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作者:清·顾祖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北直九
◇万全都指挥使司东至延庆州四海治三百三十里,南至山西广昌千户所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山西大同府四百三十里,北至长峪口四十里。自司治至京师三百五十里,至南京二千九百里。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战国皆为燕地。秦为上谷郡地。两汉因之。晋置广宁郡,治 下洛县。后魏置郡,孝昌中陷。高齐属北燕州。后周属燕州。隋属涿郡。唐属妫州。光启中,始置武州于此《新唐书》:河东道有武州,领文德一县。《唐纪》:大顺初,幽州帅李匡威之子仁宗为武州刺史,将兵侵河东,为河东将李仁信所杀。盖武州,幽州镇所表置。李克用并幽州,始属河东。寻复为刘仁恭所据。寻改毅州。后唐复曰武州明宗时,仍曰毅州。潞王从珂又改为武州。石晋初,入于契丹,改曰归化州亦曰雄武军。金天眷初,改宣德州,属大同府。大定七年,又改宣化州。明年,复曰宣德州。元初,为宣宁州,寻改为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属上都路。至元三年,改顺宁府以地震更名。明洪武四年,府废诏尽徙其民于居庸关内,遂虚其地。二十六年,改置万全都指挥使司,领卫十五、守御千户所三、堡五其蔚州、延庆左、永宁、保安四卫,广昌、美峪二千户所,散建于各州县,而属于万全都指挥使司。今为宣府镇。
司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弹压上游,居然都会。后汉末,刘虞牧幽州,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境内以殷庶。唐乾宁初,李克用侵幽、燕,拔武州,进围新州,而李匡筹败亡。朱梁乾化三年,晋将李嗣源攻刘守光,分兵徇山后八州,皆下之,进取武州,而守光穷蹙矣。其后金人由此以逼燕云。蒙古再攻宣德,蚕食山北,遂并山南。盖镇境不守,则藩垣单外,而蓟门之祸,所不免也。明初,开平、兴和列戍相望,此犹为内地。自兴和移,开平弃,锁钥由是特重,张皇于平日,捍御于临时,此阃外之职矣。《边防考》:居庸,京师门户。宣府,又居庸藩卫也。其地山川纠纷,号为险塞。且分屯置军,倍于他镇,气势完固,庶几易守。独是粮援易竭,输挽宜先。陆运由居庸抵镇城,事属已试。舟运从卢沟出保安,未之或讲也《边略》:宣府边墙,东起昌平、延庆州界之火焰山,西屹山西大同境之平远堡,延袤千三百余里。计其险隘如西路之万全右卫、张家口、西阳河,北路之独石、青泉、马营,中路之葛峪、青边,东路之四海治诸处,俱极冲要,而独石尤为咽喉重地云。
宣府左卫附郭。汉下落县地。唐置文德县。契丹因之。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曰宣德。元为宣德府治。明初,府县俱废。洪武二十六年,改置今卫。二十七年,筑城。正统五年,以砖石。隆庆二年,增修。今有门四,城周二十四里。又有南关城,周四里。
宣府右卫附郭。废置同上。今左、右二卫省。
宣府前卫附郭。废置同上。今仍设前卫。
兴和守御千户所附郭。初置于兴和旧城。永乐二十年,阿鲁台乘间袭陷,因弃旧城,徙置于此。今所废。
○文德废县在镇治东南。唐末,析怀戎县,置文德县,为武州治。契丹因之。《辽志》云:汉下落县地。金改曰宣德。元因之。明初废。○阳门废县,在镇西百二十里。《唐志》:妫州有阳门城,为戍守处。辽置阳门镇,属顺圣县。金贞二年,升为县,属弘州。元初废。
顺圣川东城镇西南百四十里,西南至山西蔚州九十里。旧《志》:东南至奉圣州二百八十里。唐末为安塞军地。五代时为永兴县地。辽析置顺圣县,属奉圣州。寻改属弘州。金因之。元属宣德府。明初废。天顺四年,修筑为戍守处。嘉靖四十三年、万历四年,皆增修。今城周四里有奇。南临大川,北枕崇冈,原壤辽阔,元时牧场也。今以马房名堡者,十余所,号为顺圣马房川。《边防考》:东城近为西城犄角,远为紫荆藩篱。东有水峪,西有牛房,皆为极冲。嘉靖中,北人入犯。城东南有千家堡,受祸最酷。《志》云:东城相近又有丁宁鳌鱼等口。嘉靖中,余子俊以丁宁、鳌鱼、水峪为东城三隘。是也。
顺圣川西城在东城西百里,东南至蔚州九十里。汉代郡阳原县地。后魏置长宁县。高齐置齐德、长宁二郡于此。后周废齐德郡。隋初,并废长宁郡,改长宁县曰开阳,属朔州。唐废。《辽志》:唐初,为突厥所据。开元中,尝置横野军于此。天宝以后,废为襄阴村。石晋初,没于契丹。宋端拱初,潘美自寰州进军,取其地,旋复没于契丹,置弘州博宁军,治永宁县。金因之。寻改军名曰保宁,既又废军,而弘州如故。复改县曰襄阴。元初因之,寻以襄阴县省入州。明初,州废。天顺四年,筑城为戍守之所。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二年,皆增筑。今城周五里有奇,当南路,极西与大同镇之天成、阳和卫接壤。而一吐泉等处,无险可恃,汛守尤切。《边防考》:成化十九年,虏寇大同诸堡,长驱入顺圣川,散掠蔚、朔诸州。因设南路参将,驻顺圣西城,辖东西两城及蔚州境深井、滹沱、黑石、桃花等堡。本路阻山带河,为紫荆、倒马之障蔽。正德八年,虏复入宣大塞,别部自怀安入顺圣川,官军拒却之,即西城也。《志》云:顺圣川西城南十里,有汉阳原故城。
古城镇东六十里,城周一里。旧有此城,元时增筑之。明复修治,为戍守之所。
○天德山镇西北三十里。又镇北三十五里,有东望、西望二山。又有沙岭,在镇西二十里。宋元四年,契丹主洪基如沙岭,遂至奉圣州。明永乐中,车驾北征,次沙岭。是也。与诸山环带,镇境称为形胜。又有汤池山,在镇东六十里,温泉出焉。辽置黎园于山下。宋雍熙五年,契丹主隆绪如炭山,至黎园温汤。即此。
炭山镇西百二十里,滦水源于此。《辽史》:归化州有炭山,谓之陉头,契丹尝游猎于此,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所也。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为景宗纳凉处。惟松棚数陉而已。山有断云岭,极高峻。宋咸平六年,高阳关将王继忠为契丹所获,见契丹主隆绪于炭山。即此。《五代史》:契丹阿保机告其部落,请帅汉人居古汉城,别为一部。欧阳修曰: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宋白曰:汉城在檀州西北五百五十里,城北有龙门山,山北有炭山,炭山西即是契丹、室韦二界相连之地,其地在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即后魏滑盐县也。按:滑盐本汉县,属渔阳郡,其界不能至此。今大宁以东,皆汉北平、辽西二郡地,地肥饶,宜五谷,有盐泺盐场,所谓汉城,亦概言之耳。
盘崖山在顺圣西城北十五里,山高险。又溜云山,在西城西南三十五里,高出云表。又有独山,在西城南三十里,迥出群山之上,因名。○十八盘山,在顺圣东城东六十里,以高峻盘折而名。《志》云:东城南三十里,有榆林山。西北十五里,又有鳌鱼山,有大石如鳌,山水暴溢至此辄止,俗呼镇水鱼。
五岔岭顺圣西城东南四十五里。岭当通衢,岐路四达,因名。其旁曰桦岭。又枳儿岭,旧《志》云:在西城东北,自都司城至此百六十里。是也。又滴水崖,在西城西南三十五里,半崖水滴如珠。正统末北征,尝驻跸于此。
○濡水在镇西百里,即滦水也。源出炭山。《音义》云:濡,乃官反,读曰滦。今镇境即后魏所云濡源地也。东北流经云州马营二堡间,而入废开平卫境。《水经注》:濡河从塞外来,西北经御夷镇城,又东北经孤山南,又东南流。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今详见大川滦水。
洋河镇城南五里,源出塞外。自万全左卫流经此,径镇东南十五里,有泥河自东北流入焉。又东流达保安州界,下流入于桑乾河。《志》云:镇城西二里有清水河,南流七里,合洋河。
爱阳河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深仅尺许,中多浮草,性凉,宜牧马。又有柳河川,在镇北三十里。金大定十年,如柳河川。《边防考》:柳河发源大白阳堡北三十里,西流入长峪口镇城,樵采灌溉,悉资于此。
顺圣川在顺圣东城南,即桑乾河支流也。东西延袤二百余里,多美刍,故牧场也。明亦牧马于此。《一统志》:川在宣府西南百里,上接蔚州界,下至保安州之桑乾河。又川有龙池,永乐间,尝产龙马于此。《志》云:镇东九十里有九龙池,九泉涌出,南流入延庆州界,入于清水河。又柳园泉,在顺圣西城西二里,居民引以溉田。
○鸡鸣驿堡镇东南六十里。永乐十八年,设站于此。十七年,因民堡增筑。隆庆四年,修治堡。周四里有奇,为镇城入京要路,正北达龙门堡,西北达赵川堡,实当两路之冲。堡傍皆流沙积石,行旅苦之。近山可耕之田,不过五十余顷,储蓄为艰。嘉靖四十二年,北虏由此突犯,为戍守重地。
葛峪堡镇北五十里。宣德五年创筑。嘉靖四十二年、万历六年增修。堡周四里有奇,四山壁立,路径崎岖,中路参将驻此。分边东起赤城,西尽张家口,沿长一百三十一里,辖龙门卫一、堡十,盖镇城北面之藩篱也。葛峪所辖墩台,以预筑镇虏诸处为最冲。边外东北则有兴和、靖边等城。西北则东胜卫所等城。皆中国故地,后为属夷驻牧。《志》云:堡北有松树梁,旁多松堡。东三里有柳沟泉,南流成河,居民资以灌溉。
长峪口堡镇西北四十里。亦宣德间置,万历十五年增筑,周三里有奇。有黄草、滩骆、驼鞍等冲,而坝口在堡北五里,尤为极冲。自坝口而外,靖边城、晾马台、兔鹘崖诸处,旧皆内地,后为属夷驻牧。《志》云:堡西七里有小尖山,北十五里有东高山,三十里有馒头山,皆望处也。○阎家堡,在卫西南四十五里,亦戍守处。
青边口堡镇西北五十里。在长峪堡西,亦宣德中置,万历九年增筑。周三里有奇。墩台则滴水崖、北嘴沟、曲丁、宁远四处为最冲。口外则段木嘴、三道川、犭回々墓、马头山,皆属夷驻牧。《边防考》:本堡沿边山形中断,故曰青边口。临口依平地为墙,迤北则山岩沟壑崎岖相错,夷酋亦以部落拒守。盖中路最冲之地也。嘉靖中,虏酋俺答再犯宣府,青边口首被其患。《志》云:堡北八里有青山,十余里有石嵯山,西北十二里有西高山,皆望所资。
羊房堡在青边口西南,距边十里,接壤张家口,西为中路尽界。成化元年创筑,弘治二年、嘉靖四十三年、万历十七年俱增筑。周二里有奇。虽重冈为险,而何家堰、镇夷、镇口诸处,皆要径也。墙外有红崖儿、窍头嘴、擦胡石数处,皆诸部落驻牧。《志》云:堡西北十五里有鳌头山,山上巨石突出,高阔数十百丈,因建墩台,以便。
大白阳堡在镇东北。《唐志》:妫州有白阳镇。即此。成化初置堡,景泰、嘉靖间修筑,万历十三年增修。周三里,堡地平坦。其镇虏墩、古道梁、毛家墩等口,皆极冲。边外胡嵯儿诸处,为诸巢穴,窃发不时,防御最切。《志》云:堡南十里,又有椴树山。
小白阳堡在大白阳堡东,与龙门卫接界。宣德五年创筑。嘉靖四十三年、万历二十四年增筑。周二里有奇。其边墩马圈儿、石塘子,为最冲。边外近地有东西古道、韭菜冲等处,皆贼巢也。万历八年,敌由此入。因议于龙门关娘娘山旧有捷径盘道,稍修平之,以通东西互援之路,自是称便。又边外有泉引入,可资灌溉,较诸堡差为饶沃。
《志》云:堡西二里有马鞍山堡,北有碾槽沟。○赵川堡,在卫东北六十里。又东北至龙门关二十里。《边略》:堡在大小白阳二堡间,宣德五年筑,嘉靖十三年、隆庆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边墩有沙嘴子为最冲。边外西古道,即夷巢也。《志》云:堡东八里有白庙堡,白庙东北七里有龙潭。
龙门关堡在小白阳堡东南。宣德三年置,嘉靖四十三年、万历十三年增筑,周二里有奇。关门在堡东五里,俯关下瞰堡城,若在平原然。沟河盘错,近实难逾。正统间,北路不守,全镇倚为东偏半壁。盖虽视小白阳诸堡差为腹里,而烽火由此以达南山,往来应援,恒出于此,备未可疏也。《志》云:龙门堡,即故龙门镇,在镇东八十里。元尝移置望云县于此。其南乡产铜。又镇北百二十里,有牙恰村,旧产银。○固疆堡,今镇治也。《宋志》:宣和五年,归化州内属。六年,筑固疆堡,南去新州七十里,寻为女真所陷。又老鸦庄,在镇西北四十里。辽、金时,顿舍处也。《志》云:元筑,明因遗址增修,为戍守之所。
天桥关口在镇南百八十里。南至怀来卫境之沿河口四十五里,与宛平县接界。
万全左卫镇西六十里。西至怀安卫六十里,西南至山西蔚州二百五十里。
唐初为妫州地,后为武州地。契丹属归化州。金属宣德州。元为宣德府地。明初废。洪武二十六年,置今卫。后迁改不一洪武三十一年,调山西蔚州,寻又调通州,而卫名不改。永乐初,复为万全左卫。今仍之。
卫唇齿镇城,翼带云、蔚,西偏之屏蔽也《边防考》:卫虽近内地,而为东西孔道,往来络绎,汛守不可不密。
○宣平废县卫西十里。本文德县之大新镇。金承安二年,置宣平县,属宣德州。大安三年,蒙古败金于野狐岭,进薄宣平,克缙山县游骑,遂入居庸。明年,复克宣平,陷德兴府。元仍曰宣平县,属宣德府,移治于辛南庄。明初废,寻改置今卫,筑卫城。正统九年,增筑城,周九里有奇。议者以城大难守,嘉靖四十二年,截三分之一。今城方六里有奇。
沙城在卫西北。隋开皇三年,突厥寇幽州,总管李崇拒之于沙城,突厥围之,败没。即此城也。自是常为戍守处。明永乐中,北征,道宣府,次沙岭,次万全,次沙城。是也。景泰二年,设沙城堡。正德八年,寇入万全,咸宁侯仇钺自大同驰救,战于沙城,败绩。隆庆二年,增筑。五年,又修东西两关,共周五里,资为保障。《志》云:卫北五里有九王城,相传辽时所筑,今废。
○瓦窑山卫东南五里,以陶甓所在而名。《志》云:卫西南四里有香炉山。又六里有没皮山,以山无草木也。又有红塘山,在卫南十里,下有红塘河。
○洋河卫北五里。自塞外流经此,东南入宣府卫界。又东河,在卫东一里,自德安卫流入,即水沟口河也。北流与洋河合,可资灌溉。○西海子,在卫城西,水环三十余里,东南流入于洋河。
○会河堡在卫西。辽、金时所置戍守处也。宋嘉定四年,蒙古败金人于獾儿嘴,追至会河堡,遂进薄宣平。即此。
宁远站堡卫东三十余里。永乐初,设站于此。嘉靖四十一年,被兵毁。万历六年,改筑,周三里有奇。堡当张家口之冲。万历二十七年,复于堡北刘平寺湾,新置土墩一座,周回建瓮城以翼之。往来行旅,恃以无患。堡本属镇城,万历六年,改属上西路管辖。
万全右卫镇西八十里。西至怀安卫四十里,西南至山西大同府三百五十里。
