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东欧

东欧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总体战的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俄国

   革命之前的时期(1900-1917年)

   1904-1905年,俄国-日本战争 (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年12月22日-1906年1月1日,莫斯科暴动 在共产党人的推动之下,当莫斯科工人也加入抗议的行列,谴责政府指导日俄战争所表现出的无能时,广泛的骚乱演变成公开的武装斗争。经过一系列的街头战斗,暴动被俄国正规军镇压。随后,在各省的革命运动亦被军队有力而无情的行动所扑灭。

   1907-1914年,随后的骚乱 日渐高涨的革命运动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的暴动时有发生,但均被军队平息。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西线)

   俄国革命(1917年)

   1917年3月8-15日,沙俄帝国的倾覆 在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原来的圣彼得堡)爆发罢工和暴动之后,首都的守军在3月10日发生兵变,加入暴动的工人行列。3月12日,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沙皇尼古拉二世被废黜。

   1917年3-9月,继续进行战争 社会党人陆军部长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新政府,极力主张继续对德战争,但遭到强烈的反对(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东线)。

   1917年9月9-14日,科尔尼洛夫发动的暴动 随着V.列宁和L.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愈来愈有力地控制政府,军总司令L.科尔尼洛夫将军感到恐慌,他率军向彼得格勒进发。但他被自己反叛的部队和武装工人的联合力量打败。

   1917年11月6-7日,布尔什维克革命 在列宁的领导之下,彼得格勒的军队和工人推翻了克伦斯基政府,并建立了新的苏维埃政府(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东线)。

   苏俄大内战(1日17-1922年)

   总形势

   当布尔什维克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政权之时,在苏俄内部和其广阔国土的边缘地区,战争正如火如荼。该场内战既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参见下文),亦有一系列反革命运动,但是反革命势力不能团结一致。发生暴动的主要地区是波兰(参见①第十九章→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苏俄→波兰战争→序幕;②第十九章→欧洲→东欧→波兰)、芬兰、苏俄南部和乌克兰、白俄、波罗的海各国和西伯利亚。

   苏俄南部和乌克兰

   在这里,从黑海至里海约19312公里长的弯弯曲曲的环线构成了内战的主战场。该地区处于从西面的敖德萨,穿过基辅、奥廖尔、沃罗涅日和察里津(斯大林格勒),至阿斯特拉罕和伏尔加三角湾的弯曲弧线的包围之中。

   1917年12月9日,顿河哥萨克暴动 布尔什维克颁布的土地法令没收了他们的土地,引发了顿河哥萨克的第一次暴动。哥萨克武装起来,聚集到A.M.卡列金将军和科尔尼洛夫将军的旗下,他们跨过库班河和顿河盆地向北进军,并与红色民兵 [ 译者注:初始阶段的红军。 ] 进行了一系列非决定性的战斗。卡列金和科尔尼洛夫将他们仓促形成的部队编组成各种战斗力量。与此同时,托洛茨基正努力将布尔什维克民兵慢慢地训练成将称之为红军的军队。

   1918年4-5月,高加索地区 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分别在4月22日和5月26日宣布独立。布尔什维克努力保有这些产油地区的行动引发了不满,随后是零星的暴动。

   1918年11-12月,乌克兰地区 德军在11月15日从该地区撤走。随后,受德军支持的P.斯科罗帕德斯基,被以S.佩特留拉将军为首的社会党人推翻。12月8日,法军占领敖德萨,随后敖德萨成为日渐增长的反革命势力的补给基地。

   1919年2月3日,共产党人夺取基辅 布尔什维克的部队进入由于德军撤走(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以后→德军撤出协约国领土)而形成的真空地带,抵近并夺取基辅。随后,他们向布格河谷下游地区推进,接着向西急进,在4月8日将法军赶出敖德萨。

   1919年1月,高加索地区 布尔什维克的部队开进油田,终使暴动演变为全面的战争。A.邓尼金将军聚集起反革命力量将布尔什维克赶出这一地区。现在战争已扩展至整个苏俄南部广大的地区。在中心地区,2月13日,卡列金自杀,4月13日,科尔尼洛夫阵亡。邓尼金走出高加索地区,成为整个白军战线的司令,至少在名义上是如此。他得到顿河哥萨克统领P.N.克拉斯诺夫的支持。

