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第二次近卫内阁和时局处理纲要的决定·第七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大东亚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1月5日平沼骐一郎内阁接替近卫内阁,接着阿部信行内阁接替平沼内阁,米内光政内阁又接替阿部内阁。在执政均半年左右的三届短命内阁之后,第二次近卫内阁于1940年7月22日,即一年半之后宣告成立。

   陆相人选或为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中将    或为航空总监兼军事参议官东条英机中将,传说不一。梅津中将于1939年9月7日接替在诺蒙坎事件后引咎辞职的植田谦吉大将不到一年,为加强对苏战备不宜调动;而东条中将在陆军颇孚众望,就任陆相。

   吉田善吾中将留任海相。9月5日,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及川古志郎大将接替吉田。

   米内大将任平沼内阁海军大臣时,在加强日、德、意防共协定上,最反对陆军的意见。在阿部内阁时期,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再提。米内内阁成立后,推动日、德、意三国协定的强硬派又东山再起,制造反对美、英的气氛,向留任的畑陆相施加压力,终于迫使米内内阁辞职。

   1940年夏,日中战争进入第四年,我国决定进行长期作战。欧洲战场,在德国连续猛攻下,英军从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形势难以预料。

   近卫内阁急于定下大东亚战争中最重要的决策,在内阁成立后尚不到一周即于7月27日,在皇宫中召开的第二次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决定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

   这天联络会议是1938年1月以后相隔很久才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近卫文麿首相、东条英机陆相、吉田善吾海相、松冈洋右外相、星野直树企划院总裁、闲院宫载仁亲王参谋总长、伏见宫博恭王军令部总长(泽田茂参谋次长、近藤信竹军令部次长、富永恭次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宇垣缠军令部第一部部长随行)、干事富田健治内阁书记官长、武藤章陆军省军务局长和阿部胜雄海军省军务局长。

   我国认为1940年6月17日法国投降后,德国很快会在英国本土登陆,大英帝国的崩溃已为期不远,德、意的欧非集团势必形成。

   另一方面,日本又认为;美国在几年之后才能完成大规模扩充海军的任务,在南方形成英美集团时,日本将无法摆脱经济上对英美的依赖,因此不论愿意与否,必须下决心先发制人,巩固南方的地位,否则势必陷入困境。

   世界今天正处在历史性的一大转折,若干国家集团将因此而形成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将随之产生,皇国也正面临有史以来的最大考验。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从建设东亚新秩序进一步扩大到以日、满、华为骨干的包括南方各国的大东亚,建设大东亚新秩序。

   内阁会议于1940年7月26日决定基本国策纲要,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于7月27日决定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处理时局纲要。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皇国正面临有史以来的最大考验,必须从各方面迅速革新庶政,排除万难去完成国防国家体制。

   (二)为建设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巩固联合为骨干的大东亚新秩序,应在彻底贯彻这一国是的基础上扩充军备。

   (三)对外先将重点放在结束日中战争,再综观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采取富有灵活性和建设性的政策。

   (四)对内确立强有力的新政治体制,革新庶政,并通过以皇国为核心的日、满、华三国经济建设,确立国防经济的基础。

   继政府决定基本国策纲要之后,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又决定了时局处理纲要。纲要规定:日本应迅速促进日中战争的解决,同时抓住良机解决南方问题。如在日中战争尚未处理完毕之时,形势转为须以南方问题为重点,则在考察国内外各方面形势之后,再另行作出决定。纲要还对内外政策作了详细规定。

   伺机南进

   日本必须根据苏满边境的安全程度、日中战争的解决与否和德意的合作情况,确立包括南方在内的经济自给圈。

   为此,时局处理纲要对处理日中战争,加强与德、意的政治团结,对苏、美、英的政策,以及对法属印度支那的政策都作了规定,决心伺机南进;在国内,为促进国防国家体制的完成,对实行强力政治,广泛施行国家总动员法,确立战时经济体制,集结战争物资和扩充船舶,提前进口,特别进口,调整生产力扩充计划和军备充实计划,发扬国民精神,以及统一国内舆论等,都作了规定。时局处理纲要真可称为历史性的国策。

   1940年5月至10月,世界形势发生激变。日美双方都在努力避免冲突。我国想伺机控制南方的法属印度支那、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宝库,美国在夏威夷进驻舰队,威胁我国海军。我国却一心等待德国在英国本土登陆。

   如前所述,美国已与我国断绝经济关系。企划院被迫采取对策,作最头痛的研究,最后提出如下判断:如果与美英开战,我国国力将急剧下降至1939年的一半。大家因此感到异常紧张。

   为此,我国加速提前进口和特别进口有关物资。前者是使用进口专用外汇提前完成进口计划;后者是筹款进口年度计划以外的重要物资和战略物资,加以储备。我国是无资源的国家,除了采取各种方法进口物资进行储备外,别无妙法。

