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至皖南、皖中、苏南敌后的新四军·第十四
作者:王辅·中国
出自————《日军侵华战争1931-1945》《全面侵华·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经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在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辖4个支队、10个团、一个特务营,随之调赴顾祝同第3战区的苏皖前线(第4支队的大别山一带,属李宗仁的第5战区)。
(一)新四军的编成经过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第二年的1月6日移至南昌。随之,在江南的福建平和、龙岩地区,江西的瑞金和福建的长汀地区,广东的南雄和江西的信丰、崇义地区,湖南的宜章地区,湘赣的莲花、茶陵地区,湘鄂赣的平江以东和以北地区,江西景德镇的以东、以北地区,福建的崇安、屏南地区,浙江平阳山门等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按照命令从2月至4月至皖南歙县的岩寺地区集中,编为新四军第1、第2、第3支队共辖6个团,军部于4月4日由南昌迁至岩寺,又于7月1日移至泾县西南约20公里的云岭村。在江北的大别山、桐柏山区的红军游击队,则于3月14日至安徽省金寨县西南的流波疃一带集中,被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共辖4个团。
对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国民党当局开始不愿按正规军进行编制,不愿补充必要的装备和武器,也不愿按正规军给予待遇,而且还要派一批人员至新编成的部队中任职以达控制之目的等等,但在谈判中国共产党代表指出: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须从整个抗战的利益出发,必须成立一个军,并坚持共产党对这个军的领导和保持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独立性等等,在其他方面则作了一些让步,如在编制上同意新四军的体制,在军以下不设师、旅,而辖支队和团;在薪饷、装备方面,可以比国民党的嫡系部队稍差。新四军刚成立时之战斗序列为:
新四军 军长 叶挺
副军长 项 英
参谋长 张云逸
副参谋长 周子昆
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
政治部副主任 邓子恢
政治部顾问 朱克靖
参谋处长 赖传珠
供给部长 宋裕和
第1支队 司令员 陈毅
副司令员 傅秋涛
参谋长 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 刘炎(约2300人)
第1团 团长 傅秋涛 兼
副团长 江渭清(由湘、鄂、赣边之游击队编成)
第2团 团长 张正坤
副团长 刘培善(由湘赣、粤赣、赣东北游击队编成)
第2支队 司令员 张鼎丞
副司令员 粟裕
参谋长 罗忠发
政治部主任 王集成(约1800人)
第3团 团长 黄火星
副团长 丘金声(由闽西、闽赣边游击队编成)
第4团 团长 卢胜
副团长 叶道之(由闽西、闽南、浙南游击队编成)
第3支队 司令员 张云逸 兼
副司令员 谭震林
参谋长 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 胡荣(约2100人)
第5团 团长 饶守坤
副团长 曾昭铭(由闽北游击队编成)
