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战争”·第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假战争”·第四

“假战争”·第四

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国)

出自————《战争通史

   “假战争”(The Phoney War)是美国报刊所创造的一个名词。正如许多生动的美国辞汇一样,“假战争”这一名问很快就为大西洋两岸所采用。

        从1939年9月波兰崩溃开始,一直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向西欧发动进攻,这段时间的战争,已定名为“假战争”。

   创造这一名词的人,是想说明这场战争是虚假的,因为英法两军与德军之间没有打什么大仗。实际上这一时期是在幕后鬼祟活动。在这一时期中,一个德国参谋遇到一个奇怪事故。这件事使希特勒大吃一惊,在其后几个星期中,德国完全改变了军事计划。老计划是决不可能象新计划那样获得成功的。

   但是,这一切并不为世人所知。天下人士只能看到战线一片平静,从而断定战神已然沉睡。

   公众对这一表面平静状态解释不一。一种解释是,英法两国虽然为波兰而宣战,但并不是真想打仗,而在等待和谈。公众的另一种解释是,英法两国在耍滑头。美国报刊登载了许多“报道”,说同盟军最高统帅部经过深思熟虑,采用了一个设想巧妙的战略防御计划,正在为德军设置陷阱。

   以上两种解释都没有根据。那年秋冬两季,同盟国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花不少时间讨论了进攻德国或德国两侧的计划(凭其资源是无法实现这套计划的),而不是在集中精力对希特勒即将发动的进攻做出有效的防御准备。

   法国沦亡后,德军掳获法国最高统帅部的档案,据此出版了一部耸人听闻的文件汇编。这些文件表明,同盟国首脑整个冬季都在考虑全面进攻计划——通过挪威、瑞典和芬兰攻打德国的后侧;通过比利时攻打鲁尔区,通过希腊和巴尔干半岛各国攻打德国遥远的东侧;以攻打高加索的俄国大油田而切断德国汽油供应的外部来源。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幻想汇编——都是同盟国首脑的空想,他们一直生活在梦境中,后来遭到希特勒发动进攻这盆冷水浇头,才惊醒过来。

   希特勒做事素有远虑。他开始想到进攻西欧之时,正是波兰一战临近结束之日,也是在他公开建议召开和平大会之前。他显然早已明白,诸如此类的建议,西方同盟国未必考虑。但当时他只让直属下级知道他思想正在转变。10月6日,他公开提出和平建议,这个建议遭到公开拒绝,在此之前,他始终把总参谋部蒙在鼓里。

   三天后,希特勒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长篇指令 [ 注:纽伦堡文件C-62。 ] 中,详述了他的想法,阐明了他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可行途径的种种理由。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文件。他在这文件中断言,同英法两国展开持久战,将耗尽德国资源,也便于俄国从背后给予致命打击。他担心,他和俄国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俄国的目的之时,才会使俄国保持中立。出于这一担心,他就要提早进攻法国,以迫使法国接受和平。他相信一旦法国垮台,英国也会就范。

   希特勒认为目前他有兵力和装备打败法国,因为德国在新式武器方面所占的优势是至关紧要的:

  目前,坦克队和空军不仅作为进攻手段,而且也作为防御手段,其技术之高是其他力量望尘莫及的。经过编制,又在熟练的领导之下(优于其他任何国家),坦克队和空军保证有战略上的作战潜力。

   他虽然承认法国在旧式武器方面,特别在重炮方面,占有优势,但是争辩说,“这些武器在运动战中丝毫不起决定作用”。由于他在新式武器上占有技术优势,所以他也能低估法国在受过训练士兵的人数上占的优势。

   希特勒接着争辩说,如果他坐待法国厌倦战争,那末“由于英国战斗力增长,法国就会有新的作战因素,这无论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对法国都有极大价值”——以此巩固防御。

