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地中海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欧洲-地中海

欧洲-地中海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六章·罗马衰落与骑兵兴起

出自————《战争通史

   罗马帝国(200-235年)

   193-211年,S.塞维鲁统治期 (参见第五章→欧洲-地中海→罗马世界→塞维鲁的统治时期)

   211-217年,卡拉卡拉统治期卡拉卡拉是塞维鲁的儿子。他与兄弟吉塔共同继承了这个帝国,后来他谋杀了吉塔,成为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就本性而言,他是一个邪恶、残忍的人,但在军事上他却是一个成功的统帅,而且深受部队的欢迎,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大幅度地提高了军队收入。213年,他击退了阿勒曼尼人在日耳曼南部的入侵;在随后的几年内,他又将入侵的哥特人赶过了多瑙河下游地区;216年,他从安息的手中夺取了亚美尼亚、奥斯罗伊那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217年,在准备入侵安息时,马库斯·奥庇流斯·马克利纳斯领导了一次政变,卡拉卡拉被他的助手谋杀。马克利纳斯成为其继承人。

   217-218年,马克利纳斯统治期 马克利纳斯不久就丧失了卡拉卡拉获得的大部分领地,这些领地又被安息夺了回去。

   218-222年,伊拉加巴拉统治期 瓦流斯被军队和元老院拥立为皇帝,称为“伊拉加巴拉”,意为“叙利亚的太阳神”。他是一个昏庸的统治者,222年,被近卫军谋杀。其堂兄亚里山大·塞维鲁被扶上王位。

   222-235年,亚历山大·塞维鲁统治期 亚历山大也许算是一个称职的军人和统治者。他最大的错误是229年拒绝了罗马能力出众的军人、历史学家狄奥·卡斯西亚斯的忠告和支持。231-233年,波斯萨珊新帝国的创立者阿塔薛西斯一世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进入这一地区,抗击入侵者;阿勒曼尼人再次跨过莱茵河上游地区,侵入罗马领土。为驱逐这些入侵者,亚历山大又亲自率军前往高卢和日耳曼地区,在那里,他把有力的军事打击与有效的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这次作战期间,他被一伙在高大而粗野无知的色雷斯人C.J.V.马克西米纳斯领导下的军事阴谋家们谋杀。

   帝国的混乱(235-268年)

   这是一个十分残忍而又令人厌烦的时期,大量竞争对手都给自己冠以“奥古斯都”的头衔,他们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持续不断。罗马帝国之所以还没有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罗马军队的素质还没有完全丧失。罗马军队的素质尽管与以前相比已经大大降低,军队中存在着很多弊病,但是同那些更强大但缺乏技巧的邻国相比,罗马军队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一时期,帝国遭受严重损害,正如历史学家吉本所指出的那样:“当所有其他方面的优秀特点都消失以后,只有军团的纪律维持了这个伟大国家的生存。而现在军团的纪律也被帝国的野心所败坏,因帝国的衰退而削弱。国家边界的强化,历来都是因为有军队存在,而不是坚固防御设施的结果。现在军队受到削弱,帝国领土不断受到蚕食。那些敌国和‘蛮族’对罗马最美丽富饶的省区早已垂涎欲滴,但在以前其贪婪和野心却一直得不到满足,现在他们发现,庞大的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落了。”

   内部动乱

   235-244年,马克西米纳斯和克劳狄 驻扎在日耳曼的军队推举粗野的马克西米纳斯为皇帝;元老院任命两个自身的成员为皇帝;在非洲的军团238年宣布,拥戴80岁的马库斯·安东尼亚斯·克劳狄一世为皇帝。数周以后,克劳狄的儿子马库斯.A.克劳狄二世在迦太基之战中被马克西米纳斯的军队击败并被杀死,年迈的克劳狄一世也自杀身亡,他的部下立刻又宣布他的孙子M.A.克劳狄三世为皇帝。与此同时,马克西米纳斯在围攻亚奎拉时,被他自己的军队杀死;元老院提名的两位皇帝不久也被近卫军杀死。到238年,克劳狄三世成为唯一的皇帝。而到244年,在同波斯战争期间,他也被他的一个军官M.J.菲利普·阿拉巴斯谋杀,后者夺取了帝位。

   244-268年,菲利普、德修斯、伽鲁斯、加力伊米里亚那斯、瓦莱里安和加力伊那斯 这一时期,内部纷争加剧,彼此间勾心斗角,谋杀暗算不断,皇帝更换频繁。在259-268年的加力伊那斯统治时期,争夺王位的人变得如此众多,以至于被称为“三十个暴君时代”(根据历史学家吉本的考证,这一时期实际上有19位皇帝)。

   259-274年,高卢从罗马帝国中分裂出去 “三十个暴君”之一的狄瑞卡斯首先在高卢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而后又控制了不列颠和西班牙。这些地区发展迅速,一度变得比罗马帝国更为强大,成为独立王国,但不久到274年这个王国就崩溃了(参见第六章→欧洲-地中海→罗马复兴→同狄瑞卡斯的战争)。

   同波斯的战争;巴美拉兴起

   241-244年,第一次波斯入侵 (参见第六章→西南亚→波斯萨珊王朝→沙普尔第一次同罗马的战争)

   258-261年,沙普尔和瓦莱里安 在以德撒,波斯皇帝沙普尔击败并俘虏了罗马皇帝瓦莱里安,而后开始对叙利亚、西里西亚和卡帕多细亚进行掠夺(参见第六章→西南亚→波斯萨珊王朝→沙普尔第二次同罗马战争)。

   259-261年,巴美拉的伍德奈斯崛起 巴美拉的总督塞普堤马斯·伍德奈斯是一个罗马化的阿拉伯人。尽管他是一个阿拉伯人,但他可能更愿意接受罗马的权威,而不愿意接受阿拉伯的统治。瓦莱里安被俘后,他可能试图获得沙普尔的好感。但是他受到冷落,仅能利用所赢得的一点时间,建立起一支新的罗马-阿拉伯军队,这使他能够阻止沙普尔对罗马东方殖民地的控制。伍德奈斯这支小部队所造成的威胁,可能促使沙普尔于261年从卡帕多细亚向东撤退。当波斯人从安条克和小亚细亚带着大量战利品返回时,伍德奈斯和他的这支小部队,在幼发拉底河以西向波斯人发动了突然袭击,并击溃他们。这些波斯人扔下大部分战利品逃过幼发拉底河,沿途又遭到伍德奈斯轻骑兵的不断袭扰。

   262年,伍德奈斯和加力伊那斯 奎埃图斯是罗马“三十个暴君”之一,也是一位篡权者,他致力于在叙利-亚建立自己的统治。伍德奈斯向他进攻,击败并处死了他。作为一种奖赏,继任的皇帝加力伊那斯任命他为东方的实际统治者,并授予他以“都克斯·奥里恩堤斯”的封号。

   262-264年,伍德奈斯入侵波斯 伍德奈斯率领一支由轻步兵弓箭手、重步兵弓弩手和长矛兵,以及非正规的阿拉伯骑兵组成的小部队,得到加力伊那斯的支援,入侵幼发拉底河以东罗马已丧失的各行省。262年他驱逐了波斯军队,侵入以得撒,并占领了尼西比斯和卡尔亥。随后的两年中,他袭击了亚美尼亚,并深入到美索不达米亚境内;他多次击败沙普尔的军队,两度占领波斯首都泰西封。似乎伍德奈斯一直由他的美丽而能干的妻子芝诺比娅陪伴,并得到了她的帮助。沙普尔于264年被迫求和。

   266年,伍德奈斯同哥特人作战 伍德奈斯成功地实施了一次对哥特人的远征作战,而后他开始对小亚细亚地区进行蹂躏和劫掠。之后不久他被其子法巴拉萨斯谋杀。法巴拉萨斯继位,成为巴美拉的总督。然而,巴美拉以及罗马的东方殖民地的实际统治者是伍德奈斯的遗孀芝诺比娅。

   267年,芝诺比娅独立 加力伊那斯不相信芝诺比娅的忠诚,派遣一支军队开往东方以维持帝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芝诺比娅在其将军查布达斯的帮助下,击败了罗马军队,而后又征服了埃及,使她实际的独立地位更加巩固。

   “蛮族”入侵

   欧洲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日耳曼“蛮族”部落,不久就利用奥古斯都国内战争的时机,对罗马进行袭击和掠夺。在那些越过边境对罗马进行袭击的民族中,比较突出的是夸地人、萨尔马希亚人、赫鲁利人和总是从海上入侵的撒克逊人。然而,这一时期有三个日耳曼民族在动摇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和哥特人。

   236-258年,法兰克人侵入 法兰克人的袭击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跨过莱茵河下游,对整个高卢地区进行掠夺;一是翻过比利牛斯山脉,袭击和劫掠西班牙——在那里他们经常夺取战船,以便横渡地中海,从而继续对毛里塔尼亚进行劫掠。256年,瓦莱里安企图阻止法兰克人的入侵,并对他们实施报复,但他在高卢地区被法兰克人击败。259-274年,狄瑞卡斯曾建立了高卢帝国。这次反叛(参见第六章→欧洲-地中海→帝国的混乱→内部动乱)以后,法兰克人在259-268年期间,入侵行动基本上局限在一些边境地区。

   236-268年,阿勒曼尼人入侵 同罗马北方的法兰克人一样,阿勒曼尼人不必费大气力就可以穿过高卢。他们还经常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这些入侵行动中,有一次他们在波河以北地区击败了瓦莱里安,对米兰进行蹂躏和劫掠,并于257年到达拉韦纳。在很多年以前,由于长期的和于环境,罗马帝国内地城市的城墙都已经倒塌或被拆除,后来在这些“蛮族”的威胁下,罗马人急忙修复了古老的城墙,并且在意大利北部、高卢和伊利芮孔等地,又建造了新的城墙。

   238-268年,哥特人入侵 在罗马遭到的所有入侵中,大多数来自于哥特人。238年,哥特人开始统治摩西亚和色雷斯。然而,245-249年,盖尤斯·特拉迦努斯·德修斯成为罗马的达西亚总督,他在多瑙河两岸同“蛮族”作战时,赢得了一些重大战斗的胜利。

   250-252年,第一次哥特战争 哥特国王奎瓦,利用罗马内部纷争之机,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跨过多瑙河,在250年的菲利波波立斯之战中,击败了罗马军队。而后继续向前推进,一直深入到希腊北部地区。此时已成为罗马皇帝的德修斯,亲自率军抗击这些“蛮族”的入侵,经过两次会战,将他们赶回了多瑙河口以南的沼泽地区。

