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万大军的覆灭·第五
作者:岛田俊彦·日本
出自————《关东军》
出自————《战争通史》
一、生柿主义还是熟柿主义?
“打倒苏联”,这已是日本陆军的传统使命,每年的年度计划都主要是以苏联为假设敌制订出来的。其主力当然是“对付北方敌人”的关东军。因此,关东军强烈地意识到它是保卫“帝国生命线”的满洲的“尖兵”。如前所述,由此而引起种种 问题。
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以后,陆军把在满洲对苏的武力,准备用暗语称作“关东军特别演习”,简称为“关特演”。其本年度的计划,在前一年末就以命令的形式公布了。其内容是:不管战争的原因、动机、开战的形式如何,关东军都要以三十四个师团的强大兵力,对苏联远东地区进攻,占领包括萨哈林岛北部,堪察加半岛在内的鲁夫罗附近以东苏联远东重要地区。
以目前(一九四一年)的兵力配备为基础,实行这一计划必须由内地调来六个师团,由中国战线调来十四个师团,总计二十个师团,使当时拥有十四个师团的关东军(其中包括被视为关东军一部分的朝鲜军的两个师团)一下子扩充到三十四个师团。一般认为调集和展开这样庞大的兵力需要六十天时间,据估算,需占用国内铁路运输力的三分之一,满朝铁路几乎全部的运输力,海上运输需要总吨位一百五十万吨的船舶。因此,从决心对苏全面动员到展开进攻至少需六十天时间。
从这年四月起,东京到处都在议论着“德苏战争是否会打起来?”驻德大使大岛浩,从与希特勒的会谈中获得的印象判断,两国不久会打起来。而松冈洋右外相(第二次近卫文麿内阁)等人认为,签订协议和开战为六四开。参谋本部在德苏开战的设想下,日本陆军应取什么态度上发生了意见分歧。第一,在北方威胁已经解除的情况下应断然南进;第二,根据形势与德国相呼应,参加对苏战争(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好像柿子还是涩的也打下来吃,因此称作“涩柿主义”);第三,不参加欧洲任何一方的战争,对南北都作好准备。对这些意见调整的结果,六月十四日,终于制订出一份陆军草案——“伴随形势推移的国防国策”。这个草案既以在南北两个方面作好战略准备势态为基本方针,又根据苏德战争情况,在机会到来时再参加对苏战争,正如等待柿子成熟后自动掉下来再吃那样,称作“熟柿主义”。
于是,参谋本部研究了整个用兵计划,以作为这一国策的保证。六月十八日,终于拿出一个方案——在中国战线,要以在年内解决自一九三七年以来,陷入泥坑的日华事变为目标。中央也好,当地也好,由夏到秋,都积极备战,因为在南方不知何时会卷入与英美的战争。因此,考虑到这些情况,在这个方案中把对苏警戒兵力缩小到十六个基干师团,攻击兵力缩小到二十五个基干师团。即使如此,把这些兵力集中到满洲,亦需时约两个月。
二、德苏战争爆发与对苏战备
六月二十二日,德苏战争终于爆发了。德国军队无视一九三九年(昭和十四年)八月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于六月二十二日拂晓,越过其东部边界侵入苏联领土,从而揭开了这场野蛮战争的序幕。前一年九月,日本与德、意两国结成三国同盟,听了这个消息后朝野兴奋异常。二十三日,一直反对对苏战争的海军,也在不削弱其南进态势的条件下向陆军靠拢,第二天终于制定出陆、海军方案——“伴随形势推移的帝国国策要纲”,基本上采取了陆军中一部分人主张“熟柿主义”。
二十六日,参谋本部制定出的对苏战争开战原则,是远东苏军战斗力削减一半。即估计八月上、中旬,由于德苏战争牵制可望出现以下局面:远东苏军地面部队削减一半,空军以及其他军直部队(未编入师的航空、炮兵、骑兵、工兵、铁道兵等野战部队)可望削减三分之一。这样,九月上旬即可行使武力。具体来说,德苏战争前,估计苏联远东兵力有三十个狙击师,两个骑兵师,二千八百辆坦克,一百只潜水艇。其狙击师减少到十五个师,就是开始进攻的最好机会。而对付苏军的关东军兵力如下:除十二个师团和两个飞行集团外,还有一个骑兵旅和十三个国境守备队,九个独立守备队(守卫铁路及满洲国内)散布在满洲各地。
日本对日苏战争是这样估算的。日苏两军每个师战斗力的比较在双方动员的情况下,加上军直部队战斗力约为一比一。由于苏联优先考虑的是欧洲部分,苏军远东部分战斗力只有日本动员师团战斗力的七成半。因此,十五个狙击师的战斗力只相当日本十一个动员师团多一点,而日本二十个师团为基干的兵力,对苏可保持两倍的优势。
问题是这二十至二十五个师团的大军,大规模的动员和运输将会给民间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如何征用大量船舶。此外,对苏战争还受到季节的制约,因为冬季在苏联远东和北满几乎无法进行大兵团作战。因此,如果准备在年内武力解决,这场战争必须在十月中旬结束,而关东军的第一个战役,即在乌苏里方面的进攻,如果要想有个眉目的话,估计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左右。这样一来,战役最迟要在九月初开始。战役要想在九月初打响,由作战动员到开始打响约需七十天,这样,六月二十二日,德苏战争一爆发,日本就应开始战时动员,而现在,当然为时已晚。因此,参谋本部安排的日程是:六月二十八日下决心动员,七月五日下令动员,八月十日决心开战,八月二十九日正式打响,十月中旬结束战争。
关东军兵力部署
(一九四一年)
东正面
珲春方面
珲春驻屯队(附属于第九国境守备队) 珲春
自东宁至虎头方面
第三军
第三军司令部 牡丹江
第八师团 绥阳
第九师团 牡丹江
