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地中海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欧洲-地中海

欧洲-地中海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七章·中世纪开始

出自————《战争通史

   罗马与“蛮族”(400-450年)

   西罗马

   401年,阿拉里克第一次入侵意大利 这一年的10月,阿拉里克率领其哥特-罗马军队,从塞萨洛尼基出发,穿过潘诺尼亚,横渡朱里安艾布斯河,向前推进。他围攻并夺取了亚得里亚海岸的阿奎莱亚城,而后对伊斯特拉半岛和韦内齐亚地区进行蹂厢和劫掠。罗马帝国的地方总督斯提利科和西罗马的实际统治者──昏庸的皇帝洪诺留(参见第六章→欧洲-地中海→第二次阿德里安堡会战→斯提利科崛起),被敌人的突然袭击搞得措手不及。然而,由于受到袭扰和迟滞,阿拉里克占有绝对优势的部队陷于被动,以至于不得不在意大利北部地区过冬。

   401-402年,斯提利科建立新的军队 隆冬季节,斯提利科翻过大雪封山的阿尔卑斯山脉,亲自前往雷提亚和日耳曼南部地区,在日耳曼同盟者中间建立起一支军队。与此同时,他命令在莱茵河畔的守备部队以及在高卢的部队开往意大利与他会合。

   402年2月(?),围攻米兰 斯提利科率领他征集的部队,可能经过哥特哈德山或施普吕根山,又返回意大利。在途中,他组织了卓越的冬季后勤保障,特别是对其规模不大的阿兰人骑兵,后勤保障更是周密完善。斯提利科与来自高卢的部队会合后,很快机动到阿拉里克正在围攻的米兰城附近地区。在洪诺留逃往阿斯塔(今意大利北部地区的阿斯蒂城)以后,阿拉里克解除了对米兰的围攻,并向西南方向推进。他似乎企图在罗马军队尚处于分散状态时,各个击败敌人,在斯提利科到来以前生擒罗马皇帝。

   402年3月(?),阿斯塔之战 斯提利科追击阿拉里克,在阿斯塔城外双方进行了一场非决定性战斗,斯提利科似乎获得了一定的优势。阿拉里克从塔那鲁斯(塔那罗)河退向波伦提亚(波拉)附近地区。斯提利科再次组织追击。

   402年4月6日,波伦提亚之战 拂晓时分,斯提利科完全出乎阿拉里克的意料,突然率军发起攻击。阿拉里克的哥特盟军那训练有素的骑兵,最终将斯提利科的阿兰盟军骑兵驱逐出战场;然而,此时斯提利科的步兵部队却击退了哥特的步兵部队,并占领了阿拉里克的营地。阿拉里克只好越过亚平宁山脉向托斯卡纳方向撤退,同时开始同斯提利科和洪诺留谈判。随后,双方达成了协议:阿拉里克同意离开意大利,并退往伊斯特拉半岛过冬。

   403年6月,维罗那之战 阿拉里克并不想放弃他的入侵计划。他准备等勃伦纳山隘的积雪一融化就通过这一山隘,到达雷提亚,而后再向罗马防守兵力薄弱的高卢地区进军。斯提利科获得了哥特人的计划。在维罗那北部阿底塞斯(阿第哥)河的一处狭长的谷地中,哥特人遭到了斯提利科部分先头部队的阻击而停止前进。斯提利科而后从冀侧发起攻击,阿拉里克似乎还能够集合起他的部队,保持良好的秩序,可能经过今特伦特或巴萨诺,向东撤退;或者,他很可能同斯提利科进行了一场交易。洪诺留将其首都从米兰迁往帝国的腹地拉文纳,该城位于难以接近的一个咸水湖和一片沼泽地后面,只有两条狭长的通路,易守难攻。

   404年,阿拉里克和斯提利科再次讲和 阿拉里克拒绝依附东罗马皇帝阿喀丢,被斯提利科任命为伊利苗孔的地方军事长官,并帮助他控制这个省区。在这以前,阿拉里克曾为君士坦丁管理该省区,因为西罗马正在同“蛮族”以及东罗马作战,因此,斯提利科同阿拉里克讲和。

   405年,拉达盖苏斯入侵 原来居住于今波兰的巴尔提克、立陶宛和东普鲁士地区的一些日耳曼民族,开始向意大利迁移。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蛮族”迁移。居住在上述地区的各个日耳曼民族,由于再也无法忍受匈奴的压迫,开始联合起来,由一个叫做拉达盖苏斯的酋长统一领导。这次民族迁移的确切人数我们不是很清楚,估计有将近50万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能够直接参加战斗的青壮年。这些民族中主要是汪达尔人、苏艾维人和勃艮第人,也有一些哥特人、阿兰人和其他一些小民族。这些入侵者似乎在这一年的年底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脉,在波河谷地过冬。斯提利科注意到这次入侵,但缺乏足够的力量对他们进行玫击。

   406年,拉达盖苏斯向南机动 拉达盖苏斯率领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士兵,大约有7万人,推进到意大利中心地区;剩余的部队和大多数非战斗人员,留守意大利北部地区。斯提利科率领大约45000人,其中有3万人是军团士兵,外加一些乌尔丁率领的匈奴部队,以及阿兰和哥特人的骑兵中队,开始向前机动,迎战这些“蛮族”。

   406年,围攻佛罗伦萨 这些缺乏训练的“蛮族”开始围攻佛罗伦萨城。斯提利科首先派重兵给这个城市护送去一批粮食,而后开始对这些“蛮族”进行封锁,像恺撒一样,构筑了很长的防御壁垒,中间由堑壕相连,组成了一道完整封锁线。这些“蛮族”弹尽粮绝,开始挨俄,不久被迫投降。拉达盖苏斯被处决,他的残余的士兵均被贩卖为奴。

   406-410年,“蛮族”向高卢迁移 拉达盖苏斯剩余的部队开始撤退,翻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日耳曼南部地区。这次机动由各个民族单独组织,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日耳曼的苏艾维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亚洲的阿兰人。汪达尔人的一部分被马科米尔率领的法兰克人截断,遭受严重损失,其酋长哥第笈斯克鲁斯被杀。在随后的两三年中,这些民族的所有人员,包括剩余的汪达尔人,跨过莱茵河上游,进入高卢地区,开始了日耳曼人入侵该地区的高潮。

   407-408年,君士坦丁篡权 君士坦丁曾是不列颠军队中的一名普通士兵,406年(?)被他的追随者推举为皇帝。他将罗马守卫部队全部驱逐出不列颠,赶过了英吉利海峡,将他的控制范围扩大到整个高卢和西班牙地区。当他在整个高卢地区初步建立自己脆弱的统治的同时,为尽快阻止“蛮族”的掠夺,其子康士坦丁和将军吉郎塔斯以他的名义征服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

   407-450年,罗马放弃不列颠 君士坦丁收复不列颠,意味着罗马实际上放弃了这一地区,使其成为一个在当地不列颠-罗马人领导下的一个半独立的国家,并拥有自己的军队,以防御撒克逊海盗的侵袭。

   408年,谋杀斯提利科 在洪诺留指使下,一些人谋杀了斯提利科。大批斯提利科的忠实拥护者也被谋杀。斯提利科的“蛮族”辅助部队,因此转而开始反对皇帝,迫切要求阿拉里克返回意大利来保护他们,并替他们被谋杀的首领报仇。

   阿拉里克同罗马作战(409-410年)

   409年,阿拉里克第二次入侵意大利 阿拉里克率军再次经过阿奎莱亚,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北部地区。409年,他在克雷莫纳附近渡过波河,直趋罗马。洪诺留躲进易守难攻的拉文纳城,而不管罗马城的安危。罗马城不久就因为饥荒和瘟疫变得绝望。罗马元老院同意付给阿拉里克一笔重金,以求他解除对罗马城的围困。这些哥特人而后在托斯卡纳过冬,在那里,阿拉里克开始同洪诺留谈判。由于罗马皇帝洪诺留不能满足他提出的条件,因此阿拉里克又开始围困罗马城,并扶持了一位傀儡皇帝,然后向拉文纳城推进。由于无法占领拉文纳城,阿拉里克返回罗马城郊区。

   410年8月24日,占领并洗劫罗马城 经过短期围攻以后,罗马城被叛徒出卖给阿拉里克。阿拉里克指挥其哥特人士兵,对罗马全城进行洗劫。这场浩劫,持续了六天之久。在这以前,罗马从没有被外国侵略者占领。阿拉里克而后离开罗马城,穿过干巴尼亚平原,进入意大利南部地区。这一年的12月份,正当他准备入侵西西里和非洲时死去。他的姐夫阿陶夫继承了他的位置。

   409-411年,高卢和西班牙地区的动乱 与此同时,洪诺留对意大利所遭受的苦难并不在乎,正准备着手从君士坦丁和康士坦丁的手中夺回高卢。在高卢的占领军中,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君士坦丁和他的儿子康士坦丁、已经背叛君士坦丁的将军吉郎塔斯和洪诺留的将军君士坦堤亚斯。当吉郎塔斯在411年的维埃纳之战中击败并杀死了康士坦丁以后,君士坦丁的部队大多数也都背叛了他,而投靠君士坦堤亚斯。君士坦丁率领剩余的兵力返回西班牙,在那里他被入侵的“蛮族”阻止,不久又被君士坦堤亚斯围困在阿雷拉特(阿勒斯)城。当君士坦堤亚斯击败了埃多比克率领的救援部队以后,君士坦丁被迫投降,并在监押中死去。

   412-414年,西哥特人入侵高卢 洪诺留的诡计导致了另一场混乱,四个主要竞争者再次在高卢地区展开角逐:阿陶夫和他的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支持自封的皇帝佐维纳斯;君士坦堤亚斯以及罗马的“蛮族”将军C.波尼法斯。这次角逐的最终目的就是争夺对高卢的控制权,洪诺留的妹妹加尔拉·普拉茜底娅也是他们争夺的对象。洪诺留已经将普拉茜底娅许配给君士坦堤亚斯,但后来又许配给了阿陶夫,其条件是他必须把在高卢地区的其他“蛮族”清除出去。412年,佐维纳斯被阿陶夫杀害,西哥特人而后于413年对整个高卢南部地区肆意践踏和蹂躏,只有马赛里亚(马赛)城躲过了这场浩劫,当时波尼法斯以洪诺留的名义,成功地保卫了这一城市。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君士坦堤亚斯曾击败了阿陶夫,但不久他就奉命返回意大利。414年,阿陶夫宣布高卢已经回归帝国,并且与普拉茜底娅结婚。

   415-41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 在洪诺留的诱使下,阿陶夫率领西哥特人于415年翻过比利牛斯山脉,为罗马帝国征服西班牙,416年他被谋杀。其继任者华里亚击败了阿兰人、苏艾维人和汪达尔人,将他们赶到了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地区。华里亚在整个西班牙重建起帝国的统治。419年,为奖赏华里亚的功绩,洪诺留将阿基坦或图卢兹地区划归他统治,古老的罗马帝国内部第一次成立了一个“蛮族”的独立王国。华里亚死后,阿拉里克的儿子狄奥多里克一世成为图卢兹王国的国王(419-451年在位)。与此同时,阿陶夫的遗孀普拉茜底娅于419年与君士坦堤亚斯结婚。

   420-428年,汪达尔人在西班牙复兴 加利西亚的汪达尔人曾被西哥特人击败,但在国王古恩德里克的领导下,很快就从失败中恢复过来。他们首先击败了苏艾维人,而后又在421年击败了罗马派往西班牙的新的军事统帅卡斯堤努斯,在伊比利亚半岛取得了霸权地位。428年,古恩德里克死后,他的兄弟盖塞里克继承了他的王位。在赫门里克领导下的苏艾维人试图挣脱汪达尔人的束缚,但在428年的梅里达之战中,盖塞里克在阿那斯(古阿第亚那)河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423-425年,约翰篡权 421年,君士坦堤亚斯死后,他的遗孀普拉茜底娅与她哥哥洪诺留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她带着儿子瓦伦提尼安到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君士坦丁堡的宫廷寻求避难。洪诺留一死,西罗马在拉文纳的皇位就被他的大臣约翰(约翰尼斯)篡夺。狄奥多西派阿达布里亚斯和阿斯帕父子两人率军前去废黜篡权者。阿达布里亚斯的舰队被暴风吹散,他本人也被俘虏;然而,阿斯帕从陆地机动,假道阿奎莱亚,到达拉文纳附近地区。在城内同盟者的支援下,阿斯帕于425年占领了拉文纳城,废黜并处决了约翰。瓦伦提尼安被扶上王位,但西罗马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是普拉茜底娅。为报答狄奥多西的援助,普拉茜底娅将伊利茵孔划给了东罗马。