第6团 团长 叶飞
副团长 吴焜(由闽东、闽北游击队各1部编成)
第4支队 司令员 高敬亭
副司令员 周骏鸣
参谋长 林维先
政治部主任 肖望东(约3100人)
第7团 团长 杨克志
政治委员 曹玉福(由鄂豫皖游击队编成)
第8团 团长 周骏鸣 兼
政治委员 林凯(由豫南桐柏山游击队编成)
第9团 团长 顾士多
政治委员 高志荣(由鄂豫皖游击队编成)
手枪团 团长 詹化雨
政治委员 汪少川(由鄂豫皖游击队编成)
军部特务营(由湖南、闽中等地游击队编成)
(以上全军共约10300人,枪6200余支)
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不象陕甘地区主力红军那样集中,故在时局有重大变化,政策突然转变时,分散、交通远隔的各处游击队及其领导,由于对整个情况不很了解,致对改编工作增加了一些困难。
(二)新四军作战地区与敌情
部队在岩寺地区集中后,4月28日由粟裕率由第1、2、3支队人员组成的先遣支队,从皖南出发,至苏南敌后进行侦察。此时正是敌调其在镇江的第3、在苏州地区的第9师团由蚌埠与13师团进攻徐州,调在芜湖的第6师团由马鞍山地区横渡长江经和县、含山、巢县、柘皋、上派河进攻合肥。
5月中旬,第3支队则至划定的泾县、南陵、铜陵、繁昌地区布防,担任对繁昌、铜陵之间的长江正面防守,破坏日军由南京至以西的长江水上交通,攻击沿岸各据点之敌;第1、第2支队则至南京、镇江地区的当面,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第4支队则在江北的霍山、舒城、桐城、庐江、安庆地区进行游击活动,破坏敌第2军由安庆、桐城、舒城至合肥、六安、商城的陆上补给线,以及袭扰敌第6师团由合肥、舒城、桐城、潜山、宿松进攻武汉的陆上交通。
按照预定计划,第1支队于6月1日由南陵出发,第2支队于7月进入苏南敌后。此时正值敌驻南京畑俊六的华中派遣军作进攻武汉的准备。
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划给新四军在江南部队之作战区域为:沿长江南岸苏皖地区的南陵、繁昌、芜湖、当涂、南京、江宁、句容、镇江、丹阳九县市。
由陈毅所率的第1支队,从南陵出发,越过宣城、芜湖间之铁路,6月中旬至溧阳西北的竹箦桥,以后即进至溧水、武进公路以北,南京至杭州公路以东的句容、金坛、丹阳、镇江的敌后作战地区;张鼎丞所率的第2支队则展开于南京至杭州公路以西的江宁、溧水、高淳、当涂之敌后。
此时敌华中派遣军在京、沪、杭及长江北岸之态势为:
(一)藤田进之第3师团位于镇江,一部位于扬州;
(二)吉住良辅之第9师团位于苏州;
(三)伊东政喜之第101师团位于上海,一部位于南通、如皋、东台、盐城、阜宁;
(四)牛岛贞雄之第18师团位于杭州;
(五)稻叶四郎之第6师团位于合肥;
(六)荻洲立兵之第13师团位于滁县、蚌埠、寿县及淮南矿区。
上述敌6个有作战经验的老师团,已全部接到进攻武汉和广州的预先号令,即第18师团须与“华北方面军”驻青岛的第5师团、关东军驻大连的第104师团进攻广州,其余的5个师团均参加进攻武汉。京、沪、杭地区7月中旬后之守备主要由其国内调来新成立的第116、第15、第17、第21师团担任。
(三)敌后游击战
到达敌后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在侦察了南京、镇江地区之敌情后,发现敌从镇江向西经石马庙、韦岗、小裔庄、东昌至句容的公路运输相当繁忙,因而决定在韦岗镇以西约1公里的赣船山夹道对敌进行伏击。