  首先必须防止敌人改进他们的兵器,特别是反坦克武器和高射武器,从而造成力量的均势。就此而论,今后每一个月的消逝都意味着时间的丧失,将不利于德国的进攻力量。

   希特勒担心的是,因轻胜波兰而引起的兴高采烈一旦消失,德国士兵的“作战意志”也会随之而消失。他说:“目前,他的自我尊敬,不亚于别人对他的尊敬。但是,如果把战争推迟半年,加上敌方宣传起了作用,这种重要品德可能再次削弱。” [ 注:事态的发展表明,希特勒大可不必如此担心。虽然实际上战争推迟了七个月,但是法国却比德国士气低落得多。同盟国的宣传并没有起作用——把推翻德国这点讲得过多,而要把纳粹头子同普通德国人区别开来这点却谈得过少。更加糟糕的是,德国有些集团想要推翻希特勒,如果同盟国心目中的和平条件能使他们感到满意的话,也想媾和,他们多次用秘密方法议和,但英国政府却对此极少鼓励。 ] 希特勒认为他必须及早出击,免得为时太晚。他说:“在当前形势下,时间可以看作是西方列强的盟国,而不是我们的友邦。”他在备忘录的结尾做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切条件许可,就要在今午秋季发动进攻。”

   希特勒坚持比利时必须包括在进攻区内,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回旋余地,俾能从翼侧包围法国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而且也是为了防止这一危险:英法两军进入比利时,并在靠近鲁尔区的边境摆开阵势,“从而使战争迫近我们军火工业的心脏地区”。(法国档案明明道出,这正是法国总司令甘末林(Gamelin)的主张。)

   希特勒透露了这番用心,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Brauchitsch)和总参谋长哈尔德(Halder)好象一个晴天霹雳。他们同大多数德国高级将领一样,都不象希特勒那样相信新式武器的威力可以压倒敌方在受过军训的人力上所占的优势。按照习惯方法计算了一下师数之后,他们争辩说,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他们指出,德国好不容易动员来的九十八个师比对方的总数少得多;其中有三十六个师装备很差,简直没有受过训练。他们还忧虑这场战争会扩展为另一次世界大战,担心德国会因此而灭亡。

   他们惶惶不安,打算用上孤注一掷的挽救办法。就象一年前慕尼黑危机发生时一样,他们开始考虑动手推翻希特勒。办法是,从前线调回一支精选部队向柏林进军。但是,国民军(Home Forces)总司令弗里德里希·弗罗姆将军(General Fromm)拒绝合作,而他的协助是必不可少的。弗罗姆争辩说,如果命令部队背叛希特勒,他们是不会服从的,因为普通士兵大都信任希特勒。弗罗姆对部队反应的判断大概是正确的。大多数军官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同部队有接触,都不知道高级司令部里在讨论什么。

   多数军民即使不是因胜利冲昏了头脑,也是在戈培尔博士(Dr. Goebbels)的宣传下上了当。戈培尔大肆宣传,说什么希特勒期望和平,而同盟国则决心毁灭德国。不幸的是,这种可资引证的材料,同盟国的政治家和新闻界给戈培尔不知提供了多少,他就可以借此证明他是如实描绘了同盟国狼要吃掉德国羔羊这一情景的。
虽然战时第一次阴谋推翻希特勒的计划流产了,可是希特勒并没有如愿以偿,未能在秋季发动进攻。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事实证明这对他是幸事,而对世人,包括德国人民在内,则不是幸事。

   暂定进攻的日期为11月12日。5日,勃劳希契又一次设法劝阻希特勒入侵法国,列举了大量理由反对入侵。但是,希特勒驳斥了他的论点,严责了他,同时坚持在12日开始进攻。7日,气象学家预报天气恶劣,命令就此取消。进攻日子推迟三天,后来又一再延期。

   虽然恶劣天气的来临是推迟进攻的一个明显理由,不过,希特勒恼火的是,他不得不勉强承认这是唯一原因,而又绝不相信这是唯一原因。11月23日他召集所有高级司令官举行一次会议。在会上,他竭力设法消除他们对进攻是否必要的怀疑,他对日益逼近的俄国威胁表示不安,同时着重指出西方同盟国不会考虑他的和平建议,而正在扩军备战。“时间正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我们有一致命伤——鲁尔区。……如果英法越过比利时和荷兰进入鲁尔区,我们就要处于无比危险的境地”。