   424-430年,艾堤亚斯崛起 篡权者约翰曾经得到艾堤亚斯(390-454年)的支持。艾堤亚斯招募了一支“蛮族”人军队,主要由匈奴人组成,兵员由他的老朋友匈奴王鲁亚提供。424年,他率领这支军队由潘诺尼亚来到意大利。但他来得太晚了,以致于来不及营救约翰。艾堤亚斯很快同普拉茜底娅和瓦伦提尼安三世讲和,并取得了高卢地区的指挥权。425年,他在阿里斯之战中,击败了图卢兹国王狄奥多里克,粉碎了西哥特人征服普罗旺斯地区的企图。在同狄奥多里克讲和以后,艾堤亚斯又在一系列的作战中,战胜了在高卢境内的法兰克人和其他的日耳曼民族入侵者。到430年,除了西哥特的阿基坦以外,罗马又重新控制了整个高卢地区。

   428年,波尼法斯反叛 在约翰篡权期间,波尼法斯(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阿拉里克同罗马作战→西哥特人入侵高卢)仍然保持对瓦伦提尼安和普拉茜底娅的忠诚。瓦伦提尼安登基以后,波尼法斯被提升为非洲总督。意识到他对普拉茜底娅的影响正受到艾堤亚斯的暗中破坏,加上痛恨朝廷对他以前的功劳并没有作出应有的评价,波尼法斯终于举兵反叛,并向汪达尔人酋长盖塞里克求援。

   429-435年,汪达尔人入侵非洲 应波尼法斯的请求,盖塞里克率领一支由汪达尔人和阿兰人组成、大概有5万人的部队进入非洲。同时,波尼法斯却已经与普拉茜底娅重归与好,他企图说服汪达尔人停止向前推进,但并没有什么效果。波尼法斯发现,是自己将这些“蛮族”人请到了自己的省区内,现在却不得不同他们作战。430年,在希波城(今阿尔及利亚的波尼城)附近,盖塞里克两次击败波尼法斯,而后经过14个月的围攻,于431年占领了该城(希波城的大主教圣奥古斯丁在这次围攻中被杀)。利用罗马帝国内部争权夺利之机,汪达尔人不久就控制了除努米底亚(今突尼斯)东部以外的整个非洲西北部地区。

   432年,拉文纳之战 普拉茜底娅对艾堤亚斯日益增长的权力十分惧怕。在汪达尔人围攻希波城期间,她将波尼法斯从非洲前线召回罗马。艾堤亚斯从高卢向意大利推进,被波尼法斯率领的帝国军队彻底击败。艾堤亚斯逃往潘诺尼亚,到他的老朋友匈奴人那里避难。波尼法斯在这一战中身负重伤(很可能是被艾堤亚斯所伤),不久死去。

   433-450年,艾堤亚斯东山再起 艾堤亚斯率领一支庞大的匈奴部队从潘诺尼亚返回意大利,重获普拉茜底娅的好感,并授予他“副执政”的头衔,成为西罗马的实际统治者。435年,他同盖塞里克签订条约,承认汪达尔人对除了迦太基周围地区以外的非洲西北部地区拥有控制权。然后,他率领一支主要由匈奴人和阿兰人组成的军队,用他的大部分时间来恢复和保持高卢地区的稳定。435年,他粉碎了勃艮第人的反抗;436年,西哥特人再次企图占领高卢行省时,艾堤亚斯在阿勒斯击退了狄奥多里克,而后又在纳尔榜地区再次击败西哥特人;442年,双方进行了一些零星的作战后,艾堤亚斯和狄奥多里克签订了和约;为保证对哥特人占领区的卢瓦尔河流域的控制,他在奥尔良地区开辟了一块阿兰人殖民地;在同查罗第安领导下的法兰克人进行作战的几年中,他多次击败他们,最后他在445年允许这个百折不挠的“蛮族”在索姆河北部地区建立他们自己的王国;艾堤亚斯还镇压了多次农民起义,其中437年在高卢地区发生的一次起义,对他的统治地位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435-450年,汪达尔人在盖塞里克领导下扩大势力 盖塞里克在巩固了他控制的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西部地区,并建立了一支势力雄厚的海盗舰队以后,于439年10月夺占了迦太基和努米底亚东部地区。第二年,他袭击了西西里岛,开始了汪达尔人的海盗生涯,对地中海形成的威胁长达一个世纪之久。艾堤亚斯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卢地区,他求助于东罗马皇帝来打击地中海地区的海盗。狄奥多西派出一支舰队前往西西里,企图入侵非洲。但是,盖塞里克通过在海上的抢劫,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拿出一部分财富贿赂他的盟友──匈奴国王阿堤拉,发动对东罗马省区伊利芮孔和色雷斯的进攻。东罗马舰队奉命返回君士坦丁堡(参见下文)。

   439-450年,苏艾维人在西班牙复兴 汪达尔人的离开,给苏艾维人提供了一个推翻罗马在西班牙脆弱的统治的机会。他们在酋长理柴尔的领导下,于439年占领了梅里达,又于441年占领了塞维里亚。在447年理柴尔死前,苏艾维人占领了除塔拉科尼西斯(今卡塔罗尼亚)以外的西班牙全部领土。理柴尔的继承者理柴阿里力图占领西班牙的东北部地区,但当艾堤亚斯派去增援部队以后被击退。

   东罗马帝国与匈奴(408-450年)

   408年,阿喀丢卒 在他父亲阿喀丢死时,狄奥多西二世只有七岁。实际权力由他的姐姐普尔恰丽娅和能力出众的近卫军头领安底米亚斯掌握。

   409年,匈奴入侵色雷斯 匈奴王乌拉丁率领其凶猛的骑兵侵入色雷斯,但被安底米亚斯击败,并被赶过了多瑙河。

   421-422年,同波斯的战争 波斯在国王巴赫拉姆五世(参见第七章→西南亚→波斯的萨珊帝国→雅齐底格一世和巴赫拉姆五世统治期)领导下,开始迫害基督教徒,引起了罗马同波斯的战争。当东罗马将军阿德布里亚斯与其子阿斯帕在美索不达米亚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以后,这场战争很快结束,双方签订和约。波斯同意在整个波斯帝国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同时罗马也允诺有信仰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自由。

   424-425年,远征意大利讨伐约翰 (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阿拉里克同罗马作战→约翰篡权)

   431年,远征非洲 应普拉茜底娅的要求,狄奥多西和普尔恰丽娅派阿斯帕率领一支强大的陆海联合部队,前往非洲支援波尼法斯对汪达尔人的进攻进行防御(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阿拉里克同罗马作战→汪达尔人入侵非洲)。到达希波港口以后,罗马-东罗马联合部队在波尼法斯统一指挥下,企图突出敌人的包围,但被盖塞里克击败。盖塞里克重新开始围攻希波城。大概不愿意在非洲作战,阿斯帕和他的军队不久返回到君士坦丁堡。

   432年,同匈奴王鲁亚签订和约 匈奴在中欧的地位不断加强,狄奥多西被迫向匈奴王鲁亚纳贡,并任命他为罗马军队的将军。这事实上承认了匈奴在整个潘诺尼亚地区的霸主地位。

   433-441年,阿堤拉在东方征战 鲁亚死后,他的侄子阿堤拉和巴勒达共同统治匈奴。他们重新同君士坦丁堡签订和约。匈奴新的首领在西徐亚、米堤亚和波斯等地极力进行扩张。

   441年,同波斯的战争 以前,罗马因为宗教问题同波斯发生过一场战争(参见上文)。这场战争结束后不久,又发生了另一场短期的宗教战争。波斯的统治者伊嗣埃(叶齐底格)二世再次迫害波斯帝国境内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阿斯帕又一次率兵进攻波斯。在为时不长的几次小规模交战中,罗马军队取得了胜利。波斯国王只得同意缔结和约,基本上重申了前一次条约的内容,允许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信仰宗教,不受干涉(参见第七章→西南亚→波斯的萨珊帝国→雅齐底格二世和霍尔米兹德三世统治期)。

   441年,对汪达尔人的远征作战 应艾堤亚斯的请求,狄奥多西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和军队,前往西西里,企图入侵非洲。东罗马军队在同汪达尔人进行的几次海上交战中取胜,但当阿堤拉入侵东罗马帝国时,军队奉命又撤回了君士坦丁堡(参见上文和下文)。

   441-443年,阿堤拉第一次入侵东罗马帝国 受盖塞里克的贿赂和鼓动,阿堤拉侵入伊利芮孔,然后与帝国朝廷达成协议,双方休战将近一年的时间。此后,阿堤拉率领匈奴军队入侵摩西亚和色雷斯,逼近君士坦丁堡。他将阿斯帕率领的东罗马主力部队赶到了刻松半岛,并在这里几乎全歼罗马军队,只有阿斯帕和少数的幸存者从海上逃脱。阿堤拉继续对整个巴尔干半岛全境进行蹂躏,这期间只受到一次抵抗,在阿塞姆斯镇(或称阿泽姆斯镇,即今奥西马,位于锡斯托瓦南方32公里)被击退,并遭到巨大的损失。最终,狄奥多西被迫于443年8月求和,并答应增加给匈奴的贡品。

   445年,阿堤拉谋杀巴勒达 阿堤拉现在成为匈奴帝国的唯一统治者。这个帝国的实际控制范围十分辽阔,其边界大体为:西起日耳曼南部地区,东至伏尔加河或乌拉尔河,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黑海和高加索。阿堤拉是一个勇敢的轻骑兵将领,一个杰出的战术家,并且具有一定的战略水平。

   447年,阿堤拉第二次入侵东罗马 正当匈奴向色雷斯进军时,君士坦丁堡发生了大地震,其城墙被震塌,全城处于一片恐慌之中。阿堤拉趁机向君士坦丁堡进军,但是在南下的途中,阿堤拉在乌塔斯(维德)地区遭到东罗马军队的暂短阻击。尽管这次战斗双方不分胜负,而且最后罗马军队不得不向后退却,但匈奴的损失也相当惨重,不得不改变进攻的方向,放弃君士坦丁堡,转而向希腊进军。在希腊,匈奴的进攻在有坚固城防设施的温泉关前受挫。狄奥多西再次求和,这一次的贡品是以前的三倍,而且被迫将整个多瑙河右岸地区即从今贝尔格莱德到诺瓦尔(保加利亚的斯维什托夫)之间纵深大约80公里的土地,全部划给阿堤拉。

   450年,狄奥多西卒 在狄奥多西统治时期,整个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是他的姐姐普尔恰丽娅。后来普尔恰丽娅同马西安结婚。狄奥多西死后,马西安成为东罗马新的皇帝。他一登基,立即决定停止向匈奴交纳贡品。阿堤拉十分恼火,但由于他已经计划入侵西罗马,因此决定等以后再进攻马西安。

   罗马与“蛮族”(450-476年)

   西罗马

   450年,阿堤拉决定入侵西罗马 由于同盖塞里克发生争执,图卢兹的狄奥多里克决定入侵非洲北部地区。盖塞里克再次向他的老朋友阿堤拉求援,请他转移狄奥多里克的注意力,并向他暗示,与东部的巴尔干省区相比,对高卢和西班牙地区进行劫掠要容易得多。与此同时,法兰克国王切罗第安的两个儿子又发生争执。其中一个儿子米罗维亚斯向艾堤亚斯求助,另一个则向阿堤拉求援。这加剧了艾堤亚斯与阿堤拉之间的矛盾。对阿堤拉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刺激因素:他曾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的妹妹霍诺丽娅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割让一半领土给他,但遭到瓦伦提尼安的断然拒绝。

   451年,阿堤拉越过莱茵河 这位匈奴国王,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号称拥有50万士兵(实际上可能只有10万人),开始向罗马进军。随行的有马车保障纵队和匈奴的一些家眷。阿堤拉在莫干提阿孔(美因茨)北部地区跨过莱茵河,进入他的同盟者法兰克人的领土。这支军队主要由匈奴轻骑兵组成,但是也有一些东哥特人、格庇迪人、西里人、鲁吉人、法兰克人、屠林吉人和勃艮第人组成的支队。他们向前推进了160多公里,到达莫塞尔拉(今法国摩泽尔)河以西和以北地区。高卢北部的大部分城镇都遭到洗劫,只有巴黎除外。传说,是一位少女圣吉妮菲维率领居民击退了侵略者,挽救了这个城市。在向前推进的同时,阿堤拉派了一名使臣携见狄奥多里克,怂恿他与自己一道反对罗马在高卢地区的统治。

