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背景
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 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和他的妻子,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个塞尔维亚恐怖分子杀死。此举打破了欧洲两大军事阵营的势力平衡。阵营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同盟,另一方是法国、俄国和大英帝国的三国协约。奥匈帝国急于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并依仗于德国的支持,7月23日,它向塞尔维亚递交了最后通牒,塞尔维亚除微小的保留外表示接受。7月25日,塞尔维亚实行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28日-8月6日,最初的阵营 俄国下令实行动员并针对着奥地利。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但却向西侵入中立的卢森堡和比利时(按照“施利芬计划”;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双方的计划和战前准备)。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为德国侵入中立的比利时而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对俄国宣战。意大利宣称由于奥地利挑起战争,盟约无效,它不履行对三国同盟的义务,而是暂时保持中立,隔岸观火地准备加入将获胜的一方以坐收渔人之利。在大西洋彼岸,天性好斗的美国佬被撩拨得蠢蠢欲动,正摩拳擦掌地观望着事态的发展。
双方的力量
除英国之外,诸参战国的军队皆由征召的士兵组成,并由职业军官和军士这些中坚力量加以凝聚而形成战斗力。50%达到服役年龄的德国青年人被征召入伍服役两年,而法国由于人口较少,80%的适龄人员被征召入伍服役三年。这些人在退出现役后将成为预备役的骨干力量。相对而言,德国的体制较法国的更为有条理。
欧洲大陆标准的步兵师约有16000人,编有2个步兵旅(辖4个三营制团),1个炮兵旅,该旅辖12个六门制轻型炮兵连和中型炮兵连,另有支援性工程兵、通信兵、医疗和后勤供应单位。通常还辖有1个骑兵团。1个陆军军包括2-3个步兵师。小型独立的骑兵师是欧洲大陆的标准编制,由2个或更多的师编成军。
在1914年,德国陆军的装备和训练最好,其陆军在有效力的中型和重型火炮的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军队的背后是结构良好的工业组织体系。尽管在作战思想上强调进攻,但部队亦进行防御战术的训练。
法国陆军在总体实力上居欧洲第二位,仅次于德国,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法军在该期的作战思想是完全崇尚进攻,防御战术几乎完全被忽视。在利用高地组织防御、构筑野战防御工事和运用机关枪火力于防御方面,法军的技能很差。
法军拥有那个年代最精良的野战火炮,即著名的法式75毫米野战炮,是20世纪前原子时代火炮的原型。然而,由于法军确信其火炮优于对手拥有的火炮,而轻视中型和重型火炮。实际上,在大战之初法军仅拥有大约300门口径在75毫米以上的火炮,而德军拥有3500门。法军炮兵连编制4门而不是6门火炮,这是它的又一个缺陷。
法式75毫米火炮和美国炮兵
奥匈陆军是模仿德国的,但其总参谋部水平低劣,并存在语言障碍,大约75%的军官出身于日耳曼民族,仅有25%的士兵能听懂他们的语言,这是一个缺陷。而影响其战斗力最大的障碍是许多不满的斯拉夫族人集团,士气低落,不忠于或很少忠于哈布斯堡君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同情俄国。
俄军的优势在于易于管理、吃苦耐劳和视死如归的巨大人力资源,但装备和弹药严重不足。在高层指挥上,除了在8月3日突然升至总司令的尼古拉大公和少数人之外,大都是漫不经心和庸碌无能之辈,其总参谋部亦同样糟糕。
德国机关枪
与欧洲大陆的陆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英国正规军,它由服役七年的志愿兵组成。由高质量的职业军官指挥,部队在士气、训练和稳定沉着方面是好的,其士兵个人的射击技术和火力训练是优秀的。英国远征军有15万人,编为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支援性部队,这支部队在开始的交战中所要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其能力。在正规军之后,是由志愿民兵组成的本土军,训练和装备都不足。
所有这些参加大战的军队均带着与普法战争相差无几的战术灌输,虽然他们装备了新的和改进了的武器。尽管有了日俄战争的榜样,但机关枪致命的威力并没有被高度认识,1个营装备两挺机枪是通常情况。然而德军进行了充分的防御、进攻和攻击防御阵地的训练,而且他们还拥有在1905年制定的完美的战略计划。
双方的计划和战前准备
德国的备战,“施利芬计划”
德国开始执行的是经过修改的战略计划。原计划由阿尔弗雷德伯爵、冯·施利芬将军制定,他曾于1891-190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其计划用于对法国和俄国两线作战:在东线,以最低限度的兵力阻止动员较慢的俄军;西线,则以全部德军兵力消灭最危险的敌人法军。
施利芬在其计划被采纳之后不久,便于1906年退休了。他正确地推断,宣战之后法军将会立即实施进攻,它不会侵入中立的低地国家和瑞士领土,因此其一般将在贝尔福和色当之间集结,目的是夺取阿尔萨斯和德国的洛林。施利芬计划德军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实施佯攻,然后撤退,并进一步诱使法军在该地区实施主要进攻。与此同时,德军野战部队的主力,35个半军编成5个军团,以蒂永维尔-梅斯筑垒防御地区为轴,取道比利时和荷兰实施大规模迂回运动,迂回大军的外侧正好通过巴黎的西面,以此包围整个法军。然后,迂回的德军对法军的左翼侧后实施卷击,与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军的筑垒防御相配合,消灭法军或将之赶入瑞士和战俘营。
同时,在东普鲁士,面对俄军的推进,较少的德军将慢慢地向后退却。当德军被迫撤至维斯图拉之时,施利芬期望法军已被打败。然后通过德国发达的铁路将德军主力输送到东部,并通过另一次闪击战消灭俄军。
如果按设想的那样去实施,也许该计划在几个星期内就已结束了战争。然而施利芬的继任者赫尔穆特·冯·毛奇将军(普法战争英雄的侄儿),开始拙劣地修改它。他的第一处修改是限制德军破坏荷兰的中立。因此德军实施迂回运动的5个军团中最北翼的2个军团(亦是最强的)不得不拥挤与缓慢地通过比利时列日隘道。毛奇不情愿放弃任何德国领土,因此他对德军预期的在法国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之前的撤退行动加以限制。为了类似的原因他还计划抽调更多的兵力去东普鲁士,德军将在边界附近地区实施防御,而不是施利芬设想的通过迟滞性交战缓慢地撤向维斯图拉。结果,按照修改的计划,德军仅将60%的德国野战机动部队投入右翼实施对法军的打击,而不是施利芬计划的90%。德军右翼的部队总数达150万人;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德军的左翼将达到50万多人,大约有20万人防守东普士,另有20万人部署在德国剩余的东部边界一线。
法国的备战,“十七号计划”
确如施利芬所预料的那样,法军计划沿东部边界集结,并立即实施通过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进攻。这一思想本质上同于1911年制定的“十七号计划”。新的法军总司令V.米歇尔将军认为,任何德军的侵入将来自比利时方向,而不是通过阿尔萨斯-洛林难以通行的地区,他建议对作战计划作一彻底的调整。他规划法军将无视比利时的中立,抢在德军之前进入比利时。假使米歇尔的计划被接受,对立两军的主要进攻将会迎面相遇。但是他的计划遭到反对,米歇尔辞职,J.J.C.霞飞将军接替了他。一个打了折扣并两头兼顾的“十七号计划”被采纳。法军的主力将立即实施两路进攻,分别通过蒂永维尔-梅斯地区的北部和南部,攻入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与此同时,两个法军军团准备转向于西面,以防德军果真破坏比利时中立。
霞飞过分依赖于俄军在东线与德军交战的能力,他还过分依赖和英国远征军的密切配合,并期望英国远征军加强法军的左翼。此外他还将赌注押在意大利放弃三国同盟之上,这一点他赢了。而最为首要的是他和法军总参谋部大大地低估了德军可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法军认为德军现役部队不足以从默兹河以西实施进攻,他们亦不相信德军的预备役部队不经进一步的训练即会被使用。实际上,德军训练有素的预备役部队可立即使用于第一线作战。因此德军实实在在而出其意料地在即将进行的战斗中,对130万人的法军形成了3:2的数量优势。
俄国的计划
俄军要求立即、同时对德国和奥地利实施进攻,而不顾其缓慢的动员在三个月内不能完成的事实。战争爆发以后,沙皇新任命的俄军司令尼古拉大公受到来自法军最高统帅层的压力与哄诱,加速其动员并实施仓猝的进攻。结果在东普鲁士导致惨败,但俄国对加利西亚不成熟的进攻由于奥地利军的愚蠢和无能而侥幸取得部分的胜利。
奥地利的计划
雄心勃勃的奥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道夫将军制定了两个计划:“B计划”是仅同塞尔维亚作战,“R计划”是同时与塞尔维亚和俄国作战。他选择了前者,但在兵力集结开始后不久他又改变了想法。结果当其命令进军塞尔维亚和进军加利西亚与俄军交战时,其6个军团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投入使用。即使他开始就选择了“R计划”,奥军是否有足够的兵力优势能同时实施两线进攻也是值得怀疑的。
中欧军队集结及部署(1914年7月)
海上的形势
英国海军控制着大海,它拥有28艘无畏战舰和战斗巡洋舰(德国仅18艘)。最重要的是英国海军已作好战斗准备,这一点多亏了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和海军第一军务大臣巴腾贝格亲王路易斯的远见卓识。德国海军亦具有相当高的战备水平,但一直受基地及战舰数量不足的困扰。俄国、法国和奥地利海军只有有限的力量,仅能起很小的作用。
1914年8月海上力量之比较 | |||||||||||||||||||||||||||||||||||||||||||||||||||||||
|
1914年的空中力量
在大战之始,空中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军用飞机逐渐由执行侦察而发展为承担战斗任务。轻于空气的飞艇,特别是德国的齐柏林硬式飞艇在大战之始就被用于侦察和轰炸。被拴住的气球在大战之始时也被用于炮兵观察。
德国齐柏林飞艇
1914年的作战行动
西线
初始之战
1914年8月3-20日,入侵比利时 一支约3万人经特别训练的德军第二军团特遣部队在O.冯·埃米希将军的率领下,在阿登高原和荷兰边界之间越过比利时边界,进入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要塞之一——列日要塞防卫范围内狭窄的通道。8月5-6日,德军发动夜间战斗,一举突破由12个堡垒构成的外围防线。在随后进行的激烈战斗中,德军E.F.鲁登道夫少将和比军司令G.M.勒曼将军表现不凡。德军以42厘米口径的火炮(当时所使用的最重型的火炮)有组织地逐渐摧毁钢筋混凝土制成并配备装甲炮塔的列日要塞防御体系。8月16日,列日要塞投降。A.冯·克卢克将军率德军第一军团,K.冯·比洛将军率德军第二军团,涌入列日通道并跨过默兹河。8月18-19日,紧急机动而至的比军野战部队被打退至蒂尔蒙以北。8月20日,布鲁塞尔被德军占领。8月12-16日,沿默兹河实施了一系列小的交战,随后,由阿尔贝特国王亲自指挥的比军退至安特卫普要塞。
1914年8月14-25日,法国边境交战 德军与英法联军几乎在同时实施了四次战斗。
1914年8月14-22日,洛林之战 8月8日,保罗·波将军率领法军右翼的阿尔萨斯军团先遣部队,向阿尔萨斯的梅斯进军。8月14-18日,A.杜贝尔将军率法军第一军团,N.德·卡斯塔尔瑙将军率法军第二军团,在梅斯东南实施大规模的进攻。在预定的撤退之后,巴伐利亚的鲁普雷希特亲王率德军第六军团,J.冯·希林根将军率德军第七军团,转而实施猛烈的围攻性反击。法军被击退至南锡的筑垒高地,在那里勉强阻止了德军的进攻。F.福煦将军指挥的法军第二十军,在保卫南锡的这场战斗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法国边境交战以及德军向马恩河的推进(1914年8月14日-9月5日)
1914年8月20-25日,阿登高原之战 P.鲁菲将军率领的法军第三军团,F.D.L.德·卡里率领的法军第四军团,与符腾堡亲王阿尔布雷率领的德军第四军团、威廉王储率领的德军第五军团交锋,德军两个军团构成了“施利芬计划”机动的转轴点。经过四天激烈的战斗,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法军被击退并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退至默兹河之西,其右翼位于凡尔登要塞,在那里法军重整旗鼓。
1914年8月22-23日,桑布尔河之战 在北面,德军第一、二军团,以及M·冯·豪森将军率领的第三军团向西和西南方向横扫,按照“十七号计划”的应急方案,霞飞命令C.朗雷扎克将军率法军第五军团进入桑布尔河-默兹河的交汇点去对付德军出人意料的行动。德军第二、三军团在那慕尔的西南攻击朗雷扎克,打败并迫使他退却。8月20-25日,比洛军团的部分兵力不断以攻城炮轰击那慕尔的比利时守军,在短暂的围攻之后迫使比利时守军投降。
1914年8月23日,蒙斯之战 陆军元帅J.弗伦奇爵士指挥的英国远征军辖4个师共10万人,已经迅速地跨过海峡并集中在勒卡托附近,位于法军第五军团的左翼。8月21日,应霞飞的请求,英军进入比利时并配合朗雷扎克向那慕尔的进军。在蒙斯附近,英军遭到冯·克卢克指挥勇猛的德军第一军团全力进攻。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英军顽强地边战边退,英军的火力对德军密集的队形造成了很大的伤亡。J.弗伦奇爵士准备第二天继续交战,但是朗雷扎克的第五军撤离桑布尔河使其失去支援。因此英军在夜间也退却了。弗伦奇对朗雷扎克的撤退非常气恼,他认为这使英军的生存遭到危害。
评论:法军的进攻彻底失败了,并付出了伤亡约30万人的代价。但是毛奇高估了德军胜利的程度。他与其军团之间的通信联系是糟糕的,他的情报亦是有错误的。他认为在洛林的胜利是决定性的,并命令左翼继续对筑垒的南锡高地实施进攻,希望以此对整个法军形成两翼包围。他还认为阿登高原和桑布尔河之战亦具有决定性,于是重新发布命令,要求右翼的军团继续他们镰刀般的横扫,第一军团仍将迂回至巴黎以西。他决定将原计划加强于右翼的增援部队加强给第六、七军团,以便为他们在洛林新的进攻增强力量。他自信法军将处于被消灭的边缘,他还从右翼抽调两个军通过铁路匆匆运往东线,因为俄军在东线显示了出人意料的主动精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2个军的缺阵对马恩河之战的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当坦嫩贝格之战进行之时,这2个军还在路上,这证明他们在东线并非必不可少)。此外,他还派兵包围安特卫普的比军,围攻法军的莫伯日要塞,诸如此类,结果使德军右翼3个军团的兵力由原来的16个军减至11个军。而原就已打了折扣的“施利芬计划”被进一步修改,与创造者依赖右翼重击的设想背道而驰。
在另一方,霞飞与部属指挥官们保持密切的联系,能清楚地掌握实际的态势。他知道虽然法军在战术上被打败了,但军队的士气仍是高的。他也清楚地意识到德军的计划。其“十七号计划”灾难性的后果似乎是显而易见,但他仍沉着地准备实施反击。这将是一个相反的“施利芬计划”,以凡尔登和南锡高地为轴线,在那里第一、二军团将不惜任何代价实施坚守。第三、四、五军团以及英国远征军将继续向西南撤退,同时,霞飞将从其严阵以待的右翼抽调部队,并在法国内地以预备役部队组建两个新的军团。第六军团由M.J.莫努里将军指挥,首先在亚眠附近、然后在巴黎城内和周围集结,并位于德军右翼以西,准备向东发起进攻。第九军团由福煦将军指挥,将位于第四、五军团之后或之间,并对其实施近距离支援,以加强针对德军主要行动进行反击的力量。当协约国军左翼的四个军撤至索姆河-凡尔登总防线时,霞飞将发动进攻。
1914年8月25-27日,勒卡托之战 弗伦奇元帅指挥的英国远征军受到德军第一军团的巨大压力,每天均以后卫部队与德军交战。8月27日,弗伦奇企图停止撤退以求精疲力竭的英军第二军稍事喘息。该军在H.斯密斯·多里恩将军的指挥下,实施了滑铁卢战役以来英军经历的规模最大的战斗。英军竭力击退由克卢克军团全力实施的两翼包围,至夜幕降落,英军幸存者成功地撤出战斗。代价是高昂的,投入交战4万人,损失7800人。
1914年8月29日,吉斯之战 霞飞为解除德军对英国远征军的压力,命令本身遭受着德军第二军团很大压力的法军第五军团,向西调转90度,打击德军第一军团的左翼。最初的攻击毫无进展,但指挥朗雷扎克第一军的L.F.德斯佩雷将军,巧妙地从预备队位置向前机动,打击并阻止了实施追击的德军第二军团,并因此取得战役中法军第一次战术胜利。8月30日,比洛向克卢克求援。
1914年8月30日-9月2日,克卢克的第一次困境 德军第一军团已将英国远征军赶出战线,在克卢克看来,英军目前已毫不相干了。在其右翼,德军与法军实施了一些轻微冲突(实际上,这是莫努里正在集结的法军第六军团的一部,但在克卢克看来,这是并不重要的法军零散的部队)。比洛向其左翼求援,好斗的克卢克认为法军现在处于其左翼,由于他不能和毛奇取得联系,于是他抛弃了最后一点点“施利芬计划”。8月31日,他将进军方向转向东南以卷击法军第五军团。这一转向将使他从巴黎以东通过,他对法军正在首都筑垒地域集结一无所知。到9月2日,克卢克的左翼抵达马恩河畔的沙托-蒂耶里,其右翼抵达瓦兹,靠近尚蒂伊。
1914年9月1-2日,霞飞的反应 霞飞已通过空中侦察意识到德军改变方向,他命令第六军团在巴黎地区完成集结,并命令继续实施总退却直到第五军脱离被包围的危险。这使他放弃原计划从索姆河-凡尔登一线实施的反击。福煦新组建的第九军团继续在第四和第五军团之间实施集中。霞飞担心英军不服从其命令,但在英国陆军部长L.基钦纳陆军元帅出访弗伦奇元帅之后,后者改变了态度,并开始合作。
1914年9月3-4日,克卢克的第二次困境 耽误了一些时间后,毛奇给克卢克发出电报,同意他向巴黎以东运动,但使事情变得复杂的是毛奇命令克卢克保护第二军团的右翼,第二军团将成为德军变动之后迂回机动的矛头。虽然其情报机构已经告诉他法军正在巴黎附近集结,但是毛奇并不了解第一军团在克卢克有力的指挥下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军。克卢克的先头部队已远在缓慢运动的第二军团的南面。毛奇也没能解释他的命令。因为克卢克如果服从其命令就意味着他必须停止进军达两天的时间,他认为这会使法军得以逃脱或重新组织。毛奇再一次没能和其下属指挥官取得联系,而其下属指挥官只好试着按照毛奇显而易见的企图行动,克卢克推测其目的就是要确保将部队迂回到巴黎的东南。他自己的第一军团正好适于这一任务,因此敢作敢为的克卢克继续南进,跨过马恩河,其左翼是暴露的,恰好在巴黎以东。
马恩河战役(9月5-10日)
9月4日,霞飞下达反攻命令,他命令第六军团向东攻击沙托-蒂耶里;英国远征军和法军第五军团向蒙米赖攻击前进,第九军团进行支援,并准备协同行动。第四军团首先将被保留,并准备进攻。第三军团从凡尔登出发向西攻击。正如霞飞清楚地知道那样,法国的命运将赖于对德军右翼集团实施两翼包围设想的成功。9月6日将是“D日” [ 译者注:军事术语,指事先未能确定具体日期的军事作战计划中的首日。 ] 。
与此同时,莫努里的第六军团,曾一度由精力充沛的巴黎军政府首脑J.S.加利尼将军指挥,已开始执行霞飞的警告性命令,从巴黎出发向乌尔克河前进,在那里克卢克的右翼正处于诱人的暴露状态。9月5日,正是由于H.冯·格罗瑙将军这位德军右翼部队指挥官发挥其骁勇善战的主动精神,才使克卢克的军团免于被法军突然实施的行动所包围。事实上,克卢克认为法军在其右翼的行动仅仅是一次破坏性进攻,他只派遣另1个军去支援格罗瑙,而同时率其余部队继续向南,奋勇追击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五军。到9月7日,乌尔克河战斗激战了两天之后,克卢克才认清法军的企图。而这时其军团的绝大部分在马恩河以南。9月7-9日,克卢克将军团撤回马恩河以北并急忙改变其战线,他使整个军团朝西实施猛烈的反攻,阻止了法军并迫使莫努里退却并实施防御。只是当加利尼从巴黎急忙发来的援军抵达后,才使莫努里顶住了德军凶猛的进攻。援军的一部分是乘征用的出租车赶来的。
马恩河战役关键性的一天(9月9日早些时候的态势)
此时,交战已沿凡尔登以西的整个战线展开。克卢克认为英国远征军不再是一个威胁,于是向西移动,结果扩大了与还在向南攻击前进的第二军团之间原来即存在的缺口。英国远征军进入这个缺口,但前进缓慢,因为弗伦奇元帅低估了自己部队恢复了的战斗力。F.德斯佩雷的第五军团(朗雷扎克已被撤换)沿小莫兰河一线与德军第二军团的一部交战。
在东南方向较远的地区,福煦的第九军团正在圣贡德向北攻击,他发现自己正面对着德军第二军团的另一部,而豪森的第三军团进攻自己的右翼。9月8日,豪森军团的4个师发动夜袭并实施白刃战将福煦军团的一部击溃。而福煦的反应是立即加强自己的进攻,结果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福煦的阵地亦是不稳固的。
