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高潮·第十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远东高潮·第十六

远东高潮·第十六

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国)

出自————《战争通史

   从1931年起,日本一直在亚洲大陆张牙舞爪地扩张据点,蹂躏因内战而力量削弱的中国,并损害英美两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那年,日本侵入满洲,并使之沦为日本的卫星国。1932年,日本渗入中国本部,从1937年起,总是力求控制这一广大地区,但陷入游击战争的罗网,疲于奔命,最后终于找到解决办法,就是进一步向南扩张,以堵塞中国的外来供应。

   1940年,希特勒征服法国和低地国家之后,日本趁法国无能为力,胁迫法国同意他们“保护性”地占领法属印度支那。

   1941年7月24日,罗斯福总统反手回击时,要求日军撤出印度支那。为了坚持要求,还在26日发布命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停止石油供应。丘吉尔同时采取行动。两天后,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经说服照样办事。正如丘吉尔所指出的,这意味着“日本一下子就被剥夺了生命悠关的石油供应”。

   远在1931年的历次讨论中,始终认为这样一个致命的打击将迫使日本作战,否则日本就要崩溃,或者放弃侵略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把战争推迟了四个多月,一面试图通过谈判取消石油禁运。美国政府拒绝取消禁运,除非日本不但撤出印度支那而且撤出中国。任何一个政府,特别是日本政府,决不可能忍受这样的耻辱条件和这样“失面子”的事。因此,从7月最后一周起,大可期待太平洋上随时都会爆发战争。处于这样的情况下,美英两国总算走运在日本动手之前能有四个月的宽限日期。但两国都没有趁此间歇作好防御准备。

   1941年12月7日晨,六艘航空母舰组成的一支日本海军部队,对夏威夷群岛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Pearl Harbor)进行了毁灭性的空袭。这一袭击是在宣战之前进行的,承袭了1904年袭击旅顺口的先例,日俄战争就是以袭击旅顺口开始的。

   在1941年初之前,日本历来有这样的计划:万一同美国开战,就要使用南太平洋的主力舰队,配合对菲律宾群岛的进攻,以迎战横渡太平洋来解救当地守军的美国舰队。美国料想日本会采取这一行动,由于日本最近占领了印度支那,美国这样的想法已变本加厉。

   与此同时,山本海军大将却酝酿了一个偷袭珍珠港的新计划。突击部队经千岛群岛,绕个大圈子,人不知鬼不觉地从北面南下夏威夷群岛,然后,趁日出之前,在离珍珠港约三百英里的地方,用三百六十架飞机发动进攻。美国八艘战列舰中有四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仅仅花了一小时有余,日本就控制了太平洋。

   靠了这-袭击,日本扫清从海上连续进犯美英荷三国在太平洋领土的道路。当时, 日本突击部队主力驶向夏威夷群岛,其他海军部队护送运兵船队进入西南太平洋。几乎与空袭珍珠港同时,日军在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分头登陆。

   马来半岛的进攻目标,是英国在新加坡的大海军基地,但并没有试图从海上进攻——守方原来打算应付的就是这种进攻。日军采取了迂回曲折的进攻方式。一支部队在马来半岛东北岸的哥打巴鲁(Kota Bharu)登陆,目的是占领机场和转移目标;主力部队则在新加坡以北约五百英里的马来半岛暹罗地峡登陆。日军从马来半岛东北端的这些登陆地点,象潮水般涌向西岸,陆续包抄英军企图阻击他们的防线。

   日军不仅因为出人意料地选了这样一条艰难道路,并且因为茂密草木往往使他们便于出人意料地渗透而得到好处。英军几乎节节败退了六个星期,终于1月底被迫撤出大陆,退到新加坡岛。2月8日晚,日军渡过一英里宽的海峡发动进攻,在多处登陆,沿着一条广阔的战线又一次展开渗透。2月15日,守军投降,从而也失去通向西南太平洋的要冲。

