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意大利防线的崩溃·第三十七
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国)》
出自————《战争通史》
虽然德军阵地的冬季形势,从地图上看来,令人不愉快地和去年的相似,而且纵使在更往北二百英里的阵地上德军几乎同样地坚强,但同盟军还是有很多有利的因素 [ 注:见第三十章地图。 ] 。1944年底,同盟军已越过哥德防线,在他们前面再也没有天险或者坚壁 固垒的阵地了,而且就1945年的春季攻势来说,他们正处于比过去好得多的“出击”位置。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也使得同盟军的力量相对地说来显得更加强大。
3月,在开始发动春季攻势的前夕,同盟军拥有十七个师和六个意大利战斗队。德军则拥有二十三个师和四个所谓意大利师,后者是墨索里尼经德国人把他救出之后在意大利北部招募来的(这些师实际上并不比战斗队大多少)。但光是以这些师的数目来做比较,只能得出一幅实质上是虚假的平衡图景。同盟军的作战兵力包括六个独立装甲旅和四个独立步兵旅——相当于三个到四个师。
拿人数来计算,情况便更接近于真实。同盟军第五集团军和第八集团军总计约有五十三万六千人,再加七万意大利人。德军总计为四十九万一千人和十万八千意大利人,但在德军中有四万五千人是内务值勤人员或防空人员。就作战部队和武器的数目作一比较,是一个更好的办法。例如,当同盟国第八集团军在4月开始进攻时,它在作战部队方面享有接近二比一的优势(五万七千人对二万九千人),在大炮方面的优势也是二比一(一千二百二十门对六百六十五门),在装甲车辆方面的优势则超过了三比一(一千三百二十辆对四百辆)。
此外,对同盟军有利的是,他们还得到约六万名游击队的帮助,这些游击队正在德军战线后面制造大量混乱,使德军不得不从战线上调出一些部队去制止游击队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目前同盟军已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他们的战略轰炸,起着使交通线陷于瘫痪的作用,即使德军接到希特勒的命令,要他们从意大利调往其他战场,也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况且还有这种情况:德军日益短缺为供应其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所需要的燃料,目前这一现象已变得如此尖锐,以致德军既不能象早先那样迅速地调兵堵住缺口,又不能进行阻滞性“机动撤退”。但是希特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不愿批准其部队作任何方式的战略撤退,即使有可能这样做的话。
同盟军在秋季攻势结束后,经过了三个月的整休,部队的精神和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看到了源源而来的大量新武器——两栖坦克、袋鼠式(Kangaroo)装甲人员运输车、鸭尾式(Fantail)配有履带的登陆车辆、装有重型火炮的谢尔曼和丘吉尔坦克、喷火坦克和坦克推土机(tank dozer)。此外,还有许多新的架桥装备以及大量弹药储备。
在德军方面,凯塞林元帅已于1月病愈归来,但是在3月,他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奉命调到西线,接替了伦斯德元帅。菲廷霍夫那时则明确地接替凯塞林在意大利所承担的C集团军群的总司令职务。赫尔(Herr)当时指挥德国第十集团军,这支部队同第一伞兵军(五个师)和第七十六装甲军(四个师)在一起,防守这条战线的东段。森格尔指挥的第十四集团军,防守这条战线的西段——该段范围比较宽阔,因其包括波伦亚(Bologna)在内——并和第五十一山地军(四个师)一起防守直到热那亚(Genoa)和地中海滨的一线,而第十四装甲军(三个师)则守卫波伦亚。集团军群的后备部队仅有四个师,两个驻在亚得里亚海侧面的后方,两个靠近热那亚,防备这条战线后面的两栖登陆。目前,集团军群后备部队中的三个师也用来防备那些同样的危机。
