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中国(公元前600-前400年)
公元前600-前400年,周朝衰落 周朝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在长江、黄河流域不断进行争斗,战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时期,争斗主要集中在二个诸侯国之间:一、秦国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渭水流域,这里曾经是周朝的发祥地;二、楚国几乎占据着从长江以北到黄河之间的整个区域;三、吴国占据长江出海口及北部几乎到达山东的一片地区。
公元前519-前506年,吴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 吴国和楚国之间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争是以吴国首先进攻楚国城市开始的。接着便是十年无结果的战争。吴王阖闾(公元前515-前496年)已经在战争后期组建了第一支由应征农民组成的军队。公元前506年,在最后一次战役开始时,吴国大将孙武率兵乘船沿淮河航行到达与汉水河的交汇处。这时,有两支楚国的军队向孙武军队的所在地集结,孙武便撤兵到岸上,并设下伏击圈。在柏举 [ 译者注:今湖北麻城,柏举之战确切地点,一说为湖北汉川以北。 ] 之战中,一举击败了楚国军队。孙武挥师乘胜追击逃跑的楚军幸存者,占领了楚国首都黔(今湖北江陵)。在搜缴完战利品之后,毁坏该城,带着大量的战利品撤回吴国。同时,楚昭王逃到秦国,请求援助。随后,一支秦国军队收复被毁坏的郑城,但是并没有继续与吴作战。
公元前511年,孙子 中国现代的历史学家们已经确认了第一部伟大的军事古典著作《孙子兵法》的作者和写作年代。这曾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孙武,曾经是齐国的著名将领,被吴王阖闾邀请到吴国指挥正在与楚国发生的战争(参见第二章→东亚→中国→吴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他有时被称作“吴孙武”或“孙子”。中国学者为避免与其他类似的军事著作混淆,把孙子的《孙子兵法》称为“十三篇”。直到最近,人们才确认齐国的孙膑(通常也称作孙子)与《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并非同一个人 [ 编者注:此系西方学者误解,事实上我国对古代军事思想及军事人物的研究考证自其成书以来即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 。孙膑比孙武晚150年左右。混淆的原因有二:一、孙武、孙膑都来自齐国;二、孙膑也写了一本有关战争艺术的书。孙膑的著作,与孙武的著作处于同一时代,但其内容侧重战术方面,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较少。孙膑的书于7世纪失传,不过1972年,考古学家挖掘汉墓时又被发现 [ 编者注:从公元前5-公元18世纪,中国先后有200多种有关战争艺术的书,许多书都未得到很好的研究,部分原因是翻译先秦古文字比较困难。 ] 。孙武的著作从哲学角度揭示了人类战争的规律,对当今的军队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8世纪,该书最早被译成日文;1780年被译成法文,首次进入欧洲;1860年被译成俄文;第一个英文版(译自日文版)于1905年出版;德文版于1910年出版。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 这一时期是战乱的顶峰,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开始年代,例如: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03年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它始于公元前475年。在这一时期,战斗的主要形式是列阵对抗,而步兵方阵在战场上占主导地位。步兵都穿戴盔甲,按所使用的武器类型可区分为长矛兵、戟兵、长剑兵和弓弩兵,在战斗中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或几个方阵。在战国后期出现了骑兵,而战车只是作为机动指挥平台使用。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击败 越国灭亡吴国,并接管了吴国的沿海地区以及吴国正在增长的海上贸易。
公元前453年,晋国战败 晋国被击败,并被赵、韩和魏三大夫分割。
公元前400年,秦国和楚国崛起 其他诸侯国仍在互相征战时,秦、楚两个诸侯国悄然兴起,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