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与大本营·第六
作者:森松俊夫 ·日本
出自————《日军大本营》
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节 战前的计划与准备
大本营政府联席座谈会
欧洲大战的爆发似乎使人感到解决日中战争的好机会到了。但并未立即促使时局好转,而是越发令人感到前途坎坷。昭和十五年(一九四零年)七月二十二日,在人们期待改革内外体制和果断处理时局的情况下,组 成了第二次近卫内阁。
对于同日中战争有关的重要国策即战争指导问题,近卫内阁认为必须同陆海军统帅部密切协调,七月二十八日,恢复了皇宫内的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开始执行划时代的新政策。
此时,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提出:“应时常召开联络会议,以便保持政略和战略之一致”。陆海军统帅部副总长也基本表示同意。但对政治不断地干预统帅问题保持警惕,因而经常召开联络会议的想法当时并未实现。
十一月二十六日,根据统帅部方面的要求,决定在大本营和政府间设置“联席座谈会”。组成人员,暂确定政府方面为首相和陆、海、外三相,大本营方面为两统帅部总长和副总长,内阁书记长及陆海军省两军务局长以干事的身份出席。
“联席座谈会”设置的宗旨是,“本座谈会与历来的联席会议有若干不同之处,每周星期四将在首相官邸例行地举行简单的政府和统帅部联席座谈会,统帅部不列席‘四相会议’。本会议所决定的事项,比内阁会议所作的决定更有效力,在战争指导上可作为日本的国策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本会议设置后,过去不请求天皇莅临而在皇宫内举行的联席会议将自然减少,政府和统帅部协商决定的重要国策,将在天皇出席的联席会议即御前会议和本联席座谈会上作出决定。这一决定事项是否上奏声均在同一次会议上决定。”
该座谈会的宗旨虽然如上所述,但实际上它代替了过去联席会议的职能,通过它的活动,实施了尔后的战争指导。
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的恢复 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六月,面临爆发德苏战争的非常事态,大本营机构改革便提到议程上。于是提出了一种方案:使陆海军统帅作到集中统一,让首相以及特定的国务大臣参加大本营,将大本营强化为国务和统帅相统一的机构。但是,统帅部反对首相以及国务大臣参加大本营。
当时大本营虽设在皇宫内,但大本营陆海军部却分别在参谋部和军令部办公,因而称为宫内大本营也是有名无实的。于是在七月九日提出一项改革措施,要求今后陆海军两统帅部总长率特定参谋和副官,只在每天上午在皇宫内办公。这项措施对于沟通双方的思想大有裨益,但实际上大本营陆海军部内的事务处理反而受到了影响,因而没有坚持下去。
在进行上述改革的同时,还提出一种方案,即撤销大本营政府联席座谈会,在宫内大本营召开例行的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这一方案得到通过,七月十八日,第三次近卫内阁刚成立,便于二十一日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第一次碰头协商,并达成了协议。即今后每周星期四在宫内大本营召开联席会议,此外在星期一、三、四召开“大本营政府情报交换会”。出席会议者有杉山元、永野修身两位总长、近卫文麿首相、丰田贞次郎外相、东条英机陆相、乃川古志郎海相、平沼骐一郎国务相、铃木贞一国务相兼企划院总裁,此外,富田健治内阁书记长和武藤章、冈敬纯两位军务局长以干事身份参加会议。情报交换会除上述人员外,还有参谋部第二部长、军令部第三部长以及外务省有关局长们出席,公布和介绍情报。
这种形式的联席会议,在以后的太平洋战争期间仍长期坚持举行。联席会议的议案,根据需要,由政府或大本营随时提出。大本营提出的议案总是统一大本营陆海军部的意见,并经陆海军大臣同意的,称为陆海军统帅部和陆海军省的共同提案。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必须由事务人员各自阐明其上司的意图,经长期热烈的争论才能取得这样的一致意见。争论结果达成一项目的各异的妥协案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由此可见,日本的战争指导,其实际情况是在陆军、海军与政府协商后达成妥协的原则下实施的。因而往往缺乏思想上的统一和政策的果断性及一贯性。明治宪法的原则是,由天皇亲自发挥这种集中统一的作用,但这一点本来是很难做到的,在明治、大正时代,是在干练的元老的辅佐下发挥其集中统一作用的。但到昭和时代,机构、制度、权限固定而刻板,能比得上明治时期元老的辅佐者也很少,天皇也未行使权力进行协调。
天皇待各辅佐机关相互间达成协议之后再命令付诸实施,尤其在陆海军间的统帅、军政两方面发生分歧时,双方不取得一致意见就不发布命令。但在此期间,当国务大臣和统帅部长上奏时,天皇经常通过垂询、听取回奏加以鼓励、提请注意、给予暗示和启发等,间接提出他的想法。这样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化力,实际上,上奏者都是为实现天皇的意图而苦思焦虑。
但是,对一旦在内阁会议和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上达成协议作出决定的国策方案等,天皇从未命令更改过。
乘机南进
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五月,德国在西部战线发起了攻势,很快迫使荷兰、比利时、法国的军队投降。欧洲战局的急转直下给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及共他南方地区带来了政治性的巨大变化,由此也联系到要解决日中战争的问题,日本朝野的注意力便自然集中到南方。美英对这些地区也虎视眈眈。
