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展·第三
作者:安东尼·普雷斯顿·英国
出自————《航空母舰发展史》
出自————《战争通史》
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大有化剑为犁之势,这就不可避免地中断了海军航空兵已经取得的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进展。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盟友之间潜在的紧张局势便日益加剧。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在成了主要债权国后,想充当世界的领袖。
它不仅向英国原先的海军霸 主地位挑战,还想倚仗自己巨大的工业潜力,在太平洋上取代日本人。
英国所处的地位仍然很有利。它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还采用了最先进的发明,特别是在海军航空兵方面。可是,由于四年多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巨大消耗,它的财政几乎枯竭。而日本人,还一直躺在1904年至1905年间打败沙俄太平洋分舰队的光荣簿上。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也干得很顺手,从盟友那里取得了大批造船和装备合同。
皇家海军的榜样激起了日本人的极大热情,他们在1919年设计了航空母舰。该舰的尺寸和速度都与“竞技神号”相仿,只是在飞行甲板右舷装了三个小烟囱;烟囱上有铰链,飞机起飞时可以放倒。它同样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有两部中线配置的升降机,火炮装备不多,可载机26架。1923年试航后,为了得到平甲板,按照英国海军“百眼巨人号”的设计拆掉了岛式上层建筑。“凤翔号”赶在“竞技神号”之前服役,因此,它有资格称作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
自相矛盾的是,在1917年至1918年间,由于和英国人关系融洽,致使美国海军也受了“竞技神号”的影响。1917年末,英国海军造船设计师斯坦利·古多尔临时来到美国海军修造局,负责初步设计。古多尔带来了“竞技神号”的设计,详细提供了英国人非常宝贵的战时经验。古多尔的设计思想对美国人影响很大。1918年6月,当海军航空局向海军部全体委员会提供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要求时,这位英国设计师受邀参加了审议。
古多尔概括了英国人的设计思想,他说:“对英国海军来说,这种军舰是重要的……在一支舰队里,应拥有侦察机和战斗机……4门102毫米炮不够,应装备数量更多的火炮,装备152毫米炮是可取的,还应有一门或两门高炮。这种军舰虽然不应看作是一艘战斗舰只,也应有足够有效的火炮,以击退敌轻型舰只,让飞机在比较好的条件下起飞……设计速度至少应该达到30节。”
1920年7月,提出了三年内建造四艘航空母舰的计划。一年后,又提出至少要优先建造三艘。由于没有实战经验,美国海军在很大程度上只得依靠演习和海军军事学院的教学结论。1922年,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听证会得到报告,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航空母舰参加的各种演习全都表明,航空母舰即使不能主宰一次海战,也会影响战斗结果。
这一步走得太快了。美国海军雄心勃勃的计划,受到国会人为的财政紧张的影响。很难说美国的财力已经枯竭,但自从凡尔赛和会以后,世界政治舞台的活动趋于缓和,国会不愿拨出大笔钱重整军备。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希望在1920年财政年度计划中,批准建造一艘能搭载24架飞机的大型航空母舰。这艘航空母舰的设计,是1918年8月古多尔所作的一个研究方案,舰长244米,排水量为2万2千吨。1918年10月,又对这个方案进行了修改,航速35节、排水量2万4千吨,配备10门152毫米炮。1919年3月,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决定增加4门203毫米炮和6门152毫米炮、4个鱼雷发射管,和4门102毫米高炮。这样的火力配备表明,它是一艘大型军舰,可节省修造局修改3万4千8百吨战列巡洋舰原有设计的时间。后来,这几艘战列巡洋舰改装成了4万3千吨的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
设计别出心裁,有两个岛式上层建筑,一左一右。舰首和舰尾配有单管203毫米炮。152毫米炮配置在两舷舷侧,在舰尾飞行甲板端部下面配置双联装152毫米炮。每个岛式上层建筑都有一个象战列舰那样的很大的笼式桅。据计算,正常排水量刚刚超过2万9千吨,航速35节,主机功率14万马力。