   251年,弗伦特勒波罗尼之战 被逐到沼泽地一隅后,这些“蛮族”拼死战斗。在作战的初期,德修斯的一个儿子被杀死。这时罗马皇帝的一个将军C.V.特里波尼亚那斯·伽鲁斯却没有督促军队前来救援。如果能得到增援,最后的胜利很可能是罗马军队。哥特军队组织反冲击。除了伽鲁斯的军团以外,罗马大部分部队均被击溃。德修斯试图集合他的部队,也被杀死。252年,伽鲁斯成为皇帝,而后同这些“蛮族”人达成了一项耻辱的和平协议:允许哥特人保留他们的领土,将罗马军队撤过多瑙河,同时要求这些逐水草而居、按季节迁移的哥特人不再入侵罗马。

   252-268年,艾米里亚那斯和克劳狄在多瑙河 尽管哥特人总是破坏双方达成的协议,但在252年遭到罗马摩西亚新总督艾米里亚那斯的决定性打击。当艾米里亚那斯返回罗马争夺王位时,其继任者马库斯·奥拉琉斯·克劳狄,在瓦莱里安和伽鲁斯统治时期,维持了多瑙河边境的稳定。他的能力和技巧,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打消了哥特人跨过多瑙河的念头。

   253-268年,哥特人海上侵袭 此时哥特人在黑海找到一条方便的通路,可以直接到达摩西亚、色雷斯和小亚细亚北部地区没有设防的海岸。257-258年,瓦莱里安企图阻止这些入侵,但只是在黑海沿海进行消极防御。哥特人会同赫鲁利人,扩大了他们袭击的范围,甚至深入到内地很远的地区。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些基地以后,他们开始对整个小亚细亚、高加索和格鲁吉亚地区进行劫掠,而后开辟了经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希腊海到达爱琴海的通路。162年他们将埃费苏斯的爱奥尼亚城洗劫一空,又摧毁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狄安娜神庙。在希腊,他们于265-267年间占领并残酷地洗劫了雅典、柯林斯、斯巴达、亚各斯和其他一些城市。他们只在同伍德奈斯作战时(参见第六章→欧洲-地中海→帝国的混乱→同波斯的战争;巴美拉兴起)和在雅典遭到过失败。267年,雅典将军、历史学家普波琉斯·赫伦尼亚斯·德克塞普斯将他们从希腊的中部地区驱逐到北部地区。268年,到伽鲁斯统治末期,哥特人和赫鲁利人已有效地控制了除希腊以外的绝大部分爱琴海(阿卡亚)地区。

   罗马复兴(268-305年)

   268-270年,克劳狄二世统治期 M.A.克劳狄曾经忠心耿耿地为三位皇帝戍守多瑙河边境,并有效地保持了这一地区的安定。他在军队和公众的一致要求下登上皇帝宝座。268年,他击败并处死了其竞争对手——米兰的奥勒里斯,巩固了他的地位。

   268年,拉卡斯比那卡斯(加尔达湖)之战 几乎在克劳狄上台的同时,阿勒曼尼人就对意大利进行了一次入侵。克劳狄率军可能经过阿尔卑斯山脉,直趋加尔达湖畔。而后他率军继续向色雷斯推进,以解除哥特人的威胁。当克劳狄的罗马军队到达时,“蛮族”人企图避开他,转而向意大利地区机动。

   269年,纳伊苏斯(尼什)之战 克劳狄在巴尔干山区的摩拉瓦谷地同哥特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交战,他首先抵住了哥特人的进攻,而后组织反击,彻底击败了敌人。然后他向南机动,占领了塞沙罗奈加并摧毁了哥特人的大部分船只。他取得的这些胜利给欧洲的东南地区首次带来了30年的和平时期,并且赢得了“哥特卡斯”的称号。270年,在一场流行的瘟疫中他染病身亡。

   270-275年,奥勒良统治期 克劳狄死后,另一个能力出众的将军——克劳狄忠实的助手L.D.奥勒良,被军队推举为皇帝。

   270年,同哥特人重新开战 得知克劳狄死后,哥特人又返回,渡过多瑙河侵入罗马境内。奥勒良迅速机动兵力进行抵抗,将他们全部驱逐出摩西亚,并赶过了多瑙河。他决定放弃被“蛮族”蹂躏了几十年之久的达西亚。在麦西亚地区,他收复了大部分达西亚的罗马领土。

   271年,同阿勒曼尼人的战争 阿勒曼尼人又进行了另一次袭击,他们越过多瑙河上游侵入潘诺尼亚和意大利北部。在他们刚刚到达多瑙河南岸,还来不及向纵深发展时,奥勒良就将他们击溃。仅仅因为一位总督的松懈他们才得以逃身。这些阿勒曼尼人向意大利纵深地区逃窜,奥勒良率军追击。在普拉肯提亚地区追上了敌人,但在双方进行的交战中,奥勒良遭到严重失败,部队在极度混乱中退了回来。阿勒曼尼人而后开始向罗马挺进,奥勒良重新集合组织起他的部队,继续跟踪追击。在米陶鲁斯河他又追上了这些“蛮族”人,并在瓦诺之战中将他们击溃。阿勒曼尼人现在又撤回到北方,奥勒良率军紧迫不舍,在帕维亚之战中将他们几乎全部歼灭。

   271-276年,重建罗马城墙 奥勒良希望确保罗马帝国心脏的安全,因此他重建罗马城墙,以增强防御“蛮族”袭击的能力。

   271-273年,同芝诺比娅的战争 罗马帝国东方的大部分殖民地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在伍德奈斯美丽的遗孀芝诺比娅的统治之下。奥勒良现在开始向东方进军。271年,他在安条克附近的爱姆马伊之战中,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芝诺比娅与其将军查布达斯的军队。但这支巴美拉军队在撤退中仍保持着良好的秩序。奥勒良继续率军追击,272年,在伊米萨会战中,他再次击败了敌人。芝诺比娅逃回她在沙漠中的首都巴美拉,在那里被奥勒良的军队团团围住。尽管不断遭到游牧民族游击部队的袭扰和来自波斯的干涉,奥勒良仍然坚持围攻该城,并组织了良好的管理和后勤保障体制,满足了部队的供应。272年,芝诺比娅投降,奥勒良赦免了她,并让她继续统治巴美拉与其附近地区。但是当奥勒良和他的军队返回罗马后不久,芝诺比娅再次宣布独立。奥勒良立即率军返回,重新围攻并占领巴美拉,把该城洗劫一空。芝诺比娅企图逃走,被罗马军队捉住,作为战俘押回罗马。274年,当奥勒良凯旋时,他押着芝诺比娅通过罗马街道游行示众。

   273年,埃及反叛 在第二次围攻巴美拉时,一个叫做弗马斯的妄想狂,自称是埃及皇帝。奥勒良迅速向尼罗河流域进军,镇压了这次叛乱,处决了弗马斯。

   273-274年,同狄瑞卡斯的战争 罗马帝国原来的疆土,现在还有高卢、不列颠、西班牙三个省区处于分裂状态,由狄瑞卡斯统治。奥勒良决心重新统一罗马帝国。273年底,他在沙龙之战中击败了狄瑞卡斯,在几个月之内,就控制了这三个省区的全部地区,使罗马帝国又重新统一。

   274-275年,准备同波斯开战 波斯萨珊帝国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过芝诺比娅,还利用奥勒良内部纷争之机,袭击罗马的美索不达米亚,并加强了对亚美尼亚的控制。因此,奥勒良开始向东方调集兵力,准备同波斯开战。驻在拜占庭附近的色雷斯期间,一些军官对他严格的军纪不满,组成一个阴谋集团将他刺死。奥勒良是一个精力充沛、能力出众的将军,一个英明干练、受人尊敬的统治者,也是一个典型的男子汉,他无愧于“罗马世界恢复者”的称号。

   275-276年,塔西佗统治期 元老院和军队推举意大利受人尊重的年迈的政治家和军人马库斯·克劳狄·塔西佗继承奥勒良的王位。他向小亚细亚进军,试图消除哥特人和西徐亚种族的阿兰人对这一地区的不断劫掠。尽管年岁已高,但他于276年在西里亚地区指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击败了“蛮族”人。在位仅六个月他就病故(或被刺杀而死)。

   276-281年,普洛巴斯统治期 塔西陀死后,伊利里亚的另一个将军马库斯·奥勒良·普洛巴斯被军队拥立为皇帝。塔西佗的弟弟弗罗里亚纳斯可能反对普洛巴斯,因为他也想登上王位。由于奥勒良去世,“蛮族”试图重新入侵罗马帝国。在一系列重大作战中,普洛巴斯充分展示了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个人旺盛的精力和斗志,击败了敌人。276年,他将法兰克人、勃艮第人和莱吉安人从高卢地区赶了出去;277年,他率军侵入日耳曼地区,没有遭到激烈的抵抗,一直推进至艾尔布河一线。他重建了古老的已经长期放弃的里米斯防线,在莱茵河到多瑙河之间建立起一道永久性的石墙。278年,另一支“蛮族”跨过多瑙河,推进到该河以南很远的地区,侵入伊利芮孔,普洛巴斯率军痛惩了他们。他的副将萨图尼负责指挥罗马在东方的全部军队。279年,当普洛巴斯离开罗马前往希腊时,萨图尼率军反叛并自称皇帝。普洛巴斯立即率军向小亚细亚挺进,击败并杀死了萨图尼。可能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平息了一场在小亚细亚中部地区爱索里亚长期存在的山民叛乱。然而,此时高卢又出现了新的叛乱,迫使这位“军事皇帝”立即返回这个行省。280年,他很快击败了这次叛乱的领导人——他的特使波诺苏斯和普罗卡拉斯,第一次给帝国带来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和平时期。为使其军队不致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他让他们从事公共工程的建设工作:修筑道路、构建沼泽地区的排水沟渠,以及类似的其他工作。由于这些原因,也由于他严厉的军纪,引起部分士兵不满。281年当他视察军队工作时,一伙士兵将他刺死。

   281-283年,卡鲁斯统治期 另一个伊利里亚人、近卫军指挥官马库斯·奥勒里亚斯·卡鲁斯,有时被人们看成是刺杀普洛巴斯的幕后操纵者,但这很可能是误传。普洛巴斯死后,卡鲁斯被军队拥立为皇帝,现在他决定入侵波斯,占领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他留下他的长子卡利纳斯管理帝国的西部,其本人亲自率军向东挺进,进入伊利里亚。在途中,他击败了入侵的夸地人和萨尔马希亚人。

