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日本海军·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光辉的日本海军·第二

光辉的日本海军·第二

作者:外山三郎 ·日本

出自————《日本海军史

出自————《战争通史

    日清战争

   [日清两国的对立]

      日清战争是1894年日清两国趁朝鲜内乱之际出兵干涉,并为贯彻各自的主张——清国认为朝鲜是它的藩属国,日本认为朝鲜是独立国家——诉诸武力而爆发的。

        因此可以说,本质上是日清两国围绕着朝鲜问题争夺霸权引起的。但是,到实际开战为止的经过情况是相当复杂的。

   日清两国对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的江华岛事件 [ 译者注:江华岛事件:1875年9月,日本军舰窜到朝鲜的江华岛附近海区“测量海口”。侵入朝鲜领海。岛上的朝鲜海防部队开炮予以警告,令其撤离。日舰不但不撤,反而开炮击毁炮台,随即登陆屠杀岛上军民,抢劫武器后溜走。 ] 。这是日本军舰“云杨”号在江华岛附近遭到该岛守备队的炮击而引起的一起事件。为此日本政府派遣黑田清隆为特命全权大使到朝鲜,与朝鲜政府缔结了《日朝修好条规》 [ 译者注:《日朝修好条规》,即《江华条约》。 ] 。该条规的第一条明确规定:“朝鲜为独立自主之邦,与日本国保持平等之权利……”。这就针锋相对地否定了清政府的主张,因而强烈地刺激了清政府。而且,以这一条规的缔结为转机,主张朝鲜独立开化的亲日派在朝鲜开始得势。

   此后在朝鲜内部,依赖清政府的守旧派和主张独立的亲日派,都同李王朝内的宫廷派阀相勾结,反复进行权力之争。1882年的“壬午兵变” [ 译者注:壬午兵变:即1882年(壬午)7月,朝鲜官兵因反对按日本方案改编军队和扣发军饷而在汉城发动的一次兵变,这次兵变迅速转为反对朝鲜封建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的人民起义。起义者火烧了日本公使馆,杀死日本侵略者,并冲进王宫,打死民愤极大的反动大臣。 ] 和1884年的“甲申事变” [ 译者注:甲申事变:1884年(甲申)12月4日,朝鲜的亲日派借庆祝邮局落成举行宴会之机发动政变。日军杀死守旧派主要人物,占领了王宫,5日组成傀儡政府,6日晨发表了政纲,但6日下午清军即平定了这次政变。 ] 就是其具体表现,实质上都是政变。两次事变中,日清两国虽然都出兵干涉,但与占绝对优势的清军相比,日军的兵力太少,只够用于保护侨民。结果,政变之后,朝鲜的政权又重新回到得到清政府支持的闵氏 [ 译者注:即闵妃集团。闵妃(1851~1896),是朝鲜李朝第26代李太五的王妃。她16岁时册立王妃,婚后六年无子。李太王及其父大院君都宠爱宫女李氏所生之子。她为此感到地位受到威胁。便经过一番策划,于1873年迫使大院君隐退。从此,她在宫廷中得势,其族人均占据政府要职,把持国政。闵氏集团同大院君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化。 ] 一派的手中。

   当然,对于日本在这两次事变中所受的损失,根据有关条约(前者为《济物浦条约》 [ 译者注:《济物浦条约》:1882年8月23日签订,共计六条。其中规定朝鲜政府支付5万元,作为抚恤金;还规定朝鲜出50万元赔偿日本所受的“损失”,和作为保卫日本公使馆的军事费用。每年支付10万元,五年内支付完毕。 ] ,后者为《汉城条约》 [ 译者注:《汉城条约》:条约于1885年1月签订,共五条。其内容有:(一)朝鲜修书,向日本谢罪;(二)朝鲜政府支付11万元,赔偿日本在甲申事变中的一切“损失”;(三)缉查凶手,严加惩办;(四)朝鲜政府拔给地皮并支付2万元,以充作在新地点建造日本公使馆、领事馆的经费;(五)兴修日本卫兵兵营等设施。 ] )规定,予以赔偿。但日本政府认为赔偿不够,又派遣伊藤博文去天津交涉,终于签订了《天津条约》 [ 译者注:《天津条约》:1885年4月18日签订。该条约共计三条,主要内容:中日双方从朝鲜撤军,从条约签订之日起4个月内撤完,今后中日两国均不派人在朝鲜从事操练军队的教练;将来朝鲜倘有变乱等重大事件发生,要求中日两国或一国派兵时,彼此应事先互相行文照会,事后即行撤走。 ] 。但是,要求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这一日本政府的最大企图遭到清政府代表李鸿章的断然拒绝。因而在《天津条约》签订之后,两国关系不仅毫无改善,而且各种纠纷不断发生。其中,1894年3月发生了原独立党领袖、亲日派巨头金玉均被朝鲜国王派遣的刺客在上海暗杀的事件。其尸体由清政府的军舰运回朝鲜后,枭首示众。这一事件损伤了日本的国威,激起了日本朝野的愤怒。

   恰巧这时朝鲜南部发生了东学党之乱(所谓东学,是与西学相对而言的,是指朝鲜固有的文化。西学是指来自朝鲜以西的基督教和儒教),并迅速波及整个朝鲜。于是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帮助镇压。清政府立即作出了决定,答应朝鲜政府的要求。6月6日,把第一批2,600名陆军输送到汉城附近的牙山。

   [决定开战]

       日本政府接到有关清政府向朝鲜出兵的情报后,在6月2日的内阁会议上,决定向朝鲜派遣一个混成旅团(约7,000人)。尽管日本还是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但是这次派出的兵力比前两次强大得多。这主要是当时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认为,应接受前两次的教训,若不以实力作后盾,就不能与清政府进行交涉。对此,陆军的实权派——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全力支持,决心为此不惜一战。

   清政府的实权派人物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对日本政府这种出乎意料的强硬态度已无法再退让,只好要求俄国出面调停,接着又委托英国进行斡旋。另外,德国和法国也表示希望日清两国妥协。加之,东学党之乱已被平定,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向国内发电,提出了无需派兵的意见。

   鉴于形势发生了变化,陆奥外相在得到内阁会议批准后,便于6月14日决定把当前目标改为改革朝鲜的内政上。其要旨是,朝鲜的祸根在于内政,日清两国应借此机会协同改革朝鲜内政,整顿财政。并在附言中声称:若清政府不赞成,日本将单独进行。清政府拒绝了日本政府的主张,并要求日本撤兵。6月22日,经过御前会议,陆奥外相对清政府的答复进行了反驳,并照会清政府表示拒绝撤兵。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绝交书。

   日本政府根据上述方针,指令大鸟公使从7月3日开始单独进行关于改革内政的交涉;对此,朝鲜政府7月16日加以拒绝。在这之前,7月1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与清政府断绝邦交。据此,政府指令驻华临时公使小村向清政府提交了所谓第二次绝交书的通告。该文书责难清政府对日本关于朝鲜内政改革的提案全然置之不理,却只要求日本撤兵,最后竟写道:“这就是贵国政府对我们好心的恶报。事既如此,将来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帝国政府概不负责。”

   一度持强硬态度的俄国,由于国内情况所迫,缓和了对日态度,英国也于16日与日本缔结了《新通商航海条约》。7月17日,大本营会议决定开战。19日,大本营对驻朝鲜的大岛旅团下达命令:当清国增兵时,可自行决定采取行动。同时还命令联合舰队开赴朝鲜西海岸。当天,解除了持守势论的海军军令部长中牟田的职务,而将预备役海军中将桦山资纪召回现役取而代之。

   大鸟公使接到朝鲜政府7月16日拒绝日本提出的内政改革的复函后,按照陆奥外相的旨意,再次向朝鲜政府递交了限7月22日前给予答复的要求书。朝鲜政府即日作了答复,内容是日本所不能满意的。因此,大鸟公使于期限已过的7月23日凌晨出动一个连的兵力包围了朝鲜王宫。

   惊恐的国王请出大院君 [ 译者注:大院君:大院君(1820~1898),是李太王的父亲,名李是应。1863年李太王继位后,次年他自封“兴宣大院君”,掌握国政实权。自从1873年被迫隐退后。一直不甘心失败,总想从闵妃手里夺回政权。 ] 执政,这就是所谓的7月23日事变。大院君立即组建新政府,并在大鸟公使的帮助下着手改革内政,同时接受了大鸟公使提出的驱逐清军的要求。大鸟公使将此通告大岛旅长。大岛旅便于7月25日开始出动,向牙山进发,29日展开了成欢之战。25日还发生了丰岛海战,日军在陆上、海上均获大捷。看到这个形势,日本政府于7月31日通知各国:日清两国进入战争状态。接着于8月1日,发布了宣战的诏书。诏书阐明了开战的理由,其中的一句接触到问题的核心。这一句是:“朝鲜建国伊始就在帝国的指导下进入列国之林,是一个独立国家,然而清国却每每将朝鲜称为藩属……”。

   这时,在清国皇帝周围,对日强硬论高涨,在7月中旬前,对作战计划作了最后研究,20日过后,皇帝决定开战,于8月1日同一天,发布了宣战诏谕。诏谕的开头说:“朝鲜系我大清之藩属已有二百余载……”,强调日本蓄意侵犯清国与朝鲜的关系,阐述了开战的根本理由。

   [战争准备]

      如第一章所述,汉城事变以后,日本将假想敌国由俄国改为清国,加紧扩军备战。开战时,陆军已发展到基干力量的野战兵力即达7个师12万人的程度。

   清国陆军步兵为192个营共三十万人,相比之下,日本在数量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察看了清军的军情,发现清军无论装备、训练和士气均远不及日军,因此他判断日军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关于海军,如下表所示,清军拥有“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巨舰,占明显的优势;在训练方面也比日本海军强得多。下表所列的是双方主要舰艇,若把小型舰艇也计算在内,日本拥有军舰31艘(59,000吨),鱼雷艇24艘(1,470吨),清国拥有军舰82艘,鱼雷艇25艘(计85,000吨)。

   在决定向朝鲜出兵后的6月5日,日本即设置了大本营(在参谋本部内)。大本营是根据1893年5月19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设置的,是战时统一指挥陆海军的最高统帅部。开战时的阵容如下:

   大本营幕僚长为陆军大将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参谋总长),陆军首席参谋为陆军中将川上操六(参谋次长),海军首席参谋为海军中将桦山资纪(海军军令部长)。另外,陆军大臣是陆军大将大山岩、海军大臣是海军大将西乡从道。

   在这一统帅机构中,作战计划实际上是由首席参谋川上陆军中将领导制定的。不过,他提出的开战之初在直隶平原实施决战的主张,因遭到海军省主事山本权兵卫海军大佐的反对而未能实现。山本认为,没有制海权保障,川上的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当时,日本海军不仅没有战胜清国舰队的把握,而且还对它怀有一丝恐惧的心理。

   因而,8月5日决定的大本营作战计划就是一份将海军的失败考虑在内的奇特计划。该计划规定:

  一、第一期作战,将第5师派往朝鲜,以牵制清军。舰队则引诱清国舰队出来,将其击毁,夺取制海权。其他陆海军部队则在日本作出征准备。

  二、第二期作战,有下列三个作战方案,其选择取决于第一期作战的结果。

  甲,若夺取了制海权,则令陆军主力从山海关登陆,按预定作战计划在直隶平原进行决战。

  乙,若未掌握制海权,但清国海军也不能控制日本近海时,则陆军开进朝鲜,以帮助朝鲜独立。

  丙,若海战我方失利,制海权为敌方所控制时,则采取各种手段增援在朝鲜作战的第5师团,同时陆军主力在日本作好防备,等待敌人来袭,将其击退。

日本海军主要舰艇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主要火炮 航速(节) 备注
“松岛”号 海防舰 4,278 320毫米炮1门 16 联合舰队旗舰
120毫米速射炮12门
“严岛”号 海防舰 4,278 320毫米炮1门 16 本队
120毫米炮12门
“桥立”号 海防舰 4,278 320毫米炮1门 16 本队
120毫米炮12门
“吉野”号 巡洋舰 4,216 150毫米速射炮4门 22.5 第一游击队
120毫米速射炮8门
“浪速”号 巡洋舰 3,709 260毫米炮2门 18 第一游击队
150毫米炮6门
“高千穗”号 巡洋舰 3,709 260毫米炮2门 18 第一游击队
150毫米炮6门
“秋津洲”号 巡洋舰 3,150 150毫米速射炮4门 19 第一游击队
120毫火速射炮6门
“扶桑”号 巡洋舰 3,777 240毫米饱6门 13 本队
150毫米炮2门
120毫米炮4门
“千代田”号 巡洋舰 2,439 120毫米速射炮10门 19 本队
“比睿”号 巡洋舰 2,284 120毫米炮2门 13 本队
75毫米炮2门
80毫米炮2门
150毫米炮6门
“赤城”号 炮舰 622 120毫米炮4门 10 西海舰队

北洋舰队主要舰艇
舰名 舰种 排水量(吨) 主要火炮 舰速(节)
“定远”号 装甲炮塔舰 7,335 305毫米炮4门 14.6
150毫米炮2门
75毫米炮4门
“镇远”号 装甲炮塔舰 7,335 同上舰 14.5
“来远”号 装甲炮塔舰 2,900 210毫米炮2门 15.5
150毫米炮2门
“经远”号 装甲炮塔舰 2,900 同上舰 15.5
“平远”号 巡洋舰 2,100 260毫米炮1门 11
150毫米炮2门
“济远”号 巡洋舰 2,300 210毫米炮2门 15
150毫米炮1门
“靖远”号 巡洋舰 2,300 210毫米炮3门 18
150毫米炮6门
“致远”号 巡洋舰 2,300 同上舰 18
“超勇”号 巡洋舰 1,350 100毫米炮2门 15
“扬威”号 巡洋舰 1,350 同上舰 15
“广甲”号 巡洋舰 1,300 150毫米炮2门 10
120毫米炮4门
“广乙”号 巡洋舰 1,000 120毫米炮3门 17
“广丙”号 巡洋舰 1,300 120毫米炮3门 17
“镇南”号 炮舰 400 110毫米炮1门 8
“镇中”号 炮舰 400 110毫米炮1门 8
“福龙”号 鱼雷艇 115 鱼雷发射管4具 23
2、3等鱼雷艇 约20艘

         7月23日,联合舰队按照大本营命令从佐世保出击,去“控制朝鲜西岸的海面,占领安眠岛或丰岛作为临时基地”。当时的联合舰队的固有编成及出击时的舰队区分如下表所示。

   舰队区分

     第1游击队

       “吉野”号(司令官旗舰)  “秋津洲”号和“浪速”号

     本队

       第1小队 “松岛”号(司令长官旗舰)  “千代田”号、“高千穗”号

       第2小队 “桥立”号、“岩岛”号

     第2游击队

       “葛城”号(司令长官旗舰)  “天龙”号“高雄”号、“大和”号、“比睿”号(鱼雷艇供应舰) “爱宕”号、“摩耶”号(门司丸护卫舰)

          [序战]

       7月23日,从佐世保启航的第1游击队,为了迎接从仁川前来会合的“八重山”号而先行一步。25日7时前,在丰岛附近海域与清国的2艘巡洋舰(“济远”号和“广乙”号)遭遇,“济远”号首先开火 [ 译者注: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其所著的《日本近代史》中对丰岛海战是这样记叙的:7月25日,日本舰队未经宣战就在丰岛海面突击中国舰队并予以歼灭,日本至8月1日才正式宣战。 ] ,双方展开了海战,结果,“广乙”号搁浅起火,“济远”号逃走。

   恰在这时,我“浪速”号巡洋舰(舰长东乡平八郎大佐)抓住了从旁边通过的清国运输船“高升”号(英国籍),查明该船所载的是清陆军部队后,因该船不从命而将其击沉。

   “高升”号被击沉后,英国舆论大哗,日本政府也慌了手脚。但英国的国际法学者牛津大学教授霍芝德博士发表论文,阐明了“浪速”号的行动“没有违犯战时国际法的任何条款”。因此,英国的反日舆论迅速平静下来。开战伊始发生的这一事件,不仅显著提高了日本海军的国际威望,而且使清军丧失了1,200名陆军和14门火炮,从而阻止了清军对牙山的增援。这对日陆军4天后发动的牙山攻击战是一个很大的支援。