   1919年5月,双方的部署 从左至右,(邓尼金的)白军现在编组成4个集团,分别是基辅、自愿者、顿河和高加索军团。与之相对的布尔什维克红军是第二十、第十四、第十三、第九和第十军团。托洛茨基现在不得不面对多线作战的窘境。沿贯通西伯利亚铁路轴线的高尔察克白军攻势(参见下文)已突破乌拉尔山,并进抵乌法-彼尔姆一线。另一支白军在N.尤登里奇将军的统帅下正集结在波罗的海各省。与此同时,一定数量的协约国军队已在苏俄北部和西伯利亚东部登陆(参见下文),其显而易见的企图是要帮助白俄。考虑到高尔察克是最紧迫的威胁,托洛茨基决定在东部采取攻势,由图哈切夫斯基负责指挥,同时在南部和北部采取防御。

   1919年5-10月,邓尼金的攻势 其4个军团在相互交叉的路线上向北推进。9月2日,夺取基辅。P.弗兰格尔将军的高加索军团向察里津进发,并希望能和高尔察克取得联系。然而,由于供给不足,其行动被耽搁了,到6月17日,当他夺取了察里津之时,图哈切夫斯基的红军攻势已将高尔察克打退到乌拉尔山以后。红军转而用兵于弗兰格尔,后者亦被迫退却。10月6日,克拉斯诺夫的顿河军团进至沃罗涅日,但在10月24日,图哈切夫斯基打击其侧翼,将其击退。图哈切夫斯基随后向西攻击已于10月13日抵至奥廖尔的志愿者军团。白军的攻势崩溃了。12月17日,基辅军团被逐出基辅。混乱不堪的白军被赶回黑海。

   1920年3月27日,白军的撤退 白军自新罗西斯克从海上撤出,大部分船只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匆匆赶至那里的英国船。只有弗兰格尔带领一小部兵力仍坚守在克里米亚半岛。

   1920年4月,红军突入高加索 4月28日,苏维埃红军进至巴库。布尔什维克试图控制黑海,但被停泊在波斯黑海港口的一支英国小舰队暂时阻止(参见第十九章→南亚和西南亚→波斯→亚历山大罗夫斯克之战)。

   1920年6-11月,弗兰格尔的攻势和失败 乘红军参战俄波战争(参见第十九章→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俄国→波兰战争),无暇他顾,不屈不挠的弗兰格尔从亚速海向北出击,但是这一行动太晚了。苏俄与波兰的战争已结束,红军再次集结起来,于11月14日,将弗兰格尔赶回克里米亚半岛。11月14日,其剩余的兵力再次由英国船只从海上撤至君士坦丁堡。而此时,苏维埃俄国已经成熟了。

  评论:由白军方面指挥上的不统一和红军方面托洛茨基卓越的管理和战略才干,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开战之初,双方军队都是由一群农民游击队和没有经验的民兵组成。托洛茨基通过不断摸索终将其部队造就成一支能征善战的红军队伍;白军方面,由于愚莽和无能而一错再错,终至失败。弗兰格尔可能是白军中最好的指挥官,而图哈切夫斯基则从平庸的红军指挥官中脱颖而出。

   西伯利亚和苏俄东部

   1918年6月,捷克军团 捷克军团由奥匈军战俘中的捷克人和波希米亚人组成,约10万人。他们控制了贯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当他们预计经由符拉迪沃斯托克返国时,遭到苏维埃政府的抵制。捷克人夺取了当地布尔什维克部队的武装,而将自己组成一支事实上的军队。捷克军团沿铁路线向西进入俄国东部,7月26日,夺取了叶卡捷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就在他们夺城之前,沙皇及其家人在那里被杀死。随后他们开始与苏维埃政府谈判,同时亦与鄂木斯克的反布尔什维克的自由党人政府谈判。

   1918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夺取在西伯利亚的统治权 沙俄海军上将A.高尔察克控制了鄂木斯克政府,并宣布自己为“俄国最高执政者”。他与捷克军团联合,并率军从西伯利亚进入俄国东部,12月,他夺取彼尔姆和乌法。