近卫内阁刚刚成立就于七月二十六日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了《基本国策纲要》。它是以建成国防国家体制为目标、以对内政策为重点的国策。接着在七月二十七日,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决定了《世界形势的变化及时局处理纲要》。这些新政策的制定,对于从日中战争向太平洋战争发展,确实成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时局处理纲要中规定:“在迅速解决日中战争的同时,尤其要努力促使国内外形势好转,抓住有利时机解决南方问题。”为此,要加强同德、意的政治联合,调整对苏邦交,强化国内战时态势,加强战备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新政策规定对南方地区诉诸武力,而且还预期把英国作为战争的对手。这种设想,对于过去一心准备对中国作战和对苏防御的陆军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
上述时局处理纲要是大本营陆海军部提出的,但由于陆海军大臣列席大本营会议,并事先表示同意,因而,实际上它是陆海军的提案。军方对于国防政策的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时局处理纲要规定的具体政策中主要是签订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签订日华基本条约。
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年)日德防共协定签订以来,日德联合的倾向,作为以陆军为首的朝野中的潜在力量,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也有人反对这种倾向,因而长期悬而未决。此次不同于以苏联作为对象,而主要是以美国为对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力图扩大成日、德、意、苏四国同盟。海军过去连把同盟的对象扩大到英、法都要坚决反对,但这个时候也表示同意了。
九月十九日的御前会议,在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讨论之后,决定了日本关于签订条约的态度(九月二十七日签订三国条约)。
九月二十三日,陆海军协同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这是为解决日中战争而建立对中国作战的基地,以及以加强切断中国补给交通线的作战为目的的。原计划和平进驻,但由于中央缺乏控制能力以及大本营派遣参谋和现地部队参谋独断专行等原因,致使这一行动发展为武力占领,而且现地陆海军也缺乏密切协同,产生了种种分歧。
美国对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和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立即作出了反应。九月二十二日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碎铁和钢铁,英国也宣告恢复援助中国的缅甸补给线。
十一月十三日,御前会议决定了《日华基本条约》和《日中战争处理纲要》。据此,进行了最后的和平工作,但未成功,因而,于十一月三十日承认以汪兆铭为首的新国民政府,缔结了《日华基本条约》。这样,在中国便逐渐转入了长期大规模持久战,并为适应南方形势的发展而努力使国策保持灵活性。
海军于十一月开始了出兵准备。所谓出兵准备,是指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以及为保障其战时的行动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分为两步:在年度战时编制实施之前进行的必要的准备工作为第一步,尔后的准备工作为第二步。
海军一直为取得物资和预算而感到苦恼,第一步准备工作从八月份开始部分付诸实施,十一月十五日正式发布命令进入准备,第二步准备工作自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八月起,部分付诸实施,同年别十一月五日正式发布命令。
南进政策的推行 此后的欧洲战局,除德英进行的空战和潜艇战之外,均较平静。日本所关心的是取得荷属东印度的石油和向泰国、法属印度支那扩张势力。
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大本营政府座谈会决定了《对法属印度支那、泰国的政策纲要》,确定了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同法属印度支那、泰国密切联合的关系。为此决定,施加必要的压力,不得已时对法属印度支那行使武力。本纲要于二月一日由两位总长和首相联名上奏,得到批准。这个时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基础已经作为国策而奠定下来。此后,大本营陆海军部在注视欧洲战局发展的同时,考虑到为解决包括荷属东印度在内的南方问题而可能需要使用武力的情况,又研究了实行的措施。
四月十三日,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这是根据松冈洋右外相的设想,企图以日、德、意、苏四国合作为背景,使之有利于调整对美邦交而埋下的伏笔。
四月十六日起,日美通过正式的外交途径开始谈判。日本政府和大本营对这次谈判寄予极大的关心。
此期间,南方形势在恶化。去年九月以来同荷属东印度进行的经济谈判搁浅,六月中止谈判。美、英、荷致力于加强南方各地区的战备工作,对日本加重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为此,大本营决心进驻部分兵力,以便把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六月中旬,大本营政府座谈会经数次讨论之后,六月二十五日,决心不辞对美、英一战,决定了《关于加紧推行南方政策的方案》,两位总长和首相联名上奏,得到批准。
与法属印度支那的现地谈判,于七月二十四日达成协议,二十八日,日本陆海军开始和平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日法关于法属印度支那防卫问题的谈判,二十九日达成协议。美国了解到这次谈判的情况之后,于二十五日宣布对日冻结资产,英、荷也立即仿效。八月一日美国决定全面禁止对日输出石油。日本最感到可怕的事态终于发生了。
