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水面作战·第一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在结束同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后返抵英国时说,“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然而,在此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即1939年9月1日4时45分,纳粹德国的军队便大举入侵波兰,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的大灾难。1939年8月的后半个月,战争危险的征兆就已经非常明显,当时希特勒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而消除了苏联进行干涉的危险。英国、法国虽然与波兰订有互助条约,但是希特勒确信,他们对待这些互助条约将象对待曾被慕尼黑会议所践踏的法捷条约一样,除了在道义上之外,不会承担任何实质性的义务。
德国元首计划发动一场速决战,企图趁英、法两国踌躇徘徊之际一举击溃波兰,从而给英、法两国造成一个既成事实。然而,希特勒却没有考虑到这两个西方国家的领导者和人民的思想变化。这一次,他将遭到对方陆、海、空三军全力以赴的抵抗。9月1日晚,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9月3日9时,英国又向德国发出最后警告,1939年9月3日11时15分,张伯伦首相在一次对国民的广播中宣布,英国政府决定同德国交战。下午,法国也相继对德宣战。就在这同一天,24年前曾辞去英国海军大臣职务的丘吉尔又重返海军,再次担任海军大臣。他斗志昂扬,丰腴的圆脸上充满了朝气。“丘吉尔又回到海军”的消息,迅速传至英国舰队。
当时,英国与法国无力援助波兰。德国在波兰平原上发动了一种新型的战争,一种运动迅速、高度机械化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德军以坦克为先导,进行远距离突击,向整个波兰军队包抄过去。天空中,德国的空军横行无阻,将软弱无力的波兰空军全部驱走;然后又出动“斯图卡”式和“梅塞施米特”式轰炸机,沿着德军地面部队的进攻路线,将波兰步兵的坚固支撑点一一扫平。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在波兰发挥了威力。几个星期之内,入侵波兰的战争完全结束了。可是,就整个欧洲而言,战争并没有终结。尽管在援助波兰问题上,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动员晚了一步,但是,他们制定了对付德军向西挺进的作战计划,英国计划主要使用海军兵力对德作战,而法国则打算使用以马其诺防线为屏障的法国陆军遏制德军。
希特勒在当时并不希望同英、法正面展开一场真正的战争。为了将战争控制在局部范围,他承认了俄国对半个波兰的占领。他希望能说服英国和法国接受这种局面,并同意维持和平。这样,他可赢得时间去发展德国的海军力量,以便于1944年或1945年在西方发动一场战争。因此,在入侵波兰的战争结束后,希特勒便停止了西线的进攻。这种遏制措施造成了人们所说的“假战争”。在整个1939年冬,驻守在齐格菲防线上的德国部队同马其诺防线上的法国部队一直互相对峙着,双方只是偶尔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从而打破了那种单调冷漠的气氛。
海战的爆发
接近1938年底,德国海军总司令埃利希·雷德尔元帅向希特勒提交了两份作战计划以供选择。一份是设想战争迫在眉睫,要求将德国海军的大部分兵力(包括潜艇、袭击舰、布雷舰和一些岸防部队)投入一场打击敌商船队的战争中去;另一份称作“Z”计划,这是一项较长远的规划,它设想战争在近十年内将不会爆发。根据这项计划,德国将建立一支比英国海军舰队还强大的水面舰艇部队,以至它能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制海权。
希特勒通知雷德尔,他将采纳“Z”计划。希特勒作出这项决定的原因令人难以捉摸,但从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希特勒之所以倚重大型舰艇是因为这些舰艇具有政治影响。而且在海军建设上,他一心想努力赶上甚至超过英国。可是,他几乎没有预料到他的欧洲大陆作战计划会将他卷入一场同英国交锋的战争中去。当希特勒的野心在波兰得逞时,英国发出的最后通牒使他大为震惊。直到1940年,他才放弃了说服英国赞同和平的希望。
希特勒的决定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暂且不论。就其决定本身而言,它使德国海军对战争毫无准备。“Z”计划于1939年底开始执行。可是,希特勒的舰队要到1945年才能完成战争准备。各项试验尚待作出评定,所建成的只是一些临时性的舰型。开始时,德国只是建造一些常规舰艇;可是到了后来,他们进行一些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为了确保舰艇具有较大的作战半径,他们大量采用柴油机推进装置。但在1939年,部分德国舰艇采用了蒸气机与柴油机混合动力装置。
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兵力的编成如下:4艘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这两艘已建成)、“俾斯麦”号和“梯尔比兹”号(这两艘即将建成);3艘万吨级装有11英寸 [ 译者注:1英寸=2.5400厘米 ] 大炮的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和“施佩伯爵”号;3艘重型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欧根亲王”号和“布吕歇尔”号;6艘轻型巡洋舰“卡尔斯鲁厄”号、“科隆”号、“莱比锡”号,“尼恩贝格”号、“埃姆登”号和“柯尼斯堡”号;26艘由商船改装而成的辅助巡洋舰。此外,德国水面舰艇部队还拥有相当数量的驱逐舰、鱼雷艇、扫雷舰和辅助舰船。在德国进行潜艇战时,它只有56艘潜艇,由卡尔·邓尼茨海军上将指挥。就在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就已有21艘潜艇以及“施佩伯爵”号和“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在海上待命。
战争一开始,德国海军就攻势凌厉。在英国参战那一天,英国的一艘定期客轮“阿锡尼亚”号被德国的U-30号潜艇击沉。德国潜艇艇长从潜望镜中发现英国这艘客轮时,他禁不住它的诱惑,一举将它击沉。邓尼兹、雷德尔和希特勒发表声明,信誓旦旦地为德国开脱罪责。他们不相信,德国潜艇艇长会违抗他们关于不许攻击客轮的命令。而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却居心叵测地宣称,整个这一事件是丘吉尔一手策划制造的,其目的是为了将美国拖入这场战争的旋涡中去。
无疑,英国的海军战略几乎同德国的相反。英国皇家海军立即使用驻斯卡帕湾的本土舰队对德国的北海沿岸及波罗的海的出口实施封锁。然而,英国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每年运载4000多万吨货物的商船安全进入英国的港口并顺利卸货。奇怪的是,英国在战前制订保护商船的计划时没有注意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教训就是,错误地认为在运输货物问题上,护航运输队不如货船单独航行行之有效。而此时,英国海军部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准备继续采用货船单独航行的方法。只是由于“阿锡尼亚”号的沉没,海军部才改弦更张,并迅速组织起护航运输队。
9月8日,英国的第一支运输船队驶往哈利法克斯。护航队护送着运输船队航行了300海里,然后又折回,将另一支驶往英国的运输船队安全护送到英国港口。这就是早期护航运输队活动的形式。因为当时护航兵力匮乏,护航队只能在英国近海海域为运输船队护航。在战争的头两年中,由于德国海上袭击舰活动猖獗,英国海军部队认为有必要为每一支运输船队配备一支强有力的护航队。如有可能的话,护航队包括1艘战列舰或1艘巡洋舰,否则,使用1艘改装的武装定期客船。
由于“德意志”号和“施佩伯爵”号在海上的活动,德国水面袭击舰的实际威胁很快就变得明显起来。截至10月中旬,“德意志”号击沉了2艘英国商船,并俘获1艘美国货船“弗林特城”号,由此铸成了头等外交大错。“弗林特城”号货船在德国水兵的押送下,驶往俄国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后来,在经由挪威领海驶往德国的途中,“弗林特城”号被挪威人截获,并归还给美国。这一事件在美国激起强烈的反德情绪。这也是在军事上将希特勒的注意力引向挪威的第一次事件。“德意志”号返回德国后,被重新命名为“吕佐夫”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该舰万一被击沉时会挫伤德国人的士气。
普拉塔河之战(1939.12.13)
“施佩伯爵”号主要活动于伯南布哥与开普敦之间的海域。但在11月间,它悄悄地驶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以南海域,在那里作了短暂的逗留。在返回大西洋的途中,它遇上了“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舰。于是,它补充了油料,移交了俘虏,然后又继续在海上搜索目标。它在海上的巡航是卓有成效的。它不单单地击沉了5万吨船只,更主要的是牵制了盟军大量的军舰对它进行搜捕。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声望”号巡洋舰由非洲西突出部的英国基地弗里敦出发,2艘法国重型巡洋舰和英国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则由达喀尔出发,前去参加这一搜索。同时,重型巡洋舰“苏塞克斯”号和“希罗普郡”号在好望角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海军准将亨利·哈伍德的舰队所辖的2艘重型巡洋舰“坎伯兰”号、“埃克塞特”号和2艘轻型巡洋舰“阿贾克斯”号、新西兰海军的“阿基里斯”号都部署在南美洲的东部沿海一线。
