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帝国·第十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印度帝国·第十五

印度帝国·第十五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第三卷·革命的时代》《第八部·第一大英帝国的兴起

出自————《战争通史

   十八世纪,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作为贸易机构建立起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迅速地发展成幅员辽阔的帝国。一七零零年前后,只有一千五百名英国人住在印度,其中包括他们的妻子儿女和稍事逗留的水手。他们独居在一些贸易站里,与印度政治毫无联系。

         一百年之后,成千上万的英国官员和军人在英国总督的统辖下,控制着辽阔的区域。在某种程度上,这一重大变化是英法斗争的结果。英法两国的斗争在这一百年里连续不断,而且扩大到全世界。在美洲大陆,法国人成功地帮助英属殖民地获得独立,英国人遭到失败。印度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英国和法国在那里战斗时,两国在欧洲却能安然相处。但是,如果欧洲介入的时机尚未成熟,英法两国决不会在印度展开激烈的斗争。莫卧儿帝国正在解体。两个世纪以来,帖木儿的穆斯林后裔在世界上占领并征服了象今日美国一半大小的地区。他们以德里为中心,在干练的地方总督的支持下,以东方人的方式保持了太平,使次大陆的八千万人过着此后一百年里所没有的井井有条的生活。十八世纪初,这个强大的王朝为一次帝位之争所动摇。北方的侵略者立刻涌过边界,波斯 [ 译者注:即现在的伊朗。 ] 国王洗劫了德里。莫卧儿帝国的地方总督发动叛乱,声称拥有帝国行省的主权。觊觎帝位者纷纷出来同这些篡位者斗争。在印度中部,勇猛好斗而松散的马拉塔部落联盟乘机进行抢劫和袭击,全国一片混乱,兵祸横生。

   英、法、葡、荷四国商人一直在印度全力竞争,但由于“莫卧儿大帝”在德里实行着统治,他们的竞争尚较文明。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发展成强大的机构,拥有一百二十五万英镑的资本,每年的利润达百分之九。查理二世曾在一六六八年将孟买以每年十英镑的价格租给东印度公司,那里的人口当时已经增长五倍多,超过了六万。英国人在一六三九年建立并设防的马德拉斯,是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于一六八六年在胡格利河入海口处建立了一个贸易站,加尔各答从此才有人烟,此时它已发展成一个繁荣而安静的贸易中心。设在本地治里的法国印度公司也得到迅速发展,不过它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同,不是私有企业,而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这两个公司抱着同一个宗旨:发展贸易,牟取利润。英法两国都不想占领土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长期以来不愿意拥有土地,也不愿在他们的贸易站之外承担任何责任。一七四〇年前后,形势逼迫他们改变了这种态度。马拉塔人杀害了东南沿海五百英里长的卡纳蒂克省的总督,威胁着马德拉斯和孟买,袭击孟加拉内地。欧洲商人不可能袖手旁观了,他们必须单独作战或者同印度统治者协力战斗,否则就得撤走。大部分荷兰商人已经撤到富饶的东印度群岛,葡萄牙人在这场竞争中早已落伍,英国人和法国人决心继续在这里经营下去,于是,这里只剩下英法两个欧洲强国的商人了。

   法国同她在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重大危机中一样,出现了一位能力出众的人物——迪普莱克斯。此人从一七四一年开始担任本地治里的总督,他早就预料到要和英国交战。他看出,印度需要一个新统治者。莫卧儿帝国已经崩溃,而马拉塔部落联盟又不可能取而代之,那么法国为何不能夺取这个闪闪发光的诱人锦标呢?奥地利继位战争爆发之后,迪普莱克斯立刻果断地采取行动。他请求卡纳蒂克省的总督禁止在他管辖的范围内采取敌对行动,因为法国的大部分贸易站分布在那里。在得到允许之后,他开始进攻马德拉斯。统治马德拉斯的英国总督也要求卡纳蒂克省的新总督禁止法国人采取敌对行动,但是没有对他行贿。迪普莱克斯则允诺一俟攻克马德拉斯便把它交给卡纳蒂克省总督。后者得到这个保证后,便退到一边。经过五天的轰击,马德拉斯城于一七四六年九月十日投降。守城的一些英国人逃到附近的圣戴维要塞,其中有二十一岁的年轻职员罗伯特·克莱夫。