   282-283年,同波斯的战争 卡鲁斯在美索不达米亚击败了波斯的巴赫拉姆一世之后继续进军,在波斯首都泰西封附近再次击败波斯军队,并占领了泰西封城。随后他继续向底格里斯河东部地区机动,可能企图劫掠整个萨珊帝国。不久,他奇怪地死去——据说是遭雷击而死,但也很可能是被谋杀。罗马军队现在由卡鲁斯的小儿子纽米立亚纳率领,向底格里斯河方向撤退。

   283-284年,卡利纳斯和纽米立亚纳共同统治期 284年,在军队返回欧洲的途中,行进至查尔西顿附近时,纽米立亚纳被谋杀。这次谋杀明显是由近卫军指挥官阿里亚斯·阿波尔组织的。与此同时,在帝国的西部,卡利纳斯得知他父亲死后立即登基成为罗马的新皇帝。

   284年,戴克里先被选为皇帝 纽米立亚纳一死,帝国常备部队的指挥官伊利里亚人盖尤斯·A.V.戴克里先就被军队推举为皇帝。他立即惩办刺杀纽米立亚纳的凶手,并亲手杀死了阿波尔。

   284-285年,卡利纳斯与戴克里先之间的内战 卡利纳斯率军迎战戴克里先军队,两军在摩西亚相遇。在初期的一些作战中,卡利纳斯具有一定的优势,占据了主动。在决定性的马古斯(莫拉瓦河)之战中,双方的斗争达到了高潮。卡利纳斯再次在战斗中占据了主动,而恰在此时,他可能被他手下的一名军官谋杀。285年,戴克里先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

   284-305年,戴克里先统治期 也许还没有人注意到,戴克里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可与奥古斯都 [ 编者注:此指屋大维。 ] 相持并论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他的那些杰出的伊利里亚前辈,如克劳狄、奥勒良、普洛巴斯和卡鲁斯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在他统治期间又有很大的发展。毫无疑问,罗马帝国还能持续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他在政治、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功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他在政治、行政管理和军事诸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他将军事组织完全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去,第一次要求地方驻军指挥官服从当地政府行政官员的领导。他彻底改组了军队,大量裁减了军团数量。同时,他又极大地加强了边境防御体系,使在最近十年内屡屡遭受“蛮族”严重侵犯的边境得到了巩固。到他统治的末期,那些“蛮族”发现,在罗马及其殖民地的边境线上,布满了要塞、堡垒、军营和石墙,要想突破这些防御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286-292年,帝国管理体制的重组 戴克里先确信,帝国的庞大规模,加上来自外部敌人的威胁,在行政和军事方面的责任和负担,远远超出了任何个人的能力。据此,他将帝国划分成两个基本部分:东部和西部,分别各由一个皇帝统治,他们均称为“奥古斯都”。同样,每个皇帝均配一个经过认真挑选的助手,做帝国省区的总督,称为“恺撒”。一个“奥古斯都”统治的帝国领土,大约有一半直接由“恺撒”控制。这就意谓着帝国被划成了四个行政区,并有四支基本相同的军队以防止外敌入侵和维护国内稳定。此外,认真选择奥古斯都的助手,是想保证帝国政权有秩序、平稳地过渡,而不像在以前数个世纪所发生的那样,一旦皇帝去世,常常会爆发内部的暴力冲突。戴克里先逐步地完善这个新的体制,使之更为有效。286年,他首先选择能力出众的将军M.A.法列里亚斯·马克西米安作为“奥古斯都”,成为与自己相类的共治者,统治帝国的西部地区;他本人保留东部地区,定都于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亚。数年以后,到292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选择了两位将军:盖尤斯·加列里阿·瓦勒里亚斯和弗拉维亚斯·瓦勒里亚斯·君士坦西阿,分别作为他们的助手,即“恺撒”。他们四个人各指挥一支帝国军队。戴克里先直接控制色雷斯、埃及和亚洲;加列里阿主要负责管理伊利里亚和多瑙河边界,定都于夕米南(位于今南斯拉夫境内贝尔格莱德附近);马克西米安直接控制意大利和非洲,定都于米底奥兰努姆(今米兰);君士坦西阿统治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首都设在奥古斯塔特列维罗拉姆(即特果尔)。为避免使用罗马作为首都,戴克里先降低了元老院和近卫军的重要地位。尽管他们只是分别管理整个帝国的责任,但两位“奥古斯都”和两位“恺撒”,在他们各自的统治区内都是至高无上的国君。戴克里先的助手们都把他看作是最高统治者,因此在他统治期内,在这种分工合作、分散控制权力的体制下,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发生勾心斗角的事件。但是,尽管这种体制解决了帝国面临的最紧迫的新问题,但它却存在着两个主要危险:一、在这样多个统治者的情况下,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和;二、四个统治者都有自己的宫廷,行政费用剧增,帝国的经济负担加重。这两种危险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286年,高卢地区出现反抗 这次反抗被罗马在哥斯萨芮孔(布伦)的舰队指挥官卡劳色斯很快镇压下去。

   287-293年,卡劳色斯叛乱 卡劳色斯可能负责帝国北部海岸的防御,主要是对付日耳曼海盗,他通过劫掠日耳曼海岸成了暴发户。287年,他突然自称为“奥古斯都”,同马克西米安和戴克里先公开对抗,在整个高卢北部地区和罗马的不列颠行省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君士坦西阿率军同卡劳色斯进行了五年激战。294年卡劳色斯被其助手阿尔勒克图谋杀,不久君士坦西阿平息了这次叛乱。

   294-296年,埃及动乱 一个叫做阿恰尔勒的篡权者,在亚历山大城称帝,控制了埃及的北部地区。戴克里先亲自率军平叛,经过八个月的围攻,296年占领了亚历山大城,并处决了阿恰尔勒。然而,埃及的南部地区,或称上埃及地区,由于一个“蛮族”波勒麦斯人的入侵,仍然处于动乱状态。波勒麦斯人可能发源于纳比亚南部地区,他们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不断对上埃及地区进行袭扰。戴克里先帮助上埃及军队和纳比亚军队击退了这些掳掠者,并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295-297年,平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 毛里塔尼亚的沿海地区,遭到来自内陆沙漠地区和山区的一些“蛮族”的蹂躏和劫掠。马克西米安率军进到非洲西北部地区,将这些入侵者赶回到他们在沙漠和山区的要塞。然后他分步骤、有组织地开始对山区进行整顿。他首先占领了这些“蛮族”人的要塞区,而后把他们迁出这一地区,安顿他们到帝国的另一地区居住。

   298年,阿勒曼尼人入侵高卢 这支庞大“蛮族”军队刚刚进入高卢境内,立即遭到君士坦西阿的抗击。在林哥尼斯(今朗格勒)地区和维恩多尼萨(今瑞士的温迪施)地区,君士坦西阿将他们彻底击败。

   295-297年,波斯战争 (参见第六章→西南亚→波斯萨珊王朝→波斯同罗马战争)

   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 随着罗马帝国的组织、法律、法规在内部各省区的建立和健全,其内部基本保持稳定,在边境地区也消除了外敌的威胁,戴克里先决定退位,按照他原来的设想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他说服了有点不愿离开王位的马克西米安同他一起退休。戴克里先生命的最后八年时间,是作为一个绅士农场主在亚得里亚海达尔马堤亚海岸的萨洛纳(今斯普利特附近,在阿尔巴尼亚境内)度过的。在这段时期的生活中,他充分认识到,他的有规则地交接政权的愿望是能够实现的。

   罗马军事体制(300年)

   罗马早期的力量和辉煌,来自于良好的军事体制,这种体制无论在技能方面还是在效率方面,都是任何外敌不能比拟的。罗马帝国军事体制的一些具体内容,在公元开始后的头三个半世纪内,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变化是正常的和革命性的,另一些则是由于内部压力造成的,还有一些是受对手的影响。罗马军事体制的优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按照实际需要,不断地探讨和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这也是罗马帝国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重视传统,但他们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使传统的东西能不断地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从大约公元前50年起,一直到300年,罗马军事体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个事实即反映出在这一时期军事技术没有什么发展,同时也说明了罗马共和国时期所采用的军事体制确实是完美无缺的,它使战争艺术和作战科学完全适应了军事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

   奥古斯都的军事政策

   奥古斯都奠定了军事政策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稳固的,以致于其继承者难以有新的改变和发展。这个政策最基本的观点是:帝国的安全既取决于军事上的优势和军事体制的合理,也取决于经济基础。罗马帝国已经变得十分庞大,由一个人或一个行政系统来管理已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军队只用来防守边境和维护国内的稳定。奥古斯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减少军队的规模,以减轻帝国的经济负担。通过提高部队的组织性和士兵的作战技能,一支小型高效的军队能够完成基本的防御任务。30万人的军队是不多的,从它的规模和在帝国大约5000万人口中占的比例来看,以及考虑到边境四周大量的好战敌人的存在,这支军队是不算大的,同时也能完成防御任务,因此它是合理的。

   奥古斯都所认识的军队的经济方面,我们现在通常称为“经济效能”。其继承者几乎没有例外地坚持了这一原则。即使在帝国的边境看起来已面临着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信,罗马的军事力量能够战胜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没有必要大规模地扩建军队。随着外部威胁的增大,军队的规模也随着相应地增大。但是在4世纪中叶,军队的规模与这以前或以后任何一个时期相比,都达到了最低水平。

   奥古斯都为了把帝国的安全与经济的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曾按照“经济效能”的合理比例关系制定了军事方针。在他的领导下,除保留1万名罗马近卫军负责维护国内安全外,军队的25个军团全部分散部署在边境上,为此他修筑一套优质道路网,使军队在遭到外来威胁时能够从一个地区迅速机动到另一个地区。

   奥古斯都军团

   奥古斯都标准的军团有6000人,由传统的10个支队组成。似乎第一个支队和第十个支队各有1000人,其余8个支队各有500人。这样编组的原因我们不是很清楚,也可能更普遍的编组形式是每个支队均为600人。指挥官多于恺撒时期。奥古斯都有25个这样的军团,全部部署在帝国的边境地区。

   士兵需要服20年兵役,这有点例外。在兵源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困难,大多数新兵都是老兵的后代。尽管奥古斯都禁止其士兵结婚,但他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他们组成家庭。在军团的营地内或其附近地区,总是居住着很多士兵的家庭。士兵的私生子和那些随军家属,到老兵被解雇时总会成为合法的家庭。部分老兵通常能够在他曾防守的边境地区获得一块土地,因此老兵的儿子更希望在他父亲的老部队服役。

   军团的士气依靠纪律、严格的训练和集体团结精神来维持。集体团结精神对于维持军团的士气具有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是这个有着几百年传统、几乎是不可战胜的战斗集体中的一员。