   451年,艾堤亚斯建立军队 艾堤亚斯建立了一支小规模的军队。他的高卢-罗马军团和罗马重骑兵是这支军队的核心,还有米罗维亚斯率领的法兰克人组成的部队,外加勃艮第人、其他日耳曼同盟者和阿兰人的骑兵部队。即使算上与匈奴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流动性很大并不十分可靠的阿兰人,艾堤亚斯部队的人数还不到阿堤拉军队的一半。然而,他的多次呼吁终于使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相信,要想保证西哥特王国的安全,就必须与他一道共同抵御阿堤拉的入侵。

   451年5-6月,围攻奥尔良 这一年的4月7日,阿堤拉率领他的一多半兵马,经过梅斯到达卢瓦尔河流域,开始围攻奥尔良城;剩余的兵力则对法兰克西北部地区进行蹂躏和劫掠。奥尔良的守军拼死抵抗,但却难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当濒于投降的边缘时,艾堤亚斯和狄奥多里克的联合援军到达。经过一番激战,双方不分胜负。阿堤拉突然向后撤退,企图休整他的部队,艾堤亚斯紧追不舍。匈奴国王阿堤拉在特罗耶斯和卡仑斯之间(今塞纳河畔梅里地域),选择一处适合骑兵作战的地形,将他所有的骑兵集中起来。在部队的后面,他的马车纵队形成一个巨大的临时防御车阵,周围可能还掘有壕沟,以增强防御能力。

   451年6月中旬,卡仑斯(卡塔洛温平原)会战 发现阿堤拉已经做了周密的准备,艾堤亚斯谨慎地向南推进,与一些来自于匈奴部队的法兰克人叛逃者会合。阿堤拉将他的部队区分为三个部分:把最精锐的匈奴部队部署在中央,由自己亲自指挥;东哥特部队在左冀;其他日耳曼联军位于右翼。艾堤亚斯将大部分是重骑兵的狄奥多里克和西哥特军队置于右翼;他本人亲自指挥左翼,主要包括他自己的军团、重骑兵和法兰克步兵;最不可靠的阿兰军队位于中央,可能还有罗马重骑兵或重步兵特遣队支援他们作战,并负责阻止他们叛变或倒戈。狄奥多里克的儿子多里斯莫德和西哥特人的一个特遣分队,可能是做为人质同艾堤亚斯在一起。这次会战可能是艾堤亚斯先发动的,他派多里斯莫德的特遣队首先攻取了匈奴军队一个指挥高地,在那里可以对整个匈奴军队的右翼一览无遗;阿堤拉立即组织了一次反冲击,突破了艾堤亚斯联军的中央防线,阿兰人或者叛变、或者逃走;然而,左翼的法兰克军队和罗马军队以及右翼的哥特军队主力仍然顽强地进行战斗,同时匈奴军队勇猛的攻击,也没能将多里斯莫德从他的孤立无援的阵地驱逐出去。狄奥多里克正督促他的部队向当面之敌东哥特军队实施反冲击,但这位年迈的统治者从马上摔了下来,在这场极其混乱的战斗中被践踏而死。尽管国王阵亡,西哥特军队仍然顽强战斗,并迫使东哥特军队向后退却。与此同时,在联军的左翼,艾堤亚斯再次同多里斯莫德会合。现在,战斗似乎完全按艾堤亚斯的计划进行,匈奴军队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意识到这点以后,阿堤拉的同盟军,甚至他自己的匈奴军队,开始发生动摇。夜幕降临后,整个战场一片昏暗,左翼的多里斯莫德和位于右翼的西哥特特遣部队,可能已经击溃了他们的当面之敌;多里斯莫德本人实际上已经冲到了匈奴的营地前面,但被阿堤拉派回的匈奴骑兵击退。由于白天已经遭到相当惨重的损失,因此阿堤拉命令其部队向营地撤退。当被驱散的匈奴部队企图返回他们的营地时,艾堤亚斯的部队紧追不舍,在黑夜中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混乱的战斗。艾堤亚斯命令他的翼侧部队立即停止追击,以能对部队保持有效地控制;同时他本人力图重新组织起已经被驱散的中央部队。当他在寻找失散的部队的时候,被一些回撤的匈奴部队切断了与自己部队的联系,差点儿被俘,最后逃到了西哥特主力部队的营地,在那里过夜。

卡仑斯(卡塔洛温平原)会战

   451年,卡仑斯会战的结局 阿堤拉认为艾堤亚斯将进攻他的营地,准备战斗到底。然而,艾堤亚斯并不实施攻击。艾堤亚斯本来完全有能力进攻,或者至少可以封锁阿堤拉的部队,用饥饿的方法迫使匈奴人屈服,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还不清楚。也许艾堤亚斯担心,如果将匈奴军队全部歼灭,西哥特人可能马上就会取代匈奴人的地位,继续成为罗马的强敌,控制整个高卢地区。甚至有人认为,艾堤亚斯已经同阿堤拉进行过秘密谈判,提出的条件是:只要匈奴军队立即从高卢地区退出,罗马军队就会放他们离开,而不要他们任何贡品。不管情况到底怎样,其结果都是艾堤亚斯督促西哥特的新国王多里斯莫德,率领他的大部分部队返回图卢兹,以巩固他的王位,阿堤拉平静而迅速地组织部队撤退,返回到莱茵河以东地区。卡仑斯会战的伤亡我们还不是很清楚,损失似乎非常惊人,尤其是匈奴及其盟军的损失可能更大。

  评论:卡仑斯会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之一,因为如果阿堤拉取得了这次会战的胜利,那就意味着残余的罗马文明将会彻底毁灭,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将会被扼杀,甚至可能整个欧洲都要由亚洲人来统治了。

   452年,阿堤拉入侵意大利 返回潘诺尼亚以后,阿堤拉再次要求迎娶霍诺丽娅为妻。要求被拒绝以后,他就越过朱里安山,侵入意大利东北部地区。阿奎莱亚在传统上对“蛮族”的入侵常常都是逆来顺受,这一次也被彻底毁灭,夷为平地。当这些匈奴游牧民族继续向前推进时,费尼提亚城的居民按照传统习惯,撤退到一个远离海岸的小岛上。这个海岛原来就有一个小渔村,随着费尼提城居民的不断拥入,这个渔村逐步扩大,其结果就形成了威尼斯城。阿堤拉摧毁了帕都亚城以后,又向明乔河方向进军。艾堤亚斯的主力部队仍在高卢,他本人匆忙返回意大利,可能控制了整个波河流域的主要渡口,并率领一支小部队谨慎地监视敌人的行动。与此同时,阿堤拉似乎已经得知,他在伊利芮孔东北部地区的一支留守部队,已经被东罗马的军队击败。此时,意大利正闹饥荒和流行瘟疫,对阿堤拉来说,要想保证士兵和马匹的供应十分困难,而且在他的部队中疾病已经开始流行。正在这个时候,教皇利奥一世率领一个罗马使团,来到了阿堤拉的营地。是不是罗马使者向这位匈奴领袖交纳了贡品?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很可能是;是不是阿堤拉在圣彼德承继者利奥一世面前突然感到渺小起来而皈依在神光之下?这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是不是阿堤拉担心其部队和交通线的安全而主动后撤?所有这些我们都不是很清楚。但这无关紧要,其结果是阿堤拉最终撤出了罗马,利奥因此在历史上获得了很大的荣誉。

   453年,阿堤拉卒 阿堤拉一死,这个辽阔的匈奴帝国立即瓦解,他的儿子们开始争夺王位,东哥特人、格庇迪人和其他一些隶属于匈奴的日耳曼民族也都开始叛变。格皮德国王阿达里克在卡仑斯会战中曾是阿堤拉的主要助手,现在他也起兵反抗,在454年的尼塔德战斗中,击败并杀死了阿堤拉的儿子伊尔拉克。达西亚被格庇迪人占领,而潘诺尼亚则被东哥特人占领。残余的匈奴人在阿堤拉另一个儿子邓笈西切的领导下,保住了他们在多瑙河以东和以北的领土。但是到469年,当邓笈西切在日耳曼南部地区被反叛的日耳曼人击败并杀死时,他们统治的范围继续缩小。阿堤拉最小的儿子伊尔拉克率领一支小部队退到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地区,不久就被阿瓦尔人推翻并消灭。从此以后,匈奴就从欧洲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454年,艾堤亚斯卒 与斯提利科的死(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罗马与“蛮族”→西罗马)非常相似,艾堤亚斯也被他那生性多疑、嫉妒成性的国君瓦伦提尼安亲手所杀。

   455年,瓦伦提尼安三世卒 P.马克森马斯是艾堤亚斯的一个门徒,他谋杀了皇帝,篡夺了皇位,并强迫瓦伦提尼安的遗孀欧多茵娅嫁给他。欧多茵娅因此向汪达尔王盖塞里克求援。

   455年6月2-16日,洗劫罗马 应欧多茵娅的请求,盖塞里克立即率领一支汪达尔舰队来到了铁波尔河口。马克森马斯在逃跑时,被部下所杀。汪达尔人占领了罗马城,并进行了长达两周的抢劫,然后又从海上返回迦太基,带走了欧多茵娅以作为人质。

   456年,李希米尔崛起 马克森马斯一死,高卢地区的军事统帅阿维图斯在图卢兹国王狄奥多里克二世的支持下,暂时占据了王位。但是罗马一个省区的督军──西哥特王的孙子李希米尔,成为意大利的主要人物。他在科西嘉附近的海战中击败了汪达尔人;接着,又在456年将汪达尔人从西西里一个基地中驱逐出去;在456年10月的皮亚琴察会战中,推翻了阿维图斯的统治。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艾堤亚斯从前的部下马约里亚努斯(马约里安)将军,在卡尼尼营地区(今瑞士南部的贝林佐纳河流域)战斗中击退了阿勒曼尼军队的入侵。

   456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 得到了阿维图斯的赞同,狄奥多里克二世率军侵入西班牙。这一年,他在乌尔比卡斯战斗中,击败了苏艾维国王理柴阿里(参见第七章→欧洲一地中海→阿拉里克同罗马作战→苏艾维人在西班牙复兴),结束了苏艾维人在西班牙的霸权。

   457-461年,马约里安统治期 马约里安拒绝作为一个傀儡任人摆布,夺取了被李希米尔占据的王位。在利里斯(加里利亚诺)河口击败了汪达尔军队的袭击以后,马约里安认识到,要彻底消除汪达尔人对罗马的劫掠,就必须摧毁他们在非洲的基地。首先,他决心再次同西哥特帝国联合。458年初期,他率领一支占领军翻过冰天雪地的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向西机动到图卢兹附近地区,与狄奥多里克二世率领的军队相遇。狄奥多里克原在西班牙,得到马约里安入侵的消息后,他急忙率军返回保卫他的首都。经过激战,马约里安击败了狄奥多里克,并同他签订了一个宽宏大量的和平条约,使双方能够联合起来控制被“蛮族”占领的高卢和西班牙的一些地区。现在他开始尽一切努力来实现他的主要目标:占领盖塞里克在非洲的王国。他在迦太基建造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当马约里安加紧备战并即将准备完毕之时,盖塞里克开始使用贿赂等手段,在罗马驻迎太基的士兵和居民中策反。461年,在马约里安准备乘船进军以前,盖塞里克在当地一些反叛者的协助下,奇袭并在短时间内摧毁了他的舰队。马约里安并没有被这次灾难吓倒,他重新进行准备,然而,李希米尔此时却在意大利举兵反叛。马约里安对政治已经感到十分厌倦,拒绝继续管理这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自动退位。不久,在李希米尔唆使下,马约里安被谋杀,结束了西罗马帝国一段短暂的辉煌时期。

   461-467年,李希米尔夺取意大利控制权 李希米尔通过一些傀儡皇帝,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建立了独裁统治,进而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李希米尔的对手(艾堤亚斯从前的另一个部下)马西林,在达尔马提亚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建立了一支舰队,控制了亚得里亚海;李希米尔的另一个对手艾吉达斯成为高卢的实际统治者,而且得到了西哥特和法兰克的支持。与此同时,汪达尔人继续沿着意大利海岸进行破坏和抢劫,李希米尔因此向东罗马皇帝利奥一世求援。468年,马西林加入了反抗盖塞里克的联盟,将汪达尔人从萨底尼亚赶了出去。东罗马远征非洲的部队被盖塞里克击退(参见下文),马西林从非洲退回西西里,在这里他被李希米尔的一个间谍谋杀。安堤密阿在467年被李希米尔任命为皇帝,后来他们两人发生争执。李希米尔的部队得到苏艾维人和勃艮第人军队的加强以后,开始向罗马进军。经过三个月的围攻,他最终占领了该城,杀死了安堤密阿。但不久李希米尔本人也死去,整个意大利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461-476年,西哥特扩张 马约里安死后,狄奥多里克二世拒绝继续同罗马结盟,并很快占领了纳博讷(纳尔榜)地区,因此其统治范围扩大到地中海地区。他在西班牙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同苏艾维人作战,几乎取得全胜。他开始侵入高卢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但被艾吉达斯在阿勒斯地区击败,接着在奥尔良又遭失败。不久,狄奥多里克于466年被刺杀,他的兄弟阿拉里克继承王位。阿拉里克仍然奉行扩张政策,西哥特继续向高卢和西班牙地区扩张。468年,他击败苏艾维国王勒米斯穆恩德,控制了整个西班牙地区,苏艾维人被限制在加利西亚地区,成为这一带的海盗;在高卢地区,阿拉里克成功地将西哥特的边境推进至卢瓦尔河和龙河一线。