   迪普莱克斯取胜之后,拒绝把马德拉斯交给卡纳蒂克省总督,在年底的数月里打退他的多次进攻。然后,迪普莱克斯开始进攻圣戴维要塞。这时传来消息说,欧洲战争已经结束,在埃克斯拉夏佩勒签订的和约规定,把马德拉斯还给英国人,同时英国把新斯科舍的路易斯堡让给法国。在印度进行重大斗争的开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克莱夫又惊又怒地注视着这些事件,可是他尚未显示出特殊的才能,尚未证明他能够改变英国的处境,建立她对印度的统治。他是一个小绅士的儿子,少年时期有过曲折的经历,不太争气。他先后上过四所学校,但成绩均不佳。在他家乡的希罗普郡集镇上,他纠集了一伙无赖少年,呼啸过市。这些少年常向商贩勒索几个小钱或苹果,如果不给就砸他们的窗户。他十八岁时被派到国外充当东印度公司的小职员,每年的工资是五镑,开支是四十镑。他是个难以约束而又没有出息的下属,对办公室的例行事务和气氛厌烦至极。据说有两次他想自杀,可是手枪均未打响。他在东印度公司的军队中担任一个职务并服役多年,后来才显示出在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通过保卫马德拉斯和圣戴维要塞的战斗,他对战争产生了感情。一七四八年,一场新的动乱使他有机会得到了领导权。

   印度的一些觊觎帝位者控制了莫卧儿帝国的德干省,征服了卡纳蒂克省。迪普莱克斯带领寥寥无几的法国军人和二、三千印度军队把他们赶走,扶植她的傀儡上台。英国人支持的默霍迈特·阿利被赶到特里奇诺波利,受到层层围困。法国人一举成为印度南方的主人。他们下一步的打击目标显然是英国人。进行和平贸易或如今日所说的不干涉印度事务的希望已经彻底破灭,东印度公司必须进行战斗,否则就要灭亡。克莱夫获得一个军职,率领部队朝特里奇诺波利前进,发现默霍迈特·阿利处于倒悬之危。如果能够把他解救出来,扶上王位,一切都会好转。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特里奇诺波利受到庞大的法印联军的进攻。英军数量很少,战备甚差,军官奇缺,所以年仅二十五岁的克莱夫得到了统帅权。直接解特里奇诺波利之围是不可能的,克莱夫立刻看出,他必须把拳头打向别处。卡纳蒂克省首府阿尔科特的军队大部分被调到特里奇诺波利去攻打默霍迈特·阿利。只要攻占阿尔科特,他们就不得不撤回来。于是,克莱夫带着二百名欧洲人、六百名印度人和八名军官出发了。军官中有四个人和他一样,以前是职员。阿尔科特城一攻即破,克莱夫和他的一小批人马积极备战,以应付敌人的报复。果然不出克莱夫所料,印度统治者见首府失陷大失所望,从特里奇诺波利抽出一大部分军队前往阿尔科特进攻克莱夫。这场战役进行了五十天。克莱夫的部队只相当于敌人的二十分之一,几乎断绝了给养,却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夜间进攻。他在这次战斗中亲自操作一门火炮。一位马拉塔酋长扬言要来援助英国人,这个威胁解了阿尔科特之围。迪普莱克斯的红运因此消失,整个局势也发生了变化。一七五二年,克莱夫和英国派来的正规军人斯特林格·劳伦斯一起打败了法国人及其支持的篡位者,把默霍迈特·阿利扶上王位。卡纳蒂克省转危为安。翌年,刚刚结婚而身体欠佳的克莱夫回到英国。他从印度统治者手中收到大量财富,人们委婉地称之为“礼品”。迪普莱克斯则继续斗争,他在一七五四年奉召回国,九年之后在穷愁潦倒中死去。在印度的英国首领纷纷赢得财富和权力,而法国人则多半落得可悲的下场,这两种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克莱夫在英国利用他的部分财富尽力活动,企图代表康沃尔郡的一个人数不多的选区进入国会,结果未能成功,于是便在一七五五年重返印度。他来得正是时候,一场新的冲突即将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开始。在此之前,法国人荷兰人和英国人在富庶的孟加拉省相安无事地进行着贸易,当地顺从、聪明而又勤劳的居民基本上未受南方那样的杀戮和混乱状态的祸害。靠近恒河口的加尔各答获得丰厚的利润。来自西北部的一个穆斯林冒险家夺取加尔各答的权力并掌权十四年,保持了那里的安定。可是他在一七五六年去世,政权传给他的年轻、恶毒、狂暴而贪婪的侄子苏拉贾·道拉。他颇有理由地担心,英法之间刚刚爆发的七年战争会波及他的领土,使他象德干省的统治者那样成为傀儡,因此要求英法两国拆除工事。在加尔各答上游昌德纳戈尔的法国人作了令人满意的回答。英国人意识到同法国人的战争即将来临,已经在法国人可能进攻的河畔一带扩建工事,对苏拉贾·道拉的要求置之不理。加上其他摩擦,苏拉贾·道拉怒上加怒,于五月间兴师问罪。

