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战之间 1919年-1939年8月·第二
作者:艾尔弗雷德·普赖斯 ·英国
出自————《空潜战》
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尤其可能对我航运进行无限制的潜艇战,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所准备。但是我们完全不认为,潜艇会象1914年-1918年战争中那样构成威胁。我们应当采取反潜措施……包括空中侦察,提供充分的护航……
—— 英帝国国防委员会 1937年11月26日
在1918年战争胜利之后,协约国决心使德国潜艇永远再不能危害他们的航运。在1919年的海军和约中有一项规定:
德国应在各指定港口向协约国和美国政府交出160艘潜艇(包括所有巡航潜艇和布雷潜艇),连同其全部武器装备,其余潜艇全部遣散并解除武装。
和约还规定,禁止德国建造潜艇。由于没有明显的威胁需要协约国强大的海上和空中反潜兵力继续存在,他们又被缩减到很可怜的地步。
1921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目的是防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经发生过的那种军备竞赛重演。参加国有英、美、法、意、日五个最大的海军强国。会议讨论中,英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潜艇舰队的国家,极力主张废除自己和各国的潜艇部队,他们坚持认为潜艇只是袭击商船的真正有效的兵力,而且只有在国际法遭到践踏,或者在对被攻击船只的船员安全没有专门规定时才是如此。但是拥有较小作战舰队的国家却不同意这个论点。他们说潜艇是攻击军舰的非常有效而又非常合适的兵力,也是非常有用的侦察兵力。此外,美国人还指出,没有任何充分的理由说明使用潜艇比使用其他军舰更违反国际法。结果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由于未能在会议桌上废除潜艇,英国便加紧研究反潜措施。
英国皇家海军在二十年代投入相当大的力量研制一种测定水下潜艇位置的新仪器——声纳(Asdic),这是最先开始这项研究的“协约国潜艇探测研究委员会”(1917年)一词的缩写,现在这种仪器已按照美国人的叫法被称作声纳。声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水下雷达”。它有一个发射声能的声波发射器,能向舰艇前方的水中发射扇形波束。位于波束内的目标,如潜艇,便将声能反射回发射源。由于声速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已知,因此根据发射声能脉冲到接到回波的时间间隔,使可准确算出目标距离。根据回波指示的方向可以确定目标的方位。甚至在军舰以普通速度行驶,而潜艇尽可能不出声响地运动时,上述这一切也可以办到。因此声纳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猎潜舰艇使用的简单的定向水听器有了重大的改进。这种声纳在三十年代初由英国皇家海军大量使用,如果有熟练的操纵人员,其效果更好。英国公众普遍相信,皇家海军已找到了对付潜艇的“办法”。到1935年,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中有半数以上驱逐舰装备了这种仪器,所有新建驱逐舰和反潜舰艇在出厂时都必须装备这种仪器,其他舰船的改装计划也正在进行中。
尽管有和约的束缚,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那些年代中,一直在潜艇设计方面保持着最先进的思想。1922年,德国造船厂经德国海军部批准,以荷兰造船工程设计公司(IVS)作掩护,在荷兰成立了一个秘密的潜艇建造处。它用替外国海军造船的办法,保持潜艇建造人员不致落后于当时的最新发展。德国蒙特·比兰茨公司及其柏林总部担任IVS和德国海军部之间的秘密联系。1928年,蒙特·比兰茨公司由一个新的伊格维特公司所代替,成立新公司的目的,是为了一旦得到命令便可迅速重建德国潜艇部队,该公司按德国海军规定的性能准备了详细的潜艇设计草图。在1927年至1933年间,德国设计的8艘潜艇在外国造船厂建成,2艘在荷兰、1艘在西班牙为土耳其海军建造,5艘在芬兰为芬兰海军建造。这样一来,到1933年冬,希特勒批准重建德国潜艇时,一个有效能的潜艇设计处早已经存在了。