在维特里勒-弗朗索瓦,L.德·卡里的第四军团与符腾堡亲王的第四军团以及第三军团的一部实施激烈的战斗,但无决定性结果。在阿尔贡森林的雷维尼,M.萨拉伊指挥第三军团(鲁菲已被撤换)阻止了王储的第五军团。同时在南锡和沿着阿尔萨斯边界一线,尽管加强的德军第六、七军团连续不断实施进攻(施利芬曾告诫不要实施此类进攻),尽管由于霞飞从法军第一、二军团抽调兵力用于西面新的部署而使其减弱,但第一、二军团仍然成功地守住了高地。
毛奇为传言和前线失利的零星报告感到忧虑,9月8日,他派遣了一位总参谋部的军官R.李奇中校去视察前线。李奇的命令是口头的并有点神神秘秘。当他抵达第二军团司令部时正好收到消息报告说,F.德斯佩雷的第五军团发动强有力的夜间进攻,正迂回第二军团的右翼。这可能是整个战役的转折点。比洛就个人而言被打败了,他准备撤退。克卢克的第一军团在西北方向攻击莫努里的左翼并正取得进展,但英国远征军穿过缺口的推进威胁到他的左翼和后部。
9月9日,李奇默许了比洛计划的退却,同一天晚些时候,他以毛奇的名义命令使克卢克亦实施退却。毛奇现在认识到他的进攻已经失败了,他下令总退却,撤至努瓦永-凡尔登一线。在五天的时间内,德军没有遭到精疲力竭的协约国军的严重骚扰而脱离了战斗,并组织构建他们新的阵地。至此马恩河战役以协约国军的战略性胜利而结束,霞飞作为法国的拯救者脱颖而出。在9月14日同一天,毛奇被撤职,E.冯·法金汉接替了他。
评论:法国最初的进攻计划失败了,因为它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实现上完全不现实。德国的计划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由于毛奇的无能而失败了。他首先是阉割了原计划,接着是其个人与军团指挥官完全失去了联系,而不了解他们的进展。在另一方,霞飞作为一名坚强和有能力的领导人而出现,他与其下属指挥官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在最初计划的残骸之上重新运筹的反攻行动可谓大师之作,而反攻的成功有赖于法国陆军奇迹般的恢复力。英国远征军的角色具有正规的职业军队的风范。但存在于J.弗伦奇爵士与朗雷扎克之间的个性冲突和彼此的不信任,阻碍了英国远征军更好地发挥作用,正如弗伦奇在反攻中表现出的那样过分谨慎。双方的损失是巨大的,协约国军队损失了大约25万人,德军损失稍多一些。在三个星期的战争时间里双方阵亡、负伤和被俘人员在50万以上。马恩河战役在战术上是不具决定性的,但对协约国军而言它是一次干净漂亮的战略性胜利。如果不是这样,20世纪的历史将会被根本改变。马恩河战役堪称自滑铁卢战役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决定性的战役。
“奔向大海”(9月15日-11月24日)
1914年9月15-18日,第一次埃纳河之战 法英军队缓慢地实施追击,并试图迂回德军的右翼,但在德军匆忙建构的野战阵地之前被挫败。于是双方都向北方扩展其行动,并试图迂回对方的侧翼。9月22-26日在皮卡尔迪,9月27日-10月10日在阿尔土瓦经过激烈的战斗,双方的企图都失败了。与此同时,在德军防线之后,被围困的莫伯日要塞在9月8日被攻陷;10月1-9日,德军对安特卫普要塞实施全面而有组织的炮击,迫使守军投降。比利时军退往西部沿海一线。1个临时组建的英国海军陆战师,曾匆匆赶来增援安特卫普守军,亦逃脱了,3个旅损失了1个旅。
1914年9月22-25日,凡尔登和圣米耶尔 在南方更远地区,9月22-25日,德军再次攻击凡尔登,被击退,但在9月24日,德军攻占了战略要地圣米耶尔突出部,并在那里一直坚持到1918年。
1914年10月18日-11月24日,在佛兰德平原的战斗 “奔向大海”最后的战斗,是10月18日-11月30日的伊泽尔河之战和10月30日-11月24日血腥的第一次伊普尔之战。法金汉试图夺取海峡的港口,他下令以大大加强的德军兵力进攻英国远征军。英军实施了辉煌而成功的防御,但几近全军覆没。霞飞急忙命福煦率军赶往北部援助英军。
1914年12月14-24日,协约国军队的总攻击 从尼乌波特至凡尔登协约国军队发动进攻,但面对迅速增强的德军野战阵地的防御体系,血战10日仍然毫无进展。堑壕阵地战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从北海到瑞士边界,铁锹、机关枪和铁丝网已经拉下了机动战的帷幕。12月20日,法军试图在香槟突破因而发动了代价高昂的第一次香槟之战。至1914年结束,这个战役还在进行之中。到这个时候,在西线的交战中协约国军队已损失近100万人,德军的损失几乎也是同样巨大。
东线
在东普鲁士的作战行动
俄军进攻
1914年8月17-19日,俄军侵入东普鲁士 Y.G.吉林斯基将军指挥的俄军西北集团军,包括P.K.伦宁坎普夫将军的第一军团和A.萨姆索诺夫将军的第二军团,进入东普鲁士。与其对阵的是由M.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的德军第八军团,分散地配置在从波罗的海南至弗兰克瑙河一线,以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为其基地。根据修改过的“施利芬计划”,其任务是实施弹性防御以迟滞俄军。
1914年8月17日,斯塔鲁佩伦之战 伦宁坎普夫率军在宽广正面上攻击前进,其中部与H.K.冯·弗朗索瓦将军的德军第一军相遇,并遭受严阵以待的弗朗索瓦的重击,被击退到边界一线,损失了3000人。弗朗索瓦则撤至古姆宾嫩。
1914年8月20日,古姆宾嫩之战 俄军再次缓慢地推进。普里特维茨也了解到俄军第二军团在较远的南侧推进,他开始害怕被包围。勇猛的弗朗索瓦说服他发动进攻。弗朗索瓦军猛击俄军右翼并将其驱退了8公里,但其他德军的攻击没能成功,战斗打成了平局。
坦嫩贝格战役
1914年8月20日,德军调整东线指挥官 在对伦宁坎普夫的进攻受挫之后,普里特维茨几乎惊慌失措。随着萨姆索诺夫对其交通线构成潜在的威胁,他向在科布伦茨的毛奇电告了其退向维斯图拉河的决定,并要求增援以守住沿该河的防线。毛奇立即解除了他的职务,代之以本已退休的老将军P.冯·兴登堡将军,再让列日之战的英雄——富有才干的E.鲁登道夫将军(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西线)——为参谋长。由此组成了一对注定要名扬世界的搭档。
法国士兵穿过密布铁丝网的地带
1914年8月22日,鲁登道夫的计划 在研究了来自东线的报告之后,鲁登道夫向各个军指挥官发出电报命令,要求他们朝着萨姆索诺夫的第二军团实施集中,同时迟滞伦宁坎普夫的第一军团进一步向东的运动。那天晚些时候,他与兴登堡一起乘火车去东线,并在路上报告了他的计划,兴登堡表示赞同。当他们于次日抵达马林堡 [ 译者注:今马尔堡。 ] 第八军团的司令部,发现普里特维茨的参谋部作战处长——精明强干的M.霍夫曼中校,已在8月20日,准备了与鲁登道夫命令非常一致的机动和部署(德军在处理意外情况方面,通过总参谋部的工作过程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这一巧合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证据)。一个单独的骑兵师用于迟滞笨手笨脚摸索前进的伦宁坎普夫,与此同时,德军主力则通过铁路和公路向南转移,去对付同样笨拙的萨姆索诺夫。
坦嫩贝格战役:8月20日的态势(普里特维茨决定撤向维新图拉河及随后在1914年8月29日的行动)
1914年8月24日,奥洛-弗兰克瑙之战 萨姆索诺夫的进军既没有事先侦察亦无骑兵屏护,他中间的一个军忽然遭遇德军第二十军掘壕设防的部队。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个白天,俄军的中部无法前进。第二天,当俄军部队休息时,第二十军从弗兰克瑙撤至坦嫩贝格,而第八军团的其他部队则匆匆赶至其左右两面。德军一直在收听萨姆索诺夫没加密的无线电信,现在已了解所有俄军部队的部署,并知道他们明天的运动计划。
1914年8月26-31日,坦嫩贝格之战 萨姆索诺夫的右翼遭到来自北面的德军第十七军和第一预备役军的打击,他的左翼遭到弗朗索瓦勇猛的第一军的迂回和包围,而他的正面遭到第二十军的打击。到8月29日夜幕降临之际,当弗朗索瓦将其部队插入整个俄军后部时,包围圈形成了。剩下的事就是对试图逃脱大网的一股股乌合之众大开杀戒。一直到27日,吉林斯基才认识到他的第二军团处于真正的危险之中,他命令伦宁坎普夫前去救援,但后者只是虚晃了一枪。在29日那夜,萨姆索诺夫失踪,有证据表明他自杀了。俄军损失总数达125000人和500门火炮;德军损失在10000-15000人之间。抛开战略意义不说,德军的胜利在人们的心理上是一声响雷。协约国丧失了对俄军的信心。与此同时,在德国激起如此高昂的热情,以至在两个星期后结束的马恩河之战的真正意义被低估了。
1914年9月9-14日,第一次马祖里湖区之战 德军第八军团立即移师东北方向打击俄军第一军团。这一次又是英勇善战的弗朗索瓦及其第一军猛攻俄军左翼,给予其致命的一击。伦宁坎普夫在两个俄军的师实施强有力反冲击的掩护下,阻止了德军再一次的包围,并终于撤出战斗。俄军退却了,损失125000人、1500门炮和一半的运输车辆。德军损失约为4万人。
评论:不称职的领导、糟糕的侦察、缺乏保密性以及很差的通信联络,再加上令人震惊的准备不足以及缺乏武器装备,导致俄军被打败。俄军再也没有从这些灾难中完全恢复过来。
奥地利侵入塞尔维亚
1914年7月29日,炮击贝尔格莱德 这是该战争中的首次军事行动,奥地利军对塞尔维亚首都的炮击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更大的仇恨。
1914年8月12-21日,亚达尔河之战 O.波蒂奥雷克将军指挥总数达20万人的奥军跨过萨瓦河和德里纳河,分别从西面和西北面侵入塞尔维亚。与之相对是由R.普特尼克元帅指挥的人数稍少但勇敢顽强、能吃苦耐劳的塞尔维亚军。塞军虽装备不足,但由于参加了巴尔干战争(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巴尔干战争)而富有战斗经验。8月16日,塞军实施猛烈的反击,迫使波蒂奥雷克撤过德里纳河。
1914年9月7-8日,奥军再次侵入 9月6日,塞军对奥地利的波斯尼亚实施了大胆而有限的入侵。波蒂奥雷克置之不理,反而发动一次夜间攻击渡过德里纳河。普特尼克急忙从波斯尼亚撤退,并向奥军桥头堡发动强劲的反击。
1914年9月8-17日,德里纳河之战 通过10天艰险的恶战,塞军没能拔除奥军的桥头堡,而弹药几近耗尽,普特尼克退到贝尔格莱德西南便于防御的阵地。
1914年11月5-30日,奥军的进攻 面对已加强的奥军的进攻,而自己又缺乏弹药,普特尼克慢慢退却并精心地计划反攻,他想待奥军在崎岖陡峭的山区兵力分散时再实施。故普特尼克撤出贝尔格莱德。12月2日,奥军占领贝尔格莱德。到11月末,法国发出的弹药从萨洛尼卡 [ 译者注:即塞萨洛尼基。 ] 经铁路运至塞军。
1914年12月3-9日,克卢巴拉河之战 正值奥军战线背后的克卢巴拉河涨水之机,普特尼克发动强有力的反攻。在塞军坚决的进攻面前,奥军一败涂地并被赶出塞尔维亚。在多瑙河和萨瓦河上的浅水重炮艇掩护下奥军退却。12月15日,贝尔格莱德被收复。波蒂奥雷克被撤职,代之以欧根大公。在残酷的交战中,奥军投入45万人,损失约227000人,塞军投入40万人,损失约17万人。
在波兰的军事行动
加利西亚的战斗
1914年8月23日-9月2日,奥军的进攻 奥军在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的协调组织下从加利西亚侵入俄国的波兰。其第一、第四和第三军团(从左至右)从伦贝格(利沃夫)出发,在322公里的正面上向北和东挺进。在普里佩特沼泽 [ 译者注:即波列西耶沼泽。 ] 的西南,与N.伊万诺夫将军率领的俄军西南集团军(包括第四、第五、第三和第八军团)相遇。8月23-24日,在克拉斯尼克之战中,俄军北翼的第四军团被奥军第一军团打退。8月26日-9月1日,在扎莫什奇-科马罗夫之战中,奥军第四军团攻打并击退了俄军第五军团,到此时交战升级了。但在8月26-30日的格尼拉亚利帕之战中,奥军南翼的第三军团(包括迟迟才从塞尔维亚战线上赶来的第二军团的一部)被俄军第三和第八军团打退至伦贝格。随后奥军实施防御。9月3-11日,在拉瓦-罗斯卡,当俄军第五军团从奥军第一和第四军团之间达成突破时,奥军再次被打败并大伤元气。奥军放弃伦贝格,退却160公里至喀尔巴阡山脉,仅保留了一个关键性要塞普热米什尔。俄军占领整个加西利亚,随即准备向喀尔巴阡山脉实施进一步推进。该役,奥军伤亡达25万人以上,另有10万人被俘。俄军的损失无记录,不过一定也相当大。
在波兰西部的军事行动
1914年9月17-18日,德军实施机动以援助奥军 法金汉命令兴登堡援助在加利西亚被打败的奥军,并阻止俄军侵入西里西亚。德军4个军以极高的效率,乘750列火车从第八集团军处抵达奥军北翼附近,靠近克拉科夫。在那里被编为第九军团,直接由兴登堡指挥。9月28日,奥德联军开始全面进军。与此同时,正如德军预料的那样,正在调整组织部队的尼古拉大公准备通过波兰对德国矿产资源的中心地西里西亚实施一次全面的进攻。其预计的兵力包括第五、第四和第九军团。
1914年9月28日-10月31日,兴登堡在波兰西南部的进攻 9月30日,德军第九军团在维斯瓦河以西打击俄军,10月9日,夺取华沙以南维斯瓦河一线。在这里,德军18个师对俄军的60个师实施进攻,10月12日,德军进攻被阻止。10月17日,兴登堡机智地退却了。为更有效地阻止笨手笨脚的俄军的进攻,德军在身后留下了被全面而彻底摧毁的荒芜之地。与此同时,奥军在南部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在桑河被阻止。到10月末,奥德军已退回到原来的战线,并且有效地迟滞了俄军预定的进军。
1914年11月1日,兴登堡被任命为奥德东部战线司令 他被告知,虽然面对俄军将重新实施推进的行动,但不要指望得到增援兵力。按照鲁登道夫的计划,德军唯一可用的机动集团第九军团,巧妙而熟练地再次向西北方向的波森(波兹南)-托伦地区机动,在俄军华沙西南集中地的前面,给优势兵力的俄军留下又一道宽大的“焦土”地带。
1914年11月11-25日,罗兹之战 德军第九军团现在由A.冯·马肯森将军指挥,从俄军第一和第二军团之间向东南实施进攻。俄军第一和第二军团护卫着尼古拉大公预计发动攻势的北翼。第一军团(仍由伦宁坎普夫指挥)被击溃,在罗兹附近,第二军团被德军两翼包围所抓住。德军这次攻势的关键性部队是第二十五预备役军,由R.冯·谢弗-博亚迪尔将军指挥。该军由两个俄军军团之间的缺口进入并向南和向西实施卷击。尼古拉大公立即实施反攻,破坏了德军的行动。俄军第五军团从南面赶至,和一支由北面俄军临时组成的部队一同阻止了德军的推进。谢弗的军队被完全包围。谢弗展示了令人惊叹的领导才能,他不仅顺利突围,而且带回了16000名俘虏和64门缴获的火炮。在零下温度的天气条件下,该军连续行军和战斗达9天,仅阵亡1500人,负伤的2800人被安全带回。在战术上,罗兹之战是俄军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它是德军的胜利,因为俄军的攻势被瓦解,撤出了罗兹并退而实施大休整,而且再也没有危及德国本土。该战,德军伤亡约35000人。俄军的损失不为人知,保守的估计一共为9万人。该年以东线的僵局而结束。
海上战争(1914年)
以斯卡帕湾和罗西思为基地的英国大舰队,将德国的公海舰队封锁在北海严密筑垒防御的黑尔戈兰-亚德沿海地区。中立的丹麦在斯卡格拉克海峡布设水雷,对参战国双方封闭波罗的海入口。
德国有10艘主力战舰以遥远的殖民地港口为基地,逍遥于整个世界。6支小型的英军海外远征军——4支来自英国,2支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8月份开始铲除德国海军的海外基地。1914年晚些时候和1915年早些时候,德属多哥、喀麦隆、西南非洲、西萨摩群岛以及一些德属的太平洋岛屿被夺取。然而,在德属东非,11月3-4日,P.冯·莱托-福尔贝克上校(很快成为将军)击退了英军在坦葛的登陆行动,并将继续其令人震惊的进攻-防御交战达四年之久。除了作为坚强不屈领导的榜样以外,莱托-福尔贝克的行动对战争毫无意义。8月23日,日本站在协约国一边参战,围困了德国在中国沿海唯一的基地青岛,并于11月7日占领之。日本还占领了德属的马歇尔、马里亚纳、帕劳群岛以及加罗林群岛。
丧失基地的10艘分散的德军巡洋舰,积极进行“打了就跑”的勇敢机动的作战,直到被消灭和封锁。而在本国的公海舰队仅限于实施零星的巡洋舰袭击、布设水雷和潜艇战争。
1914年8月4日,“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事件 在地中海,W.冯·祖洪海军中将指挥德军“格本”号战斗巡洋舰和“布雷斯劳”号轻巡洋舰,炮击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港口波尼 [ 译者注:今安纳巴。 ] 和菲利普维尔 [ 译者注:今斯基克达。 ] 。随后,德舰匆匆向东赶往德国秘密的盟友土耳其,与英国正往西航行的“一往无前”号和“不懈”号战斗巡洋舰相遇。英舰指挥官奉海军中将A.B.米尔恩爵士的指示,没有采取行动拦截德舰,他知道,虽然法国和德国已经开战,但英国给柏林最后通牒的最后期限是那天午夜。冯·祖洪海军上将知道英舰具有优势火力,也克制着没采取行动。双方的分舰队在近距离内驶过视如路人,相互没有致意,也都没有开火,但都已将火炮对准对方。随后,英舰试图跟踪祖洪。但8月6-7日,在希腊的西南海域,祖洪与E.C.特罗布里奇海军少将的巡洋舰分舰队擦过之后,巧妙地摆脱了英舰,8月10日安全抵达达达尼尔海峡。两艘德舰和水兵并入土耳其海军,这使土耳其在黑海拥有海上优势并促使土耳其后来在10月29日卷入战争,且站在同盟国一边(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
1914年8月28日,黑尔戈兰湾之战 英国轻巡洋舰进入德国水域实施袭击而挑起战斗,德国的巡洋舰出来应战。之后,海军中将D.比提的战斗巡洋舰分舰队悄悄赶来支援英国轻巡洋舰,打退了德国舰队,使之损失4艘战舰和约1000人。
1914年8-10月,“柯尼斯堡”号的游弋 8月6日,驻扎于东非海岸的德军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在蒙巴萨之外的海上与英国的轻巡洋舰“柏加索斯”号交战并将其击沉。后来该舰遭到英国海军部队的堵截,10月30日,被迫逃避于德属东非的鲁菲季河,一直被封锁。
1914年8-11月,“埃姆登”号的游弋 这艘快速的轻巡洋舰受M·冯·施佩海军上将率领的在中国的德国分舰队的派遣,8月22日,驶离中国。在勇敢的K.冯·米勒海军上校的指挥下进入印度洋,在那里不断袭扰英国船只——捕获21艘,摧毁船只和货物价值在1000万美元以上。9月22日,该舰炮击马德拉斯。11月9日,这只战绩卓著的孤狼的末日来临了。在科科斯群岛,该舰与澳大利亚巡洋舰“悉尼”号进行了恶战,终被击沉。
1914年9-10月,德国的潜艇战 9月22日,在荷兰海岸之外,U-9潜艇迅速击沉3艘英巡洋舰“阿尔基尔”号、“霍格”号和“克里西”号,并造成1400人死亡。10月18日,一艘U型潜艇袭击斯卡帕湾,没有成功,这使英国大舰队临时转移于苏格兰海域的罗西思基地,并同时在斯卡帕设置了防潜网。10月15日,英国巡洋舰“霍克”号被鱼雷击中而沉没。10月27日,战列舰“勇敢”号撞上了在爱尔兰海岸之外活动的德国潜艇布设的水雷而沉没。
1914年11月1日,科罗内尔之战 战争爆发以后,冯·施佩海军上将指挥由2艘重巡洋舰和3艘轻巡洋舰组成的中国分舰队,跨过太平洋抵达智利海岸,并从运煤船加煤。在南美西海岸之外,英国海军中将C.克拉多克爵士带领2艘陈旧的重巡洋舰和1艘轻巡洋舰,加上1艘商船改装的支援巡洋艘搜寻德军的分舰队。克拉多克不顾海军部的命令,已放弃了他的老式战列舰“卡诺派司”号,因为它速度太慢追不上快速的德舰。两舰队在科罗内尔之外的海域相遇,在理论上说双方的火力不相上下,但是克拉多克只有2门约15厘米的火炮(在他的旗舰“古德霍普”号上),而施佩有16门约13厘米的火炮,分别在“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英舰虽轻炮数量较多,但无以施展。因为施佩总是破坏英舰企图接近的努力,他以其2艘重巡洋舰在远距离上有条不紊地轰击英舰。施佩打沉了2艘英国重巡洋舰,船上全部人员殉难。轻巡洋舰“格拉斯哥”号和支援巡洋舰“奥特朗托”号奉克拉多克之命快速逃脱了。这一灾难的消息震惊了英国。海军部害怕施佩将率其舰队绕过霍恩角进入南大西洋。海军中将F.D.斯泰迪爵士奉命率战斗巡洋舰“无敌”号和“不屈”号匆匆从英国海域出发,去寻歼施佩。
德国“埃姆登”号巡洋舰
1914年11月3日和12月16日,德舰袭击英国沿海 11月3日,德军巡洋舰袭击英国东海岸的戈尔斯顿,被击退。12月16日,在另一次袭击中,德军重型巡洋舰炮击斯卡巴勒和哈特普尔。这些“打了就跑”的袭击行动打死打伤了许多平民。
1914年12月8日,福克兰群岛之战 施佩企图闯入福克兰群岛的斯坦利港,袭击英国的无线电通讯站和加煤站,但他发现斯泰迪的分舰队正在那里加煤,吃惊的德国人掉头就跑。斯泰迪实施追击,并在远距离上摧毁德舰队。轻巡洋舰“德累斯顿”号逃脱,并苟延残喘达三个月之久。被击沉的德国军舰的大部分官兵共约1800人被海水吞没,极少数人员被英舰救起而成了俘虏。
1914年12月25日,“让巴特”号的损毁 法国战列舰在奥特朗托海峡被奥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
小结:到1914年终,除了在亚德的公海舰队和基尔的波罗的海的力量,德国的旗帜实际已在公海上被扫除了。协约国的海上交通不再受干扰,而德国已经感到海上封锁的压力。德国海军最高统帅部现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仅存的公海重要武器潜艇上。
土耳其战线(1914年)
1914年10月29日,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 土耳其是以舰炮宣战的,土耳其舰队(包括原来德国的2艘战舰“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现在由冯·祖洪海军上将指挥,事先没有警告即炮击俄国黑海海岸的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和提奥多西亚。土耳其与同盟国的联合对协约国关闭了达达尼尔海峡,实际上将俄国和协约国分割开来。
