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苏边境冲突
作者:桑田悦、前原透 ·日本
出自————《简明日本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从边境纠纷到张鼓峰事件
(1937.6~1939.9)
一、概况
满洲事变后,日军进驻整个满洲,与苏军隔边境成对峙状态,双方经常发生边境纠纷。满苏边境从来就没有明确划定,而且界标等又受破坏,双方对边境线的划分一直存在分歧,多少年来纠纷不绝 。
为妥善处理边境纠纷,1933年1月日方曾提议设置委员会,但未能实现,成为外交上的悬案。日满一方主张应首先通过谈判划定边境线。然而,苏方坚持要根据俄满双方签定的爱珲条约(1858)确定边界。
1934年前,双方的边境纠纷只是小规模的。第2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在远东配备的兵力急剧增加,侵犯边境的规模也开始扩大。1937年以后,愈加变本加厉,而且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日本政府极力避免事态扩大,继续采取外交交涉的方针。1936年前日驻军也与政府合作,冷静处理争端,从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然而,1937年以后,苏军进一步扩大侵犯规模,并准备发动进攻,企图教训一下当地驻军。不久便发生了诺门坎事件。
日苏中立条约签定和德苏开战后,侵犯边境事件明显减少,但随着战局朝着对苏有利、对日不利的方向转化,边境事件再次增加。
二、干岔子岛事件
1937年6月19日,数十名苏联士兵在黑龙江中游的干岔子岛等登陆,要求住民(满人)撤离,并用十几艘舰艇封锁航路。日本将1个营的兵力部署在西岸的同时,进行外交交涉。在交涉取得进展的30日,苏3艘炮艇炮击日军,日军用速射炮进行还击,击沉、击伤各1艘。此后,双方均保持冷静,未使事态扩大。
三、张鼓峰事件
1938年7月9日,苏军部队进犯满洲最东南端的张鼓峰,开始构筑阵地,日方要求撤退的外交交涉也未取得进展。日本政府从负责该地区守卫的朝鲜军第19师中紧急派出4个营的兵力,以防备事态扩大。为避免武力解决争端,日军要求归还原驻军的原驻地。在开始归还的29日晨,苏军又在沙草峰附近越境,第19师师长命边境守备队予以击退。然而,苏军仍不断增兵,越过边境线达500米,并继续构筑阵地。
在此情况下,尾高中将决定以武力击退敌人。30日夜,夜袭并夺取了张鼓峰,翌日晨夺取沙草峰南部高地,后在边境线上进入防御态势。8月1日,苏军炮击日军,2月发动第1次阵地争夺战,6日至10日增派兵力,实施第2次争夺战。鉴于中国事变尚未解决,为避免扩大态势,中央统帅部禁止越过边境线进击,并不准使用航空部队,而仅给第19师增加若干炮兵予以应付。该师逐次向战线增派师主力以加强防御,然而,敌人拥有优势炮兵和大量坦克、飞机,日军不能实施攻势作战,不得不进行专守防御。因此,战斗相当艰苦,伤亡不断增加,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状态。直到10日双方开始停战谈判后才摆脱困境。由于日军严格控制使用武力,才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但对前线部队苦战的同情以及对严格限制的不满,极大地影响了关东军在诺门坎中的态度。
主要数据
一、满洲国成立后边境纠纷一览表 | |||||||||||||||||||||||||||||||||||||||||||||||||||||||||||||||||
|
二、1935~1936年主要边境纠纷 | ||||||||||||||||||||||||
|
三、干岔子岛事件——1937年6月
(一)双方对划定黑龙江边境的分歧
日满:根据国际法原则,应为“通往下游航路的中心线”。
苏方:应以爱珲条约为准(1858年强迫清朝缔结),“与航线无关,主要岛屿和中州应为苏联领土。
(二)交战内容
苏军:3艘炮艇射击对岸的日军
日军:用速射炮还击,击沉、击伤炮艇各1艘。
四、张鼓峰事件(1938年7~8月)
(一)日军参战兵力与编成