12月13日,哈伍德准将的舰队(除“坎伯兰”号在福克兰群岛整修之外)在普拉塔河的入口处成功地拦截了“施佩伯爵”号战列舰。在双方接触的过程中,哈伍德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战术难题。“施佩伯爵”号上的6门11英寸(280毫米)火炮的射程比英国巡洋舰火炮的射程大约远8,000码 [ 译者注:1码=0.9144米 ] 。这3艘巡洋舰没有一艘能长时间经受得住“施佩伯爵”号的如此强大的火力。为了迫使“施佩伯爵”号分散其火力,英舰只有广为散开,从不同的角度接近德舰。英国的巡洋舰必须通过距敌舰约30,000码(即“施佩伯爵”号的火炮射程)至20,000码(即英国巡洋舰主炮的最大有效射程)这一段危险区,才可能进行还击。如果“施佩伯爵”号采取正确的行动,它一下子就可以甩掉英国巡洋舰,使其跟在后面拚命追击。尽管巡洋舰的速度比“施佩伯爵”号快5节,那也需要近半个小时才能冲过危险区,也许英国巡洋舰永远也办不到。可是,“施佩伯爵”号的舰长汉斯·朗斯多夫却认为,他要对付的只不过是一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而已。鉴于英舰位于“施佩伯爵”号与公海之间,“施佩伯爵”号便迎着英舰向南驶来,企图摆脱对方的追击。英国的3艘巡洋舰排成一路纵队,“阿贾克斯”号领先,“埃克塞特”号居后。6时17分,“施佩伯爵”号首先开火,“埃克塞特”号急忙左转,以便从南面前去迎战;与此同时,另外2艘轻型巡洋舰则保持北进的航向,准备从敌舰舰艏的另一侧接敌。6时20分,“埃克塞特”号转向完毕,在距敌舰19400码时开了火。几分钟后,“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也相继开始射击,3艘舰上的6英寸(155毫米)和8英寸(203毫米)火炮的炮弹一齐开始猛烈而准确地射向“施佩伯爵”号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发射的炮弹也使英舰遭受一些损失。“埃克塞特”号被一发炮弹击中,“B”炮塔被打坏,指挥通信被摧毁,舰桥上几乎所有的人员非死即伤。接着,德舰将火力转向两艘轻型巡洋舰,并在烟幕掩护下调转方向,朝着普拉塔河径直驶去。当“阿贾克斯”号调转航向急起直追时,“施佩伯爵”号再次向“埃克塞特”号开炮,并将对方再一次压制住。到7时25分,“埃克塞特”号的两座前炮塔全被摧毁;7时30分,后炮也失去战斗力。与此同时,“阿贾克斯”号也有两座炮塔被打坏。哈伍德准将决定暂时停止战斗,以待晚上再干。那时,他将有机会实施鱼雷攻击。“埃克塞特”号开始向福克兰群岛远航;而受伤的“施佩伯爵”号战列舰则向蒙得维的亚驶去,“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跟在后面追击。这一整天,双方偶尔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交火,但都不想再次开战。午夜刚过,“施佩伯爵”号驶入蒙得维的亚港。朗斯多夫希望在那里整修他的军舰,过些日子再冲出港去。他是根据航海长的建议选定了蒙得维的亚这个地方进行休整的。他如果选择普拉塔河上游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将会受到更友好的接待。可是,朗斯多夫当时并不了解这种政治形势。
德国领事馆展开了频繁而紧张的外交活动,请求乌拉圭当局允许“施佩伯爵”号在蒙得维的亚港停留72小时以上,结果未获成功。英国扬言已在近海部署了一支大型舰队,这种虚张声势的宣传确实奏效了。事实上,加入“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行列的只有“坎伯兰”号一艘军舰。朗斯多夫接到柏林的命令,要他或者冲出港去,或者凿沉军舰。鉴于英国的“大军压境”,而自己又缺乏弹药,朗斯多夫决定采取后一种方案。在将伤员、俘虏,以及大部分舰员遣送上岸之后,他于12月17日下午启锚出航。英国巡洋舰迅即进入战位。但是,在英舰尚未来得及与德舰交战时,“施佩伯爵”号上的基干舰员们便离开军舰,接着,“施佩伯爵”号便发生剧烈爆炸。不久,朗斯多夫开枪自杀。在尔后的数月中,德国人放弃了对海上袭击舰的使用。
其他海上战斗
正当“施佩伯爵”号还在海上搜寻目标之际,德国海军的其他舰艇已在海上展开了积极的活动。最令人注目的是,德国U-47号潜艇在京特·普里恩海军上尉的指挥下,于10月14日夜潜入斯卡帕湾。这位海军上尉后来成了德国的“王牌艇长”之一。普里恩指挥潜艇成功地通过了曲折的海峡,将英国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击沉,舰上786名官兵葬身鱼腹。11月下旬,德国两艘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经北海驶入大西洋,其主要目的是掩护在中大西洋执行袭击任务的“德意志”号返回德国,并想顺便在英国商船运输线上讨点便宜。它们遇上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拉瓦尔品第”号辅助巡洋舰。它是由一艘定期客轮改装而成的,上面装有4门6英寸口径老式火炮,并作为一艘辅助巡洋舰列入英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该舰的舰长以为遇上的是“德意志”号。因此,他对这种遭遇战的后果不抱任何幻想。然而,他还是接受了这种力量悬殊的挑战。“沙恩霍斯特”号首先开火,“拉瓦尔品第”号竭力还击。过了几分钟,英舰便变成了一艘毫无指望的破船了。在“拉瓦尔品第”号沉没之前,英国“纽卡斯尔”号与“德里”号巡洋舰赶到了现场。可是,这时德舰早已消失在一片黑暗和滂沱大雨之中。英国本土舰队从斯卡帕湾紧急出航,但那两艘德舰由于已暴露了自己而失去了继续呆在海上的意义。于是,它们穿过英军的警戒线向母港驶去。“拉瓦尔品第”号毫无胜利希望的战斗并不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两艘强大的德国袭击舰在它们尚未闯入海运区时就被赶走了。
“阿尔特马克”号事件
在蒙得维的亚决战前不久,德国的“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舰对“施佩伯爵”号进行了补给。此时,它又作为一座海上浮动监狱,监禁着德国袖珍战列舰俘虏的300名英国船员。英国挖空心思要俘获这艘补给舰;但是,它还是在南大西洋上成功地隐蔽了近两个月之久。当它确信英国舰队的海上搜索业已结束,它便试图趁机返回德国。由于海上的气候对德舰行动有利,“阿尔特马克”号直到2月14日驶入挪威领海后才被英舰发现。英国的一支驱逐舰分舰队在菲利普·维安海军上校(乘“哥萨克”号)的指挥下在约星峡湾拦截了“阿尔特马克”号。但英舰未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期待海军部下达指示。当维安接到指示后,随即派出两艘驱逐舰前往“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舰,并命令一支登船检查队随舰前往检查。挪威海军的两艘炮艇迎上英舰,并告诉维安:“阿尔特马克”号已经过检查,它不是一艘武装船,而且该舰已获准通过挪威领海前往德国。于是,英国驱逐舰只好撤回待命。
就在这时,丘吉尔命令维安派人登舰检查,必要时使用武力进行自卫。当挪威当局继续为德方辩解时,“阿尔特马克”号首先进行挑衅性的行动。它继续航行,并企图撞击英舰“哥萨克”号。英舰避开了德舰的愚笨行动,接着,靠上德舰,并派出了登船检查队。经过一场激烈的肉博战,德国舰员终于投降。经检查,发现英国俘虏被锁在贮藏室内,舰上装有两门多管高射炮和4挺机枪。
虽然英国的行动侵犯了挪威的中立,可是挪威对此态度非常暧味。“阿尔特马克”号由于打着海军辅助船的特别旗号向挪威申请豁免权,它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检查。英国认为,“阿尔特马克”号是参战归来,而且舰上又载有俘虏,因此断言,它不是“堂堂正正地通过”挪威领海;英国还认为,问题在于挪威应该坚持行使其中立的权利。然而,挪威却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处境,它不敢得罪它那两个强大的交战邻邦的任何一方。尽管大多数挪威人同情同盟国的事业,但他们却害怕德国及其咄咄逼人的战争威胁。所以,挪威就“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向英国提出了强烈抗议,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以此来避开德国的反击。
入侵挪威
挪威人希望不卷入这场战争,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因为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德军从挪威海岸可以对英国的斯卡帕湾海军基地形成翼侧包围。如果德国潜艇或水面舰艇打算前往大西洋活动,那么,由挪威出发要比从德国基地出发便利得多。而且,还有一个尚不明显的特点使得利用挪威领海对德国尤为重要。从埃格松到北角的挪威海岸线上,沿海岛屿和大陆之间有一条长达1000海里南北向的隐蔽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作挪威水道。自北欧海盗时代以来,它就是挪威的海上交通要道,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都被德国所利用。德国舰艇可以无视挪威的中立立场,在飞机的掩护下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峡或卡特加特海峡,冲过斯卡晏与克里斯蒂安桑或埃格松之间狭窄的海面,再顺着挪威水道北上。然后,选择时机,突入大西洋。
然而,舰艇使用挪威水道,这仅仅是问题的很小一个方面。德国入侵挪威的主要原因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铁”。德国每年要进口1500万吨铁矿石,而其中将近75%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夏季,这些铁矿石由瑞典的律勒欧港通过波罗的海运往德国,这样可以免遭英国海军的袭击,因为英国海军不可能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可是一到冬天,波罗的海冰冻,因此,铁矿石只好经陆路运至挪威的纳尔维克。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石有41%就是由这条路线运往德国的。所以说,挪威对德国来说极其重要。
雷德尔元帅很早就提醒希特勒注意挪威的局势。但他认为,如果挪威的中立立场能受到英国尊重的话,那将对德国有利。然而,雷德尔知道,英国将不会容忍在其封锁线上保留一个豁口而不加以堵塞。所以,他命令海军参谋部制订出作战计划,在必要时入侵挪威。雷德尔为了以和平手段达到其目的,他为希特勒与极端亲德的维德孔·吉斯林安排了一次会唔。雷德尔错误地认为维德孔·吉斯林能够控制整个挪威议会。冬季,挪威的事态并未按照雷德尔所希望的轨道发展。挪威非但不能为德国提供帮助,相反,却伸手向德国求援。“弗林特城”号与“阿尔特马克”号事件表明,挪威水道也并非如德国所想象的那样安全。后来柏林收到的一些情报表明,英国打算在挪威水道实施布雷。德国人认为挪威人将会对此表示默许。因此,1940年3月1日,希特勒签发了代号为“威悉河演习”(即入侵挪威和丹麦)的作战命令。
在实施这一战役时,除了突然袭击这一条外,德军违背了所有的海军战略原则。入侵挪威的德军将要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的威胁下越过大海,并将在若干个广为分散的登陆地点上陆,其中有些地点距德国基地将近一千海里。德军上陆后必须巩固滩头阵地,稳住阵脚,并要抗御英国不可避免的反击。德军要想占领挪威,就必须做到这一点。德国具有一个可以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即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发起突击后,德国可保持着一条补给线,这条补给线是从斯卡晏通过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到达奥斯陆峡湾,航行距离相当短。由于这一海区靠近德国北部的空军基地,英国皇家海军在此无法行动。为了保护这条运输线,德国决定既要占领挪威又要占领丹麦。雷德尔和德国海军参谋部估计,如果最初登陆损失不大的话,物资可以先由海上运至奥斯陆,再由奥斯陆经过陆路运至各占领区,以保障各占领区的供应。
