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伐篇·第八
作者:仝晰纲
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文伐篇·第八
文伐郎文攻,指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的一种方略。 《六韬》中有《文伐篇》,集中论述了“文伐”的12种方略。
其一,“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就是说按照敌人的爱好,顺从敌人的心愿,使其滋生骄傲情绪,做出一些不正当的事情,然后因势诱导,必能致敌死命。其二,“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忠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意思是收买敌国国君周围的宠臣,以削弱敌君的权威。被收买的大臣产生了二心,就失去了对国家的忠诚之心。朝廷上没有忠臣,国家自然就会走向灭亡。
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长期对立,吴王夫差攻打越国,吴强越弱,越王勾践采纳了大夫文种之计,以美女八人、白璧十二双、黄金千镒收买了吴王宠臣伯豁,伯豁极力劝说吴王答应了越国的求和要求。由于吴国重臣伯話被越国收买,因此对越王勾践准备复仇的种种迹象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吴国被越国攻破,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其三,“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即暗中贿赂敌国国君身边的大臣,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吃里爬外,危害敌国。
战国时期,秦攻打赵国,赵国准备起用被排挤到魏国的名将廉颇,秦国对此十分担心,派人携带重金到赵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结果廉颇未被起用。其后,赵国名将李牧主持抗秦,很有成绩,秦又以重金向郭开行贿,郭开向赵王进谗,李牧被杀,从而为秦攻灭赵国扫清了障碍。
其四,“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词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即助长敌国君臣的淫乐行为,以增长其享乐的兴趣,以珠宝贿赂,以美女迷惑,以卑词迎合,从而使敌人丧失与我方相争的勇气和决心,敌国就会奸邪丛生,祸患不断。如西伯昌向商纣王献有辛氏美女、越王勾践卑词屈礼奉承吴王并将西施献给吴王、齐国向鲁定公进献美女宝马等,都取得了成功。
其五,“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大意是尊重敌国的忠臣,稽留他派来的使节,但不及时处理所要办的事情,促使敌国改派使者替代被稽留的人。然后对被稽留的使者表示信赖和友好,使其为我所用。
战国时期,魏国大夫须贾带舍人范雎使齐,齐王器重范雎的才华,便穭留厂他们,并向其赠送贵重礼物,结果使魏国上当,将范雎笞死丢在厕所里。范雎苏醒后,改名换姓,逃到秦国,从而使魏国失去了一位人才。
其六,“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内相,敌国外侵,国鲜不亡”。其大意是从内部收买敌国大臣,从外部离间敌国大臣,广泛网罗敌国人才为己所用。吴王阖闾纳楚国叛亡伍子胥,威震一时;越国厚赂伯齬,使伯話为越国所用;秦国贿赂郭开,郭开为秦国效力。凡此种种,俯拾皆是。
其七,“欲固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其大意是欲使敌国对自已深信不疑,就必须厚赂他们,收买其国君周围的忠信大臣,暗中给与好处,使他们忽视生产,玩忽职守,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战国时期,苏秦为燕相,与燕王定计,假装得罪燕王逃到齐国,取得了齐王的信任,然后再设法破坏齐国的生产,耗费其人力、财力,事情还没有做成,苏秦被刺客刺死,才使这一计划失败。韩国为了减轻来自秦国的压力,也曾派水工郑国到秦国说服秦王兴修水利,以消耗其人力财力。秦国将计就计,让他主持开凿郑国渠,灌田四万余顷,变害为利。
其八,“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必败”。其大意是,在共事中使谋事的结果有利于对方,以增加对方的信任,长此以往,对方就能为我所用。统治国家的人被外国利用,这个国家必定要失败。如苏秦合纵,每到一国,都让对方觉得参与合纵对自己有好处,从而取得了对方的信任,促成了六国合纵抗秦局面的形成。
其九,“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即用显赫的名声来尊崇他,给他以势倾天下的感觉,以至高无上的名位推崇他,使其以圣人自居,狂妄自大,从而懈怠国政。如吴土夫差在南败越国西败楚国后,心高气傲。越国大大文种卑词厚礼称颂夫差的功绩,盛赞夫差的英明,使夫差在颂扬奉承中懈怠国政,听不尽伍子胥的劝谏,最终导致灭亡。
其十,“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之,若天丧之。”即卑屈顺从以取得信任,迎合其意以获取友情,从而暗中微妙地控制利用对方,时机–到,就像天意叫它灭亡一样将其消灭。据《韩非子·说难》记载,郑武公欲灭胡国,先把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又斩杀了主张对胡国用兵的大臣,从而与胡君建立了所谓的密切关系,致使胡君对郑国不作防备,郑武公乘其不备,一举消灭了胡国。
第十一,“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以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其大意是闭塞敌国的视听,使其臣民喜好富贵而厌恶危难。敌国视听闭塞,怎么能不灭亡呢?
第十二,“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其大意是扶植奸臣,使敌国长期处在谗言之中,进献美女淫声以迷惑其心志,赠送良犬宝马使其沉湎于游乐之中,言利不言害使其放松警惕。在时机成熟时与天下人共同谋取它。春秋时期,鲁国用孔子为大司寇,治国理事井井有条,引起齐国的警惕。齐人黎弥派人向鲁国进献美女良马,使鲁定公沉湎于女色游猎之中,政事荒怠,疏远孔子。孔子无奈只好辞职,携弟子周游,从而使鲁国衰弱下去。
《六韬.文伐篇》最后说:“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即使用了12 种文伐策略,才能充分保证征伐的成功。这12种文伐,充满了智慧和经验,值得吸收和借鉴。但在文伐实践中,并不拘于这12 种文伐方略,而是各种方式交错使用,丰富多彩,千绪万端。
一、假以尊崇,使之骄狂
假以尊崇、使之骄狂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常用的文伐手段。姜太公在《六韬·武韬·文伐》中说:“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在商周兴替的历史进程中,姜太公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略。
商朝末年,商纣王设炮烙之刑,残害无辜。西伯昌因故被商纣囚在狱中,西伯昌的臣下采取了“因其所喜,以顺其志”的计谋,搜求美女、奇物、宝马以献商纣,使西伯昌得到赦免。西伯昌出狱后,又献洛西之地,请去炮烙之刑,在暗中却积极发展势力,争取同盟,最终为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后期的越王勾践在兵败后,带着妻子儿女伺候吴王,从事苦役才得以使越国保存下来。勾践假意尊崇吴王夫差,使吴王夫差对勾践失去了警惕。勾践乘机暗中发展势力,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苦奋斗,终于使越国国力强大起来,并最终灭掉吴国。
(一)姜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姜尚是齐国的第一代国君,也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在商、周兴替的金戈铁马中和西周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卓有影响。
姜尚年轻时对商纣王抱有幻想,企图事纣以施展自己的才华。遗憾的是商纣淫乐无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致使百姓怨恨而诸侯叛离。在这种情况下,姜尚逃离现实,避纣于东海之滨。后来又西去中原,并来到渭水流域。这时,周族的力量不断壮大,文王励精图治,积善累德,志士仁人皆向往之。在这种情况下,素有治国平天下抱负的姜尚投奔了周文王,被周文王尊为师。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①这里的“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即暗中用政治、经济手段积蓄力量,打击商族,为灭商做充分的准备。这正和文伐精神相一致。
①《史记·齐太公世家》。
姜尚归周前,周小商大,力量有很大的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周族不能公开反对商朝,不得不与商朝保持着君臣关系。而此时的商纣王暴虐无道,滥杀无辜,残害忠良,沉湎酒色,百姓怨望。他设立炮烙之刑,置-铜柱,下置炭火,令“罪人”在上面行走,掉在炭火中活活烧死,以此来博取妃子姐己的一笑。西伯昌、九侯、鄂侯为商朝三公,九侯女貌美,被纣王选入宫中,九侯女不喜淫乱,被纣王怒而杀之,并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为九侯争辩,也被杀死。西伯昌叹息了一声,被囚在狱中。姜尚与西伯昌的臣下散宜生、闳夭、南宫括等积极营救,搜求美女、器物、宝马献给纣王,纣王才赦免了西伯昌。西伯昌出狱后,在姜尚等人的策划下,主动将洛西之地献给商纣王,请他去掉炮烙之刑,这件事使西伯昌蠃得了众诸侯的敬佩,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于是,商朝的太师、少师抱着祭器出奔周族,各诸侯也纷纷叛商归周。
姜尚辅佐西伯昌修德勤政,以尧、舜、禹、汤之道教文王,积善修德,发展生产,富民以教,使周境内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风纯朴。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昌行善,周边诸侯遇到纠纷都让西伯昌来调解,虞、芮两地的人有田地纠纷自已不能解决,便到周地寻求帮助,一进人周族的地界,见耕地的人都相互让地边,人们尊老爱幼,相互让财,虞、芮之人还没有见到西伯昌就惭愧不已,相互说:我们相互争地边,周人都以为耻,为什么还去呢?再去只会取辱罢了,遂各自向到本地,原来相互争地,现在相互谦让。虞、芮都是周族周边的小国,他们有争讼到周去评断,这本身说明周在周边部族中有很高的威望。
在周族暗中积蓄力量的同时,商纣王却淫乱不止。大臣微子数谏不听,遂离开商纣。大臣比干强谏纣王,被纣王剖心。另-位大臣箕子只好佯装疯癫以自存。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开始讨伐商纣。姜尚在孟津检阅军队,有800诸侯不期而至,充分显示了周族的号召力,说明周伐商取得了众多诸侯的支持,这同时说明姜尚的文伐政策取得了成功。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出兵伐纣,有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行进时前歌后舞,士气旺盛。一些周边诸侯也参加征伐,他们同仇敌忾,要与商纣决战。2月,周师至商郊牧野,姜尚在牧野之战中担任前锋指挥。他威风凛凛,指挥若定,商纣派17万军队反击,士兵们却在前线倒戈反攻,引导周兵杀纣。周师顺利进人商都朝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于鹿台之上,自焚而死,周取得了灭商的胜利。《史记·齐太公世家》在记述周灭商时说:“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这充分说明了姜尚的文伐在周灭商这一历史变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勾践卑辞厚札匿其形
春秋后期,在长江下游地区崛起了吴国和越国两个国家。吴国在今江苏省南部地区,建都姑苏(今江苏吴县)。越国在今浙江一带,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当时吴国强大,而越国较弱。在春秋时期的列国争霸中,晋、楚是两个大国,晋联吴制楚,楚联越制吴,因此形成了吴、越两国长期对立、互相攻伐的局面。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吴攻越失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遗言,日夜训练军队,决心报仇雪耻。两年后,越王勾践探听到吴王夫差准备进攻越国,想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没有听从谋臣范蠡的劝告,贸然出兵攻吴,结果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一带被吴国打败。勾践只带着残兵败将5000人退守会稽,吴兵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吴王夫差发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出兵应战,大夫文种向越王献计说:“吴国和越国谁存谁亡,只凭天意,您不用作战。吴国的伍子胥练兵有方,还不曾有人打败过他。吴国百姓都尚勇好斗,有一人善射,就有100个人拿起弓箭,我们出兵相拒能否取胜,实在难以预料。凡计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可以成功的把握,然后才能去实行,不能轻易去送命。您不如暗中设防,用谦卑的说辞向吴王求和,让吴国百姓为暂时的胜利而高兴,使吴王的野心扩张。吴土虚荣气盛,他会答应我们请和的请求。如此–来,必将肆无忌惮地膨胀他称霸诸侯的野心。等他们的百姓已经疲惫了,再发生自然灾害,我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收拾残局,将吴国击败了。”
