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崩溃·第十九
作者:杰克·雷恩 ·英国
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
出自————《战争通史》
俄国的最后一次大进攻,是在它的最能干的指挥官阿列克赛·勃鲁西洛夫的领导下,于1916年6月4日发动的。对意大利转向协约国方面感到愤怒的奥军,在一次奇袭中,猛攻特兰提诺的意军,使他们退到伦巴第平原。面临肯定的灾难的意大利国王,打电报恳求沙皇来拯救他的政权。尼古拉二世下令对奥匈军队发动东部战役。
勃鲁西洛夫没有提出警告,就沿着二百英里战线出击。他不用大炮弹幕射击准备,完全用奇袭来打击敌人。俄国兵力共计五十一万人,包括四十个步兵师、十个骑兵师和一千七百七十门大炮。这个实力大体上和敌人的实力相等,但当俄军向他们的目标——重要的科韦耳和伦贝格(利沃夫)铁路中心,加利西亚的工业首府——猛冲时,奥地利的防御崩溃了。被出其不意的突击打晕了的奥匈第四集团军和第七集团军(一支不稳定的多民族的混合物)溃散奔逃了。
勃鲁西洛夫的胜利,使他总司令部的首脑们感到惊讶。没有一个人对他的进攻抱有信心,也没有准备为他提供后备军或物资。当他们的进攻在6月底势头稍低时,疲乏的俄军已经俘获了二十万以上的俘虏,他们的前进部队已经望见喀尔巴阡山的山口。要是他得到人力和补给的增援,勃鲁西洛夫很可能使崩溃中的二元君主国当时当地垮台的。
虽然兴登堡极度需要他在凡尔登和索姆的所有后备军,他迅速抽调十五个师来防止奥地利的垮台。俄国总司令部也给勃鲁西洛夫送去为时过迟的支援,但这些支援是用马拉货车在满布车辙的泥路上费力地慢慢运来的,而德国人则沿着高效率的铁路向东疾驰。
到7月中,奥德联军已把战线稳定下来,对俄国的薄弱据点的反复反攻已夺回了许多小块土地,尤其在卢茨克周围。尽管缺乏充分的后备军和军火,勃鲁西洛夫不但固守从奥军手中夺来的六十英里土地的大部分,而且反复进攻。战斗直到9月的第二周才结束,那时奥军和德军的死伤已逾二十五万人,被俘者人数相仿。俄国人则付出了一百万人的惊人代价。俄国农民总是没有武器或弹药的。有时他用刺刀缚在一根棍棒上冲锋,并且缺乏最普通的工具,甚至不得不赤手去折断有刺铁丝网。
俄国革命
沙皇的军事政策不是屠杀便是停滞不进。随着冬天到来,开小差的士兵在一百万人以上。士气十分低落,开小差的士兵公然住在家里,不受当局的干涉。腐败和低效率沾染到社会的各部分。军队的承包商收了钱只供应补给的一部分,而且常常是质量差的。
可是,对于他的三百年皇朝可能遭到危险的这类预兆,沙皇仍然无动于衷。有人谋求指点他,他都不加理会。当杜马议长提出警告,叛乱正在席卷这个国家时,尼古拉二世写信给皇后:“这个大腹便便的罗德江科,又给我写了一篇胡话,我甚至不愿回答。”连杜马中最保守的党派,也同意必须除掉沙皇。温和的社会党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提倡“必要时用恐怖分子的手段”来一个反沙皇的政变,参谋总长阿历克谢夫着手策划逮捕皇后,迫使沙皇进行改革。但事变的发展代替了他的作用。
1917年3月初,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和粮食骚动。派去了军队,但他们和起义者亲如兄弟。这个政权无论哪里都得不到支持,专制统治等不到被推翻便突然垮台了。3月15日,沙皇把他的退位书送给他最近非常藐视的杜马议长。
以温和派为首的临时政府肯定了它对协约国的忠诚,保证继续作战。工人和士兵组织称为苏维埃的委员会,起初同新政权合作,但不久他们进一步向布尔什维克影响下的左翼靠拢,布尔什维克要求结束战争和废除私有财产。德国谋求同俄国单独媾和,以便在西线集中所有军队。为达到这一目的,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鲁登道夫,采取有意的冒险行动,以使俄国退出战争。
除坚守他们的防线外,德军停止了东线的一切军事行动。鲁登道夫高兴地注视着温和派和布尔什维克之间在扩大裂痕。他知道非正式停战阻止这两个派别团结起来共同保卫俄国。政治上老练的德国特务,伪装成士兵,聚集在前线,双方在温暖的阳光下交起朋友来。俄国士兵干脆不理会作战的命令。