德国将其海军的整个水面舰艇部队和大部分潜艇投入了挪威战役。雷德尔充分预计到德方的兵力损失可达一半。他命令邓尼茨将25艘潜艇派往挪威附近,这使邓尼茨大为烦恼。为了执行命令,邓尼茨只好从北大西洋的狩猎区抽调一些潜艇兵力。在这次战役中,德国水面舰艇的部署情况如下:
第一大队:前往纳尔维克,包括“格奈森诺”号、“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10艘驱逐舰及2000名部队。
第二大队:前往特隆赫姆,包括“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及1700名部队。
第三大队:前往卑尔根,包括“科隆”号、“柯尼斯堡”号轻型巡洋舰、“牛虻”号老式训练巡洋舰、一些小艇(即鱼雷艇)及900名部队。
第四大队:前往克里斯蒂安桑和阿伦达尔,包括“卡尔斯鲁厄”号轻型巡洋舰、一艘供应船、一支鱼雷艇部队及1400名部队。
第五大队:前往奥斯陆,包括“布吕歇尔”号、“吕佐夫”号、“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数艘小艇及2000名部队。
此外,德国海军还向丹麦派遣了两个大队。其中一个大队拥有1艘老式战列舰“石勒苏盖格-荷尔斯泰因”号,负责大贝耳特海峡;而另一个稍小的大队则拥有一些轻型艇只及1000名部队,负责夺取哥本哈根。
按预定计划,德军将于1940年4月9日凌晨在各个登陆地点同时登陆。正当德国秣马厉兵进行战争准备之际,英国也在拟定挪威作战计划。这真是战争的一大巧合。为了阻止德国使用挪威水道,英国海军部计划在纳尔维克沿海布设水雷,并在采取这一行动的同时向挪威政府宣布英国的意图。该项行动预定于4月6日夜开始实施。一旦这一行动计划付诸实施,很可能会挫败德国的入侵企图。英国预感到德国对英国在挪威沿海布雷将会做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会因此入侵挪威,于是派遣了一支小型的远征部队乘船与布雷舰部队一同行动。可是,由于在最后阶段出现了一些障碍,布雷行动推迟了48个小时。后来,对于伦敦接到了有关德军行动的情况,内阁便决定部队由船上下来,以等候局势弄清后再行动。所以,当德国远征部队航渡时,急需前往挪威反击德军的英国军队却依然待在英国。
4月8日,一艘德国驱逐舰同英国驱逐舰“萤火虫”号在海上发生一场遭遇战,由此开始了挪威之战。在两舰遭受重创之前,德国的特隆赫姆大队(即第二大队)的“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型巡洋舰突然出现在战场上。“萤火虫”号驱逐舰有效地利用烟幕作掩护,勇敢地向这艘新出现的敌舰发起攻击。最后,处于沉没状态中的“萤火虫”号向着敌舰猛冲过去,将德国巡洋舰的舷侧撞开一个缺口。“萤火虫”号在驶开后即爆炸沉没了,德国人从海上救起了大约40名“萤火虫”号的幸存者。“萤火虫”号的舰长在死后被迫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4月9日凌晨约3时30分,又发生了一次海上战斗。英国“声望”号战列巡洋舰遇上了德国的“格奈森诺”号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双方展开了短暂的交战,但未分胜负。尽管英国海军部,认为这些德舰可能前往纳尔维克,但在他们看来,情况似乎并不象是要对挪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挪威人也没有看出这些事件所显露的不祥之兆,他们也不从数小时前德国“里约热内卢”号运输舰在克里斯蒂安桑附近被一艘潜艇击沉的事件中接受警告,当这些警告被曲解时,挪威形势中的关键时刻却已悄然过去。德国的冒险行动正在获得成功。
当德军入侵丹麦时。丹麦人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抵抗。德军的1000名士兵在哥本哈根登陆。另一支德军小分队在该岛西部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当丹麦人尚未醒悟过来时,他们就已经处于纳粹军队的铁蹄之下。
在奥斯陆,德军遭受一次极为严重的挫折。入侵挪威的德军必须穿过70海里长的奥斯陆峡湾。即使在夜晚,他们也无法避免被对方发现。在奥斯陆以南25海里处,即在霍尔滕海军基地附近,峡湾约有200码宽,设在此处的挪威岸炮已经戒备。挪威人突然准确地向德舰开了火,于6时23分将德国“布吕歇尔”号巡洋舰一举击沉。正当德国的海军武官在奥斯陆码头上焦急地迎候时,德国的突击部队已在霍尔滕的南面登陆,并从背后夺取了霍尔滕。随后,德军继续向前挺进。与此同时,德国的空降部队占领了奥斯陆的福内布机场。不久,奥斯陆城便落入德军手中。挪威国王将政府迁到奥斯陆以北100英里处的哈马尔。
在其他大多数地方,德军的登陆未遇到抵抗,或遇到轻微的抵抗。只有在卑尔根,挪威的岸炮重创了德国“柯尼斯堡”号轻型巡洋舰,并使之处于瘫痪状态。第三天,该舰被英国海军航空兵炸沉。在北部的纳尔维克,德国入侵部队遭到了挪威的两艘海岸防卫舰“艾兹沃尔德”号和“诺格”号的抵抗。但经过一场英勇而无谓的抵抗后,这两艘挪威舰艇都被击沉了。此后,在两艘战列舰的全面支援下,10艘德国驱逐舰溯峡湾而上,将部队遣送上陆。
看来,“威悉河演习”作战的结果比那些持乐观态度的决策者们所预料的还要好。这次行动的损失极小。至4月9日晚,所有目标均已落人德国人手中,现在该轮到德国陆军去利用德国海军所创造的种种有利条件了。当然,德国海军还有一些任务尚待完成,他们的军舰需要驶出挪威领海,去保卫通向挪威的海上补给线。
德军所遇到的第一次反击发生在纳尔维克。英国海军部深感纳尔维克港之重要,他们打算尽快采取行动。英国人确信只有一艘德国驱逐舰驶入纳尔维克港。于是,他们命令沃伯顿-李海军上校率领一支驱逐舰分舰队“前往纳尔维克,击沉或俘获这艘敌舰。如果沃伯顿-李认为可以从现有的敌守军手里夺取纳尔维克,则可酌情派部队登陆。”后来听说德军兵力比所预料的强得多,海军部又命令沃伯顿-李:如果他认为德军防守严密、进攻无望的话,他可以取消这次行动。沃伯顿-李的回答体现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作风:“立即投入战斗”。
沃伯顿-李上校乘坐的“勇敢”号驱逐舰在“猎人”号、“哈沃克”号、“霍特斯珀”号和“敌忾”号驱逐舰的随同下,于黎明前驶入弗斯特峡湾。在接敌阶段,当“霍特斯珀”号和“敌忾”号与敌岸炮交火时,另外3艘舰冲入港内。在港内,他们发现的不是一艘德舰,而是5艘驱逐舰和数艘商船,在第一次攻击中,“勇敢”号的鱼雷就击中了德国的“威廉·海德坎姆”号驱逐舰,1名德国海军准将丧命。另一艘德国驱逐舰也被炮火击沉,第3艘搁浅。当德国人从突袭中清醒过来时,开始了还击。他们向英舰进行交叉射击,可是没有击中“哈沃克”号。英舰在烟幕的掩护下撤出战斗。不一会儿,“敌忾”号和“霍特斯珀”号加强了“勇敢”号和另外两艘英舰,再次发起攻击。“霍特斯珀”号击沉了两艘德国商船。英舰一鼓作气又发动了第三次攻击。可是,这一回时运逆转。沃伯顿-李又发现3艘德国驱逐舰从赫简斯峡湾正径直向他驶来。当相距10000码时,沃伯顿-李首先向德舰开火。然后,英舰调转船头,边打边撤。可是,当英舰驶至巴兰根峡湾时,遭到了德舰的伏击,另有两艘德国驱逐舰正在那儿等侯着它们。“格奥尔格·蒂尔”号迎击“勇敢”号。没过多久,“勇敢”号的舰桥被击中一炮,沃伯顿-李上校不幸牺牲。几分钟后,“勇敢”号沉没了。“格奥尔格·蒂尔”号转而向左,瞄准“猎人”号驱逐舰一连发射了数条鱼雷,又将“猎人”号击沉。“霍特斯珀”号和“敌忾”号均被打伤,可它们终于和“哈沃克”号一道逃入公海。德舰因遭受了损伤不能进行追击,也不能按原定计划撤回德国。幸存的3艘英国驱逐舰在向外海撤退的途中遇上了德国军火船“劳恩费尔斯”号。英舰打了几个齐射后,这艘军火船便在一声巨响中爆炸了。
几天之后,即4月13日,英国一支强大的舰艇部队(包括“厌战”号战列舰和“暴怒”号航空母舰)继续完成了沃伯顿-李未竟的使命,将德国在前几天战斗中幸存下来的8艘驱逐舰全部击沉。这两次战斗的经验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在第一次战斗中,沃伯顿-李的分舰队的兵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而且作战海区对他也极为不利。这一海区的地理特点限制了英国分舰队的速度与机动能力。并为德舰进行伏击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英国分舰队在接敌时达成了战术上的出敌不意,从而使德舰招致了重大损失。但是,后来英舰在撤退时,却遇到了两支德国舰艇部队的夹击,其中一支切断了它们通向公海的退路。这一点是沃伯顿-李所未曾料及的。在第二次战斗中,英军正确地运用了优势兵力,从而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总而言之,在对待德国入侵挪威的问题上,英国表现出优柔寡断,临时应付。英国深知德国在入侵挪威时根本未把英国的海上力量放在眼里。因此,英国急于寻找一条回击入侵者的良策。形势要求英国采取迅速而果断的反击措施,因为德军在刚刚登陆后最易遭受攻击。在从奥斯陆通往一些德国占领军据点的铁路交通建立之前,德军只好靠原来配给的给养品维持生活。在英国本土舰队处于戒备的情况下,德军也不可能从海上得到补给。可是,正当德国人紧张地忙于在挪威建立交通运输线的时候,英国内阁却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去讨论选择什么地方作为反击地点。英国大多数部队已被派往法国前线。尽管法国愿意派出一个阿尔卑斯步兵旅和两个旅的外籍部队来加强英军,但英国也只有极少量的部队可用于挪威作战。盟军的部队部署在什么地方最适宜,这是英国内阁所面临的一大战略难题。当时,有两个地方可作为战略突击点,这就是纳尔维克与特隆赫姆。如前所述,纳尔维克控制着挪威与瑞典的铁矿石的输出,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鉴于海军在那里已经取得了胜利,纳尔维克吸引了包括丘吉尔在内的一些高级军官。但另一方面,特隆赫姆作为一个战略重点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个城市位于只有几英里宽的挪威中部地段,它可以控制所有通向北方的陆上交通线。英国内阁提出继续发展海军在纳尔维克所取得的胜利;可是,当这次行动刚刚开始时,政府却又将主攻方向改为特隆赫姆地区。
纳尔维克
1940年4月12日,英国首批特遣部队(即纳尔维克远征军)在麦克西陆军少将的率领下乘舰前往纳尔维克,担任支援任务的海军部队的指挥官是海军元帅科克(奥里瑞)勋爵。麦克西将军接到的指令内容如下:
虽然知道在一个人烟稠密的区域内,有一个真正的目标,但如果不能确切地找到它的位置、也不能准确地加以鉴别时,决不可进行轰炸。如果轰炸,显然是违法的。
这支部队的目的是将德军从纳尔维克地区清除出去,并占领纳尔维克……你的最初任务是率领部队进驻哈尔斯塔,保证与可能在当地坚持斗争的挪威部队进行协作,并获取必要的情报,以便制订进一步的行动计划。我们并不要求你不顾敌方的抵抗强行登陆……是否应该登陆,将由海军高级军官和你商量后再作决定。如在哈尔斯塔无法登陆,应该另外寻找合适的登陆点。登陆必须是在你拥有足够的部队时实施。
这些指令的审慎的语气似乎给麦克西将军留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几乎不考虑帝国总参谋长艾恩赛德将军在给他的一封信中所提出的一项比较有进击性的建议:“你也许会有利用海军作战成果的机会,如果确有这种机会,你应该加以利用。必须大胆从事。”
