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准备·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计划与准备·第二

计划与准备·第二

作者:戴维·乔丹·英国

出自————《阿登反击战

出自————《战争通史

   随着战场形势日益恶化,德国军事指挥官们对希特勒的领导能力完全失去了信心。他的过度乐观和拒绝接受现实使得高级军官们陷入绝望之中,他们无法说服希特勒改变其战略上的严重错误。当盟军大兵压境时,希特勒又制定了一项计划,希望以此改变即将失败的命运。

        他认为,向自己以前曾经取得过辉煌胜利的地段发起进攻,可以使德军赢得这场战争,这个地段就是:阿登。

   尽管德军已经陷入了十分可怕的境地,但是希特勒对此视而不见,仍然坚信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他的第三帝国。看到防御战取胜已经无望,他决定铤而走险,将目光转向进攻。1944年8月19日,希特勒首次提到将于次年发起一次进攻的想法。他向几个值得信任的军事顾问解释说,他准备把进攻时间定在11月份,因为那时的天气状况十分恶劣,盟军空袭行动将受到严重限制,无法对地面部队实施有效的支援。两星期之后,他就把冯·龙德施泰特召到他的“狼穴”大本营,让他继续担任西线总司令。希特勒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冯·龙德施泰特曾经准确判断了诺曼底的形势,也不是承认了对他的解职是不公正的。希特勒其实非常讨厌冯·龙德施泰特,因为他是普鲁士军官团的代表,在自己面前总是趾高气扬;另外,据说冯·龙德施泰特曾在私下谈话时把他称作“下士”,这对曾经是军士的他具有明显的轻蔑之意。虽然不喜欢冯·龙德施泰特,但希特勒还是重新起用了他,因为他知道,大多数德军士兵对这位70岁的德高望重的陆军元帅充满了崇敬,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另外,希特勒也希望通过对冯·龙德施泰特的任命来迷惑盟军。他认为,盟军可能以为冯·龙德施泰特会按战争的“规则”行事,在局势对德军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决不会采取进攻行动。

        我们现在面对的联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联盟,鱼龙混杂、各怀鬼胎。我们的敌人实际上是这个星球上两个最为极端的事物:一边是极端帝国主义国家,另一边是极端马克思主义国家;一边是日益衰落的大英帝国,另一边是希望取代英国的美国。直到今天,这些国家在未来的奋斗目标方面仍然矛盾重重……只要我们稍微加强一下攻势,这个面似强大的统一战线就会土崩瓦解。

希特勒在高级军官会议上的讲话

1944年12月12日

  冯·龙德施泰特重出

   由此可见,冯·龙德施泰特只是希特勒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希特勒没有向冯·龙德施泰特透露他的进攻计划,只是简单告诉了这位刚刚复职的总司令,他的任务是在“西墙”陷落以前,尽可能地在正面进行防御,与盟军打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防御战。为了使欺骗计划更加天衣无缝,他又告诉冯·龙德施泰特,鉴于当前兵力不足,发动进攻是不可靠的。于是,冯·龙德施泰特带着官复原职的喜悦离开了会场,但他刚刚离开,希特勒就开始制定进攻计划。

   对冯·龙德施泰特有名无实的任命很难改变德国的命运。他的参谋长韦斯特法尔上将不得不告诉这位归来的陆军元帅说,德军阵地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危险。韦斯特法尔后来谈道,如果盟军向德军西部前线任何一个地点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灾难早就降临了。实际上,“前线”一词用在这里都有点勉强,因为在整个德军防线上有许多缺口。另外,德军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限止盟军渡过莱茵河,在莱茵河的众多大桥中,没有一座大桥安装了爆破装置。直到1944年10月中旬,这个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失误才得到纠正。德军战斗力薄弱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冯·龙德施泰特重新接管司令部时,在西部前线只有100多辆可以参战的坦克,与之相比,盟军拥有8000辆坦克;虽然德军拥有13个步兵师,但其中的12个师已经没有完整的参战能力;另外14个师的作战能力也非常有限,作为正规的战斗部队,他们对实现作战意图和作战目标已经无法发挥任何作用。

  上帝保佑

   如果德军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这些不利因素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他们的空军力量也十分可怜。盟军战斗机的连续轰炸加上东线战场对空军的需求,使得德国空军与盟军在数最上的比例为1:25。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认为德军已经在失败的边缘上摇摇欲坠,毕竟,希特勒还有其他主意。

   希特勒认为,由于上帝的保佑,他逃过了密谋暗杀的劫难。这种想法使他信心大振,根本不考虑战争的惨重损失,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积极因素方面。首先,国内的局势令他非常放心,密谋暗杀事件并没有引起国内政局动荡;另外,希特勒对密谋者(以及任何与这件事沾边的人)的残酷镇压使他相信,反叛活动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在希特勒的战争努力没有因公众反对而遭到削弱的情况下,他宣布了一个事实:在他手下还有将近1000万全副武装的部队,其中绝大部分(大约700万)是陆军和党卫军;另外,德国还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前往前线作战的人力资源并没有衰竭。希特勒还认为,虽然德国已经经历了连续两年多的空袭,但它的军工企业并没有瘫痪,仍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军用物资;通过转移疏散工厂、增加劳动时间、大量使用苦力、疯狂减少民用消费品产量,德国工业创造了不凡的产值。事实确实如此,德国的工业产值一直在增加,而不是在下降。到了1944年秋季,作战飞机、武器和弹药的产量都创造了历史记录。这些因素说明,希特勒对挽救败局充满了希望。

