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在西线的胜利·第三
作者:蒂佩尔斯基希 ·德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德国)》
出自————《战争通史》
1、法国内部动荡加剧
当希特勒力图把对英法的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时,法国内部却一直存在着不满情绪。自战争爆发以来,这种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并且有增无减。
俄芬战争只是暂时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往后如何对德作战的问题上引开。
对战场上令人忧虑的“势均力敌”的状况的不满,表现在3月底罢免了达拉第总理。人们指责他对那种状况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继任者雷诺答应要果断治理国家,并力争增加军火生产,认认真真地进行战争。尽管如此,由于雷诺与许多议员的私人关系不好,在对他的施政纲领进行讨论时,他仅获得一票多数。
许多人暗中反对“积极”进行战争,认为那样做有将国家引向灭亡的危险。他们指出,英国人在军事上远没有作好这样做的准备,只要愿意,法国可以同墨索里尼达成协议。波兰已经永远完蛋,西线军事行动的沉寂应该继续下去,那时和平的希望就不会这样渺茫了。
虽然法军总参谋部也考虑到德军可能在任何时候发动进攻,但是许多传闻和自相矛盾的情报又使它对以下事实产生了怀疑:德军的集结是严重的军事行动,而不仅仅是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按法国人的看法,在西线实施决定性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德国人未必敢采取如此吉凶未卜的行动。
在法国这个政治消息传播很快的国家,领导层内部的矛盾是躲不过舆论界的,自然也无助于培养法国人的斗志。
国外也在观察法国的形势发展。这些印象和德军已在波兰和挪威取得的胜利(西方国家显然无力阻止它取得这些胜利),对于在新的搏战中迅速粉碎荷兰和比利时的抵抗,当然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2、双方的计划和兵力
西方国家无法察明德军战役计划逐步发生的变化。这既因为德军统帅部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并通过各种途径经常不断地在敌人阵营中散布德军强大集团将留在北翼的消息,也因为同盟军根本没有想到德军可能进行它所计划的那种看来是荒谬绝伦的战役。
同盟军保持原来的战略展开,兵力几乎沿国界平均分布,但摩托化兵团大多配置在西翼。英国人和法国人不愿再把荷兰、比利时(它们已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保护)置于听天由命的境地,担心这两个国家的弱小军队会接连被敌人各个击破,并且希望尽可能在东面远离海岸和法国边界的地方阻止德军的突击。这一切都具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诱惑力,对同盟军的计划起了决定性影响。5月10日,法军在东北战场的兵力如下:
步兵师31个,其中摩托化师7个;
一级后备师20个;
二级后备师16个;
骑兵师5个,独立骑兵旅4个;
装甲师3个;
轻机械化师3个;
各筑垒地域守备部队共13个师;
波军师1个。
英军在法国的12个师中,有9个沿比利时边界配置,1个在萨尔战场行动以取得战斗经验,2个留在法国训练营地,尚未得到充分的装备和训练,不能认为是有战斗力的。
在意大利当面的阿尔卑斯战场,有4个步兵师和3个要塞师。
在北非还有7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这些兵团虽然尚可使用一部分,但意大利当面的兵力,看来是不能再削弱了。
法英联军编成两个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群(司令为普雷特拉将军)受领了纯防御的任务:扼守马奇诺防线。它辖第8集团军(3个基干步兵师和4个后备师)、第5集团军(5个基干步兵师、3个一级后备师和1个二级后备师)和第3集团军(2个基干步兵师、1个一级后备师、1个二级后备师和2个半骑兵旅)。此外马奇诺防线守备部队的兵力达13个师。
第1集团军群(司令为比约特将军)除第2集团军外,在德军经比利时和荷兰进攻时,应向东北挺进,攻占马斯河、代勒河一线。第2集团军(2个基干步兵师、1个一级后备师、2个二级后备师、2个半骑兵师)防守隆居永、色当两市之间的马奇诺防线的延续部分,并派大量骑兵经比利时南部向卢森堡进攻。和它毗连的第9集团军(1个基干步兵师、2个一级后备师、2个二级后备师和2个半骑兵师)的任务是:在骑兵经马斯河进攻的同时,向该河推进,并在色当和那慕尔筑垒地域之间防守该河。左面的第1集团军(3个基干师、1个一级后备师、2个轻机械化师)向桑布尔河以北推进,防守那慕尔和利斯河畔瓦夫勒地域。与该集团军毗连、由戈特勋爵指挥的英国远征军(共9个师)在瓦夫勒、卢万(勒芬)之间前出到代勒河一线。最西边的第7集团军(1个基干步兵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一级后备师、1个轻机械化师、1个二级后备师)的任务是:在安特卫普附近强渡斯海尔德河,派快速兵团攻占蒂尔堡、布雷达一线,保障主力同荷兰军队会合。
兵力达14个师的统帅部预备队配置在中央沙隆(夏龙)、圣康坦地域。
同盟军统帅部希望,第1集团军群左翼先遣部队第一日即进抵马斯河、安特卫普一线,主力在三天内进抵该线;比利时军队在此之前要把德军阻挡在尽可能往东的地区。
法军统帅部很重视陆军的状况及其训练。3个装甲师中有2个是不久前组建的,还没有战斗经验。在人数和战术能力方面,它们当然远远赶不上战斗素质极高的德军装甲师。主要由有色人种组成的10个北非师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能征善战的7个殖民地师,此次在西线阵地战中却显得很不中用。对坦克防御和对空防御在前几个月中只得到小小的改善。各步兵兵团的高射炮分队一直还由骡马牵引。中口径高射炮大半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火炮编成的。东北战场的空军只有420架歼击机。
关于陆军的士气,总参谋部在法军被击溃后所写的报告书中说得也许有点尖刻,但总的看来却很正确:
“在5月10日以前,军队的士气虽然不够高,却还令人满意,但缺乏激情和决心。即使在最优秀的部队中,也没有表现出准备以任何代价履行自己职责的坚定而明确的信念……
“这支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缺陷的军队却面对着装备有足够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得到强大空军掩护和支援、具有夺取胜利的坚强毅力的敌人。”
决定以左翼实施大迂回并进入比利时,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想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纳入总的防御体系。这两支军队(特别是比军)的人数很可观,但仍然无法弥补它们本身的缺陷。
比军共有18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和2个骑自行车的阿登山地步兵师。按法国人的看法,12个步兵师装备精良,其余6个步兵师只能算作装备差的二级后备师。陆军没有作好机动作战的准备,没有坦克,只有一些装甲汽车。
比利时统帅部的计划规定,阿登山猎兵师和骑兵师防守马斯河以南至列日一线。在列日、安特卫普之间依托阿尔贝特(艾伯特)运河部署了12个师。这条运河由于河床深、河堤陡、河道直,易于用火力封锁,是一个绝妙的防坦克障碍。2个师被调到东面和东北面,防守靠近荷兰边界的前地。其余4个师已经占领在卢万至安特卫普间沿代勒河为比军构筑的防御阵地。按计划并不打算坚守列日和阿尔贝特运河一线。但是人们估计,在这里可以把德军的进攻阻止2-4天,这就足可保证法国人和英国人占领马斯河、代勒河一线。