制订进攻纳尔维克的计划的过程,明显地暴露出英国对于两栖作战毫无准备。当需要大胆从事的时候,麦克西将军接到的指令却强调要审慎。麦克西和科克被任命为地位同等的司令官,他们个人的与共同的职责没有明确规定。最为奇怪的是竟然选择哈尔斯塔作为最初登陆地点。部队在哈尔斯塔不能阻止德军向主要目标纳尔维克的补给,而且从哈尔斯塔再向纳尔维克进攻,还需要进行两栖作战。
当英国远征军向哈尔斯塔挺进时,科克接到本土舰队司令的一份电报。电报中提出,鉴于“厌战”号战列舰和“暴怒”号航空母舰对德舰攻击的成功,可以直接向纳尔维克发动突击。科克敦促麦克西采取行动,可是麦克西将军引证有关不轰炸居民区的指令,表示拒绝。科克进一步要求,而麦克西坚持认为纳尔维克的德军防御实在太强,海军进行炮击无济于事。最后,他还认为他手下的运输船并非战斗装载。在麦克西的强烈反对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科克无可奈何,只得按原计划行事。
后来,内阁发来一份电报,要求科克和麦克西勇敢地采取行动。电文如下:
你们的建议,会在纳尔维克造成不利的僵局,并使我们最精锐的一个旅无所作为。我们不能将法国阿尔卑斯步兵旅派给你们。“厌战”号在两三天内需要派往其他地方。因此,你们应充分考虑在“厌战”号和驱逐舰的掩护下向纳尔维克进攻。这些军舰也可以在罗姆巴克斯峡湾作战。夺取纳尔维克港口和城市,将是一个重大的胜利。我们希望你们能说明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并告诉我们,你们估计在岸滩阵地将要遇到的抵抗会达到什么程度。望火速回电。
麦克西仍然无动于衷,但在哈尔斯塔的登陆照常进行。当部队上陆后,他却宣布在积雪溶化和建立起补给线之前他不能向纳尔维克前进。这样,一方面德国在加强纳尔维克的防御力量;另一方面,因气候寒冷和德国空军的轰炸,英军在哈尔斯塔的力量不断消耗。德国空军的攻击严重地危及着英军进行补给与增援的企图。
特隆赫姆
在进攻纳尔维克的同时,英国内阁将其注意力转向了特隆赫姆。根据计划,英军将在特隆赫姆发动主攻,并分别在特隆赫姆以北100英里 [ 译者注:1英里=1.63公里 ] 处的纳姆索斯和特隆赫姆以南100英里处的翁达尔斯内斯实施翼侧辅助登陆。4月15日,英军冒着德国飞机的猛烈攻击在纳姆索斯实施了登陆。三天之后,在翁达尔斯内斯也实施了登陆。而在特隆赫姆的主要登陆预定于4月22日进行。然而,在4月18日那天,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对在特隆赫姆的登陆产生了疑虑。他们强调指出,长时间地通过峡湾进行接敌要冒极大的风险。参谋长委员会建议将纳姆索斯与翁达尔斯内斯的登陆改为主要登陆;然后,两处的登陆部队再从陆上进行南北包抄,夺取特隆赫姆。但丘吉尔和海军元帅罗杰·凯斯爵土竭力反对。罗杰·凯斯爵士自告奋勇地提出要亲自率领一些老式军舰进入特隆赫姆峡湾。这样,他们又慎重地讨论了一天。最后,参谋长委员会的意见占了上风。
盟军撤离挪威
不久,事实表明,在日益增多的德国飞机(从被占领的挪威机场起飞)的猛烈攻击下,盟军无法坚守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的登陆场。虽然英、法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可以趁夜间运送补给品与增援部队,可是在白天,德国空军掌握着制空权,他们将盟军的基地炸成废墟,切断盟军的交通线。英国航空母舰试图对登陆部队实施战斗机空中支援,可是,英国没有足够的航空母舰去持续不断地派出飞机,也没有足够的战斗机同时对航空母舰、对在该地区的其他海军舰艇和岸上部队进行掩护。由于航空母舰“光荣”号驶出了德国轰炸机的作战半径,英军试图让“光荣”号上的一个中队的战斗机从一个冰冻的湖面上起飞。结果,却导致战斗机顷刻间全部毁灭。盟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在4月末和5月初撤出战场,从而使德军占领了挪威的整个南部与中部地区。
然而,英军在挪威北部的哈尔斯塔还保留着一个立足点。英国内阁对麦克西将军的行动的一再延误大为恼怒。4月20日,内阁指定科克勋爵对纳尔维克作战实施全面指挥。最后,英军于5月中旬发起了进攻。不过,这次突击的方向不是直逼纳尔维克,而是攻取北面的别尔克维克。英军的意图是在别尔克维克集结起一支部队,然后再从那里出发,越过罗姆巴克斯峡湾进攻纳尔维克。在“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的支援下,英军在别尔克维克一仗获得全胜。到此时为止,英军已在陆上为空军部队准备了一些机场。航空母舰“光荣”号和”暴怒”号运来许多战斗机,以便在战役的下一阶段用以对付这里不断增长的德国空军力量。
可是,截至此时,德国已经侵入低地国家 [ 译者注:指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总称。 ] 和法国,盟军在西线的彻底失败已近在眼前。于是,新的指令发向纳尔维克地区的英国部队,夺取城市,摧毁军事设施,然后准备撤退。英军于5月27日成功地渡过罗姆巴克斯峡湾,28日攻下了纳尔维克。随后不久,英国的3支运输船队运载着24000名部队和大量的装备与补给品,撤离纳尔维克,至6月8日全部撤离完毕。
为了阻挠英军的这次撤退,雷德尔派出了“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舰前往北部海区。这两艘战列舰的战斗巡弋称作“朱诺行动”。“朱诺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舰队的其他舰艇向特隆赫姆运动。由于英国本土舰队被派去支援纳尔维克的撤退,德舰安全地抵达特隆赫姆。当“光荣”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尚未来得及起飞时,“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就发起突然袭击,将“光荣”号一举击沉。为“光荣”号护航的两艘驱逐舰奋勇上前援救,但也一同被击沉。除此之外,德舰还击沉了两艘商船和一艘反潜拖网渔船,其余的盟军远征部队安全地返抵英国。
挪威战役由此而告终。德国精心地计划与实施了这次战役。战役的结果表明,一个残忍的民族如果硬要利用别国的友谊和中立立场进行侵略行径,是能够得逞于一时的。德国使用了那些穿过英国海军所控制的海区的海上航道。这件事充分说明,力量比较薄弱的海军通过突然袭击也能够做出奇绩。德军一旦巩固了他们的登陆场,他们便没有必要再依赖于突然袭击了,因为他们可以在免遭盟军攻击的情况下通过卡特加特海峡向他们的部队进行补给与增援,然后在挪威陆上展开进攻。
英国之所以要在挪威作战,这只不过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然而,就英国的声望而言,这次行动是得不偿失的。当比利时、法国以及后来的希腊出现危机时,他们都吸取了挪威的教训。
法国的沦陷
盟军远征挪威的失败导致了英国政府的垮台,1940年5月10日,即希特勒对低地国家发动进攻的那一天,内维尔·张伯伦将英国首相的职务移交给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与他的前任的保守党政府完全不同,他着手组织一个由所有党派参加的国民政府。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孤立无援的英国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渡过了战争中最黑暗的时刻。
德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越过了莱茵河。面临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不论是荷兰还是比利时都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希特勒最终抛弃了争取与西方妥协求和的一切希望。他和25年前的德皇一样,令其陆军部队横扫整个低地国家。在德国空军和装甲师的联合进攻下,盟军就象波兰人一样,被打得节节败退。尽管法国和英国的空军偶尔在个别地区略占优势,但他们决不能阻止象洪水般横冲直撞的德国部队。不论法国人怎样抗议,英国仍然留下25个航空中队用于本土防御,拒绝将全部兵力投入一场即将失败的战争中去。
德军采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做法,再次穿越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的左翼。然后,德国的装甲师在摩托化步兵的尾随下,从色当往西开向英吉利海峡,使驻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英国远征军陷入困境。英国海军部考虑到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处于危境的英国军队,早在5月20日就开始组织运输舰船,为英军从法国沿海的邻近比利时边界的敦刻尔克撤退做准备。英国的船主们积极支援海军的这项工作,自愿提供人员与船只。英国海军部欣然接受这些援助。然而,海军在制定撤退计划时感到相当棘手,因为他们希望在两天之内救出大约45,000名部队。
希特勒认为德国空军可以阻止英军的撤退,于是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向敦刻尔克推进。他之所以这样做,还由于他担心战线拉得太长;另外,也是为了给赫尔曼·戈林空军元帅的飞机在消灭那些准备撤退的英军过程中以争得荣誉的机会。戈林打算采取反复轰炸的方法,将英国部队瘫痪在海滩上,并准备当敌人的救援舰船出现时尽快地将其击沉。可是,他没有考虑到以下三个因素:第一,松软的沙滩大大减弱了炸弹的爆炸威力,从而使得对部队的轰炸无效;第二,英国皇家空军全力以赴保卫敦刻尔克滩头,甚至将其最后的一支后备力量——英国首都空军部队(一直保留下来未派去参加法国保卫战),投入敦刻尔克的战斗;第三,英国投入如此众多的舰船舟艇,使德国空军无力对付这样众多的目标。游艇、渔船、驱逐舰、扫雷舰、拖网渔船——各种类型的舰船与舟艇——由敦刻尔克海滩向英国港口撤运部队,然后返回来再次进行装载。截至整个撤退工作结束时,英国总共出动了861艘舰船,将338,226名部队安全运至英国。在撤退过程中,英国共有243艘舰船被击沉,还有许多艘被击伤。此外,在法国沦陷前的最后几个小时内,将近50万英、法士兵与公民从其他港口撤离法国,其规模仅次于敦刻尔克大撤退。
为了分享德国的胜利,6月11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接着,意大利军队越过法国边境。6月14日,巴黎落入德国人的手中。翌日,法国总理保罗·雷诺要求英国政府解除法国不单独同德国媾和的誓约。英国对此表示同意,其条件是法国舰队不得落入共同敌人的手中。英国决心坚持斗争,并要求法国在其北非和海外的其他殖民地继续战斗。丘吉尔甚至提出与法国结盟,两国公民共用同一国籍。法国议会拒绝了这项要求,而且也不可能答应英国关于继续进行战争的要求。丘吉尔和雷诺劝韦岡将军就地投降,因为这样做就不会缚住法国政府的双手。韦岡将军拒绝投降。他说他决不投降,除非国民政府作出全面停战的决定。这种全国性的停战决定自然将使整个法国武装力量受到约束,而决不象丘吉尔和雷诺所希望的那样,仅限于陆军。因为法国海军如果在海外继续坚持斗争,这将违反停战条款,德国就有理由采取任何它所认为合适的手段进行报复。韦岡提出这种要求无疑是在向政府施加压力。可是,雷诺总理并没有解除他的职务。实际上,雷诺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因为在第二天,即6月16日,他就被迫辞职了。菲利普·贝当元帅继任总理。贝当上台后立即要求停战。德国人在德军于1918年签订停战协定时曾使用过的同一节火车车箱里和法国人进行停战谈判。德国人的这种蓄意做法使法国蒙受了奇耻大辱。结果,法国被划分为两个地区:一个是德国占领区,即濒临大西洋和包括巴黎在内的整个法国北部地区,另一个是非占领区,由贝当政府所管辖,但实际上却是由亲纳粹分子赖伐尔·皮埃尔和他的同僚所控制。
