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五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高宗规模宏远①,不惜散财,以增兵力。其时大学士阿桂即上疏陈论②,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新添兵饷近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七千万,请毋庸概增③,旋以廷臣议驳④。卒从增设至嘉庆十九年⑤。
仁宗睹帑藏之大绌⑥,思阿桂之远虑,慨增兵之仍无实效,特诏裁汰。于是各省次并裁兵一万四千有奇。宣宗即位又诏抽裁冗兵⑦,于是又裁二千有奇。乾隆之增兵一举而加六万五千,嘉庆、道光之减兵两次仅一万六千。国家经费耗之如彼,其多且易也;节之如此,其少且难也!
【注 释】
①高宗:指乾隆皇帝。
②陈论:陈述评论。
③毋庸概增:不要过分增加。
④议驳:议论后予以驳回。
⑤卒:最后。
⑥仁宗:嘉庆皇帝。大绌(chu):指银钱耗费过多。绌,不足,减损。
⑦宣宗:道光皇帝,
【译 文】
乾隆皇帝谋划规模宏大,不惜花钱以增加兵力。当时大学士阿桂就上疏陈述评议过此事。他认为国家的经费一次性的陡增一些并不觉得太多,但每年支出就很难继续下去。比如这一项兵饷开支每年接近三百万,如果二十几年连续相加,就需要七千万。便恳请不要这样过分慷慨地增加。不久朝廷大臣议论后对此予以驳回,于是此项粮饷一直增加到嘉庆十九年。
嘉庆皇帝见国库银钱消耗太多,便想到阿桂的深谋远虑,感慨增加兵员之后仍然没有效益,特此下令裁减。于是各省相继裁减兵员一万四千多人。道光皇帝即位后又下诏裁减多余的兵员,于是又裁减两千多人。乾隆皇帝增兵,一下子就是六万五千人,而嘉庆、道光两次裁减兵员才一万六千人。国家耗费经费是这样多而又容易,而节约却这样少而又这般困难!
【读 解】
曾国藩看到了军饷的增加是既多而又容易,而要减少则是既少而又艰难,但他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或是知道而不愿说、不敢说。其实道理很简单:根本原因就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自古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既是天下之主,那么整个国家这个大家庭的最高主宰理所当然的就是他一个人,全国的财富也就成了他的私产。国事既等于家事,则内政外交、经济军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秦始皇一句话可以活埋四百多学者,隋炀帝一声令下能叫八万多人给他拉龙船,慈禧太后一发威,建海军的钱就只能用来修御花园。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仍然无济于事。本来像阿桂那样明智的建议,只要稍有智力的人都知道是很有道理的,但就因为它不合皇帝口味,结果依然被否决。有人争辩说,中国历来也有权力制约,也有律例,也有诤臣,然而,又有几个董宣那样的“强颈令”敢于违背皇帝的旨意呢?即便有,只要一道圣旨将其革职,则这种人不仅失去说话的权力,恐怕连性命都难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