   希特勒接着斥责他们胆小怕事,还告诉他们,他怀疑他们企图破坏他的计划。他指出,自从重占莱茵兰后,他采取的每一步骤,他们都反对;由于每一次都取得成功,就足以证明他做得正确;他现在希望他们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勃劳希契试图指出新的冒险与过去不同,也比过去危险,但结果,他无非是遭到更加严厉的斥责而已。当晚,希特勒私下接见了勃劳希契,对他进一步“训斥”。于是勃劳希契提出辞职,希特勒却置之不理,叫他服从命令。

   然而,比起将领来,天气不愧为更加有力的破坏因素,因此在12月上半月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于是希特勒决定等到新年再说,并准许圣诞节放假。刚过圣诞节,天气又转坏,但在1月10日,希特勒却以17日定为进攻之日。

   不过,就在他做出决定的那一天,却发生了大出意外的“干扰”。不少文章都提到过这事的经过,但最简明扼要的是,德国空降部队总司令施图登特将军(General Student)的叙述:

  1月10日,我指派一位少校作为第二航空队(Air Fleet)的联络官从明斯特(Münster)飞往波恩(Bonn),去与空军讨论这个计划的若干并不重要的细节。但是,他随身带着进攻西欧的全面作战计划。

  由于天气严寒,又有大风,他在飞越冰冻雪封的莱茵河时迷失方向,飞到了比利时,只得被迫降落。他无法把这一重要文件全部焚毁。文件的重要部分,也就是德国进攻西欧计划大纲,落到了比利时手里。德国驻海牙的空军武官报告说,当晚,比利时国王同荷兰女王通电话,作了一次长谈。 [ 注:利德尔-哈特:《山那边》,149页。 ]

   不用说,德国当时并不确知文件的下落,但是,他们自然只怕万一有失,也不得不有此估计。在这次危机中希特勒和其他人不同,头脑始终冷静:

  看看德国领导层对这件事的反应,也不无兴趣。戈林(Goering)暴跳如雷;希特勒很冷静,很沉着。……开始,他想立即出击,但是幸而克制住了,并且决定全盘放弃原来的作战计划。便代之以曼施坦因计划(Manstein Plan)。 [ 注:利德尔-哈特:《山那边》,149页。 ]

   在最高统帅部担任要职的瓦尔特·瓦利蒙特将军(General Warlimont) [ 注:瓦利蒙特是约德尔将军(General Jodl)下面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KW)作战处副处长。 ] 记载道,希特勒在1月16日决定改变计划;“这主要是由于这一空中事故”。 [ 注:利德尔-哈特:《山那边》,155页。 ]

   事实证明,这对同盟国是非常不幸的,尽管为此又宽限了四个月的准备时间——因为德国计划在全部推倒重来,当时进攻已无限期推延。等到5月10日,德国一发动进攻,同盟国就完全张皇失措,法军也就迅速瓦解,英军好不容易才从敦刻尔克(Dunkirk)渡海逃脱。

   人们自然要问,那个少校的迫降究竟是否真是一次事故。可以想象,有关的德国将领在战后无一不乐于自称对同盟国提出这一警告是自己布置安排的,借此来博得俘虏他的人的好感。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看来人人都深信这一事故完全是真的。不过,我们知道,德国特务头子 [ cdhyy注:钮版称秘密间谍头子 ] 卡纳里斯海军上将(Admiral Canaris)(他后来是被处死的),曾暗中采取许多步骤来阻挠希特勒达到目的;在春季向挪威、荷兰和比利时发动进攻的前夕,对这些遭受威胁的国家都预先提出警告,只是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我们还知道,卡纳里斯是秘密进行的,他也善于不露痕迹。因此,1月10日这一事关重大的事故,势必永远成为悬案。