法国海军总司令弗朗索瓦·达尔朗上将曾信誓且旦地表示,法国舰队将不会完整无损地落入德国人的手中。此时,他向所有的舰艇发出以下密电:
本人参阅了现正以其他途径发送的停战条款,现特借此次发送密电的最后机会宣布一下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
第一、遣散后的舰艇仍归属法国,舰上须悬挂法国国旗,配备少量法国舰员,驻泊在法国的沿海大城市或殖民地港内。
第二、要秘密做好破坏舰艇的准备,以便在敌人或别国武力夺取后不能使用。
第三、假如负责解释协定的停战委员会作出一项与第一段的精神相违背的决定,在没有其他方法保存舰艇的情况下,勿需等待进一步的命令,而应将舰艇派往美国,或者将其凿沉。舰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完好无损地落入敌人手中。
第四、在没有预先接到总司令的命令时,在国外寻求庇护的舰艇不得用来同德国或意大利作战。
最终宣布的停战条款规定,法国舰艇必须在德国或意大利的监督下集中于指定的法国或法国殖民地的港内。德国郑重地宣布,它的意图决不是要使用法国舰艇,也不是要在停战协定缔结后占有这些舰艇。但是,停战协定还规定,法国的大西洋基地必须完全由德国潜艇使用。意大利提出的条款几乎与德国的相同。法国同德国和意大利所签订的停战协定于1940年6月25日零时35分生效。
尽管法国作出保证,而且英国人也了解有关法国舰队的总的规定,但英国对于法国海军实际上没有被轴心国控制这一点并不相信。当时,有一些法国舰艇已在英国港内,计有:2艘战列舰、4艘轻型巡洋舰、数艘潜艇、8艘驱逐舰,以及大约200艘扫雷舰和反潜舰艇。但是,还有很大数量的舰艇仍在法国或法国殖民地的港内,而在这些地方的舰艇可能受到德国人的控制。
这种局势使得英国进退维谷。英国时刻都会遭到入侵,它的海军很难履行其现时的任务。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对付一支象法国现存的海军舰队。英国人不知道达尔朗6月24日发布的命令。所以,他们感到不能轻信敌人的言词,而拿国家的安全当儿戏。英国战时内阁意识到,法国舰艇会被轴心国所控制,德国随时都可以以“不遵守协定”为借口撕毁停战协定。因此,英国战时内阁冒着同法国交战的危险,情不自愿地决定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以保证法国舰队不落入轴心国的手中。于是,1940年6月3日,英国夺取了停泊在普利茅斯和朴次茅斯所有的法国舰艇。一些法国水兵志愿来到他们原来的舰艇上,在自由法国的旗帜下战斗。他们拥戴夏尔·戴高乐将军为他们的总司令。戴高乐将军领导着流亡在国外的自由法国政府同驻维希的贝当元帅领导的德国傀儡政府作斗争。
英国对法国驻地中海舰队的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场悲剧。关于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介绍。为了使在非洲西突出部的达喀尔的法国战列舰“里舍利厄”号丧失战斗力,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驶向该舰,并派出6架鱼雷轰炸机对它实施攻击。结果,这艘法舰遭受重创,整整有一年时间不能出海活动。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外交斡旋,驻西印度群岛的两艘法国巡洋舰和一艘航空母舰也都解除了武装。这样,由于英国人取得了部分胜利,他们便可保持他们那种脆弱的制海权。可是,他们为此却伤害了他们过去的法国盟友。这些行动所造成的不幸后果使英国在1942年末实施入侵北非的“火炬”作战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德国入侵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
希特勒对于迅速地征服了法国,颇感欢欣鼓舞;同时,也满怀信心地认为,英国将在数周之内举手投降;因此,起初他对入侵英国的意见不太重视。希特勒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信念是因为受到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的影响。可是,雷德尔元帅担心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希特勒可能突然下令越过英吉利海峡对英国发动进攻。雷德尔将英国视为德国的主要敌人,但他对入侵英国则缺乏信心,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物质基础。尽管雷德尔在入侵英国问题上向希特勒进行的种种试探没有得到反应,但他仍然预先制订了初步计划。这样,即便希特勒和戈林明显发现英国毫无投降之意、决定进行入侵时,雷德尔也不致于感到措手不及。雷德尔比陆军司令官们对困难有着更深切的了解。这些陆军司令官们手下雄兵百万,而无用武之地。因此,他们开始对入侵英国发生了兴趣。他们观察了英吉利海峡后认为,横渡这条海峡并不比横渡一条宽阔的大河更困难。在陆军的鼓动下,希特勒于1940年7月16日下达了入侵英国(即“海狮”作战)的指令。
在这份由陆军拟定的指令中几乎不体谅海军的困难。指令中规定德军将在拉姆斯盖特到怀特岛附近的宽大正面上实施登陆突击,全长约200英里;指令要求在8月13日前做好攻击的准备。雷德尔耐心地向希特勒作了如下解释:这样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将需要许多港口供突击舰队做准备,法国的港口已被破坏得无法使用,舰船在这些港内的集结必然会使入侵计划暴露给英国人;无论如何,德国没有这次登陆作战所需要的大量舰船。雷德尔强调指出,两栖突击必须选择在一个狭窄的正面上实施,这样,才可以保持一条跨越英吉利海峡的补给线。根据雷德尔的观点,唯一可行的登陆场位于多佛尔至比奇角之间。听了雷德尔的建议后,陆军总参谋长反驳道,“那我干脆将登陆部队直接送进碎肉机里好了。”海军参谋长则回敬说,他是要将部队遣送上陆,而不是葬送海底。
最后,希特勒只好亲自来解决陆军与海军的冲突。根据最后订出的计划,德军拟在四个主要地区进行登陆:福克斯通至邓杰内斯,邓杰内斯至克利夫斯恩德,贝克斯希尔至比奇角,布赖顿至塞西岬。陆军和海军对这一折中方案都不满意,可是双方又都据此着手制订自己的作战计划。
在此期间,一切都依赖于德国空军。大家一致认为,掌握制空权是入侵英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德国空军向英国南部和其他地方的空军设施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以期获得对英国空军的优势。另外,德国还企图通过空中攻击迫使英国求和。可是,德国想把英国皇家空军逐出空域的希望破灭了。英国当初曾拒绝将其25个用于本土防御的航空中队派往法国作战,这一作法终于在“不列颠之战”中得到了报偿。英国飞行员英勇善战,几乎以一架飞机的代价击落德机两架。在空战早期的关键性阶段,即1940年8月,德国空军从未将英国皇家空军力量削弱到执行“海狮”作战计划所要求的程度。
1940年9月14日,是对于“海狮”作战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天。“海狮”作战原定于9月28日开始实施。但是,在一次国会会议上,希特勒在听取了三军司令的报告之后,决定暂不下达实施入侵计划的命令。这意味着德国在这一年内执行“海狮”作战计划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在10月24日之前没有合适的潮汐和月相,而在24日之后恶劣的天气又会影响作战。
1940年10月12日,希特勒决定无限期地延迟横渡海峡进攻英国的作战。但是,为了继续对英国施加压力,德国仍继续进行入侵英国的准备。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战备命令,这实际上就等于彻底取消了“海狮”作战计划。这项命令指出:“甚至在结束对英国的战争之前,德国国防军必须为进行一场迅速击败俄国的战役做好准备。”
在希特勒能对苏联发动进攻之前,他不得不将部队调往北非和希腊。他之所以准备同俄国作战,是为了消除一个潜在的敌人,并夺取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了援救战败的意大利部队和支撑轴心国在那里的地位,希特勒还将部队派往地中海战场。而且他将这两次行动视为最终降服英国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希特勒进攻俄国的意图是消灭英国的一个可能的盟友。希特勒进攻北非的战役逐渐发展成为一场经过埃及进攻苏伊土运河的作战,并随后通过伊朗进攻印度。当希特勒的战略方向指向东方时,在他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个未被挫败而且还在顽抗的英国,这就迫使希特勒在西欧保留49个师的兵力来保卫大西洋海岸。希特勒把军队的战线拉得这样长,最终成了德国的一个致命弱点。
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希特勒企图同时效仿拿破仑在1798年与1812年的两次战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拿破仑的那两次战役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1941年的战略态势中的另一个因素是,英国可以求助于美国的支持。希特勒的军队于6月22日侵入俄国。美国根据租借法案立即向苏联提供援助。6个月之后,当俄国寒冷的冬天阻止了德国人向前推进时,美国便站在英、俄一方参战了。丘吉尔所称的“大联盟”此时已完全建立。
现在,我们必须再回过头来考虑那场海上和大西洋前线正在继续进行的战争。
达喀尔
英国从欧洲大陆被击退后,便恢复了其传统的外线战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海上机动能力来查探对方的簿弱点。尽管英国重创了法国的“里舍利厄”号战列舰,但英国内阁对于达喀尔仍然掌握在法国维希政府手里始终感到忐忑不安。达喀尔地处非洲最西端,控制着大西洋的狭窄部。一旦德国人夺取了达喀尔,并将它作为德国潜艇和海上袭击舰的基地,那么,达喀尔将对英国贸易以及英国绕过非洲至埃及的海上军事运输形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英国内阁下令对达喀尔发动进攻,以便使达喀尔掌握在自由法国人的手里。盟军计划派遣4200名英国部队和在戴高乐将军直接指挥下的2700名自由法国的部队在达喀尔登陆。他们估计登陆将不会遇到顽强的抵抗。担负登陆作战支援任务的是J·H·D·坎宁安海军上将指挥的一支海军部队,其中包括两艘战列舰、一艘航空母舰、数艘巡洋舰和驱逐舰。运输舰和支援舰于1940年9月初驶往达喀尔东南的英属弗里敦港,这里将作为这次登陆作战的前进基地。