德苏战争爆发后的新国策 六月二十二日德苏战争爆发,对日本政府和大本营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此之前的六月六日,获得德苏爆发战争情报的陆军,对于武力南进、与美英协商的同时解决北方问题、促进现状发展等三个方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会议基本倾向于“准备态势”案,这一方案既未决定北进,也未决定南进。陆军省对于武力解决北方问题持消极态度,海军也有想遏制陆军以武力解决北方问题的企图。
六月下旬,接连召开大本营政府座谈会,围绕对苏开战问题进行了争论,并决定了《形势的发展及帝国国策纲要》。纲要中规定的方针是:“帝国仍要致力于解决日中战争问题,并为奠定生存自卫的基础,加快南进步伐,还应视形势的变化,解决北方问题。”
七月二日召开御前会议,政府和大本营首脑及枢密院议长山席会议,会上批准了上述纲要。
“加快南进步伐”,是对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重新肯定。此外,为“解决北方问题”做准备,大本营企图进行大规模的对苏作战准备,陆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动员和集中。此举使用了一个秘密代号,叫“关东军特种演习”,简称“关特演”。
除动员了关东军和朝鲜派遣军之外,还动员了驻内地的必要的部队,增派给关东军。关东军的总兵力因此而倍增,总计人员约八十万、马匹约十四万匹,飞机约六百架。
对北方的武力行动,确定在远东苏军西运参加德苏战争,时机成熟之后再开始。因而,我方之决断完全取决于德苏战争如何发展。但是,由于西运的远东苏军人数很少,又受季节的限制,大本营遂于八月九日放弃了年度内解决北方问题的企图,采取了一心转向南方的方针。
御前会议——不惜一战 第三次近卫内阁干七月十八日组成,丰田贞次郎接替了松冈洋右的外相职务,企图以此取得日美谈判的进展。八月七日,首相建议举行日美巨头会谈,并对此寄予很大希望。九月三日,由于美方拒绝而未果。大本营陆海军部也为如何打开局面而苦恼。历来多由陆军方面提出国策方案,然而陆军方面却认为,需要对美国定下重大决心的国策,海军应起主导作用,因而不轻易发表意见。
八月十六日海军方面提出的提案主张,“以十月下旬为期限,战争准备和外交活动同时并举,到十月中旬还达不成外交协议就动用武力。”自春季以来陆海军就抱定这样一种基本态度:在美、英、荷禁止出口而威胁日本的生存,又无法打开这种局面时就行使武力。此后,以海军的这一方案为基础,陆海军进行了讨论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将下述的《帝国国策遂行要领》提交九月三日的联络会议讨论。
一、帝国为保障生存自卫,在不辞与美(英、荷)一战的决心指导下,到十月下旬基本完成战争准备。
二、帝国在实施战争准备的同时,对美、英采取一切外交手段,力求帝国之要求得以贯彻(以下略)。
三、至十月上旬,通过上述外交谈判仍达不成贯彻我之要求的目标时,立即决定对美(英、荷)开战。
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这一重大国策,仅在一天的联络会议上便作出了决定。但是,“不辞一战的决心”,只不过是表达坚强意志的修辞而已,对“达不成目标时”中的“目标”,其判断则因人而异,因此与真正的国家意志的决定相差甚远。
四日召开内阁会议后,五日首相将议案秘密上奏。于是天皇召见陆海军两统帅部总长,强烈希望“战争准备和外交工作不要同时并举,要以外交工作为主。”天皇还对战争的估计表示极大的不安,特别告诫松山参谋总长不要太乐观。
九月六日召开御前会议,除原来的出席者外,田边治通内相和小仓正恒藏相也出席了会议。会上,总理、军令部总长、参谋总长、企划院总裁陈述了看法,接着原嘉道枢密院议长提出质疑,质问大本营和政府的信念是什么。最后天皇读了明治天皇的和歌 [ 译者注:日本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 ] ,强调爱好和平的精神,会议宣告结束。在进入昭和时代以后的御前会议上天皇的发言是破例的。
以后政府专心致力于日美谈判,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未见任何进展。另一方面,陆海军也在努力促进战备的加强和作战准备。大本营鉴于各方面的情况,决定十一月十五日之前发起南方作战,并在九月二十五日的联络会议上要求政府在“十月十五日”之前作出“和或战的决定”。为了真正地促进战争准备,需要有决定和或战的国家意志。
但是,在决定和或战的问题上,政府首脑并没有那么容易地取得一致意见。丰田外相主张继续谈判,海相主张责成首相处理,东条陆相则反对美国的提案条件,近卫首相难以作出决断。由于内阁不统一,近卫内阁遂于十月十六日总辞职。
御前会议——决心开战 十月十八日,东条内阁组成。东条英机中将晋升为陆军上将,并保留现役担任首相。为谋求政略和战略的一致,他还兼任陆军大臣,自然是参加大本营的成员。
东条内阁秉承天皇关于九月六日决定的《帝国国策要领》应另作考虑的意旨,二十三日起步连日对今后的国策遂行要领进行了重新研究,十一月二日提出一个成熟方案。新的《帝国国策逐行要领》内容如下。
一、帝国为打开当前的危局,保障生存自卫,建立大东哑新秩序,现在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发动武力进攻的时机定为十二月上句,陆海军要完成作战准备;
(二)与美谈判,按附件规定实施;
(三)加强与德、意的合作;
(四)在武力进攻之前,在军事上与泰国建立密切的关系。
二、与美谈判如能在十二月一日零时前达成协议,即停止行使武力。
(附件 与美谈判要领的甲案、乙案略)
二日,首相和陆海军两统帅部总长联名上奏联络会议讨论的经过和结论。四日,召开有天皇出席的陆海军联合的军事参议院参议会(十九人出席),天皇对《帝国国策遂行要领中关于国防用兵的决定》提出咨询。闲院宫元帅为议长,他回奏说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通过的。这本不属于军事参议院所要处理的问题,但鉴于局势的严重性,从需要全体军事首脑齐心协力来推行这些措施考虑,由东条首相督促召开的。五日,召开了御前会议,《帝国国策遂行要领》按原方案通过。
