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英语民族的迁徙·(一)加拿大和南非·第六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四卷·伟大的民主》《第十部·恢复与改革

出自————《战争通史

   拿破仑的垮台急剧地加速了各国占领世界荒凉地区的活动。同拿破仑的长期斗争阻止了英语民族的扩张,可以用来建立第二大英帝国的人力和船只尽数耗费在二十年的世界战争中。一代男女在工厂和农庄里辛勤劳动,或者在海军和陆军中浴血奋战,只有极少数人有去海外寻求新生活和财富的念头或机会。他们的精力和希望都集中在生存和胜利上,无暇考虑移民问题,即便有时间,也抽不出人力。突然,关键性的滑铁卢大战改变了这一切。海洋又畅通无阻,欧洲解除了威胁,船只不需要军舰护航,各大洲的主要海岸线均已绘入海图,新大陆又成为逃避旧大陆的艰苦生活的地方。战争结束了。各处航行的船只很多,索费甚低,结果导致了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大迁徙以及英国工业和贸易的飞速发展。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加快步伐,起初的移民活动规模很小。但是,在澳大利亚定居的罪犯、北迁加拿大的美国效忠派、世界各温带地区的商人、探险家、传教士和捕鲸者已经指出了前进的道路。老百姓当中纷纷传说,还有一些富饶的土地适于居住而迄今无人定居,白人可以在那里过安静自由的生活,也许还能生活得好一些。英国的人口急剧增长,加强了移民的必要性。一八〇一年,英国人口有一千一百万,三十年以后达到一千六百万,到一八七一年又增加了一千万。在出生时或幼年时期夭折的现象极为少见。最近一位权威人士宣布,尽管发生了工业革命,伦敦的环境比普鲁士农村和巴黎更有利于健康。随着人口的增长,移民开始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移民人数为二十五万,在三十年代达到五十万,到十九世纪中期增至一百五十万。在滑铁卢大战的六十五年之后,迁出不列颠的人多达八百万。

   在动机、方法和性质方面,这次移民运动同十七世纪到美洲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和都铎时代的种植园开辟者有天壤之别。饥馑至少迫使一百万爱尔兰人迁到美国和其他地方。黄金把顽强的财富追求者吸引到澳大利亚和萧瑟的加拿大内地,他们在那里找到了比伊丽莎白时代的冒险家所发现的地方更加荒凉而更为实际的世外桃源。对土地的欲望和对羊毛贸易利润的渴望也吸引着比较冷静的富有者。在这些过程中,英国政府持冷淡态度,有时甚至持反对态度。美国独立战争使英国统治阶级中的大部分人感到,拥有殖民地并非好事。在一八五四年以前,他们连殖民地事务大臣的职位都没有设立。政府对战略基地感兴趣,但如果老百姓想在新地方定居,那就让他们去好了。这样也许会解决失业问题,同时也为穷愁潦倒的贵族提供一些职务。这些殖民地越早获得完全独立,英国纳税者的负担就越轻。尽管如此,人们对希腊比对新西兰更感兴趣,受过教育的人对奴隶贸易比对肮脏的移民船更关心。第二大英帝国象印度帝国一样,几乎是偶然建立起来的,很少得到哪个主要政党的支持。

   在海外新地中,加拿大是英国人最熟悉、离英国最近的地方。长期以来,她的沿海地区一直向英国输送木材。船主们不让船只空舱而归,而是运回一些移民,只向他们收取较低的旅费。移民者一旦登陆,远离英国,困难就大了。沿海省份主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许多移民决定前往下加拿大,即今日之魁北克省。皮特曾于一七九一年试图把加拿大一分为二,以解决民族矛盾。法国人在下加拿大根深蒂固,他们在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下形成紧密的外侨社会,对自由欧洲的民主观点不感兴趣,也不受其影响,象布尔人在南非那样,坚决地保留自己的传统和语言。下加拿大的西北部是上加拿大,即现在的安大略省。十八世纪末,有六万英国人不愿生活在美利坚合众国而外迁,其中一部分人迁到了上加拿大。这些自尊心很强的人出于对英国王室的忠诚,放弃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得到了“帝国忠杰”这一无利可图而比较光荣的称号。莫霍克部族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也和他们一起北迁。这些部落在森林中垦伐出居住地,过着偏僻孤寂的生活,时刻警惕着美国的进犯。圣劳伦斯河的急流湍滩把他们同下加拿大隔开了。再往西便是一片荒漠,直到太平洋沿岸才能看到同中国通商的几座商埠。

