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东非
埃塞俄比亚
1975年1月31日-7月31日,厄立特里亚内战升级 埃塞俄比亚军队继续与厄立特里亚分裂主义分子在阿斯马拉和该省首府的北部进行战斗。分裂主义分子企图切断通往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红海上的阿萨布深水港的主要公路。分裂主义分子未能占领阿斯马拉和阿斯马拉西北部 的克伦。尽管分裂主义分子未能占领主要的城市,但他们却控制了阿斯马拉的大部分地区。两支主要分裂主义分子组织——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革命指挥部和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联合实施了这次行动。
1976年5月16日,埃塞俄比亚提出和平建议 埃塞俄比亚国家主席、军事委员会名誉主席塔法利班迪准将提出,如果厄立特里亚分裂主义组织同意停火,埃塞俄比亚政府将同意大赦厄立特里亚的政治犯,向厄立特里亚省提供经济援助并允许厄立特里亚人实行自治。
1976年5月18-22日,埃塞俄比亚农民志愿者发动进攻 当埃塞俄比亚政府准备与厄立特里亚分裂主义分子组织进行谈判,争取和平之时,埃塞俄比亚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5万多名志愿者,向厄立特里亚分裂主义分子发动了进攻。但当分裂主义分子将一座主要的桥梁炸毁后,农民们的进攻几乎一下子被瓦解了。很快,这支农民民兵组织就解散了(6月13日)。
1976年12月,埃塞俄比亚与苏联签订援助条约 埃塞俄比亚的领导人与苏联签订了《长期的军事援助条约》。
1977年1月5日-8月25日,厄立特里亚人胜利 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占领了卡罗拉城,极大地震撼了埃塞俄比亚政府(1月5日)。很快,分裂主义分子就又占领了区首府纳克法(3月23日)、厄立特里亚省的第二大城市克伦以及控制该省西部和北部的关键地区(7月3日)。厄立特里亚分裂主义分子利用埃塞俄比亚政府军陷入欧加登之机,向阿斯马拉以东约72公里的红海上的马萨瓦深水港发动进攻(7月15日)。他们包围了该港口,并控制了该省的整个北部地区(8月25日)。
1977年1-6月,欧加登叛乱 埃塞俄比亚的沙漠省欧加登有一支少数民族——索马里人。显然,索马里人是受苏联支持下的索马里政府的鼓动,西索马里解放阵线拿起武器推翻了当地的埃塞俄比亚政府,加入了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进攻几次被打退,被迫后撤,在吉吉加、哈勒尔和迪雷达瓦的山上构筑工事。
1977年2月3日,门格斯图夺取政权 门格斯图和他的追随者们在亚的斯亚贝巴发动的一场流血枪战中打死了班迪准将,门格斯图成为埃塞俄比亚的统治者。与索马里的欧加登战争
1977年7月13日,索马里入侵欧加登 索马里趁埃塞俄比亚的主要兵力在厄立特里亚,镇压叛乱之机,在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支援下,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派部队从索马里的西北部进入欧加登省,支援西索马里解放阵线。巴雷总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将欧加登并人索马里。巴雷总统坚持强调,进入欧加登的部队是志愿者,否认有正规的索马里部队卷入欧加登冲突。巴雷总统的行动使苏联左右为难,因为苏联在此之前也曾向埃塞俄比亚提供过军事援助。
1977年8月16-19日,迪雷达瓦之战 索马里军队和西索马里解放阵线部队企图占领埃塞俄比亚军队在迪雷达瓦的阵地,埃塞俄比亚军队打退了他们的进攻。埃塞俄比亚军队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是否是由于得到了苏联顾问和少量的古巴战斗部队的支援,目前还不清楚。但索马里却切断了从亚的斯亚贝巴通往红海边的吉布提城的铁路。
1977年9月4-14日,吉吉加之战 索马里和西索马里解放阵线打退了埃塞俄比亚部队的进攻,摧毁和缴获埃军坦克50辆。双方的损失均很大。9月23-27日,索马里军队占领了卡拉马达山口,并从北和东两个方向推进,包围了哈勒尔。埃塞俄比亚军队在苏联军事顾问和古巴战斗部队的支援下重新集结,阻止了索马里军队的进攻,双方进入相持状态。苏联企图安排交战中的两国实行停火,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1977年11月13日,索马里驱逐苏联人 自称为盟国的苏联却支持自己的敌人,使索马里人非常愤怒。西亚德巴雷总统下令驱逐了在索马里的苏联军事和技术顾问,并要求他们撤走驻索马里摩加迪沙以及在印度洋海岸某地的海军基地和潜艇基地。苏联驻索马里顾问团的上将格利高里·波利索夫来到了埃塞俄比亚。
1977年11月-1978年1月,苏联和古巴在埃塞俄比亚发展势力 苏联在埃塞俄比亚的军事顾问猛增到1500人左右,古巴在埃塞俄比亚的部队也从过去的500多人增加到11000人。苏联顾问团由陆军上将瓦西里·彼得罗夫领导,他曾是苏联陆军的副总司令,他的助手是刚从索马里转来的波里利索夫上将。他们已开始计划在欧加登省发动一场苏古军队联合进攻。
1978年2月6日,解放哈勒尔 埃塞俄比亚和古巴的军队在苏联和古巴飞行员驾驶的飞机的支援下将索马里军队驱逐出哈勒尔周围的阵地。虽然他们未能将索马里军队打败,但却将西索马里解放阵线的部队包围在巴贝尔和卡拉马达山口附近。
1978年3月2-5日,迪雷达瓦-吉吉加之战 一支由埃塞俄比亚军队和古巴军队联合组成的部队以古巴的1个伞兵营为先导,向迪雷达瓦附近发动进攻,解除了索马里军队对铁路的封锁。埃塞俄比亚第十师沿铁路推进,从东、北两个方向包围了吉吉加附近索马里军队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古巴军队的3个步兵团和1个装甲团通过卡拉马达山口向东、南两个方向推进。索马里军队在遭受沉重打击后,已经溃不成军而纷纷投降了。
1978年3月8日,索马里从欧登加撤军 巴雷总统要求停火并同意撤出其全部军队。西索马里解放阵线还在坚持抵抗,但受到取得胜利的埃塞俄比亚人的有效控制。此后,埃塞俄比亚已将其主要力量调走,去镇压厄立特尔亚人的叛乱(参见上文)。
1978年4月6-30日,埃塞俄比亚在厄立特里亚发展军事力量 门格斯图决意在苏联或古巴支持下或无需他们的支持,使用军事手段解决厄立特里亚问题,但苏联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埃塞俄比亚在厄立特里亚边界集结了10万部队。
1978年7-11月,埃塞俄比亚发动进攻 埃塞俄比亚军队从提格雷和巴格姆迪尔进入厄立特里亚(7月26口),将厄立特里亚人驱逐出了马萨瓦并向克伦方向推进。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之后,他们又夺取了克伦(11月27日)。厄立特里亚军队向该省的西北角撤去。
1979-1988年,北方内战 尽管政府军拥有苏联援助的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并有苏联、古巴和东德的军事顾问指挥,但在提格雷省和厄立特里亚省,对游击队还是束手无策,战争打了几十年(大约从1962年开始),双方相持不下。
1988-1989年,厄立特里亚和提格雷的形势发生逆转 政府军在厄立特里亚和提格尔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进攻,但均遭惨败。许多政府军的部队向游击队投降了,大批的武器装备落入游击队之手。西索马里解放阵线首次对政府军构成了严重威胁,游击队开始掌握了主动权。
1989年5月,未遂军事政变 在门格斯图总统出国期间,持不同政见的军官企图发动一场反政府军事政变。经过在亚的斯亚贝巴和阿斯马拉附近的几天激烈战斗之后,叛军被击败了。12名高级军官被处死(1990年5月)。
1989年秋-1991年春,游击队取胜 厄立特里亚和提格尔反政府游击队向政府军发动进攻,政府军被迫全线退守。游击队在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遭到了游击队的围攻,战斗已打到距亚的斯亚贝巴仅100公里的地方(1990年末)。
1991年5月,政府垮台 门格斯图总统出逃国外(5月21日),几天后,游击队占领了亚的斯亚贝巴并建立了新政府(5月28日)。