其后,日美谈判按甲、乙两种方案进行。但美国态度强硬,十一月二十六日提出了《赫尔备忘录》 [ 译者注:赫尔:当时的美国国务卿。 ] ,内容包括要日本立即从中国、法属印度支那撤军,除蒋介石政权外不承认其他中国政权,三国同盟实质上无效等。因而,一切便成了定局。二十九日,应天皇的要求,在皇宫内召开了政府和重臣(担任过首相者)的恳谈会。重臣们表示,同意政府的开战决心也是不得已的。十二门一日,召开御前会议,终于作出了开战的决定。政府方面特意让全体内阁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
战争指导计划
九月以来,大本营致力于研究和制定对美、英、荷战争的计划,但作为总合计划来不及提交联络会议讨论,各部分内容是单独地逐次决定的。
战争的目的,如《帝国国策遂行要领》中所规定,是为了保障日本的生存自卫,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两个目的中的重点是生存自卫,建立新秩序是产生于作战之后的从属性成果,两者具有表里关系。但是,在领导者中间,思想也未必都统一,天皇和海军强调生存自卫,而政府和陆军则倾向于更重视建立新秩序,特别是战争爆发后,当战局有利时往往强调新秩序的建立。
作为基本战略,武力进攻的范围和进攻顺序是个重要问题。攻占南方资源丰富地区,准备战争发展为长期持久战,在政略和战略上立于长期不败之地,是其主要着眼点。因而,考虑到战略和经济等方面的需要,把进攻范围定为缅甸、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婆罗洲、菲律宾、关岛、威克岛、拉包尔、香港等地区。进攻顺序,海军主张从菲律宾方向向右转向南方,陆军主张从马来亚方向绕向左方的方案。最后决定从菲律宾和马来亚两个方向取得战争初期的突然性效果,并从两个方向同时向爪哇推进。
开战时机,主要考虑油料补给上的需要和统帅部作战上的要求而决定的。就是说,到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三月以后,油料的储备量将会大大减少,日美军备的比例将更加悬殊,美、英、荷共同防御关系将得到加强,因而开战时机尽量提前是有利的。另外,如果苏联参加对日战争,为避免两线作战,要在不适于北方作战的冬季结束南方作战;进攻珍珠港时的海上状况,在马来亚实施登陆作战时,其近海的风浪状况,从季节上看,一、二月并不适宜,鉴于上述种种理由,按照统帅部主张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战略上先机制敌效果的企图,把开战时机选在十二月上旬。
国家的物力特别是对舰船损失的预测和石油需求的估计,是决定和或战的重要问题,对比早就进行过研究,但得出的结论是,如果通过战争获得和利用南方资源,则前途是光明的。
对于作战的估计,大本营相信,即使不能必胜,也有可能不败。
陆军认为,对南方的初期作战虽有相当的困难,但有必定成功的可能。尔后再有海军对海上交通线的保护,就有可能确保所需要的地域。海军遂行初期作战和在现有兵力对比的情况下实施截击作战,有胜利的可能。如果初期作战得以正确实施,就可能确保西南太平洋上的战略要点,确立适应长期战争的态势中对美作战必须有在无法以武力战胜敌人时转为长期战争的思想准备。估计,如果转为长期战争.战局要看我是否能适当保持与美国的军备扩张相应的海军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有形无形的各种因素的国家总能力和世界形势。
但是,预计初期作战用五个月的时间能完成对大部分南方重要地区的占领,从而使作战告一段落。
十一月十五日,联络会议决定了促使战争终结的腹案。这一腹案企图把战争的终结寄托于美国续战意志的丧失上。要摧毁美国的续战意志,只能是适时诱歼美海军主力,使之丧失战斗意志,而不是通过日本直接对美国施加积极的降伏手段来实现。就是说要依靠间接的方法,让美国自己罢手。其中包括:(一)在西太平洋确立长期不败之态势;(二)采取积极措施促使中国国民政府投降;(三)与德、意合作促使英国投降。
大本营的作战计划
自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底起,陆海军两统帅部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地致力于作战计划的制定,到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八月已基本完成。尔后进行了图上作业,经最后研究确定下来,两总长于十一月三日和五日,联名上奏,五日得到批准。十一月十五日,陆海军统帅部还在天皇面前进行了兵棋演习,介绍了南方作战计划。陆海军大臣也在场。
大本营陆军部的作战计划是以南方作战为主体的,目的是“消灭美国、英国其次是荷属东印度在东亚的主要基地,占领并确保南方重要地域”,它由被列为大本营的基本计划和据此而拟定的作战军队的作战计划组成。
大本营海军部按以下方针制定了作战计划:“迅速歼灭东洋的敌舰队和航空兵力,占领和确保南方的重要地域,确立长期不败之态势,此期间如敌舰队来袭,实施截击并予以歼灭,以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此外,是否实施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主张的夏威夷作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这一作战列入本计划是在九月末。
陆海军协同的重要问题,由大本营的《陆海军中央协定》所规定。它相当于联合作战计划,可以说是陆海军共同的作战计划。这一协定是在制定上述陆海军作战计划的同时拟定的,它包括《南方作战陆海军中央协定》和根据这一协定拟定的《南方作战陆海军航空中央协定》。陆海军各作战部队根据这一中央协定,再分别与协同的另一方制定更详细具体的《陆海军现地协定》,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本营
南方进攻作战的成功 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拂晓,与空袭夏威夷相呼应,果敢地发起了菲律宾航空歼灭战和马来半岛的奇袭登陆作战。进攻作战在各个方向上都比较顺利。
随着进攻作战的进展,大本营和政府逐次采取了相应的政略和战略措施,根据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二月四日联络会议的决定,对于今后的战争指导,特研究多方面的各种方略。
