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不列颠群岛
除拿破仑战争及1812年战争曾染指英国大陆及其领海外,其他所有陆战及海战均发生于远离其本土的地区。
这些战事将分别在其发生地论及。
法国
1800-1815年,拿破仑战争 (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
1814-1824年,路易十八执政
1823年,入侵西班牙,此举主要帮助腓特烈四世 (参见下文)
1824-1830年,查理十世的统治
1830年7月28日,巴黎七月革命 此次革命推翻了前王朝,被废国王之堂兄路易·菲利普被推上新建王朝之王位。新的政权用军队镇压了于1831年发生于里昂的起义,1834年又镇压了发生于巴黎和里昂的起义。
1830-1848年,征服北非 (参见第十七章→非洲→北非→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
1848年2月22-24日,巴黎二月革命 这次革命迫使路易·菲利普逊位,并宣布法兰西为第二共和国。但由于社会及政治的动荡不安,第二共和国也处于摇摇欲坠之中。
1848年6月23-26日,6月起义 组织良好的巴黎工人再次起义,遭路易·欧仁·卡芬雅克的镇压,随后,他成为临时政府执政。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处决了起义领导者,随后正式就任执政者。
1848年12月20日,路易·波拿巴亲王当选大总统 他是拿破仑一世之侄。
1849年4月24日,意大利介入 (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意大利→意大利独立战争)由法国将军乌迪诺率领的8000多人的法国远征军入侵罗马。
伊比利亚半岛
西班牙
1807-1814年,半岛战争 (参见①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半岛战争及战役;②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半岛战争)
1820年1月,加的斯暴动 这次暴动由奈哥领导,并迅速蔓延,斐迪南七世被俘入狱。
1822年10月,纳罗那会议 “神圣同盟”授权法国介入,以恢复西班牙和平及王室的统治。
1823年4月17日,法国入侵 由路易·丹古莱姆公爵率领的法军横渡位于比利牛斯山脉西侧的比达索阿河,攻克了马德里,随后向加的斯进军,那里的暴动政府已逃亡。
1823年8月31日,特罗卡德罗之战 奈哥率领的叛军在距加的斯约13公里的两个要塞被法军击溃。革命遂结束,国王自由,并开始了严厉的反攻倒算。
1834-1839年,卡洛斯战争 斐迪南于1833年9月29日死去,离世前,他将其王位传于其未成年的女儿伊莎贝拉,并由其妻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为摄政王,从而剥夺了其兄唐·卡洛斯的继承权。卡洛斯遂为夺王位而发动战争。法国、英国和葡萄牙于4月22日同西班牙结盟,以帮助西班牙平息叛乱。在英国国会特别授权下,征召了由9600名雇佣军组成的所谓西班牙军团,在乔治·德·莱西·埃文斯爵士率领下由英国开赴西班牙战场。法国也将其海外军团整个出租给了西班牙。随后发生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游击战争;战争中,法国海外军团成为西班牙皇家军队的强有力助手。法国海外军团因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拉帕圭(位于庞珀洛纳附近)之战中的出色表现,使其威名远扬。此役发生于1836年4月26日。随后又在1837年3月24日的韦斯卡之战中更加声名赫赫。海外军团在镇压了叛乱后,于1839年1月17日离开西班牙,此时他的兵力已折损最初兵力的50%。1839年8月31日召开了贝尔加拉会议标志着此次战争的结束,唐·卡洛斯逃至法国避难。
1840-1843年,内战 巴尔多梅罗·埃斯帕特罗领导一次政变,掌握了执政权,并将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及伊莎贝拉驱逐出境。随即分别于1841年10月和1842年11-12月平息推翻其统治的暴动。1843年7-8月,在拉蒙·纳瓦埃斯将军的领导下再次爆发起义,并取得成功。埃斯帕特罗逃亡,在纳瓦埃斯安排下,伊莎贝拉恢复王位。
葡萄牙