  希特勒非常自信能够获得1000架Me262喷气式战斗机,但最终的实际数量远远少于他的估计。因为,希特勒坚持这种飞机必须可以作为轰炸机来使用,这就需要改进设计方案,从而延误了服役时间。

        事实上,希特勒没有理由像他想像中的那么乐观。虽然,德军可以继续征募新兵,但这些人不可能形成有战斗力的部队。征募的年龄被提高至60岁;那些曾因身体原因而不适合服役的人也被允许加入到部队中来;后备役人员实际上是由那些曾在部队服役,后来因残疾而退出现役的人组成。另外,前线来自海军和空军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都是被临时重新组合起来的。这说明,前线部队上虽然有着许多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战士,但他们对地面战知之甚少。

   失败的德国空军

   从表面上看,英美联军的空中进攻有减弱之势,但这只是一个误导而已。第三帝国的防空需求使其将飞机制造的重点严重偏向战斗机。虽然轰炸机仍在生产,但德国空军的力量构成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缺少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空中打击力量。种种迹象表明,在盟军的空袭行动对地面作战的支援力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德军地面部队的作战由于缺少空中支援而变得更加艰难。虽然分散的军工企业状况良好,但是,由于盟军对交通设施的轰炸,大件的军品很难运抵计划中的使用部队。就作战飞机而言,数量固然越来越多,但是德国空军缺少驾驶它们的飞行员。虽然德军可以招募志愿者来接替那些死去的飞行员,但是那些新来的飞行员缺少经验,许多人还没完成飞行任务就被敌人战机逐出天空。希特勒对喷气/火箭动力飞机,特别是Me262飞机充满了希望,但令他遗憾的是,这种飞机的服役时间被不断拖延。没有人敢告诉希特勒,他将Me262建造成为战斗轰炸机而不是单纯的战斗机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服役期的拖延;也没有人敢告诉希特勒,与历经测试的活塞式发动机战斗机相比,使用最新技术建造的喷气式飞机的性能很不可靠。

   希特勒拒绝接受全部的现实,因为他认为德国面临的问题是缺少时间:德国需要喷气式飞机投入现役的时间;需要大批武器装备前线部队的时间;需要后备役部队投入现役的时间。对于德军而言,西线战场的时间更为紧迫。因为,在东线战场的巨大投入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德国境内任何一个地方构成威胁,这样一来,德军就可以积蓄力量,卷土重来。远在500公里以外的苏联红军很难对德国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苏联最后一次攻势也有所减弱、希特勒认为,他在东线有的是时间。然而,西线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一名德军士兵正在从“西壁”防线上的某处防御阵地向外张望。1944年,虽然德国边境上的防御工事已经破旧不堪,但美军要想从此通过,仍然颇费周折。

        在西线,盟军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对鲁尔区构成威胁。希特勒痛苦地意识到,失去鲁尔区将对德国造成致命性打击,因而需要在此重新创造一个奇迹。但是,对于盟军而言,夺取鲁尔区绝非易事。登陆日后的第一个月,德军就开始封锁法国和比利时的港口,对于从诺曼底继续向前推进的盟军制造巨大的后勤保障压力。当希特勒最初谋划进攻时,离安特卫普港重新开放还有3个多月。另外,他知道盟军必须突破“西墙”。对于盟军而言,“西墙”防线虽然并非坚不可摧,但其间布满了水泥掩体和铁丝网,地形也非常复杂,十分不利于作战。这也使得希特勒更有理由认为,赢得时间是有可能的。但是,困难在于时间本身并不能作为赢得战争的手段。希特勒可能已经陷入种种错觉之中,他并没有意识到,盟军不会让德军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他们压倒性的人力优势和卓有成效的作战能力使他们能够一步一步地消灭纳粹德军。希特勒意识到,要想赢得时间,就必须主动发起一场进攻。他认为,这场进攻必须能对盟军造成致命一击;必须能够在形势对德军不利的条件下彻底扭转战局,为德国带来和平,从而确保一个具有千年生命力的第三帝国不至于在成立十几年后就走向灭亡。在希特勒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新发起攻势作战,尽管他的将军们不愿看到这一切的发生。

  捷克斯洛伐克一家军工厂正在建造“大西洋壁垒”所铸的火炮。德国充分利用捷克的生产基地为其军队服务,即使这样也未能支撑德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致命一击

   要对盟军发起一次致命性打击,西线战场是惟一可能的选择,因为如果要在东线战场发动这样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攻,则需要许多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在希特勒眼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他认为西线战场将为德军带来惊人的胜利。他发现当前与他抗衡的联盟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个联盟:首先,这个联盟由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主宰,而双方存在着直接的矛盾和冲突;其次,美国和英国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前者希望看到大英帝国彻底衰落,而英国则在想方设法保住其帝国主义大国的地位;再次,苏联希望看到资本主义尽快灭亡,因此将英美两国看作比德国更为明确的敌人。希特勒声称,他所面对的联盟只是一个纸老虎,在西线只需要通过一次致命性打击就完全可以将其撕碎。他认为,西方盟国将会明哲保身,确保自己的和平,从而使德国能够将所有的精力用于消灭社会主义苏联,这种结果肯定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欢迎。

