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进入非洲·第十四
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国)》
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非洲战局出现了双方意料不到的一系列惊人变化,但是未定胜负。这既是一场快速战,又是一场拉锯战,反复出现此起彼伏的局面。年初,英军将意军赶出昔兰尼加,然而,埃尔温·隆美尔将军(General Erwin Rommel)率领的一支德军随即开到非洲,只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就把 英军逐出昔兰尼加。英军只是在小小的托卜鲁克港保留一个据点。虽然隆美尔对托卜鲁克连续两次进攻都被击退,可是英军连续两次解救被围驻军也都遭到失败。双方经过五个月时间的休整,又在11月以更大的攻势进行了一场历时一月之久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胜负,最后,疲惫的德军残部再次被迫退到昔兰尼加的西界。尽管如此,隆美尔在那一年的最后一个星期,还是在边境发动了一次反击,成了英军进攻又一次惨遭败北的预兆。 [ 注:见第九章地图。 ]
1941年3月末,隆美尔发动突击,长驱直入;英方没有料到敌人会这样早就发动进攻,因而震惊不小。3月2日,韦维尔在得到德军开始到达的黎波里的告警之后,向伦敦参谋长委员会送去一份局势估计报告,他强调指出,德军至少必须集结两师兵力,才能大举进攻,并断言,由于存在种种困难,德军“在夏末秋初未必会发动这样一次进攻”。与此相反,丘吉尔在电报中表示担心德军不会等到按部就班地集结好部队才动手,并且深深感到有必要反攻,只是他对当前英军的能力过于乐观。3月26日,他致电韦维尔说:
我们对德军迅速进犯阿盖拉当然担心。哪里不作抵抗,就朝哪里推进,这是他们的习惯。想必你只是在等待乌龟头伸长了,再把头砍掉。让他们及早尝尝我们的厉害,看来是极其重要的。 [ 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卷,178页。 ]
可是,无论在技术上和战术上,都谈不到厉害。尽管驻守前方地域、已经遭到削弱的第二装甲师仍旧有三支装甲部队 [ cdhyy注:钮译本称为“团”。 ] ,而隆美尔只有两支;尽管装炮坦克(Gun-Armed Tank)在数量上也占优势,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英军坦克手俘获的意大利M13型坦克,全部用来补充英国巡逻坦克(Cruiser Tank)缺额的,而所有坦克几乎都已严重损坏。由于韦维尔指示:“如果受到攻击”,就后退,并“打一场拖延战”,这样一支拼凑起来的部队就更少取胜的希望。原因是,3月31日隆美尔一开始进攻,英军就放弃了阿盖拉东面的咽喉要地,这样,一方面给隆美尔进入辽阔的沙漠地区打开了大门,使他在进攻的路线和目标上大有选择的余地,从而引起英军的混乱,另一方面,如此紧张的调遣,英军也胜任不了。在其后数天内,隆美尔不让英军有丝毫喘息机会。英军的大部分坦克,并不是在作战中损失的,而是在持续不断的一连串溃退中或因机件失灵或因汽油耗尽才损失的。
不到一个星期,英军从昔兰尼加西界阵地后退了两百多英里。不到两个星期,英军在昔兰尼加的东界(即埃及的西境)后退了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卜鲁克的部队。英军决定坚守这个小港;保留这一阵地作为“敌人的肉中刺”,这两点对以后十二个月的非洲战局是影响深远的。
这一迅速扩大的崩溃,自然动摇了英方官兵的信心,又使他们过高估计攻方的力量。从远处看,是比较容易考虑到敌人的有限力量和战略弱点的。丘吉尔在伦敦对此作了充分估计,于4月7日致电韦维尔说:
