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作者:阿里安·古罗马
出自————《亚历山大远征记》
出自————《战争通史》
一
在亚历山大远征经过的科芬河和印度河之间的地区,有一座名叫奈萨的城市 [ 英译者注:即今哲拉拉巴德。 ] ,据说最初是由狄俄尼索斯 [ 译者注:酒神。每年在酒神节,人们痛饮狂欢,歌颂酒神,甚至模拟酒神扭摆舞蹈,胡跑乱冲。雅典最大的剧场即以狄俄尼索斯命名。 ] 在征服印度之后修建的。既未说清楚这位狄俄尼索斯究竟是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向印度进军的。这位底比斯人狄俄尼索斯是从底比斯领兵出发去攻打印度的呢,还是从利地亚的特摩拉斯山去的呢?他一路侵略了当时希腊人并不了解的许多好战的部族,为什么其他各族都不征服,而偏偏征服了印度人呢?所有这一切,反正我是搞不清楚的。话虽如此,可是对古代神仙传说,任何人都不应太认真苛求。因为有些事情,如果单从可能性方面去考虑,似乎靠不住;不过故事里,如果加上神仙的成分,那就完全不是不可信的了。
不管是怎么回事吧,反正当亚历山大到达奈萨城下时,奈萨市民确实派了他们的首领阿卡菲斯率领由三十个头面人物组成的代表团出城谒见,请求亚历山大允许他们的城市仍由他们的神明照管。据说这些代表进入亚历山大的帐篷时,看见他坐在那里,混身上下仍然都是旅途上带来的尘土,身上还披着打仗时常披的铠甲,头上戴着铁盔,手里拿着长矛。他们看到这个情景,惊愕万分,全都俯伏在地上,很久不敢出声。后来亚历山大让他们起来,叫他们不要害怕时,阿卡菲斯才说了下边一段话:
“大王陛下,奈萨人民出于对狄俄尼索斯的崇敬,恳求您允许他们自由独立。因为狄俄尼索斯在征服印度民族之后、即将凯旋回到希腊海之际,用他那些退役的士兵,也就是他那一帮巴卡斯 [ 英译者注:即狂欢作乐者。 ] ,创建了这座城池,以便后人纪念他的远征和胜利。这跟您在高加索山和埃及各建一座亚历山大城的用意是相同的。您在其他各地也已经修建了许多城市,将来还要修建更多,从而证明您比狄俄尼索斯创造了更多辉煌的业绩。狄俄尼索斯把这座城命名奈萨,是为了纪念他的奶妈奈萨。这一带领土称为奈萨亚。距城不远处的山命名为迈罗斯(意为大腿),因为传说他是从宙斯的一只大腿里生出来的。从那时起,我们居住的这个奈萨城就一直享有自由,我们这些市民一直享有独立,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我们这个城市的创建者是狄俄尼索斯。而且,在全印度只有我们这里生长长春藤,别处却都不长。”
二
亚历山大听了他这些活,觉得很悦耳。于是就很高兴地相信了关于狄俄尼索斯远征的故事,也欣然承认了奈萨城就是他创建的。事实果真如此,那他已经到了狄俄尼索斯曾经到过的地方,而且他自己还要比狄俄尼索斯走得更远些。他认为,为了在创造伟大业绩方面跟狄俄尼索斯比个高低,马其顿人也不会拒绝跟随他多忍受些劳累。因此,亚历山大答应奈萨居民继续保持自由和独立。他通过询问查明了他们的法律内容,而且又了解到他们的政府也是在贵族手中,就表示赞许。同时要求他们送给他三百名骑手,并从他们的政府(共有官员三百名)中选拔一百名官员交给他。亚历山大指示由阿卡菲斯负责选拔这些人,并任命他当奈萨地区总督。据说阿卡菲斯听到这个要求时曾笑了一声。亚历山大问他为什么笑,他说:“啊,大王陛下!从一个城市里抽走一百名优秀市民,这个城市还怎么能治理好呢?不过,如果您瞧得起奈萨人,想要他们,那三百名骑手是完全可以献给您的,您想再多要些也行;但是您要我挑选的那一百人,他们是我们全城的精华,请您从较差的市民中抽二百人顶替他们不好吗?这样,当您下次再来的时候,您就可以看到,这个城市还是跟现在这样井井有条。”他这些话听起来通情达理,于是亚历山大又同意了。他吩咐阿卡菲斯把那些骑手送来跟随他,不再要求那一百名精选人物了,而且也不用派别人顶替他们。不过后来阿卡菲斯把他儿子和外甥都送来交给亚历山大。
这时,亚历山大产生了一个热切的愿望,极想到奈萨人自豪地展出的、一些有关狄俄尼索斯纪念物的地方去看看;还想带着“伙友”骑兵队和他自己的步兵连到迈罗斯山去欣赏遍山长满的长春藤和月桂以及各种灌木林,看看那地方有多荫凉,还要看看那些有珍禽异兽的好猎场。马其顿人看见他们已经很久都没见过的长春藤,真是高兴极了。因为印度各地根本就没有长春藤,即使是生长其他藤科植物的地方也都没有见过。于是他们马上就纷纷动手,割下藤条编成花环戴在头上。一面唱着狄俄尼索斯的赞歌,呼唤着这位酒神的各种名字 [ 译者注:除狄俄尼索斯(Dionysus)这个名字外,还有巴卡斯(Bacchus)等。 ] 。然后亚历山大就在那里向狄俄尼索斯献祭,又跟他的伙友们开怀畅饮。有人讲到故事的这一段(也许会有人相信)时说:当时跟亚历山大在一起的那些马其顿人当中,有不少人酒酣耳热,兴奋异常,头戴藤条花冠招神,被狄俄尼索斯的神灵附了体,高声学着酒神叫喊,装着酒神东扭西摆的姿式,乱跑乱冲。
三
不过,象这样的故事人们可信可不信,全凭自己了。我不完全同意西瑞尼人埃拉托西尼斯 [ 英译者注:西瑞尼人埃拉托西尼斯,死于公元前196年左右,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著名的几何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 ] 的看法。他在谈到这类事情时,说马其顿人所说神灵附体等等,只不过是为了讨亚历山大高兴而过分夸张的。他又举例说,马其顿人在帕拉帕米萨斯人住的地区发现一个山洞,听到当地人关于这个山洞的某些传说(这也许是马其顿人自己在一块儿编造出来的),于是就散布谣言说这就是囚禁普罗米修斯 [ 译者注:传说他因盗取天火供人类使用而触怒宙斯,被锁在山崖下受神鹰折磨。 ] 的那个山洞,说他在那里边被铁链锁着,神鹰进去吃他的肝脏。后来赫丘力士来到这里,把神鹰射死、砸开普罗米修斯的锁链,把他放了。马其顿人常常就是这样不顾事实,编造故事,把本来是在滂塔斯的高加索山搬到世界的东部靠近印度的帕拉帕米萨斯地区去了,竟然把帕拉帕米萨斯山叫成高加索山,这也是为了给亚历山大增光,叫人听起来好象他确曾越过高加索山似的。后来在印度本土,当他们看见牛身上用火棒烙有印记时,又据以推断说赫丘力士曾经到过印度。类似这些关于狄俄尼索斯远征的种种故事被埃拉托西尼斯所否定。我对这类故事是否真实,可以不作定夺。
亚历山大到达印度河时,发现赫菲斯提昂在河上架的桥已经完成,还造了许多小船,另有两艘三十桨大船。还看到印度首领太克西利斯送来的许多礼物。其中包括二百银塔仑,还有为献祭用的牛三千头、羊万余只、大象三十头。太克西利斯还派来七百名骑兵作为助战的盟军,还把印度河和希达斯皮斯河之间最大的城市太克西拉献出。亚历山大在那里向他经常祭把的神献了祭,还在河边举行了体育和骑兵竞赛。献祭时得到了渡河的吉兆。
四
除了印度另一条大河恒河之外,印度河就算是欧亚两洲最大的河流了。这条河发源于帕拉帕米萨斯山(或称高加索山)的西侧,向南流入印度大海。入海处分为二支,附近多沼泽,和伊斯特河分五支入海处相似。它在印度形成的三角洲(印度话叫帕塔拉)类似埃及那个三角洲。关于印度河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请允许我也记在这里,因为它是很大的一条河流。希达斯皮斯、阿塞西尼斯、希德拉欧提斯和希发西斯等印度境内的河流 [ 英译者注:现名吉拉姆、其纳布、拉维、苏特利吉。 ] ,都比亚洲其他河流大得多,但它们和印度河比较,又算是小的了,而且实际上小得多,就象印度河比恒河小得多一样。如果提西亚斯 [ 英译者注:卡瑞亚境内尼达斯地方的提西亚斯与塞诺芬同时曾在波斯呆过一些时候。 ] 当见证还有效的话,他确曾说过印度河最窄处两岸相距也有四十斯台地,最宽处甚至到一百。大部分河道的宽度为五十斯台地 [ 英译者注:普林内和斯特拉波只提到其宽度为五十斯台地。据说印度河的宽度实际上最多是二十斯台地。 ] 。
