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的战略轰炸·第十三
作者:乡田充 ·日本
出自————《空战与后勤》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944年(昭和19年)6月,在美国空军开始以B-29轰炸机进行战略轰炸的时候,由于整个空中优势掌握在盟军方面,日本同南方资源地的运输线受到了威胁,一直挣扎在困境之中。
担任轰炸日本本土的主力部队是美国第20航空队。该部队起初是由以印度为基地的第20轰炸机联队和以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的第21轰炸机联队组成的。但随着战争的进展,第21轰炸机联队吸收了第20轰炸机联队,编成了第20航空队,司令部设置在关岛。
这些部队是由性能优越的B-29轰炸机装备起来的。该B-29轰炸机巡航速度300英里,作战活动半径1500英里,载弹量10吨,装有最新式的雷达和自动炮塔,此外其采用的密封装置能使驾驶舱在30000英尺的高度上保持着8000英尺高度上的气压。
美空军初期的轰炸机联队由4个战斗群组成,装备B-29轰炸机180架,乘员240人。但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每个轰炸机联队装备飞机192架。
第20轰炸机联队的作战概况
从1944年4月到5月,第一批B-29轰炸机部队进入印度和中国战线。第29轰炸机联队于6月初做好了战斗准备,并且于1944年6月5日对曼谷进行了第一次轰炸。6月15日,由68架B-29组成的轰炸机编队轰炸了日本九州的八幡钢铁厂。以这次攻击作为开端,B-29轰炸机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
美空军第20轰炸机联队是以印度的加尔各答为出发基地,以中国四川省的成都为中间基地出击作战的。当时,运油的飞机必须在极其恶劣的气象条件下,越过喜马拉雅山向前进基地运送燃料。而且,由于前进基地的维修设备和其他设施都不很完善,每次从中国基地实施主要出击活动,都必须准备大量的燃料和弹药。
第20轰炸机联队的地面基地的实际状况是不能充分发挥B-29轰炸机的战术性能的。从中国起飞的B-29轰炸机的攻击半径只能到达日本本州西部、九州和满洲(中国东北地区),而日本本土的中心部位东京、名古屋、大阪和吴港等都在其有效攻击半径以外。
最初的轰炸攻击目标主要是日本的钢铁厂、飞机制造厂、石油贮藏设施及炼油厂、城市工业区、交通、造船和港口设施等。气象条件和作战活动半径大大限制了轰炸目标的选择。
1944年10月中旬,美空军第20轰炸机联队轰炸了日本通往南方的重要地区的中间基地冲绳和台湾的机场。
第20轰炸机联队在10个月的作战期间,进行了昼间高空精确轰炸。轰炸活动是由9~12机的大编队以编队长机的瞄准为基准进行的。对日本本土的轰炸,要在昼间返航着陆,所以必须在黎明前从前进基地起飞。
尽管在战区后勤保障、最大的作战距离、新机种和有限的能出动飞机的数量等方面有很多困难,但美空军第20轰炸机联队仍然成功地对日本本土进行了轰炸,摧毁了位于攻击半径范围内的两个飞机制造厂、一个重工业工厂、大量的海运设施、陆上运输交通枢纽和石油贮藏所等很多重要设施。
此外。上述轰炸作战也是对B-29轰炸机作战能力的全面试验,获得了许多极其宝贵的重要资料。并且据此,对正在生产的飞机进行了改进。从印度方面起飞的B-29轰炸机的轰炸攻击于翌年3月30日停止了。.第20轰炸机联队转移到了提尼安岛西部的机场上。
第21轰炸机联队的作战(马里亚纳作战)
为了尽快地从马里亚纳群岛向日本发动攻击,美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1944年10月,美空军第73轰炸机联队作为B-29轰炸机部队的先头部队到达了马里亚纳群岛。
第一次轰炸是1944年11月24日111架B-29轰炸机对日本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之一东京近郊的中岛武藏野工厂进行的。在这次轰炸攻击中,由于浓云密布,只有24架飞机对第一攻击目标进行了轰炸,另有50架飞机在雷达引导下轰炸了东京的城市工业区。这次轰炸是在此后9个月期间对距离起飞基地马里亚纳1500英里以上的日本的目标投掷了155000吨炸弹和鱼雷的大规模空中作战的开端。
美空军第21轰炸机联队的作战可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4年11月24日~1945年3月9日)
这一阶段是战术性试验和调整的时期。轰炸机部队在这期间进行了高空昼间编队瞄准轰炸,并且,评定了B-29轰炸机的作战性能,根据对日本的弱点和防空战术的实际体会,找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B-29轰炸机性能的方法。