由于偶然的巧合和指挥的失误,达喀尔登陆作战归于失败。偶然的巧合是,正当英、法盟军行动的时候,维希政府的一支由3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由土伦出发,前往法属赤道非洲的利伯维尔。英国海军部通过外交途径获悉有关维希政府的舰队启航的消息,而且英国的一艘驱逐舰在直布罗陀海峡也发现了这支舰队,并悄悄尾随跟踪了一段距离。可是,英国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在达喀尔附近海区阻止这支增援部队。当时,英国海军部没有及时领悟到维希政府的舰队的这次行动的重要意义。在直布罗陀的英国H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爵士和北大西洋基地司令达德利·诺思爵士都以为对方会接到海军部关于拦截维希政府的舰只的命令。当海军部最终认识到这种形势时,这些舰只早已沿非洲海岸南下。坎宁安发觉此事时为时已迟,他只能设法将两艘法国巡洋舰追逐到达喀尔港。达喀尔虽不是法国巡洋舰的目的地,然而,它们的不期到达反而增强了法国在这里的防御力量。
1940年9月23日,坎宁安终于驶抵达喀尔附近海区。他和戴高乐的部队不但没有受到盛情的接待,相反却遇到了坚决的抵抗。登陆的企图被挫败了。24日和25日,英舰对达喀尔港进行了炮击,但收效甚微,那艘曾被重创而丧失战斗力的“里舍利厄”号和另外两艘维希政府的巡洋舰在驱逐舰施放的烟幕掩护下对英舰开火,大部分炮弹都击中了英舰。英国的“决心”号战列舰被4发炮弹击中,25日又被维希海军的一条潜射鱼雷所重创。英国海军部获此消息后,便下令停止战斗。在全世界看来,这次作战似乎是一个由混乱、迟缓和一团糟凑合而成的非常典型的事例。
尽管进攻达喀尔的战斗失败了,但英国战时内阁所采取的灵活作法使得英国在这次作战中仍然得到了某些裨益。英国通过让戴高乐及其指挥的自由法国的部队在喀麦隆的杜阿拉登陆,阻止了维希政府企图对法属赤道非洲的渗透,从而消除了对弗里敦的威胁,并使英国在中非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空军基地。
1940年的德国海上袭击舰
1940年10月,德国的“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首次闯入大西洋。一个月之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型巡洋舰步其后尘。这两艘军舰巡弋在北大西洋上,企图打击从哈利法克斯至英伦三岛之间的运输船队。
11月5日,“舍尔海军上将”号在海上遇到一艘单独航行的英国商船“莫潘”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在抓走其船员后便将这艘商船击沉了。当“莫潘”号下沉时,HX-84运输船队的桅杆已经出现在远方的水平线上。这支运输船队共有37艘舰船。那时,由于地中海战场需要大量的护航兵力,因而整个HX-84运输船队只有一艘辅助巡洋舰“贾维斯湾”号担任护航。
当时的战场环境对“舍尔海军上将”号非常有利。该舰凭其航速和火力显然能够击沉这支运输船队中的大部分舰船。可是,由于时间较晚,加上“贾维斯湾”号进行了顽强的战斗,“舍尔海军上将”号这一企图未能完全得逞。正当运输船队施放烟幕进行疏散时,“贾维斯湾”号则通过无线电发出警报,并以最高航速向这艘德国袖珍战列舰接近。“贾维斯湾”号上的6英寸火炮当然不是德舰11英寸火炮的对手。可是,德舰消灭“贾维斯湾”号所耽误的时间却挽救了运输船队的大部分船只。在夜晚结束追击之前,德国袖珍战列舰仅击沉37艘舰船中的5艘。德国人知道,英国的舰队在接到“贾维斯湾”号发出的无线电警报后将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来。于是,在天黑之后,“舍尔海军上将”号便驶离这个海区,以躲避英国舰队的追捕。显而易见,运输船队中的运输船只,即使护航兵力很弱,这也比那些单独航行的船只安全。“舍尔海军上将”号迅速向南驶去,从一艘补给船上补充了油料,在西印度群岛露了一下面,随后又消失在南大西洋与印度洋上。1941年4月,它返回基尔。在这次巡航中,它一共击沉16艘舰船,总吨位达99,000吨。
“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的战果较小。它在亚速尔群岛附近攻击一支英国运输船队,结果发现这支运输船队有4艘巡洋舰护航。经过短暂的交战,“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设法甩掉了英舰的追击,返回了基地。
“俾斯麦”号出击
1941年春,“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再次驶入大西洋,并进行了短期的巡弋。在这两个月中,它们共击沉20,000多吨的船只。后来,“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返回德国,另外两艘战列舰于3月末驶抵战略要港布勒斯特。德舰从这个港口可以对英国舰船继续进行海上袭击。
这时,雷德尔已筹划了大西洋海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袭击战。在波罗的海泊有德国新建的巨型战列舰“俾斯麦”号和重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雷德尔计划将这两艘军舰调往大西洋,同那里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一道组成一支实力强大的分舰队。这支分舰队在德国潜艇的配合下,可望摧垮英国的海上运输。为了给这次袭击作好准备,补给船和油船被预先派往远离英国海运地区的预定会合区。此外,德国商船伪装成中立国的船只在护航运输队的航线上搜集情报。
然而,在上一次巡航中遭受损伤的“沙恩霍斯特”号未能及时修复;4月间,“格奈森诺”号又被英国一架飞机发射的鱼雷击中,失去了战斗力。为了不耽误已做了充分准备的海上袭击,雷德尔命令“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驶往挪威的卑尔根。在这里它们等待出现雾天后,再绕道冰岛北面,突入大西洋。“沙恩霍斯特”号一旦修复,将立即与“俾斯麦”号等舰会合。
“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在通过卡特加特海峡时被瑞典的一艘巡洋舰发现。瑞典将此情况通知了英国。当德国袭击舰驶近卑尔根时,英国的侦察机就发现了它们。英国海军部正确地判断了德国的意图,并制定出先发制敌的计划。当时,英国有11支运输船队(其中一支是部队运输船队)已在大西洋上或即将启航。德国集中了其海军兵力来袭击英国的这些运输船队,这对英国将是一场大灾难。
英国海军部对于“俾斯麦”号尤为关注。在1941年春,它是现役中最强大的一艘战列舰。它的主炮台上装有8门15英寸(381毫米)火炮,副炮台上装有12门5.9英寸(150毫米)火炮,另外还有16门4.1英寸(104毫米)高射炮。该舰载重量为16000吨 [ 扫校者注:原文如此,“俾斯麦”号满载排水量超过5万吨。 ] ,舰上装有主力舰所用的最优质的装甲,各水密舱设计精良。因此,要追捕和击沉它,英国皇家海军需要出动现有的一切兵力。
当“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驶抵卑尔根时,挪威沿海的天气一片阴霾。5月22日,英国的一架飞机勇敢地飞至德舰附近进行侦察,确信德国袭击舰已经离开卑尔根。于是,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德舰行动消息的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海军上将约翰·托维爵士立即采取措施,前去截击。海军部将所有可以调动的大型舰只都交由托维指挥。在斯卡帕湾,托维拥有“英王乔治五世”号(旗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以及一些驱逐舰和巡洋舰,在英格兰,有“胜利”号航空母舰(尚未进行试航)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直布罗陀,有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爵士所指挥的“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另外,“罗德尼”号和“拉米伊”号战列舰正在大西洋执行护航任务,“复仇”号战列舰则位于哈利法克斯。所有这些军舰都参加了追歼“俾斯麦”号的战斗。
为了对“俾斯麦”号可能通过的所有航道实行监视,并在每一条航道上部署一支强有力的攻击力量,托维不得不将他的兵力分开,以防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恶劣的天气阻碍了托维的行动。由于他必须以最少的力量来监视德舰最不可能通过的航道,因而对奥克尼群岛与法罗群岛之间的航道,他使用了飞机进行搜索。在法罗群岛与冰岛之间的航道上,托维部署了一支巡洋舰部队,他自己则乘坐“英王乔治五世”号,并率领“胜利”号和“反击”号前往该地。重型巡洋舰“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则在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巡逻。L·E·霍兰海军中将乘坐“胡德”号,率领“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从斯卡帕湾出发,迅速前去支援。
5月23日傍晚,韦克-沃克海军少将指挥的“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巡洋舰在丹麦海峡首次与敌袭击舰接触。“萨福克”号发现敌舰后立即隐蔽到一片雾堤中,并开始用雷达跟踪。这两艘巡洋舰对德舰整整跟踪了一个通宵,不断向英舰发送情报,以便英国大型舰只与敌交战。
在“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上,霍兰将军计算着截击航向,准备在5月24日1时40分以后随时投入战斗。可是,直到5时35分,英舰才发现敌舰。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新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立即前去迎战。霍兰将军指挥两舰进行机动,下令正面接敌。这样一来,英舰无法使用艉炮。德舰集中火力向“胡德”号开火。为了扰乱对方火炮的瞄准,并发挥英舰艉炮的作用,霍兰命令“胡德”号左转20度。可是,“胡德”号还未来得及转向,“俾斯麦”号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它的弹药库,军舰随即被炸毁。为了避开浮在海面上被击坏的“胡德”号,“威尔士亲王”号只好右转90度。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战术优势转向了德舰。更为糟糕的是,“威尔士亲王”号太新,以致不能排除机械故障,所以每次齐射只能有三门炮。
韦克-沃克在“诺福克”号的舰桥上对战斗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这时,他成了战场上肩负消灭“俾斯麦”号任务的英国海军高级军官。“胡德”号被炸毁,“威尔士亲王”号效率低下而且又遭受损伤,而他所指挥的两艘巡洋舰战斗力又普遍较弱。鉴于这种情况,韦克-沃克决定恢复其尾随跟踪的战术,以期待托维的舰队赶赴现场。
“胡德”号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英国在财政预算拮据的和平年代里没有准备投资改造旧舰。“胡德”号易受敌俯射火力的破坏是众所周知的,可是,英国在战前并没有设法加强它。一旦战争到来,为时已晚;只要这艘舰尚能活动,就不可能从战场上抽出来进行改装。
俾斯麦”号的消失
“‘胡德’号爆炸了!”