唐武州地。元属宣德府。明洪武中,与左卫同置,曰万全右卫。今仍之。
卫控御边陲,为东西声援。漠南有事,每当其冲,防维不可略也。
○德胜城即今卫治。《边防考》:右卫初与左卫同城,永乐二年,城德胜口,移卫治焉。本曰德胜堡,洪武二十六年所置,至是改筑为卫。城东北面河,西南平坦,去边三十里,屡有边患。成化十年,设上西路参将于此,所辖边墙一百二十四里有奇。其近卫城者镇河、平夷等墩台,俱极冲口。外庄窠沟一带,为部落驻牧。万历二十六年,增修卫城,周六里有奇。
○翠屏山卫北三里。两峡高百余丈,望之如屏。宋嘉定四年,蒙古攻金西京,金将胡沙虎弃城遁,蒙古主追败之于翠屏山,遂取西京。西京,即大同府也。○大尖山,在卫东北六里。又卫西北三十里,有小尖山。
马头山在卫西北。《志》云:在洗马林堡西北四里,山下出泉,盛暑极寒。山之阳有水关洞。又东孤山,在堡北四十里,以独出群山而名。堡西北三十里,又有西孤山,陡峻突立,产赤石脂。又有北高山,在堡西二十五里。○寨儿岭,在堡南五里,其山四合若寨。又堡西南有黑龙洞。已上皆洗马林之险也。
野狐岭卫北三十里。势极高峻,风力猛烈,雁飞遇风辄堕地。宋景四年,契丹主宗真猎于野狐岭。又北有獾儿嘴。嘉定四年,蒙古破金抚州将南下,金将完颜九斤驻兵野狐岭以备之。蒙古进至獾儿嘴,金人遁走。元至元十九年,如野狐岭。明初洪武三年,李文忠北伐,出野狐岭,败元兵于察罕脑儿。景泰初,上皇自北还,乜先遣兵送至野狐岭。抚州,即今废兴和所。察罕脑儿,见开平卫。
○兴宁岭,《志》云在卫南八十里。又卫西北五里,有紫岩,有泉出焉。
○西阳河在卫西北。永乐二十一年,征阿鲁台,次西阳河,进次上庄堡,遣将追之于宿嵬山。是也。《志》云:西阳河东南流注于滦河。亦曰西洋河,在今柴沟堡北百步。又东洋河在柴沟堡西北八里,南洋河在堡西南五里,至堡东七里,而合如燕尾,然俗谓之燕尾河。皆会于西洋河。又有红草沟,在卫城西北十二里。又孙柴沟河,在洗马林西南十里,下流皆注于西洋河。○龙池泉,在卫城东南,其水清泠,引入城中,资以灌溉。宋雍熙二年,契丹主隆绪如儒州,寻至龙泉。即此。又沙城暖泉,在柴沟堡东北八里,其水冬温夏凉,资以灌溉。
○张家口堡卫东三十五里,东南至镇城四十四里。宣德四年筑,嘉靖十二年、万历二年增筑。堡周四里。其灭虏台等处,为最冲口。外有狮子屯一带,诸部落驻牧处也。堡为互市之所,关防最密。《边略》:张家堡西北有黑山墩。嘉靖中,督臣翁万达议曰:宣府西路黑山台,直望马营堡之威远墩,不过百三十里,兴和十八村在焉。地沃饶可耕,自永乐中陷失,于是自右卫张家口、羊房、龙门,以至马营,回环三百余里,北路受敌愈多,悬绝难守。若引垣直之,由黑山以至威远,则掣三百里戍为百三十里戍,利甚大也。《志》云:堡北四里有水泉山。又有红崖,在堡东北十里。
膳房堡在卫北二十里。成化十五年筑,嘉靖十二年、万历元年增筑,堡周二里有奇。其野狐岭、平山台,为最冲口。外大红沟一带,为诸部落驻牧。《边防考》:膳房堡沿边关口,永乐中北征之路也。弘治九年,从此入犯。镇城及南路东西顺圣城一带,防御最切。有大水泉,在堡北三里。
新开口堡卫西北四十里,膳房堡西。宣德十年筑,嘉靖七年、隆庆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其宁远、德胜、镇胡等墩台,为最冲口。外榆林庄一带,诸部落驻牧处也。《边防考》:堡逼近虏境,向来屡被侵犯,俗称为东马营,比于北路之马营堡。又正南泉,在堡城南。城西南,又有清水泉。
新河口堡卫西四十里。宣德十年筑,嘉靖六年、隆庆五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设在平川,西北两面皆沿边,孤悬为最。有水沟、平安等墩台,为最冲口。外牛心山、甜水海等处,皆夷酋驻牧地,往往由此窥犯右卫。万历中,增修治世台等处。山险堑深,足为保障。《志》云:堡东北有桃山,又东北九里有虞台岭。弘治末,由此入犯,为卫境之险。已上四堡,俱上西路管辖。
柴沟堡卫西北四十里,南去怀安卫五十里。正统二年筑,景泰、成化、嘉靖间,及万历二年皆增修,周七里有奇,北去边二十里。有平顶台、黑水关等处,为最冲口。外草垛山一带,皆驻牧之处。《边防考》:旧设西路参将驻札右卫。嘉靖初,以沿边多事,右卫去各堡隔远,应援未便,因更设参将一员,驻札柴沟。以右卫为上西路,此为下西路。分边东起新河口,西至大同平远堡界,长一百十五里有奇,当西北之要害,为东南之重障。与上西路互相形援,势如臂指云。
洗马林堡卫西北七十里,西南至柴沟堡四十里。宣德九年,北巡至洗马林。十年,筑城置戍。隆庆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其镇河台为最冲。边外大谎堆、桂柏山,皆诸部落所驻牧。嘉靖四十四年,黄台吉从此突犯。俗称西马营,以近边平坦难守,与东马营相埒也。
渡口堡在柴沟堡西南二十里。《志》云:堡东北至蔚州深井堡六十里。弘治九年筑,万历五年增筑,周二里有奇。沿边有牛心、大尖等山,险峻足恃。○西阳河堡,在渡口堡西南十五里,去卫城八十里。正统五年筑,成化十年、万历三年展筑,周四里有奇。堡为宣镇极西,西北与大同平远堡接壤,两面皆边,最称冲要。其永平台、镇靖台等处,俱边外驻牧之地。《边略》:西阳河堡西有陈家堡,东去万全右卫百里,西达大同之天成卫。嘉靖中,翁万达言:张家口、洗马林、西阳河一带,与大同天成接境,最为要冲,当指臂联络,休戚一体,疆场始可无患。
《志》云:堡东南十里有华山,下有灵潭,虽旱不涸。又有雪岭,在堡东南八里。
上庄堡在卫北。永乐中,车驾北征,尝驻于此。又卫北三里有大胜甸。《志》云:蒙古与金人战,大败金人,因名。元人尝筑城于此,亦曰大胜城。
怀安卫镇西百二十里。东至万全左卫六十里,西南至山西大同府二百八十里。
汉上谷郡地。唐属新州。契丹属奉圣州,寻属大同府。金因之。元属宣德府,后属隆兴路。明初废。洪武二十六年,改置怀安卫。今仍设卫如故。
卫捍御冲边,翼蔽云、朔,东西形援,屹为要地。
保安右卫在怀安城内。永乐十五年,以天策卫为保安右卫,治顺圣川。十七年,调西沙城,即万全卫之沙城也。二十年,移建于此。
○怀安城今卫城也。本汉上谷郡地。唐末置怀安县,属新州。契丹属奉圣州。《辽志》云:怀安,汉夷舆县地。按《水经注》夷舆在居庸故城东北,《辽志》误也。又云:自魏至隋,皆为突厥所据。唐克突厥,废为怀荒镇。辽始析文德县,置怀安县。亦误也。金亦曰怀安县,属大同府。元改属宣德府。中统三年,改属隆兴路。明初废,寻改置今卫,筑城置戍。隆庆三年增筑,周九里有奇。
威宁城卫东北百二十里。金承安二年,以抚州新城镇置威宁县。元改隶宣德府,寻属隆兴路。明初废。《志》云:县北有昌州城,金置州,元城其地,寻废。今为荨麻林堡。盖在荨麻岭旁也。昌州,即元之宝昌州,在今开平卫境。《志》误。
御夷镇城在卫西北,所谓濡源之地也。后魏初,拓跋禄官分其国为三部。一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自统之。魏主焘始置御夷镇于濡源西北,为六镇之一。即此。《水经注》:密云戍,在御夷镇东南九十里,鲍丘水径其西。似镇与密云境相近。贾耽曰:密云去御夷镇,几九百里。道元时,六镇已陷没,岂传闻之误欤?抑纪载之讹欤。
○水沟口山卫南十五里。两山巍峙百余丈,下有水沟口河,因名。又云头山,在卫西南三十里,山高耸,云覆其上即雨。中有班石洞,称幽胜。其相近者,曰虎窝山,崖畔水出,盛暑结为冰柱,隆冬反释,亦天地之异气也。○良山,在卫西十五里,旧名狼山。《志》云:魏主天赐二年,如狼山,至延水,《志》以为即此狼山也。明永乐中,车驾驻此,因改今名。又平顶山,在卫西三十里,内有天窖洞,四围俱山,一穴而入,可避兵。
花山卫西北三十里。春夏多花,上有池,岁旱不涸。又白腰山,在卫东北三十里,高耸壁立,腰有白土如带,因名。又荨麻岭,在卫北八十里,岭路崎岖,塞口要地也。《志》云:卫西至枳儿岭二十里,接顺圣西城界。
○水沟口河在卫城南。自顺圣境流入,经水沟口山下,东北流至万全左卫,入洋河,亦名曹河。卫西七里有柳河,亦东流入于西水沟口河。
○李信屯堡卫西北四十五里。嘉靖十六年,抚臣韩邦奇言:李信屯,宣府咽喉也。其地两山俱尽,又与大同接境,守此不惟防遏虏冲,亦可潜消意外,因创筑堡城。万历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奇。西北去大同永嘉堡十里。其地有两山对峙,为宣、大两镇交错之所,西当瓦窑口之冲,亦要地也。堡与二卫俱下西路分辖,与大同阳和卫相犄角。
兴宁口在卫西。外接极边,南抵顺圣川。虏每由此阑入,恃此为南路之蔽。汛守最切。
怀来卫镇东南百五十里。东至延庆州六十五里,西南至山西蔚州二百四十里。
汉上谷郡地。晋及后魏因之。北齐置长宁、永丰二郡,并改置北燕州于此。周曰燕州。隋属幽州。唐初亦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曰妫州武后时,置清夷军于州城内。天宝初,曰妫川郡。乾元初,复曰妫州。五代晋初,没于契丹,曰可汗州《辽志》:五代时,奚王去诸以数千帐屯妫州,自别为西奚,号可汗州。契丹因之,亦曰清平军。金州废,改属德兴府。元属奉圣州。延三年,改属龙庆州。明初,改置守御怀来千户所。永乐十五年,改为怀来左卫。十六年,改曰怀来卫。今因之。
卫密迩居庸,为关门之外卫。蒙古败金人于妫川,进薄居庸。明靖难初,燕王起于北平,引兵拔居庸,曰:怀来未下,居庸有必争之理。遂袭怀来而守之。山后诸州,以次降附。于是北平之肩背益固。正统末,北骑充斥,怀来且为战地,而震惊及于宫阙矣。卫为畿辅襟要,宣镇咽喉,疆索有事,卫每当其冲,不可不为苞桑虑也。
延庆右卫在怀来城内。旧置于居庸关,宣德五年,移建于此。本曰隆庆右卫,隆庆初,改名延庆右卫。今仍置延庆卫。
○废妫川县今卫治。汉沮阳县地。高齐移燕州治此,置怀戎县。隋大业初,属涿郡。唐为妫州治。武后垂拱初,置清夷军于州界。圣历初,突厥寇清夷军,即此。契丹得其地,改曰怀来县。金明昌六年,又改曰妫川县,属德兴府。贞初,蒙古薄宣平,金主命胡沙虎军妫川。胡沙虎欲移屯南口,蒙古袭败之。南口,即居庸南口也。元复为怀来县。明初废。永乐十六年,改置今卫。二十年,展筑卫城,北倚高冈。正统、景泰间,及嘉靖四十五年,修筑,周七里。万历十四年,展筑城西,共周八里有奇。卫当东路之中,与昌平横岭相表里云。
废且居县在卫西北。汉县,属上谷郡。后汉废。《水经注》阳乐水出且居县东北,是也。又广边城,亦在卫北。唐置广边镇,亦曰广边军。五代梁乾化三年,晋将李嗣源略刘守光山北地,克武州。燕将元行钦攻武州,嗣源驰救,行钦引却,追至广边军,行钦败降。《唐会要》怀戎县北有广边军,故白云城也。宋白曰:军在妫州北百三十里,近雕窠村,盖即今之雕鹗堡。○宁武城,在卫西,唐所置宁武军也。乾符五年,李克用作乱,据大同,侵幽州境,进击宁武军。宋白曰:云州东取宁武妫州路,至幽州七百里。又怀柔城,亦在卫西。《唐志》:先天初,于妫、蔚州界置怀柔军。即此城也。又有长城,在卫北九十里。《唐史》:开元中,张说所筑。
○螺山卫北十余里。下有奉化寺。山多材木,资民用。《括地志》云:怀戎县北三里有釜山。黄帝合符釜山,盖谓此。或以为螺山,即釜山之讹云。○大海陀山,卫东北三十里,高百仞,下有龙潭。又《括地志》云:怀戎县东南有羹颉山,汉高祖封兄子信为羹颉侯,盖取此以名。
军都山卫南五十里,东西高耸。《志》云:汉军都县,以此山名。又水谷山,在卫南十六里。一名龙山。又南五里,有水头山。又松峰山,在卫南三十里。
唐家岭在卫东南。景泰初,上皇北还,自怀来行一日至唐家岭,即此。一云岭有唐儿庵。嘉靖三十四年,虏由此入犯。又火石岭,在卫南二十里,产五色火石,因名。嘉靖二十九年,虏由此入犯。又桃花岩,在卫南三十里。卫西南三十里,又有乳香岩。
棒棰峪卫东南三十里,接延庆州界。旧有边墙,东达大小红门、岔道诸处,谓之南山口,宣镇之内阻也。
○妫川在卫城东南。又西南流入保安州界,合于桑乾河。金人谓之合河。有合河镇,在今保安境内。
殷繁水旧在卫北。晋义熙十二年,魏主嗣大猎于牛川,临殷繁水。《北史》:魏主嗣登釜山,临殷繁水。是也。今堙。牛川,见山西大同府。
马兰溪在卫东北。《括地志》以为即上兰水也。汉初,周勃代樊哙击卢绾,破绾军于上兰,盖即此溪云。
○土木驿堡卫西南二十五里。东北至延庆州八十里,西至保安州四十里。地界相错,为往来之孔道。本名统漠镇。唐末高开道据怀戎时所置,后讹为土木。永乐初,置堡于此。正统末,车驾自大同还,为虏酋乜先所逼,驻跸此堡。堡无水泉,南去十五里有河,为虏所据。军中凿井,至二丈余,不得水。其旁有麻峪口,敌骑自此入,挟驾北出雷家站,成蒙尘之祸,堡遂毁。嘉靖四十五年,就故堡修筑。隆庆三年,复修治,周二里有奇,当长安岭红站口之冲,为襟要之地。今红站、麻峪口、雷家站,俱见保安州境。又雷家站,一作家站,即今保安州治。
榆林驿堡卫东南三十里。元置榆林驿。致和元年,上都兵讨燕帖木儿,次于榆林,燕帖木儿军于居庸关。遣兵袭败之,追至怀来而还。明初亦置驿,东至岔道口二十五里,至居庸关五十八里。永乐十二年,北征,自龙虎台次榆林。二十年,亲征,次榆林。是也。《志》云:堡初置于卫东羊儿峪北,正统末移于此。隆庆三年增筑,周二里有奇,介岔道、怀来之间。逾此而南,即昌平之白羊口,为控扼之所。
沿河口卫南百三十里。东南达宛平县之王平口九十里,西南至涞水县马水口百五十里,沿边次冲也。○横河戍,在卫境。《唐志》:妫州有横河、柴城二戍,永定、窑子二关。今皆堙。
开平卫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北至故开平卫四百里,东南至龙门卫百七十五里。
汉上谷郡地。唐为妫州地。契丹属奉圣州。金因之。元为云州地。明宣德五年,始移置开平卫于此。今设卫如旧。
卫孤悬绝塞,最称冲要。明初,大宁未弃,兴和未移,旧开平气势联络,为我藩辅。谋之不臧,始患开平隔远,且虞独石虚縻矣。《边防考》:宣镇三面皆边,汛守特重,而独石尤为全镇咽喉。其地挺出山后,入犯宣、蓟,往往出没于此。土木之变,议者欲弃独石不守。于忠肃曰:弃之,不独宣、大、怀来难守,即京师不免动摇。于是命将出龙门,克复旧境,始不致为大患时科臣叶盛亦曰:独石、马营不弃,则六师何以陷土木?紫荆、白羊不破,则虏骑何以薄都城?盖以独石城为藩篱重地也。盖京师之肩背,在宣镇,而宣镇之肩背,在独石也。
○独石城今卫治。本元云州之独石地。明初,为戍守之所。宣德中,移置开平卫于此。孤悬北路,称为绝塞。正统末,陷于乜先。景泰三年,恢复。屡次增筑,万历十年,复加修治,城周六里有奇。上北路参将驻此。旧分边东起靖胡堡,西止中路龙门关,沿长七百余里。寻改东面牧马堡属下北路,西面金家庄属中路。所辖大边,五百一十四里有奇,二边一百八十六里。而本卫所辖,大边百六十三里,二边百三里。有柳河墩等冲口。外旧开平、明沙湾一带,皆诸部落驻牧。
