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夏季德军东线的崩溃·第十
作者:蒂佩尔斯基希 ·德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德国)》
出自————《战争通史》
俄军完成以夺取克里木半岛告终的春季攻势后,东线德军尽管受到了更大的削弱,但仍扼守着绵亘的正面。“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第6、第8集团军及编进其中的罗马尼亚部队负责掩护多瑙河下游及巴尔干半岛的接近地。
德军在这里的防线沿德涅斯特河下游并经雅西向喀尔巴阡山伸延。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一些师加强少量德军,扼守着东喀尔巴阡山各山谷。“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科洛梅亚地域与这些师相邻,它以所属坦克第1、第4集团军掩护由喀尔巴阡山东北坡伸展到科韦利以北地域的加里西亚地区。“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即由此开始,它由平斯克以南沿普里皮亚季河伸展成一个向东突出300公里,并由第2集团军扼守的弧形。
第9集团军在博布鲁伊斯克东南别列津纳河两侧防守。它在别列津纳河与第聂伯河河间地带同第4集团军相邻,后者当时防守着南起贝霍夫,北至奥尔沙东北地域,东连普罗尼亚河的一个大登陆场。坦克第3集团军与第4集团军并肩占领防御,扼守维捷布斯克南北地域。该集团军靠后的左翼与“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的联系很不巩固,因为俄国人在这两个集团军之间向陶格夫匹尔斯方向打进了一个危险的楔子。除南翼的这个弯曲部外,由第16、第18集团军防守的“北方”集团军群战线差不多是成直线向北伸延的。长达130公里的楚德湖使这一地段节省了许多兵力。直属“北方”集团军群的“纳尔瓦”战役集群,扼守着楚德湖与芬兰湾之间的地峡。在列宁格勒附近抢救出来的攻城炮兵中,有几个重炮连由该集群调遣。
春季泥泞时期过去以后,德军还十分需要喘息时间,特别是正面南段各师更是如此。装甲师普遍撤到后方进行补充。但步兵师整整三年来在所有地段都几乎连续作战,只有极少数例外,它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休整。这些师的地段一旦休战,它们差不多总是要拉开防区,以腾出兵力去应付其他需要,不管怎样,它们从未免除过构筑防御地区和夜间值勤等漫无止境的差使。它们也能得到补充兵员,但远不足以弥补损失。齐装满员的步兵师早已不存在了。尽管前线的损失无法弥补,后方却仍在继续组建新师。这纯属自我欺骗,因为这些新兵团包括一部分从医院归队的原属旧师的人员。这种补充新兵员的方法自然使所有前线指挥官感到气愤。尽管陆军的迫切需要无法满足,党卫队师的数量却增加得特别快。
这些新兵团使原有的师加重了负担,这不单因为它们夺走了暂时失去战斗力,而后者又很需要的有生力量。技术装备的损失也只能得到部分补充,因为武器首先要用来装备新组建的师。德国军事工业已经无法满足由于损失巨大而不断增加的技术兵器需要量,它的生产规模也不可能再扩大。结果,汽车和机枪便十分缺乏。弹药通常只勉强够用,但就重迫击炮和自动枪这两种主要步兵武器来说,即使在作战间歇实行最严格的节约措施,所前送的弹药也不能满足最低限度的需要。
总的说来,东线德军是统帅部手中战斗力仍然相当可观的工具。诚然,他们现在未必能承受过重的负担,而大的事变则可能导致危险后果。在此条件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能以现有薄弱兵力支持下去,并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战胜俄国人优势的其他办法是没有的。过去通过从西线调遣兵力总是能在决定关头挽救局势,现在再不能指望这样做了,因为敌人随时可能在那里开始入侵。
但是希特勒根本不打算考虑这些相当重要的观点,因此于5月月中责成东线军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扼守所占领的地区”。
俄国人无疑在准备夏季进攻,但当时还没有任何情报能使人预见到进攻的一个或几个方向。由于空军和无线电侦察通常能够正确无误地发现俄军兵力的大规模调动,所以可以认为俄军暂时还没有实施进攻的直接威胁。迄今只发现敌人从后方向卢茨克、科韦利、萨尔内方向进行了持续数星期之久的紧张铁路输送,但并未接着在战线附近集中新锐兵力。有时只好把推测作为依据。在陆军总参谋部,人们认为敌人可能再次向科韦利进攻,因为他们估计敌人会把基本力量虽集中在喀尔巴阡山以北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当面,以迫使该集团军群向喀尔巴阡山退却。他们预言“中央”和“北方”集团军群将会有一个“平静的夏季”。另外,普洛耶什蒂石油区也使希特勒格外不安。对于敌人将会在喀尔巴阡山以北或以南(特别是以北)实施第一次突击,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除此以外,德军统帅部还正确地估计到,在西线建立必将使德军无法从那里东调兵力的强大第二战场之前,俄国人不会发动进攻。
1、俄军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进攻
也许是为了利用同盟军6月6日在法国登陆的心理影响和俄军对德军大举进攻前剩下的时间,俄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出乎芬兰人意料,突然在列宁格勒西北转入进攻。芬军在德军“北方”集团军群退到纳尔瓦、楚德湖一线后,仍然留在列宁格勒附近。芬兰人在拉多加湖与奥涅加湖之间的斯维里河防守。
俄国人在6月9日实施其惯用的预先出击后,次日即在炮兵和航空兵强有力的支援下,试图在卡累利阿地峡中央由4个芬军师防守的宽约60公里地段实施突破。象往常一样异常顽强地进行搏斗的芬兰人,由于使用了强大预备队,曾在五天中制止了俄国人的突破。但他们随后就不得不屈服于俄军优势兵力的压力,在进行阻滞战斗中退到了维堡以西和武奥克萨河一线。维堡因位置不利,不能包括在新的防御体系里。同时,芬兰人为组建预备队,已开始把军队从斯维里河撤到旧国界,因此也开始从奥涅加湖以北地域撤退。
芬兰人了解到俄军进攻的规模后,立即迫切要求德国取消对供应他们武器弹药的禁令(这一禁令是希特勒在芬兰人春季同苏联举行谈判后发出的),并以航空兵实施支援。这两项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当芬军战线很快撤到维堡地区,而且在这一地区也不能保证阻住敌人时,他们又于6月19日请求调6个德军师到他们战线。这个要求是德军统帅部无法接受的,它的提出也可能仅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所以被希特勒所拒绝。但他答应继续以自行火、炮兵和航空兵实施支援,因为他无论如何不打算听任对德国友好的又一个国家退出战争。基于这种考虑,他派里宾特洛甫于6月22日前往赫尔辛基。里宾特洛甫要求芬兰在德国不再拒绝向它提供任何武器援助的情况下,要表示同德国团结一致。虽然芬兰政治领导人指望依靠德国援助能够撑持下去,因而只在万不得已时才会同意俄国人的条件,但德国提出的关于坚定不移地把芬兰的命运同它联系在一起的要求,也需经芬兰国会批准。而根据国会的立场,这个要求是无法达到的。经过多日的谈判(由于里宾特洛甫态度强硬,谈判气氛显得十分紧张),赖蒂总统表示将在一封不必经国会批准的私人信件中向希特勒保证,芬兰未经德国同意将不退出战争。接着,德国方面答应继续供应武器。
这样就又一次避免了可能的决裂。不过芬兰人不动声色地保留了在绝望情况下不再继续战争的权利,因为战争会导致巨大损失,可能对人民的生存造成威胁。他们并未长时间等待机会。由于使用了从其他战线调来的预备队,芬军在7月18日俄国人突然停止进攻之前,守住了自己的新防御地区。俄国人未能在这里依靠有限兵力达到自己的目的。现在,使用自己的全部兵力去对付德军,对他们要重要得多,因为他们已经在那里展开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进攻战役。
2、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溃败
敌人在“中央”集团军群正面的意图大约到6月10日前才开始明朗。正是在德军统帅部最没有料到敌人会进攻的这一地方,开始出现了俄国人进行大规模备战的明显迹象。无线电侦察不断报告发现新集团军,航空兵发现铁路输送繁忙,公路运输紧张。总是出色工作的炮兵仪器侦察营也察明,调到这里的俄军炮兵庞大兵力开始在德军这一集团军群的许多地段进行试射。俘虏供称,敌人后方调来了“突击部队”。在迄今由战斗力较弱的部队扼守的所谓“防御地段”,发现这些部队已被强大的兵团所代替。又过了几天,“中央”集团军群长官已经完全清楚,敌人正在这一正面展开重兵。此外,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奥尔沙和维捷布斯克这几个未来的突击方向已经很明显。对各种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敌军备战景象是如此明确而清晰,以致根本用不着推测这是否可能在进行模拟和徉动。6月14日,陆军总参谋长召开了有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参谋长参加的会议。“北方”集团军群和南部两个集团军群的参谋长们一致报告,他们当面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俄国人在进行近期内进攻的准备,“中央”集团军群的参谋长们则一致指出,俄军重兵在他们集团军当面已差不多完成展开。但是,陆军总参谋部和希特勒本人关于俄军最可能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当面进攻的偏见是那样根深蒂固(当时指挥加里西亚战场的莫德尔所持的偏激观点对此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以致他们已经无法摆脱这种偏见。当然,俄军在“中央”集团军群当面展开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判断俄国人的计划时,却认为这里的展开只起着从属作用。因此估计“中央”集团军群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击退那种显然只是为了牵制其兵力而实施的进攻。关于俄国人将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当面实施主要突击的观点仍然占上风。于是,大部分装甲师都集中在那里,大家都相信终于要在那里再次“以突击对付突击”了。“中央”集团军群请求至少要多调给它一点预备队,对这一请求的答复是:东线的形势不允许变更兵力部署。
实际上,“中央”集团军群把一个坦克军转隶给科韦利地域的坦克第4集团军后(早在该市被围困时,集团军群就把大量坦克和相当多的军队编进了这个军),用来防守1,100公里正面的兵力便只剩下38个师,其中34个师已经使用。预备队只有3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其中一个步兵师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由于敌人显然打算同时进攻集团军群的所有集团军(看来只有第2集团军除外),集团军群长官不可能象去年冬季那样,通过迅速从未受冲击的地段调遣一些师的办法,在受威胁地点组织可靠的防御。在几个月里,各集团军司令一再向集团军群长官,而集团军群长官又向希特勒毫无效果地请求准许缩短战线。第聂伯河陡峭的两岸有一大段是坦克无法通行的,第4集团军从1943年秋季起就在该河的贝霍夫和奥尔沙之间构筑了防御地区。此外,它还违背希特勒的意愿,在集团军群长官默许下,一连几个月沿别列津纳河构筑另一道防御地区。假如从占领着的第聂伯河登陆场撤出,就能使集团军大段正面固若金汤,同时节省不少兵力。而在俄军进攻之前预有准备地把军队撤到博布鲁伊斯克、波洛茨克一线,效果会更好,因为那样可以建立平直而又大大缩短的战线,使敌人的兵力展开立即失去任何效果。
“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布施元帅未能在希特勒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早在5月底,他就试图指出战线长度与军队数量不相称,力争改变该集团军群防守所占领地区的任务,但遭到了激烈反对。希特勒恬不知耻地问布施是不是属于那种总是向后看的将军。此后,布施只好对希特勒俯首贴耳,着手执行他的命令。投入全部力量去构筑前进地区。布施也许不想再讨没趣,所以在6月月中完全确定该集团军群当面之敌的进攻准备规模之前,再也没想争取定下别的决心。看来,统帅部仍然没有料到敌人会在这里以大兵力实施进攻,其目标又会象几天后察明的那样远大,所以明显过高估计了防御成功的把握。6月20日,当游击队在平斯克-卢尼涅茨、鲍里索夫-奥尔沙、莫洛杰奇诺-波洛茨克等铁路,也就是在“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线上进行大规模破坏时,对于进攻开始日期的最后一个疑团消散了。
