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在中印边境发起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第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印军在中印边境发起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第四

印军在中印边境发起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第四

作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中国

出自————《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第一节 尼赫鲁政府加紧战争准备,发布向中印边境全面进攻的命令

   尼赫鲁政府因其所推行的“前进政策”受阻,无理的领土要求不能实现,遂拒绝中国的和平谈判。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军事准备之后,公然发布向中国边境地区全面进攻的命令,挑起了中印边境战争。

   一、尼赫鲁政府加紧战争准备,印军的作战部署和企图

   尼赫鲁政府向中国边境发动进攻,是经过长期准备的。1958年以前,印度陆海空三军总兵力只有41万人。为了适应对华作战的需要,1959年后,印度政府不顾国内的经济困难,大量增加军费,从国外购买飞机、坦克、导弹等先进军事装备,积极扩军备战。至1962年10月,其三军总兵力增至60万人,装备有各种火炮1500门,坦克790辆,各型飞机1000架,各种舰艇69艘。另有地方武装23万人。随着“前进政策”的推行,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境地区加紧战场建设,不断增调军队,为发动边境战争做直接准备。

   在蚕食中国领土的过程中,印军在靠近中印边境地区修建了“几千英里的道路”;采用车运、空投、马驮和人背等手段,在边境地区和前沿据点囤积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装备;在巴里加斯、塔拉昌山口、加勒万河谷、奇普恰普河谷和章多、龙布、吉米塘、达旺、瓦弄等前沿据点和要地,修建了直升机降落场和空投场。通过以上措施,印军大大改善了其作战条件和机动能力。

   1958年前,印度在中印边境印方实际控制地区,主要部署了地方武装和武装警察。1959年后,印度正规陆军接替了地方部队的防务。至1960年,印度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已达1万余人。印度推行“前进政策”后,又向中印边境西段增调了两个步兵营。1962年9月,当印军的蚕食行动被遏制,特别是择绕桥事件后,为增强在中国边境地区发动入侵作战的实力,又调6个步兵营(东线4,西线2)进入中印边境前沿地区。

   在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尼赫鲁政府加紧了作战部署。9月底,印军第四师第七旅根据东部军区的命令,全部侵入克节朗地区,旅部进驻龙布,并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章多设立了战术司令部。同时,第四师在吉米塘开设了战术司令部。10月1日,尼赫鲁刚从英国参加完英联邦总理会议回到新德里,便同国防部长梅农及印军高级将领一起研究了同中国军队的作战问题。10月4日,印度政府举行内阁会议,决定:在中印边境地区无论哪里发生了“武装入侵”,印军都将给予打击。印度国防委员会也先后两次举行有武装部队全体参谋长参加的会议,具体讨论作战问题。10月5日,印度国防部宣布:在东部军区之下成立一个新军团——第四军,任命印度陆军参谋局长考尔中将为军长,专门执行对华作战任务,并授予考尔可自由决定向中国发动“有限攻势”的权力。

   第四军下辖步兵第四师和第二师。其中第四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中东、北非、意大利和希腊等地转战6年之久,参加过1941年北非第三次战役、1944年在意大利突破德军“高斯克防线”等9次战役,被称为印军的“王牌部队”。印度独立后,第四师被视为印军的“标准师”,是尼赫鲁、梅农的嫡系,装备好,待遇高,也是印度推行一切改革的试点部队。该师辖步兵第五旅(后改属第二师)、第七旅和第十一旅,原驻旁遮普邦,于1960年初调赴中印边境东段的阿萨姆邦。印度政府认为,有第四师这样有战斗力的部队同中国军队作战,定会旗开得胜、很快达到入侵目的。

   考尔曾任过第四师师长。他长期以来积极追随尼赫鲁、梅农,是尼赫鲁、梅农在陆军中的得力干将,也是印度军界反华的主要策士之一。虽善于外交,长于参谋和行政业务,也有一定军事理论修养,但缺乏实战指挥经验。由于他极力主张和积极推行“前进政策”,倍受尼赫鲁的器重,因而被视为印度陆军未来参谋长的理想人选。

   考尔出任第四军军长的当天,即赶到提斯浦尔(迪斯布尔),对第四师师长尼·普拉沙德就该师继续向达旺以北地区推进作了部署,接着乘直升飞机抵达吉米塘。次日,在第四军参谋长卡·辛格准将和普拉沙德少将的陪同下,由吉米塘经龙布步行到克节朗地区的扯冬据点,详细勘察了克节朗地区的地形,现地研究和部署了进攻塔格拉(即拉则拉)山脊的行动,要求第七旅务必在10月10日前占领塔格拉山脊。在考尔的策划和指挥下,印军又于10月向中国尺冬边防部队发动了军事进攻,制造了尺冬流血事件。

   印军为发动大规模进攻,不断向中印边境地区调兵遣将。至10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已有1个军部(第四军)、1个师部(第四师)、3个旅部(步兵第五旅、第七旅和炮四旅),计有15个步兵营(拉加普特第二营、旁遮普联队第九营、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近卫联队第四营、锡克联队第一营、高尔瓦尔联队第四营、查谟·克什米尔联队第二营、马德拉斯联队第二营、库马盎联队第六营、第八廓尔喀联队第二营、锡克联队第四营、阿萨姆步兵部队第二、第五、第九、第十一营),兵力达2.2万余人。

   担负印军第四师突击任务的第七旅所属4个营3000余人,已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与原侵入这一地区的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一部会合。第七旅旅部位章多,战术司令部位勒龙。该旅的任务是以已侵占克节朗河以南的中国领土为依托,并继续向克节朗河以北地区推进,妄图侵占几儿等、白采、择绕等地,把兵力前推到得芒、拉则山口、拥错山口一线。

   炮兵第四旅率两个营配置在棒山口至达旺地区,其任务为依托达旺保障其在克节朗主攻方向的翼侧安全。第五旅5个营和阿萨姆步兵3个营分布在珞瑜和下察隅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位吉米塘,师部和第四军军部位提斯浦尔。

   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1962年8月份以前,印军计有1个旅部(第一一四旅)、4个步兵营(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第十四营、第八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和杰特联队第五营)共约4000余人。为增加二线机动作战兵力,于9月下旬和10月上旬又先后将第七十旅所属之杰特联队第三营和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调至列城、楚舒勒地区。使西段地区兵力增至1个旅部、6个步兵营,5600余人,较1960年增加了1.5倍。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3000余人分散配置在6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该旅旅部位列城,战术司令部位楚舒勒。

   印军总的企图是:依靠武力抢占地盘,造成既成事实,达到扩张领土的目的。在东段,巩固并依托已侵占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和该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中国西藏边境纵深地区扩大侵略;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推进,逐步侵占中国的阿克赛钦地区。

   二、尼赫鲁政府发布向中印边境全面进攻的命令

   如前所述,尼赫鲁政府之所以对华奉行武力政策,除了有其国内原因和对中国的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以外,还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等国的怂恿和支持。

   美国不仅为印度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而且还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当印度政府向中国发动进攻、要求美国为其筹措军费或提供军事援助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雷斯第二天即回华盛顿,积极活动。美国官员10月17日在纽约声明,过去在中印边境地区发生的多次冲突中,“美国表示了对印度的同情和支持”,在将来的中印边境冲突中,美国“国务院支持印度”,美国“不是中立的”。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怀特和国防部发言人在10月18日分别宣布,美国政府愿意向印度提供它对中国作战中所急需的高空运输机。美国空军对印度空军所提出的物资器材申请,表示大力支援。美国国务院宣布,对印度特别希望得到的向正在发生边境冲突的喜马拉雅山区运载军队和供应品的高空运输机的要求,“准备给予像过去一样同情的考虑”,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向印度出售军事装备的协议”。美国答应为印度尽快提供适宜于在山区高空飞行的C-130运输机。

   赫鲁晓夫集团在经济上援助印度的同时,还给印度以大量的军事援助。印度向苏联购买了各种飞机114架,其中米格-21战斗机32架。原定援助印度(包括战斗机在内)的66架飞机在1962年底交货,由于中印边境局势的急剧变化,苏联决定提前交货。此外,苏联还派出军事专家、顾问到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印军部队中“服务”。只是到1962年8月出现了加勒比海危机以后,赫鲁晓夫需要中国和苏联一起同美国对抗,才表示在中印争端中不偏袒印度。尽管如此,印度政府认为,已经从苏联那里取得了大量军事经济援助,并有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的继续支持,也就足够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印度有恃无恐,气焰嚣张,终于走上了军事冒险的道路。

   尼赫鲁政府之所以敢于对中国发动进攻,还由于它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印度政府认为,中印边境地区特别是东段地区中印双方力量对比,优势在印度一边,形势对印度一方是有利的。因此,尼赫鲁政府毫不掩饰地说,“政府已从政治上作出了以武力驱逐中国人的决定”,印军是“精锐部队”,“受过良好的训练”,“装备也占优势”,“东北边境地区的交通运输和兵力部署最近几年来已大大改善”,而中国现在是不愿和印度打仗的,印军一旦发动进攻,“中国将准备妥协”,不战而退。

   为此,尼赫鲁于10月12日出访前夕在新德里巴兰机场公开宣称,他已经向印度武装部队发出命令,要把“中国入侵者”从“东北边境特区”的印度领土上“清除掉”。10月14日,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在新德里发表反华讲话,坚持要中国边防部队从自己的领土上“撤出”去,呼吁印度人民支持正在向中国进行军事入侵的印度军队。他说:只要冲突继续存在,这个国家必须团结一致。政治冲突必须从属于民族义务。同一天,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在班加罗尔发表讲话,极力赞扬尼赫鲁10月12日的决定,表示不管用一天,一百天还是一千天的时间,都要实现这个决定。梅农还叫嚣: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这里不存在这种态度有任何改变的问题。

   尼赫鲁政府发出同中国作战的命令后,印军即在中印边境地区紧急调整部署,继续向边境地区增派部队,运送作战物资,负有作战指挥任务的各级司令部均已靠前配置,并开设了前进指挥机构。印度空军也奉命进入戒备状态,派飞机频繁侵入中国境内侦察和挑衅。10月10日夜,印军飞机1架侵入中国西藏,由曲水方向一直窜到拉萨市近郊,尔后又沿青藏公路飞抵拉萨以北的当雄上空,对当雄机场和附近地区进行侦察。11日,印军飞机从中印边境西段侵入中国西藏上空,窜扰到西藏日土以西50公里后,又向北飞到空喀山口以南20公里处,再向南飞越班公山、班公湖一带,反复侦察上述各地。10月13日,印军飞机3批3架次先后飞越“麦克马洪线”,侵入中国边境地区上空,对中国边防部队的前沿哨所和纵深地区进行侦察。10月上旬以来,印军出动了大量飞机和直升机向克节朗地区、奇普恰普河谷地区和加勒万河谷地区,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和增援部队。10月中旬,印军将独立伞兵第五十旅第十七空降野炮团1个分队50余人(火炮4门)和独立第十七伞兵营一部紧急空运至龙布。这部分印军随即进至章多。经过紧张的部署调整,印军于10月中旬基本上完成了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准备。

   10月16日,尼赫鲁刚从国外回到新德里,便立即召集国防部长梅农和军界高级将领开会,进一步研究、部署对华作战。接着又召开了印度内阁会议和全体参谋长参加的国防委员会议,要求定期就印度在人力和物资方面的军事需要提出报告。印度国防部命令兵工厂日夜开工,最大限度地制造军火,以保障对华战争的需要。10月17日,国防部长梅农抵达提斯浦尔,同考尔等举行了紧急会议,下令驻阿萨姆地区的印军立即全部取消休假,按照尼赫鲁的紧急部署,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攻击。根据印度当局命令,17日印度军队即在中印边境东、西段同时炮击中国边防部队的前沿阵地,进行武装挑衅。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在色章湖以东、卡龙以西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连续发动进攻。18日,印军再次向克节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另一支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米林县洛山口北侧地区,向中国边防哨所进行武装挑衅。在中印边境西段,侵入新疆奇普恰普河谷地区的印军,不断向中国边防哨卡逼近,进行挑衅和进攻。当日,印度国防部官员宣称:在中印边境东段已经把中国人“赶回两英里”,在中印边境西段,正全线向东推进,取得了拿破仑式“独一无二的胜利”。印度政府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公然发布向中国边境地区进攻的命令,终于导致了中印边境地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第二节 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自卫反击的决定,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反击作战准备

   在尼赫鲁政府疯狂反华,拒绝和平谈判,加紧扩军备战,不断向边境地区调兵遣将、集结部队,并不断制造边境流血事件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及时指示中国边防部队保持高度警惕,做好粉碎印军大规模武装进攻的准备。当尼赫鲁政府发布向中国边防部队进攻的命令,印军发动武装进攻之后,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被迫作出了自卫反击的决定。

   一、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自卫反击决定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的军事战略重点在东面。努力争取西部疆界成为和平稳定的疆界,是中国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根本方针。中国政府一贯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而真诚的努力,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忍让,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然而,尼赫鲁政府一意孤行,对华奉行武力政策,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并发动武装进攻,使中国边防部队遭受严重伤亡。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才迫不得已决定边防部队实施自卫反击,以便把西部边境地区迅速稳定下来,迫使印度重新坐到谈判桌上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使西部边境成为和平稳定的边境,以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印度整了我们3年。从1959年开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有4个年头了,我们才还手。

   鉴于当时中苏关系还没有完全公开破裂,中国政府将印军准备发动全面进攻和中国的态度通知了苏联政府。1962年10月8日,中国领导人通知苏联大使,“中国得悉印度将在中印边境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如果印度一旦发动进攻,我们就坚决自卫。中国领导人并且指出,印度利用苏制直升机和运输机,向中印边境地区进行空投,运送军需,这一点对我们边防战士有影响,我们认为把情况通知苏联方面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 注:《苏共领导联印反华的真相》,《人民日报》1963年11月2日。 ] 其用意是苏联应当停止其联印反华的立场。鉴于加勒比海危机所造成的美苏问冲突一触即发的形势,苏联为了联合中国共同对付美国,暂时改变了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态度。10月13日和14日,赫鲁晓夫向中国大使表示:“关于印度准备向中国发动进攻的问题,苏联得到的情报是与中国一致的。如果苏联处在中国的地位,也将采取同样的措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是不能采取中立态度的,如果有人进攻中国,我们说我们中立,那就是叛徒行为。” [ 注:《苏共领导联印反华的真相》,《人民日报》1963年11月2日。 ] 然而,到12月中旬苏联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腔调。

   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中国边疆的安全,创造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条件,中共中央决定对印度军队的进攻坚决予以反击。10月6日,总参谋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这一指示,不仅确定了打狠打痛的方针,而且明确了反击作战的主要方向在东线,西线要配合东线作战。10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为了打击印军疯狂气焰和侵略行动,决心歼灭越过“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西线也要配合。进而确定了在东线歼灭入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在西线,拔除红山头和加勒万河印军14号据点。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对歼灭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作了具体部署。10月18日,中央军委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出指示,强调:“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要求作战部队对军事指挥、政治动员、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参战部队全体人员,务必兢兢业业,戒骄戒躁,千万不要轻敌大意,要上下一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只有在军事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才能有效地配合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具有很大的政治性,很强的政策性,很高的策略性和集中性。要求参战部队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具有高度的全局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一切服从国家利益,一切行动都要符合国家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参战部队必须具有明确的打政治仗的观念,既要打好仗,又要切实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各项政策规定,从定下战役决心、确定战役布势、部署战役行动直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都要既考虑军事行动的需要,更要根据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把军事行动的可能与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特殊情况下,宁可在军事上少歼灭一些敌人,也不能在政治外交上惹出麻烦,造成损失。

   对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十分关注,不仅精心运筹谋划,而且亲自指挥。大至作战方向及打、停、进、撤,小到拔点战斗,每个关键环节,都有及时、明确的指示。参与决策指挥的还有,刘少奇、邓小平和刘伯承、贺龙、徐向前以及罗瑞卿等中央及军委领导。

   刘伯承元帅对战役指挥予以极大的关注,指示:打的时候,要以“雄狮搏鸡”之势来打。“这次打,不是和他的边防警察部队打,而是和它最好的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度标准部队作战,不要骄傲”。“过去曾有一些同志,认为只要插进去包围住敌人就是胜利。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插入、迂回、分割、包围,这些都是机动的样式,仅能为胜利创造有利条件,绝非胜利的本身。对胜利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把敌人打死、打伤和俘虏。所以当我们已经迂回包围了敌人时,还要准备实施强攻,准备打硬仗,啃硬骨头。”“要用夜行晓袭、出敌不意的战术,集中优势力量首先击毁敌人的要害(如指挥中枢或主要集团等)”,“全部文章要作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陆军打仗离不开陆地,要像空军研究气象、海军研究海洋一样研究地形、道路”。“要确实熟悉地形和方向,运用各种方法,确保夜间进攻方向的正确”。“山地战要避免正面硬顶,只要有道路迂回,即使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沿河流攻击,应夹岸前进,相互策应”。“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时,就要坚决勇敢的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决不能有丝毫犹豫”。他要求参战部队要特别注意组织运用火力,充分发挥随伴火炮的威力,要注意战场总结,提高战术水平。徐向前元帅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在军事上行、要勇敢,而且要有政治头脑。贺龙元帅说:部队要有牺牲的精神和决心,要维护部队的光荣和纪律。罗瑞卿总参谋长也说:这一仗只能打好,不许打坏,“不动手则已,一动手则干干脆脆地把敌人消灭打痛。”要像抗日战争时期打平型关一样,一定要打好。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和指挥,是取得这次反击作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边防部队的反击作战准备

   1962年的春、夏李,印度政府疯狂反华,印军不断入侵、蚕食中国领土并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流血事件,边境局势日益恶化,大规模武装冲突一触即发。在这种严重形势下,中国边防部队保持了高度戒备,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准备。

   中国边防部队的作战准备是从反蚕食斗争开始的。

   (一)进行不间断的政治思想动员

   在印度政府疯狂反华,印军不断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武装挑衅和蚕食中国领土后,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1962年6月18日下发的《关于反对印度反动派军事挑衅的政治工作指示》,在部队中普遍开展了以揭露尼赫鲁反华真面目为中心的控诉教育运动,并联系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妄图窜犯东南沿海的罪行进行教育,使广大指战员认清了尼赫鲁政府联合帝国主义进行反华的真相及其反动本质,认清了中印边境斗争的形势,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同时,还针对部分人存在的急躁情绪,进行了中印边境斗争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的教育,为部队随时执行作战任务打下了思想基础。择绕桥事件后,通过开座谈会,为牺牲烈士举行追悼大会,控诉印军侵略罪行等形式,对部队进行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指战员对印度反动派的无比仇恨。

   中共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为使全区干部群众认清中印边境斗争形势,明确斗争任务,联合发出了《关于西藏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要求在于部中进行中印边境斗争形势的学习,在群众中开展一次目前形势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上层人士的教育,使之认清中印边境东段扯冬地区的斗争,已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印度当局拒绝谈判,在边境地区集结部队,向中国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已迫在盾睫;这一斗争形势必将影响到中印边境西段、中段和东段其他地区,外逃叛乱武装在印度的支持下有可能回窜。因此,要提高警惕,严防反革命分子的破坏,在边境地区要密切注意和打击外逃叛乱武装的回窜,保证西藏内部的稳定。

   新疆军区部队还广泛开展了控诉印度政府侵占中国领土的罪行和热爱祖国、守土有责的教育,激发了广大指战员高昂的战斗热情。骑兵第三团是一支以维吾尔族为主,有新疆7个民族的战士组成的部队。开始有的战士对印度反动派的面目认识不清,通过控诉尼赫鲁政府罪行的教育,他们说,印度在西段要侵占的阿克赛钦地区,就是属于新疆皮山县的“白石滩”。我们团在这里修了多年公路,印方一点不知道,现在怎么说成是它的?这片神圣领土是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的源头,决不能让印度占去。我们一定要英勇作战,完成祖国赋予的任务,打退印军的入侵,这才对得起家乡父老。阿里支队的一些老同志1954年前后曾在巴里加斯和乌热等地守过边防,并和那里的藏族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后来眼看这些地方被印军逐步侵占,感到非常痛心。他们在声讨大会上说:“印军占领我们阿里不少土地,这次党中央决策反蚕食,并要准备收复失地,真是大得民心,大快军心!”干部战士无不摩拳擦掌,准备战斗,报效祖国。