○东山卫东三十里。极高峻,上有墩台,可三百余里。《志》云:卫东北十里有总高山,登之,远见辽海。又有东胜山,在卫东五里。卫东南十里,有崆峒山。○毡帽山,在卫西北十里,圆耸卓立,远望如帽,因名。下有毡帽川。又有常宁山,在卫西十里。
白庙儿山在卫东北境。边人谓之三间房,土名插汉根儿。乃蓟、宣通路,滦河经其北,东去密云县白马关四百五十里。或以为即白山也。《汉纪》:建武二十一年,乌桓屡寇代郡以东,其居上谷塞外白山者尤强,命马援将三千骑击之,无功而还。
偏岭卫北四十五里。或曰即天岭也。胡峤《陷虏记》:自归化州行三日,登天岭。岭东西连亘,有路北下,四顾冥然,黄云白草,不可穷极。契丹谓曰辞乡岭。陷虏者至此,辄南望恸哭而去。盖讹偏为天也。成祖北征,自独石度偏岭,至开平之隰宁驿。是也。又独石,在今城南。一石屹立平地上,广数楹。有独石神庙,城因以名。
○韭菜川在卫东。源出东山,流经卫南,与毡帽山水合,南流至赤城堡,为东河之上源。○独石水,在卫南,流经云州堡,合于龙门川。
○清泉堡在卫东北边外。山下有清泉涌出,绕堡东,因名。景泰四年创筑,隆庆五年、万历十五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地虽孤悬,四塞颇险。正北至栅口不过三里。口外有大松林、双水海子,皆夷巢也,防御最切。
半壁店堡在卫南二十里,去云州四十里。堡在平川,其东西两面皆山,壁立道傍,因名。旧本民堡。明嘉靖三十七年,北骑由独石、深井、镇门等墩,入犯猫儿峪。道路为梗,因改为官堡,设防于此。隆庆元年、万历十一年增修,周一里有奇。虽在边内,而当南北往来之冲,实独石噤喉处也。
猫儿峪堡在半壁店堡南,云州堡北二十里,道出开平者,此为中路。与伴壁店同时修筑,周一里有奇。东北控大川,当清泉口之冲。正统以前,往往由此长驱,北困独石,南陷云州。此堡设而东栅口恃此障蔽,虏氛稍息。已上三堡,俱上北路管辖。
凉亭驿卫东北百里。明初所置八驿之一也。太宗北征,尝驻跸于此。宣德中,朵颜入犯独石,守将杨洪遮击之于凉亭驿,又追败之于白塔儿、三岔口,其地俱在边外。
龙门卫镇东北百二十里。西北至开平卫百七十五里,南至延庆州一百八十里。
汉上谷郡地。唐末属新州。契丹属奉圣州。金属弘州,寻属德兴府。元属云州。明初废。宣德六年,始置龙门卫。今仍设龙门卫。
卫为镇城肘腋,道路四通,防维或疏,则所在皆荆棘矣。东面之防卫,为最切也。
○龙门废县今卫治。唐末置龙门县,属新州。契丹属奉圣州。金仍曰龙门县,寻属德兴府。明昌二年,又改属宣德州。元废县为龙门镇,属宣德县。至元二十八年,复置望云县于此,属云州。明初,州县俱废。宣德中,置今卫。正统末,为敌所陷。景泰中,收复。嘉靖中,复毁于寇。隆庆二年修筑,周四里有奇。城依山为险,有制兽、石门等墩台为最冲。边外太子城、大小庄窝,皆诸部落环聚处也。《边防考》:卫城为宣镇门庭,寇若突犯,则雕窠、龙门所、小白阳、长安岭诸处,皆骚动矣。防卫不可不豫也。
○大松山卫西十里。上有古松盘曲,因名。宋天禧四年,契丹主隆绪如鸳鸯泺,遂猎于松山,即此。明永乐中北征,驻跸于此。又塔沟山,在卫西十五里,一名双塔山,两峰极高,各有浮图,元至元中建。又娘子山,在卫西二十里,山高耸,而无险恶之势,因名。○红石山,在卫东五里,以石色红润而名。又双峰山,在卫北二十里,两峰相向,高出众山。
洗马岭在卫北。太宗北征,次龙门,获北贼遗马二十余匹于洗马岭,即此处也。又剪子峪,在卫东二十里,其形如剪,一名大岭山。
○红山水在卫东。源出红石山,东北流经云州所,合于龙门川。又样田河,在卫南二十里,源出独石塞外,流经此,又东北合于红山水。○娘子泉,在娘子山下,泉水溢出,势甚浩瀚,可资灌溉。正统十四年竭,后渐溢出,为民利。
○三岔口堡在卫东。东北抵赤城,南通雕鹗,西达卫城,为行旅三岐之路,因名。本民堡。嘉靖二十八年,始议筑城置戍。万历十七年增筑,周一里有奇。旧属下北路,后改属中路。盖堡界中、北两路间也。《志》云:卫东南三十里,有羊城,元人市易处。
金家庄堡卫西北七十里。成化二年筑,正德十三年、万历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跨据高阜,南北两山夹峙,最为险要。有镇边墩为极冲。堡北十五里,为静盘道、进远墩,皆寇门也,捍御尤切。《边防考》:龙门卫及二堡,俱中路参将管辖。
龙门守御千户所镇东北二百四十里,本元云州之东庄地。宣德六年,筑城建所于此。隆庆四年增筑,周四里有奇。万历十八年,以北路地势隔远,添设下北路参将驻此,分管大边长一百六十里,二边九十一里。边外有白草、瓦房诸处,为北骑往来之冲。而本所辖大边八十五里,二边五十三里。墩台则平镇等处,其极冲也。边外白塔儿、水塘一带,皆其驻牧处。今仍置龙门所。
○西高山所西五十里。山高耸,登其巅,可以远望。又北高山,在所北二十里,亦峻拔,经夏冰雪常存。○鹰窠山,在所东南四里。《志》云:所西南十里,有鹰嘴山,以形似名也。又聚阳山,在所东南三十里。
黑峪山所南十里。峪中有仙鹤洞,洞最深。又有燕窝、石窝,内可容数十人。○龙王嵯,在所西北八里,嵯峨高耸,云出则雨至。又磨盘嵯,在所西十里,亦以形似名。
○白河在所东。《蓟门考》:滴水崖之水,悬崖而下者,即白河之上源。又东有白河堡、镇河墩,皆白河所经也。又清水河,在所城南,流合于白河。
○牧马堡在所北,故牧场也。弘治十年创筑。嘉靖二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增筑,周一里有奇。北距永宁口二十里,为最冲。口外地名七峰嵯,即诸部落驻牧之地。由永宁口下青扬,犯本堡,则龙门、云州皆骚动矣。捍御不可不早。
滴水崖堡在所东北。据悬崖,崖水瀑布而下,因名。弘治八年筑,隆庆三年增修,周三里有奇。东去大边二十里,即蓟门古北口之后也。堡山径错杂,距守为难。边外大石墙、庆阳口等处,皆为虏巢。而盘道口等墩,悉通大举,议者欲自盘道墩,迄永宁县靖胡堡之大卫口,修墙堑崖,创为重险。俾北路之兵,由此入卫南山,东路之兵,由此出援独石,庶为得策云。
宁远堡在滴水崖东。旧为朵颜易马市口。景泰以后,北骑屡由此入犯。嘉靖二十八年,筑堡于此。四十五年增筑,周二里有奇。东去盘道口边十五里,最为冲要。
长伸地堡在宁远东北。旧为朵颜所窃据。万历七年,收复。十年,筑堡戍守,周一里有奇。边墩有镇安台等冲。口外乱泉寺一带,皆部落驻牧。堡北有巡简寺,其扼险处也。
样田堡在所东南。旧名鸡田,民堡也。嘉靖三十七年,始改为官堡。万历十六年修筑,周二里有奇。堡虽距边稍远,而往来络绎,为应援要地。已上五堡,俱下北路管辖。
李家庄在所东北。嘉靖二十八年,敌犯滴水崖,大同帅周尚文驰救,遇敌于李家庄,败却之。《边防考》:朵颜别部常驻此。其北有万松沟,亦夷地也。又有蒋家庄,在所北,旧为要冲。
长安岭堡镇东百四十里。元为怀来、龙门二县地。明初,置丰峪驿。永乐九年,筑城置堡,改今名,周五里有奇。弘治三年,增置守御千户所。万历中,分属下北路。《边防考》:独石、马营一带,地虽悬远,然寇不能径下者,以长安岭为之阻也。其城东西跨岭,中通线道,旁径逼仄,居庸而外,此为重关之险。岭北有东山庙等堡,今皆残破。而东西斗子营、施家冲等地,悉为诸部落错据,未可恃险而忘备矣。今设长安岭营。
○八仙山堡西二里。八峰高耸,中有石室。又堡西南二里,有马鞍山。东南里许,有松山。《志》云:堡城南有凤凰山,堡西一里有龙潭山,有瀑布泉。○双尖山,在堡北十里,有双峰并耸。又石盘山,在所东南二十五里。
长安岭即堡治。本名枪竿岭,或曰桑乾岭之讹也。永乐中,改今名。嘉靖二十七年,敌由独石逾长安岭,掠隆永。即此。又有李老峪,在堡北三十里。
○鹰窝山泉堡西北三里。引入堡中,汇而为池,可给居人。又洪赞井,在堡西洪赞山下,井甚深,汲之不竭。
雕鹗堡镇东北百七十里。元云州之雕窠站。明初,置浩岭驿。永乐中,增置雕鄂堡。二十八年,北征还,次榆木川,大渐,太孙奉迎于雕鹗堡。宣德六年,筑城置戍。成化八年、隆庆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万历十八年,分属下北路。堡当北路之中,为往来要道。境内有清水潭,起龙沟等处,皆诸部落驻牧之地也。
○浩门岭堡北二十五里。明初以此名驿。上有松数百株,郁然苍秀。○碧落崖,在堡东四十里,亦名滴水崖。石崖滴水去地百余仞,隆冬不冻。又东有香炉峰。
○南河在堡南。自堡西北之剪儿峪、狗儿村,合流至此,东南流入密云北境之白河。
大海陀潭堡东三十里。在大海陀崖谷间,有泉下汇为潭。堡南盖与怀来卫接境也。
赤城堡镇东北二百里。其地有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后魏主登国二年,幸广宁,遂如赤城。即此。亦谓之东赤城,以别于平城之西赤城也。登国三年,贺兰部内乱,魏主与后燕共攻之。燕慕容麟击擒贺讷于赤城。既而魏主幸东赤城。又神瑞二年,复如赤城。皆此城也。五代晋天福六年,遣使如契丹,见契丹主德光于赤城。元为云州之赤城站。明初,置云门驿。宣德五年,筑城置戍。正统间,陷没。景泰初,恢复。嘉靖三十三年,北人入犯,大掠而去。万历二十四年增修,城周三里有奇。近边有玉石沟等冲,边外野鸡川所属部落也。今设赤城营。
○赤城山堡东五里。山石多赤。《志》云:古赤城在北山,坐据高险,最得形胜。盖即此山矣。○青羊塞山,在堡西南十五里。又堡西北四十里,有刘不老山。北六十里,有偏头山。西北七十里,有野鸡山,以山多雉也。《志》云:堡西七十三里,又有玉石沟山,迫近大边,为扼要之地。
○东河在堡东。自独石云州东南流,经古北口,为通州白河上源。○西河,在堡西五里。又西十里,有温泉流合焉。东流分为二,一从西北入城,一从城南流合于东河。宋咸平三年,契丹主隆绪如赤城,浴于汤泉。或曰即温泉也。一云:堡西南六十里有赤城汤,自龙门山根涌出,北流成池。其水暴热,傍有冷泉。相传此为汤泉云。
○镇宁堡在堡西北四十里,当赤城、马营二边之冲。弘治十一年筑,万历十五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去边密迩,惟东面邻山,西南北皆平地,距东西二栅口不过十余里。有擒胡等边墩,为最冲。边外光头嵯、小庄窠、野鸡川等处,皆通大举,悉为驻牧之地。《边防考》:赤城、镇宁,俱属上北路管辖。
云州堡镇东北二百十里。本望云川地,契丹常为游猎之所。辽主贤初建潜邸于此,其后号为御庄。寻置望云县,属奉圣州。金因之。元置云州治焉。至元二年,废县存州。明初改置云州驿。宣德五年,于河西大路筑城置戍。正统末,陷没。景泰初,收复。五年,增置新军千户所。隆庆二年,展筑堡城,周三里有奇。堡当南北通衢。堡北五里,曰龙门口、岐路西直马营,东北直独石、镇安,为冲要之处。今设云州堡城守营。
○白城堡东北百里。金世宗雍纳凉之所也。又章宗生于此。又有黑城,在白城西南九十里。○长城,在堡北。《地志》:望云县有古长城。
○龙门山堡东北五里。两山石壁对峙,高数百尺,望之若门,塞外诸水,皆出于此。亦曰龙门峡。《辽志》:龙门县有龙门山,徼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经其下。雨则俄顷水逾十仞,晴则清浅可涉,塞北控扼之冲也。宋宝元初,契丹主宗真如龙门山。即此。又有东猫儿峪,在龙门峡北十里。○金阁山,在堡西南十五里,有游仙峪、长春洞,称名胜云。《志》云:堡东北四十里,有棋盘山,峰峦高峻,人罕能陟,其顶平正,因名。又拂云堆,在堡北四里。又北里许,有舍身崖。
○滦河堡北六十里。自宣府西境之炭山东北流经此,入废桓州界。《一统志》:滦河发源炭山,乱泉四注,合为此河。详见大川滦河。
龙门川堡东北五里。合独石、红山二水,从龙门峡南流,下流合于白河。
金莲川堡东北百里。川产黄花,状若芙蕖,因名。金主雍大定六年,至望云,将如金莲川,不果。十二年,如金莲川纳凉,后数至焉。元主忽必烈为诸王时,总治漠南,开府金莲川。即此地也。
鸳鸯泊堡西北百余里,周八十里。其水停积不流,自辽金以来,为飞放之所。宋宣和四年,金人自泽州袭辽主于鸳鸯泺,辽主走云中。五年,女真完颜至儒州,寻至鸳鸯泺。即此。泽州,今大宁废惠州也。
○镇安堡在金莲川东。成化八年筑,正德六年、万历十五年皆增修,周二里有奇。堡重峦叠嶂,四面皆山。东逼两河口,径通边外。山岭高峻,北骑乘之而下,势若建瓴。阑入内地,堡辄被困。且两河口外,林木丛杂,侦尤难。其三间屋、轴舻湾诸处,俱北人驻牧,防御不易。《边防考》:云州、镇安二堡,俱上北路管辖。嘉靖二十七年,敌入宣、大塞,督臣翁万达策其必趋镇安堡,遣将赵卿备之。敌佯攻独石,卿违命驰援。敌遂趣长安岭,掠隆庆、永宁堡。盖控扼要地矣。
牙头寨在堡北。元置,今废。明初,华云龙出云州,袭破元兵于牙头寨。即此地也。
马营堡镇东北二百六十八里。元为云州之大猫儿峪。宣德七年创筑。正统八年增修,十四年陷没。景泰初收复。隆庆初增修,周六里有奇。分管大边百七十余里,二边四十里有奇。其威远等墩,为最冲。边外三道沟等处,即其驻牧处。《边防考》:马营、独石、长安岭,为宣府北路之险。叶盛言:马营、独石不弃,则六师何以陷土木?是也。
○冠帽山在堡城西北隅。《志》云:堡两角枕山,而西面更为险隘。然三面平川,敌登山俯瞰,城中患无遁形,守御为艰也。《志》云:堡北二里有纱帽山,即冠帽山矣。○鹤山,在堡东二里,上多桧柏,一望森然,俗名东山。又堡东五十里,有雷山,山高峻,下多积雪坚冰。
红山堡东南二十里。山高险,石色多赤。下有红泉,东流合大河,入龙门峡。又桦岭,在堡北五十里,以多产桦木而名。又苍崖,在堡南二十里,上有飞泉。
○滦河在堡南。自宣府流入境,与云州堡分界。正统十四年,敌围马营三日,据河断流,营中无水,遂陷。○神泉,在堡北三里。池方一亩,其水迸出,转流成河,东流合于滦河。
○松树堡在马营之西。嘉靖二十五年筑,万历二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一望平川,无险可倚,距二边营盘道、梁栅口,不过十里。近堡有孤山、双沟、磨天岭等处,俱要冲也。
君子堡在马营西北。宣德初置。五年,毁于贼。嘉靖二十五年修治,万历八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山坡漫衍,北距大边镇、远镇、门盘道等口,不过二十里,而得胜墩为最冲。又距二边西栅口,不过五里,宽敞易于突犯。敌若从此逼马营堡,其首冲也。
仓上堡在马营东南。旧为蓄聚之所,因名。嘉靖三十七年创筑,隆庆六年、万历十六年俱增修,周不及一里。四面皆鸟道相通,贼从马营犯云州,此其首冲也。自马营以下诸堡,俱属上北路管辖。