6月21日至23日,俄军4个方面军开始向维捷布斯克两侧、奥尔沙和莫吉廖夫,以及博布鲁伊斯克南北发动进攻,以摧破“中央”集团军群防御。从最近几次进攻战役起,俄国人实施进攻的方法已经更加完善。诚然,进攻前夕仍要实施战斗侦察,但现在在进攻之前同时实施比过去各次战役猛烈得多的数小时炮兵歼灭射击,并大规模地使用空军庞大兵力。也许为了使空中突击达到最大威力,它们对在俄军决定性进攻方向上防御的德军3个集团军都实施了间隔期为一天的空中突击。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结束后转入进攻的步兵兵团,也得到航空兵非常有效的支援和掩护,这是为了使过去常常破坏俄军进攻的德军炮兵失去作用。由于德军飞机数量不多(第6航空队只有40架完好的歼击机),现在俄国人的空中优势也和他们的西方盟军一样大了,虽然从绝对数字来看,是根本不能把俄国空军与同盟国空军相提并论的。步兵完成突破后,强大的坦克兵力立即进入突破口。
还在俄军进攻的头几日,许多地段就已出现了危险态势,而预备队却很少。进攻效率的提高排除了德军实施某种有效支援的可能性,使俄国人能够极其迅速地取得很大战果,因此,德军已经不可能挽救局势。
6月21日,巴格拉米扬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分别在维捷布斯克西北和东南深深楔入坦克第3集团军的防御。在维捷布斯克西北的进攻特别令人伤脑筋,因为它与其他战线的突击不同,具有充分的突然性,对于决定性战役方向上防御特别薄弱的地段危害很大。次日傍晚,这些深远的楔入行动发展成了突破。在坦克第3集团军西翼之后担任预备队的一个德军师进入交战,也未能挽救局势。“中央”集团军群长官不得不承认,坦克第3集团军不能依靠自己的兵力恢复态势,它已经没有预备队,而敌人完成突破后则取得了机动自由。在维捷布斯克地域防守的一个军差不多已受到合围。向希特勒发出的关于立即放弃“要塞”,以救出在此防御的几个师用于尔后作战的请求,“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遭到粗暴拒绝,这里所说的原因是指芬兰有退出联盟的危险。希特勒把科韦利作为范例,它曾不顾敌人占有巨大优势,在解围之前坚持了好几个星期。很难说这一答复里什么成分更令人惊讶——是妄想以规模如此小的事件去影响芬兰的立场呢,还是完全无视科韦利和维捷布斯克所受合围的原则区别。最高军事当局在以后的决定性日子里,也一直坚持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固执态度。这样,本来在及时采取措施情况下还能设法缩小的失利,就变成了惨败,虽然在程度上稍逊于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但就规模和后果而言,已超过后者。
当俄国人6月23日在维捷布斯克附近实施突破时,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南翼军队在奥尔沙以东对第4集团军北翼发动了进攻,由扎哈罗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则对莫吉廖夫方向的第4集团军中央发动进攻。在这里,特别是在莫吉廖夫方向,俄国人也实施了一些深远楔入行动,这些行动到第二日就有了发展成突破的危险。第4集团军预备队——正在进行补充、并且只适于防御的一个师,被调到了莫吉廖夫以东形成的缺口。6月24日,集团军群长官拒绝了该集团军司令关于准许他们退到沿第聂伯河构筑的所谓掩护阵地的请求,严令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主动放弃仍然未受到冲击的地段。正是在这一天,集团军群长官得知敌人已在坦克第3集团军正面实施突破,并已前出到战役地区。
同日,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也开始从罗加乔夫西北地域,并沿别列津纳河向博布鲁伊斯克方向对第9集团军发动进攻。这里的战事发展大致和两个友邻集团军正面的情况相同,敌人在第一日即打进了几个又深又宽的楔子。次日,在博布鲁伊斯克地域占领防御的几个军遭到合围。由于集团军唯一的预备队——坦克第20师的使用不够迅速(话说回来,迅速使用即使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也无法改变第9集团军的命运),该集团军司令约尔丹将军被撤了职,福尔曼将军接替了他。
到6月24日前,坦克第3集团军防御在维捷布斯克以南出现了宽达40公里的缺口。沿该市两侧突进的俄军各集团军的相邻翼侧得以会合。集团军长官再次请求准许放弃该市。不难设想,企图不顾防御中被打开的缺口而扼守“要塞”(其卫戍部队要占用很多兵力),有可能产生致命后果。但希特勒仍然命令以一个师留在维捷布斯克,另两个师向自己军队靠拢。不过坦克第3集团军正面的战事发展得极为迅速,以致所有3个师都被敌人所围歼。
到6月24日傍晚,集团军群司令部对于敌人的进攻规模和威胁各集团军的危险,已经不存在任何怀疑了。集团军群长官再次要求改变赋予他们的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这个任务仍然规定坚守俄国人发动进攻前德军所占领的防御地区。希特勒又拒绝了这一要求,只准许稍微缩短第聂伯河以东的战线,但这并不能解决主要问题——消除对第4、第9集团军翼侧的威胁。6月25日,博布鲁伊斯克地域第9集团军的态势变得很严重,同第4集团军的联系在罗加乔夫西北被切断。敌人在这里向西深远推进,开始威胁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公路,同时威胁两集团军的相邻翼侧。第4集团军中央在莫吉廖夫方向被突破,其左翼受到了合围威胁,因为北面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维捷布斯克东南突破后,即以重兵沿明斯克公路干线推进。刚开始指挥第4集团军的蒂佩尔斯基希将军代替休假的海因里齐上将,负责于6月25日夜间把该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但这一决心已下得太晚。坦克第3集团军南翼的防御已被突破,集团军中央在维捷布斯克附近遭到合围。在维捷布斯克西北,一个疲惫不堪的军企图同右翼配置在波洛茨克附近的友邻第16集团军保持联系。
6月26日的战事更深刻反映了威胁第9、第4集团军的灾祸程度。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博布鲁伊斯克以西实施的突击,有可能切断第9集团军通往西部的补给线,并与在北翼实施的急进相结合,合围该集团军。第4集团军南翼暂时还可以无阻碍地退过第聂伯河。敌人涌向莫吉廖夫,在莫吉廖夫与奥尔沙之间与第4集团军退却部队同时渡过第聂伯河。奥尔沙受到了三面包围,只在西南方向还有一条通道可以通行,该集团军左翼被迫朝这里退却。经莫吉廖夫、奥尔沙、鲍里索夫的该集团军补给线被截断,因为敌人通过从北面实施突击,在奥尔沙、鲍里索夫地段切断了明斯克公路干线。被击溃的坦克第3集团军残部企图在波洛茨克东南西德维纳河附近阻住敌人前进。第4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相邻翼侧之间被打开了一个90公里宽的缺口,俄军快速兵团沿先诺两侧进入了这一缺口。
为了尔后能恢复被突破的正面,现在每个士兵都很宝贵,但就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希特勒却无视一切反对意见,再次命令把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和奥尔沙当作“要塞”来防守,在每地各留下一个师。过了两天,当奥尔沙已经失守,另两个城市又都受到敌重兵迂回和包围后,这个命令才撤销,但已为时太晚。在本应当作“别列津纳新防线基础”来防守的博布鲁伊斯克地域,敌人对第9集团军主力的合围已经完成。第4集团军把一半兵力撤过了第聂伯河,但是它在这里不知不觉地退到了几乎延伸到明斯克的辽阔森林沼泽地。该地区三年来一直被兵力很强的游击队所控制,德军却始终未能加以占领。在这块几乎被原始森林所覆盖的难以通行地区,所有渡口和道路都已被破坏。由于敌人以重兵向西南方向推进,已经在奥尔沙-鲍里索夫地段切断公路干线,所以只剩下莫吉廖夫-别列津诺-明斯克土路作为第4集团军唯一的退却和补给道路。在这条路上逐渐聚集了所有后勤机关和辎重,以及越来越多的军队。
6月29日,第9集团军主力被合围于博布鲁伊斯克地域,第4集团军沿沼泽地退到别列津纳河,坦克第3集团军残部则在列佩利附近被击溃,与继续在波洛茨克地域防守的第16集团军失去了直接联系。
陆军总参谋部很了解危险的严重性,并认为所发生战事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中央”集团军群的范围,因此必须定下适应整个东线范围的基本决心。现在只能定下这样的决心,把一直还在波洛茨克、普斯科夫、楚德湖、纳尔瓦一线防守的“北方”集团军群撤到陶格夫匹尔斯、里加一线,而不管这样做与政治上的重大考虑多么矛盾。在西德维纳河下游这一大水障碍南面,“北方”集团军群用一半兵力就可以应付,从而立即腾出整整一个集团军。只有采取这样的根本措施,才能保住“中央”集团军群北翼,而它的中央也才能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编成内得到援兵。由于希特勒在此情况下仍然对明智的主张置若罔闻,所以在东线德军的历史上又开始了新的悲剧。希特勒和军队各级指挥机关就是否及时撤退“北方”集团军群问题展开了斗争。指挥官们没有一天不以越来越强硬的方式向希特勒提出那样的要求。尽管如此,“北方”集团军群(后来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仍然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结果,它只好在远离展开决定性战事的那些地区进行英勇但却意义不大的孤立斗争,而没有参加帝国保卫战的任何可能性。莫德尔元帅是把“北方”集团军群撤到西德维纳河以南的最热心拥护者之一,他继续指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同时于6月28日取代布施元帅当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莫德尔为在新建立的战线恢复态势耗费了许多精力。这是一项长期而困难的工作。仅仅因为他不迟延地提出要求和申请,从暂时还由他管辖的一些地段增调了几个装甲师,这项工作才使他感到轻松了一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除已经调出的那些师外,不可能再调出步兵师。因此,正确解决“北方”集团军群撤退问题,对莫德尔来说是很重要的。用从丹麦和挪威开来的那些师进行支援,满足不了他对援兵的迫切需要。
只有南面未遭冲击的第2集团军(它只因第9集团军防御被突破而撤回了突出的翼侧)及北面波洛茨克地域的第16集团军,可以作为建立新战线的基础。这两个集团军之间宽达300多公里的整个正面都已被突破。
首先开到的3个装甲师中,有2个已调到斯卢茨克地域,任务是与在其后跟进的2个步兵师一起,肃清那里的敌人,并扼守该地域,此外,还要帮助第9集团军的几个军突围——现在这几个军正试图在博布鲁伊斯克西北向西突围。6月28日,制止敌人在鲍里索夫地域渡过别列津纳河的坦克第5师,开到了第4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相邻翼侧之间的地段。但是随后几日,“中央”集团军群就面临着新的危险,使在斯卢茨克、明斯克、波洛茨克一线建立新防线的一地希望都成了泡影。俄国人有足够的兵力和空间实施战役机动,能够在围歼第9、第4集团军的同时,给自己提出更广泛的目标。很显然,他们的意图是由斯卢茨克前出巴拉诺维奇,并经列佩利前出莫洛杰奇诺,不让德军在明斯克南北建立新的防线。现在,“中央”集团军群长官的基本力量都调来消除这一新威胁了。只有把担任预备队的弱小兵力和开到的援兵使用在防守地域纵深,才能挽救局势,但这样做就意味着不得不让被围于中央、只能依靠自己力量的两个集团军听天由命。第9集团军被围各部队突围速度太慢。第4集团军长官集中一切可能集中的力量,试图在别列津诺附近及该市南北地区扼守别列津纳河上各渡口,从翼侧保障这些部队。其所属3个军仍然留在该河以东,正艰难地抗击从正面和翼侧实施猛攻的敌人及游击队,设法通过难以通行的沼泽地。在别列津诺附近越过别列津纳河的道路早已被碾坏,但这是可供退却使用的唯一一条道路。源源不绝的重炮、高射炮兵连和各种车辆竭力沿这条道路行驶。敌航空兵的不见断袭击造成了严重损失(其中包括两名军长和一名师长牺牲),并使退却纵队不断发生阻塞。俄军强击机不时破坏别列津诺大桥,于是每当不知疲倦的工兵冒着生命危险排除故障之前,东岸便聚集无数车辆。为数不多的德军歼击机只能偶尔和短时间地把敌航空兵逐出。在这些日子里,第6航空队感到油料奇缺,致使航空队长官连现有弱小兵力也无法充分利用。油料不足还使德军无法用汽车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正面运来哪怕一个步兵师。
7月初,第9、第4集团军的命运已经注定了。第9集团军至少还有部分兵力(总数约15,000人)可以不带重武器和火炮,与派到斯卢茨克东北地域的那个装甲师会合,而第4集团军长官指望用来掩护所属各军向别列津纳河退却的弱小兵力,则越来越需要在敌人翼侧突击下后退。在别列津纳河以西,敌人由博布鲁伊斯克地域向北和经鲍里索夫向南分别实施突击,而自坦克第5师撤退后,扼守鲍里索夫已经不可能。为了不致丧失最后一点兵力和不致彻底敞开通往明斯克的道路,第4集团军只好撤离别列津纳河。
但是,俄军各楔形突击集团继续向斯卢茨克和莫洛杰奇诺方向深入。7月2日,敌南集团在斯托布齐附近进抵明斯克-巴拉诺维奇铁路,北集团则接近了莫洛杰奇诺和斯莫尔贡。次日,俄国人击溃了仍然在鲍里索夫和别列津诺通往明斯克的道路上阻拦他们的弱小屏护队,冲进了明斯克。该市作为“要塞”得到了一切必要的保障,但由于兵力不足,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