   丰岛海战虽然只是一场小小的冲突,但这次海战的胜利,却使对海军感到不放心的日本朝野欢欣鼓舞。接着,29日牙山之战获胜,陆海军协同作战首战告捷。

图1 日清战争要图(以海战为主)

         [黄海海战]

       宣战的第二天,即8月2日,大本营向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下达了“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的命令。

   当时,联合舰队旗舰停泊在朝鲜的大东河口附近。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接到上述命令后,于9日率舰队大部分舰只从泊地出发,前去攻击威海卫,10日凌晨到达威海卫港外,但北洋舰队不在港内,扑了个空。

   尔后,联合舰队专门负责护送第5师(师长野津中将),清国舰队也一直在近岸海区活动,因此直到8月14日也未发生海战。这样,大本营在命令实施作战计划(乙)的同时,决定将第3师(师长桂中将)用于朝鲜半岛。这是因为,如果在8月中旬之前不能夺取制海权,那么由于渤海湾冬季结冻,作战计划(甲)就不适用了。

   尽管联合舰队继续为两个师护航,但还是担心登陆地域遭受敌舰队袭击,于是首先集中力量掩护釜山和元山登陆作战,然后支援仁川登陆作战。在朝鲜登陆的第3、第5师于9月1日编成第1集团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集团军司令官)。随即投入战斗,目标是夺取平壤,9月16日,经过激战占领了平壤。

   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对海军作战进展迟缓极为不满。8月15日,在给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海军中将的电报中指出,“目前陆军大规模进军直隶湾为时已晚……。但是若海战对我有利的话,陆海军协同攻占辽东半岛仍有可能,望贵官尽可能斟酌这一作战计划”。桦山于9月6日又亲自来到联合舰队驻地(长直路),敦促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立即率部出击,以寻找敌舰队决战。

   对同优势之敌决战一直持慎重态度的伊东长官终于定下决心,于9月16日率部从泊地(小乳毒县角)出发,开往黄海北部寻敌决战。

   这时,专门从事护送陆军而在沿海活动的清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在丁汝昌提督的率领下,恰巧也在该海域。

   17日正午前,两军几乎同时相互发现,并当即判明对方是敌舰队,立即开始接敌。约一个小时后开炮射击,由此发生了黄海海战。17日12时50分战斗开始,当时,双方的态势如图2所示。

   这次海战,北洋舰队采取的是冲击战术,日本舰队采取的是炮击战术,特别是速射炮抵近射击。13时30分,北洋舰队的“超勇”号巡洋舰首先沉没,接着又有几艘舰只遭创,16时左右,北洋舰队开始逃走。伊东长官担心敌鱼雷艇实施夜袭,下令停止追击,17时40分命令舰队集结。第二天,联合舰队在威海卫附近海域待机,但由于敌舰队逃到旅顺而未能相遇。

图2 黄海海战战斗态势图(12时50分)

   在这次海战中,日军除旗舰“松岛”号中弹而死伤多人返回本土修理外,其余舰只损伤轻微,更没有一艘被击沉。

   而北洋舰队参战的12艘舰只中,损失5艘,其余的也损伤严重,“定远”号和“镇远”号虽未被击沉,但损伤严重,甚至难以继续执行战斗任务。

   日军致胜的原因,在于采用了能自由机动的纵队队形,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这表明日军的战术优于丁汝昌采取的、当时受到世界重视的、靠楔形队形实施冲击的战术。当然日本海军采用纵队队形并非经过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技能的角度去判断,认为只有采取纵队队形日本海军才能充分进行战斗机动。这个战术是“知已”的选择。

   此外,海军军令部长桦山,以海军作战最高统帅的身分远道赶来,泰然在“西京丸”甲板上观战,对舰队官兵给予极大的激励和督促,这也是一个不客忽视的致胜原因。

   [威海卫作战]

       黄海海战的胜利,使日本海军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保证了9月26日组建的第2集团军(由第1、第2师和第12混成旅组成,陆军大将大山岩任集团军司令官)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成功。

   第2集团军从花园口上陆后,迅即占领了金州、大连和旅顺等地,同时北上协助第1集团军支援在海城陷入困境的第3师。尔后,第1、第2集团军协同作战,一面清剿辽河平原之敌,一面逐步向大连集中,以准备来年春天的直隶决战。

   这时,伊藤总理向参谋总长提出了如下意见:“象现在这样进行直隶决战的话,日军一定会取得大胜。但同时也将使清朝崩溃,使日本失去议和的对手。因此,此时应歼灭威海卫残存之敌舰队。另外,鉴于列强对台湾的关心也淡薄了,应趁机攻占它,作为缔结和平条约时讨价还价的一个条件”。

   大本营也认识到,若让躲藏在威海卫的“定远”号和“镇远”号残存下来,那么往渤海湾输送大批兵力就是十分危险的,而且认为应把台湾作为将来向南方扩展的基地。因此,同意了伊藤首相的上述意见,决定立即实施威海卫作战和澎湖列岛作战。

   1月20~24日,在荣城湾登陆的第2军,于2月2日占领了威海卫陆上炮台。海军则将联合舰队的全部兵力集结在威海卫海域,与陆军相呼应,逐步向港内迫近。2月4日和5日夜间,日军断然实施了海战史上第一次由鱼雷艇进行的夜袭。在鱼雷艇的突击下,“定远”号中雷后搁浅而自爆,舰长刘步蟾与战舰共命运了。

   在这之前,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给丁汝昌提督写了亲笔信,劝其投降。2月12日,丁提督接受伊东长官的投降条件 [ 译者注:2月11日,丁汝昌在弹药即将耗尽,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仍召集诸将会议,命令率残部诸舰向烟台突围,但诸将不应;一些水手还竟露刀威胁丁汝昌,丁劝退士兵,入舱服鸦片自杀殉国。2月12日,帝国主义分子马格禄、浩威和一些民族败类,不仅不服从丁汝昌生前命令,反而盗用于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乞降。乞降书由浩威用英文起草,然后译成中文,上午8时30分派人送往日旗舰上。 ] 后自杀。“镇远”号舰舰长林泰曹在丁汝昌身死之前也自杀了。威海卫港内残存的“镇远”号等10艘舰艇被日军俘获,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占绝对优势的北洋舰队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战术错误。丁汝昌的上司李鸿章不接受丁汝昌积极进攻的主张,采取消极保存舰队的错误政策,让舰队始终在沿海活动,以保护陆军,从而错过了对日军、特别是对日运输船队实施攻击的良机。

   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指挥下,日陆军1个混成团在澎湖列岛实施登陆作战。3月15日,日舰队从佐世保出发,23日开始在澎湖列岛登陆,25日占领了全岛。

   [战争的结束]

       列强都企图利用这场战争以谋取各自在华的权益。当清军在黄海海战中遭到失败后,各国便纷纷出面为日清两国的媾和而斡旋,李鸿章积极予以响应,而伊藤首相则不予理睬。

   正式和谈,是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清政府任命了李鸿章及李经方为媾和全权代表之后开始的。日本全权代表是伊藤首相和陆奥外相。和谈从3月20日开始,会址在下关的春帆楼。3月30日,达成了停战协定,4月17日签订了一个全文由11个条款组成的媾和条约 [ 译者注:即《马关新约》 ] 。

   条约内容除承认朝鲜的完全独立外,还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并向日本赔偿白银二亿两。

   4月20日,日本批准了这个条约,4月23日,两国刚刚交换了批准书,俄、德、法三国就以“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将危及清政府首都的安全”等为由,劝告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这就是所谓的三国干涉,对于这个以武力为后盾的干涉,日本只能服从没有别的选择。这个决定迅速付诸实施,在日本外交史上留下了未曾有过的痛苦一页。然而,如果转念一想,日清战争之本来目的是谋求朝鲜的完全独立,那么,这样也算达到了目的,而且也为发动日俄战争找到了根据。

   另外,日本对新占领下的台湾,又继续进行了半年的平定作战。

   [日本海军士气高昂]

      日清战争是日本首次进行的对外战争,对日本海军来说也是如此。然而,特别是日本海军取得了未曾预料到的重大胜利,打开了展望未来的大门,加速了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海军建设,同时也产生了日本海军的传统。

   从战略战术方面来看,本队与游击队 [ 译者注:游击队:这里所说的游击队,是指此次海战中担任辅助突击任务的舰艇编队。 ] 在黄海海战中协同作战相当出色,这成为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产生了“六六舰队”的设想,促进了海军军备建设,并且成为日俄战争的基本战略战术。对此后面将进一步加以说明。

   在日清战争中由于未获得早期制海权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仅使海军,而且使陆军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获得早期制海权的必要性。这一作战思想不仅在日俄战争中得到具体运用,开战伊始就奇袭旅顺口,而且成为日军的传统战略思想。

   由于联合舰队在日清海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其后的编成中便一直沿袭了联合舰队的编法,联合舰队也成了使国民感到亲切和信赖的名称。在海军内部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倾向:联合舰队才是海军中最高的岗位。它成了官兵憧憬的对象,从而形成了舰队第一主义的舰队风尚。

   日俄战争

   [俄国对满洲的侵略]

       沙皇俄国1866年占领了海参崴,其下一个目标是旅顺、大连和马山浦。日清战争给俄国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俄国借三国干涉有功,迫使清朝政府于1896年缔结了中俄密约。并据此在1898年实现了长期租借旅顺和大连的宿愿。随后,俄国又获得了西伯利亚铁路在北满的通过权和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铺设权,因此垄断了满洲的交通线,巩固了其对整个满洲的统治地位。到1903年,哈尔滨至大连和旅顺的铁路已经全线通车。

   在这之前,山东省掀起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这一运动迅速波及各地。1900年其势力由华北全境发展到满洲。于是,列强派遣陆战队在大沽港登陆,开进北京城保护本国的使馆和侨民。但是由于兵力不足,最后日本出动了1个陆军师,才把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俄国不断向满洲增兵,到1900年10月,驻满洲的兵力已达10万人,实际上控制了整个满洲。然而在其背后有俄中之间缔结的一项密约在起作用,该密约承认俄国拥有以保护铁路名义在满洲驻兵和构筑要塞的权利。日本和其它各国获悉这个情报后,强烈要求中俄双方废除这一密约。后来,中俄密约虽然废除,但是俄国拒不撤军。

   1902年4月8日,俄国与清政府缔结了一个协定,规定驻满洲俄军从当年10月8日起,每半年撤出一批军队,分三次撤完。俄国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快,看来一方面是由于在此之前,日英两国所缔结的同盟条约对俄国有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担任桂内阁外相的小村寿太郎(原任驻华公使)对清政府进行了劝告。

   然而,俄国虽然按照协定进行了第一次撤军,但到1903年4月8日,非但未进行原定的第二次撤军,反而又向中国提出7条新要求。其中包括关闭满洲各地与外国贸易的条款,以实现其对满洲的全面军事控制。

   此外,俄国于同年4月13日通知朝鲜,声称它将行使1896年获得的森林开发权。与此同时,俄国不断调兵遣将开赴朝鲜国境地带,5月上旬,占领了鸭绿江口的龙岩浦地区。

   俄国的上述一系列行径与沙皇宠信的大臣别卓布拉佐夫密切相关,他把在鸭绿江流域占有的森林事业的权益作为政府的事业而拼命加以发展。另外,沙皇为防备远东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于8月12日新设立了远东总督府,任命其亲信海军上将阿列克谢耶夫为远东总督。俄国的这些旁若无人的侵略活动,强烈地刺激了第三国,尤其是日本。在对此叙述之前,先说明一下上面曾提到过日英同盟。

   [日英同盟]

       1902年1月缔结了日英同盟。当时,还未预料到,当然也未预想要进行日俄战争。日英同盟的缔结。起因于1901年春德国驻英大使向希望与德国结盟的英国提议,如果也让日本加入该同盟的话,德国就容易同意。英国对此颇感兴趣,这是由于日军在日清战争和镇压义和团时的行为赢得了英国的高度评价,英国对日本抱有好感。

   日英同盟条约由6个条款组成,其内容如第二、第三条所表明的,是一个防御性同盟,有效期为5年。

  第二条 当日本或者英国为了维扩各自的利益而与第三国进入战争状态时,缔约国的一方必须严守中立,并且尽力防止其它国家对同盟国开战。

  第三条 在上述情况下,当有两个乃至几个国家对同盟国开战时,同盟国的一方应给予军事援助,进行协同作战;若媾和亦应与同盟国磋商后再进行。

   另外,根据日英条约的规定,有关军事问题的协商,首次于1902年5月14日在横须贺进行,第二次于同年7月在伦敦进行,第三次于同年11月在东京进行。日英通过协商,就第三国加入敌国方面时两国的联络和相互支援等事项达成了备忘录。

   不久,日英同盟便产生了实际效果。首先迫使俄国宣布从满洲撤兵。但是,由于俄国没有履行其诺言而导致了日俄战争。而在日俄战争中,日英同盟帮了日本的大忙,甚至可以说“没有日英同盟,根本就谈不上日俄战争”。

   后来,日英同盟得到进一步加强,1905年8月,又缔结了第二次日英同盟,这一次包括正式条款8条和秘密条款3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华盛顿会议,才被废除。

   [开战外交]

       日本获悉俄国无意进行第二次撤兵时,便于1903年3月15日举行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元老会议。会议的结论是,要谨防日本单枪匹马去干涉。后来。桂首相和小村外相得知俄国企图进兵朝鲜,便认为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4月21日,他们同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两位元老一起在山县有朋的京都寓居——无邻庵,进行了磋商,并且奏请御前会议把这次协商的意见确定为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付诸实施。

   6月23日召开了御前会议,除天皇驾临外,出席的元老有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山岩、松方正义、井上馨,内阁成员有桂首相、山本海相、寺内陆相、小村外相。结果,确定了如下方针。根据此方针展开了决心开战的对俄交涉。

  一、鉴于俄国背信弃义,拒不从满洲尤其是从辽东半岛撤兵,日本应利用此机会解决数年来未能解决的朝鲜问题。

  二、在解决该问题时,不管遇上什么情况都不得将朝鲜领土哪怕是一部分割让给俄国。

  三、与此相反,由于俄国已在满洲处于优势地位,日本要作某些让步。

  四、谈判在东京进行。

   日本政府提出了如此强硬的方针,还有着下述背景:第一,俄国拒不进行第二次撤兵,这在国际上是一个严重的背信弃义行为;第二,如果对此默认的话,俄国可能采用同样的手法去占领朝鲜;第三,人们认为6月上旬,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以旅游的名义来日访问,其真正目的是进行军事视察,以便为对日开战作准备;第四,军部表示军事上胜券在握;第五,感到有日英同盟作后盾等等。对于其中军部的开战判断,在下一节还要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现在先介绍一下日俄谈判的经过情况。

   日方的提案,最初是在8月12日由日本驻俄公使栗野慎一郎亲自递交给俄国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的。提案共有6条,其要点是:尊重中国的独立与安全;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统辖权;日本则承认俄国在满洲的利益。

   对此,俄国于10月3日作了答复,其要旨是:禁止将朝鲜领土用作军事目的,把北纬39度以北的朝鲜国土划为中立地带。俄国一方面竭力限制日本在朝鲜的权益,另一方面又完全禁止日本进入满洲。

   事先以韩(朝鲜)满(满洲)交换作为最后妥协案的日本政府,10月31日照会俄国政府,几乎全面接受了俄国提案,只增加了一条,即像日本放弃在满洲的利益一样,俄国也应该放弃在朝鲜的利益。对此,俄国迟迟不予理睬,直到12月11日才照会日本政府,把协定的范围只限定在朝鲜,至于其它要求均依据前案不变。俄国这种出尔反尔的答复,使日俄谈判陷入僵局。12月23日,日本政府又照会俄国政府,但俄国1904年1月6日所作的答复却未作任何让步。另一方面,俄国在进兵奉天 [ 译者注:奉天:沈阳的旧称。 ] 实行军事占领的同时,还着手在旅顺口修筑炮台。为了对付上述无法接受的俄国答复,1月12日举行了御前会议。内阁成员和元老们一致认为与俄国开战已在所难免,但是明治天皇谕示“再作一次谈判的尝试”。1月16日,日本第二次照会俄国。