附见:
废开平卫东至大宁废卫四百三十里,东南至古北口四百里,西南至宣府镇七百里,北至沙漠四百七十里。自卫至京师六百三十里,至南京三千二百里。
《禹贡》冀州北境。秦、汉时为上谷郡地,后为东夷所据。唐为奚、契丹地。金灭契丹,为桓州地。蒙古主蒙哥使其弟忽必烈镇漠南,渐置城郭。中统初,建开平府。五年,号为上都。至元五年,曰上都路。明初改置开平卫。宣德五年,以馈饷艰远,移卫于独石,而开平遂废。
卫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元史》:世祖命刘秉忠于新桓州东四十五里建开平府,龙冈蟠其阴,滦河经其阳。东北十里有大松林,郁葱盘卫,山多材木,水饶鱼虾,盐货狼藉,畜牧蕃息,居民利之。寻建为上都,岁尝巡幸,与大都并称两都,为辅车之势,地利诚得矣。明初洪武二年,常遇春取开平,遂建卫于此洪武二十七年,置驿传。自北平中路至开平七百六十五里,置十四驿。西路至开平六百三十里,置十三驿。
成祖尝曰:守开平、兴和、大宁、辽东、宁夏、甘肃边境,永无事矣。既而大宁内徙,兴和复废。开平孤悬绝塞,左右无援,遂弃其地。驯致宣、蓟艰危,关门浅露,而窥伺及于畿辅矣。夫汉、唐都关中,开朔方、城受降。明都燕京,乃废大宁,弃开平,孰得而孰失哉?叶向高尝言:自开平失,而要害藉于他族。宣、辽隔若胡越,燕、蓟多事,盖自弃开平也。
○开平废县卫东百里。《志》云:旧有东阳古城。元至元初,置开平县为附郭,寻省。后复置县。《都邑考》:上都城周四十里,内有大明、仪天、宝云、宸庆、玉德、慈福等殿,延春、紫檀、连香、凝晖诸楼阁,星拱、云从、日精、月华诸门。而县治在其西南,明初并废。
兴和城卫西南四百余里,去宣府三百余里。后魏柔远镇地。唐新州地。契丹建为抚州。金为柔远镇。明昌三年,复置抚州,治柔远县。又升为镇宁军,属西京路。元亦曰抚州,寻升为隆兴路,亦曰兴和路。明初洪武三年,李文忠克兴和。七年,蓝玉败虏于兴和。寻改为兴和守御千户所,以重兵驻守,与开平并峙。永乐二十年,阿鲁台袭陷其城,因移守御所入宣府城中,遂弃其地。《志》云:兴和,开平之通道,宣府之外藩也。元主往来上都,尝驻跸于此。成祖北征,亦每驻跸焉。其度漠之处,在开平者曰榆木川、盘石镇,在兴和者曰杨林戍、禽胡山。明初,置戍漠南,以兴和、开平为两大镇,故宣、蓟之患寡。又高原废县,即兴和旧治也。金曰柔远县。《金志》:县置于燕子城,初隶宣德州,后为抚州附郭。元改为高原县,隆兴路治焉。明初废。《宣府志》:高原废县,在怀安卫北百六十里。又高原县境有比羊城,相传亦辽金时置。
集宁城在兴和西百五十里。金置集宁县,属抚州。元置集宁路治焉。明初废。又西为丰利废县,亦金置,属抚州。元废。《志》云:二县近大同边界。
桓州城在卫西。本乌桓所居。金置桓州,亦曰威远军,治清塞县。州有二城,南为新城,北为故城,相去三十里。元初废入开平。至元初,复置。明初,置桓州驿于此。《志》曰:明初设开平卫。洪武三十一年,置马驿八:东曰凉亭、沈河、赛峰、黄崖四驿,接大宁;西曰桓州、威虏、明安、隰宁四驿,接独石。开平废,而八驿亦为弃地矣。《一统志》:桓州城,在云州堡北三百六十里。
兴州城卫东二百里。本汉上谷郡女祁县地,东部都尉治此。后汉省。唐为奚王府西省地。辽置北安州,亦曰兴化军。女真将粘没喝败辽奚王于北安州,拔其城。即此。金改为兴州,兼置兴仁县为州治。又改军名曰宁朔军。元仍曰兴州,属上都路,以附郭兴化县省入,俗谓之大兴州。明初洪武二年,常遇春追败也速于全宁,进次大兴州,败其守兵,遂进克开平。是也。三年,以兴州隶北平府。四年,州废,改立左、右、中、前、后五卫。永乐初,移入内地。○兴安城,在州西南,汉上谷郡地。辽置利民县,《志》以为即汉且居县地。《水经注》:且居县在涿鹿西北境。《辽志》误也。金废为利民寨。元置兴安县,属兴州。或曰金末兴州尝寄治此,后又徙密云,俗因名为小兴州。《志》云:兴安废县南去古北口一百三十里。《山水记》:大兴州直密云县曹家寨东北,距古北口可三日程。小兴州直古北口外九十里而近耳。
宜兴城在兴州西。《金志》:本兴化县之白檀镇。泰和三年,置宜兴县,属兴州。元因之。致和初,燕帖木儿以脱脱不花守古北口,与大都兵战于宜兴。是也。明初县废。《一统志》:宜兴废县在云州堡东四百五十里。
宝昌城在兴和西北。金置昌州,寻改为建昌县,属桓州。明昌七年,复置昌州,属德兴府。元曰宝昌州,属隆兴路。明初废。又宝山废县,在城南,地名狗泺。金明昌中置县,属昌州。元废。
应昌城在卫东北二百里。元置应昌路,领应昌县。明初洪武三年,元顺帝殂于应昌,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嗣立于此。李文忠自开平袭之,克应昌,获元太子买的里八剌。是也。又有泰宁、德宁等路,俱在卫北,分领泰宁、德宁二县,元置。明初废。○宁昌城,在卫西北。元置宁昌路,领宁昌一县。明初废。
○卧龙山卫北三里,元人所谓龙冈也。又城西四十里有牛心山,城南四十里有南屏山。○闵安山,在卫西南,近明安驿。明宣德中黄直败敌处也。又大伯颜山,亦在卫西南。其下为鸣銮戍,成祖尝大阅于此。
大青山在卫西南,或曰即青岭也。宋宣和四年,金粘没喝败辽奚王于北安州,拔其城。知辽主穷迫,乃约斜乜出青岭,己出瓢岭,期会于羊城泺,共袭辽主。瓢岭,在青岭之北羊。城泺,见山西大同府。
骆驼山在卫西。又有红罗山。明洪武三年,李文忠败元兵于骆驼山,进克红罗山,遂次开平。是也。
禽胡山在兴和西北。明初,王师擒寇乃儿不花于此,因名。成祖北征,凯旋至擒胡山。又南至清流泉,皆勒铭而还。又有宿嵬山,在兴和北,亦曰宿嵬口,度漠处也。永乐二十一年,北征,遣先锋陈懋追阿鲁台至宿嵬山,不及而还。《北征录》云:宿嵬口在饮马河北,成祖追寇至此。
路儿岭在兴州东,或曰即鹿儿岭也,在永平府迁安县之景山北。元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屯大同,与太子有隙,遣兵犯阙,入居庸关。太子迎战,不利,东走古北口,趣兴、松,至路儿岭。诏追及之,还宫。兴,兴州。松,松州。松州,今见大宁卫。○新开岭,在兴州西。明初,常遇春克大兴州,道新开岭,进克开平。是也。又扼胡岭,在卫北。元顺帝至元初,幸上都,驻扼胡岭。即此。
凌霄峰在兴和东北。永乐八年,北征,登凌霄峰,望漠北。又煞胡原,在桓州北境,其南百余里有威远川。永乐二十年,北征,由隰宁进,次威远川,又进次煞胡原,获阿鲁台辎重处。
翠微冈在漠北,其南为双流泺。又东南为苍崖峡,亦名苍山,亦曰苍崖戍。成祖北征时,尝驻此。又东南即榆木川矣。○大石崖,在卫东,近大宁高州境。明初,华云龙出塞,至大石崖,破刘学士等寨。又李文忠亦破敌于此。
○滦河在卫南。自宣府界流经桓州开平境,东南流入永平府界。土人谓之商都,元人亦谓之御河。大德七年,浚上都滦河。延四年,城南御河西北岸为水冲啮,命及时修治。泰定三年,上都言大西关南马市口,滦河侵啮北堤,复命修塞。今详见大川滦河。
兔儿河卫西南百余里。出沙涡中,东流合于滦河。○香河,在卫东北,出松林中,南流入滦河。又有簸箕河、闾河,俱出松林中,西南流,与滦河合。
可温河在应昌西北。又西北地名哈喇莽来,乃度漠处也。明初洪武四年,李文忠讨元遗孽,取道于此。○曲律运河,近漠北。明初,俞通海分道追元孽,驻师于此。
白海子在卫西南,大青山之北。亦曰长水海子。夷人因其四望白沙,呼为插汉恼儿。插汉,译言白。恼儿,译言海子。相近有苦水海子。又西即骆驼山也。明初,李文忠自万全出师,北至察罕恼儿地,进败元兵于白海子之骆驼山。即此。
榆木川在卫西北,当碛口往来之冲。成祖晏驾处也。川之西,曰盘石镇。又三不剌川,在卫境。元主铁木耳立于上都,狩于三不剌川之地,以董文周谏,遂还大都。又百查儿川,亦在卫境,元顺帝至元中,大猎于此。
鱼儿泺在兴和西。《金志》:柔远县有大渔泺,即鱼儿泺矣。宋嘉定八年,蒙古铁木真屯抚州。既而驻军鱼儿泺,遣三哥拔都帅万骑,自西夏趋京兆,攻金潼关。是也。又安同泊,在开平北境。元元贞二年,驻安同泊,以诞节受朝贺。即此。
铁幡竿渠在卫城内。《元史》:大德二年,开渠于上都。郭守敬言:频年山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六十步不可。执政吝于工费,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暴至,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甚众,几及行殿。即此渠也。○玉沙泉,在卫北。永乐十二年,驻跸于此。
○鸣銮镇在大伯颜山下,亦曰鸣銮戍。永乐八年,北征,次鸣銮镇。即此。○杨林戍,在兴和西北,亦曰杨林城。其北为彻里怯儿地,成祖度大漠时,经此。又有大泉戍,亦在杨林戍北。盖碛口之要地也。
乌沙堡在废兴和西。宋嘉定中,金主永济命独吉千家奴诣抚州,以备蒙古。至乌沙堡,未及设备,蒙古奄至,陷之。进至乌月营,破白登城,遂攻西京。乌月营,或曰在乌沙堡西南。
黑山峪在卫东北。永乐二十一年,亲征兀良哈,驻跸于此。又正统七年,杨洪出黑山,与成国公朱勇东西齐举,进击兀良哈。洪至克列苏,俘斩福馀都指挥安出部酋。即此。
三峡口在卫西北,度碛处也。其西即苍崖峡。自峡而西,为兰忽失温地,成祖败寇于此,赐名杀胡镇。又九龙口,亦度碛处也。成祖北征,太孙从驾,与敌战于九龙口,敌遁走。《志》云:九龙口与饮马河相近。
凉亭在卫城南。有东西二凉亭,乃元时巡幸驻跸处。又卫北有北凉亭,亦元时游猎处也。明永乐二十年,车驾次西凉亭。正统三年,兀良哈西侵葭州,引还。边将杨洪出独石,邀败之于西凉亭。即此。《山水记》:开平南五十里,曰东凉亭。又四十里曰沈河,五十里曰叭八,六十里曰黄崖,五十里曰滦河,又五十里曰灰岭,六十里曰古城,又五十里曰青松。又南五十六里,即古北口矣。此洪武二十七年所置驿路也。永乐中,移古城驿于大喜峰口内,为朵颜入贡道。余并废。
八儿思地在卫西。元至正二十五年,孛罗帖木儿以大同叛,使其党秃坚帖木儿攻上都之附太子者。会孛罗被诛,秃坚以轻兵走至八儿思地,上都兵追擒之。
王忽察都地在卫西北。元天历二年,和世束即位于和林北。引而南,自兀纳八地,次于哈儿哈纳秃。自七月至八月朔,乃次于王忽察都。图帖睦尔入见,遂崩。图帖睦尔还至上都,复即位。○木儿古彻兀地,在卫南境。元至正二十年,北边诸王阿鲁辉帖木儿拥兵南犯,屯于木儿古彻兀之地,将犯京畿,元主遣兵讨之,不克。
察罕脑儿地在卫西。元至元二十年,复议征日本,籴粮于察罕脑儿,以给军匠。又至治初,元主如上都。以察罕脑儿行宫制度卑隘,欲更广之,以解任谏而止。明洪武四年,李文忠出野狐岭,至察罕脑儿。是也。
苦脱孙地在应昌东北,李文忠败敌处也。相近有落马河,即偏将孙虎战死处。《明史》:开平东南百里有敖目旧巢,四围皆山,壁立如削,林木茂密。其中平衍,周百里。水斥卤,可煮盐。土肥饶,可屯种。东西皆有小径,崎岖陡削,惟攀援可行。东径通古北一带近路,其隘口一夫可扼也。崇祯三年,王师出剿,其族远遁。若取而守之,亦陵寝外卫云。又西北三十里,为滦河所经。河之东,其地亦名白海子。贼犯宣、蓟,此其往来大道也。
废大宁卫东至泰宁夷卫界七百里,南至永平府边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喜峰口边四百八十里,西至开平废卫四百三十里。自卫至京师八百里,至南京三千四百五十里。
古营州地。夏商时冀州地。周为幽州地。春秋时亦为山戎地。战国时属燕服虔曰:古东胡地也。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其后燕将秦开袭破之。秦属辽西郡。两汉因之。汉末为奚所据。三国魏为昌黎郡地《通典》:建安中,魏公操北征,始复旧境。晋初因之。建兴中,鲜卑慕容有其地《燕录》:慕容,昌黎鲜卑也。曾祖莫护跋,魏初自塞外入辽西,从讨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父涉进拜鲜卑单于,迁邑辽东之北。晋太康中,嗣立。元康四年,徙于徒河之青山,又移居大棘城。建武初,拜昌黎公。太和中,属于苻坚,寻又为后燕所有隆安初,慕容宝保据于此。其后冯跋据之。宋元嘉十三年,后魏取其地,亦置昌黎、建德等郡,兼置营州治焉。后属于高齐,为建德、冀阳二郡地齐亡,其疏属高保宁据此。隋开皇三年,取其地,废郡,仍曰营州。大业初,改州为辽西郡。唐初为韩库莫奚所据。贞观十九年,征高丽,驻跸于此。诸奚臣附部帅苏支从征,奚长可度帅众内附,因复置营州,并置饶乐都督府府即今卫治也,以饶乐水为名。开元二十三年,改为奉诚都督府。天宝后,府废。咸通中,契丹始大,奚族皆臣属焉。辽主隆绪统和二十五年,始城其地,实以汉户,曰中京大定府。金贞元初,改曰北京路。元至元七年,改曰大宁路。十五年,改曰武平路,后仍为大宁路。明洪武十三年,收复。二十年,建大宁卫,又置北平行都司二十七年,置驿传,自大宁东路,至广宁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驿。郑晓曰:行都司置于惠州。似误。永乐初废。
卫居宣、辽之肘腋,为燕、蓟之屏翰。自秦汉以上,皆为中原地。晋室不纲,鲜卑强恣,遂窃其土疆,为中原患。慕容令言于其父垂曰:守龙城以内抚燕代,外怀群夷,肥如之险,足以自保。垂不从而奔秦。其后慕容宝还据其地,立国犹数十年。唐置营州,镇摄蕃落。天宝中为平虏镇,犄角范阳,襟带辽、碣。安禄山并帅其地,遂成唐室之祸。五季浊乱,营州先入于契丹,因而窥伺河北,拾取燕云。萌芽于朱梁之季,泛滥于弱宋之时。履霜坚冰,信非一日之故矣。《辽志》:中京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自辽以后,皆为北偏重地。明初,分藩置戍,所以东臂辽东,西肘宣府,使藩垣巩固,门庭无觊觎之隙也洪武十四年,封子权为宁王,守北藩。二十年,命宋国公冯胜等征纳哈出,谕令据大宁塞,分兵列戍,以控制之胜,遂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师出,辄留重兵为守,卒破降纳哈出,寻尽平朵颜三卫地。永乐初,虽徙兴营等卫于内地,然城守犹存,三卫未敢侵轶。自土木之变,三卫益恣,辽河东西及三岔河北故地辽河、三岔河,俱见辽东,悉为所据,蓟辽从此多事。诘尔戎兵,以陟禹迹,营州可终弃乎哉郑晓云:永乐初以大宁地尽畀兀良哈,譬之左臂痈肿,则上谷孤孑;后背伛偻,则卢龙单薄;哽其喉吭,则辽海坐隔;扼其胸腹,则陵寝震惊。失计甚矣!诚欲为保边固圉计,而可使宣、辽中绝,诸夷得以裂我险阻,闯我门庭乎?
