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战斗运用的一般原则·第一·下
作者:H·古德里安 ·德
出自————《坦克—前进!》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行军
前进,前进,再前进!坦克曾多次参加进攻和防御战斗;坦克常常紧急地从战线的一个地段转移到另一地段,然后再回到原来的地段。坦克沿着荒野和坎坷不平的道路前进。有时,坦克疾驰前进,驾驶员甚至都无暇看看里程表。
但是,有时在行军中,由于天气不佳,遇到人工障碍物、被破坏的桥梁或天然障碍物,坦克被迫接连不断地停车,这对精神的影响要比战斗本身所产生的影响还厉害。
德国坦克行驶过的里程,简直难以计算,他们在东线到过高加索和伏尔加河一带,在非洲到了阿拉曼,也曾在巴尔干战区、挪威、芬兰、意大利和法国作战。凡是需要坦克出动的地方,坦克都到过了。坦克驾驶员有时整天整天地不离操纵杆,稍加休息就又开始驾驶了。他们驾驶着坦克通过泥泞地和雪地,通过山岭和谷地,向着敌人不断前进。只要看到坦克兵,不管是什么军衔,不管是什么长官,都是一脸的尘垢和汗迹,面带倦容,工作服也又脏又破。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意志——前进!
战时德国士兵都以连队为家,他们奋勇前进,永不掉队。这种愿望是可取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有时也会因此而破坏行军纪律,在道路上造成堵塞,甚至难以疏通,一时影响行军指挥。
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平时遵守得很好的许多行军规定,也无法实行下去了。不过,有些规则还是能够执行的。
行军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一、速度
平时规定的行军速度,到了战时几乎都不能达到。因为行军速度主要取决于道路状况和敌军的行动,而这种情况都不能事先预料到。但有一点是经验之谈,那就是先头车的速度只能是纵队中速度最低的车辆速度的一半。通常,行军纵队长官或其副手位于纵队先头,掌握行军速度。
二、距离
正常行军时,各分队之间和各部队之间都不需要有很大距离,但规定的距离往往要大一些,因此在实战中不易保持规定的距离。多数情况下,队形都很密集,因为俄国的道路条件不好,驾驶员驾驶坦克时,手头没有精确的地图,总怕与前车失掉联系,于是常常要紧紧跟上前车。这样还可以防止旁支路线上的车辆插入纵队。
如果某部队需要以较大的速度行驶,最好让它先于纵队三十分钟出发。
三、行军休息
长时间行军时,昼间的停顿和休息,不能象平时那样按行军时间表来确定,而是根据地形情况确定。休息地点必须具备避开空中观察的条件,而且翼侧和后方都有坦克难以通过的障碍作掩护。多数情况下,车辆都是因技术故障而停顿。停顿时,要利用这个时间检查车辆,并补充油料。
规定行军休息首先是为了补充油料。一个坦克营加添油料至少需要30分钟,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一辆坦克加添油料的时间,就是用油罐车加添,也少不了这样多时间。此外,还要加上所有车辆开到休息地点的时间和将油料车和野炊车开到分队的时间。
长时间停顿和休息时,应迅速让出行车道路,尤其是停在十字路口、道路枢纽部、铁路道口或居民地时,更应如此。道路上只留下流动哨和摩托车通信兵,以便向掉队车辆或通信人员指示配置地点。部队停在出发位置或驻止时,应在明显地点设置路标和注明部队番号的标牌。部队出发时,即将其撤除。
四、夜间行军
夜间行军时,车间距离一般都很小,驾驶员总能看到前车的尾灯。否则,行军队形就会紊乱。夜间行军时,车长的工作是十分紧张的。车长不仅要注意保持车间距离,而且要利用车内通话器或以事先规定的暗号指示驾驶员如何驾驶车辆。在漆黑的夜间,车长一般不坐在车内,而坐在车外驾驶窗旁边,给驾驶员指示驾驶方向。发信号时,车长通常使用带伪装罩的手电筒。
停顿时,要立即查明原因,是上级命令停顿还是前车出了故障。在有绕行路和有叉路的地点,都要设置标牌。战时曾采用过尺寸不大的三角牌,上面安上闪光灯,三角牌的顶端指示纵队的行驶方向。
夜间向出发位置前出是十分困难的。为此首先必须迅速腾出道路。当需要变换出发位置时,很可能变换得不及时。
夜间行军时最好不要停下来休息,因为停下来坦克兵很容易睡着,一旦睡着,再唤醒继续前进就不容易了。事先规定的约十分钟的短停还是可行的。
五、行军纵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行军纵队通常由各兵种的分队和部队编成。由于游击队和伞兵随时都可能出现,这样编组行军纵队,甚至是在敌后都是很适宜的。
行军纵队的编成决定于战斗情况、地形性质和道路状况。例如,在道路不便通行和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就要把轮式和履带式的各种车辆编到一个纵队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后方分队和各支援兵种所属的车辆能顺利前进。坦克部队的行军纵队要编有后方分队的车辆,因此,本来速度就不高的坦克,还要等待汽车的到达,而且常常要牵引汽车前进,这样,行军速度就会受到限制。
六、行军纪律
严格的行军纪律是顺利完成行军任务的前提。协助克服行军中出现的一切困难,是坦克兵全体官兵的职责。坦克因故障停车时,应尽量让出行军道路,坦克要开动时,炮塔内应有一名乘员,因为坦克送修或修后出入队列时,都要给其它坦克的驾驶员发出超车信号或手势。只有在按计划停顿时,才允许超越行军纵队行驶。在其他情况下,只有指挥车和救护车才有权超越纵队。一切交通指挥勤务的规定,要无条件地执行。
七、坦克的铁路运输
坦克的转移距离在150公里以上时,为节省油料和保护车辆,一般要采取铁路输送的办法。如果火车站上有末端装卸站台,只要领导正确,装车就没有什么困难。坦克可以直接由列车尾部开到平板车上;如果是从侧站台装车,坦克应与平板车成锐角上车,这样可以在整个装卸站台上同时装车。