6月17日上午8时左右,敌30余人乘5辆汽车(内小车1台),从镇江方向驶来,当进入伏击区后,第2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当即下令开火,进行出击,部队冲至公路上即与敌展开拚杀。半个小时后,击毙、击伤敌20余人,炸毁汽车4辆,缴枪10余支、日元7500多元。敌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被击毙。镇江之敌为了报复于18日将韦岗的民房几乎全部烧毁,并枪杀了不少当地的民众。这天,敌南京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接到第3师团报告:一支番号不明的中国军队,对由镇江至句容的车队进行了伏击。
进至镇江地区的陈毅第1支队,经侦察发现敌第3师团驻于镇江东南铁路沿线之广江中队,恃其距镇江的主力驻地较近以及自占领镇江、南京后,该地未发生过大的军事情况,因而在警备上有不少疏忽之处。依此,第1支队确定由第2团的1个营,对驻于镇江东南约15公里的新丰车站敌1个小队(排)进行夜袭并予以歼灭;丹阳地方的自卫武装和民众,同时开始拆断铁路、挖毁路基、拔除电线杆、撤收电线。
第1营营长段焕竟率其部队,于7月1日23时之后,对敌发起突然袭击。惊醒的日军顿时慌乱,其中10余人冲出房外企图逃跑,被进攻的部队截住,约15分钟将其全部击毙。
被困在屋内的日军,一直进行抵抗,经喊话劝其投降而仍固守。此时,第1营的部队已贴近敌之房屋,于是确定从四周放火,其余的部队则严密周围的警戒,准备击杀从火场中逃出之敌。结果这批敌人被烧死30多人。
在进行夜袭的同时,丹阳民众则破坏了铁路、拔除了电线杆,并抓捕了汉奸。
南京失陷后,活动于马鞍山以东朱门一带以朱永祥为司令、韩令昌为副司令、林楚才为参谋长的江南游击队,纪律极坏,鱼肉人民。为此第3战区曾将其撤职。但朱等竟挟其部队进行投敌,由林楚才去南京与敌伪联系投降事宜。此时驻于该地区的新四军张鼎丞的第2支队,按第3战区的命令,派出一部对朱部予以监视,相机进行缴械。7月6日,伪军200余人从南京出动,至朱门附近,以接应朱永祥及其部队去南京。此时第2支队一面击溃进犯之伪军,一面与地方抗日武装分路阻击朱永祥部,结果将其全部解决,缴获步枪150支,轻机枪7挺,重机枪2挺,迫击炮2门,并将捕获之朱永祥、韩令昌等押送至第3战区。
位于合肥的敌第2军,集结其部队准备从大别山以北迂回经信阳进攻武汉,其陆上另一条补给线为由安庆经桐城、舒城至合肥。从8月份开始,敌在这条运输线上已日趋繁忙,并加强了公路的沿途警戒,以防在该地活动的徐源泉第26集团军和杨森第27集团军的袭击。
此时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的高敬亭第4支队,已奉命到达皖中地区的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进行游击战争。该支队根据敌在桐城、舒城这条公路上的运输情况,决定以支队的特务营、第7团的第3营,在桐城县南的棋盘岭一带进行设伏,以破坏敌交通和歼灭其一部。
9月3日上午9时,敌由安庆北驶的汽车约80辆及押车的日军200人,逐渐接近棋盘岭,当先头的两辆汽车在棋盘岭隘口被设伏部队的手榴弹炸毁后,车队无法前进而停止。此时设伏部队突然出击,与下车抵抗之敌激战约30分钟。在击毙敌约70名、击坏敌汽车约50辆之后,伏击部队主动撤出战斗。
进攻武汉的敌华中派遣军为了保持南京至九江的长江水上运输线,以两个多师团的兵力,部署于长江的两岸进行警戒。其间,南京至芜湖,由驻南京的岩松义雄之第15师团担任,芜湖以西至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由驻安庆清水喜重之第116师团及第106师团的3个步兵大队负责。
于6月初宋华的敌106师团留其第147联队部于芜湖,该联队之第1大队分驻于芜湖东南的湾址镇、宣城、宁国,其第2大队在江西庐山以东之湖口附近。该师团113联队之第3大队,归147联队指挥,位于繁昌以西约20公里的荻港一带,担任这一段江面的警戒。