大定废县旧为卫治。《志》云:汉辽西郡之新安平县也。后汉县废。隋末,地没于奚。唐太宗置饶乐都督府于此,以授降夷酋长。唐末没于契丹。宋景德四年,契丹始建中京大定府,并置大定县为府治。宋王曾《上契丹事》:辽上京城垣卑小,方圆才四里许,门但重屋而已。其南曰朱夏门,内有步廊市楼。城外一望皆长松深谷,所产多青盐、黄豕。是也。金、元仍曰大定县。明初改置卫,寻废。《边录》:大宁城,即辽金时故址,洪武二十二年改拓,有门五,城周十二里有奇。正统以后,故址遂墟。
长安废县在卫南。《志》云:汉辽西郡宾从县地也。契丹置长安县,属大定府。金改为长兴县。元省入大定县。又文定县,在卫东南,又南为升平县,俱辽置金废。○劝农废县,在卫东南,亦汉宾从县地。辽置劝农县,属大定府。金废。又富庶废县,在卫东,亦汉新平县地。辽置富庶县,属大定府。金元因之。明初废。又归化废县,亦在卫东,辽置,属大定府。金废。
营州故城卫东三百里,南至辽东锦州百五十里。《通典》:州城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三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是也。商周为孤竹国地。春秋时为山戎地。战国属燕。秦汉及晋俱属辽西郡。晋建兴以后,属于慕容氏。咸康七年,慕容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为福德之地,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八年,遂迁都焉。寻号新宫曰和龙宫,宫门曰弘光门。永和六年,慕容隽迁于蓟。八年,建留台于龙都,即龙城也。隆安初,慕容宝复都于此。义熙三年,冯跋等作乱,废其主慕容熙,攻弘光门,推高云为主。五年,云为宠臣离班等所弑。冯跋升弘光门观变,遂自立为天王,仍都龙城。宋元嘉九年,魏主焘攻和龙。穿围堑以守之,不克。十三年,魏取和龙,置镇于此。二十一年,仍置营州。魏收《志》:永安末,陷于群贼。天平初,收复,领昌黎等郡。后属于高齐。齐亡,其疏属高保宁据于此。隋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击之,保宁走死,和龙诸县悉平,复置营州。炀帝曰辽西郡。唐复为营州。武后万岁通天初,营州为契丹李尽忠所陷。神龙四年,州移治渔阳。开元四年,契丹、奚皆内附。五年,复置营州于柳城,兼置平卢军于城内。六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妻契丹。契丹作乱,公主走平卢。八年,营州都督许钦澹遣兵讨契丹,兵败,遂移军入渝关,仍寄治渔阳。十年,复还故治。天宝初,改为柳城郡,寻置平卢节度使于此,以安禄山为镇帅。及禄山以范阳、平卢叛,平卢镇将刘客奴寻挈地来归。上元二年,史思明复并其地,后遂为卢龙巡属。乾宁三年,李克用取卢龙,克营州。天末,刘守光据幽州,营州没于契丹。五代梁乾化三年,晋将刘光攻刘守光,拔其平州,遂下营州。贞明初,又为契丹所取。《辽志》云:营州为奚所据。契丹平奚,乃取其地。完葺故柳城,改置霸州,亦曰彰武军节度。宋庆历二年,契丹升霸州为兴中府。金因之。元至元七年,降为兴中州。明初废。○柳城废县,即营州治也。章怀太子贤曰:柳城故城,在今营州南。汉置县,属辽西郡,西部都尉治焉。后汉县废。建安中,辽西乌桓蹋顿据其地。曹操伐乌桓,田畴请出卢龙达柳城。是也。晋咸康中,慕容氏改置龙城县。其后元兴中,慕容熙于龙门外筑龙腾苑,又于苑中起逍遥宫,凿曲光海。刘宋时,亦谓之黄龙城。元嘉十二年,北燕冯弘来贡,宋封为燕王,江南谓之黄龙国。沈约曰:北国以和龙为黄龙府。《水经注》:白狼水北径黄龙城东。《十三州志》:昌黎有黄龙亭。盖曹魏时,柳城为昌黎县地,后因名和龙为黄龙城。后魏为营州治。隋开皇初,遣长孙晟出黄龙道,通使于奚、、契丹,是也。寻又改县为龙山县。十八年,复为柳城县。大业八年,又置襄平郡,寄治柳城。唐亦为营州治。《开元十道志》:舜筑柳城。是虞舜以前,已有柳城之地,因有营州之称也。《郡国志》:州当营室之分,故曰营州。契丹置霸城县于此,为霸州治。重熙中,改曰兴中县。金因之。元废。又广宁废县,在柳城南。《辽志》云:此为汉柳城县。阿保机以定州俘户,置营州邻海军于此。又置广宁县,为州治,后移置于平州东南。寻废营州,以县属平州。金改为昌黎县,即今永平府属县云。
阳乐城在故营州东。汉县,属辽西郡。后汉辽西郡治此。嘉平末,赵苞为辽西太守,自甘陵迎其母垂到郡,道经柳城。值鲜卑入塞,为所劫质。旧《志》云:柳城东百里,即至阳乐。是也。晋仍为辽西郡治。后魏并入徒河,又改置县于辽西郡之西境。今见滦州甘陵,亦见前清河县。
徒河城在营州东百九十里。汉县,属辽西郡。后汉属辽东属国。魏省入昌黎。晋太康十年,慕容以辽东僻远,徙居徒河之青山。寻又徙棘城。建兴初,幽州都督王浚檄慕容讨辽西鲜卑段疾陆眷。遣子翰攻之,取徒河新城,至阳乐。翰因留壁徒河之青山,后遂复置徒河县。后魏太平真君八年,并徒河入广兴县。旧《志》云:徒河西南百里,即阳乐故城。又广兴城,在营州东百里,慕容燕所置县也。后魏属昌黎郡。后周废。○新城,在徒河之西。晋永嘉中,鲜卑段氏所置县。慕容翰攻段疾陆眷,取其新城。其后慕容熙置青州,治新城,即其地也。
棘城在营州东南百七十里。汉交黎县地,属辽西郡。曹魏景初二年,鲜卑莫护跋从司马懿伐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晋元康四年,莫护跋之孙慕容徙居大棘城,因置棘城县。咸康四年,石虎攻慕容于棘城,败还。后魏太平真君八年,并入龙城县。杜佑曰:棘城,古颛顼之墟也。
昌黎城在营州东南。汉置交黎县,属辽西郡,东部都尉治焉。后汉曰昌黎县。安帝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此。魏正始五年,鲜卑内附,置昌黎郡。晋因之,又为平州治。太康二年,鲜卑慕容涉归寇昌黎,既而安北将军严询败鲜卑于昌黎。延康二年,慕容以其弟仁据平郭,自昌黎东践冰而进,凡三百余里,至历林口,舍辎重,轻兵趣平郭。仁不及备,遂擒之。《图经》:昌黎南近大海也。《载记》:咸康中,慕容都龙城,改昌黎太守为昌黎尹。又破宇文归,徙其部人五万余落于昌黎,义熙五年,冯跋即天王位于昌黎。盖燕移置昌黎郡于龙城也。后魏昌黎郡亦治龙城,省昌黎县入焉。《括地志》:后汉省柳城入昌黎。慕容都龙城,本昌黎县地,相去数十里而近也。历林口,见辽东故平郭县。
白狼城在营州西南。汉县,属右北平郡。后汉省。建安中,魏公操*伐乌桓,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即故白狼地也。晋咸康六年,石虎谋伐慕容,自幽州以东至白狼,皆大兴屯田。其后慕容燕复置白狼县,又析置广都县,属北平郡。太元十五年,北平人吴柱作乱,破北平郡,转寇广都,入白狼城。是也。北燕以白狼为重镇,置并州及建德郡治焉。宋元嘉九年,后魏主焘攻和龙,别将拓跋健攻建德,拔之。师还,复属北燕。十三年,北魏将娥清等攻燕,克白狼城。魏收《志》:真君八年,置建德郡,治白狼城,领广都、石城等县。是时,以白狼县并入广都也。高齐时,复废广都入龙城县。
石城故城在营州西南。汉县,属右北平郡。后汉省。慕容燕复置县,并置石城郡治焉。晋隆安初,慕容宝自蓟趋龙城至广都,其子会作乱。宝驰诣龙城,会遣骑追至石城,不及。二年,宝复自蓟城还龙城,至建安,留顿石城,寻至乙连。是也。宋元嘉九年,北燕石城太守李崇以郡降后魏。魏太平真君八年,以石城县属建德郡。北齐县废。○阳武废县,在故石城东。后魏正光末,置县,属建德郡。亦高齐时废。
平刚城营州西南五百里。汉县,为右北平郡治。刚,一作冈,或作岗。后汉移郡治土垠县,遂废。建安十一年,曹操击乌桓,至无终。时方夏,水雨滨海洿下,泞滞不通。敌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田畴进曰:旧北平郡治在平刚,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而尚有微径可从。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擒也。操从之。畴引军上徐无山,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刚,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果平乌桓。《水经注》:自无终东出卢龙塞,又东至凡城,又东北趣平刚,此为正道。今自徐无转而西北,故经白檀,乃历平刚,所谓行兵无人之地也。自徐无至平刚,路迂而险。自平刚至柳城,则近而便矣。晋咸康四年,后赵石虎击段辽于辽西,辽奔平刚。永和中,慕容遣将军叔虞攻乌桓悉罗俟于平。魏收《志》:平刚县,后魏初为冀阳郡治。真君八年,并入昌黎郡。东魏武定五年,复置郡,兼领柳城县。《五代志》:冀阳城,在平刚故县东。慕容以冀州流人置冀阳郡,时又以豫州流人置成周郡,并州流人置唐国郡,又于平州界内置乐浪等郡。宋元嘉九年,魏主焘攻北燕和龙,不克。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是也。高齐废平刚等县,以冀阳郡寄治龙城。隋初郡废。土垠,今见蓟州丰润县。徐无,见玉田县。白檀,见昌平州密云县。
营丘城在营州南。《后燕录》:慕容以青州流人置营丘郡。《水经注》:渝水首受白狼水,南流经营丘城西。后魏初,郡县俱废。正光末,复置营丘郡,领富平、永安二县。高齐时废。契丹重熙初,析霸城县置营丘郡。盖因故郡为名也。
乐浪城亦在营州西南。晋建兴初,慕容侨置郡于此,以处乐浪流民。后魏初废。正光末复置,领永洛、带方二县。魏收《志》乐浪郡治连城,是也。高齐郡废,而县不改。隋开皇初,二县俱废。永洛,《隋志》作永乐。○襄平城,在营州东南。后魏正光中,侨置辽东郡于此,领襄平、新昌二县。高齐郡县俱废。
定荒城在营州境。后魏正光末,析龙城、广兴二县地,置定荒县。高齐时废。《隋志》:后魏营州领建德、冀阳、昌黎、辽东、乐浪、营丘等六郡及龙城等县。后齐惟留建德、冀阳二郡,永乐、带方、龙城、广兴等四县。开皇初,惟留建德一郡、龙城一县,其余悉废。寻又废郡,改置营州。○武原废县,亦在营州境,慕容燕所置也。后魏初废。
威德城在营州东北。东晋初,辽西鲜卑宇文涉夜干之南罗城也。建元二年,慕容并其地,改为威德城。又有紫蒙城,在柳城西北。紫蒙川,宇文氏国都也。慕容击斩涉夜干,乘胜追逐,克其都城,逸豆归走死,遂灭宇文氏,辟地千余里。又有沙城,亦曰沙野,在龙城东北六百里。晋太和四年,燕慕容令自秦奔还,燕主徙之沙城。既而令举兵沙城,东袭威德城,克之。将袭龙城,为降将所杀。○广安城,在故棘城北。晋咸和七年,慕容讨宇文逸豆归,军于广安,进筑渝阴、安晋二城而还。胡氏曰:渝阴,在渝河之阴安。晋城,在威德城东南。
乙连城在营州西南二百里。东晋初,段国之东境。咸康三年,慕容攻段辽于乙连城,筑好城以逼之。又筑兴国城,与乙连城相距数十里。段辽来攻,屡败之。隆安二年,后燕慕容宝保龙城,议复伐魏,次于乙连。其下段速骨等作乱,宝走免。义熙十四年,魏主嗣遣长孙道生等袭燕,拔乙连城。进攻冯跋于和龙,不克。胡氏曰:乙连城在曲水之西。○建安城,在故乙连城南,令支之北。晋隆安二年,慕容宝以段速骨等之乱,自龙城南奔。至蓟,欲赴慕容德于滑台,不得达,引还龙城,北行至建安。既而宝为兰汗所弑,慕容盛使慕容奇自龙城逃出,起兵建安,进屯乙连。是也。
凡城在营州西南,慕容氏所置城也。郦道元曰:自卢龙东越青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平刚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城五百里。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乌桓,蹋顿逆战于凡城,被杀。晋咸康四年,慕容却石虎之兵,讨诸城之叛者,皆下之,拓境至凡城。五年,石虎遣李农镇令支,农帅众攻燕凡城。隆安五年,燕慕容熙置并州刺史,镇凡城。是也。后魏废。又卢城,在凡城东。《水经注》:渝水南流,东屈与一水合,世名之仑水。城在水傍,故曰卢。慕容氏置城于此,为戍守处。
宿军城在营州东北。后燕所置城也。又为平州治。晋元兴初,高句丽攻后燕宿军城,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走。慕容熙改置营州,镇宿军。冯跋时,复为平州治。后魏废。○临川城,亦在营州东北,燕置。宋元嘉十三年,后魏攻北燕,燕主冯弘请迎于高丽。高丽遣其将葛卢等将众至和龙,屯于临川。或曰:临川,水名也。
武兴城在营州南。其西与令支城相近。晋咸康二年,段辽遣将李咏袭慕容。咏趋武兴,将张萌击擒之。○管子城,亦在营州西南。后汉中平五年,渔阳张纯等叛,寇幽、冀诸州,公孙瓒击败之于属国石门。纯等逾塞走,缵引兵追纯,深入无继。纯与乌桓丘力居等围瓒于辽西管子城。即此。《志》云:齐伐山戎,管仲尝至此城,因以名。又州西南有蹋顿城。后汉末,乌桓蹋顿尝屯此,因名。晋咸康四年,石虎谋攻慕容,遣其将曹伏将青州兵渡海,戍蹋顿城,无水而还。因戍于海岛,运谷三百万斛以给之。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蹋顿道。是也。
怀远城在营州东,隋所置镇也。大业七年,将伐高丽,发民夫运米积于此。十年,复征兵伐高丽,驾次怀远镇。唐为怀远守捉城。贞观十九年,伐高丽,李世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趋甬道,自通定济辽水。通定,在辽水西,时世渡辽水至玄菟也。○泸河城,在营州东南,亦隋所置镇。大业七年,将伐高丽,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其相近者,又有汝罗城。《新唐书》:隋大业中,于营州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领辽西、泸河、怀远三县。盖初置郡以处降人,唐武德初改为燕州。又废泸河县。四年,以渠帅突地稽为燕州总管。五年,自营州迁治幽州城内。
安东城在营州东南二百七十里。杜佑曰:本汉辽西故郡城。唐总章初,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上元二年,徙辽东故城。仪凤二年,徙新城。开元二年,徙于平州。天宝二载,徙于辽西故郡城。是也。至德后废。○镇安城,亦在故营州东,唐置。本燕郡守捉城,德宗时改曰镇安军。又有五守捉城,在镇安城西,亦唐置。
闾山城在营州东。《辽志》:本汉之且虑县,辽西郡治此。后汉移治阳乐县,遂废。辽初,置卢家军。开泰二年,改置闾山县,隶大定府。后改属兴中府。金废。又象雷废县,亦在州西境。辽开泰二年,以麦务川置象雷县,隶大定府,后改属兴中府。金废。○兴城废县,在营州西南。《辽志》:本汉海阳县地,阿保机平渤海,迁汉户杂居兴州界。契丹主隆绪时建城,置严州保肃军,治兴城县。金州废,以县隶锦州,寻改属兴中府。元废。
慎州城在营州南。唐武德初置州,领涑沬乌素固部落,兼领逄龙县为州治,后寄治于良乡县故都乡城。《五代志》:唐长兴二年,置怀化军于慎州,兼领瑞州,以东丹突欲为怀化节度使。盖遥领二州也。四年,又改为昭化军,时州地已没于契丹。○威州城,在营州东南境。唐武德二年,置辽州总管于燕支城,寻徙治营州城内。贞观初,改为威州,又置感化县为州治,后寄治良乡县之石窟堡。燕支城,或云在辽东都司北境。瑞州,见辽东广宁前屯卫。