你定能守住建有意军永久性防御工事的托卜鲁克,至少能守到敌人开来强大的炮兵部队为止。看来很难设想敌人能在数周内开来炮兵部队。敌人既要围困托卜鲁克,又要进攻埃及,势必要冒很大风险,因为敌人注意到我们能从海上增援并威胁其交通线。所以,看来托卜鲁克是我们应当死守而决不能考虑撤退的地方。我乐于听到你的意见。 [ 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卷,183页。 ]
韦维尔原已决定尽可能守住托卜鲁克,但是,他在8日从开罗飞抵那里后,却报告说形势已大为恶化,听起来他对能否守住那一地方缺乏信心,因此,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时,起草了一个口气更加强硬的电报,说:“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电报发出之前,韦维尔又报告说,他决心暂时固守一阵,并在边境集结一支机动部队以牵制敌人和减轻压力,同时尽力在后方二百英里的“马特鲁港地区,按照原计划布防”。多亏托卜鲁克守军顽强抵抗,最后总算没有继续撤退,只是经过将近八个月时间,托卜鲁克方才解围。
要塞守军大都是从班加西地区安全撤出的莫斯黑德将军(General Morshead)指挥下的第九澳大利亚师。此外还有(第七澳大利亚师的)第十八步兵旅从海上开来,随后到达的还有第一和第七皇家坦克联队的分遣队,以此编成一支拥有五十多辆坦克的小装甲部队。
隆美尔的进攻始于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即4月11日,先是进行一些试探性突击。在复活节后的星期一清晨,向托卜鲁克港外约九英里的地方,即三十英里环形防线的南面中央一带大举进攻。德军突破一些薄弱的防御工事,打前锋的装甲营向北推进二英里,但在当地为守军炮火所阻,于是好不容易从狭窄的孤立占区退出,损失十六辆坦克,而投入作战的坦克总数是三十八辆,由此可见隆美尔实力的不足。16日,意军发起进攻,但很快就被打垮;在一个澳大利亚营的反击下,有近千人投降。
罗马的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对隆美尔的深入进攻早已感到不安,现在请求德国最高统帅部对他的主动冒险行径和传说的侵埃企图加以约束。凡是可能需要增援的海外作战,德国总参谋长哈尔德也急于抑制,免得削弱主要战场上的德国兵力,因为当时那里的德军正在准备入侵俄国。同时他又天性不喜欢希特勒有意支持象隆美尔那样不照总参谋部方案行事的骠悍将领。所以,哈尔德派遣他的副手保卢斯将军(General Paulus)前往非洲,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嘲讽的,“去阻止那个军人彻底发疯”。保卢斯到了非洲,进行了视察,但在提出忠告后,他就批准对托卜鲁克重新发动攻势。
4月30日展开了攻势。那时第十五装甲师的一部分先遣部队(但不是坦克团)已从欧洲开来增援第五轻装甲师。这次打击的目标是防御工事的西南角,并趁黑夜进攻。到5月1日黎明,德国步兵已攻破一英里多宽的地方,接着,打头的一批坦克潮涌般向十英里外的托卜鲁克挺进。前进一英里后,想不到竟陷入一个作为陷阱而新设的地雷阵地,四十辆坦克中有十七辆开动不了,但在炮火下修好履带后,除五辆外,全部安然驶回。第二批坦克和步兵潮涌一般沿着环形防线背面,转向东南方,翼侧卷击防御工事。可是,从侧面推进近三英里后,却遭到部署在布雷区后面的大炮炮轰、英军二十辆坦克的反击和当初未能拿下的几个澳军据点不断的抵抗,在这三方面的配合攻打下,终于止步不前。至于来接应的意军,都来得慢而退得快。
第二天,德军开始进攻时拥有的七十多辆坦克中,只剩下三十五辆还可以作战,进攻只好停止。3日晚,莫斯黑德调动后备步兵旅进行反攻,但是又遭到失败,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环形防线的西南角仍旧掌握在隆美尔的手中,可是,他的兵力显然不足以夺取托卜鲁克,所以,保卢斯在回国前做出决定,不准重新发动进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围困的局面,一直拖到年尾。在此之前,韦维尔虽曾两次力图击退隆美尔并解救被围的守军,但是都失败了。