朝鲜军司令官(小矾国昭上将,7月15日后为中村孝太郎中将)
├─第19师(师长,尾高龟藏中将)参战总人数6,914名
│ 第19师:紧急派兵。
│ [ 注:﹡首次派兵,○8月3日增兵,△8月8日增兵 ]
│ 增兵:
│ ├─第37步兵旅……司令部○
│ │ ├─同第73团 主力○
│ │ └─同第74团 △
│ ├─第38步兵旅……司令部△
│ │ ├─同第75团﹡
│ │ └─同第76团﹡1个营○主力
│ │ 国境守备队(以2个连为基干)﹡
│ ├─第27骑兵团﹡
│ ├─第19山炮团﹡主力○1个营
│ └─其他(略)
├─第19野战重炮团﹡主力 △15
└─第5高炮团﹡
珲春驻屯队虽属朝鲜军指挥,但未直接参加战斗。
增派炮兵:8日抵达……野炮2个连、重炮1个连、高炮1个队
10日下令增派野战重炮1个团、高炮4个队。因达成停战协议,未参战。
日军未派航空部队参战。
(二)苏军参战兵力
第39狙击军(以两个师为基干)、坦克约200辆、飞机约100架。
(三)双方战斗力比较(苏方为估计数) | |||||||||||||||||||||||||||||||||||||||||
|
(四)日军参战人员与伤亡情况 | ||||||||||||
|
(五)苏军伤亡(估计)情况:亡236人,伤611人,损失坦克96辆,飞机3架。
五、参考文献
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战史丛书》;
《关东军(1)》
诺门坎事件(1)——日军的攻势
(1939.6.25~7.25)
一、背景
日满方面主张应以哈尔哈河作为满蒙两国在该地区的边境线,而苏联坚持要以该河以东约10公里处为边境线,因此小规模冲突长期不断。关东军担心远东苏军迅速加强,以“我不犯人,也不准人犯我”为原则,确立了狠狠打击越境之敌使其接受教训的方针。大本营虽同意上述意见,但因鉴于中国事变的长期化和世界性危机的加深而需要增强国力和军事实力,希望尽可能避免边境冲突的扩大。
二、第一次诺门坎事件
1939年5月11日,获悉外蒙军队越境,13日第23师搜索队前往出事地点。敌人已撤退。但搜索队刚刚返回,敌人又一次越境,并逐渐增兵,在东岸修筑工事。第23师派山县支队歼灭越境部队,关东军派第12飞行团协助。
28日,山县支队发动进攻,击退敌大部,但因敌炮火占优势,其后前进受阻,东中校率领的搜索队突入敌侧后,脱离了主力,陷入重围,全军覆灭。我航空部队在空战中获全胜,击落敌机50多架。但敌仍然派出大批航空兵袭扰我后方基地,经常在战场上空出没。31日,第23师长命山县支队撤回。
主要数据
一、第一次诺门坎事件中出动的兵力
(一)日方:山县支队(支队长:山县上校)
├─第64步兵团(5个步兵连、3门团属炮、4门速射炮为基干)
├─师搜索队(1个乘马步兵连、1个重装甲车连为基干)
├─师汽车队(2个汽车连)
├─通信队无线电排、救护班
└─满洲国军兴安军骑兵(3个团约440名,山炮2、汽车5)
总计2,082名
(二)第12飞行团(团长:东少将)
├─第11飞行战队(2个战斗中队,20架)
├─第24飞行战队(同上)
├─第10飞行中队(侦察、轻型轰炸各1个中队,各6架)
└─机场大队等
(三)第一次诺门坎事件时苏军兵力
外蒙骑兵第6师(以2个骑兵团、1个机械化营为基干)
布依科夫步兵机枪营(3个连,反坦克炮14门)
第149步兵团(车载)
航空部队
(四)第一次诺门坎事件中日军损失 | ||||||||||||
|
[ 注:师搜索队出动人员220名。 ]
二、第二次诺门坎事件~两岸攻势(1939年7月1日~3日的部署
(一)第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
├─左岸攻击队(队长:小林少将)(以第71、72步兵团主力、1个野炮营为基干)
├─乘车攻击队(须见上校,以第26步兵团为基干)
│ (以上在左岸进攻的兵力:7.5个步兵营、团炮12门、速射炮18门、
│ 8、10毫米野炮4门等)
├─右岸攻击队(支队长:安冈中将)……安冈支队
│ 第3坦克团、第4坦克团、第64步兵团(主力)、独立野炮团(主力)
│ [ 注:轻型坦克35辆,中型坦克32辆,轻型装甲车17辆,90式野炮2个连 ]
├─炮兵队(第13野炮团主力、第1独立野炮团)
└─工兵队、渡河支援队。预备队(1个营)
(二)第2飞行集团(集团长:仪峨彻中将)