   俄国一直到2月3日也未给答复。当晚7时,海军省接到驻艺罘 [ 译者注:艺罘:烟台的旧称。 ] 的森海军中佐的急电:“2月3日10点,俄国舰队由旅顺口出港,去向不明”。海军当局把此视为对日本的作战行动。第二天即4日,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开战,并于5日给驻俄公使拍发了有关日俄断交的文电。6日,栗野公使向俄国政府递交了断交文电。接着2月10日,日俄两国几乎同时宣战。

   在此期间,小村外相煞费苦心地对第三国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对于朝鲜,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处于日本的势力范围内;对于清国则要使其保持中立。关于前者,具体措施是于2月23日签订日韩协定。还要让英国和美国站在日本一边,让法国和德国不去支持俄国。

   [战争准备]

       在上述6月23日的御前会议之前,参谋本部召开了一次研究会,讨论了由于对俄采取强硬政策而出现的军事形势。结果作出了“现在打有利”的判断。因此参谋总长大山于6月22日上奏天皇:“解决朝鲜问题唯有今朝”。与此同时也向内阁提出了这一意见。其主要根据在于:远东俄军数量上并非绝对优势,质量上更处于明显劣势;日本海军能够战胜远东的俄国舰队。自日清战争以来,日本陆军根据倍增计划,1903年已拥有以13个野战师为主力的20万战斗部队。与此相比俄军的总兵力虽然多达167万人,但驻扎在远东的兵力只比日军稍多一点。另外,日本海军吸取了黄海海战 [ 译者注: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海战。 ] 的经验教训,正在完成六六舰队(由6艘战列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组成的舰队)的建设。

   但是在此之前,日本对俄作战的研究都是以守势作战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攻势作战的研究是从御前会议那天开始的。这时,日本在进一步充实军备的同时,儿玉参谋次长连续40天住在参谋部里制订作战计划。山本海相为争取自己一手建立的六六舰队采取分击战法获得胜利,决定协同陆军,于开战伊始就袭击旅顺口。另外还任命东乡平八郎中将为常备舰队司令长官等,务期开战准备做得充分。

   [决定开战]

       1904年1月12日,山本海相综合分析了陆海军情况,就军事上致胜的战略战术问题在御前会议上作了如下陈述:

  “我陆海军已大致完成百分之六十的作战准备,随时可以出动。而俄国海军,仅目前派到远东的就可与我全海军兵力相匹敌,若加上本国其它地方的兵力,其实力则大于我一倍以上。因此,一旦开战,我海军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是,首先歼灭远东之敌舰队,尔后截击从俄国本土开来的其它部队,以期将其各个击破。陆军亦采取同样的战略战术,尽管俄国陆军军团多于我军,但其兵员的运送只能依靠单线铁路。因此,我应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首先歼灭在满洲的敌陆军,逐步推进战局发展,如能这样做,便可期待我陆海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接着,与会元老纷纷表示支持对俄开战。其中,伊藤博文希望对内对外都要有一个万全之策;松方正义则表示对战时财政充满信心。2月1日,大山总参谋长再次晋见天皇,禀报了俄军情况,他的结论是,“开战日期拖延一天,就多给对方一天之利益。”阐明了即刻开战的理由。

   开战时日俄海军兵力对比情况如下:

舰种 日本 俄国(远东)
战列舰 6艘 7艘
装甲巡洋舰 6艘 4艘
巡洋舰 10艘 10艘
炮舰 7艘 7艘
驱逐舰 19艘 25艘
鱼雷艇 30艘 15艘
合计 78艘 68艘
(26万余吨) (19万1千吨若把波罗的海舰队算在内共计51万余吨)

   日本舰队和俄国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如下表:

日本舰队
战队名 舰名
联合舰队(东乡平八郎中将) 第1舰队(东乡平八郎中将) 第1战队(战列舰6艘) “三笠”号、“朝日”号、“敷岛”号、“富士”号、“初濑”号、“八岛”号
第3战队(巡洋舰4艘) “千岁”号、“高砂”号、“笠置”号、“吉野”号
(通报舰[]1艘) “龙田”号
(驱逐舰) 第1驱逐队(驱逐舰4艘)
第2驱逐队(驱逐舰4艘)
第3驱逐队(驱逐舰3艘)
(鱼雷艇) 第3艇队(鱼雷艇4艘)
第14艇队(鱼雷艇4艘)
第2舰队(上村彦之丞中将) 第2战队(装甲巡洋舰6艘) “出云”号、“磐手”号、“浅间”号、“常磐”号、“八云”号、“吾妻”号
第4战队(巡洋舰4艘) “浪速”号、“高千穗”号、“新高”号、“明石”号
(通报舰1艘) “千早”号
(驱逐舰) 第4驱逐队(驱逐舰4艘)
第5驱逐队(驱逐舰4艘)
(鱼雷艇) 第9艇队(鱼雷艇4艘)
第20艇队(鱼雷艇4艘)
附属运输舰船 运输舰船17艘
第3舰队(片冈七郎中将) 第5战队(装甲海防舰1艘,海防舰3艘) “严岛”号、“镇远”号、“桥立”号、“松岛”号
第6战队(巡洋舰4艘) “秋津洲”号、“和泉”号、“须磨”号、“千代田”号
第7战队(海防舰3艘,炮艇7艘) “扶桑”号、“济远”号、“平远”号、“筑紫”号、“海门”号、“磐城”号、“爱宕”号、“摩耶”号、“鸟海”号、“宇治”号
(通报舰1艘) “宫古”号
(鱼雷艇队3个) 第10艇队(鱼雷艇4艘)
第11艇队(鱼雷艇4艘)
第16艇队(鱼雷艇4艘)
附属运输舰船 运输舰船2艘
俄国太平洋舰队
舰队 驻地 舰种 舰名
太平洋舰队(斯塔里克中将) 旅顺(斯塔里克中将) 舰队装甲舰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皇太子”号、“雷特维桑”号、“佩列斯特”号、“胜利”号、“波尔塔瓦”号、“塞瓦斯托波尔”号
巡洋舰 “巴杨”号、“智神”号、“狄安娜”号、“阿斯柯德尔”号、“大臣”号、“诺维克”号、“莽汉”号
炮舰 4艘
水雷炮舰 2艘
驱逐舰 25艘(其中包括开战后竣工和服役的)
布雷舰 2艘
改装巡洋舰 1艘
大连 巡洋舰 “强盗”号、“骑士”号
仁川 巡洋舰 “瓦良格”号
炮舰 “朝鲜人”号
营口 炮舰 “海狗”号
上海 炮舰 “满洲人”号
海参崴(雷金斯坦上校) 巡洋舰 “俄罗斯”号、“格罗莫博伊”号、“留里克”号、“壮士”号
改装巡洋舰 1艘
鱼雷艇 17艘

   [下达出击命令]

       2月5日19时向联合舰队发布了出击命令。该命令是当天由军令部参谋山下携带的密封命令书传达的。山下参谋预先将该命令交给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令全文如下:

  命令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

  第3舰队司令长官片冈七郎

  俄国的行动显示了敌对态度,帝国舰队应采取以下行动:

  1、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及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应务求全歼远东的俄国舰队。

  2、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要迅速率领舰队出击,首先要全歼黄海海区的俄国舰队。

  3、第3舰队司令长官要迅速占领镇海湾,对朝鲜海峡实施警戒。

海军大臣 男爵 山本权兵卫

明治37年2月5日19时15分

   与此同时,还传达了海军大臣的训令,对上述命令的要点予以说明。

   6日凌晨1时,东乡司令长官将各队指挥官召集到旗舰“三笠”号上,传达了上述命令,同时还下达了联合舰队的第1号命令。

  “我联合舰队即刻由此开往黄海,以歼灭旅顺口及仁川港的敌舰队。瓜生第4战队司令官率第4战队及“浅间”号、第9、14两艇队歼灭仁川之敌,并掩护陆军在该地登陆。第1、2、3战队及各驱逐队直接开赴旅顺口,驱逐舰要乘夜暗首先袭击敌舰,舰队于翌日进行攻击。此战确关系国家安危,诸君务必努力。”

   联合舰队从1月6日起就开始在佐世保集结,完成了作战准备,接到出击命令的当天,便以第3战队旗舰“千岁”号为前导,从佐世保起航。

        [仁川海战和奇袭旅顺口]

       奉命前去袭击仁川港的瓜生支队,于2月7日16时30分离开主力舰队驶向仁川海域。8日16时,瓜生支队与从仁川港驶出的俄炮舰“朝鲜人”号遭遇,将其赶回并跟着进入仁川港。进港后,立即向停泊在该港的俄国巡洋舰“瓦良格”号发出通牒,限俄国舰船于9日中午以前撤离该港。同时,要求在港的第三国舰船于9日16时之前转移到安全海域锚泊。

   2月9日中午稍过,“瓦良格”号舰桅上高挂战旗,尾随“朝鲜人”号驶出仁川港,但遭到在港外待机的瓜生舰队的袭击,又返回港内。16时30分,“朝鲜人”号自爆沉没;当夜,“瓦良格”号也在熊熊烈火之中自沉。停泊在仁川港的一艘俄国商船“松花江”号也自沉。

   与此同时,联合舰队的主力在航行途中得到俄国舰队的主力在旅顺港外的确切情报,于8日黄昏到达圆岛附近海域,东乡长官在此下令驱逐舰按预定计划实施突击。

   驶往旅顺口的第1、2、3驱逐队,从9日零时起对敌舰进行了1个小时的突击。但是由于夜战还练得不熟,航行中有的舰只掉队,有的和友舰相撞,结果造成行动分散。另外,由于初次上阵情绪急躁,盲目地发射鱼雷,结果战果不佳,未能达成预期的作战目的。当夜,停泊在旅顺口外的俄国舰队有战舰7艘,巡洋舰9艘,其中只有2艘战舰和1艘巡洋舰受轻伤。

   驶往大连寻机歼敌的第4、6驱逐队,因无敌舰而一无所获。遭到袭击的敌旅顺分舰队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但未能进行反击,反而造成一片混乱,逃回港内。其原因是,碰巧这天夜里在斯达里克司令官邸举行舞会,分舰队的军官们大多应邀参加了舞会而不在舰上;更主要的原因是斯达里克海军中将过分轻视日本海军,根本没有预料到这种事态。

         [与旅顺分舰队交战]

       正午时分,东乡长官率舰队主力逼抵旅顺口,但是敌舰队已经全部撤到港内,由于遭到敌岸炮的反击,难以对俄舰队进行有效的攻击。

   为对付龟缩在港内的敌旅顺分舰队,联合舰队最初展开的正式作战是堵塞战。这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若把船只沉在港口的最窄处堵死航道的话,港内的舰队便自然失去战斗力。但是,不言而喻,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必须把堵塞船开到敌岸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因此要求实施时必须慎之又慎。最后,招募敢死队员组成堵塞队,先后进行了三次强行堵塞。后来由于看到无法完全堵死,所以只进行三次就作罢了。在第二次堵塞时,“福井丸”指挥官广濑中佐壮烈战死,后来他一直被作为军神而受到全体国民的尊敬。

   继堵塞战以后,联合舰队又对旅顺口进行了水雷封锁。4月12日布设的水雷,第二天13日便使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触雷沉没。舰上乘坐着深孚俄国海军重望的马卡洛夫海军中将,他刚接任斯塔里克不久就阵亡了。马卡洛夫之死,对俄国海军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但是,5月15日日本战列舰“初濑”号和“八岛”号也触了俄军布设的水雷而沉没,此外还发生多起触雷事故。这次俄国海军总算报了仇。

   不管是闭塞战还是水雷战,都不能达到歼灭敌旅顺分舰队的目的。从海军作战来说,联合舰队只好在旅顺港外待机,等待敌舰队出击。

   与此同时,4月30日,俄国决定派遣波罗的海舰队来远东增援,并称该舰队为太平洋第二分舰队,而把现在远东的舰队称为太平洋第一分舰队。5月2日,任命别卓布拉佐夫海军中将为太平洋第一分舰队司令,任命罗热斯特文斯基海军少将为太平洋第二分舰队司令,并将上述两个分舰队合并为太平洋联合舰队,任命4月份以前一直任黑海舰队司令的尼古拉·斯克雷德罗夫海军中将为太平洋联合舰队司令。但是斯克雷德罗夫中将和别卓布拉佐夫中将都无法到旅顺赴任,只好滞留在海参崴。旅顺口的分舰队则由维特格夫少将临时指挥。

   维特格夫少将完全凭借旅顺要塞来保障其舰队的安全,只是由于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的强烈要求,才于6月23日勉强率领分舰队出港。但是,当遭到在港外待机的日舰队的打击后,便立即撤回港内。此后,旅顺分舰队虽然也曾多次出港,但都是小股部队,而且主要目的是支援陆上作战,一旦发现日舰队便赶紧逃跑。

图3 黄海海战要图(8月10日)

   8月7日,维特格夫少将接到沙皇诏令,要他“率领分舰队迅速突围,开往海参崴”。8月10日,维特格夫率16艘舰只驶出旅顺港。东乡司令长官接到敌分舰队出动的警报后,即率领第1战队从圆岛附近出击。12时30分发现敌编队后立即开始接敌,但被敌舰队巧妙的战术机动甩掉了。接着,日舰队拼命追击,17时30分许双方距离7,000米,又再次交战。不久,日舰1发大型炮弹命中前导舰“皇太子”号,敌舰队便陷入一片混乱。

   但是不久,夜幕降临。由于执行夜战任务的日本水雷部队不果敢,竟未击沉1艘敌舰,使之逃走。部分俄舰逃到中立国后被解除了武装。但包括5艘战舰在内的大部分敌舰又逃回旅顺港。

   黄海之战后,旅顺分舰队愈加龟缩在港内,好象只等波罗的海舰队东渡增援了。联合舰队虽然继续加强对旅顺口的封锁,但同时又认为只有攻占旅顺要塞才能最后解决港内的俄舰队。6月4日第3集团军组成,乃木大将任集团军司令官。联合舰队与该集团军保持密切联系,焦急地等待着陆上作战的进展。因为东乡司令长官心中怀着必须在波罗的海舰队到来之前歼灭旅顺分舰队的坚强决心和愿望。

   乃木指挥的第3集团军鉴于这种形势,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先后三次发动总攻,终于在12月5日13时夺占了尔灵山 [ cdhyy注:二百三高地 ] 。从这里便可俯瞰3,000米外的旅顺港。14时许,日陆海军的重炮从尔灵山上猛烈轰击港内的俄舰队。俄战舰“波尔塔瓦”号首先中弹沉没,到8日为止港内全部俄舰不是被击沉就是遭重创。由此日海军完全实现了宿愿。

   [与海参崴分舰队交战]

       日俄战争开始时,一支以3艘装甲巡洋舰为主力的俄分舰队驻守在海参崴。开战后,该舰队到朝鲜海峡、日本海,后来甚至通过津轻海峡到日本太平洋沿海活动,威胁着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安全。

   开始时由第3舰队去对付海参崴分舰队,3月上旬以后。则由第2舰队司令长官上村中将率领的第2战队的4艘装甲巡洋舰接替第3舰队去对付俄国分舰队。

   但是,敌海参崴分舰队破坏海上交通线的活动神出鬼没,要捕捉它相当困难。4月25日,运输舰“金州丸”被击沉在元山海域,我百余名陆军军官兵丧生。6月间,我运输船“常陆丸”“佐渡丸”和“和泉丸”又相继被击沉,许多陆军官兵与船同遭厄运。因此国民对上村舰队的不满就转为对上村中将个人的非难和怨恨。但是,敌海参崴分舰队对战局陷入僵局同样深感焦虑,为策应8月10日旅顺分舰队的出击,海参崴分舰队冒险南下。8月14日凌晨,在蔚山海域被上村舰队发现;结果,“留里克”号被击沉,“俄罗斯”号和“格罗莫博伊”号遭重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2艘军舰虽然勉强返回海参崴,但由于损伤严重而丧失了作战能力。

   [日本海海战]