由于初期作战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大本营陆海军部作出了如下形势判断:“为进行长期战争,过去一直估计要采取防守的战略态势,而现在却是转入进攻战略态势的极好时机。”然而一旦对今后的作战进行具体研究,陆海军之间在战略思想上便发生了很大分歧。
海军的思想是实施连续决战,即对澳大利亚、夏威夷、印度等外围重要地区,尽量在作战中逐次攻占,并通过此时双方发生的舰队决战击溃敌人,始终压制敌海军,使之不能发动进攻。陆军方面认为,既然攻占了预定范围内的地区,就应计划实施与国力特别是与战争能力相适应的切实可靠的战略持久战,歼灭进攻之敌,达成持久目的,这是开战时决定的战争和作战指导的基本方针,不应轻易改变。
由此可见,在战争期间,从微观的局部地区的作战到宏观的战争指导,陆海军战略思想经常发生分歧,并为解决这些分歧而感到棘手。这种思想上的分歧,大概因地面作战和海上作战性质上的不同而产生的。争论的结果,对于海军主张的外围地区的作战,陆军统帅部只赞同:可以实施压制作战,但要避免战争中的大规模进攻作战。
在三月七日的联络会议上决定了《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其中第一项规定:“为使英国投降,促使美国丧失战斗意志,要继续扩大既得的战果,建立长期不败的政略、战略态势,并相机采取积极的措施。”规定相当含糊。陆军的着眼点放在“建立长期不败的战略态势”上,而海军则注重“扩大既得的战果”、“相机采取积极的措施”。虽经调整字句形成了条文,但双方仍然同床异梦。三月十三日,首相和两统帅部总长联名将上述《大纲》上奏天皇。
根据《大纲》的规定,对外围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作战,包括对锡兰岛的航空兵进攻作战,莫尔兹比港海路进攻作战和珊瑚海海战,斐济、萨摩亚、新喀里多尼亚作战(F·S作战)准备,中途岛作战,阿留申作战。其中,六月六日中途岛海战的失败,给日本海军带来重大影响,从此以后,美国开始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日本在中国大陆还进行了为摧毁可能用来空袭日本本土的航空基地的浙赣作战、重庆进攻作战准备。此外,陆军在六月以后逐次采取措施,建立全面的防御态势,保持军备上的反击能力。
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失陷
八月七日,美军突然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开始了反攻。对此,大本营虽然逐次将陆海军部队派往所罗门方向,力求击退美军进攻,但因补给输送极为困难,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始终进行着艰苦的战斗。
分散在浩瀚海洋中的岛屿作战,在保持兵力和维持战斗力等方面,完全要依赖舰船。因而,统帅部强烈要求征用和拨给船舶,以完成所罗门方向的作战任务。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船舶,以尽快把在南方地区开发和取得的战争中不可缺少的资源运回本土,使加强国力和战争能力的工作走上正轨。但是造船能力低,无法弥补船舶的损失,陆海军要求增征船舶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十二月十日,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的御前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当前在战争指导上对作战和国家物力的协调以及维持和增强国力的决定》,确立了当前的对策。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敌人从东南太平洋实施反攻所造成的压力,有可能从根本上破坏我国国力和作战关系上的协调。
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况始终没有好转,十二月三十一日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从该岛撤退。此时整个战局已到紧要关头。刚进入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掌握战略主动权的美澳联军就沿新几内亚北海岸,一路指向菲律宾,一路由中太平洋实施中间突破,转入了大规模的反攻。进攻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远超出我之预料。在欧洲,德、意的作战形势也每况愈下,日、德、意三国联合进行战争的基本构想也要破产了。
“绝对国防圈”的划定 为应付新的形势,大本营进行了研究。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五日,决定对过去的作战方针作一次大的变更。新的作战构想的目的是,改变从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以后,由于继续在东南太平洋方向与敌人决战而形成的激烈消耗战的处境,果敢地抓住时机,在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中期以前,划定“绝对国防圈”,确立不败的战略态势。此期间,力求使以航空兵为主的陆海军兵力得到较大的加强,主动地与美、英军的大反攻相抗衡。“绝对国防圈”是指在战争中,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方向需绝对扼守的重要地区。它的范围包括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群岛 [ 译者注:内南洋群岛包括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 ] (中、西部)以及新几内亚西部、巽他群岛、缅甸。
为推行这一新构想,必须扩充陆海军军备,向新防线部署陆海军兵力,大幅度增产飞机。要做到这一点,全靠生产能力的飞跃发展。为达此目的,必须采取政治、经济、产业等各方面的综合措施。