塞舌尔群岛
1976年6月28日,塞舌尔群岛脱离英国,宣布独立
1977年6月5日,政变 弗朗斯·阿尔贝雷内成立了新的社会主义政府,同苏联建立了友好关系,苏联同意向塞舌尔群岛提供海军装备。
1978年4月29日,政变阴谋被揭露 忠于弗朗斯·阿尔贝雷内总统的军官们揭露了一起阴谋推翻现总统、用原总统雅姆曼·卡姆取代雷内的政变阴谋。
1981年11月25日,政变失败 一群在刚果的加丹加的叛乱老兵和雇佣兵(扎伊尔,1961-1976年),由“疯狂的迈克”霍尔出钱支持,在一名士兵领导下,企图用武力推翻雷内总统政权,但失败了。当时,霍尔和他的那群匪徒假扮成橄榄球队员来到塞舌尔群岛。但当海关人员发现了其中一人随身携带着的冲锋枪时,双方发生了枪战。经过20个小时的战斗,其中的五名匪徒被抓获,一名被打死。霍尔和其他的43名匪徒乘印度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逃跑,降落到南非。这些匪徒在南非受到了审讯,但只受轻微的处罚。因此可以推测,南非政府支持了这次行动。
1982年8月18-19日,军事政变 一起军队发动的政变在坦桑尼亚军队的支援下被镇压了。
索马里
1975年7月6日,索马里允许苏联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美国国会的一个调查团得出结论说,苏联在索马里的伯贝拉建有一个海军加油基地和一个武器库(苏联否定此项说法)。
1976年4月5日,苏联向索马里派遣军事顾问 据外国观察家们透露,苏联在索马里派驻有2000名军事顾问和600名古巴人。
1977年1-6月,介入欧加登冲突西 雅德·巴雷总统支持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省的索马里人进行叛乱(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东非→埃塞俄比亚)。
1977-1978年,与埃塞俄比亚发生欧加登战争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东非→埃塞俄比亚)
1978年4月9日,军队镇压了一起军事政变 忠于索马里总统西雅德·巴雷的部队镇压了由持不同政见军官们发起的此次军事政变。他们指责总统应对欧加登战败负责。
1980年8月21日,美国与索马里达成军事合作协议 根据该协议,索马里同意美国使用位于印度洋海岸摩加迪沙以及亚丁湾伯贝拉的海、空军基地。为此,索马里将在一年内从美国获取价值25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1981年),以及在以后的数年还可以获得其他援助。
1988年夏,北部发生骚乱 索马里北部的部族,主要是伊萨勃索马里人举行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并在农村开始出现小规模的游击队活动。
1988-1990年,叛乱活动在蔓延 尽管政府采取了严厉的镇压,但索马里国民运动组织的游击队还是在索马里北部和中部站住了脚。
1990年12月27日-1991年1月29日,索马里革命 尽管巴雷总统不断进行镇压,但游击队在农村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在摩加迪沙举行暴动(12月27-28日)。战斗在全国展开,死亡的人数不断上升,到1991年1月14日,已达到1500人。尽管政府军起初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后来游击队逐渐占居上风。巴雷总统逃离了首都(1991年1月27日),摩加迪沙停止了战斗。新的临时政府成立(1991年2月初)。
吉布提(法属索马里兰)
1975-1977年,法属索马里兰(阿法尔与伊萨)发生骚乱 由于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和伊萨分裂主义分子进行叛乱,再加之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两国的敌对活动造成了索马里兰内部骚乱,骚乱引发法国、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三国在边界地区的冲突。
1977年6月27日,吉布提宣布独立 索马里兰宣布独立,改名为吉布提。它与邻国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关系比较紧张。
苏丹
1975年9月5日,阴谋政变失败 忠于总统加法尔·尼迈里的军队镇压了一起反叛军官阴谋推翻政府的政变。叛军曾一度占领了电台并宣布已推翻现政府。
1976年7月2-3日,政变失败 一批反叛士兵企图雄翻尼迈里政府,但被忠于政府的军队镇压了。
1976年7月13-19日,与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签订军事条约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埃及-苏丹-沙特阿拉伯合作条约》签字)
1977-1978年,与埃塞俄比亚发生边境冲突 由于苏丹支持厄立特里亚分裂主义分子,因而在边境地区有时发生一些小规模的边界冲突。
1977年2月2-6日,击败分裂主义分子 在苏丹南部一些空军的部队企图分裂国家,被政府军队镇压了。
1977年2月27-28日,苏丹与埃及和叙利亚一起加入联合指挥部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叙利亚-埃及建立联合政治指挥部)
1977-1984年,南部叛乱还在继续 尽管早些时候已经达成了协议,但南部持不同政见的基督教徒和其他异教徒还在继续进行抵抗。
1983年5月15-16日,镇压军队暴动 当地政府军挫败了一起暴动。这起暴动是由苏丹军队中对现政府不满的现役士兵和士官发动的。
1983年9月,南部发生叛乱 在伊斯兰兄弟会的压力下,苏丹总统尼迈里进行变法,将本国的宪法与伊斯兰的教旨相统一并将南部地区划分为三个区。约翰·加伦德上校联合了反政府游击队的部队,担任苏丹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83-1985年,游击战争 政府只控制了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广大的农村却由游击队控制着。
1985年4月6日,政变 尼迈里总统出访开罗,返回途中在美国停留,这期间,军队的高级将领——国防部长拉赫曼·西瓦莱·艾尔达哈卜将军宣布推翻尼迈里总统,建立了新政府。南方的游击战争结束了。
1986-1991年,游击战争再起 苏丹人民解放军由于反对新政府执行穆斯林教旨,再度发动游击战争。长期的饥荒不仅限制了军事行动,同时也使平民陷入灾难之中。在南方的北部地区,政府支持下的穆斯林民兵不断袭扰邻近的基督教和异教部落。据报道,政府还指使穆斯林民兵对他们进行征讨、施暴和屠杀。
1989年6月30日,军事政变 萨迪克尔·迈赫迪政府被陆军军官推翻。在此之前,他们曾给总统施加压力,要求总统作出让步——接受苏丹人民解放军的和平协议。
1990年3-9月,挫败了三起阴谋政变企图 政府的警卫部队挫败了两起军官准备发动的政变(3-4月)和一起士官的政变企图(9月)。
1990年8月,南方叛军占领了边境上的几座城市 加兰德领导苏丹人民解放军部队占领了拉斯乌鲁(在与扎伊尔接壤的边境上)和基特马德赫(在与埃塞俄比亚接壤的边境上)。
乌干达
1976年7月4日,以色列-恩德培营救人质行动
1977-1978,与坦桑尼亚关系紧张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以色列→代号“乔那森”的恩德培机场营救行动)
1978年10月30日-11月27日,乌干达入侵坦桑尼亚 乌干达军队入侵坦桑尼亚西北部纵深约32公里,坦桑尼亚军队发动反攻(11月11日)。乌干达军队撤退(11月27日)。
1979年1-6月,坦桑尼亚的入侵 坦桑尼亚军队入侵乌干达,支持乌干达流亡分子推翻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明。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派部队支持阿明总统,但坦桑尼亚军队击退利比亚和乌干达的军队。坦桑尼亚成立新的临时政府(4月11-13日)。坦桑尼亚军队占领了坎帕拉,与此同时,肃清了其他企图继续顽抗的抵抗组织(4月18日一6月3日)。坦桑尼亚的军队在乌干达继续驻守了两年。