   1962年,10月10日,针对中印边境斗争形势的发展,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歼灭入侵印军作战的政治工作补充指示》。根据总政治部的指示和部队的任务,西藏军区下发了《歼灭入侵克节朗地区印军作战的政治工作指示》和《动员令》。新疆军区下发了《反击印度侵略军的战斗动员指示》和《全部清除入侵残余印军的政治工作指示》。据此,进一步向部队进行了思想动员,更加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斗志和求战热情,决心不借一切,奋勇杀敌。西藏边防部队第一五五团第二连官兵一致表示:“一定要打好这一仗”,为保卫祖国边防立新功。新疆边防部队步兵第二团有16个老兵等待复员回去结婚,但经战斗动员后,纷纷要求留下参加战斗。他们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事当头,家事后推”;第十团第三营党委提出,“要和老红军比过雪山草地,和志愿军比流血牺牲,和进藏先遣连比艰难困苦”;第十一团第三营提出,要发扬三五九旅勇往直前、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召开了风雪昆仑点英豪大会,参战各单位选派代表纷纷上台挑应战,表决心。这些,充分显示了军心不可侮,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气概。

   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进行思想动员的同时,针对战区民族特点、社会情况,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民族、边防以及俘虏等政策教育。这些都为反击作战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进行部署调整,组织临战训练

   中印边境斗争形势紧张后,西藏、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陆续收拢生产、营建部队,加强了边防一线的布防力量。随着中印边境斗争局势的发展变化,为了制止印军的入侵蚕食和应付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印边境西段将空喀山口、河尾滩和天文点3个边防区的兵力,由原步兵第二团的1个营增加到2个营,将陆军第四师第十团和第十一团的各1个值班营由莎车、阿克苏调至甜水海、康西瓦各1个营,将骑兵第三团(相当于1个营)调至红柳滩。秋季补充4000名新兵后,将步兵第二团分编为步兵第二、第三团,第二团担任中印边境西线守卡、巡逻任务,第三团负责塔什库尔干防区守卫任务。第十团、第十一团编为充实的值班团,作为机动部队。加上骑兵第三团,以4个团的兵力,在西线地区应付印军的挑衅、蚕食和进攻。遵照总参谋部10月6日指示,新疆军区急令康西瓦指挥所组成前指率第十一团第三营、骑兵第三团、工兵第一○九团第一营进至天文点防区,做好在西段地区拔除印军据点的作战准备,已经下山的骑兵第三团炮兵连和两个步兵连立即返回天文点。令第四师炮兵团120迫击炮营(欠1个连)、76加农炮连进至天文点,加强步兵第十一团第三营拔点作战。第四师喷火连57人,携带喷火器28具,分别加强拔点作战部队。上述部队昼夜兼程,于10月12日24时前到达指定位置。至此,中印边境西线自卫反击作战的总兵力达到6300人。参战部队主力是具有红军传统和光荣战斗历史的部队。另调工程兵第一○九团(欠第一营)、第一二四团,汽车第三十六团、二七三医院、空军和田指挥所等部队进入莎车、和田一带,随时支援一线作战。

   在中印边境东线,藏字四一九部队立即收拢集中,转入战备训练。藏字四一九部队,是原第十八军的老部队。第一五四、第一五五、第一五七团均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洗礼,具有光荣的战斗历史。9月初,当发现印军在扯冬设立侵略据点后,根据总参谋部指示,山南军分区边防第二团第一、第三连于9月8日进入克节朗地区并占领了择绕桥、几儿等、白采等地,与印军武装对峙。随后第二连进到汪登、炮兵连进至塔拉。9月中旬,工兵第一三六团第一营进至麻麻,抢修道路。择绕桥事件后,为了应付日益紧张的克节朗地区斗争形势,第一五七团第一营于21日进至麻麻,28日进至拉则山口北侧,团主力于25日进至错那,27日进至麻麻。第一五四团于9月29日前由林芝地区进至山南扎郎、贡嘎地区。根据总参谋部指示,藏字四一九部队率第一五四团、第一五五团和炮兵第三○八团两个120迫击炮连及部分指挥保障分队,于10月7日至9日先后由巴河桥、拉萨和山南扎郎、贡嘎地区出发,于9至12日先后进至勒、麻麻和舍姆等待机位置。18至19日,藏字四一九部队全部进入克节朗地区的得芒、学不丢、汪等和尺冬及其以西地区,占领了反击作战出发阵地。昌都军分区前指于10月9日进至察隅。第一五三团加强营和分区独立营10月9日由波罗、吉公地区出发,12日全部进至察隅以南、拉丁、松古以北地区待机。

   担负反击作战任务的部(分)队,虽刚完成平叛作战任务不久,但是这次反击作战是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生疏地区进行,并且是同新的对象作战。为了胜利完成自卫反击作战任务,战前西藏、新疆军区部队和其他参战部队,针对战备任务,积极组织进行了临战训练,本着以战术训练为主,达到开得动、打得准、联得上、指挥好、协同好、攻必克、守必固的要求,掀起了群众性的练兵热潮。西藏军区于6月5日下达了《部队战备训练计划》,参战部队在战备形势教育和深入训练动员的基础上,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临战练兵热潮。各部队在训练中,本着“用得着的就训,用不着的不训,急用的先训,不急用的后训,重点课目先训,一般课目后训”的原则,突出进行了山林地攻防战斗的组织指挥、近迫作业、火力组织、打反冲击和带战术背景的山林地射击、投弹,对地堡和障碍物的爆破以及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提高了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和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培养了大批爆破手(每班达2-3名)。藏字四一九部队和第一五三团,还以当面敌情为背景,选择类似地形,仿照印军的工事和兵力、火力配置,组织实施了“步兵连(营)攻坚战斗”的实兵实弹战术演练。团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普遍进行了本级指挥和本职专业的训练,提高了组织指挥能力和本职业务水平。新疆军区部队根据高山缺氧、气候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着重进行了适应性锻炼,并组织进行了实兵实弹打靶训练和战场救护、防冻伤等内容的训练。各参战部队广泛发扬军事民主,针对自己的作战任务,结合敌情、地形,通过现地勘察和沙盘作业,明确作战任务,制定具体方案。特别对如何克服障碍,攻击各种工事,都从最困难情况出发,多准备几手,从而使人人心中有数,既做好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又树立了克敌制胜,敢打必胜的信心。由于临战训练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官兵积极性高,虽然时间短,但收获大,效果好。通过临战训练和适应性锻炼,统一了作战指导思想,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和战术、技术水平以及各级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

   战前,各参战部队还根据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关于“备战整军”的指示,结合本区本部队的干部情况,本着精简机关、充实连队、保留骨干、加强基层的要求,对各级主官、领导核心、战斗骨干的搭配等作了研究和调整。西藏军区藏字四一九部队先后共调整了273名干部,占应编干部数32.4%。通过调整,该部3个步兵团的9个步兵营,有8个营有了较强的核心干部;第一五七团连队干部中有实战经验的由56.7%增长到61.2%,有核心干部的连队从75%增长到90%;第一五五团连排干部经过调整,有实战经验的达到90%,每个连队都有了核心干部。步兵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第一营36名干部中,就有18名有战斗经验,战斗作风好的“骨干”,其余也大部参加过解放战争和平叛作战。为保障连续作战的需要,还作了干部的储备和预提工作,除每团保留20名机动干部外,西藏军区还为参战部队准备了105名各级指挥干部。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还为西藏军区作战部队抽调了一批各级各类干部和翻译人员,为新疆军区作战部队抽调了800名年轻力壮、有实战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抽调了75名优秀专业技术干部支援康指,补充了无线电通信干部的不足,保证了反击作战的需要。

   为了解和掌握当面印军情况和战区地形,参战部队均组织进行了现地勘察。10月上旬,西藏军区赵文进副司令员率藏字四一九部队团以上干部赴拉则山口,对克节朗河谷的印军部署和战区地形进行勘察。新疆军区参战部(分)队利用和印军武装对峙的局面,对当面印军的兵力、火力部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准确地掌握了印军情况。

   9月下旬择绕桥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鉴于中印两国在边境的一场军事较量不可避免,乃令在内地休假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即返西藏,负责中印边境东段主要方向上自卫反击作战的指挥任务。张国华司令员和在北京开会的西藏军区参谋长王亢,在北京当面听取了党中央、中央军委首长的指示后,偕同在北京开会、学习、休假的一部分西藏军区干部,于10月12日返回拉萨。13日上午,向西藏工委、西藏军区党委汇报了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指示后,当天下午即率军区部分机关人员赶赴克节朗地区前线。14日,进抵麻麻,立即组成了西藏军区前指。其成员有: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陈明义、赵文进,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副参谋长石伴樵,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及司、政、后机关有关部门的领导、精干的参勤人员和通信保障分队。西藏军区原来组成的前指(即藏字四一九部队)及其所属,即作为一支相当于师的参战部队投入自卫反击作战。麻麻位于娘姆江曲河谷,距克节朗河谷约20公里,与入侵克节朗地区印军右翼据点沙则(即兼则马尼)仅相距15公里,便于了解和掌握战场情况,实施及时有力的指挥。

   (三)进行物资储备和战场建设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西藏地区,就地补给异常困难,各种作战物资和部队的各种生活物资,全靠从内地其他省市输送。要在短时间内从几千公里以外的地方调运各种物资到边境地区,是极为困难的。因此,物资的储备就显得十分重要。西藏军区战前在错那、隆子和察隅等地运屯各种物资445吨。在山南方向储备了一个师40天的主副食,两个基数的弹药和柴、草、马料、酥油、糟粑及修路材料、工具等,并准备了运送一个师的汽车和保障一个师作战行动的民工和民畜。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阿里从新疆运进4000吨物资。新疆军区到战前,各哨卡备足了半年物资,机动作战部队备足了3个月的物资,建立了后勤保障机构,储备运输物资1.8万吨。

   中印边境东段地区的边防,是1959年平叛时才先后建立和进驻的,而通往这些点的公路到1962年,错那方向仅修到错那,昌都方向仅修至扎拉。而从错那,扎拉到作战地区仅有乡村路可通行。边防要点的阵地构筑和各种副防御设施,仅靠就地取材,十分简陋,通信设施也极为落后,不解决道路和通信问题,自卫反击作战的任务是难以完成的。战前,西藏军区根据作战预案,在山南地区组织力量抢修了错那至麻麻,邛多江至三安曲林的公路,维修了拉萨至曲水段的公路,加修了错那至肖,麻麻至勒和加玉至陇的乡村路。架设了泽当至错那的电话线路。给山南军分区步兵第二团配备了200瓦电台,直接与总参谋部沟通了无线电联络。林芝地区抢修了6条乡村道路。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开始后,又抢修了格金山口至肖(后又延伸至达旺),麻麻至勒和扎拉至察隅的急造军路,保障了前运后送的需要。新疆军区组织力量维修了道路桥梁,增修了边防哨卡的工事,加强了通信建设,各哨卡配备了200瓦电台,康指和日土宗配备了1000瓦电台,沟通了与总参谋部的联络,保障了作战指挥。

   三、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的决心与部署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反击入侵印军的决定,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心:以西藏军区现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并准备连续作战,歼灭可能由达旺来援之印军。为配合上述行动,在中印边境西段,以新疆军区现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攻歼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的印军,然后准备扫除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的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的察隅等地同时进行佯动,以配合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反击作战开始后,加强对重要目标的防护,对于侵入中国领空的一切飞机只要在有效火力范围内,一概予以射击,力争将其击落、击伤,并俘获其驾驶员。

   为了准备在西藏地区同印度反动派进行长期斗争,加强西藏地区的防卫力量,中央军委决定,第五十四军率第一三○师,于10月21日由四川雅安地区出发,进入西藏隆子、泽当、曲水地区集结待命,驻南充地区的第一三四师也立即准备,待命入藏。

   在反击作战期间,为了防止印军在中印、中锡边境的薄弱地区向中国境内进攻,要求西藏阿里支队和中印边境西段的空喀山口防区各哨卡,以及驻守在中锡边境亚东地区的部队,务必提高警惕,加修工事,严防印军袭击。

   为加强西藏拉萨、当雄地区的对空防护,中央军委还命令空军立即调1个85高炮营进驻这两个地区。

   遵照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西藏军区前指在认真研究了敌情、地形后,针对印军的部署特点和战区地形,决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所属3个步兵团、第十一师两个团、山南军分区步兵第二团和军区炮兵第三○八团两个连、工兵第一三六团一部共10300人,采取从两翼攻击,并向印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同时迂回其侧后,中间正面牵制,将敌分割成数块,各个歼灭的战法,首先歼灭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尔后歼灭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的印军。具体部署:以藏字四一九部队第一五五团和第一五七团1个营从印军左翼卡龙、枪等实施主要突击,歼灭卡龙、枪等的印军;第一五七团主力向印军左侧后迂回章多、捣毁印军第七旅旅部和后勤供应基地;第一五四团向印军右翼突击,攻歼沙则和克宁乃桥地区的印军;第三十二团第二营和山南军分区守点分队,在正面牵制印军。以炮兵第三○八团两个120迫击炮连和第十一师两个82迫炮连组成轻便炮群,配置在拉则、塔拉地区,支援步兵战斗。第三十二团(欠1个营)主力集结于勒和得芒之间,并指挥位于错那的第三十一团第二营为预备队。第十一师高炮营配置在麻麻、薄山口、宝丁山口一线,担任对空掩护,保障后方运输的安全。各部队达成合围态势后,迅速向心突击,围歼扯冬、绒不丢、扯果布、邦冈丁和色兄朗沟的印军,并攻占哈东拉山口、桑采拉山口,阻止印军南逃北援,力争全歼印军第七旅。

   为配合克节朗方向的作战行动,西藏军区还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命令昌都军分区在察隅方向,以两个营的兵力对嘎灵公的印军实施佯攻;林芝、山南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向拉木多山口、那玉山口、如玉、阿夏比拉和棒山口等地推进,逼近“麦克马洪线”,迷惑和牵制印军。又命令第十一师组织精干指挥所率第三十三团主力于10月22日进至错那附近,集结待命,以保障克节朗方向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并在必要时支援克节朗方向作战。

   为配合中印边境东线的反击作战,拔除西段印军侵略据点,新疆军区和康前指遵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决心集中优势兵力,以“雄狮搏鸡”之势,攻坚拔点,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关门打狗,力求全歼,并及时转移兵力,迅速扩大战果,力争全部清除印军入侵据点。决定以步兵第十团第三营配属120迫击炮1个连、75无坐力炮1个排、轻型喷火器1个排、团属工兵连,围歼加勒万河谷14号据点的印军,以步兵第十一团第三营配属120迫击炮营(欠第三连)、76.2加农炮1个连、75无坐力炮1个排、轻型喷火器1个排、工兵两个排,围歼红山头6号据点的印军;骑兵第三团主力进至弧形山,负责打援。另以一部兵力拔除红山头西侧印军31号据点;步兵第二团第七连拔除红山头西侧17号据点,尔后协同骑兵第三团、工兵第一○九团第一营第一、第二连打援;第四师侦察连配属工兵1个排,插至无名高地和5608高地东南河岔处,阻止印军北援红山头,并切断9号、25号据点印军的退路;阿里支队和空防区各哨卡,采取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印军,随时准备歼灭向中国边防部队进攻的印军。完成上述任务后,歼灭天文点、河尾滩两防区的印军。

   中央军委所以将主要反击方向选在东段,是因为印军在这里占地大,兵力多,有仗可打。从地理天候条件来讲,东段用兵条件比西段好,便于集中使用兵力,有可能大量歼灭印军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东段是印度已经占领、力求巩固并确保的地方,并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资本。中国边防部队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反击,不仅有利于大量歼灭印军,而且可以在事实上否认“麦克马洪线”,这样就能击中印度尼赫鲁政府的要害。

   第三节 克节朗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开始对入侵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中印边境东线第一阶段自卫反击,包括克节朗、达旺地区作战和昌都、林芝、山南方向的佯动,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

   一、战区地形特点及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克节朗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西端,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拉则拉山脊以南,西接不丹,东临娘姆江曲,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谷,因克节朗河流经其间而得名。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有林中草场68个,是中国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村的夏季牧场。

   该区山高谷深,林木茂密,属典型的高山狭谷密林地。主要山脊比高均在1500米以上,有的高达3000米。山势陡峭,坡度一般在45-60度。山顶多为风化露岩,常有浓雾,终年积雪。山腰多为60-80度悬岩绝壁,不易攀登,除间有山腰谷地外,极少有平坝。山间谷地狭窄,一般宽度为50-300多米。森林密布,海拔4000米以下,多为原始森林,有松杉、杜鹃林和灌木草丛,通视展望十分困难,人员易迷失方向。松、杉林间可勉强穿行,多数杜鹃林、青杠林和竹林地段,由于藤葛缠绕,地面覆盖厚约半米的腐殖质层,松软,吸水性极强,人马行走极为困难。道路少而窄,除勒经仲昆桥至加林定,邦冈丁经哈东拉至龙布,吉米塘、龙拉至达旺为四季畅通的乡村路外,其余均为季节性小道。主要有扯冬经章多翻嘎波拉(或桑采拉)至龙布,章多翻吉山口至不丹,学不洞经色章湖翻郎当山口至不丹,白采向北翻拉则山口可至勒,勒经松多翻沙溜山口、打章寺通达旺等数条。道路多沿河坎,崎岖难行,并间有石峡路、阶梯路,傍崖窄路、栈道等险阻地段(勒经仲昆桥至乃林芒桥段,就有栈道6处)。有的地段单人通行亦需手攀足蹬,十分困难,一经破坏不易修复。离开道路一般不能通行,但有少数地段可以沿山腰运动。河深岸陡,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多不能徒涉。娘姆江曲河宽20-60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5-7米,由北向南流经麻麻、下地、邦金、大巴江入达旺河,全长约45公里。克节朗河(又名南卡曲)发源于色章湖,在仲昆桥南侧注入娘姆江曲,全长约12公里,河宽10-15米,水深1米,流速每秒3-5米,有的地段达7米。两岸重峦叠蟑。河底多乱石,水冷彻骨。白采以东河水较深,除择绕牧场和邦冈丁附近可徒涉外,余均不能徒涉。白采以西地段,河水较浅,可以徒涉。河上桥梁多为简陋的木桥、铁索桥、竹索桥、藤索桥和溜索桥,且年久失修,虽易于破坏,但因系林区取材方便,比较容易修复。

   克节朗河谷和达旺地区气候温和,高山谷地垂直温差悬殊,昼夜温差大,一般都在摄氏15℃以上。山间谷地有规律性云雾,一般每日约15时起雾,至次日10时左右始散,云雾大时,目视距离仅达数米,观察和联络困难。雨量比较集中,每年5-8月为雨季,时有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阻断交通,谷地下雨,山上下雪,空气潮湿。间有蚂蝗、毒虫等为害。12月至次年3月为雪季,高山垭口多为雪封。9-11月较利于部队行动。自卫反击作战在初冬进行是恰当的。

   龙布和达旺地区居民主要为门巴族,也有少数藏族。门巴族在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既受藏族的影响,又有本民族的特点。该民族多居住在河谷两侧台地和山腰林间空地,信奉喇嘛教,与藏族宗教关系密切,有朴素的爱国观念,大多数人知道自己历来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差民。由于印度侵占该地区后,推行语言同化政策,广泛使用印地语、阿萨姆语和英语,因此只有老年人和中年人会说藏话,青年人多不懂藏语,但会说些印地语。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青稞、荞麦、鸡爪谷和豌豆等。

   由于战区特殊恶劣的地理自然环境,部队在边境地区作战,必须要同时战胜印军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这两个敌人,只有高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才能完成作战任务。

   二、印军的部署和特点

   战前,印军部署在克节朗和龙布、吉米塘地区的兵力,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第七旅,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和炮兵、工兵各一部共4个步兵营约3000余人。第七旅是第四师的主力。所辖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成立于1823年,士兵多来自尼泊尔,体格健壮。该营“于1944年在意大利战场作为第四师的一部分,曾在第三次卡西诺战斗中立下不朽的功勋” [ 注:见达尔维著:《克节朗之战》第127页。 ] 。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成立于1798年,士兵多来自拉加斯坦和旁遮普邦的拉加普特人和贾特人,均系印度最强悍的民族之一。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蒂迈亚上将曾夸赞说:拉加普特人是印军的骄傲,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拉加普特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营曾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作战。旁遮普联队第九营成立于18世纪中叶,士兵多来自旁遮普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东地区作战。印度独立后曾参加过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为巩固其已侵占和扩大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领土,克节朗地区印军的具体部署是:克宁乃桥以西为印军第七旅,克宁乃桥(含)以东、娘姆江曲河两岸为阿萨姆步兵第五营(附近卫联队第四营1个连)。