1820年8月29日,波尔图革命 这次革命由西班牙暴动引发(参见上文)。起义者驱散了在英国帮助下建立的摄政政府。此前,国王约翰四世正在巴西(参见第十七章→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巴西)。
1821年7月4日,约翰返葡萄牙 他接受了起义者的邀请,返回葡萄牙再当国王,接受君主立宪制政体。
1823-1824年,内战 约翰之第二子米格尔企图恢复独裁统治,从而挑起了战争,但最后失败。
1826年3月10日,约翰国王卒 约翰之子多·佩德罗(此时为巴西皇帝;参见第十七章→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巴西)名义上继位,称彼得四世,但他不想离开巴西,遂将王位传于其未成年幼女玛丽亚,并命米格尔为摄政王。内战在米格尔的支持者与宪政党间爆发。宪政党由萨尔达尼亚爵士领导,他们的大本营在波尔图,而米格尔则占据里斯本。
1827年1月,英国介入 为支持萨尔达尼亚之宪政党军队,英国派出由威廉·克林顿爵士率领的5000名远征军在葡萄牙登陆。米格尔向对手屈服,英军遂于1828年4月28日撤回。
1828年7月7日,米格尔政变得手 玛丽亚女王逃至巴西。
1828-1834年,米格尔战争 女王的追随者在亚速尔组织暴动,并得到来自巴西、英国和法国志愿者的增援。1828年8月12日,米格尔的舰队企图攻占亚速尔,在普拉亚湾被打败。玛丽亚的支持者得到英国一笔贷款,从英国开出了一支小型舰队。多·佩德罗已在巴西退位,于1831年4月加入了其女的军队。法国为保护其葡萄牙的利益于1831年7月将米格尔的舰队控制在塔格斯附近。
1832年7月,控制波尔图 多·佩德罗的“解放”远征军从英国远道而来,以6500多人占领波尔图,遭米格尔8万之众围攻。1833年7月5日,由英海军上将查理·内皮尔爵士指挥的“解放”舰队在圣文森特角打败了米格尔的舰队,而后于7月24日克里斯本,以作为反米格尔的基地。神圣同盟(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滑铁卢战役-“百日王朝”→“神圣同盟”建立)也加强了其反米格尔的实力。
1834年5月16日,圣塔伦之战 此战,萨尔达尼亚-多·佩德罗联军打败了米格尔,后者于十天后投降,从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低地国家
1813年11月30日,奥兰治亲王返回荷兰 他是威廉五世之子,他返回荷兰后被冠以国王,法军遂撤向南方。
1815年8月24日,尼德兰联合王国 这一王国由神圣同盟创建,任命威廉一世(即奥兰治亲王)为国王,尼德兰与比利时加入王国。
1830年8月25日,比利时革命 反威廉一世的暴动在布鲁塞尔始发,随即在当地居民与荷兰军队间发生激战。
1830年10月4日,比利时宣布独立
1830年10月27日,炮击安特卫普 该城由比利时人居住。但其要塞却由荷兰军队驻守,守军由大卫·亨德里克·沙赛将军指挥,荷兰人对该城的炮击,更加激怒了比利时人。
1830年11月4日,休战 主要是受伦敦会议巨大力量的驱使。
1830年12月20日,比利时独立 伦敦会议宣布解散尼德兰王国。
1831年6月4日,选举萨克斯科白公爵李奥波尔德为国王
1831年8月2日,荷兰入侵比利时 威廉一世率5万大军入侵,并取得了胜利。此时,法国派去6万大军支援比利时,这支军队由艾斯蒂安·莫里斯·热拉尔元帅指挥,迫使荷兰人后撤。不过,沙赛仍然占领着安特卫普要塞,但遭到法军的围攻。
1832年11-12月 在英法联合舰队的帮助下,法国军队迫使沙赛投降,1833年5月21日迎来了和平。
1839年4月19日,荷兰承认比利时的独立
斯堪的纳维亚
1800-1815年,拿破仑战争 (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这次战争也使斯堪的纳维亚的国内现状有所变化。
1805年,芬兰战争 依《蒂尔西特条约》,法俄结盟,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要求瑞典解散其同英国的联盟,瑞典则拒绝同英国开战。2月,由F.W.巴克斯霍登伯爵率领的俄军入侵芬兰。经过这次非决定性的战争后,瑞典人于12月逃出芬兰,1809年9月,双方签署《腓特烈港条约》,瑞典将芬兰和阿兰德群岛割让于俄国。
1815年,联合行动 挪威被给予独立王国之地位,不过仍同瑞典受同一国王的统治。