   461-477年,盖塞里克鼎盛时期 地中海西部的所有沿海地区,都遭受到汪达尔人的毁灭性袭击。汪达尔人继续向东扩张,其袭击范围远达色雷斯、埃及、希腊和小亚细亚等地区。盖塞里克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是在468年他击退了东西帝国联军的一次入侵(参见下文)。接着,他占领了撒丁地区和的黎波里,但这些地区很快又被东西帝国联军夺了回去(参见上文和下文)。而后他又征服了西西里。在非洲本土,盖塞里克被持续不断的宗教反抗所烦扰,在他统治期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和他的士兵对天主教徒进行残酷迫害。到447年2月盖塞里克死时,汪达尔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对手。

   475年,奥列斯特斯在意大利夺权 意大利总督奥列斯特斯废黜了皇帝尤利乌斯·尼帕斯,夺取了权力,并将其子R.奥古斯都(或奥古斯都拉斯)扶上宝座。

   476年,奥多亚克反抗 一个具有部分匈奴血缘的“蛮族”将军奥多亚克,率领奥列斯特斯军队中的大部分“蛮族”雇佣兵举行起义。8月23日,在帕维亚战斗中起义军队击败了奥列斯特斯军队,又经过短暂的围攻,奥列斯特斯被俘,最后被杀。

   476年9月4日,西罗马帝国灭亡 奥多亚克废黜了皇帝L.奥古斯都,夺取了意大利控制权,并废除了皇帝称号。这个日期通常被看作是已经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西罗马帝国的终结日。

   东罗马

   450-457年,马西安统治期 在拒绝给匈奴进贡(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阿拉里克同罗马作战→东罗马帝国与匈奴)以后,马西安于452年,亲自指挥一支远征部队进军叙利亚和埃及,企图阻止游牧民族进攻。456年,他又亲自指挥在亚美尼亚的作战。当东哥特挣脱了匈奴的束缚以后,马西安于454年接受他们为东罗马军队的辅助同盟军,由他们自己的将领瓦拉米尔、底奥德米尔和维德米尔统率。这三位将领是亲兄弟,在卡仑斯会战时,他们曾率领东哥特部队在阿特堤拉指挥下作战。大约也是在这个时间,阿斯帕总督招募了狄奥多里克·斯特拉波率领的一支完整的东哥特部队,将他们按原来的编制直接编入自己的军队中。

   457-474年,利奥一世统治期 利奥一世能赢得王位,主要应归功于阿斯帕的大力支持,可是不久之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就疏远了。为了降低阿斯帕的影响,皇帝利奥将他的近卫军从哥特调到伊萨乌里安斯。对东哥特的财政补贴也于461年停止,但当底奥德米尔袭击了伊利芮孔之后,利奥在第二年被迫恢复了这种补贴。466年,匈奴从达伊亚地区入侵,劫掠和蹂躏了整个多瑙河流域,最后被利奥的将军安堤密阿击退。匈奴的第二次入侵被安那加斯图斯击退。与此同时,利奥和李希米尔之间达成一项协议,支持对方同汪达尔人作战。此时安堤密阿已经成为西罗马皇帝(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罗马与“蛮族”→西罗马)。

   468年,同汪达尔人的战争 利奥已经同安堤密阿、李希米尔和马西林结成了反盖塞里克联盟,而后他派出两支军队侵入汪达尔人的领土。在两支军队中,较小的一支由赫拉克里亚斯率领,占领了的黎波里城以后,准备从陆上向迦太基城方向机动,与主力部队会合;较大的一支军队有10万人(可能包括舰队的兵力),由利奥的内弟巴西利斯库斯率领。巴西利斯库斯同马西林一起,从君士坦丁堡出发,经海上到达非洲,在邦角附近地区登陆。双方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之后,盖塞里克要求休战,巴西利斯库斯竟愚蠢地同意了这一要求。这只不过是盖塞里克的一种缓兵之计,他乘罗马军队松懈之机,出动所有的战船,并使用火攻船,对罗马联合舰队实施了一次成功的攻击。罗马联合舰队一半以上的战船被摧毁。巴西利斯库斯只率领大约一半部队,乘船逃回君士坦丁堡。赫拉克里亚斯率军越过沙漠地区,成功地退往埃及。利奥把这次灾难作为以叛国罪杀害阿斯帕的一个借口。阿斯帕将军和其子阿尔达布里亚斯在471年被处死。

   471-474年,东哥特内乱 阿斯帕的死,在东罗马军队的哥特士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导致了大规模反抗。利奥企图通过答应他们的领导人狄奥多里克·斯特拉波当哥特国王的要求,来安抚他的哥特军人。这却又激怒了底奥德米尔·阿马尔,他开始侵袭伊利苗孔和色雷斯。这种哥特内部竞争者斯特拉波与阿马尔之间的敌对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474年底奥德米尔死去,他的儿子狄奥多里克在潘诺尼亚登基成为哥特国王,但其内部两派之间的敌意仍未消除。同一年,利奥也死去,芝诺继承他成为罗马皇帝。芝诺力图继续保持这种偏袒一方的成功政策,以挑起两位狄奥多里克竞争者彼此之间的不和。因此,周期性的袭击事件和双方的战斗持续不断。

   “蛮族”王国(476-600年)

   意大利和东哥特(476-553年)

   476-493年,奥多亚克统治时期 罗马垮台以后,无冕皇帝尼波斯在达尔马提亚建立起自己的统治。480年,尼波斯遇刺身亡,奥多亚克于481年派出一支军队进入达尔马提亚惩办凶手,并吞并了这一地区。数年以后,他率领一支军队跨过阿尔卑斯山进入诺里孔(多瑙河以南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并于487年击败并俘虏了鲁吉国王法瓦(弗勒底亚斯)。第二年在同鲁吉人进行的战争中,奥多亚克的兄弟奥努尔夫战胜了法瓦的儿子弗列德里克。488年,奥多亚克吞并了诺里孔。

   476-488年,东哥特的狄奥多里克崛起 为争夺东哥特王位而在狄奥多里克·斯特拉波和狄奥多里克·阿马尔之间展开的斗争,481年以斯特拉波的死而结束。484年,狄奥多里克·阿马尔谋杀了狄奥多里克·斯特拉波的继承者狄奥多里克,而后同芝诺发生争执,因此他于486年率领他的臣民和军队进入色雷斯,再次对这一省区进行劫掠。为摆脱东哥特人的袭扰,同时也为了削弱奥多亚克日益增长的势力,减少其威胁,芝诺任命狄奥多里克为意大利近卫军统领,并派他去夺取奥多亚克的王国。

   488-489年,狄奥多里克入侵意大利 狄奥多里克率领整个王国的所有臣民,可能有150000-200000游牧民,其中士兵可能有50000-75000名,从诺瓦伊(塞斯托瓦)出发,向意大利进军。格庇迪人企图阻止他们前进,但是狄奥多里克在夕米南战斗中击败了他们,而后继续向前推进,翻过朱里安山,于489年8月分进入意大利。

   489-493年,狄奥多里克与奥多亚克的战争 奥多亚克率军向前机动迎战入侵者,但在489年8月28日的松提亚斯(伊松佐)河之战中被击败。向后溃退时,在9月30日的维罗纳之战中再次被击败。奥多亚克退往具有坚固城防设施的拉文纳,狄奥多里克立即将他封锁在这里。490年,当南方的增援部队到达以后,奥多亚克从拉文纳城出击,在法恩扎战斗中击败了狄奥多里克。狄奥多里克逃回帕维亚,在那里构筑了一个筑垒营地,奥多亚克又将他封锁在这里。与此同时,一支由西哥特人和勃艮第人组成的军队入侵利古里亚,迫使奥多亚克分出了一部分兵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狄奥多里克在490年8月11日的阿德达会战中击败了奥多亚克,迫使他再次逃往拉文纳。

   490-493年,围攻拉文纳 狄奥多里克对拉文纳城的围攻长达三年半的时间,最后对该城实施海上封锁,才迫使奥多亚克求和。狄奥多里克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同意与奥多亚克分享对意大利的统治,于493年2月27日,结束了对拉文纳城的围攻。两个星期以后,狄奥多里克违背诺言,在493年3月15日的一次宴会上刺杀了他的这位竞争对手,成为意大利无可争议的统治者。

   493-526年,狄奥多里克统治期 他不停地征战,扩大意大利的疆土。他征服了雷提亚、诺里孔和达尔马提亚。当西哥特被克洛维击败(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法兰克人与勃艮第人)以后,狄奥多里克于507年侵入高卢,占领了这一省区,击败了勃艮第人,并阻止法兰克人向地中海方向扩张。508年,他卷进了同东罗马的一场战争。在马古斯之战中,他击败了东罗马将军萨宾尼安。当东罗马对意大利海岸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袭击以后,双方的和平局面被打破,东哥特占领了潘诺尼亚,其势力范围最远到达夕米南。不久,逐渐衰落的西哥特王国实际上接受了狄奥多里克的统治。狄奥多里克基本上实现了他的“大哥特王国”的计划。然而,这两个哥特王国之间的这种联系,到狄奥多里克去世时就不复存在。

   534-553年,哥特同查士丁尼的战争 东哥特军队曾遭到贝利萨留的重创,最终在拉克特里亚山之战被纳尔塞斯彻底击败(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20年的时间,双方的力量几乎都濒于枯竭。

   不列颠: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450-600年)

   约450-500年,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 在这三个相关的民族中,撒克逊人是最主要的成员。在这次入侵以前,他们对不列颠海岸的袭击已经持续了至少两个世纪的时间。这一时期他们在不列颠东部地区获得了立足点。这些“蛮族”来到不列颠定居,可能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也可能是受罗马-布立吞(古代住在不列颠南部凯尔特人的一部分,或称不列颠人)领导人沃尔蒂格恩的邀请,以帮助他抵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侵袭,其确切的原因我们不是很清楚。在这一时期的入侵者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撒克逊(朱特)的亨吉斯特和霍萨兄弟两人。他们尽管遭到沃尔蒂格恩以及其子沃尔堤米尔的激烈抵抗,但不久就在肯特地区建立起自己的定居点。455年,霍萨在爱格利斯特列普战斗中被杀死。488年,到亨吉斯特死时,这些“蛮族”已经完全控制了肯特地区。与此同时,沿海其他一些地区也遭到“蛮族”的入侵:撒克逊人控制了从肯特到怀特岛之间的泰晤士河口附近地区及不列颠东南部地区;朱特人控制了怀特岛部分地区及其附近的海滨地区;盎格鲁人控制了今英格兰的一块细长的沿海地带,最远达到北部的亨伯河口。

   500-534年,盎格鲁-撒克逊征服不列颠东部地区 这次残酷的战争,几乎持续一个世纪。这些日耳曼入侵者最终控制了不列颠的整个东南部和中部地区。撒克逊人最突出的一位早期领导人是柯尔第克,他于495年在不列颠的港口城市索斯安普敦(安普敦)登陆,同罗马-布立吞军队的统帅纳坦勒沃德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交战。在这些交战中,双方互有胜负。

   约516-537年,阿瑟统治期 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不列颠南部地区罗马一布立吞人的领袖,是柯尔第克和其他撒克逊入侵者的主要对手。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他阻止了撒克逊人向不列颠中心地区的渗透,取得了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作战的胜利。他可能还收复了部分被撒克逊人夺占的东部和南部领土。517年,他指挥布立吞人在巴东山(巴德伯里)击败了柯尔第克,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在随后的大约10年时间里,他多次战胜撒克逊人。不管怎样,到534年柯尔第克死时,撒克逊人已经控制了汉普夏的大部分地区,并同朱特人一起征服了怀特岛。

