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以来战局发展的概况·第一
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
出自————《战争通史》
强制遂行政治上需要而军事上不合理的任务,是很危险的。根据情况,有时可能必须那样做,但结果总是以不幸而告终。
—— B·L·蒙哥马利
一、北朝鲜军队的进攻(参照第1、2卷)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凌晨,北朝鲜军队约13.5万人和150辆坦克越过了三八线。北朝鲜军队不是美军情报部所估计的那种“东洋土匪”和“武装游击队”,而是以从苏联和中国回来的、身经百战的官兵为核心,由苏制最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军队,是结合运用苏联式战略和中国式战术的共产党军队。
南朝鲜军队尽管遭到突然袭击,仍奋勇战斗,但对于发挥了可怕威力的T-34型坦克,缺乏对抗的办法。
驻在日本的美第/8集团军,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决议,迅速出动了。但因寡不敌众,而且遭到T-34型坦克的突破或者包围、迂回和游击队的骚扰,不得不无止境地向后撤退。
8月上旬,在釜山防御圈布下背水之阵的联合国军等待着来自美国本国的援助。是北朝鲜军队先夺取釜山呢,还是美国的增援及时赶到呢?这种同时间的竞争,在炎热的战场上展开了。全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南朝鲜的东南角上。
二、联合国军的反攻和北进(参照原第4、5卷)
在同时间的竞争中获得胜利的联合国军,于8月和9月两次顶住了北朝鲜军队的攻势,并且以仁川登陆为转折,转入了反攻。
抓住了北朝鲜军队空虚的仁川登陆作战,进行得比预料的还顺利;洛东江畔的第8集团军摆脱束缚,转入总追击,并且于9月底完成了所谓“击退侵入韩国的北朝鲜军队”的任务。因此,人们认为战争可能到此结束了。
但是,联合国军为了“恢复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和安全”,于10月上旬越过了三八线。
突破边境阵地的联合国军,继元山之后又攻陷了平壤,于10月24日越过于清川江。而且,一部分南朝鲜军队已到达鸭绿江畔,已看到一衣带水的彼岸那片白雪皑皑的中国东北。
当时,麦克阿瑟将军坚信北朝鲜军队的主力已遭到毁灭,命令全军进行总追击,完全突破了华盛顿的限制(即除南朝鲜军队以外,其他军队不得进到边境)。因此,第一线各师都争取最先抵达边境。鞋磨破了,军服无法御寒,但官兵们却斗志昂扬。他们预期着战争的结束。
三、中国军队的介入和南进(参照原第3、6卷)
1950年10月25日,万里晴空突然变成阴暗沉闷的天气了。
这天,联合国军不顾前后次序和左右配合、一味地向边境急速前进,突然被幻影一般出现的敌人阻挡住了。而且,过于前出的部队被各个包围,立即继绝了消息。
接着,大军云集,摧毁了第8集团军的右翼,迟滞了美第10军向长津湖畔的前进。而且,在第8集团军被压向清川江畔,其危机达到顶点的这天即11月6日,这支大部队忽然销声匿迹了。这是一支幻影似地出现,又幻影似地消失的大部队。也就是北朝鲜方面所说的第一次战役。
联合国军没有弄清楚真实情况就认为中国军队的目的是局部地区的防御,并且过低地估计了他们的兵力,遂于11月24日发动了通常所说的圣诞节攻势。
但是,再次出现的幻影般的大部队又一次摧毁了第8集团军的右翼,并且双重包围了长津湖畔的美海军陆战师。联合国军估计中国军队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实际上仅第一线部队就超过了30万人。
得胜而骄傲的中国第13兵团边席卷第8集团军的右翼,边以怒涛之势南进,于12月中旬到达三八线,加强态势。目的是为了推进兵站,整顿部队,准备发动下次攻势。此外,中国第9兵团(12万人)将美第10军包围在咸兴地区后,逐渐紧缩其包围圈。这就是中朝军队所说的第二次战役。
随着中国正式介入的日益明显,联合国军的败退成为现实,美国受到了舆论的抨击,说:“美国惊慌失措,发怒了,一度迷失了战争目的”。这样,就出现了杜鲁门总统关于原子弹问题的声明和美英两国首脑会谈。这一点,人们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好象同美国的苦恼成反比似的,在西欧各国要求和平的呼声非常高。他们担心,如果反抗中国介入的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大陆,会不会引起苏联的介入,因而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呢?或者害怕由于美国的军事力量在远东消耗尽,会不会忽视西欧的防御?