越王同意了文种的意见,就派诸稽郢到吴国求和。诸稽郢对吴王说:“我们国君勾践派我前来,不敢公开陈列玉帛以示敬意,只能冒昧地私下告诉您的办事人员说:从前,越王冒犯了大王,大王亲劳大驾,本来打算灭掉我勾践,却又宽恕了我,大王对我们越国有让死人复生、让枯骨长肉一样的恩德。我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祸,又怎么敢忘记大王的恩德呢。我现在重遭灾祸,又怎么敢对边境上的小怨耿耿于怀而得罪了您手下的办事人员呢?我将率领几位老家臣在边境上向大王承认错误,叩头谢罪。越国本来就是向您称臣纳贡的城邑,大王理应拿着鞭子驱使他,何必让将士屈尊去征讨他呢?我请求缔结盟约,愿送一个亲生女 儿人宫,让她带领诸女子拿着箕帚在王官里侍候您。我愿送一个亲生儿子人宫,让他手执盘子跟随宦者侍奉您。春秋两个季节,我给您的府库进献贡物,决不敢有半点懈息。大王又何必属尊用兵呢?现在天下都知道大王宽恕了越国,您宽大的胸怀已传遍天下。如今大王又要出兵讨伐越国,即使四方诸侯想服事吴国,吴国又怎么能取信于他们呢?我冒昧地说这些,只希望大王能权衡利弊。”
吴王夫差对大臣们说:“我的志向在于讨伐齐国,我准备答应越国的求和。如果越国已经悔改了,我还要求什么呢?如果越国敢有不恭,从齐国回来后再攻打他也不迟。”
伍子胥劝吴王说:“不能答应越国的讲和请求。吴国和越国是仇敌。三条江环绕吴、越两国,百姓没有别处可迁移,有吴就不能有越,有越就不能有吴,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听说陆地的人习惯于陆地,水边的人习惯于水,那些中原诸侯国居住在陆地,我们攻占了他们也不能适应居住他们的土地,也不能适应乘坐他们的车子;如果攻打越国,我们可以居住他们的地盘,乘坐他们的船。所以应当攻打越国。况且,越国并非是真心实意地讲和。他知道大王您崇尚武力,争强好胜,所以说些委婉动听的话来放纵您的意志,让您对中原各国逞凶,贪图那里的利益,使我们的军队疲顿、武器消耗、百姓流亡,国力一天天削弱,然后再趁机攻打我们。如今是上天赐给我们灭掉越国的大好时机,切莫失去啊。
文种将这一情况向越王勾践作了汇报,勾践见越王不许和,便决定杀死妻子,烧掉珍宝,与吴决一死战。文种劝勾践说:“吴太宰十分贪恋财货,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重贿太宰龉,让他劝说吴王同意讲和。”
于是,勾践将美女八人、白璧十二双、黄金千镒送给伯話,并说:“你如果能让吴王同意与越国讲和,还有更多的礼物相送。伯龉遂向吴王说:“我听说占代贤明的君王攻伐敌国时,到敌国降服为止。如今越国已经降服,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呢?”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阻而听从了伯龉的建议,同意与越国讲和,罢兵而归。
吴王退兵后,越王勾践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履行投降后接受的屈辱条件,伺候吴王,从事苦役,终于赢得了夫差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后,“乃苫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①”。并让文种主朝政,让范蠡主军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苦奋斗,终于使越国国力逐渐发展起来。
勾践回国10年后,国力日盛,欲伐旲报仇。大夫逄同劝勾践说:“我们的国家战败不久,刚刚有所恢复,如果攻打吴国,会引起吴国的警惕。猛鸟要捕食猎物,必须先隐藏其形体,况且是人呢。现在吴国要北伐齐、晋,我们不如暂时卑词厚礼,隐藏实力,待吴与齐、晋两败俱伤后,我们再伺机攻打吴国。”勾践认为有理,表面上服吴国,暗中却积极发展力量,准备灭吴。
与此同时,吴王夫差自以为越国已经臣服,没有后顾之忧了,决心伐齐与中原诸侯争霸。伍子胥劝吴王说:“不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越对吴来说是心腹之疾,齐对吴来说,只是一个小疾,应当先放弃伐齐而攻灭越国。”吴干不听,发兵攻齐,败之于艾陵,并俘虏了齐国贵族高氏、国氏等。吴王兵胜而还,责让伍子胥,伍子背让吴王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吴上大怒。而伯暂受了越国的重贿,又乘机在吴王面前谗毁伍子胥说:“伍子胥表面上忠心耿耿,内心却不服气大王,他连父兄都不顾,还能顾及大王吗?大王讨伐齐国时,伍子胥强谏,今天大王功成而归,伍子胥却又怨恨大王,大王如不防备.伍子胥终有–天会犯上作乱,成为国家的祸害。”
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王听信了伯齬的谗言,令伍子胥自杀,任政于伯語。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王夫差亲率大军北上,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国争做盟主。正在吴、晋争执不下之际,越王勾践趁吴国内空虚,一举攻下吴国的姑苏,杀死太子友。夫差闻知后,急忙带兵回国,并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时难以消灭吴国,同意了吴国的请求,从此,吴国日渐削弱。
后来,勾践再次出兵攻吴,吴国由于在与齐、晋争雄中消耗了大量国力,已无力对付越国。吴王夫差遂向越国请降,勾践欲许之,范蠡说:“从前大王困于会稽,上天给了吴消灭越国的机会,吴国不取。如今上天又给了越消灭吴国的机会,越国怎么能违背天意呢?”于是范蠡击鼓督兵而进,吴王夫差求和不成而感到绝望,又后悔没有听伍f胥之言才落到这个地步,非常羞愧,自杀而死。
二、娱以美人,贿以珠玉
向敌国的君主进献美女和淫荡的乐舞以消磨其意志,赠送良犬宝马使之沉湎于游猎而不问政事,用重金贿赂敌国的大臣使之为我所用,是文伐的常用手段。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黎钼设计使鲁君疏远孔子、秦国厚赂赵臣郭开,就是运用的这一方略。
(一)黎钼去孔子以削鲁
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孔丘代替臧孙氏为鲁国司寇。这年夏天,齐大臣黎钼对齐景公说:“鲁国重用孔子,势必会危害齐国。乃遺使至鲁,约定齐景公与鲁定公在夹谷相会。
鲁定公乘车前往夹谷,孔子以司寇的身份为鲁国司仪。孔子对鲁定公说:“有文事-定要做好武备,有武事一定要做好文备。古代诸侯外出,都有随从,请让左右司马率卫士随行。”定公许诺,令左右司马随行。
在夹谷相会时,齐国司仪说:“请奏四方之乐。”景公许诺,于是莱人扮成乐士纷纷前来,准备劫鲁定公。孔子一看苗头不对,急忙登上台阶,挥臂高声说:“两国国君在此相会,怎么能用夷狄之乐呢?请司仪让莱乐士退下。”齐司仪让莱乐士退下, 莱乐士不从,孔子又用锋利的目光看着晏婴和齐景公。一面保护鲁定公退下一面指挥鲁国随行卫士阻挡莱人。齐景公自知理亏,才挥手让菜乐士退下。
宣读盟词时,齐人擅自在盟书上添加了有利于齐国的内容,孔子当机立断在盟书上添加了让齐国归还以前所侵鲁地的内容。盟后,齐景公欲宴请鲁定公,孔子为防止再出意外,以“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①为由予以谢绝。
齐景公对孔子在夹谷之会上的表现十分震惊,归而大惧,他对群臣说:“鲁国内的大臣以君子之道辅佐其君,而你们却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我得罪了鲁国,为之奈何?”又不得不将从前侵占鲁国的土地交给鲁国。鲁国由是强盛一时。孔子为政,雷厉风行,诛杀了危害社会秩序的少正卵,使鲁国秩序并然,男女异道而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外地人来到鲁国就像回家一样。于是,四方皆对鲁国侧目以视。齐国认为孔丘主持鲁国政事,鲁国就会称霸,而齐国距鲁最近,必定会受到鲁国的威胁。
为了除掉孔丘,齐臣黎钮在齐国挑选了80位举止优雅、能歌善舞的美女和30匹宝马,送到鲁城南门,季桓子三次微服观看,并劝鲁君也去观看。鲁定公被齐国美女所迷惑。自此以后,沉迷于女乐良马之中,连日不朝,政事荒怠,与孔子也逐渐疏远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孔子说:“夫子可以离开鲁国了。”
①《左传·定公十年》。
孔子说:“鲁国将要进行郊祭,如果郊祭时,将祭祀用的熟肉分给大夫,我还可以不离开鲁国。”
鲁定公不仅接受了齐国的美女,而且郊祭时也未将祭祀用的熟肉分给大夫。孔子认为鲁国已不值得留恋,遂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历程。
孔子离开鲁国时,师己前来送行,说:“这不是夫子的过错。”孔子悲感交集,对师己说:“我唱首歌好吗?”于是,高歌一首,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其歌词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渴,可以死败。盖悠哉游哉,维以卒岁。”其大意是:妇人足以使人至死,使人至败,我离开鲁国是有理由的。我出仕却遇不到明君,只好悠哉游哉,周游列国,以消遣岁月。师己返回后,季桓子问师己孔子说了什么,师己真实相告,桓子喟然而叹说:“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离开鲁国后,鲁国国势日衰,齐国达到了去孔子以削鲁的目的。
(二)秦王重贿郭开
秦国派大将王翦攻打赵国,赵国准备起用被排斥到魏国的名将廉颇。
廉颇是赵国名将,与赵国名相蔺相如相善,在赵惠文王时多次攻破齐国和魏国的军队,在赵国享有很高的威望。赵孝成王时,秦与赵拒兵长平,秦用离间计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大败。赵悼襄王时,又使乐乘代廉颇为将。廉颇自赵惠文王去世后一直受到排挤,愤而逃奔魏国。居魏六年,魏国也对他不信任。当秦将王翦举兵攻赵时,赵国内无将,准备召廉颇回国,廉颇也有回国的打算。于是赵王派使者去察看廉颇的身体状况,看他能否胜任大将。
秦国对赵国起用廉颇十分担心,千方百计进行破坏阻挠。于是秦国派王敖携带重金到赵国,用3000斤黄金收买赵3王的近臣郭,开。郭开木是奸佞之徒,并与廉颇有仇,他接受了秦国的贿赂后,便为秦国服务。于是郭开用重金收买了赵国派往廉颇处的使者,让他们诋毁廉颇。赵国的使者见到廉颇时,廉颇吃了一斗米饭和10斤肉,披甲上马,表示还可以到沙场上去厮杀。但是,赵国的使者却对赵王汇报说:“廉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饭量尚还可以,只是在一顿饭间就去了三趟厕所。”赵王认为廉颇年纪太大了,遂不用廉颇。
之后,赵王用李牧、司马欣。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上的一位良将,长年驻守在雁门以备匈奴,多次击败匈奴的进犯。赵悼襄王元年,廉颇逃亡魏国时,赵使李牧攻燕,李牧因功升为大将军,封武安君。赵王迁七年(前229),秦使王翦攻赵,赵王不能用廉颇,遂使李牧主持御秦之事。李牧多次击退秦军,并将秦将桓畸斩杀。王翦对李牧十分担心,便义向赵王近臣郭开行贿70斤黄金,让郭开帮助除掉李牧,并答应事成之后给于郭开高官厚禄。郭开遂对赵王说:“李牧、司马欣欲叛赵降秦,并与秦约定以赵地作为他们的封地。”赵王信以为真,使赵葱及颜聚代李牧、司马欣为将。李牧不接受这一命令,赵王下令将李牧拘捕并斩杀,司马欣被罢免职务。秦国用贿赂赵王近臣的办法,使赵王不用廉颇、斩杀李牧,为秦攻取赵国清除了障碍。三个月后,王翦率大军攻赵,赵国失去了大将,秦兵得以顺利进逼邯郸,大败赵军。赵将赵葱被杀,颜聚逃亡,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三、制造矛盾,转嫁祸害
制造矛盾、转嫁祸害是常用的文伐手段。特别是诸侯鼎立时期,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在敌方和第三方之间,或在多方之间,人为地制造误会,引发争战,以坐收渔利。
(一)子贡存鲁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1岁。春秋末年,鲁国国势日衰,面临齐、吴、晋等大国的威胁。当时,田常在齐国拥有很大的势力,但遭到高、国、鲍晏等大族的反对,田常企图出兵伐鲁以扩大自己在齐国的影响。当时孔子正在卫国,他听说田常欲伐鲁,立即召集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祖坟所在的地方,国家发生危难,我们不能不救,你们谁能充当使者去说服田常,以救鲁国。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请求前往,孔子不许。子张、子石也请求出使,孔子也不允许。子贡请行,孔子认为子页能言善辩,能胜任这一使命,便同意了。
子贡来到齐国,对田常说:“您征伐鲁国,真是个大的过错。鲁国,是难以征伐的国家。城墙又薄又矮,土地狭小贫薄,国君愚蠢而不仁,大臣虚伪而无用,百姓又厌恶打仗,这样的国家难以征伐。而吴国,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广阔而肥沃,兵器坚实而锋利,士卒精神饱满,国内到处都是精兵强将,边境又有精明能干的将帅守卫,这是容易征伐的国家。”
田常说:“你所说的困难,别人却认为容易,你所说的容易,别人却认为困难。你如此指教,不知何意?”