       战后不久,4月30日组建起来的太平洋第二分舰队,因修理等原因耽误了时间,10月16日才驶离利巴瓦港 [ 译者注:利巴瓦港:今为利耶帕亚港。 ] ,这支舰队在罗热斯特文斯基少将(航行途中晋升为中将)的率领下,开始了长达18,000英里的远征。出港后就陷入疑神疑鬼的苦恼中——认为航线上有日本的鱼雷艇在伏击。另外,重视日英同盟的英国不给俄国舰队提供停泊港口和补给,再加上途中接到旅顺陷落的报告,所以一路上都是在进行没有希望的航行。俄国政府为应付旅顺舰队全军覆没的新形势,又组建太平洋第3分舰队前去追赶第2分舰队。第二年5月9日,这两支分舰队在法属印度支那的槟绘湾会合,组成了一支拥有50艘舰船的大舰队。5月14日,该舰队又继续航行,在途中将部分附属船只分离出去,5月27日凌晨,接近对马海峡。

   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全歼旅顺分舰队后,陆续返回日本国内进行维修和补给,这时已进入镇海湾。1905年2月21日,东乡司令长官在镇海湾的旗舰上升起了帅旗。

   5月14日,俄国舰队从槟绘湾启航后,一路北上,向朝鲜海峡驶来。但是当时联合舰队未获得这一情报。按编队平均航速10节计算,俄舰队应在5月20日到达对马海峡,但是到这一天也无任何情报,这使联合舰队司令部极为焦虑。5月24日,在旗舰“三笠”号召开的作战会议上有人提出,为防俄舰队取道津轻海峡,联合舰队应向北移动。然而东乡司令长官决心已定,毫不动摇。后来也有这样的议论,但是,26日接到了6艘俄国运输船开到上海的情报,从而证实俄国舰队将要通过对马海峡。

   27日4时45分,日辅助巡洋舰“信浓丸”拍发了“发现敌舰队”的电报。5时5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大将命令全军出击,同时发出一份电报:

  “联合舰队接到发现敌舰的报告,立即出动予以消灭,今日天气晴朗,但是浪高。”

   [“皇国兴亡在此一战”]

      东乡司令长官乘坐旗舰“三笠”号,从镇海湾启航后,在加德水道与第1、第2舰队会合。尔后东乡率舰队南下,以期在冲岛附近与敌遭遇。13时39分,发现北上的敌舰队后,便进入接敌机动。13时55分,旗舰桅顶升起Z字旗,发出了“皇国兴亡在此一战,各员奋励努力”的信号,使全体将士无不感奋。14时5分,进行了敌前大转向,抢占了有利的攻击阵位。当时日舰队战术机动的大致情况见图4。

图4 抢占T字横头的战术机动

   所谓敌前大转向,是东乡长官吸取了黄海海战让敌人逃跑的沉痛教训,首先前出到敌正前方,以防敌舰队规避,接着以反航向迅速接敌,转瞬间进行大角度转向,抢占T字横头态势。这一系列战术机动的成功,为对马海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T字横头阵位是当时被认为最有利于持续进行炮战的态势。这是自信炮战技术高超的日本舰队,为迎接这一天而最重视的战术之一。另外,当时交战双方的兵力见下表。

   罗热斯特文斯基认为日主力舰队大转向是个天赐良机,立即命令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开火(14时8分),其它俄舰也随即开炮。14时11分,日旗舰“三笠”号在完成大转向并稳定舰向后开炮射击,这时距敌旗舰6,000米。

日本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大将)
联合舰队(东乡平八郎大将) 第1舰队(东乡平八郎大将) 第1战队(三须宗太郎中将) 战列舰4艘,“三笠”号、“朝日”号、“敷岛”号、“富士”号
装甲巡洋舰2艘,“春日”号、“日进”号
第3战队(出羽重远中将) 巡洋舰4艘,“笠置”号、“千岁”号、“音羽”号、“新高”号
第1、第2、第3驱逐队 驱逐舰13艘
第14鱼雷艇队 鱼雷艇4艘
第2舰队(上村彦之丞中将) 第2战队(岛村速雄少将) 装甲巡洋舰6艘,“出云”号、“磐手”号、“浅间”号、“常磐”号、“八云”号、“吾妻”号
通报舰“千早”号
第4战队(瓜生外吉中将) 巡洋4艘,“浪速”号,“高千穗”号、“明石”号、“对马”号
第4、第5驱逐队 驱逐舰8艘
第9、第19鱼雷艇队 鱼雷艇7艘
第3舰队(片冈七郎中将) 第5战队(武富邦鼎少将) 装甲海防舰1艘“镇远”号
海防舰3艘“松岛”号、“桥立”号、“严岛”号
通报舰1艘“八重山”号
第6战队(东乡正路少将) 巡洋舰4艘,“秋津洲”号、“和泉”号、“须磨”号、“千代田”号
第7战队(山田彦八少将) 海防舰1艘“扶桑”号
炮舰5艘,“高雄”号、“筑紫”号、“摩耶”号、“鸟海”号、“宇治”号
第1、第5、第10、第11、第15、第16、第17、第18、第20鱼雷舰队 鱼雷艇31艘
附属运输队(小仓铁一郎少将) 附属运输船24艘,平均航速18节
俄国舰队(司令官罗热斯特文斯基中将)
第1舰队 装甲舰支队(罗热斯特文斯基中将) “苏沃洛夫公爵”号、“亚历山大三世”号、“博罗季诺”号、“曙光”号(舰队装甲舰4艘)
第2舰队 装甲舰支队(弗里克让少将) “奥斯拉比亚”号、“伟大的西索伊”号、“纳瓦林”号(舰队装甲舰3艘)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装甲巡洋舰1艘)
第3舰队 装甲舰支队(涅博加托夫少将) “尼古拉一世”号(舰队装甲舰1艘)
“阿普拉克辛海军元帅”号、“辛亚文海军上将”号、“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装甲海防舰3艘) 舰队装甲舰8艘
第1巡洋舰支队(因克维斯特少将) “奥列格”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2艘) 装甲巡洋舰3艘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弗拉基米尔·诺马赫”号(装甲巡洋舰2艘) 装甲海防舰3艘
第2巡洋舰支队 “斯韦特拉娜”号、“金刚石”号、“珍珠”号、“绿宝石”号(巡洋舰4艘) 巡洋舰 6艘
驱逐舰 驱逐舰9艘 驱逐舰 9艘
附属船队(拉多罗夫上校) 运输船9艘 合计 29艘
修理舰1艘 (运输舰队除外)
平均航速15节 总排水量 16万200吨


[ 原注:第2舰队司令弗里克让少将于5月23日病故。后来任命“奥斯拉比亚”号舰长贝尔上校接替舰队司令官职务。 ]

          日舰炮集中攻击“苏沃洛夫公爵”号和“奥斯拉比亚”号;不久,“奥斯拉比亚”号、“苏沃洛夫公爵”号和“亚历山大三世”号相继起火,“奥斯拉比亚”号于15时零7分沉没,决定了海战的发展趋势。19时许,东乡命令主力编队停止战斗,昼战结束;以后便把主角让给驱逐舰和鱼雷艇队。在昼战中,日联合舰队共击沉俄装甲舰4艘,即“奥斯拉比亚”号、“苏沃洛夫公爵”号、“亚历山大三世”号和“博罗季诺”号;击沉辅助舰船3艘,即“乌拉尔”号、“堪察加”号和“卢斯”号。

   不久前在黄海海战中,日驱逐舰夜战失利。这激怒了东乡长官,此次海战后,他就撤换了参战的大部分驱逐舰舰长,并在镇海湾对驱逐舰进行了紧张的夜袭训练。结果,5月27日的夜战中,日驱逐舰打得非常漂亮,一举击沉俄舰队装甲舰“纳瓦里诺”号、“伟大的西索伊”号和装甲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

   5月28日5时,东乡长官按预定计划将舰队集结到郁陵岛附近,对溃逃之敌布下了天罗地网。不出所料,日舰于5时20分发现敌舰队,经短促交战后,涅博加托夫的旗舰“尼古拉一世”号等5艘俄舰,除“绿宝石”号巡洋舰外,其余4艘于10时53分向日舰队投降。13时稍过,涅博加托夫少将即在“三笠”号上签署了投降书。另外在此海域,日舰队还击沉或俘获其它数艘俄舰。俘获的俄舰中就有身负重伤的罗热斯特文斯基乘坐的“鲁莽”号驱逐舰。因此,罗热斯特文斯基最后也成了日军的俘虏。5月27日中午过后不久开始的对马海战,到第二天午后就告结束了。在这次海战中俄舰队损伤的舰只如下:

   被击沉19艘:舰队装甲舰6艘、巡洋舰4艘、岸防舰1艘、驱逐舰4艘、辅助巡洋舰1艘、运输舰3艘。

   被俘获5艘:舰队装甲舰2艘、岸防舰2艘、驱逐舰1艘。

   司令官以下被俘官兵6,000名。

   被日本舰队扣留医院船2艘。

   被中立国解除武装的有:巡洋舰3艘、驱逐舰1艘、运输舰2艘。

   逃跑中触礁破损或沉没的:巡洋舰1艘、驱逐舰1艘。

   最后,俄舰队只有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逃到海参崴,1艘运输舰回到本国。

   对马海战的辉煌战果,使百年前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所获得的大胜中显得逊色。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海军战略战术的优越。主要表现在:

  、如上所述,在敌前进行了180度的大转向,充分发挥了炮战战术的优势;、不失时机地调整作战部署,首先实施昼间战斗,继而夜战,最后又是昼间战斗。这就是秋山真之参谋制订的所谓七阶段截击战术;、日军官兵射击技能高超和士气高昂,也是致胜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

      1905年1月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曾于2月8日接见法国驻美大使朱塞朗,表示为了俄国必须迅速进行和谈的意见。随后奉天会战的结局,也使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舆论都倾向于日俄和谈。

   但是,由于俄国陆军依然强大,且不断对满洲进行增援,加之波罗的海舰队正东渡驰援,已接近远东海域,因而和谈之说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对马海战就是在此后不久发生的。在这次海战中,俄国舰队遭到惨败,这强烈冲击了沙俄宫廷。这时,日本政府5月31日授权驻美公使高平请求美国总统出面斡旋。6月2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召见俄国驻美大使哈西尼,提出了和谈建议。不久,沙皇表示接受罗斯福的劝告。从1905年8月10日起,在朴次茅斯举行了会谈,经过一番波折后,终于在9月5日签订了媾和条约。这一条约是极其克制的,但从对手是陆上兵力依然占优势的俄国这一点来看,应该说已经达到了最高要求。条约的要点如下:

  、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拥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特权。

  、俄国要在一定期限内从满洲撤军。

  、俄国在取得清政府的允诺后,将辽东租借权转让给日本。

  、俄国在取得清政府的允诺后,将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间的铁路及其一切附属的权利和财产无偿地转让给日本。

  五、俄国将库页岛南半部让给日本。

   回顾日俄战争的全过程,深切感到对马海战所取得的决定性胜利的重要意义。显然,如果没有对马海战,日俄战争就不可能结束。

   同时,这次海战在历史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对马海战与公元前40B年波斯战争中的萨拉米斯海战、1588年英国与无敌舰队的海战一样,都是通过海战防止了拥有强大陆军的大国的侵略,并迫使其放弃侵略企图的。此外,在对马海战中,舰炮击沉包括舰队装甲舰在内的多艘军舰而获胜这一事实,揭示了炮才是海战的支配者的真理。这一真理立即被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费希尔运用到其军备计划中,建造了“无畏”级战列舰。并且各国也竞相仿效,从而出现了所谓大舰巨炮主义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马海战也在世界海战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开始向大海军发展

   [八八舰队]

       八八舰队 [ 译者注:八八舰队:所谓“八八舰队”系指第一线舰队,以舰龄不满8年的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8艘为最低限度的主力,并以巡洋舰以下各种舰艇作为辅助部队。 ] 计划是日本海军开始建设大舰队的第一步。其根据是1907年(明治40年)4月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中关于所需兵力的规定:“根据帝国国防方针,海军为使主要假想敌国在远东不敢发动战争,平时必须拥有一支最精锐的舰队,而且至少要有以下兵力:

   战列舰8艘,共20,000吨:装甲巡洋舰8艘,共1,8000吨。这两种舰是舰队的主力。为充分发挥其战斗力,还必须拥有巡洋舰和大小驱逐舰若干艘。以上述兵力为海军第一线舰队”。

   此外,对舰龄等还作了规定。这里通常将由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8艘所组成的舰队称为八八舰队。

   但是要建设这样一支舰队,包括维修费在内,需要庞大的经费,并且进入大正年代后,必须以“金刚”号、“榛名”号等战列巡洋舰更换老式的装甲巡洋舰,所以经费方面的困难最大。偏巧在1913年底,海军内部突然发生了西门子事件,又给八八舰队计划以沉重打击。这是与订购舰船有关的贪污受贿事件。原舰政本部部长松本和中将(当时任吴镇守府长官)及泽崎宽猛海军大佐在从安式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接受了贿赂。这个不祥的事件,导致山本权兵卫内阁倒台,使拟向第31届议会(1913年12月开幕)提出的1.54亿日元的舰船建造追加经费归于流产。这样,八八舰队计划一开始就搁了浅,而且建设大海军的主角——山本首相也引咎退出现役了。

   经费的巨大压力和倒霉的受贿事件,加上国民对海军的不信任感不易一下消失。因此,八八舰队的建设不得不采取逐步渐进的政策。经过八四舰队方案(1916年第39届议会通过)、八六舰队方案(1917年第40届议会通过),直到1920年第43届议会才通过了完整的八八舰队预算案。到1927年底,才出现了为能拥有“长门”号、“陆奥”号、“加贺”号、“土佐”号、“纪伊”号、“尾张”号、“第11”号、“第12”号战列舰及“天城”号、“赤城”号、“高雄”号、“爱宕”号、“第8”号、“第9”号、“第10″号、“第11”号战列巡洋舰的希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列巡洋舰舰炮在日德兰海战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从而使各国海军一齐倒向大舰巨炮主义。日本也不例外,这时便决定再增加一队八艘战列舰,组成八八八舰队。

   可是,这种发展势头因海军裁军会议而受挫。代之而产生的重要课题是保持对美七比十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1923年第二次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就将头号假想敌国由俄国改为美国。然而,日本海军兵力的发展完全被控制在裁军条约的规定之内,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退出裁军条约(1936年1月)为止。

   从1930年起日本海军便着手研究退出裁军条约后的海军军备问题,除以9艘战列舰组成3个战列舰战队外,还决定建造航空母舰,这是仅次于战列舰的海军主要兵力。从此,日本海军的作战原则开始突破八八舰队的模式。这样,到1936年5月第三次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编成了由战列舰12艘、航空母舰10艘、巡洋舰28艘、驱逐舰战队6个、潜艇战队7个组成的远洋作战部队,从而进入无裁军条约时代的舰队编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大正3年)7月爆发的。其导火线是奥地利的皇太子夫妇在萨拉热窝被一位塞尔维亚青年枪杀致死。这场大战首先波及整个欧洲,接着蔓延到全世界。

   交战双方是,以英、法、俄为中心的由30个国家组成的协约国和以德国为主体的由4个国家组成的同盟国。参战国的总人口为15亿(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动员的人数达6,000万。战争从1914年7月开始,一直打到1918年,长达5年之久。

   最后,协约国军队获得全面胜利。战争期间,战线分西部战线、东部战线和南方战线(塞尔维亚战线、意大利战线、罗马尼亚战线和土耳其战线)等在德国周围展开,此外还加上海上战线。开始,德军突破了法国国境,一时间威胁到巴黎的安全。在东部,俄军在坦嫩贝格及其它地区遭到德军沉重打击;在海上,英国水面舰艇部队虽然保持着优势,但是德国潜艇对海上交通的破坏,使英国一时间陷于严重的粮食危险。

  由于1916年5月31日发生的日德兰海战是被称为百年一遇的大决战,因此想略加介绍。当时,英德双方的舰艇兵力如下:
国别 “无畏”级战列舰 老式“无畏”级战列舰 战列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 轻巡洋舰 驱逐舰 鱼雷艇 潜艇
英国 28 40 9 34 74 124 106 77
德国 13 20 4 15 41 149 70 24