拂晓时,亚历山大率领全军渡过了这条印度河,进入印度人的国土。关于印度的情形,我在这本书里还一点都没谈过。既未涉及他们的风习、也未谈到他们那里是否有珍奇的动物;或者印度河、希达斯皮斯河、恒河或其他河流中出产哪些鱼类、都有多大个儿、以及有无水怪等等;也未说过他们那些挖金子的蚂蚁,鹰头狮身守门怪兽 [ 英译者注:参见《希罗多德》卷Ⅲ116页。 ] 以及其他珍闻奇事。这些东西,与其说是为了如实地介绍情况,倒不如说是为了寻开心而编造的。因为人们撒的谎不论多么离奇古怪,反正印度的事情看来谁也不会去核实的。不过亚历山大和跟他去的那些士兵确曾核实其中的一大部分。除了他们自己编造的故事之外,确实的情况是,他们发现印度人并无黄金。至少亚历山大一路上看到的那些印度人是没金子的,而他一路看到的印度人是数不胜数。他们的生活一点都不奢侈。不过他们身材高大,实际上是亚洲最高的,男人多数身高五库比特或较此稍矮。除埃塞俄比亚人之外,他们的皮肤可算是全人类最黑的了。在是否好战的问题上,当时他们可以说是亚洲最善良的居民。因为我不能拿印度和古波斯作很恰当的比较。波斯人曾在居鲁士(坎比西斯之子)率领下攻打米地亚,剥夺了他们在亚洲的主权,其余各族不是被他们征服就是主动投降了。因为当时波斯人很穷,居住在偏僻而贫瘠的山区,他们的风俗颇似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 译者注:极严格的军事教育。男孩子七岁起即有由城邦集中管理,穿制服,进行体育、军事训练,学吃苦,受鞭挞,目的是把青少年训练成城邦的战争工具。 ] 。我也不能恰当地和波斯人在西徐亚所受的创伤相比,以说明他们的失败究竟是因为遇上什么困难,还是居鲁士犯了什么别的错误,还是波斯人比当地的西徐亚人实在不善于打仗。
五
可是,我还是要根据跟随亚历山大远征的人们以及沿着通往印度的那个大海的海岸返航的尼阿卡斯等人所说最可靠的事实,再加上米加西尼斯和埃拉托西尼斯这两位名家所写的一切材料,编写一篇专文 [ 英译者注:指本书最后一卷“印度”。 ] ,记述印度的风俗习惯、出产的珍奇兽类以及绕过外海返航的情况。目前,先把在记述亚历山大的业绩方面有必要的一些情况写在这里就够了。就是说,陶拉斯山脉就是亚洲的边界。这条山脉从萨摩斯岛对面的穆卡尔山开始,然后在潘菲利亚和利夏两地区之间穿过,延伸到亚美尼亚,又从亚美尼亚穿过帕西亚人和科拉斯米亚人所住地区到米地亚,然后在巴克特利亚接上帕拉帕米萨斯山(亚历山大部下的马其顿人管这座山叫高加索山,据说是为了给亚历山大增光,表示亚历山大在胜利进军中甚至曾经越过高加索山到达山那边)。不过,也许这座山和西徐亚地区的另一座高加索山是相连的,就象陶拉斯山和高加索山相连那样。
由于这个原因,我先前曾称这座山为高加索山,以后还会继续这样称呼它。这条高加索山脉伸向印度,直至东方大海。因此,亚洲所有主要河流都发源于陶拉斯和高加索这两条山脉。有些河转向北流,其中一部分流入米欧提斯湖。其余流入叫作赫卡尼亚的海里,这个海实际上是大海的一个湾。另一些河转向南流,如幼发拉底、底格里斯、印度、希达斯皮斯、阿塞西尼斯、希德拉欧提斯和希发西斯等河都是这样,再加上这些河与恒河之间所有的河流,或是流入海中,或是象幼发拉底河那样分散消失在沼泽地带。
六
任何观察亚洲的人看到陶拉斯和高加索二山把它分为东西两部时,必然会看出亚洲这两大部分都是由陶拉斯山脉本身构成的。一部分向北朝着北风来的方向,一部分向南朝着南风来的方向。然后,南部亚洲又可分为四个部分。在这四部分中,埃拉托西尼斯和迈伽西尼斯二人认为印度是最大的。迈伽西尼斯曾在阿拉科提亚督办西比尔提亚斯家里住过,他还在书里写着他那时经常去拜访印度国王散德拉科塔斯 [ 英译者注:即旃陀罗笈多。 ] 。最小的那部分,以幼发拉底河为界,面向我们的内海。在幼发拉底河和印度河之间的其余两部分加在一起也未见得有印度领土那么大。至于印度本身,其东西两侧直至南端都被大海包围,其北部是以高加索山直至与陶拉斯山连接处为界,然后向西、向西北延伸至大海,以印度河为界。印度大部为平原,据推测是由河流冲积而成。这个国家其他一些近海地区的平原也大都是由附近的河流冲积而成。就是这个国家的名称,自古以来也是因河而起的。根据同样道理,有一个赫马斯平原就是因赫马斯河而得名,那条河发源于亚洲丁狄米尼娘娘山,流入伊欧利亚地区,在斯米尔那城附近入海;又如另一个叫凯斯特的平原就是以利地亚地区的一条河命名的;在米西亚地区的凯卡斯平原,在米延德地区的卡瑞亚平原(延伸到爱奥尼亚地区的米莱塔斯城)也都是这样。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 英译者注:见卷二。 ] 和赫卡塔亚斯(那部关于埃及的书也许不是赫卡塔亚斯而是另一个人写的)二人都称埃及为“河水所赐”。而且希罗多德还用事实清楚地证明了这个说法,因为国名与河名完全一样。埃及人和埃及境外的人古时都把尼罗河叫埃及河。荷马说米尼劳斯曾将他的船队停泊在埃及河口,这就更可证明了。因此,既然世界各地任何一条河,无论大小,都从上游高地带下泥沙,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都能在两岸造成大片陆地,那么,印度大部地区之所以都是平原就是因为它那些河流中的泥沙淤积而成。这一点也就没理由不相信了。至于赫马斯、凯斯特、凯卡斯和米延德等河以及任何其他流入我们这个内海的亚洲河流,即便把它们加在一起,总流量也没有印度一般的一条河那么大,更不用说最大的恒河了。即便是埃及的尼罗河或流贯全欧的伊斯特河 [ 英译者注:即多瑙河。 ] 跟恒河比较起来,它们的流量简直不值一提。甚至可以说,即便把这两条河加在一起,连印度河都比不上。因为印度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是一条大河了,中途又接受了十五条支流的水量,其中每一条都大于亚洲其他河流,与各支流汇流时强令它们改用它自己的名称,直至奔流入海。关于印度眼下我就说这么多,其余留待在那篇印度纪事中再说。
七
至于亚历山大是用什么方法在印度河上架起一座桥的,我所依据的两位主要作者阿瑞斯托布拉斯和托勒密也都未记述。究竟是象薛西斯在赫勒斯滂海峡上和大流士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伊斯特河上所做的那样,用许多船架起浮桥 [ 英译者注:参见《代欧多拉斯》一书(十七)36。《希罗多德》一书(四)118,(七)33。 ] 呢,还是修了一架普通的桥梁把两岸连接起来呢,我自己也无法作出有根有据的推测。我看较大的可能是用许多船搭的浮桥。因为河水太深,不可能修建普通的桥梁,而且在那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也是不可能的。再说,假如是用许多船搭的浮桥,那么这些船究竟是先用绳子拴在一起、然后再按次序系牢泊稳形成一座浮桥,就象希罗多德(哈利卡那萨斯人)所形容的、在赫勒斯滂海峡上架的浮桥那样呢,还是象罗马人在伊斯特河上和莱茵河上(在凯尔特地区)所搭的浮桥那样呢?(罗马人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搭的桥也都是用的同一种方法,他们常常是不得已才这么办的。)这我也不敢肯定。不过,就我所知,最快的搭桥法就是罗马人用船搭浮桥的方法。我不妨把这个方法在这里介绍一下,也还是值得的。情形是这样:搭桥用的船事先都泊在桥址上游,看到信号后,就头朝上游顺着水流按次序漂向下游桥址处,由一只小艇负责调度,一只接一只地带到停泊地点后,就把船上已准备好的、装着粗石块的、金字塔形的大柳条筐从船头推到水里,用以把船泊稳。一只船泊稳后,再泊第二只。两船之间的距离正好可以安全地负荷船上的浮桥结构。停泊时船头都朝上游。在两船之间,敏捷而准确地架上木梁,在木梁上再横着铺上木板钉牢,这样就把木梁连接固定在一起。这样一步一步地安装好,直到整个浮桥搭完为止。桥的两侧都安上栏杆 [ 英译者注:很明显,这是作为临时舷墙用的。 ] ,钉牢,使马匹和驮东西的牲口通过时更为安全,也是为了把桥加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在丁丁当当、吵吵嚷嚷之中,全部工程就完成了。但工程的进行还是井井有条的。下达的指示由一只船口头传到另一只船。对偷工省力敷衍草率的活茬就大声斥责,但这些喧噪并不影响命令的下达和施工的进展。