   第七旅旁遮普联队第九营位于扯果布、邦冈丁及以西之色章湖地区。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位于扯冬、卡龙和枪等地区。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位绒不丢、色兄朗沟至章多地区,为第七旅预备队。第七旅旅部和后方机关位章多,该地并设有空投场,是入侵克节朗地区印军的后方补给中心。第七旅战术司令部位勒龙、吉普之间。

   阿姆萨姆步兵第五营营长率第三中队两个排和近卫联队第四营1个连位沙则、仲昆桥地区,1个排位扯冬,1个加强排位枪等以西地区。

   近卫联队第四营(欠1个连)配置在龙布、下地地区,为第四师的机动兵力。

   第四师战术司令部位吉米塘。

   克节朗地区印军的部署特点是背山面水,前重后轻,宽正面,浅纵深,状似短腿“丁”字。其右翼突出暴露,比较薄弱,其左翼依托高山与纵深联系较紧,既是印军部署的重点又是其要害。

   印军的部署多以连(或加强连)为单位分散配置,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据点。点与点之间间隙较大,缺乏战术协同和火力联系。阵地多设在山腰、山脚、谷地、河边和垭口两侧,以控制道路、河谷、桥梁和山垭口。重视组织和运用火力,对重要接近地段,均事先进行了标定,计划了火力。火力组织上重视正面,忽视侧后。工事主要以地堡群为主,辅之以简单的野战工事,并有铁丝网、鹿砦、竹签和地雷等副防御设施。地堡多系土木和木石结构,有时利用大石或石缝构建,质量虽差,但数量较多。1个连的地堡约在50个以上,有的连甚至超过100个。地堡之间以交通壕、堑壕相连接,每个地堡可容纳3-5人,核心堡可容纳10-15人,既能战斗,也便于生活。地堡射孔多开在正面(有1-3个枪眼),视界、射界较窄,射孔死角较大。工事隐蔽伪装较好,不易发现。印军第七旅进入克节朗地区仅20多天,即完成了各据点的防御工事。入侵择绕桥西的印军,一夜之间即架设了一道40余米长、纵深约1米的鹿砦。

   三、西藏边防部队的决心与部署

   在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初次和印军交手,这次作战是反击入侵印军作战的第一仗,“其胜败得失,关乎国威军威”。中央军委总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务求初战必胜”,核心是“打狠打痛”、“全歼速决”。因为只有成建制地歼灭入侵印军的有生力量,才能给印度极右派以有力的打击。

   为贯彻中共中央有关的战略策略思想,在反击作战前,中央军委和西藏军区前指都明确规定参战部队不得越过东经91°42′,以免引起不丹王国的疑惧或因误入不丹王国境内,给印度以挑拨中不关系的口实。由于中国边防部队在反击作战中严格地执行了这些指示和规定,曾使少数印军进入不丹得以逃脱,但却赢得了不丹等周边国家的赞扬和好评。因此,当印度政府诬蔑中国入侵不丹时,不丹王国即发表声明进行辟谣,从而争取、团结了不丹等周边国家。

   西藏军区前指15日在麻麻召开了参战部队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张国华在会上传达了党中央和军委总部的指示,研究了当面敌情、地形和作战部署。他在会上说:我们当面的对手虽是印度的“王牌”部队,但比不上蒋介石军队的主力,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拿出解放战争中打国民党第一八一旅和第十一师的劲头来,准备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还要准备打第二仗,第三仗。要团结一致,发扬荣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争取全胜。

   根据中央军委“初战必胜”和“打狠、打痛”的指示,张司令员首先考虑的是口张多大的问题。口张大了,不易全歼印军,实现“初战必胜”;口张小了,则打不痛印军。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心要吃掉当面印军一个旅——第七旅,并两次发电报给总参谋部,陈述理由,终于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支持。

   在决策过程中,西藏军区前指曾设想了三种打法:第一,由白采正面突破然后向左右卷击,歼灭印军;第二,直插哈东拉,先断印军退路,然后再围歼之;第三,集中兵力、火力攻击卡龙,迂回章多,同时攻打沙则。张国华认为:第一种打法是正面顶牛,易把印军赶跑,达不到全歼的目的,是一种不得已的打法;第二种打法,从地形上看,是“矮子爬楼梯”,印军居高临下,对中国边防部队不利,也不易实现全歼印军目的;第三种打法虽主要突击方向是敌之强点(主力),但却是敌之要害(指挥机关,补给基地),如奏效则利于全歼。经过反复研究,特别是听取了藏字四一九部队司令员柴洪泉、政治委员阴法唐的意见后,张司令员果断决定采取第三种打法。即从敌两翼(沙测和卡龙)开刀,并将主要突击方向指向印军左翼(卡龙、枪等),同时迂回侧后(章多),正面牵制,将印军分割成数块各个歼灭。这样,就为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0月18日24时,西藏军区前指下达了《歼灭入侵克节朗地区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的第一五四团、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和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及山南军分区部队、炮兵第三○八团、工兵第一三六团各一部共1万余人,对侵入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力争在3日内,彻底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并准备连续作战,歼灭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授之印军。

   西藏军区前指对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预计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用一天时间,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第一五五团和第一五七团主力,在山南军分区守点分队配合下歼灭卡龙、枪等地区印军;以第一五七团1个加强营从右翼向章多迂回,并相机攻占之,切断印军向西南的逃路;以第一五四团歼灭沙则克宁乃地区印军,并攻占克宁乃桥,同时以1个连控制打丁、构筑工事,阻击由丘散谋方向来援之印军;以1个火器分队占领让当南山,以火力封锁哈东拉至克宁乃的道路。砍掉克节朗地区的两翼。第二步用两天时间,以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和第三十二团第二营攻歼扯冬、色兄朗沟地区的印军。第一五四团除控制打丁、让当两地任务不变外,团主力配合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攻歼邦冈丁、扯果布、色兄朗沟的印军。

   第三十二团(欠1个营)于10月19日20时前进至勒、得芒之间隐蔽集结,并指挥位于错那的三十一团第二营为战役预备队,在未加入战斗前归军区前指直接指挥。

   山南军分区第二团白采、择绕、几儿等守点分队在战斗打响后,以火力从正面压制和牵制印军,配合主攻部队作战。第一团第一连于10月19日进至崩巴则山口,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并向沙溜山口方向派出侦察警戒,保障战役左翼侧的安全。

   炮兵第三○八团两个120迫击炮连(火炮12门)和第十一师两个82迫击炮连组成轻便炮群,配置在拉则拉、塔拉地区,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战。

   第十一师高炮营位麻麻、薄山口、宝丁山口一线,担任对空掩护,保障后方运输的安全。反击开始后,对侵入中国领空的一切飞机,只要在有效火力范围内,一概予以射击,力争将其击落。该营归军区前指直接指挥。

   西藏军区前指统一指挥克节朗、达旺地区的反击作战。

   为配合克节朗方向的作战行动,西藏军区还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命令昌都军分区在察隅方向以两个营的兵力,向嘎灵公印军实施佯攻;林芝、山南军分区之南伊、来果桥、巴嘎、工勋、马及墩和肖6个边防哨卡,前推至“麦克马洪线”,迷惑和牵制印军。昌都、林芝、山南军分区部队的佯动和推卡行动,可以牵制当面印军,造成配置在中印边境东段印军的全面紧张,以保障克节朗地区主要反击方向的作战取得胜利,佯动、推卡部队由军区直接指挥。

   为保障克节朗方向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并在必要时支援克节朗作战,西藏军区又令第十一师组织精干指挥所率第三十二团(欠第一营而配属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第三十三团(欠第一营,并指挥三十一团第二营)于10月10日由日喀则出发,10月22日进至错那附近集结待命(第三十二团于19日20时进至勒)。错那经棒山口至达旺约60公里,向西南至麻麻40公里,交通方便,便于机动。第十一师前指率第三十三团进至错那后,既可对棒山口、达旺之印军构成威胁,又可在需要时迅速南下直插达旺或其以东地区。

   四、反击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

   从10月20日7时30分起,炮兵群和各团属炮兵对克节朗地区之印军实施了15分钟的火力急袭,摧毁了印军的炮兵阵地和部分工事。7时45分,步兵发起冲击并迅速突入印军阵地。

   (一)强攻枪等、卡龙,砍掉印军的左翼

   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步兵第一五五团的任务是,首先攻歼枪等、卡龙印军,尔后攻歼扯冬、绒不丢印军,待歼灭上述各地印军后,再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聚歼入侵该地印军。根据上级部署和敌情、地形情况,团长刘广桐决心以第二营并指挥第八连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首先歼灭枪等印军,尔后向扯冬、绒不丢发展进攻。第一营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首先歼灭卡龙印军,尔后向扯冬、绒不丢发展进攻,在第一、第二营的协力攻击下,歼灭扯冬、绒不丢印军。第三营(欠第八连)为团的预备队,适时跟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反击作战开始后,第一五五团主力在炮火支援下,迅速从卡龙、枪等之间渡过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印军展开攻击。

   1枪等攻坚战斗

   枪等是克节朗河上游南岸山坡上的一块林间牧场,森林茂密,背山面水,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较大,山的坡度为40-60度。南侧为绝壁,难以攀登;东侧为断续绝壁,仅有两处可勉强通过;西侧稍平缓,但乱石较多,向西约1100米处,有一棱坎;北为克节朗河,河宽约10米,深约0.8米,有些地段可以徒涉,与北岸的学不丢隔河相对。枪等有一条乡村路,东通卡龙牧场,西通色章湖;另有一条人行小道,向东南通往绒不丢牧场,向南通往章多。道路多沿河坎、谷地,崎岖难行。

   枪等是入侵克节朗河谷地区印军左翼的一个重要侵略据点。驻有印军两个连另1个排,约270人。其部署分为东西两个据点,相距约500米,第一个据点位枪等西南侧,由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第三连(加强重机枪2挺)驻守;第二个据点由旁遮普联队第九营第四连驻守;第二个据点以西约1000米处,设有警戒阵地,由阿萨姆步兵第五营1个加强排驻守。印军东西两个据点的正面与纵深各为200余米,共修有地堡104个(第一个据点56个,第二个据点48个),地堡之间以浅窄堑壕和交通壕相连接。轻重机枪多配置在前沿或纵深便于发扬火力的位置上。工事前设有鹿砦等障碍物并有拉发地雷场。该地印军的兵力部署是前重后轻,火力配系是前强后弱。

   战斗发起前,第二营连以上干部进行了现地侦察。根据团首长的作战意图,针对当面印军情况和地形特点,营决心集中主要兵力、火力,采取四面包围,多路攻击,穿插分割,逐次歼灭的战法,全歼枪等印军。并决定乘夜幕迂回印军阵地东南及正南之侧背,向西北方向实施主突,首先歼灭第一个据点之印军,尔后再转移兵力歼灭第二个据点之印军。这样,避开印军正面,攻击其侧后,可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战果,在地形上又处于居高临下之势,利于全歼速决。

   10月20日4时,第一五五团第二营开始接敌运动,5时40分进至克节朗河北岸。6时30分,第六连主力在第二个据点西北侧桥西,隐蔽地徒涉克节朗河,进到指定位置。同时,该连第一排在河北岸展开。第二营主力(第四、第五、第八连)在火力急袭开始后涉过克节朗河,沿枪等东侧运动,仅14分钟,基本上达成了对枪等印军的包围。

   第五连第一排(欠第三班)进至第一个据点东侧即遭印军火力压制。该排从行进间展开并发起攻击,4分钟连克印军地堡4座,歼其1个班。此时,副连长率第二排及第一排第三班赶到,见印军阵地翼侧无障碍物,即令第一排迅速发展进攻,令第二排从第一排左翼进入战斗,由东南向西北攻击。第一排前进中遭印军地堡群交叉火力猛烈射击,各班遂互相掩护攻击前进,在前进中排长中弹牺牲,全排攻击受阻。第二排刚发起冲击,也遭印军猛烈射击,伤亡3人,前进迟缓。连长遂将连火力组分散加强各排,并令第三排加入战斗,由南向北攻击。同时,营长亦令营预备队第八连的第一排向印军阵地东北角攻击。

   第五连全部展开后,第一排在火力掩护下,以喷火器抵近喷火,消灭了堡内印军,向纵深发展,经1小时战斗,又攻克印军地堡10座,歼印军30余人,在伤亡7人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战斗。第二排同时使用喷火器、40火箭筒,连续摧毁印军地堡8座,歼灭堡内印军。印军遂出堡进入交通壕顽抗,并以机枪火力压制。第一排第三班(归第二排指挥)派出战斗组,绕到印军地堡后面,消灭了印军机枪火力点。第二排继续猛攻,将出堡顽抗印军大部歼灭,尔后又以抵近射击和手榴弹将地堡内残余印军全歼。第三排居高临下由南向北进攻,连续消灭10座地堡的印军。此时,第五连战斗队形西南侧台地上印军机枪火力点对该连威胁甚大,营长即令第四连一部兵力向该处印军攻击,经30分钟激战,接连攻克印军地堡10座,歼印军20余人,歼灭了印军机枪火力点,有力地支援了第五连作战。第八连第一排消灭东北角两个印军地堡后,继续发展进攻。战至9时30分,第二营共攻克地堡56座,全歼了第一个据点印军。

   在第五连攻击第一个据点印军的同时,第四连主力由第一个据点西南侧向西运动,该连第三排(附第一班,欠第九班)插到印军第二个据点南侧,趁印军尚未发觉之际,迅速将其包围,并令第八班立即发起攻击。该班迅速突入印军阵地,连克4座地堡,在继续发展中遭印军地堡群火力猛烈射击,排长中弹牺牲,前进受阻。该班遂抢占附近有利地形,同第二个据点印军形成对峙。当第一个据点印军基本被歼时,营指挥员即令第四连由东南向西北,第六连由西向东,第八连由东向西三面夹击第二个据点。

   在攻歼印军第二个据点的战斗中,第二营分别从印军阵地侧后的南东西三面攻击。第四连副连长带领火箭筒班进至印军地堡群附近,以9发火箭弹连续摧毁地堡10座(其中1发穿过1座地堡,炸毁1座地堡),歼印军1个加强排。这时,第二个据点印军龟缩在地堡内顽抗。第四连以一部兵力,由南向北继续猛攻。前进中,第四、第五班遭到印军设在大石崖下地堡内1个班火力的猛烈射击,前进受阻。第五班班长在火力掩护下,从地堡东侧向堡内投弹3次,均被印军反掷出来。连长又令第四班抵近地堡投弹,连投7枚仍未奏效。之后,副连长令喷火手在火力掩护下接近到地堡西南侧约10米处,对印军地堡射孔喷火,消灭印军7人,缴轻机枪1挺。此时,连长又令第二、第三排直捣印军连指挥所,击毙其少校连长,消灭了堡内印军。第六连在第四连打响后即向印军第二个据点西侧阵地猛攻,连克地堡9座,攻占了凹沟以西印军阵地并乘胜向东发展。第八连另两个排在57无坐力炮火力支援下,连续攻克印军地堡13座,消灭了第二个据点东北角负隅顽抗的印军,尔后向西南发展。10时40分3个连胜利会合,全歼了第二个据点印军。位于第二个据点西侧之印军战斗警戒人员及枪等少数漏网印军共22人,逃窜至克节朗河北岸,也被第六连第一排及炮兵分队歼灭。

   经过3小时激烈战斗,西藏边防部队第一五五团第二营,全歼入侵枪等印军两个步兵连共270人(其中毙228人,俘42人),攻克地堡112座。该营牺牲21人,负伤34人。

   2卡龙攻坚战斗

   卡龙位于克节朗河南岸,是一块林间牧场。东南约1000米为绒不丢牧场,东约800余米为扯冬牧场,与河北岸几儿等边防点隔河相望。背山面水,南高北低,地形起伏,周围为松杉密林,并杂以灌木草丛。有一条乡村路,东至扯冬,西通枪等。

   卡龙是克节朗地区印军的一个重要侵略据点,驻有拉加普待联队第二营的指挥中心及第四连(加强81迫击炮4门,重机枪2挺)共140余人,该据点配置在卡龙牧场的西北侧,正面宽约250米,纵深约150米。筑有土木质结构地堡64座,大部地堡以浅窄堑壕、交通壕相连接。机枪大部配置在前沿,迫击炮配置在阵地纵深的山坡上,前沿设有竹签、鹿砦等障碍物。扯冬为拉加普特联队第二营第二连防守,配置在牧场东西两侧及以南地区,另有阿萨姆步兵第五营1个排配置在牧场东北侧的河边,总兵力130余人。印军于6月4日即在此设点。共筑有土木石结构地堡50余座,地堡之间均以交通壕相连接,正面宽约250米,纵深约300米,机枪大部配置在阵地前沿,81、51迫击炮和连指挥所配置在阵地中央。绒不丢为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的1个加强连的驻地,共140余人,构筑有土木质地堡近100座,正面宽约300米,纵深约250米,阵地前设有鹿砦等障碍物。卡龙、扯冬、绒不丢三点阵地相邻,可以相互策应。

   第一五五团第一营的任务是,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首先歼灭卡龙印军,尔后向扯冬、绒不丢方向发展进攻。营决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采取侧背攻击,穿插分割,短兵近战,歼灭卡龙印军。

   20日7时30分,在炮火急袭的同时,第一营第二、第三连迅速徒涉克节朗河,直扑卡龙。因草深林密,地形复杂,视界不良,不便判别方位,加之卡龙、扯冬、绒不丢阵地相距不远,致使第三连在向卡龙东南侧穿插时插到了扯冬,并向印军发起攻击。此时,扯冬以南200多米的绒不丢据点印军居高临下向第三连射击。营指挥员为保障第三连攻击扯冬,遂令营预备队第一连阻击绒不丢之印军。第一连刚进至绒不丢西侧即被印军发现,当即向绒不丢印军发起攻击。结果,攻歼卡龙的任务由第二连(欠第七、八班)单独执行。形成了1个连攻打印军1个连支撑点的局面。

   7时42分,第二连插至卡龙西南侧,按原定部署发起攻击。第二排排长帅全兴率第五、第六班在连的火力俺护下,向印军西南侧攻击,仅3分钟就突破了印军前沿阵地,两个班互相掩护,向东北方向直插印军地堡群,第六班班长阳廷安以“为祖国争光”、“立功的时候到了”等口号,鼓动全班勇猛冲击。印军见其阵地侧后被突破,即集中火力封锁第二排的前进道路。第二连连长高有贵立即组织火力予以压制,第五、第六两个班密切协同,逐堡攻击,30分钟连续攻克印军地堡18座,无一伤亡。连长决心乘胜发展进攻,全歼卡龙印军,遂令各排向纵深猛插。冲击中,第六班班长阳廷安及战士徐瑞清中弹牺牲,副班长曾祥智立即指挥全班继续战斗,新战士刘汉斌拎起班长的冲锋枪和手榴弹,决心为牺牲的战友报仇。第六班在连、排火力支援下,又连续攻克7座地堡,逼近印军营指挥所西北侧。印军依托地堡群,以轻重机枪的密集火力向第二排射击。排长立即组织火力掩护,以40火箭筒、轻喷火器将印军营指挥所东北侧两个大地堡及附近的小地堡摧毁,全排相继占领了印军营指挥所东北侧大地堡一线。战斗中,第六班副班长曾祥智头部负重伤,已不能说话,仍用手势指挥全班攻击前进,直到英勇牺牲。在此紧要时刻,该班战士杨秀洲挺身而出,指挥战斗。李世国中弹牺牲后,杨秀洲猛然跃起,一手端枪射击,一手持手榴弹冲向印军地堡,不幸中弹牺牲。接着战士颜瑞成与何德忠,从右翼侧插向大地堡,途中他们先后负伤,就爬着前进,并以火力封锁大地堡的左侧,后再次中弹,牺牲在大地堡附近。第六班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最后只剩下新战士刘汉斌1人,又主动加入第五班继续战斗。第六班在第五班配合下,攻克地堡27座,歼灭印军55人,缴获火炮2门、轻重机枪4挺、90火箭筒2具、各种枪55支。战后,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的光荣称号。第五班班长大腿被打穿,忍着剧痛,一声不吭,坚持指挥战斗。第二排排长负伤后仍坚持指挥,全排(欠第四班)经1小时30分激烈战斗,攻克印军地堡32座,为全歼卡龙印军奠定了基础。此时全排只剩5人,编为一个战斗小组,仍继续控制着印军营指挥所东北侧大地堡一线,将印军指挥所孤立起来。第四班从南侧突破印军阵地后,同第一排会合,加入了第一排的战斗。