   希特勒的估计没有看清反法西斯联盟的本质。虽然美国和英国之间存在诸多的不信任,美苏之间的不信任程度更深,但与他们消灭法西斯德国的决心相比,他们之间的矛盾几乎不值一提。当谈到斯大林政权令人不舒服的性质时,温斯顿·丘吉尔说,只要他们愿意加入到盟军中来并继续向德军开战,他就愿意向斯大林伸出友爱之手。盟军之间的矛盾是可以通过时间来解决的,希特勒简单的判断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正是这个简单的判断使他产生了在西线发动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攻的想法。到了8月底,他已经清楚地看到自己必须面对的挑战。

  突出部战役中,时任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约瑟夫·迪特里希正向一名士兵颁发荣誉奖章。他之所以能荣升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是因为多年来与希特勒的私交甚密。但作为集团军层次的指挥官,他是无法胜任的。

      组建力量

   希特勒并不打算重用他的西线总司令,因此将组建25个师的任务交给了戈培尔。虽然这个任务几乎与宣传部长的日常工作毫不相干,但在发生密谋暗杀事件之后,希特勒对戈培尔的信任远远超过了他对军队高级官员的信任。然后,他命令西线的4个党卫军装甲师撤出前线,重新装备。虽然希特勒没有告诉冯·龙德施泰特这样做的原因,但一眼就可以看出,元首是在确保他的王牌部队优先获得最新的装备。这确实是希特勒的计划,他打算让这些装甲师在进攻中充当先头部队。为了控制他们,希特勒成立了一个新的司令部——第6装甲集团军,由约瑟夫·迪特里希担任司令。

  一名美军士兵正沿着阿登丛林中的一条公路行走。该地区森林茂密,易守难攻。对于双方而言,由于越野机动异常艰难,因此控制公路系统至关重要。

   迪特里希临危受命

   事实上,迪特里希其人非常平庸,他之所以能够不断升迁,并非是因为立下任何显赫的战功,而是因为他与希特勒早年私交甚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军衔是军士长,这个职位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军人生涯的尽头。后来,他加入了纳粹党,1928年成为希特勒的警卫队队长。到了1934年,警卫队更名为“希特勒警卫旗队”,逐渐成为武装党卫队的嫡系部队。后来,在奉命前往东线战场之前,他们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和希腊的军事行动。为了抵御6月6日的盟军进攻,这支部队返回西线战场,而当时的迪特里希已经升任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登陆日次日,希特勒命令他向盟军发起进攻,务必将盟军赶回大海。迪特里希只有2个师的兵力,完成这项任务对他来说根本不可能。党卫军第1装甲军非但未能将盟军击退,还在战斗中遭到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从很早开始,迪特里希就对希特勒的领导能力产生了怀疑,1944年6月7日发生的事件证明了他的怀疑是正确的:希特勒的确并非一名军事天才。但是,他仍然是希特勒最信赖的将军之一,因此很自然地成为第6装甲集团军(这支部队在1945年初建时被命名为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但是在突出部战役中经常被称作第6装甲集团军,这是极不准确的)司令。很多人对于他的这项任命存在疑问,有人认为,迪特里希也许非常有能力,但绝对不足以承担一个集团军的指挥重任。还有少数人认为他只配当一名军士长。

   在确定了指挥官以后,希特勒需要找到一个地方,来实施他的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的进攻计划。他不必找得太远,目标可能就在眼前。

  在1940年进攻法国的战斗中,一辆老式的马克Ⅳ型坦克正穿越战区。该型坦克装备一门75毫米口径短身管火炮。车长把身子探出炮塔,目视前方,从照片可以看出,在拍摄这张服片时,暂时不会受到敌人的威胁。

   阿登

   希特勒决定将比利时港口安特卫普作为此次进攻的目标。盟军最近已经使安特卫普港正常运转起来,如果德军占领了这座城市,可以大大削弱盟军的后勤保障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重要原因:通过向这座城市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可以将英军、加拿大军队和美军分隔开来,进而分而治之。希特勒认为这些情况非常切合实际,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这样一次行动将要面临的巨大困难。希特勒对他的充满野心的作战目标毫不动摇,这使作战计划的具体步骤最终形成。到达安特卫普的最短路线是从北部的德军防线出发,然后沿亚琛北部美军和英军之间的分界线前进。希特勒认为德军部队应当沿尽可能短的路线前进,但亚琛周围的地形条件使他的快速进攻计划无法实施,因为整个战场被河流和运河分成两部分,这些河流和运河成了德军坦克突入盟军阵地的主要障碍。这迫使希特勒只能将阿登作为进攻目标,他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满意。

  一队德军向一门88毫米口径高射炮冲去,准备投入战斗。赫赫有名的88毫米高射炮在反坦克方面同样性能率越。在抵抗盟军对德国进行的战略空袭时,德军曾动用了大批的88毫米高射炮,但最终未能击败盟军的进攻。

        最早在1940年,阿登就是一个对德军进攻十分有利的地区,当德军穿过浓密的森林向阿登发起进攻时,法国最高统帅部被德军的勇气所震慑,因为阿登地区的地形条件极为复杂,法国人根本不相信敌人会从这里发起进攻,他们一直将防御重点放在马奇诺防线上。希特勒认为,盟军如今同样很难料到他们会在阿登发起一次主攻,因此必将取得累累硕果。虽然地形条件会使部队的机动受到限制,但是德军已经充分地论证过,装甲车辆能够快速穿过这个地区,希特勒对此也深信不疑。阿登被德军选为最理想的进攻地点还有其他方面原因:其一在阿登地区边缘的德国艾费尔高原有一片大森林,德军增援部队可以在此隐蔽,避开盟军的空中侦察;其二,一旦进攻开始,德军距离安特卫普仅有160公里;其三,对德军产生吸引力的不仅是较短的进攻距离,如果进攻取得成功,就可以将英、加军队拦腰切开,同时对亚琛周围的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形成合围。希特勒很快意识到:如果能够成功占领阿登,他将取得一次决定性胜利,迫使英美盟军求和。此外,这次进攻可以拖住半数的美军,消除其对鲁尔区的威胁,从而使他能够从西线抽调军队,将主要精力转向东线。希特勒认为,德军将于一周内拿下安特卫普。鉴于上述种种原因,他最终下定决心,向安特卫普发起进攻。