第147联队之第1大队,从10月30日起多次连同伪军约千余人,从湾址镇向西南约15公里南陵县马家园地区进犯。新四军第3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为打击敌之蚕食与伪化,决定对该敌进行反击,并在反击中调动敌人,使其疲于奔命首尾难顾。
3支队集中第5团和第6团一部,于11月3日首先对马家园之敌发动进攻,予以很大的杀伤后,夜间则袭击湾沚和九里山的日、伪据点。由于从长江边的芜湖经湾沚、宣城、宁国、湖州至杭州的钱塘江边,是日军京、沪、杭地区两部必保的防御线(敌华中方面军于1937年占领南京后的12月17日命令规定)。湾沚遭攻击后,马家园之敌极为紧张,生恐失守后将遭到追究,所以在11月4日上午,第147联队第1大队之一部,被迫从马家园撤回湾沚镇。
这次作战共消灭敌伪军300多人。
为加强对皖中、皖南地区抗日力量的领导,开展与以桂系为主的第5战区、安徽省当局之统一战线工作,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军特务营等进至长江以北的无为地区。在与桂系建立了进一步的统战关系的同时,将在庐江、无为地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部分游击队和人民自卫军,统一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以孙仲德为司令员、黄岩为政治委员,担任坚持皖中的抗日游击战。以4支队第8团进至淮南津浦铁路以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四)向重庆提出的一年作战报告
划给新四军的作战地区,特别是江南的数县,是第2战区的前沿地带,也是敌情最严重的地方,这里是敌华中派遣军指挥机关的所在地。敌为了控制这一带的陆上铁路、公路和水上的长江与内河交通,在铁路、公路、江岸、河川各地,分设了众多的据点,并昼夜派出巡逻队,活动于铁路、公路沿线及河川地区,企图阻止和限制抗日部队的行动。
在这种敌情严重、而自己装备简陋、无固定后方、供给困难、部队得不到及时休整以恢复体力、伤病人员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新四军克服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发扬英勇奋战的精神,相继歼敌和组织民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与打击伪化,以完成国家、民族所赋予的抗战杀敌之使命。经一年的作战,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曾向重庆作了如下之报告:
关于新四军对敌作战
(1939年3月10日)
第一、我军进入江南地区作战时期
1、在未进入江南地区(去年6月以前),敌军主要的据守城市,如芜湖、南京、江宁、句容、溧阳、天王寺、丹阳、宣城、金坛、镇江、武进等地,除京、芜、镇常有来往之敌外,其余各城市,常驻有部队很少,多则不过500余。民气消沉维持会林立,加之地方武装如夏明才、朱永祥、余宗陈等,不仅无积极行动,反借抗战为名与地方火并、敲榨勒索,敛财殃民,形成土匪倾向,而地方人士在敌寇威迫与游击队滋扰之下,不了解中央国策,对抗战失望,仅仅组织自卫、专力防匪,对敌寇采取敷衍妥协办法。因此,敌军此时能三五成群下乡焚杀,任意掠夺奸淫、无所忌惮。