   日军的另一场较小战斗,是从12月8日起进攻英军在香港的基地,到圣诞节,日军已迫使这个英国殖民地及其守军投降。

   对菲律宾群岛主岛吕宋的进攻,是先在马尼拉的北面各地登陆,紧接着又在这一首府的后方登陆。在这一使人顾此失彼的行动影响下,再加上两面夹击的威胁,美军在12月底前放弃吕宋岛的大部分地区,退到小小的巴丹(Bataan)半岛。恰好相反,在那里,美军只有一条缩狭的战线容易遭受正面进攻,所以坚守到4月才被击溃。

   远在这以前,甚至还在新加坡陷落之前,日军的侵略浪潮已席卷马来群岛。1月11日,日军在婆罗洲和西里伯斯(Borneo and Celebes)登陆,24日又开到更强大的部队。过了五个星期,日军翼侧包抄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心脏爪哇(Java),使之沦为孤岛,于3月1日发动进攻。仅仅一星期,整个爪哇就象一只黄熟梅子落到他们的手里。

   但是,澳大利亚似乎即将遭受的威胁,倒没有出现。日军当时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向西面大举进攻,以征服缅甸。从泰国向仰光展开宽大正面进攻,是他们征服整个亚洲大陆上的主要目标,也是瓦解中国抗战力量的间接手段。因为英美供华物资都在仰光这个港口入口,经滇缅公路运往中国。

   另一方面,这精心策划的行动,也是为了完成征服通往太平洋的西方门户,并在日后英美试从陆路发动进攻所走的主要通道上横拦一道牢固屏障。3月8日,仰光陷落;再过两个月,英军被逐出缅甸,越过崇山峻岭,退回印度。

   这样,日军终于有了天然坚固的掩护阵地,凡是企图夺回缅甸的反攻都会遭受重重困难,也必然旷日持久。

   同盟国经过很长时间才集结了足够的兵力,从东南端开始收复日本占领的土地。在这方面,他们由于保全澳大利亚而得到好处,因为有了澳大利亚,他们就有了个接近一连串日本前哨据点的大规模基地。

   日本是欧美之外的唯一先进工业国,因为从1868年起,在明治天皇治下,开始迅速维新。不过,骨子里日本社会仍然是“封建的”,在那里受人崇敬的是武士,而不是工商业人士。天皇奉为神明,统治阶级拥有无上权力,而且军人的势力极大。他们非常爱国,往往剧烈排外,希望他们国家统治整个东亚,特别是统治中国。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他们通过恐吓和暗杀,实际上已掌握决定日本政策的权力。

   日本自维新以来从未打过败仗,这一事实对日本处理军政问题大有影响。在1904-1905年对俄战争后,日本人民普遍相信日本无敌于天下。日俄战争时,无论在陆上海上,日军都所向披靡,也都表明欧洲人对其余世界民族的统治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日本从1902年以来为英国的盟邦,于1914年8月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青岛和山东,还有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马绍尔(Marshall)、加罗林(Caroline)和马里亚纳(Mariana)等三群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认可日本的战争果实,这样日本就成为太平洋西岸的一霸。尽管如此,日本人民对战争果实并不满足,还是认为日本和意大利同样是穷(Have-not)国。因此,日本终于感到和德意两国有共同之处。

   这种失望情绪大概始于1915年 [ 注:原文如此,似乎应为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二十一条”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 ,当时,在美国的反对下,日本不得不撤回“二十一条”,控制中国的企图便无法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从1895年中日战争起,中国一直是日本陆军的主要目标。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国防政策与海军的意见一致,称美国为头号潜在敌人,但是陆军向来更怕苏俄,认为苏俄在远东的庞大地面部队对日本的大陆计划威胁要大得多。

   后来,在1921-1924年间,日本遭到了一连串的屈辱。首先是英国婉言谢绝与日本重新结盟。所以有此决裂,多少是因为有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计划,不过,英国是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才断然做出这一决定的。日本把这事看作是对它的侮辱,是白种人联合起来反对它的征兆。其后,美国一再采取立法手段限制日本移民,结果,通过1924年法案,将亚洲人都排斥在移民之外,日本就更加愤怒。日本对这种双重的“失面子”极为怨恨。