八
这就是罗马人长期沿用的架桥法。但亚历山大究竟是怎样在印度河上架的桥,我还是不敢信口开河,因为即使是在他手下服过役的人,谁都没有向我们介绍过情况。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他当时用的很可能就是这种方法。但如果有人证实确实是用的别的办法,那就算我没有说好了。且说亚历山大把部队运过河去之后,按惯例进行了祭祀。然后就离开印度河朝那座繁华的大城太克西拉前进。这座城确实是印度河和希达斯皮斯河之间诸城市当中最大的一座。该城总督太克西利斯带着那个地区的头面人物前来迎接,表现友好。他们要求把邻近地区的一些土地划归他们,亚历山大批准了他们全部要求。这时,印度山区各部族土司阿比萨拉斯也派代表团前来谒见,其中包括他弟弟和一些最高级的首领。该地区总督多克萨瑞亚斯也派人带着各种礼物来见。在太克西拉,亚历山大也举行了例行祭典以及体育和骑兵竞赛。他任命菲利普(马卡塔斯之子)为这个地区的督办。留下驻军和病残人员,然后出发向希达斯皮斯河进军。
进军的原因,是得悉坡拉斯在希达斯皮斯河彼岸集结了他全部兵力,决心阻止亚历山大过河,至少是要在他试图过河时进行阻击。得到这个消息后,亚历山大就派科那斯(坡利摩克拉提斯之子)回到印度河,把已在印度河渡口准备好的那些船只拆卸,运到希达斯皮斯河边去。科那斯依令把船只拆卸运去。较小的船拆成两段,那些三十桨大船截成三节,然后装在大车上运到希达斯皮斯河岸。到达后再重新安装起来放到水里。于是这些船又在希达斯皮斯河上形成一支完整可观的舰队。这时,亚历山大率领他原先带到太克西拉的那些部队,另外加上由太克西利斯和该地其他官员率领的五千印度部队,向希达斯皮斯河挺进。
九
到达后,亚历山大就在河岸扎营。在营地就可以看见对岸的波拉斯和他所率全部军队以及一中队大象。波拉斯看到亚历山大扎营的地点,就亲自率部在对岸防守;在沿河其他可以渡过的地点,也都派兵守卫。各处都派有军官指挥,决心阻止马其顿部队过河。亚历山大看到这个情况,就想了个好主意,叫部队向不同方向移动,使波拉斯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就把部队分成几部分,自己带着一部分来回活动,一方面破坏敌方的物资供应,一方面侦察较好的渡河点。其余各队他也都派军官带着,一队接一队地也是朝不同方向出动。在希达斯皮斯河这边,供应物资从四面八方朝营地运来。这样,在波拉斯看来,很明显,亚历山大已下定决心要在河岸长期驻扎下去。要等到冬季河水下落,以等待在许多地点可同时渡河的机会。他的船队也在河上朝不同的方向航行,把皮筏里塞上谷壳 [ 英译者注:关于这种皮筏,请参见下文。谷壳显然是起海绵的作用,形成浮力。 ] ,河岸上都有部队,不是骑兵,就是步兵。不给波拉斯任何喘息的机会,也不允许他选择一个最适宜的地点来防守和集中兵力。此外,当时印度所有的河流都水涨流急,因为当时正是太阳即将到达盛夏转折点的季节 [ 英译者注:这个表达法实在笨拙,说“夏至”就可以了。有些编者因怀疑这句话,还曾进行校正。 ] ,在这个季节里,印度大地上到处大雨连绵,而多数河流的发源地高加索山上的积雪也在溶化,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各河的流量。但一到冬季,各河水位普遍下降,河身缩小,河水清澈。到那时,不少河流就可涉水而过。只有印度河、恒河(也许还有个别其他河流)是例外。不论如何,到那时希达斯皮斯河总是可以涉水过去的。
十
至于在当前这个夏季,亚历山大公开宣布,如果这时他受阻过不了河的话,他可以等待。明里虽这么说,暗中却在窥伺,准备一旦有机可乘,就出其不意迅雷不及掩耳地偷渡过去。他看清楚,波拉斯本人驻守的那一带河道是不可能渡过去的,那里不但兵力雄厚而且还有许多大象,那些部队装备齐全、阵容严整。如果在那里渡河,对方已准备好进行阻击。他还想到,他那些马匹甚至连登上对岸都不敢,因为马匹一靠岸,那些大象将立刻向它们冲来,而且那些大象的巨大而奇怪的形状和怪声怪气的吼叫定会把马匹吓坏。甚至当他的马匹在皮筏上渡河的过程中,老远地看见大象,就会吓得跳进水里,不敢站在筏子上。于是他就考虑了一个偷渡的办法:在夜间,他带领大部骑兵在河岸上来回奔跑,高呼希腊冲锋口号,人声喧嚷,还用其他各种办法搞得乱哄哄,一片喧嚣,仿佛大军马上就要强渡的样子。于是波拉斯就带着他的部队随着声响的方向在对岸平行奔走,把象队也带着。亚历山大就是这样牵着他的鼻子走,使他养成采取这种反行动的习惯。但这种事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波拉斯除了听见高声喊叫和冲锋口号之外,没有任何别的行动,于是他就不再随着这边的骑兵东奔西跑了。原来这些喧嚷都是假的,于是他就呆在营房里,但在沿河各处派了侦察哨。当亚历山大把波拉斯对付夜间行动的紧张状态松弛下来之后,他又巧设了下述一计。
十一
希达斯皮斯河岸有一处象个半岛似的岬角,河道在那里绕了一个大弯。这个岬角上生长着各种树木,非常茂密。对面河中还有一个岛,也是林木森森,从无人迹。亚历山大看到这个岬角和对面的那个岛上都是繁密的树木,足以荫蔽他的渡河活动,于是决定就在这里把部队渡过河去。这个岬角和岛屿距离他的大本营大约有一百五十斯台地。亚历山大先在沿河各处布置岗哨,岗哨之间保持可以互相看得见的距离。不论从哪一个地点口传命令也都容易听到。晚上让他们到处喧嚷不止,点起熊熊篝火。这样搞了好几夜。
当亚历山大决定强渡时,渡河的准备工作是在营地公开进行的。留下克拉特拉斯统帅营地驻军,其中包括他自己那个骑兵团、由阿拉科提亚人和帕拉帕米萨斯人组成的骑乒部队、马其顿方阵中阿西塔斯和坡利斯坡康所率一个旅、以及附近一带地区由各印度督办率领的五千印度部队等等。他命令克拉特拉斯先不要渡河,要等到波拉斯带着他的部队离开营地去攻击亚历山大时,或者等到探知希腊已打胜、波拉斯正率部逃跑时,再渡河追击。亚历山大接着说:“但如果波拉斯只率领他的部队的一部分攻击我,而把另一部分留下守卫营地,而且还留下大象时,那你就仍然不动。不过,如果波拉斯率领他的全部大象向我攻击,只有一部分军队留驻营地时,那你就可以全速渡河。因为马匹下船上岸时,最怕的就是大象。其他兵力不会给马匹造成多大麻烦。”
十二
克拉特拉斯接受的命令就是这样。但在那个岛和大本营之间,已经部署了迈立杰、阿塔拉斯和高尔吉亚斯所率雇佣骑兵和步兵。他们也已受命当看到印度部队卷人战斗不得脱身时,就立即把兵力分批渡过河去。
亚历山大自己选择了伙友特别中队,赫菲斯提昂、坡狄卡斯和德米特里亚斯所率各骑兵团,由巴克特利亚、索格地亚那和西徐亚来的骑兵以及由达海人组成的马上弓箭手,此外还有从方阵中抽出的近卫队,克雷塔斯和科那斯所率各一旅,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等。他带领这些部队与河岸保持一定距离秘密前进,以便在向已定的渡河点(那个岬角和岛屿)进军中不致被发觉。到达后,还趁黑夜把早已运到的皮筏装上谷壳,仔细缝好。当晚暴雨倾盆,亚历山大的准备工作和渡河的企图从而得到了更好的掩护。武器的撞击声和传达命令的喧嚣声被隆隆的雷声和哗哗的雨声淹没。大部分事先拆卸的船只,包括三十桨大船在内,都已运到现场,并已秘密地重新安装好藏在树林里。破晓前风雨已停,骑兵已登上皮筏,那些船也满载步乒,沿岛边渡河,以便在他们绕过岛屿靠岸前,不致被波拉斯的哨兵发现。
