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进攻苏联·第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德国进攻苏联·第五

德国进攻苏联·第五

作者:蒂佩尔斯基希 ·德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德国)

出自————《战争通史

   1、军事和政治准备

   从1940年夏季开始,消灭苏联实力的主张已成为希特勒下一步战争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说,这个主张在它付诸实施之前很久就已经是希特勒战略的决定因素。促使他推迟对英国的坚决斗争,而首先消除后方的任何潜在威胁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一些动机前面已经提及,因为德国人在打败法国之后的战略,只能用这些理由去解释。另一些动机将在下文谈到。

   世界观的对立使两国有天壤之别,这种对立,并未因它们在1939年签订了条约而缓和。在希特勒看来,苏联仍然是德国意识形态的敌人。不过,他在政治上也把苏联看成迟早会奉行讹诈政策的潜在敌人。希特勒认为这种情况早在1940年就开始了。战争越拖延下去,德国对原料的依赖就越大,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原料只有苏联能够供应,而苏联直到现在也确实根据签订的条约进行供应。如果对英战争没完没了地打下去,而美国的军事实力会象希特勒估计的那样,从1943年起充分显示出来,那么,德国就要彻底依赖苏联。这样的前景希特勒是无法忍受的。照他看来,英国所期待的正是撑持到美国准备参战和苏联与德国作对的时刻。希特勒不容许这种危险发生。1941年1月,他对雷德尔说,如果德国消除了东方的威胁,它就能够在较好的条件下继续对英作战。他认为打败苏联能大大改善日本的处境,并使美国加入对德战争成为十分危险的事。

   希特勒为实施这一计划规定了明确的限期。1941年,苏联这个强国应当不再存在。按照希特勒的盘算。那时他背后不仅不会再有敌人,而且不须依赖苏联的施舍也能获得大量原料和农产品:从乌克兰获得小麦,从顿巴斯获得煤炭和矿石,从科拉半岛获得镍,从高加索获得石油,从白俄罗斯获得木材。

   1942年,预定先在中东实施大战役,然后,象希特勒期望的那样,借助日本的帮助,在美国准备参战之前摧毁英国的实力。

   希特勒毫不怀疑,要打败苏联只须一次战局就足够了。他对此有坚定的信心,以至在对苏作战开始之前,就规定了1941年秋季,即“实现‘巴巴罗萨’计划后”实施的各次战役的日期。

   战争准备早在1940年夏就已开始。7月底,即下达对英国发动空中进攻的命令之前,约德尔曾向他的亲信透露,希特勒已决定进行对苏战争准备。这场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发动,但是以在已经进行的战争背景下进行为好。不管怎样,必须做好对苏战争准备。起初甚至讨论过当年秋季发动新战争的可能性。但是这样在战略集中方面会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于是只好放弃这种打算。

   7月,博克元帅的集团军群。即第4、第12、第18集团军司令部和大约30个师,调到了波兹南。当然,这一措施多少疏散了集中在法国的兵力,并且可以用疏散的理由去进行解释。但是,在战争总的进程中,这是对苏联实行战略展开的第一个步骤,而这种战略展开在长时间里应尽可能隐蔽进行。

   7月底开始具体准备拟制作战计划。当时任第18集团军参谋长的马克斯中将从哈尔德上将那里受领了拟制对苏作战预案的任务。随后几个月,又根据这个预案拟制了作战计划草案,并在陆军总参谋部11月举行的军事导演中进行了检验,得到了进一步充实。12月5日,哈尔德向希特勒报告了计划拟制结果。他在报告中指出了把未来作战地区分割为两个部分的普里皮亚季沼泽地的重要性,而且特别重视该沼泽地北部,因为在北部华沙到莫斯科之间的地区有较发达的道路网,便于实施大战役。

   根据迄今所知道的敌军部署及与部署无关的一般常识,可以推测俄国人不会退到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及其以东地区,因为再退他们就不能保卫自己的工业区了。因此,计划实施坦克楔形突击,阻止俄国人在上述河流以西建立统一的防线。

   哈尔德根据这一判断,报告了自己对战役实施的见解,这些见解基本上得到希特勒赞同,随后便写入1940年12月18日第21号训令中。这一训令是战略展开和尔后实施初期战役的基础。

   根据这个训令,德国武装力量应作好准备,以便在结束对英战争之前,通过一次速决战打败苏联(“巴巴罗萨”计划)。为此,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用的兵团,但要留出必要兵力,用以保障欧洲占领区免遭任何不测。

   根据这一训令,空军应抽出足够兵力在东线支援陆军,以期迅速结束地面战斗,并把敌航空兵对德国东部地区的破坏限制到最小程度。训令接着指出,空军的主力必须集中于东线,但要充分保护所有作战地区和由德国控制的军事工业区,使其免遭敌人的空袭,对英国的攻势行动,特别是对英国补给线的攻势行动,绝不能削弱。

   在东征期间,海军主力仍只用来打击英国。

   对陆海空三军规定的任务表明,由于必须考虑其他战区的需要,可以参加东线作战的兵力数量便受到很大限制。海军在“东征期间”仍应以主力对付英国;而陆军则要留几个师在挪威,并根据战事进一步发展情况留40个师在西线、北非和巴尔干。从而大大降低了陆军的战斗实力。尽管在1940年冬又组建了40个步兵师,装甲师的数量增加一倍(但每个师的坦克数量减少了一半)和许多步兵师被改编为摩托化师,从而使陆军有了很大的作战灵活性,但这些都无济于事。空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它应留下一个航空队与英国作战,留下一个航空兵军驻西西里岛支援德国非洲军。

   训令规定,必要时在开始军事行动前八个星期给进攻苏联的武装力量下达实行战略展开的命令。需要长时间才能做好的准备工作,应在周密进行战役伪装的情况下立即开始,并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这样,就指定了最早的战役开始日期,它同春季泥泞季节的结束是一致的。

   主要目的是:通过勇敢作战和坦克突击集团实施深远推进的方法,消灭俄国西部的俄军基本兵力,并阻止有作战能力的部队退入辽阔的俄国领土。尔后,经过迅速的追击,德军应进至使俄国空军再也不能袭击德国领土的地区。作战的最终目的是进至伏尔加河、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以便在必要时可用德国空军瘫痪俄国残留在乌拉尔的工业区。这里应该补充一点,在对俄战争开始后于1941年7月11日颁发的后一个训令规定,用来警卫占领区的兵力为60个师和1个航空队(盟军和友好国家军队未计算在内)。

   1940年12月的训令就已规定罗马尼亚和芬兰将要参战。

   训令的下一部分谈到了作战的具体问题。

   根据训令,主要突击方向选在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北,为此必须在这一地区展开两个集团军群。

   在这两个集团军群中,配置在全线中央的南面一个集团军群,应以特别强大的坦克兵团和摩托化兵团,从华沙及其以北实施突击,粉碎白俄罗斯的敌军。通过这一突击为快速军队的强大兵力北进创造条件,并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总方向进攻的北面一个集团军群协同,消灭波罗的海沿岸敌军。完成以夺取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而告结束的这一最重要任务后,才能实施攻占重要交通和国防工业中心莫斯科的进攻战役。只有在俄军的抵抗突然而迅速地崩溃时,才可努力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训令的表述说明希特勒和布劳希奇在战役实施方面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在1941年夏导致了严重的不和。假如这个分歧能及时暴露的话,就会好一些。

   在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南进攻的集团军群,应从卢布林地区向基辅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强大的坦克兵力迅速插入俄军翼侧和后方,尔后沿第聂伯河向南发展进攻,合围俄军。

   南翼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集团只起次要的作用。其任务是守卫罗马尼亚领土,在本集团军群北翼军队进攻过程中牵制当面敌军,以便在战事发展有利时组织追击,在空军配合下,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

   训令自然认为普里皮亚季沼泽南北的进攻都会成功,所以指出了“追击范围内”应该达到的尔后目标,即:

   在南部,攻占军事、经济上都很重要的顿巴斯;

   在中央,迅速到达莫斯科,夺取这一城市,意味着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更不必说俄国人将会丧失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空军应尽量使敌空军陷于瘫痪和无法行动,并在决定性方向上支援陆军作战。训令指出,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作战时不必对军事工业目标进行袭击。只有在完成机动作战后,才能实施这样的袭击——主要是对乌拉尔区。

   海军的任务很轻。只要制止敌海军兵力进入波罗的海即可。训令指出,德军夺取列宁格勒后,俄国的波罗海舰队就将失去其最后的基地而陷于绝境。

   训令充满了乐观精神,这是战胜波兰和法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所以训令硬说敌人将表现出德国在上两次战争中已司空见惯的那种消极性。人们再次希望通过强加给敌人的闪击战,就可不必考虑毛奇的如下原则,即“与敌军主力发生冲突后,任何作战计划都不会一成不变。”如果这次对敌人的判断也最正确的,那么统帅部就可以有充分根据地再次采用已经两次得到证明的战术。否则就难免大失所望,困难重重。

   随后的准备工作是正常进行的。1月21日,陆军总司令根据第21号训令颁发了自己《关于战略展开》的训令,进一步明确了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的任务。这些任务可在作战过程记述中看到。

   南斯拉夫战局使最初确定的作战日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下达为进攻南斯拉夫而实施战略展开的命令时,还下令至少把“巴巴罗萨”战役开始日期推迟四个星期。于是对俄国的战争便失去了极为宝贵的五个星期,这五个星期对战争结局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大量军队的集中是十分谨慎进行的。直到临近5月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军队只得到一些步兵师的加强,大部分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还留在德国和西线,以使德军在东线的集中不会使敌人产生正准备进攻他们的想法。西线也留下了大量基干步兵师,它们应造成准备在英国登陆的假象。在挪威采取的相应措施有着同样的目的。战略集中的最后阶段要在最短时限内调拢大部分快速兵团,这一阶段是难以掩盖的。战略集中于5月22日开始,整整用了四个星期。在此之前,东线有70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3个装甲师。预定参加进攻的兵团,有一部分还在巴尔干作战。为迷惑敌侦察机构而散布的各种消息中,把东线开始的战略展开说成“为隐蔽在英国的登陆行动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到6月22日(进攻开始日)前,各战略展开地区已集中了8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7个装甲师,15个摩托化师、9个警察师和警卫师。在接近地还有担任统帅部预备队的22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警察师。这样,陆军总共拥有140个战斗力强的兵团(不含警卫师和警察师)。

   在应当与三个集团军群协同作战的三个航空队中,共有轰炸机1,300架 [ 俄译者注:德国空军中每个航空队作战飞机的编制数为1,000架左右。 ] 。根据各集团军群的任务,配合“中央”集团军群作战的凯塞林元帅的第2航空队最为强大,几乎辖现有航空兵兵力的一半。在南部行动的勒尔上将的第4航空队,比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凯勒尔上将的第1航空队略强些。

   希特勒坚定了击溃苏联的决心后,必须找到盟友。首先可以指望的是罗马尼亚和芬兰。这两个国家都在不久以前遭到苏联的暴力侵略,当时谁也没有给它们提供帮助。它们感到自己即使不是被西欧所背叛,也已被它所抛弃。只有强大的德国能够保障两国的安全,据它们看来,德国不仅能够,而且打算遏制苏联的军事实力,从而使两国永远脱离它们所面临的威胁。

   德国极为重视芬兰人在1939年冬季进行的斗争,他们的惊人战果给德国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过,两国间的接触却进行得十分缓慢。希特勒深信芬兰不会消极观望德俄冲突。但是他暂时不打算向任何人披露自己的计划。芬兰人也力图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于是,在进行多次谨慎的尝试后(芬兰人十分冷淡地对待这些尝试),才在1941年5月底,利用芬军总参谋长海因里赫斯将军应德国人邀请来访的机会,举行了相互试探的会谈 [ 俄译者注:芬军总参谋长海因里赫斯中将首次到德国是1940年12月,在这次访问中,他曾同陆军总参谋长进行磋商,并为陆军总参谋部军官作了关于苏芬战争的报告。在下一次访问中,海因里赫斯在芬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托波拉上校陪同下。与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就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协调“北方”集团军群与芬军南部集团的行动问题达成了协议。前驻挪威德军参谋长布申哈根步兵上将注明第二次访问的日期为1941年5月25日(见《纽伦堡审判》文件集,莫斯科1952年版。第1卷第378页)。 ] 。他们主要涉及经芬兰对驻挪威德军山地步兵军进行补给,以及一旦发生德俄冲突可能进行协同的问题。芬兰将军十分明确地声称,他的国家只要未受到侵犯,就不参战。芬兰对苏联要格外小心从事。它要考虑俄国人再次入侵的可能,因此不打算由于行动不慎给苏联提供借口。芬兰根据当时在挪威境内进行的备战活动得出结论: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已迫在眉睫。6月17日,它开始进行秘密动员,并准许德军潜艇和布雷舰进入自己的南部港口。早些时候,即6月13日,埃尔富特将军已作为德国武装力量驻芬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到达芬兰,为战争爆发后对芬军的战略展开提出符合德国人作战计划的建议。并负责领导解决补给问题的“‘北方’联络司令部”。尽管德国多次提出建议,芬兰始终拒绝同德国在政治上结盟。它只把德国人当成反对共同敌人的“战友”。