   同过去一样,训练和纪律是严厉、严格和有效的。训练水平和纪律的标准,在这一时期以及后来的时间里有些起伏波动,但与前一时期相比,毫无疑问是降低了。不过无论怎样,即使处于最低点时,其训练水平和纪律标准也高于其他水平,这是罗马的敌人所不能达到的,因而在罗马广大的边境地区保持了对敌人的优势。

   帝国军队的辅助部队

   为了支持部署在边境地区的25个军团,奥古斯都建立了一支规模与之相当的辅助部队,总共有大约15万人,包括弓箭手、投石兵、轻步兵和骑兵,他们大多是从帝国以外的未开化或半开化的“蛮族”部落中征募来的。

   辅助部队士兵的报酬少于正规军团的士兵,他们的服役期为25年,服役期满后,自然就会成为罗马公民。有时,一名辅助部队的老兵在土地和薪金方面所得到的补偿,基本上与正规军团的士兵相同。

   开始时允许辅助部队保留其部落组织和头领,除了个别的部队如弓箭手、轻步兵通常来自于帝国的东部地区以外,辅助部队通常从帝国以外的地区征募,并且在他们的常住地附近服役。后来发现这样很可能导致他们反叛和兵变,奥古斯都规定“蛮族”人辅助部队必须调离故乡去守卫别的边境地区,并按罗马的规定改造其部落组织,掺进其他部落的人来冲淡原部落的成分。

   图拉真时期,为防止“蛮族”人辅助部队反叛,还采取了一些进一步的措施:在辅助部队中各个民族完全打乱原来的组织,实行混合编组;不再使用“蛮族”部落的头领来作辅助部队的指挥官。结果,民族的狂热被集体团结精神所取代。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促进辅助部队向正规部队方向发展,同军团的支队相差不多。这些常备军之间逐渐趋向一致,辅助部队也列入军队的编制序列。3-4世纪,辅助部队的永久化和正规化,使得由罗马化的“蛮族”组成的辅助部队与罗马正规军团之间的差别基本消失,辅助部队士兵的军饷也有所增加。

   早在奥古斯都在位时期,罗马人为其所组织的“蛮族”人辅助部队进行编组,加以训练和提供装备,所有这些,有时反而被“蛮族”人用来反对罗马人。一些被遣散的辅助部队士兵和逃兵参加了“蛮族”人对罗马边境的袭击。“蛮族”人的军队在跟罗马军队作战中也学习到许多有用的经验。他们不断改进作战方法,最后终于推翻罗马帝国。不过,罗马人毕竟在政治上比较成熟,社会结构又相当严密,加之许多卓越的罗马将领具有高超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因此罗马帝国还是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哈德良、马库斯·奥勒良和S.塞维鲁的变革

   尽管奥古斯都与其继承者都奉行防御政策,但是在他死后的那个世纪里,帝国的领土有明显的增加。哈德良丧失了一些其前辈图拉真留下的部分东方殖民地,他开始认识到:帝国的领土太大了,以至于无法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因此,帝国的扩张必须停止。他修改了奥古斯都的机动防御思想,而采取固守防御的政策,沿边境线实行定点坚固防御。但他并没有改变罗马军团固有的机动性和战术灵活性的企图,他只是要求在边境地区构筑一些人工屏障物,同一些天然屏障如江河、山脉相互补充,以增强边境的防御能力。这增大了“蛮族”侵袭罗马的困难,使罗马军队的边境防御更为容易,再没有必要将部队从一个边境地区机动到另一个边境地区进行增援,也没有必要在边境内外进行大规模交战。

   罗马在日耳曼地区构筑的石灰墙和哈德良在不列颠构筑的石墙都很高,顶部还插有木栅栏。这些防御设施并没有军队长期守备,因为军队缺乏足够的兵力来守备这些工事。但这些防御设施为罗马的边防巡逻队提供了防护和隐蔽的条件,并且增加了“蛮族”越过边境进行袭击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它们也是“蛮族”人袭击部队后逃跑的障碍,很多“蛮族”人对罗马的边境地区进行劫掠后,都在这些石墙下被罗马部队追上并斩杀。

   哈德良增加了多瑙河和莱茵河沿岸的巡逻部队,这使得“蛮族”要想越过这两条大河侵入罗马领土更为困难。他还培养扩大了原有的在“蛮族”居住地的罗马情报网,使罗马军队能随时掌握在帝国周围的“蛮族”的军事动向。

   马库斯·奥勒良具有很强的指挥才干,他将国家政策和军事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组织方面很少有变化。然而,他增加了2个军团的常备军,以及规模甚至更大的辅助部队。在他统治时期,罗马常备军的总数可能超过35万人。

   S.塞维鲁增加了3个多军团,其中一个部署在意大利境内,第一次作为罗马帝国军队的机动后备队使用。在塞维鲁统治期间,军队的总兵力可能达到了40万人。塞维鲁还于分重视改善士兵的福利和生活条件,包括允许士兵结婚。他在指挥体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最重要的是分散边防部队的指挥权,减少军团指挥官反叛中央政权的能力和机会。他还改造了哈德良在不列颠北部地区设立的防御墙,将原来的木栅栏改造成约4.9米高、2.4米厚的砖石墙。

   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骑兵开始在罗马军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步兵部队的机动能力,以保证与骑兵一起实施快速、远距离的机动,轻装步兵应运而生。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

   奥古斯都的行政管理、国家政策和军事战略尽管经过其继承者的修改和完善,但在3世纪中叶的混乱时期,它已经变得有些过时,明显地需要进行彻底修改。没有中央预备队的防御体制,并不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罗马帝国所面临的威胁在不断增加。罗马化的“蛮族”人的军队已经大大发展,对罗马袭击的危险增大;强大富有战斗力的波斯人,也对罗马帝国造成很大威胁。只简单地增加军队的数量,而不改变其组织和作战思想,是不可能应付这种威胁的。

   然而,尽管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由于内乱外患持续不断,他们没有时间重整军队,并且不得不使用他们继承的体制和作战思想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威胁。

   军队的总数已经增加到大约50万人。通过采取坚定而又严厉的措施,奥勒良、普洛巴斯和卡鲁斯恢复了部队的训练和纪律,至少保持了帝国早期的水平。为保持军队的忠诚可靠,他们不吸收日耳曼“蛮族”人进入军队,并把波斯人从军队中清除出去。

   罗马军队组织混乱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当一处边境地区形势吃紧时,常常从另一个边境地区调集部队经过远距离机动,来增援这一边境地区的作战。当然,这可能是调集一个完整的军团,也可能是调集军团的一部分。这样做常常会使边境地区的防御出现空隙,可能发生外敌入侵的危险。这些问题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法是,从支队、军团和整个部队中抽出部分兵力,组成特遣队,称为“别动队”,作为一个战术单位,以执行一些临时性的任务,随时派往出现危险的地区。他们发现别动队最合适的规模是一支大约1000人步兵的部队或500名骑兵的部队。

   特遣部队体制最初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边境的威胁一解除,特遣部队立即取消,各个分队回其原建制单位。但是,在大约235-290年之间的骚乱时期,特遣队经常要求从一个边境地区机动到另一个边境地区。由于机动的速度太快,以至部队不希望混合编组。军团的传统以及它对集体团结精神的影响,几乎完全消失。

   这只是戴克里先进行的军队政策和军事组织改革的一种情况。后来,君士坦丁又进行了彻底改革。

   为提供一支机动的后备队,军队被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边防军和机动野战军。将近三分之二的兵力为边防军,其余为机动部队,由皇帝(奥古斯都和恺撒)直接控制。机动部队的军饷略高于边防军,这后来引起了一些混乱。

   戴克里先根据特遣部队体制的经验,减小了机动部队军团的规模,一个军团约为1000人。这保证了极大的战略和战术灵活性,可以做为一个完整的单位使用,而不需要再进行重新编组。边防军的一个军团由6000人组成。机动部队和边防军一个军团的辅助部队通常都是1000人。

   戴克里先也对近卫军头领的地位作出限制,由帝国的参谋机构直接指挥近卫军。近卫军头领的权力已经大大缩小,以至于他们没有能力推翻皇帝或篡夺皇位。每位奥古斯都和恺撒,都有两位主要的军事助手:步兵头领和骑兵头领。这不仅明确划分了军事权力,减少了政治上的危险性,而且也表明罗马军队中骑兵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君士坦丁后来解散了近卫军部队,取而代之的是皇帝的私人卫队,大约由4000人组成。

   新的战术队形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军事改革后,效果是好的,它们使罗马帝国得以苟延残喘。然而在实践中和心理上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这是无法预见的,也许是不可避免的。机动野战部队步兵的装备一般略好于边防军,加上他们的军饷较高,使得边防军产生嫉妒。由于军团和辅助部队士兵在基础和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士兵们都愿意到负担轻、训练松的辅助部队服役,或者到收入高的野战部队,而不愿意到边防部队。其结果造成了士气的下降,也导致了在战备和训练计划方面的变化。军团和辅助部队士兵之间的差别仍在不断缩小。

   罗马军队的士兵,不论是军团的、还是辅助部队的,也不论是野战部队的、还是边防军的,现在大部分都是“蛮族”人。这样做的结果是,到375年大多数“蛮族”的士兵在武器和战术方面都同罗马人基本相同。对在罗马军队中服役的大部分“蛮族”士兵来说,他们都把自己当成是真正的罗马人,而且他们能够像职业士兵一样,对他们的部队和指挥官保持绝对的忠诚。不管怎么说,尽管这些“蛮族”的士兵似乎能够按照他们罗马指挥官的命令去做,但仍有大量的相互勾结、反抗和叛变的事件发生。罗马军队的指挥官也常常由“蛮族”人来担任。

   在罗马军队中还出现了两种新型士兵,使得罗马军队的训练和纪律慢慢下降。

   第一种是新增加的“蛮族”部落士兵。大量的“蛮族”部落已经被允许在帝国内部居住,导致了一种倒退的趋势,图拉真组建了“蛮族”部落辅助部队。辅助部队中的部落单位,由他们自己的头领指挥,并保持他们自己的武器和作战方法,作为一个完整的建制单位编入军队之中。这种单位被称为“同盟军”。由于从整体来看,“蛮族”士兵逐渐趋向罗马化,因此,这些同盟军士兵对罗马军队的战术影响很少,但却增大了反抗和叛乱的机会。

   第二种是临时征召的新兵。当老兵不能满足要求时,在帝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征募新兵的形式。大农场被要求按雇工的比例或者轮换摊派来为军队提供新兵。这种新兵的服役期比正常军团士兵的服役期要短得多。尽管这种做法不很经常,但它却使军队的职业化水平大大降低。这也是后来中世纪封建时代采取的一种征兵形式。