   他聚集了一支配有大炮和欧洲炮手的大军,率领这支军队向加尔各答进发。现代学者们摘去了麦考利为英国总督及统治当局戴上的胆小无能的沉重帽子。当时通往这个城市的旱路没有工事,况且指挥不当,造成了混乱。城里的人从水路撤退,上船时争先恐后,乱七八糟。为数不多的驻军和大部分英国平民进行了英勇战斗,无奈三天之后大势已去。他们长期过着和平生活,如今却突遭厄运。敌人打着休战旗突破防御阵地以后,一百四十六名欧洲人缴械投降。他们被塞进一间二十英尺见方的牢房过夜,到天亮时只有二十三人还活着。胜利者抢劫了东印度公司的财产之后扬长而去。埃尔顿勋爵写道:“苏拉贾·道拉没有想到,他同英国人打交道必然会使他们后来成为印度的主宰者,因为‘黑牢’惨剧打消了英国人企图单纯经商的幻想。他们要报仇,终于决心战斗了。” [ 原注:引自埃尔顿勋爵所著《帝国联邦》(Imperial Commonwealth)一九四五年版。 ]

   加尔各答失陷的消息于八月间传到马德拉斯。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尚未得知英法两国已在欧洲交战,但在加尔各答等地早有传闻说,法国人将从海上和德干同时发动进攻。董事们把全部海军和几乎所有的陆军交给克莱夫指挥。一七五七年一月,克莱夫带领九百名欧洲士兵和一千五百名印度士兵收复加尔各答,击退了苏拉贾·道拉的四万大军的进攻。由于对法战争的压力,克莱夫只好撤退,但在赶回马德拉斯之前,仍有时间攻打昌德纳戈尔。他不敢让这个要地留在法国人手里。昌德纳戈尔于三月陷落,城内英勇奋战的守军撤走了。此时,克莱夫时来运转。苏拉贾·道拉过于残忍,甚至对同胞也是如此,一些臣子决定推翻他,拥戴莫·贾法登上统治者的宝座。克莱夫同意相助。六月二十三日,他在普拉西同苏拉贾·道拉遭遇。他的军队已经扩大到三千人,但其中英国人不到三分之一。整个力量在敌人面前处于一比十七的劣势。他们背后是正值汛期的胡格利河,没有退路。敌人在前面的平原上围成半圆形。克莱夫把部队布置在一片芒果树林的边缘,等待敌人进攻。双方并没有交锋,但这却是一次将决定印度命运的较量。炮击持续了四个小时,后来苏拉贾·道拉发觉军中有叛变迹象,便听从了策划背叛他的那些人的建议,下令撤军。克莱夫决定放他走,以后伺机发动夜袭,但一名下级军官违命出击,于是全军便象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追杀出去。敌军惊慌四散,苏拉贾·道拉在几天后被莫·贾法的儿子杀死。克莱夫仅仅损失三十六人,却取得了普拉西战斗的胜利,成为孟加拉的主宰。