子贡说:“忧虑在国内时应当进攻强国,忧虑在国外时应当进攻弱国。如今您的忧虑在国内。我听说您三次讨封都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大臣中有反对您的人。如今您想征讨鲁国来扩大自己在齐国的影响,如果战胜鲁国,齐王就会更加骄横;如果失败了,其他大臣的地位会更加巩固,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只能是上骄齐主,下恣群臣。齐主骄横就不尊重您,群臣骄恣就会对您不服气,与您相争,您上与齐王产生矛盾,而下与群臣争夺利益。如此一来,您在齐国的地位就危险了,所以不如征伐吴国。伐吴不胜,齐国的士卒死在国外,大臣在国内失去了依托,您就可以控制齐国了。”
田常说:“您的意见虽然好,但我已经让军队开赴鲁国边境,如果冉掉头攻打吴国,大臣们会对我的行为产生怀疑,那怎么办呢?”子贡说:“君在齐、鲁边境上按兵不动,臣前去吴国使吴国出兵援救鲁国,君可乘机出兵相迎,与吴国交战。”
田常同意子贡的意见,子贡遂南去吴国见吴王。子贡对吴王说:“称王的人,是天下无双,唯我独尊;称霸的人,不允许有强大的对手。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大齐国企图吞并只有千辆兵车的弱小魯国,与吴国争强,我私下认为您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这对吴国也十分不利啊。如果吴国能出兵援救鲁国,可以扩大吴国在诸侯之中的影响,树立吴国的威信。如果吴国能讨伐齐国,吴国可以获得大利,既可使泗水以北的诸侯受到安抚,又可削弱齐国,同时也可在晋国面前显示吴国的强大,一举而数利。吴国出兵,名义上是援救鲁国,实际上是削弱齐国,使齐国失去与吴国争霸的资本,这是每位明智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
吴王说:“您的意见很好,可是我以前打败过越国,如今越王正在苦心经营,时刻想着复仇,我攻破越国后再按照先生的建议去做。”
子贡说:“越国不如鲁国强大,吴国也强不过齐国。如果大王置齐国发展于不顾而去征讨越国,则齐国早已吞并鲁国了。那时齐就比吴国强大多了。况且大王征讨弱小的越国而畏俱强大的齐国,这是怯惴的表现。勇敢的人不回避困难,仁义的人不毁坏约定。有智慧的人不失去时机,弥王称霸的人不允许强敌存在,如果暂时保存越国在诸侯面前显示您的仁义,援鲁伐齐显示您的勇敢,这在强大的晋国面前会提高吴国的地位,其他诸侯也会相率而朝见大王。如此-来,大乇的霸业可成。如果大王真担心越国会从后方给您捣乱,臣请求会见越王,让越王出兵随大王伐齐,以消耗越国的势力,表面上是保存越国,实际上是削弱它,何乐而不为呢?”
吴王听后十分高兴,乃使子贡到越国劝说越王。越王闻知子贡来越,急忙到郊外迎接,对子贡说:“我们越国是个落后的小国,先生为何屈身而来呢?”
子贡说:“我劝说吴王救鲁伐齐,而他却志在征伐越国,对我说征讨越国后才能救鲁伐齐,如果真是这样,越国就危险了。我听说不讲明白自己的情况而让别人怀疑是笨拙的表现,故意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知的表现,事情还没有做就先张扬出去是很危险的先兆,这三者是干大事业的人所要避免的。您有报仇灭吴之志,如果现在就显示出来不是很危险吗?”
越王勾践顿首再拜说:“我以前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与吴国作战,败于会稽。至今令我痛心疾首,现在我日夜思念的就是与吴王决一死战,以报仇雪恨。以先生高见,我应该如何才好呢?”
子贡说:“吴王为人残暴,群臣痛苦不堪。国家长年征战,士卒厌战,百姓怨望,大臣内部意见也不一致。伍子胥因劝谏而死,太宰伯龉因善于奉迎而专权用事,这是吴国危险的征兆。如果大王能表面上发兵随从吴王征战以骄其心志,送珠宝给吴王以讨其欢心,卑辞奉承以尊吴王,吴王没有后顾之忧,一定会讨伐齐国。吴王不胜,大王之福也。吴王胜齐,就必然会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臣请求北上.晋国,劝晋军攻打吴国,吴国必定遭到削弱。吴国与齐、晋两个大国相争,必有重伤,大王可得渔翁之利,这是灭吴最好的办法啊。”
越王十分高兴,送给子贡黄金百两,良矛一对,子贡辞而不受。子贡返回吴国对吴王说:“臣将大王的话学给越王,越王大恐。他说:我自幼失去父亲,十分不幸。又不自量力得罪吴国,军败身辱。幸亏吴王宽大仁爱,免我一死, 我死不敢忘吴王的恩德,怎么会有报仇的念头呢?”
五天后,越王派大夫文种出使吴国,对吴王说:“听说大王兴兵伸张正义,讨伐齐国,救助鲁国,安抚周室。我请求发动全国的3000士卒,亲自披甲执锐,充当大王的先锋,并献上我们祖传的精良胄甲二十领,以及‘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表达我们的心意。”
吴王听了这些恭维的话非常高兴,并对子贡说:“越王请求亲自随我出征齐国,可以吗?”
子贡说:“不可以。把越国国库用光了,军队调尽了,再让国君随行出征,这是不合理的。越国献得礼物可以收下,其国君就不必亲自出征了。”
吴王同意子贡的意见,收下越国的礼物,谢绝了越王亲随征战的请求。然后发动吴国九郡的兵力讨伐齐国。
子贡又来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做事不事先准备就会临时仓伲,作战不事前准备就不能胜敌。如今齐国与吴国将要交战,如果吴国战而不胜,越国就会乘机作乱,如果吴国战胜,必然会以兵临晋。晋国会有危险啊。”
晋君大恐,问子贡说:“如何对付呢?”
子贡说:“训练士卒,整顿军纪,严阵以待。”
晋君认为有理,暗中为战争作了充分准备。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国此时果然与齐国在艾陵进行激战,大败齐师,俘虏了齐国的七位将军。吴国战胜齐国后,又兵临晋国,晋军早有准备,在黄池大败吴军。越国又乘机攻灭吴国。子贡不用一兵一卒,在大国林立的情况下,保存了弱小的鲁国。司马迁在评价此事时说:“子贡一出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①
(二)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大臣。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而又.倾向楚国,因此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秦军驻扎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郑国形势十分危急。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如果派烛之武见秦君,秦国的军队就会撤退。’
郑文公采纳了佚之狐的意见,派遣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却推辞说:“臣下青壮年时期,就不如别人精明能于,如今年老了,更是无能为力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早重用先生,如今在国家危难之际才来请求先生,这是我的过错。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对先生也不利啊!”
烛之武最终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在夜间用绳子缒下城,去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合力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的灭亡对秦国有什么好处,也值得劳驾您亲自率军来攻打。但是,越过别国的土地而征讨遥远的地方,您知道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况且灭亡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晋国强大了,就等于秦国削弱了。如果能保存郑国,使它为东道主,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时郑国会提供其所需要的–切,这对秦国只有益处而无害处。从前您已经给了晋国一些好处,晋君也答应把焦、瑕两地
①《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送给您作为报答,可遗憾的是晋君早晨在您的帮助下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防备您索要土地,这件事您是最清楚的。晋国的贪心从未满足过,它已经向东边的郑国侵占地盘,接着就要向西扩张,如果不是损害秦国,它又会从西方的什么地方取得土地呢?晋国企图损害秦国以壮大自己,这是您应该慎重考虑的事情。”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与郑国结盟,并让杞子、逄孙、杨孙帮助郑国守卫,自己则率军西还。
晋国大臣子犯对秦国单方面撤军十分气愤,请求袭击秦国作为报复,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如果没有秦国的支持,我们就不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依靠别人的力量发展起来而又反过来败坏别人,这是不仁义的行为。失掉同盟的国家,这是不明智之举,用战乱代替团结这是不讲武道,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文公也撤问了自己的军队,郑国之围不战而解。
四、慑之以威,怀之以德
在战争实践中,许多仁人志士通过强大的政治攻势,恩威并用,软硬兼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荀子·王制》日:“仁眇夭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败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这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以威慑人,使对方放弃战争或归服。与此同时,一些有眼光的军事家还主张以德服人,以德怀远,恩威并重,打攻心战,最终使对方甘就其.范。所谓“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就是这个道理。
(一)墨子救宋
墨子,名翟,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墨子也堪称是一位兵家。他不仅以“非攻”的学说反对战争,而且有止楚攻宋的军事实践。
墨子的弟子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他们以民间结社的形式活动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墨家的这种结社组织具有原始社团的性质,其组织形式和行动部署又具有一定的军事色彩。墨家结社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其总首领称为“巨子”,墨徒对巨子竭诚拥戴,惟命是从,巨子发出命令,墨徒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其结社内部,有严格的纪律,从巨子到一般墨徒均需无条件遵守。墨家的结社形式,颇具有军事组织色彩。
墨子从“兼爱”的原则出发,提出了“非攻”的主张。非攻,就是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的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①”。墨子的“非攻”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还身体力行,广泛进行“和平”实践活动。其中,以“止楚攻宋”最为典型。其说服楚王的过程,也可看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伐”实践。
当时,鲁国的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种叫云梯的攻城器械,楚国将要用它攻打米国。墨子听说后,从齐国出发,经过十天十夜的长途跋涉,脚上生了一层层老茧,终于到达了楚国的郢都。墨子去见公输般,公输般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要指教的吗?”墨子故意说:“我早就闻知您的大名,在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助您的力量来杀掉这些人。”
公输般听说让他去杀人,有些不高兴。墨子又说:“如果您肯帮忙,我可以以10斤黄金作报酬。”
公输般说:“我以义立身,不会贪图黄金而去杀人。
①《墨子·兼爱中》。
墨子见时机已到,切入主题说:“我从北方远道而来,听说先生为楚国制造了攻城用的云梯,楚因将用它进攻宋国。米国何罪之有?楚国土地有余而百姓不足,战争会使许多白姓死于非命,杀不足而争夺有余,这不能说是聪明之举。宋国无罪而去攻击它,不能说是仁人的行为。先生明白这个道理而不去进行劝阻,还能算作是忠于国君吗?即使劝阻了而没有成功,也不能算作是尽了最大努力。先生以杀一人为不义而不以杀众人为不义,这是自相矛盾。请问攻打宋国算是什么道义?”
公输般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墨子又说:“为什么不让我去见楚王呢?”公输般遂带领墨子见楚王。墨子对楚王说:“现在有这样一个人,放着他华丽的车子不乘,邻人有 辆破车却想偷了来。放着他精美鲜艳的绸缎衣服不穿,邻人有件粗布衣服却想偷了来。放着他的精米肥肉不吃,邻人有酒糟米糠却想愉了来,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人必定是患了偷窃病了。”楚王说。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5000里,宋国的土地只有方圆500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牛子的关系一样。楚国有云楚泽,犀兕麇鹿充满云楚,长江、汉水盛产鱼鳖,是天下最富足的地方。而宋国是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好像精米肥肉和酒糟米糠的关系一样。楚国森林茂密,有高大的松柏,精致的樟树,名贵的楠木。而米国连棵高大的树木都没有,这就好像鲜艳的绸缎衣服和粗布衣服的关系。我认为大王的臣下要进攻宋国,是和这些行为属于同类的事情。如果大王执意伐朱,只能伤害道义而又一无所获。”
楚王说:“先生讲得很好,但是,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攻城用的器械。此次攻宋一定能取得胜利。”
于是,墨子又与公输般演练攻城与守城之法,墨子解带当作城墙,公输般以牒当作攻城器械,公输般九次变换方式攻城,墨子九次变换方式御敌。公输般的攻城器械已用尽,而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公输般不甘心服输,对墨子说:“我已经有了战胜你的办法,只是不说罢了。’
墨子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墨子说:“公输般会用什么法子呢?”
墨子说:“公输般的方法,不过是杀掉我。他认为如果杀掉我,宋国就不能守城了,便可以用他的云梯攻城。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已经手持我制造的守城器械,按照我守城的方法在宋国城墙上严阵以待。楚国即使杀掉我,也不能避免攻宋的失败。”楚王说:“先生说得对,我下令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的这次游说,大义凛然,机智巧妙,终于使楚王放弃了攻宋的计划,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墨子止楚攻宋是其非攻理论在军事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二)毛遂定盟
毛遂,战国齐国薛邑(今山东滕州南)人,寄食于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下,三年未有所闻。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诸公子中最贤明的一位,喜养宾客,家中宾客常达数千人。平原君的宅院与普通百姓的宅居相邻,邻者中有一人患有脚疾,行走蹒跚,当他一拐一跛地去水井.上取水时,被居住在楼上的平原君的一位美妾看到了,美妾不禁失声大笑。次月, 跛者对平原君说:“臣闻君礼贤下士,各地人才不远千里前来投奔,都以为君能贵士而贱妾,臣不幸患有跛疾,而君的美妾临墙而笑,我希望得到笑臣的美妾的头颅。”平原君笑着说:“诺。”
跛者走后,平原君又笑着说:“这个小子,要以一笑之故杀我美人,不是太过分了吗?”最终并没有杀掉美妾。一年后,平原君的门客渐渐离去,比原来少了一半还多。平原君以为奇怪,对门客们说:“我赵胜对待你们并未失礼,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离我而去呢?”门客中有一人回答说:“君不杀笑话跛者的美人,都认为君爱色而贱士,所以离去。”于是,平原君斩杀了笑跛者的美人,亲自到跛者家中道歉。其后,离开的宾客又来到其门下。当时,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与平原君赵胜一样,争相倾身待士,以养宾客,形成了养客的风气。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秦国进攻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形势十分险恶。当时,魏王派大将晋鄙领兵救赵,晋鄙畏惧秦军,驻军在汤阴观望形势。楚国也迟迟不肯发兵相救,赵王派平原君寻求救兵。平原君决定在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者一同前往楚国进行合纵谈判,寻求援助。平原君在门客中挑选了19人,第20名却怎么也挑选不出来了。这时,有一位叫毛遂的门客自荐于平原君说:“我听说君将出使楚国谈判合纵抗秦,打算从门客中挑选20人一同前往,如今缺少一人,希望能让我充数备员。”
平原君说:“先生在我门下几年了?”
