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坦克的问世·第一
作者:罗杰·福特 ·英国
出自————《虎式坦克》
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发展装甲战车起步晚,但是毫不迟缓地赶上甚至超过对手。虎式坦克是希特勒坚持要研制的务必取胜的重型坦克 。
起初数次设计未能达到要求,最终于1941年初定下方案。结果,不到半年,这种坦克就投入了战争。
1942年2月,一辆崭新的虎式坦克从卡塞尔工厂驶出,准备火车装运。坦克的履带较窄,又减少了外负重轮,挡泥板和车上机轮还未安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司令部对发展装甲战车并没有引起重视。笨重的ATV“风暴”坦克生产数量很小,而且总共20辆坦克中只有15辆投入过战场,从未交过火。1918年4月24日在维布地区附近发生了历来第一次坦克交战,2辆被击毁,第3辆在“急忙”撤退中倾覆。确切地说,这还谈不上“急忙”这个词:这种坦克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时速只不过9公里。这是由于它们遭到配备有两挺机关枪的“雌性”Ⅳ坦克的攻击,又意外发现一辆“雄性”Ⅳ坦克,它火力更强,配备能发射6磅炮弹的双管火炮。
尽管初次出征受挫,不过,好在1917年11月英国向康布雷进攻时,这种新式兵器的真正作战价值的认识已被确立了起来。当时腥风血雨的战场上由铁丝网和机关枪为主组成的对峙态势,延续了漫长的3年,最后才把英国参战的474马克Ⅳ坦克击退。
1918年德国工程师着手设计新式坦克——147吨重的巨大的“K-马车”坦克(重型坦克),乘员多达22人,配备了4门口径77毫米的火炮和7挺口径7.92毫米的机枪,动力为两台65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结果仅完成了2辆样车。另外,根据旅游车车架发展的LK系列轻型坦克的设计也已开始。计划最终要制造出LKⅡ型轻型坦克,乘员3人,重9.14吨,配备1门有固定炮架的口径57毫米加农炮和1挺口径7.92毫米的机关枪。这是针对英国投入类似的“马克A”中型坦克的反应。英国的这种以“小灵狗”著称的坦克比LK重,机动性也较差。
在德国演练中的虎式坦克,其承载装置确保平缓行驶,尽管很重,也能在高低不平的乡间地面上高速前进。请注意这2辆坦克传动轮的偏斜度不同。
LKⅡ轻型坦克具有发展前景,两种样车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军方订购了580辆。可是,由于交货太晚而未能投入战场。后来,这种坦克的设计方案转卖给瑞典。他们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旋转炮塔和1挺口径37毫米的机枪,于1924~1925年间以“斯环”(Stridvagn)m/21的名义投入生产。古德里安首次接触的就是这种坦克,到1929年他获准驾驶一辆坦克正式访问瑞典时已经轻车熟路。他终于成为最有实力的装甲部队指挥官。
抛弃《凡尔赛和约》
当年瑞典是德国的好朋友。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定正式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条约禁止德国拥有、发展和制造包括装甲战车在内的许多兵器。1933年纳粹掌权,希特勒单方面撕毁了这个条约。在此之前,德国一直企图依靠外国的暗中相助重整军工生产。
1943年6、7月间在亨舍尔公司实验靶场所拍摄的PzKpfw Ⅴ豹式坦克。它与PzKpfw Ⅵ虎式坦克有许多共同之处,性能上却明显不同。豹式坦克造价高,在战场上却不及虎式坦克作用大。
瑞典是给予帮助的国家之一,尽管其规模比丹麦、荷兰和瑞士要小得多。不过,援助最多的是苏联。德国真正避开了欧洲人窥探的眼睛,是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喀山获得了坦克试验场地。就在这里,他们新一代坦克得到了测试。德国工程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持了与苏联新式装甲部队同步的发展。这是一次历史的嘲弄,不到20年,这两个国家之间爆发了最大的坦克战。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测试的德国第一批坦克是克虏伯和莱尔曼特尔这两家公司制造的LT轻型坦克,他们各自按同样的总体规格生产了3辆样车,每辆重9.84吨,与英国“标记”Ⅱ中型坦克相似,在旋转的炮塔上配备1门口径37毫米火炮。此外,获得测试的另一种是G式(重型)坦克。它有3种型号,分别由克虏伯,莱尔曼特尔和戴姆勒-奔驰3家公司制造的,均配备1门口径75毫米炮,或者口径105毫米的榴弹炮。1933年在这两种坦克之后,德国又制造了“新建设”(Neubanfabrzeng)坦克。其名称在书面文字上通常用首字母缩略为PzKw NbFz。