防御中合理作战的目的是保存自己的兵力和给敌人造成尽可能大的损失,以使双方兵力逐渐达到平衡(哪怕以失去地盘为代价),但是,至今已持续10天的交战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大约25个师被消灭和合围。只有在第2集团军南翼防守的少数兵团仍然符合要求,而那些免于被歼的残部实际上已完全丧失战斗力。现在应以逐渐由友邻调来的兵团、少量新组建而又尚未编成师的步兵团,已扩编成摩托化步兵旅的“元首卫队”、后方警卫师、东普鲁士军区的警察分队和部队来建立新的战线,它将能在距东普鲁士边界尽可能远的地方阻住逼近的俄军各集团军。7月4日,“中央”集团军群长官报告,敌人在集团军群当面350公里突破正面上有126个步兵师、17个摩托化旅、6个骑兵师和45个兵力为1个旅的坦克兵团,而集团军群只有8个兵力为1个师的兵团与这一集团对抗。
随后几日,敌人各快速兵团在中央地段的推进遇到了天然障碍——纳利博克森林。由涅曼河上游的许多支流形成的这一广阔森林沼泽地,使敌人在明斯克与利达之间60公里正面上前进受阻。这一林区的西缘由一个临时拼凑的兵团负责掩护。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各装甲师在纳利博克森林以南向巴拉诺维奇进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则在林区北缘经莫洛杰奇诺附近的通道为自己开辟道路,以便向维尔纽斯突进,包围第4集团军北翼,扩大该集团军与坦克第3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坦克第3集团军在纳罗奇湖以北被迫继续向西退却。与此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企图包围第16集团军南翼,该集团军直到7月4日才获准放弃波洛茨克地域,但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就是它不能一直退到陶格夫匹尔斯。“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林德曼上将在随后几日多次请求及时准许他撤回自己的南翼,并且拒不执行要他用明显不足的兵力对追击坦克第3集团军的俄军实施反突击的命令,因而被弗里斯纳将军所取代。
“中央”集团军群由于受到敌人不断增强的猛攻,甚至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当前任务——守住巴拉诺维奇,建立由这个城市经纳利博克森林伸延到纳罗奇湖的新防御地区。现在敌合成集团军在其摩托化兵团之后进攻。它们被第9、第4集团军主力的殊死抵抗所阻,因此,这种抵抗并不是徒劳的。曾试图通过空中补给支援被围德军。7月5日,从明斯克以东地区发来了最后一份无线电报。这是被围军队突围到达的最西边一个地区。由于德军战线向西溃退的速度比被围军队突围的速度要快得多,他们只好停止没有希望的战斗,当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俘虏。在整个8月份,许多人单独或成小群克服难以相象的困难,向自己的军队靠拢,但那时德军早已溃退到东普鲁士边界了。
俄军各集团军毫不松懈地力图把德军建立新战线的所有企图粉碎在萌芽状态,因此向巴拉诺维奇、维尔纽斯和陶格夫匹尔斯以南等方向派出了强大的突击集团。“中央”集团军群长官企图击退俄军向巴拉诺维奇和维尔纽斯方向的突击,不断以一些装甲师对敌突进部队实施反冲击,其他兵力则从不坚固的防御地区逐渐和一步一步地实施退却,指望新锐兵力开到后能够阻止敌人进攻。德军几乎每天都在各个地段处于危机状态。第2、第4集团军在这些阻滞战斗中勉强保住了相互之间不巩固的联系。到7月12日前,它们已被迫从卢尼涅茨、巴拉诺维奇、利达以东一线退到平斯克、斯洛尼姆、格罗德诺以东、阿利图斯一线。俄国人挺进比亚韦斯托克和布列斯特的意图已经很明显。
坦克第3集团军残部的处境仍然很难预料。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其南翼继续向维尔纽斯推进。按照希特勒的命令,该市由于具有“巨大的战役意义”,必须予以坚守,“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当时城里剩下7个步兵营和几个炮兵连——前线十分需要这些兵力却得不到,而要较长时间守住这个“要塞”,这点兵力又不够。7月7日,他们遭到合围。7月12日,在莫德尔一再指出该城守军被灭毫无意义之后,他们才获准靠拢在考纳斯方向阻止俄国人推进的德军战斗群。同“北方”集团军群仍然没有联系,因为由陶格夫匹尔斯地域沿铁路向维尔纽斯方向实施的反突击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北方”集团军群陆上交通线被切断的威胁越来越严重。莫德尔再次企图说服希特勒定下“重大决心”——把“北方”集团军群撤到西德维纳河。但是,现在除以前促使希特勒拒绝的政治上的考虑(即会对芬兰产生影响)外,海军领导人也表示反对,因为德军一旦从芬兰湾海岸退却,他们就不可能切断俄国海军前往波罗的海的海路,从而不可能保住同芬兰港口和瑞典的联系,而驻芬兰德军要部分依靠这些港口得到补给。据海军领导人看来,这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但是,以下推测也可能有同样充分的根据:在当时的总形势下,使海军领导人担忧的那种情况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仍然会发生。到那时,就不仅仅是丧失海上阵地的问题,而是除丧失海上阵地外,还将断送两个集团军,它们拥有战斗力最强和最有经验的师,对于防守正飞速向德国边界接近的东线极为必需。希特勒没有迁就两个集团军群长官的坚决请求,而命令将开到第4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的快速兵力编成突击集团,它应从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这一命令实际上无视真实情况,因为如果要阻住俄国人,那就应该首先借助开到的那些师建立多少稳定一些和正面向东的绵亘防御。7月13日,“中央”集团军群长官指出,即使答应派来的所有师能在7月21日前有组织地开到,也只有16个德军师与俄军160个师对抗。
虽然派给第4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的援兵开进速度很慢,这两个集团军仍大致在格罗德诺、考纳斯、乌克梅尔格一线暂时阻住了俄军几乎还没有受过阻挡的推进。敌人经涅曼河实施突破后,已进抵奥古斯图夫,这次突破起先是十分危险的,但随后就被第4集团军几个装甲师实施的翼侧反冲击所阻。接着实施的反突击则把俄军赶回了涅曼河。
3、俄军自喀尔巴阡山至楚德湖的进攻
早在格罗德诺与考纳斯之间的战斗暂时消除了俄国人向东普鲁士挺进的威胁,从而使局势有所缓和之前,俄国人就对友邻“北方”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发动了进攻。俄军统帅部当然了解,这两个集团军群把一部兵力转隶“中央”集团军群后已大受削弱,因此他们认为对喀尔巴阡山到楚德湖之间的整个东线实施突击的时刻已经来到。
7月13日,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对列泽克涅方向的第16集团军实施突击。次日,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在奥斯特罗夫以南第18集团军当面转入进攻。两个集团军打破了俄国人实施突破的企图,并在进行顽强抵抗过程中,于7月20日前逐渐退到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以西一线。
同时,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从罗马尼亚战线得到新锐兵力后,开始在陶格夫匹尔斯以南向西推进,7月21日进抵位于陶格夫匹尔斯以西150公里的帕涅韦日斯。如果俄国人在这一方向继续推进,那么不仅“北方”集团军群可能被包围,而且还在乌克梅尔格地域的“中央”集团军群北翼也会被击溃,此外,还会出现敌人向克莱佩达和蒂尔西特实施突击的威胁。两个集团军群之间的联系已经断绝。“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弗里斯纳将军已预见到战事的这种发展趋势,因此于7月17日要求希特勒使他有权独立定下与托付给他的集团军群有关的决心。他打算把纳尔瓦以南的全部所属军队都撤到陶格夫匹尔斯与里加之间的西德维纳河,以便用因此腾出的兵力恢复同自己南邻的联系。这个“重大决心”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为了能够定下这一决心,他同希特勒斗争了好多个星期。但是弗里斯纳提出意见的唯一结果,是他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上将(其果断性曾得到希特勒赞扬)互换了位置。新司令官应在原来的阵地作战,直到南面新调来的兵力组成强大坦克集群。两个集团军的司令正确地指出,他们勉强恢复的防御如没有装甲师,就抗不住俄国人的突击。实际上,装甲师的抽调一天一天、一星期一星期地拖延下来,因为不断发生新的危机,这些危机没有坦克是无法对付的。“北方”集团军群仍然必须沿纳尔瓦河及在楚德湖地区扼守战线。其毗连西德维纳河的南翼军队,在敌人猛攻下正向西北方向退却,在陶格夫匹尔斯失守(7月27日)后,于8月11日前被迫退到叶卡布皮尔斯、古尔贝内、佩齐雷、楚德湖一线。
在西德维纳河以南,俄国人利用在这里防守的德军的弱点,早在7月底就向西北方向和西方实施深远突击。7月29日,他们经包斯卡和叶尔加瓦(米塔瓦)进抵图库姆斯附近的里加湾,切断了“北方”集团军群向东普鲁士退却的道路。该集团军群在西德维纳河以南留下的大登陆场掩护着里加和自己的后方。在西部方向,俄国人的先遣支队已进至库尔谢奈、希奥利艾以西地区。
早在7月底,当俄国人为在涅曼河下游以北向蒂尔西特挺进和在考纳斯以南前出东普鲁士边界,对坦克第3集团军及第4集团军北翼再度发起冲击时,德军就已发生了严重困难,不可能再从“中央”集团军群所属集团军中抽调装甲师。考纳斯于7月31日失守后,坦克第3集团军经多日极其紧张的战斗,在涅曼河以北被逐过了杜比萨河。俄国人向希奥利艾挺进后,该集团军时刻为自己的北翼担心,而它要掩护的北翼一直伸延到陶拉格以北地区。直到8月10日,俄国人才放弃击溃该集团军北翼和前出蒂尔西特的进一步尝试。于是,战线在拉塞尼艾以南稳定下来。
俄军在考纳斯以南进攻过程中进抵马里亚姆波列和苏瓦乌基。8月1日,俄军坦克先遣部队在维尔卡维什基斯地域已差不多进抵东普鲁士边界。必须把德军强大预备队,其中包括预定用来恢复同“北方”集团军群联系的几个快速师投入战斗,以便在东普鲁士边界附近阻住俄军。大约到8月10日前,这里的局势也开始缓和下来。此后,向北实施坦克突击的准备才终于提到首位。
俄国人是在7月14日对“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发动进攻的。乌克兰第1、第4方面军力图进抵维斯瓦河中游,强渡桑河,并把坦克第1集团军逐到喀尔巴阡山。进攻以布罗德地域的突破为起点,两天后,科涅夫所属各集团军已经在利沃夫以北进抵布格河上游。尔后,乌克兰第1方面军右翼在科韦利附近突破了坦克第4集团军的防御,于是,仍然同时指挥“中央”、“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莫德尔便决心把两个集团军群撤过布格河,以便制止俄国人在它们的接合部突破。但在布格河也无法支持。7月22日,俄国人已进至该河西岸的海乌姆。同日,坦克第1集团军被逐到利沃夫东郊,但它的南翼一直还在斯坦尼斯拉夫以东的德涅斯特河左岸。
随后几日,俄国人向维斯瓦河及桑河挺进,把坦克第1集团军逐到喀尔巴阡山的企图已经很明显。该集团军的处境很困难,因为它的任务是尽可能长时间地扼守斯坦尼斯拉夫、利沃夫一线,而它的北翼正被迅猛推进的俄国人逼到桑河。到月底前,俄国人已在佩列梅什利、雅罗斯瓦夫附近及塔尔诺格鲁德以西进抵桑河。坦克第1集团军中央直到7月27日才由利沃夫后退到桑博尔,南翼则一直还在更东面的斯特雷地域坚守,这是因为必须掩护喀尔巴阡山各山间通路,这些通路一旦丧失,就会为俄国人打开通往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和匈牙利的道路。
早在7月23日,新任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上将就要求一定要扼守桑河和维斯瓦河。必须停止继续退却,因为“不停止就可能逐渐退到奥得河和易北河”。不过,到7月底还是从桑河后退了,因此俄国人在8月3日已进至热舒夫。8月6日,他们开始克服下一道水障碍维斯沃克河,以及桑多梅日附近的维斯瓦河。
在深入加里西亚的同时,俄军进攻从一开始就指向维斯瓦河中游和华沙。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各集团军在海乌姆地域强渡布格河后,继续向卢布林推进,7月24日攻占了这一城市,迫使坦克第4集团军退往克拉希尼克以及普瓦维附近的维斯瓦河。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利用这一翼侧掩护。在弗沃达瓦南北强渡布格河后,转而向北和西北挺进,以便包围“中央”集团军群南翼,同时向华沙前出。随后实施的迅猛推进,使俄国人在7月24日进抵比亚瓦-波德拉斯卡和武库夫两市;俄军中央则逼近了谢德尔采。