   在新计划的源起这方面,倒不存在这种疑问。这构成了另一个奇异的插曲,只是不一样的奇异罢了。

   在哈尔德领导下的总参谋部所拟具的老计划,正象1914年一样,预定在比利时中部发动主攻。规定由包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担任,而由伦斯德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左翼穿过阿登山脉的山林地带担任助攻。在这一山林地带并不指望有重大战果,所有装甲师全部拨给了包克,因为总参谋部认为阿登山脉这样的地区太崎岖,不适宜坦克大规模进攻。 [ 注:法国总参谋部看法完全相同。英国总参谋部亦然如此。1933年11月,上面同我商量,在未来战争中最好使用快速坦克的方法(那时陆军部刚开始编制坦克队),我曾建议,一旦德国入侵法国,我们应当用坦克穿过阿登山脉进行反击。于是上面告诉我“阿登山脉是通不过坦克的”,对此我回答说,根据我对地形的研究,我认为这是谬论——我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好几本著作中都着重指出过这一点。 ]

   伦斯德集团军群的参谋长是埃里希·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他的同僚都认为,他是年轻一辈将领中最有才能的战略家。他认为,第一个计划为1914年施利芬计划(Schlieffen Plan)的翻版这点是一目了然的,也是十足道地的,因此,同盟国最高统帅部准备对付的正是这种打击。曼施坦因争辩说,另一个缺点是,大概会碰上英国军队,比起法国军队来,英国军队可能是更难应付的对手。再则,这也不会带来决定性的结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们也许能够在比利时打败同盟军。我们能够攻克英吉利海峡沿岸。但是,我们的攻势可能会在松姆河(Somme)受阻。这样就会出现1914年那样的形势……不会有媾和的机会。 [ 注:利德尔-哈特:《山那边》,152页。 ]

   曼施坦因在考虑这一问题时,早已想出一个大胆方案,就是把主攻方向转到阿登山脉,他认为这将是最出人意料的战线。但是,他心里还有个大问题,他曾在1939年11月向古德里安请教过。

   以下是古德里安的叙述:

  曼施坦因问我,坦克进军是否可能朝色当(Sedan)方向穿过阿登山脉(Ardennes)。他说明他的计划是在色当附近突破马奇诺防线的延伸部分,以避免老式的施利芬计划——那计划,敌人是熟悉的,可能又一次不出他们所料。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熟悉这一地区的地形,经过研究地图后,肯定了他的看法。曼施坦因随后说服了伦斯德将军,并向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为首的陆军最高统帅部(OKH)递送了一份备忘录。陆军最高司令部拒绝采纳曼施坦因的主张。但是,他终于将他的主张上达希特勒。 [ 注:利德尔-哈特:《山那边》,153-154页。 ]

   瓦利蒙特在12月中旬同曼施坦因谈话之后,把曼施坦因的主张提请希特勒总部注意。他对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KW)作战处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提到这一主张,约德尔将军转报了希特勒。但只是到1月10日发生空中事故之后,希特勒想找一个新计划,想起了曼施坦因的建议,才开始考虑这个建议。尽管如此,还是过一个月后,他才决定转而赞成这个建议。

   最后决定是在奇特的方式下做出的。当初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对曼施坦因坚持“妙想”来反对他们计划的态度感到不快。因此决定把他调职,派他去指挥一个步兵军,这样他就会被排斥在主要渠道之外,不再处于可以坚持主张的有利地位。但是,经这一调动后,希特勒却召见了他,这样他就有机会充分说明他的主张。这次会见是希特勒的侍卫长施蒙特将军(General Schmundt)主动安排的。他非常钦佩曼施坦因,他认为曼施坦因被亏待了。

   此后,希特勒强迫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接受这个主张,结果他们屈服,并按照曼施坦因的一套改订了计划。尽管哈尔德勉强改变了想法,不过他是一个极有才能的参谋,因而这个计划的详细草案是后勤计划的杰作。

