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吞挪威·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侵吞挪威·第六

侵吞挪威·第六

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国)

出自————《战争通史

   波兰征服后的六个月虚假平静,突然以一声霹雳而告终。这声霹雳不是出现在云雨密集的中心,而是在斯堪的纳维亚的边缘。挪威和丹麦的和平国土受到希特勒的闪电式袭击。

   4月9日报上转载了这则消息:上一天英法海军进入挪威水域,并在那里设置了一个个布雷区——以阻止同     德国通商的船只进入。报上除了对这一先发制人的行动发表贺词加以评论外,还为破坏挪威中立进行了辩解。但是,那天早晨的无线电台广播,却使报上的新闻成了旧闻——因为广播里传来更为惊人的消息:德军正在挪威沿海一系列地点登陆,而且还开进了丹麦。

   德国无视英国海军优势,如此大胆行动,慌得同盟国首脑不知所措。当天下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下院报告时说:德军非但在挪威南岸登陆,也在西岸的卑尔根(Bergen)和特隆赫姆(Trondheim)登陆,他还补充道:“有些报告说德军还在纳尔维克(Narvik)登陆,但我十分怀疑这些报告是否属实。”在英国当局看来,希特勒竟敢在不远千里的北方登陆,简直难以置信,尤其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那一带有力量强大的海军部队——以掩护布雷活动和他们打算采取的其他步骤,所以格外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一定是把南岸的地方“拉尔维克”(Larvik)误写成“纳尔维克”了。

   然而,在这天结束之前,情况已经很清楚:德军已占领挪威首都奥斯陆(Oslo)和所有主要港口,包括纳尔维克在内。几路并进的海上袭击无一不获得成功。

  英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幻想迅速破灭,接着又产生了新的幻想。两天后,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对下院说:

  我的老练顾问都同我看法一致,我们全都认为希特勒先生犯了一大战略错误……斯堪的纳维亚发生的事情,使我们得益非浅。……他在挪威沿海背上了一大堆包袱,因此,在整个夏季,如果必要的话,他就不得不同列强作战,而列强拥有异常优越的海军部队,而且运送这些兵力到战场也比他容易。我看不出他占到了什么相反的便宜……我认为,我们的死敌在一激之下,铸成了战略错误……使得我们大讨便宜。 [ 注:丘吉尔:《战时讲演集》,第1卷,169-170页。 ]

   这番话说得倒漂亮,可是,行动却没有跟上去。英国的反击又缓慢又犹豫又拙劣。海军部尽管在战前轻视空军,但一到作战时,却变得异常小心,就是在他们的干预

   可起决定作用的地方也畏缩不前,决不敢冒丢失船只的风险。军队调动更是迟缓。部队为了驱逐德国入侵军而在好几个地方登陆,但不出两个星期就全部重新上船,只留下纳尔维克一个据点——过了一个月,德国在西欧大举进攻以后,这个据点还是放弃了。

   丘吉尔建立的空中楼阁倒塌了。这些空中楼阁所以建立,是因为基本上没有看准形势,没有看准现代战争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空军对海军的影响。

   丘吉尔的最后一句话比较真实,也比较重要,因为他把挪威描绘成希特勒的陷阱之后,说德国入侵是希特勒“在一激之下”而采取的步骤。大战后,对这次战役最惊人的发现是这一事实:希特勒尽管肆无忌惮,也宁愿挪威保持中立;要不是后来有显著迹象表明同盟国正策划在那一地区采取敌对行动,他一急之下,才入侵挪威,本来他是并不打算入侵的。

   追溯双方的幕后活动过程,是引人入胜的——虽则看到那些心情激愤的政治家在制造浩劫上相互之间往往大有影响,是令人可悲又可怕的。双方采取的第一个明显步骤,是发生在1939年9月19日;那天,丘吉尔(正如他的回忆录所记)迫使英国内阁接受他的方案——“在挪威领海”设置布雷区,从而“阻止挪威从纳尔维克运出瑞典铁矿石”送往德国。他争辩说,这一步骤“在使敌人的军事工业瘫痪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随后给了第一海务大臣(First Sea Lord)通知,据通知说:“内阁,包括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看来都非常赞成这一行动。”