11月24日的攻击是这期间进行的轰炸作战的典型战例。到3月9日为止,共进行了22次主要的轰炸攻击,其中16次是以航空工业设施特别是飞机发动机厂为优先攻击的目标实施的。对东京、名古屋和神户等各城市工业区进行了4次轰炸。
B-29轰炸机黎明时从各基地起飞,在马里亚纳上空组成大编队,然后避开分散在通往日本本土之间的各岛屿,到达日本本土沿海地区,通常爬到28000~31000英尺的轰炸高度上,于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到四点之间进行轰炸;轰炸后各自返航,日落后着陆。
上述固定的作战活动形式,也要受到当时作战情况的影响。轰炸机是在日军势力范围内的广阔的海域上空飞行,必须在夜间返航。由于作战损伤和燃料的不足,夜间在海上:迫降的轰炸机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此外,因救护能力不足,加之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很难同其他的飞机和基地进行通信联系。
炸弹的使用情况是,对繁华的市区使用燃烧弹,但从总的情况来看,一般都使用500磅的高性能炸弹。
这一时期轰炸机部队的作战方针是,以昼间高空精确轰炸来破坏日本航空工业的主要设施。但作为战术试验,也以燃烧弹对城市工业区进行了三次高空昼间攻击和一次夜间攻击,从其结果来看,由于参加作战的飞机数量少,投弹数量不充分,而且高空气象条件恶劣,这些轰炸攻击活动并不成功。
2月4日以前,只有第73轰炸机团配属于第21轰炸机联队,能使用的B-29轰炸机大体上平均有125架。2月4日第313轰炸机团编入该联队,2月25日第314轰炸机团的两个大从也加入了该联队。所以,第21轰炸机联队的B-29轰炸机从1944年11月24日的119架增加到1945年3月9日的385架。根据天气情况,每4~8天出击一次。
整个一月份,B-29轰炸机的损失占百分之五点七,其数量比较大。对B-29轰炸机来说,即使进行高空飞行也未必能够完全躲开日本战斗机队的截击。在几次轰炸中,每次都遭到200~300架日军战斗机的截击。除了遭受日军战斗机的截击之外,因其他原因损失的轰炸机数量也比较多。由于没有象硫黄岛那样的适当的中间基地,所以,本来只要有中间基地就能紧急着陆进行燃料补充和维修的B-29轰炸机,也不得不轻易地进行迫降。
美空军B-29轰炸机部队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天气问题。在往返日本的航线上,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增加了领航方面的困难,而且很难保持编队活动。在日本上空的当空,经常出现时速为100~180英里的飓风。此外,飞机积冰也是影响视线的重要问题。
这样猛烈的大风,限制了轰炸机对轰炸进入点的接近和目标的选择。在轰炸过程中,有时还能计算出时速为535英里的相当大的地速。由于浓云密布,无法进入轰炸,不得不对目标进行第二次雷达轰炸。在这样的条件下,作战第一阶段的轰炸精确度是不可能令人满意的。
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美空军B-29轰炸机的轰炸效果之所以不好,主要原因是轰炸机的载弹量比较少和不能轰炸主要目标的情况比较多。B-29轰炸机为了进行超高空编队飞行,需要相当大量的燃料,所以减少了这部分载弹量。此外,有时由于气象条件的恶化,或者不能攻击主要目标,或者不得不在未到达日本本土之前就返航。
在这一阶段中,日军的战斗机进行了积极的截击活动。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日军并不是很重视这一点。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日军的战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战斗机通常是采取拦击一下即刻脱离的截击方法。
在第一阶段中,初期所进行的22次主要轰炸的成果虽然十分明显,但第一阶段作战的结果虽然不十分明显,但第一阶段作战的结果在战术上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战术经验教训,为后来作战的实施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日本看到了重要军事工业的弱点,迅速地对重要的军事工业进行了疏散。但结果产生了不少的混乱,减少了生产。
第二阶段(1945年3月9日~1945年8月15日)
在这期间,美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运用前一阶段所获得的战术成果和经验方面。修正了昼间高空精确轰炸的方针,采用了以燃烧弹对城市工业区进行夜间低空攻击和昼间中空攻击的方法。而且,在补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进行了轰炸攻击活动。