可是,国会寸步不让,拒绝在1920-1921年财政年度批准建造任何航空母舰。计划用于建造普通舰只的经费被压缩到1916年的水平,对于试制耗费钱财的“新玩意儿”,更是无从谈起。要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进行试验,同意把一艘大型舰队煤船“木星号”(AC3)改装成航空母舰。该船是7年前建造的两艘煤船之一,排水量5千5百吨,航速15节,它的姊妹船在1918年的一次事故中沉没。现在,由于舰队大多数新型战列舰已经烧油,或计划改成烧油,“木星号”成了一个累赘。它是美国海军第一艘采用汽轮机-电动机动力装置的大型船只。1917年,它曾把第一批海军飞行员送到英国。
海军全体委员会不乐于改装这艘煤船,把这次改装仅仅看作权宜之计,总比没有航空母舰好。不久,它的名字改为“兰利号”,以纪念先驱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代号改为航空母舰1号,或CV1 [ 校者注:CV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代字 ] 。“兰利号”虽说长度不够(全长只有165米),航速也低,但也不无优点:船舱深,可为飞机和修理车间提供宽大的库房;所需舰员少。1920年3月,它进了诺福克海军船厂,进行为期两年的改装。改装期间,拆除了上层建筑和装卸吊杆,重新布置了舱室,装了一个长162.8米、宽19.5米的木质飞行甲板。
“兰利号”的六个大舱全部进行了改装,首舱改成了航空汽油舱,紧靠首舱的两个大舱改成1号机库,4号大舱改成弹药舱和储藏库,弹药舱和储藏库上面是升降井,舰尾两个大舱改成2号机库。两个机库总共容纳飞机55架。在飞行甲板下面,在贯通首尾的轨道上有两台移动式三吨吊车,可以把飞机从机库吊到升降机上,再由升降机提到飞行甲板。这里用“机库”一词不太贴切,因为它没有机库通常采用的机库甲板,只有四个库房,飞机得用吊车放到库房里。在两舷中部,各有一部吊车吊放水上飞机。飞行甲板和库顶之间有一片很大的空间,用来进行飞机机务的有关作业。
“兰利号”最初完工时有点象日本的“凤翔号”,在左舷侧装了一个铰链式烟囱,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倒,后来又装了一个烟囱。驾驶台位于飞行甲板右舷舰首下部,两个伸缩桅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低到同飞行甲板一样平。虽然这艘军舰其貌不扬,象一辆篷马车,但在1922年3月服役后,飞行员们都很喜欢它。
在这期间,唯一问世的另一艘航空母舰是英国的“鹰号”。如前文所述,它在1918年3月以前是智利的战列舰,于同年6月下水。和1918年至1919年间美国人的设计一样,它原拟装两个岛式上层建筑,每个上层建筑有一个烟囱和三脚桅。有一项建议没有付诸实施,即用驾驶台把两个岛式上层建筑联接起来,驾驶台高出飞行甲板6.1米,结构牢固,可以装备四门102毫米高炮和驾驶室。幸亏“暴怒号”的试验表明,采用龙门桅不会成功,更现实的解决办法是采用一个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和日本“凤翔号”上的小型岛式上层建筑不同,“鹰号”的上层建筑较大,长39.6米,有两个烟囱,以及大小适中的驾驶和火控部位,舰尾有一部大型吊车。
根据“暴怒号”舰长尼科尔森海军上校和飞行大队长克拉克·霍尔海军上校的建议,“鹰号”的上层建筑位置定在右舷。由于某些原因,飞行员在降落失败后总喜欢折向左舷,因此,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时造成的降落事故比采用右舷上层建筑时要多。航空母舰总的布局确定之后,改装工程继续进行。英国海军部急于让“鹰号”服役,但它一直拖到1920年4月才竣工。即使到这时,也只装好了一个烟囱,用两台主锅炉工作,没有升降机。它驶离泰因河,南下朴次茅斯,去进行飞行试验。
1920年4月底,“鹰号”驶达朴次茅斯。为了进行试验,用板盖住了升降井,在岛式上层建筑上临时搭了一个木板房,权作驾驶室和海图室。从“百眼巨人号”转来一套新的纵向降落拦阻装置,该装置是一组58米长的拦阻索(后来加长到98米),其中大部分用来保持飞机不偏向,少部分用来停机。1920年5月,“鹰号”配备了第一批飞机——索普威思骆驼式、杜鹃式和帕纳尔黑豹式飞机。这时,它可以说象个航空母舰的样子了。“鹰号”如期交付使用,但主要改装工程直到1923年9月才最后完工。
今天,人们都承认采用岛式上层建筑是理所当然的,颇为有趣的是,“鹰号”舰长却认为它太碍事。海军航空局不同意该舰长的说法,认为如果气象条件好的话,岛式上层建筑在飞机降落时可以给飞行员提供飞行高度的基准点,使飞机对准跑道。由于对待岛式上层建筑还存在一些其它分歧,遂将这件事交给了科学家来进行风洞试验。试验结果决定把“竞技神号”的岛式上层建筑加宽、改短;“暴怒号”大改装时,则干脆把岛式上层建筑废除了。
“暴怒号”在1922年6月进了德文波特船厂,进行大改装。它于1919年年底竣工,两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普遍认为它太笨拙。1921年4月,英国海军部批准了改装计划;在争论采纳什么方案才能更好地改装这艘航空母舰的时候,就已着手拆除设备了。经过这次改装,它将有一个长175.6米、宽27.7米的平飞行甲板,双层机库和伸缩式驾驶台。
到1922年夏天,从第一次动力推进飞行算起还不到二十年,自第一次从舰上甲板起飞也只有十多年,就有三艘现役航空母舰在进行改装(“暴怒号”、“百眼巨人号”和“兰利号”),而第四艘(“鹰号”)即将服役,两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凤翔号”和“竞技神号”)也即将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