为了击退这些极其危险的突击,莫德尔集中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他责成7月月中从前线撤回的第9集团军司令部去同坦克第4集团军,保证守住普瓦维与华沙之间的维斯瓦河。当时,在已经酝酿起义的波兰首都和维斯瓦河只配置了一些弱小的后方警卫部队。答应派给第9集团军的兵力有2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其主力应使用在建于华沙东南的桥头堡。右翼仍然在布列斯特以南的第2集团军,应派出兵力掩护谢德尔采地域。由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已在布列斯特西北进抵布格河,而且在某些地方还强渡了该河,所以一旦俄国人继续从南面推进,十分突出的布列斯特就有遭到合围的危险。虽然“中央”集团军群长官早些时候就指出,由于总兵力不足,扼守布列斯特只能意味着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失,希特勒还是等到要塞被围后才让步。守军只好在7月28-29日向西北退却,遭到了惨重损失。集团军群为第2集团军南翼构筑了由谢德尔采伸延到比亚瓦-波德拉斯卡的新地区(尽管这样做完全是多余的),并且十分及时地把兵力调到了华沙东南地域,从而使俄国人在维斯瓦河与布格河之间的突击被击退。7月27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在加尔沃林地域与前出的德军遭遇。一直到谢德尔采及其以北地区都展开了顽强战斗,俄国人通过这些战斗,暂时在第2集团军西翼与华沙桥头堡之间取得了进展,并从四面包围了这个桥头堡。不过,由于德军通过反冲击于8月3日围歼了俄军突进中的一个坦克军,这一危机也消除了。航空兵在7月28日出动了560架次,大大改善了态势。但是,由于油料长期不足,那样的支援只在极罕见情况下才能提供。
当罗科索夫斯基所属各集团军似乎势不可挡地向波兰首都推进时,波兰地下抵抗运动组织认为起义的时机已经来到。当然,如果没有英国人的唆使,起义是搞不成的。从解放罗马和巴黎那时起,号召即将解放的首都居民举行起义,已成为他们的惯例。8月1日,当俄军突击力量消耗殆尽,俄国人已放弃从行进间攻占波兰首都的企图时,起义却爆发了。于是,波兰起义者只好听天由命。起初,他们的战果是令人震惊的。德国在这个大城市里的大部分军事和非军事机关同外界的联系被切断;各火车站被拥有迫击炮、20毫米高射炮和反坦克兵器的起义者占领;城里各条大街都遭到封锁。德军只守住了维斯瓦河的几座大桥。假如俄国人一鼓作气冲击桥头堡,德军在城里的处境便会绝望。而现在,德军在华沙及其周围已集中了足够兵力,他们至少能够给德国机关提供帮助,夺回火车站,不让该市全部政权转到起义者手中。
但是,在卫戍部队完全镇压起义之前,需要进行残酷而顽强的斗争,这种斗争一直延续到10月份。要迅速可靠地整顿城内秩序,卫戍部队的兵力是不够的。几星期内任何一条大街都不能使用。只能逐渐把起义者赶到个别市区,但他们在那里仍带着波兰人才具有的那种狂热性继续进行抵抗。德军只好用自行火炮去加强庞大的警察和党卫军部队,这些部队采取有计划的行动,肃清了一个又一个街区的起义者。9月初,德军长官建议起义者在对他们相当有利的条件下举行投降谈判。领导起义的波兰将军布尔-科马罗夫斯基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他可能知道俄国人很快将向华沙发动新的进攻,一些波兰部队也将参加进攻。由于这一进攻,德军在维斯瓦河东岸的桥头堡终于在9月18日前被清除。于是德军只好撤出华沙的前地普拉加,并炸毁了河上的桥梁。同日,城市上空出现了120架四引擎美制轰炸机,为波兰人投掷了装备、弹药和给养。不过,当波兰人发现这些物资大部分落入德军手中,而且还有许多飞机被击落以后,他们的情绪就开始低落了。而当德军第9集团军随后几日粉碎解救者在宽正面强渡该河的企图后,起义者更陷于绝望。德军在维斯瓦河的防御得到了巩固,城里在继续采取肃清起义者的措施。波兰人经两个月战斗后终于投降。
俄国人8月初对华沙的突击没有达到目的,便把冲击转移到华沙以南。他们早在追击坦克第4集团军过程中就在这里建立了两个大登陆场,其中北面一个登陆场位于瓦尔卡以东,即在皮利察河口南面重建的第9集团军当面,另一个在其以南80公里的普瓦维附近。为争夺这两个登陆场,在整个8月份都展开了互有胜负的苦战。由于德军在整个东线面临着许多困难,所以往往在最后关头才能在不断扩大的登陆场附近集中足够兵力,通过反冲击缩小登陆场,制止敌人从这两个登陆场向拉多姆实施战役突破。俄国人在这里之所以不能取得战役性胜利,一方面无疑是因为防御军队顽强作战和第6航空队实施了虽说偶然,但却极为有效的支援,另一方面则因为俄国人已把自己的基本力量集中在正面其他地段。
8月,与“中央”集团军群对峙的俄军在维斯瓦河以东的第9集团军左翼和第2集团军当面集中了自己的主要力量。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力图在维斯瓦河与纳雷夫河之间向东普鲁士推进。德军两个集团军发现俄国人准备这一进攻后,为了节省兵力,于8月10日前逐次退到了华沙东北、文格鲁夫、赞布鲁夫一线以及奥索维茨和奥古斯图夫运河以南的纳雷夫河。月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布格河与维斯瓦河河间地带发起冲击。这些冲击造成了很大危险,因为在此之前已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走了几乎全部装甲师,一部分用来清除敌人在维斯瓦河的登陆场,大部分用来在北翼实施突击,以便恢复同“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到8月18日前,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投入进攻的兵力已达的60-70个步兵师,10个坦克和机械化军,3个骑兵军,在十分强大的航空兵支援下迫使第9、第2集团军相邻翼侧退过了布格河。第9集团军在布格河与维斯瓦河河间地带保持了同华沙的联系。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取得这些战果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于8月22日转入进攻。两个方面军企图在维斯瓦河与纳雷夫河之间实施突破。在持续到8月31日的这些战斗中,许多楔形突击集团已深入德军防御地区(特别是在第2集团军地带),它们迫使第2集团军逐渐退到了纳雷夫河中游,但没有完成俄国人预定的突破。经过短时间的间歇后,这两个方面军于9月3日恢复了进攻,把德军两个集团军逐过了纳雷夫河。诚然,第9集团军守住了维斯瓦河畔的莫德林。但是俄国人在普乌图斯克附近建立了一个宽正面大纵深的登陆场。第2集团军也未能制止敌人建立几个小登陆场。9月16日,当俄国人在沃姆扎与华沙之间投入9个集团军,总计71个步兵师、5个坦克军、数个机械化军和1-2个骑兵军以后,这些战斗便告结束。
德军最高统帅部有意加重了两个集团军差不多无法承受的负担,因为它仍然顽固地打算通过从南面实施突破,恢复同“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并在突出的阵地上保持这种联系。为实施反突击调集了2个坦克军(辖5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反突击在8月16日开始,恰恰在这一天,莫德尔元帅被任命为西线德军总司令,而他的职务则由此前任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的莱因哈特上将担任。现在,向北进攻的这个集团军由劳斯将军指挥。
由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在挺进到叶尔加瓦和希奥利艾后,即把自己的主力用来对付在西德维纳河以南防守的第16集团军,所以,德军从凯尔梅、泰尔夏伊一线突然实施的反突击,起初只遇到了微弱抵抗。在此行动的德军转向东北,第二日日终前进至希奥利艾以西和扎加利以南地域。有一个战斗群甚至推进到叶尔加瓦西南30公里的奥采。在这些战斗的影响下,又给各坦克军赋予了宏伟的新任务。想入非非的希特勒和富有热情的古德里安眼看这些军打到了凯代尼艾、帕涅韦日斯、比尔扎伊一线,而德军原拟从那里对敌人深远翼侧实施突击,并调遣坦克第3集团军向考纳斯进攻。随后两日的进展很小,但8月20日的战事又带来了希望。这天攻克了扎加列,北面一个战斗群已进抵图库姆斯,并在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支援下,从那里向里加湾南岸突进,恢复了同“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看来,已经有了定下“重大决心”的好机会。而假如定下了那样的决心,那么,这种使该集团军群其他正面冒很大危险的进攻,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古德里安立即重提了撤退“北方”集团军群的问题,但是遭到了希特勒最激烈的反对。希特勒再次声称,根据政治上的考虑和海军战略的要求,那样的决心是无法接受的。此外,希特勒还在几天后要求立即再调一个装甲师经图库姆斯附近打开的缺口驰援“北方”集团军群,而早在反突击开始前,就已根据他的命令空运了一个步兵师归该集团军群司令调遣。他宁可听任“北方’集团军群重新遭到合围,也不愿改变以坦克加强该集团军群的打算。而遭到合围的威胁在随后几日确实已越来越明显。德军在希奥利艾附近的进攻已经受挫,不得不再次放弃扎加利,只有在那以前就已得到加强的一个战斗群,暂时还在奥采附近向叶尔加瓦方向推进。8月28日,两个坦克军的进攻都被阻住了。不过,俄国人在这一地段的兵力不够强大,不能立即以进攻行动对付德军的突破。他们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应该扼守希奥利艾和叶尔加瓦地域,打破第16集团军随时从西德维纳河以南桥头堡实施突破的企图,最后以进攻行动在涅曼河以北牵制坦克第3集团军仍然面向东方的一翼。
在整个8月份,俄国人在“北方”集团军群东翼对该集团军群实施了最猛烈的进攻。尽管纳尔瓦市已于7月31日落入俄国人之手,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同第18集团军在普斯科夫湖西南岸的联系,又因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于8月月中实施突击而中断,但该集群仍扼守着纳尔瓦地峡。俄国人在此经佩乔雷向沃鲁进攻,并于8月17日夺取沃鲁。几天后,他们强渡了连接普斯科夫湖与楚德湖的狭窄支流,并使这一突击与南面的包围相结合,开始从东面和南面威胁塔尔图。他们在这里的兵力也不足,难以击破德军因援兵开到而得到加强的顽强抵抗,直到月底,塔尔图才失守,随后这一方向便出现了暂时的沉寂。
俄国人8月份在西德维纳河以北的里加方向,又对“北方”集团军群实施了另一次突击。德军在这里的防线差不多沿整条叶卡布皮尔斯-古尔贝内铁路伸延。俄国人在该地段中央的马多纳地域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冲击。但他们在这里也无力击破德军的抵抗,而不得不暂时停止冲击。从9月初起,敌人着手突破里加以南预有准备的防御。为了减轻俄军对在此防守的第16集团军的压力,德军坦克集群在叶尔加瓦以西再度实施了反冲击,并取得了很大成功。9月20日,希特勒把涅曼河与里加之间的作战指挥权全部交给了“北方”集团军群长官,并把坦克第3集团军也转隶给他。这是一个很有问题的决心,因为这样就使“北方”集团军群的注意力分散在纳尔瓦以西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它与坦克第3集团军的利害关系,未必会超出保住叶尔加瓦以北狭窄走廊这一范围,而坦克第3集团军的力量却用子防守涅曼河南北的东普鲁士边界。坦克第3集团军伸延到叶尔加瓦以西地域的北部防御地段很不坚固,只在敌人认为需要容忍时才能扼守。但是一旦俄国人再次进行突破,这条走廊就肯定会被清除,这样,使用“北方”集团军群来防守已经遭到东面和南面包围的东普鲁士的最后可能性必将丧失。估计俄国人实施那种突击的日期不会太晚,因为芬兰已在月初退出战争,现在俄国人正把使用在那里的大部分集团军腾出来。
4、芬兰退出战争
芬兰总统和里宾特洛甫于6月底达成的政治协定,以及俄国人7月月中在卡累利阿地峡停止进攻,只使芬兰内部政局得到了短时间的稳定。当德军在东线惨败的次数急剧增加,而武器供应又因德军自己也有困难而日见减少时,坚持芬兰退出战争的政治潮流在国内又迅速占了上风。就连曼纳林元帅本人也深信必须结束战争。8月1日,赖蒂总统退休,于是芬兰人认为他们不必继续履行似乎由赖蒂一个人对希特勒所作的承诺,再次取得了在国际舞台行动的自由。曼纳林当了总统,同苏联谈判得以恢复。
9月2日,新总统在一封十分庄重的书信中通知希特勒,芬兰已经不能再继续战争了,因为它可能遭到新的损失,并使本国人民的生存面临着威胁。因此,他作为总统,有义务使自己的人民脱离战争状态,即使他的声明不能得到希特勒的承认和赞同。曼纳林用热情的言辞对德军表示感谢。他写道,德军是作为援助者和战友,而不是作为暴力的工具驻在芬兰的。他表示深信,德军在这个异邦的行为,将作为那种条件下保持诚挚关系的唯一范例,载入芬兰史册。
在芬兰国会以113票对46票接受苏联关于同意芬兰退出战争的条件后,停战协定于9月4日开始生效。芬兰必须重新承认1940年国界,并把佩特萨莫(佩琴加)省割让苏联,必须在两个月内复员军队,同德国断绝关系,并承担义务解除9月15日以后仍然留在芬兰境内的一切德军的武装,把他们作为战俘移交苏联。