   534-600年,撒克逊人向不列颠的中南部地区扩张 柯尔第克的儿子凯恩里克开始向威尔特郡地区渗透,遭到了顽强、激烈的抵抗。577年,凯恩里克的儿子凯乌林率军最远推进至塞维伦地区,在迪奥拉姆赢得了一次大规模交战的胜利。然而,583年,当凯乌林企图进入威尔士地区时,在塞维伦上游以西的法德第雷(南特威士附近)地区被布立吞人击败。最后撤克逊人停止了推进,因为布立吞人抵抗力量日益增强,而且在这些撒克逊内部的小王国之间出现了纠纷。

   西哥特(476-600年)

   476-485年,阿拉里克继续扩张 (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罗马与“蛮族”→西罗马)西班牙的天主教居民并不甘心被这些“蛮族”征服者统治,反叛时有发生,阿拉里克集中力量巩固了西哥特对整个西班牙的控制。他还镇压了卢瓦尔河上游地区爆发的一次罗马-哥特山民叛乱。击败了勃艮第人以后,他占领了阿尔、马塞和普罗旺斯西部地区。这是图卢兹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506-507年,同法兰克的战争 阿拉里克二世曾经同萨里安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结盟,后来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阿拉里克二世被萨里安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击败(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法兰克人与勃艮第人)。西哥特王国能始终生存下去,而且能够保住高卢这块基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有阿拉里克的岳父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的帮助(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意大利和东哥特)。

   526-600年,西哥特与罗马在西班牙的合并 随后,昏庸无能的西哥特统治者仍然经常同居住在西班牙北部地区的苏艾维人发生争执。534-554年,查士丁尼派出一支小部队,在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下,暂时征服了西班牙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查士丁尼与贝利萨留)。但是,拜占庭后来并没有去巩固它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地位,不久西哥特军队又夺占了这一地区──只有一些海滨城市一直到这个世纪的末期还控制在罗马手中。585年,苏艾维人最终被西哥特国王李奥维吉尔德摧毁。罗马化的伊比利亚人──特别是生活在山区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徒,他们经常进行反抗,与哥特人之间的冲突持续不断,对哥特人的统治形成了更大的威胁。平息这些人的反叛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最终,到589年,哥特人也改变了信仰,放弃了强硬政策而皈依了天主教,才使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法兰克人与勃艮第人(407-600年)

   407-500年,勃艮第人在龙河和索恩河流域定居 在拉达格盖苏斯实施远征(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罗马与“蛮族”→西罗马)以后,勃艮第人于407-413年间,在酋长古恩第卡尔率领下,跨过莱茵河上游,进入高卢境内,控制了莱茵河两岸部分地区。436年,他们被赶出了日耳曼西南部地区,古恩第卡尔被匈奴人杀死,他的儿子古恩德里克在龙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了一个新王国。在这里他们经常卷入西哥特同罗马之间的战争。尽管勃艮第人已经同正在衰落的罗马结盟,并且已经获得了高度的自治权,但是,在被艾堤亚斯击败以后,古恩德里克仍然决心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古恩德里克死后,他的孙子古恩多巴德曾与其兄弟戈德格塞尔共同统治这个王国。473-516年,在古恩多巴德领导下,勃艮第人真正获得独立,并达到了他们的鼎盛时期。

   约450-481年,法兰克人在莱茵河流域和北高卢地区定居 促使阿堤拉入侵西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松姆河与莱茵河下游地区的萨里安法兰克各王国之间发生了争执。卡仑斯会战(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罗马与“蛮族”→西罗马)的结果,实质上促使了法兰克米罗维笈安王国的诞生。这个王国的创始人是米罗维亚斯,他曾经同艾堤亚斯作过战。他与其子查尔德里克都是罗马忠诚的盟友,但是他们也逐渐向罗马控制的地区扩张。与此同时,里普阿里安法兰克人控制了莱茵河中部地区,并努力向南扩大影响,同已经控制了莱茵河上游地区和日耳曼西南地区的阿勒曼尼人争夺地盘。里普阿里安人也正从梅斯城向摩塞拉(今摩泽河)流域逼近。这两支法兰克人以米乌斯河为界,彼此之间冲突不断。

   481-511年,克洛维统治期 克赫尔多里克一死,他的儿子克洛维(生于466年)就成为萨里安法兰克的国王。克洛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军人,他十分推崇罗马的军事体制,极力向他的军队灌输纪律和训练的重要性,强化其服从命令的意识,提高训练水平,因此这支法兰克人军队的素质有很大提高。他不久同罗马将军赛阿格里亚斯发生冲突。赛阿格里亚斯在高卢北部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控制着松姆河和米乌斯河以西,以及卢瓦尔河以北地区。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之战中击败了赛阿格里亚斯。赛阿格里亚斯逃往土伦,向阿拉里克二世寻求避难。但在克洛维的要求下,他被交出,被迫投降。克洛维开始清理卢瓦尔河以北地区,与当地的高卢一罗马人发生冲突,遭到激烈抵抗。他同勃员第的古恩多巴德和戈德格塞尔兄弟结盟,与他们的侄女克罗堤尔达结婚。这一时期,法兰克人仍然是不信仰基督教的异教徒,但勃艮第人已经变为基督教徒。克洛维注意到,勃艮第人与高卢-罗马人因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而信奉阿里安基督教的西哥特人,总是与他们的人民发生宗教上的纠纷。毫无疑问,是克罗堤尔达促使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这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这使克洛维获得了公众的普遍支持,并促使他后来征服了高卢地区。

   496年,同阿勒曼尼的战争 里普阿里安法兰克人向克洛维求援,以抵御入侵洛涅王国的阿勒曼尼人。在托尔比阿克(曲尔皮希,位于科隆南部地区)之战中,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清除了阿勒曼尼人在莱茵河以西的军事势力。传说这次胜利主要是由于他改变信仰、皈依基督教而取得的。在这场激烈艰苦战斗的关键时刻,是克罗堤尔达的上帝帮助,才使他转危为安击败了敌人。这次胜利,使其统治范围扩大到莱茵河上游地区,并使他实际成为萨里安法兰克人与里普阿里安法兰克人的共同领袖。

   500年,法兰克人与勃艮第人的战争 古恩多巴德与戈德格塞尔兄弟两人之间的争执,由克洛维出面调停,但他明显偏袒后者。他在乌什河地区击败了古恩多巴德,并推进到索恩河和龙河流域,最远到达阿维尼翁城。古恩多巴德继续进行顽强抵抗,而且由于他高超的战术技巧,使阿维尼翁城的防御十分稳定,难以在短期内攻破,这促使克洛维同意双方停战讲和。实际上,勃艮第人开始成为法兰克人的附庸。双方停战后不久,古恩多巴德就开始进攻维埃纳要塞,击败并杀死了戈德格塞尔。克洛维并没有进行干涉,可能因为他此时再次卷人了同阿勒曼尼人的战争。到506年,克洛维最终将阿勒曼尼人在莱茵河以东的军事力量也全部歼灭。

   507年,同西哥特的战争 尽管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进行了调解,但克洛维与图卢兹的阿拉里克二世之间的战争最终没能避免。这次战争显然是由于宗教原因引起的。哥特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他们缺乏法兰克军队那样的士气、纪律和训练,也没有出色的军事将领。在武耶之战(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西哥特)中,克洛维击败并亲手杀死了阿拉里克。通过这次胜利,他将其法兰克王国扩展到比利牛斯山脉,尽管西哥特在塞蒂马尼亚的要塞以及东哥特在普罗旺斯地区的要塞仍然能够从地中海对他进行封锁。这次胜利也是基督教的胜利,它使基督教在西欧地区战胜了东正教。不久,克洛维就被推举为里普阿里安法兰克的国王,这样他就统治了整个高卢北部地区以及日耳曼西部的大部地区。其统治时期,通常被看作是法国的开创时期。

   511-600年,法兰克人扩张 法兰克的人口相对比较少,却有着惊人的气魄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再加上高卢-罗马基督教徒的支持,法兰克人开始持续向高卢和日耳曼地区扩张。法兰克人的作战,同其他的一些“蛮族”在迁移时的作战完全不一样。“蛮族”迁移时通常是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法兰克人则纯粹是军事扩张,他们还保留自己的根据地,根本不需要携带家眷。然而,很多力量都被残酷的宫廷斗争所消耗。国王家族中的几个男性成员为争夺王位而展开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到克洛维死时,他的王国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不管怎样,法兰克人在523-532年间已经征服了勃艮第和普罗旺斯地区,并且他们的军队还经常侵入日耳曼、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558-561年,克洛维的儿子克洛泰勒一世,又暂时统一了法兰克王国。562年,在日耳曼中部地区所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作战中,他的儿子们阻止了阿瓦尔人向西部地区的迁移(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阿瓦尔人)。

   汪达尔人(476-534年)

   477年,盖塞里克卒 这位伟大的汪达尔人领袖死后,他的儿子胡恩尼里克(477-484年在位)继承了他的职位。胡恩尼里克的残酷迫害激起了非洲的罗马天主教徒对他的刻骨仇恨。其继承人古恩达穆德(484-496年在位)和特拉萨穆德(496-523年在位)也继承了他的政策,因此这种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在这一时期,汪达尔在非洲和地中海的一些岛屿仍然保持优势,继续进行扩张和巩固;汪达尔人还从事海上掠夺,只是已经不像盖塞里克时期那样猛烈。

   531-532年,希尔德里克和格里米尔 胡恩德里克与前皇后欧多茵娅(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罗马与“蛮族”→西罗马)的儿子希尔德里克,是秘密的基督教徒。希尔德里克登基后,停止了对非洲罗马人的迫害,但却引起了汪达尔人对他的不满。531年,他的堂弟格里米尔推翻并监禁了他,再次开始迫害基督教徒。监禁欧多茵娅的儿子及迫害基督教徒,导致了查士丁尼派贝利萨留率一支远征部队侵入非洲。

   533-534年,同东罗马帝国的战争 这个汪达尔王国在这次战争中被毁灭(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战争)。

   伦巴第人(500-600年)

   约500-565年,伦巴第人统治多瑙河流域中部地区 鲁吉国王法瓦被奥多亚克推翻(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意大利和东哥特)以后,伦巴第人进入到潘诺尼亚和诺里孔以北地区,开始同赫鲁利人发生冲突。508年,伦巴第的塔托击败了赫鲁利的罗达尔夫。在随后几年内,伦巴第人扩大了他们在多瑙河以北的统治范围,又同格庇迪人发生冲突。于是,双方开始了一场激烈而又残酷的战争。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崩溃以后,这两支日耳曼人都进入到潘诺尼亚和诺里孔地区。由于这两支日耳曼人之间总是彼此争斗不息,查士丁尼默许伦巴第人进入多瑙河以南地区居住。546-565年,伦巴第人酋长奥多因曾为罗马效力,在意大利进行的哥特战争中,他率领一支伦巴第人组成的部队在纳尔塞斯指挥下参加作战行动(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战争)。

   565-572年,阿尔波因统治期 奥多因的儿子阿尔波因发动了一场同格庇迪国王库尼穆德的战争。在战争初期遭到失败以后,他同阿瓦尔人结盟(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阿瓦尔人),并于567年再次入侵格庇迪,击败并杀死了库尼穆德,然后强迫这位国王的女儿罗沙穆德同他结婚。伦巴第人与阿瓦尔人而后将格庇迪国夷为平地。阿尔波因似乎对他的这些人数众多、凶猛残忍的阿瓦尔人同盟者有点畏惧,568年,他同阿瓦尔人达成协议:伦巴第人放弃潘诺尼亚和诺里孔,将这些地区交给阿瓦尔人;作为交换,阿瓦尔人帮助伦巴第人向南迁移。

   568年,伦巴第人入侵意大利 整个伦巴第人,其中可能有将近5万名士兵,在2万名撒克逊人的配合下,沿着传统的路线,翻过朱里安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569年,阿尔波因在意大利北部的拉文纳郊区击败了罗马将军龙笈纳斯,并很快蹂躏了整个波河流域。572年,米兰被占领,帕维亚经过三天围攻也陷落。伦巴第人从此开始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定居,将帕维亚作为首都。伦巴第人不久就将罗马军队从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驱赶出去,只有沿海的一些大城市还控制在君士坦丁堡的手中。573年,阿尔波因的妻子罗沙穆德为报杀父之仇,杀死了阿尔波因。但是,尽管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伦巴第人征服意大利的势头仍未减弱。585年,当伦巴第人与罗马军队在意大利交战时,法兰克国王查尔德波尔特进行了干涉。在君士坦丁堡的资助下,查尔德波尔特三次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境内,同伦巴第国王奥底里斯作战,取得了胜利。由于同罗马军队无法进行合作,查尔德波尔特率法兰克军队撤出了意大利。整个意大利地区开始处于一种非常混乱的状态,相对独立的各个伦巴第公国,彼此之间继续争斗不休。