3月初,拥有B-29轰炸机385架,已经具备了以燃烧弹为对日本的城市工业区进行大规模攻击的能力。3月9日和10日夜间,以燃烧弹进行的第一次闪电式低空夜间攻击,是美空军轰炸机部队改变对日战略轰炸作战方法的开端。
过去,B-29轰炸机一直是进行超高空(25000英尺以上)昼间精确轰炸的。因为B-29轰炸机本来就是为实施这种轰炸而设计的,从理论上来说这是极为适当的。但是,这种情况在正好十天期间完全改变了。
B-29轰炸机各自进行单独飞行,在平均7000英尺的高度上实施夜间轰炸,使日本的四大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摧毁了32平方英里的力量最雄厚的军事工业区。在这十天期间,第21轰炸机联队平均拥有380架轰炸机,共出动1595架次,投掷燃烧弹9365吨(等于过去3个月总投弹量的两倍)。但损失率很低,仅为百分之零点九,这是前所未有的。
以燃烧弹进行攻击的结论是不可忽视的。降低了轰炸高度,使B-29的轰炸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载弹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利用雷达轰炸克服了天气的障碍。对第一攻击目标投弹的轰炸机架数从百分之五十八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八。
这时对日军战斗机的截击已经无须顾忌,降低了轰炸高度,雷达操作方面也比较容易,因此每架飞机的出击率进一步提高了,飞行人员的士气也日益高涨。硫黄岛基地已成了B-29轰炸机在空战中受伤或燃烧不足时用的临时基地,作战损耗大幅度减少(195年3月17日硫黄岛陷落)。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清楚地看到,日本城市的工业密集地区是非常经不起燃烧弹攻击的。
美军仔细地分析了轰炸结果。认为在对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之前以战略轰炸迫使日本投降的可能性已大大提高,并且立即进行了以燃烧弹对日本残存的重工业地区实施大规模攻击的准备。
美空军除了现有的作战力量之外,又从美国国内抽调600架飞机加以补充,并且在对日本的主要工业城市实施燃烧弹攻击的同时,还以高性能炸弹进行昼间高空精确瞄准轰炸(12000~20000英尺)。这种轰炸攻击方法,同超高空轰炸相比,飞机能携带更多的炸弹,增加了目视轰炸的机会,大大提高了轰炸的精确度。此外,扩大了活动范围,减少了风等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使作战更富有灵活性。
当预报日本的天气适合于目视轰炸的条件时,就以高性能炸弹轰炸重要的工业目标,当预报气象条件不适合目视轰炸时,就以雷达装置对城市工业区实施燃烧弹轰炸攻击。以这种方法对飞机制造厂、兵工厂、调车场、石油设施等重要工业目标和对城市工业密集地区的两种目标的轰炸攻击同时进行。
战争已开始出现在短时间内即可结束的征兆。李梅将军坚信在盟军对日本本土登陆之前能够迫使日本投降,于是以不惜牺牲所有人员的决断制定了轰炸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
如前所述,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全部采用的是昼间高空精确轰炸的方法。但因强风和覆盖目标地区的浓云的影响,轰炸作战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945年3月,美空军第21轰炸机联队拥有3个B-29轰炸机团,共有飞机约380架。这些飞机以燃烧弹对城市工业密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性攻击,兵力是很充分的。
如果进行夜间轰炸,日军的抵抗效果肯定会显著下降。从日军防空武器的性能来看,即使在5000~12000英尺的高度上,其高炮所造成的损伤也不会很大。
日本的工业体系是由大量零星的承包者经营的小工厂集合而成的。这些工厂挤满了日本整个本土的城市地区,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破坏,只有依靠广泛地进行燃烧弹攻击。
在日本,制造武器和生产国民经济发展上需要的重要产品的大工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依赖于这种小规模的工厂。因此,轰炸破坏这些地区,肯定会给日本的大工厂和承包工厂双方都造成巨大的损失。
城市工业地区非常稠密。很容易燃烧起火。问题是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运输大量的燃烧弹。
由马里亚纳基地出动的B-29轰炸机,在第二阶段进行了以下7个方而的作战活动:
(1) 以燃烧弹对主要城市工业区的攻击(1945年3月9日~6月15日);
(2) 以燃烧弹对中小城市工业区的攻击(1945年6月17日~8月14日);
(3) 以高性能炸弹从中空对优先攻击的工业目标的轰炸攻击(1945年4月7日~8月14日);
(4) 对进攻冲绳的战术支援作战(1945年4月17~5月11日);
(5) 敷设鱼雷作战(1945年3月27日~8月14日);
(6) 第315轰炸机团的作战(1945年6月26日~8月14日);
(7) 原子弹轰炸作战(1945年8月6日和9日)。
以上各次作战是互相重复进行的。
(1) 以燃烧弹对主要城市工业区的攻击(1945年3月9日~6月15日)
这种攻击作战是从1945年3月9日开始的。当天出动了334架B-29轰炸机轰炸了东京,夜间从平均高度为7000英尺的空中进行了攻击,对最容易燃烧的地区投掷燃烧弹1665吨。在这次攻击之后,立即对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等地以同样的战术相继进行了4次燃烧弹攻击。
以上五次轰炸作战的结果是,投掷了马里亚纳基地现存的全部燃烧弹,把日本密集的32平方英里的城市工业地区烧成了一片焦土。美军损失B-29轰炸机22架,占出动飞机总数的百分之二以下。
由于这一连续的轰炸攻击,燃烧弹不足,所以在补充的燃烧弹运到之前,第21轰炸机联队使用高性能炸弹对重要的工业目标进行了精确轰炸。
4月中旬,贮存的燃烧弹只能满足3次大规模的攻击,所以4月13日和15日两天,B-29轰炸机全力以赴对东京西北部和川崎地区进行了攻击,摧毁了20.8平方英里的地区。
4月15日的攻击之后,B-29轰炸机的攻击暂时转移到了冲绳方面去了,但截至6月I5日,又进行了9次大规模的轰炸,对这些目标投掷燃烧弹达27943吨。
从3月9日到6月15日期间,对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等大城市的工业区,B-29轰炸机共出动6960架次,进行了17次大规模的轰炸攻击,投掷燃烧弹41592吨,使102平方英里的日本最密集的重要工业地区遭到了破坏。在这17次轰炸作战中美空军损失B-29轰炸机136架,占出动飞机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一。
3月份所进行的一连串轰炸攻击,直接破坏了日本的五大城市,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日本国民的士气。战争触及到了日本国民的灵魂深处。除破坏了许多重要的工业生产之外,也使大量的承包工厂群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成千上万的人死亡或受伤,无数的人无家可归失业流浪。日本政府面临着住宅、医疗和粮食配给等极其严重的困难。另一方面,没有遭到轰炸破坏的许多工厂的生产能力,也都因劳动力的离散和交通运输的瘫痪等原因而大大下降。日本国内的经济开始迅速崩溃,而且没有任何有效的保卫措施。
(2) 以燃烧弹对中小城市工业区的攻击(1945年6月17日~8月14日)
在1945年(昭和20年)3月9日~6月15日第21轰炸机联队的攻击目标指向日本的五大城市期间,为了获得日本所有的重要城市工厂地区的照片,美空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空中照相侦察。并且,根据侦察的结果,为了进一步评价重要城市的工业目标,以稠密度和燃烧性能的情况、军事工业、重要的陆地和海上交通枢纽运输设施的范围,规模与人口和目标对雷达轰炸方法的适应性等重要因素为基础,连续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
能利用的情报受到了限制,所以分析目标必须进行大量的照片判读作业和需要有很多目标分析人员。对所选定的目标,分别制定了以雷达进行战术攻击的计划,并且对所需兵力的计算和最有效的轰炸方法的选择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考虑到日本五大城市被燃烧弹攻击破坏的良好效果,对其残存的中小城市工业地区的攻击就更为重要了。
1945年6月1日,第21轰炸机联队的力量更加雄厚,B-29轰炸机超过了700架。可以肯定,如果全力以赴地以燃烧弹进行攻击,在3个月之内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日本残存的重要城市工业地区。其方针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以昼间精确轰炸方法攻击重要工厂,在其他情况下,运用雷达以燃烧弹攻击的方法轰炸城市工业地区。据计划,将轰炸机部队全部作战力量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用于以雷达进行燃烧弹攻击方面。