第十二师团 东宁
第一、二、十、十一国境守备队 牡丹江
第四独立守备队 牡丹江
第五军
第五军司令部 东安
第十一师团 虎林
第二十四师团 东安
第二十五师团 林口
第三、四、十二国境守备队 宝清
骑兵第二旅 宝清
第六独立守备队 东安
三江省正面
第十师团 (附第七独立守备队) 佳木斯
北正面
第四军
第四军司令部 北安
第一师团 孙吴
第五至第七及第十三国境守备队 北安
第八独立守备队 北安
西正面
第六军
第六军司令部 海拉尔
第二十三师团 海拉尔
第八国境守备队 海拉尔
内陆方面
第十四师团 齐齐哈尔
第二十八师团 哈尔滨
第二十九师团 辽阳
第一独立守备队 奉天
第二独立守备队 新京
第三独立守备队 昂昂溪
第五独立守备队 哈尔滨
第九独立守备队 承德
三、性急的田中作战部长
之所以把决心开战的日期定在八月十日,是因为预定由日本内地派遣四个师团(第二阶段集中的兵团),实施动员至少需要两周,而且这四个师团的动员,要在政府下定决心开战后才能实施。所以,由于这四个师团,预定的下令动员日期往上推算,正好是八月十日。但是参谋本部认为,那十六个预备师团(第一阶段的动员与集中)的动员,可在政府决定开战以前进行。据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解释,前面提到的“国策要纲”中“对苏武力准备”这句话,就包含着“动员”的意思。“要纲”既被内阁批准,在政府决定开战前,就可进行预备师的动员。而且关于这一点,据说已明确取得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和陆军部军务局长武藤章的谅解。
然而,这只是参谋本部,其中又主要是作战当局的见解。陆军事务当局在用兵规模上,并未考虑关东军(包括朝鲜军)现有兵力以外的兵力,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上是彻底的“熟柿主义”。在讨论预定于七月二日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参谋总长向天皇提出报告草案时,田中作战部长强硬主张,把陆军部制定的方案中的“在决心行使武力的同时,开始武力准备”一词,改为“在行使武力的决心下进行武力准备”。这表明田中的性急。他主要是想早一天开始,真正地动员和集中运输。六月二十九日,田中叫来陆军部军事科长真田稂一(陆军部负责基本动员的主管科长),对他大声嚷道:“马上实施真正的动员!”喊声之大,连隔壁房间里都能听到。但真田并没有接受他的意见。田中的这种态度,只能促使陆军部的态度更加强硬。
这几天的战况,如果不是对德国非常有利,真正的下令动员不仅是陆军部,连取得海军、政府,特别是天皇的理解都很困难。德苏战争爆发一周中,外电经常报导战况,特别是德军的闪电战,但还未到最后判断胜负的阶段。出乎预料的是,苏联远东地区部队还没有向西线大量调动。开战以来,调到西线的兵力到六月二十八日为止,只不过十几个飞行中队,一个机甲军(两个坦克旅,一个机甲旅,两个机械化旅),三个狙击师。
六月三十日和七月二日,德国政府两次要求日本对苏参战。对此,虽有人(如外相松冈和枢密院议长原嘉道)主张停止对南印度支那的进军,参加对苏战争。但是七月二日举行的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对德苏战争采取不介入的方针。
在这种情况下,陆军部与参谋本部之间,依然展开激烈的争吵。结果,赞成参谋本部意见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提出目前先进行局部动员的方案,也就是以战前训练的名义动员十万人,使双方都能接受。
于是,七月一日发布命令,首先征集本土要地防空部队所需人员进行训练。这是为“关特演”进行动员的第一步。接着又在三日下命,征集要塞高射炮部队所需人员进行训练,五日至八日,又下命征集北朝鲜罗津与永兴湾要塞本战备所需以及北千岛群岛要塞和关釜(下关至釜山)联络区要塞准战备所需人员。
七月五日下命,成立统管指挥本土防空的防卫总司令部,总司令官由教育总监山田乙山大将兼任。任命河边虎四郎中将为总参谋长。当时以武力解决北方问题,最使日本担心的是以沿海各州为基本的苏联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当时本土的防空力量极为薄弱,参谋本部第四科(负责防、防空)得出结论是:如果晚上有十几架、白天有二三十架轰炸机,各对东京进行几次轰炸,东京会化为灰烬。这样一来,令人怀疑对苏战争是否还能打下去。防卫总司令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但它只是作战指挥机关,而不是统率机关,其权限是有限的。这也是“关特演”的一个产物。天皇对这种处置颇有难色。七月三日,他问参谋总长杉山元说:“现在是否需要特别成立这样一个机构?对外部的影响如何?望慎重考虑。”又指出:“这一机构的成立不公布吧,不对外公布吧。人的问题固然重要,这一机构成立之后,是否会乱用职权呢?”“陆军过去往往为所欲为,这一点需特别慎重。”据说杉山由皇宫回来后,对作战部长田中喟然长叹:“由此可见,自‘二·二六事件’ [ 注: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陆军中一部分军官发动的一次政变。他们率部队袭击了首相官邸,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等人,占领了东京曲町、永田町一带。第二天发布戒严令。十九日被镇压下去。 ] 后,天皇对陆军是多么不信任。”