韦维尔在5月中旬发动第一次进攻,其代号为“短促作战计划”(Operation Brevity),由此可见这次进攻带有试探性质,不过,对6月中旬的第二次进攻——“战斧作战计划”(Operation Battleaxe),却付出较大的力量,也寄予较大的希望。为了保证这次进攻胜利,根据丘吉尔的建议,冒了不少风险,一是,不顾当时保卫英国的部队装备仍然很差,希特勒也还没有转而进攻俄国;二是,不顾通过地中海航道运送这支增援部队会遭到敌人空军的“夹击”。尽管冒了这些风险,结果却还是得不偿失。
丘吉尔所以甘冒这样的双重风险,是为了力图在非洲取得胜利,并保持英国在埃及的地位。希特勒和哈尔德的态度则截然相反,他们一致企图减少德国在地中海战场上的负担。10月间,托马将军(General von Thoma)奉派前往昔兰尼加察访时,报告说,为了保证入侵埃及成功,需要四个装甲师,只要这样一支兵力就够了,可是,这样规模的支援,希特勒既不愿提供,墨索里尼也不愿接受。隆美尔的小小两师兵力,只是在意军战败后,为了保住的黎波里才派遣去的。尽管他用这样小的一支装甲部队已经显出他能发挥多么大的威力,但是希特勒和哈尔德仍不愿给他提供少量增援,而隆美尔只要有这点增援,就大有可能取胜。由于拒不增兵,他们就没有可能趁英军力量还薄弱之时征服埃及并将英军逐出地中海区域;到后来反而使他们承受大得多的负担和牺牲。
英国尽管仍然缺少兵源,可是在4月间已集结大批装甲增援部队,编成一支护航队,准备派往埃及。护航队将要启航时,韦维尔于4月20日打来电报,强调形势严重,迫切需要更多的装甲部队。丘吉尔立即提出建议 [ 注:当天,丘吉尔在给参谋长委员会的私人备忘录中尖刻地写道:“中东战争是胜是败,苏伊士运河是否丧失,我们在埃及集结的大量部队是否遭到挫折或败北,通过红海与美国合作的一切希望是否落空,这一切可能全系在几百辆装甲车辆上面。只要有可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这几百辆装甲车辆运到那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卷,218页。) ] ,并说服参谋长委员会予以同意。他的建议是,五艘装运坦克的快速舰艇应在直布罗陀向东开,走地中海那条捷径,这样,到达的时间可以缩短将近六个星期。他还坚持扩大增援的规模,包括一百辆最新式巡逻坦克,不过,帝国总参谋长迪尔将军(General Dill),却反对从国内的单薄兵力中抽调这样多的力量,来对付可能发生的春季入侵。
这个“老虎作战计划”(Operation Tiger)是自从1月地中海出现德国空军后第一次设法在那里通过一支护航队的计划。多亏下雾天气,护航队才顺利通过,而没有遭到敌机的轰炸。虽则有一艘载有五十七辆坦克的船在经过西西里海峡时中水雷沉没,但是其他四艘都在5月12日安抵亚历山大港,共载有二百三十八辆坦克(一百三十五辆马蒂尔达坦克,八十二辆巡逻坦克,二十一辆轻坦克),比韦维尔为了保卫埃及而凑集起来的坦克多出三倍。
但是,韦维尔没有等待大量增援到来,就决定趁隆美尔在托卜鲁克遭到挫折和据报严重缺乏补给,把集结在边境附近的杂牌军交由戈特准将(Brigadier Gott)指挥,试行出击。这就是“短促作战计划”。韦维尔的第一步打算是收复靠近海岸的边境阵地(他知道那些阵地的防守力量薄弱),并在敌人增援阵地守军之前,出其不意地消灭守军。他的希望不仅如此,正如他在5月13日打给丘吉尔的电报中所说的:“如果得手,将考虑立即由戈特的部队与托卜鲁克的守军联合作战,把敌军赶到托卜鲁克以西。”
英军为戈特部队配备出击力量,开来了两支坦克部队:第二皇家坦克联队(有二十九辆经过整修的老式巡逻坦克)和第四皇家坦克联队(有二十六辆马蒂尔达坦克,装甲厚,但速度较慢,正式列为“步兵坦克”)。有着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支援大队的第二皇家坦克联队,规定绕过设防阵地的沙漠一侧到西迪阿扎伊兹,并堵塞敌军的增援和退路。第四皇家坦克联队则规定带领摩托化的第二十二警卫旅(Guards Brigade)担任正面进攻。