毛遂说:“寄食于此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士之处世,就像锥针放在囊中一样,立即就能见到锥尖。今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并没有人称赞你,我也没有听到你有什么特长,还是请先生留在这里吧。”
毛遂说:“臣今日请求将我放在囊中,假若早使我处在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不仅仅是看到锥尖而己。
平原君赵胜最后决定让毛遂同行,其他19人则相对而笑,对毛遂不以为然。
毛遂到楚国后,与同行的19位门客议论国事,19人皆佩服毛遂的才学。当时,平原君与楚君谈论合纵的厉害,从太阳刚刚升起时就讲,一直讲到中午还未能让楚国下定决心合纵。19 位门客对毛遂说:“请先生去看看。”
毛遂按剑登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你们日出时开始讲,日正中还未定下,这是为什么?”楚王问平原君说:‘这位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一位舍人。”
楚王呵斥毛遂说:“还不下去,我正与你的主人谈论大事,你上来干什么?”
毛遂按剑而前,厉声说:“大王所以敢呵斥我,是因为楚国兵强马壮,如今你我相距10步之内,大王依靠不上楚国的军队,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中。我的主人在这里,你为什么呵斥?况且我听说商汤以70里之地王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使诸侯臣服,难道是士卒多少的缘故吗?如果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楚地方圆5000里,士卒百万,这是成就霸业的资本。以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谁能阻挡。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位竖子,率数万之兵,兴师与楚国交战,一战而攻楚国的鄢、郢,冉战而火烧楚国的夷陵,三战而侮辱楚国的先人,这是百世之仇,赵国都为楚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对此无动于衷。楚赵合纵,也是为了楚国的利益,并不是单独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在这里为楚国谋划,大王为什么呵斥啊?”楚王说:“好,好,就听先生直言,我同意楚赵合纵抗秦。”
毛遂说:“大王拿定主意了吗?”
楚王说:“主意已定。”
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请取鸡狗马之血来。”于是毛遂手奉铜盘跪在楚王面前说:“大王当歃血而盟,然后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毛遂。”
于是楚赵歃血而盟,联合抗秦。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说:“我赵胜不敢再相士了。我相士多则上千,少则数百,自以为不失天下英才,却失于毛遂先生。毛先生一到楚国,使赵国身价倍增,毛先生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师。”从此,平原君以毛遂为上客。
(三)鲁仲连救赵
鲁仲连,齐国辩士。年轻时曾就学于稷下先生徐劫。当时,齐国辩士田巴与徐劫俱为稷下先生,田巴纵论古今,口若悬河,一口服千人而无对手。徐劫的弟子鲁仲连年仅12岁,有才学,号称“千里驹”,请求与田巴辩论。他对田巴说:“我听说敌我双方展开白刃战时,顾不得去救中了箭矢的人,这是因为事有缓急之分。如今楚军从南面进攻齐国,赵国攻伐齐国的高唐,燕人占据齐国的聊城。国家危在旦夕,先生有何良策。如果不能救国于危难之中,先生的高谈阔论就像猫头鹰的鸣叫一样,人们听到它,就感到恶心。请先生不要再说了。”
田巴一时无言可对,只好说:“谨受命。”从此以后,田巴终身不再与人辩论。
鲁仲连曾游历赵国。当时,秦兵东围赵都邯郸,赵王向各诸侯求救,诸侯畏惧秦军,观望而不敢前行。魏王派将军新垣衍暗中人邯郸对赵相平原君赵胜说:“秦所以攻打赵国,是因为秦国企图称帝,并不是贪图邯郸。如果赵国派使者尊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肯定会罢兵而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
鲁仲连听说此事后,对平原君赵胜说:“您打算怎么办?”平原君说:“我赵胜怎么敢自作主张呢?从前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坑杀40余万人,如今国都邯郸被秦军围攻。魏王的使者新垣衍建议赵国尊秦为帝,新垣衍就在赵国,我赵胜该怎么办呢?”
鲁仲连说:“我本以为君是天下最贤明的公子,今天才知道并非如此。魏国的新垣衍在什么地方,请让我替您斥责他,让他无颜而归。
平原君说:“请让我将新垣衍介绍给先生。”于是平原君见新垣衍说:“齐国有鲁仲连先生,如今正在赵因,请允许我介绍,以与将军相交。’
“我听说鲁仲连是齐国的高士,我只是魏国的一位小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各不相同,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新垣衍说。“我已经把将军介绍给鲁仲连先生,并且答应将他介绍给将军。”平原君说。
新垣衍只好同意见曾仲连。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并不说话。新垣衍说:“我看客居在邯郸城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我观先生相貌堂堂,有高节之气,好像不是有求于平原君。为什么久居邯郸这个被秦军包围的城中而不离去呢?”
魯仲连说:“周朝有位叫鲍焦的隐士,廉洁自守,荷担采樵,拾橡而食,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众人并不明白鲍焦的远大志向。我鲁仲连所以不离开邯郸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是为了帮助赵国。秦国是个抛弃礼义而争夺功利的国家,以权诈驱使上卒,役使百姓,如果秦国得以称帝而为政天下,我鲁仲连宁愿蹈东海而死,我不忍心作秦国的子民,所以才来会见将军,以帮助赵国啊。”
“先生将怎么帮助赵国呢?”新垣衍说。
“我将使魏国和燕国援救赵国,使齐国和楚国支持赵国。”鲁仲连说。
“先生也许能使燕国帮助赵国,对魏国恐怕没有把握吧。臣是魏国的臣下,想知道先生怎样使魏国援助赵国?”
“魏国不知道秦国称帝的危害,假如魏国知道后,–定会援助赵国的。
“秦称帝的危害有哪些呢?
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行仁义,率天下诸侯朝周天子,周贫穷势弱,诸侯不愿朝周,只有齐朝周。一年后,周烈王死去,齐国不愿再像以前那样对周恭敬。周斥责齐,齐威王勃然大怒,骂周朝。周烈王活着就朝周,周烈王死后就骂周,真不知齐威王这是为什么?”
新垣衍说:“先生不知道仆人吗? 10 个仆人跟随一位主人,既不是力量不如主人,也不是智慧不如主人,而是畏惧其主。”
鲁仲连说:“鸣呼!魏国与秦国相比,能用主人与仆人的关系相比喻吗?”
新垣衍说:“可以。”
鲁仲连说:“我将使秦王烹杀魏王。
新垣衍有些不高兴,说:“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杀魏王呢?”
鲁仲连说:“我当然能。请听我讲。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商纣的三位大臣,九侯有位女儿,貌若天仙,献给纣王。纣土却嫌其不淫,将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为九侯争辩,又被纣王弄成肉干,文王闻之,喟然而叹,被拘捕在美里。只是因为九侯、鄂侯把商纣看作是自己的主人,才会落到这个地步。齐闵王去鲁国,夷维子作为跟随同行,问鲁人如何招待齐闵王,鲁人答之以十太宰招待。夷维子认为应以天子之礼招待,鲁人将开城]的钥匙投于地,闭户不纳齐君。齐闵王不得人鲁,将去薛地,途经邹国,当时,邹君刚刚死去,齐闵王欲人吊,夷维子让邹国人像接待天子一样接待齐闵王,邹人宁伏剑而死也不愿以天子礼接待齐闵王。邹、鲁都是弱小的国家,他们的臣子却对不合礼制的行为敢于抵制。如今秦国是万乘之国,魏国也是万乘之国,都可以称王称霸,如果魏的大臣听任秦称帝而甘愿作其奴仆,连邹、鲁之国的仆妾都不如。如果秦王称帝,各地诸侯就变作秦的臣下,土地被秦占领,臣民被秦驱使,妇女充当秦的姬妾。面对这种情形,魏王怎么能安然无动呢?而将军又有什么资格取信于魏国并像从前一样得到魏君的宠信呢?”新垣衍听后,起拜鲁仲连说:“最初以为先生是只动口舌的庸人,今日才知道先生是天下高士,我将离开赵国,不敢再讲让赵帝秦的话。
秦将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惧怕。急忙退军50里。正巧魏公子无忌率军救赵,进击秦军,秦怕赵魏联合攻秦,引兵而退。
事后,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为之置酒致谢,以千金赠送鲁仲连,魯仲连笑着说:“真正的士人,为人排难解忧而不取报酬。索取报酬,是商人们的事,这是我鲁仲连所不齿的行为。”
鲁仲连遂辞让平原君,终身未再见平原君。
(四)鲁仲连飞书下聊城
聊城古城在今山东聊城市西,位于齐、燕交界处。齐闵王时,齐国政治出现混乱和腐败,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韩五国军队联合攻齐,齐举国相拒,战于济西,齐军大败,五国伐齐取得重大胜利。在乐毅伐齐时,齐地聊城被燕军占领。随着时间的推移,守聊城的燕将受国内权臣的谗毁,不敢归国,便拥聊城自据。田单复国时,迅速收复了大多数被燕军占领的齐地,但聊城却一年多末能攻下,折将损兵,损失惨重。
魯仲连闻知后,给聊城燕将写了一封信,用箭矢射人城内。其信中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应该得到的利益,勇敢的人不因为合理规避死亡而损害威名,忠臣不先考虑自身利害而后考虑国家利害。如今您优先考虑自己的得失而不归燕国,让燕君失去大臣,是不忠。如果聊城被田单攻下,您虽杀身成仁,也是小勇。放弃时机,功败名裂,是不智。死生荣辱,贵贱尊卑,在于一念之间,希望您能明察局势,仟细思虑,不被世俗所困惑。”
“楚国攻取齐国的南阳,魏国攻取齐国的平陆,齐国都不准备出兵,这是因为得到这些地区不如收复聊城对齐国更有利。因此齐因定下了必取聊城的决心。如今秦国与齐国讲和,魏国不敢对齐用兵,给齐国收复聊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齐国一定会倾尽全力攻取聊城。请您不要再抱有侥幸心理。况且燕国国内发生混乱,君臣失误不断,国敝祸多,民无归心。如今您以疲惫不堪的聊城守军抵御齐国的精兵强将,即使是墨翟守城、孙膑用兵也难以取胜。我为您考虑,不如保全兵马撤回燕国,带着兵马归燕,燕王必喜,您和士卒都安全返国,与父母相见,相互间必然议论您的功劳和恩德,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上辅国君,下养百姓,矫正国敝,建功立业。这比远离燕国、东游于齐不知要好多少倍,愿您详察。”
“我还听说,拘于小节者不能获取大名,厌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从前,管仲射齐桓公中其佩钩,这是以下犯上;不能随公子纠去死而事公子小白,是怯懦;被束缚桎梏是耻辱。对于这三点,世俗的人都不能认同。管仲却不以身受桎梏为耻而以天下不治为耻,不以不随公子纠死为耻而为以不威信于诸侯为耻。正因为如此,才有齐桓公的霸业。曹昧为鲁将,三战三败,丢失土地500余里。如果曹昧因惧怕被人议论而刎颈而死,仍不免落个败将名,曹昧弃此三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为重,退兵后为鲁君出谋划策,在鲁君与齐桓公相会时,手持匕首,逼齐桓公退还侵占的鲁国土地,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失败丢失的土地顷刻问重新得到,大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如果管仲、曹昧只顾小节而失大义,就不会有如此显赫的功名。因此,去掉个人的感情恩怨,不顾小节而成就功名,才是明智之举。浅陋之见望将军能择而行之。”
燕将看到鲁仲连的信,哭泣了三天,犹豫不能决。欲归燕,已与朝中大臣产生了矛盾,恐被诛杀;欲降齐,又担心杀齐人太多,会招屈辱。喟然而叹日:“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燕将自杀后,聊城城内乱成一片,田单乘机攻取聊城。田单大胜而归后,欲给鲁仲连加官进爵,鲁仲连急忙逃避。他说:“与其富贵而屈身人下,不如贫贱而随心所欲。’遂隐于海上。
五、外交斡旋,远交近攻
通过外交途径,利用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达成和解协议或结成军事同盟,称为“伐交”,也是文伐的重要形式。在中国战争史上,拔城于樽俎之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
(一)屈完见齐桓公
齐国在齐桓公时期,在管仲的辅佐下,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成为中原大国。楚是南方大国,周昭王南征时,楚国让昭王乘坐用木胶粘合的船,船至中流,木胶遇水而化,船解体,周昭王被溺死。至齐桓公时,楚国势力更大了。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率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攻破楚国属国蔡国后进至楚国。楚成王派使者质问齐国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至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代表齐桓公说:“当年周王命令我们的先君姜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以辅佐周王室。’其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现在,你们该进贡的包茅还没有进贡,致使天子的祭祀物品匮乏,因此兴师问个究竟。周昭王南征不复,我们也要问个明白。”
楚困使者说:“贡之不人,是寡君的过错,我们哪里敢不进贡呢?至于周昭王没有回去,你去问一问江河吧。
所谓“包茅不入”只是齐伐楚的借口而已。楚国使臣不卑不亢的态度,使齐桓公没有在气势上占有优势。但齐桓公仍然统兵进驻于陉(今河南偃城附近)。楚国虽然拥有一定的势力,但不足以抵抗强齐的进攻,于是派大将屈完来到陉,以讲和为名探视齐军的情况。
齐柜公为了在气势上压倒楚国,借陪同屈完检阅诸侯联军为名显示齐国的势力。他对屈完说:“各国归附齐国,并不是我们的功德,i而i是先君恩威的继续。为了继承前代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同归于好如何?”意思是让楚国向其他诸俟国一样服从齐国。“这是我国君主求之不得的。”屈完说。
齐柏公又自恃兵众,盛气凌人地指着八国联军的阵营说:“以这样的军队去作战,谁能抵御?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什么样的城能不被攻破?”