荷兰很清楚它的兵力不足以防守自己的边界,而且也不能指望同盟军会及时给予足够的援助。它拥有装备欠佳的8个师、1个轻装师,3个混成旅和数个边防营,不能可靠地防守由马斯特里赫特伸延到北海的400公里边界。因此,边界上仅部署了最少兵力,甚至连炮兵都没有。在马斯特里赫特和奈梅亨之间的南段,已准备炸毁马斯河、尤利安运河、瓦尔河上对敌人至关重要的许多铁路和公路桥。
荷军只准备扼守称为“荷兰要塞”的地域。该地域以东有北临艾瑟尔运河的格雷伯筑垒线作掩护,以南有从瓦尔河到鹿特丹的防御工事作屏障。在格雷伯筑垒线前面,荷兰人还设有一道由最少兵力占领的艾瑟尔阵地。在马斯河以南地域,预定将敌暂时阻止在佩尔防线。
荷兰武装力量统帅部指望长期坚守“荷兰要塞”,还准备放水淹掉一些地段来加强这里的防御。陆军的基本兵力都用来防守这一“要塞”。两个军占领并构筑了格雷伯筑垒线的工事,另一个军暂时配置在马斯河以南斯海尔托亨博斯附近。不过,一旦敌人重兵从东面实施进攻,该军将不是用于加强防守佩尔防线的军队,而是和驻艾恩德霍芬(埃因侯温)地域的轻装师一样,及时前出到瓦尔河对岸,在南面防守“要塞”。
配置在鹿特丹和莱顿之间的第1军,担任预备队并对该地域各机场实行警戒。
德军统帅部用于实施战役的兵力,除占领波兰、丹麦的兵团和驻挪威的5个师外,共有136个师:
基干步兵师43个(内摩托化师5个);
装甲师10个;
骑兵师1个;
1939年9月1日以后由陆军和党卫军组建、人数相当于师的兵团82个。
其中只有17个师用于防守齐格菲防线,47个师被陆军总司令部留作预备队。这样,最初参加进攻的共有72个师。
德军的配置能清楚地表明其战役企图,和秋季方案相比,这一战役企图已发生根本变化。
“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上将)只应牵制敌人兵力。所辖第18、第6集团军的任务是进入荷兰和比利时,迅速突破边境阵地,夺取“荷兰要塞”,既要阻止估计会进入比利时的英法联军左翼兵力的进攻,又要阻止比利时军队的进攻。
“B”集团军群北翼第18集团军(9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骑兵师;司令屈希勒上将),应以小部兵力向荷兰东北各省进攻,而以主力沿莱茵河、马斯河下游两侧突破艾瑟尔阵地和佩尔防线,以便随后从东面和南面对“荷兰要塞”实施攻击。为了迅速使荷军失去作战能力,无论如何必须制止它在东、南地区,即掩护“要塞”而又很容易借助泛滥得到加强的地区,组织预有准备的防御。为此,派去了按照空降师标准进行训练和装备、由施波内克将军指挥的步兵第22师及施图登特将军的空降第7师。
空降兵应在“荷兰要塞”内部,即莱顿和鹿特丹之间机降,以便在这一地域牵制敌人兵力,而在鹿特丹以南伞降的伞兵,则应夺占穆尔代克附近的马斯河铁路、公路大桥,并坚守到快速兵团到达。在马斯特里赫特以北尽可能多夺占几座未遭破坏的马斯河大桥,对于第18集团军在瓦尔河以南地域首次突击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周密准备了一些特别措施。
在第18集团军以南的第6集团军(14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司令赖谢瑙上将)应向鹿特丹和列日之间的狭窄走廊推进。为此必须克服马斯河和设防完善的阿尔贝特运河等障碍。阿尔贝特运河南端得到埃本-埃马尔坚固要塞的翼侧掩护。德军首先要在此处强渡,所以计划用空降兵迅速夺占该要塞。一旦第6集团军突破马斯特里赫特和列日间的正面,它就打通了前往布鲁塞尔的道路。那时,赫普纳的坦克军(坦克第3、第4师)应迅速推进,尽快在马斯河和桑布尔河以北地域迎击预计会向比利时推进的敌军左翼。对列日要塞,应只从北面进行封锁,使其不可能威胁西进集团军的翼侧。第6集团军顺利完成以坚决行动牵制比军和仓卒来援的同盟军兵力的任务,对整个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敌人前出的各集团军能否很快失去行动自由,取决于第6集团军行动的快慢。
正因如此,迅速粉碎比军在马斯河的抵抗是特别重要的。
按照新的计划,“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担负着决定性任务。在右翼进攻的克卢格上将的第4集团军(12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首先应突破比利时的边境防御。尔后从列日方向掩护在南面进攻的军队,并尽快进至马斯河。其右翼进至迪南附近,左翼进至日韦地域。霍特坦克兵上将的坦克军(坦克第5、第7师)配置在第4集团军之后,它突破比利时边境防御后立即在第4集团军进攻地带渡过马斯河。
在利斯特上将的第12集团军(11个步兵师)和配置在它后面的克莱斯特骑兵上将的坦克集群(2个坦克军共5个装甲师;1个陆军军共5个摩托化师)之间,按规定也同样保持协同。预料这些军队将要通过最难通行的地段,不过,第一步通过不设防的卢森堡比较容易,粉碎比卢边界的抵抗估计也不会有太大困难。但随后在比利时南部可能要同迅速赶来的法军进行战斗。
要从行进间对法军实施冲击,并将其打退。此后,德军要在日韦和色当之间强渡马斯河。在经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实施这一进攻时,特别是各坦克兵团顺利强渡马斯河,并向西部总方向、驻比利时同盟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深远推进之后,德军左翼势必越来越脱离主力,并且自然会招致还击,这些还击一旦成功,整个战役就可能断送。因此,必须自摩泽尔河开始,对左翼组织可靠的保障。随着坦克兵团西进的程度,首先要在南面卢森堡边界和比利时南部边界附近对进攻的军队实行掩护,以便阻止敌人从马奇诺防线实施反冲击,接着要在马斯河对岸实行掩护。
布施步兵上将指挥的第16集团军(辖15个步兵师),负责遂行进攻第一阶段的这一任务。它应通过卢森堡南部,随后面向南展开所属兵团。和各坦克军一起行动的摩托化师应先在马斯河以西保障突击集团左翼。为使这些摩托化师能向前挺进并再次遂行保障翼侧的任务,应尽快以在它们后面进攻的第12集团军各步兵师和统帅部预备队各师去替换它们。在马斯河西侧,沿埃纳河面向南组织的掩护,拟西进至索姆河,以此将法国人可能实施的反突击阻于尽量靠南的地区和坚固设防的江河地区。
为了保障畅通无阻的推进,并在第4、第12集团军地带对各快速兵团进行补给,要求采取一些十分特殊的措施,实施这些措施必须非常细致,而且有预见性。只有周密组织军队通过道路稀少,难以通行的阿登山,才能在无穷无尽的摩托化兵团纵队开进时及为它们前送供给品时,避免发生讨厌的道路堵塞。这样便出现了所谓“公路干线”,即事先指定的一些直通道路,这些道路只在一定的时候使用,或只供摩托化兵团和对它们进行补给之用。在克服难以通行的山地和马斯河后,这些兵团便可以使用稠密和得到良好维护的法国道路网了——这是它们迅速推进的最理想条件。
“C”集团军群(司令为里特尔·冯·莱布上将)所属维茨莱本上将的第1集团军应在马奇诺防线当面行动,多尔曼炮兵上将的第7集团军配置在莱茵河畔。这两个集团军应通过积极的侦察行动,并模拟进攻准备,以便在这些地段牵制尽可能多的敌军兵力。
空军的任务同在波兰战局中一样,首先是在机场上或空战中消灭敌航空兵兵团;对敌人交通线实施突击。阻碍敌军的作战调动;支援在主要方向作战的陆军。为此目的,施佩勒上将指挥的第3航空队应在“A”集团军群地带内行动,凯塞林上将的第2航空队应在“B”集团军群地带内行动。