   罗马尼亚则愿意建立较密切的政治联系,但在军事上需要大力援助。它准备把它那支人数比芬军多得多,但训练和装备欠佳的军队变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从1940年10月初开始,以汉森将军为首的德军驻布加勒斯特的军事代表团就在执行这一任务。1940年12月,希特勒在罗马尼亚政府首脑安东内斯库访问柏林期间,向他谈了自己的企图,安东内斯库完全同意他的计划。罗军10个师做好了作战准备。1941年5月,两国就共同对苏作战问题举行了谈判。在此之前,已为德军战略展开时使用罗马尼亚领土做了一切必须做的准备工作。

   波兰溃败后,匈牙利已在喀尔巴阡山附近同苏联接壤,不过俄国人暂时未去惊动它。但是在布达佩斯,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贝洛?库恩恐怖 [ 译者注:指1919年3月21日至8月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贝洛·库恩是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 ] 仍记忆犹新。两国间的意识形态矛盾并不比别处小,而拼命扩张的苏联对匈牙利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希特勒对这个多瑙河流域的小国很少好感。他认为匈牙利的政治要求过高,社会结构陈旧。但另一方面,他并不打算拒绝向匈牙利提供军事援助。他未向它透露自己的政治计划,而支持匈牙利扩充军队并使之摩托化,这支军队摆脱特里亚农和约 [ 俄译者注: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和约,匈牙利代表团于1920年6月4日在巴黎签字。条约规定匈牙利军队的人数最多为35,000人。只准许匈牙利拥有一支没有空军、坦克和重炮的雇佣军。禁止它进口武器装备和任何军事物资。原奥匈帝国的全部海军都应移交战胜国或解散。为监督特里亚农和约军事条款的执行情况,还建立了联合委员会。 ] 的桎梏比德国武装力量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桎梏慢得多。直到4月,希特勒才把自己的政治企图告诉匈牙利。后者同意派出15个师,但其中只有少部分有战斗力。

   意大利根据墨索里尼的倡议,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要派出由3个师编成的远征军归德国调遣。1942年夏,这支远征军违反最高统帅部的原意,而在墨索里尼的压力下又扩编成1个集团军。墨索里尼1942年开始持这样的观点:意大利作为一个大国,在参加对苏作战方面让小小的匈牙利超过了自己,这是一个错误,现在应当改这个错误。

   克罗地亚和斯洛伐克也参加了战争:它们派出了不多的人员,但这些人员在持久力方面并不亚于俄国人。

   西班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报答德国在反对共产党人的内战中给它的援助,因而派出了“蓝色师团”,1941年秋,该师被调到沃尔霍夫战线作战。

   对苏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力图使它具有整个欧洲的十字军远征性质,讨伐对象是威胁西方生存的致命危险布尔什维主义。现在他还想从北欧和西欧各国获得军事援助,在此之前,其他国家从政治观点出发曾给过他这种援助。但这一企图没有成功,因为西方各国已成为苏联的盟友。希特勒对这些国家发出呼吁是徒劳的:难道它们会帮助他去反对本联盟中的一个伙伴吗?要知道这个联盟的胜利将会使它们摆脱德国的统治或操纵。少量穿德军制服的法国人,一部分内心信仰纳粹主义世界观和加入党卫队的志愿人员,就是希特勒企图获得这些欧洲国家援助的微小结果,而这种企图缺乏取得良好结果的一切政治条件。

   由于即将爆发对苏战争,德日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日本在形式上是三国公约成员国,有义务在自己的德国伙件遭到迄今仍未参战的第三国侵犯时向它提供援助。希特勒并不打算以此为理由要求废除同盟。因此他没有同1941年3月底到达柏林的日本外务相松冈洋右讨论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日本通过进攻新加坡牵制英国人在远东的兵力会重要得多。希特勒估计,进攻新加坡越早进行,这种进攻就越不会诱使美国加入它没有准备好的战争。

   关于俄德关系,希特勒给日本客人作了极为含混的暗示。他认为德国人并不怀疑苏联爱好和平,但假如它采取危及德国的立场,那它就将被击溃。

   松冈洋右带着这些没有任何明确含义的信息和不要同俄国人举行认真谈判的建议,于4月初前往莫斯科。使德国人大为惊讶的是,他在那里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有义务在一方同第三国发生战争的全部期间保持中立。在1945年以前,两国都遵守了这一条约。

   希特勒当然不赞同日本的政治方针发生这种变化。对他来说,俄日关系继续令人捉摸不定更为合适。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他在对苏战争中并不需要日本的军事实力。如果日本不再对自己的后方感到不安,那就只会促使日本在近期内对新加坡发动意料之中的进攻。

   2、红军

   对于苏联的军事实力,哪怕做出近似的估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它的许多资料受到严密封锁,在正常条件下。根据那些资料本可拼凑一幅关于武装力量动员能力及其经济来源的复杂图景。二十年来,苏联与外部世界隔着一层铁幕,过着自己的独特生活。它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发布有关本国的消息,而这些消息常常经过粉饰,如果有必要,还会把形势描绘得比实际情况差得多。这样它就达到了预期目的:在诸如交通运输和军事工业这些决定性部门中,人们对俄国的能力严重估计不足。它对军队的技术装备程度是保密的,不像其他国家那样,通过明确的预算草案,国会辩论和报刊报道透露一部分。至于所取得的各种成就,每年只用百分比,而不用绝对值来表示。这种消息只能作为宣传,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因为它们未提供关键的原始数据。

   在和平时期的俄军里,保密制度严格到各团都不编番号。对间谍活动的严厉制裁,领导人员完全与外界隔绝以及斯拉夫人对外国人的天生多疑,使人们完全无法接近知道事实真相的人。

   在其他国家里,可以装作进行无害的个人经济活动从事谍报工作,但在苏联对经济进行集中领导的条件下,谍报工作找不到任何活动场所,在这个对外国人实行最严格监督的国家,公务旅行或娱乐旅行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德国还是其他国家总参谋部的有关人员,对判断俄国武装力量的情况都感到非常困难,这是不足为奇的。根据冲破层层封锁从苏联获得的情报,以及使用判断任何国家武装力量数量时都使用的纯经验主义的方法(例如,人口数量与可能组建兵团数量之间的固定比例)所获得的资料德国总参谋部对苏联战时的能力,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俄芬战争提供了一些新的基准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引出错误的结论。

   德国人对俄军数量的判断是很准确的,它有150个步兵师,36个摩托机械化旅和32个骑兵师。战争开始时,约有25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和若干摩托机械化旅将被拖在其他边界,首先是东亚地区 [ 俄译者注:作者列举的苏军数量和装甲坦克兵的编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战争开始前,苏军已有用来发展诸兵种合成兵团胜利和独立作战的机械化军,还有装甲师和摩托化师。 ] ,德军统帅部指望战争开始时只同大约125个步兵师、25个骑兵师和30个摩托机械化旅(其中包括5个装甲师)作战。这个大国的人力后备当然远远不会因组建这些兵团而枯竭,尽管它每年只征兵约150万,但至少有1,200万适于服兵役的青年。仍然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俄国军事工业能在多大程度上装备这些人员。因此,消灭俄国军事工业便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时已得知首先要遇到的步兵师的装备是符合现代要求的,这些师不同于德军步兵师,它们编有坦克营。看来俄国人有很多坦克,也许比德军多3-4倍。但是俄国人在组建用来完成战役任务的快速大兵团方面却落后。

   俄国空军显然不如德国空军,虽然它的飞机数量可能比德国空军多好几倍。

   德国人认为自己的指挥人员素质比俄国人强得多。俄国最出色的指挥干部已在1937年大规模政治清洗中被杀害。俄芬战争暴落出俄军中下级指挥官战术训练欠佳。据了解,俄国国防部长铁木辛哥根据这次战争的经验,决定改进单兵训练,使指挥官具有高度独立性、抛弃任何陈规旧套和改善诸兵种之间的协同。这些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表现出来、有些还是俄国人性格所固有的缺点,要在短期内克服,看来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必须估计到,俄军最高统帅部会以其特有的周密和刻苦精神研究波兰和法国的战争进程,并通过这种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德国在1933年同俄国人合作时已经得知,俄国人在条令中阐述的军队指挥原则,在理论上是符合德国观点的。因此,重要的是要了解其指挥官和军队在实践中,怎样利用这些原则。俄国士兵的耐力和刻苦是无可怀疑的。但是据推测,俄军不可能击退装备现代技术兵器、指挥官素质又超过他们的一支军队的突然突击。

   德国政界人士希望苏联在军事上遭到巨大挫折后会土崩瓦解。

   看来,说苏联在不久的将来将挑起同德国的武装冲突,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看都是极不可思议的。但是,担心苏联以后在较有利的条件下可能变成不好相处甚至危险的邻国,则是完全有根据的。目前苏联没有理由放弃以前那种几乎不动用武力就取得出色成就的政策。苏联正忙于改进自己陈旧的坦克和飞机,并把相当数量的军事工业迁往乌拉尔。克里姆林宫谨慎而清醒的政策不可能产生进攻德国的企图。因为后者在其他战线仅留驻少量陆军,而它强大的空军随时都可集中到东线。况且,俄国人在1941年还感到他们的力量比德国弱。当然,德国军事实力的重心越来越向东移这一事实是瞒不过俄国人的侦察的。俄军统帅部正在采取对策。4月10日,以铁木辛哥为主席的最高军事委员会已决定西部的一切部队进入战备。5月1日,又进一步进行了紧急战备,并为保卫苏联西部边界采取了措施。5月6日,斯大林接替莫洛托夫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从而正式成为政府首脑,而在此之前,斯大林尽管是苏联最有权势的人物,却一直只担任共产党的总书记。这一步骤至少在形式上表明俄国在提高政府的威望和增强力量。但俄国人并未因此改变对德国的政策。相反,苏联仍力图忠实履行贸易协定规定的义务。

   苏联尽其所能作好了武装冲突的准备。德军统帅部不能指望达成战略突然性。它能够做到的,至多是保住进攻日期的秘密,以便用战术突然性减少入侵敌国的困难。

   3、战争爆发

   6月22日3时30分,德军在东线从黑海至波罗的海的整个正面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希特勒在一份很长的告德国人民书中力图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解释这一新冲突的必要性。他滔滔不绝地描绘了从签订凡尔赛和约以来各次事件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然后谈到了俄国上一年的政策。照他说来,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与英国秘密勾结,在东方牵制德国的力量。由于苏联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对芬兰、保加利亚和达达尼尔海峡提出的要求漫无节制,德国同苏联达成协议(为此曾邀请莫洛托夫于1940年11月来柏林)的最后一次尝试没有成功。希特勒接着指出,苏联不断加强自己在德国东部边界的军队,和英国合伙唆使南斯拉夫敌视德国。最近几星期,俄国人开始越来越明目张胆地侵犯德国边界。因此他决定再次把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命运与未来托付给军队。

   除希特勒的告人民书外,帝国外交部长也对德国和外国报界代表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对全世界都是一种威胁。外交部长结束讲话时说,德国人民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从布尔什维主义的致命威胁中拯救世界文明,为社会的真正繁荣开拓道路。

   若干年以后,这些警告在1941年还无法预见到的形势下得到了证实。不幸的是,战争是由希特勒挑起的,而且战争拖延越久,变得越残酷,德国军人就越深刻地意识到必须为德国、为拯救西方文明而战,但他们作战时却要受政治集团的束缚,而这个集团在他们不知情和未参与的情况下,对西方文明法则犯下了滔天罪行。这种状况不仅使德国武装力量失去了尊严,而且使他们在随后几年无以伦比的战斗中建立的英雄业绩全都化为乌有。

   如今希特勒自己把英国和苏联的命运联在一起了,这两个国家势必要建立反对他的联盟。丘吉尔在德国宣战当天就断然发出了威胁和警告:“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象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不想收回我说过的任何一句话。但是今天这已经不起任何作用……我们只有一个目标,而且永远不会从这个目标后退。我们决不同希特勒和他的党羽谈判……如果希特勒认为他对苏俄的进攻会使我们的伟大目标有丝毫改变,或使我们为消灭他所作的努力有丝毫松懈,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

   4、边境战斗

   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南的进攻

   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辖3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群,共26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师、4个骑兵师和5个装甲师。它应以强大的左翼附以前出的快速兵力,向基辅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任务是消灭第聂伯河以西加利西亚和西乌克兰的俄军,攻占基辅地域第聂伯河及其下游的渡口,以便在河对岸继续作战。勒尔上将的第4航空队对该集团军群实施支援。

   里特尔·冯·舒伯特上将的第11集团军与罗马尼亚各兵团一起在普鲁特河附近展开。起初它的任务只是防御性的,即保卫罗马尼亚生命悠关的那部分领土。到战事进一步发展时,第11集团军才应转入进攻,以便阻止当面俄军有组织的退却。