“国策纲要”在七月二日的御前会议上获得批准。与此同时,关于正式动员和发布动员会的时机问题,参谋本部与陆军部之间进行了多次磋商。在参谋本部中对苏开战最积极的是作战部(一部)。他们主张即使暂时不动员二十几个基于师团,目前也要对在满洲和朝鲜的十四个基于师团进行动员,并对在内地两个师团和相应的军直部队进行动员,而且把它们派到满洲去。话虽这么说,实际上他们的目的远远不止这些,而是要动员二十至二十五个基干师团,并把它们派到满洲去。在陆军部里最积极的要算东条英机大臣了。陆军军务局特别是军事科长真田、高级科员西浦进中佐等人是强硬的反对派。他们不但在下令动员与内阁决议的关系上反对东条等人,而且怀疑解决北京问题的时机是否成熟,对这一根本问题抱悲观态度。
但是到了七月初,真田等人也转而赞成动员和派遣驻满部队和一部分军直部队。因为他们也认为至少需要把平时编制转变为战时编制,以便使关东军随时可以采取作战行动。剩下的只是由内地动员两个师团(第五十一、五十七师团)和动员与派遣更多的军直部队了。
四、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战时动员
田中作战部长对陆军部的优柔寡断十分气愤。七月四日晚,他单独跑到陆军大臣官邸说服东条英机同意参谋本部希望动员的意见。据说,田中早就得到东条的赏识,晚上酒过三巡,趁着东条高兴,就把事情办成了。
七月七日,东条陆军大臣和杉山参谋总长就军队动员上奏天皇,请其允诺。这天正逢日华事变爆发四周年纪念日,在明治神宫举行了“祈祷圣战早日结束”的活动。许多送夫、送子去战场的人,怀着让亲人平安归来的心愿,到明治神宫参加这一活动,脚下踏着石子路。先不说这些参加庆祝活动的人们心里的愿望。天皇有点不放心地说:“这里也增兵,那里也增兵,就没有重点了。兵力过于分散就不太好。而且兵力增强的结果,关东军更会乱插手了。”但是,最终他还是答应了。
这样一来,一切必要手续都办完了。七月十三日,内地多达三百个大小单位中,多数部队首先接到动员令(第一次动员),同时发出为驻满洲和朝鲜部队整备在内地征集人马的征集令。十六日,发布了第二次动员令,对驻满洲和朝鲜的十四个基干师团和国内两个师团进行动员。在第二次动员中,军直部队和航空部队达四百五十个单位。这一动员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动员令的传达一律禁止使用电报,而改用书面形式。召集令的词句也有所改动,如:“补充召集”改为“临时召集”,“动员”改为“临时编组”。为应征者举行的壮行会和欢送会,也一律被禁止。
动员部队的大部分被编入关东军。七月二十二日,比原定日期晚两天,开始集中运送,在满洲和朝鲜的登陆地点是大连、釜山、马山、丽水等。每天计划通过朝鲜的人马,最多为一万士兵,三千五百匹战马。
这样一来,关东军的兵力得到空前增强,兵力达到二十个基干师团。关东军的计划是在北面和西面各配备一个师团,取守势,留四个师团为预备队,用十四个师团在东正面(沿苏海州一带)采取攻势,向乌苏里斯克杀去。他们声言,完全有把。握在东正面打一个歼灭战。
五、参谋本部的积极准备
在下达第一次动员令的七月七日,被派往德、意两国进行考察的以山下奉文中将为首的军事考察团回到日本,谈到德,苏战争中德国占绝对优势。山下在谈到北方问题时打着手势说:“柿子虽然还是涩的,但还是把它摇下来为好。”据说东条陆军大臣听了,小声说:“我能充分理解。”说完就走开了。山下回国前曾担任军事参议官,回国后不久被任命为关东防卫军司令官,它隶属于关东军司令官,负责满洲内陆的防卫,也是“关特演”的产物之一。据说七月中旬,近卫内阁决定总辞职时,东条匆匆办完对山下的关东防卫军司令官的任命手续,以下一任陆军大臣候选人的资格,把这个实力人物推到满洲去。结果,在七月十八日组成的第三次近卫内阁中,他顺利地就任陆军大臣。
日本驻苏使馆的预备役中将建川美次也透露说:“莫斯科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这样一来,参谋本部也认为,苏联不可避免地要由远东向西线增兵。因此,日本开始进攻的日期一天天地迫近了。这时,主张对苏战争的陆军当局,和主张挺进印度支那南部、甚至决心不惜与英美一战的海军当局,在感情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但是到了七月,海军当局总算为准备对苏战争,成立了第五舰队。
这样,准备态势的整备走上正轨。关于军直部队,如前所述,至少要派相当于二十个师团的兵力(实际上超过二十个师团)到满洲,这已下令付诸实施。但是比这更多的军直部队,只有从中国战线抽调。因此,参谋本部对行使武力的兵力,换句话说,对师团的数量和用兵计划进行了研究。结果,七月十日左右,远东苏军的西调并不像预计的那么多,考虑到这一因素,逐步倾向于用二十五个师团,由东北两个方向进攻的方案。实施这一方案,需要一百二十万人,三十万马匹。但参谋本部又考虑到,如果坚持这一方案,有可能遭到陆军部的反对而难以实施。因此,在已安排好的八月十日的内阁会议和御前会议前,它一直在等待着德、苏战争向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参谋本部不但研究用兵计划,而且还以田中作战部长为中心,研究着战争指导计划,制定出了“在对苏战争条件下,处理满洲国问题的原则”,还研究了“战争发动后,如何实施占领地区的行政”。
六、对“关特演”的异议与不安
