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制和反牵制·第十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牵制和反牵制·第十五

牵制和反牵制·第十五

作者:陆上自卫队修亲会 ·日本

出自————《作战理论入门》《对敌人战斗力的利用·第四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第一节 牵制和反牵制的意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牵制

   所谓牵制,是指为了分散、削弱敌人使用于我主力方向的战斗力,使主力方向的兵力对比有利于我,而在我所希望的主力方向以外,尽量多地吸引敌人,或妨碍敌人行动自由的战术行动。

   二、什么是威胁 。

   1、 所谓威胁,是指为使敌人感到痛苦,在精神上产生不利的感觉,而用武力进行胁迫和威吓的行动。

   威胁是种精神性的东西。精神作用所产生的感觉,会随着对方对我恐惧程度的加大而增强,因此,当对方神经过敏时或者由于想起痛苦的经验,就会变得越发严重。所以说,战败者常常容易受敌人威胁。

   在对方感到“安全”“可靠”时,威胁的效力就会降低。

   2、对威胁的感受性

   威胁着眼于精神作用(使敌人在精神上产生不利的感觉)。因此,敌人对威胁的感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敌人的特点,我施加威胁的地点和时机、敌人的准备程度、威胁的威力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敌人的特点

   神经过敏的敌人、对我抱有恐惧心理的敌人>实战经验丰富、充满自信心的敌人。

   (二)地点(方向)

   正面<侧面<背面。

   (三)时机

   可预料的时机<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时机。

   (四)准备程度

   有准备<无准备。

   有应变部队和措施<无应变部队和措施。

   (五)威胁的威力

   牵制部队战斗力小<战斗力大。

   三、牵制与威胁的关系

   牵制表现为威胁的结果。就是说,威胁有效果。才能使敌人采取某种相应的措施。威胁与牵制相互关联,威胁成功其结果就是牵制。

   此外,威胁是行动,而牵制是指挥官企图或目的的表现。

          【注】

         1、所谓抑留是拘束敌人,使其无法自由行动,也就是持续发挥牵制效果的状态。

   2、 所谓拘束是指抓住敌人,限制或停止敌人的行动自由。

   四、牵制的手段和方法

   如前所述,为了牵制敌人,必须给以重大威胁。因此,牵制有以下手段和方法。

   1、 进攻的方法

   (一) 果敢的进玫使敌人感受到的威胁最大,是最好的牵制方法。

   (二) 从敌人预有准备的方向进攻,威胁效果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拥有能打破敌人防线的威力。

   (三) 以进攻进行牵制时,必须充分往意以下事项:

   进攻时机;

   攻击部位;

   进攻的威力(凌厉);

   进攻的方法。

   即必须在敌人最痛苦的时间和地点,尽量离开我主力,以急袭的方式实施有威力(凌厉)的进攻。

   【战例】

   ○英帕尔作战前夕温盖特兵团的作战

   ○奉天会战中,从鸭绿江军东翼实施的进攻

   奉天会战中,从鸭绿江军东翼实施的攻击(1905年2月下旬——3月上旬)

   沙河会战结束后,满洲军总司令官企图与奉天附近的俄军强行决战,在化冰期前结束战斗,并与鸭绿江军商定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鸭绿江军为了从满洲军东翼向抚顺方向前进,威胁俄军侧后,策应满洲军的进攻作战,从2月21日开始北进。

   俄军总司令官库罗帕特金计划在两月下旬以重兵包围日军左翼,实施反攻,但是,由于鸭绿江军的果敢挺进。估计通往哈尔滨方向的退路有被切断的危险,于是把总预备队中强有力的部队投入到该方向。因此,当初的反攻计划,由于兵力分散而中途夭折了。

   鸭绿江军在其正面上受到巨大优势兵力的压迫,战斗极其艰苦,但他们打得很顽强,减轻了满洲军主要决战方向的压力,出色地发挥了预期的牵制效果。

   2、 “显示存在”的方法(位于某一地点,给敌人以监视性威胁的方法)

   我出现于使敌人难办的地方,敌人如果置之不理,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尽管不是直接进攻,也可起到牵制、拘束敌人的作用。但是,敌人有充裕的时间采取对策,所以这种方法一般效果不大。

   (一) 以敌我关系位置限制作战目标(方向)

   在上图中,A本来把B作为作战目标,然而因为C在影响它行动的位置上,所以必须首先对C采取 某种措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军(A)、德军(B)和奥军(C)所处的关系位置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上图中,我在敌军作战方向的侧面占领阵地,使敌人不得不改变作战企图和作战方向。

   (二) 拘束部队行动的情况

   空中机动部队(空降部队,直升机机降部队等)的存在,经常威胁着对方的后方地域,使其部队的行动受到限制,被束缚在后方地域内。

   游击部队的存在,会把对方部队束缚在该地域内。例如,在朝鲜战争中,不得不使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充当后方警备部队,对付共产党的游击部队。