   这是相当出乎意外的事,这也暗中表明,原来英国内阁既不慎重考虑采用什么手段,也不考虑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就有意思赞成这一目标。1918年,英国内阁曾经讨论过一个相仿的方案,但是,在那次,正如官方海军史中所述:

  ……总司令(贝蒂勋爵(Lord Beatty))说,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开进一个幅员虽小但士气高昂的国家的领海,并加以压迫,这将使主力舰队(Grand Fleet)的官兵极为反感。挪威很可能抵抗,如果抵抗,就会流血;这样一来,总司令说,“就会铸成德国在其他地方所犯下的大罪。”

   海员显然比政治家还要谨慎小心,不然,就是英国政府在1939年战争开始时的态度,显然比第一次大战结束时还要莽撞。

   外交部官员却力加抵制,并使内阁明白他们反对侵犯挪威中立的主张。丘吉尔不胜感伤地记载道:“外交部关于中立的论据颇为有力,我争它不过。我继续……在所有场合,尽一切办法,极力鼓吹我的观点。” [ 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483页。 ] 讨论这个题目的圈子越来越大,甚至连报上也探讨了赞成这一观点的论据。正因为如此,德国担心着急起来,而且决定了对策。

   在德国方面,根据缴获的档案记录,第一件有些意义的事是发生在10月初。当时,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Admiral Reader)表示担心,挪威可能向英国开放港口,并向希特勒报告,英国占领挪威,可能带来战略上的不利后果。他还提出,“借助俄国的压力,在挪威沿海取得基地,例如特隆赫姆”,这对德国的潜艇战可能有利。

   但是,希特勒将此建议束之高阁。他正一心计划在西欧发动一场攻势,以迫使法国求和,他也不愿被推进任何节外生枝的军事行动,或被迫分散人力物力。

   俄国在11月底入侵芬兰,这对双方都是一种强烈得多的新刺激。丘吉尔认为有了新的机会,可借援助芬兰为名,来打击德国的翼侧:“我当时欢迎这股有利的新和风,可借以实现我们的主要战略手段,来切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命脉。” [ 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480页。 ]

   丘吉尔在12月16日备忘录中,为这一步骤摆出全部论据,称之为“一大攻势”。他承认,这一来就有可能迫使德国侵犯斯堪的纳维亚,因为正如他所说,“向敌人开火,敌人就会回击”。但是,他继续说:“德国进攻挪威和瑞典,对我们是利多害少。”(他绝不考虑,斯堪的纳维亚各民族因其国土为之变成战场而将遭受何等深重的苦难。)

   然而,多数阁员对侵犯挪威中立一事仍感内疚。尽管丘吉尔强烈要求,他们还是拒绝立即执行他的方案。但是,他们授权参谋长委员会“策划派遣部队在纳尔维克登陆”。纳尔维克是铁路起点,可直通瑞典耶利瓦勒铁矿,并由此深入芬兰。这次出兵,虽则表面目的是援助芬兰,但内在的主要目的却是要控制瑞典铁矿。

   同月,一位要人从挪威来到柏林访问。此人名维德孔·吉斯林(Vidkun Quisling),为挪威前国防部长,是一个十足亲德的纳粹式小党的头子。他一到便会见雷德尔将军,晓之以英国即将占领挪威的危险。他要求对他的计划给予经济援助和秘密支持,以便组织一次政变,颠覆挪威现政府。他说,有若干重要挪威军官准备支持他,扬言其中包括纳尔维克司令森德洛上校(Colonel Sundlo)。他一旦夺得政权,便将邀请德军来保护挪威,从而堵住英国的进入。

   雷德尔劝说希特勒亲自接见吉斯林。两人在12月16日和18日会面。他们的谈话记录载明,希特勒说“他宁可挪威完全保持中立,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因为他不愿“扩大战场”。但是,“如果敌人准备扩大战争,他就要采取自卫行动,以对付这一威胁”。同时,他答应吉斯林给予一笔津贴,并向吉斯林保证研究给予军事援助的问题。