坦克装在平板车上以后,用刹车刹住,挂上一档,关好窗门,使炮口朝前进方向并固定好。为使车辆不致摇晃,要用木块固定坦克。随列车应携带一些卸载用的就便器材,因为预计卸车的站台很可能遭到破坏或被敌人占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坦克由铁路平板车直接卸到地面上。平板车上的部分坦克应处于全面的战斗准备状态。为抗击敌人低空飞机的袭击,每一列车都应有几门小口径的高射炮。当某一部队的各分队分别装在数个列车上时,必须考虑到,在敌人空袭时,各列车可能向不同方向开去。结果,同一部队的各分队就可能分在几处。因此,每个坦克分队都要配有必要的物资技术保障分队。这样,各分队即使离开上级部队也可以独立进行战斗。冬季,必须携带加温炉、烟囱、燃料和防火器材等。
八、通信联络
只有行军纵队的各单位能经常保持紧密联系时,纵队长官才能正确组织并灵活指挥行军。有时,由于情况的变化,行军方向要随之变化,甚而是180°的大转弯。因此,各分队的电台必须随时做好工作准备,但在战斗前要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有得到纵队长官的命令才能发话。纵队内部由摩托车通信兵进行通信联络,运动调整勤务由运动调整员负责。
经过多次失败后,部队才学会克服行军中的各种困难。当纵队编有装备各种车辆的各兵种分队时,组织行军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时必须考虑总的战斗情况、地形特点和能见度,而更重要的是考虑车辆的技术状况。
军队实现摩托化以后,行军的组织和实施,是军队指挥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行军的组织和实施的好坏,对于战斗的胜负有着很大的影响。
进攻和追击
进攻是坦克的本能。坦克只有进攻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性能。进攻的目的,是以坚决的行动歼灭敌人。因此,坦克兵团和部队的进攻任务,应是粉碎敌人的作战计划,并破坏其交通线。进攻部队楔入敌军阵地越深远,损失就越小,战果也越大。下面谈谈进攻的基本原则,因为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几乎都涉及到进攻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明,由于武器的杀伤效果不断提高,要想取得重大胜利,必须突然而集中地使用兵力和兵器。虽然在军队摩托化以后,防者也可以迅速地占领防御,但攻方总是占有特殊的优势地位。因为攻方常常是左右防者的。攻方可以确定,何时何地实施突击。指挥军队的精湛艺术在于,正确地确定实施突击的地点,将尽可能多的兵力兵器投入战斗,并尽量长久地保存突击的实力。但是,这些原则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实现,特别是面对优势之敌更是如此。
装甲兵的进攻也分两种:行进间的进攻和占领出发位置的进攻。毛奇 [ 注:毛奇(1800~1891),德国军事家,1857年起任普鲁士参谋总长,1871~1888年任德军参谋总长,后任德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有多种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在德国军人中有很大影响。——译注 ] 最先提出过一种看法,认为要使骑兵在战斗中发挥作用,首先要迅速研究和判断情况,尔后迅速定下并实现决心。这些原则也适用于装甲兵。
行进间进攻更适用于装甲兵。任何兵种也不能象坦克兵那样迅速做好战斗准备。当敌人较弱或情况允许实现出敌意外的突击时,最好采取从行进间进攻的方式。所谓“较弱”,并不一定是兵力兵器数量少,敌人也许拥有许多兵力,但并没有做好防御准备,或者地形条件不利,使它的雄厚兵力不能发挥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类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做好迅速行动准备的德军装甲兵时常利用这种不利于敌的条件,而在情况不明时——战争中常有情况不明的时候,装甲兵只要行动勇敢坚决,总能夺得主动权。
占领进攻出发位置的情况是:敌人的阵地非常坚固,或因其他缘故不能立即发起进攻时。占领进攻出发位置的目的是,更加充分地做好进攻准备,首先是周密制定当前行动计划,并拟出执行计划的具体措施。支援步兵的进攻、夜间进攻和反冲击,一般都要预先占领出发位置,在出发位置要完成下列工作:
一、向各级指挥官介绍战况、任务和战斗计划,并同他们在现地判定方位;
二、检查武器装备,做好战斗准备;
三、指示进攻方向和战斗队形;
四、发放给养,至少要发咖啡或茶,在沙漠地要供水。
出发位置至敌人前沿的距离,依伪装条件和敌人的火力威力而定。如有可能应尽量利用出敌不意的因素。如无此可能,出发位置最好距敌人稍远一些,在冲击以前作短时间的停留,以便展开成战斗队形。
在俄国的许多地区,都很少有机会能以预先编好的战斗队形接敌。因此要晚一些确定战斗队形,一般是在发起冲击前的最后一个掩蔽地确定战斗队形。
图十二:进攻中坦克战斗群的战斗队形
在外国军队中,往往把战前、战中和战后的集结区分得过细。有时本来不需要分的也要分。德军装甲兵没有这么多规定,只知道要“占领出发位置”。坦克在出发位置停留的时间依情况而定,有时很短,有时要长一些。坦克由出发位置前出后的战斗与行进间进攻的行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诸兵种的支援更有准备、更见成效。
坦克作进攻准备时,通常下达一般命令,命令中包括占领出发位置的次序和进攻方法。坦克即将由出发位置前出时,再下达一个简要命令,命令中包括最新敌情、进攻开始时间和计划的改变等。
占领出发位置的命令和进攻命令通常包括以下各项:
一、敌情:在说明敌人兵力的同时,要判定敌人的可能企图和作战地域内的地形特点。特别是敌人对坦克防御配系及敌人坦克活动情况更为重要。