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总共出动8014架次飞机,对日本的城市工业地区群进行了轰炸攻击。B-29轰炸机投掷燃烧弹54184吨,成功地破坏了76平方英里的地区,其结果使日本52个城市遭到了全面破坏,另外6个城市受到部分的破坏。这些轰炸攻击活动,基本上都是夜间从8000~14000英尺高度上由各轰炸机单独进行的。
上述的燃烧弹攻击,在作战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确定各种燃烧弹最有效的投掷密度、燃烧地域上空猛烈的热风所造成的障碍和在目标地域上空集中攻击力量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运用过去的经验教训,在战术上不断地进行了改进。这期间,对6个重要城市的轰炸成果如下:
: | ||||||||||||||||||||||||||||||||
|
(3) 以高性能炸弹对优先攻击的工业目标的轰炸攻击(1945年4月7日~8月14日)
如前所述,美空军采取的作战方针是,在目标地区上空无云的情况下,以昼间目视精确瞄准轰炸的方法对优先攻击的工业目标进行轰炸攻击。第二阶段的攻击,通常是以9~11机的编队为基本轰炸单位,从中空进行的。最初的瞄准由编队长机实施,其他轰炸机则按照编队长机的投弹方向投掷炸弹。
由于轰炸高度从高空降到中空,所以平均每架B-29轰炸机的载弹量约增加一倍,轰炸精确度在距目标1000英尺以内的命中率,平均从百分之十二增加到百分之三十七。这样,轰炸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减少了轰炸作战所需的兵力,在同一个攻击日内可以轰炸更多的目标。
此外,还在战区内进行了轰炸引导员的训练,增加了有经验的战斗人员。同时,日军战斗机的抵抗能力降低了,再加上有战斗机的掩护等许多重要原因,大大提高了轰炸的精确度。
在第二阶段作战期间,轰炸机部队的活动中有百分之二十二是以昼间精确瞄准轰炸的方法对优先攻击的工业目标进行的高性能炸弹攻击。
但主要活动即百分之七十的作战是以夜间雷达轰炸对城市工业区进行燃烧弹攻击。其余活动则是轰炸九州地区的机场、投掷鱼雷和进行其他不太重要的作战。
除了飞机制造厂、兵工厂、石油设施和化工厂等优先攻击的工业目标之外,在作战的后半期,考虑到在日本本土登陆的预定日期,交通运输设施和机构也都成了昼间最优先攻击的目标。
整个6月期间,日本上空的气象条件异常良好,百分之二十五的作战活动是对优先攻击的工业目标进行轰炸。这期间,对20多个重要目标以高性能炸弹进行了攻击。例如,仅在6月25日这一天,就出动了523架B-29轰炸机,对住友金属工业、大阪陆军兵工厂、川崎飞机明石工厂、千草兵工厂、热田兵工厂、名古屋车辆厂、三菱飞机制造厂、爱知飞机制造厂、名古屋住友飞机合金厂、各务原川崎飞机工厂和宇部炼油厂等进行了轰炸,破坏房屋面积达14497440平方英尺。
7月份,日本上空的气象条件恶劣,只进行了一次昼间精确轰炸。有477架B-29轰炸机参加了这次作战,对大阪和名古屋地区的6个优先攻击的目标进行了轰炸。但在几个目标上空遇到了乌云干扰。所以只有一部分轰炸活动获得了成功。整个7月份的作战,有百分之二十八是夜间以燃烧弹对城市工业区进行攻击。整个8月份的昼间编队轰炸,计划只进行三天,最大的一次攻击活动是1945年8月14日进行的。
在这期间,除了对优先攻击的目标的昼间轰炸之外,作为试验性的作战,还对这些目标进行了夜间轰炸。投掷照明弹的轰炸机可以利用雷达到达目标上空,但因照明弹的亮度不够,轰炸瞄准具捕捉不到目标,终于以失败告终了。
(4) 对进攻冲绳的战术支援作战(1945年4月17日~5月11日)
4月17日到5月11日,美空军对日军为攻击集结在冲绳海域的美国舰队作为中间基地使用的机场,进行了连续的轰炸攻击。这期间,B-29轰炸机部队出动轰炸机约2104架次,对九州和四国的机场进行了93次攻击。
这些攻击活动是在13000~21000英尺的高度上进行的。使用的炸弹,除了第一次攻击之外,全部都是普通炸弹,其中有半数是可延迟爆炸1小时到36小时的定时炸弹。还对机场设施进行了攻击,整个轰炸作战获得了成功,击毁日军地面上的飞机350架和空中的飞机208架。但更为重要的是削弱了日军对位于冲绳周围的美国舰队的攻击能力。
由于美空军对机场的袭扰作战,日军疏散了飞机,因而不可能再从分散的位置上进行集中攻击了。
(5) 敷设鱼雷作战(1945年3月27日~8月14日)
1945年3月27日,第21轰炸机联队开始对日本内海进行敷设鱼雷作战。该作战的目的主要是,阻止原料和粮食进入日本,阻止日军的补给和转移,干扰日本内海的船舶运输。
在对日本内海的封锁作战中,共出击了46次,目的是为了封锁日本百分之八十的运输船只必须通过的下关海峡;封锁内海的各工商业港口及东京湾和名古屋湾;对日本北部沿海的各港口及朝鲜的各港口投掷鱼雷,阻止日本和朝鲜之间的海上运输。