高加索战线
1914年11-12月,土耳其的进攻 土耳其陆军部长恩维尔帕夏不顾德国军事使团团长O.L.冯·赞德尔斯将军明智的规劝,率军侵入俄国的高加索地区。
1914年12月29日,萨勒卡默什之战 在大雪纷飞的气候条件下,俄军将军沃龙佐夫阻止并打退了土耳其军向卡尔斯的推进,并使之遭受重大伤亡。在战火纷飞中1914年结束了。
地中海地区
1914年11-12月,英国的反应 11月5日英国宣布兼并塞浦路斯。12月18日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并向那里调动兵力以保卫苏伊士运河。11月30日,英国巡洋舰炮击达达尼尔沿海港口,但没起多大的作用。
美索不达米亚战线
1914年10月23日,英军的登陆 已匆匆赶至巴林以保护当地石油提炼厂的英国的印度部队,开始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当地的土耳其守军被击退,11月23日,英军占领巴士拉。
1915年的作战行动
总态势
土耳其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已经为1914年的失败所动摇的俄国,现在几乎完全被切断了来自法英的物资供应,而这些东西正是俄国赖以实施持久战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西方的协约国也正焦急地欲重新获得通往乌克兰粮食产地的通道。这些考虑立即在英国的“东线派”和“西线派”之间引起了关于战略布署的争执。由精明强干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领导的英国官员中异常活跃的一部分人,督促立即采取行动夺取达达尼尔海峡并恢复联接地中海和黑海、经由土耳其海峡到俄国的重要供应线。而英国的陆军大臣、陆军元帅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伯爵则同样强烈地坚持要在西线一决高低,任何减少西线兵力用于东线的边缘性作战的做法,都使他极为痛苦。他的立场得到法国军界和政界的有力支持。然而,1月份早些时候,在英国战争会议上经过一番持久和激烈的争吵之后,一个针对达达尼尔海峡的两栖行动计划被勉勉强强地通过了。
在同盟国的阵营之内,关于战略思想也分为两派。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强烈要求对摇摇欲坠的俄国实施全力一击。法金汉虽然也承认战争现已变成了消耗战,但他相信只有在西线取胜才能赢得战争。他指出,在东线取得战术性胜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俄国有广阔的地域和巨大的人力资源。德皇站在兴登堡的一边。因此,德军在西线采取了防御姿态,而在东线则寻求对俄作战的决定性结果。
西线
1915年1月1日-3月30日,协约国军在阿尔土瓦和香槟的进攻 这一行动是第一次香槟之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西线)的继续。霞飞的主要目的是解放被德军占领的法国广大而有价值的地区。在努瓦永突出部的西面以及兰斯和凡尔登之间地区,协约国军实施了一系列的进攻,但没有成功。1月8日-2月5日,德军沿拉巴瑟运河和在苏瓦松附近地区实施有限的反攻,稳定了局势。3月份,联军再次进攻,但仍没有取得进展。3月10日,在讷夫夏佩勒之战中,英军通过一次精心筹划的进攻最初达成突破,但由于指挥不当没能充分地发展进攻。德军在3月13日,很快即重新稳固了防线。在这一时期内,法军损失接近40万人,而英军和德军同样损失惨重。
1915年1月19-20日,德军对英国的第一次空袭 德军使用齐柏林式飞艇(由德国海军指挥实施)实施轰炸,造成的损失很小,但引起了慌乱以及更大的愤怒。这一年中,德军实施了这样的空袭达18次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0月13日对伦敦的集中攻击。
1915年4月6-15日,韦夫尔之战 法军再次对圣米耶尔突出部的北面实施攻击,被击退并遭受沉重损失。
1915年4月22日-5月25日,第二次伊普尔之战 协约国军准备再次实施协同进攻,但被德军率先发动的一次奇袭破坏了。该战中,德军首先向协约国军阵地释放了约5000钢瓶氯气,这是在西线首次使用毒气。德军两个军突破法军两个惊慌失措的师的阵地,并深深地楔入英军战线,从而造成了一个较宽的缺口。然而,德军并没有准备利用这一突破,而且因为在东线的集结,德军亦没有可使用的预备兵力。英军第二军团就地实施反攻,经激烈而艰苦的战斗终于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该战,德军伤亡约35000人,英军是6万人,法军约为1万人。
1915年5-6月,在费斯蒂贝尔和苏谢的战斗(第二次阿尔土瓦之战) 5月9-26日,英军在费斯蒂贝尔附近的战斗取得有限的进展之后被阻止。5月16日-6月30日,法军的进攻稍好一些,夺取了苏谢附近维米山脊的制高点。英法军由于被上半年代价高昂而成效甚微的进攻搞得精疲力尽,在夏季剩下的时间内实施休息、调整和增援兵力。同样损失严重的德军也乐于喘息一下。到夏季结束之时,德军在东线实施成功的作战后,部分兵力加强于西线。双方都濒于耗尽弹药的危险,不得不等待努力赶上消耗的弹药生产。
西线(1914-1918年)
1915年9月25日-11月6日,协约国军在阿尔土瓦和香槟再次实施进攻 这是霞飞计划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协同进攻,并再次受挫。在第二次香槟之战中,法军损失10万人以上,德军损失约75000人。与此同时,在9月25日-10月30日的第三次阿尔土瓦之战,法军继续攻击维米山脊。9月25日-10月14日,在北边几公里的罗斯,英军的进攻受挫。微小的所获与付出的代价极不成比例。法军损失在10万人以上,英军为6万人以上,德军为65000人以上。
1915年12月17日,英军指挥官的改换 罗斯的失利遭到指责,弗伦奇陆军元帅被撤职,代之以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将军指挥英国远征军。现在英国远征军包括3个军团。
评论:机关枪和野战炮致命性火力的增强,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防御变得有利,防御一方可以在进攻者调动足够的预备部队和炮兵部队以发动进攻之前,先派出预备兵力限制攻方突破。这一点在西线尤其关键,因为在这里连续的防线使传统的进攻机动无法实施。德军远远早于英法军认识到这种变化。他们采取有弹性的防御,设置两道或更多的相隔较远的单独的防线,构筑完善的堑壕体系,设置带倒刺的铁丝网,密集配置机关枪,并以纵深梯次部署的炮兵实施支援。当攻击的军队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将遭受其后防线火力的严重杀伤和位于己方炮兵火力射程之外的守方炮兵的轰击。
双方在1915年的战争中遭受了令人震惊的损失:德军为612000人,法军为1292000人,英军为279000人。在从北海至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敌对双方的防线并没有明显的变动。1915年就这样结束了。
意大利战线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地利宣战 协约国施展巧妙的外交,许之以实质性的领土获得,终使意大利废弃了三国同盟而参战。意大利军队总数约达875000人,由L.卡多尔纳将军指挥,在火炮、运输车辆和弹药贮备上较为匮乏。意军的计划是通过攻防战斗守住伸入意大利的特伦蒂诺,与此同时,在伸入奥地利领土的依松佐突出部向东实施攻势。直接的目标是戈里齐亚,但意大利军人梦想着能经由的里雅斯特推进至维也纳。
奥地利军的部署 尽管有三国同盟条约,奥地利还是沿与意大利交界的整个山区边界深沟筑垒。奥地利的欧根大公负责意大利战线的指挥。S.B.冯·博赫纳率10万人,防守关键的伊松佐地段。
1915年6月23日-7月7日,第一次伊松佐河之战 P.弗鲁戈尼将军指挥的意军第二军团和奥斯塔大公E.菲利贝托指挥的第三军团总数达20万人,有200门火炮,对奥军防御实施了徒劳的进攻。
1915年7月18日-8月3日,第二次伊松佐河之战 卡多尔姆带来了更多的火炮,并再次攻击。奥军又增加2个师的兵力实施坚强的防御。当意军的炮弹耗尽后,停止了进攻。在这两次战斗中,意军损失约达6万人,奥军则近45000人。
意大利战线(1915-1918年)
1915年10月18日-11月4日,第三次伊松佐河之战 意军在重新组织和加强后,在1200门火炮的支援下,再次攻击戈里齐亚,但又一次被击退。
1915年11月10日-12月2日,第四次伊松佐河之战 该战实际上是第三次的继续,当战斗结束时,意军仍毫无收获。在这两次战斗中,意军损失117000人,奥军损失则为72000人。
评论:正如在法国那样,正面进攻对严密组织的防御阵地的攻不可破再一次得到证明。奥军的防御是完善的,而意军的进攻战术是低劣的,尽管意军步兵在很多时候表现得很勇敢,意军的战略目标,即夺取的里雅斯特,再穿过卢布尔雅纳隘口,跨过多瑙河平原,沿道路攻击维也纳,似乎是合理的。事实上,这也是意军唯一可采取的攻势行动。然而欲以大规模的兵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向北实施成功的进攻,不仅导致一事无成,而且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德军没有参加这一战役,因为在道理上意大利并没有与其处在战争状态。因此该行动并没有增进奥德之间的亲密关系。
东线
兴登堡冬季攻势(1-3月)
兴登堡在同盟国军队的兵力增加后,在两个方向上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国将军A.冯·林辛根指挥奥德军南集团,向西北方向穿过喀尔巴阡山攻击伦贝格。在左翼冯·博罗耶维奇将军指挥奥军第三军团将解普热米什尔之围,同时在右翼,K.冯·普法兰采尔-巴尔廷将军指挥奥军第七军团对主攻行动实施支援。在东普鲁士,德军第八军团和第十军团将在兴登堡的直接指挥下从马祖里湖区向东进攻。
1915年1月31日,鲍利莫夫之战 德军第九军团向华沙的进攻是一次佯动,目的是吸引俄军的注意力。该战中毒气被首次使用。但这种新式武器并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在零下的气温条件下毒气不很有效,俄军亦没有向协约国报告德军实施毒气攻击(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的作战行动→西线)。
1915年2月7-21日,冬季之战(或称马祖里之战,或第二次马祖里湖区之战) 在更远的北面,2月7日,第八集团军在风雪交加中开始实施兴登堡攻势,攻击B.西韦尔的俄军第十军团的左翼。第二天,H.冯·埃希霍恩指挥新成立的德军第十集团军向北卷击俄军的右翼。尽管实施了顽强的防御,俄军还是很快退入奥古斯托夫森林。在那里,俄军第二十军团在实施了英勇抵抗后,被包围,并在2月21日投降。然而由于它的防御,使俄军第十军团的其他3个军逃出包围圈。德军俘获俄军9万人。该战役,俄军共损失约20万人。对德军来说这无疑是令人难忘的战术性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没有很大的价值。2月22日,W.冯·普莱赫维指挥新组建的俄军第二十军团反攻兴登堡的右翼,在推进113公里之后,终于被阻击了。
1915年2-3月,奥军在加利西亚的失败 由于冰雪覆盖了糟糕的道路网,林辛根向喀尔巴阡山的进军停了下来。普法兰采尔-巴尔廷最初取得一些成功。他在2月17日,夺取了切尔诺夫策,并抓了6万俘虏,但其进一步的推进被俄军的反攻所阻止。博罗耶维奇没能解普热米什尔之围。
1915年3月22日,普热米什尔守军投降 在被围困194天之后,11万人的守军向俄军投降。
1915年3-4月,俄军的反攻 在经过这些防御之后,俄军在4月2-25日,穿过喀尔巴阡山实施反攻,但被奥德军南部集团所阻止。
德军春夏季攻势(5-8月)
1915年4月,德军在东线集结 在德皇的授意下,法金汉现在给予东线以全面的优先权,增派兵力,并亲自来到东线实施总指挥。兴登堡的集团军将牵制华沙之北的俄军。与此同时,A.冯·马肯森将军将率新组建的德军第十一军团,在奥军部队的支援下,向更远的南面位于塔尔诺夫和戈尔利采之间的地区实施主要行动。
1915年5月2日-6月27日,突破戈尔利来-塔尔诺夫地区 经四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奥德军优势兵力突破俄军第三军团45公里的防线。俄军广阔的波兰-加里西亚突出部的南面开始崩溃。6月3日,普热米什尔被重占,6月22日,伦贝格被占领,6月23-27日,奥德军跨过德涅斯特河。
1915年6-9月,俄军的退却 M.冯·加尔维茨将军率德军新的第十二军团突入波兰北部,向华沙前进。8月4-7日,华沙被俄军放弃。俄军的整个战线彻底崩溃了,8月18日,当突出部减退至布格河时,历史上的“坎尼之战”似乎不可避免地又要重演。8月25日,布勒斯特-立托夫斯克陷落,9月2日,格罗德诺被占。9月19日,占领维尔那标志着483公里浩浩荡荡的进军达到高潮。然而,尼古拉大公巧妙而完好地保存了其军队,实施了井然有序的撤退,并使德军实施包围的企图落空了。秋雨终使大路变成泥潭,退缩的俄军得以阻止德军的推进。到1915年结束,在东线,北起波罗的海之滨的里加、南至喀尔巴阡山脉东端形成一条战线。
评论:与西线形成了鲜明对照的是,东线是大规模的机动战。部分战斗发生在山区地形上,所有的战斗都受到原始的道路状况的妨碍与制约。冬季的战役异常艰苦。德军的行动富有条理而战果辉煌。优秀的参谋部通过惊人一致的努力,实施短促而密集的炮火准备为进攻创造条件,仅仅在极短的时间内,通常是在夜间就能将部队机动至预定的阵地,并常使德军行动达成忽然性。奥军的作战行动是质量低劣的,部分缘于奥军较低的职业水准,部分缘于两军高层指挥间的摩擦。奥军对德军的傲慢和自大极为不满。在俄军一方,低劣的指挥,武器、弹药和供给的缺乏一起造成了俄军的失败。仅仅是由于俄军士兵克服不可想像的困难实施战斗的令人惊奇的能力,以及由于尼古拉大公将零零散散挣扎着的残兵败将聚集在一起的才能,才得以将其在1915年年中即被打败的命运延缓至今。然而在8月21日,他被回报以解职并贬至高加索战线。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俄军东线司令,并以M.阿列克塞耶夫为参谋长。在1915年的战争中,俄军的损失是200万人,其中100万被俘。德奥军损失近100万人。
东线1914-1918年
巴尔干战线(1915年)
对同盟国而言,要想守住土耳其海峡以及继续分割俄国与协约国间的联系,那么就必须在土耳其和其同盟国之间建立直接的交通线。通过塞尔维亚的直接的铁路线自战争开始就已经关闭了。德国的弹药通过中立的罗马尼亚送至土耳其,直到6月,罗马尼亚关闭了运河。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对保加利亚施加压力迫其参战。8月15日,当在加利波利的入侵被击退后,德国赢得了保加利亚(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同盟国立即准备再次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求援,希腊以实施针对保加利亚威胁的动员相应,并要求协约国提供15万人的军队协助它帮助塞尔维亚。10月9日,一支小型的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开始在萨洛尼卡登陆。在同一天,希腊发生政局变动,完全改变了形势,亲德国的国王康斯坦丁解除了亲协约国的首相E.维尼泽洛斯的职务,并宣布他将使希腊保持中立。
1915年10月6日,奥匈、德国、保加利亚军侵入塞尔维亚 在同一时间,两个保加利亚军团、一个由H.克维什·冯·克维什哈扎将军指挥的奥地利军队和一个由冯·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德国军团,跨过塞尔维亚的萨瓦河和多瑙河边界向南推进。10月11日,两个保加利亚军团向西进攻,一个攻击尼斯,另一个攻击斯科普里。新提升的陆军元师冯·马肯森负责全权指挥这一由法金汉筹划的联合战役。普特尼克33万人的塞尔维亚军在正面和侧翼均遭到两倍于己方兵力的攻击,塞尔维亚军躲过了包围,但被联军卷击,并在一系列激烈的遭遇战之后,被迫退向西南方向。M.P.E.萨拉伊将军指挥在萨洛尼卡的协约国军队中的法军部队,为取得和塞尔维亚军的联系向瓦尔达尔河谷实施了不太坚决的进攻,但被占优势兵力的保加利亚军击退。B.T.马洪则指挥在萨洛尼卡的英军进至保加利亚边界。
1915年11月24日,塞尔维亚军的退却 英法在萨洛尼卡的部队掘壕抵抗保加利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军则退入门的内哥罗和阿尔巴尼亚。在克维什将军的追击下,塞尔维亚军残部与大群的逃难平民穿过大雪覆盖的山区,凄凉地退却,到达亚得里亚海边。塞军伤亡在10万人以上,16万人被俘,丢失900门火炮。1月份,幸存者被意大利和法国的船只转移到科孚岛,在那里他们被协约国重新武装。门的内哥罗也被奥军占领。
评论:保加利亚加入战争使塞尔维亚覆灭了。英法军队的干预行动迟缓,而且力量太小,同时由于指挥上的不统一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萨洛尼卡的萨拉伊和马洪均只受各自政府的指示和命令。使情况变得更糟糕的是,他们占领了中立国的土地,而且处于不妙的态势,因为希腊军队在其后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土耳其战线
达达尼尔海峡和加利波利
开端
1915年2月-3月18日,协约国海军的攻击 一支英法舰队在英国海军中将S.卡登的指挥下,开始系统而全面地拔除狭窄的海峡两岸那些令人生畏的筑垒防御工事。土军的100多门中型和重型火炮构成交叉火力封锁了海面,以11道水雷带和一道防潜网封闭了水下。2月19日和2月25日,英法舰队先后两次对土军外围堡垒实施远距离炮击,并将之打哑。经最初的炮击和扫雷之后,3月18日,英军开始攻击在海峡蜂腰部的防御工事。卡登由于紧张而崩溃了,海军少将J.德·罗贝克接替指挥。除了一些小的船只,他有16艘战舰,其中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号,该舰是当时最具威力的超级无畏舰,装备8门15英寸的火炮。到了下午过了一半的时候,土耳其海峡蜂腰部的岸炮阵地已被打哑了。随后,3艘老式战列舰忽然在一个未被发现的雷场中被炸沉,另有3艘失去战斗力,其中1艘是被炮火击中而造成的。实际上,那时土军也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其弹药几近耗尽,一些炮阵地已被摧毁,所有的火力控制通信均已损坏。但是罗贝克不知道这些情况。他取消了进攻,并匆忙将其10艘主力战舰撤出海峡。
1915年3-4月,陆上远征军的集结 在海战的同时,一支匆忙集结的英国远征军(包括一个法军的师)在I.汉密尔顿将军的指挥下正在从英国和埃及到加利波利半岛的途中。而汉密尔顿本人这时正在一艘英国战舰上观战。3月中旬,当第一批部队抵达利姆诺斯岛的穆德罗斯湾时,从英国来的分遣队被发现没有按规定装载,火炮和弹药不在同一条船上。3月25日,该分舰队不得不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在那里重新进行战斗装载,将人员、枪炮、弹药等装于同一条船上。这耽误了一个月的时间,与此同时,土军完全警觉到即将迫近的登陆行动,开始完善其防御部署。德军的L.冯·赞德尔斯负责全面指挥,他以大约6万名守军在半岛上构成弹性防御体系。
第一次登陆作战(4月25日)
攻击方案计划在海军炮火的支援下,在白天实施两路攻击。一个登陆点选在半岛之端的赫勒斯角;另一点选在阿勒角,该点位于半岛的西南,在第一点北边约24公里处。两点的攻击不能相互支援。与此同时,法军1个师在海峡的亚洲海岸实施佯动性登陆的同时,一部分海军在布莱尔实施佯动,该点位于半岛的脖颈处,在赫勒斯东北80公里,以吸引赞德尔斯的注意力。
加利波利战役
在阿勒角,澳新远征军团(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陆军部队组成)强行登陆,并攀登山坡攻击丘努克拜尔,该高地俯瞰着整个半岛和海峡蜂腰部。但是具有战术眼光的年轻的土军预备役师指挥官穆斯塔法·凯末尔抢先实施机动,他亲自率1个营赶至该高地,其余部队很快到达。虽然其部队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凯末尔沿山脊实施的凶猛反冲击仍将澳新军团打退至海滩,并遭受35000人的损失。在这里,奉汉密尔顿实施坚守的命令,澳新军团掘壕据守狭窄的登陆场。
在赫勒斯角,第二十九英军步兵师在五处滩点登陆。由于指挥杂乱无章,招致重大损失。但该师的一部,实施了非常英勇的进攻,粉碎土军的滩头防御,继而攻击前进,几乎到达攻击目标——阿奇巴巴居高临下的山峦。英军师指挥官在舰上实施指挥,而不是现场控制局面。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命令,英军在还没有占领的高地之下实施短暂停留。当他们重新前进时,为时已晚,土军已强行占领了高地。
丘努克拜尔和阿奇巴巴再也没有被英军占领,而不能夺取这两高地,登陆是注定要失败的。当土军以堑壕线将很小的英军滩头阵地包围起来之后,英军发现他们陷入了曾在西线出现的堑壕战争,其机动的空间更小。
第二次登陆作战(8月6-8日)
第一次登陆作战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在半岛岩石坡地上实施了极为艰苦与激烈的战斗。汉密尔顿得到了3个英军师的加强,他试图实施一次协同的进攻。与此同时,英国潜艇虽然实际上已突破海峡并击沉土军一些舰艇,但在加利波利海岸之外,德国潜艇和土耳其的驱逐舰又击沉了3艘英军战列舰。随后,协约国的主力战舰寻找躲避港,而“伊丽莎白女王”号则奉命回国。因此汉密尔顿的第二次进攻将没有足够的海军炮火支援。