为此,大本营和政府进行了政略和战略的综合性研究,在九月二十五日的联络会议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在九月三十日的御前会议上通过了《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这是开战后第一个划时代的战争指导方案。从此清除了战争开始以来一味追击的战争指导观念,同时摒弃了对德、意的依赖思想,定下了独立对付盟军大规模反攻的决心。
大本营方面有陆海军两总长、两副总长,政府方面有首相以及十名大臣,枢密院原嘉道议长出席了御前会议,进行了大约五小时的审议。
大本营根据新作战方针,向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太平洋方向增兵,力求加强“国防圈”的防御。然而,此期间盟军的反攻仍未停止,“国防圈”的前沿防线逐次被突破。
大臣、总长兼于一身 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一月末,“国防圈”东翼马绍尔群岛我主要航空基地遭美特混舰队的突然袭击,立时被摧毁。接着在二月十七日清晨,“绝对国防圈”的要冲特鲁克岛遭空袭,受到重大损失。
特鲁克空袭给东京也带来了重大影响。二月二十一日,担任陆军大臣的东条上将和担任海军大臣的嶋田上将,分别被天皇任命为参谋总长和军令部总长。大臣兼总长是建军以来绝无仅有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东条陆军大臣于十八日夜拜访木户幸一内大臣,表示面对这种严重战局,为了密切统帅和军政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陆海军的配合,自己想以陆军上将的资格兼任参谋总长。由于负担加重,参谋副总长由两人担任。欢迎更换军令部总长。要加强元帅府,使之发挥更显著的作用(现在的两总长均为元帅)。随后于十九日要求中部集团军司令官后宫淳上将到东京,同时向嶋田海军大臣谈了自己的决心。嶋田海军大臣认为,海军也采取同样的形式将有利于陆海军的协调。
当天上午,富永陆军次官向杉山参谋总长转达了陆军大臣的意向,但总长表示绝对不能同意,他说:“统帅和政务在本质上不能混为一谈。这是日本军队传统的、铁的法则。”当天夜里召开了陆军三长官会议。杉山参谋总长、山田乙三教育总监反对东条陆军大臣的意见,双方进行了激烈争论。但陆军大臣最后说,天皇已私下答应,这样便一句话定了乾坤。总长、总监也只好以“临机特殊情况,同意兼任,下不为例”作为前提条件表示赞同。三长官会议在东条陆军大臣的意志的控制下闭会。
海军方面,嶋田海军大臣在十九日同永野军令部总长商谈时,永野军令部总长表示反对,他认为:“大臣和总长由一人兼任,会使政治干预统帅,造成麻烦。”二十日,海军大臣向伏见宫博恭王元帅说明情况时,伏见宫回答说:“那要看谁,要是你能当总长就好了。”于是,海军大臣又同永野总长会谈,总长说:“只好如此。”这样才发布了上述任免命令。
与此同时,辅佐总长的副总长改由两人担任,陆军由后宫淳上将任首席副总长,秦彦三郎中将任第二副总长,海军由冢原二四三中将任第一副总长,伊藤整一中将任第二副总长。
现东条上将一人兼任首相、陆军大臣、参谋总长三职,嶋田上将身兼二职。这是一种非常措施,它企图通过国务和统帅的首脑人物在人事上的结合,达到国务和统帅一体化之目的。战争中力不胜任繁重工作的问题另当别论,从当时对宪法的解释上看,这是一种可能的最高形式。
大臣、总长由一人兼任后,每周举行两次大本营作战磋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陆海军间的业务。海军为使省、部一体化,决定由海军省内的必要的工作人员兼任大本营参谋,以加强双方的联系。
在此次采取措施之前,曾提出了陆海军联合的问题。陆海军对于消除统帅和军政的对立都付出了努力,但消除的手段各异。陆军企图从根本上解决,而海军则倾向于只在现有情况下改进。
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初,为决定陆海军飞机的架数,围绕铝的分配问题,促使陆海军联合的空气甚浓。由于在事务上解决铝的分配问题遥遥无期,因而陆海军四巨头(两总长、两大臣)举行了数次会谈,但并未顺利得以解决。为了打开这一僵局,秦参谋副总长准备在二月十日的会谈中提出统一陆海军的提案。这一提案的内容是:(一)合并陆海军省,设立国防省;(二)陆海军两大臣和两总长各由一人担任。
然而,由于铝的分配问题得到了解决,该提案未正式提出。但可以认为,出现这种想法的当时形势给大臣、总长由一入兼任的问题带来了影响。
因此,大臣、总长由一人兼任的问题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不管怎样,这还是一种完全破例的措施,因而遭到来自军内外的诸多批判。与其说它带来了好处,不如说权力和事务过分地集中到了一个人手里,还产生了使人们疑惑、不满以及政策不廉明、不彻底等弊端,随着形势的紧迫,逐渐表面化。当时在御殿场静养的秩父宫曾三次表示不同意。
此期间,在中国大陆的一号作战 [ 译者注:日本陆军为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和打通纵贯中国大陆的铁路交通线而进行的作战。 ] 进展顺利,但在缅甸,却在英帕尔作战中失败了。在中太平洋,六月十五日开始“阿号”作战 [ 译者注:日本海军于1944年6月开始企图在马里亚纳、澳洲北部、菲律宾方向进攻之敌决战的作战。 ] ,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马里亚纳海空决战,我方遭到惨败,七月十五日,塞班岛落入美军手中。要冲塞班岛的失陷,意味首批在太平洋上的防波堤崩溃了。
随着战局的恶化,对东条内阁不信任和准备更换内阁的空气很浓。东条首相企图改组内阁,但应邀商谈的木户内大臣提出了三项条件:(一)总长和大臣由两人担任,确立统帅;(二)海军大臣易人;(三)让重臣入阁,举国一致组织内阁。这些条件反映了重臣们的意向。
东条首相只得忍气吞声接受上述三条,并对陆军首脑的人事进行了变动,七月十八日,天皇任命梅津美治郎上将为新参谋总长。海军大臣也圆满地进行了更换,十七日,野村直邦上将任海军大臣,嶋田上将仍留任军令部总长。