1980年5月11日,军事政变 大卫·奥伊特·奥乔克准将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乌干达文人政府总统戈弗雷·比奈萨,建立了军人执政团。驻乌干达的坦桑尼亚部队对此未进行任何干涉。执政团恢复了各政治党派,继而放弃了对政府的控制(9月)7日)。
1980年10月7-15日,阿明的支持者入侵乌干达 忠于原总统阿明的叛乱分子从扎伊尔和苏丹进入乌干达,占领了阿鲁亚和科博科。但在坦桑尼亚军队赶来之前,他们撤出了乌于达。
1981年,国内叛乱和游击战争 全国大选后(1980年12月10-11日),国内爆发了反对密尔顿·奥博特总统的叛乱和游击战争。
1981年6月30日,坦桑尼亚撤军 坦桑尼亚军队完成了为期两年的维和使命,宣布撤出乌干达。乌干达总统密尔顿·奥博特反对坦桑尼亚撤军,因为当时乌干达境内的游击队活动还很猖獗。
1985年7月27-29日,密尔顿·奥博特被赶下台 巴西利奥·奥拉腊·奥凯洛准将领导叛军推翻了密尔顿·奥博特总统。密尔顿·奥博特总统被迫逃往肯尼亚,巴西利奥·奥拉腊·奥凯洛准将中止了现行宪法并任命蒂托·奥凯洛中将担任总统(7月29日)。
1985年12月17日,政府与民族抵抗军达成协议 乌干达新上任的总统铁托·奥凯洛中将与穆塞维尼领导下的反政府游击队——民族抵抗军——达成协议。
1986年1月15-29日,民族抵抗军推翻奥凯洛 由于奥凯洛总统不能有效地控制军队,所以穆塞维尼决定发动进攻。民族抵抗军从其在乌干达西南部的基地开始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占领丁坎帕拉(1月26日)和金贾(1月27日)。穆塞韦尼出任总统(1月29日)。
1986-1991年,小规模抵抗活动还在继续 在乌干达西部和北部,小规模的抵抗活动还在继续。有很多报道说,民族抵抗军和游击队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惨无人道的屠杀。
1989年1月3-6日,阿明企图返回乌干达 原总统阿明流亡到扎伊尔,使用的是一张假身份证,显然是企图秘密潜回乌干达。扎伊尔拒绝引渡阿明并将其送到了沙特阿拉伯。
坦桑尼亚
1977-1978年,与乌干达的关系开始紧张 乌干达总统阿明一再指责坦桑尼亚企图入侵乌干达。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坚决否认。
1978年10月30日-11月27日,乌干达入侵坦桑尼亚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东非→乌干达)
1979年1-6月,坦桑尼亚入侵乌干达 (参见同上)
1979-1981年,坦桑尼亚派部队在乌干达进行维和 (参见同上)
1982年8月18-19日,坦桑尼亚干涉塞舌尔群岛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东非→塞舌尔群岛)
中非
布隆迪
1976年11月1日,政变 让-巴蒂斯特·巴加扎中校领导发动了一起不流血的军事政变,推翻了布隆迪总统米歇尔·米康比罗政府。
1988年8-9月,民族冲突 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与人口占少数但居统治地位的图西族之间发生了一起规模不大的暴力冲突之后,图西族控制的军队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打死、打伤数以千计的胡图族平民,致使5万多名胡图族人逃往邻国。在国际社会的抗议下,政府被迫答应进行改革,并鼓励难民返回家园(1989年下半年)。
卢旺达
1990年9月30日-10月5日,卢旺达爱国阵线的入侵 一支由5000-10000名流亡在乌干达的图西族人组成的部队,在弗雷德·鲁维吉纳少将领导下入侵卢旺达,企图推翻胡图族政府,恢复图西族政权(9月30日)。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向比利时求援,要求提供紧急军事援助(10月3日)。卢旺达在300名法国军队、500名比利时军人和500名扎伊尔军人的支持下击退此次入侵。利马纳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10月8日),此后又宣布停火并允许流亡分子回国(10月18日)。
中非帝国(中非共和国)
1976年12月4日,宣布成立中非帝国 中非共和国总统让-贝德尔·博卡萨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正式将中非共和国改名中非帝国,并宣布自己为博卡萨一世皇帝。
1979年1月20-21日,镇压学生骚乱 政府命令大学生必须穿着国家统一制服,结果引起学生骚乱和在首都班吉市内大肆抢劫的罪恶行径。邻国扎伊尔派部队帮助镇压了这次骚乱。
1979年9月20日,政变 原总统大卫达科在法国的支持下发动了一起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博卡萨皇帝,并将国名重新改为中非共和国。
1981年9月21日,政变 陆军总参谋长安德烈·罗林古将军发动了一起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达科总统,并宣布自己担任总统。
乍得
1975年4月13-15日,政变 内尔奥·金格将军成功地发动了一起政变,推翻并打死了政府第一任总统恩加尔·塔汤·博尔贝,并任命原武装力量总司令费利克斯·马卢姆将军为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15日)。
1975年9月27日,马卢姆命令法国军队撤出乍得 马卢姆总统命令法国军队撤出乍得,因为在此之前,法国一直在与希森·哈布雷领导的穆斯林抵抗组织弗罗林纳特进行谈判,要求释放被他们扣押为人质的法国侨民。
1975年10月13日-10月27日,法国撤军 法国开始从乍得撤军,从而结束了法国在乍得78年的军事存在。
1976年4月13日,阴谋政变 乍得政府挫败了一起弗罗林纳特游击队企图支持马卢姆的政变。
1976-1977年,利比亚干涉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向乍得北部的弗罗林纳特抵抗组织提供援助并要求将乍得北部约9583平方公里的地土划归利比亚(1976年9月9日)。
1977年7月18日,法国提供军事支援 应乍得政府的请求,法国的军用运输机将乍得的部队空运到乍得北部的前线,并向乍得派遣了军事顾问。
1978年2月1日-2月24日,抵抗组织取胜 弗罗林纳特抵抗组织发动进攻,一举占领了80%的乍得领土(2月7日)。马卢姆总统同意停火(2月20日),然后与利比亚、尼日尔和苏丹领导人进行谈判,争取和平解决问题(2月24日)。但弗罗林纳特抵抗组织违反停火协议,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4月15日)。
1978年4月26日-6月6日,法国进行军事干涉 应乍得总统马卢姆的请求,法国向乍得派遣约500名外籍军团士兵,以政府的名义,在1500名政府军的配合下击退了抵抗组织的进攻(6月6日)。随后,驻乍得的法国外籍军团的人数迅速增加到2500人。
1978年8月29日,哈布雷任命总理 当抵抗组织首领哈布雷宣布,他的部队与弗罗林纳特组织脱离后,马卢姆总统任命他为乍得政府总理。
1979年2月12-17日,阴谋政变 哈布雷总理企图发动一起政变,推翻马卢姆总统,但被政府军在法国军队的支援下镇压了。哈布雷逃往北部,在那里进行抵抗运动。
1979年3月16-23日,民族联合政府成立 为平息内战,乍得政府与哈布雷领导的弗罗林纳特抵抗组织和古库尼·韦戴领导的弗罗林纳特抵抗组织进行谈判,达成了协议,同意组成三方民族联合政府(3月16日)。协议规定,所有的法国军队必须撤出乍得。韦戴担任政府首脑(3月23日)。
1979年4月20日,挫败利比亚的入侵 利比亚打着支持乍得北部抵抗组织的旗号,派部队入侵乍得。乍得政府在法国军队的支援下击退了利比亚军队的入侵。法国开始逐步撤军。
1980年1月18日,刚果派部队进行维和行动 在非洲统一组织的支持下,刚果向乍得派遣部队,进行维和行动。
1980年3月22日-12月16日,再度发生叛乱 韦戴取代马卢姆担任总统后,在首都恩贾梅纳爆发战斗。韦戴总统在利比亚军队的支持下(应韦戴总统的请求),平息此次叛乱。哈布雷逃往喀麦隆。
1981年1月7日,卡扎菲宣布利比亚与乍得统一 卡扎菲宣布利比亚与乍得统一。乍得随即被大约6000名利比亚军队占领了。
