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和日本海军的覆灭·第三
作者:外山三郎 ·日本
出自————《日本海军史》
出自————《战争通史》
开战之前
太平洋战争,是从1941年12月8日日本舰队袭击珍珠港开始的。
但是,通往战争的轨道早在4个月之前,即7月30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 [ 译者注: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 南部时,就已经铺设好了。 这是因为针对日本的上述行动,美国采取了对日实行石油禁运的措施。并且美国还让英国和荷兰也采取同样的措施。切断日本进口石油的渠道,就等于置日本于死地。
只要通观满洲事变 [ 译者注: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 ] 以来日趋恶化的日美关系,就不难看出,美国采取这种经济制裁措施绝非偶然,但是日本却没有预料到美国会作出如此强烈的反应。为此,日本在苦恼中便议论起战争来。然而,美国方面是在摸清了日本的态度之后才断然实行石油禁运的。所以,日本的开战外交从本质上来说是被迫的对美交涉,不久(11月26日),就被美国政府以堪称最后通牒的“赫尔备忘录”顶了回来。日本政府终于在12月1日作出了开战的决定。因此在以下的叙述里,将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之前的一段历史视为日美对抗历史的前奏。
[日美对抗的前史]
在日俄战争中,美国总统和美国国民对日本是非常友好的,因而深得日本当局和国民的尊敬。但是,随着日俄战争结束,美国却一反常态,不久便转而反日了。
起因是这样的:美国估计日俄战争以后,满洲能实行门户开放 [ 译者注:门户开放:所谓门户开放就是中国的门户必须向美国和其它帝国主义者同样开放,就是美国帝国主义者反对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独占中国,其目的就是美帝国主义要和其它帝国主义者“分赃”侵略中国的利益,就是美帝国主义者要和其它帝国主义者“均沾”剥削中国的“利益”。 ] 政策,美国打算以铁道大王E.H.哈里曼打进满洲的计划为中心,推进其对华政策。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突然反对,美国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从此,美国对日本产生了戒心。在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善后问题时,美国倚仗其强大的国力和在国际上强有力的发言权,操纵了华盛顿裁军会议(1921年10月~1922年2月),促成了九国条约 [ 译者注:九国条约:1922年2月,九国(中、日、英、美、法、意、荷、比、葡)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帝国主义各国打着“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旗号,公然侵略中国,并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 ] 和海军裁军条约的签订。九国条约的目的在于,保障中国领土完整,促使中国门户开放,掣肘日本的大陆政策。结果使“二十一条”——这个将日本在华权益明确而固定化的条约名存实亡,使日英同盟被废除。至于海军裁军条约,如前所述,则迫使日本将主力舰的数量同美英的比例,限制为6:10。这些都是美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明显胜利。但海军裁军条约使日本海军对美国产生了敌意,九国条约激起关东军发动了满洲事变。
满洲事变一年后,1932年3月1日“满洲国” [ 译者注:满洲国: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炮制的傀儡政权。1934年3月改称“满洲帝国”,立爱新觉罗·傅仪为“皇帝”,年号“康德”。1945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被摧毁。 ] 宣告成立。但,美国推动国际联盟通过了不承认“满洲国”的决议,并且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指控,日本在满洲的所作所为违背了九国条约和不战条约 [ 译者注:不战条约:即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 ,应追究其责任。日本终于于1932年退出国际联盟,并相继退出了两个海军裁军会议,从而在国际上完全陷入孤立境地。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芦沟桥事变,虽然起因不象柳条沟事变 [ 译者注:柳条沟事件:即九一八事件。 ] 那样明朗,但是未能始终坚持不扩大方针这一点却是一样的。一个月后,战火蔓延到上海,扩大为日中全面战争。同年10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出面斡旋议和结果也失败了。以有限的兵力去征服过于辽阔的中国是困难的,因此,日军在占领武汉三镇和广东(1938年10月)之后,不得不停止攻势作战。
日本政府和蒋介石的对抗陷入僵局后,便从三个方面进行迂回。其一是建立亲日政权,1940年3月30日,抬出汪精卫建立了汪政权(新国民政府)。但是,该政权始终未能抓住中国的民心。这时,美国发表声明不承认汪政权,进一步加强了对蒋政权的援助。其二是切断外国援蒋通道,即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不久又发展为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其三是加强与德国的合作,缔结了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 [ 译者注:三国同盟条约:即柏林公约。 ] 。
三国同盟条约是1940年9月27日缔结的,是一个由6项条款组成的军事同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把苏联放在条约的对象之外,并且由德国斡旋,使日苏调整关系。松冈外相在说明缔结该条约的主旨时解释道,通过把苏联拉进该同盟,便可阻止美国参战。可是就在缔结三国同盟条约后一年,1941年6月22日,德国就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关于三国同盟缔约前的经过情况,留给外交史去介绍,本书仅附带介绍一个情况,那就是以米内光政大将为首的反对论被松冈外相和陆军内的强大亲德派势力否定了。
在美国高呼英国危机,援英舆论日益高涨的时刻,日本却与美国国民的不共戴天之敌希特勒结盟,这是多么令美国不快的举动,是不言而喻的。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在其所著的《使日10年》一书的“9月底的日记”里对此大为感叹,他写道,“这样,两国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关于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问题,前面已多次提及,这里只打算说明其实施的情况。对此,河野恒吉所著的《国史的最大污点续篇》一书中是这样写的:“德苏战争爆发后,为决定政府的态度,我先后与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进行了磋商,连续召开了联络会议,最后7月2日奏呈天皇举行御前会议,作出了目前不对苏采取行动的决定。在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松冈外相极力主张马上对苏开战,并且陆军也在满洲集结了兵力,处于随时可以对苏开战的态势。因此,抑制对苏开战的主张便成了主要目的。结果作为代价,同意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近卫在其手记中也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述。他还写道:“日本当然应在这时重新研究三国同盟,加以废除”。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进驻法属印支南部,是日本政府面对德苏开战这一突发事件,处于既不愿参加对苏作战,又不能与德同分道扬镳的两难境地下所采取的技穷之策。
虽然这样说,但并不是说原先一点也没打算南进。海军早就要求占领这里,作为确保战略物资和准备与荷属东印度的谈判失败后展开南方战略的据点。陆军也支持这个观点,并于6月11日,由杉山参谋总长向联络会议提了出来。更为重大的情况是,早在一年前日军已经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当时的日军首脑们的共同看法是,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政治上的性质同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一样,军事上则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这也是日本政府没有预料到美国会作出强烈反应的一个原因。
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发生在1941年7月30日。幸而在进攻前夕,得到维希政府 [ 译者注:维希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西斯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傀儡政府。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卖国分子向德国投降,7月1日将政府迁至法国中南部的维希。1944年,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军队在法国登陆后,维希政府于8月垮台。 ] 的承认,因而外交上还算是“和平进驻”,但实际上却是杀气腾腾的作战行动。
在获悉日本公开发表了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的文告后,美国总统立即于7月25日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当天,加拿大也仿效美国的做法,冻结了日本在加拿大的资产。7月26日、27日,英国和荷属东印度也相继采取了同样的措施。与此同时,美国新设立了远东陆军司令部,任命麦克阿瑟上将为司令官。还在中国设置了美国军事顾问团。接着,美国在确认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后,便于8月1日下令禁止对日本出口石油,英荷两国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
从前述经过可知,这些措施是美国的对日战略路线上的理所当然的选择。当然,美国未下打仗的决心是不会这样做的。对此,罗斯福总统本人十分清楚。8月9日,美英两国首脑开始在大西洋上举行会谈;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声明,显示了美英合作的强大力量和决心,对日本提出了警告。
[日美谈判]
1940年1月26日,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失效,同年9月23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9月27日日德意缔结三国同盟条约,对此美国作出了一系列强烈的反应,使日美关系极端恶化。松冈外相起用原外相野村吉三郎海军大将为驻美大使。因为野村是罗斯福总统的老朋友,而且在美国有许多至交,企图通过他来打开僵局。