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设置 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八日,东条首相改组内阁失败而总辞职。随之天皇命令小矶国昭、米内光政(均为预备役)上将组阁。小矶上将组阁时,要陆海军采取措施,让首相参加大本营,并就陆海军大臣候选人问题提出了希望。而陆海军却答复说,他们都反对首相参加大本营,陆军三长官决议,推举杉山上将为陆军大臣候选人,海军同意米内上将恢复现役担任海军大臣。
这样,小矶内阁便于二十二日组成。八月四日,根据小矶内阁的提议,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决定设置“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该会议“负责拟定战争指导的根本方针,协调统一政略和战略,在皇宫内召开会议,审议重要议案时奏请天皇出席。该会议由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组成,必要时,其他国务大臣、统帅部两副总长可列席。干事由内阁书记长以及陆海军省两军务局长担任。”该会议不是正式的国家机构,它与历来的联席会议虽无实质上的不同,但已商定,会议的决定要产生效力必须全体成员出席,以及在干事不参加的情况下召开会议等,表明了战争指导者们的责任和决心。
在这之前,大本营研究了马里亚纳失陷后应采取的作战指导方针,七月二十一日确定了以下基本方针:(一)加强从菲律宾、台湾、西南诸岛、本土至千岛的海上第一线的防备;(二)敌人对上述任何地区发动进攻,都要随时集中陆海空兵力进行迎击并予粉碎;(三)这些作战行动称为“捷号”作战。大本营估计,敌主力将于这一年后期发动进攻,并把日军决战方向预定为本土周围地区以及菲律宾方向。但是,如果从战争指导构想进行分析,如何调节为决战付出的努力和为长期战争付出的努力,就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大本营决定将总兵力的十分之七用于决战,十分之三用于准备长期战争。
由于内阁的交替,耽误了对战争指导上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八月十九日,在天皇出席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上决定了《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大本营和政府将在各自的负责范围内贯彻这一政策。
但是,美军进攻菲律宾的作战已于十月中旬开始,以莱特岛为中心,展开了陆海空决战。日军在作战中遭到惨败,大本营于十二月十九日放弃了在莱特岛进行地面决战的方针,加紧木土的防御准备。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日,决定了《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日本陆海军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还是第一次。新作战计划的基本构想是,在本土的外围地区(西南诸岛和小笠原方向)同进攻的美军进行你死我活的持久作战,同时在此期间加强本土的作战准备,在本土实施最后决战。三月二十日,大本营陆军部制定了《“决号”作战准备纲要》,采取了促进本土作战准备的措施。
但是,小矶内阁组成以后,大本营和政府缺乏密切联系,在这方面远不如东条内阁时期,似乎大本营掌握着战争指导的主导权。小矶首相对于不能了解用兵作战情况,甚至连莱特岛战役的转换也不知道而感到不满。三月初,应小矶首相的要求,大本营审议了首相列席大本营会议以及由大本营实施战争指导等两个议案。
作为统帅府的大本营,要一跃成为战争指导机关,单靠修改《大本营令》是无法解决的,它还是一个牵扯到修改宪法的重大问题。最后在三月十六日,总理和两总长联名上奏天皇:“为加强战争指导,小矶内阁总理大臣应按敕命列席大本营会议,了解作战情况。”这一上奏得到批准。从此,首相开始列席大本营会议,但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触作战的实际情况。
二月,天皇提出要听取关于战争指导的意见,根据这一要求,平沼、广田、近卫、若槻、冈田、东条前首相以及牧野伸显,个别地秘密上奏了他们的意见。这几位重臣虽起不到象明治时期元老那么大的作用,但近一个时期,他们中也有人起到了木户内大臣适宜的商谈对象或者顾问的作用。
三月三日,天皇垂询陆海军大臣:陆海军是否可以联合。为实施本土决战准备,陆军希望尽早实现陆海军联合,而海军却主张首先合并大本营的陆海军部,要作到这一点,应先从陆、海军部搬到同一地点办公做起。结果把不能立即实现的意见回奏了天皇。
此期间,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益猛烈,进攻作战顺利进展,三月十七日,硫黄岛守备队全军覆灭。四月一日,美军在冲绳登陆,开始了激战。
天皇表明和平意图
小矶内阁在战争指导上感到棘手,遂于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四月五日总辞职。这时,小矶首相表示,下届内阁必须是“大本营内阁”。因为他深切体会到国务与统帅一体化的必要性。由于陆海军首脑的反对,大本营内阁的设想成了泡影。重臣会议选举枢密院议长铃木贯太郎海军上将担任新首相,并上奏天皇。一方面在表面上作出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希望成立尽早议和的内阁。四月七日,铃木内阁组成。
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活动,继承了前内阁时期的传统作法。但四月十六日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把会议事项只限定为战争指导的根本问题。并决定,对于政略和战略相互协调的有关事项,在大本营和政府定下决心时,主要由陆海军大臣谋求双方的协调,不召开例行会议,会议只在必要时举行。过去甚至不太重要的问题也要经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今后则强调内阁会议的作用。这就明确了陆海军大臣的地位。
四月十九日,铃木首相仿效前例,受天皇之命列席了大本营会议。