   还有许多胜利在等待着克莱夫。在这次所谓的战斗中未动一指的莫·贾法被拉上御座。省内处处是来自北方的穆斯林散兵游勇,对统治者的宝座垂涎三尺者大有人在。附近的奥德省抱着敌对态度,法国人仍然十分活跃,甚至连荷兰人也表现出要干预的迹象。但是,克莱夫将他们一一打败。如果英国人不直接实行统治,他们就必须保证一名友好的当地人执政。间接统治是当时的常见做法,而直接统治往往会造成无政府状态和大规模的流血。克莱夫在一七六〇年再次回到英国时,英国是留在印度的唯一的欧洲强国。在四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使印度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法国人尚能保留他们的贸易站,但他们的影响已经一扫而光。九年之后,法国的印度公司也解散了。克莱夫已经聚敛了二十五万英镑的财富。根据当时的风气,他用贿赂的手段进入国会,并且取得爱尔兰的一个爵位。然而,他在印度还有使命尚待完成。

   后人不应对英国在印度进行扩张的性质产生误解。英国政府从未直接参预印度的冲突,虽然皮特欣赏克莱夫的才能,利用自己能够调动的一切力量给予支持,但皮特对印度局势并无重大的影响。再说,他也在进行一场世界战争。由于联络不便,路途遥远,形势复杂,他让克莱夫自由行动,仅仅为他提供一些支持和忠告而已。东印度公司是个贸易机构,它的董事都是商人。他们寻求的不是战争,而是利润。他们为土地和军队花一分钱都感到可惜。印度次大陆的动荡局势迫使他们违背自己的意愿和主张,去控制越来越多的领土。到头来,他们几乎是无意地建立了一个大帝国,这个大帝国不比莫卧儿帝国弱小,却比它更安定。如果“帝国主义扩张”这个概念指的是有意攫取政治权力,那么,把英国在印度的行动称为“帝国主义扩张”则系无稽之谈。有些人谈到印度时说道,英国人的帝国是在无意中建立起来的。这种说法倒是颇有道理。