二、己军情况:在这一项内指明我军前沿、战斗警戒阵地、侦察分队的位置和友邻任务。
三、战斗任务或战斗企图:首先指出进攻目的。
四、配属的分队:指明所有担负支援任务的各兵种配属分队,着重指明这些分队何时到达何地。
五、占领出发位置:向分队准确说明出发位置、占领时间、各分队进入出发位置的顺序,以及占领出发位置后各分队应执行的具体任务(如侦察等)。
六、进攻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确定进攻方法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行动,特别要规定下列事项:
1)战斗队形;
2)其它兵种配属分队(摩托步兵、工兵、炮兵等)的战斗任务;
3)参与进攻的步兵(与坦克协同的步兵)的行动;
4)进攻方向,最好能规定基准线;
5)展开地区(当出发位置距敌人前沿较远时);
6)中间地区,主要是在与步兵组织协同时指定;
7)进攻开始时间(如能在占领出发位置之前确定进攻开始时间,就要在命令中说明。
七、上级长官掌握的兵器的支援:师炮兵和军炮兵、火箭炮和强击航空兵等。
八、物资技术保障:此项说明进攻中需要的一切物资技术保障措施,应指出:
1)出发阵地上有哪些物资技术保障分队;
2)何时、何地最后补充油料和发放给养;
3)如何使用修理连,如何分配后送损坏车辆的牵引车。
4)哪些物资技术保障分队留在原地,在进攻发起后再前进。
5)如何组织医疗卫生勤务,医疗救护站的位置以及药品的分配方法。
6)战俘收容所的位置。
九、通信联络:地图上的代号和目标使用的代号,准备好无线电通信联络的时间,在分队之间电台的分配。
十、指挥所的位置:在出发位置和在进攻过程中指挥所的位置;应位于指挥所的配属分队的指挥机构;司令部的位置。
坦克兵进攻的实施
坦克进攻的方法和形式,主要根据坦克的数量和战斗性能以及各兵种配属分队的作战能力而定。进攻的目的和战斗任务也要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如果指挥官辖有大量的坦克,可计划在较大的纵深内实施进攻。进攻中,由于敌人火力的杀伤和车辆本身的故障,一些坦克要掉队,这会使坦克进攻的突击力逐渐削弱,因而坦克的先头梯队就需要有后续坦克分队的补充,以便能在敌人的防御纵深内继续打击敌人。否则,进攻就会遭到失败。
坦克顺利进攻的主要保障是压制敌人的火力配系。为此必须灵活地指挥坦克本身的火力,并且要正确区分配属的各兵种分队。坦克应及时利用本身火力、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击的效果。进攻应在宽大正面、深远纵深内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决定意义的战果,并保障翼侧安全。如果地形条件迫使坦克暂时收拢队形,坦克即应尽快收拢成原来战斗队形。
坦克根据本身的战斗性能,可适应情况的需要,由战线的某一地段调到另一地段。因此,在某些地段上可以建立起必要的坦克预备队。这些预备队准备用于最易于取胜的地点,也就是敌人的薄弱地点,或者说是易于突破敌人防御的地点。坦克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它可以在战斗进程中改变行动方面。根据以上两点,可以认为坦克能灵活地实施进攻。
大战期间,无论是外国还是德国的坦克都区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类型。进攻中运用这些坦克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俄军在进攻开始时,一般先将重坦克投入战斗,以便用它的强大的突击力粉碎敌人的初期抵抗,尔后再以较轻的、机动性能好的坦克转入追击。德军的西方敌手则先使用轻型坦克,在中型坦克火力的掩护下实施冲击,使敌人暴露其火力配系,尔后再将重坦克投入战斗。
德军的重坦克主要用于在大规模的进攻战斗中支援步兵或中、轻型坦克。中、轻型坦克用于执行其它任务,而轻型坦克首先是用于侦察和警戒任务。在既有重型、又有中型坦克的情况下,可把它们混合编组投入战斗,因为这样便于相互支援。
然而,一成不变地使用坦克是不允许的。如果敌人兵力雄厚,而且在预有准备的阵地上防御,最好是把重坦克用于第一梯队,突破敌人主要防御地带,其它坦克则执行辅助任务。如果重坦克不需要它们援助时,最好把它们编入第二梯队,完成机动性较强、行程较大的任务。在遭遇战斗和追击时,最好先将轻型坦克投入战斗,以便能迅速开进,实施机动性较大的战斗。跟随在后边的重坦克,则用于在需要粉碎敌人猛烈抵抗的地段造成兵力优势。
追击
坦克的进攻如不转入追击,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只有追击才能巩固在激烈战斗中取得的战果。因此每个坦克指挥官必须力争以所有战斗车辆不断地进攻,只要油料够用,进攻就要坚持到底。为此,事先要把物资补给工作组织好。
坦克最适于实施追击,因为它的战斗性能使得它能够迅速压制和迂回在防御纵深内进行抵抗的敌人。如果直到黄昏才有可能粉碎敌人的防御,那么就该不遗余力地利用夜间实施追击。这时,人的意志力不能在坦克发动机面前示弱。
德军的坦克乘员常常拼着最大的体力去战斗。他们懂得,只有这样才能使接踵而来的战斗轻松些,或许会避免尔后的战斗。车长的行动准则是:“把一切都抛在后边!”但是要使他们相信,他们能及时得到兵力的加强和物资器材的补充。在俄国的艰难条件下作战,通常只能实施正面追击。这时德军则利用追击时造成的缺口,在关键地点集中兵力,迂回敌人,以切断其退路。当然,也常出现危险情况。有时,追击部队突然被敌人包围,或者是要夺占重要桥梁、隘路和高地而陷入困境,这时追击部队只有靠空中补给。
通常要把最需要而且战斗力最强的兵力兵器编给追击部队,并尽量多携带油料。追击要勇往直前,随时准备战斗,并进行不间断的侦察。每赢得一刻钟的时间都十分珍贵,都可能对作战行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追击才能获得全胜!