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然撕毁禁止德国建造潜艇的凡尔赛和约。这时,在基尔的德国和荷兰工厂中,第一批潜艇的建造工作在重兵警戒下的厂房里顺利地进行着。6月15日,U-1潜艇下水。三天之后,德国与英国签定海军协定,按照该协定,德国自愿将其海军总吨位限制为英联邦的35%,而英国则允许德国建造与英国相等吨位的潜艇。6月29日,即协定签定后仅仅11天,德国自1918年以来的第一艘潜艇编入现役。
指挥这支新的潜艇部队第一支分舰队的是海军中校卡尔·邓尼茨,他不久便负责指挥整个德国潜艇的活动。邓尼茨于1910年服役,到这时已是44岁的海军职业军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任UB-68潜艇的艇长,于1918年10月在地中海成功地攻击了一支护航运输队之后,被英国人俘虏。10个月之后获释,继续在和平时期的德国海军中任职。现在他以充沛的精力和极大的热忱,着手建设潜艇部队。由于在与护航运输队的一次遭遇中,他几乎丧了命,因此他力求找到一种能战胜护航运输队的战术。他断定如果护航运输队是对付潜艇单艇攻击的办法,那末协同一致的潜艇“狼群”进行集群攻击则是对付护航运输队的办法。按这种新战术进行的训练立即就开始了。
和护航运输队一样,“狼群”攻击也不是二十世纪的新发现。早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就曾将美洲返航的珍宝船只编成船队航行,法国人也将海盗船编成集群作为对策。其他例子还有,如1585年-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交战时,西班牙无敌舰队遭到巨大损失,英国海军每年有许多个星期停留在海上,集群巡航,截击船队,消灭护航船只,劫掠珍宝船。西班牙仅仅由于具有强大的护航兵力,并不断变换航路,才得以挫败英国人的战术。的确,德国正是要捕捉这种船队,从而在战争中使英国在海上运输方面损失惨重。
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英国皇家空军岸防航空兵的飞机将以大部分时间首当其冲地对德国潜艇作战。岸防航空兵成立于1936年7月,前身是1919年起就存在的岸防区组织。岸防航空兵的第一任司令官是空军少将阿瑟·朗莫尔,他是英国海军飞行员的前辈,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开始了飞行生涯;1914年7月他曾经第一个由空中投下鱼雷。岸防航空兵在连续数年财政拮据之时成立,先天不足。所属的四个飞行中队全部装备过时的双翼飞机;两个中队装备最新设计的“安桑”式单翼陆上飞机;一个中队装备速度慢的“佛迪斯比特”式双翼鱼雷轰炸机,这个中队是岸防航空兵中唯一的攻击力量。反潜飞艇在二十年代已逐渐淘汰,当时认为飞艇易为远程飞机消灭。但美国海军保留了飞艇,因为敌对国的飞机还达不到那里。
在三十年代中期,岸防航空兵的侦察和攻击兵力主要用于对敌人水面舰艇作战。因为战争开始后,与岸防航空兵密切合作的海军,当时最关心的是阻止敌人(几乎肯定是德国)的水面袭击船进入大西洋破坏商船航运,而把潜艇的威胁置于次要地位。他们认为运输船队中的掩护舰艇装备有超声波水下探测器,能给任何水下攻击兵力造成重大的伤亡,使对手的攻击得不偿失。
由于政治形势不断恶化,岸防航空兵从成立之日起到战争爆发时止,一直在扩大和更新装备。与此同时,英国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努力研制探测器材,以大大提高夜间和低级能见度条件下在海上的空中侦察效果。