   克莱夫的胜利解决了许多问题,也引出不少新问题。在他离开的几年里,英国在印度干了一些十分不光彩的事情。东印度公司的宗旨是赚取利润,只要局势安定,贸易繁荣,它从不关心而且也不知道那里是如何统治的。它废黜了年迈的莫·贾法,当接替他的傀儡显出不满情绪时,它便发动一场血腥的战斗把他打垮,将孟加拉统治者的宝座标价拍卖。公司职员收入微薄,只好接受当地人的贿赂、礼物和各种可耻的外快,这种行为甚至受到鼓励。腐败和非法牟取暴利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英国。公司的董事们突然发现,他们丢掉了利润,也损坏了名声。他们向克莱夫求援,请他担任他们控制的全部印度领土的总督。一七六四年六月,克莱夫最后一次前往印度。他在印度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手段严厉,其意义居于普拉西战斗的胜利之上。他的改革获得成功,促使莫卧儿大帝请他保护德里和印度北部的所有地区。他拒绝保护这些地区,因为他认为公司无力担负一个帝国的责任。五年前,他曾在信中向皮特建议,由王室对公司控制的印度各地区行使主权。这个建议被忽略了近一个世纪。莫卧儿大帝从公司得到一笔补贴金,因此把管理帝国岁入的权力让给公司,作为酬谢。司法权仍然掌握在印度统治者的手里。这样的责任分工不会持久,不久便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可是它毕竟前进了一步。克莱夫写道:“现在权力的所在地是最安全的地方。”一七六七年一月,克莱夫又回到英国。英国公众误信传言,吹毛求疵,克莱夫在下议院受到攻击。他为自己进行了有力的辩护,他明确指出,由于他的努力,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得到了一个大帝国,其幅员超过欧洲任何国家的版图,他们每年有四百万英镑的收入,进行了与此相应的贸易”。关于他个人积聚的财富,他慷慨陈词,说了下面一段话:“就我取得普拉西大捷之后的地位而言,我由于采取有节制的行动难道不应该受到歌颂吗?一位强大的帝王仰我鼻息,一个富庶的城市任我主宰,最富有的金融家争相博得我的欢颜,我走过一座座为我个人敞开的拱门,双手尽是黄金和珠宝。议长先生,我此刻对自己当时的克制感到吃惊。”下议院一致通过了决议:“罗伯特·克莱夫勋爵为我国立下了丰功伟绩。”可是,愤愤不满、伤心至极的克莱夫并未得到慰藉,几年以后自杀身亡。

   不久,沃伦·黑斯廷斯在印度代替了克莱夫的地位。此人同克莱夫一样伟大,不过背景有些不同。沃伦·黑斯廷斯很穷,他的祖先在伍斯特郡曾经拥有大片领地,后来他的曾祖父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战争时期卖掉了在代尔斯福的家宅。从童年时代起,黑斯廷斯就憧憬着有朝一日把它收回来。他幼年丧母,一位叔父把他抚养成人,并送他到威斯敏斯特上学。他在那里钻研古典文学。老师希望他到大学深造,他的叔父反对这个建议,把他送到了印度。当时他十六岁。

   在克莱夫不断取得胜利的年代,黑斯廷斯是东印度公司的一名小职员。克莱夫最后一次离开印度一年以后,黑斯廷斯成为加尔各答参议会的成员。在这个责任有限而比较明确的职位上,他目睹了公司的混乱状态。公司的职员继续牺牲雇主和当地居民的利益,为自己积聚钱财。马拉塔人占领了德里,威胁着奥德省。马德拉斯也受到威胁,甚至连一直比较平静的孟买也卷入内战的烽火之中。一七六九年和一七七〇年,孟加拉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饥荒。在种种严峻的考验下,沃伦·黑斯廷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渴望得到名望、权力和足以赎回代尔斯福家宅的钱财。至于聚敛个人财富,那是他人之事,因为他并不贪婪成性。一七七二年,他升任孟加拉省的总督。该省虽经天灾人祸,却仍然比较富饶。他决心做两件事:一是保持公司的利润,二是由英国人收税。这时,几乎使克莱夫受到国会谴责的那些传说已成为英国公众的看法。来自东部的富有的冒险家在印度为新帝国树立名声,也在糟踏它的名声。他们过于富有,极其傲慢,不能和他们本来的阶级融为一体,而且由于爆发得太快,他们又无法同贵族相结合。这些在印度发财的欧洲人受到英国各阶级的厌恶或嫉妒。勇敢精神和纪律性曾经赢得阿尔科特战斗和普拉西战斗的胜利,并且洗雪了“黑牢”之辱,如今却受到忽视。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许多新贵忙于积聚财富,无暇帮助克莱夫。年迈的查塔姆说:“印度充满罪恶,臭气熏天。”人们的嫉妒、无知和感情用事汇成一股愤怒的潮流,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然而,这些怨言是有理由的。九年来,公司的雇员从孟加拉居民身上为自己搜刮了近三百万英镑的财富。改革的先锋碰巧是诺思勋爵。