   希特勒知道,此次进攻与1940年的进攻是不同的。4年前,德军只是小试牛刀就攻入了法国和低地国家,但此时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军事优势。1940年,德国空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到了1944年秋天,这种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希特勒意识到缺少空中优势将严重削弱地面部队的进攻能力,因为盟军能够随时使用战斗轰炸机进攻德军的步兵纵队和装甲编队。既然不能依靠力量微弱的空军对地面部队进行保护,希特勒决定从进攻时间选择上寻求一种不同的保护方式,争取利用天气条件为己方作战提供掩护。由于参加进攻的各师需要时间进行休整和训练,进攻只能从11月份开始。这就确保了在德军进入安特卫普以前,盟军无法频繁出动各种战机,对其实施轰炸。

   最高机密

   9月25日,希特勒在“狼穴”大本营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在会议上透露了计划的更多细节:在进攻以前,首先由炮兵向盟军实施大规模的轰炸;随后步兵部队发动进攻,突破盟军阵地;且上述目的达到之后,装甲师第一梯队将迅速穿越盟军防线,向默兹河开进,占领所有重要的桥头堡;第二装甲师梯队后续跟进,然后步兵师向前突进,保护进攻部队的侧翼。第6装甲集团军将担负主攻任务,哈索·冯·曼陀菲尔将军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和埃里希·勃兰登堡将军指挥的步兵师将支援作战行动。希特勒指示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带领参谋人员对计划做一次认真的分析。因为保密问题极为重要,与会人员被要求签订一份保密誓言书,违约者将被处死。希特勒指示,只有在必要时才能将计划告诉冯·龙德施泰特和其他野战司令部的指挥官们: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因为此前希特勒已经非常骄傲地告诉日本大使,他将于几星期后在西线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而日本大使立即将这条消息向东京做了汇报,丝毫没有意识到信号有可能会被美军截获(虽然后来发现美军未能正确破解这份情报)。

        元首谈到了军用物资和人员安排等事宜……准备在11月份发起进攻,因为此时的天气不利于盟军飞机发动空袭。重点是:在一到两个月内,必须将大约25个师的兵力转移到西线。

摘自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1944年8月19日日记

   总参谋部

   虽然希特勒已经指示总参谋部人员对他的计划进行分析,但他们根本无权改动计划,他们的任务就是将计划框架补充成为一个令元首能够接受的具体可行的计划。这就意味着,他们既不能拒绝接受这项计划,也不能对计划做较大幅度的修改。参谋部的制度规定,在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计划时,参谋人员拥有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但事实已经表明,这一切已经不可能,就连担任总司令的陆军,约德尔本人也只是负责油料和弹药的需求评估工作。

  希特勒在研究一份战事进展报告,凯特尔站在旁边,随时准备听从吩咐。凯特尔对希特勒绝对服从,在他面前只报喜不报忧。正是凭借着这些性格特征,而非军事指挥才能,他才爬上三军总司令的宝座的。

        总参谋部最终在希特勒的计划框架内制定出了一个具体的进攻计划,主要内容如下:德军将于1944年11月20日至30日之间的某时发动进攻;进攻将在蒙绍和埃希特纳赫之间的阿登地区展开;进攻的首要目标是攻占默兹河上的桥头堡,而后向最终目标安特卫普发起进攻;在进攻过程中,德军将沿着安特卫普-列日-巴斯托尼一线与英军和加拿大军队展开交战,摧毁他们的作战力量。参谋人员认为,希特勒的计划虽然非常冒险,但还是有可行性的,如果计划缜密,很有可能取得成功。他们按照总体意图制定了5个行动方案,并将他们认为希特勒最可能接受的2个方案即“荷兰行动”和“列日-亚琛行动”推荐给了希特勒。“荷兰行动”计划从芬落地区发起一次单向进攻,目标是安特卫普;而“列日-亚琛行动”将从2个方向进攻盟军。希特勒对两个作战方案都很满意,并在10月9日的会议上告诉约德尔,他认为双向进攻更为有效,于是命令参谋部起草一份计划,将两个作战方案合并在一起。但是,总参谋部遇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清醒地知道,德军的战争资源难以支持这样的计划。约德尔感到非常为难,但他不愿单独劝说希特勒改变计划,在这件事上,他希望野战指挥官们能够提出反对意见,但他们至今仍对元首的计划一无所知。结果,约德尔最终没有让他们劝说希特勒减少进攻目标。

   为此,约德尔开始制定进攻发起后的计划。整个进攻将在蒙绍和埃希特纳赫(位于亚琛南部32公里)之间约96公里的正面上展开;第6装甲集团军将在蒙绍和洛斯海姆之间的突破口发起进攻,整个集团军将经过列日南部,穿越列日,向安特卫普前进;在第6装甲集团军的左侧,第5装甲集团军将首先进攻圣维特,然后顺势而下,直逼默兹河,随后在那慕尔上游数公里处渡河,向西北方向前进,绕过布鲁塞尔,支援第6装甲集团军的南部侧翼;勃兰登堡指挥的以步兵为主的第7集团军将进攻埃希特纳赫两侧,然后挥师西进,同时命令部分部队攻占埃希特纳赫南部。
陆军元帅沃尔瑟·莫德尔