澳新远征军将在阿勒角于夜间发动主要攻击行动,攻击丘努克拜尔和阿奇巴巴山脊的其他高地。新来的师将在北边的苏夫拉登陆实施助攻,在赫勒角斯将实施牵制性攻击以吸引土军的兵力。
牵制性进攻完成了任务,但是澳新远征军的攻击在黑暗中陷入困境。唯有在苏夫拉的登陆,没有遭到严重的抵抗,本极具成功的希望。但是英军指挥官F.斯托普福德爵士将军缺乏气势和魄力,耽搁了进军,使土军增援兵力得以赶到,当他再推进时已太晚了。
整个行动失败了,俄国注定要被长久地与协约国分割。10月15日,汉密尔顿被撤职,将军C·芒罗爵士取代了他。11月23日,芒罗实施撤退的建议被批准。由于计划周密、完善,参谋部协调得力,使撤退计划得以成功实施。到12月10日,所有的装备和大部兵力已撤出。最后,实施掩护的35000人在1916年1月8-9日,出乎土军意料地溜走了——欺骗性的杰作完成了,整个过程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在整个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协约国军损失达252000人。土军损失几乎为251000人,但其中21000人是死于疾病。
评论:在英国现代军事史上,可能是除了克里米亚战争之外,在计划和指挥控制方面,加利波利远征是最为糟糕的。突然性甚至在远征计划的制定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英国海军在战争之初(1914年11月)就过早地炮击达达尼尔海峡外围的防御设施,使土军和德军对危险有所警觉。在L.冯·赞德尔斯有力的指导之下,防御设施得到大大地加强。土军的收获是极具价值的,因为如果协约国取胜将意味着俄国将继续进行战争,而土军则可能被打败而退出战争。该项任务的完成本应全权委托于一名指挥员,并提供最好的手段。与此相反,部队是临时组建的,而海军和陆军指挥官则各各为战。
在3月8日,当成功几乎已握在手中之时,德·罗贝克决定终止海军行动。他忽然损失了16艘主力战舰中的6艘,但是他知道援军正在路上。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仅1艘战列舰侥幸突破防线而将君土坦丁堡置于其火炮之下,他的任务也许已经完成了。然而,纳尔逊和法拉格特式的人物毕竟是极少的。
陆军部中基钦纳没能确保按照后勤、战略和战术的基本要求来装载远征军。此外,他还拒绝了汉密尔顿对足够兵力和参谋军官的要求。
汉密尔顿可能错于试图在战舰上对登陆行动实施遥控指挥。他曾被建议应在岸上亲自观察情况并督促其犯有同样错误的下级指挥官们进行决定性的战斗。他本不应容忍其不称职的部分下属指挥官。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在运用基钦纳给他提供的手段和部队方面,是否已尽力做得最好则值得商榷。与上述糟糕的行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芒罗将军制定的撤退计划和W.伯德伍德将军对计划的实施。
在土军方面,L.冯·赞德尔斯导演了一场极为辉煌的积极防御。其主要的部下M.凯末尔作为一名野战指挥官,极为出色而富有进取精神,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双方的士兵表现得非常优秀。
高加索战线
1915年1月1-3日,萨勒卡默什之战 沃龙佐夫将军指挥10万名俄军,部署在卡尔斯附近以阻止恩维尔的进军。土军冬季作战的战场管理极为低劣,在开战之前,由于冻伤和开小差就使恩维尔95000人的兵力损失了至少15000人。1月3日,土军企图包围俄军的两翼,但被俄军的反攻所阻止,并被击溃。土军阵亡3万人,在撤军途中土军还冻死了成千上万的人员,只有大约18000名有效战斗人员抵达埃尔祖鲁姆。恩维尔放弃了指挥权,返回君土坦丁堡。沃龙佐夫没能乘胜追击,他被较具主动性的N.尤登尼奇将军所取代。
1915年4-5月,亚美尼亚人暴动 土军怀疑亚美尼亚人帮助俄军而大开杀戒,此举导致亚美尼亚人暴动。暴动者在4月20日控制凡城,一直坚守到5月19日俄军赶来。
1915年7月,马拉兹吉尔特和卡拉基利塞(卡拉克塞)的战斗 7月16日,新的土军司令阿卜杜拉·克里姆率军在曼齐克特之战(参见第十章→欧亚与中东→拜占庭帝国→办梅纳斯和曼齐克特战役)附近的凡湖以北攻击并打败俄军1个军,然后,土军谨慎地向东推进。尤登尼奇派遣22000人,主要是哥萨克,在巴拉托夫将军的指挥下,打击土军左翼,使克里姆在蒙受重大损失后退却。
1915年8月5日,土军再占凡城 经过在亚美尼亚山区忽紧忽慢的战斗之后,俄军被迫撤出凡城,土军立即占领了凡城。
1915年9月24日,尼古拉大公到达高加索 他被任命为高加索的总督,他让尤登里奇继续负责战场指挥,自己则积极参与计划的制定。俄军开始准备实施大规模的进攻。
埃及和巴勒斯坦
到1915年开始,英军在重要的苏伊士运河的防御已部分地组织起来,然后,J.马克斯维尔爵士将军的计划主要是把运河当作阻止可能发生的入侵屏障,而不是作为向东北方向实施进一步军事行动的基地。
1915年1月14日-2月3日,突击运河 土耳其的海军部长杰马尔帕夏亲率一支22000人的部队悄悄地从贝尔谢巴跨过西奈半岛。杰马尔的参谋长,德国将军F.K.冯·克雷森施泰因男爵已经建立了有效的编制。2月2日,土军先头部队乘德式浮舟突击过河,但是进攻被英军击退。杰马尔损失了2000人,撤退至贝尔谢巴。虽然土军再也没有进攻运河,但是所造成的威胁则要求更多的援军从加利波利调来。
美索不达米亚战线(1915年)
1915年1-6月,底格里斯河远征 英军在下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谷的力量已增至2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并拥有一些重型火炮,由将军J.E.尼克松爵士指挥,其指挥部位于巴士拉。4月12-14日,土军攻击巴士拉西面库尔纳英军的筑垒前哨阵地,被击退。4月24日,土军又攻击巴士拉北面约80公里的阿赫瓦兹英军的一个外围防御阵地,亦被击退。尼克松奉尽可能向巴格达进军的命令,派遣C.V.F.汤森少将率1个加强师以及一支小舰队逆底格里斯河而上。5月31日,在库尔纳附近,英军发动两栖攻击粉碎土军一个前哨阵地。随后,英军继续北上攻击阿马拉,6月3日,占领该城。
1915年7月24日,纳西里亚之战 G.F.戈林奇少将指挥一支小型远征队逆幼发拉底河而上,攻击纳西里亚的一个土军防御阵地,以保护汤森军的侧翼和交通线。土军抵抗很顽强,英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攻克纳西里亚。该战英军伤亡533人,土军的伤亡不得而知,但他们丢下了1000名俘虏和17门火炮。
1915年8-9月,英军向库特进军 汤森的部队得到加强并奉命夺取位于底格里斯河和舍特-哈伊河流域的库特-阿马拉。到9月16日,他的攻击兵力已集结在桑奈耶特附近底格里斯河南岸,桑奈耶特紧靠库特,位于其下游地区。英军的交通线很长而且脆弱。沿几乎达483公里的弯弯曲曲的底格里斯河的航运不能满足其需要。他有2个师,但不得不将1个师沿河分散配置以保护运输线。该地区的土军指挥官努尔·乌德·丁帕夏指挥1万人,配备有38门火炮,在库特下游地区,横跨底格里斯河两岸构筑了堑壕防御阵地。汤森有11000人和28门火炮。
1915年9月27-28日,库特之战 9月26日,汤森的部队得到补充之后,在河的南岸实施佯动,然后跨过河攻击,一举将士军逐出阵地。土军损失5300人(包括1300人被俘)和所有火炮。但却不受干扰地退至位于库特和巴格达中间泰西封的一个预设防御阵地。汤森的部队由于缺乏陆上交通工具没能实施追击,而其海军小舰队由于干旱季节河流水位较低而受阻。该战英军损失1230人。英军统帅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之后,尽管汤森抱怨兵力不足,但仍命令尼克松和汤森继续向巴格达挺进,然而,并没有可利用的增援兵力。
中东战线1914-1918
1915年11月11-22日,英军向泰西封进军 11月11日,汤森开始进军,他临时征集了一些骆驼和驴子车辆以补充其内河船只的不足。当他抵至泰西封,发现土军已构筑了大规模的防御阵地,其兵力由正规军和阿拉伯人组成并加强至18000人,装备有火炮45门。汤森抽调了保护交通线的1个旅,调集了大约1万名步兵、1000名骑兵和30门火炮。此外,他还拥有一个由7架飞机组成的飞行中队。这是在该战场上第一次使用飞机。
1915年11月22-26日,泰西封之战 汤森猛攻土军的左翼,由于他过分倚重于这一行动,并没有保留预备队,土军的第一道阵地并被攻占,但随后其不断地实施反击,而此时汤森已无力加强进攻。战斗持续了四天,其间更多的土军增援部队赶至。汤森在遣送完伤员之后决定撤军。该战,英军损失4600人,土军损失6200人。土军的追击亦不积极。12月1日,英军后卫与追兵在乌姆-拜勒交战。12月3日,英军抵达库特。汤森认为其步兵过于疲劳难以继续退却,于是,除命令骑兵继续退却外,便在库特按兵不动,等待援军,这时他还有两个多月的食品供应。库特很快在12月7日被土军包围。
评论:汤森的战役是军事上由“在外地主作风”所造成的最糟糕情况的典例。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行动最早由印度军团指挥,在最后阶段,英军陆军部插了进来,而两个机构均没有与战场行动保持密切的接触,两者都是靠位于巴士拉的尼克松对情况的介绍来实施指挥的,而尼克松对处在供应不足的交通线末端实施持久战的英军战斗能力估计过高。
波斯战线
尽管波斯宣布中立,俄国部队还是占领了波斯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当土耳其参战之后,英军占领了波斯湾海岸的西北部以保护其石油利益,并获得了一个基地以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施作战行动。在同一时间,土军夺取了波斯库尔德斯坦的大部。在萨勒卡默什之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期间,土军在1月7日从俄军手中夺取了大不里士,俄军又于1月30日夺回。在位于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战场侧翼的波斯西部地区,零星的小战斗贯穿于1915年。
海上战争
1915年1月24日,多格浅滩海战 1月23日,F.冯·希佩尔中将率领德军战斗巡洋舰分舰队驶离德国去袭击英国海岸,并袭扰英国的捕鱼船队。英国事先通过无线电侦听得到情报,派遣大舰队前往拦截预期的德军舰队。英军海军上将D.贝蒂率战斗巡洋舰分舰队在位于英国和德国中途的多格浅滩之外攻击希佩尔。贝蒂有5艘战斗巡洋舰,希佩尔有3艘,双方均还有一些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希佩尔狡猾地逃跑。贝蒂以优势的速度赶上并攻击德舰,使德军1艘重巡洋舰失去战斗力,并击伤了希佩尔的旗舰“扎伊德利茨”号。随后,贝蒂的的旗舰“狮”号也受伤并退出战斗队形。英军其余战舰又误解了贝蒂的信号,仅击沉了失去战斗力的德军重巡洋舰,而使希佩尔的旗舰及其他战舰得以逃走。德皇命令他的舰队避免进一步的冒险,防止再损失主力战舰。
1915年2月4日,德军潜艇战的开端 德军潜艇奉命攻击在不列颠群岛附近海域的商船。中立国的船只也遭到攻击,2月19日,1艘挪威的海轮被击沉。尽管美国一再警告德国,5月1日,美国的货船“海湾之光”号仍遭鱼雷攻击,造成两名水手死亡。
1915年5月7日,“卢西塔尼亚”号沉没 英国的豪华班轮“卢西塔尼亚”号在爱尔兰海面事先未得到警告便被德U-20潜艇击沉。1198人死亡,其中有124名美国人,这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公愤。尽管该船载有战争货物如黄金和弹药,并奉命如遇拦截不要停下,而且在该船离开纽约之前,德国驻华盛顿大使还曾公开警告美国人不要搭乘该船,美国还是向德国发出强烈的抗议。
1915年8月19日,“阿拉伯人”号沉没 英国的班轮沉没,造成至少4名美国人死亡,这一事件使美德两国产生了严重的敌对情绪。9月1日,德国不得不宣布中止无限制的潜艇战。然而到1915年结束,在各处行动的德国U型潜艇已经击沉达100万吨位的协约国船只。
1916年的作战行动
总态势
当1916年开始,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兵力大致相等,也许德国组织得更好一些。法国人力的枯竭是非常严重的。而英国为满足其扩大陆军的需要已到了制定义务兵役制的边缘,在爱尔兰的骚乱已近于暴动。而拥有巨大人力资源的俄国则希望有时间进行组织和装备。
与上一年的战略相反,现在德军试图在西线寻找决定性的结果。因为正如法金汉告诉德皇的那样,即使不能达成目标,法国为阻止德军也将被“榨干血”。德国也期望在海上更有作为,包括实施潜艇战。
霞飞认识到协约国最大的失败在于缺乏协调一致性,1915年12月,他在尚蒂伊举行会议,成功地与英国、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达成协议,将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战线发动协调一致的攻势,时间可能是7月,这时俄国将已作好准备。此外,相互支援的措施也制定出来了。
在英国,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武器正得到发展,这是一种带装甲防护的靠履带行驶的坦克。其构想应部分归功于E.斯温顿上校,部分归功于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因为当陆军部拒绝出资赞助时,他支持了这一新的项目。
西线
1916年1-12月,齐柏林飞艇空袭英国 德国继续实施空袭,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效果的提高,对英国造成了更大的伤亡。在1916年9月3日,第一架齐柏林飞艇在英国上空被英国空军飞机击落。9月26日,又有2艘飞艇被防空火力击落。随着英国空军飞机和防空炮兵击落更多的德军飞艇,德国对英国空袭的次数急剧减少。
凡尔登之战(2月21日-12月18日)
霞飞和法金汉都计划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打破僵局,但是德军抢先行动。
在极其猛烈的炮击之后,皇储的德军第五军团向构筑防御工事严密但守备兵力较少的凡尔登地区发动攻击。凡尔登位于伸入德军防区的突出部的中间,其南侧面对着圣米耶尔反突击部。穿过凡尔登城是默兹峡,东面是默兹高地的岩石陡坡,前面是肥沃的沃夫尔平原。战线位于默兹高地之上外围堡垒前方的5公里处。
德军在13公里的战线上发动攻击,突破东面的外围机动防御地带。退却的法军没能确保杜奥蒙堡垒这一关键的阵地,而这几乎是致命的。但是霞飞制止了进一步退却,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凡尔登,他要让凡尔登像锚一样定在战线上,并以此显示法国坚强的决心,2月26日,他派H.P.贝当将军去接替凡尔登的指挥并挽回被动的态势。这时德军攻击已抵达其第一个有限的目标,并被法军阻止。贝当重新调整其部队,并调来大量的援军和火炮。
3月6日,德军发动第二次进攻,攻击突出部的西侧,初期取得一些成功,但是贝当下令实施反击夺回“失去的每一寸土地”,又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在3月剩下的时间内,一系列的攻击和反攻交替进行,使战场被尸体堆满。法军实施快速的轮换,以接替在战斗中精疲力尽的部队。贝当得到了两名富有才干的助手:R.尼韦尔将军和C.芒让将军。贝当下达的防御命令(亦有说是尼韦尔下达的命令)在以后的战争期间变成了法军的战斗口号,即:“绝不让他们从这里通过了!”
所有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线均被切断,凡尔登和法国后方的唯一联系是一条通向巴勒迪克的64公里长的二等小公路,通过它贝当建立起了有组织的供给体系。尽管不断遭德军炮兵袭扰,但是军用卡车的洪流不断地从这条“神圣之路”上通过,大约每14秒钟就有一辆车出入于突出部。固定的修路班组不断填平被德军火炮炸出的大坑。
4月9日,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攻击突出部的两侧,但被阻止。随后是连续不断的攻击和反攻,直到5月29日,西面德军的攻击逐渐停止。在4月份,贝当被提升为集团军司令,尼韦尔接替在凡尔登的指挥。德军继续猛攻东面的伏奥堡和蒂欧蒙农场。前者终于在6月9日停止抵抗,而这时其水源已耗尽,堡垒已被炸成废墟。德国皇储亲自向在该堡进行防御的法军指挥官雷纳尔少校祝贺,赞扬其英勇的防御。
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德军再次攻击突出部的西侧,并几乎突破法军防线。德军在这里第一次使用光气(一种窒息性毒剂)。贝当建议放弃默兹河以西的防御,但霞飞拒绝这样做。索姆河进攻即将开始(参见下文),他不能承担失去默兹河的损失。法军坚守阵地,而德军的进攻动摇了。随后,为对付布鲁西洛夫攻势(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的作战行动→东线),迫切要求增兵东线,使德军从凡尔登地区抽调了15个师。8月29日,法金汉被解除职务,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搭档接替了他。他们决定立即停止进攻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继续在西线实施防御。
到了秋天,法军在芒让的指挥下由防御转为进攻。10月24日,夺回杜奥蒙堡,11月2日夺回伏奥堡。在几个星期的平静之后,芒让再次发起攻击,在12月15-18日,他将法军战线几乎推至2月份所在位置,并俘虏11000名德军,缴获115门火炮,拉上了战役的帷幕。在极为艰苦的凡尔登战役期间,法军损失近542000人,而德军是434000人。
第一次索姆河之战(6月24日-11月13日)
霞飞筹划已久的攻势由于凡尔登的危机而推迟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以异常惊人的持续七天的炮火准备拉开了序幕。但同样由于凡尔登的缘故,以英军实施主攻,而不是霞飞所计划的联合行动。H.S.罗林森将军指挥英军第四集团军在索姆河以北实施主攻,E.艾伦比将军指挥第三军团在其更远的北面同时实施进攻。在索姆河以南,法军北集团的福煦军团将实施牵制性进攻。7月1日,英军步兵在炮兵移动弹幕的掩护下,对德军第二军团严密组织的防御发起冲击。英军取得小的进展,但至夜幕降临,英军已损失约6万人,其中阵亡19000人,这是英军历史上在一天中伤亡最大的战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进攻行动诺曼底登陆相比,英美联军在诺曼底战斗了20天才伤亡6万人)。而法军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为德军没有预计到法军会参加最初的进攻,所以法军在索姆河以南的进攻达成了突然性。
尽管第一天损失惊人,英军继续实施一系列小而有限的猛攻。法金汉决定阻止这一威胁,于是他开始从凡尔登地区抽调援军。因此,到这时,黑格已达成了进攻的目的之一。
7月13日,英军实施夜间进攻,并突破德军的第二道防线。英军骑兵冲入缺口,这是在西欧最后一次大规模地使用骑兵。但是其他预备队没能及时赶到,骑兵很快便被机关枪扫倒,随后被德军的反冲击消灭,此举亦封闭了突破口。联军的进攻渐渐演变为一系列战果较小而代价高昂的小战斗。
9月15日,黑格在巴波姆西南发动又一次较大的进攻。之前,英军坦克已悄悄地用船运至西线。战斗中,坦克引导步兵实施进攻。尽管坦克的出现对德军达成了突然性,但这时的坦克威力还不够,亦不可靠,速度太慢,数量太少,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英军运来47辆坦克,但只有11辆参加了战斗)。英军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并没有达成突破。然而在11月中旬,英法军继续实施进攻并取得了很小的进展。
该役,英军损失42万人,法军是195000人。德军的损失则达到令人震惊的65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大战前的军官和军士。
评论:英国陆军虽然作战勇敢、装备精良而且指挥得当,但仍然抵挡不住机关枪火力,德军的机关枪通常配置在纵深达几公里的防御地带上,而且构成交叉火力。在几乎是持续不断的四个半月的进攻中,英法军仅推进61公里。空中作战行动也已广泛地运用于战争。正如德军在上年的伊普尔之战中使用毒气一样,英军对坦克的使用是不成熟的。在上述两种情况中,使用者均没有预测到新式武器的威力,所以也没有准备利用其效果。德军的防御是极为成功的,但是不断地实施反冲击证明其损失比协约国军的伤亡更大。索姆河战役使德军在基层指挥官的损失殆尽,这支军队从此江河日下。
意大利战线
1916年3月11-29日,第五次伊松佐河之战 像以前一样,这又是一次挫伤锐气而毫无结果的战斗。当奥军在别处进攻时,意军的攻势停止了。
1916年5月15日-6月17日,奥军进攻特兰提诺(阿齐亚戈)地区 经长时间的计划,奥军乘意军不备发起进攻。欧根大公率第十一和第三军团打败了R.布鲁萨蒂将军的第一军团。由于地形上的困难和意军增援兵力的到达,终于在6月10日阻止了奥军的突进。意军开始实施反攻,加上奥军为阻止布鲁西洛夫的攻势而需转用兵力,迫使欧根大公从一些占领的地方退至其防御阵地。该战意军损失147000人以上(其中包括4万人被俘),丢失300门火炮和大量的供给品。奥军损失为81000人(包括26000人被俘。)
1916年8月6-17日,第六次伊松佐河之战 卡多尔纳快速地将兵力转用于内线,打击奥军由于实施特兰提诺攻势而变得虚弱的伊松佐河防线,虽攻取了戈里齐亚,但没有达成突破。然而该次行动在心理上振奋了由于在特兰提诺损失惨重而低落的士气。该战,意军损失约为51000人,奥军为4万人。
1916年9月14日-11月14日,意军继续进攻 意军分别在9月14-26日、10月10-12日和11月1-14日发动了第七、第八和第九次伊松佐河之战,除了消耗奥军的兵力之外,进展甚微。在这些行动中,意军损失75000人;奥军为63000人,包括2万人被俘。