   这些地方的居民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和特点,他们由于美国入侵的威胁而暂时联合起来。法国人、英国人和印第安人并肩抗击美国人,在一八一二年至一八一四年的三年斗争中击退了他们。这时出现了麻烦。下加拿大的法国人担心移民在数量上超过他们,进而控制他们,上加拿大的效忠派则欢迎新移民,因为这些人的到来可以抬高土地价格,可是他们又不愿意平等待之。而且,这两个省之间也开始争吵起来。上加拿大的出口货物必须经过下加拿大,在那里纳税,两省在分享贸易收入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由于宗教方面的分歧,冲突更加激烈。约在一八二〇年以后,下加拿大议会开始象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国会和美洲殖民地议会那样行事,拒绝为皇家法官和长期任职的官员拨付薪水。法国人当中的政客们为此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在上加拿大,后来的移民为实现同效忠派的政治平等而斗争。自由党人企图使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并扬言要脱离大英帝国,一八三六年,他们占据多数席位的议会宣告解散。

   次年两省发生叛乱,下加拿大和上加拿大的叛乱分别坚持了一个月和一个星期。居民骚动,部队开枪,当局和叛乱者进行了模棱两可的妥协,处死的人很少。一切都是在小规模内进行的,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这次叛乱使英国政府意识到,处理加拿大问题必须谨慎小心。伦敦的辉格党领袖比乔治三世英明,他们看出,一小撮暴动者可以掀起巨大的波澜,于是在一八三八年派德拉姆勋爵前往调查,由爱德华·吉本·韦克菲尔德担任助手。德拉姆作了“恢复正常局势”的含糊指示。同时,《国会法案》宣布加拿大宪法无效。德拉姆是个激进分子,他英明果断,性情急躁。韦克菲尔德是帝国事务的积极理论家,他同几位女继承人勾勾搭搭,因此受到监禁,后来只好在幕后参与国家事务。德拉姆在加拿大只住了几个月,他以高压手段对待心怀不满的加拿大人,在威斯敏斯特遭到强烈的批评。尽管他同梅尔本勋爵的政府关系不好,这个政府还是应该支持他,可是这个政府没有这样做。他感到政府抛弃了他,于是愤然辞职回国。他起草了一份著名的报告,至少是在上面签了名。在这份报告中,他分析并宣布了加拿大动乱的直接根源,主张从议会中选出部长,建立代议制政府,统一加拿大,有计划地拓居无人区。他的建议大部分被一八四〇年的《加拿大法案》付诸实施,这是约翰·拉塞尔勋爵努力的结果。

   此后,加拿大在和平的环境中得到迅速发展。她的人口在一八一五年约有五十万,在一八三八年达到一百二十五万。同年,汽船开始定期往返于加拿大和不列颠之间,穿越大西洋的低价邮政制度也建立起来。关于殖民地几乎可以完全自行其是以及它们的民主议会可以自己任免部长的新主意,使英国人感到犹豫和怀疑,但是,德拉姆的女婿埃尔金勋爵在一八四七年受命为加拿大总督,决定了加拿大的发展方向。象德拉姆一样,埃尔金也认为,总督应该代表国王,在政治上不要过于抛头露面。他根据议会的愿望任免部长,为此受到一方的谴责和另一方的拥护,甚至遭到鸡蛋和石头的袭击。他在七年以后辞职时,加拿大的各个派别均已接受这条原则:要想使权力深得人心,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如果部长们得到多数人的信任,人们就必须服从他们,受他们的统治;如果部长们失去信任,就应该辞职。这时几乎听不到脱离大英帝国、把加拿大分为几个主权国家或者加入美利坚合众国的论调了。相反,一八四六年同美国签订的《俄勒冈条约》把横贯大陆的北纬四十九度线定为两国的边界,将温哥华岛全部划归英国。至于这个条约的缔结过程,本卷将另行叙述。