如此仓促地从芬兰撤出德军,在技术上是办不到的,德国人自然也不会对此置之不理。德军有7个师配置在白海至雷巴奇半岛的正面上。其较强的南翼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既不可能经罗瓦涅米和库萨莫调往波的尼亚湾北部的奥卢、凯米和托尔尼奥诸港,也不可能经整个拉皮省调往挪威国内。诚然,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希特勒不愿离开芬兰北部,故意拖延撤退。即使德国的利益不会因此受到丝毫损害,他也不认为应该照顾在他看来已成了叛逆者的芬兰人。他命令德军仍然在北极地区扼守西利察河防线。组织另两个军逐渐向西北退却,这两个军应预先建立正面向南的翼侧掩护。此外,他还命令对芬兰湾的苏尔萨里岛进行突然袭击,以便尔后将该岛作为海军基地。9月14日夜,德军在该岛登陆。但芬兰人迫于停战条件进行了抵抗,不让其第二梯队上陆,并在俄国空军支援下把已经上陆的德军部队赶下了海。这种不友好行动和其他行动,使迄今尽量不使德军处境复杂化的芬兰人感到深受侮辱。除此以外,他们已经接受的拘留全部驻芬兰德军部队,并将其移交俄国人的条款,到9月15日已经生效。他们实际上无力履行这一条款,但至少应该试一试,以免成为停战条款的破坏者,同时也使自己的国家不致变成德国人和俄国人的战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他们同驻罗瓦涅米德军集团军司令部的关系更加紧张(迪特尔死后,该集团军从6月份起由伦杜利奇上将指挥),而且两个过去的盟友之间很快就发生了武装冲突。
直到在芬兰中部建立翼侧掩护后,德军最南面的那个军——山地步兵第18军才于9月月中开始退却,随后第36军也开始退却。但是该军退到萨拉时,遭到了俄国人的猛攻,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它的一个师受到合围,费了很大力气才重新与主力会合。10月初,芬兰人在波的尼亚湾诸港登陆,同时在宽正面上对德军翼侧掩护发动进攻,以便包围德军。
希特勒继续坚持其扼守芬兰北部的意图。尽管施佩尔部长声称德国工业不要佩特萨莫的镍也能支持,他仍然要求山地第20集团军建立包括西利察河、伊纳里湖和芬兰西北端的防御。俄国人从南面沿被认为无法通行的地区进行包围机动,以此实施猛烈突击,摧破了西利察河防御,把山地步兵第19军劈成了两半。由于进行这次突击,俄国人向西南方向进行了远距离推进,从而使在中部防守的那个军的退路也受到了威胁。山地步兵第19军被消灭的危险迫使希特勒终于准许撤出全部三个军。俄国人在北部只推进到了佩特萨莫,在中央地段则停在萨拉以西。芬兰人却继续从南面进攻,这一进攻多次导致德军同他们进行激烈战斗(特别在罗瓦涅米附近)。为了掩护退却,德军在那种情况下自然要炸毁一些人工建筑物,这种情况和已经开始的政治迫害加剧了芬兰军队中的反德情绪,十分可悲地断送了战斗情谊。
直到芬军11月初开始进行复员以后,其施加的压力才开始减弱。在北极地区集结的给养储备和德国三军的大量军用物资,只有一部分能经北部港口运出去。极夜和极冬造成的困难,使退却更加复杂。幸好今年它们来得格外晚。集团军以一部兵力继续扼守芬兰西北端,一直到1945年。山地步兵第19军退到了纳尔维克。其余的师在挪威北部进行长时间行军后,经铁路输送到奥斯陆,又从那里转运到丹麦,随后陆续参加了德国本土决战。
5、北极地区的海战和空战
德国海军几年来在北极地区与空军协同进行的斗争,起初极为顺利,但现在也与芬兰境内的作战行动同时停止了,诚然,这种停止只与芬兰退出战争有部分关系。
从1941年6月起即在摩尔曼斯克附近作战的德军山地集团军所属兵团,只能从海上得到补给。此外,西方国家派往俄国港口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并满载军用物资的护航运输队也日益增多。还有一点,希特勒对于英国人是否可能在挪威北部登陆,以制止德军从瑞典运出矿石,一直放心不下。所有这些,都是德军在该地区使用海空军庞大兵力的颇重要原因。
虽然为在摩尔曼斯克地段作战的山地步兵军前送物资,因俄国海空军的行动而明显趋于复杂,不断受到严重损失,但陆军的需要却一直得到满足。
同运送军用物资去苏联的护航运输队作斗争,与前送问题相比,意义要大得多。西方国家通过三条路线,即北冰洋诸港、伊朗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对苏联进行军事物资供应。驶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运输船处于德军攻击范围之外;对经伊朗实施的物资供应,也只能在总潜水战范围内施加间接影响。这样,消灭派往俄国北部港口的护航运输队便格外重要。这条交通线上的斗争,连同给敌人造成的物质损失,带来了战略上的极大好处,因为它牵制了英国海军的庞大兵力——同盟军经常要派这些兵力去掩护护航运输队。
1941年,德军统帅部还不认为向俄国港口运送军用物资有很大意义。希特勒当时确信能够很快结束俄国战局。例如,在1941年8月至12月间,有7支护航运输队到达俄国港口,平均每队有9艘船,其中只有1艘船被击沉。直到进攻莫斯科失败,对苏战争走上了崭新和没有顶料到的轨道以后,才开始以海军轻兵力、潜艇和航空兵对敌护航运输队展开有计划的斗争。昼间越长,护航运输队视为救星的夜间越短,这种斗争的效能就越高。最后,在夏季的几个月中,护航运输队终于失去了躲过敌人观察的任何可能性。
第一个大胜利是在5月初取得的,当时潜艇和航空兵联合攻击一支护航运输队,击沉了总吨位达37,000登记吨的几艘运输船和2艘英国巡洋舰——“爱丁堡”号和“特立尼达”号。另一支强大的护航运输队遭到的打击更大,在5月25日至29日期间,它被击沉的船只达114,000登记吨。此外,航空兵也对摩尔曼斯克的港口设施及摩尔曼斯克铁路实施突击,使运到俄国港口的物资遭严重损失。
英国人7月初由冰岛派出的另一支由35艘船只编成的大型护航运输队,在途中遇到了由俄国港口返回的空船船队。德军在几天里多次向其进行了极其成功的攻击。英国人发现德国大型水面舰艇驶进挪威港口后,即派一个大舰艇编队去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区掩护这两支船队。编队中包括1艘英国战列舰、1艘美国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和大量驱逐舰。德国海军指挥机构当时确实在挪威集中了自己的北海舰队。该舰队由战列舰“蒂尔皮茨”号、巡洋舰“希佩尔”号、袖珍战列舰“谢尔”号和“吕佐夫”号编成,接着,它又得到了战列舰“欧根亲王”号和大量驱逐舰的加强。
7月4日,德国潜艇和飞机对满载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的东驶船只实施了首次攻击。当英国海军上将当天晚上收到关于德国一支分舰队正在接近的报告时,英舰已在海上航行数日。英国海军部在德军空军庞大兵力已经逼近的情况下,没有当机立断使用战列舰去掩护护航运输队和对付德国军舰,而后者因距自己的基地较近,燃料储备比英国人多得多。遭惨重损失的危险性太大了。由于“蒂尔皮茨”号和两艘袖珍战列舰仍在这一区域活动,万一遭到失利,英国在大西洋的整个制海权都会发生问题,而在此之前,这种制海权已因在其他战区遭到损失而变得极不巩固。于是,英国海军上将命令护航运输队疏开队形,因为在当时情况下,相距很远的单艘船只有更大的得救希望。结果,运输船便只好听天由命了。当时北极地区正是太阳几乎终日不落的季节。德军潜艇和飞机在三天内消灭了这支大型护航运输队。35艘船只有22艘沉入海底,而德国水面舰只根本没有参与行动。英国人遭如此严重失利后,有好几个月没再派护航运输队去苏联。但是,在这几个月中,东线德军各集团军正向斯大林格勒推进,并向高加索前出,俄国人的处境极为严重。所以无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考虑,都不能再拖延军火的运送。于是又装载了两支护航运输队,并打算让它们在北冰洋相遇,以便对它们进行更有效的掩护,使其免遭敌人的突击。从9月10日至18日,德军潜艇和飞机多次对它们进行攻击,击沉了17艘运输船、1艘驱逐舰和1艘扫雷舰。根据英国人的资料,德军自己也损失了42架飞机和2艘潜艇。随后几个月,英国人只派遣单艘船只,因为他们和美国人都需要运输船参加北非登陆战役。这期间派往俄国港口的13艘船只,只有3艘到达目的地。这年夏季的战绩,标志着在该地区与同盟国海上运输的斗争已达到顶点。
德军飞机受到很大损失,明显说明空情已发生变化,其原因是从敌航空母舰起飞的歼击机能进行有效得多的掩护,军舰本身的防空兵器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此外,由于西方盟军在北非登陆,德军空军面临着困难的新任务。全部空军兵团都从各地,其中包括从北极地区,调到了西西里岛,以便帮助建立和防守新的突尼斯战线,此后,北极地区的斗争重任,便几乎只由德国舰队承担,而这支舰队已失去现代海战中极其必要的足够空中支援。
随着极夜的延长,英国人再次大规模派遣护航运输队渡过北冰洋。1942年12月31日,由6艘驱逐舰护送的德舰“希佩尔”号和“吕佐夫”号,与起初只由6艘英国驱逐舰掩护的护航运输队遭遇。发生了海上交战。由于暴风雪越来越大,冬季的这一天显得更加阴沉。同英国驱逐舰的斗争,就是在这天暗淡的亮光下展开的。英舰有1艘被击沉。还有1艘受重伤。午夜后不久,又出现了两艘英国重巡洋舰,德舰只同它们进行了短时间的搏战,并在损失1艘驱逐舰后退出了战斗。照希特勒看来,德国军舰是在面对敌人更弱小兵力的情况下不能赢得这场交战的。这种令人不满意的交战结局,使希特勒与雷德尔之间发生了激烈争论。后者竭力为德国分舰队司令的行动辩解。这大概成了雷德尔被撤职的最后动因和借口。
从1943年2月至11月,护航运输队再次中断了航行。英国人只派出了单艘船只。虽然这年与往年相比,德军潜艇的数量增加了很多,但只击沉了敌人191艘船只中的3艘,而自己却损失了12艘。其原因是敌防潜斗争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
同时,由于敌人和德军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德国水面舰队的使用也大为减少了。英国人竭尽全力要使停泊在特罗姆瑟以北阿尔塔峡湾的“蒂尔皮茨”号丧失战斗力,因为这艘巨型军舰在得到相应的空中掩护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对掩护良好的护航运输队实施突击,并给其造成重大损失。另外,它经常单独出航,使英国海军庞大兵力受到牵制。1943年9月22日,英国双座潜艇实施大胆攻击,击伤了这艘军舰,并使其丧失战斗力达半年之久。从1942年秋季起,德国海空军暂时停止了有效的协同,因为空军肩负过于沉重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海军航空兵,则从来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而现代战争中极为必需的航空母舰正应属于海军航空兵。自1943年1月雷德尔去职以来,海军把主要力量全都转移到潜水战上,希特勒和雷德尔的继任者邓尼茨打算以一切代价,直到裁减相当多的水面舰艇,来保障潜水战取得胜利。在1943年一年中,大型舰艇几乎全被调出北部水域,后来只用作潜水舰队的教练船。
在北极地区只剩下“沙恩霍斯特”号。1943年12月26日,它在袭击由3艘巡洋舰和许多驱逐舰掩护的敌护航运输队时被击沉。当时敌舰未让它接近护航运输队,并在它试图离开时咬住了它。该舰也未能躲过随后赶到的英国战列舰“约克公爵”号和巡洋舰“牙买加”号实施的攻击。敌战列舰给它造成了严重损伤,当“牙买加”号发射的鱼雷直接命中后,“沙恩霍斯特”号便沉没了。
由于“蒂尔皮茨”号受伤后,一直没有驶出峡湾,而其他所有战列舰又都在德国港口,挪威水域再也没留下一艘有战斗力的同型军舰,因此,英国人以后只需保障自己的护航运输队不受空中攻击和潜艇突击即可。但是他们仍不让“蒂尔皮茨”号安宁。当他们在1944年3月月中得知它已修好时,即派飞机于4月3日对这一威力很大的军舰实施了成功的攻击。随后又在7、8两月三次实施同样的攻击。11月12日,专门设计的超重型炸弹终于炸沉了“蒂尔皮茨”号。它的命运比它的“孪生兄弟”“俾斯麦”号还要凄惨。它只使用过几次,而且一次也没有向敌人真正显示过自己的巨大威力。
英国人消灭“蒂尔皮茨”号以后,就为在其他战区(主要是东亚)使用自己的大型军舰扫清了最后障碍。无论是1943-1944年冬季,还是在战争的最后一个冬天,德军采取的对策都未能明显阻碍护航运输队的航行。从1944年8月到1945年4月,共有250多艘船只驶到俄国港口,其中只有2艘被击沉。
6、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惨败和罗马尼亚退出战争
俄国人在向利沃夫迅猛突进过程中,已进抵维斯沃卡河,随后,他们在加里西亚暂时停止了进攻。和在华沙以南一样,他们在这一地区也首先力图夺取维斯瓦河左岸的登陆场。整个8月份,坦克第4集团军在巴拉努夫和桑多梅日两地域都感到很吃紧,俄国人早在实施追击时就已在那里强渡了维斯瓦河。坦克第4集团军虽然进行了激烈抵抗,并且调来了援兵,仍未能制止俄国人有计划地扩大登陆场,这些登陆场随后被连接成一个总的大登陆场。
在喀尔巴阡山山前地带,从克里木半岛调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对各山口实施猛攻。德军因油料不足而遇到非常严重的困难,在此情况下,丢掉德罗戈贝奇-鲍里斯拉夫石油区(该区于8月8日落入俄国人手中),是一个极大损失。到月中,俄国人在维斯沃卡河上游明显施加了压力。不过,总的说来,由斯特雷以南地域到亚斯沃之间的喀尔巴阡山北坡仍然掌握在德军手里。
但是,俄国人于8月20日对“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发动的进攻,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胜利对整个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形势都有影响。