为加速使俄国退出战争,鲁登道夫安排尼古拉·列宁和一批革命家经德国从瑞士到波罗的海小口岸城市扎斯尼茨,再从那里赴瑞典的马尔默。在德国的请求下,由瑞典政府把他们运往那时仍是俄国一个省的芬兰。外交部的指令说,“如果不准俄国人进入瑞典,陆军最高统帅部准备使他们经过德国防线进入俄国。”列宁于4月16日到达俄国首都。
俄国稍稍转为左倾。5月中改组的政府由社会党的多数组成,包括担任陆军部长的克伦斯基。俄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协约国却认为没有什么要紧,它通知新政权:不打仗,就不支援!法国特别坚持要从东面进攻德军。它被反抗所震撼,担心——有充分理由——再受到大规模突击就将失败。主要由于作为一个激进演说家而享盛名的克伦斯基,访问前线以提高士气和激励士兵作战,但人家对他的雄辩充耳不闻。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和平,土地,面包”比同德国人打仗有大得多的号召力。
克伦斯基的忠于协约国,是毁灭俄国的民主的祸根。他下令由新总司令勃鲁西洛夫发动进攻。这位将军以伦贝格为目标,从精锐的高加索团、芬兰团和西伯利亚团中调集了二十万部队。先头部队是最精锐的哥萨克骑兵旅,但没有可靠的步兵后备军可用。
俄军于7月1日开始进攻,没有遭到德军的抵抗,他们以为停战仍然有效。在开始的奇袭中,俘获德军一万七千人以上,以后几天又俘获了一万多人。在奥德军队于第二周迅速作好进攻准备后,伦贝格未被攻陷。他们因新开到的后备军而得到加强,使用大量野炮在广阔的战线上进行反攻。这对俄军来说是受不了的。在有计划的猛轰下,从有秩序的退却变为全线溃退,德军则在后面穷追。不到一周,在1916年勃鲁西洛夫进攻期间俄军所获得的全部领土,实际上都被收复。在7月底以前,俄国永久退出这次大战了。
前线的纪律荡然无存。开小差成为如此普遍,以致军队自行解散了。在东线至少仍有八个德奥师,但所有追击都已停止。德国最高统帅部估量了这个形势,并且不采取任何可能使俄国人联合起来的措施。反对地主的农民起义席卷俄国,不等土地改革就把庄园夺取了;工人没收了工厂;俄国受到混乱的震撼。
7月失败后,克伦斯基无法制止内乱,人民支持他的一点残余都消失了,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使列宁于11月7日掌握政权。布尔什维克是少数派,得不到公众的赞同,但他们力量的源泉是得到武装赤卫队支持的苏维埃。11月8日,列宁发布和平令。11月22日签订了停战协定,然后于12月初在德军占领的俄国铁路线终点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始和平谈判。
由莱昂·托洛茨基率领的苏联代表团,拒不接受德国提出的要求,即俄国放弃波兰和其他西部领土。而且,托洛茨基认为德国革命迫在眉睫,声明他自己不向代表团讲话,而向德国工人讲话。马克斯·霍夫曼将军坚持要求承担协定的义务,托洛茨基不作明确答复,后来声明俄国不能接受德国人的条件。他的“不战-不和”的声明,激怒了霍夫曼。
由于没有抵抗,于是德军更加深入俄国领土。列宁用不着进一步的敦促。2月19日,在德国人进军后不到二十四小时,这位苏联领袖发出电报,接受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提出的全部条件。可是,霍夫曼将军又前进了两周,他的军队已进到普莱普斯湖和纳尔瓦,使彼得格勒面临入侵的危险。其他德军扫荡到乌克兰的谷仓。
霍夫曼深信苏联领导人不会再拖延时间,于3月3日再同他们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会谈。苏联人给予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自治,而乌克兰和其他俄国领土则继续置于德国占领之下。托洛茨基试图哄骗霍夫曼的策略,代价是高昂的。俄国还不得不把巴统、阿尔特温和卡尔斯等地区交给土耳其。(八个月后,战败的德国放弃了所有征服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