东线
1916年3月18日,纳罗奇湖之战 俄军应法国的请求,在维尔纳和纳罗奇地区发动两路突击,以回击德军在西线对凡尔登的进攻。尽管俄军预先实施了长达两天的到那时为止东线最猛烈的炮火准备,进攻还是在冰雪融化后泥泞的地区停了下来。俄军伤亡在70000-100000人之间,1万人被俘,该战没能提高俄军的士气。德军损失约2万人。
1916年6月4日-9月20日,布鲁西洛夫攻势 奥军对意军发动春季攻势(参见上文),意大利向尼古拉沙皇发出援助的请求。为帮助意军,富有胆识和才干的A.A.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俄军西南集团军在483公里宽的战线上向奥军发起进攻。为了达成突然性,俄军事先没有实施任何兵力集结,亦没有实施炮火准备。由于计划周密、进行了战前演练以及攻击行动有条不紊地实施,俄军得以在两处突破奥德军的防线。奥军第四军团被击溃,第七军团被打散,7万人被俘,重要的铁路中心科韦耳面临俄军的威胁。然而,布鲁西洛夫的攻势很少或没有得到在战线上的其他两个俄军集团军的援助。5月16日,A.冯·林辛根将军指挥德军集团军实施反击,阻止了俄军在北面的突击。7月28日,奉阿列克塞耶夫的命令,布鲁西洛夫再次实施进攻,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但由于缺乏弹药而慢慢停下来。8月7日-9月20日,布鲁西洛夫发动第三次进攻,突入喀尔巴阡山山麓。当德军增援部队从凡尔登赶至(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的作战行动→西线),并极力援救被打垮的奥军时,俄军的攻势才精疲力竭地结束了。如果没有这些援军,奥地利很可能在1916年即已被击倒而退出战争。
评论:布鲁西洛夫攻势是俄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力的作战行动。它的战略结果也许可以概括为:它削弱了同盟国在意大利和凡尔登的攻势,导致了法金汉的倒台,并使奥地利永远不再是一个军事强国。但是俄军伤亡了100万人,即使是人口大国也是难以承受的。布鲁西洛夫攻势没有引起俄国革命,但也许它使革命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奥地利的损失也许更大。奥军的失败成为哈布斯堡帝国覆灭的最主要的原因。
1916年8-12月,罗马尼亚的参战 罗马尼亚为得到将拥有富饶土地的许诺,与协约国进行了长久地讨价还价。罗马尼亚受布鲁西洛夫攻势最初所取得的成功的鼓舞,在8月27日,向德国和奥地利宣战。随后罗马尼亚立即侵入垂涎已久的特兰西瓦尼亚。由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降至集团军司令的法金汉率第九军团反击罗马尼亚军,并将其击退。与此同时,马肯森率加强有德军的保加利亚多瑙河军团,从萨洛尼卡战线出发,经由多布罗加,于11月23日,跨过多瑙河。罗马尼亚军队被堵在一个突出部地区,A.阿维雷斯库将军企图以一部兵力包围法金汉的左翼,同时以其余兵力阻击法金汉的推进。罗马尼亚军要取得胜利,俄军的配合是必需的,但这并不是垂手可得的。12月1-4日,在阿尔杰希河之战中,罗马尼亚军惨败。12月6日,布加勒斯特被攻占。到1916年结束,罗马尼亚军残部被赶入俄国,仅在自己国土上还保留着一个很小的立足点。罗马尼亚的主要粮油产地也落入德军手中。罗马尼亚损失估计在300000-400000人之间(其中一半以上是非战斗损失),同盟国军队阵亡约6万人,还包括几乎同样多的疾病减员。
巴尔干战线(1916年)
协约国军现在在萨洛尼卡附近占领着号称“鸟笼”的筑垒防御阵地。在名义上由沙拉伊负责指挥,但英军接受其本国政府的命令。同盟国仍采取遏制战略。希腊的政治形势使事情更加复杂化。疾病使协约国军大量减员。重新编成的塞尔维亚军,人数达118000人。7月份,塞尔维亚军和协约国军会合,加上其他一些增援兵力,在萨洛尼卡的协约国军增至25万多人。沙拉伊决定向瓦尔达尔河谷上游地区发动攻势,但是保加利亚军抢先发起进攻。
1916年8月17-27日,弗洛里纳之战 保加利亚、德国军队发动进攻将协约国军打退至斯特鲁马河一线。
1916年9月10日-11月19日,协约国军发起反攻 沙拉伊缓慢地向北面推进,11月19日,攻陷莫纳斯提尔(比托拉)。随着沙拉伊和其下属们发生争吵,作战行动渐渐停了下来。该年的战役,使协约国军损失约5万人。保加利亚、德国军队损失约6万人。
1916年7-11月,在阿尔巴尼亚的作战行动 在1916年,奥军和意军各一个军沿瓦伊乌沙河实施非决定性和半独立的作战行动。意军终于在11月10日,将奥军赶向北面,意军和沙拉伊的主力部队在奥赫里德湖会师。
土耳其战线
埃及-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
1916年1-7月,建立西奈桥头堡 在将军A.默雷爵士的指挥下,英军在埃及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向东扩大苏伊士运河的防御,并进入西奈沙漠。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涉及到水的供应、交通线的建立和工事的构筑。同时,在埃及西部“塞努西”部落 [ 译者注:北非穆斯林的一个战斗性同道会。 ] 发生暴动,英军派遣1个师至3月14日平定了暴动。在西奈半岛,英军掩护部队与土军的防御部队实施了几次小的战斗。
1916年6月5日,阿拉伯人在汉志发动起义 这是法英与阿拉伯首领政治谈判的结果,目的是削弱土军的力量。在麦地那的土耳其守军遭到攻击。麦加谢里夫 [ 译者注:行政司法长官。 ] 侯赛因宣布阿拉伯独立,6月10日,麦加的土军投降。与默雷作战的土军发现自己遭到反对土耳其的阿拉伯人的袭扰,他们向北经叙利亚到托罗斯山脉的陆上交通线受到威胁。
1916年8月3日,罗马尼之战 德军将军K.冯·克雷森施泰因带领15000名土军和德军机枪手夜袭英军在西奈的铁路终点,但被英军击退,并损失5000人以上,英军损失为1100人。当1916年结束,英军已推进至阿里什。
美索不达米亚
1916年4月29日,库特-阿马拉陷落 汤森被围的英军(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徒劳地等待着解围。与此同时,在1月份,英军将军F.J.艾尔默率2个刚刚抵达的印度师徒劳无效地攻击土军严密的围城工事。G.F.戈林奇将军接替艾尔默,在3月7日夜间进攻底格里斯河南岸,但被精明强干的73岁的德军老将军K.冯·德·戈尔兹指挥的土军第六军团击退。随后英军进行了突围但没能成功,对库特的食品供应已没有了,饥饿正在接近。而此时俄军从波斯向巴格达不太积极的进军也已停了下来。汤森率2070名英军和6000名印军向土军投降。没能解围的部队共损失321000人,冯·德·戈尔兹就在英军投降之前死于霍乱,哈利勒帕夏接替了他。
1916年12月13日,英军开始进军 8月份,英军将军F.S.毛德爵士被任命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指挥官,他发现自己降为防御的角色。英国陆军部和印度陆军指挥部就英军撤出该战区的可能性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争论,在米德烦躁不安地防御了两个多月之后,他得到了恢复进攻的许可。于是他率领16600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印度部队,开始沿底格里斯河两岸逆流而上。
高加索
1916年1-4月,俄军的冬季攻势 1月11日,俄军真正有能力的将领之一尤登里奇将军率军从卡尔斯出发,在宽广的战线上向埃尔祖鲁姆进军。1月18日,在科普里考伊,阿卜杜拉·克里姆指挥的土军第三军团遭到俄军的快速卷击。刚刚得以逃脱包围的克里姆仓惶退到了埃尔祖鲁姆,损失了约250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零度以下的山区气候中冻伤的。2月13-16日,尤登里奇猛攻埃尔祖鲁姆,并在三天战斗中,突破其堡垒线。与此同时,在俄军海军舰只的支援下,他沿黑海海岸发动了辅助攻势。4月18日,占领了特拉布松,此举使俄军的后勤供应大为便利。
1916年6-8月,土耳其军的反攻 恩维尔帕夏计划实施两路突击,维希普帕夏率第三军团沿黑海沿岸地区进攻,艾哈迈德·伊兹姆帕夏率领新组建的第二军团向比特利斯推进并迂回尤登里奇的左翼。尤登里奇于7月2日以其特有的快速性和判断力开始机动,在埃津兼分割了土军第三军团,并在7月25日将其彻底击溃,土军损失34000人。随后尤登里奇转身攻击土军第二军团。只是加利波利的英雄凯末尔,现在是军一级的指挥员,为土耳其取得了胜利,8月15日,他攻取了木什和比特利斯,但在8月24日,尤登里奇得以重新占领。随后,双方均早早地进入冬季营地。
波斯战线
俄军在该地区的兵力相对较少,N.N.巴拉托夫将军指挥约2万人携带38门火炮,向克尔曼沙攻击前进,以牵制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军。3月12日,他到达卡林德,并宣布其目的是向巴格达进军。4月29日,即他出发的那一天,库特陷落(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随后,哈利勒帕夏将库特的大部土军转用于保卫巴格达。6月1日,巴拉托夫攻击卡尼金,被击退,他撤到卡林德。哈利勒实施攻势行动,到8月份已夺回克尔曼沙。随后,这条战线再次平静下来。
海上战争(1916年)
潜艇战和巡洋舰袭击(1-5月)
1916年2月21日,扩大的德军潜艇战 德国宣布在5月1日以后,武装商船将被当作战舰对待。3月24日,击沉英国班轮“苏塞克斯”号,造成几名美国人死亡,招致美国强烈的抗议。
1916年5月10日,“苏塞克斯”号促成的保证 德军宣布放弃无限制的潜艇战,今后事先不发出警告将不击沉客轮。
1916年4月24-25日,德军巡洋舰的袭击 德军巡洋舰以“打了就跑”的战术炮击大雅茅斯和洛斯托夫特。
日德兰海战(5月31日-6月1日)
5月30日,R.舍尔海军中将率德国公海舰队出海,舰队向北朝着斯卡格拉克航行。冯·希佩尔的侦察搜索舰队在前面开道,其舰队的核心是5艘战斗巡洋舰,另有40艘快速舰船。在其后较远处是舍尔的主力舰队,共59艘舰船,包括16艘无畏舰和6艘其他老式战列舰。由于德舰轻率地拍发无线电信号,英军事先得到警报,海军上将J.R·杰利科爵士立即率大舰队出港。位于前面的是贝蒂的由52艘战舰组成的侦察搜索舰队,包括6艘战斗巡洋舰和H.埃文托马斯海军上将由4艘新式超级无畏战舰组成的分舰队。杰利科的主力舰队随后跟进,主力舰队由99艘战舰组成,其中包括24艘无畏战舰。总的来说,英军有37艘主力战舰,包括28艘无畏战舰和9艘战斗巡洋舰;德军有27艘主力战舰,包括16艘无畏战舰、6艘老式战列舰和5艘战斗巡洋舰。
贝蒂的两个分舰队成两路纵队向东行驶,战斗巡洋舰在右边,埃文托马斯的无畏战舰在左边。第二天下午贝蒂发现了也成纵队向南行驶的希佩尔的舰队(希佩尔也发现了贝蒂,他掉头向德军主力舰队靠拢)。下午3时31分,正如希佩尔所希望的,贝蒂转变航向,以与德舰平行的航线追击希佩尔。贝蒂向希佩尔没有发现的埃文托马斯发信号让其跟上。双方战斗巡洋舰在15公里的距离上开火,而德军的火炮较为准确。一马当先的贝蒂旗舰“狮”号挨了几发炮弹。随后,英军装甲较薄的战斗巡洋舰遭受了一系列致命的重击。“冯·德尔·培恩”号一次齐射击中“不懈”号的关键部位,使之发生爆炸而倾覆。20分钟之后,“德夫林格”号准确地齐射“玛丽女王”号,使之沉没。
贝蒂指挥其剩下的4艘战舰对德军的5艘,而埃文托马斯仍在射程之外,他简洁地发出信号:“近敌开火。”他对其旗舰舰长说:“今天我们这些该死的军舰好像出了什么岔子,向港口 [ 译者注:敌舰方向。 ] 转两个点。”其后“狮”号严重受创,但仍然继续开火并顽强地逼近德舰。
之后不久,在4时42分,贝蒂发现了德军主力舰队正在接近,他立即掉头向北去和杰利科会合,这回他希望德舰随其跟进。佩希尔已掉过头来并准确地射击贝蒂和埃文托马斯的战舰,埃文托马斯正慢慢地掉头,他遭到德军主力战舰编队的重击。向北的追逐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双方损失都较大。下午6时之后不久,贝蒂看见杰利科的6支分舰队正以6路纵队从西北方向接近,领头的是海军少将H.胡德爵士由3艘战斗巡洋舰和2艘轻巡洋舰组成的战斗分舰队。此时,对德舰来说,英军主力舰队还在地平线以下。贝蒂仍然与德舰猛烈地交战,同时,在德舰前面渐渐地向东转,以使自己在杰利科的前面加入其编队,此时,杰利科的6支分舰队已转到贝蒂的后面。两位英军将军都希望能完全地绕到舍尔的后面,以将其与基地分割开来。6时30分之前不久,舍尔看见胡德的分舰队在其右翼,而这时英军无畏战舰的炮弹已开始落在德军的舰队中。实际上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双方的主力战舰均已进入射程以内,猛烈的总交战开始了。德军的战斗巡洋舰遭到最猛烈的攻击,希佩尔的旗舰“吕佐夫”号失去战斗力。在英军一方,6时34分,胡德的旗舰遭到“德夫林格”号准确的射击,连人带舰沉入大海,随后“护卫”号和“勇士”号巡洋舰亦被击沉。
日德,兰海战双方舰队组成 | ||||||||||||||||||||||||||||||||||||||
|
公海舰队现在处于大舰队所形成的弧线之内,遭到了英军的严惩。6时35分,舍尔在烟幕和驱逐舰攻击行动的掩护下,忽然转变航向,德舰极其困难但非常漂亮地同时掉头180度,向西行驶,几分钟内他的战舰便脱离了大部分英军战舰的有效射击范围。此举使英军大为吃惊。杰利科没有追击,而是继续向南,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舰队已插入德舰和其基地之间。随后,在6时55分,舍尔再次掉头180度,冲向英舰队,他也清楚地意识到杰利科已分离了他的舰队。整个德舰队忽然地再次进入整个大舰队的火力射程之内,这次德舰似乎不可能逃脱在巨大的炮弹雨幕之下被摧毁的命运。
舍尔再一次实施同时地转向驶离英舰,与此同时,剩下的4艘战斗巡洋舰在“德夫林格”号舰长哈尔托赫上校的指挥下,向英军战舰编队实施了极为英勇的冲击,以掩护舍尔的撤退。(希佩尔已转移到一艘驱逐舰上,并试图赶上他的战斗巡洋舰。)火炮已损坏的“冯·德尔·塔恩”号仍在坚持战斗,仅能分散英舰的炮火。“德夫林格”号被打得仅剩船架,但仍继续战斗。德军的战斗巡洋舰在很近的距离上绕过英舰编队线。接着德驱逐舰冲向杰利科的战列舰实施鱼雷攻击并释放烟幕。杰利科谨慎地躲过鱼雷,而使舍尔逃走了。当他重整编队时,舍尔再次掉头180度并已消失于西方。令人惊讶的是德军的战斗巡洋舰在其“死亡冲锋”中竟没有被打沉一艘。
但是战斗并没有结束。舍尔知道英国的舰队现处于他和德国的港口之间,而且杰利科正在去控制他进入这些港口的通路。他还知道他的舰队再也经不起一次总交战。天黑以后,他大胆地掉头向西,审慎地冲入正在向南行驶的杰利科舰队后部的轻巡洋舰编队之中。午夜时分,他终于在冲撞、沉没和射击的混战中杀开一条通路。英舰“铁公爵”号忽然陷入德舰的包围之中,在4分钟之内便被击沉了。德军的老式无畏战列舰“波默恩”号亦被打成两截。到黎明时,舍尔带领其残兵向亚德锚地航行,而杰利科意识到他的猎物已经逃脱了。
于是英舰也返回其基地。英舰队损失3艘战斗巡洋舰、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伤亡6784人。德舰队损失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斗巡洋岘、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伤亡3039人。
评论:日德兰海战标志着一个海战时代的结束,它是双方舰队在目视范围内相互猛击的最后一次大舰队交战。该战在战术上打成平局,它没能改变战略态势,还使德国认识到根本没有打败大舰队的机会。在交战的指挥官中,贝蒂、希佩尔和哈尔托赫表现突出,他们被称赞为具有“纳尔逊的感觉”,而不论是杰利科还是舍尔(他们都是有能力的职业将领)都不具备这些东西。总的来说,双方都表现了最大的勇敢与辉煌。
日德兰海战诸阶段
随后的海上行动(6-12月)
在1916年剩下的时间内,8月18日,德国公海舰队实施了一次胆怯的出击,但以失败而告终,双方没有接触而各自掉头返回——当时,舍尔是被虚假的飞船报告所蒙骗,而杰利科则担心遭到潜艇的伏击。8月19日和10月26-27日,德国公海舰队的轻巡洋舰袭击英国海岸,几艘辅助巡洋舰则溜出了英军大舰队的封锁,肆意骚扰大西洋的商业航运。然而总的来看,德军在海上的行动主要集中于实施潜艇战,德军击沉了巨大数量的协约国船只,到12月份,每月击沉的船只吨位达30万吨。
1917年的作战行动
总态势
在1916年期间,协约国的力量得以增强。到这年结束,霞飞在尚蒂伊召开了又一次协约国军事会议。在会上,与会各方达成以下基本协定:英法继续在西线联合实施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与此同时,俄军与意军亦展开攻势。以上行动较其他各处的行动具有优先权,虽然英国的新首相戴维·劳合·乔治决定英军还将在巴勒斯坦采取较大的作战行动。
在这时,西方协约国并设有认识到俄国内部不稳定的程度。1916年12月31日,霞飞退休,凡尔登的英雄尼韦尔接替了他,这立即使协调协约国的行动变得复杂化。统一指挥是不存在的,尼韦尔与黑格在指挥关系上发生了冲突。尼韦尔正计划一次大规模的英法联军攻势,并要求“猛烈、无情而快速”地加以实施。法国政府支持尼韦尔,而英国则有分歧。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不信任黑格而欣赏迷人的能说得一口英语的尼韦尔,他将英国远征军置于尼韦尔的指挥之下,这使得黑格和英帝国新的总参谋长威廉·罗伯逊极为不满。由于争吵以及尼韦尔自由而鲁莽的公开夸口,行动的秘密性丧失了。
鲁登道夫已意识到协约国军的行动准备,他特别担心德军在西线过于扩展的战线,他谨慎地在主要的两线上选择防御的姿态,与此同时,他强迫奥军(在德军的协助下)对意军实施决定性的行动,他认为意大利军可以在1917年被打败。德皇赞成这一战略方针,同时他不顾美国的态度,同意开始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实际上,他给予德军最高军事统帅部以独立自主权。
美国参战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将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为了抗衡美国日渐增长的敌意,德国外交官开始为结成德国、墨西哥和日本的同盟而进行秘密的谈判。
1917年2月3日,美国与德国断交 为反对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美国政府宣布与德国政府断交,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和其他拉美国家追随美国与德绝交,中国也在3月14日与德绝交。
1917年3月1日,“齐默尔曼密电” 美国公布了“齐默尔曼密电”,该密电的内容是,如果德国与美国爆发战争,德国将与墨西哥结成防御同盟,条件是“墨西哥将重新征服失去的领土——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这在美国引发了愤怒的浪潮。1月19日,德国外相A.齐默尔曼向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冯·埃克哈特发出秘密指示,其内容包括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墨西哥敦促日本加入同盟国。英国海军谍报机构截获并破译了该密电,并在2月24日将复印件交给美国驻英国的大使W.H.佩奇。佩奇立即将它转交给美国国务院,国务院于3月1日向报界公布。后来美国的谍报机构进一步证实了密电的真实性。
1917年3月13日,美国武装商船 威尔逊总统决定,凡在交战地带航行的商船将予以武装,美国务院和海军立即公布了这一决定。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 之前,美国有几艘商船已被击沉。4月2日,威尔逊总统向参议院发表了战争咨文。8个月以后,在12月7日,美国才向奥匈宣战。
1917年4-6月,美国的战争准备 美国陆军将不得不扩建。6月份,约翰·J.潘兴少将被选为美国远征军的司令,由现有陆军正规部队拼凑而成的第一师登船奔赴法国。潘兴的计划是到1918年5月征召100万军队用于海外,随后长期的计划是在欧洲集结300万的军队。5月19日,《选征兵役法》得以通过,美国进入高速运转状态。海军已作好准备(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海战)。
西线
1917年2月23日-4月5日,德军的撤退 鲁登道夫准备了一道正面大为压缩、但严密组织的防御地带——兴登堡防线,又称齐格菲防御地带。该防线位于原来的从阿拉斯到苏瓦松弯曲和过于伸展的防线之后约32公里处。兴登堡对此表示赞赏,并决定撤到新的防线。缩短的防线用较少的师即可坚守,因此可以提供更多的机动预备队。该防线的构成是,在一道防御兵力较少但大量配置机关枪的前哨防御阵地之后,有两道连续的、构筑极为周密的防御阵地。在这些阵地之后,还集结有准备实施反击的预备队。每道连续的防御阵地均成大纵深配置,假使前一道阵地被攻占,进攻一方在继续攻击下一道阵地之前,将不得不向前变更炮兵阵地。在德军原来的防线和新的防御地带之间,田野荒芜,村庄和城镇被夷为平地,丛林被烧毁,水源被投毒,道路遭到破坏。实际的撤退开始于2月23日,完成于4月5日,整个过程极为秘密。
1917年4月9-15日,阿拉斯之战 该战是英军为尼韦尔攻势作准备。H.S.霍恩将军指挥的英军第一军团与E.艾伦比爵士将军指挥的英军第三军团,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毒气攻击之后,一举突入L.冯·法肯豪森将军指挥的德军第六军团的防线之内。英军很快获得了空中优势。在第一天,加拿大部队猛攻并夺取了维米山脊。H.高夫指挥英军第五军团在南面实施助攻,没能取得进展。经随后几天的战斗,英军的推进慢慢停了下来。虽然英军取得了战术胜利,但没能达成突破。该战英军伤亡84000人,德军为75000人。