   沃尔瑟·莫德尔生于1891年,是一名音乐教师的儿子。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军人,1909年应征入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经担任各种参谋职务,战后继续留在军中服役。莫德尔非常崇拜希特勒(作为一名政治家,而不是一名军事家),于是加入了纳粹党。在他的余生里,他始终是一名虔诚的纳粹党徒。莫德尔曾担任过第15军军长、第3装甲师师长和第41装甲军军长,先后转战于波兰、法国和苏联,1942-1944年期间,他负责指挥第9集团军,同时又接任驻乌克兰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6月,担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8月份又调任B集团军群司令。希特勒非常欣赏莫德尔(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大多数高级军官相比,他没有较深厚的背景),总喜欢将莫德尔派往各处处理各种麻烦,从而使他落下了一个“元首的救火队员”的绰号。莫德尔非常明智地认识到,即使希特勒的决定缺乏理性,但和他争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执行元首的命令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他能够将这些命令解释得合乎常理。这表明,他能够很成功地将希特勒的想法与现实吻合起来。突出部战役结束后,莫德尔继续指挥他的B集团军群作战。1945年4月,B集团军群在鲁尔被包围后被迫投降。莫德尔不愿投降,于1945年4月2日开枪自杀。

  陆军元帅沃尔瑟·莫德尔,人称“元首的救火队员”,他没有传统的身世背景,但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使得希特勒对他偏爱有加。

     第15集团军的进攻

   进攻开始两天后,第15集团军准备在亚琛周围发起进攻,消灭任何试图增援阿登地区的美军部队。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第15集团军将继续向南前进,到达默兹河,并在前进途中包围亚琛周围的美军。这部分计划不是特别详细,没有指明第15集团军将如何作战。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总参谋部认识到,如何打败100万的盟军部队是一个他们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希特勒不愿回答的问题。

  希特勒不断膨胀的好胜心从这张地图上清楚地体现出来。事实上,在盟军强大的防御面前,德军是无法攻占安特卫普的。

        总参谋部将修改过的计划交给希特勒审阅,得到了他的批准。他将计划代号确定为“莱茵河卫兵”,听起来更像是一次防御,而不是一次进攻。约德尔也给西线所有指挥官发去了一份电报,通知他们西线上没有进攻行动,即使有,也是在一段时间以后。

   通过这种理想的欺骗方式,计划工作仍在继续。但此时已经到了该把计划告知野战指挥官的时候了,因为根据德军制定军事计划的程序,总参谋部应当制定一个计划主体框架,列出作战目标和其他关键事宜,然后将补充最后细节的工作留给负责执行计划的人完成。因此,希特勒向冯·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发出命令,让他们的参谋长前来“狼穴”大本营。两个司令部都猜测,希特勒此次召见可能是因为美军最近攻占亚琛的事而向他们发难的。韦斯特法尔按时从冯·龙德施泰特司令部前往“狼穴”大本营,而莫德尔则派汉斯·克莱勃斯将军前往。两人在“狼穴”大本营门前不期而遇。但是,就在他们进门以前,被要求签署一份保密宣誓书。两人感到非常困惑,但还是在上面签了字。宣誓书上赫然写着,违反约定的签字人将被处死。他们签完后就进入了希特勒的日常事务会议室,元首并没有提及亚琛陷落的事情。会议和往常没有什么差别,但当会议结束时,15个人(包括克莱勃斯和韦斯特法尔)被留了下来。希特勒开始发言,向他们透露了进攻计划的细节。

   希特勒慷慨激昂,非常兴奋。他解释说,将有30个师参加这次进攻,1500架飞机提供空中支援。虽然希特勒的讲话非常生动,令人鼓舞,但克莱勃斯和韦斯特法尔难以信服。他们知道,其中9个师将来自冯·龙德施泰特的部队,在参加进攻以前,他们将从前线上撤下来,重新装备。在继续遭受盟军的猛烈进攻的情况下,德军发起一场新的进攻,意味着进攻部队根本得不到任何支援。

   将军们的反应

   当克莱勃斯和韦斯特法尔返回各自的司令部后,他们的司令在听到汇报后都极为震惊,这是两人早就料到的。冯·龙德施泰特认为,希特勒的计划充满了天才的幻想,但除此之外,他还能说什么。他认为,这个计划野心太大了,美军大敌当前,阻止美军的进攻已经力不从心了,何况再准备发起一次进攻。至于实现攻占默兹河,冯·龙德施泰特认为根本不可能,即使德军运气不错,实现了这个目标,那么当部队进军安特卫普时,其两个侧翼会比希特勒预期的更加脆弱,最后德军将无法承受盟军的反击。另外,鉴于盟军目前的实力,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们会突然陷入瘫痪,无法对德军的进攻发起反击。总之,冯·龙德施泰特认为,进攻有可能迫使美军防线后撤,除此之外,不会有更大的收获。更为糟糕的是,就是这个极其有限的胜利也要付出巨大的人员伤亡,这将是德军难以承受的。