   诺思尽力而为,他的格言是“搞垮大户”。在黑斯廷斯出任孟加拉总督的第二年,诺思说服国会颁布了《调整条例》。这个条例并非一无是处,印度的英国统治区在行政上获得了统一。孟买和马德拉斯归一个“大总督”统辖,“大总督”坐镇加尔各答。沃伦。黑斯廷斯是第一任“大总督”,年薪二万五千英镑。为了避免专权,权力被分成互相制约的几部分。根据文件规定,分掌权力的有孟加拉总督、公司董事会、大总督以及限制他并且可以对他行使否决权的参议会。黑斯廷斯斗争了几年,要打碎身上的枷锁。他的主要对手是他的新同僚菲利普·弗朗西斯,此人便是威尔克斯时代猛烈攻击英国政府的“朱尼厄斯信札”的著名作者。弗朗西斯一直公开或秘密地反对黑斯廷斯。可是黑斯廷斯知道需要做什么,而且决心做下去,他性情急躁,却学会了耐心和冷静地坚持。英国政府一度想召他回国,适逢参议会里两名最无知和最坚决地反对他的成员去世。不久以后,法国人见英属美洲殖民地发生反抗运动便跃跃欲试,想恢复他们在印度的地位,于是再次对英国宣战。黑斯廷斯终于可以自由行动了,他的解放适逢其时。

   一七七八年,一支法国舰队驶近南部海岸,迈索尔地区的海德·阿利在卡纳蒂克省到处流窜,马德拉斯的英国总督被他的腐败官员监禁起来,孟买同马拉塔人进行着战争。在黑斯廷斯当权的六年里,各种忧患又接踵而至。他的海军力量不如法国人,虽然进行了五次战斗,却不能阻止法国人在马德拉斯海岸登陆。马德拉斯政府经过清洗之后,重振精神。艾尔·库特爵士马上被派往南方,他参加过普拉西战斗,仍然是英国在印度的最优秀的军官。他于一七八一年在波多诺伏打败海德·阿利,翌年又打败其子蒂普·苏丹。然后,他同马拉塔人举行和谈。到了一七八三年,只有法国人还在积极采取敌对行动。《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后,他们继续进攻的希望也破灭了。英国在美洲失去了一个帝国,在印度却建立起另一个帝国。

   这一系列活动耗费了大量钱财。黑斯廷斯在金钱和物质方面很难得到英国的帮助,因为英国已被美洲、欧洲和海上战争拖得精疲力竭。他的唯一办法是就地取“财”。孟加拉的居民比较富有,由于英国的武力和领导,他们也比较安全。他们应该为自己受到的保护出钱,而黑斯廷斯则毫不客气地向他们索取钱财。他通过各种途径筹集了资金,从而援救了孟买和卡纳蒂克省,拯救了重陷血泊的孟加拉。批评黑斯廷斯和东印度公司的人们很快指出,他筹集的二百万英镑只有三分之一用于战争方面,其余的钱通过人们熟知的渠道流走了。其实黑斯廷斯本人并不重视钱财,他回国时财富并不多。他在一七八五年离开印度,当地人对他怀有感激之情。他同当时在印度的许多英国人不同,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言。他喜欢和印度人交际,为此曾经受到克莱夫的斥责。他虽然为自己的家族和祖先而骄傲,却从未受到种族观念和宗教观念的影响。