为了防守罗马尼亚和生命悠关的普洛耶什蒂石油区,辖2个德军集团军和2个罗军集团军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俄军春季攻势结束后,不得不在难以防守的地区设防。编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罗军杜米特列斯库集团军群,形式上辖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军第3集团军,共有德军步兵师12个、装甲师1个、罗军步兵师4个、骑兵师1个。它们由德涅斯特河河口沿该河配置到基什尼奥夫西北地域。尔后,防线向西急转弯,在普鲁特河以东科尔涅什特附近与第8集团军右翼相接。但是,杜米特列斯库集团军群扼守的并不是宽阔的德涅斯特河整个西岸,俄国人在春季攻势中夺取了蒂拉斯波尔和格里戈里奥波尔附近的登陆场,并打破了德军清除这些登陆场的一切企图。自从1942年秋德军进攻被阻于顿河以后,俄国人每次都能在所有江河十分巧妙地攻占登陆场,把它们作为进行尔后进攻战役的跳板,并且从来不怕在各种条件下扼守它们,不惜一切力量抗击德军的反冲击。如果说德涅斯特河防御本来就因敌人这几个登陆场而变得很复杂,并且在缺乏庞大预备队的情况下不可能顺利实施,那么,防守德涅斯特河的第6集团军北翼便面临着新的威胁。在科尔涅什特附近与这一防御相接的第8集团军防御,贯穿南北走向的摩尔达维亚谷地,经雅西向西伸延,其左翼在罗曼以北依托只有德军1个军防守的喀尔巴阡山东坡。第8集团军连同隶属它的罗军第4集团军,共有8个德军师和11个罗军师,还有4个罗军山地步兵旅。
德军这个集团军群春季以来已受到很大削弱。它已把所属6个装甲师中的5个转隶“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这5个师又从那里调去封闭敌人在“中央”集团军群正面打开的突破口,其中一部分最后竟转战到了库尔兰。除此以外,还从它的编成中抽出了4个步兵师去加强其他正面。
使用在这里的大约20个罗马尼亚师,大多编进德军防御体系,对于它们的战斗力,不能抱过大希望。俄国人占有太大的优势,一连串的失败迫使它们及其同胞从顿河和库班经克里木半岛退回罗马尼亚,这一切对他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现在连保卫祖国的思想和必须履行自己义务的概念,都无法鼓舞罗军士气了。与布尔什维主义斗争的口号,对大部分军人也很少吸引力。靠了德军的胜利和因此得到的领土实惠才得以在国内维持的极权制度,已失去任何声望。
德军最高当局甚至没有掌握能够说明真实情况的具体事实,却要评价这个国家的局势,当时这里的局势已酷似1943年春季意大利的情形。敌人又已近在咫尺了,一部分已进入勉强忍受独裁统治的这个国家的领土。没有任何理由指望罗马尼亚人的反应会和意大利人不同。此外,德国过去一年的总形势已显著恶化,使人们最后丧失了德国可能胜利的信心。不过,在1943年,德军统帅部还拥有足够兵力,能使预备队做好应付危急情况的准备。而现在,德军处处败退,连一个兵团都抽不出来。希特勒特别愿意相信安东内斯库的保证和德国驻布加勒斯特没有远见的大使送来的安慰性报告。前者毫无掩饰地影射7月20日事件,说自己的将领是可靠的,后者则相信,安东内斯库迫于形势,将会履行同盟者义务,他还相信这个国家的制度在政治上是稳固的。更令人惊讶的是,驻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军事代表团已经在这个国家呆了将近四年,竟没有发现内部危险在增长。相反,新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弗里斯纳上将到任后不久,就在8月6日向柏林报告了前线罗军部队的危险情况和后方的情绪,有远见地要求把分散在罗马尼亚境内的众多部队、警察和其他德国机构隶属他,以便在后方组织集中的防御。但是希特勒拒绝了这一警告,他要弗里斯纳注视前面,而不要注视后方。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长官请求在俄国人开始进攻前即把德军防御转移到多瑙河河口、布勒伊拉、加拉茨、福克沙尼、喀尔巴阡山东部山前地带一线。在大本营持上述立场的情况下,这样的请求遭到拒绝,就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了。集团军群长官认为,由于罗军已经不可靠,单靠自己的兵力是守不住所占防线的。
德罗联军战线的防守兵力不足,基础不牢,从战役观点上看轮廓也不利。俄军统帅部要突破这样的防线将不会有困难。它决定使用辖7个坦克军和90个步兵师的2个方面军实施向心进攻。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从两个登陆场实施突击,突破第6集团军防御,尔后与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协同(后者应由北面经雅西实施突击),合围基什尼奥夫地域的德军兵团。
8月20日,两个方面军在航空兵庞大兵力支援下,经两个半小时的猛烈炮火准备后转入进攻。德军师在三天战斗中挡住了敌人的猛攻,尔后,为数不多的预备队耗尽,雅西附近和德涅斯特河的战线被突破。凡进攻的俄军与罗军部队一经接触,罗军都立即停止战斗。8月22日,雅西失守。乌克兰第2方面军所属坦克和机械化步兵,势不可挡地沿普鲁特河两岸南进。当该方面军于8月25日进至瓦斯卢伊、胡希一线,而由东面进攻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经蒂拉斯波尔推进到普鲁特河畔的列奥沃时,未能迅速退出蒂拉斯波尔、基什尼奥夫地域和雅西地域的德军各师遭到了合围。
8月24日,安东内斯库政府在政变中被推翻。政变前夕,国王米哈伊在电台发表讲话,向罗马尼亚人民宣布,罗马尼亚接受其昔日的敌人提出的停战条件。国王在结束自己的讲话时,号召罗马尼亚人民“同国家的敌人作斗争”,同时答应德军,在他们留驻罗马尼亚期间,将不会对他们采取任何行动。直到希特勒命令对布加勒斯特进行空袭后,罗马尼亚人才有了掉转枪口打德国人的理由。战线变得混乱不堪。在由罗军防守的所有地方,正面都敞开着,俄国人甚至在此前未受过他们冲击的地段,也能畅通无阻地推进。敌军如惊涛骇浪滚滚向前,从四面八方冲击德军。对作战行动的任何集中指挥都瘫痪了,后方已被切断。过去即使在最危急情况下,都可以通过仓卒建立中间地区和采取类似的措施,来保障继续作战的条件;而现在,却只有在个别地方可以这样做。被分割成许多战斗群的德军不得不向西退却,同时与敌军各突入集团为争夺普鲁特河的每一个地段进行激战。第8集团军所属部队退到喀尔巴阡山,第6集团军只有少得多的兵力在布勒伊拉和福克沙尼之间退过了锡雷特河,在德军几个师周围的俄军合围圈已经缩小,这些师只好投降。
在罗马尼亚首都发生的政变早已在国王同意下做好了准备。还在3月份,国王的亲信就通过开罗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罗马尼亚国内的反对派由侨居国外的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作媒介,同苏联保持接触。4月2日,莫洛托夫在广播讲话中要罗马尼亚人相信,苏联除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外,对罗马尼亚没有任何领土要求,也不打算对它的社会制度进行任何改变。所有这些外交事件,德国人都不了解,或不能正确判断。政变使德国大使和军事代表团措手不及,因此他们在布加勒斯特被拘留。德军在发生政变后即企图攻占国家战略要点,并对布加勒斯特附近的伯尼亚萨机场实施突击,支援地面进攻,但这一企图,特别是进攻,都因罗马尼亚人进行抵抗而遭到了失败。德军只能利用当地的高射炮兵和机场勤务部队抗击罗马尼亚人的冲击,守住了普洛耶什蒂石油区。
8月24日,德国电台宣布已在罗马尼亚组织反对国王的运动,这一运动的领导者号召人民和军队继续与布尔什维主义作斗争。当然,由于罗马尼亚人民对战争已经失望和厌倦,这一手法其实是异想天开。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冲淡又失去一个盟友给德国人民留下的印象。罗马尼亚仿效意大利的榜样,实际上是公然转到交战的敌对阵营去的。新政府立即向德国宣战,它甚至不打算用迅速在国内结束战争和要求归还1940年割让给匈牙利的几个县的许诺,来吸引人民站到自己一边。第二天,保加利亚也同德国断绝关系,保加利亚从来没有积极参战,但向德军提供了自己的领土,并参加瓜分希腊和南斯拉夫领土,在新攫取的地区协助对付南斯拉夫游击队。现在它已撤出驻这些地区的军队,请求美国和英国政府公开提出停战条件。它同莫斯科从未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它宣称仍对莫斯科严守中立。不过,这只是它采取的十分天真的措施——企图归顺西方国家,指望苏联会在中立的保加利亚边界旁止步不前。而俄国人在东南欧却有很大的实权,他们现在准备充分使用这些实权了。
当时,俄国人正继续顺利进攻。他们在摩尔达维亚消灭被围德军后,经罗曼和巴克乌向喀尔巴阡山急进,但是,主力随后即转向南面和西南面。在多瑙河以北,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经福克沙尼、加拉茨地域向布加勒斯特和普洛耶什蒂方向推进。8月30日,德国失去了由空军地面部队,以及临时拼凑并调到这里来的陆军部队顽强防守的普洛耶什蒂石油区。从经济上来说,这是对它最沉重的打击。现在,如果不考虑德国和匈牙利的少量天然石油储备,便只能指望自己生产合成燃料了。由于西方国家的航空兵不断进行空袭,生产这种燃料变得极其困难,即使做出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满足(哪怕是接近于满足)对油料的巨大需要。同日,俄军从普洛耶什蒂和东部进入布加勒斯特。托尔布欣所属各集团军在黑海舰队配合下肃清了多瑙河三角洲的德军,进入多布罗加高原,8月30日夺取了康斯坦察。
占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并不太困难。进入多布罗加高原的俄军各集团军向南推进,夺取了瓦尔纳,并派2个师从那里经铁路挺进索非亚,同时,乌克兰第2方面军以一部兵力于9月8日在朱尔朱附近渡过多瑙河。9月5日,俄国人正式对保加利亚宣战,以便找到进入其境内的借口。虽然保加利亚政府在9月7日宣布,其国内再也没有德军,来不及离开的德军残余已被拘留,9月8日甚至还对德国宣战,但这些统统无济于事。
在中央进攻的马利诺夫斯基各集团军穿过瓦拉几亚,其先遣部队9月6日在塞维林堡附近进抵多瑙河,向铁托的游击队伸出了援助之手。方面军另一部兵力从南面侵入特兰西瓦尼亚,在那里立即遇到了德军在“南方”集团军群新建防御地区出乎意料顽强的抵抗。
苏联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即抢在西方国家之前在巴尔干半岛站稳脚跟,现在它可以在那里进行政治变革,并且为挺进东南欧地区打开了大门。
7、“库尔兰”集团被合围和俄军入侵东普鲁士
当俄军各集团军在南方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境内迅猛推进,并准备从南面向德国实施突击时,俄军在北线对“北方”集团军群恢复了进攻。
由戈沃罗夫指挥、在纳尔瓦地域行动的列宁格勒方面军从芬兰战线得到了援兵,9月15日突破德军防御后,开始以北翼沿芬兰湾推进。9月21日,俄国人攻克塔林,两日后攻克帕尔季斯基。这样,德军就丧失了芬兰湾沿岸的最后两个海军基地。俄军波罗的海舰队清除水雷障碍后,便转移到波罗的海广阔海域作战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另一部兵力转向西南,9月24日进至里加湾东岸的派尔努。德军冒着俄军航空兵的猛烈突击在这里上船,结果被击沉了几艘运输船。在分别向帕尔季斯基和派尔努推进的两个突击集团之间,还有一个突击集团向哈普萨卢方向进攻。该集团夺取哈普萨卢后,即着手攻占希乌马岛(达格岛)、穆胡岛(蒙岛)和萨列马岛(厄塞尔岛),这些岛屿几日后全部落入俄国人手中。德军只在萨列马岛(厄塞尔岛)南端的瑟尔韦半岛上顽强坚守到11月23日。
戈沃罗夫军队南翼于9月24日向瓦尔米耶拉前出,在那里与马斯连尼科夫的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建立了联系。后者与在南面行动的另两个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一起,于9月15日向里加发起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在塔尔图以南沿普斯科夫-里加铁路推进,迫使在此防守的第18集团军经瓦尔加向西南退却。波罗的海沿岸第2、第1方面军在西德维纳河两侧向里加进攻,其中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应同时清除德军在里加以南突出到包斯卡的基地,突破与其毗连的坦克第3集团军阵地,以便再次切断德军在8月底恢复的同东普鲁士的陆上联系。德军第16集团军阻住了敌人的进攻,直到第18集团军主力经里加向西南撤退。图库姆斯附近的狭窄走廊也还掌握在德军手里。俄国人在这里的兵力还不足以对里加地域的“北方”集团军群进行合围。9月底,他们企图在突入里加湾的波罗的海舰队舰艇支援下,从北面和东面冲击里加,但这一企图同样没有成功。
10月初,俄国人对里加发动了新的进攻,同时企图向波罗的海沿岸挺进。在南面行动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也参加了这次宽正面突击,突击取得了成功。10月10日。在陶拉格到克莱佩达(梅梅尔)正面进攻的一个集团军的左翼进抵东普鲁士边界。在克莱佩达以北,俄国人进抵波罗的海沿岸的小港帕兰加。于是,“北方”集团军群终于被彻底切断。俄国人由叶尔加瓦向库尔迪加实施的另一个突击,则从一开始即被击退。经过激烈巷战,里加大致于月中前落入俄国人手里。