   即使如此,德国海军参谋部的战事日志还是表明,过了一个月,在1月13日,他们仍然认为“保持挪威中立是上策”,不过他们已经开始担心“英国打算在挪威政府的默契下占领挪威”。

   山那边发生了什么事呢?1月15日,法国总司令甘末林将军向达拉第总理上书,谈及在斯堪的纳维亚开辟新战场至关紧要。他还提出一项计划,规定派遣同盟军在芬兰以北的贝萨谋登陆,并为防万一而“占领挪威西岸的各港口和各机场”。这项计划还进一步设想,他们有可能“进军瑞典,并占领耶利瓦勒铁矿”。

   丘吉尔在一次广播讲话中,对所有中立国说明他们有义务一起打希特勒。这当然引起德国担心。 [ 注:1月20日,丘吉尔在一次广播演讲中声称,同盟国海军在海上高奏凯歌,并称中立国家船只受到德国潜艇攻击而遭受损失,而同盟国船只因有护航则安然无恙,以此作了对比。接着,在作了简要叙述后,他问道:“如果我提到的所有这些中立国家,还有其他一些我未曾提到的中立国家,都在冲动之下,按照国际联盟公约尽其职责,并且决定同英法帝国站在一起,反对侵略和暴行,那将是怎样的局面呢?”(丘吉尔:《战时讲演集》,第1卷,137页)。这一建议引起了骚动。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和瑞士等国报纸都急忙表示拒绝,而伦敦多少有点回到绥靖政策时期的味道,却宣布这次广播演讲只是代表丘吉尔的个人见解。 ] 同盟国即将行动的公开暗示多得不胜枚举。

   27日,希特勒明确指示军事顾问,为必要时入侵挪威准备一项全面计划。为此而成立的专门参谋部,于2月5日举行第一次会议。

   那天,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在巴黎开会,张伯伦带了丘吉尔一同前往。会上批准了这样几项计划:动用两个英国师和一个较小的法国分遣队组成一支“援芬”军——要他们“伪装成志愿军”,以图减少同俄国公开作战的机会。但在派遣这支部队的路线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英国首相强调,在贝萨谋登陆如何困难,在纳尔维克登陆——特别是为了“控制耶利瓦勒矿区”,又是如何有利。这将是主要的目标,只要一部分部队趋援芬兰。英国的论据获胜,这支部队也安排好在3月初启航。

   2月16日发生了一场灾祸。从南大西洋载回英国战俘的一条德国船“阿尔特马克号”(Altmark),受到英国驱逐舰追逐,逃入一个挪威峡湾避难。丘吉尔向英国军舰“哥萨克号”(Cossack)舰长维安海军上校直接下令,命他驶入挪威水域,登上“阿尔特马克号”,救回战俘。当时有两条挪威炮艇在场,但都吓得不敢动弹;事后挪威政府为侵犯其水域提出抗议,可是这一抗议却遭到拒绝。

   希特勒认为,这个抗议无非是为了欺骗他而故作姿态。他深信挪威政府甘当英国帮凶。由于那两艘炮艇不予抵抗,再则吉斯林报告说“哥萨克号”的行动是“事先拟定”的计划,希特勒就更加深信不疑了。据德国海军将领说,正是由于“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希特勒才转而赞成侵犯挪威。这是点燃炸药引线的星星之火。

   希特勒认为他不能等待吉斯林的一套计划落实,特别是因为在挪威的德国观察员都报告说,吉斯林的党很少进展,而从英国来的报告却表明,同盟国拟在挪威地区采取某种行动,包括集结部队和运输船。

   20日,希特勒召见法尔肯霍斯特将军(General von Falkenhorst),委派他指挥并配备一支远征军进攻挪威。他说,“据报告说,英国打算在那里登陆,我要赶在他们前面到达。英国占领挪威会成为一个战略上的转折点;他们会乘机进入波罗的海,而我们在那里既无军队,又无沿海防御工事……敌人会向柏林进军,打断我们两条战线的脊梁骨。”