   与众不同的后事是,希特勒一旦转而支持一项新的重要主张,就很快认为那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他给曼施坦因记的一功,只是说曼施坦因同意他的意见:“凡是听我谈过西欧新计划的将领中,只有曼施坦因是理解我的。”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5月间发动进攻时的形势,那末就可以清楚看出,照老计划进行,十之八、九不会导致法国沦亡。事实上,这最多也不过是把同盟军赶回到法国边境而已。原因是,德军进攻的主力会迎头遇上实力最强、装备最好的英法部队而且必须在一片河流、运河和大城镇等障碍丛生的土地上杀出一条路来。阿登山脉看来或许更加艰险,但是,如果德军能够趁法国最高统帅部还没有发觉到危险,就抢越比利时南部这一山林地带,那末法国绵延起伏的平原——大规模坦克进攻的理想场地,就好由着他们驰骋了。

   如果维持老计划,可能终于陷入绝境,那末整个战局就会大不相同。纵然法英两国靠本身力量永远也不可能打败德国,但是,对德国的攻势横加拦阻,就会赢得时间扩展军备,特别是扩展飞机和坦克,从而在这些新式武器方面建立均势。如果希特勒的求胜之心显然没有满足的话,那末到时候也会动摇军民的信心。因此,西欧的僵持局面,可能使希特勒在国内的强大反对集团乘此良机获得更多支持,制订推翻希特勒的计划,以此作为和平的前奏。不管进攻受阻后形势起什么变化,欧洲大概也不会因为法国崩溃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而给各民族带来不少破坏和苦难。

   希特勒因空中事故改变计划而得到不少好处,但同盟国却由此而遭到不少损害。整个事件中最奇怪的特点之一,就是同盟国竟然没有大大利用落到手里的警告。因为德国参谋携带的文件并没有销毁多少,文件的复本也是由比利时立即转送英法两国政府的。但是英法政府的军事顾问都偏偏认为让这些文件落到他们手里是一个骗局。这种看法简直莫名其妙,因为这是种愚蠢的骗局,免不了冒风险——比利时可能会因此而提高警惕,并与法英两国加紧合作。他们在打击临头之前不难做出决定,开放边境,让英法两军进入,以加强防御。

   更为奇怪的是,同盟军最高统帅部既不改变计划,也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来对付这一可能发生的情况:如果缴获文件上的计划是真的,那末德国最高统帅部十之八、九会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别处。

   11月中旬,同盟国最高会议批准了甘末林的“D”字计划,这是早先一个计划的冒险发展(英国参谋部一开头是有异议的)。按照“D”字计划,希特勒一发动进攻,同盟军兵力加强的左翼就要立即开进比利时,并尽可能向东推进。这样做,恰恰对希特勒有利,因为同他的新计划完全吻合。同盟军的左翼越是深入比利时中部,希特勒的坦克越是容易开过阿登山脉,迂回到敌后,切断同盟军后路。

   这一结局所以格外避免不了,是因为同盟军最高统帅部把机动部队大都用来向比利时推进,只留下少量二流师面对“不可逾越的阿登山脉”的各出口处,防守前进道上的要地。尤其糟糕的是,在马奇诺防线末端与英国防线间的缺口处,这些师必须固守的防御工事特别薄弱。

   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提到,在秋季时英国方面对这个缺口感到担心,并说:“陆军大臣霍尔-贝利沙(Mr. Hore-Belisha)在战时内阁中几次提出这一点。……但是,内阁和我们的将领自然不敢批评手下的军队比我们强大十倍的那些人。” [ 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2卷,83页。 ] 1月初,霍尔-贝利沙的批评引起了风潮,他只得离职,此后,坚持这一点的人更少了。无论英国和法国,还逐渐产生一种盲目自信的危险。丘吉尔在1月27日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希特勒已经失去最好时机”。这一令人宽慰的论断成为第二天报上的头条新闻。正是在这时候,新计划在希特勒的心里趋于成熟。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