野村大使于1941年2月11日抵达华盛顿,尔后与美国总统和国务卿进行了多次会谈,不久便达成了《日美谅解方案》。该方案本来是从日本的一位民间人士井川忠雄 [ 译者注:井川忠雄:近卫首相的朋友,产业工会中央金库理事。 ] 与美国一个神学院的教师詹姆斯·M.特劳特的接触开始的。1941年4月,赫尔国务卿表示希望将该方案作为以后日美谈判的基本原则,要求野村大使请示日本政府。
它以下述四项基本谅解事项为主体:
1、尊重两国及所有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2、支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
3、支持包括通商机会均等在内的平等原则;
4、除以和平方式改变现状外,不得扰乱太平洋的现状。
虽然日本内阁会议认为这是日本可以容忍的方案,但是4月21日召开的陆海军和大本营的部局长会议却认为,这是与三国同盟不相容的。并且松冈外相认为美国的提案怀有七分恶意,不想予以理睬。接着,由于德苏开战,日本在外交上陷于混乱,对美国的顾虑已降为次要地位,毅然进驻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7月18日,近卫第三次组阁,未让松冈入阁,把打开日美关系的僵局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目标。近卫首相诚心希望亲自出马与罗斯福总统举行日美首脑会谈,但是美国的反应却十分冷淡。日本政府为应付事态恶化,在9月6日举行的御前会议上,决定了《帝国国策施行要领》。要领规定,“倘若至10月上旬仍无希望达到贯彻我方要求之目标的话,要立即下决心对美(英、荷)开战”。
10月2日,美国对首脑会谈问题作了正式答复。其要旨是“总统和首相的会见只得延期到对美国提出的四原则的实施取得一致意见时”。这实际上是拒绝举行日美首脑会谈。一筹莫展的近卫首相虽然和主要阁员进行了磋商,但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最后近卫首相以对战争没有信心为理由,于10月16日宣布内阁总辞职。接着,东条英机组阁取而代之。
东条内阁也重视继续与美进行谈判,11月5日在御前会议上再次通过了《帝国国策施行要领》,把开战的时机定为12月初,同时又决定了日本同美国谈判的最后方案——甲、乙两案。《甲案》是全面解决方案;《乙案》是缓和紧张局势的临时方案,其内容是日本把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军队撤回北部,美国则要答应恢复冻结日本资产前的状态,并向日本提供石油。
11月7日,野村大使向赫尔国务卿递交了《甲案》,但美方未予理睬。为了协助野村大使工作,日本政府又派遣来栖大使赴美参与日美会谈。两位大使于11月20日向赫尔递交了《乙案》。对此美国国务院进行了研究,并准备了答复案,但由于蒋介石的强烈反对,同时由于美国情报机关报告日本船队南下,使美国废弃了那个答复案,而于11月26日下午向野村和来栖两位大使面交了赫尔备忘录。
赫尔备忘录明确提出:(1)无条件地接受赫尔四原则;(2)日本从法属印度支那和中国全面撤军;(3)撤消对汪精卫政府和满洲国的承认;(4)放弃三国同盟条约;等等。其内容是如此苛刻,即使日本的亲美派人士也会产生这样一个观念:除了诉诸武力外,别无他途。不言而喻,美国方面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把它视为对日本的最后通牒。但是,美国坚持不先开第一枪的原则。为此日本便决定首先开战,12月8日袭击了珍珠港。
[决定开战]
日本政府接到赫尔备忘录后,于12月1日呈请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开战。御前会议的议题是:“根据11月5日决定的《帝国国策施行要领》举行的对美谈判,终于未能达成协议,帝国决定对美、英、荷开战”。会上,首先由东条首相说明呈请召开御前会议的理由,指出如果这样下去,就会危及日本的生存,强调再也不能拖延开战的日期了。接着东乡外相陈述了这样的意见:已不可能通过谈判来贯彻日本的主张。然后,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表示了自己的信念。最后,天皇终于作出了开战的圣断。12月2日批准12月8日为开战日期。
那么,日本对战争的前途是如何估计的呢?这是9月6日的御前会议以及尔后各次会议讨论的焦点。对此,军令部总长总是回答道:“开战后的头两年是有把握的,但是尔后前途如何难以预断”。
在11月5日的御前会议上,东条首相听了军令部总长的发言后指出:“尽管对两年后战局的估计不明,但也要下决心开战。(略)其理由是与其无所作为而自取灭亡,不如打开难局以求光明的将来。我确信在两年内能确保南方战略要地。只要竭尽全力努力奋战,就可以使它们成为赢得将来胜利的基地”。这样,就结束了这场讨论。
由此可见,开战时日本的领导人虽然希望有取胜的把握,但是却未找到合理的证据。
战争准备
[军备]
如前章所述,为了对美作战,日本大力扩充和整编海军兵力。开战时日本航空母舰的吨位是美国的94%,海军舰只的总吨位是美国的72.5%。日美海军实力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
在海军航空兵方面,日本有舰载机703架,岸基飞机1,469架,教练机932架,合计3,100架。而美国陆海军能用于海上作战的飞机共有5,500架,其中用于对日作战的约有2,600架。因此,这方面兵力对比悬殊也不大。
对日美的造船能力是这样估计的:开战时,美国的造船能力比日本大3倍多,战争爆发后差距会迅速拉大,成为日本的4~5倍。估计1943年日本的造船能力将达到美国的50%左右,1944年将降为美国的30%。
对日美飞机的生产能力,则作了如下估计:
1942年 日本 4,000架(海军)
美国 47,900架
1943年 日本 8,000架(海军)
美国 85,000架
1944年 日本 12,000架(海军)
美国 100,000架
即美国的飞机生产能力为日本的10倍。当然,日本陆军飞机的生产能力与海军相差无几,但当时陆军航空兵既不具备海上作战的性能,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几乎不能指望。
开战时,日陆军拥有51个师团和1,500架第一线飞机。这51个师团中,10个部署在国内。13个部署在满洲,28个部署在中国。
当时,估计美、英、荷在预定作战区域的陆军兵力共有20余万,飞机850架。这些部队主要是由当地(殖民地)人组成,质量不如日军。
[作战计划]
开战时的作战计划是以1941年度的作战计划为基准,并以尔后的研究成果作了部分补充,还就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必要事项达成协议,最后在1941年11月5日决定下来。从海军的作战计划来看,同前一章提到的1940年制定的作战计划相比,主要作了以下两点修改。
其一、陆军原主张在开战初期首先攻占新加坡,而海军则主张先夺取菲律宾,然后攻占荷属东印度 [ 译者注:荷属东印度:指1942年以前的印度尼西亚广大地区。 ] 和马来半岛。陆海军协调的结果,最后决定同时进攻菲律宾和马来半岛。
其二、采纳了袭击珍珠港的作战计划。这一作战计划是由联合舰队司令部1941年8月7日强烈提出,10月19日由军令部总长最后裁决的。
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一举摧毁美舰队主力,以期确保南方作战的实施。但山本司令长官内心的想法是,攻占资源要地以坚持持久战的战争计划是不现实的,要把袭击珍珠港作为主要作战,通过它来创造速战速决的条件。但是,他的这个作战企图未能彻底实现。日军的作战计划(即《帝国对美、英、荷的作战计划》)的要点如下:
一、作战方针
与《帝国国防方针帝国用兵纲领》相同。
二、第一阶段作战
(一)开战之初,以第1航空舰队(6艘航空母舰为主力)袭击停泊在珍珠港内的美主力舰队。
(二)同时以第11航空舰队(岸基航空兵)协同陆军,对菲律宾和马来半岛进行突然袭击,接着在该战区遂行空战任务。
(三)第2舰队在菲律宾海域遂行作战任务,以夺取东亚海面的制海权,保障海上输送陆军的安全。
(四)第3舰队为运输在菲律宾及南方要地登陆部队的船队护航,并掩护其登陆行功;南遣舰队协助在马来半岛登陆的部队的作战行动。
(五)第2遣支舰队参加攻占香港的作战,第4舰队参加夺取关岛、威克岛和腊包尔的作战。
(六)第6舰队(潜艇部队)参加袭击珍珠港的作战,尔后继续袭击敌舰,削弱敌海上兵力。
(七)在第一阶段作战中,如美国主力舰队前来进攻,以除第2舰队和南遣舰队外的联合舰队大部分兵力迎击,将其歼灭。
有关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因其缺乏现实性。在此省略。在陆军的作战计划中,以南方作战为主,为此决定兵力部署如下:
[战争指导机构]
太平洋战争中的指导机构,虽与日俄战争时的指导机构相比变化不大,但我还是要就太平洋战争对其加以概括介绍。
明治宪法规定,战争指导分由统帅部和国务机构两个领域来实施。掌握前者的是大本营,后者由各国务大臣分别掌管,并且由全体人员组成的内阁也参与掌管。前者由大本营陆军部和大本营海军部组成,分别由参谋总长和军令部总长领导(根据1937年制定的大本营指令),共同组成统帅部。两位总长并列,没有统一领导两者的上级机构。而内阁则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脑。
这里所说的统帅部门是以帝国宪法第十一条(天皇统帅陆海军)和第十二条(天皇决定陆海军的编制和常备兵额)为对象的。因此,为处理其中的军政事宜,陆海军大臣和必要的人员便成为大本营的一员。
但是,统帅部和内阁是并列关系,因为有的事项需要国家综合调整,故于1937年11月设置了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联络会议上的重要事项要上奏,呈请天皇裁决。奏疏时,经常是内阁总理大臣和陆海军两统帅部长同时在场。1944年7月,联络会议改称为最高指导会议。
当在联络会议上讨论重大的国策时,须在天皇面前进行,叫御前会议。但御前会议并非天皇主宰一切的会议。
如上所述,关于太平洋战争中的战争指导,是由大本营陆海军部研究制定方案,然后提交联络会议或御前会议决定。
其次是关于海军部内海军省官制规定,海军大臣负责管理海军军政,领导和监督海军军人和在海军服务的文职人员,监督所辖各部。关于军令部,1933年的军令部令规定如下:
第一条、军令部掌管国防用兵事宜;
第二条、总长直接隶属于天皇,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统辖军令部;
第三条、总长掌管国防用兵计划,传达天皇的用兵敕命。
这样,作战指导完全由军令部负责,联合舰队以及其它作战部队均受军令部的领导。这时,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军令部总长传达的奉敕命令——《大海令》,二是根据命令中的“关于具体事项,由军令部总长给予指示”的条款,由军令部总长下达《大海指》。顺便说一下,《大海令第一号》是于1941年11月5日传达的关于作战准备的命令。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共发布了57道《大海令》,539个《大海指》。
[作战准备]
1941年11月5日,发布了关于作战准备的《大海令第一号》,全文如下:
兹命令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一、帝国为了自存自卫,已处于不得不对美、英、荷开战的境地。鉴于此,要在12月上旬以前完成各项作战准备;
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应进行所需之作战准备;
三、关于具体事项,由军令部总长指示。
奉敕 军令部总长 永野修身
同日,军令部总长就发布了《大海指第一号》,其中第一项如下(第二~第七项略);
“联合舰队为应付不得不于12月上旬对美、英、荷三国开战的情况,应适时将所需部队开进作战开始前的待机地域”。