1981年10月31日,与利比亚达成协议,利比亚从乍得撤军 韦戴要求利比亚从乍得撤军,得到了非洲统一组织的支持。卡扎菲勉强同意撤军。非洲统一组织派出维和部队进驻乍得(12月17日)。
1982年3月21日-6月8日,内战再起 利比亚撤军后,哈布雷再度发动叛乱并推翻了韦戴政府(6月8日)。
1983年6-7月,韦戴再次发动内战 原总统韦戴在利比亚军队的支持下,占领了乍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1983年7月30日,政府军发动反攻 当韦戴叛乱组织的部队占领了法亚-拉若之后,哈布雷指挥政府军发动反攻,收复了这片沙漠绿洲。
1983年8月3-10日,利比亚出兵干涉 在利比亚的苏制飞机猛烈轰炸的支援下,韦戴又重新占领了法亚-拉若。
1983年8月9-13日,法国出兵干涉 约1000名法国空降部队开进恩贾梅纳,然后向北——向乍得中部的萨拉拉兰阿拉达推进,双方对峙,但未交火。
1983年8月17日,停火 乍得交战双方同意由法国安排停火。
1984年9月,法国与利比亚进行谈判,协商撤军问题 法国和利比亚均同意同时进行撤军。法国军队于1984年初撤出,但利比亚军队仍留在乍得-利比亚边界上的奥祖地带。
1986年2-3月,利比亚再度入侵 利比亚驻守在奥祖地带的部队向乍得南部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进攻,但被乍得军队(在法国军队的支援下)击退了。
1987年3月,乍得取胜 装备有先进的“米兰”和“陶”式反坦克导弹的乍得军队,采取“打完就跑”的战术,向奥祖地带的利比亚军队发动进攻,重创利比亚军队,缴获了利比亚军队大批火炮、坦克、防空武器、汽车和一些飞机。此后,经过一些边界上的小规模战斗,双方同意停火(9月)。
1989年4月,阴谋政变 忠于总统的警卫部队挫败了一起推翻哈布雷的政变。政变领导人哈桑·贾穆斯被打死,另一位领导人、原国防部长伊德里西·德贝逃往苏丹,在那里断断续续地进行一些袭扰活动。尽管此次政变未遂,但却致使曾一度把哈布雷推上台的北部部落联盟解体。
1990年4月,抵抗组织发动袭击 流亡在苏丹的原国防部长德贝领导的抵抗力量在苏丹-乍得边界地区进行一系列的袭扰活动。
1990年11月10日-12月4日,哈布雷被推翻 德贝领导的人民救助运动组织的部队向乍得发动进攻并占领了阿贝歇(11月29日)。法国部队未施加任何干涉。总统哈布雷逃往喀麦隆(12月1日)。德贝占领恩贾梅约,封闭了议会,并自封总统(12月2-4日)。这一举动引起了西方舆论界的关注:德贝保证建立多党制民主政治。由于考虑到他与利比亚的关系,美国紧急向尼日利亚进行空运,支持在乍得的利比亚流亡分子(12月6日)。
扎伊尔
1989年2-3月,学生骚乱 学生在军事基地附近发现了一具学生的尸体,从而导致了学生骚乱。有传说,政府安全部队打死了数十名学生,但政府发布的新闻却说,只打死了一名学生。为防止学生进一步进行抗议活动,政府封锁了这几所大学(2月15日-3月15日)。
西非
安哥拉
1975年1月15日,《阿沃尔协议》 安哥拉的几个反对派组织在葡萄牙的阿沃尔举行会议,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领导人阿戈什·蒂纽内托博士、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霍尔登·奥尔沃罗和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领导人乔纳斯·萨维比,同意组成联合政府。尽管如此,三派在整个春季和夏季还在继续交战,停战协议实际上并未生效。
1975年3-4月,苏联支持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 苏联向内托的组织运送了大批的武器装备。古巴也向内托的组织派遣了数百名军事顾问。
1975年8月9日,联合政府解散 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和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退出联合政府,只剩下内托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执政。内战再度加剧。
1975年8月14日,南非出兵干涉 为击溃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的部队,南非共和国国防部长博塔向安哥拉南部派遣了一支特遣装甲部队。南非军队两度击败了古巴的军队。
1975年12月12日,14号桥之战 尽管古巴军队在人数上多于南非军队,但却被南非军队打得溃不成军。那时,古巴在安哥拉驻有7500名战斗部队。
1976年2月8日,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的部队被击溃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的部队在古巴军队的支援下击溃了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的部队,并占领了他们的主要据点万博。霍尔登,奥尔沃罗及其同党逃往邻国赞比亚。
1976年4月30日,南非从安哥拉撤军 南非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达成协议,同意保护南非在安哥拉的利益,南非从安哥拉撤军。这是对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的一次重大打击。
1976年6-8月,古巴发动进攻 古巴军队向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发动了一场诸兵种联合进攻,试图一举击溃安哥拉政治力量中的这支主要反对派组织(6月3日)。古巴军队将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的部队驱出安哥拉中部,将他们赶到了安哥拉东南部的一个偏远的地区。
1976年9-11月,古巴再度发动进攻 为了肃清安哥拉的抵抗力量,大约15000名古巴战斗部队向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在安哥拉南部的据点发动进攻。他们在取得有限胜利后撤退。
1976-1990年,争取安哥拉独立 民族联盟的游击战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和其古巴盟军被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的游击战搞得焦头烂额。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成功地袭击了他们的补给线和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的营地。他们在安哥拉南部得到了南非的支持(1975-1982年;1983-1984年;参见第1543页)。到80年代初,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的部队已控制了占安哥拉三分之一的南部地区并曾几度切断了本格拉-扎伊尔铁路。尽管如此,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组织(在古巴的支持下)与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胜负难分,进入相持阶段。
1989-1990年,安哥拉不稳定的和平 在几个非洲国家的支持下,安哥拉交战双方在扎伊尔的金沙萨举行和平谈判(1989年7月),但此后游击队和桑托斯总统几度破坏和平协议。在美国和苏联的努力下,和平谈判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0年5-12月)。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在华盛顿和平会议上宣布同意停火(12月14日)。
1989年1月-1991年7月,古巴从安哥拉撤军 鉴于安哥拉正在逐步实现和平和正在纳米比亚进行独立谈判,古巴决定撤走它在安哥拉的5万名军队。古巴军队将在1991年7月完全撤出安哥拉。
贝宁人民共和国(达荷美)
1975年1月21日,未遂政变 政府军挫败了一起由劳动部长领导发动的政变。
1975年10月18日,未遂政变 政府的安全部队揭露并挫败了一起阴谋推翻贝宁人民共和国总统的政变。
1977年1月16日,未遂政变