虽然参谋本部顺利地进行着战争准备,但远东苏军向西线增兵,并不象事先预计的那么多。到七月十二日为止,也只不过五个狙击师,五个坦克旅。也就是说调来西线的兵力,前者只占德、苏战争爆发时的百分之十七,后者只占三分之一。虽然不久占压倒优势的德军,七月十一日以来,对莫斯科的正面大门斯摩棱斯克地区发起进攻,但至七月中旬后,战线呈胶着状态,毫无进展。随着战争的发展,当时参谋本部的“秘密战争日志”中,字里行间出现了一些充满悲观情绪的描述。如:“德苏战争的推移缺乏明快,有如东京的夏雨连绵不绝。”“斯大林政权的强韧性与预期的相反,它非常增大。至少德军不打到最后,这场战争就不会结束。”七月底,田中作战部长的观测也是如此。
即便如此,参谋本部并没有停止对苏战争的研究和准备。七月二十七日,由华中抽调两个师团(第四、第六师团),由华北抽调三个师团(第二十一、三十三、四十一师团)到北满,加上由内地动员和派遣的四个师团,总数会达到二十五个基干师团。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却从半路上杀了出来。七月三十日,他派副参谋长野田谦吾中将回东京,转达了他的意见:由中国派遣军抽调五个师团去满洲,是忘了处理日华事件的根本,是无视对国民的诺言的重大问题。结果就没有从中国派遣军抽调兵力。但这件事由于中央和派遣军之间取得了谅解,参谋本部对畑突然提出这个意见满心不快。
天皇也对“关特演”感到不安。七月三十一日,在参谋总长杉山进宫晋谒时,他指出:“‘关特演’给各国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日本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苏联远东军的西调不是越来越少了吗?这样一来,日本就难办了。关东军的动员是否也停止为好?”
即便如此,参谋本部丝毫也没打算停止对苏战争的动员。不管对苏战争哪一天打,也要按计划充实关东军的力量,其理由有二:其一认为,充实关东军的力量是多年的悬案。就连平时警戒用的十六个师团的充实,也舍此再无机会,其二感到为应付在南方与英、美难以避免的战争,今天也需要充实关东军,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七月三十一日,田中作战部长与东条英机陆军大臣举行了会谈。因为决定是否对苏开战的时机一天天迫近,目的是想事先探听一下,陆军大臣有何打算和向他准确地转达参谋本部的意图。结果,田中使东条同意了对苏战争的规模——最终使用二十四个师团的方案。即除由中国抽调五个师团外,再由内地动员、派遣三个师团(第二、十六、五十六师团),合起来二十四个基干师团,把这二十四个师团全部投到东线正面的进攻上。此外,为了进攻萨哈林的需要,以第七师团和桦太混成旅团为主体新组建了第二十六军,在堪察加方面的战斗计划使用第五十五师团。这些如果都在八月上旬下定决心的话,一个月后的九月上旬就有希望开战。
七、预见中的独断专行的进攻
这时参谋本部担心日军向满洲的集中运送,苏军会不会看作是日本的开战行动,因而先发制人,提前向日本进攻,特别是出动空军袭击。于是,田中作战部长说服东条陆军大臣,通过杉山参谋总长向天皇奏明有可能受到苏军先发制人的攻击。上奏是在七月三十一日,在请求恩准将第二阶段动员部队派往满洲之后进行的。这时天皇允准之后,再三叮嘱:“可不要乱来呀!”
这一报告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从形式上来说,这时如果受到苏联先发制人的攻击,只是单纯地报告所需采取的对策,不需要请求恩准。实际上这种措施,意思是说,关于空军问题可以不待钦命下达,以空军主力进行反击和越境作战。也就是说这就是实质上的开战行动。这一上奏结果,等于事先向天皇报告,可以不根据钦命采取实质上的作战行动。天皇对这一上奏没有表示任何态度,因此可以认为已经默许,也可以认为对此不满或不同意。因为以前天皇对重大问题,不作回答时多表示不满。
过了不几天,八月二日傍晚,关东军情报主任参谋甲谷悦雄中佐,给参谋本部打来专线保密电话,报告说东部边境苏军停止使用无线电通讯。听了这一消息,日本大本营大惊失色,心想,苏联先发制人的空中袭击,并非杞人忧天。但当晚就判明,苏联停止使用无线电通讯,实际上是德林格尔现象(电离层因太阳耀斑引起的对短波无线电通信的严重障碍)。真是疑心生暗鬼。
尽管如此,陆军总部依然围绕着苏联空军的袭击问题,展开了紧张而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在二日夜晚,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给中央打电报说:“在敌人大举空袭请示中央又将坐失良机时,本军可能独断专行地发动进攻。”接到这个电报,尽管中央立即回电说:“反击应以在国境线内为原则。中央希望关东军能慎重行事。”这里依然存在着需要尽早解决的重大问题。
原来在前天的上奏中,关于关东军的飞机,为了应战可以进攻满洲国以外领土一事,实际上已得到天皇的裁可。然而,在大本营的陆军命令(简称大陆命)未下达前,如果关东军司令官独断专行地开战,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天皇和政府对陆军的信任,就等于陆军自己放弃国策指导权(满洲事变时已有先例)。另一方面,作为陆军统帅部,这时应给关东军司令官以可以接受的指示,明确作为中央统帅部的参谋本部自己负责。如果不是这样,对苏作战指导就不可想象。然而,“大陆命”实质上如果不能取得政府的同意,也不可能得到天皇的恩准。因此,无论如何也需要使政府下定决心开战。
八、对苏应战的“大陆命”