   与此同时,英国宣布在新加坡建立一个可容纳一支作战舰队的远东海军基地的计划。这显然是为了对付日本的,日本也理解为挑衅。

   这一切都对日本政界首脑有着不利的影响。由于他们同意1921年华盛顿海军限制条约规定日本与美英作战舰队的比例为3-5-5,他们遭到的攻击就越来越多。再则,他们赞同将山东省归还中国,随后又签署了保证中国领土完整的1922年九国公约,这样也就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华盛顿条约对日本后来的扩张行动实际上反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这个条约削弱了在太平洋上阻遏日本的力量——原来打算在那里建立的美英海军基地或者推迟建立,或者防务薄弱。日本在公开宣布废弃这个条约之前的十三年中,要偷偷违背大炮火力和舰艇吨位的限制,倒不困难。

   比较开明的日本政界首脑,还遭到1929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因为这一打击对日本特别沉重,结果引起不满,军人便能乘机推行扩张是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主张。

   1931年9月的“沈阳事件”,使当地日本陆军首脑既有借口又有机会向满洲进行扩张,使之沦为日本的傀儡国——满洲国。根据条约驻守在南满铁路的日军,以遭到进攻威胁进行自卫为借口,进攻沈阳及其附近的城镇,并解除当地中国军队的武装。事情本来就不明不白,又被掩盖得真相不明,这样,日本就在其后几个月中占领了整个满洲。无论国际联盟和美国都不承认这一占领,日本不堪抗议和到处提出批评的刺激,在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三年后,日本同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一起参加反共产国际公约。

   1937年7月,在芦沟桥发生了一次所谓冲突(这是又一个十分可疑的“事件”),日本关东军便进犯中国的华北地区。在其后两年中,日本继续并扩大侵略,但是,在同蒋介石统率下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泥坑中越陷越深;1937年夏进攻上海时遭到挫折。不过,结果对日本反而有利,因为这样日本只得纠正战术上的错误并压制远在日俄战争起就往往冒出头的自负心理,虽则是直到1939年8月后才这样做的。当时为了有争议的西满边境同苏联发生冲突,在苏军手下又一次吃到了苦头。这一次,在诺门坎(Nomonhan)地区,苏联于1939年8月调来五个机械化旅和三个步兵师,把约一万五千名日军包围起来,使日军损失一万一千余人。

   同月,德苏签订条约这个意外消息引起了时局的突变,日本政府又恢复温和色彩。但是,这一反应仅仅维持到1940年希特勒征服西欧为止。1940年7月,在陆军的扶植下,成立以近卫公爵为首的亲轴心政府。这样,日本对中国就加速扩张,并在9月底和德意两国签订了“三国公约”(Tripartite Pact),公约上规定,凡是新参加同盟国的国家,三国都要反对,这是一个旨在反对美国干涉的条约。

   1941年4月,日本因同苏俄签订了一个互不侵犯条约而进一步安心。这样,日本才有可能抽调部队投入向南扩张的战斗,尽管如此,日本对俄国及其意图仍然抱有戒心,因此,只抽调十一个师作南进之用,而把十三个师留在满洲,二十二个师留在中国。

   7月24日,日本在维希政府(Vichy Government)的勉强同意下,接管法属印度支那。两天后,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所有日本资产,接着,英荷两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同样行动。这一来,三国就同日本停止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

   日本平时消费的石油,百分之八十八是进口的。在禁运开始时,石油库存只够维持三年的正常用量,或一年半的全面战争消耗。再则,根据日本军部估计,中国战争需要三年才能结束,而石油库存不到三年就将耗尽,因此在中国取得胜利看来特别重要。剩下来的唯一来源是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据估计,荷兰大概会在该地区被占领前就破坏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可以在国内库存尚未消耗殆尽之前就修复使用。爪哇和苏门答腊的石油供应将会挽救这个局面,并能结束征服中国的战争。

   征服该地区(包括马来亚在内),还可以取得全世界五分之四的橡胶产量,三分之二的锡产量。这不仅对日本是一个很宝贵的收获,而且对于敌方的打击比损失石油还要严重。

   日本首脑在面临贸易禁运时,必须考虑这些主要因素。除非能够说服美国取消禁运,否则只有一条路好走,要末丢掉野心,这样,国内陆军就可能发动政变;要末夺取油田,同白人大国开战。非此即彼。日本如果继续侵华战争,而撤出印度支那,并停止向南扩张,也许可以在禁运上得到一点缓和,但是日本力量将削弱,万一美国进一步提出要求,就更难以抵制。