   起初,黑斯廷斯在英国受到欢迎和尊敬。他取得的成就和胜利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英国在美洲蒙受的耻辱和灾难,东印度公司也多亏他的贡献。在他回国的一年以前,小皮特颁布了一项《印度条例》,它规定管理委员会由英国内阁领导,还规定接管东印度公司的政治权力。黑斯廷斯不赞成这样的安排,虽然大总督摆脱了诺思通过加尔各答参议会对他的束缚,却又处于皮特的朋友和顾问、管理委员会主席亨利·邓达斯的控制之下。一些有抱负、正直而廉洁的苏格兰年轻人陆续填补并加强了印度英管区的行政机构。由于克莱夫和黑斯廷斯的功劳,他们大多数人不必受贿和搜刮钱财就可以维持生活。这是很好的现象,可是国会难以忘记查塔姆所谴责的“臭气熏天的弊端”。从印度回来的暴发户有着惊人的财富,他们还是那样炫耀自己,粗俗可鄙。黑斯廷斯刚刚回国,国会便开始对他在印度的行为进行调查。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有贪污罪,可是他在同各派政客打交道时态度傲慢,不讲方式。在伯克、福克斯和谢里登的带动下,国会决心把黑斯廷斯置于死地。在加尔各答的一次决斗中被黑斯廷斯击伤的菲利普·弗朗西斯,也居心叵测地策动黑斯廷斯的敌人加紧进攻。古老的武器——弹劾又用来对付他。一七八八年二月十三日,他的审讯在威斯敏斯特宫开始了。这件案子审理了七年多。黑斯廷斯统治印度期间的每个方面和细节都受到审查,有的受到指责和误解,有的受到支持和赞扬。最后他被宣布无罪。很多指责有失公正,也令人费解,但这件案子的审理却向社会和全世界宣告了英国人民拥护伯克的这一主张:印度应根据“在欧洲、非洲和亚洲乃至全世界均可发现的法律加以统治,即根据我们内心所珍惜的、一切有判断能力的人所了解的平等和人道主义原则加以统治”。

   为自己辩护的费用使黑斯廷斯濒于破产,幸好东印度公司给他的钱足够赎回代尔斯福的家宅。多年以后在下议院就印度问题作证时,议员们向他脱帽致敬。他再也没有担任官职,不过比起他的法国对手们,总算是很幸运的,因为那些人当中有的早已身首异处或一文不名,而且,后人已经从辉格党的诽谤中恢复了他的名誉。

   写到这里,有必要跳越一段英国在印度的历史,谈谈以后的情况。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的力量迅速壮大。法国革命前夕,东印度公司统治的地区仅限于孟加拉省以及马德拉斯港和孟买港周围的几条狭长的沿海地带。而滑铁卢大战之后,东印度公司统治着西北部以外的次大陆所有地区。

   弹劾沃伦·黑斯廷斯是英国在印度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主要权力已经不在地位低微而才力超群的公司职员手里,大总督的职务从此也由声名显赫和门第高贵的英国人担任,如没有被约克敦投降事件所吓倒的康沃利斯侯爵、韦尔斯利侯爵、明托勋爵、黑斯廷斯侯爵、阿默斯特勋爵和达尔胡西勋爵。这些人不想在经济上得到任何好处,对伦敦政府的盲目指挥感到厌烦。他们同英国统治集团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为所欲为而无后顾之忧。他们实际上是国王的全权代表,只是名义上没有这个头衔而已。他们可做的事情确实很多。马德拉斯邻近的卡纳蒂克省在一七八五年由一个印度地方长官统治,他在武力和金钱方面得到英国的支持。海德·阿利从莫卧儿人手里把一直延伸到西部海滨的迈索尔地区夺了过来。可是他的儿子蒂普·苏丹梦想统治印度南部的所有地区,在统治迈索尔期间造成严重的不利局面。在次大陆的中南部,海得拉巴土邦的君主勉强统治着德干省,他无力维持秩序,名义上是德里傀儡皇帝的附庸。再往北是马拉塔人,他们是一个军事部族联盟,是骁勇的印度教武士,使用轻武器,骑着快马,进攻迅速,来去无踪,自古以来与莫卧儿人为敌,渴望建立自己的印度帝国。只有孟加拉安然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虚弱的奥德缓冲区使它免受动乱的影响,不过很不保险。