防御和退却
防御的目的是粉碎敌人的进攻。只有能赢得时间或为集结兵力创造了条件,以便尔后转入进攻,防御才是成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初期阶段,主要是机动作战,到了最后阶段又变成了阵地防御,防御者曾不惜任何代价守住阵地,因为当时还没有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兵力兵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以一方的大举进攻开始的。德军由于实现了摩托化,最初也曾获得赫赫战果,只是在几个战线同时作战以后,野心勃勃的德军才遭到挫败。在这次大战中,很少能转入稳固的阵地防御。交战双方都不止一次地以密集的坦克突击突破了对方的防御,然后又转入全线的机动作战。战区的范围实在太大,要想建立起一条防线,以对付不断增长的进攻兵力,是十分不易的。我军的防御地带通常只由一些薄弱的抵抗地区组成,重武器数量极少,经常是只能建立几个支撑点,在敌火之下难以守住支撑点之间的地段。由于快速预备队的兵力较弱,为完成纯防御性的任务,常常要动用坦克师,而坦克师是为执行进攻任务而建立的,不大适合执行防御任务。
后来,坦克越来越多地当作防御兵器使用。只要哪里的防御被敌突破或出现危急情况,就要立刻把坦克派去。这时,采用了所谓的“消防队战术”,作战的主要形式是有限目的的进攻。不断地把坦克投入战斗,以恢复原态势——击退楔入的敌军;或当敌人突破防线时,将其包围、歼灭。战争最后两年参战的坦克兵,几乎没有遇到过在兵力上压倒敌人的情况,更谈不上不断前进了。一位年轻的军官于一九四四年七月写的一封信中恰当地表达了前线坦克兵的感受:“从去年开始,我们在东线经常受到敌人的袭击。我们时常感觉到,似乎退却是自古以来唯一的作战形式。”
当然,在个别地段上,坦克也曾恢复过态势,但是损失之大,甚至使他们没有能力再去完成最适于坦克执行的任务。战争的最后几年,德军想由防御转入进攻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早已是力不从心了。
防御
防御军队的任务是扼守主要防御地带,并在敌人突入防御阵地后将其消灭在防御纵深,恢复原态势。对突入防御之敌,可以立刻实施反冲击,也可实施预有准备的反冲击。
立刻进行反冲击,是指进攻部队刚一到达预定地区,就毫不迟疑对它实施反冲击。这种反冲击的目的是不等敌人在主要防御地带站稳脚跟就把它击退。这时,反冲击的动作越快,取得的战果就越大。只有能及时判定敌人进攻的时间或突入防御的地段,立刻进行反冲击才会奏效。
预有准备的反冲击,就是经过周密准备以后再实施反冲击,目的是击退敌人。只有在敌人受阻以后,才能确定这种反冲击的开始时间和方向。
实施反冲击时,坦克集中用在敌人突破地段。但是这样的地段往往不适于使用坦克。防病总比治病容易。因此,最好是把进攻之敌消灭在出发阵地上。不过,实施这样的突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况且经过奋战夺来的阵地常常会被敌人再夺回去。实施这样的突击,本身要有雄厚的兵力,而且要有得力的炮火支援。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配属给某步兵兵团的坦克部队指挥官,必须经常与上级司令部保持接触,并及时提出关于使用坦克的建议。在紧急情况下,坦克指挥官身边要有一个通信班,以便能与炮兵保持密切联系。坦克兵团或部队的兵力越弱,越需要其它兵种的支援。当时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曾经下达特别命令,不准将少于一个连的坦克配属给步兵师。但是,在实战中,这道命令往往行不通。
观察和地形条件越差,快速的坦克预备队越是要靠前配置,以便能以快速的反冲击阻止敌人向纵深突破。只要敌人,尤其是俄国人,在突破地域巩固下来,要想把它由既占阵地击退,那是十分困难的。敌人会很快组织起对坦克的防御。这时就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以便协同其它兵种收复失掉的阵地。在开阔地形上组织宽大正面防御时,敌人可能在几个地段同时发起进攻,这时坦克的配置要使它能在各个方向上投入战斗。在受敌威胁较大的方向上,可靠前配置一部分坦克,这样可为主力投入战斗赢得时间。如果这样做能防止敌人夺占重要制高点,而夺回这些制高点要付出很大代价时,那就更有意义了。因此,所有使用坦克的可能方案,都要事先加以周密考虑。同时要让所有坦克乘员知道己方反坦克火器的配置情况和地雷障碍物的位置。另外,俄军常常习惯于向各师、团的接合部进攻,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最容易被突破并便于顺利前进。
图十三:坦克排射击要图
在敌人实施大规模进攻时,德军坦克常常处于难以招架的境地,因为进攻部队的坦克、炮兵和航空兵都占优势。进攻之敌往往全力以赴地抗击我们迅速实施的反冲击。反冲击部队很快就处在猛烈火力压制之下,尤其是来不及掩蔽的步兵要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在一开始就制止住敌人扩大突破口,并在弄清敌人弱点后,对其实施预有准备的反冲击,才能取得较好的战果。
机动防御
象非洲那样的开阔地,最适于进行机动防御。这种地形可以提供有利的条件实施积极的战斗行动,它适于集中兵力,也便于利用敌人的失误。便于实施机动的广阔地域是实施牵制行动的重要条件。防御部队在灵活指挥和机动能力方面应优于进攻之敌。这一点也正是德军装甲兵的强点,因为锻炼指挥员迅速定下决心,坦克分队直到单车练习独立行动,是整个军事训练的基础课题。这是骑兵传给坦克兵的“突袭战术”的内容。其目的是剥夺敌人的优势,分割其兵力,最后将其歼灭。
退却