联合舰队接到《大海令第一号》和《大海指第一号》后,在下达《联合舰队机密作战命令第一号》(准备开战)的同时,又下达了《联合舰队机密作战命令第二号》,命令采取开战部署,并将12月8日定为Y日(开战的概定日期)。据此,联合舰队作了“命令作第一号附件”所规定的兵力部署(为实施作战所进行的兵力区分和各部队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同时各部队在加强警戒以防与敌意外遭遇的情况下,适时进入作战开始前的待机地域。其兵力部署的概况如下(以部队名称、指挥官、主要兵力、主要任务为序):
主力部队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以6艘低速战列舰为主力。支援整个作战和收容机动部队。
机动部队 第1航空舰队司令长官,以6艘大型航空母舰和2艘战列舰为主力,奇袭珍珠港。
先遣部队 第6舰队令司长官,以第6舰队的30艘潜艇为主力,监视和攻击夏威夷海域的美舰队,协同机动部队作战(临时受机动部队指挥官指挥)。
南洋部队 第4舰队司令长官,以第4舰队为主力,在南方海区遂行警戒任务并攻占关岛和威克岛。
南方部队 第2舰队司令长官,攻占南方要地。
主 队 第2舰队司令长官,以2艘高速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为主力,支援南方作战。
航空部队 第11航空舰队司令长官,以2个岸基航空战队(不足)为主力,在菲律宾地区实施航空歼灭战。
菲律宾部队 第3舰队司令长官,以第2舰队,5艘重巡洋舰和1艘航空母舰为主力,进攻菲律宾。
马来部队 南遣舰队司令长官,以南遣舰队,5艘重巡洋舰,1个加强的岸基航空战队和12艘潜艇为主力,进攻马来半岛,泰国和婆罗洲。
潜艇部队 第6潜艇战队司令,以2艘潜艇为主力,在菲律宾海域遂行作战任务。
北方部队 第5舰队司令长官,以第5舰队为主力,在北方海域遂行警戒任务,为航渡的编队担任警戒和掩护机动部队撤回。
海上交通线破坏队 第24战队司令官,以2艘改装巡洋舰,破坏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
另外,开战时海军原有的战斗序列如下表:
第一阶段作战
[夏威夷作战]
关于决定袭击珍珠港之前的情况,已如前所述。再重述一下此次作战的目的:“开战伊始便摧毁美舰队主力,以确保南方作战的实施”。机动部队的编成如前表所列。另外,潜艇部队的协同情况是第二潜艇队的3艘潜艇作为机动部队的警戒队,并规定在机动部队空袭珍珠港结束后的3天(实际上是2天)内,先遣部队(第1、2、3潜艇战队)归机动部队指挥官指挥。
袭击珍珠港的困难之点是:第一,行动要隐蔽;第二,用鱼雷攻击。关于后者说得详细一点的话,那就是在象珍珠港那样浅而狭窄的海面由航空兵实施鱼雷攻击,在日本海军这样做之前,人们几乎都认是为不可能的,当然,是没有先例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山本长官在提议发动袭击珍珠港作战时,心里已经清楚可以办到。但我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使山本的看法变成现实的,是用兵者(鱼雷机队队长以下)及技术人员(航空技术厂、航空本部和长崎、三菱兵器制作所)拼命努力的结果。
机动部队于11月21日开进择捉岛单冠湾集结,11月26日从单冠湾出发。其间(23日)接到关于攻击计划的第一号作战命令。想在此特别加以论述的是,第一波空袭,预定在X日(开战日)的3时30分(当地时间8时)实施。空袭结束后,机动部队迅速撤离,返回本土,先遣部队要准备袭击从空袭中逃出来的敌人……
另外关于行动路线,为确保长途奔袭的隐蔽性,机动部队采取北方航线,从X日前一天的7时0分开始以24节的速度高速南下,X日1时0分到达敌泊地以北220英里附近海域,起飞全部舰载机。其概况如图5所示。
图5 袭击珍珠港时机动部队航迹示意图
从单冠湾出发的机动部队于12月2日接到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电报:“攀登新高山一二○八”,即12月8日为X日。在航渡途中,未被美军发现,一切都按预定计划行动。
8日凌晨1时30分,第一攻击波突击机群的183架飞机(水平轰炸机49架,鱼雷机40架,俯冲轰炸机51架,战斗机43架)起飞,2时45分,第二攻击波突击机群的167架飞机(水平轰炸机54架、俯冲轰炸机78架、战斗机35架)起飞,3时19分,第一波攻击机群指挥官渊田美津雄海军中佐下达突击命令,13分钟后,报告奇袭成功。第一波攻击机群完成突击任务后刚一撤出战斗,第二波攻击机群就投入战斗,4时25分第二波攻击机群指挥官嵨崎重和海军少佐下达了突击命令。此间,机动部队南下至珍珠港以北190英里处,4时零5分收容了返航的飞机。
袭击珍珠港的战果:击沉战列舰4艘,重创战列舰1艘,中创战列舰3艘和巡洋舰以下舰只12艘,击毁飞机311架,人员死伤3,784,人。从而,美太平洋舰队失掉了全部8艘战列舰,陷于瘫痪状态。这归功于日本海军克服了前述两个困难,以及攻击队充分发挥了熟练的技术。只有2艘美航空母舰因在海上活动,才免遭攻击。
日机动部队仅损失飞机29架,其中第一波9架,第二波20架。
前往中途岛遂行炮击任务的日编队,接到珍珠港作战已开始的通报后,即加速前进。日落后不久逼近中途岛实施炮击,致使美军的油罐和营房起火燃烧,然后安全返回本土。
先遣部队为协助机动部队作战,先于机动部队到达夏威夷群岛海域,除以5艘袖珍潜艇实施特别攻击外,还负责监视、攻击和侦察。
空袭之日凌晨,5艘袖珍潜艇按预定计划潜入珍珠港内,但无一返回。由于空袭,珍珠港内混乱不堪,无法查明袖珍潜艇的详细战斗情况及其战果。然而,在这种有去无回的作战中,以身殉职的岩佐大尉、吉野中尉、横山中尉、广尾少尉、酒卷少尉和佐佐木、横山、上田、片山稻垣军士等的献身行为使刚刚出师的全军将士无不感奋。珍珠港作战的成功,使日本夺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南方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保障了该地区作战的顺利发展。
我们可以高度地评价这次大规模的奇袭作战,它是战史上自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 [ 译者注:布匿战争:布匿战争指迦太基与古罗马先是争夺西西里,后是争夺地中海整个西部地区统治权的侵略性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故名布匿战争。布匿战争共三次,是奴隶制社会时期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 战争(公元前218年)之初,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发起攻击以来最成功的一次奇袭。但是汉尼拔继续向敌国腹地推进,而日军却在这次作战中忘乎所以,没有乘胜扩大战果。因此,免遭空袭的珍珠港修理设施和油罐,在半年后的中途岛海战时,使美航空母舰得以迅速集结和展开。另外,美军学习了日本的打法,迅速转换成以航空兵为主的战略体系,不久,便在这方面超过了日本。而且美国政府大造舆论,宣传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极大地激起了美国国民的战斗情绪。
[马来海战]
马来海战是在日第25集团军开始实施马来登陆作战后不久,英远东舰队主力进行阻击而引起的。敌兵力为2艘战列舰和4艘驱逐舰,在日海军岸基航空兵的攻击下,2艘战列舰被一举击沉。这是继袭击珍珠港后所取得的又一个重大胜利。由此,日军完全掌握了整个西太平洋和马来海域的制海权,解除了后顾之忧,保障了包括马来登陆在内的第一阶段作战的顺利发展。英国的2艘战列舰,一艘是最精锐的防空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另一艘是高速战列舰“反击”号。这两艘军舰都是为应付远东的紧张局势,在开战前夕由汤姆·菲利普斯海军上将率领刚刚从本国抵达新加坡的。另外,在航渡中,“无敌”号航空母舰因故障而返回本国。
12月8日晨,菲利普斯海军上将接到日军在马来半岛登陆的情报后,即于当天傍晚乘坐旗舰“威尔斯亲王”号率领英远东舰队,从新加坡出发北上,主要目的是攻击宋卡方面的日本船队。但因得不到航空兵的支援,便于9日20时后转而向关丹开进,10日8时,到达关丹海域。当获悉日本船队不在这里而日军飞机在附近活动的情报后,便不顾一切地以25节的速度一度南下。不久,即被日航空队捕捉到,11时后,便遭到日军航空兵的突击。
英舰是12月9日15时15分,被日潜艇“伊-65”号发现的。当时,日军部署在该海域的兵力是南方部队和马来部队。“伊-65”号潜艇于15时15分发出了“发现敌‘反击’级战列舰2艘……”的第一份敌情报告,17时后,即通报全军。于是日运输船从登陆海域开始向北规避到暹罗湾,整个舰队顿时紧张起来。17时30分,马来部队指挥官下达了夜战命令,但不久,南方部队指挥官便直接指挥这次作战,命令航空兵部队待10日拂晓集中全力实施突击,水面舰艇部队协同航空兵进行决战。但是10日5时敌我相距估计有200英里,距离太远,便撤销了让水面舰艇部队追击的命令。
这样,一切都委托航空兵部队和潜艇部队进行。参战航空兵是第1航空部队(岸基航空兵部队,由第22航空战队的主力和第23航空战队的部分兵力组成)和第2航空部队(由水上飞机部队的第12航空战队组成),这两支部队都隶属于马来部队。第1航空部队原计划在9日夜协同小泽部队实施突击,但因气象不良而放弃了。
10日凌晨,第1、第2航空部队都派出侦察机,碰巧其中的一架飞机(帆足机)发现了敌舰队,该机于11时45分发出了电报。第1航空部队接到电报后,便集中全力前去攻击。从12时45分起,日突击机群的84架飞机(鱼雷机50架、轰炸机25架和侦察机9架)相继到达目标上空,相继投弹和投雷。在日航空兵的突击下,“反击”号于14时03分,“威尔斯亲王”号于14时50分相继沉没。
这次海战意义重要,它使日军马来登陆作战避免了一次最大的危机。尔后,第2至第5次海上输送任务都迅速完成,保障了陆上作战以破竹之势向前发展,2月15日便占领了新加坡。另外在战术上,这次海战在世界海战史上也具有意义。当时各国海军争论的焦点是:“战列舰与飞机孰优孰劣”,通过这次海战,证明了飞机的绝对优越。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场胜利背后的一个事实,那就是战前已经反复训练过多架飞机同时对战列舰编队实施鱼雷攻击,并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另外,驾驶侦察机的帆足正音预备少尉,发现敌舰队后能够保持接触,准确地报告敌情,引导我方攻击机群实施攻击,也是导致此次作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有,第30潜艇队司令寺冈正雄大佐的识别能力也令人佩服,他通过“伊-65”号潜艇的潜望镜看到2个模糊不清的舰影,断定一艘是“反击”级战列艘,另一艘是新式战列舰后,立即采取了措施。
另一方面,尽管日水面舰艇部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却未抓到决战的机会,恐怕其根本原因在于认为舰炮火力无法与“威尔斯亲王”号相对抗。这也说明了海上战略的一个倾向,即海上决战变得难以达成了。
[苏腊巴亚海战和第一阶段作战的结束]
日军在进攻马来半岛的同时实施了菲律宾作战。在菲律宾战役中,日陆海军航空兵进行的航空歼灭战奏效。登陆部队的先遣队12月10日便在菲律宾北部的阿帕里的维甘登陆,12月22日主力部队开始在林加延湾登陆,尔后,势如破竹,1942年1月2日即占领了马尼拉。此后,美国驻菲律宾的陆军部队退守巴丹半岛。驻菲律宾的美国亚洲舰队开战之前就转移到菲律宾南部,开战后,其大部分撤退到爪哇地区,同荷兰军队合到一起。
日陆军将攻占荷属东印度作为第一阶段作战的最终目的。日军继攻占马来后,2月16日夺取了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继攻陷菲律宾后,又攻占了达沃与和乐岛,随后又推进到婆罗洲的米里和古晋地区。占领后首先修复机场,把制空权的范围向南扩展,到1月下旬,就占领了婆罗洲东岸的打拉根、巴厘巴板和苏拉威西岛的要冲万鸦老等地。
这时,第16集团军开始在爪哇岛登陆。2月18日,主力部队从金兰湾出击,2月19日,东爪哇登陆部队从和乐岛出击,杀向南方。登陆日期比原计划推迟了2天,定为2月18日。2月26日,东西两支登陆部队驶入爪哇海。集结在苏腊巴亚海的荷、美、英、澳四国联合海军部队进行了阻击,在这里展开了太平洋战争中罕见的水面舰艇遭遇战,即苏腊巴亚海战。