   我国在1939年度和1940年度,前后组织6次特别进口,进口的物资包括航空汽油,车用汽油,废钢铁,特种钢,冶炼特种钢使用的镍、钨、钴,有色金属铜、锌、铅,以及化学药品等,合计4.9亿日元。

   当时,我国每年进口约30亿日元,所以特别进口的数量相当大。截至1940年10月,储备的主要物资有废钢铁95万吨、特种钢1万吨、铜8万吨和航空汽油20万千公升。

   我国当时年产钢材40万吨、特种钢40万吨、铜9万吨,产量都不小。但是,原料均从美国、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从美国进口最多。

   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缔结日、德、意三国条约

   法国于德国进攻40天后的1940年6月17日投降。陆军为解决日中战争,早想切断从法属印度支那输送援蒋物资这条伤脑筋的通道,非常关心法属印度支那问题。

   我国无论如何必须封锁美国等国的援华战略物资的运输。

   1940年6月,援蒋通道共有四条,即缅甸、中国西北、华中华南沿海和法属印度支那,其中法属印度支那这条通道占全部运输量(月运输量为31?500吨)的1/2。

   我国必须封锁这条通道。华南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于1940年2月10日编成,以3个师的兵力与企图夺回中国边境重镇南宁(通河内)之敌进行苦战,为解南宁之围,曾以部分兵力切断通法属印度支那的通道,取得理想效果。

   1940年6月以后,驻河内的法属印度支那监视团团长西原一策少将(后升中将)的办事机构与河内的法属印度支那政府举行谈判,于9月22日傍晚就日军进驻事宜达成了协议。

   9月26日,我军进驻,西村琢磨少将任法属印度支那驻屯军司令官。西村少将后晋升中将,任近卫师师长,于1951年6月11日在新几内亚以北的马奴斯岛被处决。

   至于切断华中、华南海岸的援蒋通道,陆、海军商定封锁中国沿海,由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岛田繁太郎中将,后任海相、大将)于9月以后陆续实施封锁。

   1940年9月19日的御前会议,就缔结日、德、意三国条约问题,进行了3个小时的质询和答辩,原嘉道枢密院议长也出席了此次会议。日、德、意三国条约最后于9月26日经枢密顾问官慎重审议后通过,9月27日在柏林正式签字。

   日、德、意三国条约虽然是军事同盟条约,但是没有关于军事方面的秘密协定。在经济合作方面,规定德、意提供我国所需的技术援助、飞机和机械等;规定我国向德、意提供日满华的农林水产品和南方的生胶(橡胶短缺尤使德国苦恼)等。

   1940年11月,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参加三国同盟条约,1941年3月,保加利亚也参加三国同盟条约。

   罗马尼亚虽然只有31个师,但是产油国。它的参加使德国增强了信心。

   美国禁止废钢铁出口,日本不得不修改1940年10月开始的第三、四季度物资动员计划。由于规定海军应做好作战准备,我国就将钢材配额调整为满足陆军原配额的95%,生产力扩充计划原配额的90%,其他方面则从原配额90%进一步压缩到60%,从而使海军的钢材增加到原配额的187%。海军正式投入对美国的战争准备。

   这称为出师准备的第一步。海军争取于1941年4月使其舰艇保有量达到美国的75%。

   石油虽然还不属于禁运物资,但只要分析一下石油近期进口情况,就会发现美国提供的石油占我国进口石油的75%,这就足以制我国死命。

   1940年8月底,我国特派小林一三商工大臣至荷属东印度,于9、10月间举行日荷谈判,荷兰完全依赖美、英保卫荷属东印度,谈判没有进展。1941年,原外务大臣芳泽谦吉特使接替小林继续谈判,到6月16日谈妥输入橡胶2万吨、锡3?000吨、石油180万千公升(约为当时4个月耗油量),最后不得不停止谈判。

   1940年10月8日,我国停止春季开始的谋求日中和平的桐工作,在11月13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了日华基本条约和日中战争处理纲要。根据这一纲要,除继续使用武力外,从政略和战略两面采取各种手段,彻底制止美、英的援蒋行动,调整日苏外交关系等,尽量削弱重庆政权的抗战意志,使之迅速屈服。

   枢密院于11月27日召开会议,通过日华基本条约。日本于30日承认中国的汪政权,美国国务卿赫尔立即发表声明予以否定。

   蒋介石决定与美、英统一行动,美国于12月2日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英国于12月10日向中国提供1000万英镑贷款,美英进一步推行援蒋政策。美国总统罗斯福已于11月2日蝉联第三任总统。

   蒋介石判断日美冲突不可避免,日美战争势必爆发,决心与美国合作迫使日本屈服。我国也终于缩短中国战场的战线,决心进行持久战。

   欧洲战场,德国于1940年9月至11月连续57天,平均每夜出动200架轰炸机,在强大的歼击机掩护下,对英国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英国组织战斗机殊死截击,给德国空军以重创。德军既未取得制空权,也未能在英国本土登陆。年底,英国基本上渡过了危机。