├─第7飞行团(第1、第12战队为基干)
├─第9飞行团(第10、第61战队为基干)
└─第12飞行团(第11、第24战队为基干)
[ 注:战斗机中队8个77架,轻轰炸机中队1个6架,重轰炸机中队6个24架,司侦机中队2个12架 ]
三、7月上旬苏军
(一)右岸阵地:步兵机枪营(第11坦克旅)、步兵第149团(车载)、第9装甲旅
(二)两翼:第6外蒙骑兵师、第8外蒙骑兵师
(三)机动预备在左岸待机:第11坦克旅、第7装甲旅、步兵第24团
四、日军右岸攻击时地面部队的部署
(一)7月7日~10日的部署
第23师 (师长:小松原中将)
├─安冈支队 (支队长:安冈中将)
│ ├─安冈支队(步兵1个营、坦克2个团(大都坦克破损)、野炮1个团为基干)
│ ├─第23步兵团(步兵5个营为基干)
│ └─第13野炮团(欠1营)
├─冈本支队(冈本上校,第71步兵团主力为基干,野炮1个营)
├─须见部队(须见上校,第26步兵团、速射炮、团炮各2个连)
├─预备队(井置中校,步兵1个营、师属搜索队为基干)
├─直辖部队(工兵队、野战高炮队、配属飞行队(司侦)等)
└─其他:将军庙掩护队,甘珠尔庙警备队,采盐所警备队,满洲国军兴安师
(二)7月23~25日……以炮战为主
第23师(师长:小松原中将)
├─右翼队(须见上校,第26步兵团、速射炮2个连、团属炮兵1个连等)
├─左翼队(小林少将,第71步兵团、步兵营1个、速射炮1个连等)
├─长野支队(长野上校,第71步兵团、速射炮2个连等)
├─安冈支队(安冈中将,第3、第4坦克团、搜索队……坦克多破损)
├─炮兵群(内山少将,5个炮兵团)
├─预备队(2个步兵营。速射炮队为基干)
└─直辖(野战高射炮队、工兵队、配属飞行队等)
五、日苏炮兵对比(苏军系估计数) | ||||||||||||||||||||||||||||||||||||||||||||
|
[ 注:苏军火炮最大射程比日军火炮远(120毫米榴弹炮和150毫米榴弹炮各差约5,000米)。根据朱可夫回忆录所述,苏军弹药储备约60万发。苏军火炮主力位于左岸台地,与日军阵地比高差为几十米,故在搜索目标和落点观测上对日军显著不利。小松原中将曾申请上记弹药数的3倍储备,但未获批准。 ]
诺门坎事件(2)——苏军的8月攻势
(1939.8.20~8.26)
一、对苏联攻势的错误判断
统帅部中有不少人担心事态扩大,主张从纠纷地区撤兵,平息事态。但担任边境防务的关东军认为不能从己付出重大牺牲的战场撤退,而加紧修筑工事,做好越冬准备。与此同时,苏军动用大批汽车运送部队和军需品,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日本虽已获悉苏联将于8月发动攻势,但对德苏关系趋向缓和却全然不知,误认为苏联不可能不顾欧洲的局势,而在距铁路末端约750公里的这一地区大量用兵。因而日军仅以已有的第23师为基干,加上第8边境守备队新设了第6集团军。
二、8月上中旬的持久战
也许是为发动大规模进攻作掩护,苏军在8月上旬至中旬只进行了有限的攻击,在前线维持持久战。苏军弹药充足,以数倍于日军的火力还击日方的炮击。常常是坦克部队在炮火、飞机的支援下向日军阵地靠近,在棱线下进行炮塔射击,接着,步兵部队在坦克部队的掩护下接近日军据点,投掷手榴弹。但苏军从未进行大规模包围或突破作战,也很少发起突击。日方逐渐放松了警惕,认为所谓的8月攻势也不过如此。
三、苏军的大规模进攻
8月20日,苏军开始了大规模进攻。继猛烈的炮击和飞机轰炸之后,苏军以3倍于日军的兵力分别从正面和两侧扑向日军,企图以火力歼灭日军。部署在37公里宽大正面上的日军部队英勇善战,但因遭到苏军战略和战术的奇袭,陷入了困境。
24日,第23师变更部署,转为进攻,但终因兵力不足和缺乏准备而未能奏效。苏军巧妙地运用火力和坦克的优势,从日军进攻部队的两侧和结合部位进行反击。强大的苏军装甲部队乘日军掩护部队调去进攻之机,从背后偷袭了日炮兵阵地,致使缺乏自卫能力的重型野战炮兵部队相继覆灭。分散在宽阔地带孤立无援的日军各部队陆续陷入敌军的重围,开始了一场悲壮的苦战。然而,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各部队仍保持着良好的纪律,一直勇敢战斗到最后一刻。
四、第6集团军的进攻准备