1917年4月16-20日,尼韦尔攻势(又称第二次埃纳河之战,或第三次香槟之战) 大大加强的A.米歇勒指挥的法国预备集团军,在从苏瓦松至兰斯64公里的战线向德军发起进攻,以夺取舍曼代达姆 [ 译者注:又译“贵妇大道”。 ] 。这是一条与战线平行的一系列植被茂密的岩石山岭。芒让的第六军团和O.马泽尔的第五军团实施主攻,D.迪歇恩的第十军团实施近距离支援,其后是M.E.费约尔的第一军团。法军攻击军团的兵力总数达120万人、共7000门火炮。防守该地段的是M.冯·伯恩的德军第七军团和F.冯·比洛的德军第一军团。由于尼韦尔自信地公开夸口将取得胜利,德军对法军的进攻早已知晓。在攻击之前,德军飞机驱逐了法军空中观察员,德军炮火轰击仍处于行军纵队的法军坦克。法军的炮火移动弹幕相对于步兵移动过快,而步兵不得不对付德军预先计划的炮兵和机关枪火力以及局部的反冲击。然而,法军以大无畏的进攻精神奋勇向前,终于抵达并夺取了德军第一道防御阵地,随后被德军阻止。法军反复实施攻击但没能取得什么进展。整个攻势是一个大失败,在五天的战斗中,法军共付出了近12万人的代价。德军尽管有21000人被俘,但总的伤亡相当少。如果尼韦尔不曾保证将达成突破并取得胜利,那么与前几年类似的进攻相比,这次伤亡似乎并不为过。
1917年4月29日-5月20日,法军爆发兵变 尼韦尔攻势的灾难之后,法军中发生兵变并迅速蔓延。与此相伴的政治反响震撼了整个法国。5月15日,尼韦尔被贝当取代。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整个西线的法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随后,贝当以其老练、坚定和公正平息兵变并恢复了形势。法国反侦察机构的新闻控制措施极为严密,完全封锁了法军兵变的所有消息。当这一消息最终透露到鲁登道夫时,已经太晚了。英军重新发起的进攻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并将德军预备部队吸引到北部战线。兵变的全部内容一直对外界保密达十几年之久。
1917年6-7月,英军在佛兰德的攻势 为减轻德军对法军的压力,英军曾在阿拉斯附近再次发起仓猝的进攻,受挫之后,黑格决定在北海和利斯河之间实施突破。伊普尔突出部被选定为进攻目标,为此首先必须夺取具有钳制作用的梅西纳山岭。由于第二军团司令H.普鲁默爵士将军的才干与有条不紊的努力,英军的进攻得以提前好几个月付诸实施。
1917年6月7日,梅西纳之战 在17天全面炮火准备之后,英军以总量达45万公斤的高爆装药,在德军位于山岭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达成了突然性。在英军空中火力的掩护下,精心制定的攻击计划得以有条不紊地实施,普鲁默的第二军团成功地夺取了德军在梅西纳的防御。英军伤亡17000人;德军伤亡25000人,被俘75000人。英军获取了下一步行动的主动权。这一漂亮的进攻鼓舞了英军的士气。
1917年7月31日-11月10日,第三次伊普尔(帕斯尚代尔)之战 在密集的炮火准备之后,高夫指挥英军第五军团向东北方向攻击F.S.冯·阿明指挥的德军第四军团。F.安东尼的法军第一军团位于左翼,是机动的轴枢,普鲁默的第二军团位于右翼,掩护主要攻击行动。战场的低洼之处灌满了雨水,又经三天炮击的翻腾已变成了泥潭。在头顶上,协约国军已获得了暂时的制空权。然而由于长时间的进攻准备,突然性已完全丧失,德军纵深防御已很好地组织起来。在最初取得一些进展以后,攻击陷入了困境而停顿下来。于是黑格以普鲁默指挥整个行动,经过精心计划之后,于9月20日开始对德军狭窄的战线实施一系列有限的进攻。英军面对德军坚强的反冲击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在这里,德军第一次使用芥子气。德军飞机以机关枪低空扫射英军步兵。11月6日,英军夺取了帕斯尚代尔岭和帕斯尚代尔村庄,攻势结束。通过该役,英军占领的伊普尔突出部向前推进了约8公里,但协约国军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英军伤亡约30万人,法军为8528人。德军的损失估计为26万人。黑格为了使法军得以从兵变中恢复过来,决定继续对德军保持压力,除此之外,他没有什么牌好打。
德军驱逐机攻击协约国军侦察机
1917年11月20日-12月3日,康布雷之战 J.H.G.宾将军的英军第三军团攻击防守康布雷防线的G.冯·德·马尔维茨将军的德军第二军团,该役完全达成了突然性,而且地形对英军有利。在黎明时分,约200辆坦克,在突然实施的炮火准备之后,冲破德军的铁丝网。德军的防御一时间完全崩溃,英军攻击部队在约10公里宽的防线向前推进了8公里,仅有弗莱斯基埃村仍被德军占领,那里的守军炮火打退了英军坦克的进攻,而英军步兵亦无法靠上去实施支援。英军虽然投入2个骑兵师以发展突破,但步兵预备队较弱,而且由于坦克主要使用于第一波次的攻击,而使预备队缺乏坦克的支援。德军防御集团军司令、巴伐利亚的王储鲁普雷希特急忙派兵增援马尔维茨。由于德军炮火,更多地则是由于机械故障,英军引导冲击的坦克很大一部分损坏,这使得进攻慢慢地停了下来。11月30日,德军开始对英军进攻所形成的突出部实施反击。12月3日,黑格下令实施局部的退却。该役英、德两军的伤亡大致相等,各约为45000人。英军抓获了11000名俘虏,而德军抓获了9000名俘虏。康布雷之战标志着西线的战术发生子以下两点变化:不实施预先的炮兵准备亦达成了成功的攻击;第一次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
评论:1917年西线交战中最为重要的教训是必须实施统一的指挥。在黑格和尼韦尔各自独立的攻势中,一共付出了50万人以上的代价,极大地消耗了两大战争机器的战争资源,但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黑格在佛兰德和阿尔土瓦实施代价高昂的进攻,其主要目的是将德军的注意力从南边虚弱的法军身上引开。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成功,1917年法军得以脱离险境至少应部分地归功于黑格。
到1917年结束,英法两国将其充满渴望的目光转向至今丝毫未损的美国人力资源上。
意大利战线
1917年4月,协约国军的计划 卡多尔纳担心德国会派兵到意大利战线协助奥军实施进攻。为此,尼韦尔派福煦去和卡多尔纳会面,并研究一旦发生此类情况时法军和英军的援助计划。法军、英军和意军参谋军官们制定了一份紧急情况下增兵意大利的方案。
1917年5月12日-6月8日,第十次伊松佐河之战 尽管卡多尔纳答应将配合协约国军的进攻,但直到阿拉斯之战和埃纳河之战结束之后,他才发起伊松佐河战役。意军再一次试图在山区地形上打开一条通道。经17天的战斗,收获很小但伤亡却巨大,意军损失约为157000人,奥军大致为75000人。尔后,在经过了伊松佐和特兰提诺战线一些微小的得失之后,卡多尔纳决定动用52个师和5000门火炮实施一次决定性的行动。
1917年8月18日-9月15日,第十一次伊松佐河之战 L.卡佩洛将军指挥大大加强的意军第二军团攻击戈里齐亚以北地区。在其南面,奥斯塔大公率第三军团攻入戈里齐亚和的里雅斯特之间的岩石山区。随后,南面的攻击很快被奥军左翼博罗耶维奇将军指挥的第五军团所阻止。但是卡佩洛的第二军团却取得明显的进展,夺取了战略要地班锡扎平原。随着炮弹和给养的耗尽,进攻被迫停了下来。该战的直接后果是奥军开始崩溃,奥地利向德国求援。
1917年10月24日-11月12日,卡波雷托之战(第十二次伊松佐河之战) 新组建的奥军第十七军团(其中7个师和许多炮兵部队是德军)由O.冯·比洛将军指挥,集结在托尔美诺-卡波雷托-普莱扎防线之后。该军团运用崭新的“胡蒂尔战术”(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一东线),突然攻击并击溃了意军第二军团。在战斗中,德奥军突然实施炮火准备,并以毒气和烟幕弹破坏了意军的信号通信。随后德军攻击部队穿过薄雾和雨幕忽然出现在陷入混乱的防御者面前。卡多尔纳在得知德军预计的进攻之后,曾要求意军成纵深配置,但是能干的指挥官卡佩洛病倒了,第二军团的现指挥官忽视了这一指示。在攻击过程中,德军先头部队绕过强点,将它们留给后续部队去拔除,德军攻击部队涌入意军防御地带,意军第二军团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奥军第十军团位于右翼,第五军团位于左翼支援主攻行动。意军第三军团沿着海岸地区秩序良好地实施撤退,但是所谓的“卡尔尼克部队”的一部在阿尔卑斯山的边缘地区陷入埋伏。随着遭受重创的第二军团从其防线沿着塔利亚门托河和利文扎河不断地向后撤退,在西面较远处的意军第四军团也被迫匆匆向后退却以取齐战线。到11月12日,卡多尔纳才得以将其战线稳定在自特伦特以南的帕苏比亚山至皮亚韦河,并沿着该河一直到威尼斯湾一线。在这里,由于德奥军的供应线过于伸长,进攻才慢慢地停了下来。意军损失惨重,4万人伤亡,257000人被俘,丢失2500门火炮和大量的物资和弹药储备。奥德军的损失约为2万人。到这时,法英援军才按照1917年早些时候准备的方案进入意大利。援军共包括11个师,由英军将军普鲁默指挥。卡多尔纳被撤职,A.迪亚兹将军接替指挥。
评论:卡波雷托之战充分地体现了以下军事原则,或称运用下列原则所具有的优点。它们是:突然性、目的性、集中性以及兵力的节约使用。比洛一共只有35个师,而意军有41个师,但是在每一个局部的战场上德军均能拥有较大的兵力优势。假若比洛拥有骑兵和装甲车以发展其已取得的胜利,那么该战也许具有决定性。事实上,意军已被严重地动摇了,但是还能继续进行战争。协约国军这一灾难的直接结果是促成协约国在11月5日召开了拉帕洛会议,在会上,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这是协约国军为获得统一的指挥而进行的第一个尝试。
东线
1917年3月12日,俄国革命 3月10日,彼得格勒的守备部队发生兵变,之后成立了临时政府。尼古拉二世退位(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工人和士兵代表大会)政府展开了斗争。临时政府极力主张继续参战,直到协约国取得“最后的胜利”。苏维埃担心军官团队会采取反革命的行动,于是在3月14日以苏维埃的名义与权利发布了著名的“第一号命令”,以此剥夺了军官们的军事管理和训练权。这一命令传遍整个武装力量,尽管临时政府下达了相反的命令,但结果却是布尔什维克所期待的——部队的军纪丧失了。俄国陆军和海军像春天消融的冰块一样崩溃了。兵变的士兵和水手杀死了很多军官,其他军官则直接被士兵大会罢免。到4月中旬,估计军官团队中50%的军官被清除了,他们其中有许多是有经验的军人。尼古拉·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的拥护者经德国进入俄国,以反对临时政府。列昂·托洛茨基(布朗斯坦)也加入了。德国停止了在东线的一切军事行动,以免俄国人重新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并乘东线的平静将军队调往西线和意大利战线。尽管各地是一片混乱,临时政府还是在5月16日任命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为陆军部长。他迫于惊慌的协约国的压力,试图在加利西亚战线发起攻势。这一行动由俄军参谋长布鲁西洛夫指挥。
1917年7月1日,克伦斯基(或第二次布鲁西洛夫攻势) 布鲁西洛夫指挥为数不多的还有战斗力的俄军部队向伦贝格实施进攻。俄军第十一和第七军团突破了由德国伯爵F·冯·博特默指挥的混编南部军团(由4个德军师、3个奥军师和1个土军师组成)的防御,在160公里宽的战线上推进了约48公里。在俄军的北端,奥军第二军团遭到猛烈进攻。在俄军的南端,L.科尔尼洛夫将军指挥俄军第八军团动摇了奥军第三军团的防御,并在6月5日,威胁到产油地德罗戈贝奇。但是随着德军抵抗的增强,以及俄军后勤供应的中止,俄军的战斗热情和纪律性急剧衰退。
1917年7月19日,德军开始反击 统帅东线作战的M·霍夫曼将军很快即从西线得到了增援兵力。在极为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发动进攻。德军首先攻击俄军的北翼,随后以极快的速度连续卷击已丧失斗志并已陷入混乱的俄军。俄军被彻底地瓦解了。现在在普里佩特(波列西耶)沼泽以南的地区,俄军已经不复存在了。德军在加利西亚边界停止了进军,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预备兵力和后勤物资,难以占领更大的地区。
1917年9月1日,胡蒂尔的里加攻势 O.冯·胡蒂尔将军指挥德军第八军团攻击俄军战线的北端。他在德维纳河的西岸实施牵制性进攻以威胁里加。与此同时,德军3个师通过浮桥渡过该河并包围了要塞,同时,发展进攻的部队向东快速推进。实际上,这一极为成功的攻击不过是德军新的进攻战术的一次彩排——六个星期后,在卡波雷托得到再次的运用。长时间的预先炮火准备已被省去了,而代之以短促而猛烈的集中射击,随后步兵立即实施攻击。火炮和军队尽可能在最后一刻进入进攻阵地以确保达成突然性。对已知的敌防御要点施以密集的毒气和烟幕弹以达成遮蔽,同时,由步兵和轻炮兵组成的渗透部队超越要点防御之敌。这是后来被称之为“胡蒂尔战术”的第一次运用。俄军第二十军团陷入一片惊慌,并向东逃窜。德军仅抓获了9000名俘虏,双方的伤亡都很小。在同一时间,一支小型两栖远征部队占领了里加湾的奥塞尔岛和达戈岛,并且在俄国大陆登陆。
1917年9-10月,俄国的混乱 克伦斯基政府(克伦斯基已于7月20日成为临时政府领导者)从彼得格勒逃到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开始接管政权。9月9-14日,科尔尼洛夫掀起一阵反革命的风暴,很快就平息下去。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革命 列宁和托洛茨基掌握了政权,并开始就和平问题与德国谈判。
1917年12月15日,《布勒斯特-立托夫斯克停战协议》(又称《布勒斯特停战协议》) 布尔什维克与德国代表经过12天唇枪舌剑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停战协议,从而结束了两大军事强国在东线的敌对(关于进一步的作战行动,包括协约国侵入俄国北部和西伯利亚,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苏维埃俄国已永远地从协约国的阵营中分离出去,以便将精力专注于国内事务。
巴尔干战线(1917年)
1917年1-6月,僵局 在花名册上,萨拉伊拥有60万人,然而随着疟疾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医院爆满了,他只能集合起10万人用于战斗。在协约国军防线之后,由于国王康斯坦丁的政府继续倾向于同盟国,整个希腊沸腾不息。协约国军几次非决定性的进攻失败了,它们是3月11-17日的莫纳斯提尔以及普雷斯巴(乔兰)湖之战,5月5-19日的瓦尔达尔河之战。法军和英军指挥官彼此的目的有矛盾,与此同时,重建的塞尔维亚军对两方都不信任。此外,德军的空中优势成为协约国军的另一对手。
1917年6月12日,康斯坦丁退位 这是协约国施加压力的结果。6月26日,新的国王任命亲协约国的维尼泽洛斯为首相,这使得形势明朗化。在同一时间,协约国军进入塞萨利,一支法军部队占领科林斯地峡。
1917年6月27日,希腊参战 由于希腊军的加入,协约国军的力量开始得到加强。然而,协约国军并没实施新的真正的攻势。
1917年12月10日,萨拉伊被撤职 法国新总理乔治克列孟梭任命称职而富有战斗经验的M.L.A.吉约马将军为司令。吉约马立即着手重新组织协约国的军队,并制订最后总攻击的策略。
土耳其战线
高加索
1917年3月,俄军压力的终结 随着在3月份俄国爆发第一次革命,该处的土军得以用于支援其他战线作战。
巴勒斯坦
1917年1月8-9日,马格伦泰因之战 自此,在西奈半岛上清除了有组织的土军部队。该战,英军损失487人,抓获了1600名俘虏,并缴获了少量火炮。现在A.默雷爵士被允许向巴勒斯坦实施有限的攻势。土军在通向该地区的两个自然的通道加沙和贝尔谢巴及其之间的山岭地区构筑了防御阵地。
1917年3月26日,第一次加沙之战 C.M.多贝尔爵士将军率军发起攻击,但由于参谋工作的低劣以及骑兵部队和步兵之间联系中断,进攻失败,英军撤退了。该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大致相等,均约为16000人,英军损失3967人,土军为2447人。不幸的是,默雷报告说该战英军取得了胜利。于是,他被命令立即推进并夺取耶路撒冷。
1917年4月17-19日,第二次加沙之战 多贝尔再次进攻加沙。这次他率军从正面攻击周密组织准备的土军防御阵地,结果被击退,损失了6444人,而土军损失约为2000人。默雷撤换了多贝尔,而一位恼怒的陆军部官员又撤换了默雷,并以艾伦比将军接替指挥。艾伦比出身于骑兵,具有领导天赋和战术才干。他下达的命令是:“在圣诞节之前夺取耶路撒冷。”艾伦比首先将英军的司令部从开罗的谢费尔德旅馆迁到前线。随后,他坚持要求增援兵力,艾伦比终于集结了一支有效的战斗部队,包括7个步兵师和1支骑兵部队——沙漠骑兵军(乘马和骆驼)。英军总兵力达88000人。
与英军作战的土军是K.冯·克雷斯泰因指挥的土军第八军团以及不满编的第七军团,此外还有一些德军的机枪、炮兵和技术部队,兵力达35000人。土军最根本的弱点是从君士坦丁堡到加沙的很长而脆弱的供给线。英军最根本的弱点是水的供应困难,英军高效的运输车辆和管道只能到达后部的梯队。
1917年10月31日,第三次加沙之战(或称贝尔谢巴之战) 与其前任者的计划相反,艾伦比以3个师的兵力在加沙正面实施佯动,同时秘密地机动并攻击贝尔谢巴。此举完全达成了突然性,但成功还取决于进攻部队夺取城中水井的能力。若不能夺取水源将意味着攻击部队的失败,并很可能导致整个攻势的失利。艾伦比以步兵对贝尔谢巴实施正面攻击,同时指挥其骑兵向东实施大范围的机动,然后迂回该城。经一整天的战斗,至黄昏时,骑兵的冲锋达到高潮。澳大利亚骑兵旅跨过土军的铁丝网和堑壕线,冲入贝尔谢巴城内,并夺取了隐藏的水源。守军慌忙撤退而暴露了第七军团左翼。11月6日,艾伦比向北实施打击,将土军2个军团分割开来。随后他派遣其骑兵部队跨过沙漠向大海挺进。土军及时撤出加沙免于被包围。土军第八军团撤往海岸地区,第七军团则退往耶路撒冷。
1917年11月13-14日,交叉站之战 尽管后勤保障困难而且缺乏水源,英军还是紧迫不舍,艾伦比挥师向第八军团仓猝建立的防线发起进攻,迫使土军沿铁路线向北退却。随后,艾伦比转战于耶路撒冷。随着土军增援兵力(所谓的“闪电部队”)从阿勒颇赶至,以及冯·法金汉将军前来实施指挥,艾伦比停了下来。法金汉在大海至耶路撒冷之间重新建立了一道防线。随后,双方在朱迪安山地开展了激烈的交战。
1917年12月9日,耶路撒冷陷落 12月8日,艾伦比对耶路撒冷发起了决定性的进攻。面对英军的进攻,土军撤出了该城,第二天英军进占耶路撒冷。12月26日,土军发动反击但被击退。该役,艾伦比损失18000人;土军约损失25000人,包括12000人被俘,并损失100门火炮。
美索不达米亚
1917年2月22-23日,第二次库特之战 毛德首先在土军左翼巧妙地实施佯攻,接着他在土军右翼渡过底格里斯河并攻击土军的两翼。该地段的指挥官卡拉·拜克尔·贝率土军退往巴格达附近,同时巧妙地以后卫部队阻止毛德的追击。随后,哈利勒帕夏的第六军团试图停下来进行抵抗。
1917年3月11日,巴格达陷落 两军沿迪亚拉河进行了几天战斗之后,毛德进入巴格达,土军有些混乱地撤退了。随后,毛德派出三支发展胜利的部队分别向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迪亚拉河上游地区挺进,以确保英军占领巴格达。土军企图重新夺回美索不达米亚,但由于该地的部队被抽调组建“闪电部队”用以支援巴勒斯坦战线(参见上文)的作战,企图未果。
1917年9月27-28日,拉马迪之战 当夏日的酷暑减退之后,毛德率军朝着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向西北方向急攻。他将土军残部赶入美索不达米亚中部。辉煌的毛德准备向其目标摩苏尔油田继续进军,但却于11月18日死于霍乱,W.R.马歇尔爵士将军接替了他。
波斯
在1917年之始,在波斯的俄军对已机动至萨盖兹-克尔曼沙的土军构成了重大的威胁。而当时土军在这里亦对摩苏尔油田形成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威胁。毛德私下里和俄军联络,希望对土军第六军团采取一次联合行动,但是后来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他的这一希望也破灭了。
海战
潜艇战危机
1917年2-4月,德军无限制的潜艇战 经过仔细地分析和计算,德国海军得出的结论是,无限制的潜艇战将在五个月内迫使英国求和。虽然也估计到了美国介入的危险(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美国参战),但德国认为,在2-3年内,美国在海上和陆上的潜在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德国期望在这段时间,通过潜艇战以及陆上的作战给同盟国带来胜利。这一计划几乎得逞。到4月份,英国船只的损失猛增至每月875000吨位。英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水手们开始拒绝出海。英军不得不从大舰队中抽调大部分的轻型战舰用于寻歼德国潜艇。这使贝蒂海军上将(他已升任大舰队司令)极为忧虑,他担心德国会再次突围出港,然而德军并没有这样做。建立护航舰队的建议遭到海军部的反对,海军部认为这是对现有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的不合理浪费。然而,英国海军击沉德军潜艇的情况仍然令人失望。杰利科海军上将(现已升任海军大臣)估计,至7月份,英国将耗尽粮食和必需的原材料贮备。
1917年5月10日,护航体系的确立 由于劳合·乔治首相的坚持,美军海军上将W.S.西姆斯和贝蒂的大力建议,海军部被迫采用了护航体系。而事实证明其成果是颇为有效的。英军的护航舰只加上5月份来自美国的驱逐舰,既给商船提供了适当的保护,又击沉了更多的潜艇——因为德军潜艇被迫攻击护航舰只。毫无疑问,是护航挽救了英国。虽然至1917年结束,协约国船只损失超过了800万吨,但造船能力足以抵消损失的数量。