   3月1日,希特勒发出指示,命令作好入侵的全面准备。丹麦也要占领,作为必要的战略跳板和运输线的保障。

   但即使在当时,这也不是出兵的断然决定。雷德尔同希特勒的历次会晤记录表明,当时希特勒仍然摇摆不定:他一面确信,对于德国来说,“维持挪威中立是上策”,一面又担心,英国即将在那里登陆。在3月9日提出海军作战计划时,他一边细述进行一场“违反一切海战原则”的军事行动势必遭致种种危险,一边又说这是“当务之急”。

   在其后一个星期里,德国方面更是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13日,据报告说,英国潜艇在挪威南海岸外集结;14日,德国截获一份命令同盟国运输船准备出发的无线电报;15日,不少法国军官到达卑尔根。德国认为他们肯定要落在后面,因为他们的远征军还没有准备就绪。

   同盟国方面的实际情况如何呢?2月21日,达拉第主张说:应借口“阿尔特马克号”事件,以“突袭”方式“立即夺取”挪威港口。达拉第争辩说:“这个作战计划执行得越快,我们越能利用最近挪威牵连进‘阿尔特马克号’这一记忆犹新的事件大肆宣传,在世界舆论看来,这次行动就越容易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这一说法同希特勒的口吻异常相似。伦敦对于法国政府的建议是有所怀疑的,因为一则远征军还没有准备就绪,再则张伯伦仍然希望挪威和瑞典两国政府同意同盟军开入。

   然而,在3月8日的战时内阁会议上,丘吉尔摊出一个计划:大军直抵纳尔维克沿海,并立即派出一支分遣队登陆——其原则是“显示兵力,以免使用兵力”。在12日的另一次会议上,内阁“决定重新采用原来计划”:非但在纳尔维克上岸,而且也在特隆赫姆、斯塔万格(Stavanger)和卑尔根等三地分别登陆。

   在纳尔维克登陆的部队要迅速向内地推进,越过瑞典国境,开到耶利瓦勒铁矿。必须万事齐备,以便在3月20日将计划付诸实施。

   可是,3月13日,芬兰全线崩溃,向俄国投降,打乱了这套计划——同盟国就此失去开进挪威的主要借口。这盆冷水一泼下,首先就是将原来派去远征挪威的两个师送往法国,但仍留下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另一个余波是达拉第倒台,由保罗·雷诺接替法国总理——他是在要求采取更加咄咄逼人的政策和更加迅速行动的高潮中上台的。3月28日,雷诺到伦敦参加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召开的会议,他决心催促同盟国立即将丘吉尔主张已久的挪威计划付诸实施。

   不过,这样的催促,现在丝毫也不需要了,因为,正如丘吉尔所述,张伯伦已经“大有意思在这阶段采取某种侵略性行动”。一如1939年春季,他一下决心,便全力以赴。他在最高军事会议致开会辞时,不但力争在挪威采取行动,而且还主张采纳丘吉尔喜爱的另一个计划——向莱茵河和其他德国河流连续空投水雷。雷诺对后一行动计划多少表示怀疑,他说他非要征得法国军事委员会(War Committee)同意不可。但是,他急于拥护挪威作战方案。

   最后决定,要在4月5日实现挪威水域的布雷行动,并以部队在纳尔维克、特隆赫姆、卑尔根和斯塔万格登陆作为后盾。第一支分遣队要在4月8日驶向纳尔维克。但后来又推迟了。法国军事委员会不同意在莱茵河空投水雷,唯恐引起“将落到法国头上”的德国报复。至于因为另一作战方案而将落到挪威头上的报复,他们并不如此关心——甘末林甚至强调,这项作战方案的目的之一,正是要“刺激敌人在挪威登陆,引入陷阱”。但是,张伯伦却想坚持两项作战方案都要付诸实施,并同丘吉尔商定,由丘吉尔于4日去巴黎,再次尽力说服法国采纳他的莱茵河计划,但是没有成功。

   这就是说,挪威计划暂时推迟。奇怪的是,丘吉尔竟然同意,因为在上一天的战时内阁会议中,陆军部和外交部都送来报告,说明大批德国舰艇集结在最靠近挪威的一些港口,船上载有部队。有人居然荒乎其唐地认为这批部队正枕戈以待,一旦英军侵入挪威,就进行反击;说来不信,竟然有人对此信以为真。