关东军24日才将第7师主力划归第6集团军指挥,继而又增派了第2和第4师。第6集团军司令官派第7师主力到第23师后方占领阵地,决定在收容前线部队的同时将加强的部队在第23师后方集结,准备进攻。但鉴于第23师此时已无战斗力,便于29日命其突围、后撤。第23师师长率领残兵败将在敌军的重围中杀开一条血路,侥幸突围出来。
五、事件的终结
苏军在到达它所主张的边界线以后,没有再前进。大本营决心结束这一事件,于是停止了进攻,开始与苏方谈判,并于9月15日在莫斯科达成了停火协议。德国9月1日入侵波兰,苏联也于对日停火的第二天开始侵入波兰。
围绕此一事件,中央部与关东军司令部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甚至是对立的意见,而前线部队的众多官兵却在进行着难以想象的英勇奋战。这一事件是日军首次经历的激烈的现代战争。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并未吸取其中的教训。
主要数据
一、日军兵力及编组
第6集团军 (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8月4日新编)
├─第22师 (小松原中将)
│ 第64团搜索队(第1次事件时出动),师主力(第2次事件时出动)
├─第7师 (6月24日,步兵4个营配属第23师,逐一进入战斗。8月27日后,师全部参战)
├─第8边境守备队 (长谷川支队(以2个为营基干)8月4日参战)
├─第2师 (8月下旬增派,实际参战兵力很少)
├─第4师 (8月下旬增派,实际参战兵力很少)
├─太田支队、后藤支队、独立守备队
├─炮兵队
├─高射炮队
└─其他
(共动用兵员58,925人)
另,第1坦克团(安冈中将,以坦克第3、第4团为基干)在第2次事件初期作为安冈支队配属第23师参战,损失中型坦克19辆,轻型坦克11辆,于7月26日返回原驻地。
满洲国军(兴安师、铃木支队、石兰支队等)
航空兵团(司令官:江桥架次郎中将,9月5日起代理第2飞行集团长进行指挥)
├─第2飞行团(以第9、第16、第65战队为基干)
├─第9飞行团(以第10﹡、第31﹡,第33﹡、第61△战队为基干)
├─第12飞行团(以第1△、第59△、第64战队△为基干)
└─混成飞行团(以第11﹡、第24战队为基干)
(合计:战斗机2个中队、轻轰炸机8个中队、重轰炸机3个中队、司令部侦察机2个中队。符号﹡表示第1次事件参战,△表示第2次事件以后参战)
二、苏军兵力(估计)
第57特种军(司令官:6月6日起为朱可夫上将)
├─外蒙骑兵第6师、1个步兵团、1个机枪营(第1次事件参战)
├─外蒙骑兵第8师
│ 以下逐渐增强
├─第36、第57、第82步兵师
├─第8、第9装甲旅
├─第6、第11坦克旅
└─其他
空军
除陆续投入了后贝加尔空军、西伯利亚军区空军的几乎所有兵力外,还动用了可能是从苏联欧洲部分调集的约1,500架飞机。(努力保持平常在战场附近有100架的大、中型飞机和250架的小型飞机?)
三、日方在事件全过程中的损失(根据7月10日安冈支队战斗要报)
日军在事件全过程中的人员损失 | ||||||||||||||||||||||||||||||||||||||||||||||||||||||||||||||||||||||||||||||||||||||||||||||||
|
坦克损失:中型坦克196、轻型坦克11辆、轻型装甲车7辆
飞机损失 (单位:架) | ||||||||||||||||||||||||||||||
|
另:6月22日至7月11日期间机组人员阵亡34人,负伤12人。
四、苏军损失(估计)
据苏联战史书籍记载:阵亡9,824人,损失飞机207架(缩小记载?)
五、局部地区的双方战斗力对比 | |||||||||||||||||||||||||||||||||||||||||||||||||||
|
[ 注:表中时间均为苏军正式发动攻势后的激战时间。日军两部队当时均因擅自撤退受到追究。 ]
六、参考文献
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战史丛书》:
关东军(1)
满洲方面陆军航空兵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