2、自我军进入京、镇、当、芜地区后,首先宣布委座及中央政府抗战国策,并多量散发委座迭次对抗战时局宣言,引起了广大居民的兴奋和欢迎,尤以委座告沦陷区同胞书散发最广,影响最大,人民中始知抗战正在进展,日寇力量日益削弱。而中央政府顾念沦陷区同胞之德意,普遍有明确认识。同时本军坚决以积极行动进袭敌军,争取战斗胜利与宣传作实际配合。经过卫岗(韦岗)、新塘、新丰、句容、高资、下蜀、江宁车站、鸡笼山、永安桥、薛镇等地战斗,予敌巨创威逼京、镇,敌胆为寒,此时正配合着我国军主力,在徐州及沿江战线上的活动。
日寇在江南日夕数惊,更使江南民气极大兴奋,抗战决心增强。比如7、8两月间,曾动员17万居民进行破坏交通。江南抗战从消沉中有了根本开展,这是本军进入江南地区后的概况。
第二、敌情
甲、敌人采取之策略
1、第1时期:为我军初进入战区至9月中旬。因我军积极进袭,在卫岗、句容、新丰、下蜀、高资、东昌街、江宁车站、鸡笼山、永安桥、薛镇等战斗斩获甚众,敌受严重打击。尤以本军一部于丹阳珥陵地带,配合友军79军,将敌下乡部队200余人,全部歼灭,于战局转变有决定作用,于是敌寇变更办法,遂处处设防,阻塞交通。复因伪组织纷崩瓦解,民众抗战情绪奋发,敌遂用尽一切方法,集结兵力巡击我军,冀达到驱逐我军之企图,但均归失败。
2、第2时期,为9月至11月底。当时武汉吃紧,京芜、京沪国道为敌交通枢纽,受我军不断胜利与威胁,敌不得不抽兵增援,进行进攻防御,将所有市镇交通要道,均分兵驻守,深沟高垒。以主力采取分进合击办法,前后战斗共20余次皆被击溃,敌之企图均告失败。
3、第3时期:为12月份起至现在。敌新筑公路,建立星罗棋布之据点,除城市集中筑有较坚固之据点外,并在交通要道5-10里左右,树立碉垒式据点,欺我火力微弱企图缩小我军活动范围。在分区扫荡时,并进行政治欺骗、分化收买、引诱利用,以图达到分裂我民心、破坏我军影响等阴谋。
乙、敌人战术优点
1、敌后地区交通便利,无殊天罗地网,运动增援迅速且能隐蔽、协同动作与时间配合,均很适当。
2、敌军班、排下级干部强,战斗动作熟练,不论任何环境均沉着,善于掌握部队。
3、敌军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伪装隐蔽前进,组织火力射击比我准确。
4、敌兵善于游泳。
5、敌人运用战术很机动、灵活,善能抓住我军弱点,如受我军打击时,立即迅速改变其战术方法。
6、善于利用村落战斗。
7、敌军由于武士道的教育,受军阀欺骗宣传,养成战斗顽强性死不缴枪,但现在在程度上有所改变。
8、敌善于研究我军政治工作,其在对策上以一切方法破坏与降低中国抗战力量,常以金钱收买汉奸、动摇民心、欺骗民众、收买土匪及两面派,进行以华制华,此乃由军事进攻改以政治进攻之办法。
9、敌人通讯联络迅速准确。
丙、敌人所采用之战术
1、强化其星罗棋布之据点,修复与新补之公路,依赖其据点、公路,以缩小我军活动范围,并实行分区扫荡计划,然后利用交通迅速组织流动巡查队,人数1中队以上,梭巡于各支点之间昼夜不息,发现我军袭击时,各据点分途增援合击。
2、采取分进合击、夜行晓袭,善能遵守时刻协同动作(分进合击,其中两路主力、但敌后是空虚的);若某路发现我军,则其他各路均转向这一目标前进。
3、敌常采用轻装掩进、伪装远袭,有时伪撤退以埋伏打击我军。
4、敌常利用河道运动,避大道走小路、取双曲线式前进,进行迂回包围。
5、敌常于树上、房顶放哨,在公路、桥梁等处设伏,企图预防和伏击我军。其部队有时夜间转移宿舍,使我袭击部队落空并侧击我军。
6、以声东击西的办法,欺骗我军。
7、敌与我军道遇时就地伏下,然后以火力摧毁我军,再掩护其前进。
8、敌通讯联络,夜间以红绿信号弹,战时以旗语联络,班、排则以口令指挥。每据点内设有小无线电机、联络便易。
9、敌在铁道、公路交通线上,除以据点维护外,每次虽被我军破坏甚广,但因地区开阔、平坦,可改路傍田中驶行。并以保甲制分段强迫担保护修。敌军随带铁板、帆布,作为通过破坏桥梁之需。
10、沿江则以兵舰、铁甲汽船上下来往巡查。内河水线,则以小划子加装摩托,驶行便捷。
丁、敌人据点