四国联军的兵力为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9艘,由荷兰海军少将多尔曼指挥。日军参战部队是以第5战队及第2、第4驱逐舰战队为骨干的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14艘,由第5战队司令官高木武雄少将指挥。
2月27日12时前,日水面舰艇部队接到飞机报告:“发现敌巡洋舰5艘、驱逐舰6艘……”其位置在日船队以南60英里处,距我第5战队120英里。各战队一边集结,一边接敌。16时59分,走在前面的第2驱逐舰战队发现敌舰。17时38分,高木少将命令编队展开,17时45分,双方开始炮战。高木少将认为在巡洋舰方面敌人占优势,便避免近战,与敌保持同航向,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远距离炮战。在此期间,第4驱逐舰战队在距敌舰15,000英尺附近发射鱼雷27枚,但多数自爆,命中率甚低。
高木少将原准备夜间实施鱼雷突击,但由于敌舰队离我船队过近,便于18时37分下令“全军突击”。在高本编队的突击下,敌2艘驱逐舰沉没,1艘巡洋舰掉队,敌编队发生混乱。但是,高木少将未能看破这个形势,唯恐继续南下会闯进敌人的雷区,便于20时5分命令舰队集结,撤出战斗,向北规避。
多尔曼的舰队遭受严重损伤,但他毫不畏缩,又率领3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北上,寻找日本船队。双方于21时左右开始接触,进行了炮战和鱼雷攻击,由于多尔曼舰队向南规避,不久又脱离了接触。不久,该舰队又第三次北上。零时44分,双方借助照明弹进行炮战,零时55分,第5战队实施鱼雷攻击(“那智”号发射8条、“羽黑”号发射4条),击沉敌旗舰“德鲁伊特尔”号和另1艘巡洋舰。
28日7时30分,第5战队与荷属东印度部队的主队(第3舰队司令长官高桥伊望中将率领的“足柄”号重巡洋舰和“妙高”号重巡洋舰)会合,对残存敌舰进行追歼。3月1日,主队击沉了敌舰中逃入苏腊巴亚湾后又企图逃走的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
其他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向西逃跑,28日下午驶入雅加达港。当天傍晚驶离该港,前去攻击在万丹湾准备登陆的日输送船队,击沉运输船1艘,重创数艘,但最后被护航的日舰击沉。这次海战被称为雅加达海战。在这两次海战中,盟军参战的舰只,除了中途从巴厘海峡逃脱的4艘美驱逐舰外,其余全部被击沉。这样,日军就完全掌握了荷属东印度海区的制海权。
但是,我想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日军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战果,是由于敌指挥官多尔曼少将明知自己兵力处于劣势,仍毅然三次北上袭击日登陆输送队。他那种要彻底完成任务的勇气,使人不禁想起成为其旗舰舰名的17世纪荷兰有名的海军司令德鲁伊特尔。
2月18日半夜,第16集团军的各部队分别从爪哇岛东西的三个地点登陆,并于3月5日和3月7日相继占领了雅加达和苏腊巴亚。3月9日,荷属东印度军投降,至此,爪哇登陆战役结束。同时,以夺取南方战略要地为目标的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完成。在此期间,在太平洋方面,日陆军的南海支队占领了关岛;海军部队攻克了威克岛,陆海军协同攻取了新不列颠岛。此外在缅甸,日第15集团军于3月8日占领了仰光。
图6 日军在荷属东印度战斗展开示意图
攻势作战
[向第二阶段作战过渡]
1942年3月,日军攻占荷属东印度时,陆海军之间尚未就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调整完毕。其原因是战前的联合作战计划仅定到荷属东印度作战为止,确定对尔后的作战计划要根据第一阶段的作战的经过来制定。
海军基于袭击珍珠港成功、初战战果辉煌的事实主张采取积极的作战行动,以期速战速决,并开始研究包括攻占夏威夷、澳大利亚和锡兰岛在内的太平洋、印度洋决战计划
对此,陆军则从正面反对,认为海军的作战计划动摇了战争指导的根本原则,超过了陆军进攻能力的极限,坚决主张确立长期自给,立于不败之地的态势,不肯让步。
陆海军的争论没有结束。但是,迫于现实的作战进展,在3月7日的联络会议上,达成了一个折衷的妥协方案,即《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为使英国屈服,使美国丧失战斗意志,要继续扩大既得的战果,在建立长期不败的战略态势的情况下,伺机采取积极的措施。
二、确保占领地域和主要交通线,努力促进重要国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立自给自足态势,增强国家的作战力量。
三、更加积极的具体作战指导方案,将根据日本的国力、战局的发展、德苏战况和美苏关系等各种形势来确定。
由于上述大纲的内容非常含糊,陆海军都做了适合自己需要的解释。陆军按其看法决定转入守势,持久作战,南方部队除留下小规模作战所需的兵力外,将其它师都调回本土、满洲和中国。海军虽然依然坚持积极的攻势作战,但是由于陆军的反对,不得不调整作战方案,放弃了进攻夏威夷和澳大利亚的计划,转而攻占斐济群岛、萨摩亚群岛和新喀里多尼亚岛。
在此期间,唯在攻占莫尔兹比港的问题上,陆海军奇妙地于1942年1月达成了一致意见,并于同年4月制定了陆海军协同作战计划,下达了“MO作战”命令。接着,5月又决定进攻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即“F.S作战”)。
但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对“F.S作战”的态度消极,要求在此之前先实施中途岛作战,并强行将其纳入作战计划,决定再加上阿留申作战,于6月上旬实施。这样,“F.S作战”就被推迟到7月。
山本长官这时提出实施中途岛作战的最大目的是,通过积极作战把美国航空母舰诱引出来,加以捕捉和歼灭;再一个原因是向第二阶段作战转换的情况不好,并且想避免因联合舰队原打算在第二阶段作战一开始便发动的攻占锡兰岛的作战计划被取消而造成的战局停滞的局面。山本长官对“F.S作战”冷淡的最主要原因是作战地域离本土太远。
[珊瑚海海战]
珊瑚海海战是因盟军海军部队在珊瑚海阻止日军在莫尔兹比港登陆(“MO作战”)而展开的。
5月4日,搭载着陆军南海支队的日军输送船队,在以第6战队(重巡洋舰4艘)和改装航空母舰“祥凤”号为主力的水面舰艇编队的直接护航下,从腊包尔出航。这就是“MO作战”的登陆输送队,由第6战队司令指挥。
另外,日军为支援莫尔兹比港登陆作战,还组成了以第5航空战队(航空母舰“翔鹤”号和“瑞鹤”号)及第5战队(重巡洋舰2艘)为主力的机动部队。该机动部队在第5战队司令的指挥下,5月1日从特鲁克岛出发,经所罗门群岛以东海域,5月6日驶进珊瑚海。
盟军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事先发觉了日军的行动,便紧急集结兵力前往截击。5月1日,盟军的2艘航空母舰进入珊瑚海。
但是,5月7日,日、美两军才各自发现了对方。盟军舰队突击了日登陆部队,日机动部队则攻击了美军一艘加油船。日航空母舰“祥凤”号被击沉,美军1艘加油船和为其护航的1艘驱逐舰被击沉。
5月8日拂晓,支援莫尔兹比港登陆战役的机动部队派出7架侦察机,其中管野机(侦察员管野兵曹长、飞行员后滕一飞曹、报务员岸田二曹)发现敌舰队。根据这个报告,7时许,共69架飞机组成的攻击队向目标飞去。指挥该侦察机的机长管野兼藏为防“攻击队漏掉目标”,继续与敌舰队保持接触,发回准确的敌情通报,在燃料快耗尽时才返航。在返航途中遇上己方的攻击队,便毅然返航为攻击队带路,从而使攻击队的突击获得成功。在日攻击队的突击下,“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中弹受伤,“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中弹起火,尔后引起舰内爆炸,沉没于珊瑚海。管野机也因燃料耗尽而自爆。
与此同时,美舰队也发现了日军舰队,合计派出72架飞机,集中攻击“翔鹤”号航空母舰。该舰中弹3枚,但仅仅使飞行甲板损坏不能使用。根据第5航空战队司令官发回的战斗快报,在战斗结束时,可用于攻击的飞机有24架舰载战斗机、9架舰载轰炸机和6架舰载攻击机,并且还有可能得到增援,因此是追击的好机会。
然而,机动部队指挥官却报告:“本日已不可能实施第二次攻击”。南洋部队指挥官接到该报告后,便电令机动部队“停止攻击,北上!”当时在内地密切注视着战斗经过的联合舰队司令部,认为这道命令只是过大估计自己部队损失的弱将之所为,极为愤怒。当夜20时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名义,发了电报,命令:“现在必须尽力歼敌!”南洋部队指挥官立刻命令机动部队恢复战斗,但战机已经失去。5月10日,日军终于决定推迟实施莫尔兹比港战役。另外,美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参加了一个月后的中途岛海战。
图7 珊瑚海海战要图
[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是美特混舰队为阻止日军攻占中途岛而与日军联合舰队展开的一次海战,结果日军惨败。因此,它是给太平洋战争带来一大转折的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海战。
如前所述,发起中途岛海战的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他排除了中央的反对,实施了这次作战。这次作战的目的,文字上写的是攻占中途岛,封锁住敌舰队,同时将日军作战基地向前推移。但是,据说山本长官的真正企图是诱歼敌航空母舰。
日参战部队是联合舰队的大部分兵力和陆军的一木支队(大致相当于1个大队的兵力),前者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指挥,后者由一木支队长指挥。海军参战部队的编成如下:
(1)主力部队 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亲自率领,下辖主队和警戒部队。
主队 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直接指挥,编有战列舰“大和”号、“陆奥”号和“长门”号。
警戒部队 由第1舰队司令长官指挥,以低速战列舰为主力。
(2)登陆输送部队 由第2舰队司令长官指挥,有第二舰队主力(高速战列舰2艘、小型航空母舰1艘)和运输船。
(3)机动部队 由第1航空舰队司令长官指挥,以第1航空队主力(6艘航空母舰,后改为4艘)和2艘高速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为主力。
(4)先遣部队 由第6舰队司令长官指挥,第6舰队中的第1、第3、第5潜艇战队参加作战。
(5)岸基航空部队 由第11航空舰队司令长官指挥,第11航空舰队主力(第22、第24和第26航空战队)。
(6)南洋部队 由第4舰队司令长官指挥,以第4舰队为主力。
(7)北方部队 由第5舰队司令长官指挥,以第5舰队和2艘航空母舰、2艘重巡洋舰为主力的机动部队,运输船和登陆部队。
(8)通信部队 由第1联合通信队司令官指挥,以第1联合通信队为主力。
在上述部队区分中,编成主力部队是企图以该部队为整个作战的核心,依靠其占压倒优势的舰炮火力来决定最后的胜利,即所谓大舰巨炮主义的表现。另外,北方部队负责阿留申作战。
中途岛作战计划的要点如下:
一、由“二式”水上飞机事先对夏威夷实施航空侦察(K作战)。
二、先遣部队事先侦察战略要地,并构成散开线。
三、将6月7日定为登陆日(N日)。在登陆部队进入中途岛的敌航空警戒圈(600英里)之前,机动部队和北方部队的机动部队分别对中途岛和荷兰港同时发动突然袭击,压制敌航空兵力(后来,机动部队的攻击改为6月5日)。
四、各部队按照上述作战计划行动,其航线如图8所示。各部队从本土(濑户内海西部)出击的时间分别为:机动部队是5月27日,主力部队和登陆部队是5月29日,先遣部队和输送船队适当提前出发。
图8 各部队航渡计划示意图
[杀向中途岛]
