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工体系的建立·第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苏联军工体系的建立·第四

苏联军工体系的建立·第四

作者:安东尼·萨顿著 ·美国

出自————《悄悄的自杀

出自————《战争通史

  一般说来,苏联同西方进行贸易对其经济效能和潜力的提高,仅是一个次要因素。

纽约州参议员雅各布·贾维茨,一九六六年

   西方政府负责人顽固地坚持苏联经济分为军用和民用两个范畴。与此相反,苏联的文章却强调军事工业依赖于国家的一般工业基础——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这里要引用苏军机关报《红星报》的一段话:“在武器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时代里,军事力量的基础不仅包括专门制造军用产品的国防工业,而且包括整个重工业——从钢铁到电子。”

   今天,所有的军用产品都是工业产品。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拥有一部机器,能一下子吐出整辆整辆坦克、整枚整枚导弹。

   在苏联,军用和民用工业部门的相互依赖程度实际上比《红星报》所说的更大。一些居领导地位的苏联发言人也这样说。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军事经济在苏联经济中居优先地位,民用经济处于第二位。本着确保军工生产,同时使民用部门能够为支援军事部门而顺利转产的精神,苏联从一开始,就给军事工业优先分配资源——自二十年代以来,一直如此。从强权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是苏联计划工作的巨大成就之一。

   在今天可以看到的德国国防军情报档案中,有一份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苏联工业设施的完整清单。从这份清单可以看出,每项生产设施都有一部分生产能力用于军事目的。如上所述,这份清单并不是经过选择的,而是包括了当时苏联所有著名的工厂企业。

   本书第一章所援引的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二九年的声明,已经委婉地申述了苏联工业的目标。

   顾名思义,苏联军事工业当时被列为第一部类——一等优先项目。而在第一部类中,军事工业在劳力和物资分配方面又居绝对优先地位。今天仍然如此。学校可以迅速改为野战医院。所有苏联工业设施都有一个专门部门,其任务就是因厂制宜地制订从民用生产转入军工生产的计划 [ 注:康斯坦丁·克里洛夫:《苏联军工体系》,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军事评论)。 ] 。这样,每个工厂,不论是生产化妆品的还是制造乐器的,都能在短期内转产子弹壳、小口径武器等等。克里洛夫估计:“大约百分之七十至七十五的军费被武装部队用于从工业部门购买军备物资。” [ 注:同上。 ]

   这个比例比美国的要大得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苏联人重视建设一个能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机器,因此军备比重相应较大;二是美国的军饷占军事预算的一半,而苏联却相反,军饷低得可怜,以致大部分资金可用于购买军用物资。

   本书的目的在于证实:苏联的军事工业要在新武器系统领域中取得进展的话,就得继续依赖民用工业;而要保持民用工业的高水平,则须依靠西方的工艺技术。

   本章开头援引的那篇《红星报》文章还写道:“今天,高级特种金属和有机材料、最现代化的仪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的生产,是制造新武器的先决条件。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是如此之大,以致在制造任何一种复杂机械或装置时,几乎所有的重工业部门都起一定的作用。”

   西方政府中某些赞同与东方进行贸易的负责人公开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苏联的军工生产如果不是一个独立部门的话,那么显然也是一个可加限制的工业部门,这个工业部门从外国的进口是能够加以监视甚至控制的。然而,上面几条原则性的引证却与这种图景互相矛盾。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工业完全是从苏联整个工业和外国获得物资、产品原型和启示的。任何人只要肯花费几个小时,在一座设备完善的图书馆里,翻阅一下业已译成西方语言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的文章,都会对此深信不疑。

   美国对苏联军工体系的看法

   美国的观察家们,至少是官方的和接近官方的观察家们,对苏联军工体系的看法同苏联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美国观察家认为,苏联确实存在着两个界线分明的部门,其中之一是自给自足的军工部门。这一论点显然不合乎逻辑,因为任何国家都不会专门为军工部门建立钢铁厂和轧铝厂。然而,华盛顿官方却根据这种观点去识别“战略”物资——最终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并且颁布法令,禁止出口这些物资,但允许出口“非军事物资”。事实上,这纯粹是胡扯。由于政治、经济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变化,战略产品和非战略产品之间的区别已微不足道了。这在西方是如此,在苏联集团也不例外。苏联总是一开始就把一种产品的军事用途作为将其纳入经济程序的主要依据。

   按照苏联的定义,任何贸易和工艺技术出口都是战略性的。如果我们真想卡住供给苏联的具有军事价值的工艺技术,那就必须实行一项全面的禁运政策。只有诸如小麦之类的不含有工艺技术成分的产品才不属于禁运的范围。

   这样的例子在美国的战争史上屡见不鲜:“值得注意和不乏讽刺意味的是,巴顿补给线的两根支柱——C-47型飞机和两吨半卡车,不是为战争而是为民用需要设计和制造的。如果没有它们,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就也许就远不是那么突出,而且会在时间和伤亡上付出大得多的代价。” [ 注:《陆军时报》编者撰写的《勇士:乔治·S.巴顿将军的故事》,G.P.波特曼父子公司,一九六七年,第一百四十五页。 ]