其他海上战斗
1917年2-4月,德军驱逐舰袭击英吉利海峡 2月25日,第一次袭击没有造成什么影响。3月17日,德舰在第二次袭击中,击沉了2艘英军驱逐舰和1艘近海商船。第三次袭击被勇敢的E.R.G.R.埃文舰长所阻止,他指挥英军驱逐舰“布罗克”号单枪匹马地与德舰进行了惊险的海战,击沉德军2艘驱逐舰。
1917年5-6月,英舰袭击奥斯坦德和泽布吕赫 英舰炮击德军的驱逐舰和潜艇基地,使之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没有严重地影响U型潜艇的作战行动。
1917年5月15日,发罗拉之外的海战 在亚得里亚海,奥军海军上校M.霍尔蒂(后来成为匈亚利的执政者)率领一支分舰队,在阿尔巴尼亚海岸之外袭击意大利运输船队。奥舰队击沉了14艘商船,并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后他率队与英军、法军战舰进行了勇敢和激烈的战斗,并成功地逃脱。
1917年7月15日,英军袭击德国的沿海船运 在荷兰海岸之外,英军驱逐舰击沉2艘、捕获4艘德国商船,迫使德国停止了与鹿特丹的沿海贸易(船运)。
1917年11月17日,黑尔戈兰之外的海战 英军战斗巡洋舰袭击在黑尔戈兰港进行扫雷作业的德军扫雷舰,由于参谋工作低劣,行动失败了,德军分舰队掩护扫雷舰安全撤退。
1917年12月,德舰袭击英国斯堪的纳维亚护航船队 这给英国船队造成严重的损失,迫使贝蒂开始使用战舰分舰队来实施护航。
1918年的作战行动
总态势
协约国是带着受挫的状态进入1918年的,1917年早些时候乐观的许诺没能兑现。只有近东除外,在那里艾伦比以其有力的领导和指挥终于夺取了耶路撒冷,在心理上这无疑是对基督教徒的巨大鼓舞。而在其他地方,由于指挥的不统一和互相矛盾,协约国的攻势都停了下来。俄国已经崩溃了。德国的U型潜艇仍然威胁着来自美国的海上供应线。在美国武装力量赶来补充协约国损失的人力之前,还必须等上几个月。英军和法军都转而采取防御姿态。最高军事委员会也没有任何重大的计划。黑格(劳合·乔治拒绝了他的增兵要求)已和贝当达成协议,一旦德军发动攻势将相互支援。协约国军开始尝试着组织梯次的防御。
同盟国亦没能取得成功。各国均感到协约国海上封锁的致命性,奥地利已到了其资源耗尽的边缘,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正发生着动摇,战争的担子越来越重地压在德国身上,实际上,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已经在德国确立了军事专政,同时亦对屈从的奥地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政府发号施令。
美军集结
美国是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战争的,从而必须面对组织、装备、训练、运输以及供给一支在欧洲的远征军的任务。少得可怜的正规军部队成为连续两批运抵欧洲军队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国民警卫队和由《选征兵役法》(该法令在1917午5月19日通过)征召入伍的人员组成的部队。美国的陆军迅速扩大,由原来的20万名士兵和9000名军官(包括在墨西哥边界的65000名国民警卫队部队)增至400万人以上,其中包括20万名军官。约有200万军队将使用于海外。基于潘兴的建议,陆军师编制员额约为28000人。师辖2个二团制的旅、1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3个机关枪营、以及辎重(运输)和支援部队。42个这样的师运抵法国,其数量几乎是欧洲盟友的两倍。潘兴虽然了解堑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他尽量避开他认为是失败主义的堑壕战争的概念和思想。部队的训练基于进攻精神、机动战,强调士兵的射击技术。
在海外,后勤供应系统本身即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共分九个基地。潘兴选择凡尔登以东的洛林地区为美军的作战地带。来自美国的供应线将直达法国西南部的港口,陆上的机动与协约国在较远的北部的行动没有什么矛盾。除轻武器之外,火炮等军械由美国的盟友提供,飞机也是一样,美国仅限于生产制造自由式发动机。
往海外的输送主要由美国海军来完成,部分兵力是由被扣押在美国港口的德国商船队来输送。此外,参加输送的还有以极快速度建造的商船组成的美国商船队、一些英国舰船以及被扣押或租借的中立国船只。这支联合船队搭载着100万以上的美国士兵浩浩荡荡向东航行,抵达法国,期间没有损失一条船(剩下100万部队由协约国、主要是英国的船只输送)。
美国海军已扩编至80万人,主要执行反潜和护航任务,此外还有5艘战列舰加入了英国大舰队,3艘战列舰在爱尔兰海域对付水面袭击者。一共约有79艘驱逐舰参加护航,还有135艘猎潜舰在欧洲海域活动。美国海军参加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在从苏格兰至挪威的海域布设了56000-90000颗水雷,以组成北海水雷带。海军的航空兵中队参加了对比利时海岸德军潜艇基地的轰炸。一支海军陆战旅成为美国远征军的一部分。
正如潘兴指明的那样,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基于“合作”的原则,美国不属于法定的协约国。美国远征军是:“协约国军中单独和独立的组成部分,这一身份必须加以保留。”在这一点上,潘兴的指令与协约国的愿望相反。他们一方面不信任没有战斗经验的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人力。从一开始潘兴即受到哄诱、欺骗,最后甚至是威胁。协约国试图迫使潘兴将美国远征军变为法军和英军兵力的蓄水池,但毫无结果。当克列孟梭和劳合·乔治亲自前往华盛顿提出这一要求,陆军部长N.D.贝克和威尔逊总统还是支持潘兴的立场。
《十四点和平纲领》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和平“唯一可能的纲领”。内容如下:(1)以公开方式制订公开和约;(2)无论战时或平时,航行绝对自由;(3)撤除各种经济壁垒;(4)裁减各国军备;(5)对一切殖民地要求进行公平合理地调整;(6)从俄国领土撤军,让俄国人民自行决定其政治和民族的政策;(7)从比利时撤军并恢复其主权;(8)撤离并归还被占的法国领土,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地区;(9)沿民族区域线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10)给予奥匈帝国各族人民发展自治的机会;(11)撤离并归还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的领土,并给塞尔维亚以出海口;(12)给予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部分以稳定的主权,但其他民族须享有发展自治的机会;(13)建立独立的波兰,它应拥有无可争议的波兰领土和自由而安全的出海口;(14)成立国际联合组织,使各国互相保证:不论国家大小,均享有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西线的作战行动
鲁登道夫攻势
在1917-1918年冬季,鲁登道夫认识到德军赢得战争的唯一希望是赶在美军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之前,在1918年于西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着俄国被迫退出战争,他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他将东线的大部德军转移至西线,同时他制定了一项大规模的训练计划,以准备在1918年春天尽可能早的时候,竭尽全力实施进攻。德军最好的部队被编组为“突击部队”,这些部队将成为预定进攻的矛头。他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重击粉碎协约国军。他还认识到相互矛盾的利益存在于法军(关心于巴黎的防护)和英军(意在维护其通往海峡港口的交通线)之间,因此,鲁登道夫打算以楔形攻势突入英法两军之间,然后以后续的进攻行动消灭英军。德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在高效率地实施。
索姆河攻势
1918年3月21日,德军发动第一次攻势 黎明时分,德军乘着大雾开始进攻。攻击地段是自阿拉斯到拉费尔之间约97公里宽的防线,该地段是英军防区的右翼,防御兵力是宾将军的第三军团和高夫的第五军团。参加进攻的德军3个军团从北至南分别是O.冯·比洛的第十七军团、马尔维茨的第二军团以及胡蒂尔的第十八军团。德军的目的是突破、打乱并包围英军,将其赶向北面,并将其与右翼的法军割裂开来。德军以6000余门火炮突然实施了五个小时的炮击,紧接着,经特别训练的德军突击部队运用“胡蒂尔战术”,穿过浓雾向前涌进。德军以炮火压制英军的炮兵阵地和观察哨阵地,步兵紧随移动弹幕实施渗透前进,绕过强点,这些阵地将留给后续部队予以清除(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东线)。德军没有为进攻附加限制条件,每一个师均被要求尽可能快尽可能远地突进,近距离支援部队随后跟进,并准备随时接替停顿下来的部队继续攻击。最近才从法军手里接替约68公里防线的高夫的第五军团,兵力配备过于单薄,很快就垮了下来。从而暴露了第三军团的右翼,这样第三军团亦被迫撤退。但宾将军较好地组织了纵深梯次的防御,有效地阻止了德军第十七和第二军团的进攻。在这一方向上,德军仅获得有限的进展。胡蒂尔紧随高夫,抵达并渡过了索姆河。英军所有的预备兵力都用于堵塞这一缺口,一些法军部队也用于加强英军的防御。然而贝当更为关心的是如何保卫巴黎,而不是援助黑格。英军司令官急忙向英军参谋长H.威尔逊爵士将军和英军陆军部长米尔纳勋爵呼吁,要求任命“福煦或者其他决心战斗的法国将军”担任最高指挥。
德国的攻势(1918年)
1918年3月23日-8月7日,德军炮击巴黎 德军著名的远程火炮开始从约105公里远的发射阵地对巴黎实施零星的炮击。德军炮兵技术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严重地挫伤了巴黎人的士气,炮击造成了876人的伤亡,但对战争却没有重大的影响。实际上,德军一共有7门“巴黎大炮”,口径约为23厘米,炮管长36米,最大射程为129公里。
1918年3月26日,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军协调官 最高军事委员会在杜朗召开紧急会议,福煦被提名统筹西线战争。
1918年4月3日,福煦被任命为总司令 在博韦召开的军事会议任命福煦为驻法协约国军总司令。潘兴原则上同意这一任命,而在此之前(3月27日),他已慷慨地给福煦提供了现在法国的8个美军师以备急用。
1918年4月5日,德军第一次攻势结束 与此同时,德军的攻势在形成了一个64公里纵深的突出部之后失去了锐势。3月21日一4月6日,德军的远程火炮从121公里远的距离上轰击了巴黎。福煦调动兵力在蒙迪迪耶阻止了德军的推进,随后鲁登道夫下令停止进攻。该役,协约国军损失约为24万人(英军损失163000人,法军为77000人),包括7万人被俘;另损失1100门火炮。德军的损失几乎差不多,其中大部是经特别训练的突击师。尽管黑格表示反对,高夫还是被英国政府撤职。他溃散的第五军团被H.罗林森爵士将军的第四军团司令部接管。
评论:从德军的观点来看,该攻势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促使协约国军建立了统一的司令部。因此,尽管德军最初在战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从战略上而言却是失败的。德军没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1)后勤保障缺乏机动性。一旦达成突破,德军发现自己的推进必须跨过四年战争所造成的荒芜地带,特别是他们先前撤退到兴登堡防线时所造成的“焦土”地带(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西线)。德军无法穿过名符其实的沼泽地区对其突击部队提供持续的弹药、食物和其他物资的补给。(2)缺乏战略机动性。同样的困难阻止其快速调动机动部队充分发展已形成的缺口,甚至阻止了他们对突击部队进行增援和替换。(3)缺乏机动性的战术火力支援。一旦达成突破,第一线的步兵很快即失去了炮火支援,因为德军无法通过道路稀少的泥淖向前推进足够数量的炮兵。因此,当英军最终得以机动预备队封闭缺口之时,德军缺乏充足的火力来保持进攻的锐势,而且也难以有效地对付狂轰乱扫的英军战斗机。
利斯河攻势
1918年4月9日,鲁登道夫发动第二次攻势 德军再次进攻英军的防御地段,这次选择在佛兰德狭窄的战线上,并威胁着海峡的港口。S.冯·阿明指挥德军第四军团采取胡蒂尔式的战术攻击普鲁默的第二军团(应黑格的要求,普鲁默已自意大利返回)。F.冯·克瓦斯特指挥德军第六军团在左翼实施进攻,撕开了霍恩的第一军团的防御阵地,并消灭了一个葡萄牙师。
1918年4月12日,“身陷绝境” 黑格发布了名为“身陷绝境”的禁止后退命令,此举激发了英军的抵抗力。至4月17,德军的推进被阻止。此时德军已向前推进了16公里,包括重新占领了梅西纳岭。福煦在英军的背后调集了预备兵力,但仅在4月21日,将一部兵力投入战线,此举使黑格极为不满。随后,双方实施了一系列的攻击和反击,鲁登道夫终于停止了进攻。由于与从前同样的原因,德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失败了。德军没能达成突贯,海峡的港口安然无恙。双方的损失都是巨大的,英军损失10万人,德军的损失几乎同样多。鲁登道夫精心训练和准备的突击部队令人悲哀地耗尽了,而幸存者的士气严重地动摇了。
埃纳河攻势
1918年5月27日,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 这次鲁登道夫沿“贵妇大道”实施进攻,实际上这是对法军实施的牵制性进攻,目的是为最后对佛兰德的英军实施决定性的打击作准备。德军进攻的部队是B.冯·穆德拉的第一军团和伯思的第七军团,共有17个师。德军以坦克引导冲击。防御该地段是迪谢纳的法军第六军团,包括3个英军师,共12个师。这些师沿约40公里的战线形成了单薄的浅近纵深防御。德军的进攻达成了突然性并一举突破了法军的防御。到中午,德军已跨过了埃纳河。到夜间,德军开始在菲姆以西渡过韦勒河。至5月30日,德军进抵马恩河。
1918年5月28日,坎蒂格尼之战 潘兴急忙调遣O.邦迪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二师和J.T.迪克曼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三师增援法军。与此同时,在西南约80公里的坎蒂格尼,美军实施了大战中的第一次进攻。罗伯特·李·布拉德将指挥美军第一师攻击德军严密构工设防的观察阵地坎蒂格尼村。5月28-29日,美军夺取了该村并多次击退德军猛烈的反冲击。尽管该战仅是一次局部的作战行动,但打败胡蒂尔的第18军团经验丰富的部队,仍然鼓舞了协约国军的士气。
1918年5月30日-6月17日,沙托蒂耶里和贝洛林苑的战斗 美军第二、第三师超越法军第六军团退却的部队,猛击德军沿马恩河进攻的先头部队。第三师坚守在沙托蒂耶里的桥梁并抵抗住德军的进攻。随后在集结起来的法军部队的协助下发动反击,在若贡地区将德军打退过马恩河。第二师则接替了法军第二十一军团在沙托蒂耶里以西沃至贝洛之间的防御地段。随后,第二师以陆战旅为先头部队发起反击。通过六次连续的攻击,驱除了在沃、布雷谢和贝洛林苑防御阵地上的德军,并使德军伤亡9500人,还抓获了1600名俘虏。
巴黎大炮
评论:德军第三次攻击的直接结果是在协约国军的防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凹陷,德军的突出部宽达48公里,纵深达32公里以上。鲁登道夫决定在预定的对佛兰德攻势之前,充分利用已取得的胜利再次实施牵制性进攻。他选择在贡比涅实施两路围攻,第十八军团向西南方向进攻,第七军团向西进攻。
德军的第四和第五次攻势
1918年6月9-13日,努瓦永和蒙迪迪耶(第四次)攻势 通过德军逃兵提供的情况,福煦和贝当已做好准备。法军的防御成纵深梯次配置。法军的炮火反准备破坏了德军第十八军团的进攻。德军在取得一些进展之后,终于在6月11日被法美军实施的反击所阻止。第七军团的进攻亦很快在6月12日被阻止。到这时已有25个美军师抵达法国,其中7个师已投入战斗。法国和英国的领导人都竭力想把美国部队长久地编入他们各自的军队之中,而潘兴对此进行了抵制。
1918年7月15-19日,香槟和马恩河(第五次)攻势 鲁登道夫改变了他预计在佛兰德对英军实施全力一击的计划,他企图在香槟再发动一次预备性进攻,以消除法军在兰斯地区坚强的防御。伯恩的第七军团将穿过埃佩尔奈沿马恩河而上并与穆德拉的第一军团会合。K.冯·艾姆内的第三军团将向南攻击沙隆。福煦通过逃兵、空中侦察和战俘了解到德军预定的攻击,已经准备实施大规模的反击。在7月14-15日夜间,德军的突击部队遭到协约国军炮火反准备的沉重打击。德军在兰斯以东的进攻在几个小时内即被H.古罗指挥的法军第四军团所阻止。
1918年7月15-17日,第二次马恩河之战 在兰斯以西的防御既不很强,纵深亦不够。德军第七军团得以突破并进抵马恩河,约14个师渡过了马恩河。在这里,美军第三师实施了顽强的防御,并再次阻止了德军的推进。随后,协约国军的飞机和炮兵摧毁了德军在马恩河上的桥梁,破坏了德军的后勤供应,从而迫使德军停止进攻。鲁登道夫承认被打败了,他开始准备自苏瓦松、沙托蒂耶里和兰斯突出部实施总撤退,以缩短防线而利于其大大削弱的兵力进行防御。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他损失了50万人。协约国军的损失更多一些,但是美国军队正以每月30万人的速度抵达法国。
协约国军的反攻
埃纳河-索姆河攻势
1918年7月18日-8月5日,协约国军在埃纳河-马恩河的攻势 进攻马恩河突出部的部队从左至右分别是,芒让指挥的法军第十军团、J.M.J.德古德指挥的法军第六军团以及H.M.贝特洛指挥的法军第五军团,M.A.H.德·米特里指挥的第九军团为预备队。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攻击,尽管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实施了较好的指挥,但还是在全线上被击退。美军第一和第二师担任主攻部队第十军团的先头部队。美军第一师前后与7个德军师作战,共抓获3800名俘虏,缴获70门火炮。自身有1000人阵亡,6000人负伤。美军第二师抓获了3000人俘虏,缴获火炮75门,本身共伤亡5000人。还有7个美军师参加了这次战役,它们是,与法军第六军团并肩战斗、由H.利格特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一军所辖的第四、第二十六和第四十二师,与法军第九军团(该部在第六和第五军团之间进入战斗)并肩作战、由布拉德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三军所辖的第三、第二十八和第三十二师。7月20日,鲁登道夫取消了预定在佛兰德实施的进攻,转而集中其兵力稳定沿韦勒河的态势。马恩河突出部不复存在。作为取胜的奖励,8月6日,克列孟梭将福煦提升为法军元师。
评论:整个7月份的作战包括德军的进攻和协约国军的反攻,有时亦被称为“第二次马恩河之战”。在战略上,该役是一个转折点,主动权已从德军手中夺了过来。鲁登道夫的战争赌博输了。战线缩短了45公里,重要的巴黎-沙隆铁路得以恢复,而德军对巴黎的所有威胁都已不复存在。在协约国一方,由法国、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四国组成的协约国军已成功地进行了统一的行动。德军的士气衰落了,而协约国军的士气与日俱增。鲁登道夫被俘了3万多人,丢失600多门火炮、200具掷弹筒和3000挺机关枪。
亚眠攻势(8月8日-9月4日)
1918年8月8-11日,第一阶段 紧随法军在埃纳河-马恩河的攻势之后,黑格以罗林森的英军第四军团和M.E.德伯内的法军第一军团(福煦将该军团配属于罗林森),攻击胡蒂尔的德军第十八军团和马尔维茨的第二军团。德军曾预计协约国军将在更北边的佛兰德实施进攻,没有提防到此次进攻,加上协约国军秘密地准备和突然地发起进攻,结果使德军措手不及。事先没经炮火准备,加拿大军和澳新远征军便穿过浓雾,以坦克为先导发起进攻。该部抓获了15000多名俘虏,缴获400门火炮。在他们的右翼,法军首先实施炮火准备,随后发起攻击。尽管一线的部队近于崩溃,但德军还是设法在距原突出部顶端16公里之后的地方重新建立了一道防线。8月10日,G.亨伯特指挥的法军第三军团在第一军团的右翼进入战斗,迫使德军撤出了蒙迪迪耶。尽管福煦希望对德军保持不间断的压力,黑格还是在8月11日谨慎地停下来调整部署。在浓雾散去之后,协约国军和德军的空中力量参加了最初的战斗。
1918年8月21日-9月4日,第二阶段 协约国军渐次发起进攻。英军第二军团在左翼、法军各军团在右翼发起攻击。8月22日,英军第四军团在它们中间进入战斗,随后,霍恩的英军第一军团在更远的左翼进入战斗。鲁登道夫下令从佛兰德的利斯河突出部和亚眠地区实施总撤退。但他的计划被澳新远征军的行动所破坏。8月30-31日,该部突过索姆河,攻取了佩罗讷,并威胁着圣昆廷。9月2日,机动到北面的加拿大军在昆特附近达成突破。至此,德军的形势极为严峻,被迫退却到原来的阵地——兴登堡防线。而这时黑格的预备队已全部使用,不能进一步发展胜利。该战德军损失10万人,包括约3万人被俘。不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协约国军取得的另一个重大的胜利是摧毁了德军的士气。
评论:鲁登道夫悲伤地宣布,8月8日是德军的“黑暗日”,他的话说明了一切。他直言道:“战争必须结束了!”