   罗马帝国晚期的战术

   在尤利乌斯·恺撒到尤里安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反映个人军事生涯的著作出现。还没有哪一位权威的历史学家,能描述出这一时期战斗的详细情况。因此,从公元前50-350年长达四个世纪的时期,作战中战术的详细情况十分模糊。

   军团的基本队形大致是固定的,似乎两线队形的运用有所增加,每一线有5个支队。有一些迹象表明,战斗队形变得更加密集和庞大,这主要是因为骑兵地位的提高以及在组织纪律方面的下降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迹象表明,人类作战的本能,促使马略在其军团的各支队中,吸收了古代战斗队形的精华,因此罗马帝国后期的战斗队形与共和国时期很类似。从君士坦丁在土伦之战中的战术来看,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步兵采用传统密集的战斗队形,比恺撤军团的防御能力更强,能够抵住骑兵的冲击,而且他们还可以采用分队队形,保持相同的速度、灵活性和能力,向前或其他方向机动和战斗。

   不管怎么说,步兵战术基本没有变化,骑兵在作战中的作用不断增加,这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步兵战术的发展。当纪律和训练的标准提高时,军队所采用的战斗队形似乎更类似于古代优秀的、比较疏散的战斗队形;当训练和纪律降低时,则采用比较密集的战斗队形,其密集程度甚至超过古代的“法兰克斯”方阵。

   骑兵对衰落中的军团的影响,其一个重要表现是长矛的再次启用。似乎这种变化被勉强采用,因为新的矛非常轻,可以用它投射敌人。为了摆脱阻碍,常常在军团和其他步兵一起与敌直接交战以前,就将这些矛投向敌人。为了获得使用长剑的空间,最前面的一列士兵大概还是采用早期军团的疏散队形。当然,在分队方面也有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灵活性降低,进攻能力下降。反过来,这又表明部队训练和纪律在不断下降。

   到4世纪时,骑兵平均大约占罗马军队四分之一的兵力。在东部沙漠地区同波斯和阿拉伯人作战时,骑兵所占的比例还要高得多。骑兵已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兵种。

   投射性武器在罗马军队中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其发展,使战术陷于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抵御骑兵的冲击,步兵不得不保持密集的队形;与此相反,投射性武器的大量使用,又要求军队的队形更加疏散。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罗马军队增加了投射性武器的比例,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骑兵。从本质上讲,他们力图保持军团原有的灵活性,以便于他们能够适应在任何时间所能遇到的各种威胁情况。

   到4世纪时,罗马军队给军团配备了更多的抛射性杀伤兵器,军团平均不到100人就拥有一台(架)弹弩机、抛石机或弩机。此外,步兵辅助部队中,弓弩手或投石兵可能占有一半的比例,而且有更多的骑兵是亚洲类型的弓弩骑兵。对各种抛射性兵器依赖程度的剧增,造成的一种后果是军团使用短剑同敌进行白刃格斗的机会明显减少。

   罗马和“蛮族”(305-400年)

   305-306年,在帝国继承人问题上的斗争 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退位后,君士坦西阿在西部、加列里阿在东部各自继承了奥古斯都的位置,接着任命了两个新恺撒,一个是弗拉维亚斯·瓦勒里亚斯·塞维鲁斯,主要控制非洲和意大利地区;另一个是盖勒里亚斯·瓦勒里亚斯·马克塞米努斯·达易士。这种安排忽视了两个年轻人的愿望,一个是君士坦西阿已经疏远了的儿子君士坦丁;另一个是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肯塔斯。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当君士坦西阿死后,在不列颠和高卢的罗马军团宣布君士坦丁为奥古斯都的继承人。加列里阿勉强接受了君士坦丁的要求,但只是让他当恺撒,而坚持让塞维鲁斯当奥古斯都。大约也是在这个时间,罗马的近卫军拥戴马肯塔斯为奥古斯都。然而,马肯塔斯只接受了恺撒的头衔,而让他已经退位的父亲──仍想当皇帝的马克西米安恢复了他原有的奥古斯都头衔。

   306-307年,内战;塞维鲁斯同马克西米安和马肯塔斯的斗争 经过一年的斗争,最后以塞维鲁斯被处死而告终。君士坦丁成为副奥古斯都,同时承认马克西米安为奥古斯都。然而,加列里阿皇帝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和马克西米安两人的合法身份。

   307年,加列里阿入侵意大利 在双方相待不下的情况下,马克西米安和加列里阿开始谨慎地机动兵力,以图用战争来打破僵局。308年,加列里阿任命李锡尼接替死去的塞维鲁斯的位置,成为罗马的奥古斯都。这时其侄子达易士提出抱怨,因为他感到他与李锡尼曾都是恺撒,而且他的位置要高于李锡尼,因此理应得到奥古斯都的头衔。不得已,加列里阿又任命达易士为奥古斯都。因此,这一时期有了五个奥古斯都。与此同时,马肯塔斯在近卫军的支持下,将其父马克西米安赶下台,自称为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拒绝放弃其皇位,逃往高卢,求助于君士坦丁。

   308年,《卡南敦协议》 卡南敦即今奥地利的汉堡城,位于维也纳附近。在戴克里先仲裁下,六个相互争斗的奥古斯都有五个得到调解,在卡南敦达成协议。马克西米安再次退位,仍住在君士坦丁的宫廷中。马肯塔斯被排除在卡南敦协议之外,但他对意大利的控制并没有被李锡尼阻止,两人又开始争夺伊利芮孔。

   310年,马克西米安叛乱 君士坦丁率军远征法兰克人。马克西米安这位老皇帝趁君士坦丁不在之时,企图夺取权力。君士坦丁立即返回,将马克西米安从阿勒雷特(阿勒斯)赶到马塞,在这里他俘虏了这位老竞争对手、也是他的岳父。马克西米安被迫自杀。第二年,即311年加列里阿也去世。这时只剩下四位奥古斯都:君士坦丁、马肯塔斯、李锡尼和达易士。

   311-312年,内战;马肯塔斯反对君士坦丁 马肯塔斯在达易士的秘密支持下,准备率17万兵马,通过拉地亚入侵高卢。君士坦丁军队的总兵力有10万人,但其中有一多半兵力防守莱茵河和喀勒多尼亚边境。得知马肯塔斯的计划以后,君士坦丁决定夺取战争主动权。312年,在肯尼斯山口的冰雪完全融化以前,君士坦丁率领4万人马翻过这座大山。土伦会战是这次行动中双方的一次大规模交战,这一战充分显示出君士坦丁高超的战术技巧。而后他与马肯塔斯的一位最主要的将军鲁里西斯·庞培纳斯遭遇。君士坦丁在激烈艰苦的波列斯夏之战和瓦罗那之战中,击败了庞培纳斯。

   312年,米尔维安桥之战 正当君士坦丁苦于兵力不足时,其增援部队赶到。他迅速向南机动,到达罗马附近地区时,他可能还有5万人马。马肯塔斯防御首都的部队大约有75000人。传说,君士坦丁在这里看到一个十字架高悬在空中,并听到一个声音:“上帝保佑你”,因此他发誓,如果能够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他将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君士坦丁集中全力投入战斗,在米尔维安桥附近的泰波尔河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马肯塔斯企图逃走时被河水淹死。君士坦丁进入首都罗马城,首先解除了残余近卫军的武装,而后宣布履行他的诺言而成为一个基督教徒。他承认李锡尼为东罗马的奥古斯都。

   313年,内战;达易士反对李锡尼 达易士力图控制整个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因此他从叙利亚出发,计划率领7万兵马入侵欧洲。李锡尼率领参加过达努比亚作战的3万老兵,迎战这些“蛮族”人。在小亚细亚西部的希腊的布提卡附近地区两军相遇。在特孜拉路姆之战中,李锡尼大获全胜。达易士逃走,但不久死去。李锡尼现在成为东罗马无可争议的统治者。

   313年,法兰克人入侵高卢 君士坦丁从意大利出发,击败了这些“蛮族”人,并将他们赶出了高卢地区。

   314年,内战;李锡尼反对君士坦丁 发现李锡尼正在策划反对他的阴谋以后,君士坦丁立即率领2万兵力,迅速机动突袭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李锡尼匆忙应战,集中了35000兵力,在潘诺尼亚东南部地区迎战入侵者。

   314年,希巴拉(维科夫希?)之战 君士坦丁占领了良好的防御阵地,击退了李锡尼的进攻,而后指挥部队实施反冲击。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李锡尼损失了大部分兵力,被迫撤退;君士坦了率军追击,进入到色雷斯境内。

   314年,马提亚之战 君士坦丁通过反复实施出敌不意的战场机动,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但是李锡尼再次率军以良好的秩序撤退。李锡尼求和,而且在随后举行的谈判中,同意将伊利芮孔和希腊交由君士坦丁统治,自己只保留亚洲地区、埃及和色雷斯。

   315年,对哥特作战 利用罗马内战之机,哥特军队跨过多瑙河,侵入君士坦丁新的统治地区。君士坦丁击退了哥特军队,而后跨过多瑙河,进入达西亚这个古罗马的省区,对这些“蛮族”进行报复。

   323年,李锡尼与君士坦丁重新开战 两个皇帝在进行了激烈争论之后,再次爆发战争,每一方都集中了大量的军队和庞大的舰队。

   323年7月3日,第一次阿德里安堡会战 双方参战兵力相差不大,各为120000-150,000人。君士坦丁再次实施广泛而灵活的战场机动,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一战中,他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部队冲击,表现出非凡的勇敢精神。在这一战或之后,李锡尼损失了35,000-50,000人,其筑垒营地也被攻克,他本人逃往拜占庭,又被君士坦丁包围。

   323年7月(?),赫勒斯滂海峡之战 君士坦丁的长子克里斯普斯,率领他父亲的舰队,大约有200艘战船,同李锡尼的350艘战船进行了两天激战,取得了胜利。李锡尼的舰队有130艘战船被击毁,其余的四处逃散。因为退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路线受到威胁,李锡尼逃往喀尔西敦。君士坦丁率领6万人随后追击,而留下其余部队继续围攻拜占庭。

   323年9月18日,菲莱索波里斯(斯卡塔里)之战 李锡尼已经集中起一支6万人的军队参加这次战斗。这次战斗也十分激烈、残酷,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君士坦丁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李锡尼逃走,后来被迫投降,于324年被处决。