   陆军元帅莫德尔的反应与冯·龙德施泰特差不多。当莫德尔听完克莱勃斯的汇报后,他认为这个计划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在希特勒的计划面前,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设法调整计划,使现有的资源能够满足作战需求。冯·龙德施泰特提议,进攻应当从列日和那慕尔之间的默兹河开始,然后从北部同时发起进攻,从而将美军部队包围在亚琛周围。莫德尔提出的计划与冯·龙德施泰特基本相同,只是主张从一个方向进攻。后来,冯·龙德施泰特邀请莫德尔和3个有关的陆军指挥官到他的司令部。迪特里希、勃兰登堡和冯·曼陀菲尔在听到这个计划时同样异常吃惊。他们在一起谈论了几个小时,很显然,大家都闷闷不乐。冯·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提出了他们的可供选择的计划,这两个计划看起来都要比希特勒的计划合理,切合实际。冯·龙德施泰特结束了会议,让莫德尔设法解决两人计划中的分歧,向希特勒提出一致的、更具说服力的反对意见。

  德军坦克乘员正在眺望一架飞机。由于盟军的空中优势,迫使德军的补给运输必须在恶劣天气、晚上或茂密的丛林中间进行,这样才能使铁路运输躲过盟军飞机的空中侦察。

   这是一个重大举动,因为虽然莫德尔在名义上是冯·龙德施泰特的下属,但两人平时接触甚少。冯·龙德施泰特已经认识到,他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他能做的事情也许只是更换司令部外面的卫兵。莫德尔能够理解,因为作为陆军元帅,他有权直接向希特勒汇报工作,而不需征求这个“傀儡”司令的意见。实际上,虽然两人都小心翼翼地按照程序办事,从而保持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但莫德尔完全可以撇开冯·龙德施泰特,独立做出决定。似乎为了证明两人曾经有过相同的意见,莫德尔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使之与这位西线总司令的计划几乎完全一致。

   11月3日,约德尔拜访了莫德尔的司令部,在那里他遭到了冯·龙德施泰特、莫德尔和冯·曼陀菲尔的质问,每人都指出了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冯·曼陀菲尔告诉约德尔,虽然他相信德军能够到达默兹河,但是这要取决于战争的进程,而且第7集团军的实力也需得到加强。约德尔虽然也有同感,但他只能告诉这些人,希特勒的计划是“不可更改”的。他的看法在一个星期后得到了印证:希特勒发布了“莱茵河卫兵”的正式作战命令,与他原来的计划完全一样。希特勒否决了冯·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提出的更改计划请求,没有将进攻时间从10月25日推迟到12月10日,要知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准备工作根本无法完成。冯·龙德施泰特做了最后一次努力,11月2日,他召集韦斯特法尔、曼陀菲尔和希特勒的老朋友迪特里希在柏林进行了一次聚会,希望他们能够改变希特勒的观点。遗憾的是,这一目标未能实现,迪特里希没有发表意见,冯·曼陀菲尔只在战术层次提出了一些细小的改变。希特勒接受的惟一更改意见是将作战计划的名称由“莱茵河卫兵”改为“秋雾”,这个名称是莫德尔在他的计划中提出的 [ cdhyy注:曼陀菲尔认为希特勒接受了在行动开始前不进行大规模炮击这一意见。 ] 。色子已经抛出,一切已成定局:阿登反击战将按照希特勒的意志进行,而不会因为这些将军们的想法而改变。

  德国工人正在卸下火车油罐里的油料,空袭后的残骸乱七八糟地堆在地上。到1944年,德军的飞机和装甲车辆严重缺乏油料。到战争结束时,许多德军战机因为缺乏燃料被迫停飞。

   理论和现实的对比

   这给冯·龙德施泰特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正如第1章所述,当希特勒在谋划他在阿登的巧妙进攻计划时,盟军并没有坐以待毙。这就意味着,理论上参加“秋雾”行动的部队实力与战役打响后的实际实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按照希特勒的计划,将有一支规模空前的部队参加这次进攻,包括4个集团军、11个军、15个摩托化师和23个步兵师。另外,将有9个炮兵军和7个装备火箭炮的炮兵旅提供支援。这听起来令人备受鼓舞,但冯·龙德施泰特和他的下属们非常困惑,这些部队到底从哪里来?以第15集团军为例,它在此次进攻中的任务决定了它要将6个师变为进攻部队。因为已经参加了亚琛周围的战斗,从而在它所面对的盟军部队对进攻做出反应并增援其他部队以前,它将不能加入到战斗中来。因此,只有盟军将大量的部队转移以后,第15集团军才能派出它的各个师加入战斗。另外,到1944年年底,有关师的组成定义也变得更加灵活。第15集团军的2个师在合并成一个单位后才勉强达到一个师应当有的实力。第49步兵师已经被并入第246党卫师,其编制早已不存在,根据惯例,该部队早就应当从总参谋部的编制序列中删除,但并没有被删除。因此,第15集团军在名义上就比实际多出了一个师的力量。第89步兵师仍然存在,但实际人数只能组成一个营。冯·龙德施泰特的参谋人员和B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军官在作战方案中已经写得非常清楚:解散这支部队,将人员分散到前线其他部队,但希特勒否决了他们的建议,结果,第89步兵师是以满编师出现在作战计划中的,但只能担负较小作战编队的任务。

        如果我们能够再多出10个装备精良的师,就有可能将盟军打败在默兹河。但是,至于怎样守住如此漫长的突出部防线,我们当时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的战略形势可能会更糟糕,而不是更好。

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

1945年接受采访时所做的评论

  