经过三十英里的夜行军后,英军在5月15日清晨出其不意地直捣哈勒法亚山口(Halfaya Pass)顶上的意军据点,俘获几百人,不过在围攻时,有七辆马蒂尔达坦克被守军的炮火击毁。其他两个据点,韦德井(Bir Waid)和穆塞德(Musaid),都很快就被占领。可是到达卡普措堡前,敌军惊魂已定,一支德国战斗部队从侧面插入,打乱了攻势。英军虽然终于占领卡普措堡,但后来又退出了。与此同时,向西迪阿扎伊兹的迂回行动,也在敌人反攻的威胁下而告吹。另一方面,在边境的敌军司令官对这次貌似强大的攻势震动极大,就此开始撤退。
这样,夜幕降临时,双方都在后退之中。但隆美尔很快就命令德意部队停止撤退,他正从托卜鲁克匆忙调来一个装甲营;那时戈特已决定退到哈勒法亚(Halfaya),在他接到远地上级统帅部叫他坚守阵地的命令之前,部队早在撤退了。到天亮时,德军发现战场上空无一人,才安心不少,因为调来增援的装甲营汽油已经用完,要等到当天傍晚补充汽油运到后才能开动。
英军一到哈勒法亚,并没有停止退却,只是在那里留下一小支守军。27日,德军马上利用那里一无掩蔽的阵地,从几个方面突然发动围攻,重新占领哈勒法亚山口。这对他们是一个可贵的战果,因为大大阻碍了英军下一个更猛的攻势——“战斧作战计划”。此外,隆美尔还利用间隙,把几组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极有成效地改为反坦克炮,安好炮位,在哈勒法亚和其他前方据点给英军坦克设下陷阱。
这一紧急部署对即将到来的一次战斗的胜负确是至关紧要。那时,将近三分之二的德国反坦克炮,还是大战前五年生产的老式三十七毫米炮,远远不及英国发射两磅重炮弹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对英国的巡逻坦克伤害很小,对马蒂尔达坦克则毫无办法。即使是隆美尔当时拥有的五十多尊新式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也只能在极近距离内打穿马蒂尔达坦克的厚甲。可是,八十八毫米轮动炮,却能在二千码射程内击穿马蒂尔达坦克的前装甲(七十七毫米厚),这样的炮,隆美尔只有十二尊,但他把一组(四尊)部署在哈勒法亚,另一组部署在哈菲德岭——这两个地点都是英军开始进攻时企图攻克的目标。
对隆美尔来说,幸而如此,因为在发动进攻时,他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大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在坦克的数量方面,而坦克是沙漠战中最重要的武器。德国再也没有调来坦克增援过。在这一战开始时,只有一百辆装炮(gun-armed)坦克,而且半数以上都在八十英里外包围托卜鲁克的部队手里。另一方面,“老虎”护航队一到,英军便拥有约二百辆装炮坦克,因而在开始阶段处于四比一的优势。关键是在于:他们能否趁隆美尔把远在托卜鲁克的其余坦克(第五装甲团)调来之前,利用这一优势,将边境一带的敌军打垮。
对英军来说,不幸的是,他们的进攻计划建筑在“以步兵为主”(infatrymind)的基础上,因而减少了胜利的机会。他们把各种类型的坦克混编在一起,更助长了这一趋势,结果是,数量上白白占了优势。
“老虎”护航队一到,韦维尔就能为新的攻势重新配备两个装甲旅,但是,5月中旬的“短促”进攻流产后,剩下的坦克很少,其总数只够在每一旅的三个联队中装备两个联队。 [ 注:丘吉尔极力主张应取道地中海再运去一百辆坦克(这是装备每一旅的第三个联队所需要的数量),但海军部不愿再冒这样的风险。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沉痛地讲到:“在求得内阁对这问题做出决议上,我本来是不会退缩不前的,只是因为韦维尔将军本人对此并不坚持,实际上他是站在对立面的。他这样做等于拆我的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卷,223页。)因此,护航队只好绕道好望角,直到7月中旬才到达苏伊士。 ] 再则,新到的巡逻坦克只够装备一个联队,而早先剩下的巡逻坦克只够装备第二个联队。另一个旅的两个联队都用马蒂尔达坦克——“步兵坦克”装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帅部的决定:在战斗开始时不要集中所有的坦克去打垮前方地域的敌人装甲部队,而只是使用这个旅去协助步兵对敌军设防阵地正面进攻。这一决定的后果对攻势的进展确是一个致命打击。
