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孙子译注·虚实篇·第六
作者:郭化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实篇·第六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题 解
“虚实”是《孙子》用这一对对立的范畴为篇名。篇中中心思想,是阐扬虚和实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变化的。这里说明敌军有“实”必有“虚”,无论怎样配备,都必然有弱点暴露,而且我能设法造成敌之弱点,然后“避实击虚”。“避实击虚”是孙子战略思想中主要的一个原则。篇中主要论述争取主动,避免被动;造成敌人弱点,迫使或诱使敌之兵力分散疲惫,我则集中兵力,以逸待劳,一发现敌之弱点则应迅速乘虚而入,攻其无备,“因敌而制胜”。于是得出:“胜可为也”的结论。篇名《虚实》,竹简作“实虚”,不取。
曹操曰:力有余也。
三十三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故善战者,致人而丌致二人。②
注 解
①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即先敌到达并占领所要控制的重要地区,或先敌占领防御阵地,或先敌到达设伏地域。既可以整顿队伍,休息兵力,又可以察明地形、构筑好工事、做好伪装、准备好出击,所以比较安逸。“佚”通“逸”。也就是说有休息整顿的时间。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cu 促),快步急进。趋战就是被动地快 速急进奔赴战场,这样军队就不免疲劳。
②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说不被敌人调动。
译 文
三十三
孙子说:凡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战场奔走应战的就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试 笺
《孙子》讲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争取主动,摆脱被动;是军事上普遍性的规律。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致人”!怎样才能“不致于人”!这同将帅的能否多谋善断有极大关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说:“《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也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这是指导战争的主要原则之一。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曹操曰:以事烦之。
曹操曰:绝粮道以饥之。
曹操曰:攻其所必爱,出其所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三十四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丌得至者,害之也。 ①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劢之。②
校 勘
能使敌自至者:十家本、《武经》本作“能使敌人自至者 ” 。 竹 简 作 “ 能使逋 [ 口 ] 至 者 ” 。“通?“至”二字间似只能容一个字,似“適”下无“人”字。“能使適自至者”,无人字更顺。
注 释
①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即能使敌自己来就我,即调动敌人,而调 动敌人的方法是用小利去引诱它。曹注:“诱之以利,使敌人贪利而 就我。”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即使敌不能来犯我。害之也,意即设法使敌别有顾虑,无法攻我。十家注中李筌注以孙膑围魏救赵为例。陈嗥注以孙武、伍员疲楚为例。
② 故敌佚能劳之:“敌佚”(佚,同“逸”)即敌集结休整,以求养精蓄 锐,我能设法使之奔走疲劳。曹注:“以事烦之。”何氏注引用“吴为三师以扰楚,楚于是乎始病”为例。也就是说用袭击扰乱敌人的办 法使之疲劳。
饱能饥之:饱,指敌军粮秣充足,可以使官兵饱食。能饥之,曹注“绝粮道以饥之”;李牧守云中,坚壁清野,使匈奴攻城不克,野无所掠,后来李牧用数千人畜出诱,匈奴贪利,李牧出主力包围大败之。
安能动之:敌安于坚城固守,我则攻其所必救,以调动敌人。
译 文
三十四
能使敌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它;能使敌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了它。所以敌军休息得好,能够使它疲劳;敌军粮食充足,能够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使它移动。
曹操曰: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三十五
出其所丌,趋其所丌意。①行千里而丌劳者,行二无人之地也。②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丌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丌攻也。③
校 勘
出其所不趋:十家本、《武经》本均作“不趋”,竹简作“必趋”,可能出于抄写之误。从上下文意看,“不趋”比较合乎逻辑。
注 释
① 出其所不趋:趋(qu 区),急走,急救;不趋意即不及急救或无法急救。《新笺》作者在《孙子集校》中曾认为《十家注》古本和《武经》各本作“不趋”,“更合原意”。后在《新笺》中则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而倾向于“不趋”应作“必趋”。其实,无论从文意或从军事上看,这段话分明是讲乘虚而入。既要“出其所不趋”又要“趋其所不意”,这样才能“行千里而不劳”,“行于无人之地也”。如作“必趋”,则如何能“行于无人之地”尽管《新笺》作者引证并谈论了许多赞成“必趋”的意见,都是难以成立的。至于下文:“攻其所必救也”,那是讲“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前面讲的“必趋”和后面讲的“必救”是两回事。《集校》也承认“当别为一 事”,何健忘之速耶
趋其所不意:意思是向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急进。
②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行千里(言走很长的道路)而 不劳,是说不遇到什么抵抗。行于无人之地是说走的是没有敌人防守的地方。
③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进攻而一定能占领的地方,是因为攻击敌人没有兵守或守兵不足的地方。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我军防守而一定能巩固,是因为守的是敌军所不攻或无力攻下的地方。
译 文
三十五