退却对军队来说是很大负担,尤其是当退却不能按时开始,而且有敌人袭扰时,负担就更大了。当然,装甲兵的退却跟其他兵种的退却还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坦克可以迅速摆脱敌人。但是,如果事先不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坦克的退却也会遇到很大困难。对装甲兵来说,最麻烦的是抢救和修复战伤的坦克。特别是贵重的坦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落入敌人之手。因此,要优先将准备退却的情况通知坦克部队,以使其能及时做好退却准备,如勘察道路、把需修车辆和牵引车集中起来以及完成抢修任务等。否则会由于没有后送工具或来不及进行必要的修理,而不得不丢下损伤不大的坦克。
必须坚守防御地区,直到把所有战伤车辆后送完毕为止。如果预先对退却路线进行了勘察,确定好新的集结地域,并组织好运动调整勤务,就可以保证完成有秩序的退却行军。白天要以交互跃进的方式实施退却行军,派出后卫作掩护,并利用天然掩蔽物或烟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反坦克兵器不足,难以拦阻追击的敌人坦克,通常要把坦克编在担任后卫的部、分队中。但是一定要有自行火炮、工兵和乘坐装甲输送车的步兵协同坦克行动。事实证明,反坦克歼击兵配合坦克行动是很得力的,而且由同一首长统一指挥坦克和反坦克歼击兵最为有利。坦克指挥官要同直接与敌接触的部、分队指挥官保持联系。
习惯于连续实施进攻的坦克兵,对于转入防御和退却是难以忍受的。只要战斗情况好转,能够重整旗鼓发起进攻,坦克兵才会轻松地舒上一口气。
坦克对坦克作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人的坦克是一种快速的反坦克兵器,也是德军坦克最危险的陆战敌手。因此,有时要暂时中断完成主要任务,集中消灭出现在进攻地域内的敌军坦克。对于出现在进攻地域以外的坦克,只要不妨碍我军前进,采取一些保障安全的措施就可以了,例如以反坦克兵器进行掩护或组织必要的炮兵火力等。坦克部队无论如何不要轻易放弃完成所受领的任务。
在战争各个阶段,坦克对坦克作战的特点都不相同。在法国战局中,敌方坦克虽威力不小,但机动力差,也不便于操纵。在东线,俄军长时期坦克数量很少,而且坦克的无线电设备也不够理想。经过几个月以后,俄军装备了T-34坦克,其装甲防护、武器和越野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德军坦克。起初,只有我们的88毫米高炮和105毫米野战炮能够对付它。后来,由于采用了破甲弹,使我军T-Ⅳ坦克炮的有效射程提高到八百米。战争最后几年生产的德国“豹”型和“虎”型坦克,由于有了威力较大的火炮,主要战术技术性能都优于敌人的坦克,只是在越野能力和装甲厚度方面还不如敌人坦克。至于数量方面,敌人坦克从少到多,到战争最后阶段几乎是我们坦克的十倍。
总的来看,坦克对坦克作战,同海战相类似。最强的舰艇直接参加战斗,较弱的舰艇只担负警戒任务,如需要用它对付较强的舰艇,也只能发扬有效射程的火力。坦克对坦克作战的性质,首先决定于敌人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行动特点和地形条件。
要想使自己的坦克更好地对付敌人的坦克,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射速。为此要改进开关火炮闭锁机的方法,即解决半自动问题;加强对射手的训练,培养出能快速瞄准的射手。这样方可同优势兵力之敌进行战斗。
二、提高火炮和弹药的战斗性能。为此要加大射程,提高穿甲能力,以便能先敌开火并击毁敌人坦克。
三、提高机动力。为此要提高通行能力和行程。做到这一点,坦克就能先敌占领有利阵地,并能在难以通行的地形上绕过敌人。
四、减小外廓尺寸。为此要研制低矮的坦克或无炮塔坦克。这样的坦克目标低,而且便于利用地形进行荫蔽(例如德国的突击火炮)。
五、加强装甲防护力。为此要加大装甲板厚度和倾斜度,或者提高钢质量。这可使坦克接敌时减少危险性。
此外,影响坦克对坦克作战行动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
——敌人是否在进攻;
——己方是否在进攻;
——是否双方在进攻,发生了遭遇战。
下面再具体研究几种方案:
一、敌人坦克具有较大的射程或具有较强的装甲防护力。
敌人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要设法在能够实施牵制行动和能够隐蔽变换阵地的地形上迎击敌人。只有敌人被迫在不利条件下行动,例如地形条件不利于敌人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时,才对敌人实施反冲击。
我方进攻。要利用起伏地形和掩蔽地形接近敌人,迅速进到有效射程之内。如果必须通过一段开阔地,可以施放烟幕。为能切断敌人与后方的联系,并以此削弱并随之歼灭敌人,可以利用夜暗或雾天行动。
二、敌人坦克质量不比我方差,但数量占优势。
敌人进攻。占领有利地形,等待进攻之敌到达。当敌人实施迂回机动时,要根据情况作适当的退让,以保障翼侧的安全。这时的侦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敌人兵力分散或已暴露出弱点时,才能对其实施反冲击。
我方进攻。遇到优势之敌,首先要停止下来,尔后选择新的进攻方向。注意集中兵力,以求在新的进攻方向取得胜利。
三、坦克对坦克的夜间战斗(在没有夜视器材的情况下)。
敌人进攻。如能及时获得关于坦克行进方向的情况,我方坦克就可以在敌坦克必经之路设置反坦克地区。要根据无线电发出的口令或根据规定的信号照射敌人,令所有坦克同时开火。这时,我方坦克应作一线配置,并要在弄清敌人的确切位置后再开火,否则容易伤及己方车辆。
我方进攻。如在我方坦克进攻方向确已发现敌人的坦克,必须另选坦克的冲击方向。如在行军中突然与敌军坦克遭遇,最好的办法是打开前灯照射它,迅猛向其冲击,并从行进间猛烈开火。为使坦克在冲击以后迅速集结起来,必须预先规定集合信号。
四、遭遇战斗。