十三
然后亚历山大登上一艘三十桨大船开始渡河。跟他在一起的有他的近卫军官托勒密、坡狄卡斯、莱西马卡斯,伙友之一塞琉古(后来成为国王 [ 译者注:公元前301年成为叙利亚国王。 ] )以及近卫队的半数。他们所率部队则乘坐另一些三十桨大船。当他们绕过岛屿接近对岸时,已毫无遮掩、全部暴露了。岸上的敌哨发现他们来了,就飞马驰去向波拉斯汇报。这时,亚历山大第一个下船登岸,然后把其他三十桨大船上的部队也都带了上来。当骑兵正在陆续下船时(他事先已命令骑兵最先登陆),他就把部队部署好,然后带着他们以战斗队形前进。但未料到,由于地形不熟,登陆地点并不是河对岸,而是另一个岛。确实,这个岛太大,因而原先并未发现它是个岛。但它和对岸之间那条水道倒不宽。不过,一整夜的大雨已使河水暴涨,因此骑马的人找不到渡河点。亚历山大因此担心要想完成渡河任务可能不得不从头再来一遍,那就要费大劲。但最后还是找到了渡河点。于是亚历山大就不避艰险带头抢渡。水道最浅处已达步兵胸脯以上,马匹只能把头露出水面。这条水道虽深,但终于成功地渡了过去。然后亚历山大就从其他骑兵团中抽出精锐组成一个骑兵中队带到右翼,把马上弓箭手摆在整个骑兵线的前面;在骑兵之后,部署了步兵中的皇家卫队,由塞琉古指挥;再往后是皇家团,挨下去是步兵卫队,都按当天规定的次序摆列。在方阵两翼部署了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和标枪手。
十四
亚历山大把部队这样调度好以后,就命令总数约六千的步兵队伍以行军队形和步行速度跟进。由于他本人似乎更擅长于带领骑兵,于是他就只率领总数约五千的骑兵全速前进。他还命令弓箭手司令陶郎率领所部也跟骑兵一起全速前进。亚历山大已拿定主意,如果波拉斯率以全部兵力向他进攻,他就用骑兵冲击的办法轻易地把敌军打败,或者就采取守势等待步兵前来增援。但是,印度部队如果由于马其顿人这样大胆强渡而吓得狼狈溃逃,他就紧紧追击,趁敌人溃逃时大量砍杀,杀得越多,留给将来的麻烦越少。
不过,根据阿瑞斯托布拉斯的记载,说在亚历山大的后续部队从小岛 [ 英译者注:关于岛的大小,可参见上文(十三段):阿里安所依据的与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两位史家所记似有不同。 ] 过河以前,波拉斯的儿子就带着六十辆战车来到了,而且,如果当时那些印度兵从车上跳下来攻击最先登陆的那些马其顿部队的话,他们确实是有可能阻止亚历山大过河的,因为即使无人阻挡,渡河已很困难。可是实际上波拉斯的儿子赶着战车越过了渡河点,因此亚历山大渡过时并没遇到危险。后来亚历山大派马上弓箭手去攻击这支战丰队,没费多大气力就把他们赶跑,还打伤了不少。又有人说,实际上在马其顿部队登陆时,波拉斯的儿子所率部队和亚历山大所率骑兵之间就曾发生战斗。他们说,波拉斯的儿子带去的确实是一支优势的兵力,而且亚历山大还被他打伤,他的战马(名叫布西发拉斯)也被打死。它是亚历山大心爱的战马,而且是被波拉斯的儿子亲手刺中的。但托勒密(拉加斯之子)的记述和这个不同(我同意他这个说法),他也谈到波拉斯曾派他的儿子去了,但不是只带着六十辆战车。理由是:波拉斯从他的侦察兵了解到,不是亚历山大亲自率领部队渡过了希达斯皮斯河,就是他的部队的一部分过了河。在这两种可能的情况下,波拉斯都不可能派自己的儿子只带着六十辆战车去迎敌。因为,如果他派这些战车去是为了进行侦察,那也太多,而且这种车辆撤退时很不灵便;如果派他去的目的是要跟已过了河的敌人战斗并且还要阻止尚未渡河的敌人强渡,这些车辆又远远不足以完成任务。托勒密所记的情况不是这样,他说波拉斯的儿子带到渡河点去的是二千骑兵和一百二十辆战车。但由于亚历山大行动太快,在他尚未到达渡河点时,亚历山大早已从岛上把最后一批部队运过了河。
十五
下边这一段情况是托勒密叙述的:亚历山大先派弓箭手去攻击波拉斯的儿子所率部队,但由于估计到波拉斯本人正率领全军前来,亚历山大就仍率领骑兵继续向前沿阵地挺迸,叫其他希腊部队在后跟进。当侦察兵向他汇报了印度部队的确实人数时,他就带着骑兵立即向敌人猛扑过去。敌军看到亚历山大亲自率领密集的骑兵大部队不是以一条战线的形式而是一中队接一中队地向他们冲过去时,他们就后撤了。印度方面有多至四百名的骑兵倒地,波拉斯的儿子也被打死。那些战车和车上的各小队敌兵在撤退中也一起被俘。因为道路泥泞,车辆难于运转,因而在战斗中毫无用处。
波拉斯听到逃回来的骑兵汇报说,亚历山大本人已率全军过了河,他的儿子在逃走时已阵亡,还说已发现在河对岸的大本营留守的克拉特拉斯也率领部队正在渡河。这最后一条消息使波拉斯立即陷入犹豫不决。但他终于下定决心,不论如何,都要以全部兵力向亚历山大进军,要跟马其顿主力和他们的国王决一死战。尽管如此,他还是留下几头大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以便把克拉特拉斯的骑兵从河岸吓跑。然后他就率领全部约四千骑兵、约三百辆战车、二百头大象和步兵精锐约三万人,朝亚历山大开来。到达一片无泥泞的、平坦而坚硬的沙地时,他认为这里便于骑兵的调度和冲锋,于是就叫部队在这里停下来。最前线布置一列大象,每隔大约十来丈摆一头,以便在整条步兵防线之前再形成一条防线,这样到处都可以吓唬亚历山大的骑兵。他估计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敌人都不敢在大象之间的空隙中冲进来。骑马的当然不行,因为马一见大象就惊,步兵更不行。因为在列队向前推进的重装部队面前,他们无法前进,而且大象也会冲击和践踏他们。在这些大象后面部署的是步兵,处于第二线。实际上这些步兵纵队或多或少填补了大象之间的空隙。此外,波拉斯还在两翼部署了步兵,甚至延伸到大象防线以外。在两翼的步兵之外又部署了骑兵,骑兵之前还部署了战车。
十六
波拉斯的部署就是这样。亚历山大看到印军已摆好了战斗阵势,就命令骑兵停止前进,等待后边的步兵跟上来。当方阵迅速到达并与先头部队会合后,亚历山大并未立即把他们组成战斗队形带领他们前进,以避免在他们累得还未喘过气来的时候就驱使他们去对抗精神饱满的敌军;而是先把骑兵调过来,让步兵休息,一直到他们恢复了战斗精神为止。当他看清了印军部署之后,决定不从中央突破敌阵,因为那里有一排大象摆在最前面、方阵也以密集队形部署在大象的间隙中。正是由于波拉斯在作这种部署时事先已预料到的原因,亚历山大才犹豫不前。因为亚历山大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骑兵,于是他就率领大部骑兵奔向敌人左翼,想在那儿发动攻击。派科那斯率领他自己那个骑兵团和德米特里亚斯的那个团一起到右翼去。命令他:当敌军发觉亚历山大率领密集的骑兵部队时,将立即把他们自己的骑兵调上来应战。这时,科那斯应当率领所部保持在敌军之后。亚历山大又命令塞琉古、安提格尼斯和陶郎带领步兵方阵,但先别投入战斗,而是要等到看见他本人所率骑兵把敌军步兵主力和骑兵都打乱时再出动。
现在双方已经在射程以内。于是亚历山大就命令他的马上弓箭手共约一千人冲向印军左翼,以难于招架的排箭和马匹的冲撞把部署在那里的敌军打乱。然后他本人率领伙友骑兵,趁敌军已紊乱但仍保持横列队形、而骑兵尚未组成大编队之前,就飞速奔向其左翼进行猛烈冲击。
十七