   挪威作战方案推迟了三天,直到8日才付诸实施。这再一次延期,确使这项作战方案的成功希望化成泡影。德国这才能比同盟国刚好早一步进入挪威。

   4月1日,希特勒终于拿定主意,并下令9日晨5时15分开始入侵挪威和丹麦。他做出决定之前,得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报告,说已获准,不必等待上级命令,挪威高射炮和沿海炮台就可以开火——言外之意,挪威军已在准备行动;希特勒如果再等下去,就没有机会发动突然袭击,更没有机会取得成功。

   4月9日,在天色未明前,德军先遣部队大半乘着军舰,来到挪威各主要港口,南起奥斯陆,北至纳尔维克——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一一占领。德军司令官向各地方当局宣布,德国是来保护挪威以对付迫在眉睫的同盟国入侵的。对此声明,同盟国发言人立即予以否认,并连续不断否认。

   正如当时战时内阁阁员汉基勋爵(Lord Hankey)所述:

  ……从开始部署到德国入侵为止,英德两国在规划和准备的时间先后方面相差无几。实际上英国部署得略早一点。……双方的计划几乎是同时付诸实现的,如果所谓侵略行动这词对双方确实都适用的话,英国是先发动了二十四小时。

   但是,德国的最后冲刺比较迅速有力。仅仅以毫发之差取胜——几乎只是“险胜”而已。

   纽伦堡审判最成问题的一点,是将侵略挪威的部署和行动列为德国的主要罪状之一。英法两国政府竟然有脸批准列入这条罪状,或者说,检察官竟能据此坚决要求定罪,其中道理实在难以理解。这种做法是历史上最明显的虚伪事例之一。

   现在回过头来再谈战役的经过。其中有件意想不到的奇事,原来发动袭击时,德军占领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兵力不大。只有两艘战斗巡洋舰,一艘袖珍战列舰,七艘巡洋舰,十四艘驱逐舰,二十八艘潜艇,若干辅助舰艇,大约还有一万名士兵。即用于这次入侵的三个师的先遣部队。没有一处首批登陆部队有超过两千人的。也用了一个伞兵营——为了占领奥斯陆和斯塔万格两地的飞机场。这是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伞兵部队,事实证明伞兵部队极有价值。不过,德国取胜的最大决定因素是空军;这次战役中动用的实际兵力约有八百架作战机和二百五十架运输机。这先是吓住了挪威人民,后又使同盟军的反击陷于瘫痪。

   为什么英国海军部队没有截住并击沉弱小得多的载运入侵部队的德国海军部队呢?宽阔的海面、挪威海岸的特点、阴霾的天气,都是重大障碍。但还有其他原因,也是较易避免的障碍。据甘末林记述,4月2日,他催促帝国总参谋长艾恩赛德(Ironside)赶紧派出远征军。艾恩赛德回答说:“在我们英国,海军部是无所不能的;它喜欢把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它深信能阻止德国在挪威西岸任何地方登陆。”

   7日下午1时25分,英国飞机确已发现“强大的德国海军部队正迅速向北移动”,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峡(Skaggerak),向挪威海岸进发。丘吉尔说:“我们发现海军部简直不信这支部队是去纳尔维克的。”——虽则“从哥本哈根来的报告说,希特勒意图占领那一港口”。下午7时30分,英国本土舰队(Home Fleet)从斯卡帕湾(Scapa Flow)启航,但是,看来海军部和海上将领都一心想要俘获德国战列巡洋舰。在力求与德国战列巡洋舰作战时,往往看不到敌人大有可能企图登陆,因而失去机会拦截较小的运兵军舰。

   既然一支远征军已经上船,准备启航,那末为什么不赶快登陆,趁德国分遣队还没有来得及控制挪威港口,就把他们赶出去呢?主要原因正如上文所述。海军部一听说发现德国战列巡洋舰,就命令停泊在罗赛斯(Rosyth)的巡洋舰中队“一边派遣士兵上岸,甚至命令他们不带装备,一边去同海上舰队会合”。对停泊在克莱德湾(Clyde)那些满载部队的舰艇,也发出同样的命令。