在突然与敌坦克遭遇时,不待命令立即向其开火。谁先开火并发起冲击,谁就多半能赢得胜利。关键是不要停下来,要利用一切可能机会干扰敌人。只有在敌人停下来以后,方可开进就近的掩蔽地,必要时还可施放烟幕。尔后立即组织侦察、判断情况、拟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准备坚决向敌实施冲击。
结论
一、利用空中和地面侦察预先获取敌情,是取得战斗胜利的最好保证。
二、要经常想到以坦克的前装甲朝向敌人。将预备履带板装在坦克前部,可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
三、只有在为提高火炮射击效果或为避开敌人射击的情况下,才能在战斗中改变坦克的方向。起伏地最适于坦克改变方向。这种地形便于坦克在高地后面选择阵地,并为绕过敌人构成有利条件。
四、要包围对方的人,也可能被对方所包围。因此对翼侧侦察十分重要。
五、如包围成功,实施包围的分队要继续冲击,正面冲击的分队则应对敌进行牵制,至少要实施佯攻,以防止敌人在实施包围的分队的行动方向上集中兵力。
六、利用其它兵种可以抵销敌人的优势。炮兵对坦克实施迷盲射击并消灭跟随坦克的步兵;工兵在暴露的翼侧设置障碍;摩托步兵分队以反坦克兵器消灭坦克并在翼侧担任侦察。
七、当敌人坦克逃脱追击部队时,应立即派出侦察,查明其确切位置。
八、对突入防御的敌军坦克,要坚决予以打击。敌占优势时,要根据情况把敌坦克部队分割,然后再予以歼灭。
最后必须指出,在坦克战中,坦克乘员的士气和战斗经验,要比在其它战斗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坦克对坦克作战”示例
(一)
情况:一支坦克纵队在行军。敌人突然由翼侧攻击纵队的尾部。队尾的坦克同敌人坦克展开战斗。
行动:纵队先头的坦克立即展开,攻击敌人翼侧。在这种情况下,坦克在道路上一转向,就自然展开了队形。在敌被歼或逃跑以后,重整行军队形,继续前进。(见附图-Ⅰ)
图十四:坦克与敌坦克遭遇时的行动
(二)
情况:一个加强的坦克营成临战队形,在开阔地形上前进。敌人坦克由翼侧攻击先头坦克连。
行动:受攻击的坦克连以火力抗击敌人。后面的两个坦克连攻击敌人的一翼,或由后方包抄敌人。自行火炮则以火力迷盲敌人的坦克。摩托步兵原地不动。(见附图-Ⅱ)
(三)
情况:成临战队形行进的坦克营,突然遭到敌人坦克的猛烈射击。
行动:如敌人坦克已占领制高点,先头分队应在烟幕掩护下撤退,主力则利用地形从左面包抄敌人。当敌人转入防御以后,其余分队继续沿预定方向前进。(见附图-Ⅲ
反坦克兵器
对坦克防御问题
本节简要叙述对坦克防御手段问题。在上次大战中,德军在这个问题上有着痛苦的回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坦克已经变成步兵的可怕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陆军骨干的步兵,不得不采取各种防御手段来对付具有强大力量的坦克。诚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行驶缓慢的单辆坦克和坦克小分队也屡屡被歼,但面对突然发起进攻、快速行动的强大坦克兵团,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种反坦克兵器也是难能为力的,尤其是坦克在航空兵支援下发起进攻就更不好对付。只有在防御一方拥有足够的兵器和做好防御准备的充裕时间,并掌握了有关敌人企图的准确情报(就象俄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时粉碎德军的“堡垒”战役那样),才能挫败强大坦克兵团的进攻。也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能构成纵深梯次配置的、坚固的对坦克防御。
回顾上次大战,必须承认,我们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充分重视对坦克防御问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防御武器的威力同坦克的攻击力相比,我们过高地估计了防御武器的威力,无疑这是很大的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同坦克作斗争是很重要的问题。与此问题相关的许多问题,首先是配置在前进阵地上的步兵的对坦克防御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把反坦克兵器配置在防御纵深,这对保护步兵不受敌人坦克火力的袭击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这样的配置对于炮兵也是不利的,因为炮兵即使阻滞了进攻的步兵,也会在敌人坦克面前束手无策;至于坦克,在克服了步兵和炮兵的抵抗以后,也会被敌人强大反坦克兵器的火力所控制。
德军的坦克专家及时研究了对坦克防御问题,还在和平时期就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坦克要保持优势,必须做到行动突然、兵力集中和指挥灵活。坦克最可怕的敌人是敌人的坦克。因此,敌人坦克在战场上出现以后,就要停止别的战斗,把所有的兵器都用于消灭坦克,以便能重新取得机动的自由,并继续前进。
对坦克最危险的所有武器中,除反坦克炮以外就数地雷了。但是地雷的作用并不象战前预料的那样大。当然,地雷场也是坦克的很大障碍,坦克遇到地雷场,不是绕过,就得排雷。但是,布设地雷障碍需要许多时间和必要的器材。地雷障碍的很大一个缺点是,它既对敌人有很大的威胁,对自己部队也有一定的危险。
反坦克壕和其它障碍物,如水泥柱、鹿砦等,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这些障碍就布设在防御正面的前沿前,用炮兵就很容易开辟通路,况且火炮的口径和射程还在不断增加。如果这些障碍设置在防御纵深内,也只能迟滞坦克的前进,而且还需要有防者的火力掩护这些障碍物。如果没有火力掩护,这些障碍物的效力几乎等于零。