屈完回答说:“君若以德让诸侯归附,谁敢不听从呢?如果以武力相强迫,楚国将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进行殊死抵抗。齐国虽然兵多粮广,也无法发挥作用。”
属完的言辞,机敏而巧妙,如果齐框公以霸主自居,就要以德服人,就没有理由征伐楚国。如果齐国依仗武力征伐,楚国就利用地理优势,坚决抵抗。齐桓公的称霸,虽然以强人的武力作基础,但他也不能不受当时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又鉴于楚国也是一个大国,不易征服,所以以齐国为首的八国与楚使屈完在昭陵订立了盟.约,屈完经过外交努力避免了一场战争。
(三)苏秦合纵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他自恃满腹经纶,携资出游。西至秦国,秦孝公刚刚逝世,惠王新立,苏秦对秦惠王说:“秦是四塞之国,东有黄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郡胡马之利。土地肥美,人民殷实,战车万乘,蓄积饶多。此天府之国也。秦兵多将广,若以大王的贤明,教之以兵法,可以吞并诸侯,称帝而治,希望大王能留意。”
秦惠王说:“羽毛末丰满,不可以高飞;法令不严明,不可以诛罚;道德不敦厚,不可以役使百姓;政教不顺,不可以烦劳大臣;积蓄不丰,不可以奢谈兼并。先生不远千里来教诲我,我暂时不能采纳先生的意见,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听先生的教诲。’
当时,秦国刚诛杀了商鞅,人们对辩士十分痛恨。在这种情况下,秦惠王当然不可能重用苏秦。可苏秦不甘心,连续10次上书秦王,都未得到采纳。携带的资费已经用尽,只好离秦而归。苏秦面目枯槁,身体蠃弱,肩挑着书囊,风餐露宿,回到了家乡。苏秦进人家门后,妻子正在织机上织布,连看也不看一眼苏秦 ,继续织布,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同他说话。众人也纷纷讥笑他说:“周人以从事生产为本,你却舍本而事口舌,如今大困而归,不是很王常吗?”苏秦听后十分惭愧,发奋闭门读书,在读了数十筐书后发现《太公阴符》,他便伏而诵之,反复揣摩,读书欲睡时,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苦读一年后,决定再次外出游说,以施展自己的才学和抱负。
苏秦来到燕国,一年后见到燕文侯,他对燕文侯说:“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公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地方2000余里,军队数十万之多,兵车600辆,精骑6000匹,粮食积蓄可支数年。南部矿产资源丰富,北部农林牧副发达。即使百姓不努力耕作也不愁吃穿,真是天府啊。安乐无事,没有战争,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为什么燕国能安然无事吗?燕国之所以不被他国侵犯,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方,赵与秦有五次大战,秦两胜而赵三胜。秦、赵交战,相互消耗,燕国才得以安然尤事。这是燕国不被侵犯的原因所在。秦攻燕国,要通过云中、九原、代郡、上谷,路途数千里,即使得到燕国的土地也不能固守,因此秦国不会侵犯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号令一出,不出10日数十万军队就会开到燕国,渡滹沱、易水,用不到四五天就可以迅.速到达燕国国都。因此说,秦国攻燕,战于千里之外;赵国攻燕,战与百里之内。不担心百里之内而重视千里之外,这是最大的过错。所以我希望大E与赵国联合,燕赵结盟,燕国就没有祸患了。”
燕文侯说:“你说得很对。可是燕是个小国,又临近齐、赵,齐、赵都是強国,你如果能使齐、赵联合支持燕国,寡人就将燕国拜托给先生。
于是燕文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来到赵国。苏秦对赵肃侯说:“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都仰慕大王的美德,希望能为大王服.务。臣私下为大王计议,当前最迫切需要做的是安定民心。安民之本在于外交,外交得当百姓自然安定,外交不当则百姓终身不安。请允许我说–说赵国的外患:齐、秦是赵国的两个强敌,百姓怎么能安定呢?依靠秦国攻击齐国,民不得安宁;依靠齐国攻击秦国,民问样不得安宁。如果大王能听从臣下的建议,燕国会进献旃裘狗马,齐国会进献渔盐,楚国会进献橘柚,韩、魏、中山也都会进献自己的特产,而大王拱手而得这么多的好处,正是臣下的愿望。“当今之时,山东诸国中赵国最为强大。赵国方圆2000余里,拥有部队数十万,兵车千辆,精骑万匹,积粮可用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漳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然是个弱小的国家,不足畏惧。但秦国最大的敌人是赵国,秦国之所以不敢轻举对赵出兵,是因为有韩,魏两国在赵的南边,秦攻韩、魏没有高山大川相隔,韩、魏支持不住,就会依附于秦。韩、魏臣服于秦国,赵国就暴露在秦的攻击之下了。这是臣最担心的。臣私下认为天下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5倍,诸侯的兵力是秦国的l0 倍,如果六国能合纵联盟,并力西向攻秦,秦国一定会失败。破人之国与被人攻破,岂同H而语啊。如今主张连横的人,都希望诸侯能向秦国割让土地,事情成功,他们就可以筑台榭建宫室,听竽瑟之音,拥姣姣美女。因此,连横之士日夜游说,乐此不疲。为大乇计,不如韩、魏、齐、楚、燕、赵合纵,共同抗秦,天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杀白马而鉴,约定:秦攻楚,齐魏出兵相救,韩绝秦粮道,赵渡漳河,燕守常山。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兵相助,赵渡漳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燕出兵相助。秦攻燕,则赵守常山,燕守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兵相助。秦攻赵,则韩守宜阳,楚守武关,魏守河外,齐渡清河,燕出兵相助。如一国不如约,五国之兵共同伐之。六国合纵以抗秦,秦国的军队就不敢出函谷关损害山东诸国了。”
赵王说:“寡人年少,又即位不久.还木曾为国家作长远的打算。今先生有意安定天下,寡人愿意照先生说的去做。”于是送给苏秦100辆车子,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下匹,让他去游说诸侯合纵。
苏秦米到韩国,对韩宣王说:“韩国北有巩和成皋作为屏障,西有宜阳、商阪作为战略要塞,东有宛.穰和有水,南有陉山,方圆900余里,带甲之七数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白韩国,射程远而节省力量,韩国的剑戟又都尖锐锋利,以韩国士卒的勇猛,佩上强弩,带着利剑,一人当百,并不虚言。大王贤明无比,又拥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却西面事秦,被天下人耻笑,愿大王考忠这件事。大王事秦,泰必然会向韩国索取宜阳和成皋,今年割给他一块土地,明年还会索要。无土地可割时,就会受其祸。大王的土地有数而秦国的贪心无厌,怎么能不结怨呢?臣听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事秦,与牛后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的贤明和韩军的强大而落个‘牛后’之名,我真为大王害羞。”
韩王听到苏秦的话,勃然作色,举臂瞋目,按剑仰天叹息说:“寡人虽不肖,也一定不会降服秦国,今先生带着赵王的合纵建议而来,我一定好好配合。
苏秦又来到魏国,对魏襄王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沟,东有淮水、颖水,西有长城,北有河外之地,方圆千里,虽然地盘不大,却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窃以为实力不下于楚国。如今却有意西面事秦,俯首称臣,臣深以大王为耻。”
“我听说越王勾践率3000名弱兵擒获吴王夫差于干遂,周武王以3000人制服商纣于牧野,这不在于士卒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士气奋发的程度。听说大王有武士数十万,徒夫10余万,兵车600乘,精骑5000匹,远远超过了越王勾践和周武王,却听从庸臣的劝说而臣服于秦国。事前思虑不周,其后必有大患,大王若能听从臣言,与六国合纵,专心并力于国家发展,秦国就会对魏国奈何不得,所以赵王使臣下效愚计,望大王明察。”
魏王说:“寡人不肖,今先生以赵王的名义来游说合纵,我一定支持。”
苏秦离开魏国又来到齐国,对齐宜王说:“齐南有泰山,东有琅砑,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方圆2000余里,带甲之士数十万,粟积如山,兵强马壮,仪临淄一城就有七万户,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以齐国之富强,天下莫能挡。今西面而事秦,臣窃以为羞耻。韩、魏所以畏惧秦国,是因为与秦接壤,秦国出兵,首当其冲,韩、魏即使战胜秦国,也会折兵损将,国力大减。如果不胜,
则随时有亡国的危险。齐国的情况则不然,秦攻齐国,要经过韩、魏之地,通过许多险隘,有些地方车不得双轨,骑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经过。秦虽欲深人,又担心韩魏在后面袭击。因此,秦不能危害齐国。秦奈何不得齐国,而齐国却西面事秦,真让人不能理解,望大王三思。”
齐王说:“寡人僻居东海,信息不灵,思路不广,今先生以赵王的名义游说合纵,我一定支持。”
苏秦又离齐人楚,对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楚王,是天下的贤王。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方圆5000里,带甲之士百万,兵车千乘,精骑万匹,存粮可供10年之用,这些都是成就霸主之业的资本啊。以楚国的强大和楚王的英明,天下莫能挡。如今楚国欲西面而事秦,天下诸侯谁还不西面而事秦呢?秦国最害怕的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为天下人考虑,不如合纵以孤立秦国。大王不合纵,秦国必定两路出兵,一路出武关,一路下黔中,如此一来,楚都郢就危险了。大王如能听从臣下之盲,臣让山东诸国四时向楚国贡献,秉承大王的英明教导,韩、魏、齐、燕赵、魏的音乐、美女都会充满楚宫,燕.代的橐驼.良马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楚国。因此,合纵则楚称王天下,连横则秦称帝,今丢弃霸主之业去奉事秦国,窃以为不可取。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天下的仇人,主张连横的人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实际上是奉养自己的仇敌。合纵则诸侯事楚,连横则诸侯事秦,何去何从,由大王决定。今赵王令臣下奉献合纵愚计,望大王三思。”
楚王说:“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壤,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没有十分胜利的把握。为此而卧不安席.食不甘味。今先生欲使天下诸侯合纵,存危国,拒暴秦,正合寡人的心意,寡人定当听从。”
于是,魏、齐、燕、赵、楚、韩六国合纵,并力抗秦,以苏秦为合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苏秦约定六国合纵后,回到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四)张仪连横