   编入左翼突击集团的有第6、第17集团军和辖5个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的坦克第1集群。在普热梅希尔(佩列梅什利)和托马舒夫之间,即由切尔诺维策西南一直伸延到喀尔巴阡山山脊的俄国新边界终点附近的山区,展开了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的第17集团军。它应突破敌边境防御,以强大的左翼把当面敌军逐向东南,利用坦克第1集群的战果,及时进抵文尼察及其以北地域。尔后第17集团军应视情况继续向东或东南进攻。

   赖谢瑙元帅的第6集团军配置在第17集团军以北,做好实施进攻,突破卢茨克两侧防御的准备。它应掩护集团军群北翼,使其免遭敌人可能由普里皮亚季沼泽地区实施的突击,并以尽可能大的兵力向日托米尔挺进。

   克莱斯特上将的坦克第1集群配置在两个集团军之间。任务是与两集团军协同,突贯俄军在俄罗斯拉瓦和科韦利之间的阵地,尔后经别尔季切夫和日托米尔进抵基辅地域的第聂伯河及其下游。德军统帅部希望坦克第1集群能从那里继续向东南挺进,以便向敌后实施突击,阻止敌人退过第聂伯河。

   德军集团军群当面之敌是布琼尼元帅指挥的两个重兵集团。

   在比萨拉比亚驻有1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2个装甲师和7个摩托机械化旅,它们在宽大正面上掩护普鲁特河一线的边界,并向纵深配置到德涅斯特河对岸。在切尔诺维策和普里皮亚季沼泽之间的边界一线驻有另一个敌军集团主力,兵力达27个步兵师,17个骑兵师、3个装甲师和4个摩托机械化旅。它们后面还展开了12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机械化旅,这些兵力在斯卢奇河及布格河发源地以西成纵深梯次配置。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在这里将遇到强有力的防御。

   德军第17集团军在利沃夫、俄罗斯拉瓦地区以西边界附近取得初胜后,即遇到了防守坚固筑垒阵地的强敌,但它立即夺取了这些阵地。第6集团军渡过了斯特里河,但它和坦克第1集群一样,先是在南面,接着又在北面遭到了俄军猛烈的反冲击,俄军调集的新锐坦克兵力参加了这些反冲击。

   7月3日以前,全线连续发生激战。俄国人十分缓慢地向东退却,而且经常对急进的德军坦克部队进行猛烈反冲击之后才退却。7月4日,坦克第1集群进抵斯卢奇河以西地域,但两个野战集团军都还在追击当面退却之敌。

   第11集团军集中主力于左翼后,直到7月2日才由雅西以北地域向东北发动进攻,但不是为了按原定计划跟踪追击敌人,而是为了把敌人顽强战斗的后卫部队逐步向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方向逼到德涅斯特河。

   罗马尼亚人由喀尔巴阡山地区向切尔诺维策推进,匈牙利一个兵团夺占了科洛梅亚市,并与第17集团军南翼建立了联系。

   “南方”集团军群附坦克第1集群经12天战斗后,终于在左翼进至斯卢奇河中游以西地区。其所属各集团军以正面进攻迫使敌人后退。敌军集中全部兵力向德军反扑,力图避开宽正面的包围。集团军群所属军队在中央推进到兹布鲁奇河及德涅斯特河上游,其右翼仍在普鲁特河附近。坦克第1集群未能象预料的那样前出到战役地幅。敌人虽然损失惨重,但避开了德军预定的包围,而将兵力有组织地撤过了斯卢奇河、西布格河上游和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及其以南的德涅斯特河。

   挺进明斯克

   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辖2个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群,共31个步兵师、7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师和9个装甲师,是所有集团军群中兵力最强的。

   向华沙弯曲成弧形的国界线,给德军造成了特别有利的条件。德军面临着内容广泛的任务。该集团军群应以左右两翼的强大集团实施突击,击溃驻白俄罗斯的敌军,并以快速兵团向明斯克南北两侧前出,尽快夺占斯摩梭斯克。达成这一目的后,各快速大兵团应与“北方”集团军群协同,消灭在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地域作战的敌军。

   “中央”集团军群当面之敌为铁木辛哥元帅指挥的兵力大致相等的军队集团。它辖有36个步兵师、8个骑兵师,2个装甲师和9个摩托机械化旅,其中三分之二已前出至比亚韦斯托克边防地区,约三分之一在明斯克以西成梯次配置。

   “中央”集团军群利用边界走向,在两翼各配置1个野战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都与1个坦克集群协同行动。

   在布列斯特以西和西北地域展开了克卢格元帅的第4集团军和古德里安上将的坦克第2集群。该坦克集群应在第4集团军支援下突破布列斯特两侧的敌军防御,并与从西北向明斯克推进的坦克第3集群协同,迅速向斯卢茨克和明斯克挺进,为合围和消灭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间的敌军创造条件。尔后,两个坦克集群应夺占斯摩棱斯克地域。

   第4集团军预定在突破布列斯特两侧的敌防御后,随坦克第2集群向明斯克方向进攻,利用两个坦克集群的进攻,与第9集团军协同,消灭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间的敌人。

   配置在“中央”集团军群左翼的施特劳斯上将第9集团军和霍特上将坦克第3集群受领了类似的任务。

   这两个军团应突破敌在格罗德诺方向的防线,尔后为合围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间的敌军,构成钳形攻势的北半部分。坦克第3集群的后续任务是夺取维捷布斯克,第9集团军的后续任务是夺取西德维纳河上游的波洛茨克。

   集团军群的进攻一开始就十分得手。敌人措手不及,惊恐万状。在南翼,布格河的所有桥梁都完好无损地落入德军手中。与“南方”集团军群的战斗行动不同,该集团军群尔后的进攻也完全按计划实施。

   两个坦克集群顺利突破边境防御后,毫不停顿地向东推进。6月24日,坦克第2集群进抵斯洛尼姆地域,坦克第3集群进抵维尔纽斯地域。第4、第9集团军随后跟进。比亚韦斯托克地域的敌军企图向东退却,冲出逐渐形成的合围圈。6月29日,第4、第9集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以东地域建立了联系,在此之前,两个坦克集群在强大的空军兵力支援下不断进攻,阻住了敌人的退却。俄军在两天中一直拼命向东和东南突击,企图冲出正在缩小的合围圈。随后他们耗尽了力量。于是合围告成,该地域的战斗于7月1日停止。

   这时,两个坦克集群继续东进,以便再次合围向东退却并在比亚韦斯托克地域避开了合围的部分俄军。6月27日,坦克第2集群进抵明斯克南郊,与前一天经维尔纽斯进抵该市北郊的坦克第3集群会师。

   坦克集群现已构成新的合围圈,这个合围圈是在被阻于明斯克以西和新格鲁多克地域的俄军四周逐渐形成的。在坦克集群后面进攻的第4、第9集团军所属各军,从西面最后完成了对俄军集团的合围。到7月9日前,合围圈内的敌人已被肃清,据德军最高统帅部7月11日战报称,在夺取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的首次大规模交战中。共俘敌328,898人(内有数名高级将领),缴获3,332辆坦克、1,809门火炮和许多其他战利品。

   7月3日,两个坦克集群所属部队,合编成坦克第4集团军(当时已不必保留坦克集群),并以野战第4集团军司令部作为指挥机关。该坦克集团军立即向东和东南追击避开合围之敌,并向斯摩梭斯克挺进。第4集团军所属各军转隶刚进入交战、由男爵魏克斯上将指挥的第2集团军。

   沿明斯克-奥尔沙-斯摩梭斯克公路干线进攻的坦克第2集群,不久就遭到敌人越来越激烈的抵抗。两个坦克集群翼侧的态势较有利。坦克第2集群在罗加乔夫地域迅速到达第聂伯河。坦克第3集群于7月4日夺占了维捷布斯克以西德维纳河东岸的一个登陆场。到7月10日前,德军在坦克集群中央进攻地段强渡别列津纳河及德鲁季河后,也前出到第聂伯河。现在他们已把主力集中在莫吉廖夫和奥尔沙之间,准备强渡第聂伯河了。

   两个野战集团军结束新格鲁多克地域的战斗后,以强行军在坦克集群之后前进。到7月10日,第2集团军先遣支队已抵达别列津纳河,第7集团军先遣支队在波洛茨克及其以南地域到达西德维纳河。

   “中央”集团军群首先通过消灭当面敌军,完成了赋予它的各项任务,并使俄国人无法在第聂伯河及西德维纳河中游设防。坦克第2集群在第聂伯河附近的坚决行动,让人们可以期望,它能在俄国人调集预备队之前克服这一大障碍。那时就可以立即向斯摩尔斯克发动进攻了。

   波罗的海沿岸的进攻

   “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里特尔·冯·莱布元帅)辖2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群,共20个步兵师、3个摩托化师和3个装甲师,是三个集团军群中兵力最少的。它应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敌军,夺取波罗的海港口,尔后再夺取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使波罗的海舰队丧失基地。它还应对起先向斯摩梭斯克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各快速兵团及时实施支援。“北方”集团军群力图以强大右翼的快速兵团首先向前推进,以便尽快进至奥波奇卡地域,阻止俄军由波罗的海沿岸退却,为尔后迅速向列宁格勒进攻创造条件。

   边界的轮廓迫使该集团军群把兵力密集地集中在东普鲁士边界附近和涅曼河下游两岸,完全不可能直接从展开地区实施有计划的包围。

   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的敌军从一开始就成纵深梯次配置。只有7个师部署在东普鲁士边界。其余2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2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机械化旅,分成数个军队群配置在维尔纽斯、考纳斯、希奥利艾等市周围及后方的奥波奇卡、普斯科夫地域附近。敌人显然已获悉德军兵团大量集中在东普鲁士。此外还应补充指出,俄国人只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视为政治上不可靠为前地,他们不打算在那里进行坚决的防御。

   在此情况下,只有条件非常有利时才能从南面包围敌人,并在敌人退却之前予以消灭。为此,布施上将的第16集团军受领的任务是,沿埃本罗德-考纳斯道路两侧向陶格夫匹尔斯及其以北展开进攻,赫普纳上将的坦克第4集群受领的任务是在涅曼河下游以北向同一方向进攻。屈希勒上将的第18集团军沿蒂尔西特-里加道路向里加实施主要突击。

   各集团军于6月22日发起进攻后,只遇到了最少兵力占领的边防阵地,几乎每一处阵地都被迅速突破。坦克第4集群在宽大正面渡过杜比萨河后,迅速向西德维纳河挺进,以便前出至该河陶格夫匹尔斯、叶卡布皮尔斯地段。在集群左翼进攻的一个军曾一度被俄军坦克反冲击所阻。该军6月24日至26日在考纳斯以北的凯代尼艾地域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击溃了敌人。与此同时,另一个深远推进的坦克军于6月26日以1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在陶格夫匹尔斯地域进抵西德维纳河,在其右岸夺占了一个登陆场。当整个坦克集群都已调拢,并在利瓦内地域和叶卡布皮尔斯地域也建立了登陆场后,它便不顾河边还有俄军,于7月2日开始在宽正面上进攻。

   这时,两个集团军都已粉碎敌人抵抗(在第16集团军地带的考纳斯地域,抵抗特别激烈),在迅猛前出的快速兵团后迅速跟进。6月29日,第18集团军夺占里加。两集团军进抵西德维纳河并粉碎敌人的最后抵抗后,开始随坦克第4集群进攻,该集群通过俄国人有意不加防守、紧靠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原边防地区后,于7月9日进抵普斯科夫北郊,7月10日进抵奥波奇卡以南。

   但是,至今未能按预定计划消灭敌人重兵。当集团军群主力在实施上述战斗行动时,第18集团军翼侧兵团已着手肃清波罗的海沿岸南部地区之敌。并于6月28日未遭敌人特别的抵抗即夺占了利耶帕亚,7月1日夺占了文兹皮尔斯(温道)。一个军在西德维纳河对岸发动进攻,以便夺占爱沙尼亚。到7月10日前,该军进至塔尔图、派尔努一线。

   哈尔德上将在1940年12月5日关于对苏作战的第一份报告中声称,如果俄国人想要保卫自己的工业区,那么第聂伯河及西德维纳河将构成俄国人势必固守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他得出结论:德军统帅部应力求以坦克部队的突击制止敌人沿两河西岸建立绵亘的防御正面。上述各战役在这方面是符合要求的。“北方”集团军群的推进甚至远远超过了西德维纳河。但战场上取得的战果却不那么辉煌。诚然,“中央”集团军群差不多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双重大胜利,但另两个集团军群却只是赶跑了当面的敌人。德军的到达地区已从德涅斯特河经斯卢奇河及奥尔沙地域的第聂伯河伸延到楚德湖南沿。这就是“斯大林防线”——它并不是筑有工事的绵亘防线,但毕竟是由带防坦克壕和铁丝网的野战工事组成的链条,这些工事早在1941年以前就已开始构筑,最近几星期又加紧进行了抢修。