   关于南方的物资

   日中战争第三年的1939年,我国重点解决中国问题,根本不想向南方推进和对美、英作战。但进入日中战争第四年的1940年,德国采用闪击战使法、荷屈服;我国考虑到未来的资源问题,鉴于在中国势必持久作战,美国废除通商航海条约后逐步禁止向我国出口重要战略物资,为寻找出路把目光投向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我就分析一下南方的资源情况。

   首先看荷属东印度的石油情况。荷属东印度年产石油800万千公升,可充分满足我国的需要。据国际联盟调查,1940年世界石油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当时,中近东石油生产还没有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3.5%,居绝对优势。苏联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1%。德国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参加三国同盟条约后,加上这两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合计占世界产量的3%。荷属东印度年产石油800万千公升,占世界产量的30%。日本与美国相比,石油产量仅为美国的1/630,加上南方的荷属东印度产量也只是美国的1/20。

   世界石油产量从19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增长15%,达到3亿4?700万千公升。同期,美国增产5%,苏联减产30%,中南美和中近东各增产50%,德国集团减产20%。日本虽占领了南方,但运输跟不上,实际减产1/6,产量仅为美国的千分之七,已经无法维持战争。

   中近东还没有达到今天的水平,其石油产量从1940年占世界产量的5%,增至1945年占世界产量的7%,达2?400千公升。

1940年世界石油生产情况
国别 生产量(万千公升) 所占百分比
美国 19,500 63.5
日本 30 0.1
中南美洲 4,200 14.0
中近东 1,300 5.0
德国及其占领区 740 3.0
加拿大 120 0.4
荷属东印度 800 3.0
苏联 3,200 11.0
合计 29,890 100.0
1940-1945年各国原油产量的演变(单位:万千公升)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美国 19,500 19,000 18,300 19,000 22,000 23,000
日本 30 30 25 25 25 20
苏联 3,200 3,800 3,600 2,900 3,900 2,200
中南美洲 4,200 5,000 3,400 4,000 5,000 6,300
中近东 1,300 1,000 1,400 1,540 1,990 2,400
德国及其占领区 740 700 740 710 480 610
加拿大 120 110 130 130 130 120
荷属东印度 800 800 500 750 450 150
合计 29,890 30,440 28,095 29,055 33,975 34,700

南方锡和橡胶的生产情况(单位:万吨)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马来亚 8.4 7.9 1.6 2.5 1.0 0.3
印度尼西亚 4.3 5.1 1.0 1.7 0.8 0.1
12.7 13.0 2.6 4.2 1.8 0.4
占世界产量的60%
橡胶 马来亚 55.0 60.0 15.5 7.2 2.4 0.8
婆罗洲 5.5 5.8
60.5 65.8 15.5 7.2 2.4 0.8
占世界产量的85%


生产特种钢(用于武器、飞机和舰船)必不可缺少的镍,我国虽在开发千叶县的鸭川和京都的大江山,但矿石质量比不上荷属婆罗洲东南的西里伯斯岛(即苏拉威西岛——译者)出产的矿石。

   橡胶和锡也是南方的特产。马来亚和婆罗洲的橡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5%,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锡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

   橡胶和锡的生产情况如图所示。1941年12月8日开战后,我军攻占了这些地区,锡和橡胶的产量急剧下降。我军为维持锡和橡胶的生产虽作出很大努力,但运输产品的汽车和船舶严重不足,无法运出。1942年,我国从南方运回的物资仅完成计划的60%。

   铜、锌和铅是制造武器弹药必不可少的,我国自给率为铜——50%,锌——40%,铅——9%。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后,我国立即陷入了困境,通过研究代用品、限制使用和厉行节约,铜的使用量减少1/2,铅的使用量减少2/3,锌的使用量减少3/10。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生产,到1941年,虽不能充分满足需要,但基本上达到了自给自足。

   从1939年的进口贸易看,美国占39%,欧洲占10%,美、英两国约占一半,所以我国无论如何必须在亚洲的日、满、华和南方获得这类战略物资。

   我国既有荷属东印度、婆罗洲、马来亚、菲律宾、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的资源,又有满洲和中国的资源,牢牢掌握这些资源,军政民同心协力,全力加以开发利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形成经济上的不败态势。特别是我国垄断了橡胶、锡和钨等物质,对美、英两国的打击甚大。敌我在资源上的对比,使我们确信打大规模持久战是有把握的。所以,我国定下开战决心时,很重视南方物资,并将其列为一项重要作战目标。

   在国内,国家总动员法大部已付诸实施,对物资实行配给和统一控制等,国家正逐步转入非常时期体制。但是,长期战争必需的国力却处于日益衰退状态。

   1940年的武器生产比日中战争爆发的1937年增加3.5倍,而代表国力的钢铁在这一时期却减产了25%。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