   为什么挪威对这样小的一支入侵军不作坚决抵抗呢?首先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动员部队。尽管他们驻柏林的公使多次警告,他们的总参谋长多次催促,但是,直到4月8-9日夜间,入侵前几小时,他们才发出动员令。可惜为时已晚,行动迅速的入侵军打乱了这一步骤。

   此外,正如丘吉尔所说,当时挪威政府“主要关心的是英国动态”。在德军登陆前二十四小时这一紧要关头,挪威竟为英国的布雷行动吸引了注意力,也分散了注意力,这真是不幸,也令人啼笑皆非。

   挪威一开头受到打击,本来是有机会重整旗鼓的,但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再加军队编制陈旧,就不大可能有这种机会了。他们无法应付现代化的闪电战,即使对付他们的只是小型闪电战,也应付不了。入侵军沿着深谷摧枯拉朽地横扫整个国家,其速度之快足见抵抗之弱。如果抵抗比较顽强的话,妨碍迂回包抄的山谷两旁融雪,就大有可能使德军的胜利前景变得较为渺茫。

   在开头的一系列突击中,对纳尔维克的一次最为惊人,因为这个遥远的北方港口离开德国海军基地大约有一千二百英里。两艘挪威海防舰艇毫不示弱地迎击进犯的德国驱逐舰,但是很快就被击沉。岸上守军并没有打算抵抗——三分是出于背叛,七分是由于无能。第二天,一支英国驱逐舰小舰队驶进峡湾,同德军打得互有伤亡。13日,以“战仇号”战列舰为后盾的一支更强大的小舰队开入,将德国驱逐舰解决了。但是,这时德军已经在纳尔维克周围一带立定脚跟。

   再往南面,德国舰艇冲过控制峡湾的炮火夹击,一举攻占特隆赫姆——如此冒险行动,使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同盟国专家都惊得目瞪口呆。德军拿下特隆赫姆,就掌握了通往挪威中部的战略咽喉,只是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这小撮部队能否从南方得到增援。

   在卑尔根,德军在挪威战舰和炮台的打击下,多少受到一点损失,但一登陆,就没有碰到什么麻烦。

   可是,入侵军的主力在逼近奥斯陆时,却遭到严重挫折。因为乘着许多军官的巡洋舰“布吕歇尔号”(Blücher)被奥斯卡堡(Oscarborg)要塞发出的鱼雷击沉,于是,不再试行强渡,直到下午这一要塞遭到猛烈空袭,停火投降为止。这样,占领挪威首都的任务就由降落在福内布(Fornebu)机场的伞兵部队接手。下午,这支象征性部队列队游行,开入城内,如此虚张声势,倒也奏效。但是,这一耽搁,至少使国王和政府及时北逃,以期他日重整旗鼓,反击抵抗。

   德国预定在到达奥斯陆的同时占领哥本哈根。丹麦首都不难从海上进入,临近清晨5时,三艘小运输船在飞机的掩护下开进港口。德军登陆时没有遇到抵抗,一营士兵长驱直入,出其不意占领丹麦兵营。与此同时,丹麦在日德兰的陆上国境线也遭到侵犯,但是,经过短短一阵交火,丹麦就放弃抵抗。德军占领了丹麦,终于从本国港口到挪威南部控制了一条有掩蔽的海上走廊,而且还夺得了前进机场,可由此支援在当地的部队。虽则丹麦军有可能再多打一阵,但是他们国家经不起一打,简直抵御不了一场现代化武器的猛攻。

   如果行动比较及时,比较果断,说不定德军在当天早晨所占领的两个挪威要地就可以收复。因为德军登陆之时,福布斯海军上将(Admiral Forbes)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正在卑尔根附近,福布斯也想到派遣部队去攻打当地的德国舰艇。海军部同意了,并建议在特隆赫姆也作同样的进攻。可是,过不久,却又决定推迟进攻特隆赫姆,等追踪到德国战列巡洋舰再说。当时,四艘巡洋舰和七艘驱逐舰组成的一支舰队向卑尔根开去,但一听到飞机报告说,那边有两艘德国巡洋舰,而不是如原先所报告的一艘,海军部就小心起来,取消进攻了。

