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钮先钟 ·中国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原论的目的为对于《孙子》十三篇的原文作一次新的解释和分析。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孙子》原文经过如此悠久时间的流传,其各种版本在内容字句上自难免有差异的存在,而且又经过这样多家的注解,所以原文的意义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尤其是孙子所用文字是两千余年前的古文,经过时代的变迁,从后人的眼里看来,也就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此外,孙子是春秋后期的人,其思想和经验当会以那个时代为背景,而且也一定会受到当时战略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形态和社会结构,否则很容易导致错误的认知。
在我国古文中,每一个字往往都有多种意义,而写文章的人对它也是作一种具有弹性的使用,很少对其意义作严格的界定。这也正是我国古文的传统风格,含有高度艺术化的滋味,令读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但很遗憾,到了现代,大家用白话文之后,这种文艺美感也就逐渐消失了。因为中国古文具有高度的弹性,所以翻译成为外文时也就会特别困难,往往都是照字硬翻,而丧失了其原有的意味。以《孙子》为例,可以发现书中若干关键字(keywords)都具有多种意义,而用在不同的地方必须作不同的诠释,甚至于还必须保持弹性的解释,而不可作硬性的界定。像“兵”字、“道”字、“势”字都是如此。但译成外文时,译者都常采取一字一义的译法,而且在全书中都一直维持到底。于是不仅会对文意作出错误的解释,而且更使原文的美感丧失无余。 [ 注:刘振志:“孙子的关键字及其思想内涵”,《孙子新论集粹》,118-128页。可供参考。 ]
基于上述的事实,我们在研究《孙子》原文时,必须首先明了其时代背景,以及其文字的原意。否则也就会像某些外国学者翻译《孙子》时一样,只能看到其外表,而不能了解其深意。
《孙子》是一本完整的书,书中有其完整的思想体系。每篇虽各有主题,但前后连贯,在思想上仍然构成整体。所以我们在研究《孙子》时必须采取一种求全的途径,宏观的视野,而绝对不可以断章取义,见树而不见林。但是有很多学者却常犯此种错误,而尤以外国学者为甚。汉德尔(Michael I.Handel)为美国当代著名战略学家,任教于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其所著《战争大师:孙子、克劳塞维茨、若米尼》(Masters of War:Sun Tzu,Clausewitz and Jomini)一书为对于中外三大师的比较研究,曾传诵一时,并被视为美国研究《孙子》的权威著作之一。但他居然认为《孙子》任何一篇都可独立地阅读(call be read independently),并且还说孙子对于其观念的发展并未作系统的解释。这实在很令人感到惊讶。事实上,《孙子》全书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至于未作系统的解释,那是受到古代写作环境的限制,而并不意味着其思想的发展没有系统。此种对《孙子》作断章取义的解释或引述,实为智者所不取而必须力求避免。 [ 注:Michael I.Handel,Masters of War:Sun Tzu Clausewitz and Jomini(New York:Frank Cass,1992),p.24. ]
《孙子》是代表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已为不争之论。就逻辑顺序而言,全书十三篇又可分为四大段。
1、第一篇到第三篇为第一段。其所讨论的内容大体都是属于现代所谓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或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的层次,不过还是把军事战略(military strategy)包括在内,甚至于有时也是以此为主题。事实上,这一段也可以称之为战略通论,并代表孙子战略思想的最高阶段。
2、第四篇到第六篇为第二段。其内容可以代表孙子对于所谓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的全部思想体系。在我国古代称为“用兵”,而现代西方则称为“作战”(operation)。我国官方军事术语称之为“野战战略”,但这只是我国特有的名词而并未获得他国的认同。这一段可以算是将道(generalship)的精华,也的确具有高度的艺术风味。
3、第七篇到第十二篇为第三段。所包括的篇数最多(共六篇),内容也比较杂乱,而且时常跨越不同的层次。以文字而言,也常有漏洞和难以理解的词句,以及很可能是后人窜改或错接的部分。不过,很侥幸,这六篇所讨论的多为层次较低的问题(包括战术、后勤、技术、地理等方面),因此对于战略研究的重要性也较低。不过各篇中又还是有若干足以发人深思的名言,值得特别注意。
4、第十三篇(“用间”)独立构成第四段。用现代术语来表示,其所讨论的主题即为情报。把情报提升到战略层次,实为孙子思想体系中的最大特点。而其全书在结构上是以计划为起点,以情报为终点,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基础。于是全书前后连贯,有头有尾,诚如孙子所比喻的,有如恒山(常山)之蛇,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孙子》全书虽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书中所含有的思想真是博大精深,要想作扼要的阐释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但对于原文的阐释又为一切深入研究的基础,所以在原论中的以下部分即为对于十三篇每篇原文的解释和分析。但又并非每一句和每一字都要解释,因为无此必要。我假定本书的读者应该是曾经读过《孙子》的人,或对《孙子》至少已有初步认识的人。不过,为初学者着想,还是把《孙子》全书原文纳入附录之内以便可以参照(原文以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本为依据) [ 注: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是以十一家注本为基础,并参之以武经本和汉简本,要算是最近和最好的版本。 ] 。至于在正文中则只作必要的引述,而不全篇照录。尚祈读者注意。
当我们分析《孙子》原文时,固然可以采取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途径,同时为了解释的方便也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名词和理论,不过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那就是不可以忽视孙子的时代背景。孙子有其特殊的时代,不管他是如何具有天才和创新能力,但其思想还是自然有其现实的限制。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古今中外的任何伟大思想家都是一样而绝无例外。目前有某些学者对于孙子思想所作的解释和应用,就常有逾越此种限制的毛病。例如,魏汝霖认为“火攻”可与“核战争”相比拟,实乃拟之不伦。 [ 注:魏汝霖:《孙子兵法大全》的“火攻”篇名之下均有“核战争”的注记。 ] 我们必须指出某些流行意见之谬误,因为根据时代背景来研究判断,孙子不可能有那样的想法。所以原论的目的也就是要把孙子还原到其在历史中的原有位置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