由于中途岛作战是临时插进来的,所以日军参战部队中,有的来不及完成作战准备,要求延期实施这一作战,但联合舰队司令部没有采纳这个意见。这样,各部队仍按原计划行动,机动部队于6月5日1时30分到达中途岛西北约210英里处。
但是,由于不能在海上对水上飞机加油,上述“K作战”被取消。另外,由于潜艇部队到达晚了,散开线的构成是在敌舰队通过以后。
而美军由于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电报,掌握了其作战计划的全貌。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在迅速集结兵力的同时,根据兵力不足的情况,决定放弃阿留申群岛。
5月27日,美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和“企业”号驶进珍珠港,进行紧急补给后,于29日从珍珠港出击。同上述两艘航空母舰一起出击的,有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1艘和驱逐舰9艘。这就是第16特混舰队,因哈尔西中将生病,该特混舰队由斯普鲁恩斯少将指挥。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带着珊瑚海海战中的创伤回港,进行应急修理后,于5月31日伴随2艘重巡洋舰、5艘驱逐舰出击了。这是第17特混队,由弗莱彻海军少将指挥。尼米兹上将对分别率领两个特混舰队开赴海战场的弗莱彻少将和斯普鲁恩斯少将下达了如下指令:“你们应遵守的原则是进行经过计算的冒险,通过暴露我方舰队而给敌人更大的打击。若无把握,就绝不要将我方舰队暴露在占优势的敌舰队的攻击下。”
为了实施这个极其困难的战略,两位将军选择的是中途岛东北海域。因为该海域能袭击从西北方向该岛逼近的日本舰队的侧面。6月3日,美军两支特混舰队在上述海区会合,统一由弗莱彻海军少将指挥。
[战斗经过]
6月5日,日出时间是1时52分(日本时间,下同),日落时间是15时43分,月龄22。2时52分,从中途岛起飞的美军侦察机发现了南云部队。南云部队推断这里没有敌航空母舰,1时30分在中途岛西北210英里处派出侦察机和空中战斗警戒机,同时还出动了108架攻击机前去袭击中途岛。
原计划由舰载水上飞机担任侦察任务,但因数量不够,又增派了两架舰载机。7架侦察机向东成扇面进行侦察,其半径为300英里,每架飞机的搜索扇面宽度为60英里。第一份发现敌舰的电报是在4时28分由朝100度方向飞去的“利根”4号侦察机发来的,电报内容是:“发现敌舰10艘,中途岛方位10度,距离240英里,航向150度。”约一小时后的5时20分,该机又报告:“敌舰队的后方伴随着似乎是航母的大舰。”
在此之前,南云海军中将于2时20分发出预备命令,准备对中途岛发起第二波攻击,但接到“利根”号侦察机的第一号报告后,决定把第二波攻击的飞机用于突击敌水面舰艇,4时45分命令给飞机重新换上攻击军舰的鱼雷。然而,这项作业出乎意外地费事,南云长官向突击队下达起飞命令已是7时20分。
三分钟后,正当第一架飞机刚要起飞时,“加贺”号、“赤城”号和“苍龙”号航空母舰遭到敌机的突然袭击,相继起火。
为什么不更早一点起飞攻击敌机呢?其实早在5时25分,第2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就提出:“应立即起飞攻击队。”当时山口司令指挥的“飞龙”号和“苍龙”号两艘航空母舰上,各有18架轰炸机,这36架飞机已处于可立即起飞的状态。但是南云中将不同意他的意见。南云打算首先收回空袭中途岛的第一波攻击机,保证有足够的战斗机掩护,完成完备的攻击态势之后再起飞突击。
再说美国方面,美机动部队到达待机海域后,根据从中途岛起飞的侦察机的报告,掌握了日军机动部队的位置。美军没有立即发起攻击,而是慎重地机动到攻击机能有效进行攻击的距离内。在距日军机动部队约150英里处,且趁日军空袭中途岛的飞机回舰进行补给之机,于4时(美国时间7时)许,命令攻击机队起飞。
但是,其中大部分未能发现日本舰队而返回,一部分发现了日本舰队进行了攻击,但都被日军的战斗机击落。剩下的少部分偶然发现日军,并乘虚实施了攻击。但从其经过来看,只能说是走了大运。对日本各舰攻击的飞机架数和命中弹数如下:“加贺”九架(四枚),“赤城”三架(两枚),“苍龙”十二架(三枚)。虽然命中的弹数极少,但由于日本各舰都完成了攻击机起飞的准备,命中弹立即引起连锁爆炸,致使发展成无法扑灭的大火。
[败退]
山口司令乘坐的“飞龙”号航空母舰,由于与上述3艘航空母舰相距稍远而免遭美机的同时突击。尔后,“飞龙”号在山口司令的指挥下孤军奋战,击沉敌“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但“飞龙”号也于14时1分遭到敌轰炸机的攻击,被命中4颗炸弹,造成火灾。终于在6日凌晨2时,与前一天起火的“赤城”号一起,由己方驱逐舰击沉,山口司令和加来舰长与旗舰“飞龙”号同归于尽。“加贺”号和“苍龙”号在前一天16时许相继沉没。
当时,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乘坐旗舰“大和”号,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在机动部队后方400英里处。面对机动部队全军覆没的事态当即决定实施夜战,并于16时15分向全军表明了意图。但不久便发觉这是蛮干,于23时55分下令中止中途岛作战。阿留申作战一度也被延期,但不久采纳了北方部队指挥官的意见,下令继续进行。
这样,日军遭到了连作梦也未想到的惨败,损失了全部4艘主力航空母舰。最后分析一下日军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直接的失败原因是侦察失败。有关的侦察机是前面提到的“利根”4号机和与其邻近在北侧搜索线上飞行的“筑摩”1号机。据推测,“筑摩”1号机飞越了美特混队的上空。但是假设它没有发现美特混舰队的话,那无非是因天候或其它恶劣条件。“利根”4号机的敌情报告也确实不能说准确。但是,一般来说,象这样的战术失误是战场上难免的。
因而为弥补这种漏洞,只有实施多层侦察。但如前所述,由于侦察机数量不足,只实施了一层侦察。
第二个直接的失败原因是,让敌轰炸机进入航空母舰的上空。美轰炸机是乘日保卫航母的战斗机为截击飞到跟前的敌鱼雷机而降到低空之机飞到航母上空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日军战斗机已是捉襟见肘了。如果能事前发现敌机的话,具有一骑当千威力的“零”式战斗机队也许能将其消灭掉。
但是,当时日本海军尚未使用雷达,因而只能依靠侦察机去发现敌机。可是,在这方面寄予期待的负责警戒的船只,不论是在侦察方面,还是在对空掩护射击方面,几乎都未作出贡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军飞机不间断地来袭,使日军的航母警戒战斗机防不胜防。这是因为美军除有特混舰队外,还拥有不沉的航母——中途岛基地,并且令大量的飞机出击。
归根到底,日军失利的原因如下表所示,可归咎于机动部队处于劣势。 | |||||||||||||||||||||||||||
|
日本联合舰队几乎倾巢出动,为什么机动部队还处于这样的劣势呢?如图9所示,这是由于兵力过于分散。
图9 中途岛海战前夕日军的配置
这是因为采取了同时进行阿留申作战的轻率举动,而且在大舰巨炮主义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军事思想束缚下,编成主力部队,让其在机动部队的遥远后方跟进,使“宝刀不用,放着生锈”,如果不编成主力部队,让“大和”号等主力舰编入机动部队,那就不仅可以大大加强侦察力量和防空火力,而且还由于有许多水上飞机,自然可以实施二层或三层的侦察。
此外,对战争缺乏认真的态度,也是失败的重大原因。其表现是:轻易取消“K作战”;潜艇没能按时到达散开线;未采取周密的保密措施等。
还有南云中将的作战指挥慎重过分,缺乏随机应变的决断能力,这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然而,阿留申作战按作战计划进行,七日占领了基斯卡岛;八日,占领了阿图岛。
[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
联合舰队因中途岛惨败而身负重伤,统帅部要求它进行的下一个作战是破坏印度洋的交通线。在日军将要实施上述作战前夕,八月七日早晨,敌军的大部队突然开始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和其附近的图拉吉岛登陆。
中途岛海战的结果,虽然使日军中止了“F.S作战”,但是于7月16日开始在瓜岛修建飞机场,7月21日从陆路对莫尔兹比港发动了进攻。
认为主要敌人始终是美国海军,并要伺机报中途岛之仇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东五十六大将,这时正对印度洋作战感到不满足。因此,他把瓜岛之敌看成是劲敌。于是山本司令长官于8日决定:“联合舰队要迅速歼灭该敌,同时确保瓜岛,”命令所属各部队迅速向瓜岛地区展开,并且亲自率领“大和”号于八月十八日出发驶向特鲁克岛。
瓜岛作战是由岸基航空兵(第11航空舰队)的立即反击和水面舰艇部队(第8舰队)的夜袭(第一次所罗门海战 [ 译者注:美军称之为萨沃岛海战。 ] )开始的。特别是后者,取得了击沉美重巡洋舰4艘,重创1艘的巨大战果。
日陆军决定首先派一木支队投入瓜岛作战。8月18日,该支队的先遣队在瓜岛登陆,并随即对美军机场发起进攻,但于8月21日被全歼。为此感到震惊的陆军当局,决定让在特鲁克岛的一木支队本队和川口支队的部分兵力紧急增援,第2舰队和第3舰队(新编成的机动部队,当时有航空母舰3艘),负责支援增援部队作战。对此,美军以特混舰队(由3艘航空母舰组成)的舰载机和从瓜岛机场 [ 译者注:美军称之为亨德森机场。 ] (8月20日,美军开始使用该机场)起飞的岸基飞机反复进行空袭,击沉日航空母舰“龙骧”号,迫使日军不得不中止输送兵员的活动。这就是8月24日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 [ 译者注:美军称之为所罗门群岛以东海域海战。 ] 。
此后,日军改用驱逐舰趁敌空袭的间隙,输送陆军部队,即所谓“鼠式输送” [ 译者注:由于对瓜岛的输送一直受挫,日军便决定以驱逐舰取代大型运输船实施输送。为避开美军飞机的突击,这种输送,总是在日落后进入美军的航空警戒范围内,乘夜暗隐蔽进行的,故称之为“鼠式输送”。 ] [ cdhyy注:美军称之为“东京快班” ] 。结果,8月29~31日,一木支队和川口支队在瓜岛登陆成功。美军的增援部队也于九月八日在瓜岛登陆。这时,双方在瓜岛的兵力,美军约为11,000人,日军为6,000人。川口支队对机场发起攻击,但于9月10日以失败而告终。尔后,日美双方都拼命向瓜岛增派地面兵力,到11月上旬,双方在瓜岛的兵力均达到30,000。人左右。但是,日军既没有重火器,又缺乏粮食和弹药,加之还处于美军的空袭下,处境日益困难。
图10 瓜达尔卡纳尔岛及其周围地区
[一个接一个的混战恶斗]
针对这个情况,日海军也拼死命支援陆上作战和进行补给。因此,11月11日发生了萨沃岛海夜战 [ 译者注:美称之为埃斯兰斯佩角海战。 ] 。10月13日夜,第3战队(战列舰“金刚”号和“榛名”号)炮击了美国瓜岛机场,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接着又展开了几次激烈的海战:10月25~26日的南太平洋海战 [ 译者注:美称之为圣克鲁斯群岛海战。 ] ,11月12~14日的第三次所罗门海战 [ 译者注:美称之为瓜达尔卡纳尔海战。 ] 。这些海战的详细情况留给海战史去写,这里只介绍一下要点。
萨沃岛夜战(10月11日)
斯科特少将率领的美水面舰艇部队(由2艘重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组成)在萨沃岛海域埋伏,以雷达指挥射击,奇袭了正在紧急输送粮食和弹药的日军。五藤司令战死,3艘重型巡洋舰中1艘沉没,1艘受重伤,给擅长夜战的日本海军前途投上了阴影。日军中止了输送。
南太平洋海战(10月25日~26日)
为了配合第2师的陆上进攻,近藤中将率领的第2舰队和南云中将率领的第3舰队(以4艘航空母舰为主力),在从所罗门群岛以东海域南下途中,与美机动部队(2艘航空母舰)遭遇。双方进行了激战,美军损失1艘航空母舰后撤出战区,日军损失飞机84架。
第三次所罗门海战(11日12~14日)