希特勒又不断收到各方面关于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向东普鲁士退却的请求。继古德里安于10月9日企图说服希特勒采取这一步骤之后,“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也到大本营提出了类似的请求,但他也未能使希特勒定下应该定下的决心。希特勒声称,他希望很快能改变形势,那时库尔兰集团将是他对俄国人实施翼侧突击不可缺少的兵力。于是,该集团军群便只好留在一个大基地内,它是被俄国人逐到那里去的。该基地右面在利耶帕亚以南约30公里处与波罗的海毗连,左面与图库姆斯以北的里加湾相接,中央突出到马热伊基亚伊以东地域。在东线历次战斗中经受过考验的20个师,其中包括2个装甲师,以及炮兵庞大兵力留在该地区,它们无比坚强地一直坚守到最后时刻。但1945年头几个月,这些兵力中的10个师被调去防守帝国。希特勒毫不理会经常反复提出的所有建议,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指望能以这种方法牵制更多的俄军兵力。
他根据什么理由在10月16日希望形势很快出现转折,至今仍然是个谜。这只是不负责任地企图使自己忧心忡忡的将领们不再提出警告呢,还是他确实认为自己在东普鲁士足够强大,能够击退俄国人的突击,转而实施进攻?他刚刚提出自己的古怪预测,俄国人就从东面对东普鲁士发动了进攻,目的是向柯尼斯堡实施突破。不久,奥古斯图夫地域以北的所有俄军都发动了进攻。作战行动已转移到东普鲁士境内。从10月初起,德国空军发现敌人在考纳斯以南和西南地域大规模集中兵力。建立新炮兵阵地,对无线电通信实行严格管制,叛逃者增加——所有这些,都是在宽正面准备进攻的迹象。10月16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开始进攻,这一进攻很快就在140公里宽的正面展开。在艾特考-因斯特堡铁路以北,敌人由希尔文特地域实施的推进被阻于希洛斯贝格附近。俄国人使用坦克重兵和大量强击航空兵,在狭窄的正面沿维尔卡维什基斯-埃本罗德公路实施了特别密集的突击,并在许多地方突入颇深。敌人在这一方向的进攻直到埃本罗德以西才被挡住。随后几日,俄国人把自己的进攻正面扩大到奥古斯图夫地域。德军在罗明特盖德荒地两侧的防御已被突破。到10月22日前,俄国人在发展突破中进抵安格拉普河畔的嫩梅尔斯多夫,构成了从南面和西南面包围贡宾嫩的威胁。他们在中央攻占了戈乌达普。在南面,德军丢掉菲利普夫、苏瓦乌基和奥古斯图夫后,才挡住了他们的进攻。
霍斯巴赫将军指挥的第4集团军调拢预备队后,在最后关头使俄国人失去了前出到罗明特盖德荒地以北战役地区的可能性。德军对突入集团两翼实施的反冲击,使敌人突至安格拉普河的一大部兵力于10月27日前被歼,并且封闭了这里形成的缺口。11月5日,第4集团军适当变更部署后,通过反突击又夺回了戈乌达普。
俄国人在涅曼河与奥古斯图夫之间投入进攻的兵力达5个集团军,共约40个步兵师和大量坦克兵团。他们在战场上留下约1,000辆被击毁的坦克和300余门火炮。
俄军统帅部通过这次最后未能取胜的进攻,不得不相信:要攻占帝国的东方堡垒是不容易的。因此,它暂时推迟了计划的实施,打算以后展开规模更大的战役。
8、俄军在匈牙利进攻
俄国人击溃“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后,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务必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达到政治目的。他们把这看得极其重要,以致决定使用大部分兵力去完成这一任务,而暂时把尔后各次战役的实施放到第二位。
只有乌克兰第2方面军一部兵力在追击溃退的第6、第8集团军残部。此外,罗马尼亚人接到了立即派自己的军队去“解放特兰西瓦尼亚”的命令。
德军集团军群十分顽强地着手遂行防守东喀尔巴阡山以西特兰西瓦尼亚的任务。在第8集团军编成中,大约有5个师及其他兵团的一些部队未被彻底击溃,这主要是当时配置在雅西突破口地域以西的军队。他们占领东喀尔巴阡山的一些出口,并与匈牙利第1集团军相邻,后者以南翼在博尔戈山口防守。在北面与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毗连。第8集团军的防线基本上沿东喀尔巴阡山山脊伸延,在那里掩护图尔盖什山口、吉梅什山口和奥伊图兹山口,使其免遭敌人由比斯特里察河谷地和特罗图什河谷地实施的冲击。在奥伊图兹山口以南,战线折向西面,尔后大致沿1940年根据维也纳仲裁划定的边界伸延。由这里一直到布拉索夫东北地域,组织了不很坚固,但几乎处处有德军兵团据守的防御。
第6集团军的情况要差得多。它只从德涅斯特河撤出了一小部分兵力。大部分辎重和后勤机构同空军机场勤务部队一起,在罗马尼亚居民敌意越来越深的条件下,由锡雷特河向布泽乌河撤退,尔后,和普洛耶什蒂的守卫者一起,排成没有尽头的纵队,沿布泽乌河谷地退却,一部分经普雷迪亚尔山口向北退却。从纵队中派出的分队脱离自己的部队,在退却道路两侧扼守南坡,一直到纵队十分艰难地通过布泽乌河谷地中弯弯曲曲的山路。在布拉索夫以北和西北,这些可怜的残余部队在很有毅力的军官的指挥下编成了新战斗群。它们沿这里的匈罗边界设防,组成了新第6集团军的核心。俄国人于9月5日占领布拉索夫后,企图继续向北推进,这些德军对他们进行了顺利的抵抗。在西北更远处,匈牙利人把几个差不多没受过训练的后备师编成了第2集团军,并把它集中于克卢日、奥拉迪亚地域。在德军第6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相邻翼侧之间,还有一个未加掩护的地段。9月初,组建于布拉索夫、锡比乌地域的罗马尼亚集团军在该地段实施突击。俄国人在罗军后面调集了重兵,其任务是越过南喀尔巴阡山各山口侵入特兰西瓦尼亚。
德军指挥机构虽然只拥有少量德军和匈军,却仍然定下了以下决心:扼守东喀尔巴阡山,向南实施进攻,以便把罗马尼亚人赶进山,并在俄军重兵通过山口之前夺占这些山口。这一大胆计划并没有很大的成功希望。不过,无论如何总可以指望拖住俄军重兵和赢得时间,而要准备防守当时没有丝毫掩护的多瑙河中游平原,时间是必要的。以匈牙利师为主的兵力9月5日从克卢日、特尔古穆列什一线实施的进攻,很快就把惊慌失措和没有多大战斗力的罗马尼亚人逐回穆列什河。俄国人发现了威胁他们的危险,急忙把已经调过山脊的兵力投入战斗,而且不单把原定的几个集团军从山那边调回来,还把已经到达多瑙河铁门附近,原定向西北方向推进的一个军也调到这里来了。俄国人的这种反应表明,弱小的德匈联军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敌人侵入多瑙河中游平原的威胁也暂时推后了。
这时俄国人已做好进攻准备。到9月月中前,他们已把用来进攻新建德军集团军群的兵力增加到3个野战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共有25步兵师和4个快速军。他们打算借助这些兵力,钳制并消灭在东南方向扼守突出防线的德匈军队。马利诺夫斯基把主力调到克卢日以南地域,其余兵力则应在东喀尔巴阡山突破德军防御,在这些重兵的逼攻下,德匈军队当然无法扼守拉宽的正面。德军第6集团军薄弱的西翼特别需要加强。因此,德军撤出了东南部的塞克莱尔突出部,把防线移到了穆列什河上游以西。就在实施这一机动时,德军借助最后关头开到这里的兵力,在克卢日地域制止了俄国人的突破。该地域的战斗持续到月底。东喀尔巴阡山也守住了。此后,俄国人不再企图消灭德军集团军群(当时它已得到了较合适的名称——“南方”集团军群)。他们满足于用自己的右翼夺取较广阔的地区,并着手准备新的大规模战役。
现在,他们企图在南面夺取南斯拉夫,在北面前出到多瑙河中游平原和攻占布达佩斯。为此,俄国人指望能使德国的最后一个东欧伙伴匈牙利同它脱离关系,后者当时已表现出准备停战的迹象。
早在进行克卢日战斗时,马利诺夫斯基在穆列什河谷及其以南就已把一部兵力西调,这些兵力于9月19日进抵蒂米什瓦拉,次日进抵阿拉德。它们的数量不断增多,月底以前向北一直推进到久洛以东地域和萨隆塔。此外,一些坦克兵团还从克卢日地域调到了奥拉迪亚。
起初,只有编进第3集团军的一些匈牙利部队在抗击这些准备用来实施大规模战役的敌军兵力。赋予它们制止敌人由山地向蒂萨河谷地前出的任务,显然是它们力所不及的。德军最高当局也许知道俄国人的准备情况,但是它没有军队来加强匈牙利人,于是打算以正在组建的坦克集群,由奥拉迪亚及其以西实施翼侧突击,以便切断由蒂米什瓦拉、阿拉德和久洛一线进攻之敌与各山口的联系。第6集团军将实施反突击。“南方”集团军群长官还应从第8集团军编成中调庞大兵力到这一地域。由于集团军群长官关于将德军第8集团军和匈军第1集团军过于突出的正面后移的请求一直遭到拒绝,他除从奥拉迪亚,克卢日一线撤下大量兵力,并将其编入组建中的坦克集群外,别无他法。为缩小俄军在奥拉迪亚西南的集中地域,应以开到的第一个装甲师实施突击。但它刚刚转入进攻并在顺利战斗中进抵萨隆塔,早已料到的俄军进攻就在10月5日开始了。匈军第3集团军立即被打得落花流水。几天后,俄国人已在森特什、塞格德附近和贝凯雷特以西进抵蒂萨河,并在后两个地点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同时,马利诺夫斯基所属各集团军南翼经潘切沃向贝尔格莱德推进。
此时,托尔布欣也在斯维莱纳茨附近强渡了摩拉瓦河,开始从南面进攻贝尔格莱德。10月15日,南斯拉夫首都被合围,三日后落入俄国人手中。当托尔布欣军队为与南斯拉夫游击队共同切断驻希腊德军的退却道路,而在更南面强渡摩拉瓦河时,马利诺夫斯基军队的南翼已肃清诺维萨德地域的德军,把他们赶到了松博尔与包姚之间沿多瑙河构筑的桥头阵地。在这里,德军最高当局在体制方面做了一件蠢事:魏克斯元帅的“东南”集团军群奉命在“最高统帅部战区”作战,由陆军总司令部指挥的东线,则由包姚附近起始。
由萨隆塔、久洛、阿拉德经蒂萨河向西北方向实施突击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中央和右翼取得的战果,比俄国人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和匈军第3集团军正面取得的战果要小得多。俄国人发动进攻后,奥拉迪亚、索尔诺克、德布勒森地域的德军很快就增加了,致使俄国人不得不调主力北上,以便从翼侧消除这一严重威胁。10月7日至15日,在特别便于使用坦克的广阔平原不断发生大规模坦克交战,急进的俄军坦克和骑兵兵团在这些交战中被围于德布勒森以南,其后续梯队付出惨重损失的代价,才使它们免于被全歼。不过德军的损失也很大。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奥拉迪亚市;刚得到补充就在那里防守的一个步兵师几乎被全歼。但是,第6集团军尽管遭到这些损失,仍在防御中取得了很大战果。索尔诺克附近的大桥头堡挡住了俄国人前往布达佩斯的道路。此外,敌人还不得不放弃了强渡蒂萨河的最初打算。敌人向北突破也未成功。这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德军第8集团军和匈军第1集团军正有计划地向西退却。
俄国人进至多瑙河中游平原,使匈牙利本土变成了战场,这成了促使早已对同盟国义务产生动摇的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向敌人求和的最后推动力。霍尔蒂希望他能通过这一途径使自己的国家免遭战祸。10月15日,布达佩斯电台宣布,这位摄政王已向敌国建议签订停战协定。霍尔蒂采取这一步骤的借口是:德国没有履行自己的同盟国义务,首先是没有提供对匈牙利人承诺的足够援助,以保卫他们的国家。此外,德国还在好几个月中以最不能容许的方式干涉匈牙利的内政。霍尔蒂声称,他不能容许匈牙利领土在已经输掉的战争中变成他国进行后卫战斗的场所,因此他通知帝国驻布达佩斯代表,匈牙利打算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并停止军事行动。这一声明只有一点不明确,匈牙利军队是立即还是到签订停战协定以后才停止作战。但是战事并没有按霍尔蒂及其亲信的愿望发生变化。问题在于匈牙利境内,恃别是布达佩斯及其四周驻有德军重兵,而且德军师还使用在决定性的地段。国家的军权从3月危机时期起就已集中在德国人手里。此外,国内多年来还有一个以萨拉希为首的“双箭党”,该党在思想上接近国家社会主义,同时激烈反对布尔什维主义,但是至今不能在国内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现在它终于在德军帮助下上台了。10月16日,霍尔蒂在布达佩斯宫被逮捕并被押往德国,萨拉希被指定接替他任摄政王。
这样,如果不算意大利和匈牙利傀儡政府的话,德国人民便只好单枪匹马对付在所有战线进攻的敌人了。自从西方国家在法国成功登陆后,局势已经无望。在意大利,德军集团军群在亚平宁山脉进行艰苦的防御战斗。诚然,暂时还不清楚敌人是否能挺进到波河谷地。在西线,同盟军各集团军已进抵帝国边界,并已部分越过边界。库尔兰集团各集团军己被分割,东普鲁士受到三面包围。在维斯瓦河中游,俄国人的推进虽然暂时被阻住了,但是在那里防守的几个集团军经极其紧张作战,才挡住了俄国人从所占登陆场实施的进攻。在东线南段,敌人可能向布达佩斯和维也纳突进。在巴尔干半岛坚守萨洛尼卡、斯科普里、尼什、贝尔格莱德一线的企图已经破产。德军已经仓促从希腊全境和南斯拉夫大部分国土撤退,以便在驻那里的德军被敌人切断退路之前救出他们,并借助这些兵力在贝尔格莱德与亚得里亚海沿岸之间组织新的防御。敌人的轰炸机残忍和几乎没有阻碍地日夜轰炸德国城市和工业企业。油料缺乏和因希特勒不断干扰而造成的设计上的缺陷,使德国空军失去了威力。