   不仅来源于苏联的材料(对于肯钻研的人来说,这些材料尚有一小部分可信的内容)和有关人员对亲身经历的回忆所反映的情况是另一个样子,而且美国自由新闻界对此亦有报道。例如,《幸福》杂志一九六九年八月一日在《俄国式军工体系》一文中写道:“制造坦克、卡车和火炮等重武器的工厂大多数仍然位于乌拉尔工业区。该工业区是斯大林和乌斯季诺夫(一九七六年春以来任苏联国防部长)建立起来的,它北起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南至车里雅宾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利用乌拉尔的矿石炼出大批的钢,并用这些钢制造武器。这个三角地区对于西方的来访者现在依然是禁区。”

   富有讽刺味道的是,这些工业设施虽然是由斯大林和乌斯季诺夫计划的,但却是由西方公司(大部分是美国公司)负责建造的。今天,这个生产钢铁和精密机床的三角地区仍然是政治局的骄傲。政治局成员时常到那里视察最新式的自动生产线和诸如该杂志所写的“来自瑞士的高级精密机床”。

   西方是怎样建设苏联工业设施的

   一位分析家首先注意到的是苏联工业的起源——它是怎样纳入整个经济计划的,军备任务一开始是如何设想的 [ 注:作者的三卷著作《西方的工艺技术和苏联的经济发展》,从技术细节上描绘了苏联军事工业体系中工业部门的建设情况。 ] 。

   我们马上就要在这里碰到与头几个五年计划有关的国务院解密文件,并且可以看出,这些文件与今日官方代表所唱的调子截然不同。仅举一例:

  “组织方法和大部分机器来自德国或美国。莫斯科附近的‘黎明’钢铁厂据说是世界上同类企业中最现代化的工厂之一。这座工厂是由拿高薪的美国专家建造,组织和投产的。目前,该厂有一万七千多名工人,为汽车厂,海军造船厂和武器工厂生产钢材。” [ 注:国务院档案861.5017,生活条件/456,第665号报告,赫尔辛福斯,一九三二年四月二日。 ]

   关于武器装配厂的建设情况以后再讲,这里先介绍一下从事民用和军用生产的综合性企业的建立。人们用“军界工业界联合企业”一词正确地给这些企业下了定义。

   一九三0年,为建设这样一个工业联合企业达成了第一个基本协议。那年二月底,苏联与底特律阿尔贝特·康恩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康恩公司在美国建造过鲁日河福特工厂、通用汽车公司的工厂,帕卡德公司的工厂和其他一些大工厂。康恩集团承包了苏联国家计委那时计划建立的所有重工业和轻工业工厂的设计和施工任务。

   康恩集团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二年设计并动工的工厂都是规模很大的工厂,超过了该公司在美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兴建的同类工厂。此外,由于这些工厂是在一个仍不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建造起来的,所以在它们周围组成了一个包括原材料供应厂和备件厂的完整体系。那时,在正在施工的乌拉尔钢铁基地上建立了一个电机制造厂,从而使苏联制造电气设备的能力一下子增长了六倍。哈尔科夫电机厂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它的涡轮机产量是美国斯克内克塔迪通用电气公司主厂产量的两倍半。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出现了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钢厂的翻版,只不过是更大了一些。它是已建成的钢铁厂中最大的一个。苏联人称该厂为“世界之最”,这绝不是夸张。

   这里我们还涉及一个不是工业的而是精神的因素:俄国人对贪大求全的爱好。由于他们在政治上的炫耀欲,这种爱好已被苏联人欣然接受并发扬光大了。凡是造什么东西,就一定得比世界上与之竞争的产品更大更强——尽管其性能有时反而相形见绌。

   三十年代输入的大量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工业技术和特殊的美国知识,奠定了今日苏联的工业基础。一九三二年,当第一批西方和美国专家中的大部分人离开苏联时,他们留下了巨大的生产潜力。

   第二个浪潮从一九三六年一直延续到一九四0年。原动力又是那些应邀前来帮助大跃进的西方公司。那时,宇宙石油产品公司、巴杰尔公司、拉默斯公司、石油工程公司、阿尔科产品公司、麦基公司和凯洛格公司等美国公司援建了用超压高温炼油——特别是航空汽油——的“裂化”装置,接着又援建了第二巴库联合企业的所有炼油厂。另外,属于这项计划的还有一座那时是最现代化的负责加工坦克钢板的轧钢厂,一座位于尼科波尔附近的钢管厂和另一个同类工厂的全套设备,以及一座由沃尔蒂公司援建的位于莫斯科附近的飞机厂。