战国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迅速发展起来,引起了关东六国的不安。就各国的实力而言,都难以与秦国抗衡,而六国的总体实力却远远超过秦国。因此,关东六国联合抗秦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在苏秦的斡旋下,山东六国在洹水会盟,形成了合纵之约,苏秦因此佩六国相印,任“合约长”,制定了泰攻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其他五国进行战略配合的军事战略。合纵确实抑制了秦国向东发展的势头。
为了打破合纵对秦国的压力,秦国采取连横政策,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
张仪,魏国人,曾与苏秦一同从学于鬼谷子。在魏国不受重用,乃人楚求官,曾与楚相昭阳相饮,楚相昭阳丢失了和氏璧,其门人怀疑张仪,将其痛打一顿,驱逐出境。其妻说:“你如果不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如此侮辱呢?”张仪对其妻说:“看一看我的舌头是否还在。”其妻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还在就可以了。”
后张仪人秦,受到秦惠王的赏识。他利用山东六国之间的矛盾,以威胁、讹诈,欺骗、利诱、分化、离间等手法,配合军事高压政策,又拉又打,瓦解了六国间的合纵。
张仪首先把魏国作为连横的对象。张仪对魏哀王说:“魏地方不过千里,士卒不过30万,地势平坦,诸侯国可以从四面八万进攻,又没有高山险阻和江河作为屏障。从郑国到魏都大梁不过200余里,车驰人走,不用费力就可以到达。魏南与楚国接境,西与韩国相邻,北与赵国相连,东与齐国接壤。把全国的军队分守四方,每方不过10万人。如果魏南与楚亲近而不与齐亲近,则齐攻其东;东与齐亲近而不与赵亲近,则赵攻其北;与韩国意见不一致,韩国则攻其西;不与楚亲近,楚则攻其南,这就是四分五裂的道理。各诸侯国的合纵,是为了保全自己并显示强大。如今各国在洹水会盟,共同抗拒强秦。即使同父母的亲生兄弟,还会为钱财而争夺,何况各国都有自己的私利,合纵不会成功已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大王不如事秦,如果秦出兵攻赵,赵国就不会在北方对魏国构成威胁。如果秦攻取韩国,韩怯敌降秦,魏国失去周围的屏障,灭亡就在顷刻之间,我真为大王担心啊。为大王着想,不如事秦,有秦国的支持,楚、韩就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韩的威胁,大王就可以高枕而卧,国家就没有忧患了。秦国想削弱的是楚国,弱楚而得到好处的就是魏国。楚虽有地大物博之名,而国内实际上十分空虚,其士兵虽多却训练无素,不能进行攻坚战。魏国如能在秦国的支持下南伐楚国,一定能取胜,割楚地以增强魏国的实力,削弱楚国而讨好秦国,转嫁祸端而保存国家,这是多么明智的举动啊。如果大玉不听臣下之言,秦国举兵东伐,您想事秦也不可能了。现在各地的游说之士都在倾其所能劝说各国君主,大下形势顷刻间就会发生变化,诚愿大王早图大计。”
魏哀王听信了张仪的话,果然脱离合纵队伍而依靠秦国。
秦欲伐齐,齐与楚相亲,于是张仪往楚。劝楚国背齐,与秦联合,并说若事成.秦王许给楚国600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利而与齐绝交。齐王怒楚背盟,乃发兵攻楚,楚怀王一面抗齐,一面派人至秦索地,秦国翻脸,只许以六里土地,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结果在丹阳(今河南浙川)被秦兵打败,死亡八万多人。随后,楚军又进
行反攻,一度攻至蓝田,但因孤军深人,未能占领秦地,秦军反攻,楚军又败,楚国的汉中地区被秦国占领。秦国又過楚国让出黔中地区,并佯说用武关外的土地相换。楚王说:“不愿交换土地,愿得到张仪而将黔中地区献给秦国。”
秦惠王欲遣张仪入楚而又于心不忍,没有答应楚王的要求。张仪闻知后请求人楚,秦惠王说:“楚王对你欺骗他十分愤怒,他怎么能甘心呢?你前往是十分危险的。”
张仪说:“秦强楚弱,臣还与楚臣靳尚相善,而靳尚与楚夫人郑袖关系密切,言听计从,臣奉大王之节使楚,楚不敢加害于我,如果我真的被诛杀能使秦国得到黔中之地,我也甘心情愿。”
张仪遂使楚,刚进人楚地,就被楚怀王囚禁起来,婴将他杀掉。靳尚对楚夫人郑袖说:“你知道你将要在楚王面前失宠了吗?”
“为什么?”郑袖问。
“秦王对张仪十分器重,而张仪被楚王囚禁。秦国准备用上庸地区的六个县和美女贿赂楚王,并用宫中能歌善舞者作美女的侍从。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秦女贵而夫人就会失宠。如果夫人能让楚王释放张仪,你就没有忧虑了。’
于是郑袖日夜对楚怀王说:“人臣各为其主所用,如今黔中之地还未割给秦国,秦国就让张仪人楚,是尊重大王。大土不以礼相.待而欲杀张仪,是轻视秦王,秦王必会怒而攻楚。妾请与孩子们避难于江南,不愿留在这里被秦人鱼肉。
楚怀王有些后怕,赦放了张仪,并厚礼相待。张仪出狱后还没有离开楚国,就听到主张合纵的苏秦死了。张仪遂对楚王说:“秦因已占据了天下的半,国富民足,兵强马壮。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拥有虎贲之十百余万,战车下余乘,精骑数万匹。粟积如山,法令严明,士卒都乐意战斗,加之秦王英明,将帅雄武,谁不服从秦国谁就会灭亡。苏秦主张合纵,尤异于驱群羊以攻猛虎,不用格斗就能分辨出胜负。如今大王不与猛虎相约,而与群羊结盟,臣窃以为是大王的失误。天下强国,只有秦国和楚国,两强相争势不两立,韩、魏等弱国才得以保全下来,所以他们主张合纵。合纵是聚群弱而攻至强,不了解敌国而轻易举兵,是危险的征兆。臣闻之兵不如人者勿挑战,粮不如人者勿持久,主张合纵的人言利不言害,即使能削弱秦国,对楚又有什么好处呢?愿大王三思。秦西有巴蜀,大船相连数十里,浮江而下,一日能行300里,距楚虽远,却不用费力就可以顺流轻易到达,如果真发生这种情况,楚国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汉中和黔中了。秦攻取楚可在三个月内完成,而诸侯救楚至少要用半年的时间,他们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楚国。寄希望于弱国而忘掉了强大的秦国,这正是臣为大王所担心的地方啊。如今楚与秦边境相连,本来就应相亲相近,大王如果能听从臣言,质太子于秦,臣也让秦质太子于楚,约为兄弟之国,终身不相攻伐,臣以为没有比此再好的计策了。
于是楚王将黔中之地割与秦国,楚大夫屈原对楚王说:“从前大王被张仪欺骗,臣以为大王会点杀张仪以解其恨。如今即使不烹杀他也不能再听他的歪理邪说了,这样是很危险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阻,遂与秦亲近。
张仪离开楚国,又来到韩国,对韩王说:“韩国多穷山恶水,粮食不多,百姓吃的有一半是野草汤,如果因天灾人祸而有一年没有收获,百姓只能吃糠咽菜。土地不过900里,存粮不能食用两年,估计士卒连同后勤人员也不会超过30万。秦甲士百万,战车千乘,兵强马壮,器械精良。秦国的土卒与韩国的土卒相比,犹如猛夫与怯夫,以猛夫对怯夫,岂能不胜。山东诸侯只听从合纵人士的美丽言辞,而不顾国家的利益,实在是误国误民啊。大王如果不事秦,秦举兵攻韩,无异于垂千钧之重于鸟卵,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先事秦则国安,不事秦则国危。如果逆秦顺楚,虽不至于立即灭亡,也不会有任何好处。为大王计,不如事秦。秦国最大的愿望是削弱楚国,最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大王不如西面事秦而攻楚,如此一来,秦王必喜。韩攻楚就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又可将祸端转嫁出去,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计策呢?”
韩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事秦而攻楚。张仪归秦后向秦惠王作了汇报,秦惠王封张仪五邑,号日“武信君”。又派张仪东去游说齐国,张仪对齐闵王说:“山东之国中没有能超过齐国的。但这只是一时的情况,并不是百世不变。臣听说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鲁国却随之陷人危亡之中。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为什么呢?因为齐是大国而鲁是小国,如今秦与齐,就像齐与鲁一样啊, 如今秦楚联姻,结为兄弟之国,韩国、魏国也献地事秦,大王如不事秦,秦就会驱使韩、魏攻打齐国的南方,赵国会攻打齐国的北方,届时想事秦也不可能了。”
齐闵王说:“齐国地处僻陋,从没有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遂同意张仪的建议,与秦结好。
张仪又离齐去赵,对赵王说:“敝国国君派臣下孝愚忠于大王,从前大王率兵拒秦,秦兵15年不敢出函谷关。大王威行于山东,敝国也十分惧怕。秦国虽修缮甲兵,囤积粮食却不敢妄动,是因为有人王存在的缘故。如今秦与楚相亲,齐国也讨好秦国,从而切断了大王的右臂,断右臂而与人相斗,失援助而孤居,是非常危险的。现在秦陈兵百万,欲讨伐赵国,臣不敢隐瞒实情,所以先告诉大王的左右。窃为大王计,不如与秦讲和。”
赵王接受了张仪的意见。张仪乃北去燕国,对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的是赵国。从前赵襄子以其妹为燕代王妻,赵襄子与燕.
代王会饮,却暗中让厨人乘酒酣之际击杀代王,肝脑涂地,惨不忍睹。天下无不为之痛心。赵王心狠手辣,暴戾无亲,大王是知道的。难道还能与赵国亲近吗?如今赵国已割沔池以事秦,并准备发兵攻打燕国以弥补损失。如果大千事秦,赵国就不敢轻举安动了。如此一来,西有强秦作为靠山,南无齐、赵进攻的忧虑,何乐而不为呢?”
燕昭王说:“寡人地处蛮夷之地,见识短浅。今幸得先生指教,请求献恒山以外的五城给秦国。”
张仪凭三寸之舌,以外交手段瓦解了山东六国间的合纵之盟,并挑起了六国间的相互争斗,从而削弱了六国的力量,为秦统六国铺平了道路。
(五)范雎论远交进攻
范雎,字叔,魏国人,善于言辩,游说诺侯,希望能得到魏王的重用。家贫没有财力使他交游,只好投奔在魏中大夫须贾门下。
魏昭王时,令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以随从的身份从行。齐襄王在交谈中看中了范雎的经纶之才,认为范雎在魏会使魏国强大,于是将魏使稽留在齐国,为了让范雎与魏国产生隔阂,故意送给范雎牛酒和10斤黄金,而不给使者须贾任何礼物。须贾知道这件事后,怒气冲天,以为范雎私下向齐国泄露了魏国的情报,齐国才送给他如此厚礼。他以主人的身份令范雎收下牛酒,将黄金返还给齐国。凹到魏国后,须贾怨怒范雎,将此事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以卖国罪让含人殴打范雎,打断了肋骨,击掉了牙内。范雎假装死去,打手们用破席将尸体裹了一下放在厕所里。魏齐的打手喝醉了酒,一个个向范雎身上撒尿,口中还骂他是卖国贼。范雎含垢忍辱,不敢发出任何动静。
打手们都去饮酒,只有一人在则所内小解,范雎小声对他说:“你能将我救出去,我一定重谢你。”这个人遂请求将范雎的尸体抛弃到城外去。魏齐已喝醉了酒,以为范雎真的被打死了,便同意了,于是范雎得救。
魏齐醒酒后,又有些后悔。急忙派人寻找范雎的尸体,以验证是否真的死了。有个叫郑安平的魏国人听说后,帮助范雎逃亡,并将他匿藏起来,改名更姓日张禄。
当时,正值秦昭王派使者王穭出使魏国,郑安平诈称小卒,服侍王稽。王稽问郑安平说:“魏国有贤能之士与我一起入秦共图大业吗?”
郑安平说:“臣的村落中有位张禄先生,很想而见先生,讨论天下大事。但张禄先生有仇人在魏国,不敢白天前来相见。”
郑安平遂在夜间将张禄引见给王稽,刚刚交谈了儿句话,王稽就发现张禄是位人才。叮嘱他说:“请先生在魏国边境上的三亭南边等我。届时我去接应先生。’
王稽向魏国辞行后,急忙到三亭南边将范雎载入秦国,当走到湖县时,远远望见有一对车骑从西面迎来,范雎说:“来者是何人?”
王稽说:“是秦相穰侯巡查地方。”
范雎说:“我听说穰侯专权秦国,讨厌接纳外地人。他恐怕会”
污辱我,我宁愿藏在车中。
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先对王稽进行了慰问。然后指着王稽的车间王稽说:“关东有什么变化吗?”