  在执行轰炸机护航任务前,美空军P-51“野马”战斗机的飞行员召开战前会议。护航队的出现使德国空军很难接近盟军的轰炸机编队,因而无法重创对方。

        装甲师在行政管理上也非常混乱。第21装甲师和党卫军第17装甲师从6月份开始就已经投入战斗,至今仍没从前线撤退下来,他们的力量在战斗中严重受损,2个师加起来还不足一个师的力量,但却是以2个师的编制出现在作战计划中的。党卫军第10装甲师在亚琛周围的战斗中遭到重创,力量也严重削弱,莫德尔建议将该师撤下来进行休整,但接替部队已奉命参加“莱茵河卫兵”行动,因此只好作罢。鉴于第10装甲师即将参加此次进攻行动,因此另一个编队也将无法按照计划实现满编作战。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虽然冯·龙德施泰特、莫德尔和其他高级军官对进攻战斗序列的真实性深表怀疑,但对于这些将要转发给下级编队的作战序列,他们也无力解释清楚。这些下级部队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只能假定所给的战斗序列是准确无误的。

   所有这些情况已经糟糕透顶,盟军的持续进攻更让德军雪上加霜。11月8日,在美国第3集团军发起新一轮进攻几小时后,希特勒致电冯·龙德施泰特,声称他不准备将这些部队派往“莱茵河卫兵”行动。这样做固然非常明智,但冯·龙德施泰特痛苦地意识到,美军的进攻将把德国第1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分割开来。他认为惟一可行的办法是将一部分计划休整的装甲部队暂时留在前线。到了11月21日,形势更加恶化,德军装甲教导师奉命从集结地出发,发起反攻(后被切断)。由于美军的进攻,即将参加“莱茵河卫兵”行动的两个德军师被死死拖住,不能离开前线。同时,德军装甲教导师在返回集结地前,也遭到重击。

       如果进攻因缺乏补给而被迫在默兹河停止不前,惟一的后果将是:进攻前线上将形成一个突出部,从而使消灭大量敌军的计划化为泡影。

陆军元帅沃尔瑟·莫德尔

1944年11月23日

  11月16日,第三次亚琛战役打响,德军进一步陷入困境。莫德尔被迫派出他的预备队第8加强装甲军,但无济于事,亚琛很快陷落。冯·龙德施泰特也被迫派出了他的预备队,但在几天后将他们撤回。随着战斗的继续,为“莱茵河卫兵”行动准备的弹药也逐渐耗光。12月初,冯·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更加确信,“莱茵河卫兵”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莫德尔一再建议希特勒缩小进攻规模,除非他能够提供更多的作战力量。但是,如何缩小进攻规模,他也无计可施。

   修改计划

   希特勒虽然已经将进攻时间从11月25日推迟到12月10日,但盟军的进攻使得德军无法按原定日程将进攻部队调往前线。到了12月7日,形势已经非常清楚:进攻仍然需要推迟数日。戈培尔在组建新的战斗师方面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进度非常缓慢。这些新的战斗师主要由海员、转为陆军的空军人员和那些当年被淘汰出局的应征人员组成。当时,大量的最后准备工作还没完成,因此从表面上看,再拖延一段时间是明智之举。另外,油料也出现了短缺,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消耗的油料比预想的要多,需要不断得到补充。这些因素迫使希特勒将进攻时间推迟到12月14日。后来,希特勒发现,准备工作还需要更多时间,于是将日期又推迟了48小时,即12月16日。即使在最后阶段,计划仍然没有最终确定。12月8日,希特勒突然对莫德尔的一个模糊的建议产生了兴趣:空降部队应当在蒙绍地区空降,占领通往上法涅高地的公路,这样一来,就可以在迪特里希的部队到达前,阻止美军增援部队进入战区。希特勒认为,一个1000多人的空降营足以完成该任务。

   然而,该项任务并不像希特勒想像的那样容易。德军空降部队在克里克岛遭受了巨大损失,已被完全当作步兵使用了。在此情况下,许多伞兵可能还没有学会如何跳伞。担任这项任务的指挥官冯·德·海德特指出,组建一批伞降兵将非常艰难。于是,希特勒命令每支伞降部队必须将其中的100名最优秀的伞兵选送到新的部队中来。冯·海德特至少可以依靠自己的250名旧部下为主体进行组建,这些人对他充满了崇敬,自愿继续跟随他,并要求参加此次任务。在希特勒的允许下,冯·海德特设法将250人全部保留了下来,他的理由是,这些人参战的热情非常强烈,可以在战斗中担当重任。

  1944年秋天,德国边境,两辆美军坦克正从一辆被推毁的德军突击炮旁经过。虽然盟军在最初的进攻中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尔河附近,但德军在阿登的反击延迟了他们进入德国的时间。

        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这可能是惟一让他感到高兴的事。当他向迪特里希汇报时,冯·海德特发现这位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喝得酩酊大醉,不愿听取他的意见。迪特里希认为伞兵能够对敌人发起奇袭,因此下令冯·海德特必须在地面进攻开始前进行伞降作战。这道命令让冯·海德特感到不寒而栗,这将意味着他的部队要在夜间空降在一片沼泽地上。他指出,即使对于训练有素的部队,这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对于他的部队几乎就是天方夜谭,因为在此次进攻中,许多人也许只进行过一次跳伞训练。迪特里希拒绝重新考虑,做出新的决定,冯·海德特被迫将目光转向他的部队,设法在最短时间内,让他们掌握最起码的必备技能。

  一个德军反坦克班经过一辆被丢弃的“谢尔曼”坦克。他们身上背的武器从后往前依次是:反坦克火箭筒、MP40机枪和可以摧毁任何盟军坦克的号称“坦克杀手”的反坦克火箭筒。