进军向敌人不及急救的地方,急进向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进攻必然会得手,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没有防守[或不易防守]的地点;防御必然能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所不进攻[或攻不下]的地方。
试 笺
《计篇》说过“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本篇又指出“攻其所不守”。《管子》指出:“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都是避实击虚的战略指导方针和作战指导思想。
曹操曰:情不泄也。
三十六
故善攻者,敌丌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丌知其所攻。①
注 释
①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是说善于进攻的军队能出乎敌人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攻击敌人的弱点,使敌人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防御。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是说善于防御的军队能善于配备设防,高垒深沟,使敌人不知如何攻击。
译 文
三十六
所以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御的,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
三十七
微乎微乎,至二无形,神乎神乎,至二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①
注 释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形容微妙到极点,致使敌人窥探不出形迹。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神乎神乎,形容神奇到极点。至于无声,意指我军行动似乎毫无声息,使敌听不见一点动静。
故能为敌之司命:司命,神名,这里作主宰解。
译 文
三十七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见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的主宰。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 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三十八
进而丌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丌可追者,速而丌可及也。①故我欲 战,敌虽高垒深沟,丌得丌不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丌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丌得不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②
校 勘
虽画地而守之:《武经》本有“虽”字,文顺而意显,故增之。
乖其所之也:竹简“乖’’作“胶”,其义相近,保留它作参考。
注 释
①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说的是我进攻时使敌防御不住,这是因为冲向敌军空虚的地方。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说的是我退却时,使敌人追不到,这是因为退得极快,使敌人追不上。
②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是说:所以我要打,敌人虽然高筑堡垒、深挖壕沟,也不得不和我军在野外打,这是因为我进攻敌军必须救援的地方。(敌人为了保护他空虚的要害,就不得不由堡垒内调兵出来救援,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野战中打运动中的敌人了。)
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画地,即划地。是说我不想打,在地上划个防御区域做防守的样子。
敌不得与我战者:是说使敌无法向我进攻。
乖其所之也:乖,作背离解。意为我设法诱使敌军走向另一方向,而不能来进攻我军了。
译 文
三十八
前进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后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军想要打,敌人虽然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同我[在野外]作战的,是因为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打,虽然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的,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背离他所要走的方向。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
三十九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与而敌分;我与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伒而敌寡;能以伒击寡者,则吾之所不战者,约矣。①吾所不战之地丌可知,丌可知[2],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不战者,寡矣。②
校 勘
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竹简作“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者”,显系字误。弱军对强军作战,战略上以寡击众,战役、战术上必须以众击寡,“敌分为十,我专为一”。《孙子》书中从头到尾都未论及以寡敌众的理论。故竹简不可信。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十家本、《武经》本“不可知”三字重文,而竹简此三字无重文号,当以有重文为是,疑为竹简抄漏。
注 释
① 故形人而我无形:第一个“形”是动词,第二个“形”是名词。形人,就是设法把敌人的内部情况表现于外形上来,也就是用各种侦察手段察明敌情,或暴露敌人。我无形,就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使敌人看不出我之形迹,也就是不让敌人察明我军情况,使我军不暴露。《新笺》的作者把“形人”解释为示形于敌,不符原旨。这里论述的是使敌情表露出形象来,而我却无形,是讲有形无形的问题。
则我专而敌分:竹简作“抟”,“抟”、“专”通,读团(tuan),把散碎的东西聚集成团。在军事上就是集中兵力,因为我军了解情况,所以就能集中兵力;而敌人不了解情况,就不得不分散兵力。这样我们就能以多击少了。
敌分为十:极言使敌军分散。十,泛言其多,并不是具体的指数。