   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530-600年)

   约530年,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到来 两支新的“蛮族”,各自拥有大队人马,越过多瑙河开始向南迁移。一支是保加尔人,其中包括一些凶猛的都兰骑兵。都兰人来自亚洲,是与匈奴和阿瓦尔人有血缘关系的游牧民族;另一支是斯拉夫人,该民族是印度-欧罗巴人的一个分支,似乎曾经生活于日耳曼地区。阿瓦尔人侵入这一地区后,将保加尔人赶到了欧洲的东南部地区(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阿瓦尔人)。斯拉夫人显然不像其他一些日耳曼和蒙古“蛮族”那样凶狠、残忍和富于侵略性。这个民族原生活于喀尔巴阡山区,后来被来自亚洲的入侵浪潮逐渐地赶出了他们的故乡,而被迫向南迁移。斯拉夫人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步兵,稳重而又可靠,特别擅长防御。一些侵袭他们领土的游牧民族,经常强迫斯拉夫人加入他们的军队。因此,斯拉夫人也随着一些“蛮族”开始向南迁移,最初是同匈奴人在一起,以后又同保加尔人在一起,来到了多瑙河南岸地区。

   540-600年,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入侵巴尔干 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沿着传统的入侵路线,跨过多瑙河,入侵巴尔干地区,有时甚至跨过海峡入侵亚洲地区。这两个民族的军事力量有时又合为一股联合行动,但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独立行动。550年,查士丁尼的侄子日耳曼尼亚斯阻止了他们的一次入侵。在萨尔第卡(索菲亚)地区,日耳曼尼亚斯战胜了斯拉夫人,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559年,保加尔人入侵罗马,对君士坦丁堡造成巨大威胁。已经退隐的贝利萨留又被重新启用,在君士坦丁堡城外,赢得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胜利(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查士丁尼与贝利萨留)。数年以后,到578年,大批斯拉夫人开始在色雷斯和希腊的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区定居。

   阿瓦尔人(550-600年)

   约555年,阿瓦尔人进入 欧洲阿瓦尔人属于蒙古人种,与鞑靼人和匈奴人是一个种族。欧洲的阿瓦尔人在460-555年期间可能居住于伏尔加河、卡马河和乌拉尔河之间地区,可能是维吾尔人的一部分。当阿瓦尔人在中亚的帝国被突厥人推翻(参见第七章→东亚和中亚→内亚→突厥人崛起)以后,这些阿瓦尔-维吾尔人于555年被迫向南迁移,进入到高加索北部地区。获得查士丁尼资助以后,他们迁移到多瑙河流域,以帮助东罗马同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作战。和他们的兄弟民族匈奴人、保加尔人和突厥人一样,阿瓦尔人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轻骑兵,主要武器是弓箭。

   562-600年,阿瓦尔王国崛起 在他们伟大的酋长拜安领导下,阿瓦尔人不久开辟了一个庞大的帝国。562年,他们在入侵日耳曼时,在图林根地区被法兰克人击退。564年,入侵东罗马帝国以后,阿瓦尔人同伦巴第人结成联盟,摧毁了格庇迪王国(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伦巴第人),并于567年占领了他们在现在特兰西凡尼亚的领土。伦巴第人向南迁移以后,阿瓦尔人进入潘诺尼亚和诺里孔地区。除了被法兰克人击败以外,拜安在中欧和南欧地区所进行的作战,绝大部分都取得了胜利。他多次率军入侵东罗马,580年占领了夕米南,并于591-597年间横扫了阿卡亚地区。然而,595-601年,摩里斯皇帝和他的将军普里斯卡斯在黑海与提埃斯河 [ 译者注:多瑙河支流,即今匈牙利东部之提萨河。 ] 之间地区,同阿瓦尔人进行了系列的作战,并取得了胜利,阻止了拜安的进一步扩张。不管怎样,到这个世纪末期,拜安在名义上已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其范围包括:从朱里安山到伏尔加河;从波罗的海到多瑙河。

   东罗马帝国(474-600年)

   474-491年,芝诺统治期 芝诺是一个出色的伊索里亚将军,他继承利奥一世而成为东罗马皇帝。475年,利奥的遗孀维丽娜同他的兄弟巴西里斯卡斯联合起来反对芝诺,将他驱逐到伊索里亚。但是,第二年,芝诺又重新夺取了皇位,并平息了这次叛乱。为了解除东哥特的威胁,他挑拨狄奥多里克·斯特拉波与狄奥多里克·阿马尔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彼此对抗,而后他乘机入侵意大利(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罗马与“蛮族”→东罗马)。

   491-518年,阿纳斯塔西乌斯统治期 阿纳斯塔西乌斯以前是一个文职官员,是一个能力出众、朝气蓬勃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不久就经历了一场由芝诺的兄弟罗恩笈那斯发动的内战。

   492-496年,伊索里亚战争 尽管在名义上伊索里亚是东罗马帝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尽管伊索里亚人在东罗马军队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很多人身居要职,但是位于偏僻山区的伊索里亚实际上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阿纳斯塔西乌斯直接指挥军队同罗恩笈那斯领导的伊索里亚人作战,企图彻底征服这一“蛮族”。他集中了一支主要由哥特人组成的部队,493年在科塔阿亚姆(安纳托利亚西部的屈塔希亚地区)会战中击败了伊索里亚人,并将他们赶回位于安纳托利亚中南部的山区。伊索里亚人还是继续同东罗马军队交战,结果屡战屡败,最后,其要塞全部被摧毁。

   502-506年,同波斯的战争 尽管这场战争实质是为了防止波斯通过科尔基斯(拉齐卡)向黑海方向扩张,但其大部分作战却是沿着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这两个国家的边境展开的。波斯军队入侵罗马的保护国亚美尼亚,攻占了其主要城镇狄奥多西奥波利斯(今埃尔泽拉姆);随后又在罗马的保护国美索不达米亚取得胜利:经过三个月的围攻,占领了阿米达(今迪亚巴克尔)。然而,他们在埃德萨(今乌尔法)地区被击退,以后双方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基本停止,主要是进行一些远程奔袭作战。东罗马军队收复阿米达后,双方开始议和,罗马与波斯之间的边界又恢复到战前状态。

   507-512年,阿纳斯塔西乌斯加强防御 为能同波斯在尼西比斯的要塞进行对抗,507年,阿纳斯塔西乌斯在尼西比斯西边不远处的达拉斯也构筑了一个坚固的要塞。不久,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侵袭色雷斯。为阻止他们继续扩张,阿纳斯塔西乌斯从黑海到普罗普提斯(马尔马拉海)构筑了一堵“阿纳斯塔西乌斯城墙”,这堵石墙横跨半岛一条通往君士坦丁堡的数公里长的狭长通道。

   514-527年,查士丁统治期 查士丁曾是名将军,参加过伊索里亚同波斯的战争。他可能具有哥特人与斯拉夫人混合血统。查士丁统治期特别值得注意,因为他的侄子查士丁尼在行政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查士丁去世前,另一场同波斯的战争已经爆发,部分是因为宗教上的原因,另外还因为当时一些“蛮族”经常沿着高加索通道侵入罗马和波斯两个帝国,双方在防守这一通道的义务方面发生了争执。在早期罗马与波斯达成的协议中,罗马同意向波斯的守备部队以及在里海门户(今阿尔巴尼亚境内)和高加索门户(伊利比亚)的要塞提供援助。但罗马没有交出他们的资助费,这激怒了波斯国王喀瓦德一世。

   查士丁尼战争(527-565年)

   527-565年,查士丁尼统治期 查士丁尼是查士丁的侄子,他是东罗马或拜占庭帝国最著名、最卓越的皇帝。他曾有恢复古罗马帝国辉煌的梦想。

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第一次波斯战争(524-532年)

   524-528年,波斯占据优势 战争初期,喀瓦德在他的阿拉伯附庸赫拉部落的阿尔·蒙德赫尔帮助下,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作战发展非常顺利。然而,强有力的罗马边境要塞守备部队进行了成功的防御,阻止了他的进攻。罗马军队也击退了波斯军队对拉齐卡(科尔基斯,或称西格鲁吉亚)的进攻。

   529-531年,贝利萨留崛起 战争后期的几年中,年轻的色雷斯将军贝利萨留(505-565年)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功绩。529年,他率领一支部队对波斯所属的亚美尼亚进行了一次远程奔袭,取得了成功。530年,他作为罗马在东方战线的指挥官,率领一支25000人的军队,在德拉会战中击败了拥有4万人的波斯一阿拉伯联军。在这场会战中,他制定了一个高超的积极防御计划,将其步兵布署在整个战线的中心位置,占领防御阵地,并且在阵地的前面掘有壕沟;而骑兵则位于两翼,当战斗达到高潮时突然出击,对敌实施包围。第二年,他连续几次击退波斯军队对叙利亚的进攻,但在卡利尼坎地区被占有绝对优势的敌军击溃,不得不将其疲惫不堪的部队撤至幼发拉底河畔的苏拉,在该地顽强进行抵抗,粉碎了波斯人的多次进攻。因此尽管他在这场作战初期遭到失败,但最终却赢得了荣誉。波斯军队的进攻被挫败以后开始撤退,不久双方讲和。这场战争双方不分胜负,最终结果是:东罗马加强了对原来就已经占领的拉齐卡的控制,但同时也同意提供贡金,以资助波斯防御高加索通道的要塞。

   532年,君士坦丁堡发生“尼卡”(胜利)起义 正当贝利萨留准备率领一支远征部队开往非洲以结束同波斯的战争时,君士坦丁堡发生了一次起义,几乎推翻查士丁尼的统治。坚强的皇后狄奥多拉力劝皇帝放弃逃跑的打算并采取果断措施,贝利萨留和将军纳尔塞斯、孟达斯立即采取军事行动,率领3000人马迅速镇压了起义,这才挽救了犹豫不决的查士丁尼。在这场斗争中,有大约3万名起义者被杀。

   查士丁尼远征非洲(533-534年)

   533年,贝利萨留远征 因为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查士丁尼决定远征非洲,讨伐汪达尔人。贝利萨留组成一支陆海联合部队,其中陆军包括1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分乘500艘小船,在由2万名水兵、92艘战船组成的舰队护送下,开往非洲。他得到意大利统治者、狄奥多里克的女儿阿马拉苏恩达的许可,使用西西里作为自己的中间补给基地,因此,当他的部队到达这一地区以后停留了一段时间。与此同时,汪达尔国王盖利默的兄弟特扎佐恩(扎诺)率领5000汪达尔士兵远征萨底尼亚(撒丁),以镇压那里出现的由查士丁尼挑起的叛乱。

   533年9月13日,德西蒙之战 9月初,贝利萨留在瓦达海角登陆,立即向北机动,直趋迦太基城。盖利默企图在离迎太基约16公里的一个隘路处,对贝利萨留的部队进行伏击。然而,由于其部队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加上贝利萨留太谨慎小心,这次进攻被击败,并遭到惨重的损失,汪达尔士兵四处逃散,进入了沙漠地区。贝利萨留立即围攻迦太基城,没遭到激烈抵抗,于9月15日攻陷该城。盖利默在布拉里吉亚集中起残余部队,并派人去催促特扎佐恩迅速率军回救。几个星期以后,特扎佐恩返回。

   533年12月,特里卡米龙之战 加上前来增援的特扎佐恩部队,盖利默已经集中起一支大约有5万人的军队,其中大部分是骑兵。他率领这支军队开始向迦太基方向机动。贝利萨留立即率军迎战汪达尔人,他亲自率领骑兵部队在前方开路。他发现汪达尔人的部队正分散在一条小溪的岸边,没有充分的战斗准备。贝利萨留不等他的步兵部队到达,立即率领骑兵部队发起冲击,尽管他的兵力几乎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但是,这次攻击完全攻敌不备,使敌人陷人极度的混乱之中。步兵部队一到达,他就开始发起全面进攻,占领了汪达尔人的营地。特扎佐恩被杀,汪达尔军队全部逃散,盖利默逃走。534年3月,盖利默投降,这个汪达尔王国也从此灭亡。盖利默及大批汪尔人战俘被带回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对贝利萨留所取得的成功十分妒忌,又起了疑心,因此将他召回。贝利萨留在非洲留下一支小部队,由将军索罗蒙率领,继续征服这一地区。索罗蒙最初发展非常顺利,征服了汪达尔人,并平定了摩尔人和诺米第亚人,但在536年,这一地区发生了一场暴乱,使他陷入困境。后来在贝利萨留的帮助下,他才平息了这场暴乱。不久,索罗蒙在一次作战中兵败身亡。后来,查士丁尼又派出增援部队,在536-548年间,最终征服了非洲。