这时印军也从各处把骑兵集中,在其侧翼与亚历山大所率骑兵平行移动以防其冲击。同时科那斯也已率所部依令行动,开始在敌后出现。印军看到这个情况,被迫将骑兵改为双重队形,以数量较大、战斗力最强的那一部分面对亚历山大,另一部分则迂回对付科那斯的部队。无疑,这样就立即把印军的阵势和盘算全都打乱。亚历山大看到这个时机,恰恰在敌人骑兵向后转时,就发动了对正面敌军的攻击。以致印军甚至还没等到亚历山大的骑兵攻上来,就急急忙忙向他们自己的大象靠拢,好象是要寻找一堵友好的避风墙似的。这时,印度象倌赶着大象去阻击亚历山大的骑兵。马其顿方阵也不甘落后,立即奋勇向前,迎击大象,向赶象的印度人投掷标枪,跟着就把大象包围,从四面八方向它们投枪射箭。于是,这场战斗就形成了过去任何战役都未曾有过的局面。情况是,尽管马其顿方阵异常密集,而那些大象左冲右撞,把马其顿阵线撞了个乱七八糟。那些印度骑兵看到这里的战斗已形成步兵对阵,就又绕了出去攻打马其顿骑兵。但当他们在亚历山大面前再一次吃败仗时(因为不论在战斗力和战斗经验方面,他们都远远不是亚历山大的对手),他们就又朝大象那里撤退了。这时亚历山大的骑兵已集中成一个整体——这不是用命令能调集一起,而是战斗过程本身把他们逼到一起。他们不论冲到哪里,都是先给印军重大杀伤然后才撤走。这时大象已被挤到一个狭窄的范围。这些大象胡冲乱憧,践踏破坏。不管是敌是友,都受害不小。而挤在大象四周狭窄地带的印度骑兵却是两面受冲击,因此损失也就更大。很多象倌和大象被打死打伤。有些大象由于厌烦,又已无人驾驭,于是在这场混战中也不再躲避,仿佛被临头大祸刺激得发了狂,不停地左奔右突,横冲直撞,践踏破坏,不遗余力。但马其顿部队,由于有回旋余地,可以视情况自行决定攻击:大象冲来,他们就退;大象一逃,他们就追。一直不断地用标枪投射它们。而印度部队却与此相反:他们夹杂在大象之间往后退,正在受到大象更大的伤害。当大象精疲力竭,不再猛冲直撞,而是一面吼叫一面象船那样慢慢后撤时,亚历山大就亲自率领骑兵把这一大帮团团围住。然后向步兵发信号,叫他们把盾牌连接起来尽量互相靠拢,形成极其密集的队形,整个方阵一齐前进。因此,印度骑兵除极少数逃脱之外,在方阵的进攻下全军覆没。印度步兵也是从四面八方受到很大杀伤,因为这时马其顿部队已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到后来,只要马共顿骑兵哪里有个空隙,印度兵就蜂拥而至,从空隙中往外逃窜。
十八
这时,留在希达斯皮斯河边的克拉特拉斯和其他指挥宫,看到亚历山大已取得显著的胜利,也都率部渡河,顶替已经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率领的部队,精神饱满地参加追击撤退中的印度人,继续给他们以大量杀伤。
印度步兵死亡近二万,骑兵约三千,战车全部被毁。波拉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印度总督斯皮塔西斯、大象和战车的指挥官们、骑兵全部指挥宫、以及其他部队不少指挥官,都被打死。所有幸存的大象都被俘。在亚历山大的部队方面,在起初进攻时为数六千的步兵中,战死的只有大约八十人;骑兵方面,只有在战役一开始就投入战斗的马上弓箭手阵亡十名,伙友骑兵约二十名,其他骑兵二百名。
在战斗中,波拉斯表现得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统帅,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当他看到他的骑兵和象队遭受屠杀,有些大象倒下,有些则由于无人驾驭因而到处奔驰,犹如丧家之犬,而且他的步兵也已经大部牺牲时,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未照抄大流士大王的榜样,在士卒面前率先逃命;而是相反,只要那怕还有一部分部队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他本人也继续英勇作战。但当他的右肩负伤之后——他在战场上到处奔驰时,全身都由极其坚固非常合身的铠甲保护着(这种印度铠甲后来人们都见过),不致受到投射武器的伤害,只有右肩一处无遮盖——,他才把他骑的大象掉头撤退。亚历山大看见他在战斗中表现得极其伟大而英勇,就不忍杀他,想保留他的性命。于是,他首先派那个印度首领太克西利斯去找他。太克西利斯骑马来到波拉斯乘坐的那头大象附近,在射程以外停下来,要求波拉斯也把大象停下,告诉他再逃也无用了,要他听听亚历山大托他带来的口信。波拉斯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的老仇敌太克西利斯。于是立即拨转象头朝他冲来,想投他一枪把他扎死。真的,要不是太克西利斯及时拨转马头赶紧跑开,波拉斯也许早就把他结果了。尽管波拉斯态度如此,亚历山大仍然不生他的气,而是不断地派其他人去找他。最后派去的是一个叫迈罗斯的印度人,因为亚历山大已了解到迈罗斯是波拉斯的老朋友。波拉斯听到迈罗斯带来的口信,当时他正渴得难受,于是就让大象停步,从上边下来。喝完水,精神恢复后,就让迈罗斯立刻带他去见亚历山大。
十九
于是波拉斯就跟着迈罗斯来到亚历山大面前。亚历山大知道他快来时,就带着几个伙友骑马到阵线前边来迎接。亚历山大把马勒住,欣赏着波拉斯魁伟的身材(他身高有五库比特以上)和英俊的仪表。从他的风姿看来,他并未降服。而是相反,他表现了一个勇士面对着另一个勇士,在为自己的王国进行了光荣的战斗之后,面对着另一个国玉。后来还是亚历山大首先开口,他要求波拉斯说出他希望对他该怎么办。据说波拉斯回答道:“亚历山大,要象对待一个国王那样对待我。”亚历山大听了他这个回答很高兴,又说:“波拉斯,在我这方面,是会象你希望的那样办的;在你那方面,也提出你的要求吧。”波拉斯又回答说,一切都已包括在这唯一的要求之中了。亚历山大听了他这句诸更加高兴,于是就把波拉斯原有王国的主权交还给他。此外,还把甚至比他原来的国土更大的地区也划给他。他就是这样,象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一个勇士。从那时以后,他发现波拉斯在各方面都很忠诚。于是亚历山大和波拉斯在希达斯皮斯河彼岸进行的那一场大战就这样结束了。时为贺季蒙在雅典执政期间的四五月间 [ 译者注:公元前326年。 ] 。
在希达斯皮斯河两岸,在亚历山大渡河以前扎营的地方和后来的战役在河彼岸进行的地方,他都修建了一些城市。第一个命名为胜利(Victoria)城 [ 英译者注:希腊文发音为尼卡亚。可能是今天的蒙城。 ] ,因为他曾在那里战胜印军。另一个命名为布西发拉 [ 英译者注:可能是今日的吉拉普。 ] ,用以纪念他那匹死在那里的叫布西发拉斯的战马。那匹马并不是被什么人打死的,而是因年老积劳而死的。当时这匹马已接近三十岁,它一生中分担的亚历山大的劳累和危险实在太多了,真是筋疲力尽而死。除亚历山大外,谁都没骑过它,因为布西发拉斯从来都不肯让别人骑。它体格雄伟、精神刚烈。它身上烙有一个牛头印的标记,他的名字布西发拉斯就是由此而来。可是,又有人说它混身都是黑的,只有头上长了一块恰好象个牛头的白癍。有一回亚历山大在攸克西亚地区把它丢了。于是他就在整个地区发布公告,说如果他们不把他那匹马交出来,他就把全地区的人一个个都斩尽杀绝。这个公告发出后,立刻就有人把布西发拉斯送回来。通过这件事,亚历山大对这匹马的感情可以想见,而他在当地土人中的威风也不难看出。我是看在亚历山大的面上才这样颂扬布西发拉斯的,现在该把这段颂词作一结束。
二十
对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们进行了礼俗上应该进行的追悼和颂扬之后,亚历山大对诸神明又举行了胜利谢恩祭礼,并且在他最初率部渡过希达斯皮斯河的地方举行了体育和骑兵竞赛。然后留下克拉特拉斯带领一部分兵力帮助修建他当时正在这一带兴建的城市及其防御工事。他本人则向与波拉斯王国交界处的一个印度部族进军。据阿瑞斯托布拉斯说,那个部族名叫格劳干尼开,但托勒密又说是叫格劳塞。我也不想费力去弄清楚哪个说法为正确。亚历山大率领伙友骑兵半数、从各方阵抽出的步兵精锐、全部马上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和不骑马的弓箭手,侵入了他们的地区。于是整个部族都投降了。他一共占领了三十七个城镇。其中居民最少的也有五千多人,还有许多是超过一万的,他也占领了大批村庄,这些村庄的人口总数并不少于城镇。他把这个地区交给波拉斯治理。他对波拉斯和太克西利斯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调解,然后就叫太克西利斯回到他自己的部族。