英国于1935年开始研制雷达。第二年在埃塞克斯郡的鲍德西马诺尔成立了一个四人小组,由爱德华·鲍恩领导,成员有A·G·塔奇、罗伯特·汉伯里-布郎和珀西·希珀德,其任务是研究雷达能否在飞机上装载。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有一些严重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机载雷达的波长必须比当时试验的地面雷达短得多,也就是说地面雷达天线的体积太大,不适合在飞机上安装 [ 译者注:当时的地面雷达使用的波长为25米,频率12兆赫,其天线和与天线连结的反射体长达40英尺,要把这样长的天线安装在飞机外面,又不增大飞机的阻力和不影响飞机的性能,那是不可能的。 ] 。其次是需要减小发射机的重量和尺寸,使之适合于在战斗飞机上安装。
为了证明这个设想是否可行,鲍恩和他的小组在一架“海福特”式轰炸机上安装了一个早期的EMI电视接收机和一个粗制的定向天线系统,用一个地面雷达发射机向目标飞机进行定向发射。观察员在笨拙的“海福特”式轰炸机上,在距目标10英里之外,观察到回声信号忽隐忽现。尽管只进行了一次试验,但却证明一架飞机上反射的无线电能可由另一架飞机接收到,鲍恩小组受到极大鼓舞。
到1937年年中,鲍恩小组的成员扩大了一倍,达到8人。他们造出一部带有发射机的小型雷达,发射频率为240兆赫,这在当时来说是很高的。这部新式雷达天线很短,完全适合在战斗飞机上安装。240兆赫表示波长为1.3米,所以一半波长的天线约为2英尺。然而在这种装置上天之前,鲍恩还必须先让负责飞行安全的专家们放心。因为由飞机发射一千瓦的能量是前所未闻的,这样做会不会发生火花而引起汽油燃烧?科学家们保证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1937年7月一架“安桑”式飞机开始使用新式雷达进行飞行试验,科学家们很快就在5英里的距离上看到一艘大舰反射的回波。之后于9月3日,鲍恩乘坐“安桑”式飞机进行作战试验,搜索在萨福克沿岸演习的军舰。这次又很成功,他清楚地看到了“罗德尼”号战列舰、“无畏”号航空母舰和“南安普顿”号巡洋舰反射的回波。第二天,鲍恩又乘坐“安桑”飞机专心致志于这一试验。但因天气急剧恶化,所有参加演习的岸防航空兵飞机全部被无线电召回。然而装备雷达的这架“安桑”式飞机没有收到返航信号,鲍恩不了解上述情况,继续进行自己的侦察。他用雷达又发现了几艘军舰,后来他在报告中写道:
9月4日清晨约5时30分左右,“安桑”K6260又一次起飞,在纬度约52度的海面上飞行时又收到“无畏”号和一艘驱逐舰的反射回波。飞机当时距目标分别为3000英尺、6000英尺和9000英尺(高度)……
返航时,云高12000英尺,鲍恩使用雷达协助领航员着陆。
总的来说,新式雷达受到关注,已经能够很好地工作了。热心的鲍恩向他的上级报告说:“……试验结果令人鼓舞,我们期望飞机最终将发现和测定10英里外的海上舰船……”。尽管已取得上述成就,但由空防科研委员会主席亨利·梯泽德先生批准的新式雷达的研究工作仍然进展缓慢,因为在1937年,有限的研究和发展力量大部分被英伦三岛的早期预警雷达网所占用。
当雷达经过试验证明可用之后,下一步便需要确定最好的发射方式。使用最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天线,可以得到这种最好的发射方式。显然,能向飞机四周各个方向定向发射的天线装置最为理想。但这种装置会产生很大阻力,并且可能影响飞机的操纵性能。经过多次试验之后,鲍恩小组决定采用一种前视天线系统,即将辐射波集中成扇形波束向飞机前方和下方发射。在两个机翼下面各有一个接收天线,各以30°角向外侧“偏斜”配置,指示回波信号源的方向。雷达员在荧光屏上看到信号后,便指示飞机驾驶员操纵飞机向信号转向,直到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同等强度的信号为止,这时目标便位于正前方。1939年初,这种天线经过试验认为可用。
在1939年春天机载雷达仍然是“温室的花朵”,需要熟练的科学家们关心和操作,而且常常不能得到稳定的结果。当时,雷达在结构上既不简单,在性能上也不可靠,还不能投入使用。