丘吉尔为“战斧作战计划”所规定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韦维尔很审慎,不相信真有可能取得这样的彻底胜利,但是他说他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托卜鲁克以西”。他给奉命指挥进攻的西沙漠部队(Wester Desert Force)司令官贝雷斯福德-皮尔斯将军的作战令中,就是规定了这一目标。
进攻计划包括三个阶段:一开始,由第四印度师,在(马蒂尔达坦克装备的)第四装甲旅协助下,进攻哈勒法亚-塞卢姆-卡普措设防地区,并以第七装甲师的其余部队掩护沙漠一侧。第二阶段,由第七装甲师动用两个装甲旅向托卜鲁克大规模进军。第三阶段,由这个师会同托卜鲁克守军向西推进。这个计划本身就含有失败的因素。原因是,在第一阶段把一半装甲部队派去协助步兵部队,就很难在敌人从托卜鲁克调来另一个装甲团之前击败敌人前方地域的装甲团,连一半把握都没有;这样英国计划中规定的第二和第三阶段都不大可能达到。
要到达敌军边境阵地,进攻部队必须行军三十英里。7月14日下午出发,到15日凌晨趁着月色走完最后的八英里;战斗以右翼进攻敌人的哈勒法亚山口外围阵地开始。但是守军比5月间作了较好准备,另一方面,照计划规定,要等到天色亮得可以开炮时,坦克才开始进攻,因此失去了奇袭的机会。这个决定所以失败,是因为指定支援进攻哈勒法亚的一组炮结果陷在沙里。天色大亮时,这次进攻中打先锋的马蒂尔达坦克中队开始进入最后一段前进路程,司令官在无线电中发回的第一个消息是:“他们在砸烂我的坦克”。这是他的最后消息。在英军取了个贴切的名称,叫做“鬼门关”(Hellfire Pass)的地方,隆美尔部署了四尊八十八毫米大炮的“坦克陷阱”,英军的十三辆马蒂尔达坦克,只有一辆逃了出来。
与此同时,由整整一个联队的马蒂尔达坦克为前锋,中路纵队穿过沙漠高地向卡普措堡进发。一路上没有八十八毫米炮;面对这一密集进攻的威胁,守军的抵抗垮了下来。英军攻下卡普措堡;敌人发动的两次反攻,都在天黑以前被击退。
但是,以巡逻坦克旅打头阵的左路纵队,企图包抄敌军翼侧,却在哈菲德岭落入隆美尔的坦克陷阱,在那里受到阻击。到傍晚时,重新进攻,结果反而在陷阱中陷得更深,遭到更大的损失。这时,大批德国先遣装甲团已经赶到,从翼侧展开反攻,使剩下的英军坦克不得不徐徐退回边境线。
到第一天黄昏时分,英军坦克已损失半数以上,主要是在两个反坦克陷阱内损失的,而隆美尔的坦克几乎完整无损,从托卜鲁克一调来另一个装甲团,隆美尔就占了优势。
第二天,隆美尔先发制人将托卜鲁克调来的第五轻装甲师全部用来包围沙漠中的英军左侧,同时由第十五装甲师向卡普措猛烈反攻。向卡普措这一反攻被击退了,因为那里的英军有精选的、隐蔽的阵地,有利于防守。但由于德军正面和翼侧的联合进攻,那天英军重新发动进攻的计划被打乱了;到日暮时,德军包围行动所取得的进展使人感到其兆不祥。
第三天凌晨,隆美尔抓紧这一有利形势,把所有机动部队都调到沙漠一侧,一是要以摧枯拉朽的攻势把英军赶到哈勒法亚山口,二是要切断英军的退路。到上午九、十点钟,威胁已很明显,英军高级司令官匆促磋商了一下,就下令击溃的部队赶紧撤退。在卡普措的先头部队几乎是死里逃生;那里剩下的英国坦克部队顽强抵抗,车运的步兵才赢得时间脱身。到第四天早晨,英军已后退三十英里,回到了开始进攻时的那条战线。
在三天的“战斧”之战中,人员的损失是轻微的。英方死伤和失踪的不到一千人,德方也大致相仿。但英军损失九十一辆坦克,而德军只损失十二辆。德军因为占领了战场,得以检修并修复大部分损坏的坦克,而英军在仓卒撤退中只得抛弃许多仅仅因机件发生故障而不能开动、如有时间便可修复的坦克。这一相去悬殊的坦克损失,有力地表明,英军发动这次进攻时所抱有的奢望和远大目标都没有实现。