   十九世纪中叶,建立加拿大各省联邦的运动增长了势头,得到日益广泛的支持。美国南北战争使加拿大人认识到,他们邻国的政体并非十全十美。北方的胜利则使他们感到,洋洋得意的美利坚合众国或许会企图进一步开拓疆域。加拿大早已把目光转向西部地区。除曼尼托巴地区有一些殖民者定居外,安大略省和落基山脉之间的千里荒原上无人居住,那里是印第安人、猎人和野兽出没之地。有人说,这片千里荒原对美国夺取土地的欲望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在南北战争结束后退伍的爱尔兰士兵已经一再越境进行武装袭击,而美国国会声称无力加以阻止。美国人难道不会继续前进,偷偷地占领这些无人居住的荒原,甚至对他们擅自占据的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吗?据说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可供白人谋生。一八六七年,美国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从俄国人手中买下了荒凉偏僻的阿拉斯加。但在美国的家门口,却有一块更为可贵而极易得到的土地。统治这块土地的只有查理二世时代建立的赫德森海湾公司,该公司认为农业对它的皮毛贸易有害,因而敌视外来的移民,警惕地保护自己的权威。十一年以前,弗雷塞河畔发现了黄金,一群群淘金者蜂拥来到太平洋沿岸。赫德森公司的官员无法控制这个混乱的局面,英国政府只好把这些遥远的沿海地区置于王权的直接管辖之下,从而诞生了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不列颠哥伦比亚。这个殖民地不久同温哥华岛合并,要求并实现了自治。在它和安大略省之间有一片无人区,要想避免这个地区被美国夺走,就必须采取措施。加拿大如何能够独立于美国而生存下去呢?

   这些考虑促成了一八六七年的《英属北美法案》,它宣布了英国第一个海外自治领的诞生。当时这一自治领包括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和新斯科舍省。它们制定了联邦宪法,但它同美国宪法截然不同,凡是没有明确授予各省的权力,皆由中央政府掌握。总督代表国王,通过从加拿大下议院的多数派中挑选出的部长实行统治。下议院的议员数目同他们代表的人口具有一定的比例。这样就为扩大领土和增加新省份创造了条件,在铁路时代和向西扩张的前夕,加拿大有了稳定的政治局面。

   新生的自治领初次召集议会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西部土地。议员们能够放眼未来。这里应该略谈他们的远见所产生的结果。应该立即采取的措施显然是买下赫德森海湾公司的全部产权。这个目标在两年后得到实现,代价是三十万英镑。赫德森海湾公司将贸易权一直保留到今日,但它把土地统治权上交给王室。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流血事件。野蛮的印第安人认为他们的自由受到威胁,于是在曼尼托巴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曼尼托巴在一八七〇年成为自治领的一个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翌年也并入自治领。单凭这些措施,并不足以把辽阔的加拿大紧密地联结起来。自治领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及早开拓荒无人烟的西部土地,以防美国移民越过北纬四十九度线。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修筑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

   沿海各省加入自治领联邦时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有条铁路把它们同安大略省连接起来。经过九年的努力,一条铁路终于在一八七六年建成。不列颠哥伦比亚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也得到了同样的允诺。可是实现这个诺言却难得多,因为资本不足,投资者顾虑重重,政治局势复杂,而且那里的大部分地区是人迹未至的荒野。最后,苏格兰人唐纳德·史密斯,即斯特拉思科纳勋爵,承担了这个计划。他的公司要求工期为十年,它得到政府的经济援助,只用一半时间便大功告成,直通太平洋岸边的铁路于一八八五年通车。其他路线也相继竣工,年产量迅速达到数百万蒲式耳的谷物,开始从大草原源源不断地运到东部。加拿大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面前展现出光明的前途。

   南非和美洲不同,没有多少宜人之处能够吸引殖民者和探险家。许多人把它作为航行中的歇脚点,无人愿意在那里久住。圣劳伦斯湾为人们深入加拿大内地提供了方便,而南非沿海则缺少天然港口和可以航行的河流,主要是受着海浪冲击的悬崖和沙冈。离海边不远,便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沿海而行,堵塞着通往内地的去路。西海岸的地势相对平缓一些,可是那里一片荒凉,缺乏水源。南边和东边山势逶迤,许多地方陡不可攀。对于欧洲人来说,南非是最难进入的地区,它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海上小客店”,是通往东方航线上的停靠港。