在这些作战中,第313轰炸机团的B-29轰炸机采用夜间在5000~8000英尺的高度上投掷鱼雷的方法,共投掷鱼雷12000枚。虽然不可能准确地测定出鱼雷作战的成果,但据说这些鱼雷击沉日本运输船770000吨,还使478000吨运输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美空军共出动1614架次飞机参加了投掷鱼雷的作战,但其损失为百分之一以下,人员伤亡为百分之零点七以下。
(6) 第315轰炸机团的作战(1945年6月26日~8月14日)
第315轰炸机团的B-29轰炸机与普通的B-29轰炸机不同。该团的B-29轰炸机装备了析象能力比APQ-13型雷达大10倍的APQ-7型雷达,除了尾部装备的50毫来机关炮之外,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牺牲了防御火力,大大地增加了载弹量。第315轰炸机团,为了评定装备特殊雷达的作战性能,担负了对特别目标的攻击任务。
日本的大型炼油厂大多数都建设在沿海一带,因而成了雷达探测的有利目标。这是能够轻而易举地评定攻击目标的破坏程度和雷达性能的良好条件。
在6月28日到8月14日期间,对10个目标进行了15次夜间轰炸,共出动飞机1200架次,其中有1095架次轰炸了第一攻击目标。攻击活动完全是夜间轰炸,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轰炸活动是使用APQ-7型雷达进行的。对第一攻击目标投掷的炸弹达9084颖,其中大部分是500磅的普通炸弹。
拆掉防御武器的B-29轰炸机,同其他轰炸机相比能多携带很多炸弹。平均载弹量是从第一次出击时的14631磅增加到8月9日攻击尼崎炼油厂时的20648磅。第315轰炸机团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只损失了4架飞机,仅占出动飞机架数的百分之零点二五。损伤飞机约66架,伤亡飞行人员20名。日军战斗机进行了16次截止,只击伤B-29轰炸机一架。
这次雷达轰炸的战果非常惊人。除破坏了日本炼油和贮油主要部分的10个合成石油和炼油设施之外,还摧毁了其大部分石油贮藏能力。
(7) 原子弹轰炸作战(1945年8月6日和9日)
1945年8月6日,盟军首次将新式秘密武器即原子弹投到了日本国土上。在这次作战之前,美国极其秘密地编成了第509混成群,并且从塞班岛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几次轰炸演习。为了提高轰炸精确度,使乘员们彻底熟悉日本本土的海岸线和地形,在飞向日本本土的时候,从超高空投掷了具有同原子弹同样性质弹道的TNT炸药炸弹。
1945年8月1日,部队训练完毕处于随时即可出动的待机状态。第20航空队司令部接受了向广岛投掷第一颗原子弹的命令。
8月6日的原子弹攻击,使广岛市市区百分之六十约4.7平方英里的面积遭到了破坏,使日本驻军司令部、陆军补给所、海上运输设施和仓库等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8月9日,因规定为第一攻击目标的小仓市兵工厂和城市工业区被乌云覆盖,立即改变了轰炸计划,将第二颗原子弹投到了预定为第二攻击目标的长崎市城市工业区。当时长崎市上空也是云雾弥漫,轰炸员好容易才看到目标。这次攻击的结果,使市区百分之四十四即1.45平方英里的地区烧起了熊熊烈火,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两顺原子弹的轰炸攻击,正是在日本国民继续战争的能力和士气大大下降的时候进行的,给了日本以决定性的打击。在第二次原子弹攻击的第二天即8月10日,盟国就对日本进行了劝降。
美空军第20航空队从1944年6月到1945年8月,在15个月的对日作战中,总共飞行1亿英里,投掷炸弹和鱼雷165000吨。这期间,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基地起飞32612架次,对相距1500英里的日本本土目标进行了轰炸攻击。
B-29轰炸机的轰炸,使日本66个主要城市的约180平方英里的工业地区成为一片废墟。约有600个军事工厂遭到破坏。
从3月9日到8月15日的5个多月期间,投掷到日本主要工业地区的燃烧弹达94000吨以上。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美空军第20航空队还有平均一个月能对日本本土目标投掷5万吨以上炸弹的作战能力。
在中国、缅甸、印度和马里亚纳两个战区的整个作战中,美空军第20航空队出于各种原因损失B-29轰炸机485架和战斗机212架;战斗死亡和失踪飞行人员3041名,负伤332名。
考虑到总计有33047架次B-29轰炸机和6276架次战斗机经过远程飞行攻击日本的事实,美国空军所受的损失是很小的。B-29轰炸机作战伤亡的人数不到出击作战的人员的百分之一。如果以同出动飞机架数的百分比来看,B-29轰炸机的损失率为百分之一点三八;战斗机的损失率为百分之二点五。从战争初期预计B-29轰炸机百分之三的损失率来看,完全可以说对日本的战略轰炸是成功的。