“没有。”王稽回答说。
“你这次出使魏国,没有带诸侯客人秦吗?他们对秦国不会有什么帮助,只是会添乱罢了。”
“不敢。”王稽小心谨慎地回答。
说罢,穰侯与王稽告别而去。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位聪明的人,但行动迟缓。刚才他怀疑车内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他必定后悔,还会冉来检查。”
范雎遂从车内走下来,大约走了10余里,穰侯果然又返回来检查王稽的车子。见车内无他人,才又怏怏而去。王稽遂将范雎带到咸阳。
王稽对秦王说:“魏国的张禄先生,是天下最出色的辩士之一,秦国现在还有许多危难,得到这个人才会转危为安。但又不能事先写信告诉您,我只好用车把他拉载到咸阳。
秦王不相信范雎是位人才,让人以下客的规格接待他,一年多的时间没有接见他。当时,秦国是宣太后和他的异父弟魏冉(即穰侯)当政,操纵权柄。穰侯的财宝多于王室,秦昭王虽有不满却无能为力。穰侯又身为秦国将军,拥兵自重,他计划越过韩、魏讨伐齐国,以扩大自己在定陶的封地。范雎上书秦昭王,尖锐地指出穰侯对秦昭王构成了危害。秦昭王这才发现范雎很有政治眼光,先.感谢王稽给他送来了位人才,又派车去请范雎。于是,范雎得以进人秦宫。他故意装作不识路来到宫中狱内,守狱的宦官十分气愤,往外驱赶他,并恫吓他说:“秦王来了。”范雎故意说:“秦国哪有国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欲故意激怒秦昭王。秦昭王至,听到范.雎与宦官的争论,急忙将范雎迎人内宫,屏退左右,向范雎请教,范雎以自己的才学,贏得了秦昭王的信任。范雎为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范雎人秦时,秦昭E虽已即位36年,但秦国大权却把持在昭王母宣太后及其弟弟穰侯手中。宜太后与义渠戎王淫乱,生有二子,计划谋杀昭王于甘泉宫,秦昭王处在危机之中没有顾得上召见范雎。一年之后,才召见范雎说:“寡人虽即位已久,由于义渠戎王的事情十分急切,未能及时召见先生,我深为晚见先生而伤感。”
范雎辞让。当时凡是见到范雎的人,都为他潇洒的举止而肃然起敬。
秦昭王屏退左右,宫中虚无- -人。秦昭王双膝跪地说:“请先生指教,”
范雎只说:“唯唯。”并没有讲出什么高论。停了一会儿,秦昭王又双膝跪地说:“请先生指教。”范雎仍以“唯唯”作答。如此这番三次,秦昭王说:“难道先生不愿指教寡人吗?”
范雎说:“不敢这样。臣听说从前吕尚遇周文王时,身为渭水边的一位渔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交往少。不久,吕尚被立为太师,同车而归,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交往透彻。假如周文王不与吕尚交心深谈,就谈不上吕尚佐文干成就王业。今臣下是外来之人,与大王交往疏浅,臣所要说的都是纠正大王过失的事,虽愿效愚忠却不知大上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话都不敢对答。臣并非畏惧而不敢言,臣明知今日言于王前明天就可能被诛杀,但臣不敢逃避。如果大王相信臣的话,臣死不足惜。五帝以圣而死,三王以仁而死,五伯以贤而死,成荆、孟贲以勇而死,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如果以臣之死能对秦国稍有帮助,此臣之大愿也。臣为何还担心害怕呢?担心的是臣死后天下人见臣因尽忠身死而杜口裹足,不再为秦国着想。大王上畏宵太后的严厉,下被群臣迷惑,深居宫中,不明国情,这才是臣所恐惧的。死亡之患,臣不敢畏惧,如果臣死而秦治,死也是有意义的。”
秦王再次双膝跪在地上说:“敬请先生指教。秦国地僻偏远,寡人又愚钝不肖,先生能屈身至秦,是上天不抛弃寡人。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教导寡人,为寡人解除迷惑。”
范雎向秦昭王行礼,秦昭王也向范雎行礼。范雎说:“秦国北有甘泉山(今陕西淳化西北)和谷口(今陕西礼泉县东北50里),南有泾水、渭水,右有陇山,左有函谷关,四面险阻。国内有猛士百万,战车千乘,形势有利则出兵进攻,形势不利则人关据守,这是可以成就霸业的地方啊。以秦国的强兵猛将,对付山东诸侯,就像猛犬迎击蹇兔,霸王之业必能成功。至今却闭关15年,不敢窥兵山东,这是穰侯为国不忠和大王的计策有所失误。”
秦昭王说:“希望先生能指出失误所在。”
范雎担心秦王左右有宣太后的耳目,未敢言及内政,先言外事以观察秦王的态度。他说:“穰侯准备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强大的齐国,这是不明智的。如果少出动军队,不足以伤害齐国;如果多出动军队,就会造成国内空虚,对秦国就会有害处。我猜想大王考虑的是想奈国少出兵,而让韩、魏出动全国的军队,这样做是不合适的。现在看到齐国不亲附自己,就越过别国去攻打它,可以吗?考虑得太不周密了。从前,齐闵王南攻楚国,破军杀将,打了胜仗,开拓了1000 多里的土地,可是最终却没有得到一寸土地,难道齐国不想要土地吗?是形势决定了它不可能占有新开拓的土地,因为中间隔着韩、魏等国家。后来,诸侯看到齐国因攻打楚国而困乏羸弱,国内君臣间相互不信任,就发兵攻齐,结果齐国兵败,国君受辱,被天下人耻笑。齐国所以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它伐楚使自己受到伤害而使韩.魏得到了好处,这就像借给抢劫的人兵器而送给偷窃的人粮食一样。大王不如远交近攻,得寸则王寸之,得尺则王尺之也。现在丢弃这种做法而去攻打远方的国家,不是很荒谬吗?从前中山国地方500里,赵国独自灭亡了它,功成名就,获取了近攻之利,而其他诸侯国也不能阻止。如今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的中心,大王如果想要称霸,一定要亲近中原的国家,并把它视作天下的中心,以威服楚、赵两国,赵国强大楚国就会亲附秦国,赵、楚亲附秦国,齐国就一定 会害怕,害怕就会卑辞厚礼以事秦国。如果齐国亲附秦国,韩、魏就可以变为废墟了。”
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先亲近韩、魏以威服楚、赵,进而迫使齐国亲秦,然后回过头来再先灭韩魏。远交近攻,蚕食诸侯,各个击破的确是个十分高明的策略,得到了秦昭王的赏识。秦昭王说:“我早就有与魏国搞好关系的想法,可魏是个多变的国家,寡人无能为力,请问先生如何与魏国交往呢?”
范雎说:“大王卑辞厚礼与魏往来,如果行不通,就割地贿赂,再不可,就举兵征伐。
于是,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让他谋划军事,并听从范雎的意见,举兵伐魏,攻下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南70里),魏国不得不请求依附秦国。
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范雎认为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应当首先攻取韩国。于是,他对秦昭王说:“秦、韩两国边境相连,交错接壤,对秦国而言,韩国就像木材中的蛀虫,是秦国的心腹之患。天下形势不变则已,如果发生变化,对秦国构成威胁最大的就是韩国。大王最好先兼并韩国。
秦昭王说:“我当然想征服韩国,韩国不肯俯首就命,怎么办呢?”
范雎说:“韩国怎么敢不听命呢?大王举兵攻荥阳,则巩、成皋的道路被堵塞,北面占据通往太行山的道路,韩国上党的部队就被阻隔。韩国被一分为二,怎么敢不听命呢?韩国听命于秦,霸业就成功了。”
秦昭王称善,发兵攻韩。秦军包围了韩国的陉城(今山西侯马东北)。范雎对秦昭王说:“攻击敌国,有攻人的,有攻地的。从前穰侯10次攻魏却不能使魏受到损伤,原因不是秦弱魏强,因为它所攻取的对象是土地。土地,是每位君主都非常喜爱的东西;君主,是臣民乐于为他效死的人。攻取君主所喜爱的土地,与乐为君主效死的人争斗,所以打10次也不能取胜。如今大王攻韩,包围了陉城,我希望大王不仅要攻取土地,而且要攻取人。大王进攻陉城,要以反对韩国贵族张平为借口,张平在韩国位高权重,为了保全自己,就要割地求和,几经割地就把韩国逐渐割光了。张平势力减弱后,大王就迫使韩王驱逐张平,然后再与比张平地位低、权势小的人作交易,大王如果这样向韩国寻求土地,就可以得到了。”
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对秦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李斯曾评论说:“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六)张登计保中山王
中心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随着周天子威风扫地,称王不再是周天子的特权。当时各大国都已先后称王,中山国与燕国、赵国等国也开始称王。齐国闻知中山国国君称王后,与中山国断绝了关系。说:“我们齐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中山仅拥有千辆兵车,怎么能与我一样称王呢?”并准备割让平邑贿赂燕、赵,让他们出兵攻打中山。
中山国的国君蓝诸君对齐国的态度十分忧虑,为此寝食不安,坐卧不宁。大臣张登知道后对他说:“大王为什么要担心齐国的态度呢?”
蓝诸君说:“齐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与中山国同样称王感到是一种耻辱,因此不惜割地贿赂燕、赵,联合出兵攻打我中山。
①李斯:《谏逐客书》。
燕赵两国喜欢戴高帽,贪图土地,我担心他们不值得我信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大则国家危难,小则废除称乇,我怎么能不忧虑呢?”
张登说:“请让燕、赵两国坚持辅助中山称王,大王的担心就可以免除了,大王希望这样吗?”
蓝诸王说:“这正是我所希求的。”
“请您假装齐王,由我试着劝说,您认为这样可以,我再依此去做。”张登说。
“我愿意听听您的说法。”蓝诸君答道。
张登说:“大王之所以不惜割地贿赂燕、赵,出兵攻打中山,不过是为了废掉中山王的称号而已。”
蓝诸君以齐王的口气说:“是的。”
张登又说:“大王这样做既费事又危险。割地以贿燕、赵,是增强别国的实力,出兵攻打中山,这是危险的开始,即使这样做了也未必能废除中山王的称号。如果大王采纳我的计策,不用割地也无需用兵,中山王的称号就可以废除。”
“先生的计策是什么呢?”蓝诸君假装齐土问道。
张登说:“大E派遣使者到中山国,告诉中山国君说:‘齐国所以闭关断绝与中山的关系,是因为中山单独同燕、赵共同称王而未让齐国知道,所以才为难您。您如果能亲自前来齐国拜见齐王,齐国就会支持您。’中山国担心燕、赵两国不可以信赖,又见强大的齐国支持自己称土,中山国王就一定会前来拜见齐王。燕、赵得知后,便会恼怒,进而与中山绝交。这时,大王再宣布与中山绝交,中山就孤立了,孤立小国的王号怎么能会不被废除呢?”
