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转折点的估计·第二十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战局转折点的估计·第二十一

战局转折点的估计·第二十一

作者:陆上自卫队修亲会 ·日本

出自————《作战理论入门》《战斗力的界限·第六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第一节 要则

   一、什么是战局的转折点

   1、战局转折点是指给敌我双方态势和战斗力带来变化、使兵力对比发生逆转状态的点,或者是有利于转换作战行动的点。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把使战斗力对比发生逆转状态的点称作“战斗力转折点”。

   2、 战局转折点表现的结果一般是攻守易手,因此,适时准确地判断战局转折点并采取对策是极其重要的,一旦搞错将招致惨败。

   3、战线的分散和扩大

   攻者为了拘束防者,必然造成战线分散、扩大,从而导致单位正面上的进攻力低于防者的战斗力。

   二、战局转折点的成因

   1、远离后方基地

   攻者由于后方交通线的延伸,战斗力的维持和增进越发困难,从而造成战斗力下降。相反,防者则后方交通线缩短。战斗力增进容易,从而提高了战斗力。

   【战例】

   ○拿破仑远征莫斯科

   ○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在东南太平洋方向的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苏作战(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等)

   ○朝鲜战争中北朝鲜军队在建立釜山桥头堡前的作战

   【注】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战争指导或者大部队作战(战略方面)之中。在战术上,有时在扩张战果和追击等阶段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2、 战斗力优劣的变化

   (一) 战斗力的增强

   防者增强战斗力,比攻者占优势。

   增援;

   调整后方态势,提高战斗力。

   (二) 由于摩擦而使战斗力下降

   攻者的战斗力下降速度比防者快,将变得与防者相等或者低于防者。

   起初在双方兵力对比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进攻力递减的可能性较大。

   攻者战斗力的消耗比防者大。

   攻者战斗力的下降,包含有部队疲劳、态势不利以及地形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苏作战——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进攻(1942年6月28日—11月18日)

   希特勒在制定战争第二年的夏季作战计划时,便把主攻方向选在南部战线,他企图通过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进攻,控制苏联的石油和小麦,疲惫苏联,加强自己的力量。担任进攻的南方集团军群(进攻期间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连同其盟国军队在内共有88个师,估计到秋天会进一步得到若干加强。

   1942年6月28日,德军开始进攻,苏军因同年五月在自己先行发动的哈尔科夫会战中失败而受到重大损失,无力抵挡,立即开始后撤。希特勒把比较有秩序后撤的苏军误认为是已被打败.便企图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

   德军经过重新编组,又继续分别向东和南两个方向推进。掩护扩大了的北部侧面需要大量的兵力,向斯大林格的推进的B集团军群最初只有第6集团军,而且的过顿河之后能够迅速突进的兵力已减少到仅8个师。尽管如此,经德军各部队努力奋战,9月初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占领了城市的外围地区,在另一个方向上已前出到高加索山脉的主要山口附近。但是,进攻开始前800公里的战线而今变成了2,600公里,兵站线又延长了500—800公里,距德国本土(柏林)长达3,000公里。而且铁路几乎全是单线,数量也很少,所依赖的汽车运输,由于油料有限也不能如期实施,只好在被破坏的油田地带用牲畜运送石油。这样,在战线呈现胶着状态、双方寸土必争,展开激烈巷战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战斗力到9月20日前后,第一梯队连人数超过60名以上的都很少,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已减少到60—80辆以下。

   另一方面,靠近莫斯科和乌拉尔后方基地的苏军,刚隐蔽地完成了大规模反攻的准备,11月19日同时袭击了德军突出的翼侧,11月23日全面地包围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希特勒禁止突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4年2月2日全军溃灭。德军自此永远失去了德苏战争以来的优势。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战局转折点的战例。

   第二节 反攻

   一、什么是反攻

   反攻是指为主动给敌人决定性打击,处于防御的部队转入进攻的行动。转入进攻的部队其行动纯属攻击,目的是压倒并歼灭敌人。

   战斗从本质上讲,只有通过攻势(进攻)才能达成目的。因此,防者相机转入反攻,努力寻求歼灭敌人的战机是常事,这点从许多战例中都可得到证实。

   【战例】

   ○日俄战争中沙河会战时日军的反攻

   ○长窱会战中织田、德川联军的反攻

   二反攻的条件

   要反攻,就必须使战斗力对比发生转化和在态势上占优势。

   1、战斗力对比的转化(参见本章第一节)