如果说在最后一段和平日子里,机载雷达为岸防航空兵的未来带来了一线希望,那末反潜炸弹还被阴云簇罩着。直到最后才努力去克服反潜炸弹的缺点,但拖延得太久,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反潜炸弹类型很少,弹道性能也差。1924年英海军部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型炸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有100磅、250磅和500磅重的三种反潜炸弹。这三种反潜炸弹的装药量均约为炸弹本身重量之半。引信伸出炸弹前方约6英寸,炸弹投放后靠气流冲压打开保险,在撞击水面的潜艇时即行爆炸,在潜艇附近入水时则较晚一点爆炸。
第一个深水炸弹于1931年,即开始设计约七年之后投入使用。一开始遇到的难题就是引信问题,这是当时最复杂的问题。炸弹落水时引信常因密封不好而失效,还有的引信经过很长时间才引爆。直到1935年开始研究这些炸弹的水下弹道性能时,才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即由于引信伸出弹外,使炸弹在水中的航迹极不规则。于是第二年研制了一种圆筒形弹道帽装在炸弹首部,局部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匆忙的试验、有成效的改装,一直进行到1938年2月,这时由于政治局势恶化,设计方案才被采纳。尽管引信还远不能令人满意,但三种反潜炸弹还是大批地投入了生产。
即使反潜炸弹能够准确地爆炸,也必须贴近潜艇艇壳才能造成致命的损伤(使用500磅重的深水炸弹约需相距8英尺)。当时岸防航空兵使用的1X型轰炸瞄准具要求飞机从3000英尺或高于3000英尺开始保持稳定的轰炸航路。当目标是一艘潜艇时,这种要求几乎不可能满足,因为潜艇可以在半分钟之内从发现潜艇的机组人员视野中消失。由于没有有效的瞄准仪器,机组只能在低空攻击,靠“目测”投弹。
为了提高损伤目标的概率,可以连续投掷一定数量的炸弹,每个炸弹覆盖一个“致死半径”加上潜艇宽度。1939年夏天,在岸防航空兵的飞机中,只有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刚刚交付使用的“赫德逊”式飞机有相应的减速装置,可以进行这种连续投弹。
英国皇家空军岸防航空兵就这样在1939年夏天装备了反潜炸弹,反潜炸弹质量低劣,没有相应的瞄准具,而且多数飞机没有满意的投弹装置。反潜装备的水平毫无疑问是很可悲的。然而,如果只怪罪那些具体负责发展这种设备的人们是不公正的,因为在1925年到1935年间,英国空军的年度预算从来没有超过1900万英磅,而政府主办的飞机制造和武器的研制费用,这些年没有一年超过50万英磅,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这类改革。因为要进行全面的、有适当装备的武器试验,花费很昂贵。财力有限,而各类其他需求又很多,空军如何反潜的问题便被置于次要地位。海军界许多权威人士一再宣称,在未来任何战争中,潜艇只要遇上装备声纳的护航舰艇,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如果不进行这种宣传,情况可能会好些。
1937年夏,空军上将鲍希尔接任岸防航空兵司令官,在他的领导下,原已开始的扩编工作仍继续进行。然而由于多少年财政拮据的影响,岸防航空兵与皇家空军的其他兵种一样,在1939年初夏时,非常缺少新式飞机。在战争开始前夕,岸防航空兵共有10个“安桑”式飞行中队,其中4个仍在训练之中;1个“赫德逊”式飞机中队,该中队还不能全部投入作战;6个水上飞机中队,其中2个中队使用“桑德兰”式飞机作战,其余4个中队装备陈旧的“伦敦”式和“斯塔勒尔”式双翼飞机;最后还有一支由2个中队组成的所谓“突击力量”,全部装备1930年开始使用的过时的“佛迪斯比特”式双翼鱼雷轰炸机。
