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过高估计德国和过低估计美国·第九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大东亚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这是我在轴心国(日、德、意)和同盟国(美、英、中、法、苏)交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内存在的疑团。德国在欧洲战场必胜的观点是作为我方开战的一大前提而受到重视的。但是,德国却比日本更早屈服。

   我就双方国力作对比观察。1933年,希特勒就任帝国总理,1936年宣布重振军备的“四年计划”,决定迅速把军队从10万人扩充到100万人。1936年11月,日、德签订反共国际协定;1940年9月,日、德、意签订三国军事同盟条约。

   当时,日本高度评价德国的作战能力和国力。那时不是今天那样能充分了解世界各国内情的时代,只能综合外交机关和驻外武官等提供的情报作出判断。我们在讨论德、英谁强大时,德国派占压倒优势。1940年秋从德国回国的驻德武官评价德国说:“美、英不能算强大,德国才最强大。”参谋本部第2部 [ 译者注:情报部 ] 的美英组和德国组在评价德国方面虽有所不同,但当时大多数人相信德国的力量是强大的。

   事实上,德国在1940年4月9日发起进攻,仅用两天时间就占领挪威;法国也在约40天之内于6月22日投降。德国的进攻确实是闪电式的。1940年夏我方轰炸重庆,据说美、英、法驻华大使全都建议蒋介石与日本求和,蒋介石犹豫不决,但日中双方对日本是否进一步采取行动都感到心中无数。希特勒也是这样,考虑到本国的作战能力和国力,对在英本土实施登陆作战心中无数。

   日本在对美、英开战前的1940年就已经从1938年度的最强国力跌落下来,陷入了逐步贫困状态。日本虽制定了3号军备计划,全面战争就是在计划付诸实施后爆发的,但日本的国力不能充分保障战时补给,军备与国力是严重失调的。

   德国的作战能力是强大的,其国力难道也真象作战能力那样强大吗?当时,我缺乏作出判断的资料,持怀疑态度,但根据以后的资料可作出下述归纳。

   日本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判断国力的物质因素包括运输物资的船舶,工业和武器的原料钢铁,工业和武器之母工作母机,构成作战能力的石油,以及工业的动力电力等。我就此选用了有关统计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几乎都有上述统计资料,奇怪的是德国的统计资料却很少。这究竟是希特勒没有发表呢还是战败时销毁了呢?尽管同属战败国,日本自不待言,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国也都有统计资料。从国联的调查资料看,难道德国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以后就与国联中断了关系?

   首先,钢铁生产如图所示,美国在1938年以后钢铁持续大幅度增产,从1930年的钢铁产量看,炼钢设备十分完善。1941年4月,松冈外相从德国回国途中去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当时,据说英驻苏大使根据丘吉尔首相的命令,在拜会松冈外相时提醒说:“美、英两国年产钢9,000万吨,而日本仅年产钢500万吨,别急于联合德国对付美、英。”美、英两国的钢产量为日、德两国钢产量的4.5倍。

   德国公布了1925年至1937年的钢产量,1937年的钢产量为1,350万吨,以后产量统计不再公布。从德国的煤炭生产在1937年以后没有什么发展的情况来看,我认为钢不会有大幅度增产。

   1938年以后的钢产量最多只能假定为1,500万吨,大致相当于英国的水平。但当时我驻德机关提出的报告认为,德国1940年产钢3,000万吨(指标为7,000万吨)。德国与美国的情况不同,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战争,虽然竭尽全力增产钢,从过去的钢产量来看,也是无法想象的。日、德、意轴心国与美、英、法同盟国的钢产量之比如下图所示,1941年为1比5;1944年加上苏联的钢产量,为1比8。

   其次,发电量如下图所示,美国的绝对产量很大。截至1944年,美国发电量急剧上升,发展惊人。日本截至1944年,发电量增长缓慢,情况与英国相似。意大利自1941年起,发电量与钢产量一样逐年下降。由于德国仅公布1937年统计资料,对其前后情况全然不知。德国的发电量大概略高于日本和英国,与美国差距很大。根据美国这一巨大的发电量,就可以看到其军事工业自第二世界大战迅速扩大的情景。

   战争爆发后,日、德、意轴心国越来越穷,而美、英等同盟国则迅速致富。发电量的动向可以看作反映国力动向的一个标志。从发电量动向看,开战后敌我国力的差距在逐年扩大。

   确保武器装备所必需的铜,我国是怎样苦心经营的呢?美国的铜产量平均为日本的10倍,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德国的铜产量在战前比日本少20%,增长十分缓慢,1937年以后德国不公布统计资料。所以,德国在武器装备的生产方面也不能过硬。