敌人据点构筑方法,利用巩固之独立民房略加修茸,改造而成,墙凿枪眼,外围铁丝网,房顶筑机关枪掩体,设有了望哨。夜晚扃闭门户,另辟地道与屋外相通。地道出入口,另有三道散兵壕相贯通并设有掩盖物,散兵壕外遍布铁丝网,上系煤油箱及铜铃,以备我军接近时报警。
据点侧方之散兵壕,通常距其据点约50米远,并附交通壕担任交通联络。每一据点通常容40-100人,常设有2、3班人守护。守兵与居民隔开,情况紧张时,夜间三五成群分散睡觉。据点内设有探照灯。
第三、我军活动地区苏皖边之地形交通条件
1、地区狭小,本军活动地区数经变更,现缩定为:南陵、繁昌、芜湖、当涂、南京、江宁、句容、镇江、丹阳等9县,北临长江,向南则以县之界线为限。全部区域呈一半月形平面。
2、地形平坦少山。自芜湖东南与东北、南京以南、句容、镇江、丹阳间,全属开阔平原,平坦无涯。此外虽有少数山峦,如小丹阳东之横山、当涂东北之太平山、鸡笼山、夜合山、句容东南之茅山、句容以北之北山等,但均面积局促半为孤山、咸为濯濯、土壤光滑、毫无树木可资掩蔽。山麓、山顶之大庙宇,亦已为敌焚毁。
3、河川多,并成水网。如芜湖东北、东南、小丹阳之南大官圩,南陵以北及清弋江皆为水网。水深、泥底无法徒涉,水面超过陆地为七八尺,全赖土堤防护。小丹阳之石臼湖水患时兴,有淹没小丹阳附近波及其西南之虞。
4、公路星罗棋布,不怕破坏。敌强迫附近人民作报告,昼夜组织巡查队,修复极易。
5、据点林立。各据点距离大约5-10里,并在据点空隙间常有伪军驻扎与活动。
6、铁路两侧肃清民房,防我潜伏破坏。
7、水道上利用木船、汽船、橡皮划子运动。
8、森林缺少且乡村多狗,我军运动时犬吠不息。
9、惟村落较多,可借之便于运动与隐蔽。
第四、我军战斗之缴获
自进入战区后,于6月17日卫岗战斗起至1月份止,共计大小战斗299次,总获枪支1924支。详情另附一年作战成绩统计表。
第五、我军所采用之战术
1、在第1时期,我军乘敌不知我军性能,并不及预防疏忽无备,遂采取积极进袭,伏击敌人,成绩颇大。尤以痛击汉奸伪组织,准其自新,更发动与提高了民众之抗战热忱。
2、在第2时期,针对敌人战术之变更,我军所采用之战术有:
(一)分途派得力部队,配合地方民众袭扰与彻底破坏公路、铁路桥梁,尤以京镇、京芜、京杭等干线,阻敌交通运输,迟滞敌之计划,以配合与策应我军主力保卫武汉。
(二)伏击敌运动部队与车辆,袭击敌伪薄弱点,以战斗胜利调动、吸引、疲惫与分散敌人。
(三)动员地方民众、配合粉碎敌人扫荡、围攻计划,乘敌分进合击中,击破其薄弱之一路,或袭击敌之侧后。
3、第3时期,在敌施行公路据点政策,企图缩小我军活动范围并分区扫荡时,我军所采取之战术对策有:
(一)以积极行动、袭扰和打击敌之护路与修筑据点部队,阻敌公路据点计划施行。
(二)各活动区组织许多精干游击小队,从敌空隙穿插敌侧后,分途袭扰敌人,断敌交通,疲惫敌人。
(三)另集结适当兵力,组成一、二突击队,乘敌调动中求得突袭与与击敌人。
(四)实行民众的游击战术,与地方民众打成一片,坚持在敌后作战,有时集中打击敌人,有时在敌大举进攻,在民众掩护下,化装为民以掩敌之耳目。
(五)强袭敌据点,另以有力部队埋伏必经道上,出伏击敌人争取胜利。
第六、后方勤务
1、由于我军地区狭小,地形犬牙相错,前后方交通线长而不便,后方勤务极感困难,同时必经敌封锁线之威胁,邻近友军常限制通过。因受此困难前方物资、弹药,不能得到及时供应,伤、病员有时赖民力掩护诊治,送后不易。
2、物资困难,经常无法维持。前方米价已涨至每元13斤,不仅生活不能改善日不饱食,且衣服已多破烂,每班平均仅有毯子4条。江南雨水多、雨伞斗笠无效,每次行军遍身透湿赤脚难行,故影响军风纪不整。
3、江南气候、水土不合,指战员生病者极多。伤员逐增,因无药治疗,经济不支购买,伤、病者不能立愈,亦增加我军困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