潜艇只能消灭大船队中少得可怜的几艘舰船,西方国家通过这些船队越洋输送军队和装备。
希特勒不可能看不到所有这些因素,但尽管如此,他仍号召德国人民继续战争。在极力歪曲和掩盖事实真相的10月18日号召书中,他宣布建立国民突击队。号召书指出“当敌人幻想进行最后一次突击的时刻已经到来时,我们充满了重新集中我国人民全部力量的信心。我们应该(也确实能够象1939年和1940年那样)只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不但催折力图消灭我们的敌人的意志,而且要打退他们,保卫帝国,直到获得和平,这种和平将保障德国及其盟国以至整个欧洲的未来。”
把现在同1939年和1940年相比,实在令人莫名其妙。声称通过“所有能拿起武器的16岁到60岁男子”的努力,可以阻挡数百万大军和几万辆坦克,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这些人甚至不能得到应有的装备,而且由于是由纳粹党进行动员,他们也未受过必要的训练。但是,对祖国的耿耿忠心和对这个人的无限信任(任何失败也不能动摇这种信任)互相交织,使民众能够支持下去,并沿着他所需要的道路前进。戈培尔设法使人民相信,迄今受到的一切损失都不是无代价的,它们必然会得到公正的补偿。象1918年那样在决定性时刻坚持住,不投降,这就是当时的口号。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 [ 译者注:指1766-1773年间以英国、普鲁士为一方,以法国、俄国、奥地利等为另一方,在欧洲、印度和海上进行的战争。腓特烈大帝即弗里德里希二世,是1740-1786年间的普鲁士国王。 ] 最后几年的绝望处境,被用来证明:只要人民有坚强的人物来领导,并且不屈膝投降,那么,即使在最困难情况下也能取得胜利。任何其他类似的历史对照,都不可能比这更荒谬。对还只能眼巴巴等着制造出来的“神奇武器”所抱的幻想,倒能使人们对顺利结束严峻战事消除疑虑。陷入苦海的人民总要抓住每一根救命草。至于军队,此后便只知道一个义务——保卫面临危险的帝国边界。最后还应指出,不是仅仅针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那个“无条件投降”要求,甚至使许多有理智的人也开始抱有未必合乎逻辑的希望。进行顽强抵抗,也许还能为较体面地结束战争开辟一条暂时还不明确的道路。
霍尔蒂的号召对于匈牙利军队的影响,并不象几个月前罗马尼亚国王的背叛对于罗马尼亚人的影响那样巨大。只有以集团军司令米克洛什·贝洛为首的匈军第1集团军一些将军脱离德军同俄国人建立了联系。不久,米克洛什·贝洛建立了匈牙利临时政府。匈牙利左派政治活动家被吸收参加了这一政府。
俄国人却想得到更多东西。他们指望能象以前消灭驻在比萨拉比亚军队那样消灭驻特兰西瓦尼亚军队,因而对第6、第8集团军进行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同时,乌克兰第4方面军开始从东喀尔巴阡山追击退却的德匈军队。
马利诺夫斯基10月17日实施的突击指向德布勒森。俄军各集团军应从那里向尼赖吉哈佐和托考伊挺进,以攻占第8集团军的蒂萨河渡口,切断仍然站在德军一方作战的匈军第1集团军部队的退路。疲惫不堪的第6集团军所属各装甲师只是缓慢实行退却,它们阻住了俄国人的猛攻。德布勒森不得不于10月20日弃守。俄军2个骑兵军和1个坦克军密切协同,一天后突破了德军防御,进抵尼赖吉哈佐,坦克先头部队甚至已进抵托考伊,而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人却还在沿特兰西瓦尼亚各狭窄谷地进行艰难的退却。俄国人挺进到托考伊后,第8集团军的命运看来已经注定了。但是,德军坦克竭尽全力从西面穿越突进中的俄军战斗队形,至10月23日清晨在尼赖吉哈佐以南与从东面进攻的第8集团军先遣部队会合,并且还包围了俄军突进中的快速部队。经四天极其激烈战斗,在被包围的俄军南面建立的屏护队,虽然受到南北两面冲击,仍然守住了阵地。仅俄军快速兵团残部丢弃全部技术装备后,得以向南突围。
到10月底,第8集团军已在托考伊附近沿蒂萨河占领新防线。它在科希策以东同坦克第1集团军相邻,后者在总退却中也把自己的右翼后撤,在北面直到亚斯沃,沿喀尔巴阡山占领经良好构筑的防线。斯洛伐克军队在其后方与捷克起义者会合,企图结束德国人的统治,但他们的起义被前线部队所镇压。和华沙起义一样,捷克斯洛伐克起义者因指望得到正在逼近的俄军的支援,而过早行动。他们被赶到兹沃伦附近的赫龙河上游,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
当时,乌克兰第2方面军又向蒂萨河下游和多瑙河之间地区调集了重兵。在包姚以南,它的兵团已被乌克兰第3方面军替换。马利诺夫斯基认为向布达佩斯实施突击的时刻已经来到。在布达佩斯前面防守的只有匈军第3集团军,而德军向它提供的唯一帮助是派去了一个不带部队的军部供咨询用。10月29日,马利诺夫斯基在凯奇凯梅特方面突破了匈军正面。俄军坦克在迅猛追击中进至布达佩斯东南地域,在那里被防坦克壕所阻。但城里仍然一片惊慌。外交使团被建议在24小时内撤离该市。不过,该市受到的威胁并不象当时想象的那样大。
当匈军在凯奇凯梅特附近的正面被突破后,驻蒂萨河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立即奉命在多瑙河与蒂萨河河间地带组织防御,并向那里调遣新锐兵力。在德布勒森战斗中受到考验、当时正进行补充的几个装甲师,从索尔诺克以北地域调到了向布达佩斯进攻的俄军集团翼侧,因此,匈牙利首都东南的局势很快就显著缓和下来,并且有可能守住多瑙河东岸的巨大桥头堡。采格莱德、索尔诺克地域的战斗尤其激烈,德军在这些战斗中不得不退到蒂萨河右岸,并且一边进行激烈抵抗,一边开始逐渐北退。但是,西与布达佩斯、东与蒂萨河防御的联系都还保持着,马利诺夫斯基无法向北突破。匈牙利人在其凯奇凯梅特防御被突破后,即退守多瑙河长形岛屿切佩尔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从南面掩护了首都。马利诺夫斯基军队在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占有压倒优势,这就使德军逐渐被压迫到格德勒、埃格尔、托考伊一线,尽管同布达佩斯还保持着联系。
这样,马利诺夫斯基虽然已把自己的所有军队都投入进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但并未取得决定性战果。要尽快完成夺取整个匈牙利,并为进攻维也纳和德国南部建立基地这一重要任务,就必须增派兵力。为此,当时已在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完成任务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便在11月底从保克什、阿帕廷一线经多瑙河实施突击。它的任务是沿巴拉顿湖两侧推进,以便同时切断还留在南斯拉夫的“东南”集团军群各兵团的补给线。托尔布欣彻底摧毁了多瑙河东岸德匈军的桥头阵地,致使防守这些阵地的军队受到很大损失,并丢弃大量武器装备,向多瑙河以西溃退,而且再也无法在西岸坚持。托尔布欣跟踪追击,在莫哈奇和包姚附近强渡该河。德军不得不向佩奇退却。他们的退却特别不顺利,因为和他们一起退却的匈牙利人或是四散奔逃,或是缴械投降。于是,佩奇失守。俄国人的进攻直到瑙吉考尼饶附近才被德军新防御地区所阻,该地区南与德拉瓦河毗连,北与巴拉顿湖相接,但是,托尔布欣同时转向西北,对布达佩斯和“南方”集团军群深远翼侧构成了威胁,后者为防止俄国人普遍实施的机动,不得不再次从自己的正面撤下兵力。德军一个装甲师已进至塞克萨德地域,但它的兵力过于薄弱,不能单独击退俄国人的突击。为了制止俄国人在巴拉顿湖和多瑙河之间突破,第6集团军司令部又带一个师开到那里。集团军长官发现巴拉顿湖与韦伦采湖之间有一个军队未加占领,工事构筑又很差的防御阵地,它在许多地方已被水淹没,并在东北部与布达佩斯以南的多瑙河相连。在该地区以南巴拉顿湖与多瑙河之间的最短防线上阻住俄军推进的尝试是徒劳的。于是,两湖间地区使用4个师勉强进行掩护,当德军在韦伦采湖东北阻住俄军的危险推进后,这一地区总算守住了。德军从布达佩斯以东地区调走几个坦克兵团及托尔布欣取得的成果,促使马利诺夫斯基在12月月中再度向北发动进攻,以摧破蒂萨河与多瑙河之间的防御。他在第6集团军受到削弱的东翼比较容易地做到了这点。俄军坦克进抵包洛绍焦尔毛特,并从那里转向西面伊佩尔河谷地。同时,突击集团一部陡然南下多瑙河,从东面和北面合围布达佩斯,在瓦茨附近进抵多瑙河。第8集团军被迫经米什科尔茨退到原捷匈边界,不过,俄国人在科希策附近迫使坦克第1集团军南翼后退的企图没有得逞。
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取得的战果,自然把突破第6集团军防御,以切断通往布达佩斯及通往西部的全部道路,提到了议事日程。马利诺夫斯基军队已进至伊佩尔河谷地,还可能在瓦茨以西多瑙河谷地突破德军防御,他们的突击对第6集团军特别危险。这就迫使集团军群长官把集中在多瑙河以南的预备队调过该河,这些预备队最初是用来实施早已准备的反突击的,反突击的目的是迫使马利诺夫斯基军队南翼沿拜尔任山两侧后退,与在包洛绍焦尔毛特附近防守的第8集团军东翼恢复联系。
这些兵力刚刚开到多瑙河左岸,托尔布欣就于12月19日对巴拉顿湖与韦伦采湖之间的第6集团军发动了进攻。两个久经征战的装甲师在这里击退了俄军重兵实施的突击,但韦伦采湖东北的防御已被突破。俄军立即成扇形向北面、西北面和西面急进。在北面,俄国人经比奇凯进抵埃斯泰尔戈姆附近的多瑙河,切断了通往布达佩斯的最后一条交通线,布达佩斯于12月24日被合围。在西北方向,他们进行深远推进,到达包科尼山。他们一直进至陶陶以东地域才被阻住。同时他们通过向西突击,突破了巴拉顿湖与韦伦采湖之间的防御。
在多瑙河以北,德军虽然受到了很大损失,但迫使俄国人沿拜尔任山两侧后退的尝试没有成功。战线只是在赫龙河上稳定下来。
虽然削弱普鲁士战线使人格外忧虑,希特勒却早在12月24日晚就越过陆军总参谋长,命令从东普鲁士调一个党卫军去加强匈牙利的防御。第6集团军得到这个军加强后,于1月1日在多瑙河以南实施反突击,以便恢复同布达佩斯的联系。但是它尽管取得了一些初胜,却未能达到这个目的。德匈卫戍部队和由“双箭党”党员组成的匈牙利民兵,继续在逐渐变成废墟的城市死守。他们不得不放弃位于多瑙河东岸的佩斯以后,即炸毁了多瑙河的几座大桥,而在城市西郊,即要塞所在地布达继续进行激烈巷战。
收复该市和保卫匈牙利西部地区,成了希特勒不能改变的念头。他认为其他一切打算都应服从这个念头。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时而提出外交上的原因,时而又说必须保卫匈牙利和奥地利的最后几个石油产区,照他看来,如果在失去罗马尼亚石油后再丢掉这些产区,那么在德国合成燃料工厂受敌航空兵越来越严重破坏的条件下,要继续进行战争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其他战线都崩溃了,上西里西亚和鲁尔州连同它们的煤矿区都丧失了,燃料又管什么用呢?希特勒在丢掉这些对德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地区后,仍然顽固坚持其守住匈牙利和多瑙河流域石油产区的念头。因此可以推测,他由于要保住面子,不会打算扔下他的最后一个实际上已有名无实的盟友不管,他内心感到自己同这一地区及其后面的维也纳的联系,比同德国其他州的联系还要密切。当布达佩斯被围守军1月13日通过无线电台绝望地要求增援时,他下达了实施新的反突击解救该市的命令。反突击于1月18日开始,新调到这一地区的一些师参加了这一行动。经三天战斗,反突击以夺回塞克什白堡而告结束,但在布达佩斯以西仍然没有战果。不过,虽然维斯瓦河与东普鲁士的防线已经崩溃,现在仍有几个在阿登山进攻后从西线撤下来的党卫师,将使用在多瑙河沿岸地区。这些师要到3月初才能开到匈牙利。再次把俄国人赶回多瑙河以东——这是希特勒不可改变的志向。一直到2月月中,被分割成许多部分的布达佩斯保卫者们还在遭到破坏的城市里坚守着最后一些抵抗枢纽。
不过,“南方”集团军群几乎完全守住了它在12月底退守的地区。在北面与它毗连的坦克第1集团军在贝斯基迪山脉和赫龙河上游之间占领防御。第8集团军扼守与北邻的接合部到赫龙河口之间地区,粉碎了俄国人实施突破的一切企图,2月底甚至清除了俄国人在该河的一个登陆场,第6集团军阻住了俄国人向包科尼山后的推进。在巴拉顿与德拉瓦河之间防守的德军兵团,从11月起编成了坦克第2集团军,直属集团军群。在南面同它们相邻的“E”集团军群由最高统帅部指挥,掩护一直到亚得里亚海的南斯拉夫地区。
和在奥得河一样,俄国人在多瑙河地区转入尔后进攻之前,也要先补充遭到的损失,调拢新锐兵力。此外,使用新的盟军对他们来说也相当重要。当时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已成立匈牙利政府,匈军总参谋长也转到了这个政府一边。他们于1月20日同匈牙利政府签订了停战协定,要求匈牙利人建立由8个师编成的新军。保加利亚人也应派出集团军接替部署在德拉瓦河与萨瓦河之间的俄军各师。
但是,在俄国人完成新进攻准备之前,德军就根据希特勒命令,在已经开始的春季泥泞条件下,于3月9日实施反攻,主要突击方向为巴拉顿湖两侧。在湖泊以南,反攻很快受挫,但在塞克什白堡地域,反攻却发展顺利,在这里进攻的德军几乎在海尔采格法尔瓦附近进抵多瑙河。就在这时,发生了有如晴天霹雳使希特勒震惊的事件:这次进攻中使用的几个党卫队师的部队,其中包括他寄予极大希望的几支私人卫队,竟没能坚持住,因为他们已耗尽力量,失去了信心。希特勒气得发疯,命令他们摘下印有他名字的袖章。
就在1945年头四个月多瑙河地区发生酣战之时,德国东部和西部边界附近急速发展的战事,也使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