八月三日黎明前,陆军部和参谋本部有关负责人,匆忙作出“对苏态度案”,旨在对苏联大规模的进攻,应不失时机地应战。同时,通过内阁会议,立即做出下定决心开战的决定,并于当天把它送给海军当局。海军的态度是:“态度案”中充满着对北方开战的字句,实在难以从命,根本不予理睬。海军,特别是其统帅部军令部,充满着与英美决一死战、难以避免的紧张空气,极力警惕陆军玩弄花招把它拉向北方。一时,海军的态度是:“陆军的事由陆军自己去干,单独上奏,请求圣命。”这使田中作战部长听了大发雷霆。可是事过之后,海军又表示与陆军亲近,八月五日,与陆军共同制定出陆海军一致方案——“关于针对日苏间现实帝国应采取的措施”。其中一条是:“针对苏联的进攻,从防卫出发,应不失时机地应战”。这完全是多余的话,它并没有把决心开战变成既成事实。因此,陆军方面有人竟破口大骂:“这简直迂腐透顶。”但不管怎么说,“应战”已作为国家意志再次被确认。至少这一点,总还是应该承认的。
陆、海军一致方案,在八月六日的大本营与政府的联络会议上,未加任何修改即予通过。但在通过之前却大费周折。特别是“从防卫出发应战”这句话,有人说这是自明之理,有的说应限定在遭受敌人空中袭击时为好。参谋总长杉山受到集中攻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有一位在议会上旁听的陆军部军务科的中佐,在日记中写道:“近卫、平沼(骐一郎,内务大臣)丰田(贞次郎,外相,海军出身)等人从理论上反对,参谋总长当众出丑。但方案最终还是通过了。”
会议的详情无需赘述。陆海军一致方案通过后,当天即上奏天皇请求恩准,并以“大陆命”的形式予以公布。
大陆命第五百二十三号
命 令
一、关东军司令官在受到俄军空军部队真正进攻,迫不得已时为完成其任务,可以出动空军进入俄国领空以内作战。
二、关于具体事项由参谋总长具体指示。
昭和十六年(工941)八月六日
奉勒传宣 参谋总长 杉山
关东军司令官 梅津美治郎阁下:
根据以上命令,参谋总长对具体事项指示如下。
大陆指第九百一十八号
指 示
根据大陆命第五百二十三号,特作如下指示:
“在受到俄国空军部队真正进攻,迫不得巳时,空军部队可进入俄国领空作战”具体指以下情况。
原则上指满洲(包含关东州)的主要空军基地,主要军事设施,主要中枢城市受到真正攻击,并参照当时其他情况,明确判断出俄国开战的企图。即便如此,原则上也只能在满洲领空以内予以还击。
昭和十六年(1941)八月六日
参谋总长 杉山
关东军司令官 梅津美治郎阁下
九、对苏挑战受到抑制
自八月一日起,召开的联络会议讨论了“对苏外交谈判纲要”,并获得通过。内容如下:
一、目前可就以下问题同苏联进行谈判,但应注意不要因此使帝国束住自己的手脚,无法实现以后的目的。
1、撤除远东水域,消除远东水域给帝国带来的危害。
2、不让苏联把东亚部分割让、租借或出卖给第三国,不给第三国提供军事基地。
3、苏联与第三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不得适用于东亚范围,不让苏联与第三国缔结以日本帝国为目标的军事同盟条约。
4、停止对蒋介石提供援助,停止对中国共产党下达抗日命令和提供援助。
5、完全确保日本在萨哈林岛北部的权益。
6、交换被扣押在双方的人员及物资。
7、继续划定诺门罕地区的边界线。以后,满苏、满蒙间整个边界谈判均以此为准。
(注)(1)在以上各条中,重点放在2、3、5条上。
(2)可向苏方表明,只要苏方严守中立条约,在远东不给日本以威胁,帝国也有义务遵守日苏中立条约。
二、谈判时应考虑前项外交谈判的经过,我对苏武力准备进展情况,德苏战争的进展,国际形势以及与其后我方的目的的联系,就以上所列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谈判。
1、渔业协定(应摆脱以前的例次谈判,以全部接受我方当初的主张为目的)。
2.萨哈林岛北部的赎买或割让。
3、租借或割让苏联的堪察加地区。
4、割让或租借黑龙江以东地区的苏联领土,或使其非军事化。
5、其他苏联远东领土的非军事化等。
三、谈判方针(略)
丰田外相第二天(五日)召见了苏联驻日大使史梅坦宁,对他谈了“对苏外交谈判要纲”中第一项内容之后说:“关于德苏战争与日苏中立条约(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四月十三日签订)的关系,日、德、意三国同盟与中立条约的关系在法律上都是成立的。我们先不谈这些,我只想向您坦率地表示,日本准备忠实地履行中立条约中所列各项义务。”
“对苏外交谈判要纲”的条款都是对日本有利的。这样,参谋本部亦无异议,而丰田外相提出,只要苏联遵守日苏中立条约,日本也没有理由去随意攻打苏联,巧妙地取得联络会议成员的谅解,并在“要纲”第一项的(注)(2)中加以说明,这些也都告诉了苏联大使。这样一来,七月二日以来,参谋本部提出攻打苏联的主张实质上被葬送。陆军方面也知道,既然联络会议同意了“不无缘无故地发动对苏战争”的原则。同时也把这点通知了苏方,如再伺机行动,无论在国内国外都会认为是背信弃义行为。正如以上所说,在八月六日的联络会议上,“关于针对日苏间的目前形势帝国应采取的措施”虽然有过争论,但最终总算通过了。虽然这是与“大陆命”同时提出的,但有了这个,日本就不会莽撞地向苏联挑战了。
八月九日,参谋本部终于对“不管德苏战争进展如何,都要在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内,解决北方领土”死了心,从而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南方战线,也就是采取陆军部的方针。当时通过的“帝国陆军作战要纲”主要内容如下:
一、在满洲和朝鲜以十六个师团,对苏联实行严重警戒.