   324-337年,君士坦丁成为唯一皇帝 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位有争议的好大喜功的人物,花费大部分时间,在拜占庭城的遗址,建造帝国新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332-334年,介入哥特和萨尔马希亚人的战争 君士坦丁援助萨尔马希亚人同哥特人作战。332年,他彻底击败了跨过多瑙河侵入麦西亚的哥特国王阿拉里克。当这些忘恩负义的萨尔马西亚人自己入侵罗马帝国时,君士坦丁又鼓动哥特人重新开战,而且当新的哥特统治者格波里克给萨尔马希亚国王维苏马尔以致命打击时,他置之不理。334年,君士坦丁允许残余的大约30万萨尔马西亚人在罗马帝国内定居。

   337-340年,君士坦丁的继承者 君士坦丁生前已经将他的帝国划分为三个部分,分给他的三个儿子,但他仍然保留最高统治地位,直到337年死去为止。君士坦丁二世拥有不列颠、高卢和西班牙;君士坦斯统治伊利芮孔、意大利和非洲;君士坦堤亚斯分得色雷斯、希腊和东方地区。君士坦丁一死,君士坦丁二世几乎立即入侵意大利。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在爱奎莱亚附近地区,遭到伏击而兵败身亡,其统治区立即被君士坦斯夺取。君士坦堤亚斯因为正忙于同波斯交战,没有卷入这场战争。

   337-350年,君士坦堤亚斯的波斯战争 (参见第六章→西南亚→波斯萨珊王朝→君士坦堤亚斯同沙普尔二世的战争)

   343年,“蛮族”袭击不列颠 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侵袭,迫使君士坦斯前往不列颠北部地区镇压这些入侵者。大约在同一时间,他也开始处理撒克逊海盗对不列颠和高卢沿海地区的掠夺问题。

   350-376年,东哥特王国在埃尔曼纳里克领导下崛起 年迈的东哥特统治者埃尔曼纳里克在350年可能已有80高龄了,他将东哥特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王国,而且通过不断征战,使这个原来只限于第聂伯河流域的弹丸小国,扩大成一个从黑海到波罗的海、拥有辽阔疆域的庞大帝国。这个帝国统辖的范围大约包括今乌克兰、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立陶宛等国家和地区。

   350年,麦宁塔斯叛乱 在高卢地区,将军麦宁塔斯领导了一次叛乱,并取得了成功。君士坦斯企图逃往西班牙,最终被杀。麦宁塔斯宣布自己为皇帝。

   350-351年,麦宁塔斯与君士坦堤亚斯的战争 君士坦堤亚斯正同波斯的沙普尔二世作战。当他赢得了一段暂短的和平时间之后,向西进军,征讨谋杀他兄弟的叛乱者。他发现在伊利芮孔,年迈的将军维特兰尼奥被他的姐姐君士坦堤娜冠以“奥古斯都”的头衔,并且已经同麦宁塔斯结成联盟。在两支军队之间的一次戏剧性的遭遇战中,君士坦堤亚斯说服了维特兰尼奥放弃他的军队,并将这支伊利芮孔部队合并到自己的军队之中。与此同时,麦宁塔斯集中了一支大部队向下潘诺尼亚方向机动,迎战君士坦堤亚斯。敌对双方两支部队的规模大体相当,每一方均接近10万人。随后,双方都谨慎地进行战场机动,在这过程中,麦宁塔斯稍微占了上风。

   351年,莫尔沙(今南斯拉夫的奥西耶克)之战 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君士坦堤亚斯具有良好机动能力的部队,在占有优势的辅助部队的弓箭手和轻、重骑兵的配合下,包围了麦宁塔斯的左翼,然后他的重骑兵部队在战斗高潮时又进行了一次猛烈的冲击,将高卢军团赶出了战场。战斗双方都遭到严重的损失,麦宁塔斯的部队似乎有3万士兵战死,君士坦堤亚斯部队的损失也接近这个数字。麦宁塔斯退往意大利。

   351年,帕维亚之战 麦宁塔斯击退了君士坦堤亚斯鲁莽的追击部队,但是意大利的民众赞同君士坦堤亚斯,而普遍反对他。无奈,他又退往高卢。同样,这里的民众、包括他自己的士兵也反对他。麦宁塔斯于351年被迫自杀。君士坦堤亚斯成为唯一的皇帝。

   351-355年,内外骚乱 日耳曼的“蛮族”突犯高卢。这次入侵似乎是由君士坦堤亚斯本人造成的,因为当时他正与麦宁塔斯进行内战,可能他贿赂了这些民族,让他们出兵高卢,以牵制麦宁塔斯的力量。这些民族在这次入侵中尝到了甜头,以至于罗马内战结束后仍然不想停止进犯。355年,将军赛尔法努斯又发动了一次叛乱,高卢的局势变得异常错综复杂。这次叛乱被很快镇压下去。同一时期,君士坦堤亚斯还被迫去处理他的堂兄弟格尔拉斯的问题。格尔拉斯曾被留在东方指挥作战,现在也乘机制造混乱,并阴谋推翻君士坦堤亚斯。格尔拉斯最后被解职,并被处死。

   355-358年,君士坦堤亚斯沿多瑙河作战 夸地人和萨尔马希亚人的入侵,现在吸引了君士坦堤亚斯的注意力,尽管在这期间他曾于358年与尤里安一道沿莱茵河进行过一次暂短的作战(参见下文)。这位皇帝沿多瑙河的上游和中段地区向这些“蛮族”的入侵者发起攻击,将他们赶回了多瑙河北岸,然后又在357年进入到他们的居住地,实施了一次报复性远征作战,并获得成功。紧接着,他沿着多瑙河向南机动,平息另一些“蛮族”人制造的骚乱。

   355年,尤里安成为恺撒 君士坦堤亚斯稍微有点勉强地任命了他的堂兄弟弗拉维亚斯·克劳狄·尤里安为西罗马在高卢地区的恺撤。本是一位学者的尤里安博学多才,是君士坦堤亚斯家族中唯一幸存的男性成员。只有24岁的尤里安很快就证明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将领,这完全出乎这位皇帝的意料,并引起了他的警惕。

   356年,尤里安第一次战役 这次作战进展不很顺利,尤里安在兰斯地区受到阿勒曼尼人的重创。他重整部队,击败了入侵者,并推进至莱茵河流域的科隆地区,在这里,他同从雷蒂亚赶来的君士坦堤亚斯紧密协同,君士坦堤亚斯沿莱茵河的右岸作战,而朱里安则沿左岸推进。尽管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交战,但却使尤里安获得了一次极好的机会,能从敌人那里以及从他那经验丰富的堂兄那里,学到一些有关战争的知识。这年年底,在森斯冬季营地驻扎期间,遭到凶猛的阿勒曼尼人突然袭击,他幸免于难,并抵住了敌人的进攻。

   357年,尤里安发动进攻 尤里安再次制定了一个同君士坦堤亚斯的将军巴巴堤奥的联合作战计划。巴巴堤奥驻扎在意大利和拉伊提亚斯的基地。正当尤里安在今阿尔萨斯地区同阿勒曼尼国王柯诺多马尔率领的军队接近时,巴巴堤奥从东赶到。但是巴巴堤奥却没有提供支援,而是突然撤出了战斗,只留下尤里安率领的13000人部队同阿柯诺多马尔的35000人的部队在阿根托拉特附近地区对峙。

   357年,阿让托拉蒂会战 战斗一开始,尤里安的重骑兵就发生了混乱,溃退而逃,这似乎是因为阿勒曼尼人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战术,他们派出一些轻装步兵爬行到披有重甲的马下,刺伤它们没有防护的腹部。但是尤里安的步兵军团仍然保持严整的队形,并且他又重新集合起溃退的骑兵。经过激烈交战,阿勒曼尼军队遭到惨重损失,最后逃离战场,柯诺多马尔被俘。尤里安率军追击残余的敌军,将他们全部赶过莱茵河后,他又跨过莱茵河,对阿勒曼尼人的地区实施了暂短的袭击。随后,他率军向北机动,开始同法兰克人作战。在冬季到来之前,他将莱茵河左岸的所有“蛮族”入全部驱赶出去。

   357-359年,尤里安巩固高卢地区 在阻止了法兰克人企图越过莱茵河的努力之后,尤里安集中全力重建罗马边境的防御体系,并收复了罗马在莱茵河以东的突出部。尤里安将它的指挥部设在鲁特堤亚(今巴黎),他还鼓励重建遭“蛮族”人劫掠和蹂躏的城镇,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他都会派出军队支援城镇的重建工作。

   358-363年,同波斯的沙普尔重新开战。 波斯入侵罗马的美索不达米亚,迫使君士坦堤亚斯多次率军开往东方(参见第六章→西南亚→波斯萨珊王朝→同罗马重新开战)。

   360-361年,内战;尤里安反对君士坦堤亚斯 君士坦堤亚斯对尤里安在高卢地区所取得的成就产生了猜忌,命令他派出大部分最好的军团前往东方同波斯人作战,而他本人则不随军前往。这引起了尤里安的不满,他向君士坦堤亚斯提出抗议,但仍准备执行命令。然而,其军团拒绝离开他们这位英明的年轻将领,并宣布他为皇帝。尤里安企图同君士坦堤亚斯达成谅解,但遭到拒绝。尤里安指挥部队突然向东机动,穿过黑森林和雷蒂亚,到达伊利芮孔。其速度快得惊人,完全出乎对手的预料,以至于君士坦堤亚斯在夕米南的总督鲁西里安完全没有防备,没经过战斗就成了尤里安的俘虏。正当继续向君士坦丁堡推进时,尤里安得知从东线战场返回准备反击他的君士坦堤亚斯行进至小亚细亚地区时死去(361年11月)。此时,尤里安脱离了基督教,又成为一个异教徒。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背叛者尤里安”。

   362-363年,尤里安准备同波斯开战 尤里安在君士坦丁堡对放荡、混乱的宫廷进行了整顿,建立起一套严厉的制度,数月以后,他来到安条克,在晚秋和初冬时节集中了一支95000人的部队。这是到那时为止罗马对东方作战所集中起的最大的一支远征部队。

   363年,尤里安入侵波斯 年初,尤里安在卡雷派出一支3万人的先遣队,由将军普罗科庇亚斯和塞巴斯堤安率领,向西北方向机动,进入亚美尼亚。按照亚美尼亚国王泰拉努斯的允诺,尤里安希望他的两位助手能率领24000人的亚美尼亚部队加入到自己的军队中,然后联合军队再沿底格里斯河东岸向波斯首都泰西封进发:尤里安率领自己其余的部队,在由1100艘河上供应船和50艘装甲战斗船组成的舰队的配合下,沿幼发拉底河东岸顺流而下,以每天约32公甲的速度缓慢向前推进。到达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两河相距最近处,他开始围攻并占领了两座坚固的要塞,打开了通往泰西封的通路。而后他命令士兵加宽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运河,以使他的舰队能到达泰西封城下。