         海战从15时48分开始。16时英国的战列巡洋舰“无倦”号被德国战列巡洋舰击沉;16时26分“玛莉王后”号战列巡洋舰也被德国战列巡洋舰击沉;18时33分英战列巡洋舰“无敌”号又被击沉。显示了德国舰炮的威力和指挥官战斗指挥的出色。可是,当英主力舰队投入战斗时,德军主力便企图撤离战场,驶往洪利弗。英舰队虽曾一度切断了其退路,但到深夜又放弃了这一企图,致使半途而废。

   因此。这一空前壮观的大海战未能对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

   这次海战中,交战双方损失如下:

   英国沉没的舰只有战列巡洋舰3艘(“玛莉王后”号、“无倦”号和“无敌”号),装甲巡洋舰3艘和驱逐舰8艘。共计111,980吨。死6,097名,伤516名,被俘177名。

   德国沉没的舰只有战列巡洋舰1艘(“吕佐夫”号),老式“无畏”级战列舰1艘(“波门”号),轻巡洋舰1艘和驱逐舰5艘,共计6,223吨。死2,545名,伤494名。

        [日本参战]

       日本以日英同盟为由,于8月23日正式对德宣战,开始作战行动。对于参战的经过在此省略,只是附带说一下,当时的日本海军部内,许多人与政府的政治意图和种种想法不同,是从报答英国海军在日俄战争中对日本的好意和援助的意义上,欢迎对德宣战的。

   日军对德作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攻占德军青岛要塞,并把德国海军从太平洋驱逐出去,第二阶段是压制德国潜艇及其武装商船。

   以青岛为基地的德国东洋舰队,其主力是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均为12,000吨,航速23节,8门8英寸炮),另外还有4艘轻巡洋舰。但开战伊始,德舰队便离开青岛,去向不明。由神尾中将率领的第18师主力,于9月2日在龙口登陆,11月7日占领青岛。

   此外,海军指派山屋他人中将率领第1南遣支队(战列巡洋舰“鞍马”号、“筑波”号,装甲巡洋舰“浅间”号和2艘驱逐舰)开往南洋群岛。另外应英国的请求,由松村龙雄少将率领新组建的第2南遣支队(战列舰“萨摩”号和巡洋舰“平户”号、“矢矧”号)开往澳大利亚、为输送澳大利亚军队至欧洲的舰船护航。到10月中旬,上述两个支队分别占领了贾卢德岛、库赛埃岛、波纳佩岛、雅浦群岛、帛琉岛和昂戈尔岛等德占南洋群岛。

   德国轻巡洋舰“埃姆登”号出没无常,英国对此束手无策,便向日本求援。于是,日本海军组成特别派遣队,在加藤宽治大佐(“伊吹”号舰长)的指挥下,协同英国远东舰队作战。后又增派了“常磐”号和“八云”号。11月9日“埃姆登”号在印度洋科科斯岛进港时,被澳大利亚巡洋舰“悉尼”号击沉。开战时,德国东洋舰队的主力(“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莱比锡”号、“德累斯顿”号和“纽伦堡”号)在冯·斯佩率领下停泊在加罗林群岛。后来,该司令官率部向东南太平洋出击,1914年11月1日在科罗内尔湾与英国舰队交战时获胜,可是约1个月后,12月4日,在福克兰湾海战中被英军歼灭了。

   第二阶段作战是1917年(大正6年)1月应英国的请求开始的。当时,协约国的海上交通线受到严重威胁,英国粮食已极端困难,于是要求日本派遣舰队,保护地中海及南非方面的海上交通线。为此,日本海军组成了以下3个特遣舰队。
舰队名称 指挥官 兵力 活动海域
第1特遣舰队 小栗孝三郎海军少将 “矢矧”号、“须磨”号、“新高”号 印度洋及南中国海
第1特遣舰队 “对马”号、第2驱逐队
分遣队 “对马”号、“新高”号、“明石”号 非洲南方海域
第2特遣舰队 佐藤阜藏海军少将 第10驱逐队(驱逐舰4艘) 地中海
第11驱逐队(驱逐舰4艘)
第3特遣舰队 山路一善海军少将 “筑摩”号、“平户”号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海域

        其中活动在地中海的第2特遣舰队,于1917年4月进入塞得港。从到达的第二天起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该舰队一直以马耳他军港为基地,保护由马塞至马耳他和亚历山大港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仅第2特遣舰队单独遂行的护航次数就达350次之多,共护送军舰、运输船787艘次(其中英国船只643艘次),人员总数达75万。此外,还协助协约国海军护送过商船,日军舰只每月在航时间达26天。这期间,日军损伤驱逐舰2艘,舰员战死、病死78名,其中73名埋葬在马耳他墓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约有900万人战死,是19世纪中因战争而造成死亡的人数的2倍。战争总经费达3,000亿美元,并显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特点是破坏海上交通线。这是由于潜艇的出现所带来的新打法。

   日本海军在这场新的攻防战中,站在协约国一方作战,体验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但是对这场战争教训,不论是战争的参加者还是日本海军,几乎都未能加以总结。相反,日本海军首脑却被自己并未亲身参加过的日德兰海战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因为当时日本正巧要开始建设八八舰队,这个舰队吸取了日德兰海战的教训,采取了所谓“日德兰海战后”的方针。更根本的原因是日本海军当局根本没有注意到潜艇给海战带来的变化,而过高地评价了日德兰海战的意义,认为其意义与日本海海战一样,甚至还超过了日本海海战。

   “日德兰海战”后建造的第1艘战列舰是“长门”号(1917年动工,1920年竣工),第2艘战列舰是“陆奥”号。

   华盛顿裁军会议和伦敦裁军会议

   [华盛顿裁军会议]

      1921年(大正10年)7月11日,为讨论限制海军军备和太平洋及远东问题,美国非正式地向日、英、法、意四国提出召开华盛顿裁军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日、英、美三国展开了造舰竞赛,军费开支大增,使遭到战争破坏极大的英国已无法忍受,就连未遭受战祸的美国也感到财政拮据。日本1921年的海军预算占国家岁出的百分之三十二,这样下去必然导致财政危机,有识之士也强烈要求裁军。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实现裁军和维持日英同盟这一历来的基本方法,因此便答应出席这次会议。

   1921年9月27日,日本决定由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和贵族院议长德川家达作为日本的全权代表,分别负责裁军谈判和保持日英同盟谈判。

   10月14日,政府根据内阁会议的决定,又向全权代表下达了总括性的训令。其中的基本方法是提倡国际协调,尤其强调指出:“保持日美亲善关系是帝国对外政策之重点,要努力通过本次会议使日美亲善关系更加巩固”。还对具体细节作了如下明确指示:“只要不与英美失去均衡,可以不坚持八八舰队计划;对美绝对需要保持七比十以上的比例,至于航空母舰,若有限制,要坚持与英美保持相同的数量”。

   华盛顿会议于1921年11月12日10时30分在大陆纪念堂开幕。会议开始,选举美国首席代表休斯 [ 译者注:休斯:当时美国国务卿。 ] 为大会主席。他以主席身份致词之后,便提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方案,企图立即转入对军备限制问题的讨论。方案要点如下:

  (1)放弃全部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其中包括正在建造的和尚未着手建造的;

  (2)为贯彻限制军备的精神,还要进一步废弃部分老龄舰;

  (3)一般要以有关各国的现有海军力量为基础;

  (4)以主力舰的总吨位作为衡量海军力量的标准,并以此为比例来分配辅助舰艇的吨位。

   根据上述四项原则,休斯首先宣读了美国的裁军方案,并披露了应与此相适应的日、英两国的裁军预定表。其中针对日本的要点如下:

  (1)停止建造尚未动工的全部战列舰和巡洋舰;

  (2)废弃已下水的战列舰“陆奥”号、正在建造的战列舰“土佐”号、“加贺”号和战列巡洋舰“天城”号、“赤城”号等7艘军舰,共计289,100吨(上述军舰加上“长门”号等舰只,共16艘,是八八舰队的主力);

  (3)废弃在“摄津”号战列舰之前建造的老龄舰10艘,共计159,828吨。

   最后,休斯表示将另外提出包括限制辅助舰在内的正式提案。并且他还对辅助舰下了定义:除战列巡洋舰之外的巡洋舰、驱逐领舰、驱逐舰及各种水面舰艇、潜艇和航空母舰。

   11月15日,举行了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首先各国全权代表对休斯提案发表了意见。英国代表全面支持,日本代表表示赞成其精神。

   尔后,休斯提案被交给一个专门委员会审议。日本代表加藤宽治中将作为专门委员参加了审议,但是历时两个星期仍未达成协议。这是因为美国方案把“陆奥”号作为一艘未完成的军舰而列入应废弃的舰只内。因此,不同意日本现有的海军力量(包括“陆奥”号)与美国保持7:10的比例。

   最后,这个问题被提交给12月2日的全权代表会议讨论。会上,以确定对美国在关岛和菲律宾及日本在小笠原群岛等的防务实施限制为条件,日本代表接受了美国6:10的原提案。美国提案中要求废弃日本战列舰“陆奥”号,但因该舰已建成,如要废弃它,日本国民感情通不过,因此同意保留“陆奥”号,但日本须承认英美可增加与“陆奥”号相当的吨位。于是日本代表立即打电报请示国内。

   [签订海军裁军条约]

      12月10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经过审议后回电表示,以维持太平洋地区防务的现状为条件,同意美国的提案。因此于12月15日签订了关于主力舰的协定。随后,在12月21日的会议上,又决定了有关国家的主力舰比例为:日本3,英美各5,法意各1.75。但是,对辅助舰的限制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这样,对已达成协议的问题,于第二年2月6日正式作为条约签了字。该条约1922年8月17日经各国批准开始生效。

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的内容
舰种 限制项目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主力舰 总吨位数 315,000 525,000 525,000 175,000 175,000
单舰标准排水量 35,000吨以下
舰炮 16英寸以下
航空母舰 总吨位数 81,000 135,000 135,000 60,000 60,000
单舰标准排水量 为10,000~27,000吨;但在总标准排水量范围内可建造2艘33,000吨以内的航空母舰。
舰炮 8英寸以下
其他舰只 总吨位数 不限制
单舰标准排水量 10,000吨以下
舰炮 8英寸以下
防务限制 日英美三国在下述各自领土及属地内,对其要塞及基地设施,维持本条约签署时的状况。
(1)包括菲律宾、关岛、萨摩亚、阿留申群岛等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已占有或将来可能占有的岛屿,但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巴拿马运河地区。
(2)香港及英帝国在东经110度以东太平洋地区占有或将来可能占有的岛屿,但不包括加拿大附近的岛屿和大洋洲及其所属岛屿,以及新西兰等地。
(3)包括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奄美大岛、琉球群岛、台湾和 澎湖列岛,以及日本将来可能占有的岛屿。
附则 本条约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止。
但若没有哪个国家在条约期满前两年以前向美国政府通告废止该条约的话,不管哪个缔约国通告废除条约,条约从通告之日起两年内继续有效。
从任何一个缔约国通告废约生效之日算起一年内,全体缔约国需举行会议。


回顾条约的缔结过程可以看出,日本为缔结条约,在国家利益允许的范围内作了最大限度的让步。这是因为日本全权代表加藤坚持这样一种国防观点:“从经济力量看,日本在造船方面不应与美国进行竞争,况且更要绝对避免与美交战”。如前所述,事实上建设八八舰队是日本财力上所承担不了的。

   但是,未能达成7:10的比例,和英美在会上对日本施加压力的态度,不仅使海军部内,而且使日本国民也对美国产生了反感和敌意。结果与加藤海相的愿望相反,第二次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将头号假想敌国由原来的俄国改为美国,这个方针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

   [伦敦裁军会议]

       华盛顿裁军会议只就限制主力舰达成了协议,而对限制辅助舰一直未能达成协议。因而在非主力舰的建造上竞争激烈。有鉴于此,1927年(昭和2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照会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日、英、法、意四国,提出在日内瓦举行第二次裁军会议。日本派遣海军大将斋藤实和驻美大使石井菊次郎为全权代表出席了会议,但法、意两国一开始就没有参加会议,结果开成了日美英三国会议。然而在这次会议上,美英两国发生对立,以致造成无限期休会。

   后来,美英间的对立状态以1928年8月签订的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 译者注: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即巴黎公约,它是一个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条约。公约名称由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和法国外长白里安的名字而来。 ] 为转机,迅速得到解决。接着,1929年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国总统,而英国再次由麦克唐纳组阁,两国相互呼应,对正在召开的国际联盟裁军筹备委员会展开工作,掀起了世界裁军的热潮。

   美英两国首脑进行会谈,谋求打开海军裁军问题的僵局,对对立的见解进行调整,成功地签订了临时协定。

   在该协定的基础上,以英国外相亨德森的名义邀请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四国出席裁军会议。

   会议于1930年(昭和5年)11月21日在伦敦举行,前首相若槻礼次郎和海相财部彪作为日本全权代表出席了会议。

   日方代表出发之前,反复研究了会议对策,经内阁批准后,发表纲要如下:

  1、以确保国际和平和减轻国民负担为目标,努力争取由限制军备进而发展到削减军备。

  2、以不威胁、不侵略的军备为铁的原则。

  3、坚持下述三大原则:

    (1) 日本水面辅助舰只的总吨位为美国的百分之七十。

    (2) 大型巡洋舰为美国的百分之七十。

    (3) 潜艇的自主拥有量为78,000吨。

   然而2月5日美国提出的方案,主张日英美三国非主力舰的排水量如下:

舰种 日本 美国 英国
大型巡洋舰 108,400吨 180,000吨 146,800吨
轻巡洋舰 90,255吨 147,000吨 192,000吨
驱逐舰 120,000吨 200,000吨 200,000吨
潜艇 40,000吨 60,000吨 60,000吨
共计 358,655吨 587,000吨 598,800吨

   在此方案中,日本全部辅助舰只的吨位为美国的百分之六十一点一。而日本与此相对应的方案中,日美非主力舰只的吨位如下:

舰种 日本 美国
大型巡洋舰 108400吨 150000吨
轻巡洋舰 107755吨 189000吨
驱逐舰 105000吨 150000吨
潜艇 77900吨 81000吨
共计 399055吨 570000吨

   由于日美两国的对立,会议陷入僵局。到三月中旬,才以日英两国全权代表松平、李德的提案为基础,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在海军舰艇总的比例上接受了日本方案,关于大型巡洋舰,在1936年以前按日本方案实行,尔后按美国方案实行。其具体规定如下:

舰种 日本 美国 百分比
大型巡洋舰 108,400吨 180,000吨 60.22%
轻巡洋舰 100,450吨 143,500吨 70.00%
驱逐舰 105,500吨 150,000吨 70.33%
潜艇 52,700吨 52,700吨 100.00%
共计 367,050吨 526,200吨 69.75%


日本全权代表立即将上述方案向本国作了请示,对此,海军省认为采取妥协态度是不得已的。但是军令部长加藤宽治和次长末次同等强烈主张就以下两点再进行交涉:一是该方案把美日大型巡洋舰的比例控制在10:6,二是潜艇的总吨位虽然相同,然而对美作战,日本的潜艇绝对需要达到78,000吨,52,700吨是无法进行对美防御作战的。为此,日本政府迟迟未能表态,直到4月1日内阁会议才决定接受美国方案,并将此电告伦敦代表。4月2日,日本全权代表若槻与英美代表交换了备忘录,4月22日缔结了三国辅助舰协定。

       [伦敦条约的内容及对它的评价]

      伦敦条约由五章26条组成,其内容大致如下:

   在第一章中,将主力舰的停建期限延长5年,即延长到1936年(第1条),立即按英美各拥有主力舰15艘、日本9艘的原则,废弃多余的舰只(第2条);将华盛顿条约中未包括在内的1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也纳入限制的范围内(第3条)。

   在第二章中限制潜艇的吨位和装备的火炮(吨位为2000吨、口径为5.1英寸,但允许有三艘可以例外)(第7条);将600吨以下的水面舰艇排除在外;将勤务舰只航速限制在20节以下(第18条),各国须承担在辅助舰开工和竣工时,通报各缔约国的义务(第10条)。