   在十七世纪,往返于东印度群岛与阿姆斯特丹或鹿特丹之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船只,是过往好望角的头号常客,桌湾是它们的停泊地。荷兰人早就谈论要建立永久居住点,但直到一六五二年才采取行动。他们在力量最强大和文化最发达的时候,派年轻的外科医师扬·范·里贝克率领三艘船去占领桌湾。根据计划,里贝克一行不拟进行殖民活动,他们只想为公司的船只建立一个停靠港。那里的居民几乎都是印度公司的职员,他们无权向外扩张,二十年以后,桌湾只有六十四名自由市民。

   十七世纪末,西门·范·斯特尔及其儿子威廉·艾德里安担任总督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鼓励荷兰人到南非定居,到一七〇七年,自由市民已达一千五百多人。这些人并不都是荷兰人,有许多是受宗教迫害而背井离乡的胡格诺派教徒、德意志人或瑞典人,但荷兰人逐渐同化了他们,这个小社会由当地的黑奴侍候并支撑着。

   这个殖民地在十八世纪不断繁荣壮大。第一个欧洲人在一七六〇年跨过奥兰治河。后来菲什河在一七七八年成为殖民地的东方边界。到了十八世纪末,殖民地约有一万五千人口和三个殖民点。开普敦成为拥有五千居民的港市,兼为东印度公司的总部,殖民者称之为“小巴黎”。好望角附近的一块沿海地带宜于耕作,那里的农民过着原始而悠闲的小康生活。第三个殖民点是离海岸较远的一块带状平原,那里的边塞居民狂躁不安,顽强不屈,自给自足,眼界狭隘,与世隔绝,反对文明政府的种种限制,是十九世纪集体迁徙者和德兰士瓦省布尔人的先驱。

   荷兰逐渐被英国赶上,十八世纪结束时,有帝国前途的显然不是荷兰,而是英国和法国。拿破仑战争破坏了荷兰贸易,将荷兰船只赶出公海,推翻了荷兰国家政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一七八二年付出最后一次红利,十二年以后宣布破产,赤字达一千万英镑。它的破产引起了严重的后果。荷兰再也无力保卫她的属地了。当荷兰人被法国人打败,巴塔维亚傀儡共和国建立起来的时候,英国人便把开普殖民地当作敌人的领土加以占领,最后根据一八一四年的和平条约,该殖民地正式割让给英国,英方为此付出六百万英镑作为补偿。

   起初,英国人没有遭到强烈的敌视,一则荷兰东印度公司不得人心,二则英国人没有蓄意推行英国国教化的政策,开普殖民地保持着大部分荷兰传统和习惯。英国人在东部边界采取有力措施,那里的殖民者同大规模南迁的中非班图人发生了接触和冲突。从大陆的东部到西部都进行着这种南迁活动,西边有赫里罗人和达马拉人,东边有恩古尼沿海地区的人。菲什河沿岸经常发生抢劫畜群的事件。一七七九年,在荷兰人和土著之间爆发了战争。卡菲尔人 [ 译者注:南非讲班图语的部分居民。 ] 的战争从此开始,持续了百年之久。殖民者散居在相距遍远的农场里,难以自卫,要求开普敦给予援助。远方的荷兰当局没有帮助他们,因此英国人可以大显身手了。

   英国人认为,保住菲什河一线的唯一办法是利用英国殖民者拓居戍边,因而在一八二〇年和一八二一年,近五千英国人从国内来到南非。在这次移民期间,英国当局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英国政府确信南非必将永远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因而决心尽量使其英国化。英语开始取代荷兰语,成为南非的官方语言,一八二八年,法律程序根据英国的模式进行了改革,英国货币取代荷兰货币,英国人开始控制教会和学校。这些措施引起了象加拿大已经克服的那种分歧。尽管英国人和布尔人宗教一致,语言接近,祖先相同,政治和社会传统也很相似,但他们之间展开了种族斗争。除了爱尔兰人之外,帝国各属地中对英国的统治手段反抗最甚者便是布尔人。