1848年3-8月,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暴动 这是由普鲁士人引发的,他们派出由弗兰格尔率领的军队入侵并占领了该州。瑞典派兵帮助丹麦恢复对两省的统治,英国也从海上威胁普鲁士。奥地利及俄国同样在外交上给予丹麦以支持。1848年8月26日,双方在瑞典马尔默召集会议,但仅仅部分带来了和平,不间断的战斗仍持续到1850年《柏林条约》为止。依约,丹麦恢复了对有争议的该州的统治权。
奥地利-匈牙利
1800-1815年,拿破仑战争 (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
1806年8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解散 神圣罗马帝国由奥地利帝国代替,新的帝国由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匈牙利人、波希米亚人及拉丁人混杂组成,并受国外主子梅特涅亲王统治。意大利、波希米亚及匈牙利内部秩序大乱,甚至还波及到奥地利自身。
1810-1850年,奥地利卷入意大利及巴尔干争端当中 (参见①第十七章→西欧→意大利;②第十七章→东欧→巴尔干半岛)
1848年3月13日,维也纳政变 梅特涅退位,皇帝斐迪南承认君主立宪政体,并减轻遍及帝国的压迫。
1848年3月18-22日,米兰暴动 (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意大利→意大利独立战争)
1848-1849年,奥地利与撒丁尼亚人的战争 (参见同上)
1848年4月10日,匈牙利独立 在拉约什·科苏特的领导下,匈牙利实际上已获独立。
1848年6月17日,炮击布拉格 捷克人的起义被奥地利军队镇压,奥军由文提什格罗兹元帅指挥。随即,通过武力控制了整个波希米亚。
1848年9月17日,奥地利入侵匈牙利 由克罗地亚总督耶拉西克男爵率领的军队侵入匈牙利以平息匈牙利独立运动。
1848年10月3日,匈牙利入侵奥地利 匈牙利人打败耶拉西克后,向维也纳进军。
1848年10月6日,维也纳暴动 出于对匈牙利人的同情,奥地利首都的居民再次举行起义,但于10月31日被文提什格罗兹镇压,不久,文提什格罗兹又打退了匈牙利人并追击之。此后不久的12月2日,斐迪南逊位,其侄弗兰西斯·约瑟继位。
1849年1月5日,攻克布达佩斯 文提什格罗兹攻占匈牙利首都后,又将戈尔盖将军赶至布达佩斯北部的山区。戈尔盖随即同科苏特分裂,匈牙利军队转由波兰将军亨利·登宾斯基指挥。
1849年2月26-27日,卡波尔瑙之战 登宾斯基被文提什格罗兹打败。
1849年4月13日,匈牙利建共和国 科苏特被选举为总统。
1849年4-5月,匈牙利人取胜 戈尔盖重掌兵权,经一系列交战,打败了文提什格罗兹,奥军遂撤离匈牙利。
1849年6月17日,俄国介入 为帮助奥地利,俄国派兵从北部入侵匈牙利,俄军由伊万·帕斯克维奇将军指挥。与此同时,接替文提什格罗兹任奥军指挥的尤利马斯·冯·海瑙将军,率部从西部入侵匈牙利。
1849年6-7月,匈牙利战败 戈尔盖被赶至东南部,向特兰西瓦尼亚转移。在那里由约瑟·贝姆将军指挥的一爱国军队已取得了作战的胜利。
1849年7月31日,谢盖什瓦尔之战 此战,贝姆遭到海瑙和帕斯克维奇的联合打击,损失十分惨重。贝姆收拢其残部,同戈尔盖会合,准备作最后一搏。
1849年8月9日,蒂米什瓦拉之战 海瑙向匈牙利军队发起冲锋,戈尔盖设法有秩序地撤离,但认识到战败已不可避免,遂率22000人于8月11日向俄军投降。随即海瑙残酷扑灭了匈牙利起义的余火。
德国
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内部摩擦大量增加。而外部唯一的冲突就是同丹麦就有争议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所有权而发生的“半个战争”(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暴动)。
1805-1815年,拿破仑战争 (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
1807-1814年,普鲁士军队改革 促使军队大规模改革的是沙恩霍斯特将军。其改革的主要助手有格奈瑟瑙、博延、格罗尔曼和克劳塞维茨。
1809年3月1日,普军建立总参谋部 沙恩霍斯特成为首任总参谋长,实质上他是新的战争机构的国防部长。
1821年1月11日,总参谋部改革 在穆夫灵将军的领导下所建立的参谋部组织形式坚持运用达120年之久。