师州城在营州东北。唐贞观三年,置师州于营州东北废杨师镇,治杨师县,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天宝十一载,安禄山击奚、契丹,为所败,遁入师州,还平卢。是也。其后寄治于良乡之故东闾城。又夷宾城,在营州界内。乾封中,置夷宾州,领愁思岭部落,兼置来苏县为州治,后寄治于良乡县之故广阳城。○带州城,在营州境。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革部落,兼置孤竹县为州治,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水店。
顺州城在营州南。唐贞观四年,突厥亡,侨置顺州于营州南五柳戍,以故东偏可汗突利为州都督,后移治幽州城内。又州南有废黔州城,《辽志》云:本汉辽西郡地,阿保机置盛吉县于此。后置黔州,亦曰阜昌军治焉。金废。
惠州城大宁卫西南二百里。《志》云:本汉右北平郡土垠县地。辽置泽州,亦曰广济军,领神山、滦河二县,属中京路。宋宣和四年,金取辽中京,遂下泽州。是也。金承安中,改置惠州。泰和四年罢。元复置惠州,以附郭神山县省入。《吾学编》:洪武初,割元大宁路锦、义、建、利诸州隶辽东,设北平行都司于惠州,领营兴等二十余卫、所。永乐初,司卫所悉移入内地城,遂废。○滦河废县,在州东南。《辽志》:本汉徐无县地,开泰中置县,属泽州。金废。《金志》云:承安二年,以孩儿馆为滦阳县,属惠州。泰和四年罢。盖即滦河旧地,《永平志》谓即今迁安县境汉儿庄也。
崇州城在卫东南。唐武德五年,分饶乐都督府置崇州,处奚可汗部落。贞观三年,徙治营州东北之废杨师镇,又置昌黎县为州治。万岁通天初,许钦寂与契丹战于崇州,败没。刘句曰:贞观二年,置北黎州于废杨师镇。八年,改为崇州,治昌黎县。寻为契丹所陷,寄治于潞县之古潞城。○鲜州城,在卫东。唐武德五年,分饶乐都督置,处奚部落,治宾从县。盖与昌黎皆因汉旧名也,后亦寄治古潞城。
建州城卫东南四百余里。唐武德初,尝置昌黎县,属崇州。五代初,契丹置建州保静军于此。汉乾初,故晋李太后请于契丹主耶律兀欲,愿依汉人城寨之侧,给田以耕桑自瞻。许之。乃自黄龙府迁于建州南四十里,给地五十顷,令从者耕以自给。《辽志》:州在灵河南,屡遭水患。契丹主隆绪时,又迁于河北,即唐之故崇州城治焉。初曰武宁郡,后曰保静军。金因之。元亦曰建州城。明初废。《五代史》:自辽阳行十数日,过义州、霸州,至建州。胡氏曰:建州之南为义州,建州之北则土河。土河之北,则契丹中京大定府也。《金人疆域图》:建州南至燕京千二百四十五里。○永霸废县,建州属县也。《金志》云:本唐昌黎县地,辽置永霸县。又析置永康县,俱属建州。金废永康县。元复改置建平县为建州治。明初废。
玄州城在卫东南。隋初置州,处契丹李去闾部落。唐因之,治静蕃县,后寄治范阳县之鲁泊村。○金源城,在卫东,唐初为玄州地。景云元年,析置青山州,治青山县,后寄治于范阳县之水门村。辽开泰二年,置金源县于此,属大定府。金、元因之。《金志》云:县有金甸,因名。明初废。
惠和城卫东北百里。辽置惠州于此,亦曰惠和军,领惠和县。金州废,县属大定府。元因之。明初废。《辽志》云:惠州,唐归义州地也。阿保机俘汉民于兔麛山下,筑城居之,谓之惠州。
和众城亦在卫东。《志》云:汉临渝县地,唐初为慎州地。载初二年,析置黎州,处浮渝乌素固部落,隶营州,治新黎县。复寄治良乡县故都乡城,其地为奚所据。辽置渝州,亦曰高平军,治和众县。金废州,县属大定府。元因之。明初废。○永和城,在渝州西南。《辽志》云:汉昌城县地,属右北平郡,后废。辽开泰中,置县于此,属渝州。金废。
武安城卫东北二百里。唐初为昌州地。载初中,析置沃州,处契丹松漠部落,治滨海县,隶营州都督。后寄治于蓟县东南之回城。阿保机初俘汉民,置木叶山下,因建城于此以迁之,曰杏埚新城。复以辽西户益之,更名新州。统和八年,改曰武安州,治沃野县。金废州,改沃野县曰武安县。大定七年,又改为武平县,隶高州,寻改属大定府。元因之。明初,华云龙逐元孽,败之于武平。即此城也。
高州城卫北二百里。《志》云:唐信州之地。万岁通天初,以契丹室活部置信州,治黄龙县,隶营州都督,后寄治范阳城内。契丹主隆绪开泰中,伐高丽,以俘户置高州,领三韩一县。金初,置节度使。皇统三年,州废,以县属大定府。寻复为高州,以三韩县省入。明初废。又三韩废县,故高州治也。辰韩为扶余,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高丽。辽伐高丽,俘三国遗人置三韩县。金因之。元省。○遂州城,在高州西南。《辽志》:本高州地,辽置遂州,在檀州西二百里,东北至临潢一千里。
潭州城在卫东。《志》云:本汉交黎县地。唐贞观二年,于废静蕃戍置昌州,领契丹松漠部落,治龙山县,隶营州都督。后移治三合镇,寻寄治于安次县古常道城。契丹初置习家寨于此。开泰二年,置龙山县,寻置潭州广润军治焉。金废潭州,以县属利州。元改属大定府。《金志》:利州所领,有兰州寨、漆河镇。元废。○利州城,在卫东南,地名琵琶川。唐末,契丹迁奚人于此。统和四年,置阜俗县。二十六年,置利州治焉,属大定府。金因之。元省阜俗县入利州。明初州废。
松州城在卫西北。《志》云:汉辽西郡文成县地。本松林南境,辽置松江州胜安军,治松江县,为商贾会聚之地。金废州,改县为松山县,属大定府。元复置松州,寻以松山县省入,改属上都路。明初废。○恩州城,在卫西南。《志》云:汉新安平县地也。辽开泰中,以勃海户置恩州怀德军,治恩化县,属大定府。金废为恩化镇。
全宁城在高州东北。元时置全宁路,领全宁县。明初洪武二年,常遇春奉诏取开平,过惠州,取全宁,败元丞相也速兵,进攻大兴州,擒元相脱火出,遂克开平。正统九年,成国公朱勇等讨三卫。勇出喜峰口为中路,别将马谅出界岭口为北路,徐亨出刘家口为南路,陈怀出古北口为西北路。逾滦河,渡柳河,经大小兴州,过神树。至全宁,遇福余,逆战,寇败遁,即此。
会州城卫西南二百四十里。明初置。又二百四十里,即遵化州之喜峰口也。《志》云:喜峰口北六十里,为椴木谷寨。又六十里,至富民城,松亭关在焉。其相近者曰宽河。自是而东北,曰松山,曰会州,各六十里。由会州而东,曰东庄,曰富峪驿。又东北至新城、大宁,亦各六十里,共四百八十里。洪武二十年,冯胜北征纳哈出,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是也。建文初,燕王取大宁,还至会州,简阅将士。宣德二年,兀良哈犯大宁,经会州,将及宽河。时上亲历诸关寨,驻跸蓟州之石门驿,闻之曰:今出喜峰口路隘且险,当出其不意擒之。遂北至宽河进战,兀良哈大败,诛其渠帅。遂进次冷岭,又北至会州,乃班师。是也。○青城,在卫东南九十里。又东南至会州百五十里,旧为戍守处。万历初,三卫颖克等窃据于此。
○七金山在卫东南。中多长松,一望郁然。土人皆畜牧于此。《一统志》:山有七峰,因名。卫境之大山也。又石门山,在故柳城县西南。后汉中平五年,公孙瓒讨张纯等,战于属国石门,纯等大败,即此。
马盂山在卫北。《志》云:山东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北接故临潢境。高、松等州,皆在其南。土河之源出焉。○彻彻儿山,亦在卫北。明洪武中,燕王北讨,抵大宁,沿黄河而北。掩击遗孽,败之于彻彻儿山,追至兀良哈之秃城而还。《一统志》:洪武中,总兵官周兴北征,自兀者河追至彻彻儿山下,大破之。
灰山在卫东北。明初,遗孽屯聚于此。洪武八年,徐达出塞讨乃颜不花至北黄河,北骑骇遁。傅友德选轻骑夜袭灰山,克之。○虎头山,在卫北。正统中,朱勇讨三卫,败福余于全宁,次虎头山及流沙河,遇泰宁朵颜诸寇,又败之。
太子山在卫西南。契丹主宗真清宁九年,田于滦水之太子山。耶律重元作乱,讨平之而还。○胡土白山,在卫境。宋宣和五年,金人陷辽上京。辽主延禧谋拒之,至中京,猎于胡土白山。《金志》:抚州有胡土白山,本名麻达葛山。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抚州。今兴和城,似非此山也。
毡帽山在卫北。明洪武七年,李文忠攻高州大石崖,克之。进至毡帽山,破斩虏众。是也。○哈剌温山,在卫东。其相近者,曰贵烈河。元至元二十五年,都指挥土土哈败叛人乃颜余党哈丹于此。
龙山在营州东。燕慕容时,有黑白三龙斗于此,率僚属观之,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戏解角而去,因名。其宫曰和龙,以柳城为和龙城,山亦曰龙山。○安萝山,或云在营州东南。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诸军大集于幽州,遣姜行本等先督众工造梯冲于安萝山。
白狼山在营州西南。《志》曰:近故凡城界,汉白狼县以此名。曹操伐乌桓,登白狼山,望柳城,卒与敌遇,操纵击,大败之。或谓之白鹿山。晋元兴三年,后燕主慕容熙游畋,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南临沧海而还。郦道元曰:白鹿山,即白狼山矣。魏收《志》:广都县有白狼山、白狼水。又云:建德郡石城县有白鹿山祠。○马兜山,亦在营州西南。段辽掠柳城,慕容遣封奕帅骑伏于马兜山,破斩辽将荣伯保。是也。
青山在营州东南。《通典》:徒河县之青山,在柳城东百九十里,即慕容翰攻鲜卑留壁处也。晋元兴三年,燕慕容熙与符后游畋,东逾青岭。胡氏曰:青岭即青陉,在龙城东南四百余里。盖即青山矣。高齐主洋天保四年,击契丹至平州,从西道趋长堑,使司徒潘相乐自东道趋青山。齐主至白狼城,进至昌黎城。又使韩轨率精骑断契丹走路,至杨师水,倍道兼行,掩袭契丹,大破之。潘相乐至青山,击契丹别部,亦破之。长堑,即卢龙塞,见永平府。杨师水,见下。又旧《志》:柳城东二百里,有鲜卑山。又棘城东塞外亦有鲜卑山,土人因以为号。或曰鲜卑山即青山也。
突门岭在卫西南,其西有甘松陉。晋建元二年,慕容灭宇文部,石虎遣兵自甘松出救之,不及。又义熙十四年,魏主嗣东巡濡源及甘松,遣将袭后燕冯跋于和龙,嗣屯突门岭以待之,即此。○九荆岭,在卫西南。《新唐志》:自渔阳郡东北渡滦河,有古卢龙镇,又有斗陉镇。自古卢龙北,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行,傍土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旧《志》云:九荆岭,亦卫境大山也。
摘星岭在卫南境。唐末,刘仁恭据幽州,尝乘秋深入,逾摘星岭,以击契丹。即此。○松陉岭,《志》云在营州西北百里,亦曰松岍。岍,读如硎。梁天监七年,魏安州三戍兵反,上谷贼杜洛周自松岍赴之。或曰即此松陉。误。
冷岭在废会州南。又南有偏岭。明宣德三年,车驾败兀良哈于宽河。明日,次冷岭。又明日,次会州。既而自会州引还,次铁将军店,又南次摆山站。明日,次偏岭。又明日,入喜峰口。是也。
牛尾谷在营州北。晋咸和九年,辽西鲜卑段兰攻柳城,败慕容将慕容汗于此。○黄榆谷,在营州西南二百五十里。晋隆安初,后燕慕容宝自蓟北趋龙城,宿广都黄榆谷。其子会作乱处也。
索莫汗陉在营州西南。慕容宝自石城还龙城,至索莫汗陉,去龙城四十里。又营州西境有板陉,亦险塞处也。晋隆安四年,慕容盛遣将李旱讨叛将李朗于令支。军还,闻盛诛其徒卫双,弃军亡走,至板陉而还。
○土河在卫南。自马盂山发源,东南流经此,又东北流,至朵颜卫境之木叶山,合于潢水,又南入于辽河。《五代史》:土河之南为建州,北为契丹中京大定府。《金志》:大定县有土河及阴凉河。盖卫境之大川也。明正统八年,命朱勇等讨三卫,分兵出喜峰等口,期至黄河、土河两叉口,会辽东各路兵马追剿,互有斩获而还。或曰土河亦名温榆河。○老河,在卫南。《志》云:出会州西北,经兴州南,又经大宁城南里许,复东北流,与黄河合,又东北过火郎兀儿大山,乃东流入辽东三坌河,归于海。土名曰老花母林。土人称河曰母林也。或曰老河即土河之别名矣。
饶乐河在卫北。源亦出马盂山,其下流东北入于潢河。晋大宁三年,宇文乞得归侵慕容,遣世子等击之。乞得归据浇水拒,等大破之。浇水,即饶乐水矣。其后库莫奚建牙于此,曰弱落水。太元十三年,拓跋破库莫奚于弱落水南。又谓之浇落水。隆安二年,时慕容宝还都龙城,议袭库莫奚,北渡浇落水,不果。皆此水也。《辽志》:库莫奚为慕容所破,徙居松漠间。既复营于饶乐水南,温榆河北。唐因置饶乐都督府,亦谓之黄河。以其下流入于潢水也。《北边事实》:黄河离蓟门边约千三百里,水不甚深广,土人多驻牧于此。亦曰北黄河,土名哈剌母林。或谓之乌龙江。旧《志》:大宁在乌龙江南,渔阳塞北,即饶乐水矣。
阴凉河在卫北。自卫西北松林中发源,流经临潢府南境,合于潢河。宋政和七年,辽主延禧以金人取东京,乃自燕至阴凉河,募辽人为兵处也。《辽志》:临潢府境有阴凉河。○贵烈河,在卫东。流经广宁北境,又东南入于辽河。元至元二十五年,皇孙铁木耳行边讨叛人乃颜余党,别将都指挥土土哈败火鲁火孙军,还至哈剌温山,夜度贵烈河,复击取哈丹军,尽得辽左诸部,置东路万户府而还。
流河在卫西南,近密云墙子岭。边外红门川各山谷水泉皆流合焉。由西南而东北历遵化诸关口外,近三台山关北境,合于滦河。其水回环曲折,绕渡九次,有头道、二道、三道等称。今名之曰九道流河。○氵散河,亦在卫西南,近蓟州东北大安口边外,东流经遵化边口,入龙井儿关,又东南入于滦河。今卫境宽漫,大川多称氵散河川。
恶河在卫东南七十里。东南流入辽东大凌河。土名敖母林,今讹为恶木林。○忽儿海河,出卫东废潭州东山中,东流经辽东塞外,至女真境,入松花江。又有艾葱河、莽哥河,俱出潭州东山,东流经女真境,入于海。
回水在营州西南。晋延康二年,段辽遣将李咏袭慕容,趋武兴。又遣段兰屯柳城西回水,宇文逸豆归攻安晋,为兰声援,皆为所败。或曰回水亦名曲水。胡氏曰:回水,据《载记》当在好城西北。好城,与武兴、安晋俱相近也。
白狼水在故白狼县东南。《水经注》:白狼水出白狼县东南,北径白狼山,又东北径昌黎故城西,又北径黄龙城东,又东北出,东流为二水。右水即渝水也,自塞南入海。其一水东北出塞,为白狼水。又东南流,至故辽东郡房县界,注于辽水。《初学记》:狼河附黄龙城东北,下即白狼水。
阳师水在营州东北。高齐主洋击契丹,遣韩轨率精骑至此,断契丹走路处也。后魏置阳师镇。唐贞观三年,于废镇置师州及阳师县,皆以水为名。○锦川,在卫东南,下流入滦河。洪武二年,常遇春经鹿儿岭抵惠州,败元将江文清于锦川,进次全宁。或云:锦川,一名氵更水,即迁安县还乡河之上源。误也。又有广河,亦曰功河,自会州东境南流,入喜峰口,合于滦河。
紫蒙川在营州西北。《晋书·载记》:秦汉之间,东胡邑于紫蒙川。晋时,南匈奴别部宇文氏国于此,为慕容所灭。《唐志》平州有紫蒙、白狼、昌黎等戍。盖平州之北境,契丹之南界也。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初平契丹,大阅于紫蒙川,以镇抚之。即此。
以逊川在卫西南,又西至小兴州五十里。皆诸部落驻牧处也。○白塔川,在古北口外二百余里。正统四年,宣府帅杨洪破三卫叛人五百余骑于白塔儿,即此。又无碍川,去古北口三百五十里,皆诸部落驻牧处。
薛延泽在龙城东北数百里,与沙城相近。慕容令起兵于沙城,东袭威德,据其城,为其徒所袭,走薛延泽,被擒,即此。○横沟,在龙城西南。晋隆安二年,慕容盛以兰汗之乱,遣慕容奇起兵建安。事平,命奇罢兵,奇不受命,勒兵进至横沟,去龙城十里。即此。
○羌胡固在营州东北。北魏主焘延和元年,伐北燕。冯弘围和龙,燕尚书高绍保匡湖固,魏主攻拔之。○花道戍,在卫西。宋嘉定七年,蒙古将木华黎攻金北京,守将银青帅众御之于花道,败还,北京遂降于蒙古。