   1919-1920年,布尔什维克的反攻 在托洛斯基有力的领导之下,布尔什维克军对高尔察克发动反击,在1月27日夺取叶卡捷琳堡。尽管捷克军团进行了积极的支援,英、法、日军亦给予支持,但高尔察克的军队还是慢慢地被打回到西伯利亚。11月14日,红军夺取鄂木斯克,高尔察克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他后来被俘获,并在1920午2月7日被处决。随着高尔察克政权的崩溃,捷克军团沿着贯通西伯利亚的铁路线向东边战边进,一路上不断击溃拦击的红军和白俄部队,抵达美国远征军(参见下文)在西伯利亚东部控制的地区。随后,他们被转移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从海上撤走。虽然战斗还在继续,但布尔什维克逐渐控制了在西伯利亚没有被美军和日军占领的地区。

   协约国的干涉(1917-1922年)

   1917年12月30日,日军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 日军一支兵力较大的部队在大谷将军的指挥下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登陆,其显而易见的企图是要吞并苏俄的滨海省份,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华盛顿、伦敦和巴黎的警觉。

   1918-1919年,协约国军侵入苏俄北部 一支较小的英、法、美远征部队在英军的指挥下,于1918年6月23日夺取摩尔曼斯克,在8月1-2日,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名义上的目的是要撤出协约国曾经给予沙皇政府的补给和弹药。实际上,令人可笑的私下里的想法是以这支小部队侵入苏俄,向南和向东打通与在乌拉尔山的捷克军团的联系。一些协约国梦想家争辩道,这将有助于白俄的反革命运动,并颠覆布尔什维克的统治。美军分遣队是一个加强的步兵团。在一年多的很小但艰苦的不宣之战中,协约国军与布尔什维克的部队沿沃洛格达河进行了一些小的战斗。1919年8月,美军撤出苏俄,剩下的协约国部队亦很快在9-10月间撤出苏俄。

   1918年8月,美军在西伯利亚的远征队 部分是为了救援捷克人,部分是为了阻止日本夺取苏俄的滨海省份,W.S.格雷夫斯少将率领美军2个团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格雷夫斯受领的指示是明确的,既要避免干涉苏俄的内部事务,又要救援捷克人。但他很快就不仅与日军而且与英法军的行动发生分歧,与布尔什维克和高尔察克的白俄部队发生争执。与日军连续不断的紧张关系经常使双方近于诉诸武力,但由于格雷夫斯既坚定不移,又施以外交手段,终于化解矛盾。英、法、日都希望美军和他们一起支持高尔察克,但格雷夫斯遵守其指示,而对此加以拒绝。美军警戒着从贝加尔湖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贯通西伯利亚的铁路线,其间,与支持白俄和红军的力量进行了几次小的交火,但每一次都成功地维护了对铁路线的控制。在高尔察克政权崩溃之后,美军仍然坚守其阵地,直到捷克军团抵达。随后,捷克人从海上撤出符拉迪沃斯托克。1920年4月,美军远征队撤出西伯利亚。除了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地区外,西伯利亚均被苏维埃控制。面对苏维埃远东共和国力量的逐渐增强,日军于1922年10月25日撤出。

   芬兰和波罗的海各国

   芬兰

   1917年12月6日,芬兰独立

   1918年1月18日,曼纳海姆任芬军司令 新的芬兰政府任命前俄军骑兵将军C.G.曼纳海姆为芬军司令,负责组建和指挥芬兰军队。布尔什维克军队已占领了赫尔辛基,一支当地的红军也在组建之中。曼纳海姆将其司令部设在瓦萨,并牵制苏俄守军。

   1918年1月28日,国内战争爆发 在芬兰全国爆发了红色革命。在同一天,曼纳海姆从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苏俄守军手里夺取瓦萨,并以瓦萨库存的大量武器和弹药武装其新征集的士兵。随后,他率领新组建的军队向南进军,夺取了塔墨尔福斯(坦佩雷),但在3月16日,一支兵力较大的红军阻止了其进一步的推进。

   1918年4月3日,德军的介入 冯·德·戈尔茨将军率1万名德军,忽然在汉科登陆。4月18日,德军攻占赫尔辛基,从而将红军占领的地区一分两半。同时,曼纳海姆指挥其迅速壮大的军队向东进军,在4月19日,切断了经由卡雷利地峡与苏俄的交通。剩下的红军部队试图在维堡附近突围,不成。4月29日,守军投降。芬军俘获12000名红军,缴获大量物资。然而,沿边界与布尔什维克的混战仍在继续。

   1920年10月14日,签订《道尔帕特条约》(塔尔土) 最终确认了芬兰的独立。

   爱沙尼亚

   1917-1918年,布尔什维克军和德军的占领 1917年11月28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之后,爱沙尼亚先后被布尔什维克军和德军占领。后者是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东线)生效后占领的。