   第二连第一排在副连长率领下,由卡龙南侧向北攻击,副连长及4名战士负伤,排长立即组织火力掩护排主力绕至地堡侧后,消灭印军地堡。在冲击中,第三班发现有印军沿路东逃,立即猛追,当追到扯冬时,自动加入了第三连的战斗行列。第一、第二班继续战斗。第三排第七、第八班因地形复杂,森林茂密而插到了扯冬,也参加了第三连的战斗。第九班进至卡龙后,因第二排伤亡较大,该班奉命在第一、第二排之间加入战斗。在连的火力支援下,第九班以小群动作连续攻占了印军营指挥所西南侧的5座地堡,进逼到印军营指挥所大地堡东侧时,战士曾丈付爆破未成中弹牺牲,班长谢道银持手榴弹向印军地堡接近,在担任掩护的机枪发生故障时,拾起曾丈付的炸药包,绕到印军地堡背后,爆破成功,但身负重伤。西藏军区前指及时给谢道银荣记一等功。该班战士刘世元主动率全班冲向印军地堡,俘印军营长瑞克中校以下军官5人,并令军官喊话,招降了残余印军。战斗于20日10时30分结束,第二连以伤亡55人的代价,共歼印军143人(毙92人、俘51人),攻克地堡64座,独立地完成了原定全营的战斗任务。战后该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当第二连向卡龙攻击时,第三连插到了卡龙南侧的预定位置,并与印军打响,第二排从行进间夺取了两座地堡。此时部分印军向东逃跑,连长决心向东南猛插,断其逃路。副连长率第一排边打边插,插到了扯冬东南侧;连长张国品率第二排边打边追,进到了扯冬西南侧。当第二排接近扯冬印军阵地前沿时,印军翼侧的4个暗堡突然开火,连长中弹牺牲。指导员立即组织第二排的火器和连掌握的机枪,从两侧封锁印军。但受地形限制,未奏效。第二排排长赖华明挺身而出,在火力掩护下,从翼侧绕到了印军暗堡的右侧,以手榴弹消灭了暗堡中的印军。该排在“消灭侵略军,为牺牲同志报仇”口号声中,加速前进,于20时8时10分进到了印军主阵地前,仅3分钟即突破了印军阵地。第二排及第七班在火力掩护下,以小群多路,乘胜向纵深发展。二排长指挥轻机枪班和加强的机枪组,由西侧向东北冲击,迅速接近印军地堡群的翼侧,以手榴弹和抵近射击连续攻占了14座地堡。战斗中,排长两次负伤仍坚持指挥,战士罗家才腰部及左臂两处负伤,仍忍痛冲击,消灭了10多个印军。第七班编成两个小组,集中火力猛打一点,连续攻克3座地堡,无一伤亡,有力地配合了第二排的战斗。第一排由扯冬东南继续向北攻击,歼灭了扯冬东北侧的印军。最后第二排全排编为1个班,由藏族班长加布率领,继续战斗,消灭了残余印军。第三连战至20日11时,共歼印军133人。

   第一连打响卡龙战斗后,不断遭到绒不丢印军的火力侧射。为消除侧背火力威胁,营指挥员即令第一连阻击绒不丢印军。连长令第一、二排从绒不丢西侧展开攻击,仅10多分钟即攻克地堡14座,遂又向左侧迂回。20日8时40分,第二排进至绒不丢南侧,攻克印军地堡9座。尔后,即由上而下向印军背后攻击。尾第二排后的第一排第一班也从印军阵地东南侧加入战斗。这时,在密林中前进失去联系的第二排第八、第九班,听到绒不丢方向激烈的枪炮声,也迅速赶来,从绒不丢西北方向进入战斗。从而对绒不丢印军形成多面攻击。第三排在战斗中打垮了印军的两次反冲击,歼其17人。第二排由南向北,居高临下攻击,进展顺利。第一排(欠第一班)由西向东攻击,积极配合,当发现印军30余人向绒不丢西南方向逃跑时,立即追击,歼其7人,其余逃入山林。在第二排及第八班的协力攻击下,攻克了印军核心地堡,俘上尉1人,战斗于20日11时40分结束。全歼第九廊尔喀联队第一营1个加强连,歼112人(毙80人、俘32人),缴获81迫击炮4门、51迫击炮2门,轻机枪9挺,步枪、冲锋枪和手枪72支,90火箭筒2具,电台5部。第一连伤亡47人(亡19人,伤28人)。

   第一五五团第一营在战斗中,发扬积极主动,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独立作战,孤胆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仅用半天时间全歼卡龙、扯冬、绒不丢印军3个连和1个营部共360余人。俘虏第二拉加普特营营长瑞克中校和第四师通信团长泰瓦利中校,为全歼克节朗地区印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印军长期经营,阵地配系依山势、林木、石崖设置,据点隐蔽而且坚固,地堡群连环配套,火力配系严密,堡与堡之间便于形成交叉火力,相互支援,第一营在作战中只能逐堡强攻,攻坚战打得十分艰苦,全营共伤亡138人(亡59人,伤79人)。

   (二)攻克沙则,砍掉印军的右翼

   向克节朗地区印军右翼进攻的步兵第一五四团的任务是首先集中团主力攻歼沙则、仲昆桥印军,以部分兵力攻占克宁乃桥。得手后以一部兵力控制仲昆桥,主力攻歼邦冈丁、扯果布地区印军。团长周仲山决心以第三营担任主攻,第二营协同歼灭入侵沙则地区印军。第一营负责歼灭克宁乃地区印军并攻占克宁乃桥。

   沙则(兼则马尼)位“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河谷东端,在得芒以南约1000米处,与得芒边卡南北对峙。东临娘姆江曲,西靠拉丁山,依山傍水。娘姆江曲水深流急,不能徒涉。沙则以南仲昆桥,是沙则印军通向其后方的咽喉,拉丁山东麓,地形陡峻,仲昆桥至沙则西南侧一段为悬崖绝壁,靠沙则西侧一段坡度为40-70度,步兵勉强可以运动。沙则北侧有一水沟,可以徒涉,沟北有一道横山梁。该地森林茂密,主要为松杉和青杠林,并间有灌本草丛,通视不良,利于隐蔽。娘姆江曲西岸有一条可四季通行的乡村公路,向南经吉米塘、下地、龙拉可至达旺。1959年3月达赖集团外逃时,就是经由此路逃往门隅、再逃到印度的。

   沙则是克节朗地区印军右翼的重要据点,印军于1959年侵占该地,设立据点,经多年苦心经营,工事比较完备坚固,由印军1个加强连又1加强排据守。沙则及其以南构筑了较坚固的土木和石木质大小地堡100余座,并在前沿设置了鹿砦、竹签,架有3米宽、50厘米高的铁丝网一道。整个阵地由4个地堡群组成,采取纵深梯次配置,防御正面宽约300米,纵深2500米。整个阵地火力配系均前重后轻,火力均指向中国得芒边卡和沿江道路,该印军企图凭坚据守。

   第一五四团第三营在得芒边防队部分兵力配合下,决心成两个梯队,从沙则西北角实施主要突击,结合穿插迂回,分割围歼印军。第九连担任主攻,由西向东首先攻歼第一地堡群印军,尔后向沙则发展进攻。第七连担任穿插迂回,在沙则西南侧突破印军防御后,直插仲昆桥,第八连为第二梯队,团令第二营第五、第六连各一部占领尺登、娘巴和仲昆桥西侧绝壁上方的高地,配合第三营行动,并以火力封锁仲昆桥。团集中全团21门82迫击炮,3门75无坐力炮和第十一师支援的两门120迫击炮组成团炮兵群,支援第三营战斗。第三营各分队于20日2至4时,先后占领了冲击出发阵地。

   7时30分开始火力急袭,7时45分第三营向印军发起冲击。第九连第一排从沙则印军左侧首先攻夺第一地堡群西部地堡,与印军展开激战。第二班副班长张映鑫率本班突击组冲在前面,第一班副班长唐焕章率本班突击组紧随在后,互相配合,奋勇冲击,连续攻克3座地堡。在攻第4座地堡时,张映鑫迅即向堡内投入一颗手榴弹,又用冲锋枪打了一个点射,见无动静,即率突击组向第5座地堡冲击。突然,后面第4座地堡第二层的机枪又响了,张映鑫立即跑回来向堡内投入第二颗手榴弹,但被印军甩了出来,印军的机枪仍在扫射。在此关键时刻,张映鑫为了全排的安全,保证作战的胜利,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入地堡后,挺身扑在地堡上,用双腿堵住枪眼,消灭了堡内印军,为全歼沙则印军做出了重要贡献。张映鑫同志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战后被追记一等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第二班战士钟尉平,3次负伤仍坚持战斗,当第4次负重伤后,不能用枪消灭印军,便喊口号鼓励同志们奋勇杀敌,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战后追记一等功。第一排前赴后继,勇猛冲杀,仅3分钟就攻占了4座大地堡,迅速突破了印军前沿阵地。战后,全排荣立三等功。

   在第一排冲击的同时,第三排利用印军火力死角,迅速向东穿插,将印军前沿阵地拦腰截断,尔后攻歼东部地堡印军。第二排也尾随第一、第三排投入战斗。全连仅用7分钟时间,基本歼灭了前沿阵地(即第一地堡群)印军。

   第九连在攻歼第一地堡群后,即以第二排和第三排继续向沙则攻击,但遭到印军机枪火力射击和纵深炮火拦阻。此时第八连投入战斗,第九连奉命转为营的预备队。战后第九连荣立二等功。

   第一五四团第七连发起攻击后,迅速由尺登向沙则西南急进,走在前面的第二排因遇到绝壁,动作迟缓,连即以第一、第三排发起攻击。首先消灭了沙则西南山脊印军机枪火力点,接着炸毁两座地堡,即分路展开攻击。第八班进至印军指挥所北侧,遇18名印军反冲击。该班抢占有利地形,以猛烈的火力粉碎了印军的反冲击,尔后全排沿道路直插仲昆桥北侧。第一排由沙则西北向东南,直插印军第三地堡群东侧,歼其一部,自己伤亡也较大。此时第二排还未跟上来。据此,第七连即在仲昆桥北侧调整组织,将第一排编入第三排,并组织5挺机枪掩护,由副连长率领炸桥。桥两端及其西南角有印军14座地堡火力的封锁。第八班奋勇当先,全班6人有4人先后执行炸桥任务,前仆后继,七炸仲昆桥,直到把桥炸断,切断了印军退路,对全歼沙则印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战后该班荣立集体一等功。副班长高平贵,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连续三次执行炸桥任务,战后荣立二等功。仲昆桥被炸断后,周围地堡内印军纷纷逃窜,均被歼灭,印军阿萨姆步兵第五营营长拉顿·辛格中校被俘。至此,第七连全歼了第四地堡群的印军。第三营二梯队之第八连在第九连抗击印军反冲击时,从沙则西侧加入战斗。第一排从翼侧消灭了反冲击印军后与第三排并肩攻击,各歼灭几座地堡的印军后,在前进中被火力所阻。第二排穿插至当面印军背后实施攻击,连续攻占12座地(暗)堡和1个石洞,并攻占了印军炮兵阵地,以轻伤1人的代价,歼印军25人,争取1名少校和7名士兵投降。战后,第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战至11时40分,第八连歼灭了沙则第三个地堡群的印军。战后,荣立集体三等功。至此,沙则战斗胜利结束。沙则战斗,歼印军162人(得芒边防队歼13人),缴获轻机枪14挺,各种枪94支(得芒边防队缴获11支),81迫击炮2门,51迫击炮2门,90火箭筒3具,电台3部,步谈机3部,电话机3部,望远镜4具及弹药、物资一部。在第三营攻击沙则时,第一五四团第一营(欠第三连)进至克宁乃地区,并逼近克宁乃桥,但因指挥员顾虑较多,动作迟缓,未迅速展开进攻,直至20时印军已逃窜才占领该桥,失去了歼灭该地印军的机会。

   (三)迂回章多,切断印军的退路

   章多位“麦克马洪线”北侧,距克节朗河约6公里,是群山环抱中的一个盆形台地,海拔4800米,比高1900余米,坡度70度左右,南高北低,地势险要。有一条小路向西南通桑采拉、吉山口,翻吉山口有小路通不丹,向东北通绒不丢。山顶为风化石,长年积雪,山腰部为稠密的杜鹃林,山脚为松杉林并杂有灌木草丛,通行极为困难。章多是印军在克节朗河谷地区的指挥、补给中心。该地驻有印军第七旅旅部及通信、后勤、工兵等勤务分队各一部,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两个连,炮兵第四旅第三、第四连,共约600余人。旅部机关率勤务分队驻章多,旅长率少数人驻勒绒南侧,各战斗连队配置在章多周围山头及垭口上。章多南侧200米处配置 75山炮4门,北侧配有106.7迫击炮4门,并建有空投场1个,章多西侧的4300高地是其左侧后的重要屏障,由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的1个加强连驻守,筑有野战工事及地堡。边防部队迂回攻占章多,不仅可动摇印军防御,而且可切断其南逃的道路,还可阻击由龙布方向来援印军。

   根据西藏军区前指和藏字四一九部队的作战部署,第一五七团团长李德荣决心以第一营并指挥第八连担任迂回章多的任务。第一营根据当面敌情、地形,决心从印军左侧穿越密林向章多迂回,首先攻占4300高地,切断印军逃路。尔后再居高临下猛攻章多,歼灭该地印军后乘胜封闭桑采山口,阻歼南逃北援印军。将重机枪及 57无坐力炮分别配属各连。20日零时,第一营由尺冬出发,全营成一路纵队前进。在枪等以西徒涉克节朗河,进入松杉林区,攀登章多西北大山。因林密无路,坡陡地滑,前进十分困难。第三连在前面开路,艰苦攀登1小时仅走了200米。根据这种情况,营当即以4路纵队并进,采取强爬硬钻及跳、翻、滚等办法加速行进。通过了山脚的原始松杉林后,又进入了山腰部密集高大的杜鹃林,部队前进更为困难。部队以搭人梯和吊绳索以及滑、滚、爬、钻等各种办法,通过了难以想象的杜鹃林和悬崖绝壁。全体官兵的衣服都被树枝挂烂,不少人的鞋、帽被挂掉,手、脚、脸被划破出血。这时营党委和各支部适时发出号召,要求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就是胜利。随后又通过了山顶部乱石和雪地,翻过了章多西北大山,经过12小时的艰苦攀登,终于按时到达了指定位置。

   第一营进至4300高地附近后,营长决定以第三连由右侧迂回4300高地西南山垭口,堵印军南逃;第一连由左翼攻夺4300高地东侧通往章多的山垭口,阻印军东逃;第二连从西侧攻夺4300高地;第八连为营预备队;炮兵连在4300高地西北侧500米处占领发射阵地,实施火力急袭。

   第二连隐蔽接敌,在距印军阵地约300米处被发现,遭猛烈射击。营长见第二连由下而上仰攻,地形极力不利,即一面令炮兵压制印军,一面令第二连连长率第一排由右翼迂回,政治指导员率第二排从左翼攻击,由副营长指挥第三排及火器排从正面进攻。该连即在团、营炮火支援及第一、第三连的配合下,以勇猛动作从三面向4300高地攻击。印军依托工事,猛烈射击,顽强抵抗。第二连第一、第二排猛打猛冲,迅速从两翼楔入印军阵地,将其分割成数块,以刺刀、手榴弹与印军展开激战。第三排也乘势冲入印军阵地。在第二连勇猛冲击下,印军惊慌失措,有的依托工事、石缝顽抗,有的乱躲乱窜。连长即令各排奋勇冲击,消灭印军。第三班趁手榴弹爆炸的烟幕,勇猛冲杀,印军伤亡惨重,残余人员向西南逃窜。该连一面要求炮火拦阻,一面乘胜猛追。在追击中,藏族战士嘎马朗当,从石崖上跳下,接连刺死5名印军。第二连战至20日12时30分,全歼4300高地印军1个加强连。与此同时,第三连、第一连分别攻占了4300高地西南侧山垭口和东侧山垭口,歼印军一部。至此,第一营已控制了章多周围的有利地形,构成了围攻章多的有利态势。

   章多印军在4300高地及其附近有利地形丢失后,开始动摇,有逃跑迹象。13时30分,第一五七团第一营调整了战斗部署,多路向章多印军发起了总攻。14时50分,第三连迂回到章多西南切断了印军退路。第一连接连夺取两个山垭口,并占领了印军的空投场。第二连占领了旅部机关。第八连攻占了炮兵阵地,并趁势追至章多东南侧小山梁,印军约100余人凭借工事进行顽抗。该连即分兵实施左右两翼迂回,正面封锁印军。由翼侧接敌的战斗小组,以手榴弹摧毁地堡,全连乘势冲击,消灭了该股印军。至此章多印军已溃不成军,分散逃窜。章多地区印军在第一五七团第一营边打边争取下,陆续投降。此时第八连60炮手发现印军40余名被围,即刻射击,1发炮弹毙伤其7人,其余经喊话争取,全部投降。第二连在搜索中发现印军50余名企图逃跑,即让被俘的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营长阿鲁瓦里亚喊话,印军便放下了武器。战斗胜利结束,战斗中缴获美制贝尔直升机1架,击伤直升机1架。

   在枪等、卡龙战斗基本结束时,为迅速歼灭克节朗地区印军,防其南逃,军区前指和藏字四一九部队即令拟使用于主攻方向上的第一五七团主力,疾速向章多前进,攻占章多,并封堵各通外山口。第一五七团主力于20日11时徒涉克节朗河,向章多疾进。

   11时40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之西、东两翼,分别被第一五五、第一五四团全歼,入侵克节朗地区印军全面动摇。西藏军区前指为防止印军余部逃窜,并力争当日解决战斗,乃令第一五七团攻章多后,以一部兵力控制吉山口、嘎波山口,防止印军南逃,团主力即展开由南向北攻击,第一五五团迅速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两团合力聚歼部署在色兄朗沟的印军。第一五七团主力在向章多疾进中,因坡陡林密,攀缘而上,队形拉得很长,加之受地形影响,对上级无线电联络中断,使攻占章多的情况未能及时上报,西藏军区前指要其立即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的命令亦未收到。第一五七团占领章多后,便主动在章多附近搜歼残余印军,至20日19时战斗结束。共歼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营部及两个连和第七旅后方机关及炮兵、勤务分队各一部,击毙第四师通信团副团长拉姆·辛格少校以下68人,俘营长阿鲁瓦里亚中校以下492人,缴获各种火炮14门,火箭筒4具,轻重机枪19挺,长短枪180支,电台14部和其它大量军用物资。

   山南军分区第二团第一、第三连,在择绕、几儿等、白采一线以火力向对岸印军猛烈射击,积极配合主攻部队作战,并于20日下午渡过克节朗河,协同第三十二团第二营向扯果布、邦冈丁方向攻击,歼印军一部。第三十二团第二营于20日上午进至扯冬东侧,在山南军分区第二团择绕分队的协同下,向扯果布印军展开攻击,至11时50分歼灭了该地印军,并随即向邦冈丁方向攻击前进。

   根据西藏军区前指命令,藏字四一九部队即令第一五五团第三营于16时加入战斗,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该营相继攻占勒龙、吉普,随即进入色兄朗沟,又攻占了色尔盖等据点,并向桑采拉方向前进。20日,克节朗地区印军大部被歼,残部溃散山林。第一五四团主力于当日20时进至克宁乃桥,与步兵第三十二团第二营会合,该团随即向哈东拉方向追击。21日拂晓攻占哈东拉山口,歼灭近卫联队第四营一部。

   21日上午,第一五五、第一五七团和第三十二团第二营分别对克节朗河以南山林、色兄郎沟和章多周围进行清剿,并控制了桑采拉,嘎波拉和吉山口。至此,克节朗地区反击战遂告结束,歼灭了印军第七旅旅部(旅长达尔维逃跑后被俘),第二拉加普特营和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全部,旁遮普联队第九营大部、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和近卫联队第四营各一部。击毙第四师通信团副团长拉姆·辛格少校以下770余人,俘第四师通信团长泰瓦利中校、第二拉加普特营营长瑞克中校、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营长阿鲁瓦利亚中校、呵萨姆步兵第五营营长拉顿·辛格中校以下970余人。