通天馆卫南二十里,契丹所置也。《辽史》:契丹建中京,有大同馆以待宋使,朝天馆以待新罗使,来宾馆以待夏使。王曾《上契丹事》:自檀州金沟馆九十里至古北口,两崖峭险,仅容单轨。又度德胜岭,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八十里至新馆,过雕窠岭、偏枪岭四十里,至如来馆。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又过黑斗岭、度云岭、芹菜岭七十里,至柳河馆,馆西北有铁冶。又过松亭岭,甚险峻,七十里至打造部落。东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馆,八十里至鹿儿峡馆,过虾蟆岭九十里,至铁浆馆。过石子岭,自此渐出山,七十里至富峪馆,八十里至通天馆,二十里至中京大定府,入大同馆云。
镇安堡在卫南。正德四年,泰宁酋满蛮率部落二万余,欲附居塞下,以避北虏。边臣以闻,兵部议许居故镇安堡。即此。○卢思台,在营州南界。《志》云:台去幽州八百里。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由漕渠运米至台侧,浅涩不能进。胡氏曰:漕渠,即曹操伐乌桓时所开平虏渠也。
神树站在故全宁城西南。明永乐十九年,命边将置逻骑营于古北口之北神树之地。又正统九年,命大帅陈怀等出古北口,过神树,破福余于全宁。是也。○摆山站,在废会州西南百二十里。宣德三年,车驾自会州还,次铁将军店。明日,次摆山站。是也。
满套儿地在密云边白马关外二百五十里。其南百四十里,曰白庙儿山,近独石境。又石伯岭,在满套儿北八十里,亦曰木虎岭,三卫皆驻牧于此。○逃军兔,在卫南,夷巢也,去永平边二百五十里。
斗里库地在卫西南。又西南去密云墙子岭关二百余里,西去黑谷关百三十里,当东西合犯之冲。少北有把汗土门,宽敞可以屯聚。《志》曰:斗里库稍西三四里,为二条道。又西南三十余里,为窄道儿,窄道儿去黑谷关仅三十里。又西南行八十里,曰三坌口。三坌口西行百余里,犯墙子岭。东南行百余里,则犯马兰、松棚一带。故三坌口之防卫最切。
大硷场在卫东南二百余里。又东南至常海百余里,自常海至抚宁边外百余里,皆三卫驻牧之地。《志》云:大硷场南有横山,长六七十里,稍西曰横岭。
附考:
兀良哈在大宁卫北。其地东接海西,西连开平,北抵北海。古山戎地。秦为辽西郡北境。汉为奚酋所据,后汉末,为曹公操所败,走匿松漠间。后魏时复居于此,号库莫奚。其后服属契丹。元为大宁路北境。明初,破降北胡。洪武二十二年,故元宗室辽王阿礼失里及朵颜诸酋请内附,诏以兀良哈之地,置三卫居之。其地在潢水之北,即辽金时临潢、庆州诸境。中曰泰宁卫,以阿礼失里为指挥使,塔宾木儿为同知。东曰福余卫,以海撒男答溪为指挥同知。西曰朵颜卫,以脱鲁忽察儿为指挥同知。各领部落为外藩。靖难兵起,三卫以从征有功,尽官其长。而宁藩及都司诸卫,皆迁内郡。大宁地虚,三卫因窃出没塞下。永乐二十年北征,以兀良哈为阿鲁台乡导,乃先荡其巢。三卫创,稍复自归。宣德二年,兀良哈侵边,上方巡幸各边塞,遂出喜峰口亲征之,战于宽河,虏奔溃。六年,诏蠲其罪,使自新。正统初,三卫复通虏酋脱欢及女真,伺塞下。三年,三卫酋阿鲁夕等西掠葭州,还,为边帅所破。六年,福余部火赤完哈等犯边。明年,其酋孛台等又犯辽东,边将皆击擒之。八年,脱欢死,子乜先屡犯塞,朵颜乘隙肆扰。明年,三卫并入寇,命成国公朱勇等出喜峰、古北、界岭、刘家等口,东西进讨。虏败衄,怨我益深,因导乜先入寇。十四年,福余、泰宁结乜先犯塞,朵颜独扼险不从,虏不得利,大掠二卫人畜去,二卫益衰。而朵颜独强,竟与虏合致土木之变。嗣后三卫益挟虏为重,尽没辽河东西三坌河故地。初,卫制以泰宁为首,三卫所分地,延袤共千余里。及朵颜益强,遂为首称。自广宁前屯,历喜峰边宣府者,皆属朵颜。自锦、义度潢河,至白云山,皆属泰宁。自黄泥洼以东,至开原,皆属福余,东西亘三千里,蓟辽日以多事。景泰三年,三卫言乜先将以冬月住哈剌莽,于谦以三卫为敌间,请敕边臣防御。五年,泰宁酋革于帖木儿上书,乞大宁废城,不许。天顺五年,三卫与孛来通。故事,贡道由喜峰口。景泰末,渐从独石、万全右卫阑入。至是乃随孛来使者入云中,邀厚赏。成化十四年,三卫请改贡道从开原,不许。弘治十七年,时三卫屡请增贡互市,不许。朵颜遂通小王子入寇。正德四年,泰宁酋满蛮率部落三万余,欲附居塞下,避北虏。边臣以闻,兵部议许居故镇安堡,戒边臣毋纵之入边。时朵颜强,而诣部中花当为贵种,数请增贡不得,遂通小王子部落,自遵化鲇鱼关入犯。遣都督桂勇讨之。即而复许入贡,未几复入犯。嘉靖十年,花当诸子把儿孙犯遵化马兰峪。未几,花当孙革兰台袭职,入犯渔阳,诸小关皆残破。既而复导其酋阿堆哈利赤入掠遵化、迁安诸边寨。二十一年,诱虏入犯迁安之青山口。北虏呼朵颜为辽阳军时,告边人曰:辽阳军导我来耳。二十七年,革兰台死,子影克袭职。三十八年,把都儿十余万骑挟影克等为乡导,溃墙深入。明年,复犯迁安县一片石关。四十二年,纠东西部落由密云县墙子岭深入。隆庆元年,复扰边。是后督臣谭纶、帅臣戚继光,协谋练兵增垣,制驭有方,三卫稍戢。万历初,帅臣李成梁复屡败之。自是虏骑恒驻牧会州、青城间,酋帅中长昂尤黠,数扰边。其后分部散居,莫能自振,乃折而东合,实为残蓟之本焉。《边略》:三卫皆喜剽窃,善反覆,往往勾虏为患,而朵颜尤强狡。然贪中国赐予燕抚厚,亦时以虏情告我,得预为之防,此惟在抚之得其宜,不可轻信而堕其计中,亦不可驱迫而使为虏用也。
○临潢城在朵颜卫北。《辽志》云:本汉辽东郡之西安平县,后废。阿保机创业于此。负山抱海,天险足固。地肥沃,宜耕植,饶水草,便畜牧。初置宫曰龙眉宫。神册三年筑城,名曰皇都。天显元年,展郛郭,建宫室。十一年,更名曰上京,府曰临潢。城高二丈,幅员二十七里。东门曰迎春,曰雁儿。南曰顺阳。西曰金德,曰西雁儿。北曰景福。又北为皇城,高三丈。东门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为大内之门,南曰承天,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其南为临潢府治,其侧为临潢县。又西南为长泰县。金初因之,寻改为北京。完颜亮天德二年,改为临潢府路,其临潢、长泰县仍旧。元府县俱废。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记曰:由中京正北八十里至松山馆,七十里至崇信馆,九十里至广宁馆,五十里至姚家寨馆,五十里至咸宁馆,三十里度潢水石桥,旁有饶州。又五十里保和馆,度黑水河,七十里宣化馆,五十里长泰馆。馆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里至临潢府。自过崇信馆,乃契丹旧境,其南即奚地也。入承天门内,所有殿舍毡庐皆东向。胡三省曰:辽大定府,北至临潢凡七百里。
废潞县在临潢城东北。阿保机掠潞县民置县,并掠渤海杂户益之。《辽志》:上京东门之北,曰潞县。又东南曰兴仁县。南门之东,有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者,置营居之。西南曰同文驿,诸国信使所居也。驿西南曰临潢驿,以待夏国使。又西曰宣化县。县西南曰定霸县,又西曰保和县。西门之北曰易俗县。县东曰迁辽县。皆辽初掠汉户及勃海、扶余户置。金废入临潢、长泰二县。○废宁塞县,在临潢东南。金泰和初置,属临潢府。元废。
废祖州在临潢西南四十里。本辽右八部世没里地。阿保机每秋猎于此,始置西楼,后建城,号祖州,亦曰天成军。城周九里,东门曰望京,南曰大夏,西曰液山,北曰兴国。西北隅有内城,其南门曰兴圣。凡三门,上有楼阁。东为州廨。又南则东为长霸县,西为咸宁县,俱在州城内。城东南二十里,有越王城。阿保机伯父述鲁封于越王,置城于此,因名。辽主延禧时,以女真叛,自将东讨。其臣耶律童奴作乱,亡归上京,掠府库至祖州。即此。金改为奉州,寻废。
废怀州在临潢西南百里。本唐归诚州,以契丹降部置。武后万岁通天初,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与松漠都督李尽忠叛,寇营州。即此。后废。《辽志》:废归诚州,太宗德光行帐牧放于此,后葬于西山,曰怀陵。因置怀州奉陵军,其附郭县曰扶余县,本勃海扶余县俘户也。又领显理县,亦以故勃海显理府俘户而名。金改为奉德军,寻废。
废庆州临潢西百六十里。《志》云:本大保山黑河之地。岩谷险峻,辽主述律建城,号黑河州。后废。圣宗隆绪复建庆州玄宁军,领玄德、孝安二县。金亦曰庆州,改置朔平县,废玄德县入焉,有榷场务。元废。《金志》:州为辽主陵寝所在,有行宫,比他州为富庶,宝货多聚藏于此。其西至桓州九百里。《北边纪事》:旧庆州在大宁北六百余里,西南至开平八百余里。地皆大松,号曰千里松林。明初洪武三年,李文忠败元孽于应昌,穷追至北庆州而还。二十年,冯胜北征,遣蓝玉出遵化道松亭关,袭之于庆州。是也。○孝安废县,在庆州西南,金改为庆民县,寻废。
废全州在临潢西南二百三十里。金主承安三年,始置全州盘安军,治安丰县。
《金志》:承安元年,改丰州铺为安丰县,隶临潢府。三年,置全州治焉。又改胡设务为靖封县,黑河铺为卢川县,并属全州。后废靖封县,以卢川县改属临潢府。金末,全州移寄蓟州。元废。《志》云:卢川县在庆州南二百三十里。
废泰州在临潢东南。《辽志》:泰州德昌军,本契丹二十部族牧放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龙化州,民不能御,遂移东南六百里,建城居之,曰泰州,治乐康县,兼领兴国一县。金大定中,州县俱废。承安中,改置金安县,又于长春县改置泰州,以金安隶焉。寻废。○废长春州,在临潢东北。《辽志》:本鸭子河春猎之地。辽主宗真置长春州韶阳军,领长春一县,县本混同江地也。金废主亮降州为县,隶肇州。承安三年,改置泰州于此,领长春县。元废。《金志》:泰州北至边四百里,南至懿州八百里,东至肇州三百五十里。又《北边纪事》:长春州亦曰长春路。宋政和初,辽主延禧如长春州,至混同江钓鱼。五年,辽主讨女直,以兵十万出长春路。又分五部兵出北山骆驼口,别以步骑五万南出宁江州。盖长春去女真最近也。边人亦谓之新泰州。明初洪武二十年,命冯胜等讨纳哈出。纳哈出闻之,弃金山巢穴,营于新泰州,去辽阳千八百里,即故长春县矣。自长春而东北,有详稳九区,即营田九区法,今纵横故址犹存。自长春而西北,有群牧十二所,盖蕃育处也。今为福余境内地。肇州、宁江,俱见辽东塞外女真之境。
废乌州在临潢东南。《辽志》:本乌丸地,东胡别种也。辽北大王揆剌占为牧地,建城,因置乌州静安军于此,领爱民一县。金废。○废仪坤州,在临潢东。本契丹右大部地,回鹘部落所居。述律后生于此,因建为州,治广义县。后又析置来远县,寻省。
废永州在临潢南。阿保机置南楼于此,辽主贤始置永州永昌军。《辽志》云:东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曰永州。冬月牙帐多驻此,谓之冬捺钵。木叶山在焉。领长宁县。金废州,以县属临潢府。又义丰废县,在永州西北百里。契丹耶律德光迁勃海义州民于此,仍置义州。重熙初,始废州改县,曰义丰。寻又改为富义县,属庆州。金废。州西又有慈仁废县,耶律德光以其子只撒古葬于此,置慈州。重熙初,改为县,属永州。金废。
废龙化州临潢东二百里。契丹之先奇首居此,称龙庭。阿保机建东楼,后渐修筑城邑,制度颇壮。城东有金铃冈,阿保机自立处也。德光升为龙化州兴国军,治龙化县。金废。○废降圣州,在龙化州东。本东楼地,阿保机春月行帐多驻焉。耶律德光生于此。穆宗述律建为州,统永安一县。金废。
废饶州临潢西南二百三十里。《辽志》云:唐贞观中,置松漠府于此。阿保机完葺故垒,建饶州匡义军,治长乐县,兼领临河、安民县。金废。
废徽州临潢南七百里。《辽志》云:在宜州北二百里。景宗贤之女,以媵臣置徽州宣德军,谓之头下军州。诸王国舅所置仿此,其州县额及节度使,皆命于其朝云。
○废丰州,在临潢南三百五十里。又废豫州,在临潢北三百里。废宁州,在临潢东北三百五十里,俱头下州也。又有松山州,《辽志》云在上京南百七十里。俱金废。
废原州临潢东南八百里,西南至辽东广宁卫三百里。《志》云:汉辽东郡新安平县地。契丹始置州,金废。又废福州,在原州北二十里,亦辽置,金废。○废横州,在临潢东南七百二十里。《志》云:汉辽阳县地也。辽置州,以境内有横山而名,在辽州西北九十里。
废镇州临潢西北三千余里。本古可敦城,契丹主隆绪始置镇州,建安军屯戍于此,捍御室韦、突厥,谓之边防城。其相近者,又有防、维二州。○废静州,本泰州之金山县。契丹主延禧天庆六年,置州。金时俱废。
河董城临潢西北千七百里。本回鹘可敦城,讹为河董城。契丹修筑,以防边患。又静边城,在临潢西北千五百里。本契丹二十部族水草地,北邻突厥,每由此盗掠,因建城防御。又皮被河城,在临潢北千五百里,亦契丹所置,以控北边。又有招州,契丹主隆绪开泰三年置,亦曰绥远军。又搭懒主城,契丹主洪基太康九年置,在胪朐河上。俱金废。
○马盂山在临潢西,南接大宁卫境。山广袤千里,中一峰形类马盂。《辽志》:临潢府境有马盂、兔儿、野鹊诸山,皆高峻,回环甚远。
祖山在祖州西五里。《志》云:州有龙门、黎谷、液山及白马、独石、天梯诸山。契丹兀欲囚述律后于扑马山。或曰即祖州之白马山。《五代史》:兀欲幽述律后于阿保机墓,即祖山矣。又西山,在祖州西五十里,契丹耶律德光葬此,曰怀陵,因置怀州。盖大山也,契丹诸主多葬此。
庆云山在庆州东北,本名黑岭。契丹主隆绪田于黑岭,其东京将大延琳据辽阳作乱,副留守王道平逾城走黑岭告变,讨平之。后隆绪葬于此,曰永庆陵。沈括曰:黑山,今名姚家族山,长数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石。水出其下,为黑水。山在水东,水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极高峻。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又有勃突山,在州西北二百里,阿保机五代祖勃突生于此,因以名山。
木叶山在永州东。契丹之先奇首可汗葬焉。阿保机于此建南楼,往往为射猎之处。每入犯中国,多驻于此,然后南牧云。○乌丸山。《辽志》:乌州有乌桓山、乌丸川。盖乌桓之地。后汉时,乌丸保据于此,曹操斩蹋顿,即其后也。
都山在临潢南境。唐开元二十一年,郭英杰与契丹叛酋可突干战于都山,败死,或以为此山也。亦作马都山。韩愈《序乌承洽事》谓可突干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承洽堑原垒石,绵四百里,寇不得进。盖山近平卢界上。承洽,即乌承也。《唐纪》:幽州副总管郭英杰屯于渝关外,可突干引突厥之众来,合战于都山。今亦见迁安县。○捺禄山,在朵颜卫境。唐开元十九年,平卢先锋使乌承破契丹可突干于此。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亦破契丹于捺禄山。
冷刑山在福余卫境。一作冷陉,亦曰冷岍。《志》云:在潢水之南,黄龙府北。奚、契丹依阻此山以自固。晋义熙初,后燕慕容熙袭契丹,至陉北,即此山之北也。唐显庆中,以阿史德枢宾为冷刑道行军总管,讨叛奚。奚降,更以枢宾等出沙砖道,讨契丹,擒其松漠都督阿卜固献东都。又延和初,幽州都督孙与奚酋李大战于冷陉,全军皆没。即此山矣。
白山在朵颜南境。后汉时,乌桓所居。《唐志》:山在五院关外大荒中。开元二十年,幽州节度使赵含章与契丹可突干战于此,败绩。平卢先锋使乌承别引兵出其右,击败之。○黑山,在朵颜东境。唐显庆中,薛仁贵破契丹于黑山。又有福山,在朵颜境内,东西袤五里,南北广二十里。