   3、防御的方法

   以防御进行牵制,只有伴随敌人进攻才能成立,所以无法在我所希望的时机实施。以防御进行牵制,还取决于对防御的自信(防御的强度、火力配系的强度等)。

   如果敌人进攻,我可乘机加以利用,将兵力抽出,以劣势的兵力防御优势的敌人,以达牵制、抑留的目的。因此,企图以防御进行牵制时,对敌人要有诱惑力,吸引敌人进攻。

   五、 牵制的效果与效果的持续

   1、 牵制效果

   (一) 牵制奏效的例子

   (二) 牵制不成功的例子

   2、 牵制效果的持续

   牵制,在实施方法得当时,起初可以取得相当的效果,然而时间长了被敌人发现,反而会被敌人牵制,或者敌人采取应变措施等,使牵制失去效果。

   牵制效果,与敌人的机敏程度、敌将领性格等因素有关,一般地说完全是未知数,成功的概率也难以推测。因此必须看到,其效果是有限的。

  六、反牵制

   所谓反牵制是指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被一部劣势之敌所阻,此间敌人向其他方向集中兵力的状态。

   牵制者经常可能反被他人牵制。

   例一: 我被一部劣势之敌所阻,敌主力保持行动自由的情况;

   例二, 以防御转为反牵制。

   (一) 敌人的牵制进攻企图牵制我总预备队

   (二) 我以防御进行反牵制

  七、牵制作战的特点

   1、 从属于主要方向的作战。

   2、 当面之敌处于绝对优势。

   3、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主要方向作战的制约。

   4、 一般带有欺骗性。

   5、 本来应避免决战,但在有的情况下,进行决战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节 主要作战和次要作战的关系

   一、什么是主要作战和次要作战

   主要作战是指作战部队用主要力量实施的作战,也就是企图达成作战的主要目的的作战;次要作战是指在离开主要作战的地域,为给主要作战提供有利条件,达成作战的辅助目的实施的作战。实施主要作战的方向叫作主要作战方向,实施次要作战的方向叫做次要作战方向。

   二、主要作战和次要作战的关系

   1、 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可同时在两个方向发动攻势的情况也有,但一般则是首先在主要作战方向寻求决战,尔后把兵力转用到次要作战方向实施决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初期的次要作战均实施“持久战”。

   2、 两个方向作战(在战略上互相分离的两个方向同时实施作战)的胜负,取决于最初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决战的结果。但是,也有时次要方向的作战对主要方向的作战有重大的影响。决发全局胜负。

   3、 在主要作战方向的决战结束之前,次要作战方向常常只能保持必要的最少量的兵力,其作战指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4、 次要作战失败时自不待言,即便作战本身进展顺利,只要对主要作战有坏的影响,从作战全局来看也是失败的。

   5、次要作战,有时为给主要作战创造有利条件,达到“击退某地之敌”、“威胁”或“占领某地”等主要作战的辅助目的,也单独发动攻势。(日俄战争中鸭绿江军的进攻作战就属于此例。)

   三、次要作战的特点

   1、 从属于主要作战。

   2、 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主要作战的制约。

   3、 在兵力及其他所有条件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进行作战。

   4、当面之敌处于绝对优势。

   第三节 持久战

   一、持久战的意义和目的

   持久战是从属于决战的作战,是为给全局作战提供有利与方便条件而进行的作战。其目的是避免决战,节约兵力,迫使敌人作出牺牲,以争取时间或者牵制抑留敌人等。

   因此,这种作战,从横的关系上讲应作为从属于主要作战的次要作战方向的作战实施;从纵的关系上讲应在主要作战战场转入决战之前的这段时间实施。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的东方作战”属于前者,“朝鲜战争中建立釜山桥头堡以前的作战”属于后者。

   二、持久战的特点

   1、 这种作战是从属性的,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决战部队(主力部队)企图和行动的制约,而且必须按某种要求指挥作战。

   2、这种作战一般是劣势部队对优势部队的作战。

   3、 这种作战或早或晚总要转为其他目的的作战,也有时从甲的持久目的转换成乙的持久目的,最后变成决战。

   4、 这种作战,部队的兵力变动频繁,有时抽出兵力加强其他部队,有时又反过来受其他部队支援,等等。

   5、这种作战。本来应积极避免决战,保存实力,然而在有的情况下也作为一种手段大胆地实施决战。

   总之,持久战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的作战,作战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定的规律,必须运用虚实阴阳之妙,灵活地指挥战斗。

   指挥这种作战,必须妥善地解决严密部署以求万无一失的考虑和随机应变果断采取冒险行动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这种作战的困难之所在。因此必须牢记,持久战如不选拔最精干的部队并配备最出色的指挥官和参谋,是难以达成作战目的的。