   最后的准备

   计划工作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如何将参战部队部署到各自战区。前面已经说过,由于美军的进攻严重阻碍了德军的准备工作,参战部队必须快速运抵战场。事实上,虽然德国的铁路系统有能力担当此项重任,但运输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人员、坦克、火炮以及相关的支援设备必须从东普鲁士、荷兰、挪威、丹麦、奥地利和波兰运抵集结地区(从此可以看出当时德军力量多么分散)。多数情况下,一些参战部队要从前线上撤退下来重新休整,然后才被运往集结区。所有这一切都要依靠德国铁路网络,这就要求它在管理和运行上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德军将铁路系统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自有其中的道理。德国盛产原煤,它在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中修建了大量铁路。德国的铁路已被纳入军事体系(许多铁路是在总参谋部的指导下为满足军事需求、而非民事需求而修建的),运行效率非常高。虽然盟军的轰炸致使德国的车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以德国国家铁路部门的规模和实力,这些损失很快就得到了弥补。

   然而,德国人虽然可以控制其铁路运输,但无法阻止盟军对其铁路设施的日益猛烈的轰炸。幸运的是,盟军并没有将铁路作为其优先轰炸的目标。在轰炸目标上,英军和美军轰炸机部队领导人一直没能达成一致意见。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空军上将阿瑟·哈里斯爵士认为,轰炸德国重要城市将彻底摧毁德军的战斗能力;而他的美国同行则认为,轰炸德国的油料设施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因此,德国运输系统一直没有被当作优先轰炸的重要目标。直到登陆日前夕,艾森豪威尔才决定,如果轰炸机部队司令官们再不执行轰炸德国运输目标的命令,他就将辞职。在当时,这一威胁非常奏效,这是因为轰炸机部队指挥官们认为,如果让伦敦和华盛顿的政治家们在自己和这位盟军最高司令之间做出选择,他们肯定会选择后者。虽然哈里斯直到临死那天仍然对轰炸运输设施的价值充满疑惑,他还是被迫将其列入优先轰炸的目标之中。美军仍然认为油料设施是最重要的轰炸目标。从轰炸的优先顺序上讲,铁路与弹药库和机动车辆生产基地相比,重要性确实要稍逊一筹。在巨大的压力下,英军被迫将铁路放在第二优先轰炸目标,位居油料设施之后。

   Ⅳ中型坦克

   Ⅳ型坦克在整个二战期间一直在德军服役。在此期间,其主战武器系统和防护装甲一直在不断改进。德军总共生产了大约9000辆Ⅳ型坦克。和“豹”式、“虎”式坦克一样,Ⅳ中型坦克也是二战期间德军最常见的坦克。它的主炮口径与“谢尔曼”坦克相同,都是75毫米,但它的威力明显更大。Ⅳ型坦克的底盘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在改进时能够承担巨大的载重量,这种特性使它的主战坦克地位一直保持到二战结束。

   保卫机车

   这样一来,德军在铁路运输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回旋余地,能够在阿登战役开始之前将66个师的兵力运往前线,盟军对这些运输行动进行了27次空袭,但在时间上只给德军造成两天的延误。许多部队在运输过程中丢失了装备,极大地影响了在战争中作战能力的发挥,但空袭并没有阻止德军到达各自的战区。德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付空袭的威胁:迫使战斗轰炸机的飞行员从高空投弹(精确度必然受到影响);所有火车配备了轻型高射火炮;火车驾驶室配备了装甲,保护机组人员免遭机枪火力和弹片的袭击。很显然,最后一个措施非常重要,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空袭不会给机车造成多大损伤,但机组人员可能会中弹身亡,毫无疑问,没有他们火车是无法继续前进的。

   但是,这些措施只是对付空袭的迫不得已的办法。主要的应对措施是设法将机车隐蔽起来。大多数火车选择夜晚或天气不利于飞机出动的时间里出行。为此,当地火车站和气象部门紧密合作,根据天气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另外,艾费尔高原浓密的森林以及铁路线上的许多隧道都为德军的运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掩护。德军对运输行动的精心策划和控制使盟军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打击,确保了人员和装备能够快速到达前线。但这并不能够说明,德军在运输行动中的灵活性使盟军轰炸完全失去了作用,因为轰炸本身就是一种威胁,使得许多重要物资的运输受到拖延。进攻所需的油料和弹药量非常庞大,由于空袭造成的拖延和混乱,使得这些物资无法全部准确、及时地运抵战区。此时,弹药储备量基本能够满足计划需要,但不容忽视的是,整个作战计划是建立在快速进攻的基础上的,一旦进攻受阻、战争拖延,弹药消耗量将会剧增,军需品就会出现严重匮乏。

   燃料和润滑油也出现了类似问题。虽然12月16日以前,德军已经筹集到了450万加仑的燃料和润滑油,但其中二分之一都存放在莱茵河附近的临时仓库里,无法供部队随时使用。从9月到12月15日,共有2000列火车运载部队和军需品抵达主要集结区。对于德军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却使艾费尔高原的铁路系统不堪重负,几乎陷入停顿。12月17日,冯·龙德施泰特的参谋班子不得不命令预备队师从莱茵河西岸登陆,这就意味着他们距离战区要比预想的远得多。直到12月15日晚,最后一支参加首轮突击的部队还在往前线赶进。参加首轮进攻的德军力量不足,缺乏装备、燃料、润滑油和弹药,他们所拥有的惟一优势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