日军在紧急输送陆军第38师时,采取了大船队方式。(11艘运输船,由田中第二驱逐舰战队司令统帅的11艘驱逐舰直接护航),并出动战列舰为主的全部水面舰只进行间接支援。美军对此进行阻击,于是导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混战死斗。
首先,在12日的夜战中,第11战队司令阿部率领的2艘战列舰(“比睿”号和“雾岛”号)、1艘轻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与卡拉汉海军少将率领的2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展开了遭遇战。海战中,卡拉汉和斯科特(副指挥官)战死。
在13日的夜战中,第8舰队司令长官三川率领的4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炮击瓜岛成功后返航,拂晓时被美机发现,遭到攻击。
14日夜,第2舰队司令长官近藤率领的1艘战列舰(“雾岛”号)、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与李海军少将率领的2艘新型战列舰(“南达科塔”号和“华盛顿”号)和4艘驱逐舰交战。
在3天的海战中,日军被击沉战列舰2艘(“雾岛”号和“比睿”号)、重巡洋舰1艘和驱逐舰3艘,美军也损失轻巡洋舰3艘和驱逐舰7艘。另外,日军11艘运输船中,有4艘抢滩搁浅。
图11 所罗门群岛
隆加海战 [ 译者注:美军称之为塔萨法朗加海战。 ] (11月30日)
在第3次所罗门海战中遭受损失的日军,又恢复使用驱逐舰进行输送。第2驱逐舰战队(田中少将率领的8艘驱逐舰)将装有粮食和药品的浮鼓运往瓜岛。11月30日21时许,日驱逐舰驶进塔萨法朗加泊地,在开始投放浮鼓时,高波侦察员发现了敌舰队。美军的5艘巡洋舰、7艘驱逐在雷达引导下接近日军,准备实施攻击。日军立即进行炮击和鱼雷攻击,击沉美重巡洋舰4艘,日军仅损失驱逐舰1艘。
如上所述,海战中双方损失大致相等。但日军的运输船只损伤严重,许多场合都使输送受挫。前面提到的。11月14日在瓜岛靠岸成功的4艘运输船,也在拂晓后遭到美机轰炸而起火,最后卸到岸上的物资微乎其微。尔后,日军只好依靠潜艇输送。从12日23日起,瓜岛日军有的开始断粮。这样,日军完全无望夺回瓜岛,在12月31日的御前会议上,作出了从瓜岛撤退的决定。1943年2月上旬,瓜岛日军分三批撤出,实现了把残存的约11,000人撤回的计划。
瓜岛战役中,双方损失兵力如下表所示。 | ||||||||||||||||||||||||||||||
|
在上表的数字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日海军第一线作战飞机和飞行员的损失。日军在瓜岛战役中损失的飞机,是中途岛海战的3倍,而飞行员则是中途岛海战的10倍,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舰艇方面,美军这期间新建89艘,扣除损失的,还增加了60艘。商船情况也是这样,从1943年2月起,损失的数量超过了新造的数量,暴露了日本海上运输的破绽。
这些数字表明,历时半年的瓜岛争夺战,本质上是航空兵决战,同时又是消耗战,结果日本失败了。瓜岛争夺战的失败暗示,对以国力的极限来进行作战的日本来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失败。
守势作战
[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守势作战] 1943年3月25日,大本营下令转入第三阶段作战,即守势作战,海军作战根据《关于东南方面作战的协定书》进行。其要点是把确保新几内亚、所罗门和俾斯麦群岛战区的现状作为绝对必要的条件,特别重视新几内亚。
图12 东南战区守势作战概况图
[ 原注:①横须贺镇守府第7特别陆战队 ②第8联合-吴镇守府第6特别陆战队 ③第7联合-吴镇守府第7特别陆战队 ]
与此相反,美军把腊包尔作为当前的最重要目标,海军部队(南太平洋部队)沿所罗门群岛,陆军部队(西南太平洋部队)从新几内亚南端开始,对日军在各地的据点进行“越岛”攻击。
在瓜岛战役中已用尽力量的日军,已无余力象瓜岛之战时那样,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各岛再反复进行争夺战。但与此相反,美军将会投入新的力量,进一步加强飞机轰炸和舰炮射击。
在这种情况下,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为避免前线一举崩溃,4月上旬命令航空母舰的舰载机进驻腊包尔基地与岸基航空兵会合,由他亲自指挥,实施了航空歼灭战。出动各种飞机339架,与当时驻在所罗门群岛地区的约560架敌机作战,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但损失也巨大,因而十余天就停止了。这就是所谓“伊号作战”。在“伊号作战”刚刚结束不久的4月18日,飞往前线视察的山本五十六长官座机,被埋伏在布干维尔岛南部上空的美战斗机队击落,结果机毁人亡。原来,美军破译了日军的密码,截获了山本去前线视察的行动计划。
半年之后的9月30日,日军决定进行战略转变,退守远离第一线的绝对国防圈,因此需要建立新的态势。山本的继任者古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仿效“伊号作战”,实施了“吕号作战”。从11月2日至12日,出动173架舰载机实施了航空歼灭战,以回答上述要求。在布干维尔岛海域上空实施的第一次至第三次航空作战,是针对当时美军在塔洛基纳的登陆行动的。到12月2日,日军相继实施了6次航空攻击,据报取得了包括击沉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巨大战果。但是战后公布的美军记录表明,一艘美军舰艇也未被击沉。
在此之前,日军于8月12日决定从中部所罗门群岛撤退。如上所述,11月1日盟军在塔洛基纳登陆,并在该岛修建机场,加强了对腊包尔的空中攻击。但是盟军判断腊包尔的日军设防是极为坚固的,因而改变了开初制定的直接进攻的作战方针,采取了攻占周围的要地,孤立腊包尔的方针。于是盟军首先占领了马尔库斯角、茨鲁普角、丹皮角,接着又在格林岛、阿德米勒尔蒂岛登陆。1944年2月19日,驻腊包尔的日军航空队全部撤到特鲁克岛。
这时,在新几内亚战线,日军在1942年8月已逼近莫尔兹比港,并占领了巴布亚半岛顶端的米尔恩湾。但是,不久麦克阿瑟开始了反击。对此,日军虽然组建了第18集团军 [ cdhyy注:此处标明有注释,但未给出注释。 ] 专门进行东新几内亚作战,但是,由于兵力得不到增强,经常断绝补给,加之始终没有制空权,因而作战极其困难。这样,从1942年12月攻占布纳开始的盟军“越岛”作战逐步加快了速度,1944年7月已推进到新几内亚西端的林波尔,从新几内亚东部击退了所有日军。
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努力致力于空中支援。面对不断派出新生力量的盟军航空兵部队,日军只能被迫进行消耗战。事实上,在所罗门和新几内亚作战中,日军损失飞机达7,000余架,使日本海军航空力量陷入枯竭。
[东北方面的守势作战]
1942年6月,日军进攻西阿留申群岛,占领了基斯卡岛和阿图岛。如上所述,阿留申作战是与中途岛战役同时实施的,其目的是把太平洋的警戒线向前推进。对此,美军立即以大型飞机和潜艇为主体开始反击,尔后,逐渐把航空基地前推,并进而加上水面舰艇部队实施猛烈的反攻。
对此,日军虽有积极论、消极论等种种议论,但实际上,日军占领这两个岛屿以后,一直采取守势。在偶尔发生的阿图岛海战(1943年3月)中也是如此。当时尽管日北方部队处于优势,也未采取积极的作战行动,以致放跑了敌人。两个月后,美军在阿图岛登陆,守岛日军全部战死。
下面对阿图岛海战情况作若干补充。阿图岛海战是由为该岛输送船队护航的日北方部队(指挥官是第5舰队司令长官细萱海军中将),与截击日本增援部队的美水面舰艇部队(指挥官是麦克·莫里斯海军少将),于3月27日在阿图岛以西海域遭遇而展开的东北海域唯一的一次海战。在兵力上,日军占明显优势,有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而美军仅有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战斗开始后不久,美军便转向规避,日军虽然在有利的态势下进入追击作战,但由于美军进行拦阻射击,日军便始终只实施远距离炮战。日军不但一再坐失良机,最后还停止追击,眼看着美军4艘军舰全部逃走,并且日舰队还中止了对阿图岛的物资运输,折回到北千岛。
鉴于阿图岛守备部队全军覆没,5月21日,日军决定撤出基斯卡岛守备队。首先使用潜艇进行逐步撤离,但随着美军对基斯卡岛的警戒越来越严,不断发生潜艇被击沉的情况,6月23日停止使用潜艇执行这一任务。
随后,日军决定使用水面舰艇一举撤出。木村昌福海军少将担任撤收部队指挥官(木村于6月8日任第1驱逐舰战队司令官),预定7月11日进入泊地开始行动。但一直等到7月15日还未出现可以利用的海雾,为此,第1驱逐舰战队先撤回幌筵。后来再次出击,于7月26日后进入待机海域。7月26日晨,木村利用有利的浓雾,率领舰艇迅速开向基斯卡湾,13时40分进港,在约50分钟内,即将该岛的陆海军官兵5,200人全部撤离完毕,并在美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返回。在第二次出击时,第5舰队司令长官细萱中将,乘坐“多摩”号巡洋舰进行直接指挥,直到木村舰队突入基斯卡港。但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了海雾,从这个意义上说,又主要归功于第1驱逐舰战队的始终如一的冷静判断。
然而,北方作战在太平洋战争中所具有的意义实际上是消极的。这是因为它是同中途岛战役同时实施的,因而迫使日军不得不分散航空母舰;另外,日军只是单纯占领了基斯卡岛和阿图岛,未能取得与其付出的牺牲相称的成果。
[太平洋中部防御战]
在1943年5月的华盛顿会议上,盟军制定好了打败日本的战略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决定了以下三个方向:
一、北太平洋部队将日军从阿留申群岛驱逐出去;
二、中太平洋部队从珍珠港向西挺进;
三、南太平洋部队和西南太平洋部队协同进攻腊包尔。接着,西南太平洋部队沿新几内亚北岸西进。
一和三两个方向已作介绍,第二个方向的行动是按照1943年6月准备进行吉尔伯特群岛作战的命令开始的。这条轴线是攻克设防坚固的日占岛屿,一般人都认为这些岛屿是难攻的,但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最重视这条轴线,并给予最优先的权力。吉尔伯特群岛战役是11月实施的,这是因为这时美军已基本完成了登陆作战的准备。
美军吉尔伯特战役的目标是夺占马金岛和塔拉瓦岛。1943年11月19日、20日对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进行了舰炮射击,并以数百架飞机进行了反复的空袭,然后美军的水陆两栖部队于21日拂晓开始在马金岛和塔拉瓦岛登陆。当时,日军在马金岛驻有743名守备队员,在塔拉瓦岛有柴崎海军少将率领的2,600名守备队员,日军在塔拉瓦岛上的防御工事在中太平洋诸岛中算是最坚固的。在美军的猛烈突击下,马金岛守岛日军22日被全歼。塔拉瓦岛上的日本守军25日进行了一次反冲击,最后也全军覆灭。美军在预先火力准备中,向该岛倾泻了3,000吨炮弹和炸弹,摧毁了日军的阵地和防御工事。
上面所说的美军基本完成了登陆作战准备,具体地说是组建了用于远距离进攻的第5舰队。该舰队除拥有6艘攻击型航空母舰、5艘轻型航空母舰、8艘护航航空母舰、5艘新式战列舰、7艘老式战列舰、9艘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56艘驱逐舰外,还编有29艘运输船和货船以及大量的登陆舟艇。这支舰队的威力在马金和塔拉瓦诸岛的登陆战斗中得到了验证,接着,又在2月8日的马朱罗岛、夸贾林岛登陆作战和2月18日的埃尼威托克岛的登陆作战中得到充分证实。