   “南方”集团军群的态势对进一步使用坦克集群是大有希望的,“中央”集团军群自取得明斯克和比亚韦斯托克大捷及坦克第2集群前出到第聂伯河以后,也可寄以厚望,在北面,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条件却不很有利,因为“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战。现在还不能说是否可以按原计划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快速兵团及时北调,支援在那里作战的德军。

   德国空军到处给陆军以有效的支援。它对敌人的精神震撼是很大的。但俄国空军的行动十分谨慎。德国空军无法象在波兰和法国消灭敌空军那样消灭俄国空军,看来这是因为俄国领土纵深大,而德国空军又忙于支援战场上的陆军。

   德军指挥官和部队完全符合这个不寻常的、比过去一切战区都要艰苦得多的战区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敌人的顽强性是令人信服的,参加反冲击的坦克数量多得惊人。这是具有钢铁意志的敌人,它毫不怜惜地把一批批军队投入战斗,但又并非不懂作战艺术而蛮干。过分担忧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有一点很清楚。这里根本谈不上通过迅速突击“摧毁纸造楼台”的问题。这个战局不能象以往战局一样有计划地进行。

   当夺取俄国本土的战斗开始后,斯大林向俄国人民发出了激昂的号召,这个号召实际上就是行动纲领。号召说。“当红军部队不得不撤退时,必须运走铁路上的全部车辆,不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在敌占区,必须建立骑兵和步兵游击队,建立破坏小组,以便同敌军斗争,以便遍地燃起游击战争的烽火,以便炸毁桥梁、道路,破坏电话和电报联络,焚毁森林、仓库和辎重。要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 [ 俄译者注:此句原为:“在被占区,要造成使敌人及其所有走狗无法安身的条件,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破坏他们的一切设施。” ] ……在每一个遭到敌人侵犯危险的城市里,我们都应当成立这样的民兵,发动全体劳动者起来斗争,挺身捍卫自己的自由、自己的荣誉、自己的祖国。”

   这一号召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其部分原因是德国人自己的过错)。战争拖延越久,德国不可战胜的光环越变得暗淡,德国军事当局越暴露出无力在占领区建立比原制度更自由的制度,人们就越心甘情愿地响应这一号召。

   同时,斯大林还向英国求援,并建议立即在法国和挪威北部开辟新战场,这样的战场不仅能改善红军的处境,而且能使英国消除遭到入侵的危险。俄国人在长达三年时间里顽固(只有他们会这样顽固)而持续不断地提出这一要求,而不考虑实际上能否实现。对苏联来说,供应武器装备和战略原料的事办得顺利一些。1941年7月底,丘吉尔答应调拨300万双鞋,8月底他又建议提供445架歼击机。原料方面的一切要求都将得到满足。英国人现在要把美国答应给英国的武器弹药分给苏联。在美国军事工业尚未把全部生产能力发挥出来之前,运去的武器弹药是微不足道的。但从1942年7月起,美国人答应每月供应两国坦克共1,200辆,从1942年10月起,每月供应的坦克达2,000辆。从1942年7月1日起,俄国人一年内将得到飞机3,000架。如果技术兵器到货不致太晚,这个数字还是相当大的。

   5、争夺“斯大林防线”之战

   “南方”集团军群前出第聂伯河

   7月初,“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东加利西亚和西乌克兰以后,就可再次着手完成原来的战役任务(尽管任务略有改变)。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群已进抵斯卢奇河,随后跟进的第17集团军,正向兹布鲁奇河推进。第11集团军和罗军还在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北部。

   假如现在能按原计划以左翼迅速向基辅挺进,尔后向东南方向实施突击,那就能在第17、第11集团军和罗军当面之敌退过第聂伯河之前将它围歼。该集团军群还要完成训令关于战略展开的进一步要求:尽快夺占基辅及其以南地域各第聂伯河渡口,以便在河对岸继续作战。

   7月5日,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群开始在“南方”集团军群北翼进攻。“斯大林防线”在沃伦斯基新城及其以南地域被突破,几日后坦克已进抵别尔季切夫和日托米尔。眼看坦克集群已进至战役地区,而集团军群也已赋予它夺占乌曼的任务。突然,这里象东线许多地方夏季常常出现的情况那样下起了暴雨,军队连续几天根本不能沿被冲毁的道路开进。而敌军却对坦克集群两翼实施了积极行动。过了一个多星期,坦克集群才在第6集团军支援下推进到白采尔科维。当坦克集群随后打算转向东南时,敌军赶到的兵力对其左翼实施了强大突击,迫使它以部分兵力进行防御。

   直到在南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部队与坦克集群取齐后,坦克集群才又有了继续向东南方向进攻的可能。

   同时,第17集团军于7月6日渡过兹布鲁奇河发起进攻,7月15日前在巴尔地域突破了“斯大林防线”,7月18日在文尼察附近夺取了南布格河的一个登陆场。

   第11集团军北翼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起,在右面经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向巴尔塔推进。第11集团军南翼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经基什尼奥夫和巴尔塔向德涅斯特河进攻。

   这样,整个“南方”集团军群便都实施进攻了。假如坦克集群能迅速在南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推进,该集团军群还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包围向德涅斯特河退却之敌重兵。俄国人竭尽全力要打破这一企图。

   坦克第1集群在第6集团军支援下,向乌曼方向进攻。第6集团军中央的兵力逐步替换了留在基辅以南掩护左翼的坦克第1集群部队,这样,坦克第1集群就能够增强突击力了。被突然合围在博古斯拉夫西南的敌军部队集中所有兵力,企图向东突围。与此同时,俄军再次对坦克集群左翼实施了反冲击,以便通过两面突击将其割裂。但是德军击退了俄国人的反冲击,继续向东南进攻。7月27日,第17集团军左翼也向被坦克第1集群阻住了退路的俄军后方和翼侧实施深远突击,这样就开始形成了乌曼合围圈的轮廓。坦克集群南翼实施平行追击后,力图向东南退却的俄军受阻。8月2日,在五一城以北实施深远推进的第17集团军南翼与坦克集群先头部队会师,合围告成。到8月8日前,五一城、新阿尔汉格尔斯克、乌曼地域的敌军集团被消灭。这是俄军第6、第12集团军的重兵,计有7个军部、15个步兵师和5个装甲师。据德军最高统帅部8月8日战报称,德军共俘虏103,000人,内有两名集团军司令,缴获317辆坦克、858门火炮。

   现在,整个坦克第1集群都可以继续向东南方面进攻了。它应追击未遭合围的敌军,堵截在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军两个集团军当面退却之敌尽可能多的兵力。但是这一任务已经无法完成。俄国人发现德军向乌曼发动进攻后,及时撤出了比萨拉比亚,退至南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只扼守被罗军第4集团军合围的敖德萨。该集团军的兵力不足以通过突然袭击夺占这一坚固设防并得到海上补给的要塞。敖德萨一直支持到10月16日。

   尽管如此,坦克第1集群的突击并没有徒劳。它分成三个纵队,分别经五一城沿南布格河,经基洛夫格勒向大工业中心克里沃罗格,由克列缅丘格以南地域向东南推进,击溃了仍然留在第聂伯河以西地区的敌军残余兵力,8月20日前夺占了由切尔卡瑟到赫尔松的整个第聂伯河弯曲部。此外,坦克第1集群还在第聂伯河东岸夺取了两个登陆场:一个是8月18日在扎波罗热地域夺取的,另一个是经8天激战后于8月25日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夺取的。这样,就为下一步作战建立了有利的出发阵地。

   在乌曼交战之前和交战过程中,俄国人与第6集团军中央和北翼军队进行了特别激烈的战斗。当第17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群还在与乌曼地域的被围敌军作战,而第6集团军中央开始向基辅及其以南域的第聂伯河推进时,俄国人调集庞大的新锐兵力,并在切尔卡瑟及其以北渡过第聂伯河。他们利用第6集团军与坦克第1集群之间形成的缺口,开始威胁它们的交通线。俄国人迅猛推进到博古斯拉夫地域后才被阻住。第6集团军和由乌曼地域腾出来的第17集团军的回击,迫使敌人再次退过了第聂伯河,现在第17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已先后在克列缅丘格和切尔卡瑟地域进抵该河。第6集团军未能清除俄军在基辅地域的强大基地。

   到8月24日,当战斗结束时,第聂伯河全线直到河口都已落入德军之手。从7月初“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开始,第6集团军北翼军队一直掩护越来越向东移的集团军北翼,使之不致遭受继续在斯卢奇河与第聂伯何之间坚守阵地的敌军威胁。7月16日,第6集团军北翼开始从日托米尔、沃伦斯基新城一线对该敌发起进攻,但费了很大力气才进至科罗斯坚地域。直到8月底,在“中央”集团军群南翼肃清莫济里和戈梅利两地之敌后,后方受到威胁的俄军才从第6集团军北翼当面退至第聂伯河对岸。

   斯摩棱斯克交战

   “中央”集团军群在明斯克交战后实施追击,向东长驱直进。合编为坦克第4集团军的坦克第2、第3集群在罗加乔夫和奥尔沙之间进至第聂伯河,在维捷布斯克地域和波洛茨克两侧进至西德维纳河。第2和第9集团军紧随坦克第4集团军这两个急进的坦克集群进攻,第2集团军在右面进抵别列津纳河,第9集团军在左面进至西德维纳河以西地域。

   “中央”集团军群所属军队随着接近第聂伯河地区的程度,逐渐与俄军开到的预备队(它们显然力图扼守该地区)展开了激战。集团军群的当前任务是击溃当面敌军,夺取斯摩棱斯克地域。训令曾指示它在达到这个目的后,可能要把快速兵团临时转隶另两个集团军群,由此可以设想在如此巨大的空间中继续进攻,还要遇到很多困难。

   不过,这是在为未来操心,而现在则无论如何要掌握主动权。坦克第4集团军进至斯摩棱斯克再次大获全胜。坦克第2集群在迂回莫吉廖夫时以两个强大的突击集团于7月11日强渡了第聂伯河,右翼和中央则进抵索日河。7月16日,该集群各先遣支队从南面冲人斯摩梭斯克。坦克第3集群在突破敌防御时得到第6集团军支援,由维捷布斯克向亚尔采沃推进,以南翼转向斯摩梭斯克,北翼在涅韦尔地域与第16集团军左翼会合。

   俄国人从突然袭击中清醒过来后,即对各坦克集群进行顽抗,并开始投入由南面,东面和东北面调来的预备队,与7月20日前进抵叶利尼亚,现在已深深楔入俄军部署的坦克第4集比军对峙(楔形突击的根部在第聂伯河,即以西200公里处)。起初两个坦克集群相当吃紧,因为敌人的压力在不断增强。直到在西面消灭了俄军被围集团的那些师陆续开到,并协助压缩合围圈后,它们的态势才逐渐改善。战斗在以下地区持续了好几个星期,该地区一侧为第聂伯河,另一侧为一个大弧形,由贝霍夫地域顺索日河上游、罗斯拉夫利以北经叶利尼亚和别雷一直延伸到大卢基。对被围俄军兵团,拟首先在莫吉廖夫、奥尔沙、波洛茨克和涅维尔地域予以消灭,尔后再通过两个坦克集群在斯摩梭斯克地域顺利协同消灭。8月5日,在这里粉碎了俄军的最后抵抗。从7月10日起,“中央”集团军群在这些战斗中共俘敌31万人,缴获3,000多辆坦克和数量大致相同的火炮。在争夺斯摩梭斯克的最后战斗中,德军还要消灭由罗斯拉夫利向西北进攻的敌军重兵集团(它显然是为了支援被围于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军队)。2个坦克军和2个步兵军在古德里安上将统辖下,于8月1日至3日将这些兵力围歼于罗斯拉夫利。到8月8日前,德军俘敌38,000人,缴获250辆坦克和同样多的火炮。

   经过六星期连续行军和战斗,两个坦克集群都需要喘息一下,以便维修和更换毁坏的及因俄国道路不好和夏季尘土飞扬而受到严重磨损的车辆。但是,它们只能部分得到这种极其必要的喘息。坦克第2集群的一个坦克军在罗斯拉夫利战斗结束后即受领了以下任务:与野战第2集团军协同,击溃仍在戈梅利以北和以西直到莫济里防守的敌军两个集团军。该敌已在“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向后弯曲的翼侧之间形成一个大楔子。8月9日至24日,坦克军由罗斯拉夫利向克林齐进攻,第2集团军则同时由博布鲁伊斯克、克里切夫一线向克林齐、戈梅利地域实施突击,于是这些敌军遭到合围,并基本被歼。在莫济里地域防守的敌军也向东逃窜。由17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5个骑兵师编成的这两个集团军,被德军俘虏78,000人,缴获144辆坦克和700门火炮。其余兵力向东南退却。这一战果成为8月最后几天开始的基辅大交战的开端。

   在“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军队作战的大卢基地域,还留有敌军重兵。他们在德军由西面和南面实施包围突击后很快被合围,于是“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同“北方”集团军群右翼在霍尔姆地域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