   2、态势上的优势

   (一)诱使敌人陷入不利的态势(引诱性进攻)。

   把敌人引入我们的圈套(例如我阵地的凹角之中)造成其不利的态势。诚然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敌人能否这样去做,则取决于敌人的意志。

   因此,要引诱敌人必须做到:

   使敌人在该情况下可采取最得心应手的行动;

   给敌人以诱惑(诱饵);

   以总的态势强制敌人。

   要求以欺骗性部署或不自然的小权术引诱敌人是不适合的,以此为前提反攻有时会招致失败。

   (二)利用敌人的过失

   战斗中经常会发生过失,并由于过失而造成不利的态势。但是,过失是偶然性的,不能从一开始就寄予希望,需要指挥官具有迅速发现并利用这种战机的眼力。

   【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第2军在“姆尔特”河畔的战斗

   (注)关于“退却中的进攻”:这是退却中的部队利用追击部队的行动转入反击的一种行动,只有在追击部队出现大的过失时才能取得成功。

   【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第8军在“洛林”的战斗

   三、反攻的时机

   1、反攻的可能性

   反攻的可能性会由于敌人重整态势(转入防御、整顿态势等)而随时失去。而且反攻若不是在这种可能性最大的时机实施,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常常会由于不成功而导致战局的不利。所出,捕捉反攻的时机是极其重要而又困难的事情。

   【战例】

   (一)贻误战机而失败的战例:

   ○法军第二军在“姆尔特”河畔“柳渥尔姆”附近的战斗

   ○法军第三军和“洛雷恩”军在“奥登”河畔的战斗

   (二)捕捉到合适的战机,取得成功的战例:

   ○“贡比涅”会战中德国第8军的攻势

   ○日军在沙河的攻势

   ○马恩河会战中的霞飞攻势

   马恩河会战中的霞飞攻势(1914年9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德军即以主力在西线展开攻势。企图在塞纳河以东歼灭法军,九月初前出到马恩河一线。

   法军在边境会战中失败后,退到凡尔登至巴黎一线重整态势,企图阻止德军的进攻。同时,为了应付巴黎周围的危险形势,新组建了第六军部署在巴黎以北地区。

   德军总司令部最初计划让担任主攻的第一军团(最右翼军团)追击到巴黎西面的塞纳河,但是。由于战线的扩大及为了与兵力相适应,不得不把追击目标改为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方向。这样,就把主攻任务交给了第三军团和第四军团(中央部),而命令第一军团以一部监视巴黎方向,掩护右翼。

   法军总司令官霞飞,此时则以法军主力在马恩河南岸地区阻止德军进攻,同时,命法军第六军团对暴露的德军第一军团翼侧后方实施了反攻。德军第一军团主力已经推进到马恩河南岸,但得知掩护翼侧的后备第4军遭到法军的进攻,便又折回北岸,企图救出此部队并击退法军。

   由于第一军团返回北岸。德军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之间出现了间隙,英军便向该处发动了进攻。双方正在混战之际,德军总司令部派到第一线的参谋亨茨中校违背总司令部的意图,命令第二军团和第一军团相继退却。使德军撤退到埃纳河一线。霞飞攻势便因此取得了成功,解除了法军的危机。

   2、反攻的理想时机

   (一)将进攻之敌牵制在有依托的正面上,态势对我有利时;

   (二)敌人的战斗力大大降低,攻防双方实力发生逆转时;

   (三)进攻力量充足,而且进攻准备已经就绪时。

   3、发动反攻的时机

   (一)反攻,如在部队集结或增援部队到达时实施,时机容易掌握;如果是利用敌人进攻受挫或过失,就需要指挥官有卓越的判断能力。

   (二)反攻从定下决心到实施需要相当的时间(部队越大需要的时间越多)。因此,必须准确地预见战况的发展,例如在此期间战机将如何变化,有依托的正面会不会瓦解等,从而确定发动反攻的时机。

   (三)准备发动反攻的起码的条件是炮兵完成展开。

   例如,当纵向部署的炮兵完成横向展开后,便是反攻的时机。同样,这也是判断敌人发动反攻时机的征候。

   不可忘记,反攻时直接航空火力支援是强有力的条件。

   四、反攻的方向

   确定攻击方向与选择攻击时机是相辅相成的,对反攻能否成功有重大影响。最好对从定下决心到实施之前这段时间战况的发展做出预测,力求做到:

   1、 可同时包围敌人的翼侧和后方的部队;

   2、 在关系位置上最便于有依托的正面部队随后发起攻击。

   【战史】

   ○贡比纳会战(A)(适当)

   ○阿格斯会战(B)(不当)

   五、依托正面和主要决战方向的关系

   向敌人无依托的翼侧进攻时,有依托正面的阵地与主要决战战场关系的示例:

   1、主要决战战场与有依托正面并列或在其侧后时:

   这种情况,对敌人的后方交通线威胁不大,战略利益较小,无法取得决定性战果,仅容易实施。

   【战例】

   德军第八军团在“利瓦”附近的攻势

   2、在有依托正面的侧前方寻求决战时:

   这种情况,如果成功,围歼敌人部队的可能性很大,可大获全胜,但在实施中有以下问题:

   (一)在敌人势力范围内展开,进入攻击出发位置很危险;

   (二)攻击部队的侧后暴露,反而易遭敌人攻击。

   【战例】

   法军第三军团在“奥登”河畔的攻势

   从上述两个示例可以看出,前者容易实施,但成果小;后者极其危险,但一旦成功,成果显著(冒险与成果的关系)。

   究竟采取哪种方法,一般要根据情况决定,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指挥官的自信心。

   六、从战线的突出部向敌人实施反攻

   这是企图利用彼伏战线突出部实施反攻,切断进入凹陷部的敌人退路予以歼灭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突破,其条件主要是周密准备和集中决一胜负的优势兵力。然而,实际上即使出现波伏战线形成的凹陷部,敌人仍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战线的波形变化不定,战机常常是稍纵即逝。所以,在战史上,缺乏充分准备,从现态势转入反攻而失败的战例甚多。

   【战例】

   ○法军第3军团在“奥登”河畔的战斗

   ○奥地利第4军团在“利马诺瓦”——“拉巴诺”附近的战斗

   七、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所谓攻势防御是为了伺机反攻以进行决战,而从一开始就计划着进攻的防御。

   譬如,我担负进攻任务.当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对比或态势不利于我立即采取攻势时,我即这时采取守势,给敌人以杀伤,使敌我战斗力对比有利于我或者建立有利的态势之后,再转入进攻。

   这时,必须以进攻为主要着眼点,进行防御部署和指挥防御战斗。这种防御是准备“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斗,敌人又有自己的企图,因此,必须注意严格控制战斗的发展,以遂我愿。

   【战例】

   ○真田昌幸在上田的会战

   ○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

   奥斯特里茨会战(1805年12月2日)

   面对拿破仑席卷欧洲的形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作为反法同盟军的统帅亲临第一线,准备与拿破仑决一雌雄,迅速取胜。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感到有必要尽早进行决战,但战线拉得过长,兵力也过于分散。于是,拿破仑决定暂时采取守势,一俟将分散的兵力集中,建立起有利的态势后再转入进攻,而不急于以少量兵力主动地去与敌人决战。

   为此,拿破仑故意放弃了最初占领的战场要点普拉钦高地,在格尔德巴哈河右岸占领了阵地,并有意地在防御阵地左翼方向加强了部署,而使普拉钦西侧的右翼阵地变得薄弱,以引诱敌人进攻。

   俄奥联军一到战场区占领了普拉钦高地,并向法军阵地发起进攻。在法军左翼正面被坚固的防御所阻止,而在法军右翼正面则迅速推进,主力被吸引到西面。战斗态势按拿破仑的意愿发展着。拿破仑不失时机地从左翼方向向敌人的右翼同时发起反攻,终于取得大胜。这个战例是拿破仑的攻势防御战术的得意之作。

   第三节 进攻的顶点

   一、什么是进攻的顶点

   所谓进攻的顶点是指攻者因战线扩大,补给线延长、物资缺乏等原因,进攻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那一点。

   对进攻顶点的判断

   回顾过去的战史、战例,因错误地判断进攻顶点而遭惨败的例子很多,由此可见这种判断异常重要。

   1、 与战局(力量)转折点的关系

   进攻顶点一般应选在战斗力转折点出现以前。而且要在战斗力对比上能确保优势的情况下指挥尔后的作战。

   就是说,进攻顶点应是有利于转换作战行动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战局的转折点。

   2、 战术上的进入顶点示例

   ○A>B、A<C;