这时有阿比萨瑞斯派来的使团声称阿比萨瑞斯本人愿向亚历山大投降,并献出他所统治的地区。不过在亚历山大跟波拉斯打仗以前,阿比萨瑞斯曾打算和波拉斯站在一边打亚历山大。如今他却派他的弟弟陪同其他使者前来谒见亚历山大,还带来财宝和四十头大象作为献礼。另外,还有一些实行自治的印度部族以及某些印度人的总督(也叫波拉斯)派代表来见亚历山大。因此,亚历山大立即送信给阿比萨瑞斯叫他前来会见,并威胁他说,如果他不来,那他就会看到亚历山大带着兵去找他,到了那种情景他将后悔莫及。
与此同时,帕西亚和赫卡尼亚的督办福拉塔弗尼斯带着原先留在他那里的色雷斯人来见亚历山大。阿萨西尼亚督办西西科塔斯也派人捎信来说阿萨西尼亚人刺杀了他们的总督,脱离了亚历山大。针对这个情况,亚历山大派菲利普和提瑞亚斯皮斯率领部队去镇压阿萨西尼亚地区的叛乱,恢复秩序。
然后他自己率部向阿塞西尼斯河进发。在印度诸河流当中,只有阿塞西尼斯这一条河托勒密(拉加斯之子)曾描写过它的大小。他说,在亚历山大率领部队乘坐船和皮筏渡过这条河的地方,水流湍急,水里还有棱角很尖的大石块。河水从这些大石块上冲过,浪花飞溅,咆哮如雷。河宽有十五斯台地。他说乘皮筏过河的比较容易过去。但坐船的可不同,有好几只船碰在大石头上撞沉,不少人葬身于急流。根据他这段记述我们可以推测,有些作家所说印度河的平均宽度为四十斯台地,这话似乎接近事实。但在最狭窄的地方,因而也是最深的地方,就会缩小到大约十五斯台地。在许多地方它的宽度就是这样。此外,我猜想,亚历山大渡过阿塞西尼斯河时,一定是找了一个最宽的地方渡过去的,因为那地方的水流可能缓慢。
二十一
亚历山大过河后,就命令科那斯带着他那一旅人留在河边监督指导其余部队过河,因为这些部队将把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从已经归顺的那些印度地区运到这里。还派波拉斯回到他本国,让他挑选最能打仗的印度人和把他所有的大象带来和他本人会合。然后,亚历山大打算用他那些装备最轻的部队追击那另外一个波拉斯,他是一个坏家伙。有消息说他已经离开自己那个省逃跑了。当亚历山大跟第一个波拉斯不和时,这个波拉斯就曾派代表团来见亚历山大,说他本人打算投降并献出他那个省。这主要是因为他跟第一个波拉斯有仇,并不是因为他对亚历山大有什么好感。但当他听说第一个波拉斯已被释放,除了他原有的那个省以外,现在还统治着另一个很大的新省,他就感到害怕。主要不是因为怕亚历山大,而是怕跟他同名的那个人。于是他就从自己的领土上逃跑,还尽可能说服了一些勇猛好斗的部族兵跟他一起逃走。
在追击途中,亚历山大抵达希德拉欧提斯河。这是另一条印度河流,差不多跟阿塞西尼斯河一般宽,但水流不那么急。在他经过的所有这一带地区,直到希德拉欧提斯河,都在最适当的地点留下兵力驻守,以便克拉特拉斯和科那斯的部队征集粮草物资时,可以安全地通过大部地区。又派赫菲斯提昂从这里率领一部分军队(步兵两个方阵、他自己那个骑兵团和德米特里亚斯那个团、弓箭手半数),朝反叛的那个波拉斯的省进军。命令他把那个省交给另外那个波拉斯。在希达斯皮斯河两岸居住的其他独立的印度部族也都要由波拉斯来治理。后来他本人带领部队渡过了希德拉欧提斯河,未象渡过阿塞西尼斯河时那么困难。当他在希德拉欧提斯河彼岸继续进军时,大多数部族都主动前来投降。其中有一些是带着武器来的,搞不好就要打。有些则是在逃跑时被捉住用武力降服的。
二十二
这时又有人向亚历山大汇报说,有些实行自治的印度部族,特别是那个叫作卡萨亚的部族,正在做好准备,一旦亚历山大到达他们的地方,就要跟他打。他们还挑动所有的邻近部族搞同样的勾当。他们的首府叫桑加拉 [ 英译者注:有些权威学者认为桑加拉即今日的拉合尔。据斯特拉波(所著书十五,1)说卡萨亚即索培西斯王国(卷六,二章后部。) ] ,据说城防很坚固,他们打算死守。人们认为卡萨亚人打起仗来相当勇敢顽强。此外,欧克西德拉卡和马利亚这两个印度部族也持这种态度。事实上,不久前波拉斯和阿比萨瑞斯就曾带兵去讨伐他们,还曾鼓动许多印度部族打他们。不过,虽然那次动用的兵力很大,但成就却不明显,后来就撤退了。
亚历山大了解这个情况之后,立即全速向卡萨亚人进军。过了希德拉欧提斯河之后又走了两天,到达一个名叫品普拉马的城市,这里住的印度部族叫阿德雷斯太,他们和亚历山大达成协议后投降。第二天亚历山大叫部队休息,第三天向桑加拉进军。十萨亚人和入伙的邻近部族已在城外摆开阵势。他们是在一座四周陡峭程度不同的小山上。还把车辆摆在小山四周,在里面宿营。这些车辆同时也形成三重防线。
亚历山大看到这些部族人数众多和地形情况,据此他作了当时最好的应急措施。命令马上弓箭手别耽误时间,立刻冲上去,在阵线前沿来回驰骋,从远距离射箭,以便在他完成全军部署以前印度人冲不出来。甚至在战斗开始以前他们就可能在自己的据点里头中箭负伤。他本人在右翼,部署了骑兵特别中队、克雷塔斯的骑兵,挨下去是他的近卫队,然后是阿格瑞安部队。把坡狄卡斯部署在他的左边,带着他自己的骑兵和伙友步兵各旅。两翼平均部署了弓箭手。
正当亚历山大作这些部署之际,后卫队的骑兵和步兵已赶到。他把这些骑兵分派两翼,用刚到的步兵加固方阵。然后他亲自率领部署在右翼的骑兵攻击印度人左翼的车辆。因为这边的地形看来比较容易推进,而且那些车辆摆得也不密。
二十三
但是,当骑兵冲近时,印度人并未从车辆防线后边冲出来攻击骑兵,而是爬到那些车上去往外射排箭。情况既已变成这样,亚历山大认为这种打法已不适于运用骑兵,于是他就从马上跳下来步行着率领步兵方阵发动进攻。这样,马其顿部队很容易地就把站在第一线车辆上的那些印度人赶跑了。但在第二道防线之前,印度人把队伍摆得整整齐齐,没有多大困难就守住了,这是因为防线是环形的,第二环比第一环缩小了,因而队伍更加密集。马其顿人不能象先前那样通过空地接近他们,而是一个个都忙着把第一线那些车辆挪开,然后再从车辆的空隙中往里冲,各人找各人的路,毫无秩序。但后来在方阵的逼迫下,这第二道防线上的印度人还是撤退了。这时,他们也不打算防守这条车辆组成的第三道防线,而是急速撤进城里,关上城门。于是,当天晚上亚历山大就叫步兵在城外四周宿营,当然只能在方阵的兵力围得过来的地方。因为城墙伸展很远,宿营时兵力不能把全城都包围。但在空隙处,有一个湖,离城不远。亚历山大派骑兵把湖包围起来。因为他看出湖水很浅,还猜测印度人可能由于刚才的失败害怕起来,夜间弃城逃跑。事情果然象他猜测的那样发生了。大约在二更前后,大部分印度人真地从城里溜出来和骑兵侦察哨遭遇。首批逃出的人被骑兵杀死,第二批人看到湖四周都有人把守,就又退回城里。
在城外无湖水防护的地方,亚历山大修了双重栅栏把城团团围住,在湖四周也加强了岗哨。然后他就决定把擂石器调上来攻城。但有些城里的居民逃到亚历山大这里,告诉他说城里的印度军队打算那天晚上在湖边(也就是没栅栏的地方)溜走。于是亚历山大就把托勒密(拉加斯之子)部署在湖边,交给他三个近卫团,阿格瑞安部队全部和一旅弓箭手。还把他猜测印度人最有可能冲出来的那个地点指给他看,对他说:“一看见他们从这里往外冲,你立即率领部队阻击,不让他们再往远处跑,井马上命令号兵吹号报警。你们这些指挥宫,听到号音,就带着你们的部队赶往出事地点,要跟着号音前进。在这次战斗中,我自己也决不落后。”
二十四