飞机总共有300架,但只有半数配有经过充分训练的人员。其中仅“赫德逊”式和“桑德兰”式飞机可算作最新式的作战飞机,并构成岸防航空兵的骨干力量。“安桑”式飞机在哪一方面都不比1918年的“坎加鲁”式飞机先进,“坎加鲁”式飞机能带4枚230磅的反潜炸弹,而“安桑”式飞机只能带4枚100磅的炸弹;此外“坎加鲁”式飞机的续航时间还要更长。将代替“安桑”式飞机的“赫德逊”式飞机,能带4枚250磅炸弹,最大续航时间为6小时,与“坎加鲁”式飞机相近。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1939年夏天由英国海军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作战的飞机。除少数战斗机担任空防任务外,这些母舰另载有150架“剑鱼”式飞机和25架“大鸥”式飞机。“剑鱼”式是一种慢速双翼飞机,可担任鱼雷轰炸和侦察等多种任务;“大鸥”式为单翼飞机,主要作俯冲轰炸机用。这两种飞机都可使用岸防航空兵的武器执行反潜任务。但英国海军由于极端迷信自己装备声纳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能够战胜敌人潜艇,因而根本没有把反潜训练列为飞行人员的重要科目。
1939年雷达的发展已相当先进,然而这时在役的飞机竟没有一架载有这种对舰搜索雷达。水上飞机中也没有一架载有水听器。1918年软式飞艇还能将水听器“浸入”水中接收潜水潜艇的信号,而这时甚至连一个这样的软式飞艇也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水听器尽管很不可靠,但总还具有一定的对付水下目标的能力;而这时的飞行人员却只能靠目力搜索,有的有望远镜,有的甚至连望远镜也没有。
英国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在1939年参战时的飞机反潜能力仍比其他参战国强。这只是因为其他国家对空中反潜问题很不重视。法国海军搜罗了一群过时的杂牌飞艇进行海上侦察。德国则使用一些杂七杂八的飞艇和岸基飞机,虽有些新式飞机,但其反潜巡逻能力仅限于波罗的海和德国西北沿岸附近的水域。
在最后几年的和平时期中,德国海军得知英国声纳后,对潜艇能否再次成为破坏敌舰运输的主要进攻武器,也抱有极大的怀疑。德国海军按照1939年1月制造的所谓“Z”计划,决定建立一支能与英国海军在中大西洋上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舰队。战列舰部队的新式军舰将增至8艘,由4艘航空母舰进行支援;计划还要求建造233艘潜艇,但建造时间预定为6年以上。
但战争终于在“Z”计划最终完成之前爆发了。1939年夏天,德国共有56艘潜艇在役,其中46艘可以参加作战,有22艘潜艇适于在大西洋上作战。1939年建成的潜艇,在主要性能上并不比1918年的某些潜艇优越多少。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潜艇设计上的进步主要是改进了水下操纵性能,减少了噪音,加固了潜艇深潜的艇体结构。潜艇续航力总的来说是加大了。在1918年续航力5500海里的潜艇便被认为是远洋潜艇;而在1939年,续航力6500海里的潜艇也只能算作“中程”潜艇。潜艇还装备了新式鱼雷,鱼雷的航程和攻击力也大为提高,德国人因此认为他们已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很大的进步。最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艇上雷达设备 [ 投笔从戎注:此处似译文有误,应为无线电设备。 ] 大为改进;良好的无线电通信也是邓尼茨拟订反护航运输队战术的基础。
1939年8月,当和平的二十一年接近尾声时,很少有人能肯定地说出,潜艇究竟还是不是战争的主要武器。也许会象预言的那样,护航运输队中装备有声纳的护航舰艇与空中支援相配合,能够对胆敢攻击护航运输队的任何一般潜艇给以沉重的打击?这些问题只能待残酷的战争对人们加以教育之后才能予以回答。
关于1918年建造的U-114潜艇和1939年建造的VIIB型U-53潜艇的性能比较见下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