在同盟军方面,马克·克拉克指挥的集团军群(称为第十五集团军群),其右翼由麦克里里指挥的第八集团军组成,其中包括英国第五军(四个师)、波兰军(两个师)、英国第十军(那时几乎只剩一个空架子,包括两个意大利战斗队、一个犹太旅和洛瓦特侦察兵(Lovat Scouts)),以及英国第十三军(那时实际上就是印度第十师),他们一起面对德国第十集团军。同盟国第六装甲师是集团军的后备部队。在西部是由特拉斯科特指挥的第五集团军,该集团军包括美国第二军(四个师)和第四军(三个师),另有两个师是集团军的后备部队。他们还拥有两个装甲师,即美国第一装甲师和南非第六装甲师。
同盟军制订计划人员的目的和首要问题,是赶在德军能逃过波河(River Po)以前,对它加以扫荡和彻底消灭。这任务最好能在雷诺河下游(Lower Reno)和波河之间约三十英里长的平原上,由装甲部队来完成。1月初,天气晴朗,第八集团军曾打到塞尼奥河(Senio)(该河在亚得里亚海附近流入雷诺河下游),他们希望第八集团军占领科马基奥湖(Comacchio)正西面的巴斯提亚-阿尔詹塔(Bastia-Argenta)地区以后,能打开通向平原的道路,稍迟几天,再由第五集团军发动进攻,朝北冲到波伦亚附近。这一双管齐下的袭击,应把德军的退路切断,加以围歼。同盟军打算在4月9日发动这次攻势。
第八集团军的作战计划,内容复杂,但设想巧妙,考虑周密。波河北面的佯作登陆准备,是想把菲廷霍夫的视线引到那一方向去,让他在那里投入大部分后备部队。为了加深这一印象,4月初,突击队和第二十四警卫旅占领了科马基奥湖和大海之间的沙丘地带,稍迟几天,特别舰艇队(Special Boat Service)又占领了深入内陆的辽阔水域中的几个小岛。
主攻将由英国第五军和波兰军发动,他们渡过塞尼奥河,前者在塞尼奥河打开缺口,逆流而上,以期打乱德军的阵脚,在那里,一部分人马转往右面,抗击科马基奥湖正西面的巴斯提亚-阿尔詹塔走廊(Argenta Gap)(这里曾被称为阿尔詹塔峡谷)侧面的敌人,而另一部分人马则朝北直向波伦亚后方挺进,从北面切断该城退路。波兰军沿九号公路(艾米利亚道(The Via Emilia))推进,直扑波伦亚。右翼第五十六师(第五军)接受的任务是猛攻阿尔詹塔峡谷,采用的办法是:直接进攻和由“鸭尾式”登陆车辆渡过科马基奥湖,进行一次侧翼的包抄作战活动相结合。
第八集团军的左翼,包括实力空虚的第十和第十三军,开始向北进袭,越过巴塔利亚山(Monte Battaglia),在那里一直待到波兰和美国部队集中向那里进军后再离开;然后,第十三军和第六装甲师联合起来,乘胜追击。
在沙丘和科马基奥湖上的初步出击把菲廷霍夫的视线引到沿海地区之后,4月9日下午,同盟军出动八百架重轰炸机和一千架中型或战斗轰炸机进行大规模轰炸,同时还有一千五百门大炮接连对五个点集中轰击——每次持续轰击长达四十二分钟,每次间歇十分钟——为此原因,它被称为“假警报”(false alarm)轰击。接着,在黄昏时分,步兵向前推进,而战术空军却把德军紧紧钳住,使之动弹不得。守军被疾风暴雨般的炸弹和炮弹震得晕头转向,再加上伴随步兵而来的喷火坦克,更使其惊惶失措。到12日,凯特利将军(General Keightley)的第五军已渡过桑特尔诺河(Santerno),正在向前挺进。虽然当德军从开始时的震撼中惊魂甫定后,其抵抗变得顽强起来,但是,同盟军仍于14日占领了德军在撤退前来不及破坏的巴斯提亚桥。(“鸭尾式”登陆车辆在水浅底软的科马基奥湖的进展令人失望,而在阿尔詹塔峡谷周围的洪水泛滥地区却有效得多。)即使如此,英军仍于18日穿过阿尔詹塔峡谷。波兰部队起先遇到德军第一伞兵师的顽抗,随后终于战胜了这些异常骁勇的部队。