   三、持久战的手段和方法

   持久战,从本质上讲,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固定的法则统一它的手段和方法。然而。通常要根据任务和敌我情况(特别是敌情和决战的关系),研究应持续的时间和应利用的地域,确定最后的决战阵地,并以此为基准制定在其前方地域的作战指挥方法。

   持久战的手段有玫势、守势和两者兼用等,然而,采取守势的场合居多。

   1、 攻势

   (一) 在持久战中,作战部队特别需要保持作战的自由,采取攻势是达成此项目的的最好手段。当然,也不能轻举妄动,过早地消耗战斗力,丧失作战的自由。特别是以大部队进行持久战时,只要情况允许,就应力求以攻势达成此项目的。

   (二)进攻(战术决战)

   在确有取胜把握时,或者不实施进攻无法完成最起码的任务时,必须坚决实施进攻。本来,进攻比较容易指挥,成功后可取得重大战果,但是战斗力消耗也快,万一失败就会失去作战的自由。因此,在实施进攻时必须进行周密的考虑。

   进攻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进攻即便失败,也应考虑完成最起码的任务;

   注意选择进攻地点;

   实施有限目标的进攻比较有利;

   采取迎击的战术常常比较有利;

   有时按组织计划好的顺序,在战线的各部分逐次地实施进攻比较有利;

   有时同时采取迟滞行动和其他牵制性进攻比较有利;

   还有其他、限制性进攻和引诱性进攻。

   2、 守势

   从持久战的实质来看,拿本部队的命运做赌注的进攻,除特殊情况外不能说是合适的。所以一般多采取守势的方法。

   守势有以下等方法:

   防御(确保一定地域);

   迟滞行动;

   两者并用。

   当然,守势作战也有缺点,容易使部队产生消极情绪,这点应特别注意。

   (一) 防御

   防御是守势行动中最强有力的手段,也是确保地域的最佳方法。然而,我也要消耗战斗力,所以从持久战的实质和目的来看它与进攻差别不大,也是有危险的。在防御中,如果敌人力量衰弱与我对峙,就会成对阵状态。在对阵中必须切断或封锁敌背后的交通线。

   (二) 迟滞行动

   迟滞行动,是一种抵抗和退却同时进行的连续作战,在部队运用上极易陷入被动,所以特别需要确保各第一线部队间行动的统一和相互的联系,以保持作战的秩序和自由。

   这种作战行动的特点是打乱了建制,各部队易动摇混乱,士气消沉以及耗损实力等。

   【战例】

   ○朝鲜战争中联合国部队在建立釜山桥头堡之前的作战

   ○日本第33军在缅甸北部实施的断字笫一、二期作战 [ 译者注:1941年9月和12月两次截断滇缅公路的作战。 ]

   ○日军第18师在富昆的持久战

   日军第18师在富昆的持久战(1943年10月末——1944年7月上旬)

   1942年底美军史迪威中将从缅甸败退之后,又重新组建了中国第22师、38师,编成新1军,于1943年10月中旬从雷多开始向前推进,企图夺回北部缅甸。

   企图攻占英帕尔的日军第15军、在英帕尔作战期间把防守缅甸北部的任务交给了第18师。18师预定在隘路口附近消灭进攻之敌,但在接到第18军军长关于停止进攻的命令之后,他们只好决定在大纳河畔以决战防御坚持大约3个月。当时第18师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域,集结在富昆南部地区的兵力只不过3个营,而且还为新编第31师柚去了一些兵力,其战斗力已不足三分之二。

   1944年1月下旬,中美联军两个师从河谷两侧并列而来。18师师长以第56团进行反击,没有奏效,第56团的防御阵地也被突破,于是决定2月中旬撒至加迈附近组织防御。日军在加迈附近又遭到敌军优势坦克的突击和侧后的渗透。一直坚持到3月上旬,尔后转移到江布金丹的新阵地,一直坚守到3月下旬江布金丹阵地也难以保持了。

   从10月末以来,经过的5个月的战斗日军兵力消耗甚大,连的兵力减少到50名左右。加之敌人使用了空降部队,师的补给已完全被切断。

   第18师师长了解方面军的进攻企图,决定“将瓦拉东西一线作为将来的进攻出发阵地,一直坚守到5月”,因此在孟拱河两岸部署了两个团,敌人新增加了兵力,在优势空军的支援下从阵地两侧进行迂回渗透,配合坦克部队的正面进攻包围了18师,4月上旬形成了混战状态,4月下旬,师长试图用增援部队进行反击,但未获成功。5月下旬,敌人控制了加迈南面的塞顿,日军从南北两面实施反击,但已没有力量把敌人赶走。6月中旬,加迈的最后阵地也被完全包围,日军已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战斗。师长根据命令,从7月2日开始突围,于7月中旬集结到沙帽。这时正是15军从英帕尔开始退却之前不久。