二、对中国继续执行既定的作战方针。
三、对南方以十一月末为目标,完成对英美的战备。
这样,参谋本部多年来,企图对假设敌苏联进行孤注一掷的决战,化为泡影。
这时已集中到北满的兵力约有七十万人,十四万匹马,六百架飞机。为准备这场战争运到满洲和朝鲜的作战物资很多,尽管以后又多次转运到南方和内地去,但到战争结束时,依然有一串还留在那里。这里有一个插曲,原善四郎参谋曾精确地计算过士兵的欲求度,手里有的钱和妇女的承受能力,坐飞机到朝鲜搜集了约一万名朝鲜妇女(原定两万名),把她们送往辽阔的北满,并建了些特殊设施,让她们开始营业。
关东军得到空前扩大。原来它有两个师团,不久只剩下一个驻扎师团和六个独立守备大队。但在满洲国成立后不断扩大,利用“关特演”迎来了它的鼎盛期,眼看就要全面发挥其“对付北方敌人”的作用时,没想到在关键时又停了下来。之后,这支像浮肿病人似的军队,随着南方战线形势的变化,于一九四三年(昭和十八年)八月,却又突然消瘦下来。
十、因与英美开战被调往南方战线
由于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而引起的以英美为对手的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军在南方各地的进攻节节胜利,战果辉煌。但好景不长,到了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六月的中途岛战役时,日本海军战败,从此一蹶不振,美军终于转入反攻。自一九四三年(昭和十八年)春起,日美两国在东南方面展开了拉锯战,日军完全陷入困境。这样一来,中央统帅部当然不会让只是为了对付苏联而布置在辽阔的北满土地上的一支庞大军队闲住,于是,统帅部不断由关东军中抽调部队补充南方战线。关东军也抱着同舟共济的心情忍痛割爱,放走了一批兵力。由下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其部队调动之频繁,调动数量之大,由此可以窥见南方战线战斗之激烈残酷。光调走的完整建制的师团就达二十个,而且其中大部份都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此外,空军部队除表上所示外,还由第二航空军抽调了特别歼击机第十三飞行队,到菲律宾和冲绳方面决战战场。
关东军抽调一览表 | ||||||||||||||||||||||||||||||||||||||||||||||||||||||||||||||||||||||||||||||||||||||||||||||||||||||||||||||||||||||||||||||||||||||||||||||||||||||||||||||||||||||||||||||||||||||||||||||||||||||||||||||||||||||||||||||||||||||||||||||||||||||||||||||||||||||||||||||||||||||||||||||||||||||||||||||||||||||||||||||||||||||||||||||||||||||||||||||||||||||||||||||||||||||
|
由驻满洲各师团抽出一个步兵团司令部,步兵三个大队,炮兵一个大队,工兵一个中队。
十一、不得以武力行使防卫
作为对付以上局势的手段,关东军提出的口号是:“保持沉静”。这一口号的具体含义是:对敌人表面上装作强大的样子,不暴露自己的弱点,同时万事谨慎从事,不刺激对方,即使受到对方刺激也要一忍再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一直被作为日本国策的根本方针来执行。由于当时德军已攻入苏联领土,并继续采取攻势,所以“保持沉静”这一原则还比较好贯彻。但自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下半年,美国转入激烈的反攻,德苏战场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因遭到惨败而节节败退。这些不利的战局,也波及到一直保持沉静的苏满边境,再加上关东军的兵力不断被抽调出去,再要保持沉静就困难了。
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七月末,苏军深入到珲春正面五家子阵地,八月上旬又深入到满洲里以北的蒙戈西里一带,并在那里放火,大本营得悉这一消息后,打电报给关东军说:“特别要坚持绝对不诉之武力的方针,极力避免向这一方向调动兵力。即使已配置国境警备队的后方高地被敌人占领,也不得采取武力。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行使武力时,也要事先取得中央的同意。”这与三年前的“关特演”相比,真是相去甚远,胆小如鼠了。
七月十三日在中国战线,美国空军对鞍山进行了第一次空袭,九月八日再次进行空袭。这时,关东军打算借机让满洲国也向英美宣战,大本营以会给苏联以过度刺激为由,未予同意。到了九月十八日满洲事变纪念日这天,太平洋战场的战况对日本越来越不利。为彻底贯彻在苏满边境防止冲突的方针,需要采取具体措施。因此大本营对关东军作了以下指示。
关于满洲国及其所属领土,凡与邻国有争议的地区,不便使用兵力的地区,以及有可能发生边界争端的地区,均不得以武力进行防卫。
在发生边界争端时,为避免事态扩大,不得以武力进行防卫。
满洲国成立以来,交给关东军的任务是:肩负起对满洲国的防卫。现在这一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解除,即使在苏军侵入满洲国土时,也等于让它袖手旁观和忍气吞声。
这样,从一九四四年下半年开始,中央统帅部也好,关东军也好对苏联简直连碰也不敢碰,“关特演”时的那种威风,简直不知哪儿去了。