   德国的石油生产虽象煤炭那样被夸大到了列强的水平,但众所周知,情况与日本雷同,国内生产微乎其微,所有统计资料一律不予公布。德国是靠从煤炭提炼的人造石油维持的。德国在1940年11月罗马尼亚加入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以后,发表石油产量增600万千公升,大概想以此来炫耀自己对石油有恃无恐。

   从上述情况加以综合判断,德国的国力处于日本非常担心的那种状态,其国力不适应作战能力,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1940年夏秋,我国以贫乏的国力作不自量力的矛盾要求——深入中国内地,穷追至宜昌、重庆,迫使对方订立城下之盟;或者勉强扩充对苏作战的军备。不知如何抉择为是。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入英国港口的船舶,如下图所示,由于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蒙受严重损失。英国船舶在损失最重的1942年曾降至1937年的1/5。当时,英国也在煞费苦心地经营国力。这引起我国同病相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德国使用V1、V2型火箭实施攻击,同时加强空袭,把英国逐入困境,但始终未能在英国登陆,只能设想为和我国的情况一样,完全是由于国力有限。德国放弃我国朝思暮想的登陆作战,使我国大失所望。

   1941年6月,德国发动对苏战争,集中过多兵力夺取乌克兰、高加索的钢铁、石油资源地区,进攻莫斯科又遇到提前来临的严寒,重蹈拿破仑覆辙,遭受空前失败。

   另一方面,英国顽强抵抗。英国使狭小本土的铁路运输达到饱和状态,运输量为日本的2.5倍,弥补了船舶之不足,促进了生产。此外,关于船舶的统计资料,德国部分无统计。

   德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才将放弃在英国登陆的决心,通报给对此寄以厚望的日本。这可能是日本在战前对发动太平洋战争表现犹豫和担心的原因。

   苏联的资源地区曾因德国进攻蒙受重大损失,但后德国进攻失利和美国提供援助,迅速得到了恢复。

   浏览一下上述图表,就绝对不会过低估计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国国力,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为什么作出了过低估计美国国力的判断呢?

   日本只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底美国陆军的部署,就轻视美国的作战能力,对美国国力的强大潜力则视而不见。这大概可视为日本过低估计美国综合国力而铸成大错的佐证。

   美国的国力统计全部如实公布,而日本则见而不惊。相反,德国的统计经过希特勒编造,重要数值使人不可捉摸,日本却故意作出过高估计,并把德国作为自己的依靠力量。

   日本很少顾及1918年以后我国国防方针的规定——今后的战争通常属于总体战,应有长期作战的决心和准备,仅立足于在过去多次战争中轻易取胜的作战能力观。难道不足以断定这是日本处理“九·一八”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一大失策吗?

   我想谈谈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德国党卫军和日本宪兵的情况。

   日本和德国在战争初期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这一辉煌胜利在日本是短暂的,在德国则稍长一些。一旦战局在大好形势后急转直下,就连内部也封锁作战和国力动向的真实情况。这种做法日、德相同。谁谈真实情况,谁就会被扣上失败主义者的帽子。

   如果说明当时战局和国力的真实情况,听到的人谁都不能不觉得,“那么,这仗还能打吗?只能被打败。”

   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卫军控制特严。战后一位投降前夕乘潜艇再次赴德,供职至德国投降的海军前辈告诉我说:他曾在海军部军务局供职,对战局情况了如指掌,对日本国力动向也非常清楚,由于不能携带有关的印刷品和笔记,就拚命死记硬背。在德国上任后,以“事关机密,无可奉告”,拒绝向驻德使馆的大使、陆海军武官及其他驻德陆海军官员介绍国内情况,只说日本仍在坚持战斗,把握和平机会,绝不透露作战失利等内容。他即使面对少数身驻异国明知战争结束前不能回国的同事,也不作任何透露,这就是当时的实际状况。

   既然派驻德国就想好好了解德国情况。因此,在慰劳关系密切的德国陆海军高级军官时,一边对斟对饮,一边委婉曲折地设法打听。但对方虽酩酊大醉仍守口如瓶。

   党卫军渗入一般群众之中,哪怕说声“形势糟糕”,过二、三天,就谁也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的下落了。这样的事很多,时有所闻。

   日本只有宪兵,还没有达到德国党卫军的地步。我当时也出席东京、名古屋、大阪及其他军事工业中心的各种集会,多次被邀请作关于战局和国力现状的讲演,尽情倾诉战局和国力的严重性,恳求进一步奋起直追,但一次也没有被“请来一下”,与德国的党卫军相比,日本还算是好的。也许我也有相当的苦衷,虽想说明情况严重,但没有充分表达出来。

   总之,独裁政治者希特勒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彻底,已控制了德国民族。

   这难道不就是德国故意不保存我在前面所说的重要而又对己不利的国力判断基本资料的一个原因吗?