以上介绍的是对日战略轰炸概况,下面再研究一下对日进行战略轰炸有巨大影响的几个重要原因,也是很有意义的。
战略轰炸成功的主要原因
(1) 日军战斗机的截击不力
在整个对日战略轰炸期间,日军的战斗机和高炮经常使对方遭到一定的损失。但是总的来说,日军的截击活动对美空军的战略轰炸并没有造成多大威胁。
日军战斗机最猛烈的截击战斗是在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击作战的最初三个月(1944年11月24日~1845年2月25日)期间进行的。这期间,日军能够集中防空战斗机对包括重要工业目标在内的少数地区进行防空作战。
1月27的截击战斗最为激烈。这天.,有56架B-29轰炸机遭到了984架日军战斗机的截击,9架B-29轰炸机被击落,日军方面的损失包括不准确的部分在内,估计是77架。但是,日军方面的截击战斗从这天开始,到6月5日最后的一次截击活动为止,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在日趋下降。日军战斗机截击战斗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①1945年2月~5月,美空军用于攻击作战的B-29轰炸机的数量大大增加。
②由于轰炸高度的降低和B-29轰炸机力量的增强,扩大了轰炸机部队的行动范围,具有选择目标的余地了。相反地,日军战斗机队将残存的大部分兵力于4月~5月都转用到冲绳方面去了,没有能够集中力量进行防空作战。
③冲绳陷落后,日军为了准备进行本土决战,采取了把空中力至保存在地面上的方针。此外,日本飞机的产量也大大下降了。
④4月7日,美空军以硫黄岛为基地的远程护航战斗机P-51开始掩护B-29轰炸日本本土。在这天的战斗中,美空军没有P-51跟随掩护的最后两个轰炸机编队在目标上空遭到了日军百分之六十二的截击火力的集中攻击。这可以证明P-51远程护航战斗机的掩护效果是很大的。
美空军P-51战斗机的掩护,使日军战斗机的截击战斗效率估计降低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在有P-51和P-47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日军飞机截击战斗的威力就大大下降。此外,日军的夜间截击活动,必须有探照灯配合进行,但几乎没有收到什么效果。
第21轰炸联队共计出击11026次,获得了赫赫战果,击落日军战斗机714架,另估计击落了456架,击伤770架。在整个战略轰炸作战期间,美国方面受到的损失是,B-29轰炸机被日军战斗机击落58架,其他飞机被日军战斗机和高炮击落29架。
B-29轰炸机之所以损失甚小,主要是因为该机的防御装备优越。它的火力控制装置能控制飞机尾部、头部、左右两个后座舱和上部后座舱的5个炮塔,其中4个炮塔上装备了双管12.7毫米机关枪,其射击装置维护简单,性能可靠,在任何目标上空都可以操纵。
日军的高炮火力非常猛烈,但因作战初期美空军飞机一直进行超高空轰炸,几乎毫无效果。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2月的四个月期间,日军的高炮仅仅击落一架B-29轰炸机。主要是在美空军轰炸机对日本大城市的工业密集地区进行轰炸的3月以后到战争结束之前期间,日军的高炮给美军飞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在其他地区,日军高炮的威力仍然是很微弱的。
日军未能有效地运用瞄准雷达,而且技术方面也和美国相差悬殊。美国空军测知日军雷达的频率范围后,使用电子干拢雷达,收到了很大效果。装有完善的电子干扰装置的特种飞机,在夜间攻击中,经常滞留在目标上空。此外,攻击机也装有其他电子干扰装置,进行昼间攻击活动。
(2) 美空军机载雷达性能优越
B-29轰炸机装备的机载雷达,大大地增强了轰炸作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雷达装置,战略轰炸活动就只能限制在日本上空的气象条件适合于目视轰炸时进行。美空军的轰炸活动大部分是以雷达进行的,雷达操纵员掌握着轰炸成败的关键。
美空军的雷达操纵员都是速成培训的,而且是在高空实施轰炸,所以其轰炸活动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他们根据轰炸的经验不断地改进战术,结果能够成功地对市区进行准确的雷达轰炸。轰炸的精确度的情况是,炸弹落在距离目标2000英尺以内的占百分之十八,落在4000英尺以内的为百分之五十,落在6000英尺以内的是百分之七十五。
AN/APQ-7新型雷达的平均轰炸航路比AP/APQ-17增大37英里,约为70英里,所以装备这种雷达的第315轰炸机团的轰炸精确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使用这种雷达进行轰炸的结果,所投炸弹的百分之十落在距目标1000英尺以内,百分之三十落在2000英尺以内,其余的百分之五十落在3500英尺以内,比原来有了显著的提高。