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是说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我军就成了优势,敌人就转为劣势了。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约,指有限。意思是能够以众击寡的,是敌既因到处有顾虑不得不到处分兵把口,那么我军所要打的敌人就相对少(有限)了。
②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
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人不知道我军要进攻的地方,那么他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敌人防备的地方一多,那么我军所要进攻处的敌人就少了。
译 文
三十九
能察明敌人情况而不让敌人察明我军情况,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了。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是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我军就成了优势,敌人就转为劣势了。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那么他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敌人防备的地方一多,那么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少了。
试 笺
《孙子》提出了用“形人而我无形”的方法,造成敌人兵力分散,使我转为优势而敌人相对地转为劣势。这样,就是以众击寡,以优势兵力打败劣势之敌了。在分散敌人的方法上孙子提出:“形人而我无形”,亦即我形人而不使敌形我,使敌有形而我无形。这在战略思想上是难得的,而在哲学思想上则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曹操曰:上所谓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四十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丌备,则无所丌寡。①寡者备人者也,伒者使人备己者也。②
注 释
①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这里指出注意加强前面的戒备,则后面的戒备就必然减弱。
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注意加强左侧戒备,则右侧就会减弱。反之亦然。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如果到处戒备那就会到处薄弱。那正是我们批评过的到处分兵把口,形成到处兵力薄弱。孙子提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是军事的名言,对处处顾虑,处处分兵的将领来说是讲得非常深刻的。
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兵少薄弱,是因为被动地戒备敌人,兵力集中是使敌人被动戒备我军。
译 文
四十
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到处都防备,就到处兵力薄弱。兵力劣势是因为[被动地]去防备敌人;兵力优势是因为使敌人[被动地]防备我军。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四十一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①丌知战之地,丌知战之日,则左丌能救右,右丌能救左,前丌能救后,后丌能救前,而冴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②
校 勘
此句竹简作:“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十家本、《武经》本“日?‘地”二字互乙,且其前无“之,,字;“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在“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之后。今加“乏”字,先地而后日,但全文不据竹简改。
注 释
①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会战,预期会合兵力,同敌人作战,与现代军语中的“会战”不同。此句意为能预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候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
② 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日:指不能预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候打。
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就左路(左翼)不能救右路(右翼),右路也不能救左路。
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指前后不能相互救援。
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何况远在数十里近在数里呢!
译 文
四十一
能预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候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候打,那就连左路也不能救右路,右路也不能救左路,前面也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在数十里,近在数里呢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或曰:吴、越,仇国也。
四十二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二胜贤哉!①
校 勘
吾:《武经》本作“吴”字。
胜败:《武经》本无“败”宇,但有无“败”宇无关重要。按汉语构词法,属偏正式(前正后偏),就是说兵多也无益于取胜。
注 释
① 以吾度之:度(duo 夺),推测,判断。
越人之兵虽多:越,春秋时国名,亦称于越。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常同吴国对抗。国力强盛时,其疆域约占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部分地区。
亦奚益于胜败哉:奚,何。此句意为:(敌人之兵虽多)又何益于胜利的取得呢!或译敌人之兵虽多,对于敌我胜败,又有什么关系呢
译 文
四十二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又有什么补益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呢
四十三
故曰:胜可为也。①敌虽伒,可使无斗。②
注 释
① 胜可为也:胜利是可以人为取得的.