   克节朗地区的反击作战,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攻坚战。对入侵印军的据点,都是逐堡攻克,逐点攻歼的,每攻歼一个印军据点,均需攻克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地堡。西藏边防部队高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全歼印军第七旅,取得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初战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印度的嚣张气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同时也鼓舞了中国边防部队的士气和斗志,为下一步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0月22日中央军委在发给参战部队的“嘉奖令”中指出:“这次对印度侵略军的反击作战,我参战部队的指战员,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善战,干脆的歼灭了敌人,取得了初战的伟大胜利。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并号召部队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准备连续打击入侵之敌”。

   为了配合克节朗地区的反击作战,昌都、林芝、山南军分区部队对当面印军积极实施了佯攻和前推哨卡的行动。

   昌都军分区前指根据总参10月9日关于“一五三团和昌都分区独立营应同时向呷灵公之敌实施佯动”的电令,组织参战分队于当日由波罗、吉公等地出发,昼夜兼程,于12日7时前全部隐蔽进至察隅以南,拉丁、松古以北一线集结。军分区司令员郑晋武、政治部主任杨廷粥率机关部分人员,于11日17时到达察隅,加强昌都军分区前指的指挥。部队进入待机位置后,进一步进行了政治动员和临战训练,组织连排干部反复勘察了地形。19日上午昌都军分区前指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了决心部署,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作战任务。鄙晋武司令员、赵衍祥参谋长、杨廷弼主任参加了会议。

   察隅当面原为印军库马盎联队第六营和阿萨姆步兵第二营一中队,沿察隅河两岸部署于呷灵公、力秋、古玉通、打坝、曲子扎公和瓦弄地区。为增强瓦弄地区的兵力,印军锡克联队第四营于9月30日进驻瓦弄。

   军分区前指根据当面敌情和战区地形特点,决心以第一五三团加强营位察隅河东,主力直接向呷灵公逼近,第七连进至木龙拉,保障左翼安全;昌都军分区独立营隐蔽进至察隅河西,呷灵公西侧之巴底通并控制相达拉,准备打击由古玉通北犯印军,配合加强营行动。

   参战各分队于19日18时开始运动。20日6时30分,第一五三团加强营先头第五连进至呷灵公北侧400米断崖处,其余各分队进至指定位置。20日下午,昌都军分区接总参谋部、西藏军区“积极佯动”的指示,遂令第一五三团加强营之第五连、第三连各一部兵力向印军逼近,同时令位巴底通之警戒分队公开活动,有意暴露,以引起印军的注意,但印军无反应。察隅地区山势陡峭,多断崖、横壁;夜间运动极为困难。至21日加强营第五连遂又改变前进路线,滑下山坡沿察隅河顺河滩,直接攀登近80度约300米高的呷灵公西北角陡岩向印军逼近,至22日2时40分,先头分队逼近呷林公北沿。印军发觉后进行火力拦阻,先头分队当即还击,战斗至4时40分,印军放火烧房,遗尸1具向后收缩,先头分队遂占领呷灵公北沿。参加察隅方向自卫反击作战的部队,完全有力量迅速攻克入侵印军盘据的呷灵公,但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全局出发,遵照上级“无命令不准攻占呷灵公”的指示,占领呷灵公北沿后即迅速抢修工事,组织防御,防止印军反扑。

   22日8时30分总参谋部指示:我可在充分准备,确有把握时攻歼呷灵公印军。昌都军分区前指立即部署攻击。14时8分,发现印军有逃跑征候,即令部队追击并作了攻占力秋的部署。23时30分西藏边防部队相继占领呷灵公、力秋,印军已撤逃。昌都军分区前指又立即部署攻歼古玉通、打坝之印军,预计24日8时发起攻击。23日当部队勘察地形,组织战斗时,发现印军有逃跑迹象,昌都分区前指即令第一五三团加强营第三连沿河东岸向明期方向攻击前进,配合独立营在河西的行动;独立营沿察隅河西岸向古玉通、打坝前进,第一五三团加强营除第七连外,23日在呷灵公西侧西渡察隅河,准备向瓦弄进军。为保障两翼安全,昌都军分区前指令第一五三团第七连及第四连1个排分别向地补河谷、打曲洒谷前进,歼灭该两地之印军。当部队到达时,印军已焚烧营房物资撤逃。24日8时边防部队进占打坝,印军已南逃。为追歼印军,当即令独立营第一连加强重机枪、火炮后,于13时30分向瓦弄方向追击。25日1时15分总参谋部电示:“瓦弄敌人增加,目前暂不攻击”。但因独立营第一连未带电台,未能收到这一命令。该连于25日5时进至那底与印军交火,经勇猛冲击,突破了印军桥头阵地,逼近曲子扎公印军主阵地。因地形不利,又遭印军炮火拦阻,第一连攻击受阻。独立营主力于当日10时到达那底通。这时,总参谋部电示:“待390团到达后再攻击瓦弄”。昌都军分区前指部队即在易古通以南跨那底曲调整部署,与印军对峙。此次行动,先后攻占了呷灵公、力秋、古王通、打坝、比通、根堆等据点,逼近瓦弄。俘印军4人,毙伤印军一部,缴轻机枪、冲锋枪各1挺(支)、步枪4支及弹药、物资一部。

   林芝、山南军分区执行前推哨卡任务的分队,于10月18日先后开始行动。24日林芝军分区南伊、来果桥边卡前推至那玉山口和林卡,巴嘎、功勋边卡前推至那木多山口并于25日进占拉曼,歼印军15人(毙11、俘4)。山南军分区马及墩边卡前推至如玉,并于24日进占马加,肖边防队于23日攻至棒山口附近,陇边防队前推至阿夏比拉,歼印军31人(毙27、俘4),并于25日进占塔克新。林芝、山南军分区上述各边防队,并乘胜进占了马尼岗、塔克新、哥里西娘等地。

   第四节 越过“麦克马洪线”,占领达旺

   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胜利后,吉米塘、龙布及其以南地区印军纷纷向南溃逃。为了乘胜发展,扩张战果,党中央决定迅速向“麦克马洪线”以南进行追击,给印军以更大的打击。10月20日21时中央军委命令西藏边防部队“要乘胜发展,越过‘麦线’,夺占龙布、丘散谋、吉米塘、加林定等地,为下一步夺取达旺创造有利条件”。

   一、占领龙布、吉米塘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西藏军区前指于21日16时55分命令藏字四一九部队于当日18时开始行动,兵分4路向丘散谋、吉米塘、永邦桥地区实施追击,扩张战果。

   藏字四一九部队受命后,即令第一五七团、第一五五团第三营出桑采拉,第一五四团出哈东拉、藏字四一九部队指挥所率第一五五团主力尾第一五四团,向龙布方向实施追击。西藏军区前指还命山南军分区第一团1个连从娘姆江曲东岸经沙溜山口插向吉米塘、加林定方向。在克节朗战役胜利的震慑下,印军第四师战术司令部于21日下令烧毁文件,向达旺撤逃。藏字四一九部队于22日中午占领龙布、龙布普,歼灭溃散印军一部,缴获苏制米-4直升机1架。第一团1个连进占吉米塘。

   10月22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发表声明:“中国政府为了谋求和平谈判、友好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曾经一再表示,在东段,我们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是我们不越过这条线。可是印度政府把中国政府这种极大忍让看成是软弱的表现,竟得寸进尺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进一步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向我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这样,印度政府就最后破坏了这条线的约束。中国方面现在正式宣告:为了防止印度军队卷土重来,再度发动进攻,我边防部队在自卫战斗中,没有必要再受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 [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62)》第108页。 ] 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国的领土上反击侵略者,完全是无可非议的正义行动。中国边防部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作战,也就在事实上否认了“麦克马洪线”。

   二、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

   当西藏边防部队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南追击,扩张战果时,第一五四团于22日凌晨出哈东拉,向龙布方向追击。团属82迫击炮第二连,全连65人,携82迫击炮6门,人均负重35公斤以上,在团的战斗编成内,紧跟步兵,无一人掉队。22日9时许,该连进至龙布普附近时,副连长彭君先发现离道路不远的森林里有印军,便迅速组织全连仅配备的10多支步枪、冲锋枪,直插印军侧后,迫使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率塔尔瓦尔上尉等9人投降。缴获机枪1挺,步枪8支。

   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印度孟买人,1920年7月生于伊拉克,1940年考入达拉顿军事学院,1942年在近卫军联队任职并授少尉军衔,历任连长、营长、陆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第十五军军部行政官,达拉顿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缅甸服役。1962年初调任第七旅旅长。20日上午,达尔维发现其旅指挥所与各据点间的通信联络全被切断,在“遭到中国人优势兵力的包围”,“坚守不住”时,即决心撤逃,原拟撤往章多,准备固守章多一线。但在沿色兄朗沟南逃的过程中,所部被中国边防部队的炮火打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头尾不能相顾”,达尔维“同旅部的主体部分失去了联系”,只带了少数人员继续南逃,不久他发现章多已被中国边防部队攻占,“去章多没有什么意义”时,便沿着哈东山北麓的丛林,“翻越高达一万八千五百英尺的扯冬摩天岭(即哈东山)”,向龙布方向逃窜。达尔维经过两昼夜的艰苦跋涉,终于在22日上午踏上哈东拉至龙布的小路,正当他自鸣得意,“陶醉于自己判定方向路线的高超技术”,确认已逃出中国边防部队的合围圈时,却“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俘虏”。达尔维被俘后叹服地说:“你们在24小时内消灭了一个旅,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三、攻歼棒山口印军

   棒山口位于达旺以北约30公里的“麦克马洪线”上,是印军在达旺以北的重要侵略据点。克节朗地区的印军迅速被歼后,龙布、吉木塘、加林定等地的印军仓皇南逃,棒山口的印军也有撤逃迹象。为不使棒山口印军南逃达旺,西藏军区前指遂于22日18时30分发出了“拔除敌棒山口据点的作战命令”,令山南军分区部队歼灭棒山口印军。

   棒山口地区驻有锡克联队第一营1个连和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两个排。棒山口据点由第五营两个排驻防,修有各种土木和木石质工事,扼守着通往达旺的大门,棒山口以南约500余米处,驻有锡克联队第一营1个连,随时可以支援棒山口作战。锡克联队第一营营部率1个连和重机枪排及迫击炮、山炮分队位拉古拉及附近地区。

   为歼灭棒山口印军,山南军分区集中了步兵第三团第一、第二、第三连、炮兵连和肖边防队一部兵力,由军分区郭志显副司令员、曹宗坤参谋长统一指挥,执行拔除棒山口印军据点任务,其具体部署是:第一连由印军左翼迂回至棒山口印军的侧后,首先切断锡克连和棒山口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两个排的联系,待第二、第三连攻歼印军第五营两个排后,再协同攻歼锡克联队第一营的1个连;第二、第三连向棒山口印军右翼迁回,由东南方向向棒山口攻击,首先攻歼印军第五营两个排,尔后在第一连协同下攻歼锡克连;肖边防队1个班由正面攻击,从正面牵制和配合第三团部队的作战;炮兵连和肖边防队的两挺重机枪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

   23日7时,各攻击分队在炮兵、机枪火力的支援下,对棒山口印军发起攻击,迅速歼灭了印军两个排,尔后,乘胜发展,向锡克连展开攻击。在各连的勇猛攻击下,锡克连基本被歼。棒山口印军被歼后,郭志显副司令员随即调整部署,以第三团第一连立即向冬门拉攻击前进,主力调整补充后随后跟进。第一连前进中遭拉古拉和达旺方向炮火拦阻,于当日晚进至冬门拉,与印军交火,形成对峙。24日凌晨,冬门拉之印军向达旺逃窜。山南军分区第三团4个连即沿道路向达旺追击。

   四、乘胜占领达旺

   达旺是门隅地区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出生地。印军侵入门隅地区后,将达旺建成重要的侵略据点。达旺地区地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约2900米。多灌木、竹林,隐蔽条件良好。达旺镇是一块地势起伏较大的台地,包括达旺寺、达旺学和行政机关、入侵印军的军营,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达旺向东南经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邦迪拉有一条公路通往印度的提斯浦尔。达旺向北有高地便于防守,向南对达旺河谷处居高临下瞰制之势,战役战术地位十分重要,印军第四师师长尼·普拉沙德称其是“四师生命攸关的阵地”。达旺不仅是侵占棒山口、冬门拉地区印军的后方基地,向西北还可支援克节朗地区印军的作战行动,对入侵“麦克马洪线”的印军右翼亦可起重要的屏护作用。印军在达旺经营10余年,各种军事设施比较完备,并建有小型军用机场、直升机停机坪,成为门隅地区入侵印军的指挥中心和供应基地。但当克节朗、龙布等地印军被歼,棒山口被西藏边防部队攻占后,达旺印军便如惊弓之鸟,恐慌万状。

   印军部署在达旺地区的兵力为第四师炮兵旅旅部指挥的两个步兵营,1个炮兵团及工兵勤务分队等,共约2700余人。锡克联队第一营位棒山口至拉古拉道路两侧地区,炮兵第四旅旅部、高尔瓦尔联队第四营及炮兵团位于达旺。

   为乘胜攻占达旺,给印度反动派以更有力的打击,总参谋部于10月22日23时下达了“相机占领达旺”的指示。据此,西藏军区前指于23日10时下达了“攻歼达旺地区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第十一师两个团、山南军分区4个连,共5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乘胜追击,直取达旺,歼灭达旺地区印军。具体部署为:藏字四一九部队由尤布、永邦桥、下地经龙拉、岗地绒向达旺实施主要突击,在第十一师部队配合下,歼灭达旺印军,占领达旺;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由邦炯山口经格金山口直插劳地区,切断达旺印军的退路,以1个营在东新桥东西之线,沿达旺河北侧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工事,组织防御,阻击可能由德让宗方向来援印军,保障主力安全。团主力由东向西攻击,配合藏字四一九部队攻歼达旺印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和山南军分区的4个连由冬门拉经米拉、拉左拉攻击前进,配合东、西两线部队攻歼达旺印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并指挥第一团第一连由打章寺以西经岗山口向达旺攻击前进,配合主力歼灭达旺印军。

   各部受命后,立即展开追击,向达旺前进。23日拂晓,藏字四一九部队在永邦桥粉碎了印军的阻击,占领了永邦桥。随即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向达旺急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和山南军分区的部队,于24日7时由冬门拉向达旺攻击前进;第三十三团于23日18时20分由亭山口出发,直插下如、东新桥。达旺印军在中国边防部队多路逼近的情况下,畏于被歼,于23日、24日大部逃往达旺河以南、西山口一线。西藏军区前指所属各部队于24日、25日分别进占东新桥、达旺等地,并歼灭印军后尾一部。

   克节朗、达旺地区(不含山南、林芝、昌都地区)的反击作战,共歼印军1897人(毙832人,俘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1065人),缴获各种炮75门,机枪122挺,各种枪1104支,直升飞机3架,汽车11辆,推土机4部,电台74部,步谈机30部,总机5部,单机41部和其它军用物资一部。中国边防部队阵亡151人(军官16人,士兵135人),负伤334人(军官30人,士兵304人)。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总参谋部于同日命令西藏边防部队停止追击,暂不过达旺河。西藏边防部队即在达旺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待命。至此,中印边境东线第一阶段反击作战胜利结束。

   在反击作战中,西藏边防部队认真贯彻执行了毛泽东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三至四倍于印军的兵力和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侧背攻击,近战歼敌的战法,迅速歼灭了印军第七旅及炮兵第四旅、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各一部,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龙布、吉米塘、哥里西娘、塔克新、马尼岗、易古通、打坝等大片中国领土,并占领达旺,逼近瓦弄,取得初战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并为自卫反击作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对西藏边防部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和考验。中国边防部队初次和印军作战,战前对印军的作战特点、战斗力状况等均不甚了解,心中没有底,反击作战的实践,说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可以在高山、狭谷、密林地区同印度侵略军作战并能够取得胜利的。自卫反击作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工作的一次检验。如果没有平叛改革的伟大胜利,没有翻身当家作主人的百万农奴的踊跃支前,要取得这次反击作战的胜利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五节 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西段的自卫反击作战

   10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西段向入侵印军展开了英勇反击,拔除了加勒万河谷、奇普恰普河谷、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巴里加斯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歼灭了部分印军,有力地配合了西藏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东段的自卫反击作战,为政治、外交斗争和下步作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一、战区地形特点及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西线战区在中印边境西段,主战场在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狮泉河谷、班公洛、班公湖地区。作战行动是在沿传统习惯线内侧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600公里地幅内进行的。该区属于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脉,是“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喀喇昆仑山有“万山之祖”之称,山高沟深,严寒缺氧,荒无人烟,交通不便,给作战行动带来诸多困难。战区地势高,地形复杂,由新疆南部物资供应基地叶城沿新藏公路进入战区,要翻越5座大权(大山),经过500余公里纵深的昆仑山区。阿克赛钦地区,东北两面为昆仑山,西南两面为喀喇昆仑山,两山相距数十公里,形成一高山盆地,地势高达5200米,盆地内沼泽碱滩很多,有阿克赛依湖、甜水海、铁龙滩、林济塘等,除翻浆期外人马车辆均可通行。该地区为进入各防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十分重要。各防区地形特点各异。天文点防区地势高达5300米,为达普桑盆地,有高低不等的独立山包与较为浅宽平坦的奇普恰普河谷,除洪水期外,环山沿谷可通行汽车。河尾滩防区,由北向南分别为西大沟、加勒万河谷、昌格隆格河谷。河谷沟深谷狭,夏季水流湍急,沟两侧均为险峰峻岭,雪山冰川,海拔均在5500米以上,通行困难。空喀山口防区,地势稍有降低,羌臣摩河谷海拔4500米,两侧虽然山高坡陡,但有不少地段可以攀登,山顶较平坦,人员可通行。该处为喀喇昆仑山南端,向南行为冈底斯山,向西为拉达克山。阿里防区地势普遍降低,河谷宽阔,谷底海拔4200米,狮泉河以东为冈底斯山,坡度稍缓,不少山头可以攀登,山脊可通行。狮泉河以西为拉达克山,山高坡陡,攀登困难,但山中小沟谷均可通行。西线战区由于地势高坡度大,沟深谷狭,地形复杂,不易迂回包围,部队作战行动受到很大限制。地质坚硬,构工困难,地表风化,野战工事极易坍塌。

   西线战区仅有1条交通干线——新藏公路,贯穿中印边境西、中段各防区后方,在阿克赛钦的甜水海附近分出3条支线分别通往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口)防区,此外别无他途。干线支线路况均差,路面窄,坡度大,转弯急,夏天山洪暴发,坡体塌方,冬天狂风暴雪,大雪封山,交通时常堵塞。有的哨所被大雪封闭半年之久不能通车。

   气候寒冷,且变化急剧。冬季气温可达摄氏-40多℃,盛夏最高温度也不超过20℃。冬季长达8-9个月。昼夜温差大,有“一日四季”之说,夏季中午可达摄氏零上 15℃,夜间降为零度以下。边防部队常年着四皮(皮靴、皮帽、皮手套、皮大衣)。全副武装负荷太重,行动十分缓慢。对冲锋、追击、包围、迂回等战术行动影响很大。

   战区受印度洋高空暖流影响,降水多,风力强,夏季阵雨冰雹,冬季狂风暴雪,且河流、沼泽、湖泊较多。每日午后风起半夜方止,风力多为7-8级,严重影响作战行动。

   空气稀薄,严重缺氧。5000米以上地区含氧量仅为50%。阿克赛钦地区缺氧尤为严重。初上高原的人易产生高山反应。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呼吸急促、心跳过速、关节胀痛、吃睡不好、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特重者嘴唇发紫、面部浮肿、血压升高、昏迷不醒。反应期为5-7天,年大体弱者为半月左右。一般有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能上山,否则有生命危险。它对军事行动影响较大,严重时使部队减员乃至丧失战斗力。

   气压低,氧气不足。饭煮不熟,且时间长,水沸点低,影响食物烹调。边防干部战士长期食用夹生饭,肠胃病患者甚多。半年吃不到新鲜蔬菜,人体缺少维生素,指甲下陷;紫外线强,空气干燥,嘴唇干裂,鼻孔流血。气候冷热变化急剧,易患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重则引起肺炎、肺水肿,抢救不及时亦有生命危险。空气透明,冰雪反光,易患雪盲色盲,极易冻伤。所有这些,既增大了非战斗减员,也增加了医药供应量和医疗救护难度。