克虏伯、曼纳(MAN)和莱尔曼特尔这三家公司都设法争取NbF2坦克壳体的设计合同,最后由莱尔曼特尔公司获得,而莱尔曼特尔和克虏伯,两家又分别承担炮塔的设计。莱尔曼特尔设计的炮塔为NbF2 B,克虏伯设计的炮塔为 NbF2 A。这两种炮塔与安装在PzKpfw(K)Ⅰ轻型坦克上的相同,都配置两个更小的炮塔。
早期坦克
上面提到的坦克既不实用,也不普及。实际上,炮塔多,需要增加乘员人数也多,还要加固防护挡板,这种思路在开始设计时就受到质疑。很少有这样的坦克制造出来;即使有,从来仅用于训练而已。不过,有几辆在1940年春季,向挪威进攻时出现过。引起了同盟国情报圈内的一片混乱。这种坦克原来的设计名为PzKpfw Ⅴ和PzKpfw Ⅵ,而这些名称又给了我们知道得十分清楚的豹式和虎式坦克。
德国人逐渐摒弃了这些坦克。在准备开始投产时,它们也没有受到德国最高司令部所制订的全面作战方案的重视。这个方案要求用轻型和中型坦克装备部队,而且要有一套明确的操作规程。按照这个方案,1934年准备研制的第一辆新式坦克是克虏伯公司设计的LaSA,也就是PzKw ⅠA,后来叫做PzKpfw ⅠA(Sdkfz 101)。当时,德国以“Las”农用拖拉机来命名,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这种坦克重4.92吨,乘员2人,最大装甲厚度13毫米,动力为一台空气冷却的4缸60马力的克虏伯M105汽油发动机,在路面上行驶的最高时速为每小时40英里,行程90英里。坦克配备两挺口径7.92毫米的机枪,这表明它只对没有得到掩护的步兵和装甲很薄的车辆发挥作用。
上面提到的PzKpfw ⅠA坦克尽管总重量不大,但其承载装置几乎不符合要求,这是需要从实战经验加以改进的重点问题。接着,1934年末制造出来的是PzKpfw ⅠB型,动力为6缸100马力的马巴赫NL38TR汽油发动机。不过,除了动力增加之外,其作战性能的改进并不明显。这两种坦克在西班牙国内战争期间,还有后来入侵波兰、三个低地势国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及法国时使用过,此后便退居第二线,闲置起来。
炮塔很重,而且连着很长的口径88毫米火炮,但是更换起来还是相当简单的。就在生产线的最后阶段,炮塔正在接到装配完工的车体上。
研制中型坦克,以与英国“马克”Ⅰ坦克抗衡的计划被搁置时,一个LaS100 PzKpfw Ⅱ的过渡设计方案取而代之。这种坦克装甲更厚,发动机功率更大,20毫米的加农炮替换其中一挺机枪。其实,英国“标记”Ⅱ型坦克已证明是粗犷的,明显需要作进一步改进。而对于这一点英国尤其是法国,在他们的坦克发展计划中未能加以考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37年德国的中型坦克不断从生产线上驶出为止。其中一种中型坦克为PzKpfw Ⅲ,性能良好,20.6吨重,由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克虏伯公司作了改进,另一种为PzKpfw Ⅳ,22.63吨重,由克虏伯设计,莱尔曼特尔公司作了改进。这两种坦克原先以为是部队司令官和坦克营长的指挥装甲车。如同Las一样,这样的设计编号会引起混乱。
这两种坦克,尤其是后者,都有一个更大的炮塔圈,从攻击设备和防护能力的角度来看都也显然需要加以改进,因为它们能够承受的装甲重量达到危险的程度。在投产这一年就对它们有普遍的看法:这些坦克在已经可以看到的不可避免的战争中将最终证明难以正常使用。
重型坦克样车
这种有相当理由的担心导致对坦克设计的进一步研究。1937年制造另一种29.52吨样车的合同委托给亨舍尔·索尼公司,到这时为止,这家公司还没有明显地插手这一领域。第二年,亨舍尔公司对第一辆“突破”DW1型坦克的车身和底盘刚开始测试,就停顿下来。他们奉命制造更大的坦克即64吨的VK6501型。这种坦克是从NbF2发展而来的,原来有缺陷的机枪辅助炮塔也得到完善,他们完成了2辆样车。可是到1940年,VK6501坦克的研制又被取消了。他们得到指示要重新开始对29.52吨级坦克的研制。这种坦克现在称为“突破”DW2型。
1941年,这项DW2型计划再次中止,以便为设计制造同级别的新式坦克让路。建议是由戴姆勒-奔驰、曼纳、波尔舍以及亨舍尔·索尼四家公司提出的。其中,后两家公司各自生产4辆样车,分别叫做VK 3001(P)和VK 3001(H)。与此同时,35.5吨重的VK 3601型坦克的研制工作也着手进行。这种坦克将配备经过革新的口径75毫米火炮,它不但具有与口径88毫米火炮同等的摧毁能力,还能在同样大的空间里储存更多的炮弹。可是这最终也放弃了,因为炮弹要用钨作材料,而钨在当时严重短缺。后来就以口径75毫米的长身管KwK 42型炮代替。
英国人缴获、后来向公众展示的完好无损的Ausf E虎式坦克。图片表明这辆虎式坦克有一点平常的改进:前部履带连接处增加了一块钢板起保护作用。