   我国还迷信德国作战能力的强大,对希特勒发表的战报深信不疑,并坚信其国力也同样是强大的。

   从代表作战能力和国力的石油来看,石油方面的差距很大。

   再从当时我国的能源几乎全部依靠煤炭来看,差距也很大。

   关于能源问题

   战前,能源一词只能在理、工学领域可以听到,但这一英语词汇战后很快成了日语词汇,一直沿用至今。今天,人们已越来越多地使用和议论能源。

   战中,日本召开国力会议,始终认真地逐项研究讨论石油、钢材、煤炭和电力,然后再算出综合国力。钢铁和铝的生产都离不开能源,所以制定确实的综合国力指标首先应从能源开始。

   1952年,我阅读了高桥实的《重振日本的蓝图》精心巨著。

   作者是1940年东大工程系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学者,将战前地球上存在能源——石油、煤炭、木材和电力等全部能源资源归纳为一种单位,再统计各国能源产量。当时,原子弹首次用于我国,人们尚未把原子能列为能源,所以未将原子能统计在内,石油也没有今天那样广泛使用,尚称之为煤炭文明时代。自战后至今,世界迅速进入以石油为中心的石油文明时代,不久将过渡到原子能文明时代。

   能量单位以太阳能计算,即以地球100平方公里面积在一年内吸收的太阳能——1.5×1016千卡为1阳年(1000毫阳年)。

   1阳年等于下述相当数量物资的能量

       =25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15亿吨标准石油的能量

       =20亿千瓦年的电力能量

   然后,再计算当时地球上存在的能源。此种能源共计1320毫阳年,其分布情况如下:

   根据上述计算,美国占全球能源的40.8%,居首位;日本仅有29毫阳年能源,只占全球能源的2.2%,居末位。日本与美国的能源对比为1比18。包括苏联在内的同盟国的能源为854毫阳年,而轴心国的能源仅99毫阳年,双方的能源对比为1比8.5。

地球上存在的能源
名称 单位:毫阳年
煤炭 560
石油 250
木材 150
粮食 300
电力 10
其他 50
共计 1320
能源在地球上的分布
国家 单位:毫阳年 所占百分比
美国 538 40.8
苏联 172 13.0
英国 89 6.7
中国 55 4.1
印度 76 5.8
德国 70 5.3
日本 29 2.2
共计 1,320 100


日、美之战是一场仅拥有全球2%能源的最穷国家日本同拥有全球约一半能源的最富国家美国之间的战争。我如果在战争期间掌握这一数据,就可以为深入研究无谋蛮干的作战计划,提供争论时最有力的武器,所以有必要再次提出。如果用这一数据展开争论,就比逐项阐述石油、船舶和钢铁等生产情况具有更大的说服力,这种对比明白易懂。

   我国自1931年起逐步增加石油进口,能源增多,但石油进口自1940年停止增长,能源以1940年最多,以后开始下降,最少的1945年仅及1931年的40%。当时的能源以煤炭和木柴为主,这两项约占70%,石油约占10%弱。日本在战后的1957年宣告“战后时期结束”,但当时仍处于煤炭、木柴时代,进口的能源仅占全部能源的20%弱,仍然用国产能源维持生产活动。

   池田勇人首相自1961年起开始执行国民收入倍增10年计划,日本放弃煤炭、木柴,进入石油时代,更加重视原子能。在此项计划完成以后的1973年,进口能源约占全部能源的90%,国产能源仅占10%弱,原子能就在这时跻于能源之列,今后将日益增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煤炭和石油占全部能源的61%,1944年美、苏、德、日的煤炭、石油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美国的能源为我国的20倍。我国对德国国力估计过高,对美国国力估计过低。德国能源为我国的2.4倍,仅及美国的1/7,结果,日本和德国两个穷人缔结了军事同盟。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