   但是,在中央地段叶利尼亚地域,“中央”集团军群却转入了防御。在那里,刚开到的几个军编进了第4集团军,而两个坦克集群则再次从它的编成中调出。在8月底以前,俄国人对该集团军群向东弯曲的弧形正面实施了猛烈反击,看来他们仍企图夺回斯摩梭斯克地域。经多次激战后,他们的一切反击都被击退了,但是德军丧失了叶利尼亚突出部。

   对列宁格勒的突击

   “北方”集团军群在楚德湖以南越过俄国旧边界后,遇到了激烈抵抗。

   诚然,由于芬兰人在卡累利阿地峡向列宁格勒进攻牵制了俄军大量兵力,该集团军群继续推进的困难已经减少,但是,向东北方向进攻却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北方”集团军群南翼军队越来越脱离“中央”集团军群,而使右翼过于深入。原计划配合作战的“中央”集团军群各坦克兵团,目前尚未开到。

   当“北方”集团军群7月13日开始向列宁格勒进攻时,“中央”集团军群对斯摩梭斯克的进攻正十分顺利地发展着,但仍然过了将近一个月,斯摩梭斯克方向的战斗才告结束。随后“中央”集团军群又不得不消除对远远落在后面的北翼构成的威胁。于是,“北方”集团军群便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战。起初一切都还顺利。坦克第4集群的两个军越过俄国旧边界并到达普斯科夫地域后,深深楔入了敌军部署。右翼一个军于7月15日进至伊尔门湖西南的索利奇地域,左翼一个军沿楚德湖东岸推进,其先遣支队当日即进至纳尔瓦东南地域卢加河下游。但是俄国人这次也似乎对那样的楔形攻势无动于衷,他们的抵抗是那样猛烈,使德军在步兵军开到之前只好暂停继续推进。在“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期间,第16集团军右翼各军负责保障它的右翼。它们不时进行非常激烈的战斗,于8月10日前进抵霍尔姆。在其北面,德军经多日激战后夺取了旧鲁萨,进抵洛瓦季河流入伊尔门湖的河口。同时,第16集团军左翼和在其后跟进的第18集团军,在伊尔门湖和楚德湖之间地域把在它们当面防御的敌军重兵逐到了坦克第4集群早在7月月中就已到达的地域。现在德军已进至伊尔门湖西北和卢加河附近与顽强防守之敌对峙。

   这时,第18集团军西翼军队在楚德湖和里加湾之间推进,肃清了拉脱维亚境内及塔林和波罗的港(帕尔季斯基)以南爱沙尼亚境内的敌人。8月17日,坦克第4集群由东南实施突击,攻占了纳尔瓦,楚德湖与芬兰湾之间的狭窄部分也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这时俄军主力已及时渡过纳尔瓦河东撤。

   在伊尔门湖以南,进抵洛瓦季河的第10军处境严重,被迫转入防御。在该军右翼,俄军一个强大的集团突然渡过洛瓦季河,使该军面临被逐到伊尔门湖的危险。于是只好火速由卢加地域调来坦克第4集群的部队,与俄军正面向北的左翼作战。各坦克兵团与第23军一起把俄军赶过了洛瓦季河及波拉河。由南面开到的坦克第3集群一个坦克军,终于在瓦尔代高地西侧附近消灭了敌军这一集团。同时,第16集团军南翼已推进到伊尔门湖东端至奥斯塔什科夫地域一线。

   在伊尔门湖西北,第16集团军左翼正逼近沃尔霍夫河,而第18集团军正向列宁格勒挺进,其任务是通过向施吕瑟尔堡实施突击,切断连接列宁格勒与莫斯科和沃洛格达的道路。此后,德军应与芬兰人协同,完全合围并夺取列宁格勒。

   “北方”集团军群在艰苦战斗中虽然使敌人遭很大损失,在伊尔门湖以南和以东的战斗中也消灭了敌军部分兵力,但是未能获得决定性的战役胜利。原计划“中央”集团军群要以强大兵团及时实施支援,结果并未实施。

   芬兰战线的战斗

   不管芬兰是否参加对苏作战,1940年保卫过纳尔维克的迪特尔将军的山地步兵军仍开赴希尔克内斯(挪威北部)。它的任务是在战争爆发后夺取芬兰境内经济上很重要的镍矿区佩特萨莫(佩琴加),使它不致被俄国人夺去。尔后,山地步兵军应夺取俄国人在北冰洋的唯一不冻港摩尔曼斯克。6月22日,该军越过挪芬边界,未遇俄国人抵抗,夺占了佩琴加地域。就在德军对摩尔曼斯克采取战斗行动前,芬兰在一定程度上被迫加入了战争。6月22日,俄国人空袭芬兰军舰,并从自己的汉科基地对芬兰领土实施射击,在数处越过俄芬边界。同时,德国和芬兰军舰在芬兰湾布雷,德国空军轰炸了汉科。6月25日,俄国人对许多居民地,其中包括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实施了空袭。次日,芬兰总统赖蒂发表广播讲话,宣布芬兰和苏联处于战争状态。

   由一个师和若干党卫军部队编成的步兵军被调到芬兰内地。给它配属了若干芬兰部队,并赋予以下任务:夺占萨拉,尔后向坎达拉克沙推进,以便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德军两个军都隶属“挪威”集团军司令法尔肯霍斯特上将,其司令部已迁往罗瓦尼埃米。隶属他的还有芬军一个步兵军,它在苏奥穆萨尔米(索木斯萨耳米)和库萨谋各展开了一个师,以便由那里也向摩尔曼斯克铁路推进。芬军基本兵力分成两个集团集中在本国东南部,以便夺回1940年春被俄国人侵占的重要地区,尔后使自己的行动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相协调,沿拉多加湖两侧推进。

   德军和芬军是在不同时间由芬兰领土发动进攻的。6月29日,山地步兵军在北极地区转入进攻。起初它进展很快,几日内前进了30-40公里。但后来由于敌人抵抗越来越猛烈,德军又在荒无人烟的多石冻土带开进,所以很快便弄得筋疲力尽了。进攻在距西利察河很远处就被阻住,而迪特尔这个军本来是要进抵该河的。俄国人在山地步兵军后方实施登陆,于是只好调芬军一个步兵团去对付他们。

   英国人也开始援助自己的新盟友:由航空母舰起飞的飞机轰炸了佩特萨莫和德军的重要补给港口希尔克内斯。

   9月7日,迪特尔的军再度发起进攻,终于进抵西利察河。可是到摩尔曼斯克的直线距离还有50公里。战斗行动开始带有阵地战性质,这种性质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改变。在其他战线展开的激战要求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不允许对山地步兵军进行足够的加强。此外,对德军重兵的补给,只能在明显扩大芬兰北部道路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当时要这样做,既无人力,也无技术装备。因此,摩尔曼斯克在整个战争期间也没有攻克。

   还不熟悉这一战区的德军第36军向萨拉进攻时要克服的因难,不比极北地区的困难小。德军7月1日在这里发动进攻后,要穿过湖泊和沼泽星罗棋布的大森林。这样的地形利于防御,迫使德军经常为粉碎敌人抵抗采取劳师费时的迂回行动,因为正面突击不能做到这点。这里首先较迅速地夺取了被俄国人变成强大防御枢纽的萨拉市。7月7日,各步兵部队在俯冲轰炸机支援下冲击并攻克该市。接着困难就出现了。不过,经艰苦战斗后,德军仍缓慢而稳步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实施包围迂回,所以到8月底便消灭了当面敌军,进抵旧俄芬边界。尔后,德军克服了俄军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实施的顽抗,又向坎达拉克沙推进了40公里。接着,德芬联军的进攻被彻底阻住,它们只好转入阵地战。向洛希(洛乌希)和凯姆进攻的芬兰第3军的处境也不妙。尽管它做出了英勇的努力,却未能向克斯坚加和乌赫塔以东继续推进。

   芬军主力在曼纳林元帅指挥下向拉多加湖两侧进攻。在卡累利阿地峡作战的兵力有7个步兵师,由总参谋长指挥的独立“卡累利阿集团军”,辖5个步兵师、2个猎兵旅和1个骑兵旅,应在拉多加湖以北向奥涅加湖推进,以便尔后在两湖间向斯维里河进攻,再由此地区参加对列宁格勒的进攻。

   “卡累利阿集团军”于7月10日向科尔皮谢利克亚两侧发动进攻。经激战后其右翼于7月21日进抵拉多加湖东岸的萨尔米,随后几日进抵旧俄芬边界。7力26日,其左翼进抵奥涅加湖西岸的彼得罗扎沃茨克。但是,芬军未能象德军十分期望的那样,向南对俄军实施牵制突击,因为俄国人继续在芬军后方顽强扼守苏奥耶尔维地域,并且还在亚尼西耶尔维湖附近的右翼防守。直到9月初,俄军才放弃了这些阵地。

   俄国人为防守列宁格勒接近地,在卡累利阿地峡也进行了十分激烈的战斗。尽管凯克斯霍尔姆(凯基萨尔米) [ 译者注:1948年改称普里焦尔斯克。 ] 很快即被芬军占领,俄军的补给线已被切断,但他们仍在拉多加湖西北岸坚持着。8月底,芬兰人夺占了对他们特别重要的维堡市所在地区(1939年冬季曾为争夺此地区而展开激战)。

   现在芬军已进至拉多加湖两侧,并做好了继续作战的准备。他们期待合围列宁格勒,而能否实现合围及在拉多加湖以东共同作战,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战果。虽然芬兰人解放自己被夺走的地区后已达到了自己的战争目的,但他们仍准备全力参加尔后各次战役。他们的素养、耐力及战斗经验再次在行动中得到充分表现,从而博得了同他们并肩作战的德国人由衷的尊敬。

   6、最高军事领导人之间的首次严重分歧·基辅交战

   7月份,各集团军群还在顺利实施进攻。德军虽然极度紧张,但对自己的优势充满信心,正与顽强的敌人,与非凡而又陈腐的国家及其变幻无常的气候进行搏斗。就在这时,希特勒同布劳希奇及总参谋长哈尔德对尔后作战问题发生了分歧。三个集团军群越接近预定目标,这些分歧就越尖锐。

   当时除必须解决重要的战役战术问题外(例如按以前的方式计划和实施合围战役能否适应东部战区的条件和敌人的行动特点,应不应该找到某些新途径),还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首要问题,即以后如何制定作为进行战争依据的计划。希特勒在这一战局中对陆军的战役指挥和战术指挥的干预,比以往各次战局都大得多,他对取得的进展不太满意。人们期待根据欧洲战争经验实施的坦克楔形突击能产生大得多的后果。俄国人即使在遭到迂回和合围后,也以出乎预料的顽强精神坚持作战。他们以此赢得了时间,并从国家内地调来一批批预备队实施反突击,而且这些预备队比预料的强大。因此,希特勒认为,在此以前使用的战术需要兵力太多,而得胜颇小。各坦克兵团迅猛推进后形成的大合围圈难免过大,而拉开的合围兵力则变得很薄弱。在步兵军到达以前,快速兵团既要扼守合围对内正面,又要对付为被围军队解围的一切企图。结果,合围正面便不是到处都一样稳固,而快速兵团则在几日甚至几周内都要进行极为艰苦的两面作战,这对它们的战斗力妨害很大。乌曼和斯摩梭斯克两地域的战斗过程,使希特勒更坚定了这一看法。因此,他打算今后不再构成大合围圈,而用不大的集团与坦克集群和野战集团军密切协同,消灭俄国军队。

   这些观点与其说是战役观点,不如说是战术观点,陆军总司令部对此在原则上是不会拒绝的,但是比这些观点重要得多的问题是,在攻克斯摩梭斯克后,希特勒和布劳希奇在战役实施观点上的原则分歧,已变得尖锐起来。希特勒坚持最初训令的原则。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却和“中央”集团军群的高级将领一样,认为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消灭俄国武装力量。他们认为达到这一目的最迅速、最可靠的途径是继续向莫斯科挺进。这样做就要克服俄国人的最顽强抵抗,因为莫斯科不仅是首都和政府所在地,而且是最大的铁路枢纽,一旦丧失必然严重影响其战役机动自由。

   希特勒却想首先在北面和南面夺取决定性胜利,同时夺占在他看来是决定性的重要经济区,就象训令规定的那样。他认为夺取盛产粮食的乌克兰和高加索、克里木的石油区,比军事胜利更重要,或者至少在当时是更加紧迫的事。而他的这种要求,只有在“中央”集团军群结束斯摩棱斯克地域的作战之后实际上停止进攻,并将相当大的兵力交给两个友邻集团军群,才能实行。