   在苏联于一九三九年冬进攻芬兰,以及德苏条约签订之后,美国方面的援助逐渐减少,为时达一年之久,以便观望形势,再酌情增加援助。但事出所料,希特勒在一九四一年夏天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在美国减少援助期间,苏联与第三帝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莫斯科从这项条约中得到的好处是惊人的:德国人实际上马上就开始供货,而苏联的报答却少得可怜。莫斯科提出了一份清单,其中特别强调机床。德国人努力按期如数地完成了。德国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减轻了其对苏联的供应负担,因为有大量的捷克工业产品可直接运往苏联。

   当苏联人遭到德国进攻而成了美国盟友的时候,租借协定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在根据租借协定而获得的物资中,三分之一可用于战后重建。此外,物资装备的供应战后仍在继续,一九四五年十月,很少为人所知的“输油管”协定生效。根据这项协定,苏联人以战时的同样条件获得那些业已订货或正在生产的全部设备。这些供应直到一九四七年底才停止。

   毫无问题,苏联人尽管蒙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但他们在租借援助后期依然具备了比一九四○年更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并在他们最先进的企业里(由西方提供的)掌握了美国战争末期的工艺技术水平。

   另一个知识和物资的来源是战利品和赔款。战时效率就达到饱和程度的德国东部大量企业,实际上完整无损地落到了苏联人手里。不那么令人知晓的是,在和约签订前几天才向日本宣战的苏联人,在占领北朝鲜时获得了仅次于日本的亚洲最大的工业体系——它比满洲的更现代化,特别是钢铁厂和化学工业。他们从芬兰、奥地利、德国得到了战争赔款。众所周知,他们还在德国东部地区得到了相当多的遥控武器试验站和第三帝国的专家,从而确保了在导弹技术领域中取得相当优势。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此后十至二十年里,苏联在战争末期曾一度领先的几乎所有领域里,不得不再次依赖西方的工艺技术。

   要说明美国公司对苏联军事力量的贡献,仅举通用电气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两个例子就够了。其它细节在以后的章节中还要谈到。

   电气设备是军工体系的基石之一。在这个领域里,苏联的大部分工艺技术也是直接地或通过欧洲分公司和子公司从上述两家美国公司得到的。

   一九二七年,美国无线电公司与苏联签署了一个在无线电通讯方面提供全面援助的合同。一九三五年,根据苏联人的提议,另一个合同生效。这个合同规定,美国无线电公司应提供“该公司正在使用或可能使用的那些无线电领域中的工程、技术和生产情报” [ 注:一份协定存国务院,861.74,RCA/30号和811.20161/52号档案中。 ] 。美国无线电公司向国务院申请批准时,提出了流行的论点,即如遭拒绝,苏联人将转向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欧洲竞争者求援。国务院认为,合同“并不违反我国政府的政策” [ 注:国务院档案861.74,RCA/21。 ] 。这项包罗万象的合同涉及了“美国无线电公司及其子公司所有的生产和试验活动” [ 注:国务院档案861.74,RCA/30,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 。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无线电发信和收信,电视播送和接收,真空管,录音装置,有声电影设备,测量和遥控仪器等。美国无线电公司与重工业人民委员会签订了一个附加合同,接受苏联人到美国受训。美国无线电公司得到了二百九十万美元,并同意苏联人继续大量购买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仪器和设备。

   一九三九年,这个合同延期到一九四四年九月三十日 [ 注:国务院档案861.74,RCA/28,一九三九年八月三日。 ] 。

   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苏联还批准了一个与国际通用电气公司签订的合同——这是发展苏联电气设备工业的最重要的协定。合同规定“广泛交换专利和设计以及技术和生产的情报”。

   通用电气公司的工艺技术在苏联得到非常广泛的普及。据在苏联工作过的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说,苏联人拥有“使用这家美国康采恩所有专利和设计的全权”。美苏贸易公司自己也确认,“近年来苏联人把购买的大部分美国设备,当作他们企业制造类似机器的样品”。

   继一九二九年的合同之后,一九三0年又达成了一项有关技术援助的长期协定,它引起了又一股向苏联提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情报的新浪潮。

   如同后面的章节将要指出的那样,这种援助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两家美国公司对苏联的援助具有典型意义,其他美国工业公司的活动也与此类似。通用电气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许多产品均系直接从美国或通过这两家公司的欧洲子公司出售的。

   这种将大量的知识和物资由一个国家“输送”到另一个国家的活动所造成的后果,是外行人难于估计的。它使受益国能够腾出自己的力量(工业设备、重要人力和投资)用于其他为强权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活动上。如果没有这些援助,那么,由于强烈的内部需求,其军事目的将不得不推迟实现。

   在实现军事目的方面,工业基础是决定性因素。看看美国的情况就可以明白这一点。美国武装力量本身并不生产武器,绝大部分研究、发展和生产活动都是私人企业进行的。这些私人企业的灵活性、巨大的财富和效率是美国军事能力的关键。

   苏联军队更是依赖于他们的工业,因而也就直接地依赖西方工业。

   有鉴于此,合理地区别军用和民用物资是不可能的。任何工业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具有军事意义,稍加改造就具有军工生产能力。在将转产计划预先纳入其经济结构方面,苏联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胜一筹。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