   空喀山口以北地区,荒无人烟,地面光秃,无明显参照物,白天行动易暴露,伪装、侦察、迂回困难,夜间行动容易迷失方向。

   受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弹丸飞行阻力小,易远弹。空气透明度强,易误远为近,影响射击精度。武器机件受冻故障多,不注意防冻保暖时,会造成枪炮打不响,机枪不连发,手榴弹不炸,喷火器冷射等严重后果。各种机械车辆因高寒缺氧发动困难,容易熄火,水箱极易冻裂,机械效率降低,车速载重各降低1/4,汽车跑不快,耗油量增大。无线电信号弱,经常中断,干电池易失效,影响通信效果,山高路远,有线电通信保障困难。

   总之,要战胜入侵印军,夺取反击战胜利,首先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求得在高寒缺氧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为此,研究战区地形、气候等特点,了解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就成为自卫反击作战前新疆边防部队的首要任务。

   二、印军的部署和特点

   西线当面为印军第十五军第十九师所属第一一四旅。该旅辖6个步兵营,1个重机枪营,连同其他保障分队,总兵力约5600人。旅部带1个步兵营,重机枪营一部,及保障分队驻列城。以5个步兵营、加强重机枪两个连、工兵3个连,在中印边境西段传统习惯线两侧分散设卡,共设卡77处,深入中国境内43处。该旅第一线兵力部署:以两个营配置在班公湖北岸(不含)以北中国天、河、空防区地段内,设据点53处,深入中国境内27处;以3个营的兵力配置在班公湖以南(含北岸)阿里防区地段内,设点24处,深入中国境内16处(湖北岸据点设人空防区)。为便于掌握印军设卡位置和数量,边防部队按印军入侵时间、先后顺序为其据点编号,冠以防区名称,如“天文点防区印军××号据点”,简称“天印××号据点”;或“阿里防区印军××号据点”,简称“阿印××号据点”,其他防区以此类推。

   印军各营部署由北至南展开: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部署在天文点防区正面,营指设在波鲁野营地。该营以斗拉特别奥里地、困在兰加尔为基地,沿奇普恰河谷、天南沟、西大沟,深入中国境内占地设卡21处(含属河防区管辖之西大沟内的3个据点)。在诸多据点中,以红山头的“天印6号”对中国边防部队威胁最大,设在天南河谷中的“天印12号”深入中国境内达15公里。该营蚕食入侵最为活跃,深入设卡最多。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西大沟以南加勒万河谷口以北,东西一线地区。杰特联队第五营部署在河尾滩、空喀山口两防区正面。该营指设在波布浪,深入中国境内设卡4处,分别为“河印14号”(亦称加印14号)、“加印27号”、“河印28号”和“空印15号”。深入河、空防区境内各据点,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加印14号”,切断了河防区配置在加勒万河谷口处的河5、6、16号3个哨卡的后方交通线。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班公湖北山,东西一线地区。廓尔喀第八联队第一营,营部设在楚舒勒,配置在班公湖两岸,莫尔多通道两侧之间地域,共设8个据点,在班公湖北岸设两个(属空防区),编号为“空印16号和29号”;在班公湖南岸设3个,编号为“阿印1、2、3号”,在班公湖南斯潘古尔湖以西莫尔多通道两侧设“阿印5、6、和16号”据点。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6、7号据点之间。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配置在莫尔多通道南侧,营指设在楚舒勒,深入中国境内设卡3个,编号为“阿印7、8、9号”。该营与其南翼营的分界线在东堤附近。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营指设在科尤尔,配置在狮泉河谷两侧地域内,深入中国境内设卡7个,编号为“阿印10、11、12、13、14、15,还有杜木契列未编号据点一处”。以上各据点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据点为“阿印16号和8号、9号”3卡。此外,“约山口12号,碟木绰克地区15号”深入中国境内20余公里,对中国构成一定威胁。印军第一一四旅前指配置在楚舒勒。从以上兵力部署可以看出,楚舒勒地区是其要害,尤其是莫尔多通道两侧,兵力集中,据点密布。其总的兵力部署态势是:一线展开,分散配置,该旅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传统习惯线两侧,北起喀喇昆仑山口,南至狮泉河谷,正面宽600余公里,深入中国境内2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内。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1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之间空隙大,独立据守,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部队各个击破。

   西线印军主力第一一四旅,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缅甸对日作战3年,参加过印巴争夺克什米尔之战,1960年在改编克什米尔地方武装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后,开驻中印边境西段。该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地区,受过山地作战训练,士兵射击技术较好,对高原严寒地区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该旅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的部队组成的,具有两个国籍(印度、尼泊尔)、三种宗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四个民族(印度斯坦族、锡克族、拉达克族、廓尔喀族)、五种语言(印度语、锡克语、拉达克语、廓尔喀语、英语)等特点。由于民族、语言、宗教、地域和习惯不同,该旅具有强烈的地域观念和浓厚的民族宗教等封建色彩。平时彼此歧视,隔阂较深,互不信任,各存戒心,战时各自力战,互不支持;且多数士兵迫于为养家糊口当兵,雇佣观念浓厚,官兵矛盾、新老矛盾较深,当失去指挥时缺乏独立作战能力。

   该旅虽有5000余人,同康前指所辖兵力相差不多,但兵力高度分散;据点孤立互难联系,旅部带1个营远在列城,山区交通不便,支援第一线作战甚为困难。

   三、西线边防部队的临战准备

   西线边防部队进入战区的临战准备工作是从10月6日开始的。此前,战备工作是与反蚕食斗争同步进行的。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既保障了反蚕食斗争的顺利进行,又为反击战打下了基础。至反击战前,西线中国边防部队除阿里支队,步兵第二团外,还集结了步兵第四师第十团第三营、第十一团第三营、师炮兵团4个连,师高炮营、师工兵营、通信营(大部)、侦察连、喷火连,骑兵第三团(相当于1个加强步兵营),21基地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等部队,总兵力达6300余人。此外,还有运输、兵站、救护、炊事等后勤保障人员5500余人。以上部队归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所统一指挥。

   上述作战部队担负的任务分两部分:一部分设防守卡,由阿里支队、步兵第二团负责,兵力约2000余人;其他部队担任机动作战,兵力约4300余人。冬季将临时,为缓解运输紧张的矛盾,总参谋部通知新疆军区和康指抽调1/3的机动作战部队下山过冬。10月5日第一批骑兵第三团3个连下山。6日总参谋部急电新疆军区和康指:根据最近情况,印度有在东线大打一下的企图,现在已作了部署。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要狠狠地打它一下,除东线西藏在做准备外,西线也要准备配合,为此决定下山过冬的部队暂缓下山。看一个时期,如果大打,在西线也要打它一下。10月8日中央军委电示:所有作战准备务于10月12日24时前完成。

   军区遵照上述指示,急令第四师炮团120迫击炮营及76.2野战炮连,第十团75无坐力炮连和该团第一、第二营营属迫击炮连,师直防化连2个喷火排(编组为1个喷火连,57人,喷火器28具),骑兵第三团已下山的机炮连和2个步兵连务于11日出发,昼夜兼程赶赴天、河防区;各级指挥员务于12日24时前进至指挥位置做好一切反击准备。康西瓦指挥部接到军委及军区指示后,立即行动,由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家产、副政委黎斌、参谋长安志明率部分机关干部组成康西瓦前线指挥部(简称康前指),带机动作战部队进至天文点;派副司令员李双盛、作战处长刘跃忠等进至河尾滩加强河防区作战指挥;留副司令员刘发秀在指挥部主持工作,康前指受军委和新疆军区双重指挥。

   10月11日,康前指接总参谋部指示:“东线印军原准备10月8日发动大规模进攻,因为该日为印度‘胜利节’,想利用士兵的取胜心理,后来临时改变了。估计一周年印度军队将在东线发动攻势,……准备工作一定要周密细致,要内紧外松,很多工作要在室内进行。做好战前动员,研究熟悉敌情地形,修订作战方案,加强工事、火力配备、粮弹供应,组织好通讯联络,临战训练等,务要项项检查落实。作好后勤保障和政治鼓动工作,做到:人有粮、枪有弹、车有油,斗志旺。保持健壮体力和旺盛士气。”

   遵照总参谋部的指示,康前指组织所属部队进行了周密的临战准备工作,一切活动均在夜间进行。担负红山头拔点的部队于10月12日黄昏前进入战区,为不被印军发现,集结位置选在远距红山头20多公里外的5243高地东侧、奇普恰普河谷内,取疏散隐蔽配置,严密伪装,白天禁止人员外出活动,夜间实行灯火管制,不暴露任何部队集结迹象。入夜后部队即开始活动,进行现地勘察,了解地形、敌情,区分任务,选择阵地,标定距离,计算时间等战前准备工作。拔点部队各级干部几次进至红山头西南方距印军据点不足200米的地段,选好进攻出发地位;打援部队插入印军据点之间,选好打援阵地;炮群选好炮兵发射阵地。白天,指挥员在帐篷中召开军事研讨会,摆沙盘,讲战术,研究组织指挥,讨论协同动作等。部队进行战前政治思想动员,写请战书、决心书等,做到了士气旺盛,斗志昂扬。为阻止印军沿奇普恰河谷向新疆边防部队侧后反扑,前指令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于18日夜在“天9号”和“天印17号”之间河谷中,布设正面宽1.5公里纵深40米的防步兵雷场,封锁了河谷通道。为使部队在开进中能够乘车,以节省体力争取时间,18日夜第四师工兵营、工程侦察分队进至红山头西侧部队展开地区,隐蔽修建了一条急造军路。为了隐蔽企图达到突然反击的目的,康前指命加勒万河地区的第十团第三营及各守卡分队按照平常规律活动,以迷惑麻痹印军。

   在临战准备中,康前指司令员何家产在乌鲁木齐刚开完军区作战会议,接到命令,立即乘飞机到喀什,又改乘汽车,经三天两夜奔驶,于12日24时赶到天文点前指。但团长途奔波,高山反应,一下车便昏迷不醒。军区急派副司令员徐国贤来前指接替指挥。但由于路程太远,3至5日尚赶不到。何司令员清醒后,让警卫员等背上山顶,亲自观察红山头印军情况,部署作战,这给广大指战员以有力鼓舞。

   四、西线边防部队的决心部署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西线自卫反击作战十分重视,在战前、战中作了一系列指示。10月8日,总参谋部电示新疆军区,党中央和毛主席考虑:为了打击印军疯狂气焰,在西线决心拿下“加印14号”和“天印6号”。“东线西线同时发起反攻,给敌人造成全面紧张。”在发起攻击时,对印军飞机一律射击,其目的是全面围攻印军。10月10日总参谋部指示:准备工作一定要搞好,炮火一定要强,特别是敌人工事加强了。要以猛烈的炮火摧毁之。拔点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炮火要猛,冲击要猛,以“雄狮搏鸡”之势拔点攻坚;对“红山头6号”和“加印14号”据点要搞1至2次炮火急袭,把工事摧毁再上去,先将它的有生力量杀伤尔后占领,以减少对我攻击部队的威胁;要多准备几手,炮火万一摧不掉,就用炸药包、喷火器,几套办法保证,要打就非打下来不可;在拔点同时要坚决打掉敌人增援,切断敌人退路和其他据点补给线,顶住增援之敌,坚决守住主要方向哨卡;天文点打援的部队要准备一定的炮火,对敌可能增援的道路要封锁,打敌集结的部队,打援的炮火要控制河谷、道路、制高点;要不断教育参战部队的全体人员,务必兢兢业业,戒骄戒躁,千万不能疏忽大意,随时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指挥要高度集中统一,各级都负责,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指挥,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边防地区作战政策性强,必须高度集中统一。反击战事关大局,现在要大家都负责,哪个单位没有完成任务,哪个单位首长负责。西线责成郭鹏副司令员负责,要组织好部队,搞好指挥、协同,密切配合,只能打好,不能打坏。总参谋部在10月18日的指示中强调,“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给予最高评价,也给予了最大荣誉。望我所有参战部队上下一心,排除万难,英勇杀敌,争取全胜。绝对不要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殷切希望。”

   刘伯承元帅对反击作战也作了指示:“如何才能达到彻底、干净、全部歼灭敌人,按照毛主席的思想,要想办法把敌人分散开打。我很担心的是啃硬骨头……战术不是死的东西,土办法能打胜仗,就是好战术。”

   10月16日中央军委电示新疆军区:“在西线主要是拔掉敌人据点”,第十团第三营先拔除“加印14号”,与此同时,第十一团三营拔除“天印6号”,并组织好打援,尔后再拔5、11、8号据点,其他视情况再拔。因为这几点对印军威胁最大。毛主席指示:“打红山头对敌人威胁大,因此坚决打敌6号14号。同时坚决打退敌人增援,切断敌人退路和其它据点补给线。这一行动和打飞机同时行动。”毛主席最后决定:“在中印边境西段,决心拿下‘加印14号’和红山头‘天印6号’”。

   10月18日总参谋部通知新疆军区:因西藏那边还没有准备好,反击战开始时间推至20日拂晓开始。并强调反击战开始后,人员不得越界,枪弹、炮弹一律不得打到国界线以外去。

   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新疆军区即召开会议,部署作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恩茂主持了会议,他说:我们西线部队在此次自卫反击作战中,虽然是配合方向,但一定要打好,要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命令,拔除红山头6号、加勒万河14号据点,做到速战速决,首战必胜。副司令员郭鹏斩钉截铁地要求参战部队:“人家打我们,我们不打不行,打就要狠狠地打。要打歼灭战,不打则已,打则必歼!”10月9日,新疆军区为首先歼灭“加印14号”和“天印6号”印军,尔后扫除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之印军,部署如下:

   (一)河防区:步兵第十团第三营配属120迫击炮连轻喷火器1个排,负责歼灭“加印14号”之印军。该营以1个排的兵力加强河9号、10号哨卡,利用既设阵地,加强防御措施,坚决阻击可能由南向北增援之印军,以保证营主力歼灭印军。该营完成任务后,除派必要人员押送俘虏外,其主力迅速集结加指附近地域,待命向天防区机动。请康指配足该营的机动车辆,第9号、10号卡第二团的部队,必须坚守阵地防止印军新的入侵。

   (二)天防区:步兵第十一团第三营配属120迫击炮营(欠1个连)、76.2野炮1个连,轻喷火器1个排,于10月12日12时前进至天防区负责歼灭“天印6号”据点印军。骑兵第三团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于10月12日前进至天防区,执行阻援任务,具体部署由天防区贺景福、刘少稚和骑兵第三团首长现地研究确定。步兵第二团第七连,包围印军17号据点,构筑工事,形成对外防御正面,与骑兵第三团配合歼灭由斗拉特方向增援之印军。防守天11号、12号和13号卡之分队,应向印军11号、17号据点进逼,限制印军机动,不让其增援6号据点。天9号、10号卡之分队,以火力控制奇普恰普河谷,坚决阻止印军侵入,并准备以必要的兵力向前机动,配合作战。其他各哨卡均应严密监视。遇印军进犯以猛烈火力杀伤之。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欠1个连)配置于天10号、11号卡附近地域,随时准备出击,消灭增援印军。另以1个连配置在甜水海空军雷达站附近,执行打空降任务。第四师侦察连进至天15号卡,沿5766高地向无名高地河岔方向积极活动,坚决阻止“天印25号、9号”据点以东印军由南向北增援,各部队务于12日24时前完成一切准备,没有命令不得事先将印军据点包围,以免暴露企图。发起进攻的时间另有命令。

   (三)各防区之哨卡均应加强警惕,抓紧时间,加强工事,坚决固守,防止印军报复行动。

   班公湖南北及班公洛、扎西岗地区各哨卡地位特别重要,这些地区印军机动条件方便,有楚舒勒、波布浪基地的支援,印军很可能对中方哨卡进行袭击,牵制中国边防部队在北线的进攻。为此,空防区应特别加强9号10号卡的防御,在其附近保持一定的机动兵力,准备随时实施机动;阿防区应组织日土宗之第五连及最近调入的两个排,做好增援班公洛和扎西岗方向防御的机动兵力,坚决击退可能来自楚舒勒、班公湖、巴里加斯方向的印军进攻。

   所有参加天防区作战的部队,暂统归康指李双盛、黎斌两同志指挥。为使参加打援的部队统一行动,步兵第二团、骑兵第三团、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统由贺景福、刘少稚、艾则佐夫·哈斯木、蔚福恭统一指挥。

   10月12日,新疆军区又下达了补充指示。指出:中印边境西段作战,是配合东线反击作战极为重要的行动,是有关国威军威和国际大局的大事,对今后斗争有深远影响。这一仗只准打好,不准打坏,要坚决彻底干脆歼灭印军。务必要周密准备,多准备几手,多几种方案,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着眼,绝不应有任何轻敌思想。

   各攻击部队以宁多勿少的原则,配备炮兵火力,对印军据点进行几次火力袭击,并以直瞄火炮消灭其碉堡火力点。首先以火力摧毁印军阵地,尔后以步兵分队勇猛冲击和近战歼灭印军。要准备充足的炸药包和爆破筒,以爆破手段攻击坚固据点及炮火未能摧毁的工事。各部队应迅速捆扎炸药包和手雷,准备爆破筒,组织好炮兵火力和喷火器材。为加强一线直瞄火炮,第十团无坐力炮连(6门)已于11日出发,由康指区分其任务。

   为加强前线指挥,军区决定李双盛赴加勒万河指挥;王洪杰(第四师副师长)、宋良铭(第十一团副政委)赴天文点指挥第十一团第三营;武卫国指挥侦察连;其余前令不变。

   加勒万河谷地区拨除“加印14号”据点的任务,由李双盛及第十团团营领导负责;拔除天文点地区“天印6号”据点任务由王洪杰及第十一团团营领导负责。

   各部队力争于12日24时前作好行动准备,24时以后,只要没有接到发起进攻的命令,各部队仍应继续准备,切不可事先将印军包围,以免暴露企图。

   康前指在作战中,要掌握敌情变化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并做好打下“天印6号”据点后下步的行动方案,力争乘胜扩张战果,歼灭入侵天河防区印军。

   康前指遵照军委、军区命令,率西线机动作战部队于10月12日24时前进入天文点、加勒万河集结完毕,至18日24时前完成战斗准备。18日,军委批准了新疆军区10月9日、12日的作战方案。

   五、拔除奇普恰普河谷、加勒万河谷等地入侵印军据点

   (一)首战红山头,一战震撼印军

   红山头在天文点防区内,位于奇普恰普河谷西侧达普桑盆地东端,为一座独立山包,周长1公里多,海拔5270米,比高约200米,距传统习惯线8公里。小山包北与东北为悬崖,不易攀登,西南两方坡度较缓,有三层台地,山脚下西南方向地势开阔,被印军辟为空投场。1962年5月入侵印军占领该高地,设立侵略据点,中国边防部队编其为“天印6号”。守军为第一一四旅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第三连,连部率两个排兵力60余人,凭借该山包的两层自然台地和山顶制高点构成多层火力网,主要兵力兵器集中于第二层台地上,有以沙袋和片石砌成的半地下室5个、地堡16个。工事特点是低下隐蔽,火力交叉,住房与工事相结合;地堡之间有堑壕交通壕相连接;经半年多经营构成了环形防御,但侧后(西北方向)工事较少,为其设防弱点。该据点为天文点地区入侵印军的空投补给基地、指挥中心,由战斗力最强的连队防守,兵力多,火器强,工事坚固,四周有数个据点拱卫。

   康前指遵照军委、军区命令,决心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歼灭红山头印军;集中较多兵力阻援,歼灭来援印军于运动中;尔后视情况继续拔点扩大战果,肃清入侵印军,收复国土。以步兵第四师第十一团第三营配属57无坐力炮排(3门)、82迫击炮1个连(6门)、师工兵营第二连1个排,喷火连1个排,喷火器10具,在炮群的支援下歼灭红山头印军(兵力10:1,火炮7:1)。

   以骑兵第三团、步兵第二团第七连,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欠1个连)配置在红山头以西以北及奇普恰普河谷两侧地区,抗击来自困在兰加尔、斗拉特方向增援印军,并相机攻歼印军“天印31号”和“天印17号”据点。