亚历山大的命令就是这样。于是托勒密就把印度人最初逃跑时留下的车辆尽量搜罗起来,横七竖八地摆在那里,为的是叫夜间往外逃的印度人遇上大批障碍。此外,托勒密又命令部队把所有由城根到湖边被破坏而未修复的栅栏都修好,使它连成整体。他的部队在黑夜里完成了这些任务。这时大约已是四更天。城里那些印度人,正象亚历山大得到的情报所说的那样,把面对湖泊的一些城门打开,朝湖边跑过来。但他们并未逃出托勒密在这一带早就布下的天罗地网。他一见鱼儿游来,立即撒开大网,命令号兵吹号报警,亲自带着全副武装的整整齐齐的马其顿部队向这些印度人围过去。这些印度兵发现他们的逃路已被乱七八糟的车辆和城湖之间的栅栏挡住,而且托勒密又带着部队在号声中向他们紧紧逼来,于是他们就企图从车辆之间的空隙里溜走,他们溜得确实很快,马其顿人的砍杀也并不慢。结果又未溜成,只好扭头逃回城里。在溃退中,大约有五百人丧命。
这时波拉斯带着剩余的大象和五千左右印度兵回来了。亚历山大也已经把攻城用的擂石器安装完毕,正在对准城墙部署。当城墙的任何一部分都还未轰垮时,马其顿部队就开始挖墙脚,因为城墙是砖砌的,比较好挖。后来又在城墙四周都竖起梯子,用强攻的办法把这座城拿了下来。在战斗过程中,大约有一万七千印度人丧命,俘虏的有七万多人,另外还有五百名骑乒和三百辆战车。亚历山大的部队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还不到一百人。但负伤的人,比较起来,却显得太多,总数超过一千二百人,其中有近卫军官莱西马卡斯和几个其他军官。
亚历山大按惯例把阵亡官兵埋葬之后,就派他的文书攸米尼斯 [ 英译者注:攸米尼斯,卡地亚人,原来是腓力地文书或秘书,后在亚历山大手下任原职。普鲁塔克和讷波斯曾写过他的传记。在马其顿高级领导人物当中他不太得人心。作为一个外交家和战士,他一生功绩卓著。最后被安提贡那斯杀死。 ] 带着三百名骑乒到和桑加拉同时叛乱的另外两个城市去,向守城的人宣布桑加拉已被占领,还公开对他们声明:假如他们安分守己,友好接待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是不会对他们不客气的。他过去对待那些主动归顺的其他自治部族,一向都是以礼相待。不过,这两个城市的人因为已听到消息说亚历山大已攻占了桑伽拉,他们异常惊恐,早就弃城逃跑。这一消息传到亚历山大耳朵里,他立即率部猛追。但因为追击开始时已经太迟,因而大部分印度人都已安全逃脱。剩下的都是一些体弱多病的人,大部队逃跑时把他们拉在后边,追击部队捉住就杀。总共有五百人死在刀下。亚历山大决定不再追击,回师桑伽拉,把全城夷为平地,把这一带领土交给原先实行自治、最近又主动归降的那些印度部族。亚历山大派波拉斯率所部回到那些已归顺的城市去建立城防部队。他本人则领兵进抵希发西斯河,打算把那一带地区的印度人也都征服。因为他感觉,只要还有任何敌对势力存在,战争就无从结束。
二十五
有人向亚历山大汇报说,希发西斯河彼岸一带地方很富庶;老百姓勤于耕作,勇于征战,把自己的事情弄得井井有条;这一带多数在贵族统治之下,但这些贵族向老百姓提出的要求还算合理;民众也有大象,数量比其他印度部族多得多,而且个儿又大又勇猛。这样的汇报只能激起亚历山大继续进军的欲望。可是,马其顿人看出,他们的国王所进行的事业,只不过是一个苦差事紧接着一个苦差事,冒完一次险又冒另一次险。他们的情绪早已开始下降了。营地里三五成群地对他们眼下的遭遇叫苦连天。这还算是好的,有些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表示不干了,即使亚历山大要带他们去干,也不干。亚历山大听到这个情况后,在他的部队的失望情绪和骚动进一步恶化之前,就把旅长们召集到一起,讲了这样一段话:
“马其顿同胞们,联军同事们,我发觉你们现在不再愿意以你们当初的那股热情跟我去冒各种危险。我把你们召集到这里来,是为了说服你们继续前进;不然就是我被你们说服,那咱们就向后转。假如在你们至今为止所经受的劳累中确实可以找到什么差错,或者在带着你们忍受这些劳累的人、即我自己身上真地可以发现什么问题的话,那我再多说也无益。不过,假如说由于你们大家的辛苦,现在爱奥尼亚已经是在我们手里,赫勒斯滂、上下福瑞吉亚、卡帕多西亚、帕失拉高尼亚、利地亚、卡瑞亚、利夏、潘菲利亚、腓尼基、埃及、利比亚的希属部分、阿拉伯的一部分、叙利亚低地、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仑、苏西亚、波斯、米地亚、以及所有臣服波斯和米地亚的各国和未曾臣服过他们的各国,也都是属于我们的了;假如说里海附近各关口以外的地区、高加索山以外各地区、塔内河彼岸一带、巴克特利亚、赫卡尼亚和赫卡尼亚海都已属于我们;假如说我们已经把西徐亚人赶到荒凉的地方;假如说,除了这一切之外,印度河已经是在我们的领土上奔流,希达斯皮斯河,阿塞西尼斯河和希德拉欧提斯河也都是这样,那么,你们为什么不把希发西斯河彼岸的各部族也并入咱们马其顿帝国的版图呢?你们为什么犹豫?是害怕剩下的那些部族在你们进军面前把你们顶住吗?明摆着的现成的事实是:他们有的主动投降,有的逃跑后又被抓住,有的把他们的国家放弃后逃跑而留下领土任凭我们处理。我们已经把这些土地交给我们的盟国和主动归顺我们的人。
二十六
“我认为,一个有志之士的奋斗是不应当划出一条什么界线的,只是那些导致崇高业绩的奋斗本身可能有自己的极限。不过,如果想知道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这场战争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我倒可以这样回答:在我们到达恒河和东海以前,剩下的地方已经不太大了。我向你们保证,你们将会发现这个东海是和赫卡尼亚海相连的,因为伟大的海洋是包围着整个大地的。是的,我还要向马其顿部队和联军讲清楚,印度湾和波斯湾也都是连成一片的海水,赫卡尼亚海和印度湾也是这样。我们的舰队将从波斯湾起航绕到利比亚 [ 英译者注:非洲被认为是亚洲的一部分。关于这些海和早期地理学家的观点请参见卡瑞和瓦明顿所著《古代探险家》一书(米苏恩版)。 ] ,直至赫丘力士石柱,而且从石柱往里的整个利比亚地区 [ 英译者注:即非洲所有已知部分,亦即直布罗陀至埃及之间的部分。 ] 都将是我们的。甚至全亚洲和在亚洲的帝国边界(那些边界都是上帝给全世界划的)也都是这样。但是,如果你们现在就退缩,那么,在希发西斯河彼岸直至东海之间,将留下很多好战的部族;从这一带地方一直伸展到赫卡尼亚海以北的地区还有许多这类部族;离这些地方不远还有许多西徐亚部族。因此,如果我们现在就向后转,那就会有理由担心,即便是现在已被我们占领但还未巩固的地区,也会被那些还未被占领地区鼓动起来造反。这样,我们大量劳苦果实可就要千真万确地付诸东流;或者我们就得再从头开始,承受更多的劳累,冒更多的险。马其顿同胞们,联军同事们,最好大家坚持到底。只有不怕艰苦、敢于冒险的人才能完成光辉的业绩。生时勇往直前、死后留芳千古,岂非美事?难道大家不知道,我们的先辈 [ 英译者注:指赫丘力士。 ] 如果在提任斯或阿戈斯停下来不再前进(甚至在到达伯罗奔尼撒或底比斯时停下来),就不可能得到如此至高无上的荣誉,也不会从过去的人变成今天人们都承认的神吗,即使是比赫丘力上还高一级的神狄俄尼索斯,也曾经历尽了千辛万苦。而我们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奈萨和阿尔诺斯山,连赫丘力士都未能拿下来的这个阿尔诺斯山寨,我们都已经拿下来了。现在,再把亚洲剩下的地方加到你们已经占领了的地方上边,这只不过是把小数加到大数上而已。确实,假如我们当初只是坐在马其顿,认为只要不费气力地守住我们的家乡,仅仅降服边界上的色雷斯人、伊利瑞亚人或特利巴利人,甚至对我们可能并无多大用处的希腊人,就算够了,那我们怎么能创造出我们已经创造出来的这些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呢?