   要孤注一掷,自然难免犹豫,这也许可以解开这样的一个谜:为什么日本迟迟才动手,拖延了四个月才做出决定。日本军界首脑也天生希望有充分时间来完成准备工作,并对将要采取的战略问题展开长时间的争论。有一派人甚至持乐观的态度,抱着希望,并且提出,如果日本仅仅夺取荷英两国领地,美国就可能继续袖手旁观。

   8月6日,日本恳求美国取消禁运。同月,美国决定:一旦发生战争,将坚守整个菲律宾群岛;而日本却要求美国向菲律宾停止输送增援部队。美国断然拒绝,并警告日本不得再行侵略。

   日本国内又经过两个月的争论,近卫公爵政府为以东条英机将军为首的内阁所取代,这可能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尽管如此,争论还是拖了很久,一直到11月25日才做出战争的决定。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据报告说石油库存总量从4月到9月减少了四分之一。

   即使在那时,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海军大将还在同一天接到命令:在华盛顿的继续谈判万一成功,就要取消对珍珠港的袭击。

   1941年12月太平洋上的海军实力综合如下表: [ 注:数字引自罗斯基尔:《海战》,第1卷,560页。 ]
主力舰 航空母舰 重巡洋舰 轻巡洋舰 驱逐舰 潜艇
英帝国 2 1 7 13
美国 9 3 13 11 80 56
荷兰 3 7 13
自由法国 1
同盟国总计 11 3 14 22 100 69
日本 10 10 18 18 113 63

   值得注意的主要一点是,虽然双方在绝大部分项目方面几乎旗鼓相当,但是日本在关键性武器——航空母舰方面却大占优势。此外,这样的一张表也不能说明质量的差别。日本舰队组织严密,训练良好,特别在夜战方面更是训练有素;不象同盟国那样有着指挥和语言上的困难。在同盟国的两个主要基地珍珠港与新加坡之间的海上距离,长达六千英里。在物质上日本海军要好得多;有许多较新的舰艇,其中大部分装备较好,速度较快。在主力舰中,只有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在这些方面可与较好的日本战列舰相匹敌。

   在陆军实力方面,日本总共有五十一个师,在西南太平洋作战中只动用其中十一个师。作战部队不到二十五万人,连同后勤部队大概总数约四十万人。同盟军人数较不准确。日本在决定进攻时,估计英军在香港有一万一千人,在马来亚有八万八千人,在缅甸有三万五千人,合计十三万四千人;菲律宾群岛共有美军三万一千人还有菲律宾军约十一万人;荷兰有正规军二万五千人,民兵四万人。从表面上看,只占这样一点优势而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似乎是一场大胆的赌博。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赌博,因为日本控制着海空,常常会造成数量上的局部优势,加上经验较多,训练较好,特别在两栖登陆、丛林战和夜袭方面,更是如此,所以日军的优势就大增特增。

   在空军实力方面,第一线陆军飞机总数为一千五百架,日本只动用其中七百架,但得到驻在台湾基地的第十一航空大队的四百八十架海军飞机的增援,此外还有指定袭击珍珠港的三百六十架飞机。舰队航空母舰原来指定为南方作战提供空中掩护,事实上也必须如此。但是,在11月,离战争只有四个星期前,零式战斗机(Zero Fighter)增长了航程,可从台湾飞四百五十英里到菲律宾,再飞回台湾,航程大大超过同盟军所有的战斗机。因此,航空母舰就可以腾出来,供袭击珍珠港之用。

   同日本这支强大的空军对抗的,是美国在菲律宾群岛的三百零七架作战飞机,包括三十五架B17型远程(但其他性能较差的)轰炸机;英国在马来亚有一百五十八架第一线飞机,大都是旧式的;荷兰在其领地里有一百四十四架飞机;那时英国在缅甸只有战斗机三十七架。日本由于质量上占优势,特别是零式战斗机质量上占优势,数量上的优势益发加强。