布基纳法索(上沃尔特)
1980年11月25日,政变 赛耶塞尔多上校发动政变推翻并取代了桑勒·拉米扎纳总统。
1982年11月17日,政变 反对派领导人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少将率领士兵推翻了赛耶塞尔多总统。
1983年8月5日,政变 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总统被前总理托马斯·桑卡拉推翻。
1985年12月,与马里发生边界冲突 冲突起源于有争议的、矿产丰富的阿加车地带,这也是1974-1975年两国冲突的策源地。经过五天的小规模武装冲突,两国将问题提交给海牙国际法庭。国际法庭判决,将这部分有争议的地区一分两半,两个国家各占一半。这一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1988年)。
1987年10月15日,桑卡拉在政变中倒台 民族革命委员会成员布莱兹·坎普勒上尉领导政变,推翻并杀死了桑卡拉总统,成立了三人执政政府——由布莱兹·坎普勒领导,其他两名成员是民族革命委员会成员让-巴蒂斯特·林加利上尉和人民阵线成员亨利·让果上尉。
1989年9-12月,未遂政变 坎普勒总统的两位合作者——让-巴蒂斯特·林加利和亨利·让果因被指控在9月14日阴谋发动政变,结果被判处死刑。此后,政府宣布又发现并挫败了另外一起政变(12月26日)。
喀麦隆
1976年11月16日,与加蓬发生边界冲突 (参见上文)
1984年4月,军事政变未遂 持不同政见的军官企图发动一起军事政变,推翻保罗·比亚总统。忠于总统的武装部队挫败了这起阴谋。
刚果人民共和国(刚果布拉柴维尔)
1978年8月14日,未遂政变 政府军挫败了一起阴谋推翻乔基姆·约姆比·奥庞戈军人总统的政变。
1990年5月22日,政治骚乱 反对派领袖约瑟夫的尸体被发现后,在利伯维尔和根迪尔港爆发了反政府示威游行。法国驻加蓬的部队(1个海军陆战团)掩护撤出了当地的法国侨民。6月初重新恢复了秩序。
象牙海岸(科特迪瓦)
1990年5月14-16日,军队叛乱 约1000名陆军士兵在阿比让发动叛乱,要求提高工资(5月14日)。两天后,空军的几百名士兵占领了机场。但当政府作出让步后,大部分士兵返回了营房(5月16-17日)。
加蓬共和国
1976年11月17日,与喀麦隆发生边界冲突 喀麦隆用火箭攻击了边界上加蓬的一个警察哨所。此后,加蓬关闭了两国边界。
1978年6月6日-1979年8月14日,向扎伊尔派驻维和部队 这个弱小贫穷的国家想通过此举扩大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
冈比亚
1981年7月30日,未遂政变 准军事警察部队和武装平民发动政变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冈比亚政府向塞内加尔求助,后来此次不成熟的政变在塞内加尔出兵干涉下被镇压了。
加纳
1975年12月23日,政变
1978年7月5日,政变 加纳国家元首伊格内修斯·库图阿·昌庞上将被其副总统福莱德·阿库弗中将推翻。
1979年5月15日,未遂政变 中尉杰里·罗林斯发动政变未遂,结果被判监禁。
1979年6月4日,政变 罗林斯被反叛分子营救出狱后,领导发动了政变,成功地推翻了阿库弗将军政府。新的文人政府建立。
1981年72月37日,政变 罗林斯宣称新的文人政府腐败、无能,因而接管了政府。
几内亚
1979年4月17日,向利比里亚派遣部队 (参见下文)
1980年1月18日,向乍得派遣维和部队
几内亚-比绍
1975年3月30日,政变
1980年11月14日,政变 总理若昂贝·尔纳多·维埃拉不满总统路易斯·德阿尔梅达的统治,遂发动政变推翻了总统路易斯·德阿尔梅达并取而代之。
利比里亚
1979年4月14-15日,物价上涨引起骚乱 政府提出提高大米的出售价格,引起子市民的抗议示威,在首都发生了骚乱。在几内亚派出的200名军队干涉下,恢复了秩序。
1980年4月12日,政变 塞内加尔的塞缪尔·K.多伊领导利比里亚军队的士兵推翻了总统威廉·R.托尔博特。他保证将肃清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士兵处决了托尔博特和原政府的其他27名官员。士兵们在蒙罗维亚大肆掠夺和狂欢了数日。
1989年12月,未遂政变 忠于总统的部队挫败了一起阴谋 [ 注:原书如此,似缺“推翻”。 ] 总统的军事政变。之后,数百名难民逃往象牙海岸。
1990年1月,内战 民族爱国阵线游击队以几内亚为基地,在查尔斯·泰勒的领导下,攻入利比里亚,企图推翻多伊总统。泰勒原是多伊政府的财政部长,他的行动的确严重威胁着已是摇摇欲坠的多伊政府。随着民族爱国阵线部队不断向前推进,引起了国内部落间的冲突:多伊的科兰族与对立的吉奥族和马诺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1990年6月4日,美国海军特遣舰队抵达利比里亚 美国一支搭载着2000名海军陆战队的特遣舰队抵达蒙罗维亚,保护美国公民撤出蒙罗维亚。
1990年7月2日,蒙罗维亚发生战斗 多伊的部队控制了城区的外围,总统官邸遭到围攻。当民族爱国阵线领导人普林斯·约米尔·约翰逊宣布脱离泰勒独立,自已成立组织时(7月6日),蒙罗维亚政治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了。政府军在蒙罗维亚的路德教会杀死了600多名吉奥族人和马诺族难民(7月30日),激起了一场民族反抗运动。
1990年8月5-8日,西方公民开始撤出 由于约翰逊威胁说要抓西方公民作人质(8月4日),所以美海军陆战队在三天内撤走驻蒙罗维亚大使馆的125名美国工作人员和美国公民。与此同时,约翰逊还扣押了22名平民作人质(8月6日),但第二天又将他们释放了。
1990年8月24日,国际社会干涉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派出了3000人的部队,抵达蒙罗维亚,以帮助恢复秩序和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这场冲突。这支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监察部队由尼日利亚、加纳、冈比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派部队组成,由加纳将军阿努尔·奎努指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监察部队已控制了蒙罗维亚的大部分城区,但还有零星战斗发生(8月25日-9月2日)。
1990年9月9-10日,多伊被抓获并被处死 当多伊来到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监察部队司令部询问有关事宜时,约翰逊的部队拦截并抓获了多伊(9月9日),随即将其处死(9月10日)。
1990年9月-11月28日,战斗继续进行 多伊死后,利比里亚国内务派别之间的战斗仍在继续进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监察部队、约翰逊的部队、泰勒的部队,还有忠于原总统的原国防部长大卫·尼勃雷准将领导的部队,这几支部队展开了混战。最后,西非国家共同体强迫交战各方必须接受停火并在马里的巴马科进行谈判(11月26-28日)。但是各方之间的冲突未能实现政治解决,许多利比里亚人在饥饿中挣扎,而且内战随时还有可能爆发(1991年初)。
马里
1985年12月,与布基纳法索发生边界冲突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西非→布基纳法索)
毛里塔尼亚
1975年12月10日,毛里塔尼亚占领南撒哈拉 北撒哈拉约占当年西班牙殖民地的三分之二,当摩洛哥部队攻占该地区时,毛里塔尼亚出兵占领了南撒哈拉。但他们立即遭到了正在寻求撒哈拉独立的当地游击队的进攻。三方为争夺撒哈拉的控制权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毛里塔尼亚与摩洛哥联合打击当地的游击队。
1978年7月10日,政变 陆军参谋长穆斯塔法·乌尔德·萨利克在一起未流血的政变中,推翻了莫克塔·乌尔德·达达赫总统。萨利克开始与游击队进行谈判,决定在撒哈拉停火。第二年,签订了停火协议,毛里塔尼亚军队全部撤出撒哈拉(1979年8月5日)。
1980年1月4日,政变 毛里塔尼亚总理穆罕默德·库奥纳·乌尔德·每达拉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穆罕默德·马赫穆德·乌尔德·路里总统。路里接替萨利克担任总统,执政期仅为六个月(1979年6月4日)。