   康沃利斯不久便被迫同蒂普打交道,在十八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向他进攻,占领了迈索尔的大部分地区,迫使他交出一半领土。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法王路易十六被砍头的那一年接替了康沃利斯的职务,他试图解决纠纷,可是印度统治者不断雇用法国军官,并且根据欧洲的模式训练军队。韦尔斯利侯爵在一七九八年接过了要消除威胁的重任。拿破仑在埃及取得胜利之后,企图在东方建立一个帝国,愿意援助蒂普。后者开始建立一支由法国人训练的军队。英法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了印度。法国海军可能会从他们占领的印度洋海岛毛里求斯出击。韦尔斯利立即果断地采取行动,向蒂普提出一项“辅助条约”,要求蒂普遣走所有的法国人,解散军队,并且为东印度公司保护他的属地付予报酬。蒂普宁愿在战场上决一高低。他在一七九九年被赶回他的首都塞林加帕坦,丢掉性命。然后,韦尔斯利吞并了迈索尔的外围地区,把其他地区归还给那些被海德·阿利赶走的印度王公。不过这些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法国人对东方的野心在尼罗河战役中受挫之后,韦尔斯利把注意力转移到卡纳蒂克省。当地政府统治残暴,不得人心,韦尔斯利在一八〇一年用一点年金把地方总督打发走,把卡纳蒂克省并入马德拉斯管辖区。同年,韦尔斯利开始对付奥德地区。这里的情况也大为不妙,地方总督虽然受到英国人的保护,却未能使他的管辖区免受部下叛军和欧洲冒险者的掠夺和盘剥。韦尔斯利也强迫他接受一项辅助条约。英国人保证予以保护,总督则把他的大部分辖区让给英国人,只留下勒克瑙周围的一小块地区。此外,总督只能留下公司所同意的欧洲人,要遣走为他服务的其他欧洲人,并且保证根据公司的意见实行统治。

   韦尔斯利最后解决马拉塔部落联盟的问题。几年前,马拉塔人攻占了德里,俘虏了莫卧儿帝国的皇帝,要求孟加拉代表皇帝交纳贡金。如今他们开始自相残杀。他们的联盟首领逃出来向韦尔斯利求援,韦尔斯利帮助他打回首都浦那。其他人因此对英国人宣战,在阿萨耶和其他地方进行激战,最后被韦尔斯利的弟弟、后来的威灵顿公爵打败。韦尔斯利对他们也强加了一个辅助条约,把奥里萨和德里省的大部分地区交给了英国人。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写道:“他在七年的时间里改变了印度的地图,使他的同胞开始了扩张活动。这一活动在五十年以后一直扩张到与阿富汗交界的山下,然后才停下来。……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显得野心勃勃,极端粗暴。实际上,它们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十八世纪的印度近似五世纪的欧洲。韦尔斯利知道,只有英国的统治才能避免流血、专制和无政府状态。他果断地把这个信念付诸行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人经受了许多世纪的痛苦,才得到安定的生活。但是在印度,英国当局只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就稳定了社会。” [ 原注:引自I.A.威廉森所著《英国扩张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Expansion)第五七八页。 ] 东印度公司却抱着不同的看法,董事们仍然想做买卖,不想征服。由于他们的反对和批评,韦尔斯利于一八〇五年辞职。

   接替韦尔斯利的明托勋爵接到了不得在领土方面承担新义务的命令。他在一个短时期内暂缓行动,但要长期踏步不前是不可能的。韦尔斯利开始的绥靖运动必须彻底完成,否则就要半途而废。他曾经强迫各地的许多印度统治者解散军队,致使一批军人心怀不满,无所事事,自动结成许多匪帮。马拉塔人把英国人的暂缓行动当成软弱的表现,他们支持这些匪帮,后者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抢劫印度中部地区。在一八一四年出任大总督的黑斯廷斯侯爵被迫动用大军镇压这些人。马拉塔人看到他们取代莫卧儿帝国的最后一线希望已经破灭,立刻起来造反。他们也被打败,他们的首领被废黜,浦那公国并入孟买管辖区。东印度公司不情愿地、甚至无可奈何地成为印度四分之三地区的主宰。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