   推行英国国教的运动考虑不周,没有成功。英国人将象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纪那样发现,没有哪个民族比荷兰人更顽强地维护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新政策造成的唯一后果,便是加深了已经开始出现的意见分歧,尤其是在土著问题上的分歧。当时,英国掀起了慈善博爱的热潮,英国传教士自十九世纪初一直在南非积极活动。传教士们信誓旦旦地宣传说,黑人与白人是平等的民族。殖民者主要把土著视为农夫,想尽量严格控制他们。传教士的努力终于在一八三三年导致奴隶制的废除,殖民者对这种干涉大为恼火,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劳动力减少和威望降低,而且大量的班图人将沦为乞丐和流浪者。起初,英国殖民者同荷兰人意见相同,但以约翰·菲利普博士和伦敦传教协会为主的传教士左右了英国政府和殖民部以后,荷兰人只好独自对英国当局发怒了。

   一八三四年,第一次危机发生了。菲什河沿岸的定居点未能形成有效的屏障,一群群班图人越过边界,摧毁农场,把拓殖区化为焦土。总督本杰明·德班爵士击退了班图人,为了防止他们再次进攻,他吞并了凯斯卡马河和凯河之间的地区,赶走那里的土著,把那里的土地给予殖民者作为补偿。这个地区改为一个省份,并以阿德莱德王后的名字命名。传教士对这些行动表示反对,他们说服殖民大臣格莱内尔格否定德班的行动并放弃阿德莱德王后省。殖民者丧失了他们得到的一切补偿,接着听说格莱内尔格认为,卡菲尔人发动战争是十分正当的行动,这使殖民者在痛苦之余又受到侮辱。大迁徙活动因此开始了。

   大约五千名布尔人带着妻孥,赶着牲口,分成小股进入茫茫的未知世界,犹如以色列的子孙在寻找上帝赐与的希望之乡。其他许多人也循迹而去。有些人跋涉一千多英里,到达林波波河畔。许多人遭到马塔贝莱人和祖鲁人的袭击,所有的人都忍受着饥渴的折磨,然而,他们以加尔文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前进。这次大迁徙是十九世纪的壮举之一,其目的是永远摆脱英国人的统治。布尔人的一个领袖皮特·雷蒂夫写道:“我们确信,我们离开这个殖民地以后,英国政府就再也不能向我们提出任何权利,会允许我们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实行自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前途暗淡无光,当时正值恰卡及其继承者丁干所统治的祖鲁军事帝国兼并其他土著部落的时代,祖鲁人屠杀成千上万土著的行动,为布尔人的迁移创造了条件,可是布尔人在迁徙过程中也屡遭劫难。在许多偏僻的地方,他们在用牛车围成的营地里遭到祖鲁斗士的猖狂进攻。直到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他们才在布拉德河畔的一次激战中粉碎了丁干的武装力量。胜利之后,布尔人在彼得马里茨堡周围的地区建立了纳塔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是安德里斯·普雷托里斯。

   他们的自由可谓昙花一现。英国人拒不承认这个共和国,经过短暂的斗争,在一八四五年把它变为开普殖民地的一个省。纳塔尔西部的平原上仍有迁居的布尔人,纳塔尔共和国的许多难民逃到那里,加强了他们的力量。英国人在那里也进行了干涉。一八四八年,曾在威灵顿麾下服役的勇敢顽强的哈里·史密斯爵士征服了奥兰治河和瓦尔河之间的地区,在布姆普拉特打垮了普雷托里斯,使布尔人只在殖民地边界的瓦尔河彼岸剩下零星的定居点。

   不久以后,当局同奥兰治河对岸的部落,尤其是同巴苏陀人,发生了冲突,在对付纳塔尔问题时,英国人设立了土著保留地,恢复部落统治集团,将他们置于英国政府的间接监督之下。但英国政府不愿多负责任,于一八五二年承认了瓦尔河以外拓居者的独立地位。两年之后,英国人根据《布隆方丹协定》的原则撤过奥兰治河,建立奥兰治自由邦。政治上的分化还不止于此,阿德莱德王后省和纳塔尔变成两个殖民地,由英国殖民部直接管辖。到一八五七年,在现在南非联邦的地域内共有五个共和国和三个殖民地。由于羊毛生产飞速发展,最初的开普殖民地繁荣起来。一八五三年,英政府咨询枢密院后未经国会同意便发表敕令,在南非殖民地实行议会制,议会设在开普敦,但尚未实行完善的责任政府制。南非的历史至此进入一段不太稳定的和平时期,我们可以暂且不谈。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