   以师炮团120迫击炮营(欠1个连)、76.2野炮1个连组成炮兵群,由炮团副团长郭滨为群长,担负对红山头印军据点火力急袭及拦阻援兵的任务。

   以第四师侦察连、工兵营第二连(欠1个排)为堵击分队,17日进至“天15号”哨卡,战斗发起前,大胆穿插切断“天印9号”向北增援的通路,并进占天南河河岔处,阻止印军逃跑。

   以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1个连配置在甜水海担任反空降任务;第四师工兵营第三连担任工兵预备队,第十一团工兵连配属空防区,担负布雷设置障碍,阻止印军进攻,第十团工兵连随本团第三营行动。

   各守卡分队加强防御,牵制印军据点。阻其增援或逃跑,并相机拔点。

   康前指设在天文点5243高地坑道内,观察所于10月19日在天文点12号卡后侧小高地开设,并与拔点、打援两指挥所沟通有线电话联络。

   康前指遵照军区命令组成拔点、打援两个指挥所。拔点指挥所由第四师副师长王洪杰、第十一团副政委宋良铭、主任王化东组成,配置在“天13号”哨卡前侧;打援指挥所由贺景福、刘少稚、艾则佐夫·哈斯木、蔚福恭组成,配置在“天11号”卡附近地区。

   第十一团第三营以第八、第九连为营第一梯队,由西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第八连配属重机枪3挺,无坐力炮2门;工兵2个班,喷火器6具为营右翼主攻连,由南向北突击,第九连配属重机枪2挺,无坐力炮1门,工兵1个班,喷火器4具为营左翼主攻连,由西向东攻击印军连部和主峰。第七连派出1个加强班配置在红山头正面,实行佯攻,掩护主攻部队侧后攻击,其余为营第二梯队,营属82炮连配置在第八连侧后,由营指挥并参加炮群火力准备。

   19日20时,各部队乘车闭灯开进,20日零时下车步行,5时前后各自占领阵地。主攻部队进入进攻出发位置后,进行近迫作业,利用印军空投场内的木箱空筒等材料构筑掩体,积极进行冲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炮兵分队进入阵地后,构筑火炮发射阵地,标定射击诸元;打援分队积极构筑抗击阵地,作好打援的各项准备。8时25分(天防区拂晓)实施炮火急袭。21门火炮突然猛烈轰击,红山头顿时浓烟滚滚。与此同时,主攻营各连乘机推进至距印军前沿几十米的地方,以减轻冲击时的体力消耗,减少伤亡。

   8时55分,步兵发起冲击,突破前沿攻入第一层台地,以抵近射击,歼灭堑壕内残存印军。第九连第二排为突击营最左翼排,由红山头西北方印军防御最弱处,猛冲猛打,仅20分钟即攻上山顶。战士高加斌冲在最前面,立即占领有利地形,掩护本排战斗。全排登顶后占据西北隅一角,加修工事,固守阵地,防止印军反扑,并以部分火力支援本营各连战斗。激战中高加斌不幸牺牲,战后追记二等功。第九连第三排由右翼进攻,主攻第二台地印军连部,当接近第二台地时,遭印军地堡火力拦阻,进攻受挫。排长曹天东即令喷火组摧毁地堡,喷火连副排长张虎生率喷火手何汝亮在步兵火力掩护下,向地堡左右两侧跃进,进至有效射程后即向地堡射孔喷火,第一瓶、第二瓶接连冷射(因天寒缺氧冷射率达50%),第三瓶喷出两股浓烈的火焰消灭了守军。排长指挥全排乘机冲上第二层台地,不顾火力的猛烈射击,直扑印军连部,在第八连支援下,一举将其歼灭。战后该排荣立集体三等功,排长曹天东荣立二等功,喷火连副排长张虎生、战士何汝亮荣立二等功。

   第八连攻上第一层台地后,见第九连第三排受阻,连长即命左翼排向第九连靠拢,支援其攻击。该排在运动中,右侧方印军投来两枚手榴弹,掉在该排战斗队形中间。排长董志学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将手榴弹踢回,炸死2名印军,乘机率全排冲上第二层台地,炸毁地堡1座,歼印军数名,不幸负伤,仍继续指挥本排战斗,直至配合第九连第三排攻占了印军连部。战后,董志学荣立一等功。正当第一梯队排攻上第二层台地之际,第八、第九连的二梯队排加入了战斗,增强了纵深战斗的突击力量。此时战斗在第二层台地之上的兵力有4个排,各排均采取班组战术,以随伴火炮抵近射击,发挥喷火器、炸药包、爆破简、手榴弹等近战武器威力,对地堡遂个攻击,步、炮、工、化,协同作战,主动配合,摧毁地堡16座,全歼第二层台地印军。在第一梯队连发起攻击后,第三营营指即率二梯队连(第七连)及82炮连转移阵地,跟进至二层台地棱坎下,命炮连轰击纵深顽抗印军;命第七连随时做好支援第八连突击主峰的战斗准备。第八连第一排担负攻山头插红旗的艰巨任务。由副连长陈春田担任突击队队长,该排攻击方向靠近印军主要防御方向,防守较严,攻击十分艰难,多次受阻。但该排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打得十分出色。当他们攻上第二层台地时,已有两名红旗手伤亡,当进到距山顶10余米时,再次受阻。此时第3名红旗手中弹,倒在副连长身边,副连长陈春田抓住红旗,猛然跃起,大声疾呼:同志们冲啊!突击排的勇士们冲上山顶。在激战中副连长负伤,战士王仁青首先登上山顶。战士马世绪把红旗插上红山头。在第九连第二排、第七连佯攻班的夹击下,全歼山顶守军。战后,陈春田、王仁青均记二等功,一排荣立集体二等功。9时45分,战斗胜利结束。此战,历时80分钟,歼印军62人,其中毙42人,俘20人,缴获81迫击炮1门、51迫击炮2门,轻机枪4挺,步(冲)枪26支,以及卡车两辆、电台两部,取得了西线自卫反击首战的胜利。中国边防部队第十一团第三营伤26人,亡8人。

   红山头攻克后,突击营立即整顿部队,调整部署,组织兵力,配备火力,改造工事,加固掩体,做好抗击印军援兵反扑和炮兵、航空兵火力急袭报复的准备。10时15分印军飞机1架临空,中国边防部队轻重火器一起对空射击,印军飞机带伤飞离。

   11时总参谋部电示:“根据当前西线作战的有利形势,望即严密组织乘胜扫除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之敌”;并通报康前指据打援指挥所报告:斗拉特派出三汽车援兵半途返回去了。根据总参谋部指示和敌情通报,康前指立即命令各部队乘胜扩大战果,继续拔点作战;警戒、打援、守卡分队相机拔点;第十一团第三营撤出红山头攻歼“天印8号、11号”哨卡,并向“天印9号”方向发展进攻。

   攻克红山头,一战撼敌。周边据点印军惊恐欲逃,担任警戒任务的工兵第三连,见“天印5号”印军欲逃,即主动请战。王洪杰副师长立即批准并命炮群掉转炮口,向“天印5号”猛烈轰击。工兵分队与“天12号”守卡分队互相配合,消灭了该点印军,拔除了该据点。

   担任打援任务的骑兵第三团在月牙山布防时受印军“天印31号”据点威胁,团长艾则佐夫·哈斯木、政治委员蔚福恭指挥突击分队拔掉了这一据点。步兵第二团打援分队第七连在副团长贺景福指挥下,战士们攀上陡峭的山坡,强攻印军17号据点,印军从山脊反斜面逃窜,逃进奇普恰普雷场中,触雷炸死1人,其余被工建第一○九团第一营生俘。

   担任守卡任务的“天17号”分队,发现“天印12号”卡印军欲逃,三次请求以本卡兵力予以歼灭,该印军据点设在天南河谷内,位于天防区最东南角,是深入中国境内最前的“尖兵据点”,拔掉该点对进入天南河谷的五六个据点影响很大。该点原有印军20人,20日晨调走10多人,17号卡与其对峙有日,对彼方情况了如指掌。守卡分队为步兵第二团第四连1个加强班,连长张大忠组织该卡9名战士攻击。他先派1个组绕至据点侧后,占领有利地形切断印军退路,并首先打响;以高射机枪和迫击炮向据点猛烈射击,他亲率1个组由正面向印军攻击。班长于振基冲在最前头,炸掉印军地堡2座;战士罗哲根腹部中弹,一截小肠流出伤口,他咬紧牙关用绷带扎紧腹部,坚持爬上一座小山包,用机枪猛烈射击,掩护战友堵击印军逃跑。经数10分钟激战,全歼印军。

   主攻部队第十一团第三营由红山头撤出后,即向“天印8号、11号”据点进攻,拔掉了这两个据点。

   以上各分队,继红山头战斗之后,又扫除“天印5、31、17、12、8、11号”6个据点(均为班据点),歼印军30余人,收复了失地。

   10月20日22时,新疆军区与康前指接总参谋部电示:

   “前面打得好,中央军委非常满意。据悉:敌已下令在我天河防区的残余印军据点烧毁物资后分头逃跑,因此你们应抓住战机,迅速扩大战果,排除万难,及时转移兵力,遵照军委‘乘胜扫除西大沟以北之敌’的指示,将残敌力争全部扫除。”

   康前指急令第十一团第三营在攻克“天印8号、11号”据点后,立即转战逼近“天印9号”,协同侦察连合歼“天印25号”以东天南河谷内印军。由“天印8号”至“天印9号”要绕6200高地。该处雪深没膝,严寒缺氧,气候极其恶劣,加之夜间行动速度缓慢。21日拂晓第三营赶到“天印9号”据点时,印军已于20日深夜逃窜了,侦察连没到达指定位置,没能协同全歼此股印军。至21日傍晚天文点防区入侵印军18个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歼其9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一部,收复全部国土。

   (二)急袭“加印14号”,速决全歼

   “加印14号”据点,位于加勒万河谷底,是印军入侵中国西段边境的又一重点方向。该处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

   1962年7月6日,印军廓尔喀联队30余人占领该处,10月初用直升飞机换防,由第一一四旅杰特联队第五营第一连60人防守,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并在此处构筑工事、地堡、营房,企图长期占领。据点工事以地堡为主,河北岸台地构筑有6座,连指挥所设在河北岸,并有直升飞机升降场。河南岸台地构筑有地堡4个,各地堡之间有断续堑壕交通壕联接,印军生活战斗均在地堡内,进入战斗较快,南北阵地可以火力相互支援。

   第十团第三营在反蚕食斗争中与印军“武装共处”3个月之久,从东、南、北三面包围印军据点。中国哨卡距印军据点100多米,该营早已做好了拔点的充分准备。

   康前指按军区作战命令决心以第十团第三营拔除该据点。战前组成加勒万河谷拔点作战指挥所(简称加指),以康指副司令员李双盛、作战处长刘跃忠、第十团副团长刘三芳组成,决心夜间包围拂晓攻击,由东、北、南三个方向突击,中间(东)主攻,两翼助攻,全歼速决。第三营以第七、第九连主攻北台阵地,由东向西攻击,以第八连攻南台阵地,由南向北攻击,第九连派1个排由北向南攻击,配合主攻方向作战。

   第七连加强75无坐力炮2门、重机枪1挺、喷火器6具,工兵1个班,由东向西实施主攻,大胆穿插,坚决歼灭印军连部,打乱其部署;第九连(欠第二排)加强75无坐炮1门、重机枪2挺、喷火器2具,工兵1个组,与第七连并肩作战,并以1个排由北向南攻击,切断印军退路。第八连加强75无坐力炮2门、高机重机枪各1挺、喷火器2具、60炮2门、火箭筒2具、工兵1个组、迂回至河南岸,由台地以南向北攻击,扫除印军地堡,并派出1个班占领小河西侧山嘴高地,阻止印军西逃。120迫击炮连(4门)配置在第七连后侧,82迫击炮连(6门)配置在河南岸台地东侧,以火力支援各连战斗。

   20日7时30分,各分队利用夜暗进入阵地。8时25分各种炮火开始急袭。8时34分,各分队发起冲击,第七连第二排冲击中遭炮火拦击,前进受阻,第四班以手榴弹歼灭了地堡内印军;第三排从左翼猛打猛冲,一举突破前沿,以抵近射击消灭堑壕内印军;第一排直扑印军连部地堡。第九连发起冲击后,第三排顺利地占领了1座地堡,以火力掩护工兵组用爆破筒炸毁另1地堡内印军。由北侧进攻的第九连第一排,隐蔽地迂回至印军地堡侧后,以手榴弹歼灭了印军。此时第七、第九连协力以轻重机枪、火箭筒、喷火器攻击印军连部,帐篷起火。第七连火箭筒手马兴华在射击中面部烧伤、棉衣着火,仍穿着单衣在摄氏-30C的严寒中继续战斗。印军向直升飞机场逃窜,第九连第三排和工兵排奋力拦截,全歼北台地印军。进攻南台地的第八连发起攻击后,第三排排长梁朝申负重伤,坚持指挥,以火力压制印军火力点,命突击班绕至地堡侧后攻击,印军惊慌失措,举手投降。9时零4分战斗结束,印军无一漏网,歼印军60人,其中毙28人,俘32人,缴获51迫击炮2门、机枪6挺、长短枪35支、电台2部等。中国边防部队伤10人,亡1人。战后,该营荣立集体三等功。

   20日14时总参谋部指示康前指:加勒万河27号据点很重要,考虑能否拔掉?拔掉该点就可以阻止外面援军进来;八连和工兵连可视情况消灭该点印军,如其逃不可追出国界。加指立即命令第十团第三营分兵两路,主力北上西大沟,第八连与工兵连南下奔袭“加印27号”据点。

   “加印27号”据点位于加南达坂中国一侧,靠边界不足1公里,它是“加印14号”据点的补给联络点,又是入侵加勒万河谷的必经之地。收复该地可扼制整个加勒万河谷印军侵入。该据点有印军19人防守。

   第八连配属工兵连,于20日稍事整顿后立即行动,奔袭“加印27号”。他们沿着小山沟、踏着没膝的积雪,向加南达坂山口急进。由沟底向上爬,地势越来越高,氧气越来越少,举步艰难。直到21日拂晓前才赶到目的地。为防止印军发现而外逃,便绕路迂回插入侧后,包围了印军据点。以工兵连担任警戒打援,第二排担任主攻,于21日15时发起攻击,第二排首先突破印军阵地,随后全连冲入阵地,经两小时激战,全歼该点印军,以轻伤4人的代价,击毙印军9人,俘10人,缴获51迫击炮1门、90火箭筒2具、轻机枪4挺、步枪11支、手枪2支、电台2部及全部弹药与物资。收复了进入加勒万河谷的咽喉要道。

   该营主力于20日下午乘车北上,到达西大沟时天已黄昏。指挥员立即勘察地形。侦察敌情。西大沟沟深谷窄,两侧山高坡陡,印军沿河谷一线展开。边防部队只能从前到后逐个攻击,无法迂回侧后断其退路,正面平推必须猛打猛冲,否则只能将印军赶跑。该营立即组织战斗。印军惧歼,放火烧掉帐篷物资向境外狂逃。边防部队尾追不舍,至边界印军全部逃脱。西大沟遂被收复。

   22日加指接康前指命令,立即派1加强连,南下温泉,进入昌格隆格河谷边界处拔掉“河印28号”据点,第三营第七连加强120迫炮连乘车南下,23日午后,赶到指定地点时,该据点已被由温泉哨卡派出分队占领。歼印军5人,其余逃出边界。至此,河尾滩防区印军入侵占领的6个据点被扫除,歼印军80余人,全部收复被占领土。

   (三)班公湖两岸拔点,四战四捷

   班公湖两岸由两个防区负责,以湖中心为界,北岸为空喀山口防区,南岸为阿里防区。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队第一营跨湖侵入占地设卡,南岸设了3个,北岸两个。空喀山口防区由步兵第二团第二、第三、第六连防守,由团长杨宗泉、参谋长王玉祥指挥。在天河防区拔点作战胜利形势的鼓舞下,该部主动请战拔除该防区的3个据点(绝拉沟有杰特联队设的据点1处)。总参谋部20日13时指示:对空防区西里扎普之印军,若我确有把握时,同意将该敌打掉,以有力打击楚舒勒班公湖南岸的印军。据此,空防区于21日展开了拔点战斗。

   1首战西里扎普,拔除“16号”据点

   西里扎普位于班公湖北岸,湖边一块小高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海拔4000米,比高8米,距边界8公里。南临班公湖,东西北三面为平坦草地,西面多红柳,高地附近有一条长600米、深0.4-1米的干河沟。印军于1962年7月占领该地,由第八廓尔喀联队第一营第四连连部带1个排据守,编号为“空印16号”,隔湖与“阿印2、3号”相呼应,控制湖滨通道及水上交通。印军利用该点作继续蚕食中国领土的依托,在此修筑地堡6个,工事宿舍相结合的地下室4间,以沙袋、石块砌筑堑壕、交通壕,连接各地堡工事,形成较坚固的环形防御。在该据点以东5公里、以北3公里分别与中国空9、空10号哨卡相对峙。西北侧后为印军占领的4400高地据点。

   空防区在反击战开始时,因防御方向没有配备机动作战部队,空指即组织守卡分队(步兵第二团第二连),在该防区担任布雷、构筑工事任务的第十一团工兵连第二排,运送水陆两用汽车和交通艇的第四师炮团第二营第三连66人,及水上中队等单位共117人,组成拔点突击分队。又抽调82迫击炮6门,高射机枪2挺,编为火力支援分队。经半天的战斗编组及政治动员、现地勘察、区分任务、组织协同、补充弹药等,做好了战前准备。空防区指挥所决心采取夜围晓攻,主攻方向选在西南,助攻方向选在西北,两个方向向心突击的战法,以步兵第二连主攻,炮兵第三连助攻,工兵两个班为预备队,一个班阻击4400高地来援印军,水上中队担任湖上警戒。

   21日6时,各分队由“空10号”卡出发,沿干河沟隐蔽向前运动。7时30分占领进攻出发位置,做好了冲击准备。8时30分火力急袭,9时发起冲击。两个突击队由西南、西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形成钳形夹击之势。步兵第二连遭火力射击,进攻受挫,伤亡6人,连长负重伤。副连长迅速组织火力压制。该连担任尖刀班的第二班在班长潘发枝带领下,首先冲入印军阵地,歼灭了地堡守军,向第二座地堡进攻中,潘发枝头负重伤,跌倒在地,苏醒后得知连长、排长均负伤,便不顾脑浆外溢,咬紧牙关继续投入战斗,又炸毁地堡两座,终因伤势过重牺牲,战后追记一等功。机枪射手何四勇,将印军投来的第一枚手榴弹投了回去,当他捡起第二枚手榴弹准备投回时,手榴弹爆炸,英勇牺牲。战后追记一等功。炮兵第三连发起攻击后,受到地堡火力拦阻,进攻受挫,被迫卧倒。副营长命令火力封锁印军地堡射孔。炮兵战士王向理首先冲上去,登上印军地堡顶部,从烟筒投入手榴弹3枚,炸毁地堡,打开了突破口。全连攻入印军阵地,协同步兵第二连以手榴弹、爆破筒和炸药包,逐堡歼灭印军。预备队工兵分队积极求战,主动加入战斗,增强了攻击力量。战至9时15分,攻占印军连部,俘一少校连长,并命其喊话,令顽抗印军放下武器。9时22分战斗结束,印军无一漏网,毙其14人,俘25人,缴获51迫击炮1门、90火箭筒1具、轻机枪3挺、长短枪24支及全部弹药物资。中国边防部队伤亡21人。

   2再战4400高地,强攻“空印29号”

   4400高地位于班公湖北岸,比高60米,面积5000平方米,在西里扎普西北侧,距边界6公里。该地西、北两面靠山,同中国10号哨所系同一山梁的两条山脊,相距2000余米。印军第八廓尔喀联队第一营第四连约1个排22人防守。印军于1962年7月在此设卡,编号为“空印29号”,筑有碉堡5个,房子5间,单人掩体等,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构成环形防御。主要火器有51迫击炮1门,机枪3挺,步(冲)枪10多支,印军在北侧高山上设有观察警戒哨。该据点隔湖与“阿印3号”相望,可控制班公湖水上交通,保障西里扎普据点侧后安全及后方补给等。

   空防区攻克西里扎普后,突击分队斗志正旺,而4400高地之印军惧怕被歼,有惊恐欲逃状。空指决心抓住战机,拔除此点。突击分队稍事休整和准备,决定从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包围攻击。步兵第二连由北向南实施主攻,工兵连第二排由东向西强攻,炮连由东南助攻,并以一部兵力阻印军逃跑,其余作预备队。水上中队担任湖上警戒,82迫击炮6门,高射机枪、重机枪各1挺,配置在10号西侧,掩护步兵攻击。