1981年3月16日,未遂政变 毛里塔尼亚的军人流亡分子阴谋发动政变,但被军事政府挫败了。毛里塔尼亚政府指责摩洛哥支持了这起未遂政变,因为摩洛哥反对毛里塔尼亚从撒哈拉撤军。
1989年4-8月,与塞内加尔发生边界冲突 在与塞内加尔发生一场短暂的贸易战(1月)之后,毛里塔尼亚的边境警察又打死了塞内加尔的两名农民(4月9日),两国发生边界暴力冲突。双边不断发生摩擦,暴力冲突不断,至少造成300人死亡和30万名难民(4-8月)。毛里塔尼亚与塞内加尔断绝了外交关系(8月)。此后,两国虽然停止了暴力冲突,但遗留的问题一直到1991年仍未解决。
尼日尔
1976年3月15日,政变
1983年10月6日,未遂政变 忠于赛义尼·孔切总统的部队轻而易举地挫败了一起政变。
1989年5月,与图阿累格分裂主义分子发生冲突 图阿累格游牧民族在尼日尔北部的奇银塔巴拉丹附近与政府军部队发生冲突(5月初)。当局报道说有6个士兵和31个图阿累格人死于冲突,但据国际新闻报道,政府军在报复行动中至少打死数百名图阿累格人(6-8月)。毛里塔尼亚政府邀请国际大赦组织对此进行调查(9月)。
尼日利亚
1975年7月29日,政变 雅库勃·戈翁将军在一起不流血的军事政变中被推翻。穆里塔·拉鲁法·穆罕默德准将取而代之,成为总统。
1976年2月13日,未遂政变,总统被杀 政府军挫败了一起军事政变。但叛乱分子暗杀了尼日利亚国家总统穆里塔·拉鲁法·穆罕默德上将。奥卢塞贡·奥参爵中将担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3年12月31日,政变 穆罕默德·布哈里准将发动一起军事政变,推翻丁谢胡·沙格利总统,从而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文人统治。
1985年8月27日,政变 易卜拉欣·巴班吉达少将发动政变,推翻了布哈利将军。这是尼日利亚20年内发生的第六次政变。
1989年5月,大规模骚乱 政府残暴的措施导致了大规模骚乱(同年5月下旬)。政府进行了大规模逮捕,并将六所大学关闭了一年之久。
1990年4月22日,未遂政变 对现政府不满的军官们在吉迪思·奥尔卡少校的领导下,企图发动政变,推翻巴班吉达将军。忠于巴班吉达将军的军队挫败了此次政变并恢复了秩序。奥尔卡少校和其他42名同谋犯审讯后被判处死刑(7月27日)。此次政变的导火线,是在内阁大改组中(1989年12月29日)解除了基督教德多姆卡特·雅赫·巴利中将的职务。此举导致了人们担心武装力量可能“穆斯林化”。
塞内加尔
1981年7月30日,支持冈比亚 塞内加尔派部队支持冈比亚政府,镇压了一起政变。
1989年4-8月,与毛里塔尼亚发生边界冲突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西非→毛里塔尼亚)
1990年5月18-22日,与几内亚-比绍发生边界冲突 由于领土纠纷,导致了两起大规模的边界冲突(5月18-19日和5月22日),塞内加尔部队越过了边界。在两国同意从边界地区撤军以前,双方均有几名士兵被杀。
1990年6月19日,遭到卡萨芒斯河民主力量运动游击队的攻击 卡萨芒斯河民主力量运动游击队袭击了塞内加尔安全部队,打伤了九名塞内加尔人。
多哥
1978年6月19日-1979年8月14日,向扎伊尔派遣维和部队
南非
莫桑比克
1975-1991年,游击战争 莫桑比克政府军不断镇压民族抵抗运动组织。该组织从1984-1985年以来一直受到南非的支持。结果许多民族抵抗运动组织的部队转而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并开始到处进行抢劫,为其活动筹集物资。为了保证从莫桑比克到苏法拉铁路的畅通,自1980-1981年以后,津巴布韦在莫桑比克部署了数千人的军队。莫桑比克也向非洲国民大会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援助(当时非洲国民大会在南非是非法组织)。到1990年下半年,据估计,战争可能造成约60万人死亡,另外至少60万人死于由于战争而造成的饥荒。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
1975年12月17-19日,未遂政变 一些对现政府不满的军官和政客企图发动政变,但经过两天的流血战斗,政变被挫败了。
1984年3月16日,与南非达成《恩科马蒂协议》 莫桑比克民族抵抗组织、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马切尔和南非总统博塔强行通过了一项协议,同意莫桑比克停止向南非的非洲国民大会提供援助,南非也停止支持莫桑比克民族抵抗运动组织。南非在其中还做了什么交易,未向外界透露。
1986年10月19日,马切尔总统在一次空难中身亡 总统乘坐的飞机在南非坠毁,机上的所有人员,包括总统和25名随行人员全部遇难。非洲国民大会指责南非在飞机上做了手脚。若阿金·希萨诺继任总统之职。
1989年5-9月,政府改革 鉴于1988年末至次年初游击队连连取胜这种形势,希萨诺总统采取了新的政策。政府一边逐步从马克思主义一党制向多党制自由经济过渡,一边向苏法拉省的游击队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1990年7-12月,和平建议 莫桑比克民族抵抗运动组织领导人对希萨诺政府的改革作出了一些反应。政府与游击队的代表在罗马进行会晤(7月),经过三星期的谈判,达成协议,同意实施部分停火(12月),为1991年的全面停火带来了希望,也成为莫桑比克和平的契机。
莱索托
1982年12月9日,南非袭击驻莱索托的非洲国民大会基地 此次袭击打死了一些非国大的游击队员,也造成数名平民伤亡,(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南非→南非共和国)
津巴布韦-罗得西亚
1975-1976年,游击战争 罗得西亚参加交战的有两支反对伊恩·史密斯总理及少数白人政府的主要力量:乔施西·恩科莫领导的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和罗伯特·穆加贝领导的津巴布韦民族联盟。从1975年以来,恩科莫与史密斯一直在进行谈判。但谈判未取得成果,恩科莫发动游击战。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大,有时甚至打到邻国赞比亚。恩科莫和穆加贝双方都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西方民主国家对史密斯施加了外交压力和进行经济制裁,迫使他原则上接受了大多数人管理罗得西亚的方案并安排大选。佐雷瓦主教反对史密斯少数白人统治。政府的温和派领袖在大选之前回国,以推动罗得西亚的民主进程(1976年10月)。
1979年4月17-24日,穆佐雷瓦在大选中获胜 在恩科莫和穆加贝都进行抵制的情况下,穆佐雷瓦主教在大选中获胜。但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和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两个组织继续进行游击战争。
1979年9月10-24日,伦敦会议,建立英国统治 为了稳定津巴布韦局势,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面干涉。各党派都同意恢复罗得西亚殖民地的地位,恩科莫和穆加贝接受了大选的条件。
1980年2月27-29日,穆加贝在大选中获胜 罗伯特·穆加贝的津巴布韦民族联盟党在大选中获胜,赢得了议会中大部分席位。
1986年,马塔贝莱兰发生骚乱 恩科莫的津巴布韦人民联盟党在津巴布韦西南部的马塔贝莱兰有广泛的基础,但受到了津巴布韦民族联盟党国家政策的种种限制。因此,该组织在这一年经常与安全部队和津巴布韦武装支持者们发生冲突,有几次几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尽管到1986年下半年战斗已基本停止,但危机并没有结束,直到1987年12月,津巴布韦人民联盟党与津巴布韦民族联盟党才达成协议,进行合并,使局势有所好转。
南非共和国