1847-1848年,德国内部动荡 这次动乱是欧洲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1848年3月15-31日,“柏林三月”事件 柏林爆发革命,并伴随有流血冲突,迫使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妥协。但11月10日,弗兰格尔将军占领了柏林,从而平息了暴动。
1848年4-8月,侵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暴动)
1849年3月27日,法兰克福会议 会议要求在世袭“德国皇帝”之下,建立德国联邦,但普鲁士之腓特烈·威廉四世拒不接受。
1850年11月29日,《奥尔米茨协议》 普鲁士放弃了将奥地利排除于德国邦联的计划,重新确认奥地利在德国事务之中的领导地位。
意大利
意大利内部革命(1814-1847年)
随着拿破仑体系的崩溃,意大利各省明显受奥地利人的影响,再次恢复到其中世纪独裁统治的局面。这种复古倒退的倾向遭到要求独立及建立立宪政体的人民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由于在整个欧洲蔓延的立宪政体的革命更加剧了意大利要求内政改革的呼声和行动,而拿破仑在意大利半岛点燃的政体改革之火也激发了人们重建政体的热情。
1820年7月2日,新帕拉蒂亚人革命 古列尔莫·佩佩将军领导了这次军队暴动,1821年3月7日,帮助斐迪南四世的奥地利军队在列蒂粉碎了这次暴动。
1821年3月10日,撒丁尼亚人的革命 这次革命于4月8日在诺瓦拉被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皇家联合军队镇压。
1831年2-3月,摩登那、帕尔马和帕帕尔省的革命 这次革命主要由马志尼鼓动而起,亦因奥地利武装镇压而失败。
1832-1834年,再次爆发革命 1832年1月,奥地利军占领罗马涅。3月,法军攻占安科纳。马志尼又在皮德蒙特和萨伏依组织另一次起义,于1834年失败,年轻的撒丁尼亚水手加里波第率部逃亡。由于连年的征战,意大利的物资日益匮乏。
1847年7月17日,奥地利人占领费拉拉 此举使反奥地利统治的意大利人更加团结一致。
意大利独立战争(1848-1849年)
1848年3月18-22日,米兰革命 这次“五天”起义使82岁的奥军元帅约瑟夫·拉德茨基撤出该城。随即,奥军集结兵力占领了曼图亚、维罗那、佩斯基耶拉和莱尼亚戈要塞。当意大利联合军队聚集在北方时,拉德茨基元帅仍继续防守。
1848年3月22日,撒丁尼亚王朝政府对奥宣战 由撒丁尼亚国王查理·阿尔伯特指挥意大利联军。拉德茨基率7万奥军在内线同两倍于己的意大利联军进行了艰苦的攻防战,但这些作战均缺乏技巧。
1848-1849年,意大利独立运动汹涌澎湃 在米兰起义及撤丁尼亚王国政府对奥宣战的鼓舞下,由曼宁率领之威尼斯意大利爱国者,于1848年3月26日宣布成立独立的威尼斯共和国。独立运动迅速蔓延至帕帕尔省,在那里马志尼甚至说服了教皇,并于1849年2月9日,宣布建立罗马共和国。
1848年7月24-25日,库斯托萨之战 此战中,由拉德茨基率领的奥军占有绝对优势,从而打败了撒丁尼亚王国军队,国王查理·阿尔贝特被逐出伦巴第。拉德茨基重占米兰并包围了威尼斯。加里波第在阿尔卑斯山脉组织的志愿军作战也失败,加里波第遂逃至瑞士。此后经短暂的和平,战事再发。
1849年3月23日,诺瓦拉之战 同拿破仑在马伦哥的机动战一样,拉德茨基率7万奥军彻底打败了查理·阿尔贝特及其波兰总参谋长赫托诺夫斯基率领的10万军队。查理·阿尔贝特遂退位,让与其子伊曼努埃二世。
1849年4月24日,法国参战 由乌迪诺将军(拿破仑麾下元帅之子)率领的8000多人的法国远征军在奇维塔韦基亚登陆,向罗马进军。
1849年4-6月,包围罗马 罗马城此时有2万守军,其中有5000加里波第的“红衫军”。乌迪诺于4月29日被击退后顶住了守军的反攻,并使守军于6月29日投降。加里波第率所部撤向威尼斯,以期与那里的守军会合,遭到法军的穷追猛打,遂溃散。加里波第逃亡美洲。
1849年5-8月,围困威尼斯 诺瓦拉之战后,拉德茨基已控制了威尼斯大部领土。威尼斯在忍受了炮击、饥饿和疾病之后,曼宁于8月24日投降。
1849年8月9日,撒丁尼亚乞和 轰轰烈烈的革命被镇压;意大利再次在其征服者的铁蹄下呻吟,统治者为奥地利的尤利乌斯·冯·海瑙男爵,其所推形的一系列统治措施,导致了十年后次更声势浩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