   希特勒的想法在他的司令部工作人员中引起了严重疑虑,在陆军总司令部引起的疑虑更深。直到8月下半月,在各种会议上,在经常无法实现和变化越来越多的新训令中,以及在来往报告书中,都在争论对战争结局具有根本意义的决心。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坚持经过考验的一条战略原则:只能力争消灾敌人武装力量,而不是追求次要目标(不管这些目标看起来多么重要),因为夺取军事胜利后,一切反正都会属于胜利者。他们主张为休整和补充坦克部队进行必要的休息之后,立即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使敌人无法集结重兵和在莫斯科当面建立梯次配置的防御。他们接着认为,假如快速兵团首先南下和北上数百公里去夺取对战争结局无多大意义的战术胜利,那么希特勒所担心的这些兵团的战斗力就难免受到削弱。然后,这些受到削弱的兵团又不得不实施远距离行军,以便集中兵力向莫斯科实施决定性突击。按照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的意见,不向莫斯科实施突击无论如何是不行的。最后,丧失时机会引起疑惑,而时机是实施主要战役所必需的,这还有一个气象方面的原因。秋天正在临近,所以完全没有机动时间去防备意外的迟延。希特勒在最高统帅部的顾问们也赞同除军总司令部领导人的意见,试图说服他。但是他们也没有成功。决心是在8月21日定下的。希特勒拒绝了陆军总司令部的建议,命令按以下指令继续进攻:

  “冬季到来以前就应该达到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夺取莫斯科,而是:在南方夺取克里木、顿涅茨工业区和煤矿区,并使俄国人无法从高加索前送石油;在北方夺取列宁格勒并与芬兰人会师。

  对‘南方’集团军群北翼当面的俄军重兵,应在他们退过杰斯纳河和苏拉河之前予以消灭。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南方’集团军群北翼才能得到保障,集团军群也才能在第聂伯河以东向罗斯托夫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

  因此。‘中央’集团军群不必担心尔后战役。而应向南投入足够的兵力,以便有可能消灭俄军,同时又在整个中央地段保持击退敌人一切攻击的能力。
迅速夺取克里木,对可靠供应德国石油具有最为重大的意义,在克里木驻有俄国大批空军兵力的情况下,这种供应仍然受到威胁。

  只有‘南方’集团军群当面的俄国军队被消灭,‘北方’集团军群与芬兰人会师,封闭列宁格勒周围严密的合围圈之后,才能给‘中央’集团军群顺利进攻和消灭其当面之敌创造前提。”

   陆军总司令竭尽所能去证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之后,服从了给他下达的命令。可是现在他与希特勒之间已出现了一条鸿沟,尽管完全表面化的矛盾过去也曾一度消除,但是这次深刻的分歧却随时可能以各种严重借口表现出来。

   基辅交战

   8月22日下达了消灭基辅地域防御之敌的命令。在此之前,“南方”集团军群以坦克第1集群、第11集团军和数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的兵力肃清了南布格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广大地域的俄国军队,与该集团军群左翼毗连的是第17集团军,它已逼近克列缅丘格和切尔卡瑟之间的第聂伯河。坦克第1集群也已在这里集中。第17集团军左面的第6集团军配置在第聂伯河附近。该集团军对俄国人在基辅地域的强大基地构成了包围态势,左翼在第2集团军顺利实施戈梅利战斗后,与其相毗连。第2集团军面向东南配置到新济布科夫,并应向南进攻,缩小坦克第2集群按新训令进入战斗后所要合围的地域。

   俄军重兵配置在第聂伯河弯曲部,该河最突出的部分形成了基辅基地,看来俄国人打算不惜一切代价扼守该基地。他们实现这一意图的决心只能对德军有利。

   8月26日,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群开始向南进攻。坦克集群应攻占远在敌人后方的科诺托普,并拨出一个坦克军保障自己绵延200公里的暴露的左翼。第2集团军经长达两个多星期的战斗,终于推进到杰斯纳河并强渡了该河。同时,坦克第2集群不断击退敌人对其漫长的左翼实施的反冲击,其先遣部队于9月14日进抵罗姆内地域。

   现在该在第聂伯河附近实施正面进攻,并派出坦克第1集群与由北面进攻的坦克第2集群对进,封闭合围圈了。9月10日,坦克第1集群会同第17集团军由该集团军原在克列缅丘格地域建立的登陆场突然发起进攻,9月16日在洛赫维察地域与坦克第2集群会师。秋季的泥泞道路大大延缓了两个坦克集群的推进。第17集团军为掩护进攻军队右翼,以自己的右翼开始向波尔塔瓦推进,但随后就以重兵转向西北。由于这一进攻,由于第6集团军渡过第聂伯河同时对基辅两侧实施突击(基辅于9月19日被迂回并攻克),由于第2集团军由北继续南进,位于基辅、切尔卡瑟、洛赫维察三角地区的俄军,已经遭到四面压缩。此时,两个坦克集群在激烈的战斗中粉碎了敌人从东面为被围军队解围的企图,并以重兵楔入俄军各被围集团军,将其割裂。第4、第2航空队连续出动,对陆军进行了不间断的支援。又过了两星期,被压缩在合围圈内并被分割成若干部分的庞大兵力,终于就歼或被俘。9月26日,交战结束。德军最高统帅部战报宣布俘敌665,000人,缴获火炮3,718门、坦克884辆。辉煌战果表明希特勒是正确的。但是,只有整个战争的结局才能证明,所取得的战术胜利,对于继续作战所需时间的丧失,能抵偿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能达到战争目的,那么俄国人虽然输了这次交战,但却赢得了战争。

   7、德军全线新进攻

   希特勒不断干预战役指挥,实际上涉及作战的一切问题都由他亲自解决,而把陆军总司令部的作用降低到一个普通执行机关的作用。在基辅交战以后,他要定下1941年战局的最重要决心。必须判断,德国陆军的力量和拥有的时间是否足以象“巴巴罗萨”计划规定的那样“通过一次速决战战胜苏俄”。

   如果不能在冬季到来以前消灭俄国的军事实力,那么对俄战争就是一种失策,其后果将无法预料。预定在“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实施的全部计划,将因此无限期拖延,德军基本兵力至少还要在东线被牵制一年,还会出现同时在几个战区进行战争的威胁,而这正是他企图通过进攻苏联所要避免的。因此,这些十分重要的原因迫使他决心做出最大努力,但又要避免不负责任的冒险。

   当然,德国陆军尽管受到了很大损失,但在10月初仍有能力进攻。近几个月的激战并未使它怀疑自己的优越性。但还是一直无法确定敌人的后备力量究竟何时枯竭。原先的一切计算似乎都是错误的。关于一些合围战没结果的数字资料,也许不总能经受严格检验,因为统计难免出错。看来只能对人员后备,而绝不能对被击毁或缴获的技术装备进行这种检验。另一方面,俄国人投入战斗的最后一批部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很精锐,装备也不足。因此,希望在全线发动新的进攻就能粉碎敌人的最后抵抗,看来是完全有根据的。

   总的形势迫使希特勒定下继续进行战争并争取决定性结局的决心。与8月21日的训令不同,莫斯科再次成为最重要的进攻目标。向首都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得到了很大加强。当时已夺占施吕瑟尔堡并从南面合围了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群,应将坦克第4集群、大量自行火炮和重炮转隶“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则应将坦克第2集群转隶给它。为了取得对莫斯科进攻的速胜,这一切措施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两个集团军群面临的任务仍然和原来一样:在南面夺占克里木、顿巴斯,切断俄国的高加索石油来源,在北面攻占列宁格勒。它们剩下的兵力足以完成这些任务吗?

   10月2日下达了在全线转入进攻的命令。希特勒在这一阶段的作战命令中声称,现在终于创造了在冬季来临前对敌人实施毁灭性突击的一切条件。为准备进攻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事。“今年最后一次大交战今天开始了。”

   “南方”集团军群进攻罗斯托夫失利

   尽管在基辅地区取得了胜利,“南方”集团军群还是有些不安地等待下一个战役,在这次战役中需要夺取相距很远的目标。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队这些未陷入敖德萨的兵力,是夺取克里木所必需的。假如第11集团军能迅速夺取克里木,并渡过刻赤海峡,与向罗斯托夫挺进的坦克第1集群协同发展尔后进攻的话,也许就会出现新的机会。但是,在如此深远的进攻中,在第17和第6集团军渡过北顿涅茨河向顿河推进之前,第11集团军北翼就要受到威胁。看来,这又是一个大大超过集团军群进攻能力的目标。

   新战役在第11集团军结束争夺基辅的一系列战斗之前就开始了,该集团军已由曼施坦因将军接替阵亡的舒伯特上将指挥。大约在9月20日,第11集团军开始由别里斯拉夫、赫尔松两登陆场向东进攻,把在它当面防守的俄国各集团军逐至梅利托波尔地域,尔后以重兵南下夺取彼得罗夫地峡,攻占克里木接近地。同时,坦克第1集群在结束基辅交战后,也集中到了第聂伯河东岸,并于9月24日开始向东南方向进攻。起初,该坦克集群向后方突击,击溃了阻碍它扩大早在基辅交战之前就己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建立的小登陆场的5个俄军师。随后,它又向翼侧实施突击,瓦解了敌人在扎波罗热以北第聂伯河岸组织的防御。它的及时到来,给正在对第11集团军实施进攻行动的俄国两个集团军构成了后方威胁。德军两个集团军合围了开始退却的敌军,经过10月5至10日在切尔尼戈夫卡地域进行的“亚速海交战”,俘敌10万余人,缴获坦克212辆、火炮672门。

   当改称坦克第1集团军的坦克第1集群开始向东追击溃敌残部后,第11集团军已有可能使用自己的全部兵力兵器及配属的罗马尼亚军队,着手夺占克里木。10月27日,该集团军经顽强战斗后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峡防御。到11月16日前,第11集团军夺占了整个半岛,并以重兵合围了塞瓦斯托波尔。

   “南方”集团军群中央和北翼军队也于10月2日转入进攻:第17集团军向顿涅茨河推进,第6集团军向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推进。两集团军的进攻起先发展顺利,因为俄国人在基辅受挫后,这一地段的兵力十分薄弱。第17集团军南翼会同坦克第1集团军,强渡了北顿涅茨河,第6集团军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夺取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和库尔斯克。以后,铁木辛哥接替了布琼尼的指挥,俄军的抵抗开始加强。不久,他们甚至还转入了强大的反冲击。

   10月20日,坦克第1集团军北翼夺占了位于重要工业区中心的斯大林诺市,在南面,该集团军推进到塔甘罗格。随后它碰上了泥泞季节,军队补给几乎完全中断。坦克在被雨水冲毁的道路上陷入泥泞难以自拔,走得不比乌龟快。直到11月月中,坦克第1集团军才到达罗斯托夫以北地域。在这里严寒突然降临,地面上冻,德国人只好费力地拽着一辆辆抛锚的汽车。而俄国人却赢得了时间,从高加索调集了新锐兵力。当该集团军右翼一个军开始向罗斯托夫进攻时,俄国三个集团军转入了反攻。它们打退了掩护坦克第1集团军翼侧、向北几乎分散到米乌斯河的德军兵力,迫使该集团军于11月29日放弃了11月21日夺占的罗斯托夫,退到了米乌斯河对岸。它在这里才阻止了俄军的猛烈进攻 [ 俄译者注:南方面军的罗斯托夫反攻使法西斯德军死伤2万余人,损失坦克275辆、火炮359门、机枪400挺、迫击炮111门。苏军还缴获了其他许多战利品。这次反攻使敌人无法在1941年进犯北高加索,并减轻了尔后莫斯科反攻的困难。 ] 。

   接着,俄军在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之间的宽大正面上向北突进,第17集团军只好撤过北顿涅茨河。并从那里向阿尔乔莫夫斯克实施突击,以封闭该集团军与坦克第1集团军之间的缺口。第6集团军也撤过了北顿涅茨河,以便防守哈尔科夫,并在库尔斯克东南地域与第2集团军会合,当时后者正在此保障继续向莫斯科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的翼侧。

   当龙德施泰特元帅于11月底要求撤出罗斯托夫,退到米乌斯河阵地,并认为非这样做不可时,希特勒禁止一切退却的命令来了。龙德施泰特认为希特勒的命令是荒谬的,拒绝执行这一命令。于是他被赖谢瑙所取代,但是敌人仍然迫使德军退却。

   正如所担心的那样,集团军群的兵力不足以夺取相距如此遥远的目标。虽然克里木已在德军手里,但第11集团军基本兵力却被牵制在塞瓦斯托波尔。虽然俄国人实施反攻,但顿巴斯的大部分还是守住了。不过,向石油区进攻的德军未能渡过顿河,遭到了重创。他们战斗到兵力消耗殆尽,当然不能怪他们未能夺取预定目标。

   列宁格勒

   9月初,“北方”集团军群各快速兵团已挺进到列宁格勒以东的涅瓦河。9月8日,这些兵团实施强攻,夺取了施吕瑟尔堡,从而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其东南交通线的联系。第18集团军基本兵力进逼列宁格勒,第16集团军左翼在沃尔霍夫附近掩护自己的左邻。

   9月月中,“北方”集团军群被迫以一部兵力向莫斯科实施有计划的进攻。坦克第3集群9月初从南面挺进到瓦尔代高地,保障第16集团军南翼和中央进至瓦尔代高地西侧,随后便同赫普纳上将的坦克第4集群一起转隶“中央”集团军群了。如果不算因俄国人向旧鲁萨实施反突击,德军曾派一个坦克军支援抗击的话,那么,原定在“北方”集团军群南翼使用坦克第3集群对列宁格勒实施深远包围的计划,便未曾实现。