关东军当然也有自己的作战计划。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满洲事变纪念日这天,大本营给关东军的战争指导思想是“全面的持久战”。这与以往的作战计划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帝国陆军对苏作战要点”中规定,在满洲边境前方要地击败苏军,与此同时,利用满洲地域辽阔之特点,阻止苏军入侵,坚持持久战。即使不得巳时,也要确保由满洲东南部至北朝鲜一带,做到长期坚持。这样就把关东军由进攻型转为防御型了。
十二、关东军由乱闯转入逃跑
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十一月七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这天,斯大林发表了演说,斥日军为侵略国。第二年(一九四五年)二月下旬,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开始把布置在欧洲的军队运到东方来。当然,这对关东军来说意味着严重警告。四月六日,苏联通知日本单方面废除日、苏中立条约。五月八日,德国终于不得不全面屈服,谁胜谁负,已一目了然。苏联对日参战,只是时间问题。
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五月,大本营和关东军认为,虽不能说苏联在本年度内对日本发动武力进攻的可能性很大,但却要严重注意八、九月以后,苏联对日本的态度。为此,五月三十日,大本营命令关东军完全转入临战状态,给它下达了“满鲜方面对苏作战计划要点”,并指示它根据这个要点,对苏进行战争准备。其主要内容如下:关东军要确保京图线(新京-图门)、连京线(大连-新京)以东重要地区,坚持持久战略,使其有利于大东亚战争的完成。当然这是作为大本营本土决战的一环来考虑的,主要是:即使整个满洲放弃四分之三,也要坚守以通化为中心的东边道地带,以持久战把苏军阻止在这里。咋一听,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计划,但这样一来,关东军可以说就放弃了原来不听约束,一味蛮干一变而为逃循和苟延残喘了。日本以“王道乐土”为幌子泡制的满洲国,转眼之间也不值一文地被抛弃了。
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根据天皇的命令,六月四日来大连,一方面向关东军总司令官(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十月一日开始设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传达上面提到的“作战计划要点”,同时就战局问题与他们交换了意见。设在新京(长春)的关东军总司令部,十四日召开了兵团长会议,要求所属各军制定自己的作战计划,敦促他们立即备战。由关东军总司令部到下面最基层的小部队,要准备的就太多了。
但是,由于部队的调动和改编,带来的变动太大。另外,由于物资材料和指导人员的不足,这一切都难尽如人意,使关东军当局陷入不安和焦虑。把原来关东军筑城部通过改编和加强,重新组建成关东军建设团,以建设团为中心,开始进行全军范围的城防构筑(包括进行最后抵抗阵地的复廓式城防)。从六月末,又动员了三万人(满洲国军和满洲国勤劳奉仕队)参加城防构筑。
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新年刚过,各军司令部开始大换防。这年早春,原在掖河的第三军司令部迁往间岛,原在东安的第五军司令部迁往掖河。接着,在牡丹江的第一方面军司令部也在秘密进行准备,准备战争一开始就迁往敦化。在满洲西部,初夏之前一直在奉天的关东军防卫军司令部,到了郑家屯。一方面加强比较薄弱的正面防卫,同时也赋予它以野战军的性质。给它以四十四军司令部的番号,并把原在齐齐哈尔的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一举迁往奉天,让它担负地域辽阔的中南满地区的防卫和作战,将原在孙吴的第四军司令部迁到齐齐哈尔原第三方面军司令部,担负北正面和西北正面的防卫和作战。这些军司令部的换防,不但给当地居民,同时也给关东军内部以很大影响和冲击。特别是第三方面军司令部,由齐齐哈尔退到奉天,被指责为“夜间逃跑了”。
苏军进攻时关东军的编制
十三、纸老虎部队
在兵力配备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六月至七月,首先由中国战场抽调了四个师团(第六十三、一百一十七、五十九、三十九师团)到满洲,又从华中战场抽调了第三十四军司令部配置在北朝鲜战场,以加强这里的防卫力量,又新组建了第三十军司令部,以满足南满方面防卫的需要。还对满洲国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动员,并且取消了还剩下的国境守备队返回日本,通过对满洲国军的整编和物资器材的挪用等,新组建了八个师团,七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一个独立坦克旅团。并且计划再动员一个师团。通过这些措施,使关东军在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七月,拥有二十四个师团,九个混成旅团,一个机动旅团,总数达七十万人。
但是,这些新组建起来的部队,不管编制还是装备、素质都极差。可以说是在悲观情绪下(即使武器和物资器材缺乏也勉强而为之)拼凑起来的自救军队。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罢。因此,如果以以前的关东军精锐师团进行换算,这七十万人的战斗力,只相当于原关东军八个半师团。以前“谈虎色变”的关东军,现在倒成了用竹枪武装起来的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与此相反,自一九四五年五月,苏联远东部队的增强率在直线上升。关东军估计七月末,即日、苏战争前不久,苏军的兵力与上一年末相比,则如下表所示。
关东军估计的苏联远东兵力
|
战争结束后,苏联一位军官听到关东军对苏军兵力的这个估计后,歪头笑着说:“实际上比关东军的估计还要多”。日苏两军兵力的对比,与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的“关特演”时,正好打了一个颠倒。