1975-1982年,南非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作战 南非部队在安哥拉发动几次大规模的行动,以支持约纳斯·萨维比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的部队。同时,它在纳米比亚发动了一系列进攻,对在纳米比亚北部和安哥拉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基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南非→纳米比亚)。
1976年6月16日,莱索托事件 群众在莱索托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保安部队在约翰内斯堡外的西南区向示威游行群众开枪射击,打死了数十人。此次事件引起为期三个星期的骚乱和抗议活动,后来才逐步恢复了于静。
1976年6月-1991年,城区发生暴力冲突 莱索托事件后,南非主要大城市的郊区黑人居住区连续发生大规模的骚乱。黑人不断进行示威游行和暴力骚乱,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到1989-1990年,随着种族隔离政策的解除,黑人反对白人统治的抗议活动也逐渐减弱。然而,非国大及其有时更温和的民主联合阵线盟友与亲西方的祖鲁族的英卡塔组织(其领导人是祖鲁族首领加齐沙·布特莱齐)之间的民族矛盾更加剧了两派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南非黑人之间不断的暴力冲突。一些冲突造成地区性内战,特别是在两派黑人混居的纳塔尔省就更加严重。据称,到1990年12月,南非黑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已造成4000人死亡,而且,在1991年死亡的人数还在继续上升。
1976-1981年,黑人家园宣布“独立” 南非的四个黑人部落家园宣布独立。它们是:德兰斯凯(1976年10月26日)、博普塔茨瓦纳(1977年12月6日)、文达(1979年9月13日)和西斯凯(1981年12月4日)。这四个地区在理论上从南非独立出来,但实际上,它们在财政、技术和军事上都必须依靠南非。另外,黑人组织领导人,特别是非国大的领导人都指责,这一行动是在分裂南非和挑起黑人组织间的争端。除南非外,没有一个国家承认它们是主权国家。
1981-1982年,进入莫桑比克镇压抵抗运动 南非的军队对驻在莫桑比克的非国大武装力量成功地发动了一系列扫荡。
1982年12月9日,进入莱索托,镇压抵抗组织 南非对驻莱索托的非国大武装力量进行扫荡。他们在一个居民区发现了非国大的一个司令部,杀死了一些非国大的游击队员,但也造成了数名平民死亡。
1983年5月20-23日,恐怖主义分子发动袭击,南非发动空袭进行报复 一枚炸弹在南非空军司令部附近爆炸,造成18名平民死亡和200多人受伤(5月20日)。南非空军对设在莫桑比克马托拉的非国大基地进行了报复性空袭。莫桑比克指责此次空袭摧毁了当地大量的民房和民用商业设施。但南非却宣称,他们击中了非国大设在那里的游击队营地。
1983年12月6日-1984年1月8日,南非军队在安哥拉镇压抵抗运动 南非军队对没在安哥拉南部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营地进行扫荡,肃清这一地区的抵抗组织。此前,游击队曾计划以此为基地,到纳米比亚进行游击活动。南非军队继续发动进攻。在库维莱地区,南非的军队击败了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安哥拉和古巴联军,杀敌324人,己方也有21人伤亡(1月3-5日)。
1984年1月17日-3月16日,与莫桑比克达成协议 南非与莫桑比克互派代表,到科马蒂河的科马蒂港进行会晤。经过反复的谈判之后,双方都同意停止支持对方领土上的抵抗组织活动。
1984年1月31日,南非开始从安哥拉撤军
1984年2月23日,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实施停火 南非政府与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领导人萨姆·努爵马达成协议,同意在纳米比亚实施停火。
1985年7月20日-1986年3月7日,南非进入紧急状态 鉴于南非的保安部队越来越难以控制黑人居住区这一情况,南非总统博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赋予其保安部队以“特别权力”。此举引起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美国对此作出反应,宣布对南非进行经济制裁(1985年7月31日)。南非被迫宣布解除紧急状态,并释放了近7000名被扣押者。
1986年5月19日,南非向非国大的游击队营地发动进攻 南非的空军和陆军的特种作战部队向设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赞比亚三个邻国的非国大游击队营地和据点发动进攻。
1986年6月12日,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政府赋予保安部队全权,镇压示威和骚乱。
1988年2月10日,博普塔茨瓦纳发生政变 一群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卢卡斯·曼古波总统。南非出兵干涉,打败了反叛分子。
1990年2月2日,非国大成为合法组织 南非宣布,承认非国大、南非共产党和其他33个反种族隔离的组织为合法组织。此后,德克勒克总统还释放了监禁的非国大组织领导人曼德拉(2月11日)。此举在早先已宣布独立的三四个黑人部落家园引起了骚乱,那些已分离的反种族隔离部落纷纷要求与南非重新合并。
1990年4月,空军司令部遭袭击 设在比勒陀利亚的南非空军司令部遭到皮特·鲁道夫领导下的极右主义分子的袭击。叛乱分子携带着自动步枪潜逃,鲁道夫后被抓获(9月)。
1990年5月4日,《赫罗特·斯胡尔备忘录》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在曼德拉的支持下,非国大和南非共产党宣布将开展有限度的暴力活动,努力争取解除国家紧急状态。紧接着,非国大和南非共产党宣布《比勒陀利亚备忘录》(8月8日),重新宣布进行武装斗争。
1990年7-9月,因卡塔在外瓦尔地区发动进攻 因卡塔武装分子发动进攻,巩固他们在比勒陀利亚和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黑人区据点,结果造成800人死亡。非国大对此提出抗议,随即有8万多人聚集在因卡塔移民劳工居住区,举行抗议活动。
1990年9月15日,政府对此作出反应 为了制止黑人与黑人之间的暴力冲突,政府开始实施代号为“铁拳”的行动。政府宣布15个区进入紧急状态,开始实施宵禁并允许警察在汽车上架设机关枪。紧急状态于数星期后宣布取消。
纳米比亚(西南非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联邦将原德国的殖民地——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盟,即后来的南非共和国托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取代南非管理西南非洲,但南非仍对该地区继续进行统治。该地区的人民对南非在西南非洲的统治越来越不满。当地人民自发地组织成立了争取独立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1960年6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在当地开展游击战争,反抗南非的统治。该组织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并受到苏联的训练。尽管游击队的活动受到了南非的残酷镇压,但从六七十年代以后,抵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游击战争连续不断。
1975年9月1-12日,图哈勒会议 南非政府在图哈勒召开立宪会议,这是向西南非洲自治迈出的第一步,最终可能会完全独立。与会者有各部落和各地区的首领以及黑人组织代表和少数白入团体的代表。多民族的政党,当然也包括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以及受过教育的黑人和西方化的黑人,不允许参加。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对此非常不满,继续进行游击战争。