   ○A在进攻B,B逐次后退;

   ○C在前进中,假定它在A已几乎把B歼灭时到达。

   在此种条件下,从理论上推导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A可歼灭B,但在这时C到达战场。A的战斗力消耗甚多,态势已乱,与C对阵极其不利。

   第二种情况

   A不能全歼B,残留了若干兵力,但A可保存力量对付C。

   第三种情况

   A有充分的时间对付c,但届时A必须同时与C和B的残部(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对阵。

   结论是:第二种情况作为A的进攻顶点最合适。

   在实际战斗中,则必须根据C的开进时机、战场附近的地形,我方战斗力的限度和B的败退对C的影响程度等做出判断。

   【战例】

   ○拿破仑在意大利“加尔达”湖附近的战斗

   (在追击中,掌握进攻的限度,采取防势,将奥军各个击破的战例)

  三引向进攻顶点的方法

   防者诱使攻者超过进攻顶点达到战斗力的转折点有如下方法:

   1、利用地域使敌人的战斗力纵向或横向延伸。

   2、分割敌人的态势,封锁、切断其补给等。

   3、 积极破坏敌人的后方基地。

   【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尔塔”会战中的延翼竞争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反攻

   ○“哈尔兹”反击、苏军对德反攻等

  第四节 延翼包围竞争

  延翼包围竞争的意义

   1、 所谓延翼包围竞争,是两军在交战期间相互延伸相对的翼侧,为包围对方取得决战胜利而进行的运动。

   延翼包围竞争发生在战线的暴露翼侧或者间隙之间,发生在间隙时必须与友邻部队组织协同动作。

   2、 延翼包围竞争容易造成逐次使用兵力,扩大战线和增加部队的疲劳等;出现这种情况时,更加难以取得决战胜利。

   【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佛兰德”会战时,德法两军之间进行的暴露翼侧的延伸竞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利玛诺瓦”——“拉巴诺”会战中,奥俄两军之间所进行的间隙翼的延伸

   这两个战例情况并不理想,延翼包围均未达到取得决战胜利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的延翼包围竞争(1914年9月~11月)

   德军对法国的西线攻势在马恩河会战中受挫,尔后则变成从苏瓦松附近至阿尔贡森林——凡尔登的阵地战。德法两军战线呈胶着状态

   法军为了打开这种局面,从各地抽调兵力编成新的部队,从九月中旬开始向圣康坦发起了进攻。对此.德军也调集兵力实施反包围。结果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战果,两军的侧翼均延伸至阿腊斯附近。进入十月后,苏瓦松附近的英国为了尔后与本土联络方便,把部队转用到圣奥梅尔附近。这样,战线就延伸到了比利时边境。

   德军在把第六军团转用到莫伯日附近的同时,又从胶着的战线抽调兵力对付法军的调动。并且在佛兰德地区新编了第4军团,在依塞尔河口附近发动了大规模攻势,企图突入加来方向包围法军翼侧。但是,法、 英、比联军顽强地坚守在特克斯缪兹和伊普雷地区,双方展开了激战,这次会战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后,战争转入僵持的阵地战。

   在延翼包围竞争中战局转折点的选择

   1、 在估计可能发生我包围敌人、敌人实施反包围这种延翼竞争的情况下,必须正确地预见战局的转折点,合理地判断出应该进行决战的时机和地点。

   2、 选择战局转折点应该考虑到以下事项:部队的消耗情况、疲劳程度、补给状况、机动能力、情报收集情况和空中优势的程度等。

   3、 在包围敌人而受到应包围时,寻求决战的方法。

   【示例】

   下面研究一下在我包围敌人而受到反包围时,如何避免发生延翼竞争,取得决战胜利的问题。

   (一) 进攻敌人的包围轴线

   把受到敌包围的战线弯曲或者后退,暂时阻止敌人,集结决战用的兵力进攻敌人的包围轴线或一翼。

   此时,必须使敌在外线延翼,我在内线,以保持平衡。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一段时间里战局对我不利,也必须坚持顶住。

   (二)反包围

   我集结决战兵力实施反包围,此时,必须有信心和魄力将敌人的总预备队一并包围起来,以粉碎敌人尔后的包围企图。

   究竟应是采用进攻敌人包围轴线的方法还是反包围轴线的方法,取决于对战局转折点的预见,和对应寻求四战的时机和地点的精确判断。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