   363年,泰西封之战 尤里安发现沙普尔的军队已经在底格里斯河岸严阵以待,他立即指挥部队出击。在舰队的协同下,其部队成功地渡过了底格里斯河。经过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在波斯首都的城墙下击败了沙普尔。尤里安现在对普罗科庇亚斯、塞巴斯堤安和堤兰那斯仍然没有到来感到很失望。他至今还不知道,亚美尼亚国王并没有像他所允诺的那样同他合作,因而那两位罗马将军也不能按原计划行动。尤里安决定不围攻泰西封城,而深入波斯的心脏地区追击沙普尔。

   363年,尤里安离开泰西封城 尤里安破坏了他的舰队,开始向东进军。他的士兵和一支小的后勤行李纵队无法携带舰队所载的供应物资。而波斯军队又采取了“烧光”政策,尤里安也被一位假装反对沙普尔而投靠他的波斯贵族所欺骗,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浪费了几天的时间。尤里安已经认识到,他的军队面临着缺乏供给的危险,因此这位皇帝决定向北撤退,逆底格里斯河而上,在亚美尼亚建立新的基地。罗马军队刚刚改变了机动的方向,马上就遭到大批波斯骑兵的袭扰。尽管供给已明显不足,但部队机动的速度却很快,尤里安希望能在两周之内到达亚美尼亚。一天夜间,波斯人对罗马的营地发起进攻,尤里安来不及穿戴盔甲就率领军队实施反冲击。在这场混战中,他身受重伤,几个小时后死去。

   363-364年,佐维亚统治下罗马的灾难 尤里安死后,军队推举将军弗拉维亚斯·克劳狄·佐维亚继承他而成为罗马皇帝。当时部队的供给已感短缺,软弱、优柔寡断的佐维亚接受了沙普尔的要求,双方开始谈判,其军队停止前进,又耽误了数天时间。最后,所有的食物都已用尽,佐维亚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接受波斯人提出的苛刻条件:交出底格里斯河以东的所有行省;尼西比斯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境内的其他一些罗马边境城镇划归波斯;放弃对亚美尼亚和另一些高加索地区小国的宗主权。尤里安带往东方的这支庞大的军队,现在已减少了许多。佐维亚率领这些垂头丧气、面黄肌瘦的残兵败将返回安条克。第三年初,在返回君士坦丁堡途中,佐维亚神秘地死去。

   364-378年,瓦伦提尼安一世和华伦斯统治期间 弗拉维亚斯·瓦伦提尼安一世是一位能力出众的军人,军队推举他接替佐维亚成为奥古斯都,他立即选择他的兄弟华伦斯为副奥古斯都,负责管理帝国的东部地区。两位奥古斯都不久都开始忙于阻止外部“蛮族”的再次入侵和平息内部出现的一些动乱。

   365-367年,同阿勒曼尼人的战争 这个凶悍的“蛮族”的血腥杀戮,迫使瓦伦提尼安亲自赶往高卢指挥作战。在卡仑斯他击退了这些“蛮族”人,将他们赶过了莱茵河,367年又在尼卡的索里西尼姆(苏尔兹)地区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而后他集中全力来增强莱茵河沿岸的防御。

   366年,普罗科庇亚斯(朴克壁)在东方叛乱 控制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大量领土以后,普罗科庇亚斯宣布自己为罗马皇帝。不久,他就被华伦斯的将军阿波堤奥和鲁皮西努斯击败,其本人被俘并被处决。

   367-369年,哥特战争 华伦斯和他手下的将军监禁了一支哥特雇佣军部队,因为他们在内战中曾为普罗科庇亚斯作战。哥特国王埃尔马里克提出抗议,并派阿塔纳里克率领一支西哥特军队跨过了多瑙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之后开始进行谈判,华伦斯释放了被监禁的士兵。最终击退了阿塔纳里克,华伦斯和他的将军维克多尔和阿林底亚斯又率军侵入多瑙河以北的西哥特领土。经过一段时间战斗后,双方谈判签订了一个和平条件,承认多瑙河为哥特与罗马帝国的边界线。双方恢复了和平。

   368-369年,不列颠动乱 撒克逊海盗的袭击,再加上北方地区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的反抗,使不列颠处于极度的动乱之中。瓦伦提尼安的将军底奥多西亚斯进行了两次漂亮的战役,又恢复了秩序。

   371-372年,弗尔穆斯反叛 这位摩尔人的领袖率众反抗罗马统治,几乎将罗马军队赶出毛里塔尼亚。然而,底奥多西亚斯来到了这里,很快击败了弗尔穆斯。为避免被俘受辱,弗尔穆斯自杀身亡。

   372-374年,匈奴民族出现 匈奴民族很可能与凶悍的蒙古族有族源关系,在2世纪初期被中国军队驱逐出蒙古地区,现在又进入了欧洲历史。他们侵入阿兰人的领土。阿兰人同萨尔马希亚人具有相似的血缘关系,都是西徐亚人与日耳曼人的混血儿,居住于伏尔加河与多瑙河之间的地区。373年(?),匈奴在塔耐斯河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成立还不到两年时间的阿兰王国被推翻。在阿兰人的幸存者中,一部分人被匈奴吸收;另一部分难民在哥特人领土内流浪;还有一部分人到达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帝国骑兵的主要力量。

   373-377年,同波斯的战争 (参见第六章→西南亚→波斯萨珊王朝→波斯同罗马重新开战)

   374-375年,同夸地人和萨尔马希亚人的战争 夸地族酋长格比努斯试图用和平的方式来同罗马确定边境线,但罗马将军马西尔纳背信弃义,将其杀害。被激怒的夸地人立即入侵并蹂躏潘诺尼亚,多瑙河上游和中部的所有地区也惨遭劫掠。此时,战胜弗尔穆斯的底奥多西的儿子小狄奥多西正在麦西亚同萨尔马希亚人作战。瓦伦提尼安从高卢出发,击败了夸地人,并将他们赶过了多瑙河。375年,当他计划跨过多瑙河对夸地人实施报复性远征时,中风而死。他的年仅16岁的儿子弗拉维亚维,格拉提亚努斯(格累细安)继承他成为西罗马的皇帝。

   376年,匈奴入侵哥特帝国 匈奴人越过第聂伯河,对哥特实施大规模入侵。哥特人企图阻止他们,然而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匈奴人进攻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年老的酋长埃尔马纳里克被杀(或许是自杀),维底米尔继承其位置,但不久也被匈奴人击败并杀死。现在全部东哥特人由阿拉底亚斯和萨费拉克斯率领,跨过第聂伯河,躲避匈奴人。西哥特人的酋长阿拉里克计划阻止入侵者,同他们战斗到底,但是他的大部分臣民受东哥特人情绪的影响,在菲列德根和阿拉底亚斯率领下也开始向多瑙河方向迁移。这些难民有700000-1000000之多,其中能参加战斗的士兵超过20万人。阿拉里克和剩余的哥特人以后在干巴尼亚平原和特兰赛尔法尼亚森林避难。

   376年,哥特人在多瑙河 情绪激动的西哥特人请求华伦斯允许他们渡过多瑙河,躲避这场浩劫。华伦斯勉强同意,其条件是交出他们的所有武器,并扣押所有尚未达到兵役年龄的男孩当做人质。狂暴的哥特人答应了这些条件,开始渡河。大多数男孩被扣押和遣散到小亚细亚地区,但是西哥特人对腐化堕落的罗马官员进行贿赂,给他们黄金,甚至把自己漂亮的妻子和女儿送给他们,因此一些西哥特人又逐渐获得了他们的武器。与此同时,残余的东哥特人也来到了多瑙河,并请求进入罗马帝国避难。当这个要求被拒绝后,他们就开始用木筏偷渡过来。因为罗马军队现在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西哥特人身上,特别是集中在他们的女人身上,因此对新入侵者的到来并没给予足够的重视。

   377年,哥特与罗马爆发战争 在色雷斯的罗马的官僚们,对“蛮族”人的大量涌入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办,他们只是利用一切机会剥削和虐待他们。弗里提哥仑和阿拉维亚斯似乎企图同他们心目中的罗马保护人合作,但是不久就丧失了耐心,并且开始同东哥特人谈判,提出联合起来共同反抗罗马。大约就在这时,罗马背信弃义,利用与西哥特领导人谈判的机会对他们进行攻击。阿拉费法斯被杀,菲列德根却逃了出来,立即率领他的人马攻击罗马鲁皮西拉斯的军队,在马里亚诺波里斯(保加利亚东部的斯哈姆拉)地区获得了一次胜利。而后,他在多瑙河下游与黑海之间一带与阿拉底亚斯和萨费拉克斯的军队会合。

   377年,萨里西斯(维尔劳斯)之战 华伦斯匆忙与波斯讲和,派出一支强大的增援部队开往色雷斯。他的三位将军沙屠尔尼拉斯、图拉真和普罗弗图拉斯开始向北驱赶哥特人,将他们封锁在黑海与多瑙河之间的一片沼泽地里,即多瑙河口以南地区。在这里哥特人建立起一千“车城”,用车辆围成一个“要塞”,这些车辆构成野战防御壁垒,好像城墙一样,他们的人员都躲进这个可以缓慢移动的“要塞”内进行防御。随后双方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斗,但胜负未决。正当罗马军队准备再次进行攻击时,菲列德根成功地穿过这片沼泽地,逃出了罗马军队的包围。哥特人一冲破罗马军队的封锁,就开始向色雷斯和摩西亚方面进发,与一些疯狂地、横冲直撞地对罗马进行袭击和破坏的萨尔马希亚人、阿兰人和匈奴骑兵会合。华伦斯率领一支增援部队,从东方急速赶往色雷斯,同时,向他的年轻的侄子、副皇帝格累细安求援。

   378年,几个“蛮族”结成联盟 罗马帝国的整个欧洲边境线,即从莱茵河口到多瑙河下游地区,同时遭到“蛮族”的入侵。这也许是巧合,但更可能是日耳曼的几个民族结成了某种类型的联盟。

   378年,格累细安击败阿勒曼尼人 格累细安正准备集中力量援助华伦斯时,高卢地区却遭到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大规模入侵,他被迫率军向高卢地区机动。在阿根塔里亚(科尔马)之战中,他击败了阿勒曼尼人,消灭了近4万入侵者,杀死了阿勒曼尼的统治者普里阿纳斯。格累细安而后勇敢地跨过莱茵河,对这些“蛮族”人实施猛烈地追击,平定了北部边境,而后向东南方向机动,支援华伦斯作战。