蓝诸君说:“这样做只能废除中山国的王号,哪里能保全中山国的王号啊。”
张登说:“这正是保住中山国王号的办法。如果齐国真的派使者前来,您就将齐使的话告诉燕、赵两国,但自己并不去齐国。如此一来,中山与燕赵的关系就密切了。燕、赵一定会认为:齐困割地贿赂我们,并不是真的想废除中山王的称号,只是想离间中山国与燕、赵的关系。就是割让给再多的土地,燕、赵也不会接受。”
蓝诸君连连称好。于是派张登出使齐国,齐王果然派使者到中山说了那样的话,中山围又将使者的话转告给燕、赵,中山国王也末去见齐王。燕、赵两国果然都坚决支持中山国国君称王。三国团结一致,齐国也无可奈何,中小国国君称王遂成定局。
(七)随何游说英布
楚汉战争期间,各地豪杰且楚且汉,亲汉则汉强,亲楚则楚强,内此,双方都十分注重利用外交手段争取各地豪杰,刘邦的部属随何争取九江E英布是十分典型的一例。
英布,秦朝时为布衣,后犯法被黥面,故又称黥布。英布黥面后被罚到郦山作苦役,当时郦山的役徒达数十万人,英布不甘役作,率领一些役徒逃亡,沦落为盗。陈胜起义爆发后,率众响应。陈胜兵败后,随项梁作战,及楚怀王立,号为当阳君。巨鹿之战时,英布随项羽渡河击秦,破秦军。项羽引兵西至新安,使英布坑杀秦将章邯军20余万人。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分封诸王,英布被封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六安)。
汉元年(前206)四月,诸侯各就国。项羽立楚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喑中令英布袭击义帝。八月,英布派部将攻击义帝,在郴县将义帝追杀。
汉二年(前205),齐王田荣叛楚,项王击齐,向九江王英布征兵,英布称病不往,仅遣将率数千人出行。汉刘邦在彭城击败项羽,英布又称病没有出兵助楚。项王由此怨恨英布,多次使人责备。召见英布,英布也不敢前往。当时,项王北方担心齐、赵,西面又有汉刘邦为患,能为其所用的只有九江王英布,所以英布虽再三忤其意,也未出兵攻击英布。
汉三年(前204).汉王刘邦趁项羽主力被牵制在齐地而不得脱身之际,一举攻下彭城。项羽闻知后,立即率三万精兵南下,与汉军展开激战,刘邦溃败,出奔至虞,对身边的人说:“像你们这些人,都不足以谋画天下大事。”
谒者随何说:“不知陛下认为谁能谋画天下大事。”
刘邦说:“谁能为我出使准南,劝英布发兵攻楚,让项羽在齐地逗留数月,我就可以百分之百地取得天下了。”
随何说:“臣请求出使淮南。’
刘邦让20余人随同随何一同前往淮南。随何到推南后,淮南太宰负责接待,一连三天没有让随何见到英布。随何对太宰说:“淮南王不见我随何,-定是因为楚强汉弱,正因为如此,汉才以臣出使淮南。如果随何得以见淮南王,我说的不符合大王的心意,随.何等20余人甘愿伏斧而死,以表明九江王背汉亲楚。’
九江王英布遂见随何说:“寡人以臣事项王。”
随何说:“大王与项王俱为列侯,以臣事项干,必以楚为强,可以将封国托付给他。项王伐齐,正在关键时刻,大王应率领淮南的全部兵力充当楚军的前锋,却只派发4000人以助楚,这是以臣事项王吗?汉王攻占彭城时,项王正在攻伐齐国,大王应该发动淮南之兵渡过淮河,月夜去援救彭城。大王拥有万人之众,却没有一兵一卒渡淮,垂手而观其变,将自己的封国托付给项王,难道就应该这样吗?大王口日声声臣服项王,臣窃以为不可取。大王所以不背叛楚,是认为汉王弱小而楚王强大。项王虽强,但天下人都知道他背信弃义,违背盟约而杀义帝。楚土自以为强大,汉王刘邦统领诸侯之兵,守成皋、荥阳,深沟壁垒,楚军却欲战不得,欲攻不能,因此说楚兵并不可怕。如果楚胜汉,诸侯就会出兵援救。如果楚果真强大起来,就会导致众多诸侯的反对。因此,楚不如汉是形势发展的趋势。如今大王不与安全无忧的汉王联系,却把自己的命运系在有危亡之忧的项羽身上,我真为大王迷惑不解。臣请求与大王一起提剑归汉王,汉王一-定裂地封大王。汉王刘邦让臣下为大王进愚计,希望大王能留意。”
九江王英布左右权衡后,暗中许诺随何叛楚归汉,只是不敢公开。
当时,项羽的使者正在九江王的封地,督责英布发兵,住在客舍内。随何径直进人楚使的住所,坐在上坐,慢条斯理地对楚使说:“九江王已归降汉王,楚怎么能让他发兵呢?”
楚使听到这一情况,愕然不已,急忙从坐上站起来。随何乘机对英布说:“事情已经如此,只好杀掉楚使,迅速归汉。”
于是,英布杀掉楚使,并起兵攻楚。项羽使项声、龙且攻英布,由于楚军势众,英布兵败,与随何抄小道投奔汉土刘邦。
英布至汉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召英布人见。英布见刘邦如此轻视自己,后悔奔汉,欲自杀。英布向刘邦告辞后来到刘邦给他安排的住所,见用器、饮食、仆从与汉王刘邦的一模一样,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人九江招集自己的部下。这时,项羽已派项伯接受了九江兵,杀死了英布的妻儿,英布的使者只争取到了英布的心腹数千人归 汉。汉又分给英布一些部队。汉四年(前203)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淮南王英布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项羽死后,刘邦统一了天下,置酒庆贺。刘邦认为随何是位迂腐的儒士,腐儒不能治理天下,因此对随何的功劳并未重视。随何对刘邦说:“当年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在齐地,陛下发步卒5万人,精骑5000人,能取下淮南吗?”
“不能。”刘邦说。
“陛下只给了随何20人至淮南,却达到了陛下的目的。如此说来,我随何的功劳胜过步卒5万、精骑5000啊!陛下却认为随何腐儒,治理天下怎么能不用这样的腐儒呢?”随何说。
“我正在号虑你的功劳。”刘邦改变了说话的口气和态度,不久任随何为护军都尉。
六、巧言善辩,解难救危
挽救危局的方法,形形色色。辩士凭借其胆略和机智,巧言善变,晓义明害,以解难救危,是文伐实践中常用的方式。
(一)颜率使齐存九鼎
九鼎象征九州,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三代时被奉为传国之宝。夏亡后成汤迁之于商邑,商亡后周武王迁之于洛邑。战国时期,周王势力日弱,大国争问九鼎之轻重。秦是西方大国,自然不甘他国取走九鼎,于是兴兵逼临周境,要周献出九鼎。周君惧怕秦国,十分忧虑,将这件事告诉了大臣颜率。
颜率说:“大王不必忧虑,臣请求向东方的齐国请求援助。
齐是东方大国,是足以抗秦的国家。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秦国是个不讲道理的国家,竟兴兵向周索要九鼎,周的群臣私下商议后认为,与其把九鼎交给泰国,还不如交给齐国。如果齐国出兵解救周,既可得到援救危国的美誉,又可得到无价的九鼎。我希望大干能得到九鼎。’
齐王听后十分高兴,发兵10万以救周。秦国见齐出兵,也只好罢兵而去。
秦国罢兵后,齐国就依约向周索取九鼎,周君像当初一样忧虑。颜率说:“大王无忧,臣请求去齐国解决这件事。
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依赖贵国的深明大义和出兵相助,才得以使周君臣相安无事,周心甘情愿献出九鼎,只是不知道贵国将从哪条道上将九鼎从周运到齐国。”
齐距周路途遥远,中间隔着许多国家,齐王稍加思考后说:“寡人将从魏国借路将九鼎运到齐国。”
颜率说:“万万不可。魏国君臣早就阴谋图取九鼎,欲置放在晖台之下、沙海之上。九鼎一旦进人魏国,就恐怕出不来了。”
齐王义说:“那么,我就从楚国借道将九鼎运回。”
颜率说:“万万不可。楚国君臣对九鼎垂涎三尺,多次谋划夺取儿鼎,若九鼎人楚,就一定取不出来了。”
齐王说:“寡人究竟应该从哪条路将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正在暗中为大王担心这件事。九鼎,不同于一般的醋壶酱罐,可以夹在怀中或提在手里,也不像飞鸟-样可以飞翔聚集,不像兔、马一样可以来回奔跑,它自己不会来到齐国。当初,周武王讨伐殷商而得九鼎,每只鼎用了9万人来拉运,九只鼎共用了81万人。军士卒徒和各种器械都必须具备。今大干纵然有这么多人,又从哪条路上能将它运到齐国呢?我实在为大王着急啊。”
齐王说:“你几次来齐国,什么也没有带给齐国,这多少有些欺骗的成分。’
颜率说:“我不敢欺骗大王,大王还是赶快决定运鼎的路线吧,我们正等待着大王下令运鼎呢?”
齐王无奈,只好作罢。颜率凭着自己的足智多谋,巧言善辩,终于使周保住了九鼎。
(二)慎子全楚
楚襄王做太子时曾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逝世,楚太子向齐王请求离齐归楚。齐王阻止说:“你把楚国东部500里上地献给齐国,就放你回去。若不给土地,就不能放你回去。”
楚太子说:“请允许我请教老师后再作答复。”
太子的老师叫慎子,他对太子说:“献地给齐国,是为了取得你的自出,如果因为爱惜土地而不得自由,就不能凹楚为父奔丧,这是不义。因此,还是献地比较合适”
太子人见齐王说:“我愿将楚国东部500里的土地献给齐国。”于是齐王放太子回到了楚国。
太子回到楚国后,即位为王,是为楚襄王。不久,齐王派50辆兵车前来索取楚国东部的土地。楚王对慎子说:“齐国的使者前米索取东部的土地,如何是好?”
慎子说:“大王明日召见群臣,令他们各抒已见,出谋划策。”楚国武将上柱国子良前来见楚王,楚王说:“寡人所以能归国奉先干陵墓,得以与群臣相见,是因为将东部的500里土地许给齐国,今齐闰遣使索取,为之奈何?”
子良说:“大王不能不将土地割给齐国。您身为国王,一诺千金,如果许诺给齐国而不给予,就是不信,以后就无法与诸侯结交了。可以先将 土地割给齐国, 然后再出兵夺回,前者是信义,后者是勇武。因此,我的意见是割地予齐。”
子良离开楚王,大臣昭常前来求见。楚王义将齐国遣使索地的事情说了一遍。昭常说:“不能将土地给齐国。楚国之所以被称为人因,就是因为土地辽阔,如果去掉东部的500里土地,是丟掉了国土的一半,就名不副实了。因此,我认为不能割地予齐,我请求前去守卫东部地区。”
昭常出,大臣景鲤求见。楚王说:“齐国派人索取500里土地,为之奈何?”
景鲤说:“不可将土地给齐国。但是,楚国又没有能力守卫这些土地,况且,大王已经许诺给齐国,不给会落个不讲信誉的名声。无奈之下,请让我出使秦国,寻求秦国的帮助。”
景鲤走后,慎子见楚王。楚王将三位大臣的意见告诉了慎子,他说:“子良见寡人说:‘不可不与,与而复夺之。’常见寡人说:‘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说:‘不可与也,但楚不能独守,臣请索救于秦。’寡人究竟采用谁的计策呢?”
慎子说:“您全都采用。”
楚王很不高兴地说:“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请大王允许我把话讲完,您就明白我的意思了。大王可派上柱国子良率50辆战车北去齐国献地。次日任昭常为大司马,率大军守卫楚地。次日遣景鲤西去秦国求援。”
楚王说:“很好。”于是按照慎子的意见,分别将子良、昭常景鲤派了出去。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就出动军队去接受楚国的土地。昭常对齐国使者说:“我的职责是守卫国土,甘愿与国土共存亡。从儿童到60岁的老人,共有30多万,虽然甲敝兵钝,不能与齐国相抗衡,但他们都有誓死保P国土的决心,甘愿与齐军决- -死战。”齐王得知这-情况后,质问子良说:“您前来献地,昭常却守着不肯让出,这是为什么?”
子良说:“我受国君之命前来献地,附常矫令守卫,请大干去进攻昭常。”
齐国为了得到楚国东部的土地,派大兵向楚国进逼,准备讨伐昭常,大军尚未到达楚境,秦国的50万援楚大军已来到齐国的右边。秦人对齐国说:“阻止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夺取楚国东部土地是不义。如果齐国此时收兵也就罢了,否则,我们等待着与齐国交战。”
齐王面对秦国的援楚军队,十分恐慌,请求子良南下告诉楚王,再西行告诉秦国,表示愿意收兵。楚国没有动用军队作战,就保全了国土。
(三)唐且使秦保安陵
战国后期,秦开始了统–全国的战争,韩、赵、燕、魏等国先后被秦军攻灭。当时,魏国的附庸国安陵占地50里,尚未被秦攻灭。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500里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应该同意寡人的请求吧。”
安陵君回答说:“大王施加恩惠,用500里的土地换50里的土地,对我来讲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安陵是从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我愿意始终守着,不敢换掉。”
秦王听了十分不高兴,安陵君又不敢得罪秦国,便派唐且出使秦国。
唐且人秦后,秦王对唐且说:“我想用方圆500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竞然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已经兼并了韩国和魏国,安陵君所以能凭借50里的安陵保存下来,是因为他是位忠厚而有教养的人,因此我不忍出兵攻取。现在我用多于安陵10 倍的土地换取安陵,是扩大安陵的领土,而安陵君竟然不同意,这不是轻视我秦国吗?”
唐且说:“不,不是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而守卫它,即使用千里土地也不敢换,何况是500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且说:“你也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吧?”
唐且说:“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旦发怒,会伏尸百里,流血千里。”
唐且说:“大王也听说过布衣平民发怒的情景吧?”
秦王说:“布衣之怒,不过是脱帽赤脚,用头撞地而已。”
唐且说:“这是庸夫发怒,不是士人发怒。专诸刺杀王僚,彗星掩盖了月光;聂政刺杀韩傀,白光直冲云天;要离刺杀庆忌,苍鹰飞击殿_上。这三位都是布衣中的士人。他们心中的怒火未喷发时,不样之兆就会从天而降。如今我就是这样布衣之士的第四人了。我一旦发怒,将会有两人伏尸,流血只在五步之内,天下人都穿戴孝衣就在今天。”
唐且说着,执剑而起,秦王急忙挺直身子,向唐且道歉说:“请先生坐下,何至于如此。寡人明白了,韩、魏所以灭亡而安陵以50.里之地而保存下米,是因为有先生的缘故啊。”
唐且以他的机智和勇武果敢,震慑了秦王,终于使秦王放弃了吞并安陵的野心,保住了安陵,真可谓一人胜过万人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