五月十一日起,召开了关于对苏开展工作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为保密起见,参加会议的只有铃木首相、东乡茂德外相、阿南惟几陆相、米内海相、梅津参谋总长及川古志郎军令部总长等六名成员。没有干事参加的此种方式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了以后的惯常作法。经三次讨论决定同苏联谈判,以便防止苏联参战,使苏联持友好中立立场并斡旋和谈。六月三日开始同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谈判。
另一方面,为迎接即将开始的本土决战,拟定了战争指导的基本政策。以早在四月中旬拟定的陆军方案为基础,由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事务当局审议,经六月六日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在六月八日的御前会议上作出了决定。除六名成员和干事之外,平沼枢密院议长、丰田贞次郎军需相、石黑忠笃农相特地出席了御前会议。会上审议并决定了《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的基本大纲》。这个大纲把重点限定为两方面,即护持国体和保卫皇上,并决定了为达此目的,要把战争进行到底的强硬立场。
但是,以木户内务大臣为首,采取了收拾残局的对策,六月二十二日,天皇召集六名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亲自表示:“关于结束战争的问题,要具体作好研究,努力实现这一目的。”他还听取了每个人的意见。在这天的会议上,天皇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意味着日本向和平的道路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结束战争的圣断
七月二十六日,在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会谈的柏林郊外波茨坦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美、英、中三国公告(八月九日苏联签字,成为四国公告)。二十七日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确定,不拒绝三国公告,在弄清苏联的态度之后,再决定日本的态度。但铃木首相在二十八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不理睬波茨坦公告”。这一席话通过海外广播网传向了全世界,同盟国把“不理睬”解释为“无视”或“拒绝”。因此,美国于八月六日向广岛投了原子弹,九日,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九月上午召开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会议在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原则下统一了意见,但对附加的四个条件——护持国体,由日本自己处理战犯,撤退并解散海外的军队,限制占领军的数量——没有得出结论,直到下午一点,只得暂时休会。在开会期间,美国把原子弹投到了长崎。
下午两点半召开了内阁会议,东乡外相提出接受公告只以护持国体作为条件,阿南陆相坚决主张,如不接受四项条件就抗战到底,各位大臣先后都发表了意见。傍晚休息之后,继续举行内阁会议。晚上十点半已过,仍未作出任何决定而再次休会。
接着铃木首相上奏,根据破例召开御前会议的奏请,当天深夜十一时五十分起,在皇宫内的防空掩蔽部的一间屋子里召开了有天皇出席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平沼枢密院议长也出席了会议。首相提出一个议案:“我们在了解到三国公告所列举的条件中,不包括要求改变天皇在国法上的地位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应予接受。”陆相和两统帅部总长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要接受公告,至少必须具备四项条件,因而会议仍未取得一致意见。于是,铃木首相于十日上午二时三十分要求天皇圣断。天皇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并说:“陆海军统帅部的计划,过去常发生错误,丧失了时机。说是要进行本土决战,何以阻击敌人呢,空袭在猛烈进行,我不忍看到国民陷入更深的涂炭之苦境,使文化遭到破坏,给人类招致不幸。现在难忍也得忍。今天我当以明治天皇在三国干涉 [ 译者注:指1895年,俄国联合德国和法国逼迫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企图,以达到其侵占中国东北之目的。 ] 时的感情定下决心。”于是将上述议案作了若干字句上的修改之后,作为此次会议的决议。在作出这一圣断之前,木户内大臣作为天皇的宠信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围绕四国对日本打算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通告作出的答复,再次发生争执,在十二日的内阁会议和十三日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上进行了再三的争论。为此,在十四日上午快到十点的时候,天皇命令全体大臣和两总长、枢密院议长、书记长、综合计划局长官、陆海军两军务局长于十时半进宫谒见天皇。另一方面,天皇召见杉山元、畑俊六、永野修身三位元帅,向他们表示了结束战争的决心,并要求军队服从这一决定。
完全出乎意外地被天皇召见的首脑们,急忙赶往皇宫,参加了最后的御前会议。铃木首相提出,由于在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和内阁会议上全体人员意见不一致,希望天皇作出圣断。天皇在听取反对者的意见之后,作出了结束战争的最后决定。由此便决定了以日本投降来结束太平洋战争的结局。
十五日发布了结束战争的诏书。
根据同盟国最高司令官的指令,大本营于九月十三日解散。参谋部、军令部也于十月十五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