   378年7-8月,色雷斯战役 与此同时,华伦斯的一支有良好机动能力的小部队,主要由轻步兵和骑兵组成,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战斗,击败了哥特军队和他们的盟军。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是马里查河之战。到8月初,菲列德根、阿拉底亚斯和萨费拉克斯联合东、西哥特军队,带着他们的车队,退往离阿德里安堡大约13-19公里的海湾地区,在一片开阔地当中的一个高地上,构筑起他们的防御“车城”。在这里,一支高卢雇佣军部队背叛了罗马军队而加入他们的行列。在阿德里安堡附近的“蛮族”军队的确切数量我们无从得知,估计可能在100000-200000人之间,其中大约一半是步兵,大部分是西哥特人;人约另一半是骑兵,主要是东哥特人、萨尔马希亚人和阿兰人,可能还有一些匈奴人。菲列德根似乎拥有最高指挥权,但阿拉底亚斯和萨费拉克斯可能也具有很大的自主权。由于哥特人已经在色雷斯进行了几个月的蹂躏和劫掠,因此现在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满足士兵和他们的家庭所需。在这些哥特人中,除了士兵以外,还有至少20万妇女、儿童。因此,西哥特步兵主要负责防守军城,骑兵的大部分时间则到色雷斯中心地区抢劫食物。华伦斯正从君士坦丁堡向这一方向机动,以增援西布斯堤安。菲列德根认识到情况的危险性,企图同华伦斯谈判。然而,华伦斯妒嫉图拉真和格累细安所取得的成功,认为这是一个取得重大胜利的机会,而此时格累细安正从北方迅速向这一地区机动,华伦斯不想让他来分享这份荣誉,因此决定在其尚未到达之前结束战斗。

   第二次阿德里安堡会战(378年8月9日)

   华伦斯率领一支大约6万人的部队赶来增援。他的部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兵力是步兵,其余的是重骑兵和轻骑兵。他一到达阿德里安堡,就向哥特人营地方向机动。菲列德根从侦察兵那里得到了华伦斯到来的消息,立即派人前去召回像通常一样领兵搜集粮草的阿拉底亚斯和萨费拉克斯。为了赢得时间,以保证哥特骑兵能按时返回,他也派去一个信使前去拜见华伦斯,提议双方进行谈判。华伦斯部队在仲夏烈日下经过一个上午的长途跋涉,早已人困马乏,因此诡称同意进行谈判,事实上想争取时间,展开他精疲力尽的部队,以对哥特人的营地发起攻击。他似乎忽视了翼侧和后方的安全问题,可能没有派出巡逻队进行警戒巡逻。

   正当双方一边加紧准备,一边进行谈判时,战斗过早地展开。似乎是罗马军队的辅助部队,突然向西哥特一方的谈判组开火,在双方都尚未作好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战幕。这时,罗马军团还只是一部分行军纵队改成了作战队形,大部分部队还没有展开。不过,位于侧翼的骑兵已经作好了战斗准备,因此华伦斯只好命令部队发起全面攻击。

   当两军激战犹酣之际,阿拉底亚斯和萨费拉克斯率领哥特骑兵的主力抵达正在进行战斗的河谷旁的高地。就在罗马骑兵的右翼抵达哥特兵营时,哥特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袭击,并把他们赶了出去。哥特骑兵的冲锋是如此之猛,如此之有力,以致整个罗马军队乱成了一团。接着哥特骑兵又转身进攻罗马军队的左翼骑兵。有的穿过了兵营,有的紧跟在罗马军队的后面左砍右杀。与此同时,菲列德根命令西哥特军队从后营的马车壁垒后发起反攻,罗马骑兵即告全面崩溃。哥特军队接着又进攻并席卷了罗马军队的左翼步兵,把他们压向罗马军队的中央。罗马步兵你推我拥,挤成了一堆,其中一部分还保持着原先的行军纵队,根本无法展开作战队形。在挤压过程中,军团士兵也无法施展手中的剑和梭镖,又不能逃跑,无奈,只得任凭手持长矛和剑的哥特骑兵从侧翼和背后肆意杀戮。这时,哥特步兵也杀出兵营,冲向罗马军队的正面。战斗变成了一场大屠杀。华伦斯不久受伤。华伦斯、西布斯堤安、图拉真和4万名罗马士兵阵亡。哥特人没能占领阿德里安堡,但对整个色雷斯地区进行残酷地劫掠和破坏。

   379-395年,东罗马狄奥多西统治期 狄奥多西的父亲曾是格累细安父亲手下的一名将军,他本人也是格累细安部队中能力出众的军事将领。华伦斯死后,格累细安指派他为东罗马皇帝。这位新皇帝在底萨洛尼卡 [ 译者注:今希腊的港口城市萨洛尼卡。 ] 坐镇指挥,在希腊和色雷斯的主要城市都建立起坚固的防御,并恢复了松散沮丧的军队的士气和纪律。狄奥多西同格累细安密切配合,派出一支机动灵活的小部队追击哥特人军队。379-381年,他率领强大的部队,同哥特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会战,在色雷斯中部地区击败了菲列德根。这位哥特人的领袖可能在这次作战中死去,也许是被杀。与此同时狄奥多西的将军普罗莫图斯在多瑙河以南地区,同阿拉底亚斯和萨费拉克斯率领的东哥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作战,将“蛮族”人全部清出了这一地区。由于狄奥多西胆大心细、技巧高超,调度有方,最终平定了色雷斯和麦西亚地区。一些哥特人被赶到多瑙河北岸地区,更多的哥特人被允许在帝国内已经安定的地区定居。

   383年,马克森马斯反叛 将军马格纳斯·克勒门斯·马克森马斯在不列颠自立为帝,而后入侵高卢。格累细安迅速率军迎敌,但在遭受一些小挫折之后,他在鲁格达努(茱奥恩)地区被马克森马斯的拥护者谋杀。马克森马斯而后控制了高卢和西班牙地区,而格累细安年少的弟弟瓦伦提尼安二世则成为意大利的统治者,但实际权力掌握在他母亲手中。

   387-388年,内战;马克森马斯同狄奥多西对抗 马克森马斯入侵意大利,驱逐丁瓦伦提尼安二世。388年狄奥多西率军前去援助这位年轻的副皇帝,在伊利芮孔的萨维河与反叛者遭遇。他出敌不意,大胆跨过萨维河,对敌实施突然攻击,取得胜利。马克森马斯逃往意大利,狄奥多西紧追不舍,在威尼斯附近的阿奎里亚城将叛乱者团团围住。马克森马斯被他自己的部下谋杀,而后其军队全部向狄奥多西投降,瓦伦提尼安二世又被恢复为西罗马的奥古斯都。

   387年,高卢人再次入侵 阿拉底亚斯率军沿整个多瑙河发动了一次对罗马的入侵,他被普罗莫图斯击败并被杀死。狄奥多西而后轻而易举地对哥特人强加了一些条款。

   390年,阿拉里克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年轻的西哥特酋长阿拉里克,率领哥特人跨过多瑙河侵入色雷斯,但不久被狄奥多西击败。而后,阿拉里克被允许率领他的大部人马加入罗马军队。这是狄奥多西采取坚决镇压与适当抚慰相结合政策的典型事例。

   392-394年,阿波嘉和欧格尼亚斯叛乱 388-389年,马克森马斯失败以后,狄奥多西命令法兰克人将军阿波嘉平定高卢地区。392年,阿波嘉在高卢地区几乎建立起绝对权威,他对少年皇帝瓦伦提尼安二世的干涉不满,派人刺杀了皇帝。而后他任命其信徒欧格尼亚斯为皇帝,并通过两次成功的作战,击退了法兰克人沿莱茵河的入侵,巩固了他在高卢的地位。然而,狄奥多西拒绝承认这些叛乱者的合法身份,率领一支主要由哥特人组成的军队,其中包括阿拉里克的部队,向叛乱者发起进攻,替死去的皇帝报仇。阿波嘉和欧格尼亚斯在意大利北部地区迎战狄奥多西。

   394年9月5-6日,阿奎雷亚之战(或称弗里吉达斯之战,战场位于伊松佐河的支流维帕科河畔) 狄奥多西向阿波嘉精心选择的阵地鲁莽地发起攻击,被敌击退并遭到惨重损失。狄奥多西重整他的部队,在整个晚上让他的部队轮流祈祷,将已支离破碎的军队重新组织起来。第二天他再次发起攻击。似乎在战斗过程中突然刮起了狂风,而狄奥多西可能利用了这次狂风对敌所造成的影响。到第二天晚上,狄奥多西取得彻底胜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那智勇双全的汪达尔人将军斯提利科所做出的努力。欧格尼亚斯被杀,两天以后阿波嘉自杀。罗马帝国又得到统一。

   395-400年,帝国再次处于动乱状态 狄奥多西死后,“蛮族”人又活跃起来,开始反抗他的两个相当蠢儿子:东罗马的皇帝阿喀丢和西罗马的皇帝洪诺留。

   395-396年,阿拉里克同斯提利科对抗 阿拉里克率军穿过色雷斯和希腊,一路进行劫掠,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只是在396年,遭到军事天才斯提利科的反击,暂时阻止了其进攻的势头。得到哥特人叛乱的消息后,斯提利科立即率军从意大利开往希腊。但是,东罗马皇帝阿喀丢对他的兄弟西罗马皇帝洪诺留及对这位伟大的汪达尔人将军满腹猜忌,尽管他也很害怕哥特人,但是比较起来,他更怕他的兄弟和斯提利科,因此他坚持让斯提利科离开东罗马帝国。斯提利科十分勉强地服从了这一命令。敌手已去,阿拉里克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又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劫掠。与此同时,另两位哥特人反叛将领──东哥特的特里吉尔德和从前罗马军队中的西哥特将军盖纳斯,也在小亚细亚地区和君士坦丁堡周围地区进行烧杀抢掠,并于399年迫使阿喀丢赦免他们。盖纳斯成为军队的统帅,但不久被推翻,当他企图率领一支小部队跨过希腊海时,被罗马帝国忠心耿耿的哥特人弗拉维特塔击败。盖纳斯率领残余部队向北逃窜,400年在色雷斯地区被匈奴国王乌尔丁击败并杀死。

   395-400年,斯提利科崛起 只是由于斯提利科坚强的性格和出众的能力,才使帝国不致于崩溃。除了他同阿拉里克在希腊进行了一场短暂的作战以外,斯提利科还维持了洪诺留在西罗马的权威。他所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之一,是396年在非洲镇压了摩尔族酋长吉尔多领导的一次叛乱。到这个世纪末期,斯提利科成为西罗马的实际统治者。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