   在第三章中规定了辅助舰的数量。法意两国未参加这一项,因而这是日美英三国之间的协定。内容的要点如前所述。规定巡洋舰要以是否装有8英寸口径火炮来区分是大型还是小型(第15条),并在第18条中规定,美国的三艘重型巡洋舰要延期开工建造。

   第四章限制了潜艇对商船的行动,要求其遵守国际法对水面舰船的规定(第22条)。

   第五章规定,条约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终止;另外确定于1935年召开缔约国会议以缔结新条约。

   在签署伦敦条约问题上,日本政府没有采纳军令部的意见,发出了妥协的回电,这竟惹起了侵犯统帅权的乱子,海军部内也产生了未曾料到的裂痕,并成了所谓昭和骚乱的一个原因。关于此事,下面还要介绍。

   那么其后海军部内一般人对裁军问题评价如何呢?我认为佐藤市郎1934年著的《海军五十年史》对此作了回答,现将其中的一节摘引如下:

  “关于裁军会议的功过,已经有许多人作了评论。我只想说一句:不论是华盛顿会议也好,伦敦会议也好,都是美英两国策划而成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美英称霸世界的野心,而当前目标则是扼杀新兴的日本。”

         裁军的影响

   [侵犯统帅权]

       在日本海军史上,可称为内部分裂的唯一事件是伴随签署伦敦条约而产生的侵犯统帅权的问题。这是海军裁军会议给海军带来的最大后患之一。

   所谓侵犯统帅权,是指侵犯了宪法所规定的统帅权,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如此深刻而巨大的反应,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海军军令部长加藤宽治因在这个问题上失职而辞职(1930年6月11日)和海相财部在该条约批准后辞职(10月3日)。

   另外,关于这个问题在国会第58次特别议会(1930年4月21日开幕)上,政友会总裁犬养毅攻击政府说:军令部所反对的海军裁军条约规定的日本海军力量难以保障国防安全,并且谴责说有侵犯统帅权的嫌疑。从而使此事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也将海军内部的矛盾暴露给舆论界,强烈地刺激了海军内外。

   5月20日,又发生了海军少校草刈英治在东海道线的列车卧铺车厢里自杀的事件。他原企图乘财部全权代表一行回国之机暗杀财部,因未得逞而自杀。接着,加藤军令部长辞职,海军的支柱发生了动摇。

   现在就问题的实质略加说明。首先,将海军军令部的主张归纳如下:

  “宪法第11条(天皇统帅陆海军)纯粹是对天皇在作战统帅方面权限的规定。关于这方面问题应由海军军令部长和参谋总长辅佐天皇,不应由国务大臣辅佐。但是宪法第12条(天皇决定陆海军的编制及常备兵员的名额)不是纯粹的军政事项,还包括统帅事项。因此,具体研究陆海军的编制和常备兵员名额问题时,在从国防用兵的角度处理期间主要应由军令部长(参谋总长)辅佐天皇;而在进入研究预算阶段后主要由责任大臣辅佐天皇。”

   持上述见解的加藤军令部长认为,“美国提案中所规定的兵力,从军令部长的职责看,是难以接受的”,便在4月1日政府复电之前,向海军省提了出来,并就军令事项上奏了天皇。因此,政府未等天皇批准就复电,是明显地侵犯了统帅权。

   然而海军省认为,在统帅事项中,有关国务范围内的事项,国务大臣有辅佐的责任,而关于伦敦条约和华盛顿条约应由缔结条约的主管单位海军省,参考军令部的意见,最后求得天皇的批准。并且也是根据这一解释,4月1日首相上奏天皇,并得到了天皇对复电的批准。

   [结下疙瘩]

       不言而喻,天皇握有缔约大权、统帅大权和编制大权,在奏请天皇批准之后就不会发生侵犯统帅权的问题了。而且加藤军令部长的上奏,实际上是4月2日,比政府的奏疏迟了一天,从手续上看,加藤军令部长的辩解也不能得到通过。但是对宪法上关于统帅权问题的解释,确实出现了分歧。

   政友会提出弹劾政府,完全是出于推翻政府的政治目的,因遭到各大报纸的一致谴责而失败。另外在枢密院进行的反对也被舆论压倒,并且海军军事参议官会议也有条件地承认了条约方案,为此,态度一下大变,9月17日全场一致无条件通过了条约案。

   刚才说的条件,是指7月23日在审议对天皇垂询的奉答文的最后方案的军事参议官会议上,决定加上一段话,即“伦敦海军裁军条约所规定的海军兵力,对日本海军作战是不利的,即使寻求限制之外的途径也难以弥补,对此感到遗憾”。(加藤宽治大将传记编纂委员会《加藤宽治大将传》)。

   为此,政府考虑了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决定尽力充实航空兵力及限制之外的舰船,加强训练,改善防御没施,充分发挥协定范围内的舰只的作用。

   另外,对兵力数量的决定权,虽然一段时间里解释不明确,但是不久就得到了解决。1933年1月23日,陆海军统帅部与陆海军省之间(海相大角岑生,军令部长伏见宫博恭王,陆相荒木贞夫,参谋总长闲院宫)就有关海军兵力数量的决定问题交换了备忘录,明确了军令部的主要职权。备忘录写道:

  “在兵力数量决定权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见解。兵力数量的决定权属于天皇。但是,鉴于兵力数量为国防用兵上所绝对必需的条件。所以应由统帅幕僚的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提出方案,通过帷幄机构作出决定。

  然而,此事本来就与政治尤其是与外交、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在最后作出决定之前,当然须与政府密切磋商,慎重审议,两者之间不应存在分歧,这是统帅部和内阁圆满辅佐天皇的责任。而且现在就要这样去做”。

   另外,在大角任海相时(1933年),致力于缔结伦敦条约的所谓条约派海军人材,全都被编入预备役。他们是谷口尚真、山梨胜之进、左近司政三、堀梯吉和寺岛健等。其中尤其是堀中将,他离开现役对日本海军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当时很多有识之士对此表示惋惜。山本五十六大将的话最具代表性,他说“失去堀,就等于失掉了十分之一的重型巡洋舰”。

   [五·一五事件]

      海军裁军会议所留下的另一个影响是五·一五事件。该事件是以旨在改造国家的海军中尉古贺清等6名海军军官为核心,并有11名陆军军官学校学员参加的一次政变,他们于1932年5月15日傍晚,袭击了犬养首相官邸等地,打死了犬养首相。另有8名民间人士组成的农民敢死队,袭击了市内变电所,但未能达到使东京陷入一片黑暗的目的。

   事件虽然以儿戏般的结果结束了,但现役军人杀害首相不能不给国民以极大的冲击。同时,对于在贫困中挣扎的国民大众、特别是农民来说,政变者简直堪称救星,因此对他们深表同情。

   审判由陆军、海军和民间分别进行。海军由横须贺军法会议审理。9月11日,山本高治检察官以闹事者的行为违背了军人敕谕中规定的军人不得参与政治为理由,提出了对主犯古贺和三上两中尉判处死刑,对其它闹事者严加惩办的量刑要求。

   这时,国民对于被告的同情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截至10月底,法院收到的减刑请愿书多达70万封。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最后的判决比较轻,对上述两被告才判了15年徒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铤而走险的呢?海军军官在海军军官学校受到合理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教育,毕业后的最大愿望是上舰工作,他们一般对政治问题和社会运动是漠不关心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这次政变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心。

   古贺在军事法庭上就此事回答说:“从海军军官学校时起,就被北一辉的国家改造论迷住了,并与已在国家改造方面开始活动的比自己高两届的学员藤井斋取得了联系。毕业后,又转到霞浦航空队继续学习,藤井也在那里,学员山岸和中村也加入我们的小组,我们一起研究了采取实际行动的问题。”

   当时,在日本开始刮起了法西斯主义的狂风,继1930年11月发生了伏击浜口首相的事件后,1931年9月发生了满洲事变 [ 译者注:满洲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日军袭击沈阳,后侵占我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 ] ,接着又发生了流产的十月事件 [ 译者注:十月事件:是桥本欣五郎等为首发动的一次未遂政变。原计划在10月21日前后,策动近卫师团的兵力袭击内阁会议,企图杀死首相等国务大臣,由荒木贞夫中将组阁。10月17日,桥本等被宪兵逮捕,致使政变归于失败。 ] 等。陆军的右翼团体樱花会的头目桥本欣五郎中佐、民间右翼思想家大川周明、法西斯主义运动的理论家北一辉及军官学校毕业生西田税等积极活动,藤井也投到北一辉门下。古贺等是在藤井的领导下参与昭和法西斯主义活动的。而藤井因出征参加上海事变 [ 译者注:上海事变:指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入侵上海的“一·二八”事变。 ] ,在这次政变之前就战死了。

   裁军条约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可从审判时清水铁南海军中尉代表同届毕业生所作的特别辩护中看出。他说:“1921年美国的策略是借和平的美名炮制了一个华盛顿条约。日本的舆论却轻易地让英美两国野心集合体的这个外交丑剧上演成功,以笑脸来迎接美国野心的第一个步骤。我们为了以辅助舰弥补主力舰的不足,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用我们的干劲和热情来弥补燃料和炸药的不足,日夜钻研,习武练技。然而映入我们眼帘的国内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时弊积聚,终于形成了可怕的议会中心主义,以不战条约暴露了其真面目,终于又签订了亡国的伦敦条约……”(塚崎直义著《五·一五事件的全貌及其解决》)。

   五·一五事件虽然以一次恐怖活动而告终,但这次行动的中心人物是那以前未表现出来的海军军官,并且杀害了现任总理,这与过去以陆军为中心且在计划阶段就归于失败的三月事件 [ 译者注:三月事件:由桥本欣五郎等右翼陆军军官组织的一次未遂政变,预定于9月20日发动,使用假炸弹等造成市内混乱,与此同时组织工人和军队包围议会,迫使币原代首相辞职,由海军大臣宇垣一成组阁。但因宇垣拒绝参加而使这次政变流产。 ] (1931年)和十月事件相比,使人深感事态的紧迫性。

   因此为处理这次事件,重臣与军队元老之间反复进行了审慎的磋商,结果推举在海军部内外都享有盛望的海军大将斋藤实为总理大臣。这样,政党内阁宣告结束,实际上进入了军部和军人执政的时代。

   另外,报纸连日报道了他们在法庭上陈述的政治矛盾和国家改造论的主要观点,引起了国民各阶层的共鸣,尤其使军部、特别是青年军官感到振奋不已,加上没有一个发难者被判处死刑,就更助长了青年军官对这种恐怖行动的兴趣。这样,五·一五事件终于把日本引导到真正的法西斯主义时代。

         [“友鹤”号事件]

       1934年3月12日4时12分,在佐世保港外大立岛以南7英里处,发生了鱼雷艇“友鹤”号被海浪打翻沉没的事件。该艇当年2月在舞鹤竣工,3月12日与“千鸟”号和“真鹤”号一同编入第21鱼雷艇队,当天1时30分驶离佐世保港,进行夜袭训练。当时风浪越来越大,风速达18米,浪高4米,因而停止训练,在返航途中遇难。

   为调查失事原因,立即成立了以野村吉三郎大将为委员长的调查委员会,同时,海军舰政本部也进行了技术性调查。结果认为,“友鹤”号是在40度摇摆的过程中倾覆的,主要原因是耐波性差,抗风浪力弱。

   这当然是设计上的缺陷,但造成设计缺陷的原因是:

   (1)作为对付伦敦条约的对策,采取了过重的武器装备;

   (2)军令部对性能的过分要求;

   (3)舰船设计官的妥协或屈服。

   如前所述,伦敦条约对建造600吨以下的舰艇未加限制。对条约不满的日本海军,企图在这个没有限制的领域内寻找一条生路。其结果是要求不足600吨的鱼雷艇具有1,000吨驱逐舰才能有的性能:航速30节,续航力3,000英里,5英寸火炮3门,鱼雷发射管4座。

   平贺门下的高材生藤本喜久雄少将接受了这个无理的要求,造出了标准排水量530吨的舰艇,但实际上牺牲了舰艇的稳定性。这种情况,不仅在第一艘同型艇“千鸟”号的重心测定试验数据上清楚地表现出来(舰艇稳心高度太小),而且在1933年8月的正式试航中,当全速航行进行15度转舵时,艇体一下子出现了30度的大倾斜,因而停止了更大舵角的试验,后来在艇底安装了底边,以求增大稳定性,这才通过了第二次试航,但也只是勉强地达到了最低限度的要求。

   “友鹤”号是“千鸟”型的第二艘艇,本来在建造时应该采取减少火炮、鱼雷数量或者降低舰桥等措施。但是,当时却没有把问题看得那么严重。

   1934年4月5日,成立了一个由加藤宽治大将任委员长的临时舰艇性能调查委员会,对“友鹤”号事件采取了对策。

   舰艇稳定性差的缺陷,也存在于与“友鹤”号先后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龙骧”号、“苍龙”号,潜艇供应舰“大鲸”号,巡洋舰“最上”号及驱逐舰、扫雷艇和猎潜艇上,特别是越是新设计建造的舰艇表现得越为明显。因此,该委员会指示,不管已建成还是尚未建成的舰艇,只要其稳定性未达到要求,那怕只稍差一点点,也要加以改进,直到满意为止,对尚未动工的舰艇要从根本上改善设计方案。这样,以“友鹤”号事件为转机,对所有新旧舰艇的稳定性能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改造工程。这被评价为推动了整个海军的划时代的功绩。

          [第四舰队事件]

        在人们对“友鹤”号事件尚记忆犹新的时候,1935年9月26日,日本海军又遭到“第四舰队事件”的严重冲击。在演习中,联合舰队充当红军的一个舰艇编队,在岩手县以东250英里的太平洋上,遭到风速为每秒50米的暴风雨的袭击,受到严重损伤:驱逐舰“初雪”号和“夕雾”号舰首被切断冲走,驱逐舰“菊月”号、“睦月”号、“三明”号和“朝风”号舰桥倒塌;航空母舰“龙骧”号舰桅压断;航空母舰“凤翔”号前甲板压坏;重巡洋舰“最上”号舰首外板破裂;重巡洋舰“妙高”号船体中部外板铆钉松动;数艘特型驱逐舰的舷侧装甲出现严重折皱(险些断裂)。另外,有54名官兵死亡。

   在这次演习前夕的7月上旬,“初雪”级驱逐舰在东京湾外高速航行时,便发现其中“丛云”号的舷侧出现折皱,这是舷侧外板出现龟裂的前兆。

   在横须贺负责调查的造船少佐牧野认为这是因“强度不够”而造成的严重事故,并向舰政本部建议取消“初雪”级舰参加演习的计划,重新进行全面审查。但舰政本部认为,这不会得到军令部的同意,因而未采纳他的建议。

   1935年10月10日,组成了以野村吉三郎上将为委员长的调查委员会,10月31日海军省又设置了一个以小林跻造大将为委员长的临时舰艇性能调查委员会,负责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同时审议所采取的对策。结果查明,特型驱逐舰舰体强度不够,电焊也有问题。决定除重新进行必要的修补外,停止对舰体主要强力材料使用电焊焊接,主要采用以往那种铆钉结构。

   这样,因稳定性与舰体强度造成的两个事件,收到了“亡羊补牢”的效果。然而,这两个事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冲击。究其原因,都是为对付伦敦裁军条约,在技术上犯了重装备轻量化的错误。

         军备的飞跃扩充

   [退出裁军条约]

      伦敦条约的有效期与华盛顿条约一样,都是到1936年(昭和11年)12月31日截止。同时对下次会议的会期作了如下规定:“本条约的所有缔约国,只要没有根据一般性的海军军备限制协定作出特别的决定,就要在一九三五年召开会议制定取代本条约且为贯彻本条约之目的的新条约。”

   根据此条款,1935年10月25日,英国为召开第二次伦敦会议分别照会日美法意四国,并得到上述各国的赞同。日本派遣永野修身海军大将和永井松三大使为全权代表出席了会议,随员之一是国际法学者海军书记官榎本重治。

   在此之前,1934年5月17日,英国外相西蒙斯以个人名义,向华盛顿条约的五个参加国提议,在伦敦召开预备会议,以讨论废除华盛顿条约和修改伦敦条约的必要性问题。于是,日本指派驻英大使松平恒雄等参加了预备会议。但与会各国意见分歧很大,因而7月17日发表共同声明后,谈判暂时停止。

