的许多火炮,已经显得陈旧,多已换装成具有巨大威力,以传感器或其它装置进行制导的导弹。美国已有了“鞑靼人”舰舰导弹,“小猎犬”和“黄铜骑士”舰空导弹,以及“阿斯罗克”反潜火箭(即火箭助推反潜鱼雷)、潜射火箭等反潜武器。苏联也有类似的武器。
武器和战略核战争问题
在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苏联和美国已研制出远射程、高精度多种型号的洲际和中程弹道导弹。在美国,“宇宙神”和“大力神”这类型号,是早期研制的,采用液体推进剂作动力源的洲际弹道导弹;后来又研制了“丘比特”和“雷神”这类型号,这是中程地地弹道导弹;再后又新研制了采用固体推进剂作动力源的,更现代化的“民兵”洲际弹道导弹,并以它逐渐取代“宇宙神”和“大力神”等洲际弹道导弹。
此外,美国还最先采用带多弹头的导弹。1970年末,美国和苏联在其武器装备中,都有了这类多弹头导弹。多弹头导弹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集束式多弹头。它是当导弹抵近目标区域时,弹头散开。采用集束式多弹头,借助弹头瞬时散开爆炸,比以一个同等当量或更大当量的单弹头,将可产生更大爆压,提高杀伤威力。有的集束式多弹头还带有假弹头,当其在空间散开后,可使敌方雷达不易分辨真假弹头,以提高其突防能力。第二种类型是分导式多弹头。它是当助推火箭脱落后,弹头各自沿不同弹道,自行校正导向不同目标。为了使弹头达到按预定程序理想分离,可以附加再入飞行器。
潜射弹道导弹,美国已有“北极星”和“海神”等型号,它成了美国一支重要的威慑力量。装备这类潜射弹道导弹的核动力潜艇,可以在水下潜航几个月,航行于世界各海域。该艇设有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用于在作战中适时从水下发射导弹。
导弹的发展是十分惊人的。现在导弹的攻击范围几乎不受限制,而且还可携带核弹头,命中精度也非常高。不久前,美国和苏联两国为了防御对方导弹的攻击,不得不致力于发展反弹道导弹导弹。反击来袭导弹,欲得到命中的机会是极小的,因为只要有一枚来袭导弹穿过拦截,就将会摧毁整个区域。所以,对于拦截来袭导弹颇感失望。随着相控阵雷达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在远距离侦获目标(即来袭导弹)的能力。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装置,能分辨真假弹头和火箭助推器,以及飘浮在空间的干扰物,并能适时跟踪和导引拦截导弹,有效地击毁来袭导弹,但其所需费用十分昂贵。
从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政府继续扩大反弹道导弹导弹的研究,建立了反弹道导弹导弹防御系统。该防御系统究竟是用以防卫人口稠密的重要城市和政府、首脑机关所在地呢?还是用于防卫己方的报复力量?最后的结论是:只有防卫己方的报复力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功。而这种防卫力量对于敌方企图发动战争,将是一种最有效的威慑。1972年,美国和苏联首次举行了限制战略核武器会谈,达成了部分协议,双方同意限制发展反弹道导弹导弹防御系统。协议规定:苏联仅保留已经部署的“橡皮套鞋”反弹道导弹导弹防御系统,用来保卫首都莫斯科;美国在两个重要城市所保存的反弹道导弹导弹,限制不超过200枚。
海上核战争
在海上,由于核动力技术和火箭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舰船动力装置及其武器系统的迅速发展,迫使舰船结构也同样急速发展变化。核动力水面、水下舰艇,如果能定期从流动的补给站及时补充军需物资和军火,则无需添加燃料,也能长时间航行,担负海上作战任务。
核动力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仍然是海上武力的王牌。虽然某些观察家对其在海上核战争中的生存能力持怀疑态度,但装备有潜射弹道导弹的核动力潜艇,却空前增强了其对陆地目标攻击的能力。对许多海军人员而言,核动力导弹潜艇是未来主力舰船的典型。
通常认为:一旦大战爆发,常规登陆作战必将被核武器所挫败。对于使用常规武器的小规模两栖作战,利用直升飞机似乎是一种作战手段,这主要是指以垂直攻击来代替地面纵深攻击,但直升飞机又有易遭击毁的弱点。所以,在当代战争中,掌握制空权,成了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为迫切的问题。
核时代的空中力量
空中力量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有人驾驶轰炸机和核导弹的作战能力。如何正确选择空中力量,有人主张:似乎应取决于造成空中威慑的效果如何。但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一直存在分歧。
当前,由于空中力量在技术上的迅速发展,促使导弹和有人驾驶飞机进一步提高了速度和距离。飞机的航程和爬高率也随之增加。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空中侦察的高度日益增加,武器系统的威力进一步提高。但要求空中和地面部队,象战术分队那样,必须相互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情况并未改变。
但是,要达到地面和空中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客观事实是:在固定翼飞机用于近距火力支援时,存在如下更为复杂情况:由于喷气式战斗机飞行速度增大,在极短瞬间就会超越目标。这样将会限制其火力效能,也将会大大降低喷气式飞机驾驶员对目标的辨认能力,并有碍火力的发挥。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影响了高速飞机进行侦察的价值。另外,由于地面防空武器在射程、火力控制和指挥等方面,普遍有了提高和改进,这样又使空军用于支援地面战斗的问题,也变得更为复杂了。如果要取得空中优势和封锁战区(一个可能发生核战争的广阔区域),就必须有高度自动化和可靠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这样,也必然进一步增加作战中的复杂性。因为指挥通信是在对抗条件下进行的,它们所采用的电子对抗设备,和己方所采用的电子通信设备同样精良。
超级大国的竞争、对抗与武器控制
由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竞争和对抗,对其它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也带来重大影响。
在19世纪,曾有过许多设想,企图在一些国家中,制定某些约章,以便控制和限制使用武装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认真而巧妙地进行了军备控制,这一点,和19世纪所处的情况是无法相比的。这是因为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核武器的使用,将可能对人类带来灾难,将破坏人类文明,因此,深切感到迫切需要控制这类武器的使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