②敌虽众,可使无斗:敌军虽多可以使它不能战斗。
译 文
四十三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战斗。
试 笺
《形篇》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主要指敌我双方主客观条件对比,我占优势的就有了胜利的基础,也就是有了胜利的可能性,所以说“胜可知也”。本篇讲了“形人而我无形”使敌“无所不备”,形成“无所不寡”,左右前后不能相救,这样就使胜利经过正确的战争领导不但可以看到,而且也可以人工取得,所以言“胜可为也”。前面讲了“胜可知”,后面又讲“胜可为”,这是《孙子》的贡献,可惜它对这两者辩证的关系,未能阐述明白,这在逻辑上是个缺点。
曹操曰:角,量也。
四十四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劢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丌足之处。①
注 释
①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筹策、策划,筹度、筹算或估计。策之而知得失之计,是说分析一下敌方计谋的得失;也可以解释为分析一下敌我双方计谋,谁得谁失。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指触动、激动、诱逼(敌人)。意思是说触动敌人,以了解敌人的动静规律。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察明,作动词用。意思是说察明敌军所占的地区何处易于进攻;也可以解释为察明敌我双方所处地形的优劣利害。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较量力量,即战斗侦察,威力侦察。意思是说通过小战斗察明敌人何处(何翼、何路)较弱;也可以解释为敌我谁强谁弱。
译 文
四十四
所以要筹算一下计谋,来分析得失利害;激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动静规律;侦察一下情况,来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进行一下小战,来了解敌人哪方面优势哪方面劣势。
四十五
故形兵之极,至二无形;无形,则深间丌能窥,智者丌能谋。①
注 释
① 故形兵之极:形,是我故意表现出来的假象。兵,是指用兵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形兵之极,是指我用兵的方法方式变化无穷,加上“示 形”、“佯动”使敌人无法看出我之行动规律。
至于无形:指我用兵所表现出来的外形。因用兵方法不断更新,变化无穷,等于无形,使敌人无法判断。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深间,指打入我方很深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变化无穷,所以深间也无法窥测。张预注:“既无形可睹,无迹可 求,则间者不能窥其隙,智者无以运其计。”深间,有人译作高明的间谍,可备一说。
智者不能谋:纵有计谋的人,也不能想出办法。
译 文
四十五
所以伪装佯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即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办法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曹操曰:不以一形之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制胜也。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
四十六
因形而错胜二伒,伒丌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 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丌复,而应形二无穷。①
注 释
①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凭借敌情变化,随机应变而取胜,胜利摆在众人面前,而人们不了解怎样取得胜利。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这里讲的是打了胜仗,是人们都看得到的有形的事情。
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人们虽然看到了打胜仗,但却不知道怎样运用计谋取得胜利。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取胜的方法灵活多变,不重复,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译 文
四十六
适应敌情而取胜,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莫名其妙;人们只知道我们所以战胜敌人的作战方式,却不知道我们怎样灵活运用这些作战方式。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四十七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①故兵无常労,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②
校 勘
形:十家本、《武经》本均作“形”;竹简“水之形”作“水之行”。前三个“形”字,用“行”字还可以,但第四个“形”宇,即“水无常形”,则只能用“形”字,而不能用“行”字。四个字都用“形”字是较为适当的。
水因地而制流:竹简作“水因地而制行”。今从十家本。
注 释
① 夫兵形像水:指作战方式有点像水。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下奔流。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
水因地而制流:水因地形的制约而改变其奔流的方向。
兵因敌而制胜:作战是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
②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
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是说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译 文
四十七
作战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试 笺
因敌制胜,这是《孙子》十分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历史的光泽。
曹操曰:兵无常势,盈缩随敌。
四十八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 日有短长,月有死生。①
注 释
① 故五行无常胜: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五行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这五种物质在当时是被看成相生相克的。无常胜,是说这五种物质没有哪一种是经常固定起制约作用的。
四时无常位:四时,四季,即春、夏、秋、冬。无常位,是讲一年四季不断更迭,没有哪一季常住一年的气节。
日有短长:白天有长有短。
月有死生:月亮有晦有明,有盈有亏。这里含有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因素。
译 文
四十八
五行[互生互制]没有哪一个固定独胜;四时[相接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昼有长短,月有圆缺。
试 笺
在这一篇中,《孙子》着重讲避实击虚的原则,并进一步阐述如何“形人而我无形”,造成敌人弱点,以便我之避实击虚。《孙子》所说的不但是讲战略上要“避实击虚”,在战术上也要“避实击虚”。因古代作战并未把战略战术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