因此,西欧各国认为,中国军队在三八线停止前进,可能证明中国介入的目的只限恢复北朝鲜,不是想统一朝鲜半岛,是和平的预兆。于是,就通过各种途径试探中国的真实意图。
但是,中国的回答却以最不能令人满意的现实表现出来了。1951年元旦,中朝军队的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占领汉城,攻进了太白山脉腹地。这就是第三次战役。
联合国军的中线即将被突破,美国预感到失败想放弃南朝鲜。这是因为,尽管他们决定的政策是:“给中朝军队以尽可能大的杀伤,坚持留在韩国,争取局势的好转”,但有人则认为不可能驻留在南朝鲜。
之所以能够突破中线纵深地域,是由于堪称步行空降军的北朝鲜第2军的积极活动。北朝鲜第2军是由北朝鲜军队主力的残存部队收编成的。他们在主力部队败退后坚持留在铁三角地带,扰乱联合国军主力的后方;并且在中国军队发动攻势时,发挥其追击的先导作用,为其进攻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这次新年攻势中,该第2军在主力部队进攻之前渗透到中线纵深地域内,并且在春川—原州—安东公路(以下称中央公路)沿线攻击南朝鲜军队的背后,切断其补给线和通信联络,配合主力部队的突破。美军之所以将其评述为“军事惊险技术”,不外乎是由于认为一旦潜入敌人后方,在同主力部队会合之前就得不到一颗子弹和一粒米的补给,的确是非常危险的走钢丝绳似的行动。从所谓以不间断的补给为原则,补给就是战斗力的观点来看,这确实可以说是孤注一掷。
面临这一危机,第8集团军起用王牌部队第1陆战师,力图阻止敌人南进,并且令其担任打通和维持补给线的任务。这一点,前卷已经介绍了。
但是,震惊世界的新年攻势也从1月中旬到下旬初逐渐减弱了。而且,中朝军队的大部队再一次在深雪覆盖的山野里销声匿迹了。
联合国军认为,中朝军队可能会发动下次攻势,预想万不得已就后退到锦江一小白山脉一线。但出乎预料,中朝军队没有发动进攻。
实际上,这时中朝军队确实已经到达进攻的极限了。在敌人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必须依靠徒步作战的中朝军队,由于冒着严寒长途远征而疲乏已极。此外,运输力量不足和联合国空军的封锁,使其补给枯竭。而且,想象不到的联合国军的强大火力使其遭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损失;由于缺乏卫生医疗能力,感冒患者不用说,传染病也连续不断地发生。
因此,中朝军队要继续向釜山进攻,只能是自取灭亡。如果对沿北纬37度线等候的联合国军强行实施攻击,那就一定是英帕尔和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或洛东江畔作战的重演。进攻一方的固执是异常的,欲罢不能地超过进攻界限而遭到惨败的例子很多,拿破仑和希特勒也都犯了这类错误。
但是,中朝军队好象迅速地觉察到了这次攻势的结局即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西线的中朝军队停止在水原以北地区;中线进攻到堤川附近的中朝军队甚至放弃了原州和横城等战略要地,撤退到洪川附近,与此同时转入了守势,等候着下次机会(即估计不久联合国军会反攻过来,所以拟乘其态势混乱之机转入反击)。这种进退自如和随机应变的作战指挥,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是在当地运用毛泽东的十六字诀战术。
另一方面,虽然舒展愁眉但仍未能从疑神疑鬼中摆脱出来的联合国军,运用空中和地面的侦察力量在努力察明中朝军队的动静。然而,运用自恃情报能力强的美军情报搜集机构,也未能抓住中朝军队的动向。因为,中朝军队下决心抓住时机,进行巧妙的隐蔽,发挥其固有的土工作业能力和伪装技术,并有严肃的铁的纪律。
在不知道敌情的时候,除了以力量查明之外,别无良策。中朝军队的补给能力先天不足。这一点,联合国军是在洛东江畔以来就知道的。
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中将,为了进行战斗侦察,为了不给中朝军队以休整和补给的充裕时间,以师为单位开始向北进攻。
四、联合国军再次开始反攻(参照原第7卷)
1月下旬,限定在汉江西岸地区实施的战斗侦察(闪击作战),不久就发展为真正的反攻;从2月上旬开始的中线上的攻势(围捕作战),最初也进展顺利,此时,进攻的矛头再次开始转向北方了。
但是,中朝军队看清了转入攻势的联合国军的战线凸凹不齐,便在山连山的雪地上展开了反击。这通常称为二月攻势,北朝鲜方面叫做第四次战役。
担任中线突破的中朝军队,在横城以北地区包围了正在向洪川实施攻击的南朝鲜军队,相继威胁到原州和堤川。这时,在中线上又一次出现了1月中旬时的战况。而且,在为这个方面进攻顺利发展提供帮助的,仍然是在战线后方反复实施游击战的“步行空降军”的配合行动。
但是,中朝军队的攻势再次不到10天就减弱了。其原因是,同往常一样,中朝军队由于联合国军的强大炮火而遭到了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和在雪山野地上消耗尽了体力和补给品。
此外,攻击砥平里的中国第39军,向美军第23团战斗群的薄弱的环形防御阵地展开了猛烈进攻,但由于该团英勇善战和柯罗姆贝茨装甲支队敢打敢拚,进攻被粉碎了。
从南汉山桥头堡向水原出击的中国第38军实施大规模夜间袭击,给联合国军以重大打击,但天亮后受到炮火阻击和飞机轰炸,接着又遭到反击,因而不得不败退回去。
联合国军刚一开始再次反攻就遭到了挫败,它所受到的打击决不算小。但是,另一方面也开始具体了解到了中朝军队的实力及其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