   1918年11月22日,红军开始再次侵入爱沙尼亚 在11月11日德军撤出之后,苏维埃的军队返回爱沙尼亚。在波罗的海一支英军分舰队的协助下,爱沙尼亚部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迫使红军在1919年1月撤退了。

   1919年10月,尤登里奇发动政变 富有才干而精力充沛的白俄将军N.尤登里奇在爱沙尼亚的东北部聚集了一支反革命的军队。10月6日,在纳尔瓦附近,他越过俄国边界,大胆地企图夺取彼得格勒(列宁格勒)。虽然他只有2万多人,但他在10月19日进至该城郊区,并引起了一片惊慌。托洛斯基焦急万分地调动一切可用的兵力,其中包括工人,终将尤登里奇击退。尤登里奇退入爱沙尼亚。

   1920年2月2日,签订《道尔帕特条约》 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独立,从而给后者带来自由。

   拉脱维亚

   1919年1月,红军的侵入 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宣布独立,布尔什维克军队旋即越过边界侵入拉脱维亚。1919年1月4日,占领里加,并建立了一个苏维埃政府。经协约国同意,在3月份,德国-拉脱维亚联军将布尔什维克入侵者击退。德国试图接管里加政府,导致了一场混战,德军占领里加。在4月16日-5月22日,双方谈判达成协议,德军撤出里加。10月20日,拉脱维亚军队再次与德国和苏俄部队交战。协约国坚持要求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以后《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迫使德军在11月20日撤出拉脱维亚。

   1920年1月,红军的撤退 最后一批布尔什维克军队被逐出拉脱维亚。2月1日,拉脱维亚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签订停战协定。

   1920年8月11日,签订《里加条约》 苏维埃政府承认拉脱维亚独立。

   立陶宛

   1918年,布尔什维克军侵入立陶宛 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苏维埃军队立即侵入,但很快即被德军逐出。然而,当德军于11月11日撤出后,布尔什维克军队再次侵入立陶宛。

   1919年1月5日,红军占领维尔那 这导致了波兰的介入和苏俄-波兰战争的爆发(参见第十九章→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俄国→波兰战争)。

   1920年7月12日,签订《莫斯科条约》 这结束了苏俄-立陶宛的敌对状态;苏俄承认立陶宛独立。

   1920年10月9日,波兰夺取维尔那 (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波兰)国联努力调停,并试图举行能令双方满意的公平投票,结果证明是不成功的。七年后,直到1927年12月,双方才重建和平。

   1923年1月11日,默麦尔(克莱佩达)发生暴动 这个日耳曼人占多数的城市,自1918年以来一直处在协约国管辖下。当立陶宛人策动的暴动一发生,立陶宛军队立即占领了该城,并迫使法国的驻防部队撤离。双方经过短时间的冲突和谈判后,协约国认可了立陶宛的这一强硬行为。

   波兰(1914-1925年)

   1914年8月16日,毕苏斯基军团成立 J.毕苏斯基是战前波兰反对俄国统治波兰中部的主要革命者之一,他在加利西亚(奥属波兰)组建波兰军团,并站在同盟国一边与苏俄作战。

   1916年11月5日,同盟国宣布波兰独立 这仅适用于前俄国占领的波兰地区。然而,波兰仍被德军和奥军占领。

   1917年3月30日,俄国承认波兰独立 俄国临时政府阐明,凡波兰人口占大多数的地区均应属于波兰,因此,包括德国和奥地利占领的波兰。

   1918年11月11日,波兰真正独立 德军被解除武装并驱逐。毕苏斯基任波兰所有力量的总司令,实际上他变成了波兰的专政者。由于边界的战争已在各个方向上爆发,他将其全部精力放在建立一支有效的波兰军队。在这一点上,他得到了许多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个战线上、为双方战斗过的老兵的好感。