同在波兰战局和挪威战役中一样,德军统帅部的计划在一切细节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经过周密准备的。它远远超出“与敌军主力首次交锋”的范围,而预见到了战事的进程。它是以非常大胆的行动为基础制定的,而这种行动的成功又依靠很大的偶然性。德军的状况和士气是成功的保证。从1939年秋季开始,德军的人数已大大增加,技术装备程度显著提高。所有兵团,特别是战争开始时或战争开始后很快组建的兵团,在战斗训练和武器装备方面已有了很大改善。在半年内,士气也明显提高了。军队信任自己的长官,对自己的高度战斗素质充满信心。促使他们去进行新战争的,不是征服别人的欲望,而是对胜利结束战争后和平立即到来的期待。德军最高当局尽管在1939年冬同希特勒存在很多分歧,但仍然把贡献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视为自己的义务。它在周密准备即将进行的战役和对军队进行切实的战斗训练方面尽了自己的一切努力,以便为顺利完成计划创造条件。和法军总参谋部一样,它认为这个计划有很大的冒险性。德军长官似对1914年未进行到底的战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多年阵地战记忆犹新,并且以非常紧张的心情等待战局的开始。
3、战略突然性的成功
4月底,希特勒便急不可待地坚持要发动进攻。他担心发生意外事变,甚至怕有人变节,使敌人获悉改变主要突击方向的绝密情况。假如不能达成战术突然性,那么,希特勒计划的一切特别行动——夺取对保障突破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的各个目标,就要受到威胁,因为这些行动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达成突然性来实现。4月27日。他决定在5月1日至7日期间开始进攻。最后,决心要根据进攻当日和随后几日能否出现有利的飞行天气而定。命令已经规定进攻日期为5月8日,但5月7日突然得知将会出现变化无常的天气。只好又推迟了进攻日期。5月8日传来了荷兰停止休假、疏散人口、采取动员措施以及在西部边界发现奸细的消息。希特勒开始后悔自己总是听信空军的要求而推迟了进攻日期。5月9日,他非常勉强地再次作了让步。不过他声明,5月10日以后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都不能再等了。5月9日终于定下了最后决心:5月10日5时35分开始进攻。
比利时、荷兰两个中立国家直到德军越过边界后,在既成事实面前才收到内容相同的照会。照会指责两国从战争一开始就越来越明目张胆地违反中立法,单单针对德国加修工事和部署武装力量,因此,它们就无法制止另一方破坏中立了。照会还说,比利时和荷兰总参谋部与西方国家总参谋部紧密勾结。荷兰几乎每天都准许飞往德国的英国飞机飞越自己的领空。照会还指出,英法军队正在比利时和荷兰进行经两国领土进攻的大规模准备。为此,西方国家军官在两国进行猖狂的情报活动。德国政府不愿坐等英法进攻,不能允许它们经比利时和荷兰向德国国土采取军事行动。因此,它已命令德军保障两国的中立。照会最后提请两国注意,不要抵抗并非作为敌人进入该国的德军。否则,两国政府将要对不可避免的流血事件负责。
不出所料,两国政府拒绝了强加于它们的莫须有罪名,并请求西方国家援助。6时30分,法军第1集团军群和英国远征军奉命实施“D”计划。这意味着盟军以左翼进入比利时,而法军2个快速兵团则前出到蒂尔堡、布雷达地域,以便同荷兰人建立联系。
在挪威的失利导致英国首相张伯伦倒台。他在下院遭到猛烈攻击,表决时仅得到微弱多数,这等于一次不信任表决。丘吉尔接替张伯伦,成了这样一种战略的灵魂,这种战略虽然导致同盟国在反希特勒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导致德国人民落入无底深渊,但毕竟未能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可靠地稳定国际局势。现在丘吉尔和希特勒这两个具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又有深刻仇恨的人对峙了:一边是渴望权力和杀戮的恶魔,另一边是黩武的英格兰民族的最典型代表。丘吉尔虽然顽强追求自己的目标,但又不能单纯为争取自己的目标而行动,到后来已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战事施加影响,或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解决同变得强大得多的盟国之间的争端。
但是,面对在法国展开的军事行动,英国新政府也显得束手无策。德军潮水般地向同盟军压来,而后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没有作好那样作战的准备。
5月10日5时30分,德军各集团军奉命在北海至马奇诺防线全线发动进攻。
在荷兰,第18集团军夺取了防御很差的东北各省,进抵艾瑟尔阵地以北的艾瑟尔运河东岸。由于德军的迅猛进攻,奈梅亨及其以南地域已作好爆破准备的一些桥梁,都被德军完好无损地夺占了。进攻第一日,艾瑟尔阵地和佩尔防线就被突破,并被防御者放弃了。在佩尔防线之后占领阵地的荷军第2军和轻装师退到了瓦尔河对岸。
但是,防御组织得较好的格雷伯筑垒线,直到5月12日才被突破几处。次日,德军在俯冲轰炸机支援下,最后夺占了这一防线。荷兰两个军退到了新形成的水淹区之后。
不过,对荷军来说,最致命的是在“荷兰要塞”内进行的激战。德军步兵第22师编成的空降兵虽在鹿特丹和莱顿之间机降,但并非到处都获得成功,在一些地方甚至还完全失利,损失惨重,但毕竟牵制了荷军第1军的兵力。敌人混乱不堪,深恐德军再实施空降,于是把格雷伯防线的守备部队也调来参加防御。在鹿特丹和多尔德雷赫特地域伞降的德军空降兵,不仅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击,而且还向多尔德雷赫特以南推进。他们与在穆尔代克大桥附近作战的空降兵建立了联系,后者对尔后作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那里空降的伞兵使敌人未能炸毁大桥,并在德军坦克第9师到达之前击退了各次冲击。当时,撤到马斯河对岸的荷军轻装师也参加了冲击。攻克佩尔防线后,坦克第9师立即迅速前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因为荷军第1军已撤至瓦尔河对岸。5月12日晚,坦克第9师各先遣分队到达穆尔代克,次日,该师由桥上过了河,击溃了荷军轻装师,荷军这个师几乎全部被俘。“荷兰要塞”被成功地夺占了。
虽然法军第7集团军5月11日已抵达布雷达,但它们拒绝荷兰人要它们对夺占穆尔代克大桥的德军实施冲击的要求,只想等待援兵到达。这时,德军坦克第9师已进抵穆尔代克,防止伞兵遭到布雷达方面敌人的冲击。5月14日,荷军统帅部考虑到继续抵抗已无益,德军航空兵还可能对鹿特丹和乌德勒支实施空袭,于是决定开始投降谈判,同日21时30分停火。尽管荷军已经投降,但由于通信联络不畅而无法停止对鹿特丹的空袭。结果该市遭到惨重损失,许多居民遇难。
第一个敌人在五天内就被迫退出了战争,使德军腾出了一整个集团军用于其他地方作战。
在第18集团军以南进攻的第6集团军,应迅猛推进,给敌人造成这是德军主要突击方向的印象。该集团军完全胜任了这一任务。它异常轻松地完成了第一次突破,渡过了马斯河及该河以西的阿尔贝特运河南段。荷兰人虽然及时炸毁了马斯特里赫特地域的一座重要桥梁,但德国伞兵却以突然冲击夺取了阿尔贝特运河好几座同样重要的桥梁。空降兵经过周密准备,圆满实现了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的行动。5时32分,当专门挑选和训练的78个人,乘滑翔机在要塞悄悄着陆时,守军简直惊呆了。只有几挺机枪来得及开火。观察所、暗炮台出口以及钢帽堡里的火炮,都立即被炸药炸毁。由于德军塞进通气孔的炸药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守军的斗志被瓦解了。于是,这个1935年才建成的坚固要塞,便再也不能对阿尔贝特运河的守军提供任何支援。要塞守卫者直到次日下午才最后停止抵抗。勇敢的空降兵总共只战死5人。
进攻第一日傍晚,第6集团军在宽大正面上强渡了马斯河和阿尔贝特运河。同日晚,比利时人把在列日前面占领阵地的军队,除往卢万派去一个师外,全部撤到了马斯河对岸。次日下午,这些军队又全线退到代勒河,部署在列日和哈瑟尔特之间。
赫普纳的坦克军绕过列日,进至那慕尔以北地域,5月14日在让布卢附近与法军两个轻机械化师遭遇。这两个法国师进行了顽强的坦克战,5月14日退守代勒河防御阵地。同时,德军第6集团军已渡过马斯河,右翼向梅赫伦,中央向布鲁塞尔,左翼向尼韦尔分头前进。5月14日,第6集团军各先遣部队进抵代勒河,与前出的英法各集团军所属部队接触。