   一旦德军在挪威建立了据点,动摇据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切断德军的供应和增援。要这么做,只有封锁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可是,不久情况就很清楚,海军部由于害怕德国空袭,除潜艇外,不愿派遣任何舰艇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Passage Skaggerak)。如此谨慎小心,明明道出海军部已经认识到空军对海军的作用,而这在战前是从来没有流露过的。但也由此可见丘吉尔要把战争扩展到斯堪的纳维亚是缺乏眼力的——因为要是封锁不住德军的增援路线,那就无法阻止德军在挪威南部集结兵力,德军也就必然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如果从奥斯陆通向北方的两条长长的峡道能够坚守住,如果在特隆赫姆的德国小部队能够很快就打败,看来还是有可能保住挪威中部的。当时英国正极尽全力实现这一目的。德国发动突击后的一个星期,英军在特隆赫姆北面的纳姆索斯(Namsos)和南面的翁达尔斯内斯(Aandalsnes)分别登陆,作为针对特隆赫姆大举进攻的准备。

   但是,决定一做出后,就发生了一连串奇怪的灾祸。一位既有才干又有新思想的军人霍特布拉克将军(General Hotblack)被任命为司令;他接受任务指示后,在午夜前后,离开海军部,步行回俱乐部,过几小时后,人们发现他不省人事,倒在约克公爵(Duke of York)胡同,显然是突然发病。第二天指派继任的司令乘飞机出发去斯卡帕,但飞机在那里机场上空盘旋时,突然一头栽在地上。

   与此同时,参谋长委员会和海军部突然改变了看法。17日,他们批准了这个计划,但第二天又转而反对了。他们一心认为风险太大。虽然丘吉尔宁可倾全力攻打纳尔维克,但是他们这样一百八十度转变却使他心烦意乱。

   现在参谋长委员会反而建议要增援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登陆的部队并对特隆赫姆展开钳形包抄。单凭想象,大有成功的希望,因为那个地区的德军不满两千人,而登陆的同盟军却有一万三千人。但是,行军的路程很长,大雪又妨碍行动,同盟军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远不及德军。在那个地区仅有的一艘驱逐舰的支援下,几小股德军在特隆赫姆峡湾上端附近登陆,同盟军背部就受到威胁,从纳姆索斯向南进军也就遭到破坏。自翁达尔斯内斯的进军,非但不能在特隆赫姆转而向北挺进,反而很快就打起防御战来,因为德军正从奥斯陆出发,沿古德布德兰峡谷(Gudbrand Valley)一路前进,并掠过挪威军迎上来。由于同盟军大受空袭骚扰,又缺乏空军支援,在场的司令官就都建议撤退。两支军队于5月1日、2日重新上船,这一来德军就完全控制了挪威南部和中部。

   这时同盟军全力夺取纳尔维克——主要是为了“保住面子”,倒不是因为还有希望可以到达瑞典铁矿。英军原已于4月14日在这个地区登陆,但是由于麦克西将军(General Mackesy)极端谨慎,才没有迅速进攻纳尔维克,尽管负责指挥这一地区联军的柯克-奥里海军上将(Admiral Lord Cork and Orrery)频频催促也罢。即使登陆部队已经多达两万人,他们的进展仍旧很慢。对方的情况则是,两千名奥地利阿尔卑斯部队得到德国驱逐舰上来的两千名海军的增援,并由狄特尔将军(General Dietl)灵活地指挥着,他们尽量利用了这一地形崎岖的国土防守上的有利条件。直到5月27日,才被赶出纳尔维克城。这时,德国在西欧的进攻已经深入法国境内,法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同盟军在6月7日撤出纳尔维克。挪威国王和政府也同时离开挪威。

   在整个斯堪的纳维亚战局上,同盟国政府显得异常张牙舞爪,但又缺乏时间观念,结果给挪威人民带来了苦难。反之,希特勒这一次却显得迟迟不愿出击。可是,等他最后下定决心要抢在西方列强前面时,他便立即动手;在关键时刻,他的部队行动既迅速又大胆,充分弥补了人数的不足。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