   哥特(或称意大利)战争(534-554年)

   534年,查士丁尼向东哥特宣战 东哥特王后阿马拉苏塔承认查士丁尼为哥特最高统治者,但这一年她被副奥古斯都狄奥达塔斯谋杀。查士丁尼早就想吞并意大利,这一事件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入侵的借口。535年,贝利萨留远征西西里和意大利查士丁尼派贝利萨留率领一支只有8000人的远征部队前去征服意大利。这支部队中大约有一半是东罗马重骑兵。在西西里登陆以后,贝利萨留很少遇到抵抗,只有巴勒莫城的哥特守卫部队进行了比较顽强的抵抗。贝利萨留开始组织对该城的围攻。他调集舰队驶进港口,命令弓弩手爬到桅杆的顶端,这样就可以居高临下,射杀城墙的守备部队。哥特军队很快投降。

   536年,非洲暴动 正当贝利萨留准备进攻意大利时,非洲地区出现了暴动,他被迫率领1000名士兵前去镇压。在当地一支2000人部队的配合下,他很快就击败了反抗者,并立即赶回西西里。大约就在这一时间,狄奥达塔斯试图向罗马投降。

   536年,萨罗那(位于斯普利特附近)之战 与此同时,东罗马将军孟达斯只率领4000人进攻达尔马提亚,被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哥特军队击败。这一战对举棋不定的狄奥达塔斯是一个巨大鼓舞,他改变了求和的想法,准备进行顽强的防御。

   536年,贝利萨留入侵意大利 贝利萨留跨过墨西拿海峡,率军向那不勒斯方向机动。到达那不勒斯城以后,他开始组织对该城进行围攻。这次围攻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他派出一支部队沿着一条废弃的下水道潜人城内,才占领了该城。与此同时,法兰克军队已经与查士丁尼结盟,正准备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哥特军队对缺乏决断能力、总是犹豫不决的狄奥达塔斯已经感到十分厌烦,将他废黜并杀死,推举英勇善战的维蒂格斯为皇帝。维蒂格斯一上台,立即同法兰克人谈判,通过将普罗旺斯地区割让给他们而阻止了其进攻。

   536年12月10日,占领罗马 贝利萨留一到达罗马城下,4000名哥特守军闻风弃城而逃,因此贝利萨留没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这个城市。因为此时维蒂格斯正在意大利北部地区集结重兵,贝利萨留决定,在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以前不冒险发动进攻。他一方面派人请求查士丁尼增派部队,一方面在罗马城内作好了防御准备,储存了大量食物和其他物资,并整修了这个城市已经残缺不全的城墙。当时贝利萨留只有5000人的部队,其中有一半是他的私人卫队,这支卫队也许是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他控制了罗马城铁波尔河两岸,加强了整个城市的防御,并征募了2万名年轻的罗马人,组成一支辅助部队,帮助防御罗马城。

   537年3月2日-538年3月12日,围攻罗马 维蒂格斯率领一支号称15万人的大军,来到罗马城下。维蒂格斯军队的数量显然被夸大,其实际数量可能只有15万的三分之一、即5万余人。但不管怎样,其兵力规模至少是贝利萨留军队的10倍。在弗拉米尼亚城门外,双方部队进行了一次交战,贝利萨留几乎被切断后路,经过激战才返回罗马城内,同时也杀伤了大批哥特士兵。3月21日,维蒂格斯组织了一次攻击,但贝利萨留使用抛石机、弹弩等抛掷性兵器以及依靠他的经验丰富的弓箭手,击退了敌人的这次进攻,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哥特军队的损耗太大,以至于难以继续对该城实施严密的包围和封锁。这样就使贝利萨留能够与外界保持联系,互通消息,得到增援,甚至获得补充。贝利萨留派遣“残酷无情”的约翰率领一支2000人的增援部队去袭击意大利的东部沿海地区。538年初,维蒂格斯已经发现,罗马城内的居民和守备部队并没有受到饥饿的折磨,他意识到用围困的办法不可能使罗马军队屈服,因此决定再组织一次攻击。但这次攻击又被贝利萨留击退。东罗马一支在铁波尔河的舰队以及一支5000人的增援部队此时来到意大利,迫使维蒂格斯解除对该城的围困。维蒂格斯离开罗马城以后,率军向东机动,追击约翰的部队,并将这支东罗马军队围困在利米尼城内。

   538-539年,围攻拉文纳 正当维蒂格斯对利米尼城进行围困时,纳尔塞斯率领一支东罗马军队来到了意大利,贝利萨留也翻过阿尔卑斯山向利米尼方向追击。这迫使维蒂格斯解除了对该城的围困,又返回拉文纳。贝利萨留开始组织围攻拉文纳。此时东罗马在意大利的各支部队之间基本上没有联系,贝利萨留要协调各个部队的作战行动非常困难。与此同时,阿斯图里亚 [ 译者注:即东方法兰克王国。 ] 的法兰克人国王狄奥德贝特,率领一支小部队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同哥特人一起攻击米兰附近的帝国军队,并且在第二年,即539年的春天又率领一支大部队进入意大利北部地区。利用波河流域混乱的作战局势,法兰克人对在这一地区的各个国家或民族的军队,不加区别地进行攻击。仍在围攻拉文纳的贝利萨留,开始同狄奥德贝特谈判,因为当时法兰克人的军队正流行瘟疫,因此狄奥德贝特答应了贝利萨留的条件,撤出了意大利。当时东罗马帝国所面临的局势开始恶化,一些“蛮族”,主要是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又跨过多瑙河入侵罗马领土;波斯的科斯洛厄斯正同维蒂格斯进行谈判,东罗马同波斯的战争一触即发。因此,查士丁尼有些担扰,变得十分谨慎,命令同维蒂格斯讲和。但是贝利萨留拒绝护送罗马使臣同敌人谈判。哥特人又提出,支持贝利萨留做西哥特国王。这位将军假装同意,但是在539年底当维蒂格斯开城投降后,对查士丁尼无比忠诚的贝利萨留逮捕了这位哥特国王,并把他做为战俘送往君士坦丁堡。

   540-541年,贝利萨留巩固对意大利的统治 这位东罗马将军现在开始横扫意大利全境,哥特人残存的要塞一个一个被攻占。最终,哥特人的重要要塞只剩下帕维亚和维罗纳两座。这时,查士丁尼仍然怀疑贝利萨留,怕他以后会接受东哥特王国的王冠,于是,在541年将这位伟大的将军又召回了君士坦丁堡。帝国军队在意大利的作战,现在同时由11位将军直接指挥,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一个人具有最高指挥权,彼此之间的作战行动,基本上没有协调和配合。

   541-543年,哥特人恢复攻势 贝利萨留一离开意大利,哥特人就在他们的新国王依尔第巴德率领下,突然向拉文纳发起攻击,并在特雷维索会战中,击败了各自为战的罗马军队,于541年重新控制了整个波河流域。依尔第巴德去世后,哥特人内部出现争执,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之后,依尔第巴德的侄子托堤拉(巴德维拉)成为哥特国王。他立即率领哥特人向意大利中部地区挺进,在542年的法恩扎会战中彻底击败了东罗马帝国军队,继而又取得了穆杰洛河之战的胜利。然后他开始向南机动,围攻并占领了那不勒斯,收复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还控制在罗马军队手中。

   544-549年,贝利萨留返回及再次被调离 查士丁尼多次派贝利萨留率领一支只有4000人的势单力薄的部队,去挽回败局。当意大利局势紧张时,贝利萨留又像往常一样,奉命前去收拾残局。贝利萨留到达意大利后,频繁地对敌进行袭扰,但没能为罗马城解围。托堤拉经过一年的围攻之后,于545年占领了罗马城。但当他调集兵力攻击卢卡尼亚的罗马军队时,贝利萨留又乘机收复了罗马城。546年,托堤拉匆忙率军返回,对罗马城连续进行了三次攻击,但均被击退。随后四年的作战情况使人想起汉尼拔在意大利的作战。哥特军队无法在野战中同罗马军队对抗,贝利萨留能够在这个国家的所有地区进行机动,但却不能得到那位生性多疑的皇帝的支持,得不到足够的军队,难以实施任何重大的作战行动。549年,贝利萨留又被召回君士坦丁堡。贝利萨留一离开意大利,托堤拉立即围攻罗马城,并占领了该城。随后,哥特人不但控制了意大利的绝大部分地区,而且还再次征服了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地区。551年,托堤拉企图通过陆海联合封锁夺占拉文纳,但其海军在亚得里亚海域遭到毁灭性打击,被迫放弃这个企图。不久,阿尔塔班率领一支罗马远征部队,又从哥特人的手中夺回了西西里。

   551年,纳尔塞斯在意大利指挥罗马军队作战 查士丁尼现在终于认识到,不进行大规模的交战就不可能彻底征服意大利,因此必须选派一名有能力的将军来实施指挥。由于仍然对贝利萨留存有猜忌,因此他首先选中他的侄子日耳曼尼亚斯担当这一重任。日耳曼尼亚斯在同波斯的战争中曾是贝利萨留的部下,在作战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最近同斯拉夫人的作战中,又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日耳曼尼亚斯在萨第卡附近去世,于是查士丁尼选择年迈的太监总管纳尔塞斯(478-573年)到意大利指挥作战。纳尔塞斯开始时因为皇帝所给他的兵力太少,不肯接受这个任命。得到足够的兵力以后,他才走马上任。这一年年底,纳尔塞斯率领一支总兵力约为20000-30000人的部队,从萨洛纳向北机动。在向拉文纳机动过程中,他发现至少有5万人的强大的哥特一法兰克联军,在哥特人首领特伊阿斯和法兰克国王底乌第巴尔德指挥下,已经封锁了通往波河流域的主要道路。要正面同这些强大的敌人对抗,可以说根本没有取胜的希望,而且法兰克人同过去一样,又加强了同哥特人的联盟。纳尔塞斯巧妙地利用了亚得里亚海岸的一个咸水湖,使用他的舰队来运载部队。一部分部队沿湖岸徒步机动,一部分部队乘船机动。这种机动方式与今天徒步机动与摩托化机动相结合的机动方式十分相似。用这种方法,他没有遭到任何抵抗,顺利到达拉文纳。在拉文纳附近的里米尼地区,他击溃了一支哥特人的小部队。

   552年,塔基尼之战 塔基尼位于现在意大利古比奥附近地区。纳尔塞斯开始向罗马进军。他率领一支将近2万人的部队,翻过亚平宁山脉,与托堤拉的部队遭遇。托堤拉的总兵力可能不超过15000人,为了充分发挥重骑兵的冲击威力,他选择了一处适合骑兵行动的狭长谷地作为战场,在纳尔塞斯的必经之路上占领阵地。纳尔塞斯采用一种“凹”形战斗队形,他让伦巴第和赫鲁利雇佣军的骑兵部队全部下马,在中央结成一个密集的“法兰克斯”步兵方阵;他的罗马重骑兵弓弩手以及基本上都是弓箭手的所有罗马步兵,均配置在两翼;他又派出一支由步兵和骑兵弓箭手组成的合成部队,去占领左翼的一个高地。托堤拉的部队排成两线:重骑兵长矛手位于最前方,弓箭手则排在第二线。哥特人首先开战,其骑兵发起猛烈冲击,在其冲击过程中,遭到纳尔塞斯部署在左侧高地上的弓箭手以及“凹”形战斗队形两翼弓箭手的严重杀伤。在强大火力打击下,哥特骑兵部队陷人极度混乱之中,当其冲击到罗马步兵方阵的前面时,已是强弩之末,进攻彻底瓦解。哥特的弓箭手企图上前增援他们的骑兵部队,但被主动性更高、机动性更强的罗马两翼骑兵弓箭手击退。在步兵弓箭手连续火力的掩护下,罗马军队重骑兵弓弩手开始出动,对挤成一团的哥特军队实施双重包围。6000多哥特人包括托堤拉本人阵亡,其余的四散逃走。纳尔塞斯继续向罗马开进。经过暂短的围攻以后,他占领了罗马城。

   553年,蒙特拉克特里亚(萨穆斯)之战 蒙特拉克特里亚之战的战场位于库迈附近的萨穆斯地区。特伊阿斯现在被推选为哥特国王,他已经将托堤拉的残余军队重新集合起来,在波河谷地一带集中,而他的兄弟阿里格伦仍然控制着在干巴尼亚的一些要塞。特伊亚斯率领军队进行了一次秘密的、组织良好的机动,同他兄弟在干巴尼亚平原会合。纳尔塞斯立即跟踪追击,将这两支哥特军队封锁在那不勒斯以西地区。哥特军队仍然负隅顽抗,最终被彻底击败,特伊阿斯阵亡。现在,纳尔塞斯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命令他们继续围攻哥特人散布在整个意大利境内的残余要塞和堡垒。