   “北方”集团军群南翼因俄国人9月下半月在这里实施了强大反突击,被阻在瓦尔代高地和伊尔门湖东南,其中央在该湖以北,力图扼守施吕瑟尔堡,压缩列宁格勒周围的合围圈。9月18日,该集团军群长官还认为德军能在决定性的地点楔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防御,但经过一周非常激烈的战斗,他们就不得不报告,以剩下的兵力已不可能继续向该市进攻。

   德军进攻的减弱,使芬兰人的“卡累利阿集团军”措手不及,他们在9月4日,即德国人由南面逼近列宁格勒和施吕瑟尔堡时,即开始向斯维里河迅猛推进,三日后在洛杰伊诺耶波列地域进抵该河。他们指望很快与在拉多加湖以南向东推进的德军会合。但是未能如愿。9月26日,德军统帅部坚决请求芬兰人在斯维里河地区给予俄军尽可能强大的压力,以改善在拉多加湖以南地域进行顽强战斗的一个军的处境。但是,芬兰集团军北翼要在彼得罗扎沃茨克附近顶住敌人的猛烈进攻,因此无力做到这点。

   10月初,因将一部兵力转隶“中央”集团军群而受到削弱的“北方”集团军群,遵照训令在伊尔门湖以北发起进攻。10月月中,部署在伊尔门湖东南瓦尔代高地附近的该集团军群所属各军,向东北方向实施突击。它们虽然起初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很快就遭遇到强敌,在瓦尔代高地附近被阻住了。因此,进攻的胜利从一开始就受到威胁,在这次进攻中,第16集团军北翼于11月10日前克服了敌人的顽强抵抗,已推进到季赫温。自从经瓦尔代高地向东北进攻失利后,掩护东南翼(由诺夫哥罗德到楔形突击顶部达150公里)的兵力已经不足。俄国人在12月初开始的反攻,把推进到季赫温的第16集团军部队逐过了沃尔霍夫河。第18集团军逼近沃尔霍夫,扼守施吕瑟尔堡。列宁格勒四周的战斗非常激烈。德军虽已进抵该市南郊,但因为守军得到狂热的列宁格勒工人的加强而进行极为顽强的抵抗,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由于兵力不足,也未能把主要由海军陆战队组成的俄军从陆地上赶下海去,这些俄军为了保卫喀琅施塔得,在奥拉宁包姆及其以西地域扼守着一个宽50公里、纵深25公里的登陆场。

   在圣诞节前后几天,“北方”集团军群的整个正面出现了虚假的沉寂。

   德军进攻季赫温失利,对芬兰人来说是又一个沉重打击。他们原来希望德军和芬军在拉多加湖畔会师,从而完全合围列宁格勒,使该市很快陷落,使芬兰方面军不必再留在卡累利阿地峡。此外,德军企图的破产之所以使芬兰人的处境恶化,还因为芬兰人为了迅速而坚决战胜苏联,竭尽全力争取这一胜利,已经动员了所有能拿武器的人。这对芬兰经济起了严重影响,以至芬军统帅部不得不从军队中复员大量军人,合并许多部队。尽管如此,芬军仍扼守着列宁格勒西北和斯维里河畔的战线。

   关于在明年春天发动新进攻的谈判,暂时还只能是纸上谈兵,在谈判中未能就适当使用双方派出的军队及派出数量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把本国人民的命运与德国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芬军统帅部已经大失所望了。

   布良斯克,维亚济马,莫斯科

   就在任何人都还不能预见德军在北线和南线会遭到失利时,“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动了应该决定战争结局的进攻。10月2日,3个野战集团军和3个坦克集团军做好了进攻准备。各装甲师得到了良好补充,兵器已修理就绪。各步兵兵团的人数已大大压缩,但给它们补足了炮兵。强大的重型火炮和为数众多的自行火炮,使各步兵师具有了能够保证取得大胜的突击力。

   在第4、第9集团军当面防守的敌军占领了预先构筑的阵地,斯摩棱斯克交战之后,敌人就从这些阵地对德军,特别是对第4集团军施加了强大压力。可以预料,敌人将会顽强坚守。而我军的长处在于:假如3个坦克集团军能立即深远楔入敌军防御,那就能在形成的合围圈中消灭敌人重兵,从而一举打通通往莫斯科的道路。

   在右翼,坦克第2集团军(在此之前称坦克第2集群)早在9月30日就已开始由普季夫利地域向东北进攻。它的征途最远:应利用强大的空中支援,尽快到达奥廖尔地域。它自己负责保障暴露的右翼,于10月3日前完成了这一任务。在此之前,坦克第2集团军左翼应转向布良斯克,前出到在野战第2集团军当面防守的俄军后方。

   10月2日,“中央”集团军群其他集团军在第4、第2航空队支援下,发动了俄国人未曾料到的进攻。第2、第4集团军和同它们一起进攻的坦克第4集团军(在此之前称坦克第4集群)在罗斯拉夫利两侧敌军防御中打开了一个又宽又深的缺口,通过突击奠定了合围两个重兵集团(南面一个在布良斯克地域,北而一个在维亚济马地域)的基础。在布良斯克两侧防守的敌军,既遭到西面野战第2集团军的突击,又遭到东面已迂回到他们后方的坦克第2集团军的合围。到10月14日前,俄军在布良斯克南北遭到合围。俄军一些部队进行了不断的突围尝试,终于在最弱的地点突围逃窜,北面被围之敌于10月17日投降,兵力大得多的南面被围之敌于三日后投降。

   在北面几个集团军当面防守的敌军几乎全部被歼。坦克第4集团军和野战第4集团军在罗斯拉夫利地域突破后转而向北。第9集团军在正面牵制并从北面合围敌人,同时,坦克第3集团军向敌后方突击。10月7日,实施包围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在维亚济马以东敌军后方会师,封闭了合围圈。到10月13日前,被围之敌已被肃清。根据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统计,俄国人损失了67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和7个装甲师,被俘663,000人。损失1,242辆坦克和5,412门火炮。

   这是振奋人心的新胜利。但是这一胜利能证实帝国宣传部长10月9日那令人充满希望的声明是正确的吗?那个声明声称“战争的结局已定,俄国已经完蛋了”。这仅仅是宣传呢,还是最高统帅部真的确信情形就是那样?

   集团军群利用在敌人正面打开的大缺口,迅速向前推进,到10月月中已进抵姆岑斯克、卡卢加、博罗季诺、加里宁一线,也就是说已经走完了到莫斯科路程的三分之二。敌人的首都看来已经受到致命危险,上百万居民离开城市,政府迁到了莫斯科以东900公里的伏尔加河畔城市古比雪夫。只有斯大林率一个不大的政府机关留在莫斯科。工厂的工人在莫斯科周围急如星火地构筑工事,以便在远接近地保障城市防御。

   莫斯科远接近地的防御由朱可夫领导,后来他成为苏联最有经验的统帅之一。

   假如没有10月月中的大雨雪妨碍迅猛追击的话,德军各集团军在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获胜后,突击力可能还会更强。后来天气暂时好转,又竭尽全力改善道路,于是又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在南面,坦克第2集团军逼近了图拉,在中央,夺取了阿列克辛、莫扎伊斯克、沃洛科拉姆斯克。接着道路泥泞不堪的季节到来了。在路上行进已经不可能。烂泥粘住双脚、马蹄、大车和汽车车轮。就连所谓的公路也变得难以通行。进攻停顿了。俄国人赢得了改善防御、补充军队和调拢预备队的时间。最高统帅部再次面临一个最重要问题:要不要承担责任?要不要竭尽全力达到近在咫尺的战役目的?在所有高级指挥员中,只有“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坚决主张继续向莫斯科进攻:他希望粉碎俄国人的最后抵抗。陆军总司令部也不愿意放弃把战役进行到胜利的最后尝试,于是命令在11月17日开始进攻,试图粉碎敌人的最后抵抗,并指望不太严寒的天气能有利于军队行动。坦克第2集团军应从南面和东南面,坦克第3、第4集团军应从北面和东北面分别合围莫斯科。野战第4集团军实施正面进攻,同时野战第2、第9集团军受领了分别在南面和北面保障实施进攻的各集团军翼侧的任务。的确,微寒和在明亮的阳光下闪耀的白雪,起初也使士兵精神振奋(他们认为自己在进行最后一次进攻),加速了推进。可是没过几日,天气就发生了剧变,到月底突然出现了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雪雾限制了兵力已经减少的航空兵的支援——空军已不得不派遣凯塞林元帅指挥的相当一部分兵力去西西里岛,因为隆美尔在北非遭到重创,急需援助。

   12月初下了发起最后一次进攻的命令。坦克第2集团军竭力由图拉以南地域前出梁赞至科洛姆纳之间的奥卡河,却未能夺取图拉,经异常艰苦战斗,仍被阻于韦尼奥夫及其以南地域。奉命从北面迂回莫斯科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在克林地域越过了通往莫斯科的铁路。它们的南翼距敌人首都仅34公里,先遣部队已进抵红波利亚纳和德米特罗夫,在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东岸建立了一个登陆场。在中央进攻的第4集团军迫敌退却后,进至莫斯科以西40公里的戈利齐诺地域,准备突破俄国人的防御。但是,军队没有冬装,困难一天比一天大。冻伤者比被敌人打死打伤者还多。各部队战斗人员不断减少,发动机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起动。

   12月4日,进行了再次将各集团军投入进攻的绝望尝试。第4集团军各兵团在夺占一些不大的地段后,次日就退回了自己的出发阵地;坦克第2集团军未能夺取眼中钉图拉,也停止了进攻。

   任何一个命令也无法使这些军队前进了,它们已竭尽全力做了一切能做的事,经受了无法形容的严重考验。司令官们一再请求勿使军队过度疲劳,都没有任何结果。但后来,希特勒的固执本性也终于被软化了,12月6日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军队要扼守既占阵地。对莫斯科的进攻失败了,“通过一次速决战战胜苏俄”的目的没有达到。况且,俄国人还远远没有投入全部兵力,来阻挡德军的进攻。现在,他们看到自己实施突击的时刻已经来到了。

   8.俄军1941-1942年冬季反攻

   希特勒还没有来得及考虑远征苏联失利的深远后果,俄国人就向拼力厮杀、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没有做好在冬季进行运动战准备的德军发起了猛烈反攻。俄国人的突击力和反攻规模是如此之大,以致使很长一段战线发生了动摇,并险些使德军遭受到灭顶之灾。“中央”集团军群当面的俄军,看来只等着进攻之敌耗尽最后兵力,以调拢预备队转入反攻。希特勒很快就明白,由于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除了军事问题以外还出现了更加重大的心理问题。现实的危险是,集团军群长官和军队由于受俄国冬季和对迅速结束战争已明显失望的影响,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将难以支持。拿破仑大军的命运威胁着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许多代表认为只有撤退军队和缩短战线才能预防他们早在几星期以前就已看到的危险。

   从战役观点看,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不过,桀骜不驯的希特勒激烈反对这种看法。由于担心丧失威信,他不可能接受它,他还害怕(这不是没有根据的)这样大举退却,会导致军队士气一落千丈。何况,当时对及时阻住退却军队还是没有任何把握。

   德国陆军遇到了危机,而希特勒认为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消除危机。因此他决定批准体力和精力都已不济的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退役的申请,在公务和私人关系上都不再与他保持任何接触。12月19日,希特勒自任陆军首脑。显然,这项决定对于继续进行战争和陆军本身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那时希特勒的决心是唯一可能实行,并令人相信会带来胜利的。是他把军队调往莫斯科,只有他具有鼓舞军队所必须的感召力。他得到军队的充分信任。因此他的决心能激起热情。甚至那些对他过去的战役领导持批评态度的最高统帅部代表,也懂得希特勒的决心具有精神上的作用。

   进攻一受阻,希特勒就立即下令禁止任何人擅自退却。这种作法是十分愚昧无知的。坚定不移地执行那样的命令,首先意味着不在莫斯科附近实施任何积极战斗行动,并使战术和战役情况不止一次复杂化,导致对战线的突出部进行死守,而这种死守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正确的。俄国人越来越猛烈的进攻在1941年冬季遇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俄国人早在德军实施进攻时就在莫斯科南北两面集中突击集团,以便首先击溃向前突出的德军各坦克集团军,尔后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展进攻,粉碎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

   在莫斯科以北地域,俄军由德米特罗夫和红波利亚纳地域沿向心方向进攻,楔入因连续战斗而疲惫不堪的两个坦克集团军配置,于12月20日前以人员和技术兵器受重大损失的代价,把它们逐过了鲁扎河和拉马河。