“再说,假如当你们在我的指挥下历尽艰险的同时,你们的领袖,即我自己却一不劳累二不冒险的话,那你们心里就会理所当然地感到厌恶。因为只有你们自己千辛万苦,而由此获得的果实却都给了别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和你们是苦累同受、祸患同当、福禄同享。因为所占的土地都是你们的,是你们在各处当总督或督办;大部分财宝也是到了你们手里。而且,当我们得到全亚洲之后,到那时候,我向老天起誓,我决不会只是满足你们,你们那时得到的将要远远超过你们每个人对好事最高的要求。我将把所有愿意回家的人都送回老家,也许由我自己带着他们回去。那些愿意留下的,我会让他们受到那些回去的人们的称羡。”
二十七
亚历山大就是这样地说了大致如上所述的一段话。然后就是长时间的沉寂。没有一个人敢于当场发言反对国王,但也不愿表示同意。在冷场期间,亚历山大又说,如果谁确实和他刚才所说的有相反意见的话,就请他发言。他这样表示了好几回。即使如此,还是沉默了很长时间。最后,科那斯(坡利摩克拉提斯之子)才鼓起勇气说了这样一段话:
“陛下,我知道您不愿意对马其顿人实行专横的发号施令,而是要特地说明您准备在征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才继续带领他们前进。如果得不到大家的同意,您是不会强制他们的。因此,我才想说几句。不过,我倒不是代表我们在场的这些人说话,因为我们这些人得到了比别人高的荣誉,多数也都已经得到了我们所付出的劳累的报酬;而且我们有权有势。因此,不论在什么事情上,我们比别人当然就更愿意热心推动您的事业前进。所以,我要说的话倒不如说是为全军的多数人说的。不过,即便是替他们说话,我也不会只是说些他们爱听的东西;我主要还是为您自己考虑的。我这些话不只是对您当今有用,而且对您的未来也是最为稳妥的。因为我已经上了年纪,在战友中也享有荣誉——这荣誉当然是您赐给的,也因为我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始终如一地表现了无可争议的勇气。我觉得我不应当隐瞒我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意见。我认为,恰恰是因为我们大家的领袖您本人和跟随您从故国出发的人们已经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其伟大的业绩,由于这个原因,我认为把我们的辛劳和艰险规定一个界限更为得策。因为,您自己知道,起初我们这些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刚刚跟您出发的那个时候是多大一支队伍,到如今只剩下多少。在巴克特利亚,您看出塞萨利人无心再去经历艰险,于是您二话不说,就打发他们回家。这件事您办得好。但是其余的希腊人,有些您叫他们留在您新建的那些城市里安家落户,但他们并不都是出于自愿留下的;其他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一直跟随您历尽艰险,在战斗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损失;还有一部分因负伤而残废,流落在亚洲各地;但大多数是死于疾病。当年出发时浩浩荡荡的大军,到如今已为数有限了。而就是剩下来的这些人,当年的体力也都已丧失,旧日的精神则更是消磨殆尽。这些人,没有一个不在想念他们的爹娘——如果他们的爹娘还在世的话;没有一个不在想念他们的妻子和儿女;甚至没有一个人不在怀念他们自己的祖国,渴望能回去再看一眼。带着您给他们的财宝,象个有钱的人,而不再象过去的穷光蛋那样回去;象个大人物,而不再象过去的小百姓那样回去。这是人之常情,应该体谅的。队伍已经不再甘心情愿跟随您,您可别当这样一支部队的领袖。当他们已经毫无自觉自愿的精神时,一旦面对艰险,您将发现他们有气无力,离心离德。如果您认为适当,最好您本人也回您自己的家,看看您的母亲,料理一下希腊本土的事务,把这许多伟大胜利的果实带回您祖先的祠堂里。然后,如果您愿意,还可以准备另一次远征,再去进攻定居在由这里往东的那些印度部族。或者,如果您愿意,也可以进军攸克塞因海地区;或者去卡科顿 [ 译者注:即古代著名的大城市迦太基,在北非北岸面对西西里岛的地方。 ] 以及该城以远的利比亚其他地区。在所有这些未来的征战中,当然还应当由您来领导。那时,会有别的马其顿人和希腊人跟您去,会有年轻的来顶替年老的,精神饱满的来代替疲惫不堪的。由于他们还未亲身经历过战争,因而打起仗来一时还不至于害怕什么危险;由于他们对未来抱有希望,战争还会激发他们的热忱。而且,如果他们看到他们的前辈在历尽艰险之后还是平安地返回家乡,原来贫困的后来变为富有,原来默默无闻的后来变为大名鼎鼎。于是这些新人就会更有信心,以更充沛的热情跟随您东征西战。啊,大王陛下!当我们一切都顺利的时候,需要有自我克制的精神,这一点比任何事情都可贵。因为您作为我们的领袖和这样一支军队的指挥官,对任何敌人都是无所畏惧的。但是,对任何人来说,好运气是不能预料的,因而也是无保障的。”
二十八
科那斯说完之后,在旁边站着的人当中就有人发出叫好的声音,许多人甚至还流下眼泪。如果需要什么证据的话,这件事就足以证明他们不愿意再向前推进。如果班师回国,他们一定会欢跃起来。但是亚历山大,由于科那斯出言放肆,又因为其他官员缺乏勇气,他很不高兴,于是就把会议解散了。第二天又把原来这些官员召集在一起,怒气冲冲地重申他本人要继续前进,但他决不强制任何马其顿人违心地跟他去。他说,自然也会有自愿跟随他们国王的人。至于谁要回家,谁就可以回去。回去后,还可以对他们的朋友们说,他们自己回来了,把他们的国王留在被敌人包围的异域。说完他就回到自己的帐篷里,整天不接见任何人,连他的伙友也不见。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他一直等着,看那些马其顿人和联军同事们是否回心转意,因为在成群的战士里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形,这样的变化出现之后,往往会使他们变得更加服服帖帖。但是,整个营地仍然是死一般的沉寂。明显地看出,官兵们对他的脾气感到很不服气,而且也决不会因此会有任何回心转意的表示。后来,据托勒密(拉加斯之子)记载,他不管这些,仍然举行了祭祀,意欲渡河。但在祭祀中,牺牲显示了渡何不利的征兆。于是亚历山大就把伙友中年长的一些人、主要是跟他要好的一些朋友,召集在一起研究。结果是,既然都认为回去为好,于是他就向全军公开宣布,他已决定班师回国。
二十九
全军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高声叫喊起来,就跟一大群乌合之众高兴得大声叫喊一模一样。接着多数人开始哭泣。还有一些人走到亚历山大的帐篷附近为他求神赐福。这是因为亚历山大在他们自己面前认输,承认他是被他们自己而不是被任何别的人打败了。于是,亚历山大就把全军分为十二部分。叫每一部分都修一座祭坛(其高度有如最大的塔,宽度还要超过),作为向诸神明的感恩礼,因为众神曾保佑他一直是战无不胜,同时也纪念他的艰苦卓绝的业绩。这些祭坛建成后,他亲自登坛按惯例献祭。还举行了体育竞赛和骑兵操练。把直至希发西斯河的领土也都交给波拉斯治理。然后他本人则开始率部回师希德拉欧提斯河。过了这条河,又回到阿塞西尼斯河。看到他原先派赫菲斯提昂修建城防的那座城市已经建成了。他在这座城里安顿了附近那些自愿在城里定居的部族和那些不再适应战斗生活的雇佣兵。然后就开始了全军经水路去大海的准备工作。
这时,与阿比萨瑞斯为邻的那个地区的总督阿萨西斯前来谒见,还带着阿比萨瑞斯的弟弟和其他亲属,还带来印度人认为最高贵的礼物以及阿比萨瑞斯的三十头大象。阿比萨瑞斯本人因病未能亲自来谒见。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亚历山大原先派到阿比萨瑞斯那里去的代表。因此,亚历山大对他们所汇报的一切都非常放心,不再怀疑阿比萨瑞斯了。于是他就任命阿比萨瑞斯为他那个省的总督,让阿萨西斯辅佐,以治理那个地区。商量好他们应当交纳的贡赋之后,亚历山大又在阿塞西尼斯河边举行了祭礼。然后又渡河,回到希达斯皮斯河。在他的部队帮助下,修复了尼卡亚和布西发拉那两座城里波大雨冲坏了的房屋,并把那个省的其他事务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