   553-554年,法兰克人入侵 法兰克一阿勒曼尼公爵罗沙尔和布西林兄弟两人,率领一支75000人的部队,其中大部分是法兰克步兵,翻过阿尔卑斯山脉,从日耳曼来到意大利。在波河流域,他们取得了一次作战的胜利,在帕尔马地区,很容易地击败了一支比他们少得多的帝国军队。而后,他们同残余的哥特军队会合在一起,其总兵力达到9万人左右,开始向南机动。纳尔塞斯用最决的速度集中起他的军队,迅速向北机动。但是,由于其部队的数量太少,不能同敌人进行正面交锋,只能对法兰克军队进行袭扰。在位于意大利中、南部的萨谟奈地区,这两位法兰克兄弟的部队开始分开:罗沙尔向东机动,一直到达东海岸,而后又向北机动,返回到波河流域过冬;布西林沿着西海岸一直到达这个半岛的顶部地区,在那里安营扎寨,准备过冬。由于生活非常艰苦以及疾病流行等原因,他的军队遭到严重损失。

   554年,卡西里纳姆之战 这一年的春季,布西林率军向北机动,此时他的部队已经减少到大约只有3万人。纳尔塞斯率领18000人的部队,其中包括阿里格伦率领的一支哥特人部队,向南机动,在卡西里那姆(位于卡普亚附近的沃尔图诺河边)地区迎战布西林。同布西林相遇后,纳尔塞斯迫使法兰克军队在他选定的战场接受会战。他仍然采用“凹”形战斗队形,同他在塔基尼会战中曾经采用过的队形十分相似;法兰克步兵结成密集的“法兰克斯”方阵向前推进,冲击帝国军队的中央方阵,所采用的战术同坎尼会战中罗马军队的战术基本一样。这次会战的结果也同坎尼会战基本相同。罗马帝国军队的步兵弓箭手攻击法兰克军队方阵的侧翼;与此同时,罗马的重步兵弓箭手绕过敌人的正面,攻击其后方;而罗马军队正面的部队也抵住了敌人的进攻。法兰克军队的方阵因四面受敌,人员都向中间挤压,整个方阵挤成一团,陷于极度混乱。帝国军队而后全面发起冲击,法兰克军队被全部歼灭。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罗沙尔的军队,传染上了一种流行病,大部分人员都因病死亡。意大利战争,或称哥特战争彻底结束,东罗马帝国再次占领意大利。但是,经过这场战争劫难的意大利,已是满目疮痪,人力、物力已消耗殆尽,再加上罗马帝国对这一地区的盘剥搜刮,更加重了其负担,人口急剧减少,最后不得不允许其他的“蛮族”向这一地区迁移。

   查士丁尼的第二次波斯战争(539-562年)

   539年,科斯洛厄斯宣战 科斯洛厄斯向罗马宣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罗马本来答应向波斯在高加索要塞的守备部队提供一定的经费,以阻止“蛮族”对这两个帝国的入侵,但罗马却没有完全履行诺言,引起了波斯人的不满;二是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三是担心罗马在非洲和意大利获胜后会变得过于强大,以至于威胁到波斯帝国的安全。因此科斯洛厄斯向罗马宣战。

   540年,波斯入侵叙利亚 科斯洛厄斯沿幼发拉底河逆流而上,横扫叙利亚的中心地区,占领了安条克,并对这一地区进行肆意蹂躏和抢劫,最后押解大量的俘虏返回。

   541-542年,科斯洛厄斯在拉齐卡 拉齐卡也称科尔基斯,位于亚美尼亚的沿海地区。波斯统治者科斯洛厄斯现在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部地区,在这里他取得了所有作战的胜利。541年,他从罗马军队手中夺取了帕西斯附近的波特拉,并通过两次成功的作战,使波斯军队牢牢地控制了亚美尼亚的全境。

   542-544年,贝利萨留在美索不达米亚 从意大利被召回以后,贝利萨留被查士丁尼派往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指挥作战。543年,他将波斯军队从战争早期占领的领土上驱逐出去,迫使科斯洛厄斯撤出拉齐卡。在一次机动作战中,贝利萨留没有经过大的交战,就收复了罗马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全部地区,并率军深入到波斯的纵深地区。波斯军队对达拉和埃德萨的进攻被击退。545年,正当罗马军队准备入侵亚美尼亚时,科斯洛厄斯与查士丁尼达成了停战协定。贝利萨留又被派往意大利。

   549年,战争在拉齐卡再次爆发 拉齐卡的基督教徒正遭受波斯的残酷压迫。这些基督教徒一向查士丁尼求援,他立即就派将军达笈斯特亚斯率领一支8000人的远征部队,开始围攻波特拉。波斯的救援部队将罗马军队击退,但是比萨斯也率领一支罗马增援部队赶来,又重新开始组织对该城的围攻。这次围攻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551年,波斯的守备部队在进行了英勇抗击以后,最终被击败,波特拉被罗马军队占领。在拉齐卡的战争拖延了几年的时间,在费西斯之战中达到了高潮。这一战,罗马军队彻底击败了波斯将军纳科拉干的部队。

   562年,恢复和平 因为罗马和波斯这两个国家此时都卷入了另一场战争,并且双方都因为这场战争而濒临崩溃的边缘,因此在战争的最后几年中基本上是打打停停,时断时续。562年,双方恢复谈判,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拉齐卡归属罗马帝国,同时查士丁尼再次同意向波斯支付高加索要塞的使用费,并增加其数量。

   查士丁尼与贝利萨留

   查士丁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器量狭小,却有着远大的眼光;他吝啬小气,却有着永不满足的野心;他胆小怯懦,却又有惊人的气魄;他有出色的组织能力,但其管理常常混乱不堪;他尚武好战,但却又常常采取妥协抚慰的政策。有人认为他是东罗马皇帝中最伟大的一位。他能取得这种荣誉主要得益于三个人:曾做过妓女而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妻子狄奥多拉;贵族将军贝利萨留;工于心计的老太监纳尔塞斯。尽管他对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欠债太多,他本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能力,但是没有谁对这个时代,以及对这个国家未来的历史,能留下像他这样深的烙印。有关他的本性和成就之间的矛盾的一种解释是,他有正确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并能利用他的那些能力出众的助手们,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除了所进行的四次主要战争外,查士丁尼还利用他的这支经费有限、数量不足的军队大肆进行扩张,在西班牙地区、巴尔干一多瑙河地区,以及地中海的整个沿海地区等广大地域内到处进攻。他建立了一个惊人的堡垒体系,以保护那些易受攻击的边境,并控制那些不稳定的地区及有争议的地区。这个庞大的堡垒体系包括:一、多瑙河沿岸;二、横穿色雷斯、伊庇鲁斯、底萨利和马其顿;三、沿温泉关(德莫比利)、柯林斯、克尔松尼塞(加利波利)半岛和刻松(克里米亚)半岛的边境线;四、沿着同波斯的东部边境线。他还加固并扩展了阿那斯塔修斯构筑的横穿意大利半岛一直到达君士坦丁堡的石墙。与此同时,他还鼓动并资助阿拉伯半岛的盟国加兹尼和阿比西尼亚侵袭波斯的南部边境地区。

   查士丁尼认识到,持续不断的战争以及辽阔的边境线存在着很大危险,由于军费剧增,可能会使国家的经济彻底崩溃。毫无疑问,这种认识导致他采取了一些声名狼藉的政策,实行一些过分吝啬的短期性的措施,这主要反映在军队建设和使用方面。他给他的军事指挥官提供的部队总是特别少,而且降低了部队的军饷,减少了供应的物资,这有时导致整个部队都葬送在沙漠地区,或导致军队的反叛。在他统治时期,其正规部队从来没有超过15万人,而且分布在西班牙、意大利、非洲、埃及,以及多瑙河沿岸和同波斯边境线上的广大地域。毫无疑问,即使像他这样精打细算,也不能避免整个帝国财政上的紧张,而且正因为他的这种过分吝啬,导致了意大利经济的总崩溃。因为本来在意大利的战争很快就能够结束,但是由于他过分地节省,每次只派少量的兵力,难以对敌形成压倒优势,从而把这个不幸的国家拖进了长期的战争之中,因此更加重了各方面的负担。

   但是从总体上看,尽管造成了财政上的紧张,但他阻止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甚至尽管这些征战大部分都是局部的或短时的,但是帝国的胜利恢复了罗马军队的威望,并且给君士坦丁堡的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信心,即罗马帝国的军事体制尽管已经衰落,军队的素质也大为降低,但其尚存的优势是巨大的,仍然具有战胜其他文明民族和“蛮族”敌人的军事力量。

   查士丁尼最应该受到指责的、或许也是他的最大缺点,就是猜忌并虐待贝利萨留。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个王子对皇帝的忠诚程度能超过这位伟大的将军。为防止贝利萨留以及其他任何一位将军专权,查士丁尼经常通过强行分散他们的指挥权来牵制他(他们),或者只给他(他们)提供一支不充足的部队去完成一项艰巨任务,但贝利萨留经常取得成功。其结果往往是,贝利萨留的这些成功被查士丁尼看得很轻,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的侮辱和伤害。尽管如此,每当这位皇帝处于绝望和危险境地时,都会向贝利萨留求助,而这位贵族将军,总能在关键时刻忠诚、有效地履行皇帝赋予他的使命。

   在意大利被第二次解除指挥权以后,贝利萨留平静地生活在君士坦丁堡。554年,查士丁尼又召他出山,让他去巩固西班牙南部的征服地。完成任务以后,他又被解职,退休养老,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但是,559年,当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在扎波尔干的率领下侵入摩西亚和色雷斯,并威胁到君士坦丁堡时,这位皇帝毫不犹豫地命令贝利萨留率军迎敌,而这位军人也毫不犹豫地再次率军披挂上阵。

   由于帝国所有的正规部队都分散在各个要塞之中,或者正在同波斯或“蛮族”作战,因此贝利萨留只率领300名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骑兵,外加数千名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兵,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外米兰底亚斯附近地区,击退了保加尔人的进攻,而后组织反击,将这些“蛮族”人全部驱逐出去。这是贝利萨留一生最后一次作战,也是他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这次胜利挽救了君士坦丁堡,但皇帝却很少感谢他。他又开始了退隐的生活。这之后不久,562年,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指控贝利萨留谋反,剥夺了他的一切荣誉,并将他投进监狱。一年以后,悔恨和良心促使查士丁尼又释放了贝利萨留,将没收的财产全部归还给他,并恢复其被剥夺的荣誉。565年,在这位皇帝去世前不久,贝利萨留先离开了人世。

   查士丁尼之后(565-600年)

   565-574年,查士丁二世统治期 查士丁二世是查士丁尼的侄子。他登基后,停止对阿瓦尔人的资助,因此这些阿瓦尔人对巴尔干半岛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侵袭。当时正在同波斯进行战争的土耳其(参见第七章→西南亚→波斯的萨珊帝国→科斯洛厄斯第二次同罗马战争)派出使者来到罗马,请求查士丁援助,加上波斯正在继续迫害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徒,因此查士丁答应了土耳其使者的请求,于572年开始了另一场同波斯的战争。

   572-596年,同波斯的战争 (参见第七章→西南亚→波斯的萨珊帝国→科斯洛厄斯第二次同罗马战争)

   574-582年,提比略统治期 查士丁由于精神错乱退位,将军提比略登基。同波斯的战争继续进行,没有什么重要进展(参见第七章→西南亚→波斯的萨珊帝国→科斯洛厄斯第二次同罗马战争);阿瓦尔人继续袭扰帝国的整个欧洲地区(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阿瓦尔人)。

   582-602年,摩里斯统治期 摩里斯在同波斯的战争中脱颖而出,提比略在临终前选择他为皇位的继承人。摩里斯登基以前,曾完成一部有关战争科学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战略论》。这本论著对拜占庭的军事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的军事体制)。他个人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591年取得了对波斯战争的胜利(参见第七章→西南亚→波斯的萨珊帝国→罗马干涉);598-601年,战胜了阿瓦尔人。然而,由于他主张恢复古罗马军队的优点,坚持在军队中实行严厉的纪律,因而导致了多瑙河驻军的叛乱,这场叛乱一直蔓延到君士坦丁堡。为了恢复和平,摩里斯退位。602年,被他的继承者福凯斯残酷杀害。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