美军下一个进攻目标是塞班岛。为了作好进攻准备,他们首先开始摧毁被称为“太平洋直布罗陀”的特鲁克岛上的日军设防。1944年2月17日和18日,美军对特鲁克岛实施了猛烈空袭,并出动部分舰艇和潜艇进行突击。这次空袭几乎全部摧毁了日军在该岛的270架飞机,击沉了包括2艘巡洋舰在内的11艘舰艇和30多艘运输船。3月底到4月初,美军又袭击了帛琉群岛。3月31日,因担心美军在帛琉群岛登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古贺峰一海军大将乘飞机从该岛撤往菲律宾,途中碰上低气压,飞机失事,古贺长官以身殉职。另外,美军还对塞班岛、提尼安岛、关岛和硫黄岛实施了空袭。
在此之前,1943年9月30日的御前会议决定了这样一个国策:对包括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 [ 译者注:内南洋: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通常把其托管下的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帛琉群岛称作内南洋;而把菲律宾、苏拉威西、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等地称为外南洋。 ] 中西部、新几内亚西部、巽他和缅甸在内的太平洋地区及印度洋地区(包括这一地域的海上交通线)绝对加以确保。这就是所谓的“绝对国防圈”。并且陆海军设定了一个截击带,作为支持这个战略的支柱。但是,这些都以一纸空文而告终。这是因为日军的部署尚未就绪,构成其核心地域的马里亚纳群岛便被突破了。
马里亚纳的失守,归根到底应归咎于马里亚纳海战的失败,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日军的地域防御态势不完备。这个情况在陆上作战的进程中看得很清楚:构成地面防御主体的第31集团军是在特鲁克岛遭到攻击的2月18日新设的,而日军在塞班岛、提尼安岛、关岛及其它岛屿的陆军是由31集团军配备的。一切都为时已晚,这样,中太平洋的防御便走向全面崩溃。
舰队决战
[马里亚纳海战]
6月11日,以塞班岛为攻击目标的美第5舰队,驶到关岛以东200英里的海域。其阵容之强大,简直堪称为无敌的舰队。它由以航空母舰(第58特混舰队)为骨干力量的合计535艘舰船构成。第58特混舰队由6艘正规航空母舰、5艘轻型航空母舰、8艘护航航空母舰(共有舰载机890架)和7艘新式战列舰组成。一直到14日,美军实施了舰炮火力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并进行了扫雷作业。15日开始在塞班岛登陆,当天就有2个海军陆战师上陆,16日,又有一个步兵师上陆。7月21日和24日美军又相继开始在关岛和提尼安岛登陆。不久,守岛日陆海军官兵全部玉碎,岛上的居民也与军队同命运。
6月13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判断美军袭击马里亚纳群岛是正式的进攻作战,于是于当天17时25分,下达了“准备阿号作战”的命令。所谓“阿号作战”,是当从中太平洋地区到菲律宾方面出现敌舰队时日军的作战计划。计划规定第1机动舰队在菲律宾中南部海区待机,第1航空舰队在中太平洋、菲律宾和澳大利亚以北海域展开,采取能立即决战的态势。其兵力及部队区分见下表。 | |||||||||||||||||||||||||||||||||||||||||||||||||
|
在这之前,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判断盟军5月27日在比阿克岛的登陆是一次主要反攻行动,于是发动了“浑号作战”,命令第1航空舰队的6个航空队(约480架飞机),以帛琉群岛为中心,沿新几内亚西北部至菲律宾一线展开,同时还派遣了第1机动部队中的第1战队和第5战队。由于下达了准备“阿号作战”的命令,“浑号作战”被中止。这些部队都返回原建制单位。但是,日军很多飞行员患上了一种叫做“登革热”的地方病,不能执行战斗任务。
6月13日,机动部队从塔威塔威岛出发,16日与原准备参加“浑号作战”的部队会合,17日黄昏时分补给完毕后,开始进攻。进攻开始时,机动部队指挥官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发出信号:“机动部队现在开始进攻,要寻找敌人加以歼灭。我确信天会助我,各位要努力奋斗!”19日7时30分,按照小泽中将早就决心实施的远距离突击的打法做好充分准备后,命令第一波攻击队起飞。为期待第一波攻击成功,小泽舰队开始接敌:3个小时后命令第二波攻击队起飞。但是,结果却完全与预期相反,日军遭到惨败,请看下表。
|
在此期间,美军的作战是在斯普鲁恩斯将军的指挥下进行的,他做了慎重冷静的判断。虽然他早已掌握了日军的情报,但直到19日晨才开始转向西进,前去攻击日本舰队。10时,美军雷达在150英里的距离上发现日机群,立即起飞了450架舰载战斗机。这些美机在雷达引导下,到日机群航线上空待机,并进行了奇袭。
6月20日,美特混舰队对日舰队发起追击,16时许,起飞各种飞机200余架。这些飞机约从17时30分起,对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小时的突击。在这次战斗中,日军损失飞机21架;美军在战斗中损失20架,在返回航空母舰着舰时又损失了80架。
美军损失如此严重,是由于其侦察机将日本舰队的位置报错了,比实际近了60英里。
20日黄昏时分,日军发起的攻击因未能发现美特混舰队而未取得成功。另外,由于无望依靠第2舰队实施夜战,故于21日9时许停止了作战。
图13 日美两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的战斗态势图
马里亚纳海战,将小泽中将自己想出来、并设法使飞机延长了活动半径而进行了准备的远距离突击的打法,按其设想的态势进行了落实。但结果却如前所述遭到了惨败。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远距离打法本身。这一点清楚地表现在日攻击机队的大部分未能到达敌舰队的上空,说明攻击距离过远。而正因过远,才被敌人的雷达发现了。
诚然,从敌人鞭长莫及的地方给予先发制人的打击,使敌航母的飞行甲板不能使用,这种远距离突击战术,是符合以前战训的、合理的打法。但是要采用这种战术,就必须首先进行能适应这样远距离战斗飞行的训练,并应有相应的战术。但是,当时正值日军在瓜岛群岛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不久,参加此次海战的飞行员大部分是刚刚速成的,而且战前的训练也因母舰的行动等原因,进行得很不充分。所以对这些飞行员来说,远距离突击战术超出了他们的训练程度。
日军受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马里亚纳海战前日军的岸基航空兵部队已经被摧毁。本来这次作战若无岸基航空兵的支援,是不能取胜的。但是事前遭美军空袭损失了一些,在发动攻击的前夕,又受到美军在阿克岛登陆的牵制,许多飞机都在这时被击毁了。
[莱特岛海战] 1944年10月17日7时,盟军在莱特湾口的苏禄岛开始登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进行“捷一号作战警戒”。所谓“捷号作战”,是预先制定的当盟军进攻日本本土、琉球群岛、台湾和菲律宾时的作战计划。其中的“捷一号作战”是以菲律宾方面为对象的。其作战构想如下:水面舰艇部队(海上游击部队)突入敌登陆地点;机动部队朝北方引诱并牵制敌特混舰队,以保证水面舰艇部队作战的胜利;岸基航空兵部队对水面舰艇部队实施空中支援,先遣部队也以尽可能多的潜艇投入作战。未使用机动部队实施积极的攻击作战的原因是,在马里亚纳海战中,舰载机飞行员已损失殆尽。在莱特岛海战中,日军的兵力部署见下图。
盟军在莱特湾登陆后,发现日军在菲律宾中部地区的防御薄弱,便修改了原来的逐岛推进的作战计划,从摩罗泰岛进行了越岛式进攻。其兵力是以麦克阿瑟上将指挥的西南太平洋部队为主力,尼米兹上将指挥的太平洋舰队实施支援,第3舰队直接遂行登陆作战任务。第3舰队就是哈尔西上将从斯普鲁恩斯手中接过来的第5舰队,当时由4个机动群组成,一个群的兵力大致有23艘舰艇:2艘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2艘新式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
10月18日,日军下达了“在菲律宾地区实施捷号作战”的命令。据此,机动部队20日从丰后水道出击,第1游击部队22日从文莱出击。在台湾近海活动的第2游击部队也奉命通过苏里高海峡突入莱特湾。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坐镇日本本土,对本作战实施全面指挥。
[栗田舰队转向]
第1游击部队分为栗田中将率领的主队和西村中将率领的支队。两队按预定计划行动:主队经锡布延海,通过圣贝纳迪诺海峡,从萨马岛以东海域南下突入莱特湾,支队取南方直线航线,经苏里高海峡向莱特湾突入;两队要于25日凌晨5时,同时突入莱特湾。
西村舰队于第二天2时许顺利驶抵苏里高海峡,这时遭到在海峡北口展开待机的敌水面部队(由6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许多驱逐舰和鱼雷艇组成)的包围攻击,除“时雨”号驱逐舰幸免遇难外,其余舰只全被击沉。
在西村部队后方20英里处跃进的志摩部队,进入苏里高海峡后不久即发现西村部队已全军覆没,便立即返航。
第1游击部队主队(栗田舰队),从文莱启航后的第2天(23日)凌晨,在巴拉望水道遭到敌潜艇的袭击,旗舰“爱宕”号和“摩耶”号重巡洋舰被击沉,“高雄”号重巡洋舰被击伤,返回文莱。
图14 莱特岛海战经过图
尔后,栗田中将帅旗转挂到“大和”号上。24日,栗田舰队在锡布延海被敌舰载机发现,从10时许到15时,连续遭到敌机五次约230架次的攻击。“武藏”号航空母舰是攻击的主要目标,被击中19条鱼雷,17枚炸弹,终于在19时25分沉没。
栗田舰队改变航向规避敌机的猛烈攻击后,再次改变航向继续朝莱特湾开进。该舰队虽比原计划晚了6个小时,仍在深夜通过了圣贝纳迪诺海峡,于次日凌晨进入萨马岛海域。这时意外地发现前方远处有桅杆,不久即判明是敌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立即转入全军突击,6时5分,“大和”号战列舰主炮开始射击。
美军以为在前天锡布延海的空袭中,日本舰队已经在遭到重创后逃走了。因此,面对眼前的事态美军惊慌失措,一边发报求援,一边仓惶逃走。但是,伴随航空母舰的驱逐舰却相继转回头来,抵近日主力舰队发射鱼雷,少数舰载机也不断实施扫射和轰炸,全力以赴地掩护其航空母舰逃走。这严重地影响了栗田舰队的追击速度。9时11分栗田中将命令全军集结,停止追击。这是因为他看到各舰过于分散了。
这就是萨马岛海战。栗田中将把这次海战中遇到的美舰队,判断为敌攻击型航空母舰编队,在电报中声称取得了击沉敌攻击型航空母舰3-4艘、重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数艘的战果。但是实际上,栗田的对手是由C.A.斯普拉格海军少将指挥的6艘护航航空母舰、7艘驱逐舰组成的航空母舰编队。美军仅被击沉护航航空母舰1艘和驱逐舰3艘,而日军却被击沉重巡洋舰2艘,重创1艘,后来这艘受伤的重巡洋舰也沉没了。
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将军,在其所著的《尼米兹太平洋海战史》一书中,称赞了摆脱掉日本主力舰队追击的美护航编队,特别是称赞了其驱逐舰的勇敢作战。他写道:“这两小时的果断而富有牺牲精神的行动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战果,是美利坚合众同建国以来最值得自豪的记录”。
栗田舰队集结完毕后,11时向莱特岛湾开去,但12时26分又转向北方,那是因为在此之前接到一分电报:“9点45分,敌特混舰队位于苏禄岛灯塔方位5度、距离113英里处”因此,扑向新的目标。当时估计该目标位于机动部队东北约50英里处,但待栗田舰队赶到该海域后,没有发现敌舰的踪影。不久栗田长官察觉到上述电报不实。但这时燃料已经不多了,于是径直驱向圣贝纳迪诺海峡,第二天黄昏抵达科隆。栗田在舰队离莱特湾只有40英里时突然转向。栗田长官的这个处置战后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但是栗田长官有权自由选择攻击目标,如果他认为这样做比袭击莱特湾的美运输船队价值更大的话。那么,他的判断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另外,由于不明确是谁拍的发现敌舰的电报,人们怀疑是否有这份电报。但是,当时类似的电报多是己方飞机发出的,估计这一电报也是其中之一,可能是把我机动部队误认为是敌舰队而发出的,这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是可能发生的。当然笔者绝不认为不转向而直接突入莱特湾是错误的选择。