   如果说俄国人对莫斯科以西的第4集团军只能从正面实施牵制性冲击,而该集团军只要后退一小段距离就可击退这种冲击的话,那么在莫斯科以南,坦克第2集团军实施深远楔形攻势的集团却不能不遭到三面突击。坦克第2集团军及时从米哈伊洛夫、韦尼奥夫地域的突出部后撤到格扎季河对岸,随后又后撤至叶夫列莫夫、阿列克辛一线,才十分艰难地避免了被围歼的结局。但是,当俄国人开始继续向南进攻第2集团军所属部队,并且危及奥廖尔方向,又从图拉对坦克第2集团军北翼施加强大压力时,这两个集团军便被迫继续向西南退却。幸而这两个军团内部及两个军团之间的协同动作组织得好,它们才能在1月底将俄国人的进攻阻于库尔斯克、奥廖尔一线以东和日兹德拉河上游附近,但坦克第2集团军却同左邻第4集团军失去了联系。此外,在它的深远后方,即10月初燃烧过布良斯克交战的烽火,现在还留有当时被合围的兵团残部之处,出现了大片游击区,其宽度很快达到170公里,纵深达70公里,这是为数众多的游击区中的第一块,一直到1944年,俄军统帅部都在“中央”集团军群后方有计划地建立和保持了游击区。这些游击区经常需要军队去对付。不错,游击队从来未曾完全切断过德军的供应,但他们使军用物资受到了很大损失,搞得德军无法在很多辽阔地区通行,他们还唆使人们进行反抗,恐吓对德军抱有好感的和平居民。因此,游击队经常成为造成不安和进行骚扰的根源。

   同时,“中央”集团军群左翼的态势,比野战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团军的态势还要困难(该集团军群已由克卢格元帅接替患病的博克元帅指挥)。

   12月底在坦克第2集团军和海因里奇将军指挥的野战第4集团军之间出现的极为危险的缺口,也一直未能封闭,1月初,俄国人开始由卡卢加、别廖夫以东地域实施进攻,扩大了这一缺口,进抵尤赫诺夫、苏希尼奇一线,尔后,他们派重兵前出到斯摩梭斯克以东的多罗戈布日地域,切断了布良斯克-维亚济马铁路。由于实施这一猛烈突击,俄国人对远距离推进的野战第4集团军构成了巨大威胁。该集团军遵照希特勒的命令留在莫斯科以西,现正在奥卡河、莫斯科河之间缓慢退却。经过十分激烈的战斗,野战第4集团军终于在1月份在苏希尼奇以西地域恢复了同坦克第2集团军的联系,并同左邻坦克第4集团军一起组织从尤赫诺夫至格扎茨克的防御。但是,敌人在这勉强建立的防御后方还坚持了好几个月。他们不断对坦克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唯一交通线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铁路实施攻击。

   当俄国人1月初开始对伏尔加河上游两面再次实施进攻时,看来这两个集团军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坦克第3集团军都要遭殃了,因为俄国人不仅从正面进攻鲁扎河和拉马河的德军防线,而且把这一进攻同合围加里宁以北地区的广泛机动相结合。坦克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被逼到了格扎茨克、勒热夫一线。同时,敌人在冬季条件下占优势的快速兵力突破了加里宁以西德军的薄弱防御,击溃了配置在第16集团军右翼的一个师,该师原在奥斯塔什科夫两侧120公里正面防守在此之前已冰封的谢利格尔湖沿岸。

   敌右翼军队推进到霍尔姆市,中央军队进抵大卢基,左翼特别强大的集团首先以一部兵力南下勒热夫西北地域,在此突破了德军防御,尔后由西面攻击勒热夫和莫德尔将军指挥的第9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瑟乔夫卡。在德军阻住突进之敌和恢复勒热夫以西战线之前,俄军其他兵力已在第9、第16集团军接合部突向别雷。他们由那里深入第9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后方。实施包围的敌人各先遣支队进抵维亚济马西北地域。第9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几乎被合围。对它们的供应通过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勒热夫-奥列尼诺铁路进行,这条铁路也遭到南面敌人的威胁。假如铁路在斯摩梭斯克和维亚济马之间被切断,那么两个集团军的命运就都注定了。不过,即使那样的危险已被排除,它们的处境仍然是很没有希望的。现在,退却是想也不能想了。上一次退却、饲料不足和过载造成的马匹大批死亡及机动车辆损坏,使许多兵团的机动性大大降低,继续退却(即使希特勒同意这样做)将会在这里和其他许多地段导致技术装备的惨重损失,从而进一步降低军队的战斗力。那时,即使正面缩小也不可能守住了。

   两个集团军只能继续坚守斯摩梭斯克-维亚济马-勒热夫-奥列尼诺铁路构成的暴露的大四边形地区,而没有别的路可走。当时,来自东面和北面的猛攻,除德军在勒热夫西北陷于困境的几种情形外,还是比较容易抵挡的,但要挡住加里宁方面军在几乎被切断的德军两个集团军后方实施的不间断冲击,则要付出超人的努力。加里宁方面军指挥所设在别雷以北德军各集团军指挥所的西面。方面军长官从那里指挥所属军队,并组织它们的供应。

   德军两个集团军的正面都朝向东南西北,其弯弯曲曲的战线总长达600公里。
不断进行冲击的俄军主要是想突破第9集团军的正面。尽管如此,该集团军在最困难、最残酷的战斗中守住了自己生命悠关的交通线,并逐步把深入后方的敌人逐离在尔热夫西南拐弯的铁路,该敌在这里与正面进攻军队协同,进行了特别猛烈的攻击,企图迫使德军向西北退却。正面进攻之敌直到严寒和暴风雪几乎完全耗尽其兵力,才暂时停止了冲击。2月21日,俄国人的攻势减弱。但是他们仍然扼守着别雷东南地域,在春季泥泞时期到来之前,他们在这一地域多次艰苦战斗中逐渐被歼。德军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夏季战局消灭加里宁方面军。

   在“北方”集团军群的一些地段,也出现了这样复杂的情况。俄军在那些地段同样给自己提出了广泛的任务。伊尔门湖和列宁格勒之间的一系列突破,应迫使第18集团军放弃对列宁格勒的合围,此外还要给俄国人从南面迂回该集团军创造条件。沿冰封的洛瓦季河并经伊尔门湖东南部的进攻,则有两重目的,必须通过向旧鲁萨实施突击,从南面迂回伊尔门湖,以此支援在伊尔门湖向沃尔霍夫河西岸推进的集团。同时,在旧鲁萨以东向南进攻的兵力也力图与在奥斯塔什科夫地域向霍尔姆突进的几个俄国集团军北翼建立联系。由南北两面实施的这一突击,应切断并歼灭第16集团军配置在瓦尔代高地和伊尔门湖之间的两个军。假如这些企图得以实现,那么“北方”集团军群就会被击溃。但是,德军以坚忍不拔精神,依靠各兵团、部队和分队指挥官的灵活指挥(在这方面,他们即使在最困难处境下也超过自己的敌人),不仅使俄国人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计划,而且最后还打破了这一计划。

   第18集团军打退了敌人优势兵力的冲击,守住了保障列宁格勒当面各兵团后方的施吕瑟尔堡至沃尔霍夫河的正面。但是俄国人在伊尔门湖以北推进到了沃尔霍夫河西岸。德军在该河西岸由南北两面实施的一系列反冲击,使俄国人的突破口宽度缩小到几公里。尽管如此,在沃尔霍夫河以西突进之敌仍夺占了半径为25公里的地域,并竭力通过不间断的冲击向四面扩大这一地域。只有等到春天才能阻止敌人经沃尔霍夫河对该集团进行供应,尔后将其消灭。敌在伊尔门湖东南岸附近向西的突破,在旧鲁萨地域就被阻住,但向南的突破却完全成功了。第16集团军几乎完全无法阻挡的俄军重兵,在洛瓦季河谷地以西开辟了通向南面的道路,会同由霍尔姆地域北进兵力,于2月8日合围了第2、第10军的6个师,构成了杰米扬斯克合围圈。

   大约10万人陷入了合围,他们一昼夜的粮食、弹药、油料最小需要量约达200吨,在几个月里只能对他们进行空中补给。

   俄国人在这里也同以前对付第9集团军那样行动:他们力图通过投入重兵实施不间断冲击,压缩合围圈,消灭合围圈内的军队。

   尽管给养标准缩减了一半,零下50度的低温造成极度体力负担,敌人又实施不间断的冲击(他们已在一些地点突破了德军过于拉开的战斗队形,并已在合围圈里进行战斗),但被围各师挡住了敌人的猛攻。这些师很少后退。德军为解救被围各师,开始由旧鲁萨西南地域发起进攻。并在持续数星期的战斗中经由敌人顽强扼守的40公里宽的走廊,打到了合围圈西端。4月20日,与被围各师的联系得以恢复。

   霍尔姆同样遭到合围,靠空中进行补给,它在更加困难的处境中坚持了几个月,是德军在杰米扬斯克合围圈和大卢基之间的唯一据点。

   要打破俄国人的计划,单靠德军在这个冬季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坚忍不拔精神,当然是不够的。现在俄国统帅部也象希特勒进攻苏联时一样,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而过低估计敌军的抵抗力了。消灭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大胆计划,超越了受到削弱的俄军各集团军的能力,也分散了兵力。在固定不变的地点实施一次又一次猛烈冲击,以此固执而死板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在各方面都大大减轻了德军指挥机构粉碎敌人进攻的困难。俄国人没有放过从自己的相对失利中吸取有益教训的机会。到1942年冬季,他们的突破就变得更加危险和成功了。

   但是,这一冬季战局的结局,对于尔后作战具有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后果以后可能不只对东线的失败产生影响。

   在1941年初冬形成的情况中,“一步不许后退”的原则和“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的原则,根据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可以作为临时措施来采用的。但是能否实施有组织的退却,现在还无法证实。也许只有依靠希特勒的严厉措施,才能防止作战失利转化为精神上的瓦解。德国士兵在英勇作战之后,在同一切战术原则相矛盾的情况中经受考验之后,在顺利击退兵力占二十倍优势的敌人猛攻之后,对自己和对自己长官的长处充满了信心,并时刻保持这种信心,而以后几年中防御不断取得胜利,可以说其唯一原因就是因为具有这种信心。

   但是,当指挥机构把这种只能保证成功对付俄国指挥机构当时还不灵活的行动及其受到削弱的战争机器的临时措施,当成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用只进不退的公式去代替灵活和负责任的指挥,代替利用空军和交替实施进攻和防御的那种巧妙行动(德军指挥机构的活力历来表现于此),它就走上了危险的道路。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德军统帅部越来越信奉这一公式。希特勒几乎完全否认军队退却是为了恢复行动自由或节约兵力的一种作战手段。生性多疑的希特勒把决定一切的权力,甚至把决定最微小的战术问题的权力都保留在最高层。霍尔姆市成了后来必须粉碎敌人一切冲击的许多“要塞”的典范。由于对杰米扬斯克合围圈进行了成功的空中补给,于是在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的条件下,也要求故伎重演。

   自从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第一次丧失主动权,经受了第一次失败之后,德军战略简直染上了病态特征。这与希特勒的性格特点有关,这些特点当然不可能用几句简短的评语来详加论述,但它们对战争的结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以致不能不谈一谈。希特勒从1933年起就不知道什么是挫折。假如有人认为这种状况迟早会结束,别人的主意比他的更强,那么这种想法对希特勒来说是不可思议和不能容忍的。他已经渐渐习惯于他永远不会犯错误的神话,他象“梦游病”患者一样信奉自己的直觉,奉承的宣传(是否经他同意不得而知)把他捧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帅”他不顾一切地保持对自己的信赖;只有这样他才有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是使其他人相信他伟大所必需的。任何自动让步,对他来说无异于失去权力和威信,无异于服从他人的压力,所以任何让步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为了徒劳的抵抗而付出人员和技术装备的巨大牺牲,那么这是别人的罪过。对他来说,精神上的涣散要糟得多。从希特勒这种病态的自我中心论里去理解他以后几年作战领导的奥秘,那是不会错的。

   这样进行战争的必然结果,是大大超越能力去使用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在决定性时刻集中军队的最后力量是基本正确的原则,但是,后来它却成了固定不变的现象。早在俄军冬季进攻期间,不仅在陆军中,而且在空军中都出现了这种现象。“空中补给”成了常用的方法,不仅对杰米扬斯克合围圈、霍尔姆的军队和许多暂时被围的大小集团进行补给时使用,而且每当其他交通工具过载造成正常供应中断时也使用。当然,空中补给是指挥机构掌握的排除困难的现代化手段,但德国空军预备队不多,不能完全适应上述要求。运输机不断损坏,很快就不够了。因此不得不动用训练飞行人员所需的教练机,而且经常动用轰炸机对军队进行空中补给,它们如果不能着陆,就用降落伞空投物资。

   战术上使用空军的需要也不小。从来没有停息过的战场危机,常常只有使用全部兵力,直至最后一架飞机之后才能消除,空军总是发扬最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去帮助陷于困境的陆军。但是,脆弱的空军由于过度紧张而受的损失,比陆军这类天生坚韧的军种要大得多,补充损失也难得多。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