美国第五集团军的进攻,开始时由于天气不好,特别由于支持他的空军无法起飞,再加上在它突破平原和打到波伦亚以前,必须翻过其余的几个山脊,所以推迟到4月14日。15日,它的进展加速了,这得力于同盟国空军投掷了二千三百吨炸弹——这是这次战役中的首创纪录。但又有两天时间,德国第十四集团军的抵抗十分顽强;直到17日,美国第四军的第十山地师才得到一次突破机会,并迅速朝着这条极为重要的横向公路(九号公路)推进。不出两天,德军全线崩溃,美军打到了波伦亚近郊,而他们乘胜追击的前进部队,这时正向着波河横扫推进。
菲廷霍夫的大部分部队都上了前线,他只有很少的后备部队——燃料更少——来阻遏同盟军的渗透。那时已无法稳定战局或使他的部队脱身,唯一拯救他们的办法是撤退——一次长距离的撤退,而希特勒却已拒绝了赫尔将军提出的建立灵活防线的建议(即从一条河到另一条河的战略撤退),这个建议有可能使英国第八集团军的进攻徒劳而无功。4月14日,菲廷霍夫要求希特勒批准赶在美军发动攻势前及时撤退到波河,但这要求被拒绝。20日,他只好自作主张,命令其部队作这样一次撤退了。
那时,撤退已经太迟了,同盟军的三个装甲师,在两次扫荡战中,已把绝大部分敌军切断和包围了。虽然许多德国官兵设法游过那条宽阔的河流逃命,但是,他们再也没有条件修筑一道新的防线了。27日,英军渡过了阿迪杰河(Adige),并渗入了掩护威尼斯(Venice)和帕多瓦(Padua)的威尼斯防线(Venetian Line)。
美军进展还要迅速,一天前就攻占了维罗纳(Verona)。再前一天,即4月25日,爆发了游击队总起义,德军到处挨打。到4月28日,阿尔卑斯山口统统被封锁,也就是在这一天,一支游击队在科摩湖(Lake Como)附近抓到了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克拉蕾塔·佩塔奇(Claretta Petacci),随即把他们枪毙了。德军那时到处投降,25日以后,同盟军不论在什么地方追击,都只受到很少抵抗。到29日,新西兰部队进抵威尼斯,5月2日到达的里雅斯特,他们在这里要对付的,主要是南斯拉夫人而不是什么德国人了。
事实上,幕后的投降谈判,早在2月份就已开始,这是由德方在意大利的党卫军头目卡尔·沃尔夫将军(General Karl Wolff)发起的,而同盟国方面则由美国驻瑞士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OSS)局长艾伦·W·杜勒斯(Allen W. Dulles)主持。最初,谈判通过意大利和瑞士的中间人进行,随后也就面对面地谈判了。沃尔夫发起谈判的动机,看来一方面希望避免在意大利继续造成无谓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希望同西方列强结盟以抵制共产主义——这种动机是许多德国人都有的。沃尔夫之所以地位重要,除了他能控制党卫军的政策外,还在于他负责指挥战线后方的地区,这样,他就能抵制希特勒打算建立阿尔卑棱堡作为最后据点的这种企图。
谈判被耽搁和复杂化了,原因在于:在德国方面,菲廷霍夫受命取代凯塞林,在同盟国方面因为俄国要求参加谈判,并且象这种幕后密商常见的那样,双方都互不信任和倍加小心。尽管3月的几次讨论是富有希望的,但到4月初,卡尔·沃尔夫的活动却为希姆莱所冻结。这样一来,菲廷霍夫虽然到了4月8日还在考虑投降的途径,但已无法及时做到,以防止同盟军的春季攻势。
在4月23日的一次会议上,菲廷霍夫和沃尔夫一致做出决定,不顾柏林发下的继续抵抗的命令,还是要进行投降谈判。到25日,沃尔夫命令党卫军不要抗拒游击队的接管工作,而格拉齐亚尼元帅则表示愿意代表意大利法西斯部队投降。4月29日下午2时,德国使节签署了一项文件,规定在5月2日中午12时(意大利时间为下午2时)无条件投降。尽管到最后一分钟凯塞林还在进行干预,但这一投降书仍在那天正式生效——这比德军在西方投降早了六天。同盟国所以能确保胜利,固然全靠军事上的成功,但通过这条渠道毕竟为战争的早日结束铺平了道路,从而减少了生命的损失和物质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