1978年12月4-8日,举行大选 在南非的主持下,举行了为独立做准备的大选。参加投票的人数很多,各部落的首领也都参加了投票。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拒绝参加大选。由于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拒绝参加投票,南非支持下的民主图哈勒联盟在大选中获得大胜。
1978-1989年,抵抗运动 南非继续镇压抵抗运动。与此同时,纳米比亚的领导人积极为独立做准备。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从其在安哥拉南部的营地出发,采取“打完就跑”的战术,对纳米比亚北部不断进行袭击。这也招致南非军队进入安哥拉,不断进行扫荡(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南非→南非共和国)。
1989年11月15日-12月22日,《纳米比亚独立协议》 美国、南非、古巴和安哥拉的代表在日内瓦经过反复谈判,同意纳米比亚独立并通过了古巴从安哥拉撤军的日程表(11月15日)。12月22日,各方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最后签订了该项协议。
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独立日 内瓦达成协议后,在联合国的监督下,纳米比亚实现了停火,各方力量开始从纳米比亚撤军(1989年4月1日-11月16日)。此后,纳米比亚宣布独立。这表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又取得了新进展。
北非
阿尔及利亚
1976-1978年,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关系紧张 由于阿尔及利亚支持波利萨里奥人,结果导致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在边界上经常发生小规模冲突(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西非→毛里塔尼亚)。
1988年10月-1989年2月,骚乱和改革 在一次反政府的骚乱中约500多人被打死(10月)。此后,沙德利·本吉迪德总统经选举连任,为期五年。沙德利总统经人民投票通过,颁布了新的自由宪法(2月),随后便开始了政治和经济的重大改革。
1991年4月,阿尔及利亚秘密研制核武器的计划被披露 这引起了阿尔及利亚的邻国及世界舆论界的强烈关注。
利比亚
1977年7月12日-24日,与埃及发生边界冲突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埃及与利比亚发生边境冲突)
1981年8月19日,美国飞机击落利比亚的战斗机 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在南地中海锡德拉湾举行军事演习时,2架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遭到了利比亚2架苏-22战斗机的攻击。美军飞机将这2架利比亚战斗机击落。
1981-1983年,利比亚干涉乍得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中非→乍得)
1984年4月30日,英国与利比亚断绝外交关系
1986年1月8日,禁运 由于利比亚涉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恐怖主义活动,美国总统里根发布命令,冻结利比亚政府在美国和美国银行的财产并禁止美国公民到利比亚旅行和经商。
1986年4月16日,美国空袭利比亚 利比亚在西柏林一个美军经常光顾的迪斯科舞厅放置了一枚炸弹,该炸弹发生爆炸,结果炸死2人,炸伤200多人(4月5日)。为对此次恐怖主义事件进行报复,美国派飞机对利比亚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军事和政府目标,其中包括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住所进行了空袭。此次空袭,卡扎菲毫发未损,但却造成了数名利比亚平民死亡。美国损失了一架F-111战斗轰炸机和两名飞行员。
1987年9月,阿盟建议停火,利比亚与乍得停战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中非→乍得)
1988年10月3日,利比亚-乍得战争结束 利比亚和乍得两个国家同意在阿盟的协助下,解决阿乌祖地带争端问题。
1989年1月4日,美国战斗机击落利比亚飞机 美海军的F-14喷气式战斗机在距托鲁克 [ 注:“托卜鲁克”? ] 以北约113公里的地中海上空击落了利比亚2架“带有明显敌意的”、正在向他们靠近的米格-23型战斗机。与此同时,美国与利比亚的关系高度紧张。美国指责利比亚在的黎波里附近的拉卜塔建造一座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的工厂,但利比亚宣称,这是一座制药厂。
1990年3月15日,在拉卜塔有意纵火 利比亚佯称在拉卜塔的一座化学工厂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火灾。这场骗局显然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迷惑美国,防止他们发动空袭。
1990年12月,在利比亚的支持下推翻了乍得的哈布雷政府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中非→乍得)
摩洛哥
1975年12月11日,摩洛哥派兵进驻西撒哈拉 摩洛哥的部队占领了西撒哈拉(原系西班牙的殖民地)。摩洛哥政府宣称它对西撒哈拉以北三分之二的领土拥有主权。摩洛哥政府的这一声明引起了当地居民组织——解放阵线——的暴力活动。与此同时,毛里塔尼亚也占领了撒哈拉南部的港口。
1976-1984年,摩洛哥-解放阵线战争 摩洛哥与解放阵线之间的战争仍在继续,丝毫没有减弱。摩洛哥虽然调遣了9万多人的部队,但仍不能打垮解放阵线部队,解放阵线也无力在该地区建立统治。
1986年8月,哈桑国王取消《利比亚-摩洛哥联盟条约》 两国领导人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引起争论,导致两国废止了已签订两年之久的条约。
1988-1991年,西撒哈拉争端 到1986年,摩洛哥已控制了有争议的西撒哈拉三分之二的领土,解放阵线控制的地盘已所剩无几。鉴于国际及摩洛哥国内形势的变化,阿尔及利亚也同意,不再支持解放阵线,但要求组成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一个地区性组织,其中应包括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2月)。该地区的局势平静了大约一年,和平的宁静又被解放阵线从毛里塔尼亚发动的进攻打破了(1989年9-10月)。在联合国的倡议下,摩洛哥与解放阵线进行了谈判,双方都同意在1991年举行全民公决,以此来决定西撒哈拉的归属问题。
突尼斯
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空军轰炸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突尼斯的总部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以色列→空袭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
1987年11月7日,布尔吉巴下台 这位83岁的老领导人从1956年以来就是突尼斯的总统,现在年事已高,日益虚弱了。突尼斯前总理青艾尔-阿比丁·本·阿里——一位职业军人——继任总统。
1988年4月16日,在突尼斯暗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军事领导人 哈利勒·瓦齐尔和三名其他人员被一群蒙面的袭击者开枪打死。有迹象表明,这起行动是以色列情报机构和特种部队所为。齐瓦尔是阿拉法特在以色列占领区进行恐怖主义活动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