现已查明,同盟军左翼部队已实施了意料中的迂回,因此,必须投入能够牵制它们的兵力。荷兰人投降后,第18集团军已腾出手来,可以让它向第6集团军右翼靠拢。因此,德军统帅部决定把第6集团军地带内的坦克军撤出,用于决定战争结局的“A”集团军群的地带。
“A”集团军群的进攻完全实现了对它的一切期望。第4集团军和霍特的坦克军首先突破了比利时骑兵和阿登山地步兵在边境的阵地,随后突破了乌尔特河阵地。5月13日晨,各坦克兵团远远向前派出的各先头分队已在迪南以北进抵马斯河。比利时人仓皇退到马斯河对岸那慕尔、列日之间的地域。同日晨,各装甲师与惊慌失措的法国人遭遇,并在马斯河彼岸建立了登陆场,顺利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反冲击。次日,坦克在左岸许多地方推进了15公里。现在,德军已牢牢控制了马斯河。
第12集团军的进攻也同样顺利。担任前卫的古德里安坦克军摧毁了卢森堡人在边界构筑的障碍物,进攻第一日晚即突破了比利时军队的边界防御。利布拉蒙和纳夫沙托之间另一个坚固防御地区,到5月11日,才被德军攻占。企图实施反冲击的法国骑兵均被击退。这时,向蒙特梅进攻的古德里安坦克军正迅速前进,尽管它采取了各种运动调整措施,但在狭窄难行的山路上仍出现了严重堵塞。敌人还破坏了许多地方的山路,设置了种种障碍。但困难终于克服了,军队渡过了很深的塞穆瓦河。5月12日晚,三个装甲师的先遣部队进抵马斯河,夺取了该河东岸的色当。各快速兵团在进攻过程中距离拉得很大。其后卫以及随后跟进的各摩托化师还在莱茵河附近,而前卫部队却已进抵马斯河。由于敌人占领了预有准备的防御,何况预先没有进行周密侦察,没有调拢全部兵力并使之做好准备,又没有强大的炮兵支援,所以不能轻易定下次日强渡马斯河的决心。但毕竟不能浪费时间。几百架飞机暂时可以弥补炮火支援的不足。16时整,第一批飞行大队在进攻一开始就实施了空裘,同时突击群乘橡皮舟和摩托艇开始渡河。傍晚,马奇诺防线的岸上工事被突破,德军在色当两侧建立了两个小登陆场。夜间,不断增强了兵力,大大扩大了登陆场。高射炮兵出色地抗击了英法航空兵的接连攻击,给敌人造成了很大损失。在高射炮兵的可靠掩护下,次日架起了一座舟桥,傍晚三个装甲师已到达马斯河西岸,并立即向西、南两个方向推进。
5月13日,在稍北处进攻的莱因哈特将军的坦克军在蒙特梅附近强渡了马斯河。5月14日,已有7个装甲师渡过了该河。还有5个摩托化师正在迪南、蒙特梅和色当附近开进,从第6集团军调来的2个装甲师几天后可到达靠近第4集团军的地域。突然性的时机已得到充分利用,地形和技术方面的一切困难都顺利克服了。
在色当和那慕尔之间100公里的正面上,几乎只配置了法军一些一级和二级后备师。它们自然无力打退德军的猛攻。这些师差不多没有反坦克兵器,因为德军在色当地域的马奇诺防线没有发现过这种兵器。它们在抗击空中突击方面也是无能为力的。5月15日,驻色当和那慕尔地域的法军第9集团军已被彻底击溃而向西退却。配置在色当以南的第2集团军各兵团企图实施反冲击阻止德军突击。5月15日,法军最高统帅部意识到,由于德军已突破马斯河防御,所以,不仅当地驻军,就连在比利时作战的那些集团军都面临着巨大危险。它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来防止正在逼近的灾祸,并希望至少第9集团军北翼能坚持住。这样,也许能在马斯河和瓦兹河之间的某一地区阻止敌人向色当两侧进行最危险的推进,恢复第2、第9集团军之间的正面。但是,由于德军各快速兵团及随后跟进并负责扩大突破口和保障翼侧的第4、第12集团军各步兵师进展神速,这一切企图都失败了。
在法比边界的博蒙地域,法军坦克企图切断在迪南地域推进的霍特坦克军所属各装甲师的道路,但未成功。在突破地段以北的法军第1集团军奉命在桑布尔河以南投入所属全部摩托化兵团,向突入的德军北翼实施突击。但命令未能执行,因为这些兵团有的已被击溃,有的正同德军第6集团军进行战斗。
法军第2集团军企图由南突入色当附近的登陆场地域,但被古德里安派去保护自己南翼的坦克第10师的顽强防御所阻。
在这危急关头,法军总司令加默兰将军记起了霞飞元帅1914年9月在马恩河会战前夕下达的命令。当时加默兰还是总参谋部的一个年青军官,在霞飞的大本营供职,现在轮到加默兰对自己的士兵说这些当年曾导致“马恩河奇迹”的慷慨激昂的话语了。“祖国在危难中!不能前进的军队,宁可战死在坚守的疆场,也不放弃托付他们保卫的每一寸法国土地。同祖国的一切历史性时刻一样,我们此时的口号是。不胜利,毋宁死。我们必胜!”但是这个命令没有达到目的。加默兰是在与1914年毫无共同之处的形势下发出这一命令的。1914年,意志坚强的总司令在法军各集团军退却的情况下没有让敌人突破它们的正面,尔后还将它们投入了进攻。
法国政府不再信任加默兰,于5月18日撤了他的职,任命魏刚将军为他的继任者。这个名字在整个法国再次激起了希望的浪花。魏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福煦的得力助手,1920年曾以自己的天才挽救了华沙,现在他该把法国的命运置于自己强有力的掌握之下。
当5月19日魏刚由遥远的叙利亚回到法国时,德军正继续畅行无阻地扩大突破口。德军快速兵团以每昼夜50多公里的速度迅猛西进。
5月18日傍晚,德军快速兵团进至莫伯日以南地域,夺占了勒卡托和圣康坦,从而保障了在拉昂以北的德军南翼。5月16日,戴高乐将军组建的突击集群(其核心是不久前组建的装甲师)在此迎击德军。该集群企图打退德军突击集团南翼,但未成功。法军装甲师经过三天徒劳的战斗,被德军地面部队和俯冲轰炸机打散,被迫经拉昂向南退却。德军统帅部计划规定的正面向南的防御,沿埃纳河迅速建立起来。第4集团军紧随快速前进的各装甲师,也在桑布尔河以南不停地前进。它从南面切断了莫伯日,以左翼向阿拉斯方向进攻。
5月20日,加默兰向其继任者魏刚移交了指挥权。在此前一天,他还发出了一道命令,这是他为了防止比利时境内各集团军被合围而做出的最后一次尝试。由于宽大的缺口已不可能通过正面反突击去封闭,于是他命令从南北两面转入进攻,以恢复被突破的正面。在比利时作战的第1集团军群已开始采取措施执行这一计划。5月16日,原已进至那慕尔、安特卫普一线的各集团军,在德军各集团军的猛攻下,同比军一起退过了登德尔河,5月19日退过了斯海尔德河。同时,英国人也开始从前线撤军,以便在南面建立防御阵地。该阵地起初由德南伸延到阿拉斯。由此可向南实施加默兰计划的突击。法国人将各筑垒地域要塞部队的预备队编成了第6集团军,用来对付在南面掩护各坦克军进攻的德军,紧靠法军第2集团军占领了瓦兹河-埃纳河运河阵地,并逐渐把阵地扩展到拉昂以南地域。预定在左面配置新编第7集团军,它应沿索姆河到拉芒什海峡组织防御。两个集团军编成一个新的第3集团军群。按照计划,这两个集团军应向北实施突击。由佩罗纳至英军进驻的阿拉斯总共相距40公里。假如5月22日以前无论在阿拉斯地域还是在索姆河附近都能集中足够兵力,并从南北两面开始实施总攻,那么这些兵力还是有可能会合并阻住突进的德军的。
魏刚将军接受了自己前任的计划。并在丘吉尔参加的巴黎会议上报告了这一计划。魏刚要求英国空军给予广泛支援,这对取得胜利至关重要,并建议至少暂时停止对汉堡和鲁尔州的空袭,因为这对战争进程无直接影响。丘吉尔原则上同意魏刚的意见,但提请他注意,配置在英国机场的英军歼击机在作战地域上空飞行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他拒绝派歼击机部队到法国的建议。
但是,法国人的企图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原定用来组建第7集团军的师,一部分要从北非调来,一部分要从马奇诺防线抽调。由于自5月17日起德国空军开始对铁路进行猛烈轰炸,这些师迟到了很多时间。这样,德军就赶在法军新编集团军集中之前建立了正面向南的防线,德军甚至还在索姆河夺占了几个登陆场,这对尔后的“法国会战”起了重大作用。
尽管法军总司令一直坚持至少用部分兵力发起进攻,但法军第7集团军根本没有尽自己努力去采取积极行动。至于组织某种大规模进攻,就更谈不上了。戴高乐将军的部队在拉昂地域实施的积极行动,是由南迎击德军的唯一一次尝试。
