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绝不随便贾馀勇·第四十二计
作者:刘济昆
出自————《毛泽东兵法》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时间/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九四九年一月
地点/江苏徐州
名称/淮海战役
策略/围困敌军二十七万人后,暂缓攻势,旨在干扰敌方主帅对战局之判断,诱其作出错误决策
结果/淮海战役历时六十五天,歼灭敌军五十五万五千人。
毛泽东似乎有千里眼,对战局发展一目了然。他决定乘胜扩大战果,采取南北堵截、中间围歼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为主,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围歼黄维兵团。
毛泽东特别指出,在黄维兵团被围之后,徐州守军可能倾巢南逃。他重申歼灭敌军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决心,指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人要对此作出妥善的部署,以便贯彻“分割敌人,各个歼灭敌人,坚决不让敌人跑掉”的方针。
十一月十五日,中原野战军在双堆集地区完成对黄维兵团的合围,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进逼任桥、固镇。蒋介石此时误以为共军可能先聚歼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所以命令这两个兵团二十六日垦夜南撤蚌埠,据守淮河,阻止共军继续南下,并同时命令黄维兵团向蚌埠靠拢,令徐州杜聿明放弃徐州南下,策应其行动。他强调“守江必固淮”。
在中原野战军合围之下,黄维兵团血肉横飞,到二十八日再也不敢突围。徐州守军连续七天向南猛攻,仍被共军阻滞在四堡以北地区。华东野战军另一部追击南逃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歼其一部。
蒋介石力逾狂澜,急召杜聿明到南京密商,要其避开共军津浦路防御正面,从徐州西南绕道南下。同时又令徐州剿总司令刘峙飞返蚌埠,另组指挥所,督李、刘兵团再次北犯。企图南北对进,攻击中原野战军侧背,解黄维兵团之围,尔后一起南撤,以保存实力。
十二月一日夜晚,杜聿明派杂牌军孙元良、李弥两兵团打头阵,以王牌邱清泉兵团殿后,共率二十七万人马弃守徐州,向西南奔逃。
华东野战军立即命令南线机动兵进行追击。共军对溃逃的敌军实行平行追击,多层拦击,多处兜捕,经过三天追击,终于在十二月四日拂晓,将杜聿明所率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全部合围在徐州西南一百三十华里处的陈官庄地区。孙元良兵团力图突围,被共军全歼,仅孙元良只身逃去。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各围住的一大堆敌兵,都是对方精锐兵团。
毛泽东又分析了战情,为加速战役进程,决心采取“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围住杜聿明,阻止李延年”的方针。
六日晚至十五日,中原野战军采取紧缩俄困,“攻占一村,巩固一村”的打法,经过反覆争夺,连续对被围之敌实施攻击。
经过二十多天激战,十二月十五日,黄维兵团在宿县西南被全部消灭。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被共军生俘。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就此打赢。
共军如果贾其馀勇、大可迅速歼灭杜聿明部。但是,毛泽东于十二月二十二日指示:只要杜部不大举突围,应休息到一月五日左右开始攻击,较为适宜。
毛泽东为何指示围而不攻呢?原来这是毛泽东考虑全局才作出这一决定。或可说他足智多谋,或可说他花样百出。
当时,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黄伯韬、黄维两兵团接连呜呼哀哉;而在华北战场上,平津战役已开始,傅作义所指挥的六十多万国军,为东北赤化所震惊,加上大沽与天津之间交通全被截断,急忙收缩兵力,企图海运南撤或西退绥远。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于十二月二十日要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从速完成江防准备,又指示刘峙部将总部不必要人员及笨重辎重适时南运、企图将主力转运到江南预定位置,守备江防。对华北方面国军,蒋介石打算“俾万不得已时撤回江南”,派船接运。
在国军将要南撤而未实行时,淮海前线与华北战场部队采取“围而不攻”或“隔而不围”的办法,互相呼应,推迟攻击,“缓和局势”,就具有颇大战略意义。这样可以麻痹对方,使蒋介石暂不海运平津地区军队南下,促使他们下决心在江北苦战硬拼。这样,共军就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以便淮海、平津战役互相配合,达到大量歼敌目的。淮海前线暂留杜聿明馀部,又好比是扔出一块“鱼饵”,在共军歼击杜聿明战况紧急之际,李延年兵团可能再次北上救援。届时担任南线防御的中原野战军各部,便可诱敌深入,围歼其一部。
杜聿明所率部队被共军围困期间,断草绝粮,饥寒交迫。后来无米断炊,只好剥树皮、啃马骨头充饥,甚至出现人吃人状况。
一九四七年一月初,东北华北两野战军分割包围傅作义部队,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国军南下的任务已经完成,毛泽东立即命令淮海战场对敌军发起总攻。
从一月六日下午至十日下午,双方激战,共军终于摧毁对方最终一个孤守点——刘集。这样,杜聿明南下兵团约二十万人全部完蛋,杜聿明被俘,邱清泉当场被击毙,只有李弥只身伪装遁去。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五天,共歼灭对方精锐部队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共五十五万五千人。
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村对酒当歌,绝不会感叹人生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