反坦克火炮虽然仍是坦克的危险敌人,但也有些令人失望。起初,反坦克炮是很弱的,特别是德军中只有37毫米的反坦克炮。反坦克炮随着口径的增加,又变得太笨重,失掉了机动性。德军的反坦克炮口径增加到50毫米,后来又增加到70毫米,直至120毫米;俄军反坦克炮口径由47到67毫米,后来到了122毫米。
几乎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步兵团,还在大战以前就编有反坦克炮兵连。此外,师或是统帅部预备队编有独立的反坦克炮兵营。
然而,尽管反坦克炮兵改成机械牵引以后机动性有所提高,但并不能阻挡坦克的迅猛前进。坦克是进攻性的武器,在战斗中握有主动权。因为它们能自己选择便于行动的地形,实施出敌不意的突击。只有在坦克的进攻力量衰减时,对坦克防御的兵器才能起作用。也只有在敌人进攻方向上集中足够数量的反坦克兵器,而坦克又不能实施迂回机动时,或者坦克的进攻速度降低,而防者能够调来补充的反坦克兵器时,对坦克防御才会有效。但是,由于反坦克炮起初主要是利用轮式牵引车牵引,因此通行能力不强,不能及时抗击坦克。
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对坦克防御兵器的战斗运用及其指挥非常困难。反坦克炮的炮手象设伏的猎人一样,要许多小时,甚至要许多天等待坦克的出现。但坦克通常是突然出现的,而且一上来就是许多辆。不过,在战线拉长的条件下,拥有在数量上比德军多得多的反坦克兵器的敌人,也不能保障在所有坦克能进攻的地段都有足够数量的反坦克兵器。
当然,反坦克部队和分队的指挥员也力图以各种巧妙的战术手段欺骗和歼灭敌人,例如可能以反坦克炮设伏或设置“火袋”,以使坦克受到四面八方的射击。俄军在这方面是能手。虽然采取这些战术手段可以使坦克遭到很大损伤,但这也只能取得局部的胜利。
因此,在战争过程中,双方都在寻求建立坚固防御的新方法和更加有效的反坦克手段。步兵的对坦克防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象空心装药磁性地雷、盘式反坦克地雷以及汽油罐等辅助的反坦克器材,作用都不大,因为这些都属于消极的对坦克防御手段。伴随坦克的步兵可以协助坦克通过反坦克障碍,并对付各种反坦克枪(外国称反坦克火箭筒)之类的近战反坦克兵器。要对付坦克,步兵要有很大的勇气。步兵可以不费力地打击单辆坦克或陷入遮蔽地并脱离开伴随步兵的坦克。
还在战争以前,炮兵就拥有象穿甲弹这样有效的反坦克兵器。后来,又有了能在八百米的距离上击破任何坦克装甲的空心装药炮弹。为对付坦克的冲击,炮兵曾由每个炮连抽出一门火炮配置在坦克可能出现方向上的暴露的发射阵地上。但是,在开阔地,坦克比炮兵具有更高的射击精度,尤其在进行远距离射击时更是如此。在遮蔽地形上,坦克的优越性在于它的快速力。
高射炮兵在打坦克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德军的八十八毫米高炮以及敌人的高炮,由于火力精度和炮弹穿甲能力都很高,曾经是坦克最危险的敌人。但这些高炮的机动性较差,防护力也很弱,而且离不开阵地。由于高炮的目标大,易被发现,因此受到了很大损失。
除反坦克炮以外,上述各种反坦克兵器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为它们都有很大的缺陷。只有带装甲防护并有高度通行力的反坦克炮才能对付坦克。德国也曾加紧研制这种火炮。由于设计这种火炮需要较长时间,起初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开始先将火炮安装在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位置在坦克底盘前部,并配有薄装甲。就这样产生了自行的反坦克炮,当时称作“歼击坦克”。这种新型的炮兵武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安装在T-Ⅰ和T-Ⅱ坦克底盘上的捷克制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发展为安装在各种坦克底盘上的七十五毫米炮(最有效的一种是安装在捷克T-38坦克底盘上的火炮),后来又发展为八十八毫米炮。战争快结束时,完成了“象”式一百二十八毫米先进的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工作。所有这些型式的反坦克武器都要在最短的时限内生产出来,以满足前线的需要,更替反坦克炮兵营的原有武器。尽管这些反坦克武器缺点很多,但是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德国工业的生产能力是不足的。特别难以解决的,有时是完全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是装备有各种新型号反坦克武器的部队的技术保障问题。但是,没有一种新型的反坦克武器能够满足歼击坦克的重要要求,也就是说,它们的行驶速度都不能超过坦克的速度,而只有速度高才能保障顺利同坦克作斗争。
西方大国的陆军没有自行的反坦克炮。他们能够不断地提高坦克的生产,因此在对坦克防御方面只注意强化其它的器材。
除了自行反坦克炮以外,还有一种反坦克武器,叫做突击火炮。在研究这种火炮时,吸取了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积累起来的炮兵支援步兵的经验。这种火炮是有密闭装甲的榴弹炮,起初是用于直接与进攻的步兵协同,压制敌人的多种强大抵抗力量。如果说在法国作战时,只有三个突击火炮连参加,那么到了大战快结束时,德国陆军已有五十四个突击火炮旅和大量的独立突击火炮营,还建立了专门的自行火炮学校。