受到合围威胁的第1集团军群为了同南线恢复联系而采取的行动,特别是英军的行动,则要坚决得多。集团军群司令比约特将军和英军总司令戈特勋爵商定各抽出两个师,打算在5月21日下午对阿拉斯两侧实施反突击。但是,实际上英国人到当天中午才用一个步兵旅加强两个坦克营在阿拉斯以南实施反冲击。反冲击进展顺利,一度使德军第16集团军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不过,到傍晚,由于德军集中使用了大量俯冲轰炸机和歼击机并把高射炮用来消灭地面自标,终于消除了险情。而法国人本应和英国人同时采取进攻行动,但由于法国的两个师来不及占领出发阵地,而未能行动。第二天,英国人在阿拉斯地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而法国人却一直没有转入进攻。这样,加默兰和魏刚的计划,尚未认真执行就已成为泡影。
从5月17日起,英军总司令对法国战况的发展越来越感到焦虑。就在这天,他第一次暗示了经海路从法国撤军的可能性,第二日便十分明确地说出了这一想法。当时英国政府仍坚持要他南进。但当时,英国政府也估计英国远征军至少有一些部队可能被逼到海边,因此命令在国内进行必要的准备,以防万一。而驻法国的英军总司令不但对战争进程越来越忧虑,而且对自己的法国和比利时同事也越来越不信任了。他在签署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5月22日计划时附上了保留意见:由于物资前送减少,不能再指望由北实施突击来打破合围了。他还暗示必须从南面解救被围军队。
同时,法军统帅部也清楚,它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因此,第1集团军群奉命在敦刻尔克、加莱地域扼守尽可能大的登陆场。
德军各兵团在阿拉斯附近的短促战斗中几乎未受任何损失,继续向西和西北发展突击。5月20日,它们进抵亚眠和阿布维尔,次日夺取了圣波勒和蒙特勒伊。在阿布维尔西北,德军坦克第2师的一个营第一个打到了海边。同时,第二梯队军队在法军第10集团军当面的索姆河直到河口一线进行掩护,而法军该集团军正如所料在该河以南集中;德军各坦克兵团则转向北和东北,以便以左翼沿拉芒什海峡推进,从西南突破敌人建立的桥头堡。5月23日,布洛涅(布伦)和加莱被围,次日,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所属各装甲师进抵圣奥梅尔和格拉夫林两市之间阿河一线。先头坦克部队已向贝蒂讷和朗斯派出侦察,而远离海岸的英军和法军第1集团军正向这里前进,以便迎击正在进攻的德军第4集团军。
正当英国人和法国人竭尽全力,想在拉巴塞运河和阿河对岸建立一道防线时,沿拉芒什海峡进攻的各装甲师却于5月24日接到了希特勒一道莫明其妙的命令就地停止前进,撤回前进到阿兹布鲁克的部队,只准许执行侦察和警戒任务的部队继续前进。这个命令拯救了英国远征军主力和同它们一起被围的法军,它从那时起就成了热烈争论的课题。命令无疑是由希特勒最先提出的,而且得到了凯特尔和约德尔的支持。显然,陆军总司令曾激烈反对这个命令,但是没有效果。希特勒说,坦克部队在河渠纵横交错、难以通行的地形上会受到严重损失,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熟悉当地的地形;由于战局第二阶段要消灭法军,所以极需让坦克部队休息和补充。看来这些理由给“A”集团军群长官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希特勒在发出命令之前视察该集团军群时,它的长官没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完全可能的,即戈林想让他的空军承担消灭英国人的任务,并向希特勒担保一定成功。虽然陆军总司令极力坚持继续用装甲师实施进攻,但这些师却在原地停留了三天。德军只好眼看着英、法军队建立防线和装船。5月26日,虽然又允许各装甲师再度采取积极的战斗行动,但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命令:用新到的摩托化师接替所有装甲师,后者则调去完成其他任务。最有利的时机已经错过,合围英国远征军的可能性也丧失了。当然,英国人防御起来也是非常顽强的,德军兵团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但绝不至于大到难以继续对法作战的程度 [ 俄译者注:希特勒于5月24日视察龙德施泰特在沙勒维尔的司令部时,声称他的目的是与英国签订临时性和约。希特勒下令古德里安的坦克在阿河一线停止前进,是因为法西斯集团力图给英国统治集团一张同法西斯轴心国达成协议的王牌,当时后者已开始准备进犯苏联。 ] [ cdhyy注:俄国人的观点总是过于主观,不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 。
5月25日以后,被合围的同盟军只面临一个任务:保障并实施撤退。尽管德军坦克兵团已停止进攻,同盟军的处境仍然极其严重,因为德军“B”集团军群的两个集团军经过苦战,已于5月25日前强渡了斯海尔德河,现在正向利斯河进攻。第6集团军在斯海尔德河进攻,各坦克军在贝蒂讷至海岸之间进攻,第4集团军则位于两者之间。该集团军与所属赫普纳和克莱斯特的两个坦克军一起追击被击溃的法军第9集团军残部和调来支援它的各兵团,在莫伯日西南地域围歼了法军一个强大集团,从后方攻占了莫伯日要塞,尔后对在里尔以东和以南实施远距离推进的敌军进行了了夹攻。
5月25日,德军在梅嫩附近向利斯河发动进攻,在比利时军队和英军之间打开了一个很深的缺口。同日,法国人撤走了仍留在比利对的军队,用以支援在南部作战的兵力。在尔后两天中,无人过问的比利时人在德军一系列包围突击下进一步向海岸退缩。5月27日,疲惫不堪的溃退兵团已陷于绝望的境地:它们被压缩到宽50公里、纵深30公里挤满了难民的濒海地域。比利时国王在他的政府已迁往伦敦的情况下仍同自己的军队留在一起。他知道这支军队已难逃被歼的厄运。没有做从奥斯坦德和泽布吕赫救出军队的任何准备。国王不想丢掉军队,又认为君主的职责不容他仿效他的政府而出走。因此他决定同军队一起投降。5月27日17时,他派出军使越过战线,23时签署了投降书,次日晨4时停火。
比利时退出战争,对英法军队的影响不像最初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早在比利时投降之前,英法军队就采取了适当措施去保护自己的东线,占领了伊珀尔、迪克斯莫伊德、纽波特一线。
比军投降以后,被围的英法军队占领了一个狭窄的濒海地域,它在沿海地段的宽度为50公里。接着向东南逐渐变窄,延伸47公里,直到里尔以东,法国人很难摆脱向南突围的念头,因此长时间留在里尔地域,这使他们和英国人都面临很大危险。5月27日夜,当英军5个师率先放弃利斯河以南地域后,德军次日晨便从东北和西南发起进攻,切断了法军两个军主力的退路,这些法军被合围后,于5月31日投降。5月28日夜,英军和配置在海岸地段两侧的法军后卫部队纷纷涌向狭窄的滩头地段。
在敦刻尔克的日子里,英国人令人信服地证明,在生死关头他们是多么能干。撤军的准备工作已提前开始。5月20日就有预见性地着手筹集必需的船只。5月26日晚下达了实施“发电机”战役,即撤出远征军的命令。当时英国人只希望在两天内救出约5,000人。他们不想再掩盖在佛兰德所遇到的困境,便向居民求援,为撤离提供任何可用的船只。这一呼吁得到了热烈响应。一支史无前例的奇怪船队驶向佛兰德海岸。驱逐舰和商船驶进敦刻尔克港,从5月27日起运送了大约24万人。由汽艇、舢板、帆船、救生船、泰晤士河客轮、驳船和游艇编成的一支大船队,象一群密密麻麻的黄蜂,在离岸不远处穿梭往来。最小的船靠岸载人,把他们送上军舰(由鱼雷艇到驱逐艇),再由军舰运到英国海岸。开进水里的汽车排成一列列纵队,供人员上船之用。
这种应急的跨海峡输送拯救了大约10万英国人,使他们免于被俘。总计有861艘各类船只参加了援救行动,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沉没。英国海军损失了9艘驱逐舰,23艘军舰受到重创。
在此期间,装载地域上空一直进行着激烈的空战。现在已经很清楚,英国人坚决拒绝用自己的歼击机兵团去支援终究已无法改变命运的弱小法军是正确的。尽管德军空军投入了现有的全部兵力,也只能在英军撤退的最后阶段,而且只是在昼间,迟延一下他们离开大陆的时间。英国歼击机飞行员表现了高超的技能,他们的飞机也显示了良好战斗性能。