第503重型坦克营第3连的一辆坦克向德国盟军的军官们演示通过障碍的能力。这些军官是在进军路上聚集起来的,不是为了伪装目的而集结部队的。
VK 3001(H)坦克的设计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循规蹈矩的,在外形上与PzKpfw Ⅳ相似。不过在布局上它有7对中等直径的负重轮。费迪纳德·宝什博士把他设计的VK 3001(P)坦克称为“豹”,外形与VK 3001(H)相似,但运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构思。这个设计有个纵向扭力杆和一个由油转换成电的装置,主发动机带动一台发电机,发电机再为电动机提供驱动履带的动力。这个主意不是什么独创,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使驾驶坦克这个复杂问题变得大为简单,但是,这也意味着大量能量的损耗,还带来了其他一些严重的缺陷。
亨舍尔·索尼公司的4辆VK 3001(H)样车先后于1941年3月和4月分两批制造出来,它们配备有原安装在早期的PzKpfw Ⅳ坦克上的长身管的口径75毫米慢速KwK 43 L/43火炮。当时这种火炮都为重型坦克设计所采用。从机械技术来说,这个坦克设计的确是完美的,但是试验在不断进行,从春天延续到夏天,随着同类的PzKpfw Ⅳ坦克在战场上难以适应的报道慢慢地从苏联战场上泄露出来,对这种坦克的怀疑也开始蔓延开来了。
PzKpfw Ⅳ坦克前部钢板厚度只有30毫米,它们遇到苏联坦克时显得非常脆弱。同时,这种坦克配备口径75毫米的L/24火炮,以大约每秒385米的初速发射6.75千克装有穿甲帽的炮弹,穿透不了敌军坦克45毫米厚并带有斜度的前部钢板,除非在自杀性近距离以内。
1941年11月20日,德国工程技术调查组查看了缴获的基本上完好无损的一辆苏联新式T-34坦克,他们仅剩的乐观看法便烟消云散了。仅仅过了几天,VK 3001/VK 3601坦克的发展计划便放弃了,他们把所有的资源转而用于研制重型坦克。这种坦克要具有更强的防护能力,配置一门在1500米距离上穿透100毫米钢板的大炮,这样就能在敌军坦克有效射程之外将它们击毁。
从事后情况发展来看,这个决定是否完全明智还是值得商榷的。后来,29.5吨重坦克研制计划还是恢复了,由曼纳公司提出的设计最终成为PzKpfw Ⅴ豹式Sdkfz 171坦克。许多人认为除了开始时有些令人失望以外,这种坦克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全面的。这就引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虎式坦克是否应当在当时投入生产以便到俄罗斯参战?或者这是否是为了尊重希特勒个人对坦克大小和重量所公开表示的意见而作出的选择呢?
第一辆虎式坦克
1940年5月向亨舍尔和波尔舍公司订购了VK4501样车。一年后制造重型坦克的大量工作已经完成。这个事实影响到作出研制44.3吨级重型坦克的决定。实际上,VK4501型是经过改进的VK3001型,采用为DW2型研制的负重轮和从性能很好的口径83厘米KwK Flak18高射炮发展而来的口径88毫米KwK36L/56型火炮。这种炮能以每秒773米的初速发射10千克重、装有穿甲帽的炮弹,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穿透T-34坦克的前部钢板。为了获得理想的防护能力,这两家公司制造的样车的重量超过设计的要求,以亨舍尔型为例超过10.8吨。而这两种样车的发动机动力都没有在原来设计上有所增加。
计划定于1942年4月20日完成第一批坦克,准备给元首53岁生日献礼。这两家公司都满足了这个时间安排,而且后来都接到了来制造这种德国第一次具有正式名称的坦克——PzKpfw Ⅵ虎式订单。如果亨舍尔公司不能预期交货,那么波尔舍公司仅有90辆的订单是完全可靠的。事实上,不久就明白,亨舍尔公司在工厂的生产一切正常,倒是亨舍尔公司的坦克未能及时装备反坦克炮而受到影响。
1942年春天,2辆样车和一辆定型车交给了德国军队试用,后来又有3辆不定期地交了货。1942年8月中旬,第一批4辆PzKpfw Ⅳ [ 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PzKpfw Ⅵ” ] 虎式Ausf H(Sdkfz 181)重型坦克运送到第502坦克营第一连。当时这个营装备的是PzKpfw Ⅲ坦克,正要从驻地乘火车开赴前线。8月29日到达东线,加入了部署在列宁格勒东面雷特格湖南部地区的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9月的第一周里,一辆虎式坦克就在此地第一次单独地执行了安全巡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