   日本在这样岛湾遍布的海洋区域作战,还大大得力于两栖战的展开。他们的一大弱点是商船队的规模较小,只有六百零几万吨,但直到战争后期,这并没有成为一个致命弱点。

   总之,日本发动战争时,各方面都大占优势,特别在质量方面。在战争初期,唯一的真正危险,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有可能及时干预,可是,他们出击珍珠港后,这一危险就排除了。

   情报是另一因素,不过在估计双方力量均势时,很少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说来,日本在这方面是有一手的,因为事前就对这个区域作了长期和周密的调查研究,但是同盟国有一个极大的有利条件,因为在1940年夏美国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密码(这是威廉·弗里德曼上校(Colonel William F. Friedman)的功劳)。从那时起,无论日本外务省或者大本营的密电,美国都看得懂;在战前谈判期间,日本的最新建议还没有提出,美国就已经知道。只有进攻的确切日期和进攻的地点没有通知日本大使。

   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出乎美国意外,但是,美国了解日本密码本来就是一大基本的有利条件,后来美国又学会更好地运用这一知识,这样就更成为有利条件了。

   日本的战略是适应攻守这一双重目的的,就是要取得所需的石油供应,以便战胜中国,并以这一摧枯拉朽之势割断中国坚持抗战所需要的物资的供应来源。日本首脑不顾冒险,向美国这个潜在力量远远超过日本的大国挑战时,为欧洲局势的变化所鼓舞;那里的轴心国当时已几乎控制整个欧洲大陆,而苏俄不堪希特勒的猛攻,陷入困境,简直无法干预远东的局势。如果日本可以实现美梦,从北面的阿留申群岛(Aleutian Islands)绕到南面的缅甸形成一个同中心的防御圈,那末就大可期望,美国如无法突破这个防御圈,最终也会承认日本掠夺的果实,并同意建立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这个计划与希特勒的设想基本相似,希特勒以守为攻,企图从阿尔汉格尔(Archangel)到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建立一道防御屏障,把亚洲拒之门外,并远离其边境。

   日本的计划原来是先夺取菲律宾群岛,再等待美军从托管岛屿前来收复时,集中部队予以击退。(根据三阶段的作战计划,日本估计在五十天内占领菲律宾群岛,在一百天内占领马来亚,在一百五十天后占领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但在1939年8月,山本海军大将,一个笃信航空母舰威力的信徒,任命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他一眼就看出,必须立即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他称之为“对准日本咽喉的一把匕首”),使之瘫痪,并推迟其反攻。日本海军幕僚监部对此多少抱有怀疑,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由于时间表,再加上地区时间差别(在夏威夷是12月7日星期日,而在马来亚却是12月8日星期一),开始进攻问题就变得复杂了。但是,日本作了这样的安排,一切主要战斗都要在格林威治平时(Greenwich Mean Time)17时15分至19时之间开始,所有进攻都要照当地时间在清晨展开。

   美方长期以来就认为放弃菲律宾群岛在政治上是可悲的,但是,军事上的考虑占了上风,即这些岛屿离夏威夷的珍珠港有五千英里,无法防守,因此计划只准备在吕宋岛首府马尼拉附近的设防的巴丹半岛保持一个据点。可是,在1941年8月,计划作了变更,决定保卫整个菲律宾群岛。

   引起这个变更的一个因素,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的压力。他从1935年起担任菲律宾政府的军事顾问,后来在1941年7且奉召返回美国陆军复役,并任命为远东总司令。罗斯福总统对麦克阿瑟的判断力有高度评价,早在1934年他亲自把麦克阿瑟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四年任期延长一年,便可见一斑。另一个因素是,罗斯福总统终于认为,既然德国已在俄国拔不出腿来,他就可以放手对日本采取比较强硬的态度,在实行石油禁运时,他正是这样做的。第三个因素是,因制成B17型远程轰炸机而引起的乐观情绪,就是指望这种轰炸机不仅能轰炸台湾,而且还能轰炸日本本土。然而,美国还没有将大量B17型轰炸机增援菲律宾空军,日本就动手了。不仅如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也没有认真考虑到日本会出击珍珠港。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