再来说说小泽机动舰队的作战情况。该舰队坚持执行“佯动舰队”的作战任务,成功地把哈尔西上将率领的特混舰队引诱到菲律宾以北海域。因此才使斯普拉格司令在萨马岛海域狼狈不堪,并给栗田舰队提供了实施追击战的场所。但是由于未收到小泽舰队发来的电报,栗田长官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小泽舰队在哈尔西舰队的猛烈攻击下,损失了旗舰“瑞鹤”号等所有航空母舰。
[毁灭性打击] 莱特岛海战,日军未达成预期的作战目的,而且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见下表),以完全失败而告终。 | ||||||||||||||||||||||||||||||||
|
另外在残存的舰只中,包括“大和”号在内的约半数舰艇,都遭到需要大修的损伤。飞机的损失也同样惨重:约有80架舰载机被击毁,100多架岸基飞机未返回基地。
莱特岛海战的惨重损失,使联合舰队以后不能实施有组织的舰队作战。另外,日军在此次海战中,首次使用了特攻机,这将在下节加以说明。
如作战的经过所表明,日军失败的原因在于栗田舰队因不实的情报而转向。关于转向理由已由如前所述,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栗田长官没有看出攻击莱特湾的运输舰具有最大的作战价值。而且这个背景后面的原因就在于栗田舰队的大多数官兵忌讳与运输船作战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必须设法统一价值观。为此,最好是发令者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站在前面以身示范,而且从这次作战的规模和构成等情况看,那也绝不算过分。
海军作战的结束
[特攻]
莱特岛海战后,“特攻”已成为日本海军截击战略的核心。读一下美军的战史便可知道,日本特攻机的突击,使美军的舰员心惊胆颤。当时美军占压倒优势,处于即将取得彻底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但使他们胆颤心惊的是,不知何时会飞临顶空进行撞击的日本特攻机。
日军最早把特攻作为战术采用的是在莱特岛海战。而强调特攻的必要性,且将其付诸实施的则是第1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大西泷治郎中将。取得成功的第一个特攻队是神风特攻队敷岛队(指挥官关行雄大尉),该队于10月25日,成功地突击了莱特湾内的美军护航航空母舰编队,击沉美航空母舰“圣洛”号,重创航空母舰2艘。该特攻队10月19日组建,20日即开始投入战斗。与此同时组建了由久纳好孚中尉为队长的神风特攻队大和队,并开始作战,但战果不明。
神风特攻后来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并且陆军的特攻机也参加了战斗。在冲绳战役中,陆海军都从九州出动了大批特攻机。海军特攻机的主要突击目标是敌特混舰队,而陆军特攻机的主要突击目标则是敌运输船队。各次作战出动的特攻机数量大致如下:
|
上述特攻作战的战果是,击沉各种舰船49艘,其中包括3艘护航航空母舰,重创各种舰船271艘,其中包括16艘攻击型航空母舰、5艘轻型航空母舰和15艘护航航空母舰。
大致在用飞机实施特攻的同时,还采用了“回天”特攻。这是一种人操鱼雷,在大型鱼雷内搭乘一名操纵手,使用小型潜望镜,由潜艇发射出去。第一次是在1944年12月14日拂晓对停泊在乌利西环礁内的美舰队发射了4条,但战果不明。
此外,日军还计划并准备从空中、水上和水下进行特攻,预定将它作为本土作战的主要手段。对此后面再加以介绍。
特攻对于挽回太平洋战争的败局是杯水车薪。但是,勿庸置疑,无论对于亲自参加太平洋战争的日陆海军官兵,还是对于认真准备,实行一亿玉碎的国民来说,都认为这是最后的抵抗手段。可以说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太平洋战争才一直打到那个时候。在战争进行到极限时所采取的特攻,不仅在精神上留下了伟大的教训,而且还告诉我们,特攻将士把生命都托付出去的武器,在我们今后的国土防卫中也应加以运用。
[“大和”号突入冲绳海域作战]
美军进攻冲绳是从3月31日进攻神山岛(位于那霸以西10公里)开始的。4月1日晨,美军在冲绳本岛西岸大举登陆。由于守岛的牛岛兵团撤出了滩头阵地,加之从九州方面来实施航空攻击的飞机来晚了,美军早在中午就占领了该岛北部和中部的机场。黄昏时分,约5,000名美军在几乎未遭到抵抗的情况下上陆,建立了登陆场。
进攻冲绳的盟军是以斯普鲁恩斯指挥的美第5舰队为骨干的庞大兵团,它包括作战舰艇318艘,陆军约60,000人,海军陆战队约60,000人,舰载机约1,000架。该部队是乘继菲律宾作战胜利(3月3日占领马尼拉)之后接着占领了硫黄岛(3月17日)的势头来进攻冲绳的。
实施抗登陆作战的日军主力是:驻守冲绳的陆军第32集团军(约67,000人),海军冲绳方面根据地队(约9,000人)和当地组建的部队(约2,4000人)以及展开在九州、台湾的陆海军航空部队(共约有飞机3,275架,其中特攻机1,230架。但这些飞机性能低劣,许多飞行员未完成训练科目,战斗力不强)。3月26日,日军发动了“天一号”作战,即冲绳决战。
机场被占即等于被置于死地,所以海军一再要求第32集团军夺回机场,但是未能实现。最后,海军只好决定以所有的岸基航空兵和残存的水面舰艇组成特攻队突击登陆的美军。
然而,莱特岛海战以后,日水面舰艇部队几乎濒于毁灭。1945年3月底,停泊在柱岛 [ 译者注:柱岛:位于日本广岛市以南的海滨城市岩国东南,是联合舰队的待机锚地。 ] 的舰只,除“大和”号战列舰、“矢矧”号巡洋舰外,只有9艘驱逐舰(“冬月”号“凉月”号、“矶风”号、“浜风”号、“雪风”号、“朝霜”号、“霞”号、“初霜”号和另一艘)。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向这些部队发出命令,以上述8艘驱逐舰组成海上攻击队,进行突入冲绳海域的作战。
虽然预定由岸基航空兵从九州南部起飞支援这次作战,但是这对占绝对优势的敌航空兵力几乎构不成一点威胁,除非百分之百地利用天候,否则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可能。然而丰田长官却认为与天候无关,便于4月5日下达了出击命令,令继航空兵部队总攻(4月6日)之后,水面舰艇部队于8日强行突入冲绳海域。4月6日18时,特攻队由丰后水道出去,夜间通过了大隅海峡。但在7日正午过后遭到美军第一波约150架飞机的突击,接着13时许又遭到第二波约50架飞机的鱼雷攻击和轰炸,“大和”号战列舰于14时23分沉没,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伊藤整一和“大和”号舰长肖贺幸作等2,498名官兵与“大和”号共命运。“大和”号的致命伤是吃了9条鱼雷。
在“大和”舰沉没前约40分钟,“矢矧”号沉没。16时39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电令停止作战。当“一亿特攻”的呼声甚嚣尘上之时,不少人把这次作战视为一亿特攻的先驱。但是无视4月的气象特点,命令实施成功希望为零的特攻作战的丰田长官的判断,只能说是为了特攻而特攻,完全背离了特攻的本来目的。
顺便说一下,4月9、10日两天,该地域全都处于低气压下,并且有雨。
[准备本土作战及战败]
本土决战是以特攻为核心进行准备的。由“甲标的” [ 译者注:甲标的:即袖珍潜艇。 ] (大型的叫“蛟龙”,小型的叫“海龙”)、“回天”、“震洋” [ 译者注:震洋:是一种在艇首装有炸药的自杀艇。 ] (特攻艇)组成突击队和特攻战队,配属给各镇守府并部署在全国的各要点。
到战争结束时,“蛟龙”建成约100艘;“海龙”建成224艘,半成的约200艘;“回天”编成了15队;“震洋”编成了104队。这些特攻队的突击目标按顺序区分如下: | ||||||||||||||||||||
|
准备用来参加本土作战(决号作战)的潜艇部队的兵力有:大型高速潜艇3艘、小型高速潜艇9艘、中型潜艇1艘和老式大型潜艇5艘。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水下特攻部队作战海区的外侧水域攻击敌特混舰队。
另外,由残存的水面舰艇部队(第31战队,有“花月”型驱逐舰3艘,“杉”型驱逐舰12艘)组成海上敢死部队,其主要任务是将搭载的“回天”人操鱼雷发出后,与敌运输船队展开夜战。
此外,还编成了加强对马、津轻和宗谷海峡防御的部队,以确保日本海的海上交通。
海军的陆上部队还在各镇守府附近地区和四国岛西南部的七个要地配备了49个大队,共78,000人。
对于上述各部队的综合运用,1945年6月12日通过的“‘决号作战’中的海军作战计划大纲”已作了规定,但未实际使用,便迎来了终战 [ 译者注:终战:日本人忌讳“战败”一词,便造出了“终战”一词。 ] 。估计盟军用于对日本土作战的兵力为:攻击型航空母舰30艘,改装的航空母舰82艘,战列舰30艘,巡洋舰36艘,驱逐舰254艘,舰载机3,800架,再加上周边地域的飞机,合计达18,000架,地面部队有步兵70个师,10个装甲师等。如前所述,抗击的日军兵力是以特攻为主体的,根本无法抵挡。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日本国内物资匮乏,特别是面临粮食危机。这是由于战前就对海上护航作战漠不关心,再加上开战后仍未采取什么有力措施。特别是从1943年下半年起,已经看到将发生最令人担心的事态,但是仍未采取果断的措施,终于被赶进最坏的境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皇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正午,天皇通过广播亲自下达了“终战诏勅”,接受了包括解散军队在内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于8月16日、17日和19日,相继对海军发布了大海令第48、第49和第50号。8月22日午前,海军部队全部停火(在遥远地方的部队稍晚一些)。至此,海军的作战在悲惨的失败中宣告结束。
其间,以驻厚木基地的第302海军航空队(司令小園安名大佐)为首的部分部队,认为停战是不光彩的,应同盟军战斗到底,但到8月21日一切都归于平静。8月15日,第5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宇垣搭乘飞机突入冲绳;8月16日,军令部次长大西作为特攻队之父,追随特攻队员之后自杀了。10月10日,联合舰队正式解散。11月30日,陆海军被废止,最后一位海军大臣是米内光政海军大将。他在海军省解散时痛切地说:“自明治初年创建海军省以来已有70余年,回顾为国家的发展和海军的建设而鞠躬尽瘁的先辈诸公的业绩时,深感今天不能保全帝国海军是我千载之恨事,真是惭愧难容。”至此,日本海军覆灭了。
战败的日本海军的情况是这样的:攻击型航空母舰中,开战之初十分活跃的6艘全部沉没于西太平洋;战争中期以后建成的5艘中有3艘沉没,另外2艘(“天城”号和“葛城”号)遭受空袭后丧失了战斗力;残存下来的航空母舰只有“凤翔”号(小型航空母舰)、“龙凤”号和“隼鹰”号。
包括“大和”号、“武藏”号在内的12艘战列舰中,“陆奥”号在广岛湾被炸沉;4艘(“长门”号、“伊势”号、“日向”号和“榛名”号)失去战斗力,其余7艘都在战场上消失了。
18艘重巡洋舰中,14艘沉没;22艘轻巡洋舰,损失了14艘;174艘驱逐舰,沉没了133艘;169艘潜艇,损失138艘。战争结束时,残存的舰艇中只有28艘驱逐舰和9艘潜艇尚可投入作战。
飞机总共制造了约32,000架,只剩下5,000架其中包括许多教练机。
战争结束时,海军人员在本土的约有1,960,000人,在海外的约有450,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