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第十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九地篇·第十一

九地篇·第十一

作者:钮先钟·中国

出自————《孙子三论》《原论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这一篇是十三篇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内容最杂乱的一篇。其内容有很多都有疑问,甚至于可以断言是后人所伪造或窜改。所以,有些部分在文词上很难讲得通,而尤其也与孙子的基本观念有所冲突。从战略研究的观点来看,这一篇并无太多的重要性,所以,只需对其作概略的检讨,而实无从事考证之必要。

   本篇名为“九地”,其内容自然应以“地”为主题,但实际上,若扣除重复的部分,真正讨论地理的篇幅尚不及全篇的一半。所谓“九地”是对地理环境所作的九种分类,然则与前篇中所作的分类,在意义上又有何不同?前人对此曾作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似乎都没有抓住要点。概括地说,这两种分类代表两种不同的观点。“地形”篇所作的分类具有普遍性,对于敌我都同样适用,并具有同样的意义。“九地”篇所作的分类则是专从我方观点来评估。换言之,其所用的形容词以及其所提示的战法,都是只能适用于我方,并非双方都能通用。孙子认为当我军主动进入本国以外的地区时,即采取进攻或入侵的行动时,所面对的地理环境可以作下述九种不同的分类:

   1、诸侯自战其地(即在本国境内作战)者,为散地。(曹注:“士卒恋土,道近易散”。所以称为散地。 [ 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孙子集成》第一册,610页。 ] )

   2、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

   3、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4、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即“地形”篇中的通形。)

   5、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6、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7、山林、险阻、沼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汉简本作泛地。)

   8、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地。

   9、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孙子在列举九地并予以界定之后,遂又对于战法作了概括的指导:

   1、散地则无战。(不要以国土为战场。)

   2、轻地则无止。(不宜停留。)

   3、争地则无攻。(曹注:“不当攻,当先至为利。” [ 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孙子集成》第一册,620页。 ] )

   4、交地则无绝。(交通线不可被切断。)

   5、衢地则合交。(合交即结交。曹注:“结诸侯也。”即以外交手段争取与国。 [ 注:同上书,622页。 ] )

   6、重地则掠。(掠乡分众,因粮于敌。)

   7、圮地则行。(不可逗留。)

   8、围地则谋。(谋的意义为应智取,即采取间接路线。)

   9、死地则战。(曹注:“殊死战也。”意即奋勇作战,争取速胜。 [ 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孙子集成》第一册,624页。 ] )

   照理说,对于九地的概论到此即应结束。但非常奇怪,在中间夹杂了一大段文章之后,原文又回到了此一主题: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这一节与前述者之间有很多差异。(1)九地中并无绝地,这里却钻出一个绝地来了。此外,在“九变”篇中被认为有疑问的首部也有“绝地无留”之语。究竟绝地应否算是一个类别,无人敢于确定。假使是,则九地是否应改为十地?(2)绝字并非如赵本学所言,具有绝望之意。 [ 注: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孙子集成》第五册,403页。 ] 在《孙子》书中“绝”字常释为越过,例如绝山,绝水等,此处对绝地所作界定为“去国越境而师”也正是此意。但这样认定,则几乎所有的地都可以算是绝地,因为这一篇中所讨论的都是去国越境的行动。(3)除绝地以外,此处又只列举九地中的五种,其理由安在也令人难以索解,尤其是围地与死地的解释也与前述者不尽相符。

   接着原文又回到前述的九地分类,并且再对于各种战法又作一次概括指导。

   1、散地,吾将一其志;(统一意志使部队不离散。)

   2、轻地,吾将使其属;(使兵力集中,“属”作连接解。)

   3、争地,吾将趋其后;(催促后续部队迅速跟进。)

   4、交地,吾将谨其守;(汉简本作“固其结”可能有误。)

   5、衢地,吾将固其结;(汉简本作“谨其恃”似颠倒。)

   6、重地,吾将继其食;(因粮于敌。)

   7、圮地,吾将进其途;(曹注:“疾过去也”。 [ 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孙子集成》第一册,643页。 ] )

   8、围地,吾将塞其阙

   9、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从第一项到第七项,大致与前述者并无太多差异,但(八)(九)两项则有相当差异,而且颇有探讨之必要。先从围地说起。前面所云“围地则谋”是一种极具弹性的观念,其意为运用智慧,采取间接路线,而不可直接攻击。后面所云“吾将塞其阙”不仅表示有死守之意,而更暗示我军已经陷入包围之中。这实在是非常荒谬,孙子所假想的将,怎样会自投罗网,进入围地?其次再说死地。照前面的界定,死地的意义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而并非死路一条,有如后文所云“无所往也”。在此种情况中的作战指导即为“死地则战”,其意即为不必作任何其他考虑,迅速决战,愈快愈好。后文所云,“示之以不活”不过只一种激励士气的手段,而并非目的。

   严格说来,这一段大致重复的文章多少是有一点画蛇添足。从前面各篇(尤其是前六篇)的结构上看来,孙子的文章非常简洁清通,几乎从来没有这样的重复情况发生,所以,实在令人感到有点困惑。

   在这一段之前和之后,都有相当长的大块文章,其内容与“九地”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大致所论都还是与用兵(作战)有关。其中也更不乏有若干常为人所引用的名言。但就全体而言,不仅其中有若干词句颇难了解,而且某些部分更显然与孙子的基本观念冲突。现在就择要分析如下。

   这一篇有一种非常突出的观念,即所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也是经常为人所引用的名言,甚至于连韩信也不例外。 [ 注:钮先钟:《中国战略思想史》,280页。 ] 但事实上,这种观念与孙子的基本观念恰好相反。孙子所强调的是先为不可胜和立于不败之地。他力主慎重,崇尚智谋,而反对冒险,他要求胜于易胜,所以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因此,他如何会主张自投亡地,自陷死地,以追求侥幸的胜利?照他看来,冒险求胜,虽胜也还是败兵,实不足取。

   孙子崇尚法制,他怎样会主张“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把指挥部队比作“若驱群羊”,则更是拟之不伦,难免愚兵主义之讥。此外,所谓“巧能成事”也大有疑问,孙子的思想具有宁拙勿巧的趋势,他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可以反证他不希望“巧能成事”。

   尤其是此篇最后一段,从“是故政举之日”到“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更是令人有莫名其妙之感。不仅文字佶屈聱牙,完全不像出于孙子之手笔,而且其意义也极难索解。过去有许多人曾经企图加以注释,但结果都还是枉费心力。但有一点疑问似乎很少有人提出: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放在“九地”篇的尾部来作为其结束?它不仅与九地毫无关系,而且和前面所讲的一切也都不连接。我敢断定这绝非孙子之所言,所以也就不必再去钻牛角尖了。

   不过本篇中又有一节,从大战略的观点来看,颇具深意,值得较深入的分析:

  夫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这一段话应该是属于伐交的范围,为什么在“九地”篇出现,而且与上下文也不连接,实在很难理解。但就其内容本身而言,却又具有特殊的价值。汉简本作“王霸之兵”,而宋本则作“霸王之兵”,按古书中常言“王霸”,例如荀子有“王霸”篇。“伐大国”指强敌而言,“其众不得聚”意为其军队来不及动员,“其交不得合”意为其友邦不敢假以援手。所以真正的超强(王霸)不必争取外交支援和缔结同盟,而相信自己的国力。因此才能威加于敌,无往不利。

   一点都不错,国无分大小,都必须“信己之私”始能确保生存,绝不可妄想依赖结盟或其他外交手段。孙子在两千余年前所云,对于当前的世界仍为良好的警告。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