这一消息使英国海军部大为震惊。海军部作战室里几乎所有的值班军官都曾在“胡德”号上服过役;在他们的心目中,“胡德”号是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是英国海上防御力量的中坚;而现在,它却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值班军官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但又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制定消灭“俾斯麦”号的作战计划。在此之前,他们已命令萨默维尔将军统率的H舰队从直布罗陀出发,去参加围追德舰的战斗。这时,他们又将战列舰“罗德尼”号和“拉米伊”号从护航运输队召回,前去参加追击。“复仇”号战列舰也立即启航,以尽快的速度由哈利法克斯前去参战。
“俾斯麦”号被“诺福克”号、“萨福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跟踪了一整天。突然,它转向“萨福克”号,“萨福克”号迅速拉开距离。“俾斯麦”号进行这一机动的目的是为了掩护“欧根亲王”号撤离战场。“欧根亲王”号向南逃去,并于十天之后驶入布勒斯特港。英舰继续对敌进行海上跟踪。这时,英舰正驶入德国潜艇活动区,所有舰只都在进行曲折航行。在一次曲折航行时,“萨福克”号突然与德舰失去了雷达接触,而且再未恢复接触。于是,“俾斯麦”号再次逃脱跟踪。看来,在它面前有三条行动航向。自从与“胡德”号和“威尔土亲王”号遭遇后,“俾斯麦”号在海上留下了一条油迹。据此,它大概需要进行维修。如果情况确实如此,它将驶往德国,或法国的某一港口(布勒斯特或圣纳泽尔);还有一种可能是,它将驶向某一个会合点,与一艘补给舰会合后另选一个地方进行活动。托维根据无线电测向信号确信,“俾斯麦”号正驶向北海和德国方向,于是,他向北航行了数小时,企图进行拦截。正当托维和海军部对“俾斯麦”号的这一战斗航向开始产生怀疑时,“英王乔治五世”号上的测向仪重新测定的结果表明,“俾斯麦”号很可能正在驶向法国港口。海军部在新发出的一份电报中标定德舰的位置是在以北纬55°15′、西经32°00′的地点(即格陵兰岛南端的费尔韦尔角东南约600海里处)为中心、半径为50海里的区域内。于是,托维改变了主意,打算前往“俾斯麦”号可能驶向布勒斯特去的航向上进行拦截。可是,他的巡洋舰和“胜利”号航空母舰由于缺乏燃油,正在返回本国基地。托维命令受伤的“威尔士亲王”号前往英格兰。护航运输队也改变了航向,脱离可能的危险区。“罗德尼”号没有及时改变驶往北海的航向,它于5月25日下午从“俾斯麦”号的前头越过。如果“罗德尼”号事前得到警报的话,它可以轻易地对“俾斯麦”号实施拦截。实际上,此时唯一能够执行拦截“俾斯麦”号任务的英国舰队只有萨默维尔所指挥的H舰队,该舰队包括“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声望”号战列巡洋舰以及其他一些护航舰。
英国海军部意识到,小型舰只由于燃油不足,不得不先后返回基地,这样很快就使大型舰只暴露于敌潜艇的攻击之下。于是,海军部作出决定,从WS-8B护航运输队中抽调5艘驱逐舰,再从爱尔兰海上巡逻队中抽调1艘驱逐舰,交由“阿尔特马克”号事件的当事者维安上校率领,前去与托维的舰队会合。夜间,所有的各路舰队向着“俾斯麦”号最可能的位置高速前进。
“俾斯麦”号的末日
到5月26日晨,英国进行追击的舰艇开始感到失望了。夜晚,风力已经增强,萨默维尔指挥的舰只航速从25节减至17节。“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纵摇达53-55英尺。但是,不管飞行会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8时35分,执行海上搜索任务的巡逻机照常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然而,“俾斯麦”号依然杳无音信。10时30分,英国皇家空军岸防航空兵派出的一架执行巡逻任务的“卡塔利娜”式飞机突然报告,在布勒斯特以西约750海里处,即北纬49°33′、西经21°50′,发现一艘战列舰,航向150°,航速20节。顿时,英国各舰的标图军官们紧张地忙碌起来。这决不会是一艘英国战列舰。“俾斯麦”号终于被找到了。
“哥萨克”号驱逐舰上的维安上校获此消息后,决定不执行与托维将军会合的指令。他率领5艘驱逐舰转而去拦截“俾斯麦”号战列舰。“皇家方舟”号上起飞的“剑鱼”式飞机接受了跟踪德舰的任务。可是,德舰在英国舰队前方很远的地方,英舰无法进行拦截。在英国的大型舰只追上德舰之前,只有使用“皇家方舟”号上的飞机实施攻击,才有希望减低德舰的航速。于是,英国的飞机立即开始作攻击的准备;与此同时,“谢菲尔德”号巡洋舰高速进入跟踪阵位。这时,一场悲剧差一点发生。英国的飞行员们事先没有被交待清楚,他们把从直布罗陀出发后一直陪同他们的“谢菲尔德”号巡洋舰误认为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并对它发动了攻击。幸亏“谢菲尔德”号的舰员们具有高超的船艺以及英国飞行员后来接到了无线电警报,这艘英舰才免遭灾难。由于“谢菲尔德”号已驶向前去,并发现了德舰,因而随后进行两次空中攻击的飞机便找到了“俾斯麦”号。进行这两次攻击的飞行员接到简令后首先飞向“谢菲尔德”号,然后再转向目标。攻击机在“谢菲尔德”号敏捷的引导下向“俾斯麦”号发起攻击。起初,攻击效果不明确。根据最早收到的报告,托维认为,“俾斯麦”号损伤不严重。可是,他后来获悉敌舰正在向北航行。鉴于这个航向恰好冲着它的敌人,结论不外乎以下两种:或者舰舵发生故障,或者军舰遭受损伤,失去控制,只得迎着风浪航行。实际上,这两种推测都是正确的。“俾斯麦”号的舵机舱被鱼雷击中,舰舵发生故障,它只有靠操纵轮机进行机动才可以避免在海上兜圈子。而且舵机舱的舱壁薄弱,顺浪航行可能会进一步使舱室进水。“俾斯麦”号无可奈何,只好向着波涛汹涌的大海驶去,而且最终不得不面临着正在迅速集结的英国舰队。
夜幕降临。夜色中维安上校及其所率领的驱逐舰前来支援正在追击德舰的“谢菲尔德”号。维安认为,发射数条鱼雷命中“俾斯麦”号,是不成什么问题的。可是,他的第一次鱼雷协同攻击被“俾斯麦”号成功地规避了,它和驱逐舰双方都未遭受损伤。后来,维安上校在“俾斯麦”号的左前方和右前方各部署了一艘驱逐舰,在其左后方和右后方也分别部署了一艘驱逐舰,而他自己乘坐的“哥萨克”号则位于“俾斯麦”号的后方。夜间各驱逐舰分别向德国战列舰实施了几次鱼雷攻击,但无一命中,因为每次驱逐舰在尚未进入有效的鱼雷发射阵位时就被德国战列舰的炮火击退了。
雷德尔不遗余力地试图挽救“俾斯麦”号。他将所有能出动的潜艇都调往这个海区。可是,距“俾斯麦”号最近的那些潜艇,已将鱼雷用完,现在只好无能为力地在一旁观战。有一次,一艘德国潜艇偶尔驶入距“皇家方舟”号400码以内的地方,但它在前一天刚刚发射了最后一条鱼雷。因此,对这艘英国航空母舰,它是毫无攻击之力的。
早晨,英国的大型舰只赶到了作战海区,8时47分,英国的“罗德尼”号和“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在25000码的距离上同“俾斯麦”号首次交火。“俾斯麦”号尽管受到严重损伤,但仍然有很大的耐力和极好的火控能力。它的第三次齐射击中了“罗德尼”号,可是英舰很快就开始了猛烈地还击。英舰的炮火一开始便命中了“俾斯麦”号上的主炮射击指挥仪。于是,德舰炮火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了。不一会儿,“俾斯麦”号战列舰就变成了一艘千疮百孔的废船,毫无生气地摇摆于汹涌的波峰浪谷之中。然而,它却不甘心沉没。最后,鉴于英舰的燃油仅够返回基地,托维将军才不得不结束战斗。“多塞特郡”号巡洋舰请求在撤离之前将舰上的三条鱼雷射向“俾斯麦”号。当它的第三条鱼雷命中时,“俾斯麦”号渐渐倾覆,最后消失在一片波涛之中。英国人终于为“胡德”号复仇了。
“俾斯麦”号的损失,结束了德国用大型作战舰只对英国大西洋上护航运输队的袭击。雷德尔在希特勒身边的地位明显下降了。此后,德国在公海上袭击护航运输队的任务便落到邓尼茨的潜艇和少量伪装成商船的袭击舰身上了。
冲过英吉利海峡
英国人对于英国皇家海军追寻和击沉“俾斯麦”号巨型战列舰的成就深感自豪。但是,当德国的大型海上袭击舰于第二年初成功地从英国海军部的眼前安然返回基地时,他们那种踌躇满志的情绪多少有所收敛。“俾斯麦”号事件发生之后,“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和“欧根亲王”号一直停泊在布勒斯特港。尽管英国的飞机对它们进行了破坏性的攻击,可是,到了1942年2月,这3艘德舰全部修复并做好了战斗准备。据此,英国海军部预料到德舰将很快出海,力图返回母港。
希特勒由于确信盟军即将进攻挪威,便打算把他所有的海军力量集中到那里。因此,他命令停泊在布勒斯特的3艘德舰冲破封锁,返回基地。德舰不准备从“俾斯麦”号葬身海底的辽阔的大西洋上穿行,而想穿过英吉利海峡,采用这条最近的航线。这样,它们至少会得到岸基战斗机的有力支援。
德国人估计,只要他们能够绝对保守秘密,并在天黑后驶离布勒斯特,他们就将在英国人尚未建立起他们的防御时通过最危险的海区。鉴于英国本土舰队远在斯卡帕湾,德舰可能遇到的障碍只是些小型水面舰艇、飞机的空袭和海上的水雷区。为了使德舰安全通过英吉利海峡,德国人准备使用最大规模的空中掩护,并为德舰派出6艘驱逐舰和3艘鱼雷艇进行护航。此外,当德舰经过勒阿弗尔时,德国人还将派出18艘鱼雷艇加入护航部队。
1942年2月11日天黑之后,“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和“欧根亲王”号在西里阿克斯海军中将的指挥下驶离布勒斯特。德舰于夜晚离开布勒斯特,这与英国人的估计完全相反。英国海军部认为,德舰为了能在天黑时通过多佛尔海峡,将在白天驶离布勒斯特。夜间,英国皇家空军派出飞机在布勒斯特地区的上空进行侦察。但是,唯一可以探测德舰离港的两架飞机上的雷达发生了故障。更为糟糕的是,英国皇家空军司令部却没有将飞机雷达发生故障一事通知海军部。12日11时,空军的一架飞机的雷达终于透过迷雾与德舰发生了雷达接触;可是,就是对这一雷达接触,英国人也未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当修正后的接触报告报至海军部时,德舰已经通过多佛尔海峡进入了北海。英国使用岸炮、鱼雷艇和成百架飞机对德舰实施了攻击,但丝毫没有阻止住德舰的逃跑。暴风雨的天气妨碍了驱逐舰的攻击,德国的3艘大型舰只安然无恙地抵达荷兰附近的海区。不过,它们最终在这里遇到了麻烦:“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触上了英国人布设的水雷。“格奈森诺”号遭受轻伤,而“沙恩霍斯特”号却被重创,数月不能行动。
英国人阻止德舰逃跑的失败在国内激起强烈的公愤。“西里阿克斯海军中将在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曾经失败的地方获得了成功。”伦敦《泰晤士报》在提到1588年遭受厄运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时愤慨地报道说:“17世纪以来在大英帝国的领海内所发生的事件中,没有比这更有损于海军的尊严了。”然而,英国人有失,也有所得。那就是消除了来自布勒斯特对大西洋护航运输队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战斗行动充分暴露了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突击力量之效率低下,从而使海军终于开始装备新型飞机;而在过去,这些新型飞机毫无疑问是被英国皇家空军所独占。