(3) 美军占领了硫黄岛
硫黄岛位于马里亚纳群岛和东京的中间。1945年3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占领了该岛,它对提高驻马里亚纳基地的第20航空队的战斗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战斗机的基地推进到了硫黄岛,非常有利于B-29轰炸机部队实施作战活动。
1945年3月4日,硫黄岛战斗还没有结束,B-29轰炸机就在该岛上进行了第一次紧急着陆。从这以后,B-29轰炸机便以硫黄岛作为中间基地,进行了24000次紧急着陆。如果不利用硫黄岛作为中间基地,这些B-29轰炸机大部分可能要沉没于大海之中。
此外,占领了硫黄岛之后,使必须进行3000英里海上飞行的B-29轰炸机乘员提高了士气,而且以该岛作为中间基地,还克服了许多气象上的障碍。硫黄岛的利用,也给作战的组织指挥增加了灵活性,轰炸效率更加提高。
过去的轰炸攻击活动,必须避开通过小笠原群岛和硫黄岛上选择航线,所以,昼间起飞以马里亚纳为集合点比在夜间起飞以飞往东京的航线上的岛屿为集合点有利得多。这是因为,必须在夜间返航,经常由于燃料不足和其它原因而发生夜间海上迫降的事故。占领硫黄岛之后,以该岛作为导航检测点和每次编队的集合点,大大的缓和了上述的危险情况。从这以后,海上迫降比率大大下降,迫降失败的次数也减少了。
美空军第7战斗机队于4月初以前进驻硫黄岛,并且于4月7日第一次掩护B-29轰炸机出击作战,后来共出动了1700次。战斗机对B-29轰炸机的掩护,大大地提高了轰炸机人员的信心和士气,提高了轰炸作战的效果。
硫黄岛的失陷,使日军丧失了对马里亚纳基地进行空袭的中间基地。日军飞机从硫黄岛起飞对马里亚纳进行攻击,对美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硫黄岛失陷以后,日军飞机的这种攻击活动一次也没有了。
硫黄岛作为中间基地使用,使美空军B-29轰炸机的战术作战半径约延长了700英里,连位于北海道和朝鲜的目标都进入其轰炸攻击的范围了。
(4) 重视救护活动
从马里亚纳群岛到日本本土之间,是相距1500英里的广阔海域。这个海域几乎全部在日军的控制之下,所以援救在海上遇难的B-29轰炸机部队的人员是非常困难的。第20航空队司令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示,为了完成马里亚纳战区空中和海上的救护任务,专门成立了马里亚纳空海救护队。该队后来又扩大为救护群,并且在塞班岛和硫黄岛设置了分遣队,进行了大量的救护活动。
初期的救护队通常是由3~14艘潜艇、1~3艘海上船舶、数架救护机与巡逻机以及几架装载空投小船的B-17飞机编成的。
后来,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救护装备,增加了无线电员和无线电设备,并且出现了装有紧急情况下使用的木筏、各类食品和空投无线电设备的被称为“超级救护机”的具有特殊装备的B-29飞机。
为了准备1945年8月14日进行的最后一次攻击,除了14艘救护潜艇、21架救护机与巡逻机、8架超级救护机和5艘海上舰船之外,还出动了海军飞机在起飞基地的周围进行巡逻飞行,并且派出其他飞机在塞班岛和硫黄岛上待命。因此,在从日本本土返回的航线上,所有地方救护机都能在30分钟内到达,救护舰艇在3小时内到达。
这些救护部队共有人员约2400名,占参加最后一次作战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五。
空海救护部队,在9个月的作战期间,从迫降或坠落的83架B-29轰炸机上,救出了596名飞行人员。
夺取空中优势是任何作战获得胜利所必须具有的条件。盟国空军夺取并保持了日本本土上空的空中优势,所以才能够从塞班岛实施远程轰炸。但是,空中优势的获得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那里盟国方面在长时期内投入了国家的全部资源,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损失,才夺取的空中优势。
日军在敌人掌握绝对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始终进行着艰苦的战斗。但对B-29轰炸机的特别攻击丝毫没有放松。如果再进一步实施大规模的特别攻击,有可能迫使美空军停止战略轰炸。
最后,日军终于因飞机性能与数量、雷达技术、飞行员的熟练程度和其他各种原因,屈服于盟国空军了。而这些都是构成空中优势的内容的重要因素。
本土上空的空中优势完全拿握在敌人手里,就如同直接被占领一样,确实是致命的打击。日本虽然只是因盟国空军力量的威胁压制而投降的,但它能充分地认识到空中优势的真正价值,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