圣米耶尔攻势(9月12-16日)
潘兴坚持一支独立的美军将在自己指定的战线上实施作战,对此,福煦在7月24日不太情愿地表示接受。拔除圣米耶尔突出部成为美军的第一项任务。8月30日,美军第一军团配属有法国第二殖民地军接管了与圣米耶尔相对的防区。随后,福煦考虑以协约国军的全力发动一次攻势。为此他试图改变潘兴的计划,将部分美军部队配属给法军第二和第四军团。经激烈的争论,福煦接受了潘兴的立场,而潘兴也同意一俟圣米耶尔的作战结束,立即调动美军和法军一起进攻阿尔贡森林。
鲁登道夫清楚地意识到协约国军的威胁,9月8日,他开始从圣米耶尔突出部撤退。
美国空军上校W.米切尔指挥由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的600架飞机组成的空中力量,支援第一军团的进攻。9月12日,美军第一军团开始攻击突出部的两翼,法国军攻击顶端。地面和空中的攻击均取得完全的成功。至第一天夜幕降临,两翼的攻击在阿通沙泰勒会合。9月16日,突出部之敌被彻底清除,抓获了15000名俘虏,缴获250门火炮。美军伤亡7000人。这次胜利在战略上意义重大。因为自1914年以来,圣米耶尔突出部一直被德军占领,并对协约国军在香槟的一切机动都构成了威胁。此外,第一军团向朋友和敌人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战斗集体。这亦是自美国内战以来,美军所实施的最大的作战行动。之后,潘兴立即着手进行艰巨的工作,即将美军调动约97公里,马不停蹄地参加另一次重大的攻势。
福煦最后的攻势
作战企图
福煦计划在两处实施大规模的进攻以达成双重突破。一是法美军队从凡尔登地区发动进攻,直取德军重要的供给中心和铁路交叉点梅济耶尔;一是英军从佩罗讷和朗斯之间发动进攻,直指欧努瓦铁路交叉点。对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铁路交叉点的夺取,将严重地危及德军西线后勤供给的整体形势。与此同时,一支英、比、法联军将在佛兰德,另一支法英部队将在拉费尔和佩罗讷之间实施辅助性进攻。
默兹-阿尔贡攻势(9月26日-11月11日)
1918年9月26日-10月3日,第一阶段 圣米耶尔攻势之后,潘兴利用夜间时间,通过不充足的公路和铁路网,将其100万军队及其坦克和火炮迅速转移到新的进攻地区。9月26日清晨5时25分,潘兴指挥第一军团,其3个军并肩部署,开始实施进攻。与此同时,H.J.E.古罗指挥法军第四军团亦开始进攻。美军的作战地带横跨默兹河谷,包括左侧的阿尔贡森林、艾尔河谷和默兹河两侧的高地。防守该地区的德军部队,东边是加尔维茨的集团军,西边是王储的部队。德军巧妙地利用崎岖不平和植被茂密的地形构筑了三道严密的防线。美军最初的推进很快,但当德军增援部队赶至时,美军的进攻在阿尔贡森林和蒙福孔之前慢了下来。10月3日,美军在突破德军两道阵地之后,于德军的阿普勒蒙-布略勒防线之前失去了进攻的锐势。
美军王牌飞行员弗兰克·卢克和他的战鹰
1918年10月4-31日,第二阶段 潘兴以其参加过圣米耶尔战斗而有经验的部队替换了攻击部队,再次发起进攻。由于没有机动的余地,第一军团不得不进行一系列代价高昂的正面攻击,缓慢地向前推进。实际的作战地带已扩大到包括默兹河东岸地区,阿尔贡森林已被清除,从而为左侧的法军第四军团向埃纳河挺进创造了条件。10月12日,潘兴将其部队编为2个军团。新组建的第二军团由布拉德指挥,准备在默兹河和摩泽尔河之间向东北方向进攻,与此同时,第一军团在利格特的指挥下继续向北面实施缓慢的攻击前进。克列孟梭对美军缓慢的推进极为不满,他试图撤换潘兴,未果。福煦了解德军防御的实际情况,他也清楚地知道,美军的进攻威胁着德军防线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德军不得不四处抽调可使用的预备队投入该处的防御,因此他拒绝支持克列孟梭。到10月份结束之时,美军第一军已突破德军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的大部。
默兹-阿尔贡攻势1918年9月26日-11月11日
1918年11月1-11日,最后阶段 以休整的师替换了疲惫的部队之后,第一军团再次发动进攻。在比藏西的东北和西面突破德军最后一道防御阵地。此举使法军第四军团得以跨过埃纳河。进入开阔地区以后,美军攻击箭头直指默兹河上游地区,并横扫试图最后顽抗的德军部队,于10月6日,抵达色当城前的默兹河畔,并以火炮猛烈轰击梅济耶尔至蒙梅迪的铁路线。美军第一师主动对色当发起攻击,但被来自高层的命令粗暴地加以制止。此举意在将攻取该城的荣誉让于法军,以洗刷法军在1870年的惨败(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一法国→普鲁士战争→色当之战)中遭受的耻辱。11月10日,布拉德的第二军团向蒙梅迪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第二天,一纸停战协议结束了所有敌对状态。
英军、法军和比军最后的攻势
1918年9月27日-10月17日,英军猛攻兴登堡防线 在美军发动攻势的第二天,黑格指挥其集团军开始进攻兴登堡防线。10月5日,英军在实施了一系列代价高昂而辉煌的攻击之后,终于突破兴登堡防线最后一道阵地。伯恩以空间换取时间,设法指挥其集团军实施退却。令黑格吃惊的是,他无法达成完全的突破,在德军巧妙的防御面前,英军进攻的锐势丧失了,并慢慢停了下来。
1918年9月28日-10月14日,协约国军在佛兰德的攻势 英军和阿尔贝国王的比军猛扫了伊普尔山脊,之后,随着沼泽地区阻止了所有的供给,以及鲁普雷希特的集团军进行顽强的抵抗,协约国军的进攻慢慢停了下来。
1918年10月17日-11月11日,向桑布尔河和斯海尔德河的推进 由于美军在默兹-阿尔贡地区的进展,德军全线的撤退已经成为必然。鲁登道夫希望在德国的西部边界建立一道新的防线,并在整个冬季实施坚强的防御,以此争取协约国给予较宽大的停战条款。但由于协约国军继续在全线保持强大的压力,鲁登道夫的希望破灭了。10月17日,英军重新发动进攻,罗林森的第四军团突破德军在塞勒河的防御。10月20日,宾将军的第三军团在下游地区强行渡过该河,打退了伯恩的集团军,并抓获了2万名俘虏。在同一时间,比军和英军恢复了在佛兰德的进攻。德军开始崩溃。
德国的崩溃
1918年10月6日,德国要求停战 当德军在战线上开始崩溃之时,德国的新首相、巴登亲王马克斯向威尔逊总统发出照会。要求在威尔逊《十四点和平纲领》(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的作战行动→《十四点和平纲领》)的基础上达成停战协议。10月23日,美国在与德国交换的照会中表明了威尔逊总统坚定的立场,即美国(和协约国)不会和现存的军事独裁政府就停战协议进行谈判。
1918年10月27日,鲁登道夫辞职 就在正式被辞退之前,鲁登道夫自己提出辞呈以使绝望的德国政府能够满足威尔逊的要求。然后,兴登堡仍任德军总司令。鲁登道夫军需总监(总参谋长)的职位由W.格勒纳将军继任。
1918年10月29日-11月10日,德国的革命 由于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并受公海舰队兵变的引发,德国爆发了一场革命。德国内部到处是混乱、暴动和兵变。11月9日,一个社会党政府接管了政权,并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11月10日,德国皇帝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7-11日,停战谈判 德国代表团由一位平民M.埃尔茨贝格带领,开始与福煦就停战协议进行谈判,地点是贡比涅附近福煦的火车车厢司令部。协议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达成。条款规定,德国实际上向协约国投降,德军必须立即从所占领土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撤军;立即交出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5000门火炮和25000挺机关枪);从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撤出,莱茵河上的三个桥头堡将由协约国军占领;交出全部潜艇,扣押全部水面战舰交由协约国看管。
1918年11月11日,停战 在上午11时结束敌对状态;停战条款立即生效。
评论:相互比较是令人反感的。美国远征军是协约国军取得胜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默兹-阿尔贡地区的攻势具有决定性;其余6个美军师在其他各处协约国军实施的最后进攻中起到了重要的突击作用。但是若没有美军,协约国能否取得胜利则是一个疑问。美军的作用在于增加了兵力、赋于协约国军以新的主动权和进攻精神,使得数量更大、更富战斗经验的协约国军,在最后几周的异常激烈的战争中,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功。
意大利战线
1918年6月15-22日,奥军的攻势 在春季期间,德军将其在意大利的兵力转移到了西线,并坚决主张由奥军独自打败意军。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俄国已退出了战争。现在指挥特兰提诺战线作战的康拉德和指挥皮亚韦河作战的博罗耶维奇,均要求增援兵力以实施决定性的行动。最后,约瑟夫大公搞了一个妥协的方案,允许他俩同时实施进攻。由于山区地形中间缺乏横向的交通线,难以互相支援,可使用的预备力量不得不一分为二,各带一部。这一结果使得两位指挥员谁也没有充足的兵力以发展其最初的胜利。
1918年6月15日,皮亚韦河之战 6月13日,奥军在托纳莱山口的牵制性进攻被击退。随后,奥军发动了两路攻势,康拉德的目标是维罗纳;博罗耶维奇的目标是帕多瓦。迪亚兹从奥军逃兵那里事先得到奥军计划,他严阵以待。康拉德的第十一军团进攻意军的第六和第四军团,取得微小的进展,但很快即被意军的反击阻止并打退。在攻势中,他的军队没能取得什么进展。博罗耶维奇沿着皮亚韦河下游实施进攻,他强渡该河,并突破意军第三军团约5公里的防御阵地。但当意料不到的洪水和意军的空中轰炸摧毁了奥军的供应线时,他成功的美梦破灭了。而这时迪亚兹还保留有一个完整的预备队军团——第九军团,他立即通过横向道路机动部队;从而阻止了奥军的攻势。而博罗耶维奇不能从康拉德那里获得增援兵力,于是在6月22-23日夜间,他退却了。令福煦气恼的是,迪亚兹竟然没有实施反击。
1918年7-10月,意军的反攻准备 迪亚兹一直裹足不前,直到确信协约国军在其他战线上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他才准备发动两路进攻。意军第四军团将突破奥军防线的中部,第八军团在新组建的第十军团和第二十军团(大部是英军和法军师)的支援下,准备在维托里奥威尼托强渡皮亚韦河。作这样的部署是基于奥军士气低落并陷入混乱和其国内政府已分崩离析并正向协约国请求停战这一客观情况。
1918年10月23日,蒙特格拉帕之战 防守中部战线要点的奥军贝卢诺集团显示了出人意料的顽强性,经殊死奋战终于打退了意军第四军团疯狂的进攻,并使之遭受重大损失。
1918年10月24日-11月4日,维托里奥威尼托之战 奥军第六军团将意军第八军团阻止在皮亚韦河防线。然而,10月28日,由法国将军J.格拉齐亚尼指挥的第二十军团中的法军部队在河的左岸夺取了一个立足点。与此同时,由英国将军卡文的伯爵F.兰伯特指挥的第十军团中的英军部队在右翼夺取了一个大型桥头堡,并打退了奥军第五军团的一部,分割了奥军防线。第二天,意军的增援部队利用不断扩大的缺口发展进攻,奥军的抵抗崩溃了。11月1日,意军进至贝卢诺,11月2日,进抵塔利亚门托河。11月3日,在西线作战地带内的第六军团中的英法部队突至特伦特。约30万名奥军士兵被俘。
1918年11月3日,攻取的里雅斯特 一支在威尼斯的协约国海上远征军攻取该城。
1918年11月3日,签订停战协议 11月4日,敌对状态结束。
巴尔干战线
1918年9月15-29日,瓦尔达尔河之战 7月份,才华横溢的法军将军F.德斯佩雷接替了有能力的组织者纪尧麦特,随后,最高军事委员会勉强同意他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他的军队由塞尔维亚人、捷克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组成,表面上达60万人,实际上可用于战斗的兵力只有约20万人。与之相对的保军约40万人(实际上,除了指挥官和参谋人员之外,保军中的德军部队已撤走了)。在重型火炮的支援下,塞军的第一和第二军团向防线中部发动进攻,其两侧是法军的东方军团。突破取得成功,塞军向北推进,同时法军向两翼发展进攻。9月18日,一支英军在右翼实施牵制性进攻,夺取了一些地方。由于保持了进攻的锐势,9月25日,突破行动发展至瓦尔达尔河,并分割了保军防线。9月26日,英军突进至斯特鲁米察。法军骑兵部队超越主力部队,9月29日攻取斯科普里。协约国空军使逃窜的保军惊慌失措。
1918年9月29日,保加利亚签订停战协议 精力充沛的法军将军F.德斯佩雷继续命令塞军和法军向北大步推进。
1918年11月10-11日,协约国军跨过多瑙河 F.德斯佩雷已经解放了巴尔干诸国,并准备向布达佩斯和德累斯顿推进,这时德军的停战协议结束了敌对状态。
东线
虽然敌对行为已经结束,但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谈判桌上,俄国和德国讨价还价达两个多月。德国坚持要让原属俄国的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实现自治,而这些国家也正进行着反对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的暴动(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俄国谈判团团长拒绝接受这些条款和签订和约。最后,德国人为诱逼苏雄埃俄国摊牌,于2月18日向东进军。由于不能实施有效的抵抗,布尔什维克俄国只好在3月3日匆匆签订了和约。而这时的条款比当初德国提出的还要苛刻。德军继续占领乌克兰,在1918年,乌克兰提供的粮食使德国人民免于饥饿。正如西里尔·福尔斯写道:“在战争剩下的时间里,俄国任由同盟国摆布,正是福煦和黑格拯救了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引自《1914-1918年世界大战》,纽约,1959年版,第287页)
土耳其战线
高加索
1918年1月27日,英军向巴库进军 L.C.邓斯特维尔少将率英军部队从巴格达出发向东北方向挺进,2月17日,抵达黑海之滨的恩泽利(巴列维)。先遣营跨过俄国边界,8月4日,进占巴库。
1918年2月24日,土军挺进亚美尼亚 俄国崩溃之后,土军和英军开始争夺波斯西部的油井。土军占领特拉布松,随后相继很快在3月12日抵达埃尔祖鲁姆,4月5日占领凡城,4月15日占领巴统,4月27日占领卡尔斯。一支德军部队在黑海的波季登陆并向东迫进,6月12日占领梯弗里斯(第比利斯)。与此同时,在8月26日-9月14日,土军猛攻英军占领的巴库,迫使英军放弃该城。
巴勒斯坦和叙利亚
1918年1-9月,阿拉伯的劳伦斯 由于艾伦比的部队被抽调到西线,他在耶路撒冷仅限于进行小的作战行动。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和西部到处燃烧着抗土的熊熊烈火。T.E.劳伦斯上校和一个英军军官小组发动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的统治,收获甚丰。劳伦斯的游击队不断袭扰从巴勒斯坦的安曼至阿拉伯半岛最南端土军的麦地那要塞之间长达约966公里的铁路线。由于劳伦斯的积极行动,总共有25000多名土军士兵被牵制在沿线的碉堡和岗哨上。到9月份,劳伦斯和费萨尔埃米尔,后者是谢里夫 [ 译者注:行政司法长官。 ] 侯赛因的儿子,并自封为“汉志之王”,完全摧毁了铁路线,从而孤立了麦地那。随后,他们向北挺进,在艾伦比的右翼实施作战。这支阿拉伯力量达到6000人,并加强有少量英军装甲车和轻型火炮。英军用黄金哄骗易变的阿拉伯人继续战斗。
1918年9月18日-10月30日,艾伦比的攻势 在夏季晚些时候,艾伦比得到加强,他开始为其决定性打击作周密的准备。土军精心构建的堑壕防线从雅法之北的地中海延伸至约旦河谷。已接替法金汉的L.冯·赞德尔斯指挥3个土军军团防守该防线。从右至左分别是第八、第七和第四军团,总兵力约达36000人,并拥有350门火炮。艾伦比的计划是沿海岸实施密集的进攻,打开突破口以后,骑兵军由此突进,随后,全部英军部队将以约旦河谷为门轴,像打开一扇门那样,向北和东面实施迂回攻击。一切准备均在极端秘密中进行。英军飞机亦清除了敌人的空中观察。伪装的兵营和马舍给土军造成了一种假想——英军骑兵部队集结在耶路撒冷附近。英国人在为马赛作精心准备的假消息广为宣扬,实际上,英军发起进攻的时间就选在那一天。艾伦比的兵力有57000名步兵、12000名骑兵,此外还有540门火炮。其中,35000名步兵和400门火炮集中在主攻方向上,而土军在该地段上只有8000名步兵和130门火炮。
1918年9月19-21日,美吉多之战 凌晨4时30分,英军炮兵实施集中射击,随即英军全线推进。第二十一军沿海岸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沙漠骑兵军由此涌入。与此同时,英国空军轰炸铁路交叉点和所有的土军军团司令部,并使土军的通讯联络完全瘫痪。骑兵部队穿过溃散的土军第八军团向北急进,在次日上午早些时候进抵埃斯德赖隆平原。至9月20日黎明,英军步兵向东的巨大的旋转运动已经完成。到这时,耶拉德帕夏的第八军团已不复存在,凯末尔的第七军团正混乱不堪地向东退往约旦河。英军骑兵横扫并通过拿撒勒,赞德尔斯勉强逃脱追捕。随后英军骑兵转而向东,于9月21日,抵达紧位于加利利海以南的约旦河。仅有赞德尔斯的德军亚洲军(2个团)仍然保持着表面上的秩序,而在他们四周,到处是逃窜的散兵游勇。
1918年9月22日-10月30日,英军实施追击 当约旦河谷的土军第四军团开始溃败时,英国空军对亡命的人群狂轰乱炸。9月27日,在东南沙漠一翼活动的劳伦斯和费萨尔在德拉切断了铁道线。与此同时,艾伦比继续紧迫不舍,10月1日夺取了大马士革,10月2日则夺取了贝鲁特。沙漠骑兵军继续率先推进,10月6日抵达霍姆斯,10月25日进抵阿拉颇。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退出战争 10月30日,土耳其在穆德罗斯签订了停战协议。
评论:艾伦比在美吉多的胜利是一件火力和机动相结合的杰作,整个行动得到完美的计划和实施,它是英军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作战行动之一。在38天的战斗中,艾伦比的部队向前推进了约529公里,并连续实施战斗。3个土军军团被消灭,76000人被俘(其中4000人是德军和奥军),缴获了360门火炮和大量的武器装备。英军的损失主要是在最初的突破中造成的,共计853人阵亡、4482人负伤、385人失踪。
美索不达米亚
1918年1-9月,邓斯特维尔对巴库的作战行动 (参见上文)
1918年10月23日,底格里斯河攻势 英军诸兵种合成部队从巴格达迅速向北推进,以抢在土耳其预期的崩溃之前,夺取摩苏尔油田,造成既成事实。A.S.科布中将将伊斯梅尔·哈克将军指挥的土军底格里斯部队,从其设在费特哈的外围阵地赶走。哈克退到舍尔加特附近。在那里经过激烈的战斗,科布的部队对其形成围攻。10月29日,英军发动进攻,只取得部分成功,但第二天,哈克率11322名土军携带51门火炮向英军投降。英军共伤亡1886人。11月1日,科布匆忙派遣其骑兵进抵摩苏尔远郊。尽管在10月30日已达成停战,科布仍然下令夺取该地。经过一番争吵,11月14日,哈利勒帕夏的守军同意开走,英军则留在该地。
评论: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整个变迁过程都是以攻取和保守油田为转移的。战争结束之际,英军拥有了该地,并为之付出了伤亡80007人的代价。其中15814人阵亡,还有12807人则死于疾病。
1918年11月,英军夺取巴库 一支在黑海拼凑的英军小舰队将土军赶出巴库。
1918年11月12日,尾声 协约国舰队驶入达达尼尔海峡,并于第二天兵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城下。
海战
1918年4月23日,英军袭击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 到这时,虽然德国的潜艇战受到协约国护航体系的遏制,但仍然是一个威胁。U型潜艇经常从设在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的基地,或从布鲁日运河港口的掩蔽处驶出,进行袭击行动。负责指挥多佛尔海峡巡逻警戒的英国海军少将R.J.B.凯斯组织了一次对这些基地的袭击,大约有75艘舰船参加了这次行动。在驱逐舰和潜艇的护航下,A.F.B.卡彭特海军上校指挥轻巡洋舰“复仇”号冲入泽布吕赫。该舰搭载一支强击队,沿着泽布吕赫的防波堤航行。与此同时,1艘装载着高爆炸药的潜艇对泽布吕赫的船闸闸门进行了爆破,此外还自沉了2艘封锁船。在造成了一些破坏之后,“复仇”号及其强击队撤离该基地。但基地并没有完全被封锁。同时,对奥斯坦德的袭击没有成功。5月9日,“复仇”号再次袭入泽布吕赫,并准确地自沉在船闸闸门处。虽然封锁没有完全达成,但这些英勇的行动极大地打击了德军的士气。德军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对英国海岸和北海护航船队实施了几次袭击,但造成的损失很小。
1918年1月20日,德舰从达达尼尔海峡出击 “格本”号和“布雷斯芬”号 [ 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布雷斯劳”号。 ] 驶入爱琴海,但也以灾难而结束。“格本”号触雷而严重损坏,“布雷斯芬”号沉没。然而,尽管英国空军狂轰乱炸,“格本”号还是驶回君士坦丁堡进行维修。
1918年6月9日,奥舰从波拉出击 奥海军分舰队袭击协约国军的封锁舰船,但当意军小型潜艇攻击奥军分舰队,并击沉战列舰“圣伊斯特万”号后,奥军的出击被击退。“圣伊斯特万”号是大战中唯一被击沉的无畏战舰。
1918年10月29日,德国公海舰队爆发起义 希佩尔(他已在8月份接替舍尔舰队司令一职)计划不顾一切实施出击,与英军大舰队进行最后的战斗。但水兵们举行起义而拒绝出海,并控制了舰队。此举结束了海上的战争。
在东非的作战行动
在四年的时间里,尽管英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停地实施寻歼和追击,但仍然不能打败狡猾而富有军事才干的冯·莱托-福尔贝克。1917年,英军将其赶入葡属东非,但他在那里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游击战,夺取了几个葡萄牙的军事营地,并以缴获的物资补给其小部队。随后,他再次进入德属东非,虽然他只有4000人,与之为敌的部队有13万人,但其还是成功地夺取了几个小的营地,并进入英属北罗得西亚。最后,英军设法告诉他已实现停战。11月14日,他停止敌对行为,并于11月23日率众投降。
停战以后
1918年11月17日,德军撤出协约国领土 协约国军队开始收复这些自1914年以来一直被德军占领着的法国和比利时的土地。
1918年11月21日,协约国扣押公海舰队 公海舰队在英国大舰队编队之内驶入福斯湾,后来被转移至斯卡帕湾。
1918年12月1日,协约国军进驻莱茵兰 根据停战协议条款,协约国军和美军跟随撤退的德军进入德国领土。
1918年12月9日,进驻桥头堡 英军驻于科隆,美军进驻科布伦茨,法军占领美因茨。这三处横据于莱茵河上,彼此相距约29公里。
1919年5月7日-6月28日,《凡尔赛和约》 德国代表接到了被递交的条约并签字(无条件的)。主要内容如下:(1)承担战争罪责;(2)德国殖民地被剥夺,割让阿尔萨斯-洛林、萨尔盆地(1935年由公民投票决定归属)、波森 [ 译者注:波兹南。 ] ,以及石勒苏益格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3)承担战争赔款,后来确定为560亿美元;(4)解除德国武装。条约附有国际联盟条约。尽管威尔逊总统竭尽努力,但美国参议院否决了联盟条约。这导致威尔逊总统身心的崩溃。后来,在5月20日,国会两院联合决议宣布对德和奥匈的战争结束,保留美国对《停战协议》、《凡尔赛和约》或战争结果的一切权力。美国单独与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和约后来在1920年10月18日得到批准。
1919年6月21日,德国公海舰队被凿沉 停泊在斯卡帕湾的德国公海舰队的大部分舰艇被德国水兵凿沉——此举有违于《凡尔赛和约》的条款。
1923年1月,美军占领的结束 美国占领军开始撤出科布伦茨回国。英军和法军继续占领莱茵兰,直到该时期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