   后来复会时,海军少将山本五十六(开会期间晋升为中将)奉命前往伦敦,参加了10月23日开始的谈判。但是,美英两国坚持华盛顿条约的原则,日本则主张“在不威胁、不侵略的前提下,大力裁减进攻性军备”,双方找不到共同之点。

   伦敦条约于1936年底自然失效,但华盛顿条约的失效,须在2年前通告缔约国。所以,日本政府在1934年12月3日的内阁会议上,最后通过了单方面废约的通告;12月29日指令驻美大使斋藤将该通告递交给美国国务卿赫尔。

   第2次伦敦会议,于1935年12月9日在伦敦开幕,首先是各国代表发言。日本代表主张,废除或缩小主力舰、航空母舰和重型巡洋舰等攻击性舰种,制定世界各国共同的最大限度的拥有量,确立不威胁、不侵略的原则。

   会议于12月16日休会,1月6日复会。日本代表断定其提案被束之高阁,于1月15日作了最后说明,并在得到本国政府许可后,于1月16日正式宣布退出裁军会议。

   这样,限制海军军备的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都在1936年12月31日失效;从1937年1月开始,进入了无条约时代。当时日英美三国的舰艇吨位是,日本约70万吨,美国约80万吨,英国约100万吨。

          [建造“大和”号]

         决定退出裁军会议的日本海军,必须在造舰方面与美国展开竞赛。从造舰的周期、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看,日本最感困难的是提高战列舰对美国的比例。最后,因在军舰数量方面找不出与美国对抗的手段,因此决定采取加强单舰威力的对策,计划建造4艘巨型战列舰,其中2艘纳入“○三计划” [ 译者注:“○三计划”:自1927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日本海军多次进行大规模扩充,主要有:1927年“最新补充计划”,1931年“○一计划”,1934年“○二计划”,1937年“○三计划”,1939年“○四计划”,1940年“○临计划”,1941年“○急计划”和“○追计划”,1942年“○五计划”和“○改计划”,1943~1944年“○战计划”。“○三计划”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等67艘舰艇,排水量总计28万余吨。 ] 即1937年的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这2艘战列舰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日本海军为把这种战列舰建造成世界上最强的军舰,集中了海军特别是技术界的全部智慧,结果成功地建造了在综合战斗力方面堪称世界最优秀的战列舰。其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世界第一),装有460毫米主炮9门,是世界上最强的。另外,在防御力、航海性能和舾装等方面也是最好的。日本海军对这种战列舰的战斗力寄于极大的信赖,确信在无条约时代的对美决战中,“大和”号的主炮能压倒美国的主力舰。“大和”号就役前的经历大致如下:

   1936年7月20日,决定舰型。

   1937年8月21日,向吴港海军工厂下达造舰命令。

   1937年11月4日,举行动工仪式。

   1940年8月8日,下水命名式(命名为“大和”号)。

   1941年10月16日,正式试航。

   1941年10月30日,试航完毕。

   1941年12月7日,9门460毫米主炮齐射试验完毕。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16日,举行交舰仪式(首任舰长为高柳仪八)。

   1942年2月12日,充当联合舰队旗舰。

   1942年5月29日,参加中途岛海战。

   1942年8月29日,驶抵特鲁克岛,支援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

   顺便说一下,若把“大和”号同日本原有的最大的战列舰“长门”号相比,其差距十分明显。从外观看,与“大和”号相比,“长门”号简直象一艘轻巡洋舰。

   “大和”号长256米,宽36.9米,吃水10.4米,试航排水量为6,9100吨,主炮为三联装460毫米炮3座。

   “长门”号长213.5米,宽29米。吃水9.1米,试航排水量为34,342吨,主炮为双联装400毫米炮4座。

   另外,与“大和”号同一时期建造的美国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号装备有三联装400毫米46身倍的火炮3座,排水量为35,000吨,1943~1944年建成的曾参加过对日作战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装有三联装400毫米火炮3座,这些舰都远远不如“大和”号。

   然而“大和”号的建造,遭到了航空部门的强烈反对。许多人认为,1艘“大和”号的建造费能够制造1,000架飞机。

   如后面所述,从太平洋战争的结局看,“大和”号和“武藏”号在太平洋战争中以象征性的存在而告终。并且它被看成比一千架飞机还宝贵,由于它的存在使日本海军的战略长期固定在以“大和”号为中心的大舰巨炮主义上,这是使人后悔莫及的

        [确立潜艇的用法]

       进入无条约时代的日本海军,为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军备,从1937年起以6年跨年度经费,实施了第三次补充造舰计划(“○三计划”)。计划建造的潜艇如下:

   甲型2艘 (伊-9号和伊-10号)

   乙型6艘 (伊-15号、伊-17号、伊-19号、伊-21号、伊-23号和伊-25号)

   丙型5艘 (伊-16号、伊-18号、伊-20号、伊-22号和伊-24号)

   上述潜艇中,伊-16号于1940年3月13日建成,是最早建成的一艘潜艇,其余潜艇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相继建成。从1939年起,又制定和实施新的6年造舰计划(“○四计划”)。根据此计划,建造了下列潜艇:

   甲型1艘 (伊-11号)

   乙型14艘 (伊-26~伊-39号)

   海大型10艘 (伊-176~伊-185号)

   伊-26号潜艇在1941年11月6日建成,其余潜艇从开战后到1943年4月相继建成。

   甲型潜艇具有旗舰设备,载有侦察机,以16节的航速可航行16,000英里以上。乙型潜艇载有侦察机1架,丙型潜艇虽无侦察机但装有较多的水雷,这两种型号潜艇的续航力均为14,000英里以上。另外,三种型号的潜艇下潜所需时间都是50秒钟。

   这期间还进行了水下高速潜艇的试制工作。计划使其水上航速达18节,水下25节,排水量200吨,装有450毫米鱼雷发射管3具,首制艇暂称为第71号艇。后因构造复杂不易投入批量生产而停止了研制。

   这样到1941年底,日本就拥有潜艇65艘(97,900吨)。这与拥有109艘(111,000吨)潜艇的美国相比,虽然还差很远,但是超过了伦敦裁军会议时日本自己提出的潜艇拥有量(78,000吨)。

   另外关于潜艇的使用方法,日本海军首先确定的是在舰队决战中以潜艇攻击敌主力舰。由于潜艇战队司令官末次的严格要求,使这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时潜艇的续航距离尚短,难以深入到敌人基地附近遂行战斗任务,所以主要用来执行战术性的任务。

   但是,为了完成逐渐削弱敌舰队的任务,必须在敌舰队出击后对其跟踪,保持接触,并随时机动到敌舰队前方捕捉战机,对敌实施攻击。因而从1943年竣工的海大六型(伊-169号潜艇)到根据“○三计划”建造的甲乙丙三种潜艇,不仅续航距离远,而且与海大型潜艇一样,也能在水面快速航行。于是,日本海军赋予潜艇以新的战斗任务:监视、跟踪、保持接触、逐渐削弱敌舰队及参加对敌舰队决战等任务。这些都被吸收进联合舰队作战条令,作了详细的规定。

   遂行监视任务的潜艇,由于巡逻、往返和休整,所以必须三班倒。每一班须要3个潜艇战队(一个由潜艇战队旗舰和3个潜艇队组成,共有潜艇10艘),共需潜艇90艘。军备限制取消后,为对付美国的扩军计划,日本海军制定了“○五计划”和“○六计划”,建造了90艘大型潜艇。至此,潜艇百分之百地达到了“截击、削弱来袭之敌和协同进行舰队决战”的要求。

   然而在太平洋战争中,潜艇部队(先遣部队)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战果。主要原因是,上面所说的对潜艇的要求有不合理之处。直截了当地说,一是潜艇的性能在攻防两方面都不及水面舰艇,二是潜艇的天敌——敌人的飞机能随时出现在作战海区。

        [“零”式战斗机的诞生]

          [ 译者注:“零”式战斗机:即为1940年式(日本纪元2600年式)战斗机。 ]  1940年8月19日,“零”式战斗机战队首次在中国参战,接连取得巨大战果(对此下面还要叙述)。结果被评价为除可为轰炸机编队护航外,还可用作对敌航空兵进行攻击,为陷入困境的对在中国腹地的航空歼灭战找到了出路。

   日本海军航空兵于1941年8月底停止了在中国的作战,全部撤回国内,准备对美作战。如上所述,日本对美国作战的基本战略指导思想是实施逐渐削弱的截击战,重视在主力决战之前的航空歼灭战,因而对“零”式战斗机寄予很大期望。开战后,“零”式战斗机打得非常出色,而且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是日军的主力战斗机。

   “零”式战斗机是1937年10月作为12试(昭和12年开始试制)舰载机订购的,其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要求如下:

   (1)用途:作为掩护战斗机,要具有比敌轻型战斗机(担任空中格斗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更优秀的空战性能,作为截击机,要具备能够捕捉并摧毁敌攻击机的能力。

   (2)最高速度:当飞行高度4,000米时,时速为270海里。

   (3)爬高性能:3分30秒内可爬高至3,000米。

   (4)续航力;在通常情况下,为1.2~1.5小时,飞行高度为3,000米),携带副油箱时,在3,000米高度以巡航速度可飞行6小时以上。

   (5)起飞滑行距离:风速每秒12米时,在70米以内。

   (6)空战性能:不亚于96式 [ 译者注:96式舰载战斗机:即为1936年式(日本纪元2596年式)舰载战斗机。 ] 2号1型舰载战斗机。

   (7)机枪:20毫米机枪2挺,7.7毫米机枪2挺,装有98式射击轰炸瞄准仪。

   (8)航弹:过载时为60公斤或30公斤2枚。

   上述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但由于采用了日本当时研制的硬铝合金,成功地减轻了飞机重量,加之安装了性能优良的发动机,使该机的基本性能十分优秀。由于可携带副油箱,增大了续航距离,装备了20毫米机枪,使火力大大加强。此外空中格斗性能极好,而且易于操纵。

   但是机身强度还有不足之处。在试飞期间,由于中国战场急需,便于1940年7月进驻汉口基地,在现场继续进行试验。7月底开始装备部队,8月投入战斗,初战告捷,一举博得了声誉。

   由于机身强度不够,终于在空中发生了机身断裂的事故。为此曾一度限制飞行速度,后来采取了决定性的措施,开战前终于解决了全部难题。它和战列舰“大和”号一起,在太平洋战争中成为海军将士心中的支柱。

   对华作战

   [在华海军部队]

       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满洲事变,第二年1月又爆发了上海事变,接着1937年发生了七七芦沟桥事变。所有这些都是以陆军为主体的陆上作战,海军作战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规模也小。但也绝不是一切都交给陆军的。

   其参战的范围很广:航空战、封锁战、巷战、协助陆上作战等。其中尤以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活动最为活跃。另外,上海特别陆战队的作战不仅激起国民的情绪,同时也大大鼓舞了海军的士气。下面概略地介绍一下在华日海军部队的编制,然后扼要叙述其作战情况。

   1932年2月,在中国设置了第3舰队。该舰队由第1遣外舰队和第2战队、第1航空战队、第1驱逐舰战队和上海特别陆战队等组成,野村吉三郎中将任第3舰队司令长官,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对付上海事变。

   当发生“七七”事变,陆军在杭州湾登陆时,又新组建了支那方面舰队,作为一支随时在广阔海区遂行作战任务的部队。其主力是第4舰队和第3舰队(第3舰队中适于远洋作战的兵力划归第4舰队),司令长官由第3舰队司令长官谷川清中将兼任。

   1939年11月15日,支那方面舰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支那方面舰队的编成大致如下:

   支那方面舰队(司令长官及川古志郎大将)

   第1遣支舰队(中国中部),司令长官谷本马太郎中将,辖第11战队等。

   第2遣支舰队(中国北部),司令长官高须四郎中将,辖第15战队等。

   第3遣支舰队(中国南部),司令长官野村直邦中将,辖第12战队等。

   支那方面舰队直属队,辖第13战队和第2联合航空队等。

   这种编制基本上一直保持到太平洋战争结束。这里对陆战队作点说明。日军将乘舰兵组成的临时部队称为“陆战队”;而将其中常驻于某一地区、执行驻地及附近地区警备任务的部队,称为“特别陆战队”。后者于1932年首先配置在上海,叫上海特别陆战队。尔后,为增强上海及青岛方面的警备力量,在各镇守府也都配置了特别陆战队。

       [航空作战]

       在满洲和中国事变过程中,海军中最为活跃的力量是海军航空兵。当上海形势出现紧张的征兆时,水上飞机供应舰“能登吕”号就于1932年1月24日开到上海,随后,第1航空战队的“加贺”号和“凤翔”号也驶入扬子江。2月5日,“凤翔”号上的战斗机在上海真如镇上空与敌战斗机进行了空战,这是日本海军航空兵史上的首次空战。随后,第1航空战队又协同陆军进行了作战。

   中国事变一爆发,1937年8月,日第1联合航空队的木更津航空队和鹿屋航空队便分别进驻济州岛和台北。从8月14日起对上海附近的机场连续进行了约两个星期的猛烈轰炸,不久又轰炸了南京和南昌两城市,9月下旬对南京进行了压制作战。这就是日军空战史上有名的越海轰炸作战。

   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一支舰载机部队——第2联合航空队进驻南京机场。随后,第1联合航空队也到达南京基地,组成了联合空袭部队,着手准备发动新的攻势。

   1938年2月,对于在中国的航空作战达成如下协议:

  陆海军航空协议

  一、华北方面的航空作战任务主要由陆军担任。

  、华南方面的航空作战任务主要由海军担任。

  三、华中方面

    1、由陆海军航空兵协同歼灭敌航空兵。

    2、对陆海军作战直接进行支援的航空作战,分别由陆海军航空部队担任。

    3、在当前一段时间里预定使用以下兵力但视情况可以变动:

      陆军 侦察机2个中队(18架),战斗机2个中队(36架),轻型轰炸机2个中队(15架)。

      海军 舰载战斗机3队(36架),舰载攻击机1队(12架),中型攻击机2队(24架)。

    4、略

   从以上兵力也可看出,海军航空部队的兵力并不次于陆军。

   1939年5月徐州战役中,海军航空部队给予了全面的支援,始终掌握着这一地区的制空权。为支援这次战役,海军飞机出动了1,800架次,投掷炸弹900吨。另外,在1939年对中国各地的航空作战中,击落敌机确实的为241架,不确实的为17架;重创敌机确实的为285架,不确实的为35架。日本损失飞机71架。

   当时中国空军共有飞机350到400架,半数是苏制的,每月从国外可得到飞机60至80架。主要的空军基地是兰州、西安、汉口和南昌,此外在前方还有多个前进基地。

   在攻占汉口战役中,航空兵也进行了全面的空中支援。8月3日在汉口上空发生了激烈的空战,日军成功地夺取了制空权。

   接着从1940年5月到9月上旬,联合空袭部队以汉口为基地,协同陆军航空兵给予四川方面的敌机以沉重的打击。日军称这次航空作战为“百一号作战”。

   这次战斗中,“零”式战斗机首次出现在中国战场,开始发挥作用。这是应“百一号作战”的指挥官第1联合航空队司令官山口和第2联合航空队司令官大西的强烈要求投入战斗的。“零”式战队7月21日到达中国。在9月13日空袭重庆的战斗中,13架“零”式飞机与30架敌机交战,击落敌机27架。同年两次空袭成都也获得很大战果。“零”式飞机在其它空战中,也是所向无敌的。这样,便如前所述,打开了在中国腹地的航空歼灭战的僵局。

   1941年,海军航空兵将重点转到提高海上作战能力上,1月以岸基航空兵为主力组成了第11航空舰队,隶属于联合舰队。接着8月底停止了在中国的作战,全部撤回日本。

   如上所述,海军航空兵在中国打得十分出色,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12月1日),中国空军的第一线飞机仅剩下了战斗机和轰炸机各约50架。

       [封锁作战]