5月29日,英法军队在敦刻尔克和德庞讷地域占领了一小块摊头阵地,在以后几天,阵地就越来越缩小。
6月3日夜间,英国最后一批后卫部队离开了欧洲大陆,四年后几乎在同一天,英军再次踏上了大陆。在被救出的358,226名士兵中,有9万名法国人。英军丢弃了9个师的装备,但最重要的是保存了训练有素的基干军队。
这种似乎不可思议的结果之所以出现,不单单因为德国空军的行动欠佳和德军统帅部禁止使用装甲师,而且因为英国人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预先采取了一切准备措施。英军保持了非常严明的纪律。各级各类救生船的船员,甚至在遭到最猛烈空袭的情况下,也毫不畏惧地继续进行撤军工作。松软的海滩沙地,也明显降低了德军炸弹的杀伤效能。英国空军除了在加油时中断行动外,一直竭尽全力积极行动,牵制德国空军的兵力,制止其破坏活动。大海也帮了英国人的忙。海面一直风平浪静,因此,不适于在大海航行的小船也能发挥作用。
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4.法国会战
由于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了毁灭性突击,除比利时军队全军覆没外,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国人损失了一多半基干师和大部分快速兵团。在隆居永和索姆河河口之间防御的一部分师也损失惨重。
经过这次惨败,法军只剩下61个师。靠调回几个驻北非的师、削弱阿尔卑斯防线的兵力和新建部队,可将兵力扩充到66个师。它们应防守从马奇诺防线一直到海岸的360公里战线;法国人完全相信德军很快就会发动进攻。
在马奇诺防线留下了17个师,主要是要塞师;22个师用于组建各集团军预备队和统帅部预备队。这样,便只有27个师直接参加作战,因此,每个师的防御正面为12-14公里。
马奇诺防线仍由第2集团军群防守。另外两个集团军群在战线的其他部分防守。第2集团军和新到的第4集团军编为第4集团军群,第6、第7、第10集团军编为第3集团军群,配置在第4集团军群左面。在第10集团军左翼还有留在法国的英军最后几个兵团以及法军一个步兵师和唯一一个新编的装甲师主力。
只有第2集团军当面没有德军任何部队。但最危险的是德军在佩罗纳,亚眠、阿布维尔地域的索姆河岸建立了一些登陆场。这些登陆场已无法清除。
对防御阵地进行了加固。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应能阻止住敌坦克的突入,或至少能切断坦克与尾随坦克前进的步兵之间的联系。人们估计,只要能守住以居民地和森林地为主的后方阵地。就能分割突入的坦克兵团,并使它们丧失突击力。为了克服坦克恐惧症和提高军队的士气。大量印发了多种多样的守则和须知。
但是,这场殊死斗争一开始,法军总司令魏刚将军从内心就已料到它的不可避免的结局。5月25日,他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第一次声称,目前法军所能进行的抵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挽救军队的荣誉和争取体面的投降条件。5月29日,他在致政府的信中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今后军事行动的进程随时可能迫使军队放下武器。
德军拥有实实在在的压倒优势。它在人力和技术装备上所受到的损失都是不足为道的。各坦克兵团可以得到人员和物资的补充。胜利使德国士兵精神振奋,士气高昂。德国空军几乎完全保持了自己的战斗威力,而法国人则只能用性能低于德国飞机的400架歼击机和70架轰炸机与之作战。法国每天只生产12架飞机,另外每天从美国再运来大约5架。这样一个小数字甚至无法弥补每天的损失。
因此,德军统帅部的指挥艺术,在于尽快准备一次新的战役,而使法国人来不及构筑坚固的防御地区。由于敦刻尔克地域的大部分德军兵团要参加新的进攻,因此,必须把这些正面向北、向西和向南的师以及所有后勤机关迅速调到预定实施突击的地域。早在5月20日,即预定合围敌人北部各集团军时,就已经开始进行这一艰巨的作战任务的准备工作。
就在这一天,陆军总司令部受领了为战役作好准备的任务。战役第一阶段预计要在拉芒什海峡与瓦兹河之间(塞纳河下游以北)实施突破,战役第二阶段在几天后开始,向兰斯两侧,继而向东面雷泰勒实施坚决进攻。只有在顺利实施这两个突击后,才应实施战役第三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强击马奇诺防线和强渡莱茵河。
德军右翼以最快速度变更了部署。由第4、第6集团军编成的“B”集团军群在海岸和瓦兹河之间进攻。在阿布维尔、亚眠和佩罗纳附近的三个登陆场,各有一个坦克军占领了出发阵地。
从亚眠、佩罗讷登陆场发起进攻的两个坦克军,合编成一个坦克集群,由克莱斯特上将指挥。
“A”集团军群辖4个集团军。在上次作战中负责由南面保障进攻军队翼侧的第2、第9集团军配置在埃纳河一线。与这两个集团军相毗连的是第12、第16集团军。在雷泰勒以北第12集团军后方,组建了由古德里安将军指挥的坦克集群,下辖4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
6月5日,即敦刻尔克的枪炮声平息后的第二天,“B”集团军群即发动全线进攻。对海岸和瓦兹河之闻的法军阵地实施的头几次突击,只在一处取得了圆满成功。在阿布维尔地域登陆场发起进攻的霍特坦克军,深深楔入敌军战斗队形,造成了在中央突破法军第10集团军正面的威胁。在亚眠、佩罗纳两地的登陆场发起进攻的坦克军则遇到了顽强抵抗。现在,从开战以来法军统帅部第一次有机会依托预有准备的阵地实施防御作战,并且暂时可显示一下它以往有过的才干了。军队顽强执行了长官的一切命令,使德军坦克在这里无法楔入法军的阵地。法国空军对集中在佩罗纳登陆场的坦克军实施空袭,给法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但由于兵力不足,这种空袭不能反复实施。6月6日,霍特坦克军继续向前推进,第4集团军利用它的战果迅速扩大了缺口,在其他地段德军突入敌军阵地就更深。法军统帅部为了保持各集团军之间的联系,决定放弃前沿在索姆河一线的防御地区。当时,法军虽然还坚守着许多地段,但统帅部认为它没有必要的预备队,不能实施反冲击来制止德军的楔入并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它决定在索姆河与埃纳河之间进行阻击战,迟滞德军的进攻,随后在后方防御地区阻止这一进攻。塞纳河下游和掩护巴黎的阵地是适合进行阻击战的地区。该阵地起于巴黎以北的塞纳河岸,先沿瓦兹河岸延伸,然后向东南折回马恩河,形成一个大弧形。
随后两天,德军两个集团军加强了攻势。在法军第10集团军防御地带内出现了对实现法军统帅部计划威胁极大的形势。6月8日,霍特坦克军已在鲁昂地域逼近到塞纳河。防守在阿布维尔地域的法军1个军和英军2个师被逼向海岸。英军一部撤退到勒阿弗尔,在那里上了船。英军主力和法国这个军一起被合围在圣瓦莱里濒海地域。德军第4集团军对法军第10集团军东翼施加了强大压力,迫使后者向东南后退,但未能退到塞纳河,就被迫靠拢了友邻法军第7集团军。当时第7集团军正在进行顽强战斗,德军两个坦克军在克莱斯特上将指挥下正向南挺进。德军第6集团军的强大兵力沿瓦兹河两岸向贡比涅进攻,其左翼在苏瓦松地域前出到埃纳河。法军的损失已达到了危险程度。
这时,“A”集团军群实施主要突击的时机到来了。它利用古德里安的强大坦克集群,不但要突破隆居永地域的法军防线,而且要向南进攻,瓦解法军的整个防御体系。
6月9日,第12集团军各兵团发起进攻,经过一系列激战,在进攻第一天就在雷泰勒以西地域建立了登陆场。次日晨,古德里安集群的两个装甲师由登陆场发起进攻。法军预备队(包括新建的装甲师)对进攻军队翼侧,由东实施了几次反冲击,6月10日和11日暂时阻止了德军进攻。在第12集团军以西进攻的第2、第9集团军不顾敌人的激烈抵抗,也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防御。正当这三个集团军迅速向南挺进时,德军统帅部决定把克莱斯特上将的坦克集群从贡比涅、努瓦永地域前调,在兰斯以西向南进攻。这样,德军几乎所有快速兵团都将沿兰斯两侧向马恩河推进,完成对法军防御的战役突破。