   1918年11月-1919年5月,对乌克兰的战争 乌克兰军队进入加利西亚,并在利沃夫建立了一个西乌克兰共和国。经六个月的战斗之后,乌克兰军被驱逐出加利西亚。

   1918年12月-1919年2月,在波兹南(波森)的战斗 德国和波兰之间爆发战争的危险在协约国的压力下消除了。

   1919年1-2月,特申地区的争端 捷克军攻击在特申的波兰军而挑起战斗,但很快即在协约国的压力下平息了。

   1919年1-11月,与苏俄不宣的冲突 波兰坚持要求恢复两国1772年之前的边界。1月5日,当苏维埃军队(在德军撤出以后)占领维尔那,并在2月份继续沿布格河一线推进时,波兰反应极为强烈,双方爆发了不宣的战争。波军将红军击退,并于1919年4月重占维尔那。随后,双方沿前线继续混战,波军推进至别列津纳河并进入乌克兰北部。随后是几个月的平静时期。

   1919年12月8日,“寇松线” 协约国最高委员会确定了波兰东部的临时边界,该边界大致沿着布格河划分。这条后来被称为“寇松线”的边界使波兰极为不满。当苏维埃军队开始在苏俄西部集结时,波军决心为布格河以东原属波兰的领土而战。

   1920年4-10月,苏俄-波兰战争 (参见第十九章→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俄国→波兰战争)

   1920年10月9日,波兰重占维尔那 在苏波战争期间,苏维埃已于7月12日将维尔那割让于立陶宛。华沙之战后,苏维埃军队一撤走,立陶宛即于8月26日占领该城。这使得波兰和立陶宛发生纠纷,当波兰将军L.泽利戈夫斯基率军占领该城后,双方发生战斗。虽然没有什么积极的战斗行动,但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持续了六年的战争状态(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

   1921年,在西里西亚的战斗 5月3日,德国和波兰就西里西亚公民投票结果发生的纠纷演变成公开的交战。6月24日,国联委员会强迫双方结束敌对行动。

   土耳其

   1900-1909年,奥斯曼帝国的崩溃 当诸列强和巴尔干各国在专横暴虐的阿卜杜勒·哈米德苏丹帝国的边缘地区不断蚕食其土地时,青年土耳其党的民族主义运动强烈要求进行宪制改革,并激起暴动。

   1909年4月13日,君士坦丁堡爆发军事起义 土耳其第一军(大部是阿尔巴尼亚人)控制了首都。从马其顿赶来的土军与起义军经过五个小时的城区战斗,终于消灭了后者。在安纳托里亚亦发生骚乱,亚美尼亚人卷入其中,被土军无情地镇压了,期间,许多亚美尼亚示威者被杀死。

   1909年4月26日,阿卜杜勒·哈米德被废黜 青年土耳其党人拥立其无能的弟弟穆罕默德五世为苏丹。

   1910年4-6月,阿尔巴尼亚人暴动 起义被土军残酷地镇压了。

   1911-1912年,对意大利的战争 (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意大利-土耳其战争)

   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 (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巴尔干战争)

   1913年1月23日,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军事政变 在暂短的骚乱之后,“强人”恩维尔、塔拉特和杰马尔获取政权。他们秘密地向德国表示友善。

   1913年11-12月,利马·冯·赞德尔斯危机 土耳其任命德国将军改编其军队引起俄国和法国的不满和猜疑。

   1914年8月2日,土耳其与德国签订秘密协约 这预示着土耳其将站在同盟国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作战行动→西线)

   1919年,内部的混乱和协约国的干涉 土耳其在大战中的战败进一步削弱了苏丹(这时是穆罕默德六世)的权力。民族主义党人的活动愈演愈烈,导致苏丹与协约国的合作。为压制民族主义者,4月29日意军在阿达利亚登陆,5月4日,希军在士麦那登陆。希军的暴行引发了土耳其人的仇视。

   1920年3月16日,协约国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英国将军米尔恩指挥一支协约国军在君士坦丁堡登陆,以支持土耳其政府反对民族主义党,保持海峡开放,以作为白俄反革命者的供给线,并保护亚美尼亚人。

   1920年4月23日,民族主义党人在安卡拉成立临时政府 大战中的英雄和民族主义党的领导者穆斯塔法·凯末尔被选为总统。随后,与苏俄达成军事协议以确保武器供应(参见第十九章→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希腊-土耳其战争→凯米尔的外交)。

   1920年6月20日,君士坦丁堡政府签署《塞夫尔条约》 这剥夺了土耳其除君士坦丁堡以外所有的欧洲领土,亚美尼亚完全独立。条约的条款遭到民族主义党人的坚决反对,并使民族主义党人受到愈来愈广泛的支持。

   1921-1923年,希腊-土耳其战争 (参见第十九章→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希腊-土耳其战争)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