      日本海军在华作战中的另一个重要作战是封锁作战。这是为了切断外国对蒋政权的物资补给,在整个中国沿海开展的破坏中国海上交通线的战斗。

   封锁作战是从1937年8月25日以“破坏海上交通线作战”的名义开始的。主要是令我舰艇在海上巡逻检查,缉拿、扣留敌方船只等。起初取得了很大战绩。但是,由于担任这方面任务的舰艇太少,敌人可乘之机很多,收效渐渐减小。为此,除继续进行封锁外,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封锁部队的基地;

   2、占领敌赖以补给的主要港口;

   3、封锁敌用作补给基地的主要港口;

   4、禁止船舶出入特定的港口。

   1938年,上述第1、2两项作战任务开始付诸实施,除遂行海上作战任务外,还攻占了厦门、连云港、南澳岛和广东等要地。其中广东战役是为了切断香港补给线,援蒋物资的百分之八十都是经由这条补给线进入中国的。为达成此次作战任务,日军派遣大批陆海军进行了规模相当大的协同作战。

   参战陆军兵力为第21集团军(辖3个师团和1个飞行团),海军为第5舰队(辖第8、9、10战队,第2、5驱逐舰队,第1、2航空战队,第2根据地队,第14航空队和高雄航空队等)。

   海军兵力包括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约20艘,舰载机约150架,中型攻击机12架(另视战况增派联合航空队所属中型攻击机24架),水上侦察机16架。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为载有大批陆军的登陆运输船队护航,支援登陆作战,并协同陆军进攻广东。

   此次登陆作战经过2个多月的周密准备,编成了由106艘舰船组成的大型护航舰队。首批运输舰船在20余艘海军舰艇护航下,于10月9日从马公出发,11日黄昏进入泊地,次日3时30分开始登陆。

   8月下旬,日军飞机已在广东南雄将敌战斗机队歼灭,夺取了制空权。因此,日军在没有遇到多少抵抗的情况下就完成了登陆任务。尔后继续快速挺进,10月21日攻占广东全境,成功地切断了援蒋物资的补给线。

   1939年,日军对海南岛、汕头和南宁等地发起进攻,同时对福州、温州等沿海各港口实施封锁。封锁港口时,通过外交机构向第三国说明了危险物设置的位置。封锁的方法是把平底船沉入航道,或者根据情况布设水雷。

   虽然采取了上述措施,但是并没有取得多大封锁效果。1940年5月,新任支那方面舰队司令长官岛田中将视察了封锁情况后,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封锁。7月15日宣布,除禁止中国船舶在杭州湾、象山浦、三都澳和福州附近海区航行外,也禁止第三国船舶出入上述海区。

   到1941年,大本营为加强封锁,制定了所谓“C作战”计划。不仅从海上封锁对华援助的各要地,而且,陆海军协同攻占这些要地,以期彻底切断外国援华的补给线。

   “C作战”包括“C一号作战”(切断香港至韶关的补给线;“C二号作战”(切断雷州地区的补给线);“C三号作战”(切断汕尾地区的补给线);“C四号作战”(攻占福州);“C五号作战”(攻占甲子港)等。参战的海军部队主要是第2遣支舰队。此外,在实施“C四号作战”的同时,还进行了旨在切断浙东沿海补给线的所谓“F一作战”。

       [配合陆军作战]

      如前所述,1932年1月上海事变爆发时,上海特别陆战队仅以2,000人就抗击了第19路军3万人的攻击,尤其是从2月3日到陆军增援部队到来前的3天中,经受了敌人的猛烈攻势,守住了上海,受到称赞。

   中国事变发生后,为增强上海及青岛方面的警备力量,各镇守府所属特别陆战队逐渐调到中国战区。以海军兵力为主相继进行了上海相持战、长江溯江作战以及厦门作战(由横须贺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吴镇守府第3特别陆战队和佐世保镇守府第7特别陆战队组成的第2联合特别陆战队)、汕头作战(佐世保第9特别陆战队)、由南岛作战(第2联合特别陆战队)和海南岛作战(代号为Z作战;横须贺第4特别陆战队和佐世保第8特别陆战队,共2,450名)等。

   长江溯江作战始于1938年,这是为了与陆军8月底发动的汉口战役相呼应,以打开长江航道并确保其安全。

   此次作战的主力是长江部队,它是作战开始前夕,由支那方面舰队(包括大本营增援的部队)组成的。所属兵力为第11战队司令官近藤少将率领的炮舰等12艘、鱼雷艇8艘、扫雷艇8艘和特别陆战队(吴镇守府第4、第5特别陆战队)。溯江作战部队的舰只载运陆军,于6月7日从南京出发,经由安庆,7月26日占领九江等地。由此转而进攻汉口,10月26日进入汉口港。

   陆战队除遂行上述作战任务外,还是扫荡战中的主力。所谓扫荡战就是根据形势,对出没于沿岸重要地区之敌随时进行讨伐。在华作战期间,这种扫荡战一直未间断过,规模大小不等,共达数千次之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海军在中国方面的作战降为次要地位,兵力一减再减,未发动大规模作战。虽在1944年进行了打通大陆的大规模作战,但中期以后,美国在华空军急剧增加,美国潜艇在中国沿海也活动频繁,因此保护海上交通线成了日军的棘手问题。1945年后为了防备美军进攻中国,又忙于备战,就这样,迎来了战争的结束。唯有在中国战区,日军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对美截击战略

   [第三次修改帝国国防方针]

      明治初年日本视俄国为假想敌国,但从1883年(明治15年)朝鲜兵变到日清战争,清国成了日本的假想敌国。日俄战争后,再次把俄国视为假想敌国,这在1912年(明治44年)4月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中明确地记载着。1919年(大正7年)第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仍将俄国视为假想敌国,但到1934年(大正12年)1月第二次修改国防方针时,则把美国列为假想敌国。

   尔后发生了满洲事变,日苏关系再度紧张起来。与此同时,1934年日本宣布退出华盛顿条约,1936年底进入了无军备限制的时代,于是日统帅部便着手修改帝国国防方针。1936年6月决定对帝国国防方针进行第三次修改,此后再未进行修改。因此,太平洋战争是根据第三次修改后的帝国国防方针进行的。其要点如下:

  帝国国防方针

  第一、帝国国防的本义是根据建国以来之皇谟,始终以大义为本,不断增强国威,保障国利民福之增进。

  第二、帝国国防方针是根据帝国国防的本义,充实国力,建立起名符其实的稳定东亚的武装力量,而且外交也要与此相适应,以此确保国家之发展,一旦有事则先机制敌,迅速达成战争之目的。

  然而鉴于帝国国情,竭力加强战争初期之作战能力至关重要。当然,未来战争也有发展成为长期战争之可能,因而必须有经受得住这种长期战争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第三、鉴于帝国国防之宗旨,帝国将与我发生冲突可能性大、且拥有强大国力和武装力量的美国及俄国作为主要对手,并要防备中国和英国。

  为此,帝国国防所需兵力,要能满足帝国国防方针之需要,以控制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

   在决定国防方针时,最大的争论点是假想敌国的排列顺序问题。海军认为“俄国和美国没有什么区别”,而陆军则坚持将美国排在第一位。

  [附件]帝国国防方针所需之兵力

  陆军

  一、战争初期所需兵力,大致为50个主力师,其急需实现的主要项目是:

    1、航空兵首先需要140个中队,而且将来还要迅速加以扩充。

    2、驻满洲的兵力,平时至少保持6个满员骨干师。

    3、常设师为20个。

  二、随着战争的发展,需另外扩充兵力。

  三、以上兵力将来可酌情增减。

  海军

  一、负责外线作战的部队以下述兵力为基干,并给它配各适当的辅助兵力:

    主力舰   12艘

    航空母舰  10艘

    巡洋舰   28艘

    驱逐舰战队  6个(旗舰6艘、驱逐舰96艘)

    潜艇战队   7个(旗舰7艘、潜艇70艘)

  二、内线作战部队,除航空兵和超龄舰只外,还需建造必要数量的新舰加以充实。

  三、担任外线作战任务的基干兵力,由65个岸基航空兵队组成。

  四、担任外线作战任务的舰艇,主力舰舰龄为26年以内,航空母舰及巡洋舰为20年以内,驱逐舰为16年以内,潜艇为13年以内。

  有新舰取代超过上述舰龄的舰艇后,超龄舰艇用作外线作战部队的辅助兵力,或编入内线部队。

  五、上述兵力作为今后10年间的拥有目标,但将来可根据形势作适当修订。

   决定上述兵力的基本想法是,以“确保对美一国作战有必胜的把握”。当时日本的判断是,美海军将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因而将最重视主力舰,其次是努力保持航空母舰的优势。

  帝国用兵纲领

  第一 总体(略)

  第二 以俄国为敌时(略)

  第三 以美国为敌时的作战要领是:

  战争初期的目标是,消灭美国远东兵力,摧毁其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其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主力。

  为此,海军要在战争初期迅速消灭远东的敌舰队;在控制东洋方面的同时,与陆军协同夺取吕宋岛与其附近要地,并袭击瓦胡岛敌海军基地;当敌舰队主力向东洋驶来时,伺机将其歼灭。

  陆军协同海军夺取吕宋岛及其附近要地,并协同海军占领瓦胡岛。

  在歼灭敌舰队主力后,陆海军的作战方案临时决定。

  第四(以下略)。

   1936年5月13日,天皇召见闲院宫(参谋总长)、伏见宫(军令部总长)和梨本宫3位元帅,对上述国防方针进行了垂询。对此,伏见宫明确表示对同英美交战不必担心,并奉答如下:“英美正在以大力建造主力舰为中心大肆扩充军备,虽然我国不能一一与之相对应,但在质量不受限制的将来,帝国将以自己有传统特长的军备即在主力舰上装备巨炮和高速鱼雷,使敌现有兵力无法对付。因此,不必为敌之兵力过分担忧”。

   [1940年度作战计划]

       日本陆海军自1913年(大正2年)以来,每年协商制定一次“年度作战计划”(从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以便在万一与假想敌国开战时,好按该作战计划作战。计划经天皇批准后保持一年。这是按用兵纲领中的最后一段规定执行的,即“帝国陆海军,根据本纲领每年制定一次作战计划,由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磋商提出方案,奏请天皇批准。”

   军令部长伏见宫在回答天皇垂询时曾说,“对海军可以放心”。那么,当时海军的具体作战计划是什么呢?这里仅引用战史丛书《大本营海军部·联合舰队》关于“1940年度帝国海军作战计划”中与太平洋战争有直接关系的一节(美英法中之战)加以介绍。

   据该战史丛书称,作为太平洋作战计划基础的1941年(昭和16年)度作战计划,已经下落不明,1940年度计划是现在可以找到的最后一份作战计划,现引用如下:

   第一阶段作战

  一、战争初期的兵力部署标准:

  1、南中国海和吕宋岛海区:部署以第2舰队和第3舰队为骨干的海军部队。

  2、香港及中国南部沿海海区:部署以第2遣支舰队为骨干的海军部队。

  3、南洋群岛海区:部署以第4舰队为骨干的海军部队。

  4、夏威夷及美国太平洋沿岸海区:部署以第6舰队为骨干的海军部队。

  5、印度洋方面:部署联合舰队的部分兵力。

  6、日本以东海区:部署以第5舰队为骨干的海军部队。

  7、日本近海:部署联合舰队主力。

  8、长江及中国北部沿海海区:部署支那方面舰队(第2遣支舰队除外)。

  、第一阶段作战方针:

  1、战争初期迅速歼灭在东洋之敌,夺取制海权,协同陆军攻占香港和吕宋岛及其附近要地,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并尽可能夺取其南部要地。

  另外,战争一开始,要在陆军的协同下争取关岛。

  尔后,如情况许可,还要占领英属婆罗洲 [ 译者注:婆罗洲:即加里曼丹岛之旧称。 ] 、马来等要地。并夺取斯加坡。

  2、侦察敌舰队,特别是美国主力舰队的动向,尽力削弱敌海上力量,重点破坏印度洋上的敌海上交通线。

   第二阶段作战

  、第二阶段作战的兵力部署:

  完成第一阶段作战后,除迅速将以第2舰队为骨干的部队撤回日本近海进行战备休整外保持第一阶段作战的兵力部署。

  二、第二阶段作战方针:

  各部队除遂行既定作战任务外,还要配合联合舰队主力作战。

  联合舰队主力部队待敌舰队主力进入东洋海区后加以歼灭。这时,要尽可能争取将英美两国舰队各个歼灭。

   1940年度的陆军作战计划规定:参加香港作战的陆军兵力,是第21集团军的约1个师;参加法属印度支那作战的陆军兵力,是第16集团军的约2个师,参加英属婆罗洲作战的陆军兵力,是约4个大队;参加马来和新加坡作战的陆军兵力,是第15集团军的约2个师。

        [截击战略]

       上面曾提到,“部署在日本近海的联合舰队的主力,与上述各部队相配合,在东洋截击歼灭敌主力舰队”。这一截击战略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作战指导思想上的呢?

   所谓截击战略,是原封不动地把在日本海截击并歼灭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东乡战略应用于对美作战。这个战略是在考虑到敌人由太平洋彼岸远渡重洋来袭的地理条件及日俄战争后进攻性武器发展的情况下制定的系统的对美基本战略。

   首先,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的海上决战战场。为使交战时双方兵力大致相等,在敌航海途中要尽量削弱其力量。将胜败的关键放在主力舰的炮战上,重视造成有力的战术态势和各部队的协同。为达成上述作战目的,特别强调以下作战方针:

  1、为尽早获取我舰队进行截击部署和展开所必需的情报,派潜艇部队和岸基航空兵实施远程侦察,并派遣渔船进行监视。

  2、潜艇部队在来袭之敌航行途中,捕捉有利战机加以攻击,以逐渐削弱敌舰队;由巡洋舰战队和水雷部队组成的夜战部队要实施夜战尤其是水雷部队要逼近实施鱼雷攻击,以配合主力舰队决战。

  3、为迎接主力决战,对航空兵攻击敌航空母舰,夺取制空权作战及主力舰本身的炮击要实施指导,特别是在最大射程附近要先敌开火。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就是根据这个作战构想拼命进行单兵和综合训练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年度作战计划中,将截击决战作为第二阶段作战,而将占领南方要地作为第一阶段作战,是违背公认的战史教训的,即在敌主力舰队健在的情况下,实施海上输送陆军部队是极其危险的。

        [新军备计划论]

       上述对美基本战略成立的前提是日美舰队一定能进行决战,并能在决战中消灭美国舰队。如前所述,这是30年前的对马海战作战计划的翻版。然而,把截击急忙赶赴海参崴的波罗的海舰队与截击隔着辽阔无垠的太平洋而来的美国舰队看成一个类型是错误的。而且没有看到已经难有机会象昔日那样进行以主力舰为中心的舰队决战,没有看到海军战略已发展到新的阶段,思想落后于时代。

   这在当时已被航空部门中的有识之士指出。1941年7月,当时的航空本部部长井上成美中将(后晋升为大将),从广泛的角度综合写出了“新军备计划论”,提交及川海相。现从高吉所著《我的太平洋战争观》一书中引用其要点如下:

  1、在飞机发达的今天,在今后的战争中,主力舰队之间的决战绝不会发生。

  2、没有必要建造耗资巨大的战列舰。不管敌主力舰有多少,只要拥有足够的航空兵,就能统统将其击沉。

  3、海军航空兵的岸上基地是不沉的航空母舰。航空母舰虽然机动性能好,便于海上活动,但是非常脆弱,因此,海军航空兵的主力应是岸基航空兵。

  4、在对美作战中,陆上基地是国家防御兵力的主力,而散布于太平洋上的岛屿则是天赐之宝,非常重要。

  5、可以断言,对这些基地的争夺将是日美的主要作战。换句话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将是主要作战。

  6、有鉴于此,保持基地的战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首先必项迅速使基地要塞化。

  7、因此,必须充实和加强岸基航空兵力。为此应牺牲一些战列舰和巡洋舰。

  8、其次,为了日本的生存和继续作战,确保海上交通线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第二位重要的事情是充实海上护航兵力。

  9、潜艇既可用于基地防御,也可用于保护海上交通线和攻击敌舰船,因而应是第三位充实的力量。

   上述意见确属远见卓识,实际上已预见到开战后战局的推移和发展。但是没有被军令部采纳。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