6月11日,迅速前调的克莱斯特坦克集群各先遣支队在蒂邓里堡地域抵达马恩河,并占领了该地以东的兰斯。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集群则向马恩河畔沙隆(夏龙)方向推进。同日,法军第7集团军已被逼退到掩护巴黎的防御阵地。德军统帅部为了预防在巴黎当面及其四周发生恶战,便在第4、第6集团军之间有针对性地使用了第18集团军。在此之前,德军第4集团军已在鲁昂东南塞纳河对岸建立了两个登陆场。
现在,魏刚将军早就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如果德军在西面强渡塞纳河,而东面又挡不住沿兰斯两侧迅猛前进的强大坦克集团,那么法军守住一个掩护巴黎的阵地还有什么用?法军统帅部近几天已把自己的全部预备队投入战斗,如今已两手空空。法军白天进行战斗,夜间退到新阵地,这样已连续了几昼夜。他们已疲惫到极点。交战初期拥有的66个师中,20-25个师已被完全击溃。其中有的师仅剩下2-3个营,而其他师实际上只剩下得到弱小步兵掩护的一个炮兵团。歼击航空兵的飞机数量缩减到170-180架。
当英国首相丘吉尔于6月11日访问前一天由巴黎迁到奥尔良附近地区的法国政府时,魏刚把这一切都向他陈述了。丘吉尔试图让人们记起1918年的往事,当时德军也这样突破了英法联军的战线,但由于军政领导人采取了坚决行动,德军的进攻终于在最后关头被阻住了。贝当元帅冷冷地反驳了他,指出:他当初曾调20个师,接着增至40个师,急如星火地去援救处于危难中的英国人,而现在英国人却最多只能派出这些兵力的十分之一。况且那时还没有装甲师,而现在这些装甲师用于发展突破,每昼夜推进40-50公里。
丘吉尔的设想是,遣散法军后可以开展游击战,以此赢得几个月时间。他答应在下半年派大量英军师来支援,并建议哪怕在布列塔尼半岛建立和扼守住一个大登陆场。但是他的想法同他的承诺和建议一样,都太不现实了,不能增强陷于绝境的法军的抵抗意念。这个狂热的英国人未能在听天由命而又最了解本国人民的法国领导人心中燃起丝毫火花,也未能激励他们去继续战斗。下列事实很能说明公众情绪:当英国轰炸机当天(6月11日)准备由法国南部的一个机场起飞,去袭击意大利机场时,居民们在跑道上筑起了障碍。这是因为意大利也已在6月10日向法国宣战。法国人不希望再进行空袭。它们只能招致报复行动,使他们的国家遭到破坏。
当丘吉尔第二天早晨飞回英国时,他已经感觉到不可能迫使法国继续进行战争了。现在他只竭尽全力使法国海军不要落入德国人手里。此外,他还要观察,想在雷诺总理周围物色一个能站到英国一边的人。新任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后来一直受到他的重视。
为了继续进行战争,魏刚必须做出一些刻不容缓的决定,其中一项决定涉及到巴黎。他不等同丘吉尔协商,就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无论是旧堡垒线还是市区,都不设防,一切桥梁都必须保持完好无损,法军则应撤离,不得进入首都。但是他还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在德军的猛攻下,法军退却得太快,根本谈不上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进行有组织的退却。在许多地方,防御地区已被突破,重新建立绵亘防线已经无望。6月12日,魏刚断定“法军防线即将崩溃,法国会战已告失败”。于是他指示三个集团军群尽量不分散兵力,沿指定方向撤退到卡昂、图尔、中卢瓦尔、第戎一线。在右翼防守的第2集团军群也奉命做好及时参加退却,即放弃马奇诺防线和莱茵河防线的一切准备。
不出魏刚所料,法军的防线越来越接近于崩溃。6月14日晨,德军进入巴黎。在此以前,德军各集团军已在临近巴黎西侧的地点及其他几处,渡过了塞纳河。在法国首都以东,从马恩河上游到沙隆一段几天前已落入德军手中。克莱斯特坦克集群在兰斯以西长驱直入,在特鲁瓦西北到达塞纳河,古德里安率领的各坦克兵团已进至大致相同的纬度,即沙隆东南60公里维特里-勒弗朗索瓦附近。而他的坦克集群左翼则沿阿贡讷丘陵西缘前进,并不断抗击法军的翼侧反冲击。
德军各集团军在追击过程中要遂行十分广泛的任务。“B”集团军群负责追击沿巴黎两侧退却之敌,越过卢瓦尔河向南前进,以部分兵力向科唐坦半岛和布列塔尼半岛前出,直抵布雷斯特。克莱斯特坦克集群在中央向里昂进攻。然后,各快速兵团沿罗讷河河谷南进,前出到伊泽尔河与日内瓦湖之间地域后,转而向东,以减轻意大利经阿尔卑斯山进攻的困难。古德里安应配合第12、第16集团军,向东实施迂回机动,从后方消灭驻莱茵河畔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各集团军。
德军各集团军在遂行这些任务过程中,于6月17日在特鲁瓦 [ 译者注:此处可能有误,因特鲁瓦不在卢瓦尔河畔,而相距百余公里。 ] 地域抵达卢瓦尔河,并在奥尔良附近渡过该河。坦克已前进到第戎城下和蓬塔尔利埃、贝尔福地域的瑞士边界附近。德军原定向左实施广泛迂回,以便从翼侧和后方威胁配置在瑞士边界至凡尔登以东的法军。当时德军第1集团军已在圣阿沃尔德和萨尔布吕肯之间楔入马奇诺防线,第7集团军则在上游强渡莱茵河,开始向科尔马推进。在此情况下,法国政府于6月17日决定通过西班牙向德国求和。
这一决定是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斗争之后做出的。魏刚从6月初就确信,迟早要做出这种决定,才能结束这场徒劳无益的战争,使法国免受进一步破坏和损失,别的出路是没有的。除战场上的惨败以外,几十万老百姓也跟着遭殃,他们或是步行或是利用各种交通工具逃离作战地区,涌向法国南部各地,给溃退的法军后方带来更大的混乱。雷诺总理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但是,他一方面受到军事顾问和部分内阁成员的压力,另一方面每天都收到丘吉尔的大批电报,因此他由于内心矛盾而痛苦。他面临的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是:法国应不应该中断同英国的联系?它在道义上有没有这样做的权利?他也曾致电美国总统,想从他那里得到援助,同时找到反对停战的根据。尽管丘吉尔参加了这一政治性会谈,并向总统说明援助法国是完全必要的,但罗斯福未作任何肯定的承诺。他的行动受国会的约束,而国会对武装干涉持否定态度。
6月15日晚,魏刚再次要求停战。第二天又进行了一整天无益的辩论。丘吉尔再次企图争取处于困境的法国总理把战争打下去,他建议把法国和英国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并采取一切相应的行动;建立统一的政府,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国会。法国继续战争所需的一切物资,统由英国负责。如果法国不接受这个建议,并要求英国解除其不单独媾和的义务,那么法国应把自己的舰队交给英国。
雷诺立即抓住合并国家这个解救办法,并将此情况报告了自己的内阁。但他的建议几乎被一致否决了。法国部长们既不愿合并,也不愿交出舰队。他们几乎全都感到自己受了英国人的骗,并被他们出卖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打破国家界限的建议暗示着什么呢?英国人是否想通过这一途径涉足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会不会被当作战败的牺牲品?在激烈的争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主张:“与其成为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地,不如成为纳粹德国的一个省,因为那样至少可以知道什么在等着你!”由此可见,英国的威望是多么低,人们是多么不信任它的未来!而且不单是法国如此。在美国国会中,人们也认为英国的处境是没有希望的,因此,一切援助都将徒劳无益。法国人更不愿意讨论把法国舰队交给英国的要求。假如满足这一要求,那怎么能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呢?