托卜鲁克一战,“短促作战计划”和“战斧作战计划”,标志着战术趋向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上半个世纪中盛行的防御战,几乎已成落日之势。从1939年9月以来,用快速装甲部队展开进攻,在所有战场上几次三番取得了横扫敌军的胜利,因此无论军民终于都认为防御战本来就是软弱无力的,而且也终于相信只要是进攻战就必然胜利。但是,“战斧作战计划”表明,正如托卜鲁克一战和“短促作战计划”所预示的那样,如果在了解新式武器性能的基础上指挥得当,即使在北非沙漠那样的空旷地区,防御战也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从那时起,随着战争的继续和经验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出,防御战(比较机动形式的防御战)已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样重占优势;敌方只有靠雄厚的兵力或极其高明的作战技巧,打乱双方的力量对比,才能攻破。
可惜“战斧作战计划”的教训,或则忽略了,或则误解了,英军在下一次进攻时才不可能打垮隆美尔并肃清北非敌军。英方高级司令部在其总结中所忽略的最重要一点是八十八毫米炮在防御中所起的作用。他们不相信这种重型高射炮正作反坦克炮之用的报告。直到秋天,他们的坦克在这种炮火下继续遭受重大损失后,他们才迟迟认识到这一事实,但仍固执己见,肯定这样笨重的武器只有安好炮位才能使用。因此,他们没有能够预见到,并进而想出,在下一次进攻时用什么战术来对付隆美尔的防御战术——机动使用八十八毫米炮的防御战术。
英国战斗部队和高级司令官所忽略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敌人日益大胆地把普通反坦克炮和坦克密切配合使用,不仅用于防御,而且用于进攻。在日后的战役中,这样的配合成了主要因素,对战役胜负的影响甚至比八十八毫米炮还大。确实,英方坦克所以遭到相去悬殊的严重损失,经过分析,似乎主要是因为德军的五十毫米反坦克炮比较小巧轻便,德军都放在坦克前面有掩蔽的深凹里。这一点,英军坦克手都不了解;他们弄不懂他们的装甲究竟是坦克炮还是反坦克炮射穿的,也自然免不了认为是从最容易看得见的敌人那里射来的。这个错误的推论结果导致一个错误的信念,他们认为他们的坦克和坦克炮不及敌人,从而普遍失去信心。
在回顾夏季战局时,除掉忽略的几点之外,还有一个要点也是理解错了,结果,对英军的下一次进攻计划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韦维尔在“战斧作战计划”结束将近三个月后所草拟的公文中,做出这样的结论:“我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在于巡逻坦克和步兵坦克配合作战的困难。……”但事实上,这种配合从来没有试行过,也从来没有试验过是否可能配合。一开始两个马蒂尔达坦克联队就从装甲师抽出来,交给步兵师的司令官指挥;在整个战役中,他自始至终都死揪着这两个坦克联队,而没有遵照原来计划的那样,在第一阶段后就放走。如果能够灵活配合,步兵坦克在坦克战中作为巡逻坦克的强大攻势的基准,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马蒂尔达坦克和A10型巡逻坦克的速度差别很小,在第一次利比亚战役和这次“战斧作战计划”中,都同较快的巡逻坦克很好配合过。事实证明,德军在这次和后来的战役中,都能够把各种类型的坦克配合使用,其速度差别之大,与英国较快的巡逻坦克和马蒂尔达坦克之间的差别一样。
可惜英军不经试验就认为配合过于困难,因此,在下一次进攻时,还是把巡逻坦克旅和步兵坦克旅完全分开,以致在那一战中英军分成两路各自作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