由六月开始,通过铁路运输的汽车数量大增,引起日本边境监视部队的注意。这意味着苏联已转入对后方部队的运输。其他方面也证实苏军正在把它的兵力和军需品运到边境。七月二十六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起举行会议,发表了关于结束对日战争条件和战后处理方针的《波茨坦公告》。
这样一来,大本营对苏联的判断也发生了变化,认为“综合军政方面情况来看,今年秋天苏联极有可能对日本采取行动。”如果说五月份的判断还留有余地的话,现在连余地也不留了。
关东军的判断看来更为乐观,因为它本身还未准备好。尽管认为今年夏秋两季,苏军有可能采取行动,但认为远东苏军后方部队的完全集中,恐怕要等到十月以后,而到了十一月苏满边境冰封雪冻,结果会等到第二年(一九四六年)开冻以后。这种估计真是一厢情愿。八月五、六两日,在虎林方面的松阿察河地区,发生了苏军小部队的越境事件,在绥芬河正面,苏军部队调动频繁,但并没有被看成是全面进攻的先兆。
十四、败退混乱和最后覆灭
八月九日上午凌晨一点左右,关东军总司令部接到驻牡丹江第一方面军的电话报告,说:“东宁、绥芬河正面之敌已开始进攻!”接着又来电话报告说:“牡丹江市遭到敌人空袭”。凌晨一点半左右,关东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满洲国国都新京(长春)也发现了几架敌人飞机。与大本营和关东军的乐观估计相反,苏军真正大规模的进攻开始了。
九、十两日,苏军几乎在整个战线发起了进攻。在苏军远东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下,梅利茨尼科夫元帅率领的第一方面军向东满和北朝鲜,布鲁卡也夫大将率领的第二方面军向满洲北部正面,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率领的第三方面军向西部边境,怒涛般地席卷而来。胜负一开始就已定局,无需赘述。
八月十日晨,关东军向所属各部队下达了实施全面作战的命令。大本营也是在这一天才下定决心。虽然苏联早就对日宣战,而大本营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当大本营通过专用军事电话得到这一消息时,顿时惊恐万状,狼狈不堪。大本营给关东军下达的命令是:“考虑到帝国整个战局,朝鲜是最后防线,需要绝对保住。但满洲只是前进基地,在万不得已时可以放弃”。从以前的东边道防卫计划,一退而为朝鲜防卫计划了。
八月十二日,关东军总司令部开始由新京迁往通化。与此同时,满洲国政府机关也往通化迁移。总司令部迁往通化固然是根据大本营的命令,但说到底,还是因为新京一带很快会变成前线,会受到敌人大规模的空袭,而关东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东边道。总司令部退到通化是作战第一,忘记了政治,对按照日本国策移居满洲的日本人和“王道乐土”上的满洲人,根本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因此受到人们的责难,说总司令部逃跑了,潜藏起来了。
从十日开始,战局越发恶化。关东军通过负责日本侨民的参谋,把侨民全部扔下不管,把军队家属提前迁往安全地带。此举在关东军内部也引起不满,成为留给自己难以辨明的极大污点。
十一日到十三日,占有优势的苏军和关东军展开了激战和混战。守在阵地上的守备队一个个地被歼灭,一个个的日本士兵呼喊着母亲,倒在蜂拥而来的敌人坦克之下。阿南惟几陆军大臣给关东军下达的训令“苏联终于入寇皇国。不管它怎样粉饰,其侵略和称霸大东亚的野心都昭然若揭。我们只有坚决地,把保卫神州的圣战进行到底”,毫无用处地记在总司令部的电报牌上。
十四日下午,总司令部通过与满洲通讯社的联系,了解到一些日本准备结束战争的迹象。另外,留在新京的一位二科(负责情报工作)的参谋也打来电话说:“东京似乎要作出某一重大决定,务请总司令官回新京一趟。”于是,当日傍晚,山田总司令官率领幕僚由通化返回新京。当日深夜大本营来了电报,内容是:“明天(十五日)将有重要广播,务请注意收听。”第二天终于听到了天皇结束战争的广播讲话。
十五日深夜,关东军总司令部举行了决定其命运的历史性会议。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和大部分幕僚都来到作战室,会议由草地贞吉参谋主持,会议讨论了在目前局势下关东军怎么办?对此,会议提出三种方案:一是抵抗到底,二是暂时打下去,以争取有利的停战条件,三是立即停战。对这三个方案争论十分激烈,一时难以统一。最后秦总参谋长站了起来,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地说:“我等作为军人,除了服从天皇陛下的圣命之外,没有忠节之路。不遵从陛下圣命者,将永为乱臣贼子。主张抵抗到底者,请先斩下我等之头,然后行事。”顿时,满场鸦雀无声,只能听到啜泣声。接着,山田总司令官作结论说:“只有谨遵圣命,全力结束战争。”从而结束了这次会议。
就这样,自日俄战争以来,历经四十载,以日本军国之尖兵多次不听节制,为所欲为,自行其事的关东军,终于在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夜,结束了自己的历史。第二天(十六日)大本营下达了“立即停止一切战斗行动”的命令。
与此同时,日本傀儡满洲国也分崩离析,溥仪皇帝八月十六日,在逃往日本途中,于奉天机场着陆时做了苏军的俘虏,后被送往苏联,一直关押在那里。
十七日,竹田宫以天皇特使的身份飞往满洲,劝告并训谕关东军等处理结束战争事宜。之后,关东军司令部开始解除全军武装。这时也曾发生过各种混乱,驻通化的第一百二十五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大佐不愿解除武装,带着一些志同道合者和士兵不知去向。但是八月末,几乎全军都被解除了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