雷诺遭到了完全失败,但他又不想同意停战的要求,于是请求辞职。6月16日夜,贝当元帅组成了新政府,它的第一个决定就是缔结停战协定。只有一个人立即同新政府断绝了关系,他就是戴高乐将军。6月14-16日,他还按照雷诺政府的委托,在伦敦筹备军舰用来把大批兵力从法国运往北非,以便继续作战。在这次访问期间,他同丘吉尔经常接触,并且热烈欢迎关于两国合并的建议。6月17日,他在波尔多了解到,他无力抗拒这里的求和情绪,他甚至还担心可能遭到逮捕,于是他乘英国飞机秘密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当天晚上,戴高乐向法国人民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份告同胞书,号召继续作战,参加法英联盟。
6月18日,当希特勒接到停战请求时,他已意识到,必须迁就法国人。而5月20日,他还以胜利者的姿态对他的亲信扬言,只有法国把400年前夺去的领土和其他财富归还德国人民,才能签订和约。但现在他却慎重从事了。他首先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晤,要他谨慎行动。他拒绝了墨索里尼提出要法国交出舰队的建议,理由是那样做会使舰队落入英国人之手。希特勒根本不考虑意大利人关于参加谈判的愿望。他认为同最后关头才参战的意大利人一起和法国谈判,虽不能说令人难堪,也是不适当的。
采取了这些防止意大利人可能干扰的措施之后,便规定法国停战委员会在6月20日17时到达图尔,这里已划定了20公里宽的临时停火线。法国人被他们后方的一片混乱所耽搁,直到深夜才到达,随即被送往巴黎。他们沿途不断遇到开赴前线的新锐德军师的漫长纵队,目睹的现状使他们深信,德军预备队即使在战局这个阶段也是用之不竭的。
谈判地点选在贡比涅。对这次谈判的特点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以下两个:一是德国人想雪1918年11月谈判之耻,但又准备采取克制和适当的方式。二是德国人仅仅是从继续对英战争的需要出发,向法国提出条件的,这两个因素都已体现在停战条款的序言里。凯特尔上将在希特勒和德国军政领导人在场的情况下宣读了这个序言。序言说。“指定贡比涅森林作为接受这些条款的地点,是为了通过这一举动恢复正义,使人们永远忘却在法国历史上并非光彩的一页、而德国人民却视为有史以来最大耻辱的那些往事。法国是在许许多多流血战斗中经过英勇抵抗后被打败的。因此,德国不打算使停战条款或停战谈判具有让这么勇敢的敌人受到侮辱的性质。德国提出要求的目的是:第一,防止再次发生军事行动;第二,保证德国的安全,因为它被迫继续对英作战;第三,为建设新的和平创造前提,这种和平的主要内容是纠正在反德意志帝国势力帮助下制造的不公正行为。”
在这以后提出的条款中,要求法国既在本土、也在殖民地和海外领地停止军事行动。为了保障德国的利益,建立了约占法国领土三分之二的占领区,而只把东南部留给法国人。准许在法国本土保留一交小型陆军。它类似当年凡尔赛和约准许德国拥有的那支军队。一切超出这一范围的武器装备和各种军用物资都移交德国。法国政府已不再需要海军来保卫自己在殖民地的利益,所以全部海军必须受拘留。德国政府庄严声明,它无意在战争中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被拘留的舰队,并且在签订和约时不会针对舰队提出任何要求。法国政府应承担义务,不使用仍由它管辖的武装力量对德国采取敌对行动,禁止军人出国,不让军用物资输出国外。所有德国战俘和被拘留的公民应立即释放,而住在法国和法国领地,出生在德国的人员,一经传呼即应引渡。为了监督停战条款的执行,应建立专门委员会,法国人可在委员会内表达自己的愿望,并经过它接受德国的命令。这一协定要在法国同意大利签订相应协定后才生效。
对于这些条款,法国人几乎没有提出原则性的反对意见。只有几点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移交飞机的要求是不能接受的,这个要求对飞行员名誉的损伤,不亚于移交舰队(如果这个要求没有被拒绝的话)对海军军人名誉的损伤。法国人要求对飞机实行拘留,德国人同意了这个要求。对法国人来说,失去首都也是一个沉重打击,但他们被告知,法国政府将来也许能够回巴黎。关于引渡德国侨民的要求,法国人认为,这是对政治流亡者传统的国际避难权不能容忍的破坏,但希特勒对这一点坚决不让步。
老元帅在波尔多认为,这样的停战条款不会玷污法国武装力量的荣誉,便批准了。既然已经走上这条路,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在贡比涅谈判期间,德军各集团军并未停止作战。他们向西南和南方向实施突击,夺占了从瑟堡到布雷斯特军港直至波尔多的整个大西洋沿岸,并占领了里昂。在里昂作战的德军继续向南和东南推进,以协助意大利人越过阿尔卑斯山。
马奇诺防线守卫者的命运很惨。要塞工事尚未受到猛烈冲击,他们就不得不从里面撤出。6月12日下达的撤退命令造成了一片混乱。军官们表示强烈抗议,但命令并未撤销。6月14日,在马奇诺防线守卫的法军各集团军主力开始退却。只在防御工事里留下了守备部队,以尽量把敌人挡住长一些时间。
退却的决心下得太晚了,已无法使辖第2、第3、第5、第8集团军的第2集团军群免于被歼。起先,这些集团军在激烈战斗中曾作了击退西部一切猛攻的绝望尝试,以便有组织地撤出所属兵团,尔后向西南退却。德军在萨尔河以东越过法军守备部队英勇守卫着的筑垒线实施的突破,以及德军第7集团军在孚日山脉附近实施的猛攻,牵制了法军各退却集团军的北翼和东翼。互相混杂的各兵团的混乱状态更加严重了,补给已经停止,本来应以突围告终的向南的反突击未曾实施。古德里安所属各装甲师在贝尔福以北推进,封锁了孚日山脉西斜面直到斯特拉斯堡以西地域的一切山垭口,并由埃皮纳勒经摩泽尔河向两侧继续进攻。法国政府求和的消息打消了法军继续抵抗的愿望,他们认为抵抗已经无效。混乱不堪的8个军的残部共50万人在数处遭到合围,于6月22日在南锡、贝尔福、多农三角地带投降。另有12,000名法国人和16,000名波兰人被围于贝尔福以东,在圣于桑地域越过瑞士边界后遭到扣留。
在其他地段,自6月18日起即未再进行激烈战斗。双方士兵都确信继续流血是没有意义的。法国人如自动放下武器,就俘虏他们;如还不想投降,则双方都象演习似的后退若干距离,然后寄希望于已经没有什么疑问的未来。
同时,法国停战委员会于6月23日由巴黎飞到了罗马。意大利人没有提出任何不能接受的条件。意军几乎就在国境线上已夺占的地区停止前进。在毗连意大利边界的法国境内和利比亚、突尼斯边界附近建立了非军事区,法国港口土伦、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肯、突尼斯的比塞大、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在对英作战的整个时期内都应非军事化。不过,意大利停战委员会承认,在法属北非和叙利亚保留维持秩序所必要的兵力有特殊意义。在以后几次谈判中,法国人为北非保住了庞大的武装力量。在其他方面,意大利的停战协定方案几乎完全重复了德国方案的条款。
6月24日,停战条款签字,6月25日0时35分,停战协定在各条战线均开始生效。德国武装力量有理由为这一史无前例的战局自豪。德国人民充满美好的希望注视着未来:战争看来象是结束了。由于战果辉煌,德国人家庭的损失无论多么惨痛,都应该认为是完全可以忍受的。德军共死亡27,074人,失踪18,384人(其中只有一部分战死),受伤111,043人。
统帅部和军队从最初几天起就力图尽可能减轻占领给法国居民造成的负担。数以百万计的法国人躲避给他们造成灾难的德国人,但他们惊讶地看到,德国士兵在异国是多么严守纪律,又多么彬彬有礼。由于德国的胜利这样快就结束了战争,并使法国免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所受过的那种惨重损失和牺牲,大部分法国人都感到身心愉快。典型的例子是,过去的侮辱性称呼“德国佬”,现在已不再使用了,在许多场合,它已被“德国兵先生”这种称呼所代替。为使德国居民迅速和顺利返回家园,德军成立了由许多转送站和加油站组成的机构,在几星期内就消除了混乱现象。但也发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事,例如,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在索姆河以北建立了禁止法国难民进入的区域。这一命令的目的暂时是严格保密的。希特勒在这方面有其秘而不宣的企图:他想建立一直扩展到索姆河的“大佛兰德”。因此,整个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被合并成“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军管区”。当然,还计划在未来的和约中规定:建立一个包括南锡和贝尔福的“大勃艮第”,并把布里采矿场移交德国。这一切,对希特勒鼓吹建立,据他说还为之奋斗的自由统一的欧洲,是不祥之兆。在东线,种族主义政策和对犹太人的迫害严重损害了德国的威信,这种损害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险的,在道义上则是无法弥补的。同样,在西线,与法国人的协调一致在萌芽状态就被破坏了,而假如德国实行温和政策,那是有广泛的可能性达到这种协调一致的,法国人后来也曾确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