突击火炮就是没有炮塔的坦克,从整体上看比坦克轻了许多,因此可以加强前装甲。突击火炮的缺点是方向射界较小。但是,由于这种火炮不高,受的损失要比坦克小。起初它只装有短身管的七十五毫米火炮,通称“什图麦尔”。后来因为反坦克火器数量不足,突击火炮的主要任务是与敌人坦克作斗争,这时采用了七十五毫米长身管火炮。每个突击火炮旅编三个连,每连十一门火炮,其中三门为一百零五或一百五十毫米。由于连里编有榴弹炮,能够对掩蔽的目标进行射击。此外,每旅还编有一个用于直接支援的随伴摩托步兵连。突击火炮分队的成员都是来自炮兵的志愿人员,在作战中取得了突出的战绩。在敌人坦克发起冲击时,突击火炮分队是步兵师的支柱,也象自行反坦克炮一样,同敌人坦克作斗争。
俄军也装备有突击火炮,其口径达一百二十二毫米。这对德军坦克来说是很厉害的。
最后,对坦克威胁最大的敌人要数飞机。在所有的反坦克兵器中,只有飞机有较高的速度。起初,飞机同坦克作斗争的方法只是侦察,提供关于坦克活动的情报,这样可以削弱坦克冲击的突然性。后来,飞机逐渐采取了积极的反坦克行动,利用直径不大的炸弹和机枪扫射来对付坦克兵,特别是打击在坦克外面的乘员。飞机上安装了二十和三十七毫米炮并采用火箭弹以后,就可以直接对付坦克了。在西线,强击机很快就成了德军坦克的最危险的敌人。坦克在昼间进攻几乎不可能了,因为敌人密集使用高射炮兵,使我们的坦克丧失了航空兵保障。在东线则正相反,俄军坦克的危险敌人是德军的歼击机。德军歼击航空兵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众所周知的。
在战争进程中,同坦克斗争的手段越来越强。利用天然障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防御时,必须以坦克能否通行的观点来判断地形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以足够数量的各种反坦克兵器保障受坦克威胁方向上的防御地段。然而,经验证明,坦克根本不能通行的地形几乎是不存在的。首先这对俄军坦克来说是这样的,因为俄军坦克具有很高的通行力。只要经过必要的准备,总可以找到坦克可以通过的地方或人工为坦克开辟通路。对坦克防御的一切保障措施,都要按统一的计划实行,并注意组织各种反坦克兵器的密切协同。对坦克防御的计划,要把与坦克作斗争的各种消极的和积极的手段结合起来。
每个师都专门指定一名军官负责组织对坦克防御,这一工作一般由反坦克炮兵营营长兼管,有时也可能由坦克部队指挥官兼管。军和集团军也有专门的军官组织本军(集团军)的对坦克防御。
对坦克防御计划内规定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统计该防御地段上所有部、分队(包括后勤分队)所装备的、能用于同坦克作斗争的全部兵器和器材的数量。
二、勘察整个防御地段,以便查清哪里适合使用哪种反坦克武器和其它反坦克器材;首先要查明哪些地形坦克不能通行、难以通行和便于通行。
三、提出在与坦克、工兵、炮兵、高炮部、分队密切协同下组织对坦克防御的建议。
四、保障翼侧和与友邻的接合部。
五、根据重要程度确定构筑对坦克防御阵地和地区的顺序。
六、利用所有的通信和观察器材组织观察报知勤务(由地面和空中观察敌人的配置情况,空中照相等)。
七、勘察道路网、桥梁和隐蔽接近路,以组织机动的对坦克防御。
八、勘察后方地域,以便确定反坦克炮兵的展开地区,同时构筑支撑点,以阻止敌人坦克的突破。
九、编制对坦克防御要图,指明发射阵地的地域和各种反坦克火器的射界,以及其它反坦克器材的配置地域。图中还显示对坦克防御方面的工事构筑情况。这张要图必须不断地加以补充。此外,还需要标有道路状况和地形通行程度的地图。这样的地图便于新到来的部队勘察地形,也可以作为组织反坦克兵器与其它各种武器协同动作的依据。
反坦克武器战都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反坦克炮兵
反坦克炮兵成梯次配置,特别在受坦克威胁的方向上更要这样配置。火炮在阵地上不作单门配置,而以排为单位配置,以便能以火力互相支援。这些反坦克火力点同时也是步兵的支撑点。步兵既采取积极的对坦克防御手段(专门的坦克歼击组),也采取消极的手段(地雷障碍物、反坦克壕等)。
发射阵地选择的地点要适当,以保障在对坦克的有效射击距离内有良好的视度,并提供可靠的伪装。此外,为不致在发射出第一发炮弹后暴露自己,反坦克炮炮手要利用天然和人工掩蔽地(灌木丛、房屋、板棚、反斜面和永备发射点等),并选择能保障实施侧射的发射阵地。
如反坦克火炮能同时开火,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有各种口径的火炮,就要将其作梯次配置。
二、野战和高射炮兵
野战炮和高射炮的使用都要列入对坦克防御的总计划。多数情况下,这些火炮的阵地是可能阻住突破防御的敌坦克的最后一道地区。因此,至少要有一部分火炮用于实施直接瞄准射击。在情况有利时,这一地区还要以反坦克火炮加强。
三、自行炮兵和坦克
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火炮和加强对坦克防御的坦克组成的快速预备队,配置在敌人可能实施主要突击的方向上,可以根据情况及时投入战斗。为此必须很好地组织观察和报知勤务。在敌人占有空中优势时,预备队只有在高射火力掩护下才能进入战斗。这样的快速预备队由师长或军长直接掌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它使用在构成最复杂情况的地段上。
结论
在上次大战中,还没有能够对付经周密组织的坦克进攻的真正有效的兵器。交战双方都曾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和辅助器材来解决打坦克的问题。例如,战争快结束时,德军专门建立了只装备近战兵器的坦克歼击旅。但是,在这许多兵器中,还没有一种兵器能够彻底制服坦克。坦克仍继续主宰战场,但到战争后期,主宰战场的坦克已经是属于敌人的了。
战争过程中,德国的反坦克武器已经越来越象坦克了,只是它们的任务相反。我们的自行火炮是根据坦克的行动原则行动的。这两种武器在战斗中相辅相成,但是它们的总体力量还不足以封闭在德军防御中形成的所有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