赤山在泰宁卫境。《乌桓传》:在辽东郡西北数千里。后汉建武十六年,匈奴、鲜卑、赤山乌桓,连兵入塞。永平初,辽东太守祭彤使鲜卑大都护偏何讨赤山乌桓,大破之。即此。
金山在泰宁卫东境,近辽东开元卫界。唐会昌末,回鹘乌介可汗败依室韦,其国相逸隐啜弑之于金山。明初洪武二十年,遣冯胜讨纳哈出,太祖命之曰:先克庆州,则以全师径讨金山。既而胜分兵袭庆州,以大兵驻大宁。庆州下,遂渡辽河而东,驻金山西。又逾山至女直苦屯地。初,纳哈出分兵为三营,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至是大军逼之,遂降。其所部在松花江北者,亦降。于是辽海悉定。松花江,见辽东女直境内。
天门岭在土护真河北三百里。唐武后圣历中,李楷固讨勃海大祚荣,逾天门岭逼之,为所败。○袅岭,在临潢西南。金主雍大定初,移剌窝叛,仆散忠义讨之。自懿州追至袅岭西陷泉,大败之,窝走死。《金志》:临潢境内有陷泉。
○潢河在临潢南,或谓之黄水。源出西北平地松林,流经临潢府南,至废永州东木叶山,合于土河。又东南入于辽河。《唐志》:自营州度松陉,北行四百里,乃至潢水。开元二十六年,平卢军使乌知义击讨叛奚余党于潢水北,败绩。明初置三卫于潢水北。土木告变,乃窃据潢南,为蓟、辽切患。
涞流河在临潢西北。源出马盂山,南流绕临潢三面,谓之曲江。至城北,又东入福余界,经故黄龙府,而东合按出虎水。至女真境内,合于混同江。辽主延禧时,女真乌古乃以五国投部叛辽,讨败之。将见辽边将,自陈其功,行至来流水而死。即此河矣。黄龙府,在辽东塞外女真部。
{松}河在临潢西南境。金主雍大定初,撒八余党移剌窝攻围临漳,兵益盛,僭称帝。金遣兵讨之,遇于长泺,败之。窝西走,复追败之于松河。窝去攻懿州长泺。或曰即饶州长乐县。
沙河在祖州南。又东经临潢府境,合于潢河。五代汉初,契丹兀欲自立于幽州,引还上京。述律逆战于沙河,败走。兀欲追执之于独树渡,即此处也。又黑河,源出庆州之黑岭,流经临潢府南,下流合于潢河。
哈剌哈河在庆州境。洪武二十二年,蓝玉追元孽至此。又北为百眼井,又北即捕鱼儿海。○屈烈儿河,在朵颜境内。明永乐十二年,大驾北征,以兀良哈附阿鲁台为边患,移军击之,大败之于屈烈儿河东北深谷中,三卫服罪,乃班师。
胪朐河在临潢西北。永乐八年,赐名饮马河。自漠北流经此,下流合鸭子河,入混同江,注于海。又西北有皮被河,《辽志》云在皮被河城北。源出回鹘北境,东南经突厥入胪朐河,沿河董城北,东流合沱漉河,入于海。○鸭子河,在临潢东。流经长春县境,又东经女真之会宁府境,入于混同江,《辽志》所谓沱漉河也。
龙安一秃河在金山之北,东北流入松花江。明初,纳哈出别营于此。冯胜驻师金山,遣别将至此,受其降处也。○兀良河,在临潢北。《志》云:源出沙漠,东南流入女真境,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
龙驹河《金志》:在长泰县北千余里。废主亮正隆六年,契丹西北路将撒八等叛金,金人讨之。撒八惧不胜,率众沿龙驹河西走,谋归西辽,为其下所杀。又宁塞县有滑河。宋政和四年,阿骨打取宁江州,辽议发滑水以北兵拒之。即此。
土护真水在临潢东北。《唐志》:自古卢龙北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傍土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牙帐。又云:出檀州燕乐县东北百八十五里,至长城口。又北八百里,有土护真河,奚王牙帐也。天宝十一载,安禄山讨契丹,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又三百里,至契丹牙帐,为契丹及奚所败,走师州。○奥支水,出冷陉山南,下流入于潢河。《志》云:东方之别种曰,唐时居鲜卑故地,保据于此。
广平淀在临潢东。辽主延禧以女真叛,亲征之。出长春路,次广平淀。其臣耶律章奴等谋叛,议立耶律淳于上京。淳驰诣广平,既而章奴大掠上京,至祖州,趋广平淀,犯行营,不克,北趋降虏山,败灭。又凉淀,在临潢西北二百余里馒头山南,辽人避暑之地。《辽志》云:地多丰草,掘地丈余,即有坚冰。○大神淀,在临潢西南。又永州有柳林淀,亦曰马淀。
捕鱼儿海在庆州西北。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由大宁进至庆州,袭脱古思帖木儿于此。虏主走免,获其妃主而还。○盐泺,在临潢城外。其相近者,有百狗泺、鸳鸯湖、兴国惠民湖、广济湖。又庆州有辖失泺及兴国湖。
小山泉在庆州西境。永乐中,遣将北征,闻虏酋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遂由大宁庆州兼道而进,次游魂南。道无水,军士渴甚,路傍小山忽涌四泉,士马得不困乏,因名。
○新罗寨在临潢城东南。金废主亮正隆六年,契丹西北路将撒八反,为其下所杀,推移剌窝为主,拥众东还,至临潢府东南新罗寨,攻临潢,围其城。即此。○真珠寨,在祖州东。胡峤《陷虏记》:自契丹西楼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又东行,地势渐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四十里遂入平川。是也。
四楼《北廷杂记》:契丹阿保机于所居大部落置楼,谓之西楼,今谓之上京。又于其南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又于其东千里置楼,谓之东楼。又于其北三百里置楼,为北楼。按西楼为祖州,南楼为永州,东楼为龙化州。其北楼,《辽志》未载。
石桥在临潢南。宋胡峤《入边录》:石桥,沙河之桥也。南则姚家洲,北则宣化馆。契丹突欲及述律战于沙河石桥,即此。
平地松林在临潢西,即千里松林也。宋宣和二年,遣赵良嗣等使金,议攻辽,金取中京,宋取燕京,而约金人自平地松林趋古北口,宋人自白沟夹攻燕京。是也。
撒里乃地在临潢西北,金时尝避暑于此。又临潢有二十四堡,其十九堡俱在撒里乃之西,盖戍守要地也。○女直苦屯,在金山西北。明初,冯胜征纳哈出,其部将观童以女直苦屯降。即此。
右兀良哈
契丹东夷也。《晋书》:契丹本东胡别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轲比能桀骜,为幽州刺史王雄所杀,部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自号曰契丹,种类渐繁。义熙元年,慕容熙袭之,至陉北,畏其众而止。《隋书》:契丹与库莫奚皆东胡种,为慕容氏所破,窜于松漠之间。齐建元初,契丹酋帅莫贺弗勿干为高丽所侵,帅部落万余口入附于魏,居白狼水东。自是部众浸盛。大业初,入寇营州,诏韦云起护突厥兵讨败之。《唐史》:契丹本鲜卑地,居辽泽中,潢水南岸,南距渝关千一百三十里,自渝关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其地南控黄龙,北带潢水,冷陉屏右,辽河堑左。高原多榆柳,下湿饶蒲苇。当元魏时,有地数百里。至唐初,大贺氏蚕食扶余、室韦、奚、之区,地方二千余里。贞观二十二年,内属,以其地置玄州,隶营州都督府。既而所部皆内属,乃更置松漠府。又以其别帅达稽等部,各建为州,置刺史。达稽部曰峭落州,纥便部曰弹汗州,独活部曰无逄州,苏阿部曰羽陵州,突便部曰白连州,芮奚部曰徒河州,坠斤部曰万丹州,伏部曰匹黎、赤山二州。以大贺氏窟哥为使,持节十州军事。分州建官,盖于此。武后万岁通天初,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寻败死。开元四年,契丹李失活来降,仍授松漠都督,兼置静折军,以其酋长为经略大使,八部落酋长仍为刺史如故。十八年,契丹将可突干弑其主李那固,帅其国并奚众叛降突厥。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讨平之。天宝四载,契丹王李怀节、奚王李延宠,皆降附。五载,立奚酋娑固为昭信王,契丹酋楷落为恭仁王。其后亦叛服不一。《九国志》:契丹,古匈奴种。《五代旧史》:东胡种也。唐末,中原多故,契丹益强。其地东南接海,东际辽河,西包冷硎,北界松陉,辟地东西三千里。遥辇氏更八部,曰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嗢部,属县四十有一。每部设刺史,县置令。而阿保机以迭剌部之众,代遥辇氏起临潢,东并勃海。耶律德光立晋,有燕云十六州,而契丹之盛极矣。宋氏曰:契丹之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至元魏时,始号契丹。唐开元二年,来归,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长失活为都督、松漠郡王。二十年,国乱,信安王讨平之。天宝以后,契丹始盛。唐末,阿保机代有其地。今考前后纪载,宋氏之言未为详核也。《辽·兵志》:契丹在隋世,分为十部。唐大贺氏分为八部,其后中衰,仅存五部。有耶律雅里者,复分为八,立二府以总之,析三耶律氏为七,二审密氏为五,凡十二部。遥辇氏代大贺氏,兵力益振。阿保机在遥辇氏时,授钺专征,破室韦、突厥、奚三国,以功授大迭烈府夷离堇。复侵扰代北。遥辇可汗卒,逊位于阿保机,悉平东西奚,有奚、之众。旋略幽州境,伐背阴国,俘获甚众。神册初,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还攻振武,略蔚、新、武、妫、儒五州,尽有代北、河曲、阴山之众,遂取山北八军。四年,平于骨里国。明年,破党项,攻矢德军,拔十二栅。六年,出居庸关,掠檀、顺等州及定州以北诸城镇。天赞初,以户口滋多,统辖疏远,分北大浓兀为二部,立两节度统之。三年,又征党项。四年,征渤海。天显初,灭渤海。此契丹侵并之次第也。胡氏曰:阿保机自唐末击灭七部,并为一国,北侵室韦、女真,西取突厥故地。击奚,灭之,复立奚王,而使契丹监其国兵。东北诸夷,皆畏服之。又契丹初灭奚,夺其营州地。五代梁乾化三年,为后唐所取,寻复得之。同光初,并陷平州。其后屡犯幽州诸巡属,河北为之衰耗。长兴三年,移营而西,窥伺云、代之境。石晋资其力,代有唐祚,因以燕、云十六州酬之。契丹四境,几于万里。中国之祸,契丹为厉阶也。
奚亦东胡种也。或曰即乌桓蹋顿之后。晋永嘉以后,有库莫奚,属鲜卑宇文部,与契丹同类而异种。《隋书》:库莫奚为慕容氏所破,遗落窜匿松漠间。其俗甚为不洁,而善射猎,好寇抄。后魏太和十四年,库莫奚寇魏边,安州部将娄龙儿击却之。高齐天保三年,齐主洋伐库莫奚,大破之。其后单称为奚,有五姓,一阿会部,二处和部,三奥失部,四度稽部,五元俟折部,各有酋领。《唐史》:贞观二十二年,奚酋所部皆内附,以其地为饶乐府。又以阿会等部为弱水、祁黎、洛环、太鲁、渴野等五州,皆统于营州。万岁通天中,奚酋叛附于契丹。开元二年,奚酋李大来降,仍授饶乐都督。元和初,奚王海落可入朝,以为饶乐郡王,遣归。唐末,徙居阴凉川东,去营州都督府五百里,西南去幽州九百里,东南接海,山川延袤三千里。后为契丹所并,徙居琵琶川。《五代旧史》:奚之先为匈奴所破,保乌丸山。后为五姓奚,各有属纥主为之酋领。欧阳修曰:五部奚,一阿荟,二啜米,三粤质,四怒皆,五黑纥支。唐末居阴凉川,后徙琵琶川,去幽州东北数百里。五代初,五姓奚皆役属于契丹。既而苦契丹苛虐,奚王去诸以别部西徙妫州,依北山射猎,始分为东、西奚,附于刘守光。守光灭,附于后唐。石晋初,复属于契丹。自是东、西奚皆为所并。今大宁卫境废利州,即故琵琶川也。
亦东胡种,一名白。唐贞观四年,突厥亡,奚、、室韦等皆内附。二十八年,以白部为居延州。《五代史》:与突厥同俗,保冷陉山南奥支水。后为奚及契丹所侵,益徙而北。女真以其地置郡,南去燕山千里。《宋史》:靖康二年,金人劫上皇及帝于燕山,迁于郡,居于相府院,继又徙之韩州。盖为女真所并也。韩州,见辽东三万卫。
室韦《北史》:契丹类也。其南即契丹。宋祁曰:室韦,契丹别种,居东胡北边。盖丁零苗裔,地据黄龙,北傍峱越河,西南去长安七千里。国无君长,惟大酋号莫贺咄管。析为七部,曰岭西、山北、黄头、如者、婆莴、讷北、骆丹,皆附于突厥。宋白曰:室韦在柳城东北,近者三千里,远者六千里而嬴。东黑水,西突厥,南契丹,北濒海。其别种曰黑车子。唐会昌三年,回鹘乌介可汗败保黑车子族。唐赐黠戛斯诏云:黑车子距汉界一千余里。是也。又唐末,契丹阿保机击黄头室韦,破之。其种又有臭泊室韦,或曰臭泊。盖因所居以名其部。五代初,七姓室韦皆役属于契丹。室韦本有二十余部,其近契丹者七姓也。
乌桓《后汉书》:乌桓故地,在丁零西南、乌孙东北。武帝遣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始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之。后汉初,渐为边患,辽东太守祭彤讨破之,寻皆降附。灵帝初,分为四部,各称王。建安中,辽西乌桓蹋顿有武略,总摄上谷、辽东、右北平三部大人,助袁绍灭公孙瓒。绍承制皆赐以单于印绶,而蹋顿常为雄长。建安十二年,曹操击乌桓,斩蹋顿,诸部皆降。又代郡、上郡境内,亦皆有乌桓错居其间。二十年,代郡乌桓三单于反,曹彰击平之。自是衰弱,服于鲜卑。
鲜卑东胡也。别依鲜卑山,因以为号。汉初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不通中国。后汉建武十七年,始入塞为寇,辽东太守祭彤讨破之,后遂服属焉。和帝永元中,耿夔等讨破北匈奴,鲜卑因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安帝时,屡寇代郡上谷以东,为边患。桓帝时,鲜卑益强,其长檀石槐立庭于代郡高柳北三百余里弹汗山。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里。延熹末,益为边患,自分其地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二千余里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千余里为西部。各置大人领之,大为边患。光和以后稍衰息。建安末,别种轲比能复强,众推为鲜卑大人。魏黄初中,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青龙三年,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韩龙刺杀轲比能,自是种落离散。景元中,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复雄于代北,即北魏之先也。
乌罗护亦东夷也。一名乌洛侯。《北史》:乌落侯国,在地豆干国之北,去代四千五百余里。后魏太平真君三年,乌洛侯遣使如魏,言其国西北有魏初起时石庙,去平城四千余里云。《唐书》:乌罗护,亦曰乌罗浑,即后魏之乌洛侯也。东邻,风俗相似,直长安东北六千里。贞观二十年,讨薛延陀,遣宇文法诣乌罗护、二国。是也。后亦为契丹所并。
地豆干亦东胡别种。《北史》:地豆干,在室韦西千余里。其室韦在勿吉之北。勿吉在高丽之北。后魏太和十四年,地豆干频寇边,魏将拓跋颐击走之。正光二年,柔然主示发为其族婆罗门所败,奔地豆干,地豆干杀之。后为突厥所灭。
右东北诸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