   日军第18师由于师长的卓越指挥和全体官兵的顽强战斗,在190公里长的瘟疫瘴疠地区迟滞绝对优势的中美联军达10个月之久,圆满地完成了持久作战的任务。

   3、其他

   以下方法多用于战略持久作战,当然也适用于战术持久战:

   (一) 利用要塞长期坚持。这样可以形成宽正面大纵深的防御地域,有时也利用岛屿(例如:马奇诺防线、齐格弗里德防线);

   (二) 用游击战长期坚持;

   (三) 谋略宣传;

   (四) 空袭。

   第四节 在主力翼侧行动的部队

   一、要则

   本节主要论述以牵制、抑留为主要任务在主力翼侧行动的部队的作战。这种部队在与主力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上,必预充分考虑如何有助于主力的作战。

   也就是“近近”“远远”的原则

   二、威胁的形式

   关于威胁的形式,考虑有下图所示几种。由此可以看出应该如何选择牵制时机和敌我的关系位置。

   1、敌人首先各个击破我威胁部队。

   2、敌人忍受一时的压力,集中精力进行决战。

   3、敌人以一部对付我威胁部队。

   4、敌人感受到极大压力。

   三、时间关系(牵制时机)

   1、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对敌进行威胁应选择其成果直接有利于主力部队的行动或者可被主力部队利用的时机。

   2、牵制时机如果选择不当,就没有牵制效果,成为散兵,或被各个击破。

   例如下图所示,在主力方面的决战尚未开始之前,如果担任牵制的部队C前出到B区附近,B会首先各个击破c,尔后再对付A。

   A尚无法利用这个效果。因此,C应该在不致被敌人各个击破的位置活动,策应A,在A决战时发挥作用。

   【战例】日俄战争中俄军的“米西钦科骑兵集团在海城附近的作战”(牵制时机失误的战例)

   米西钦科骑兵集团在海城附近的作战(1905年1月9日——13日)

   1905年年初,俄军总司令官库罗帕特金上将在旅顺陷落的同时,决定在日军包围部队第3军北进之前在奉天南部地区实施反攻。

   为此,计划事先派米西钦科骑兵集团(72个连、火炮22门,总兵力约1万人)挺进到日军的深远后方,切断其后方交通线并阻止第3军北上,同时,如有可能即迫使日军从北部的决战方向抽调兵力,对作战全局造成有利态势。

   根据这项计划,该骑兵集团1月9日从四方台出发,沿大辽河东岸地区南下,12日至13日袭击了海城、营口附近日军的铁路、仓库等。

   但由于遭到守备部队的顽强抵抗不断出现伤亡,因此又转为退却,19日返回四方台。

   在决战方向上。俄国第2军从24日开始在黑沟台附近发起了进攻,也没有取得成功。

   俄军失败的原因,除决战方向本身的作战指挥不当之外,还因骑兵集团挺进时间过早而未能收到牵制效果。

   四、空间关系(敌我位置关系)

   例一:敌我主力相距远的时候

   (一)在下图所示的情况下,B或首先歼灭C,或采取措施使C无法动手,尔后再对付A。C可能要做出很大努力,但达不到牵制效果。

   (二)在下图所示的情况下,B如果想对c采取行动,则为A行动造成方便条件;如果对A采取行动,c则成为棘手的问题而发挥牵制效果。

   例二:敌我主力相距近的时候

   (一)在下图所示的情况下,B受到A和C的前后两面威胁,对付起来极其困难。如对一个方向采取行动,则给另一个方向以可乘之隙,对两个方向同时采取行动,则造成兵力分散。牵制效果很大。

   (二)在下图所示的情况下,B可暂时不理睬C的威胁,首先歼灭A.尔后仍能对付C。当然,在这种情况下,c如果前出到敌人退路上的重要地形等处,有时也有牵制效果。

   五、主力决战与在翼侧行动的部队之间的关系

   部队在主力翼侧行动时,合乎作战原理的方法是必须根据与主力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位置)的相互关系决定。就是说要特别注意:不要被敌各个击破;要有助于主力的决战,不要成为散兵游勇。

主力的决战时机 翼侧部队的行动
时间比较充裕时(例如10天以上) 前出至翼侧适当的位置,既可获得尔后行动的自由,又可不被各个击破。
时间不充裕时(例如只有2-3天) 前出至敌人背后(相距2-3天的路程)或者靠近敌人的侧后。
决战情况 翼侧部队的行动
开始之后不久(胜负趋势不明) 对敌人侧后实施牵制性进攻
战局有利 前出至敌人背后(退路上的要点)
战局不利 对敌人侧背实施进攻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