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如松·援朝抗日奏捷报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朝中后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基本肃清倭寇之后,日本国内发生了变化,丰臣秀吉(日本的“关白”即丞相)战胜了割据的诸侯,完成了统一事业。日本在统一之后,商业资本有了较大发展。为满足日本封建主和商人的贪财欲望,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而他侵略朝鲜的目的又是为了侵略中国。因此,明朝廷决定派兵援朝。在援朝抗倭的战争中,涌现了不少爱国将领,李如松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
李如松,字子茂,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出身辽东将家,是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的长子。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李成梁以都督佥事升为总兵官之后,镇守辽东二十二年。因他在辽东大修战备,屡败鞑靼插汉儿部,战绩卓著,而被封为宁远伯。李如松从小受其父的影响,跟随其父学习兵法,识兵机,骁勇善战,曾任山西、陕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兵十三万七千人,战船数百艘,令加藤清正、小西行长为先锋,由对马岛渡海,攻入朝鲜。侵略军将出发时,丰臣秀吉对其将士们说:“我要先平朝鲜,令朝鲜作前驱,一举灭明,那时候我要多割土地,封给你们。”五月,倭军渡临津,朝鲜兵望风溃败。朝鲜国王李玜弃王京(汉城)逃义州,倭军占领王京,攻陷开城、平壤,侵占朝鲜大片土地,战火弥漫全国,朝鲜人民遭受祸害。朝鲜国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
当年七月,明朝廷派游击史儒率兵至平壤,兵败战死。明朝副总兵祖承训又率兵三千渡鸭绿江援朝,又战败逃还。败报传来,举朝震动,朝臣们议论纷纭。大多数人认为,朝鲜是中国的藩篱,势在必争,主张派大军出授。只有兵部尚书石星决意主和,反对出兵。他曾召募无赖嘉兴人沈惟敬前往日本求和。沈惟敬贪和成得赏,竟然力助倭军胜利。石星对沈十分信任,赏予游击官号。但是,由于大多数朝臣主张出兵抗倭,明神宗朱翊钧开始动摇不定,后来也同意出兵。十二月,明朝廷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兵四万,渡过鸭绿江。在大兵渡江前夕,沈惟敬从倭军归来,说什么小西行长已同意和谈,愿意退到平壤以西,以大同江为界。李如松大会将士,严厉叱责沈惟敬卖国当斩。明军参谋李应试献策说,以和谈为战机,麻痹敌人,而暗中袭击之。李如松采纳这个意见,乃置沈惟敬于营,誓师渡江。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元月,明军开始进攻平壤。当时,小西行长还以为明朝派使者来求和,因而麻痹松懈,明军迅速到达平壤后,李如松立即令副将祖承训率一军伪装成敌军,潜伏于城南,令游击吴惟忠率一军攻城北的牡丹峰;他亲自率领主力军直抵城下,从东南面进攻。当时,守城倭军炮矢如雨,明军几次进攻都被打退下来。李如松决定组织敢死队援钩梯直上。城内倭寇看到明军已登城,同时又发现城南有明朝的伏军,因而慌乱一团,李如松趁机督军进城,火器并发,烟焰蔽空,双方展开激战。游击吴惟忠中炮伤胸,仍奋呼督战;李如松所乘的战马被敌炮击毙,他立即易马冲杀,明朝将士无不以一当百,奋勇杀敌,斩获倭首一千二百人,这就是有名的平壤之捷。明军攻克平壤城的当天半夜,小西行长率领败兵渡大同江遁还龙山。李如松指挥明军乘胜追击,迅速收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进军距王京七十里。
由于明军连战连胜,李如松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当年元月二十七日再进师时,李如松误听朝鲜的倭军间谍报告,说倭寇已弃王京逃走,便急率轻骑追至碧蹄馆。当明朝轻骑来到距离王京三十里时,猝遇倭寇伏军,被倭军重重包围,如松督部下座战。一个披着金甲的倭寇气势汹汹地向如松扑来,明军指挥李有声赶来援救,被倭寇击死。正当如松与倭寇拚命搏斗时,如松之弟如柏、如梅奋勇夹击,射死金甲倭,明军副将杨元率兵冲进敌人的包围圈,大砍大杀,倭军战败遁入京城。这次战斗,明军虽取胜,但损失极重。如松率军退驻开城。三月,如松听闻倭将平秀嘉占据龙山仓,积粟数十万石。为了断绝敌人的军粮,如松密令参将查大受率敢死队从间道赶至龙山,放火烧毁龙山粮仓。倭军乏粮,四月十八日弃王京逃遁,如松督军入京城,并分兵追击倭军,收复汉江以南千余里。与此同时,朝鲜军民也在幸州守城战中取得辉煌战果。在中朝两国军队的英勇打击下,倭寇退至釜山,朝鲜国土几乎全部光复。
但是,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一方面假意与中国议和,诱使明朝撤兵;另方面又结营釜山,妄图卷土重来。当时,明朝内部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他们向神宗皇帝奏称:“我与倭何仇,我为朝鲜出力已多,应速撤回援军,令朝鲜军民自守国境”。以宋应昌、李如松为首的主战派严厉驳斥这种谬论,宋应昌上奏说:“日本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不只为属国谋利益,朝鲜安,蓟、辽自然无患,京师也就巩固了。”然而,腐朽无能的神宗却采纳石星的意见,决定留兵三千暂驻朝鲜外,其余援军撤退归国。当年十二月,李如松只好奉命班师回国。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二月,倭军再次侵略朝鲜。石星、沈惟敬等人通倭卖国阴谋败露,神宗大怒,又派兵部尚书邢瑜、备倭大将麻贵率军入朝。中朝军队紧密配合,并肩作战,再次打败日本侵略军。次年(公元1598年)冬,敌我双方在胡鲜南海海面上展开了激烈决战,倭军几乎全部被歼。在这次战斗中,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明朝年逾七十的老将邓子龙在釜山海战中,互相支援,先后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在中朝两国友好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丰臣秀吉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终于遭到惨重失败。在抗击倭军侵略朗鲜的战争中,李如松和老将邓子龙英勇奋战,立了战功,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反抗侵略战争的爱国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