   21日13时30分,82迫击炮和高射机枪、重机枪开始向印军前沿地堡射击,掩护分队接敌运动。印军对东路进攻分队进行拦阻射击,突击分队采取分组跃进。东面进攻分队进到冲击出发位置后,略作整顿,即组织火力掩护。16时10分,发起攻击。工兵连第二排第五班班长谭树恒率战士罗德清,以勇猛突然的动作首先冲入印军阵地。他们互相掩护,用爆破筒、手榴弹连续炸掉3个地堡后,谭树恒负伤,罗德清牺牲,其他同志随之冲入阵地与印军激战。全班炸掉地堡5座。战后,谭树恒荣记一等功,罗德清追记一等功,工兵第二排五班记集体二等功。16时50分,北路主攻分队攻占印军嘹望哨,由山上向下攻击。与此同时,迂回东南方向的突击分队也发起攻击。三路向心突击,分别攻击印军地堡。战斗17时结束,全歼印军,毙10人,俘12人,缴获51迫击炮1门、机枪3挺、步(冲)枪弹药物资一部。突击分队伤亡5人。

   3三战绝拉沟,围歼“15号”据点

   空防区攻击分队,21日一天打掉两处印军据点,越战越勇。空指决心一鼓作气,歼灭绝拉沟“空印15号”印军,全部收复空防区失地。10月21日夜,总参谋部指示:空防区主要是防御,除西里扎普外,个别突出的据点,如绝拉沟印军15号据点,有把握时可以打掉它。经总参谋部、新疆军区批准,22日发起对绝拉沟据点攻坚作战。

   绝拉沟位于班公湖以北60余公里处,沟宽200-300米,两侧为海拔5000余米高山,地势险要,由该沟西北行6公里为塔拉昌山口,可通向拉达克的波布浪。东南行20多公里为空防区的尼亚格祖(也称卖争拿马)哨卡。

   1962年6月28日,印军杰特联队第五营第一连1个排,翻越塔拉昌山口侵入绝拉沟,在距中国空6号卡约2公里的一个小山包上,设立了据点,中方编号为“空印15号”。其阵地构筑有9个散兵坑,半断面堑壕30多米,半地下室宿舍4间,宿舍北侧有用沙袋砌成的掩体与用石块砌成的棱坎相连接,形成环形防御。22日8时,空指率炮兵第三○四团第二营第三连,携迫击炮3门,由班公湖的哈纳卡出发,经尼亚格祖,抽调第六连守卡分队51人,共117人组成拔点突击队。以第六连从印军哨卡左翼迂回侧后,断其退路,达成战术包围,由侧后实施主攻。炮连由印军据点正面实施助攻。

   17时包围迂回分队开始行动。在通过印军据点左侧时,遭火力拦阻,第六连拉大距离跑步通过封锁区。此时,大雪纷飞,观察困难,迂回分队乘机加速前进。18时20分到达指定位置,切断印军退路。正面攻击的炮兵第二连于17时20分出发,18时30分发起冲击。战士王向理首先冲入印军阵地,歼灭了堑壕内顽抗印军,在掩护本连战士冲击中,光荣牺牲,战后追记二等功。此时,迂回侧后的第六连从侧后冲入印军阵地。藏族战士马万德,击毙依托阵地进行顽抗的两名印军,不幸负伤倒地,又捡起印军武器击毙印军两名,掩护突击排战斗,对歼灭守军起了很大作用,战后记二等功。第六连第一排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支突击分队前后夹击,战斗至9时30分全歼守军,毙14人,俘13人,缴获51迫击炮1门,90火箭筒1具,轻机枪3挺,长短枪12支,电台1部及其它物资。中国边防部队伤亡5人。至此,空防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被拔除,歼印军88人(其中俘50人)。

   4袭击野营地,全歼尤拉印军

   班公湖南岸属阿支防区,沿湖岸印军入侵设卡3处,分别编号为阿印1、2、3号。北岸空防区两天内拔点三战三捷的胜利,给南岸印军以很大震撼。占据野营地的“阿印2号”和侧后的“阿印3号”的印军惧怕被歼,于21日夜弃点逃窜,侵入尤拉。距边界20多公里的“阿印1号”印军,则于22日夜窜逃到野营地“阿印2号”据点内暂息待逃。阿支第五连12号卡的守卡分队,于23日凌晨派出侦察组查看2号哨卡印军动向,当发现其无警戒酣睡时,即派政治指导员回哨卡,向支队请示歼灭该股印军,以迫击炮射击为批准信号,支队经报上级获准。

   野营地位于班公湖南岸,离边界线8公里,海拔4300米,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湖,沿湖有小径西通国外,东通尤拉,由此点向南沿山沟直上为中国阿支12号哨卡,海拔4903米,两卡相距1.5公里,比高600米。1962年7月17日,印军1个加强班18人侵入该处占地设卡,隔湖与4400高地、西里扎普相对成犄角之势。此点东12公里为尤拉,有“阿印1号”据点。为保障由楚舒勒、塔克空运送补给入侵尤拉的印军,而增设此2号据点。印军在此构筑有单人掩体、机枪发射工事、炮兵阵地、断续堑壕和半地下室以及地堡等工事。西南侧100米处,4680高地设观察所一处。与中国阿支12号哨卡相对峙。

   21日夜,2号据点印军逃走时,帐篷工事等均未拆除。尤拉1号印军逃来后,利用原有设施宿营。该印军属廓尔喀联队第一营第四连1个排,20余人。

   阿支12号守卡分队,于22日见野营地据点印军无动静,怀疑印军逃走。为了摸清敌情,副连长张治武率1个步兵班和9号卡的1个机枪组共9人,带机枪两挺,于23日实施抵近侦察。并调9号哨卡迫击炮1门、60炮1门,支援作战。

   23日5时,侦察组由12号卡出发,沿山沟行进,7时40分隐蔽接近印军观察哨所未发现印军,便继续向主阵地抵近。8时侦察分队进至印军阵地前200米处时,发现1名印军。为弄清情况,进行火力侦察,集中火力向印军帐篷射击。正在酣睡的印军误认据点已失,便向班公湖边龟缩,钻进红柳丛中,并盲目射击、侦察组为不失战机,一面派人向上级报告,一面部署兵力,由班长王定钧带1个组,插向西侧,占领湖边有利地形,切断印军退路,由西向东攻击;由卫生员王建英带1个组迂回至东侧,占领有利地形,阻止印军向尤拉方向逃窜,由东向西攻击;副连长率1个组,由南向北攻击。各组迅速占领了指定位置,包围了印军。10时15分,支队领导下令攻击,政治指导员以迫击炮射击,击中印军帐篷。印军以一部分兵力依托湖边棱坎,进行顽抗,一部分兵力向东运动,企图抢占东侧高地。

   东侧迂回小组原只3人,这时12号卡留守做饭的副班长阎兴其送饭至此,便主动参加战斗。抢先占领了东侧高地的小组以猛烈射击,击退了印军反扑,立即冲下高地,边打边喊“交枪不杀,优待俘虏”,8名印军交械投降。与此同时,西、南两个方向的突击组也以火力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手段,迫使其余印军放下武器。11时许战斗结束,毙印军2人,俘18人,缴获枪支弹药一部。此战,中国边防部队阿支守卡分队仅伤2人,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至此,班公湖南岸以北地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肃清。

   (四)奔袭羌山口,扫除巴里加斯地区印军入侵据点

   中印边境西段反击作战,从10月20日发起到23日截止,班公湖(含南岸)以北地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肃清,西线中国边防部队奉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印军。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解决边境争端的三项建议。上级要求西线部队在尼赫鲁政府未答复之前继续扩大战果,迅速扫除巴里加斯地区印军,转战阿里越快越好,部队要排除万难,连续作战。

   22日9时总参谋部来电:东面的部队已插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去了,西线要配合。准备把班公湖两岸、巴里加斯以北的敌人一齐扫掉,时间不能拖得太长,否则,印军可能增援,气候有限制。17时,新疆军区请示总参谋部:“我们考虑扎西岗至印军据点有20多公里。要过两道河,不搭浮桥车辆炮兵都过不去,已令舟桥分队赶赴战区,时间需一周。”但此建议未获批准。

   于是,新疆军区给康前指下达了预先号令:

   根据总参谋部22日电话指示,天、河两防区印军全部扫除后,部队拟向阿里地区机动,继续扫除扎西岗以北入侵印军据点。

   第十一团第三营,骑兵第三团及加强炮兵部队,侦察连,第四师工兵部队,扫除天防区据点后,应迅速向甜水海集结,准备向阿里机动;在部队中应做好连续战斗的政治动员。

   第十团第三营第八连、工兵连打下印军27号据点后,由步兵第二团派兵接替加勒万河防御,第七连攻克28号后,交温泉分队防守。第三营即乘车沿新藏公路向日土宗集结。

   10月22日24时,新疆军区命令康前指:

   班公湖以北天、河、空防区印军被消灭,仅剩残存在边界附近的3个据点正在扫除之中。为抓紧有利战机,更多消灭印军,有力地配合东线作战,西线部队立即向阿里地区且坎、扎西岗以东狮泉河以北地域隐蔽集结,准备扫除扎西岗以北、班公湖以南入侵的印军。

   以第十团第三营带加强该营的120迫击炮连、团工兵连、喷火排和高射机枪排以及75无坐力炮3门,于26日21时前进至甲岗及其以西、且坎以东地区集结隐蔽,准备由且坎向西北切断巴里加斯印军退路,阻其由科尤尔方向增援,并由西北向东南配合第十一团第三营围歼巴里加斯及其附近据点印军;第十一团第三营加强120迫击炮营(欠1个连)、76.2加农炮连、喷火器排、高机排、师属工兵营,于26日24时前进至狮泉河桥东河谷地域隐蔽集结,待门桥架好后渡河,经扎西岗,准备由东南向西北,与第十团第三营协同,围歼拉多、扎马格热、巴里加斯、卡日果各据点印军;骑兵第三团(欠步兵1个连、机炮连)于26日24时前进至且坎及其附近地区隐蔽集结,准备围歼羌山口据点印军。以另1个步兵连、机炮连留天防区,归步兵第二团指挥,作为该防区机动部队。第四师工兵营舟桥连应于23日凌晨由喀什出发,携带渡河构筑码头等器材,昼夜兼程,于27日12时进至扎西岗以东、狮泉河上选择渡场,星夜赶架门桥,具体渡河点与阿支负责人共同酌定。扎西岗、且坎各守卡分队严密监视当面印军,配合主力作战。

   康前指遵此命令,立即部署南下阿里。

   巴里加斯地区,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传统习惯线内侧20公里范围内,属西线战区最南端的一个战场。该区为狮泉河河谷,印军修筑的公路经东堤通列城,该河谷是阿里通拉达克的主要通道。河谷宽200-300米,两侧为高山,攀登困难。但山沟中有崎岖小径通山顶,西山有数条小径通境外。东山有约山口、碟尔低山口、羌山口等均可进入狮泉河,并经都木契列通向边界外。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沿狮泉河侵入中国境内达20多公里,占领卡日果(阿印11号)、巴里加斯(阿印13号)、拉多(阿印14号)、扎麻格热(阿印15号)等处。距中国扎西岗阿5号哨卡8公里。另一路由都木契列(该据点未编号)入侵占据中国羌山口(阿印10号)、约山口(阿印12号)与卡日果取得联系。总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900平方公里。印军占领各据点后积极构筑工事,修建简易住房,储备作战生活等物资,作为长期占领和继续蚕食入侵的基地。

   遵照军区命令,康前指首长于24日6时率先乘车南下阿里了解敌情地形,得知需两次通过狮泉河才能到达扎西岗,遂令工兵架桥和开设门桥渡场。机动作战部队分别由天、河、空防区于24日午后乘车开进,昼夜兼程。到达阿里防区需经500多公里崎岖山路,又值严冬,冰天雪地,车速缓慢。部队官兵渴了吃冰雪,饿了啃干粮,忍饥耐寒。特别是汽车司机忍受三天两夜颠簸之苦,十分疲惫。部队于26日下午分别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待命。康前指于26日20时在甲岗开设,新疆军区派徐国贤副司令员到康前指协助指挥作战。

   部队进入阿里后奉命兵分两路,右翼沿甲岗–且坎–拉干赫尔方向迂回包围,插入侧后切断印军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企图围歼印军于巴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

   26日22时,骑兵第三团第一连、第三连、机枪连、第十团第三营(欠第八连)和120迫击炮连及师侦察连先后到达甲岗,稍事休息,即分头前进。

   骑兵第三团受领了奔袭羌山口“阿印10号”据点的任务后,进行了战斗编组、政治动员、弹药补充等战前准备工作,27日零时向战地开进。由甲岗至羌山口40余公里,为东西走向的河谷草原,南北山相距200-300米,地形开阔,较为平坦,汽车也可通行,因雪深及地面坎坷车速缓慢,7时到达预定作战位置未发现敌情,便乘车搜索前进,8时与印军接火。羌山口为一小鞍部,目标不明显,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1个排(实有16人)据守,据点设在小山包上,侧后有地堡、堑壕等工事,十分隐蔽,远距离难以发现。当第一辆汽车(载重机枪1个班,步兵2个班)搜索至距印军阵地前沿100余米处,突遭猛烈射击,车被击毁,司机牺牲,车上战士难以下车。维吾尔族战士机枪连班长司马义·买买提挺身而起,用冲锋枪猛烈射击,同时令本班机枪手用架在车上的重机枪射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司马义·买买提胸部肩部多处负伤,忍着剧烈伤痛,将身体紧紧地靠在车厢上,继续射击,吸引印军火力,并以重机枪向印军射击,掩护战友下车战斗。此时,印军火力减弱,战士迅速跳下车,向印军阵地勇猛冲击。第二辆车赶到后,3个步兵班同时攻击,仅6分钟即歼灭了守军。司马义·买买提看到印军举手投降的情景后,含笑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司马义·买买提战斗英雄称号,追记一等功。地方汽车司机邓松青被追记三等功。羌山口战斗,毙印军4人,俘7人,缴获武器弹药一部。骑兵第三团牺牲2人,伤4人。战斗结束后,骑兵第三团立即追击残余印军直至都木契列,见印境内哨所印军南逃,遂转战拉干赫尔和侦察连一起切断狮泉河公路,形成对内对外正面,配合主力作战。

   且坎守卡分队(阿支第三连1个排)积极请战,要求打约山口“阿印11号”据点1个排,得到康前指批准。该分队于26日夜出发,前往约山口拔点作战。由于求胜心切,未经周密组织,即发起攻击,以致正面主攻分队与侧后迂回包围分队发生误会,激战多时,天亮后又遭印军猛烈射击,牺牲数人,进攻受挫,形成僵局。经数小时对峙,突击分队经重新组织战斗,再次发起进攻,攻占了约山口,部分印军逃遁,被骑兵第三团截歼。

   第十团第三营主力按预定计划绕过约山口,于27日12时进至卡日果“阿印11号”据点东北侧,切断了狮泉河谷印军退路,形成对内正面,等待正面主攻部队发起攻击时,配合拔点作战。当进至狮泉河边时遭到印军阻击,指挥员担心与正面主攻部队发生误会,没有渡河攻击印军,贻误了战机,没有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侦察连乘马疾进,按预定时间进至拉于赫尔,切断了狮泉河谷公路,形成对外正面。该连在天文点战斗中担任阻击,干部战士在深雪中坚守阵地两天两夜,手脚全部冻伤,转至狮泉河后,不顾疲劳、伤痛,进入阵地就构筑工事、组织火力,做好抗击沿公路来援印军的准备。并击退了来援印军。

   康前指于10月26日接新疆军区通报:巴里加斯之敌准备逃跑,故你们应率部队昼夜兼程急赴且坎首先切断敌退路,将其包围,部队随到随投入战斗,越快越好,将其歼灭,否则印军将全部逃掉。康前指考虑到部队正在向前运动,正面主攻部队受狮泉河阻隔行动较慢,为阻止印军逃跑,急令扎西岗守卡分队插向侧后,切断其退路,取关门打狗之势,尔后等待主力赶到后全歼守军。

   27日拂晓,扎西岗哨卡派小分队沿西山坡穿插,企图切断西山小径与其他分队协同,达成对巴里加斯地区印军的包围,但因地面光秃,行动被印军发现,遭猛烈炮火拦击,前进受阻;加之第十一团第三营第七连行动迟缓,西山各山沟小径未能切断,造成印军尔后由此逃窜的空隙。

   正面进攻主力部队,第十一团第三营及配属炮兵,第十团第三营第八连、师直喷火连等单位、于26日中午进至狮泉河南岸,辎重炮兵,疏散隐蔽,等待工兵到达后架桥通过。步兵分队指战员立即下车,趟过冰冷刺骨、水深齐腰的狮泉河,以强行军急进,又在当地藏民协助下,渡过第二道狮泉河。但因部队连续行军近一个星期,已十分疲劳,涉水过河速度缓慢,直到27日夜才赶到扎西岗,翌日晨发起进攻。

   在狮泉河渡口,炮兵部队急于渡河以支援步兵作战,但舟桥分队尚无踪影,加强前指的工兵分队也迟迟未到。康前指首长十分着急,派副司令员李双盛前来渡口检查指导,直到26日傍晚,第四师工兵营第三连才赶到渡口,迟于步、炮兵6个多小时到达。该连为两排编制的机械连,全连不到50人,无任何渡河器材,但平时接受过低水桥架设训练,康前指工兵主任李光培当即决定不等舟桥连,架设木质低水桥通过狮泉河,并亲自测设和指挥作业。由于当地无一钉一木,便命工兵第三连连长藏明亮带车去百里之外的葛尔昆沙阿里支队部求援。阿支为支援作战,将库存木料、铺板运来支援架桥。26日22时,第一批木料运到渡口,工兵第三连在仅有三把截锯、四把斧的情况下,采取“歇人不歇锯,换人斧不停”的方法,加紧架桥。27日拂晓,工兵第二连赶到渡口。该连在天文点战斗中有80%的人冻伤了手脚,一到渡口,立即投入架桥作业。他们不顾伤痛,拄着拐杖抬桥桁、搬桥脚、下水架设。两个连队并肩战斗,在冰冷剜骨的河水中连续作业达30多小时,终于架起一座30米长的木质低水桥。28日6时,炮兵车辆通过第一渡口,当进至第二渡口时,再无架桥材料了,工兵只好开设徒涉场,保障炮兵通过。

   第四师工兵营舟桥连无装备车辆,于23日晚出发,由于地方车辆车况不好,山高路险,车速慢,经过6个日夜艰苦行军,29日凌晨才赶到狮泉河第二渡口。官兵一下车,不顾行军疲劳、高山反应,立即结构门桥,开设渡场,摆渡回撤部队。

   巴里加斯地区印军发现后方公路被截断,西山有中国边防部队小分队活动,十分恐慌,于27日深夜烧毁物资住房,沿西山小径翻山越岭狼狈逃窜。

   正面主攻西线的边防军部队,于28日拂晓由扎西岗赶到拉多、巴里加斯时,发现印军逃走,即收集遗弃物资,打扫战场,撤出战斗。巴里加斯地区印军据点7个全被收复,1900平方公里被占领土重新回归中国。30日部队回撤至日土宗、甲岗、狮泉河一带休整待命。

   西线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从10月20日开始至29日结束,历时10天,歼灭印军第一一四旅4个营的各一部,计296人,其中击毙136人,俘虏160人,拔除据点37个,缴获各种火炮26门、枪292支(挺)、弹药及军用生活物资一部。中国边防部队伤93人,亡37人,耗各种炮弹2807发,子弹147414发及其他物资等。

   中国边防部队在第一阶段反击作战中,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的指示和作战方针,运用毛泽东主席“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根据战争的特点,正确选择作战目标和突击方向,进行周密的战役组织和部署,采取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侧后攻击,攻坚拔点,近战、夜战等打歼灭战的有效战法,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心协力,英勇战斗。取得了初战的重大胜利。在中印边境东段,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入侵印军第七旅,并歼灭炮兵第四旅、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各一部,越过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进占达旺,逼近瓦弄。在中印边境西段,新疆边防部队,拔除了印军37个侵略据点,歼其一部,收复了大部分领土。此战,沉重地打击了印度反动派的侵略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并为尔后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