圣纳泽尔
在德舰冲过英吉利海峡之后一个月,英国皇家海军袭击了圣纳泽尔,从而大大地挽回了它已失去的声誉。圣纳泽尔港是德国的一个重要潜艇基地,港内有一个可以用作干船坞的船闸,这是德国在国外唯一的一个能容纳“梯尔比兹”号战列舰的干船坞。为了摧毁这个船闸,破坏潜艇基地设施,英国人准备将英国海军的“坎贝尔敦”号(原美国驱逐舰“布坎南”号)作为一艘爆炸阻塞船,去撞毁闸门。另有一个大队的摩托艇运载了一支由突击队员组成的袭击队前往配合,并摧毁港口设施。1942年3月27日深夜,艇队在R·E·D·赖德海军中校的率领下驶入了卢瓦尔河。由于他们预先制定了识别暗号,因而在最后接近阶段争取到了4分钟的宝贵时间。当“坎贝尔敦”号距岸还有1000码时,德国所有的岸炮开了火。“坎贝尔敦”号全速前进,对着船闸径直冲去,将定时炸药置于船闸处。然后,舰员们乘坐摩托艇离开该地。与此同时,突击队员们十分艰难地向岸上冲去,开始对港口和船闸机器实施爆破。主要目的达到后,赖德发出回撤信号,幸存者们成功地撤离了战场。在返航途中,袭击艇队损失了3艘摩托艇。次日晨,正当一群德国海军高级军官在查看“坎贝尔敦”号,准备安排清除这艘阻塞船时,突然炸药爆炸了。闸门被炸毁,在场的检查人员全被炸死。
第厄普
第厄普袭击战发生在1942年8月19日。这次行动的意图是为了给敌人造成损失,而且也是为了检验盟军两栖作战的方法。加拿大有5000名部队参加了这次作战。在这次行动中,陆军打算主要依靠出奇制胜,因而拒绝了海军的舰炮支援。海军只有8艘4英寸(102毫米)火炮的驱逐舰配合陆军作战。袭击部队的一个翼侧由于与一支小型的德国沿海护航运输队发生遭遇,不但失去了袭击的突然性,而且还被德军击退,损失惨重。业已上陆的少数人,不是很快被消灭,就是被俘虏。虽然另一翼侧的袭击获得成功,但袭击第厄普的主力部队遭到失败。参加这次行动的海军指挥官认为,假如有一艘战列舰参战,“战局可能会对盟军有利”。在这次战斗中,加拿大部队损失了3350人,占参战兵力的67%。袭击第厄普的失败对于1942年和1943年横跨英吉利海峡的作战计划是一种打击,它确实暴露出盟军两栖作战计划中的许多弱点,而这种两栖作战计划必须在即将实施的北非和欧洲大规模登陆之前加以修订。
德国海军的改组
德国将其水面舰艇逐渐调往挪威的基地。在那里,这些舰艇可以抵御希特勒所担心的盟军入侵,而且还能打击驶往俄国北部的北极护航运输队。1942年12月31日凌晨,一只由“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型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德国海上袭击舰队同一支英国运输船队遭遇。这支运输船队仅有5艘驱逐舰、2艘轻型护卫舰和1艘拖船担任护航。德国兵分两路:一路由“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率2艘驱逐舰攻击对方的护航舰,另一路则由“吕佐夫”号率其他4艘驱逐舰驶向孤立无援的运输船队。由此发生了二次大战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海战之一。英国海军上校R·S·V·舍布鲁克以他那卓越的才能和巨大的魄力指挥那支小小的护航兵力猛冲猛打,驰骋自如,以致使整个德国袭击舰队不得不以全力来对付他。舍布鲁克将德舰整整牵制了一个多小时,仅仅损失了1艘驱逐舰;与此同时,运输船队趁机逃进了一片雾幕之中。当英国的“谢菲尔德”号和“牙买加”号巡洋舰赶来时,德国人遵照避免与敌主力交战的指令,撤出了战斗。英国的运输船队毫无损失地驶抵俄国。德国损失了一艘驱逐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被重创。然而,对德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损失不在于舰艇,而在于他们的海军,因为这次战斗致使德国海军高级指挥班子发生了大改组。
希特勒收到这次战斗经过的报告之后,大发雷霆。他扬言,要将所有的重型战舰报废掉,以这些钢材用于陆军与空军,人员可以配属给潜艇,因为只有潜艇才是唯一能够进行有效作战的海军部队。他命令雷德尔元帅向他报到,并让他亲自接受报废大型战舰的命令。但是,雷德尔设法拖至1月6日才去进见希特勒。雷德尔一面在等候希特勒冷静下来,一面为他准备了一种浅易的有关海上力量的指南,并指出德国大型军舰对消弱英国海军的重要性。然而,在此期间,戈林说服了希特勒。戈林一向非常嫉妒雷德尔,想方设法诋毁他。戈林一贯喜欢自吹自擂,玩弄权术,肆意造谣中伤他人。他提议只用空军来打赢这场战争。他许愿要以空袭方法使英国降服,结果失败了;他许愿要以空袭方法使俄国降服,结果失败了;他许愿要保障在俄国的德军的补给,结果失败了;他许愿要保障在北非的德军的补给,结果也失败了;他许愿要摧毁同盟国对英国的海运,结果仍然失败了。但是,他扬言要毁掉雷德尔本人,却成功了。戈林声称水面舰艇所能办到的一切,他的空军不但能够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结果,雷德尔下台了。雷德尔于1943年1月30日辞去海军总司令的职务,由邓尼茨接任。这两人之间有着鲜明的对照。邓尼茨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而雷德尔是一个不大关心政治的职业海军军官;邓尼茨是一个实干家,而雷德尔却象一位海军理论家和历史学家。
邓尼茨接任海军总司令时,他深信希特勒的见解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这一信念只持续了几个月。他任潜艇司令官时,视野有限;当他开始通观战争的全局时,他认识到雷德尔是正确的。所谓海上力量,不仅是指潜艇,还包括其他兵力。他成功地说服了希特勒收回成命,因此,德国的军舰一艘也未报废。但是,这些挽救下来的舰只没有立即受到重用。只是在将近一年之后,德国才再次重用其大型水面舰只,又一次用来袭击俄国北部的护航运输队。
“沙恩霍斯特”号的最后一次巡航
1943年圣诞节前夕,“沙恩霍斯特”号从挪威出发,前去拦截一支驶往俄国北部的护航运输队。但这支护航运输队后来改变了航向,向北驶去。结果,这艘德国战列舰却遇到了英国本土舰队的一支巡洋舰侦察部队。12月26日晨,英国皇家海军的“贝尔法斯特”号同德舰发生了雷达接触,并同“谢菲尔德”号和“诺福克”号一道向德舰开炮射击。可是,恶劣的气候减慢了英国巡洋舰的航速。不久,它们就失去了与敌舰的雷达接触。罗伯特·伯纳特海军中将断定“沙恩霍斯特”号将驶向护航运输队,于是,前去拦截。午后不久,他同敌舰又发生了雷达接触。伯纳特派去实施鱼雷攻击的驱逐舰因海上风大浪高而未得逞。但是,这种攻击的架势足以迫使德国战列舰驶往挪威。这样一来,正中伯纳特的下怀,因为德舰的撤退路线正好为海军上将布鲁斯·弗雷泽爵士(他已接替了约翰·托维爵士,任英国本土舰队司令职务)所指挥的“约克公爵”号战列舰和“牙买加”号巡洋舰提供了一条理想的拦截航向。这时,“贝尔法斯特”号、“谢菲尔德”号和“诺福克”号只满足于跟踪德舰,不打算与敌交战。是日晚,这两支英国部队都到达了预定的按敌地区。可是在这一纬度地区,天色已经漆黑,伯纳特只好利用照明弹进行照明。这时,“约克公爵”号与“牙买加”号发现了“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并在12000码的距离上立即与敌舰交战。随后,英舰对德舰展开了一场由西向东的高速追击战,直到英国战列舰上的14英寸(356毫米)炮弹开始发挥了威力。不久,“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的航速减慢下来。接着,英国驱逐舰对德舰实施了鱼雷攻击,进一步减慢了德舰的速度。“贝尔法斯特”号和“牙买加”号巡洋舰接到用鱼雷击沉德舰的命令后,便与驱逐舰一道对敌发起攻击。将近20时,英舰在北角附近海区击沉了“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
显而易见,“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指挥失当。本来,它比首先同它交战的3艘英国巡洋舰的威力大,很有希望战胜英舰。如果它战胜了英国巡洋舰,接着再继续驶向运输船队,那么,“约克公爵”号的拦截便无可能,至少要在“沙恩霍斯特”号对英国的货船造成大破坏之后才有这种可能。可是,它向南驶,企图进入挪威港口。这就意味着它正向着英国增援部队最可能走的航线行驶。另外,它在逃跑时所采取的航向风险最大,而击伤英舰的可能性极小。“沙恩霍斯特”号出海是为了执行一种特殊任务,即最大限度地破坏同盟国的护航运输队。它放弃了执行这项任务,这就意味着它作了无谓的牺牲品,而且这种损失是无法补偿的。
“梯尔比兹”号的末日
德国现有的一艘主要水面军舰是大型战列舰“梯尔比兹”号,它锚泊在挪威北部阿耳塔峡湾入口处的卡峡湾内。它停泊在这里对俄国北部的护航运输队是一个严重威胁。1943年9月19日夜,即“沙恩霍斯特”号被击沉前三个月,英国的袖珍潜艇攻击了“梯尔比兹”号。6艘袖珍潜艇由舰队潜艇拖带着通过北海,其中幸存的4艘,突破了外围峡湾。X-10号艇因屡遭不幸折身返回,另外3艘艇奋力前进。此后,又有1艘艇失踪。剩下的2艘袖珍潜艇X-6号(由英国皇家海军后备役上尉D·卡梅伦指挥)和X-7号(由英国皇家海军上尉B·C·G·普莱斯指挥)将装了定时器的炸药放在“梯尔比兹”号的舰底下面。尽管德国人发现并俘获了这2艘袖珍潜艇的艇员,但他们无法大幅度地移动舰位,以避免遭受爆炸的破坏。结果,炸药炸坏了“梯尔比兹”号的主机,并严重损伤了舰舵和舵机。
在“沙恩霍斯特”号被击沉之后,盟军获悉,德国人即将完全修复“梯尔比兹”号。为了防止它攻击俄国北部的护航运输队或者象“俾斯麦”号那样闯入大西洋,英国决心再次予以打击。这一次,海军部决定使用航空母舰。经过一个阶段的特种训练,“胜利”号、“暴怒”号、“追踪者”号、“搜索者”号和“皇帝”号上的飞行员做好了攻击准备。为了配合驶往俄国的护航运输队,他们于1944年3月30日从英国出发;4月3日凌晨,开始对敌发动进攻。“胜利”号和“暴怒”号运载着轰炸机;其他3艘航空母舰则提供战斗机掩护。飞机分为两个攻击波对“梯尔比兹”号实施攻击,命中炸弹15颗,对德舰造成大面积的损伤。但由于炸弹穿不透它的8英寸(203毫米)厚的装甲甲板,故未能削弱“梯尔比兹”号的航行能力。
在“梯尔比兹”号的致命伤修复之后,它仍不能出海。由于德国的船厂已被炮火破坏,无法对“梯尔比兹”号进行维修,德国人决定将它送到纳尔维克北面的特罗姆瑟。在那儿,它可作为一个浮动炮台使用。特罗姆瑟处于英国皇家空军远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1944年11月12日,英国派出“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前往攻击“梯尔比兹”号,约有6吨重的炸弹,直接命中了“梯尔比斯”号,一举将它击沉。这一次就谈不上什么修理了,“梯尔比兹”号彻底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